升学学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5-31 15:20:14

升学学历教育

升学学历教育范文篇1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改革步伐,自觉肩负起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新任务和新使命。为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是摆在当前继续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

2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

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后期是孕育期,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是发展期,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是打造全专业、全领域覆盖期,九十年代初至今是加强管理,注重内涵期。【1】继续教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在国家顶层设计和全社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继续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网络化的全覆盖,继续教育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携的学习方式和服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成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尽管如此,高职高专院校继续教育还存在很多观念与认识问题,存在体制与机制问题,存在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问题,存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尤其是担负本校和社会成员整体学历、技术与技能提升的高职高专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继续教育育人和服务两大职能,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在我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政府、机构及各高职院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教育观念陈旧,认识存在偏差[2]。目前,由于普教的连年扩招,高职院校生源规模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扩大,一些学校忙于普教管理而忽视继续教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视普教轻视继续教育,重理论教育轻技能教育,重学历教育轻能力教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时代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学校预算显著增长,却不舍得在继续教育方面投入或者尽可能压缩继续教育方面的投入,只顾学校普教眼前这一点点利益,忽视继续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全社会的长远利益。尽管如此,但继续教育作为创收单位,在教学管理和资金投入不足,只能利用普教教学剩余资源,在夹缝中生存的前提下,一些学校还仍然希望继续教育多多创收,为普教服务。2.2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发展不协调。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部门,如,继续教育学院。也履行着招生、报考、教学辅导、学习评价等职责,但在运行中,一些院校更多关注的是招生数量和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由于非学历培训更多的是校外招生,涉及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收益不是很可观,所以有些院校选择了放弃。但由于学历教育收费高,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由于本校学生毕业都是专科,很多学生都有提升学历,助力就业的愿望,而且校内招生方便,成本还低,所以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校内加大专升本科招生的宣传力度。如,鼓励学生报自考,学远程。这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一些院校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如,自考在考前草率的上几节课应付上级检查了事,成人函授完全推给函授站点,不能很好履行指导、监督、管理等职责等等,这背离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2.3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物联网、智能手机以及5G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教育的形式不再是黑板加粉笔,不再是广播和电视,而是从移动学习、网络学习向更为受欢迎,更有体验感的网络在学习和智慧学习转变。然而,目前为止,有的高职高专院校继续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应用的水平还不高,甚至个别院校网络远程教育,移动学习还没有尝试。教学辅导还仅仅停留在面对面“你教我授”的传统教学方式,“慕课”、“微课”还没有启动,在线混合教学、线上辅导还在计划之外,泛在教育、翻转课堂,智慧教育还在仰望中。这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格格不入,这无疑阻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3提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

党的报告中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作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地,应明确办学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以服务受教育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为目标,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改革步伐,不断提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受众面。3.1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稳步推进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共同育人的方针,既是高职院校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之一,更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立的迫切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应紧紧围绕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依托学校自身办学资源及学科专业特色,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素质提升为重点,以立足行业、服务社会为导向,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大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稳步推进学历继续教育,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事业。3.1.1稳步推进学历教育,促进就业创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深入人心。提升学历,促进就业既是个人全面发展,顺利就业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每个从业者整体素质和技术技能的客观要求。继续教育作为学历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担此重任。因此,各高职高专院校要整合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料,做好自学考试、成人函授、远程教育学历提升工作。一是扎实推进自学考试招生和育人工作。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大力推进自学考试辅导课程的慕课、微课建设;不断加强考试建设,加强考生的诚信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使每名自考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顺利完成自考学业。在助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创新助学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产教融合,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特色办学模式,为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空间、为学生快速成才开辟“专本衔接”绿色通道,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扩大合作渠道,规范函授站管理,办好办强成人教育。第一,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校普招专业设置情况,增设成人教育专科学历的专业数量,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第二,积极寻求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合作,拓宽成人办学层次,建立高职高专教育从大专到本科的培养路径,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第三,组建检查工作组,对学校校外函授站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函授站在办学条件、教学环节、信息化建设和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规模,打造成人教育“专科+本科”的学历教育体系,进一步办好办强成人教育。三是提升远程网络教育网络化服务水平,开启个性化教学新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给继续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教学不再是远程网络教育的专属。尤其是随着IT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泛在教育、智慧教育、翻转课堂的出现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各高职高专院校应重视网络课程建设,将学习资源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纳入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规划中,不断完善、提升网络化教学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慕课、微课建设,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开展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智慧教育新篇章。并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共享,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惠及更多的学习者,使得教育的公平性、开放性、灵活性得以彰显,教育的选择性、趣味性、实用性得以加强,真正开启了个性化,网络化的新模式。3.1.2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开辟多元化办学渠道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思维的涌现,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的非学历教育越来越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各高职高专院校应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按照市场实际培训需求,结合自身实际,紧跟时展步伐,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岗前培训、干部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不断加强外联工作,不断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同时打开眼界与省内外同类培训机构以及相关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建立品牌特色培训基地,进一步搭建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开辟多元化办学渠道,扩大对外承接考试范畴,提升对外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中要以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己任,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多元化办学发展。3.1.3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助推“1+X”证书制度试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文凭的技术及管理人才,而且也需要动手能力强,有专长,懂技术、能熟练操作的一线劳动者。因此,各高职院校在稳步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纳入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鼓励学生积极获得各种专业技能水平证书,促进“1”和“X”之间的有机衔接。同时,根据在校学生和社会大众获证需要,与相关企业取得密切联系,共建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培训。通过校企合作,通过各级级别类资格证书培训,将有效地促进书证融通,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助推“1+X”证书制度试点。3.2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受教育者对个性化学习的美好需要和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面对社会大众全面发展、自我提升需求的日益增长,高职高专院校作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地,应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改革步伐,加强慕课、微课建设,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3.3积极推进不同学习成果的认证,促进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有序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后的两大教育形式,互为补充,共同完成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因此,各高职高专院校要有大的教育观,积极推进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进程。积极推进不同学习成果的认证、累计和转换制度。以学科专业建设、实习实验基地共建为纽带,推进资源共享,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通高职教育的通道,建立高职教育从大专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培养路径,推动实行高校之间学分互认,为学生继续学习、跨专业学习提供快捷、优惠、一站式的便利条件,使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能有序衔接,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4结束语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继续教育同普通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一样肩负着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思维的涌现,各行各业急需各级各类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科研与服务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把继续教育发展与学校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抢抓机遇,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毛汉领.《关于继续教育历程及其发展的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5-9.

[2]刘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新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41-142.

[3]孙杰光.地方院校金融人才差异化培养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5.

[4]杨春婧.新时期我国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9-11.

[5]张见,刘春艳.探析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转变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0):33-34.

[6]于强.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26-129.

升学学历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习动力;职业;质量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来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机会。从主动学习的角度来讲学员学习动力应该充足,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学员学习动力普遍不足。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扭曲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本质,而且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恶性循环影响:教育质量下降、社会认可度降低、招生困难。因招生难而忽视教育质量导致社会认可度更低,从而使招生更难。新时代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究竟何去何从。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新趋势阐述

2016年底,教育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第十一条引发社会热议。对于这一条规定,社会上存在一种误解——普通高等学校不再举行学历继续教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该条限制的行为是:如果某校没有开设某种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就不能再行招生这些专业的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因为以前存在这种现象,有的学校本身没有这个全日制专业,但是可以开设这个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师资是通过外聘教师的方式解决,这样很难保证此专业的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办法》出台一方面保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重质量并非不要数量,毕竟还有很多人因各种原因进不了大学,他们也渴望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取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际上是剥夺了社会部分群体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因此,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仅不能取消,还应在更高水平上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学习动力问题突现。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学员学习动力分析

