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培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51

征信培训总结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篇1

一、宣传主题和内容

宣传主题为“我与我的信用记录”;宣传口号为“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宣传内容为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百姓征信知识问答》、《百姓征信手册》;宣传对象主要为普通百姓和银行类金融机构基层信贷人员。宣传目的为:一是通过开展全面的征信知识普及教育活动,使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征信业务及其意义;二是引导更多的人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主动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行使自己的信用信息知情权;三是帮助个人关注自身信用行为,在信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使社会公众了解人民银行在征信体系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帮助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做好正面宣传工作。

二、时间安排

宣传月活动安排在年6月14日至7月14日之间,启动仪式州县统一时间进行,原则上年7月15日前结束本次宣传月活动。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5月27日至30日,制定宣传方案,向各县下发本辖区总体方案、相关的文件及资料;

6月2日至6日,印制宣传资料,开展问卷调查,做好征信宣传培训准备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6月9日至13日。召开金融机构联席会议,进行宣传工作部署,开展现场培训和知识竞赛等,各县、各金融机构领取宣传资料。联系广播电视、报社、政府政务网、移动、联通等渠道开展宣传,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在营业场所门口悬挂标语横幅、在营业柜台摆放宣传资料;

6月14日。上午9:00时,集中宣传人员在州、县主要街道举行启动仪式。统一集中进行上街宣传活动,要求金融机构在主要营业网点摆摊设点并安装计算机网络设备提供信用报告查询场地进行宣传和咨询服务;

6月15日至7月14日,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政府政务网等渠道开展宣传;各金融机构要边办理业务边宣传,每个星期日要进行设点集中宣传;各级人民银行要在农民比较集中的乡镇街天下乡进行宣传1-3次;各级人民银行要对各金融机构的宣传情况进行指导、现场检查,及时收集掌握宣传情况;开展问卷调查。

7月15日至20日,对本次宣传活动进行总结并报上级行。

三、活动安排

1、参与部门及单位:人行中支调查统计科、货币信贷管理科、办公室、科技科、外汇管理科、后勤服务部门,人行各县支行、各级金融机构。

2、在与普通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报》连载《百姓征信知识问答》的内容、推出新闻报道,使城镇、乡村广大公众认知“征信”及金融业务。

3、举办“信用记录关爱日”活动。6月14日,各分支机构统一开展以“信用报告关爱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为主要内容,可采取个人信用报告现场查询、征信问题热点解答、《百姓征信知识问答》赠送等活动形式。

4、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学校等门户网站上挂《百姓征信知识问答》。

5、组织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悬挂宣传月活动口号、海报,摆放宣传展板,播放宣传短片,散发各类宣传材料,向百姓答疑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营业大厅视频播放征信宣传片,尽可能增强宣传实效。

6、加强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基本信贷人员的宣传培训。各分支机构可组织银行类金融机构基层信贷人员学习《百姓征信知识问答》及征信相关法规;可通过业务培训、座谈、征信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征信知识,交流工作经验。

7、为了解本次宣传月活动的效果,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在宣传月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各分支机构应开展以“你对征信了解多少”为主题的调查活动。

四、工作要求

1、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县人行、各金融机构要从提高全民金融素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高度认识征信知识宣传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此次征信知识宣传工作,切实把宣传活动做好、做实。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篇2

主要宣传对象为社会公众,目的是使更多的人关心和珍爱个人信用记录,主动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维护个人的信用权益。各金融机构还应结合中小企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外部信用评级结果及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推广应用等征信工作,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征信宣传。

本次宣传主题为“珍爱信用记录维护信用权益”,口号为“珍爱信用记录,请及时更新您的信息”。内容以《百姓征信知识问答》和2010年“信用记录关爱日”活动中下发的“征信知识宣传口径”为基础。各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宣传工作需要,补充相应的宣传主题及内容。

二、宣传活动安排

本次征信知识宣传周活动由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牵头组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各金融机构)参与,具体安排如下:

(一)营造宣传氛围

1.在人民银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点、各金融机构信贷营业网点、信用卡申办网点悬挂“珍爱信用记录维护信用权益”、“珍爱信用记录,请及时更新您的信息”横幅,张贴宣传周活动海报,摆放并散发宣传折页。人民银行查询点、金融机构各网点在宣传周应指派专人对公众提出的征信问题进行解答,有条件的地方应在金融机构营业大厅视频播放征信口号、宣传片,尽可能地提高宣传实效。

2.在广播电视及与普通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平面媒体上报道此次宣传周的活动,并播放、登载相关热点等近期公众较关注的征信问题。

3.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高校等门户网站上登载征信宣传周活动标语、征信热点问题、《百姓征信知识问答》等内容。

(二)各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有特色的宣传主题,并借助媒体扩大宣传效应。

1.举办广场宣传活动。以展板等形式展示征信体系建设成果,直接面向公众提供征信知识咨询、信用报告查询等服务。

2.通过约见媒体、举办讲座等形式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强化中小企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外部信用评级和银保信用信息披露、推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产品创新、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评级,有力促进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及“三农”的工作成效。

3.面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基层信贷人员进行征信知识宣传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征信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相关人员征信工作水平。

4.以组织讲座、知识竞赛、观看专题片、有奖征文等多种形式面向高校学生及教职人员开展征信宣传。

三、工作要求

一是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金融机构要从提高全民金融素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高度认识征信知识宣传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此次征信知识宣传工作,确保此次宣传活动做实、做好。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篇3

一、加强理论学习,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加强理论学习,是确保征信管理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向明灯,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的根本保证。在工作中,我时刻关注理论发展的新动向,以先进理论指导具体工作。在总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会上,精心准备,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得到领导肯定。结合征信立法工作,加强调研,在调研中深入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机关党委将本人撰写提交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征信管理新局面系列调研”之《征信立法研究报告》作为人民银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推荐给中央国家工委。

二、积极参与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已获行长办公会专题讨论原则通过

积极推动出台《征信管理条例》,一直是近年来总行征信管理局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和积淀,征信立法的条件正越来越成熟。根据国务院法制办2008年1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社会信用体系法制建设专项工作的工作安排》,总行于年内向国务院法制办上报《征信管理条例(送审稿)》。总行领导运筹帷幄,果断决策,全局上下协同作战,殚精竭虑,《条例》的立法工作正稳步加快推进,现已取得重大进展。

本人全程参与了《条例》的制定。先后参与了对地方信用立法、信用服务市场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情况的调研,直接执笔或参与撰写了相关调研报告;多次对征信的概念内涵、行业发展模式、业务种类、业务管理方式、许可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根据国务院新“三定”方案对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职责的调整,对2002年上报国务院的《征信管理条例(代拟稿)》及近几年来形成的数个条例草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多次参加了征信管理局、条法司以及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组织的征信立法专题讨论会及内部改稿会;积极听取和学习了有关专家、学者对《条例》制定中诸如征信的概念和边界、征信管理的出发点、征信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征信管理的手段、方式等诸多重要议题的意见和建议;较准确地领悟和贯彻落实了总行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所提意见较好的被《条例》采纳吸收。12月5日,《征信管理条例》已经行长办公会专题讨论并原则通过。

三、根据立法工作需要,着力就相关重点征信法律制度进行专题研究

一是开展了地方信用立法的调查。为理清征信体系建设与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参与完成了《地方征信立法的分析与评价》研究报告;二是对我国征信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撰写了《论我国征信发展模式——以征信产品的公共属性为视角》,得到局领导好评;三是为摸清各类征信机构的市场定位、经营状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促进征信服务市场发展的制度措施,完成了《关于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状况的报告》,签报苏宁副行长,并送条法司、人事司阅;四是通过国际金融公司了解国际数据跨境流动与保护问题的做法,组织重点出口企业和相关商业银行召开座谈会,就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美国、欧盟处理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经验,完成了《欧美数据跨境流动比较研究》。《关于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状况的报告》和《欧美数据跨境流动比较研究》两篇成果入选征信管理局即将出版的《征信管理专题研究报告》和《世界版图下的征信业——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征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两部书稿,目前两部书稿已交金融出版社审稿;五是借鉴国外征信立法经验,采它山之石以攻玉,在处领导的直接指导和亲切关心下,组建了国外征信理论与实务研究小组,完成了《美国平等信用机会法研究与启示》,被《参阅件》采用。