学习动力主要是指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动力作用。我作为一名多年给成人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学生上课的高校教师,利用课间和课后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高等继续教育中学员学习动力实际状况与原因。高等继续教育中学员上课出勤率较普通高等全日制学生而言明显偏低。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因学员工作或家庭等客观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学员学习动力不足,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不愿上课。访问部分经常缺勤学员,学员甲说:“我是一名专科生,在某机关从事聘用岗位工作,准备考公务员,考试条件是本科,所以读专升本。”学员乙说:“我在某事业单位工作,有编制,读书就是为了提高学历以获得晋升机会。”学员丙(在某国有企业工作)说:“上课与不上课区别不大,考试就是抄。与其请假扣工资来上课还不如不来。”学员丁(在某机关工作)说:“有的老师上课就是照书念,听课没意思。”进一步问丁能否自学,丁坦言学不进去。学员戊(在某私企工作)说:“读了成教出来,工作还是不会有太大改变。”在高等继续教育中学员中也不乏学习积极者,例如学员己、庚,他们除了按时上课外,还会提出一些学习相关问题。学员己说:“我是一个70后,中专毕业,虽然在我那时中专还很吃香,但是现在中专的学历层次太低了,希望通过读书提升学历。”后来学员丁读专科、专升本,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工作也由乡镇调入市区。学员庚说:“我从小就很羡慕律师,而高考没发挥好,只读了一个专科,希望能读书有一个本科文凭后能参加司法考试而成为一名律师。”后来学员庚取得本科文凭后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了一名律师。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要组成一个相对的优势层次,当更高级的需要出现,这些需要开始控制机体;当这些需要满足后,又有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了,依次类推。虽然关于继续教育学习动力的理论有很多,比如:势力场分析论、期待价量模式、连锁反应模式等,但是它们都是建立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之上的。根据上述访谈例子,不论学习动力高低,高等继续教育中学员来学习的核心目的都是围绕着职业,而对职业期许层次越高,则学习动力越足。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将对职业的期许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有无职业;第二层次,职业的好坏(主要是从相对客观的指标判断,如待遇等);第三层次,职业的认同(主要是从相对主观的指标判断,如社会地位等),第四层次,职业的个人喜好;第五层次,个人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就高等继续教育中学员这个群体而言一般情况是有工作,为了更好的工作而学习。学员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层,而目前其中大多数学员的目标定位于第二层次。学员主要学习动机是期望“学历改变命运”。而职业的好坏取决于社会认同,这是教育经济功能的体现。现实中下滑的教育质量降低了高等继续教育的筛选功能。这就导致高等继续教育中学员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需求是学习的动力,层次越高,动力越持久。所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以职业为出发点,思考如何满足学习需求。而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则会提高需求的层次。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以在借鉴国外继续教育办学经验基础之上不断完善相关教育体制。

三、满足多元需求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体制构建

为了满足多元需求,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其体制,实现办学目标的职业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机制的本地化、教育保障的法治化。(一)办学目标的职业化。国外发达国家比较重视继续教育,因为参加继续教育的主体一般是步入社会并在社会中承担一定职业角色的成人,他们比较关注从业素质,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即希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国民的素养能利用知识技术来促进本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在面对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冲击、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共识的背景下,继续教育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种重视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费保证充裕。例如:英国继续教育经费由教育部、就业部、继续教育基金委员会、地方教育当局、培训和企业委员会共同拨款,1990年成人教育投入占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接近十分之一。第二,将教育质量视为生命线。例如:法国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都设有培训中心,工商协会也主办了培训中心,而且这些培训机构都非常注重教育质量,将其视为生命线,否则就可能无法生存与发展。第三,学以致用降低失业率。例如:美国继续教育有一句口号是“为学员服务”,其培训的结果就是为了能学以致用。由此可见,国外发达国家重视继续教育是从职业为出发点,并最终回归于职业。反观我国继续教育,多数学员的动机也是为了职业,但是“花钱买文凭”的风气,不仅使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价值大打折扣,而且导致学员不把学习当回事,学校也不把教学当回事,教育质量的下降加速了继续教育文凭的贬值。为此,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切实以职业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市场需要,学习的内容要切合职业的实际需求,让学员通过提升职业技能的方式取得相应文凭。最终通过职业市场来检验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所以,继续教育在市场条件下需要多方主体来参与。(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没有一个国家的财政能够独立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及国际化的重负。高等教育资源有限,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更是有限。只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方能解决人们对高等继续教育需求扩张与高等继续教育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办学机构不仅仅是公立高校,也包括民办高校。由于市场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为了适应市场的灵活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也应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为了适应学员的特点(一般有工作,有家庭),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分,做到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的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三)教育机制的本土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奋斗目标;强调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要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要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与融合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学分互认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学分银行制度,以期学习者的各类资格或部分资格和学习经历都能给予适当的认证(或学分),使学习者无需重复学习,而是将学分从一门课程转移到另一门,在不浪费时间的前提下获得进一步的教育经验和资格。学分银行概念引入我国就是针对继续教育提出来的。很显然,要让学分银行运转起来,就必须建立学分互认体系,打破全日制教育、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继续培训教育之间的壁垒。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参考。例如:澳大利亚通过学费贷款制度保障职业教育向高学历教育的学分转换,使学分转化落地生根。学分转换是各类教育形式融合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该符合本土实际。例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该狠抓教育质量,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提升其学分的可信度,这样就能避免转化标准的障碍。可能有人担心这会影响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招生。这样做确实会在短期影响到生源,但是从长期看,唯有这样才能回归继续教育的本质,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提高这类教育的含金量。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靠理念,也需要制度保障。(四)教育保障的法治化。为了保障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依法治教是各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继续教育的法制化已成为各国发展继续教育事业的有效手段,英国早在1944年《教育法》中就首次使用“继续教育”的概念,并确立了继续教育的地位、主体等相关内容;美国则于1966年颁布了《成人教育法案》,对继续教育的经费、组织等作了相关规定。各国都认识到通过法制,能唤起全民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并能使继续教育在国家的监督和计划下健全地发展。在立法方面,尤为突出的是法国继续教育体系的立法和执法,其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继续教育立法的国家。法国在抓继续教育立法的同时,又抓严格的执法。

四、结语

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个“好”的重要体现就是新时代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此,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该通过创新途径,以抓教学质量与促进职业发展来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进而实现国家与公民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4.

[2](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程朝翔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3.

[3]王宇.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52-54.

[4]史秋衡.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71.

[5]陈云,韩治,程永青.南京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与融合初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6.

升学学历教育范文篇3

终身高等职业教育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为学习者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学习机会的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广泛的国际教育理念之一,实施终身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概念,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1.1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现行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青少年为对象的职前学历教育体系”,非常不利于就业后人员的继续学习。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逼着在岗人员千方百计地奔高学历,却对提高职业技能的非学历培训不感兴趣,造成了近几年由“人才结构性缺失”形成的“用工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特别是大批新兴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对从业人员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劳动者必须根据劳动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和补充相关知识,以增强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终身职业教育要求人们学会学习,学会适应职业的变化,具有新的职业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1.2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角度分析

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角度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打破职业教育自我封闭的学术壁垒,根据社会生产对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及教学内容,打破教育时限,使其面向人人,为各类人群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对受教育者年龄、资历、职业背景没有任何要求,对学习时间、地点、形式和手段等没有任何限制,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立选择,终身职业教育承载了“有教无类、学有所用、随时随地、资源丰富、个性定制、灵活方便、交流共享、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可以通过终身职业教育,实现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乃至文化休闲、自我完善教育的目的。网络开放式的终身职业教育承担着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管理和教育服务的职能,对每个受教育者来说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电子教师,一个有求必应的专家系统,一个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所,将成为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必需品。

1.3从企业员工岗位能力提高的角度分析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员工职业能力和素质的竞争,提高职工队伍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需要对人力资源实施深度开发,加强对员工岗位胜任力的持续培养和管理。终身职业教育可以为企业人员提供面向职业的培训教育,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培训时间,终身职业教育能够为员工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同步发展提供平台。

1.4从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角度分析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必须是相互衔接、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各种形式的教育之间能够横向沟通、纵向流通,形成一个终身教育的立交桥,能够为社会每一个成员随时提供各种学习帮助,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时间的各类人员的不同教育需求。

2发达国家终身职业教育特点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我国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均是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体系,学制弹性,既可以是全日制学习,也可以是业余时间学习。德国、瑞士等国家实行的双元制体系,非全日制学生占比达到40%以上。在美国,约有1200万名学生就读于全国1200所社区学院,学生可选学分课程或非学分课程,可作为全职学生或兼职学生,学习时间安排灵活、学分可转换成大学学分。近年来,美国的社区学院出现了一股逆潮流:有些成功地完成了4年大学教育的毕业生进入社区学院学习市场需要的技能,2000年这一群体的学生占到社区学院学生总数的16%。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生回到社区学院就读的原因有很多种:寻找新的职业(占56%)、获取发展第二职业增加收入所需的技能、更新职业和技能、丰富个人知识体系以及探索不同课程以确定职业生涯等。美国的社区学院作为一种新形态的高等教育形式,是终身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得以延伸的载体,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之间的连接很明显。职业科技教育被看作是技能水平升级的标志,消除了学生是被普通教育“选剩”下来的偏见。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简称TAFE),通过灵活的课程安排,为来自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重新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在校学生、失业者、辍学者、大学生和成人,提供了一套多元、开放的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很灵活,TAFE学院毕业生可以转入普通高校就读,双方建立了学分互认的通道。如今,欧洲的发展趋势是在终身学习体系下认可各种类型的学习和经验,包括正规的、非正规的和非正式的学习。在亚洲,日本允许获得某种职业资格的“专门士”进入高一级院校插班学习,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职业资格的能力水平,打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链接,拓宽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出路;韩国则建立了一套在终身学习框架下的非正规教育模式,为那些在正规学校系统中错过了最初学习机会的人提供第二次学习机会。

3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的终身教育相比,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其终身性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3.1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纵向流通的机制未形成

目前,云南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途径主要有2种:一是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途径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就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跨界升学;二是部分高职专科学校的强势专业通过“3+2”或“2+2”等模式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共同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走“专升本”途径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就读的比例极低,高职院校的强势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途径也还在探索中,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到高职院校提高技能的途径还未开通。这些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既阻碍了大部分高职学生跨界进入本科院校就读的愿望,也阻碍了普通本科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提高技术技能的需求。

3.2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尚未融通

正规教育不是扩大学习机会的唯一途径。在很多情况下,正规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非传统学生的需求。而非正规教育,通过灵活的课时安排,兼职或网上学习等形式,可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为那些在正规学校系统中错过了最初学习机会的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国的继续教育形式主要有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夜大、高等函授学院、开放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大学、普通大学的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等。目前,云南省的高等院校中,除了云南开放大学试点探索宽进严出、学分银行、终身学习“立交桥”三大制度,按照“大学+平台+体系”的总体构架,建设立体式覆盖城乡的办学体系外,全省高职院校的办学形式主要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其下设的职业与继续教育机构也主要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指出,各类职业院校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应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终身的学习机会,国家顶层设计已要求高职院校承担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责任,但目前满足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体制机制尚未建成。

3.3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待进一步拓展

目前,在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省级示范(骨干)院校的带动下,云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拥有相当数量的校内实训基地,有些还是实力较强的部级、省级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培养动手能力、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了重要保障。但这些实训基地在继续教育方面的功能还没有挖掘出来,一方面很多专业没有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开发实训项目;另一方面利用实训设备对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面不够广,往往只承接与学校有合作协议的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任务,在面向社会各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方面尚未发挥其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作用。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设有职业培训站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可面向社会进行采选冶、电气类、地质类、测量类、机械类、建材类、建筑类、环保类等100多个职业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近3年学校与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下属企业、云南铜业集团、云天化集团、中建材水泥集团、昆钢嘉华水泥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了11062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年均培训鉴定规模为3687人次,其规模与市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尚需进一步挖掘其对外的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潜能,承担起更多人群的继续教育责任。

4实现云南终身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4.1畅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横向沟通、纵向流通的通道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有很多种方式,在横向沟通方面,一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渗透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二是推动高职学校的课程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开放;三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市场需要的技能。在纵向流通方面,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的通道,允许高职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升造,以满足部分高职学生学历层次提升和教育类型的“跨界”意愿。

4.2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融合的机制

1)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证,通过建立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成果档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推动高职院校与成人高校、社会教育机构之间进行学习成果转换。2)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在服务广度方面,应拓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覆盖面,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民、残疾人、失业人员、转业军人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等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获得就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服务深度方面,应包括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技术性培训。3)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场所设施、师资、教学实训设备及网络优势,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面向社区所有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制、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4.3建立弹性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

云南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借鉴国外职业与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满足学生终身学习搭建平台:学生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可以选择学分课程,也可选择非学分课程;可作为全职学生或兼职学生,等等,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就业敞开大门。

5结语

升学学历教育范文篇4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特征

准确掌握继续教育趋势、人民大众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变化,将高校继续教育模式由传统的“自然发展”到“自主发展”。从转换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种相对发展性、开放性、生态性的教育转换模式,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种。特征一:将思辨哲学作为逻辑发展点,提倡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主要是指高校教育创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大众教育需求三者之间促进发展的过程。该过程具有复合性和非线性特点,所以,高校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动态性、曲折性和多维性。特征二:将现代文明作为开始原点,认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现代文明,同时也认为现代文明的高效发展也促进了人的全方面发展,给高校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现实动力和社会环境。所以,转型发展的第二个特征是转型形式的社会性和转型主体的人文性。特征三:将传统成人教育文化为发展起点,认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思维是传统成人教育文化,只有明确了高校继续教育的文化价值、文化行为以及文化地位,重视文化品格、文化基因和文化形象,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才有可能拥有新的发展动力。所以,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未来、现在、过去的三个时间段的碰撞。

二、吉林省高校开展继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成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很多,例如工学矛盾、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难以掌握等。通过调研发现,吉林省高校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精力有限”,其次分别为“学习压力大,学习能力下降”与“难以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学习效率低”。(二)学历继续教育的问题。从吉林省高校调研中发现,“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学员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与“教学方法模式单一,不符合在职人员学习特点”分列统计的前两位。因此,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学历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对学习者的调研中发现,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主要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教学偏多偏深,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缺乏”与“所教授内容难以真正适合学习者需求”这两大问题。同时,“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学考核模式也是学习者关注的问题。

三、吉林省高校继续教育培养模式转型

(一)由被动型转变向主动型。继续教育应改变过去“需要什么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做什么”的服从被动型的教育发展模式,须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从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思考和选择发展战略,加强与我国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联系衔接,走多样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二)由学历教育转变向继续教育专业化。继续教育专业化是指给已经取得某个职业任职资格的不等于他已达到专业化的标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断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使之不断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准则和理解力,不断开发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外行人所无法替代的专业化程度。它是一种高层次、追加型的职业培训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管理人员面临着重新就业和转岗培训。实施大规模的继续教育培训,帮助社会成员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将成为相当长时期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吉林省高校应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与企业、社会性的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企校联合办学。(三)由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向现展模式。这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传统继续教育“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单一功利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吉林省高校应革新继续教育观念,深化以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为重点的改革,探索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体制。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为继续教育营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媒体化和谐一体的教育环境,发展远程教育,以满足继续教育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吉林省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新需要。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吉林省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建议

(一)国家政策。国家制定关于继续教育的制度法规,对继续教育发展给予制度保障,将在宏观环境方面影响继续教育的发展,影响学习者特别是在职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吉林省高校的调研发现,学习者普遍认为,出台制度法规“就职工参与继续教育,明确规定职工个人、单位、社会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成为学习者的主要选择。同时,“统一继续教育学历证书,规范证书发放与管理”也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二)高校办学。高校是继续教育办学的重要组织之一,学习者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也提出了重要的建议。通过吉林省高校的调研发现,“合理设置课程,增强实践实训教学环节”成为学习者最希望高校改革的方面,其次为“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课程改革成为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三)学习者自身。通过吉林省高校学习者对希望自己学习到什么内容进行调研发现,主要集中在“希望学习时间更为灵活”“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希望通过学习专业性强的课程,使自己能够通过这种学历教育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现场实践知识,技术性知识”等等方面。通过统计不难发现,吉林省高校学习者希望通过参加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在提升学历层次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实现所学知识与工作需要的紧密结合。(四)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否恰当,会很大程度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在线学习成为成人学习者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是,单纯的在线学习因缺少师生间面对面的互动而削弱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通过吉林省的高校调研发现,学习者更愿意采用的学习方式是“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重要的教学模式。