四、积极关注征信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根据领导指示,提出完善建议

根据局、处领导的指示,本人密切关注征信系统和征信市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就商业银行合规使用信用信息、个人异议受理及处理情况、征信诉讼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密切跟踪有关有关诉讼案件,向有关分支行提出了妥善处理诉讼案件的建设性意见;直接与当事人积极友好地沟通,宣传有关政策,化解纠纷,妥善处理了公民来信和投诉事件;根据苏行长对征信中心《关于个人征信系统异议处理流程及解决其中存在问题的请示》的批示,研提了意见和建议签报苏行长;为尽快建立涉及人民银行分支行征信管理部门、征信中心和商业银行关于异议处理、投诉、诉讼情况的报告制度,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个人征信异议处理、投诉和诉讼案例报告制度的通知》的签报,近期即将以行发文。

五、其他工作

一是日常公文办理。本年度较高质量地办理办结签报、会签文件、请示件、通知、公民来信等各类公文数十件,提高了公文处理水平;二是认真办理全国人大和政协委员提出的与征信管理工作有关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三是着手研究《条例》出台后的释义和有关配套制度建设。如制定《征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不同类型的征信机构明确准入及监管措施,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又如按照征信分类监管的原则,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一系列征信机构业务操作规范及指引,规范征信机构经营行为,再如制定征信活动异议处理规程,明确征信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切实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四是多次参加征信管理有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了征信管理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篇4

一、加强理论学习。

确保征信管理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向明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的根本保证。工作中,时刻关注理论发展的新动向,以先进理论指导具体工作。总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会上,精心准备,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得到领导肯定。结合征信立法工作,加强调研,调研中深入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机关党委将本人撰写提交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征信管理新局面系列调研”之《征信立法研究报告》作为人民银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推荐给中央国家工委。

二、积极参与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已获行长办公会专题讨论原则通过

征信立法的条件正越来越成熟。根据国务院法制办2008年1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社会信用体系法制建设专项工作的工作安排》总行于年内向国务院法制办上报《征信管理条例(送审稿)总行领导运筹帷幄,积极推动出台《征信管理条例》一直是近年来总行征信管理局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和积淀。果断决策,全局上下协同作战,殚精竭虑,条例》立法工作正稳步加快推进,现已取得重大进展。

直接执笔或参与撰写了相关调研报告;多次对征信的概念内涵、行业发展模式、业务种类、业务管理方式、许可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根据国务院新“三定”方案对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职责的调整,本人全程参与了条例》制定。先后参与了对地方信用立法、信用服务市场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情况的调研。对2002年上报国务院的征信管理条例(代拟稿)及近几年来形成的数个条例草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多次参加了征信管理局、条法司以及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组织的征信立法专题讨论会及内部改稿会;积极听取和学习了有关专家、学者对《条例》制定中诸如征信的概念和边界、征信管理的出发点、征信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征信管理的手段、方式等诸多重要议题的意见和建议;较准确地领悟和贯彻落实了总行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所提意见较好的被《条例》采纳吸收。12月5日,征信管理条例》已经行长办公会专题讨论并原则通过。

三、根据立法工作需要。

参与完成了地方征信立法的分析与评价》研究报告;二是对我国征信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撰写了论我国征信发展模式—以征信产品的公共属性为视角》得到局领导好评;三是为摸清各类征信机构的市场定位、经营状况和发展中存在问题,一是开展了地方信用立法的调查。为理清征信体系建设与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研究设计促进征信服务市场发展的制度措施,完成了关于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状况的报告》签报苏宁副行长,并送条法司、人事司阅;四是通过国际金融公司了解国际数据跨境流动与保护问题的做法,组织重点出口企业和相关商业银行召开座谈会,就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美国、欧盟处理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经验,完成了欧美数据跨境流动比较研究》关于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状况的报告》和《欧美数据跨境流动比较研究》两篇成果入选征信管理局即将出版的征信管理专题研究报告》和《世界版图下的征信业—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征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两部书稿,目前两部书稿已交金融出版社审稿;五是借鉴国外征信立法经验,采它山之石以攻玉,处领导的直接指导和亲切关心下,组建了国外征信理论与实务研究小组,完成了美国平等信用机会法研究与启示》被《参阅件》采用。