五、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吉林省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以满足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为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优势,以提升从业人员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和科技文化素养为重点,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化”,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吉林省高校的课程设置应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依托,在调研分析行业所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岗位知识、工作技能、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基础上,将知识点整理归纳,形成课程知识体系。(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1)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学习者登录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学校策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组建虚拟班级、学习互助小组等开展协作学习。(2)虚拟实验与现场实训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开展虚拟实验。(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一方面,开展在线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与督导,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形成性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40;另一方面,每学期举行终结性考试,更注重实践性、应用性考核。(三)构建立体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细化学习服务,打造出阳光(Sunshine)、微笑(Smile)、规范(Standard)、持续(Sustainability)的“4S”服务模式。吉林省高校应当建立数据动态分析系统,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轨迹与师生交互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加强学习支持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吉林省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起覆盖学校和校外学习中心、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有“校、院、站”三级专兼职教学、辅导、管理团队,教师的聘任采用以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聘任模式。(四)实行四级管理机制。随着《远程教育地区管理中心建设和管理办法》《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和管理办法》《远程教育示范学习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的实施,进行站点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学习中心业务动态量化评价机制,对吉林省高校学习中心支持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并在学习中心评估检查、评优、招生综合奖励等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应用。实行学习中心优胜劣汰管理机制。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事业开展了深化改革,吉林省的高校在近几年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吉林省高校继续教育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继续教育将会成为富国强民的有效途径。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吉林省高校的继续教育,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探索,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继续教育结构。

参考文献:

升学学历教育范文篇5

——目前,学校常设专业25个,在校学生5737人,其中高技班900人,技师班409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

——成人教育大专及专升本开设5个专业,就读学生895人;

——2005年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达8400人次,培训鉴定工种涵盖电子商务、家电制冷、计算机高新技术、供销社系统特有工种等20多个。鉴定工种的等级从初级、中级、高级到技师;

——近年学校获得多项殊荣:省直机关的精神文明单位、全省供销社系统先进单位、天河区爱国卫生模范单位;

——三年来先后有1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全国职协、广东省技工学校的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30多位教师受到全国供销总社、省人民政府、省劳动厅的表彰;在各级各类的文娱、体育、技能、教学竞赛中也获得很多奖项学校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主要是抓好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三大板块,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办学格局。

一、技工教育蓬勃发展

面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市场化、教育对象的多样化、人才标准的多元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以及各校对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局面,学校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根据市场需求,打造品牌专业。按照“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近年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增设了市场急需的工艺型、技能型、现代服务型的专业,使学校的专业结构更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导向,学校新开设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与广告装潢设计、商务秘书与速记、贸易与报关等专业,丰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实用性,十分热门。特别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04年原计划只招40人,结果有220人报名,2005、2006年共招生490人,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

(二)根据专业和学生的需要,推行灵活学制和学习方式。学校按照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需要,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习创造条件。近三年,学校每年都接收150名省“智力扶贫指标”的农村贫困学生来校学习,免费进行三年学历教育并100%推荐就业。今年学校又招收了46名农村贫困生,采取“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利用打工挣钱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帮助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掌握职业技能,获得就业机会,从而达到“就学一人,脱贫一家”的目的。

(三)积极探索联合办学的路子。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利用学校的品牌、队伍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先后与广东岭南现代制造技工学校、广州市江南成人中专学校联合办学,开辟新的办学渠道。目前分校区共有1220名学生,均采用1+2的办学模式,即第1年在分校区学习,第2、3年回总校学习,除了分阶段明确管理责任外,实行管理模式、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四统一,确保分校的教学质量。达到校舍互补、教材互补、共享教育资源,有效地弥补了学校硬件规模不足。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该校这两年均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从过去每介绍招进一名学生要付介绍费,到现在一床位难求。以前校领导头疼的是“如何招来学生”,现在头疼的是“如何安排学生”。如今学校的在校生已达到5737人,超出了部级重点技工学校所要求的在校生规模的一倍。

二、培训鉴定成绩斐然

职业技术教育是谋生教育,其特色在于技能培训。为保证学生能在社会谋生,学校提出“以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标准为指挥棒”的技能教学思维,教学中强化技能操作培训,在学生中提倡一专多能,积极为学生求职、就业、创业创造条件,鼓励本校学生参加电子商务师、计算机高新技术、英语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鉴定。从学校毕业的每个毕业生都持有“双证”(毕业证和技能资格证),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上岗,每年本校学生的资格证书考证达2000多人次。

职业技能鉴定的活力在于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学校利用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助理电子商务师技能鉴定站、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的供销社职能鉴定站,坚持以“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宗旨,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求职者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鉴定原则,对大、中专学校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士开展技能培训鉴定,培训鉴定中心的老师深入各大型企业,大、中专院校,开展送教上门,送考上门,鉴定上门,目前培训鉴定的地域覆盖全省。今年9月份,学校经过激烈的竞争,争取到了与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海尔集团的合作,正式在学校成立“海尔培训中心”,为海尔集团在华南地区销售和维修网点的员工提供业务、技能培训,同时向海尔集团各子企业输出人才,单是员工的培训及人才的输送,每年就要2000人次以上,为学校开展与大型企业合作,进行“岗前”、“岗后”的订单式培训迈出重要一步,也为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按照颜学亮主任的要求“我们供销社要为党委和政府做点有社会效益的为政府分忧解难的工作”,学校正积极筹建全国性的“农民工培训基地”、“退伍军人技能教育基地”,开展对农村青年就业的培训和广东省籍退伍军人的就业前学历教育,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成人教育破茧待飞

从2003年开始,学校为适应在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要求,与广州大学、国防职工大学签约联合办学,为在本校就读高技班的高中生以及中技毕业的学生,继续学学课程,开设大专班和本科班。由于实行“报读自由,安排灵活,确保质量”的原则和做法,吸引了大批符合条件的学生报读,很多已经毕业就业的学生,亦纷纷回到学校参加函授学习,截止今年11月,已经有895名在读学员。

升学学历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瑞士职业教育;模式探讨;启迪

职业教育在瑞士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是其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大的基础。瑞士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同时受多元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瑞士职业教育模式堪称世界典范,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的作用,为瑞士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瑞士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1.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瑞士整个国家形成一种强烈的共识,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必须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瑞士在法律、国家政策、经费方面对职业教育都给予很多倾斜,确保了为企业、行业输送各类型的技术人才。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完善。瑞士全民对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十分受重视,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国家的大事来办。在瑞士,人们对上职业学校没有偏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是相同的,上职业院校同样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样获得社会尊重。只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家长一律支持,在学生的利益方面,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实行独具特色的“学徒培训制”职业教育模式

瑞士的职业学校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其推行的独具特色的“学徒培训制”体现了瑞士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亮点,更是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瑞士的学徒培训制体现了特色的双轨制,即学徒在企业进行培训和在职业学校学习同时进行。学生不用考试就可进入企业做学徒,双方签订合同后进行备案。学徒在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主要进行企业要求的技术培训,在企业进行实际的技术操作。在培训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学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徒一周只有1~2天时间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其余3~4天都到企业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技术培训。在学徒培训期满后,考试合格者获得联邦政府颁发的技能证书,毕业后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作者,想深造的也可到大学继续学习。因此瑞士的学徒制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战性,为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提供了稳定的渠道,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企业与各行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

瑞士传统的二元制模式是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的技术理论学者相结合。近年来,随着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专业培训机构的需求,二元制模式逐渐向更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三元制模式转变,即企业、学校和行业培训机构。瑞士各行业、企业内部都设有培训机构,并且愿意出资来组织学徒培训,政府每年会拨给培训企业一定的资金补助。企业每年为职业学校提供相应的培训岗位,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随着社会对培训要求的不断提高,三元制培训模式逐渐形成。“依据强大的企业联合力量,通过资源整合,行业协会能够提供更加完备、系统的培训机制,弥补中小企业培训的不足”,做到了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培训中心三者的相互贯通。可见,瑞士的企业和行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使学校省去购置培训设备和租用场地的开支,大大降低了职业培训的成本。

4.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鲜明,高学历是其发展的方向

在瑞士的整个教育体系中,不仅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搭建了中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而且在普通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也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可相互沟通的立交桥。1994年,瑞士开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尤其重视职业教育的学历,相继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了学士和硕士学位,职业学位的颁发是对联邦职业高中文凭的补充,以此来证明持有者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学生获得此学位之后就具有了直接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的通行证,若想进入州立大学或联邦技术学院,则仅需再通过大学水平测试即可。因此,职业教育的学位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也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稳定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持瑞士职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瑞士对师资的培养具有很高的要求,保证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和高质量。瑞士职业教育的师资分为三人类:通识教育教师,主要在校内教授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教师,主要在校内或者行会培训中心教授专业知识;实训教师,主要指企业中指导学生实地操作实践的师傅。对各类师资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大学学习经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教育学、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另外还要有教育培训的经历。专业课教师一般要求高职或大学毕业,并要求至少有两年的从业经历,有一定学时的任职培养。实训教师则要求取得师傅资格并且至少有两年的实践经历,同时完成教育学方面的培养课时。此外,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学校往往会从世界各国聘用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教师,而且学校和很多国家的学校之间都签订了互派协议。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师资人才的组合,形成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全面的智慧集聚。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不完善,思想观念滞后,办学理念不明确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职业教育在体制、规模以及质量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现代化的需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实际工作中,很多高职院校办学存在浮躁心理,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向本科院校看齐,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2.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偏见,认可度不足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还带着一些鄙视的眼光去看待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没出路,比不上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导致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的态势一直在延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观念陈旧。因此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用人风尚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3.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教办学条件差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用只能基本满足人员经费,许多学校缺少最基本的设施和设备,更不用说提供教师培训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政府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资金安排很难保证。

4.职业培训力量薄弱,职普衔接与沟通不畅

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应是各居其位、相辅相成的。目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链中还存在一定缺失,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都存在衔接和沟通不畅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大多具有终结性教育性质。虽然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还没有完全贯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沟通很有限,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基本上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虽然建立各种形式、层次的教育之间“立交桥”的呼声很高,但缺乏制度和政策保证无以实现。

5.全社会普遍忽视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在我国一直是主流教育,长期以来受“重学历,轻能力”的思想观念束缚,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位置。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使学生的社会生存与竞争环境存在天壤之别,高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可得到多种的就业途径,大学学历成为一个人“高低”的标签。相反,职业教育毕业学生的学历不被承认,职业技能型人才不被尊重。在工作中,还受到“干部”和“工人”身份的限制,即使是高技能型人才,在地位、收入、待遇上也整体低于管理人员。人为制定的政策,限制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

三、瑞士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思考和启示

1.完善职教顶层设计,改变传统思想偏见,注重营造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国家和政府应深刻意识到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遇,并制定出相关政策法律积极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瑞士之所以是世界顶级的职业教育发展典范,在于其有着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教育层次的选择上,对职业教育有积极、正确的认识,更倾向于好就业而不是学历的高低,这也是瑞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优势所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不变方向。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偏见的影响,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不重视,甚至歧视。这种偏见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加强在社会中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看法,让其认识到只要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在职业学校学习同样有很好的出路。

2.要切实做好职业教育中高职内外部的衔接和沟通

要提升职业教育的生源,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从中等到高等直至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此外,在学制衔接、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衔接等方面都要进行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机会平等保证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虽然现在国家政策放宽,出台了新的方案,针对技校毕业生的“2+3”“3+4”升学模式,但在具体施行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对口院校数量少,专业单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升学模式应全部放开,这样有利于实现择优就读,同时建议取消“2+3”模式,这是人才的浪费。要加强两个方面的衔接与沟通。一方面是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与沟通。发挥职业学校对中职的拉动作用,真正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在制定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政策时,要采取通过单独设立的招生考试、主要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措施,进一步拓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的渠道,全面放开高职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逐步增加高职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步提高高职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另一方面是高职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和沟通。应适当扩大各校研究生教育招收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和规模,不人为设置政策上的障碍,满足学生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把“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落到实处,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真正地做到职普比例合理,真正实现职业学校直接与职业大学贯通,而不是中高职贯通,实现人才一次培训,终生受益。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沟通,一是职前与职后,即职教与高等职育的沟通;二是职教与普教的沟通,为初等、中等职校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普通教育加入职业教育某部分的内容,职业教育加入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引入现代师徒制

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国家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聘用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推进校企之间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例如:技工院校的“大师工作室”。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来自行会、企业的师资力量不足,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技能欠缺的弊端。因此,仿照瑞士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实行三元化的现代师徒制是必经之路。将文化课教师交给师范院校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交给大学培养,而实践技能则在取得专业资格后进行集中培训,或者要求有一定的实习或从业经历。企业师傅则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集中培训。如此,每类教师的要求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却可以在岗位发挥最好的效果,将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成“双师型”团队。

4.打破传统对学历的偏见,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在我国,学历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广泛重视,各用人单位也以学历为基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不被认可,职业教育不被认可为学历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在一线从事工作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技术能力。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目前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学历等于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一时扭转,学历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很不公平。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使“不唯学历只凭能力”落到实处。

5.以实践为导向,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作为企业和行业组织,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特点,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技能型人员的素质要求有着深刻的认识。而职业学校所教授的是理论知识,单凭职业技术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企业和行业是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培训和学习相结合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仍有待加强。鉴于此,国家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企业和学校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并建立实习基地,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科学产业与生产技术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同时,职业院校也可以积极探索成立校办企业,实现对外可以营销,对内可以培训,达到“厂加销训”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2]杨人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3]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4]吴雪萍,张科.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J].教育研究,2011(3).

[5]唐永泽.瑞士完整互通的两类教育体系考察[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

升学学历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远程教育“三农”农民素质服务

广播电视大学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1999年8月,原教育部电教办转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实施“为三农”服务项目”。2004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转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央电大明确提出:“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之一,就必须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电大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加主动地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建设农村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这一重大目标对整个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奋斗目标,也为现代远程教育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运用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为建设新农村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培养新型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5%。农业部的调查显示,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农村、农民教育的相对滞后,已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致富能力的提高,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已刻不容缓。

1、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不能没有新型农民。

2、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科技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突出,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70%—80%,而我国仅为40%,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因素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应用与推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可以使更多的农民适应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既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二、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落后,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的从业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程度素质更低。

2、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2002年我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为399.5万,占全国小学专任教师数的63%;小学学校数为38.4万,占全国小学学校数的84%,在校生数为8141.7万,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数的67%。而占全国16%的城镇小学却占有全国35.7%的专任教师。可以看出,农村小学规模小,学生多,教学任务重,相对而言,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农村普通中学的情况与农村小学的情况类似,占有全国49.6%的农村中学却只占全国37.6%的专任教师。从师生比例上说,农村普通中学的比例也比城镇的低。虽然我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6.5%。但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不高,边远山区农村教师更达不到上述的学历标准。

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农村教育并没有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直在沿袭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与城市教育采取相同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进度,满足人们想通过升学来改变学生自身及家庭命运的心理需求。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地方实际,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数和办学规模都呈减少趋势,形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一枝独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十分薄弱的局面。三、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是在经济与社会转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定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新型教育形式,其社会性、开放性的本质特色,决定了它能够更快,更协调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承担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使命,主动为“三农”提供服务。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现代远程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一)与其他教育相比,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运作优势。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进行系统办学,是电大远程教育有别于其他国内外教育机构的重要办学特征。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农村,覆盖全国的办学管理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可以及时地反馈不同地方、不同层次人群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服务,比较好地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2、远程教学优势。电大系统具有天网(卫星网络),地网(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络)、人网(以电大自身独有的办学系统和与之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特点的管理网络)“三网”,“三网合一”是电大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覆盖全国的卫星教育网,通过卫星地面接收站,延伸到农村,覆盖到千家万户,把中心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传送到基层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供那里的人员学习,为全国各地农村的求知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办学的开放性、灵活性。电大远程教育秉持开放教育的理念,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突出办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为学习者个别化、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适应了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和求学者个人的需要,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方便迅速的教学信息、覆盖面广、学习成本低等优势,尤其适合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难以到达的基层农村人员的学习。

4、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实施远程教育的前提与条件。多年来,电大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构建反映远程教育特征、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努力为参加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的各类学生提供优质的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在传统文字教材建设上,大多数教材设计采用“合一式”,即注重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自学指导、自测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帮助学生自学与思考;在其他媒体资源如录像、录音、VCD、CD、多媒体CAI课件、网络课程的制作中,积极把握开放性与灵活性、参与性与交互性、智能性与可控性的特点,从而制作出了一批受学生欢迎、形式多样的优秀教学资源。公务员之家