四、积极关注征信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提出完善建议

根据局、处领导的指示,年以来。本人密切关注征信系统和征信市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就商业银行合规使用信用信息、个人异议受理及处理情况、征信诉讼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密切跟踪有关有关诉讼案件,向有关分支行提出了妥善处理诉讼案件的建设性意见;直接与当事人积极友好地沟通,宣传有关政策,化解纠纷,妥善处理了公民来信和投诉事件;根据苏行长对征信中心《关于个人征信系统异议处理流程及解决其中存在问题的请示》批示,研提了意见和建议签报苏行长;为尽快建立涉及人民银行分支行征信管理部门、征信中心和商业银行关于异议处理、投诉、诉讼情况的报告制度,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个人征信异议处理、投诉和诉讼案例报告制度的通知》签报,近期即将以行发文。

五、其他工作

提高了公文处理水平;二是认真办理全国人大和政协委员提出的与征信管理工作有关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三是着手研究《条例》出台后的释义和有关配套制度建设。如制定《征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不同类型的征信机构明确准入及监管措施,一是日常公文办理。本年度较高质量地办理办结签报、会签文件、请示件、通知、公民来信等各类公文数十件。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又如按照征信分类监管的原则,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一系列征信机构业务操作规范及指引,规范征信机构经营行为,再如制定征信活动异议处理规程,明确征信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切实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四是多次参加征信管理有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了征信管理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篇5

一、工作目标

1.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全面加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严格依法行政,着力提升政府自身信用。通过政府带动和推动,规范社会信用行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2.大力推进企业征信工作。以实施《办法》为契机,加快推进联合征信体系和部门同业征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面向行业协会、信用中介机构的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工作,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努力建立信息畅通、标准统一、覆盖全省的企业征信体系。积极推动我省企业融入“信用长三角”区域的信用体系,促进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年内要建立联合征信与同业征信的工作协调机制,实现12万户企业信用信息入库。同时,积极培育企业信用产品需求,加大信用产品的开发应用,促进全省信用建设。

3.努力推动个人征信建设。今年起,要启动个人征信的政策研究和立法调研,确定符合省情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模式和制度框架,推动个人征信制度的立法工作。逐步在区域中心城市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在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利用现有信用数据的基础上,建设全省个人信用数据库,逐步开通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4.在完善信用建设试点市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全省17个市信用建设工作。

二、建设重点

1.努力打造信用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不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努力增强政府公信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机制,逐步提升政府决策信用水平。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对公务员的诚信教育和监督管理。(责任单位:省政府法制办,省政府办公厅,省监察厅,省政务中心)

2.继续加强信用法制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办法》,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文件,积极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开展个人征信管理办法及省内征信行业、征信产品行业管理办法的立法调研。(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法制办,省经济信息中心,省联合征信中心)

3.进一步加快部门同业征信体系建设。加快省直有关部门系统内信息化建设,完善信用信息的收集、提交制度,重点充实部门同业征信数据,扩大同业征信数据库规模。同时,建立密切协作、专业分工的征信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同业征信与联合征信体系的对接,形成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责任单位:省工商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等)

4.大力加强联合征信体系建设。一要依法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制度化。二要拓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范围和渠道。积极向行业协会、信用中介机构征集信用信息,拓宽信用数据来源,丰富数据内容,提高数据质量。三要推动联合征信网络平台建设。抓紧开发政府部门之间网络信息提交系统,建立完善数据流转、交换、查核、查询和辅助功能五个基本系统组成的数据交换中间平台,实现全省企业信用数据在线实时交换、流转、共享和查核。四要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尽快完善信用信息入库处理、存储系统和“信用**”网站,提高查询系统运行质量。五要做好征信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按照《办法》规定,逐步强化联合征信体系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信息中心,省联合征信中心)

5.积极推动个人联合征信制度建设的前期工作。开展个人联合征信建设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调研,设计提出符合省情和发展阶段的个人联合征信建设模式和制度框架。(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信息中心,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省联合征信中心)