(二)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加强系统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教育部办公厅转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指导各地方电大制定贯彻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同时注意统筹当地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电大的办学优势,积极支持其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农村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大力强化系统建设,把县级电大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县级电大工作站的基础平台功能。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县级电大工作站的硬件建设,狠抓县级电大工作站教师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应以县级电大工作站为基点,使教学网络进一步向乡镇延伸,从规范运行、增强活力、资源共享、提高效能和协调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索管理的新模式,给基层电大更多的办学和教学自主权,提升其适应性、主动性,形成地方特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转变观念、重心下移。远程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意味着办学的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要实现全方位的重心下移。目前,国家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燎原学校”、“村村通”工程等,为教育重心下移的实现搭建了一个平台。此外,在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系统重点打造县级电大网络,其意义不仅在于使这些县级电大具备了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成为为“三农”服务的县级区域远程学习中心,更在于以县级电大为基点,教学网络进一步向有条件的乡镇延伸。同时,开辟“新农村”远程教育网站,构建服务平台,把信息资源发送到更多乡镇,使县级电大和乡镇网站成为远程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中心。调整教学资源开发策略,提高服务效果。在内容上,要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特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贴近农村实际,拓宽服务领域。电大远程教育要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讨和把握农村受教育者的各种需求,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中专教育与各类培训并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兼顾,形成立体化、多功能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从而更好地提供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实效性服务。大力开展各类大、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农村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专门人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以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本、专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新课程教学能力;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管理能力,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以农村青年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种、养、加工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术,为推动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善云.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方略[J].现代远程教育,2005;(5)

2.孙俊芳.关于电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5;(12)

3.张少刚.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远程高等教育服务“三农”[J].中国远程教育,2004;(4)

升学学历教育范文篇8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才正式引入“继续教育”这一概念。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才开始开办正规化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一批研究型大学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机制、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1.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定位缺失

我国研究型大学定位于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普及化教育层次、非全日制、社会影响较小的继续教育不重视,在整个办学系统中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从已经公布的大学章程来看,只有小部分研究型大学比较重视本校的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服务的一个窗口和桥梁。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研究型大学根本没有提及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缺失。

2.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亟待转变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仍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在办学模式上缺少特色,同质化严重。培养模式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对业余成人学习特点、心理、职业等方面的研究,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更多的是复制研究型大学全日制教学体系,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非学历教育,则处于比学历继续教育相对更次要的位置,同时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理念滞后、模式僵化,导致在具体实践中,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市场开拓和质量控制能力,办学质量和品牌参差不齐,市场影响力不大,效益不显著。同时,研究型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往往垂青于经济管理类,针对市场热点进行开发和运营,而不是结合研究型大学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开发引领社会进步的高端培训项目。总体而言,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并且特色不明显、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乏力的现状,已经不适应于社会经济形势的总体发展和整体教育体系的变化,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亟待转变。

3.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机制尚需优化

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有别于全日制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市场化属性更强。研究型大学开办继续教育,必须责权下放,以学院为主体,充分调动各个办学实体面向市场的积极性,机制相对灵活,自负盈亏,全成本核算,强化产值导向和效益导向,推动继续教育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赢得社会的认可,塑造品牌形象,才能形成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总体而言,目前高校继续教育运行机制虽然已经呈现“半市场化”的状态,但主要还是依附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忽视了继续教育面向市场的创新,以至于继续教育的管理、规划以及资源配置手段的计划性气息较为浓郁,而市场化特色薄弱。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要发挥潜力,办学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4.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待完善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导致在质量保证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随着整体宏观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状,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入学门槛越来越低,生源质量的降低和生源数量的减少,加之研究型大学很少在继续教育上的投入,导致在教育质量上的滑坡。另一方面,继续教育片面地依靠品牌运作,过度地依赖市场行为,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直接后果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要建立稳定、持续的质量保证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

二、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争论

继续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但是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之后,学历继续教育的“补偿性”功能进一步削弱,围绕研究型大学开办继续教育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争论和分歧。争论主要集中在价值、模式、层次、质量和机制几个方面。

1.价值的争论:要还是不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于研究型大学是否开展继续教育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很难得到一致性的回答。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似乎沦为了“鸡肋”。一方面,从宏观导向上看,国家在创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研究型大学通过开办继续教育,对推动全社会的终身学习的确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其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获取一定的政策支持。从微观现实来看,继续教育,无论是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还是自学考试或者函授教育都有一定的成长历史,一旦停止办学,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如人员安置、资源利用上存在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等;同时继续教育在产生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型大学办学经费上的不足。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继续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矛盾往往会被扩大化,受到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同时由于目前继续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全日制学生。学校内部出现的不同声音,导致学校管理层对是否继续开办继续教育产生了疑问,也就是“举办继续教育的价值何在?”

2.模式的争论:学历还是非学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历继续教育的“补偿性”功能进一步削弱。与此同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作用却日益显现,并且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市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顺应这种趋势,国内清华大学率先停止了学历继续教育,继而转型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清华的例子促使国内其它研究型大学,特别是985高校普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还需要举办学历继续教育?为什么不可以走清华大学的路子,转而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通过转型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可以解决原来开展学历教育的人员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发放学历学位所产生的校内疑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开始走转型发展之路,也就是从发展学历教育转向发展非学历教育。但是由于历史、观念、体制、机制等诸多问题,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究竟路在何方?

3.层次的争论:大众化还是高端?目前,研究型大学学历继续教育对象是高中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相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标准,属于大众化层次。因此在校内就会有一种论调,学历继续教育降低了研究型大学的层次,应该退出学历继续教育,转而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又由于研究型大学重在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通常具有学校规模大、学术层次和师资水平高,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和效益较好的特点。因此,许多人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及优势,提高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层次,尤其要注重开展高端培训。但是所谓的“高端”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目前仅仅从学费高低、教育对象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加以区分。

4.机制的争论:体制内还是市场化?继续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市场的作用会传导到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机制上相对比较灵活,但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则要求相对稳妥,矛盾因此产生。一方面,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从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来看,如果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作为机关事业单位来要求,则相对办学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而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作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则机制相对灵活,办学规模相对较大,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也存在着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过度市场化的问题,也就是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继续教育,导致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创收,教育质量低下,在继续教育行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矛盾就出现了,在体制内办继续教育还是面向市场化办继续教育?

5.质量的争论:精英标准还是社会标准?任何质量的评价和保障都要基于一定的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相应的人才质量观及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针对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精英标准,即仿照全日制精英标准来衡量判断继续教育质量;另一种则是社会标准,即用具有较强职业性、实用性的社会标准来衡量继续教育质量。由于继续教育授课对象大部分为从业人员,因此在授课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基础性,和全日制学生相比,缺少了系统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按照全日制精英标准、一元化的质量体系来看待继续教育的质量,无疑有所欠缺。因为继续教育采用的社会化的质量保证体系,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突出实践特色。

三、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转型的思考

美国大学继续教育联盟认为“大学继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大学继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学员需求的创新性的回应”。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如何处理好转型之路上的种种矛盾和争议,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明确继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路径。研究型大学需要明确规划本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从指导思想上、办学理念等顶层上进行设计,使得具体的办学单位在实践中有章可依,持续发展。现代大学的继续教育作为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维系和改善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大学应把继续教育纳入现代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使得继续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动力,成为重塑现代大学自身形象的标志之一。在国内,如北京大学就专门制定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这个规划虽然不可能解决全部争论,但是明确了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解决了校内的一些争论,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有利于继续教育做大做强和转型发展。

2.以信息化整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对象大多为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大,为了工作的提升或者新岗位的需要进行充电,面临着工作、家庭和学习之间的诸多矛盾。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用现代信息手段整合现有的夜大学、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等多种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平台,强化学习支持,克服网络教学存在的劣势,推动基于互联网与面授学习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目前全国67所研究型大学的网络学历教育已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但我们还需要整合不同类型的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新教育观念,推动继续教育体制变革等,塑造在线继续教育的品牌和形象。同时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组建了一个虚拟的“伯克利继续教育在线”,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使学员能随时随地学学开设的课程或项目。“伯克利继续教育在线”整合了大学专业院系的课程,同时也将学院开发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国内清华大学从2005年开始,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国创新成长型企业自主培训体系建设(521)工程”,目前用户单位近1500家,参加培训和受益的学员超过300万人次。2007年,与国务院军转办积极开展合作,针对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的实际需求,研发并推出了清华军队转业干部网络学堂项目,在线学习人数近万人。当然,和在线教育市场相比,高校的在线教育培训的市场规模较小,发育尚不成熟,还需要有一个不断培育培养的过程,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逐步形成高校的在线继续教育模式。

3.以市场化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市场必须成为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当中重要的元素,一是市场的需求导向性强化了大学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引导,提升了大学继续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二是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大学继续教育与市场之间相互选择的效率,也进一步激活和扩大了社会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空间;三是市场的价值性既是大学继续教育竞争的基础,也体现了大学继续教育对社会的现实贡献。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市场化手段,调动办学单位和校内学术支持单位的积极性,推动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市场培育的思想加大对项目,特别是非学历培训项目的投入,逐步拓展市场;以市场化手段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单位品牌的营销,提升继续教育办学的美誉度和关注度,形成市场的良性循环。当然,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办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单纯只注重市场,而是要市场驱动、质量优先、管理规范,逐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结构,整体推动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向学历、非学历并重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一种补偿教育手段,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临新的形势,学历继续教育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一些教育基础较好的沿海发达地区,学历继续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所以学历教育势必要变化。但是不同的高校,由于所处的区域不同、优势学科不同、学校的定位不同,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从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向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转型。针对不同的研究型大学,学历和非学历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略有不同。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阶段,可以从相对较为容易的、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考前辅导等项目开始运作,逐渐积累经验,拓展多元化的办学项目。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转变办学理念,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项目研发,塑造培训品牌等,在市场的洗礼中逐渐提高办学层次。

升学学历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远程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宣讲

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远程教育向纵深发展,学习者群体更加多样化。面对教育背景、学习经历、社会阅历差别较大的学习者,在远程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通过专题形式的理论宣讲,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政治理论素养,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远程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在新时代,远程教育承担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由于传统教育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巨大压力,各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并对远程教育规模效益优势产生了高度认同[1]。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我国远程教育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满足大众高等教育、推动教育公平的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远程教育又积极融入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需求。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前提,在远程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中,更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增强学习者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二)在新时代,远程教育要抓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课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特别强调青年学生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也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质量开展符合远程教育的思政教育课以及课程思政,切实将远程教育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主阵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学生“拔节孕穗期”,培养学生能够自觉把个人的追求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把个人的发展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理论宣讲在远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2]因此要在远程教育中用好宣传教育这一手段。

(一)理论宣讲是做好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渠道

理论宣讲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执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论宣讲能够发挥凝心聚力,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作用。在开展远程教育教学中,要抓牢立德树人根本目的,通过理论宣讲手段,将大政方针、时事政治、国史党史、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习者[3],进而引导学习者能够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正确认识”。达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目标。

(二)理论宣讲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知识架构和课时要求,主要面向的是学生群体。而理论宣讲是针对某一时政热点,或某一理论内容进行宣讲。如精神宣讲、四中全会精神宣讲等。宣讲是比较独立、比较灵活的,面对的群体更加广泛,既可以是学习者群体、教师群体,又可以是工厂职工、社区群众等等。理论宣讲要帮助学习者明白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问题等,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在远程教育中对加强学习者思想政治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理论宣讲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

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远程教育是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开展。立德树人,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立德”,结果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树人”。理论宣讲就是要对国家的治国理论、国家的大政方针、国情世情社情、规则规范等进行宣传讲解。因此理论宣讲对广大的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供了一种很有针对性的教学渠道。通过抓好立德树人这个核心,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持久提升。

三、提升理论宣讲的路径分析

现在远程教育不再局限于学历教育,已经覆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开放大学,既发展面向成人的学历教育,又发展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非学历教育。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逐渐多元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理论宣讲要注意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处理好统领性和多元性的关系,处理好及时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一)理论宣讲内容要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要求

理论宣讲与思想政治工作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宣讲是体现思想政治内容的宣讲,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通过理论宣讲来表现。因此在理论宣讲内容建设与呈现方面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紧密结合,培养学习者的家国情怀,提升学习者主动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4]。1.理论宣讲内容要通俗。理论宣讲的内容既要有理论的高度性,也要有一定的内容亲和性。也就是,理论宣讲在确保理论准确性上,使宣讲内容更加“接地气”。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比较复杂多样,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工作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理论宣讲内容不能太过高深,不能让学习者听后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理论宣讲内容既能帮助学习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又能帮助学习者通过学习成果进一步分析遇到的问题。在理论宣讲中要主动为学习者呈现社会上或者学习者身边存在的各种现象,这里现象的分析就是“接地气”,容易被学习者所理解和接受。2.理论宣讲内容要新颖。理论宣讲内容要紧跟时政,向学习者呈现最新的理论成果,帮助学习者及时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比如,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带领我们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就需要讲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后,国家的施政方略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如何实现国强民富。比如,四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国家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对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理论宣讲及时将国家的施政方略、发展目标向学习者讲明白、讲清楚,进而激发学习者立足长远,奋斗当下,主动融入社会的发展建设中。3.理论宣讲内容要广泛。理论宣讲内容要广泛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能够围绕一定的主题,向学习者传达他们没听过的、不明白的、不了解的、没掌握的,或者一知半解的知识。宣讲内容应该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一个知识点成体系的讲授。既可以追本溯源,通过介绍古今中外的相关理论,从纵向上帮助学习者对这个理论发展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也可以讲关联紧密的知识,讲解与之相互联系的其他理论,触类旁通,从横向上帮助学习者掌握“举一反三”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宣讲内容广泛,能够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提升,达到高等教育对学习者进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进行培养的要求。

(二)理论宣讲形式要符合远程教育特点

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这就带来了师生互动性不强、课堂归属感不强、学生深度思考不强的问题。要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积极创新理论宣讲形式,提升理论宣讲效果。1.要及时转变理论宣讲理念。教育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服务。对于远程教育实践来讲,教育的目标群体是成人学习者,开展的教育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因此,教育教学也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他们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远程教育面向的学习者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远程教育不能采取“大水漫灌”“填鸭式”“无差别对待”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教育背景、学习特点、个人喜好,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的宣讲,进一步提升远程教育环境下理论宣讲的效果。2.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远程教育的组织形式有集体组织模式,也有个人学习和班组学习。远程教育中成人学习者的工学矛盾决定了大规模的学习者不能像传统的班级授课一样同时参加理论宣讲活动。因此在理论宣讲方面要处理好理论讲授和师生互动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学习者参加统一理论宣讲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程度。在互动方面,可以将宣传互动环节前移或后置[5]。在理论宣讲前,使学习者参与到理论宣讲的话题确定、内容准备中,对理论宣讲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或者通过互动后置,在理论宣讲完毕后,及时解答学习者问题。3.恰当融入最新教学技术。传统教育是老师、学生“面对面”的教育,远程教育则是老师、学生隔空的“背对背”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老师、学生隔空的“背对背”教育逐渐加入了更多能够实现师生互动的技术,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师生的及时互动与“面对面”互动。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已经突破了自身领域的发展,渗透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交互式网络电视、宽频、移动手机电视,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载体。手机移动端的普及,激活了远程教育的课程,扫码签到、线上随机提问、匿名投票、课堂测试、表现计分、直播视频及时生成,大大提升了线上教学的效果。因此在理论宣讲中,要加快使用新的信息技术,主动融入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课堂教学新技术等,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课堂及时呈现给学习者。

(三)加强理论宣讲结果测评应用的效度

“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质量不仅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远程教育的生命线。因此,对于理论宣讲的效果,要进行及时测评。通过测评,及时修正理论宣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理论宣讲育人质量。1.确保测评手段方便使用。测量手段复杂,不易及时得出有效结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及时使用既方便教师又方便学习者的测评手段,提升测评的时效性和有效度。在效果测评中可以使用大数据手段,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时捕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通过理论宣讲满意度调研、学习者学习过程状态分析、学习者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分析,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反馈意见,确保教师及时掌握理论宣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理论宣讲课程设计,及时做到宣讲内容调整。2.确保结果统计及时应用。要做好理论宣讲测评结果的应用,使理论宣讲前的准备、开展的过程、效果的测评、测评结果的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为下次的理论宣讲质量提升提供有效的实践依据。测评结果的应用不仅是满意度效果的简单应用,更要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学习者的关注点、兴趣点以及深层次的学习需求,结合多维度的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理论宣讲的设计。3.确保反馈结果及时应用。测评结果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更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及时反馈测评结果,带动学习者及时参与到理论宣讲的实施中。及时反馈、及时交流、及时呈现,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关注度,提升学习者在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主人翁意识,打破教育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习者单向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习者充分体会到他们也是理论宣讲的参与者、设计者、推动着,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开展研究的能力。

四、结语

理论宣讲是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拓宽思维视野、加强知识积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面向远程教育的学习者,要充分用好理论宣讲这个手段,培养理论素质过硬、理想信仰坚定的高素质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黄立坚.开放与远程教育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9.

[2]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9-08-23.

[3]宇文利.努力掌握并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规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4]冯刚.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升学学历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移动学习;思政味;微课程;学习资源

伴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手段也发生着变化,作为教育新资源的微课早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微课程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一系列微视频为核心,同时配以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资源、课程辅导、讨论测试、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完成教学的现代化教育形式。开放大学通过网络使用微课程发挥远程教育优势的教学方式,满足了新时代学习者零碎学习知识的需求,使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同时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微课程作为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也应肩负起这个时代责任。各专业课程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时,无论是通识课、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应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有机融入各专业微课程中,形成协同效应。思政味微课程打破了“思政课程”单打的局面,专业课和思政课共挑思政教育的重担,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学习者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思政味微课程的设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成长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推动思政教育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思政味微课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学科差异,本文主要以《劳动合同法》这门课程为例,探讨思政味微课程设计。

一、思政味微课程的载体——网络平台

一个好的微课程是建立在一个好的网络平台上的,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很好地呈现出微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劳动合同法》这门网络课程目前是建立在两个网络平台上,一个是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一个是河北成人高等教育在线。这两个平台都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平台,《劳动合同法》在这两个平台上运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学习者取得相应的学分。因此,这里的微课程主要是学习者要学的内容和对理论内容进行整理概述,此外还需要讨论、作业、测验等其他的资源形式来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是一个专门用于制作网络课程的Moodle平台。Moodle是指开放源码(opensource)的虚拟学习环境(VLE),可以用它来建立以网页为基础的资源和课程。[2]Moodle这个字原初是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的缩写,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3]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上,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课程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专题讨论等活动对课程进行管理,学习者通过平台的日志和跟踪系统全面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此外,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还有作业、聊天、投票、论坛、测验、问卷调查、资源、互动评价等模块。河北成人高等教育在线是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具有七大系统平台、三十余项子功能模块的远程在线教育平台。在河北成人高等教育在线上,教师通过公告、学习文件、教学设计、规则管理、作业管理、教学互动等栏目完成课程管理。此外,还有作业批阅、考试管理、成绩管理、问卷调查、资源反馈、查询统计等模块。

二、思政味微课程主题知识点的设计

微课程是以知识点为依据的一系列微视频组成。微视频的制作基础是能够独立在系统化教学中的最小的知识点。要想完成一门微课程,首先要对课程的主题知识点进行设计。《劳动合同法》微课程是远程在线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在进行主题知识点设计时既要使知识碎片化,化整为零,方便学习者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又要具有系统性,化碎为整,便于学习者掌握系统化的知识。既然是微视频就要考虑视频的时间,但不能唯时间论,更要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劳动合同法》共七章内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内容进行编写的。在进行思政味微课程知识点设计时应以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为指导思想,打破章节的限制,重新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尤其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方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首先对课程的章节知识点进行设计,建立微课程的框架,将《劳动合同法》内容划分为劳动合同概述、劳动合同订立、劳动合同履行、劳动合同变更、劳动合同解除、集体劳动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终止、法律责任等十个章节知识点;其次,对建立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碎片化设计,以“劳动合同订立”为例可碎片化为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劳动合同订立的主体、劳动合同订立的内容、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劳动合同订立的效力等;最后,有的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碎片化,以“劳动合同订立的主体”为例又可碎片化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微课程主题知识点的设计就是要构建出多层级知识点架构图。

三、思政味微课程内容的设计

1.思政味导学视频的设计导学顾名思义是指导学习的意思。《劳动合同法》作为学历教育的专业课在进行微课程主题知识点设计时将课程的知识进行碎片化,为了保障学习者对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通过导学将各知识点化碎为整。导学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已经珠化的知识点又重新串联起来,最后呈现出系统化的知识链。导学视频分为课程导学和章节导学。课程导学是将章节知识点串联系统化,章节导学是将已经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系统化,使学习者在学习微课程前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化、系统化认识。导学的设计并不是将已有的各个知识点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要赋予一定的故事情境,使学习者学习时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知识结构的关系,更能体会理论知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劳动合同法》的课程导学是以大学生小明为主人公,通过小明的求职、工作、辞职、再工作,最后退休的各种经历,阐述出微课程《劳动合同法》中的章节知识点,最后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帮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劳动合同法》的章节导学也以小明为主人公对章节知识点进行更细致的情境描述。思政味的导学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明的各种工作经历中,将“诚信”融入小明求职中,将“工匠精神”“敬业”融入小明的工作履行中。2.思政味微视频内容的设计微视频的设计其实是教师通过对系统教学中最小的知识点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思政味微视频内容的设计要让教师在对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了深刻理解后,再将与专业课有关“思政点”融入课程内容中,使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共同承担起学习者思想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下面以“劳动合同订立主体”为例,探讨思政味微视频内容的设计。(1)微视频的名称要贴近生活。学习者学习时首先看到的是微视频的名称,一个好的微视频的名称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微视频的名称不能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应贴近生活,使学习者感到亲切。“劳动合同订立主体”这一主题知识点的微视频名称可以是“谁来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微视频的名称可以是“如何优雅的辞职”。思政味的微视频名称会使学习者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出思政情怀,“劳动者”微视频的名称可以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从名称上就把学习者带到这个时代背景下。(2)开门见山地引出知识点。微视频受时间限制,需要直入主题,通常需要小案例或生活实例导入理论学习。这样方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更能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谁来订立劳动合同”可以通过讲述生活实践中劳动合同的主体问题引出谁能订立劳动合同,也可以通过谁不能订立劳动合同的小案例引出微视频的理论主题,这些都可以使微视频直接切入理论知识的讲授——劳动合同订立的主体就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开场白也可以有思政元素的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主体主要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这种思政味的开场白说出我国的国情,也直入课程的主题。(3)教学内容结构合理。微课程采用视频授课并不能像面授课程那样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只能提前通过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微视频受时间限制不能长篇阔论、照本宣科的阐述理论,只能讲理论知识进行设计便于学习者能够掌握。微视频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深入浅出,由易到难进行安排。“谁来订立劳动合同”有两个重点知识点就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概念介绍可以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对比介绍,具体列举式可以从肯定式列举和否定式列举两方面分别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讲解。微视频在理论讲授结束时要再一次点题,对开场白中提出的实践问题或案例运用本节课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最后,要对本次微视频的理论知识重点进行概括总结,便于学习者回顾整节课的理论知识,方便记忆。(4)思政元素的融入。思政味的微视频最主要的是把思政和道德元素在理论讲授时进行融入,构建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劳动合同订立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匠精神”,在劳动合同履行中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敬业精神”,在劳动合同解除时讲述“法治观念”“诚信”……在进行微课程建设的同时,以正确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的基本理念,做到讲话中说到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全面提升学习者的思政意识与能力。

四、其他思政味辅助教学资源

作为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程,微视频只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其他辅助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移动学习环境下一个完整的微课程是由一系列教学资源组成的。《劳动合同法》微课程除了理论讲授的微视频以外,还有专家讲堂微视频、案例库微视频、法条讲解微视频等辅助视频教学资源组成。此外,还有作业、测验、讨论和答疑等非视频教学资源。1.作业的设计作业是一段时间内部分理论学习的巩固和加强,在开放教育中称作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很多,可以是一个测验、一次讨论、一个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个小论文。形成性考核中也可以有思政味,例如组织一次讨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来谈竞业限制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义务”,这样学习者既可以从中学习到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测验的设计测验也称作考试,是考查学历教育中学习者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以确定此门课程是否合格。测验一般由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名词题、案例分析题等主客观题目组成。在测验中可以出现思政味的题目,例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有哪些?”既考查了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从意识形态角度提升了学习者的情感。3.讨论和答疑的设计移动学习环境下微课程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不能进行现场互动,学习者有问题也就不能及时解决,只能通过讨论和答疑等其他辅助教学资源进行弥补,这种弥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讨论和答疑可以是实时的,教师和学习者能够实时互动,这是教师的第二课堂,可以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讲授。在进行讨论和答疑时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提高学习者的思政意识和能力。

五、结语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很快被学习者追捧。移动学习已成为成人学习者主要的学习方式。微课程作为移动学习环境下的主要资源,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更好的设计,提升移动学习教学服务质量。新时代,各类专业课也应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肩负起思政育人的责任,移动环境下思政味微课程必将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2]李涛,张波,等.课程管理系统Moodle简介与架设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