6.启动个人信用建设。以信用消费、信用重点人群、个体工商户、大学生助学贷款为突破口,重点在银行系统建立个人消费信贷征信体系,在工商系统建立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在教育系统建立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引导行业主管部门分别建立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监理师、证券高级监管、项目经理、保险人、新闻记者、导游等中介和特种行业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记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各行业、个人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建设全省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责任单位: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省工商局,省教育厅等)

7.积极推动征信体系融入“信用长三角”。加强信用体系政策研究和信用信息标准化建设,重点搞好与沪苏浙长三角信用体系的沟通与衔接,为我省征信体系融入“信用长三角”创造有利条件。(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信息中心,省联合征信中心)

8.努力开展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进一步推进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市县,与开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试点。积极研究发展中小企业的信用增级模式,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信用合作贷款等业务。(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有关金融机构)

9.积极扶持和培育信用中介机构。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各类信用协会、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发展,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执业资质高、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机构。鼓励征信机构加强同信用中介机构的合作,逐步开发有需求、有意义的信用产品,推动信用中介机构开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调查、认证、评估、咨询、企业资产调查等信用服务,推动信用产品在全省经济中的应用,加快发展信用经济。(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信息中心,省联合征信中心)

10.努力开展信用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全省企业及个人基本信用信息征集标准、商业信用信息使用和标准,依法制定和我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规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信息中心,省联合征信中心)

三、主要措施

1.强化“信用**”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推动各部门积极开展征信工作。适时召开全省信用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和研究部署信用建设工作。(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2.加强“信用**”及征信体系建设的效能考核。制定有关标准和办法,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同业征信、联合征信体系建设进行考核,推动信用建设不断发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办公厅)

3.积极推动“信用**”重点项目建设。政府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省联合征信示范工程国债项目,加快实施全省100户企业的信用内控制度示范工程,支持信用中介机构、信用协会及信用担保机构建设,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体系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篇6

一、征信信息安全巡查的优势明显

“巡查”简言之为“巡视检查”。征信信息安全巡查是指征信监管部门派巡查组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以下简称运行机构)、征信机构及其接入机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等巡查对象(以下简称巡查对象)处进行有目的的巡视检查。通过动态走访巡视检查,征信监管部门可以对巡查对象在征信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做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找出问题和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措施,督促巡查对象进一步加强征信信息安全管理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提升征信监督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征信信息安全巡查的优势明显。(一)合规性与真实性。征信信息安全巡查根据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征信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的通知》(银发〔2018〕102号)(以下简称《通知》)、南京分行《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等文件精神依法进行,巡查的内容、程序和处罚符合法律制度规定。同时,巡查人员直接深入巡查对象,通过听取汇报、实地问询、查阅资料、现场核查,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使信息资料更加真实、可靠,并对其在量上进行准确界定,在质上进行准确定位,保证巡查结果的公平与公正。(二)目的性与全面性。巡查人员依据巡查法规制度,有目的性地对辖区运行机构和接入机构等巡查对象进行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帮助巡查对象发现征信信息泄露问题和征信信息安全隐患,并提供专业的整改意见,督促其整改提高,确保不发生征信信息安全重大风险事件[2]。巡查的内容有16项,既有对文件精神的执行和工作要求贯彻落实情况,又有责任体系建立、征信查询服务合规、制度建立和修订及报备、内部检查、教育培训情况,还有征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情况等,覆盖了征信信息安全管理的全流程、各环节。(三)灵活性与及时性。巡查工作,“巡”是方式、“查”是手段、“改”是目的。巡查人员通过听、看、访、核相结合方式,听取专题汇报,现场调阅和查看有关制度、档案及相关资料,并与征信牵头管理部门、系统各类用户、相关服务对象进行个别谈话或走访调研,掌握征信信息安全的管理情况。同时,对于发现的问题及相关安全隐患,及时沟通、妥善处置,既防止信息丢失、泄漏或篡改,确保征信信息安全有效,又保证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工作取得实效;如果未能及时遏制征信信息被非法使用或泄漏,必然会对信息主体造成损害,甚至对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产生影响。

二、基层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工作实践

(一)主要做法。1.精心组织策划,确保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工作顺利开展基层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作为法定巡查组织单位,在分管行长领导下,组建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工作组(以下简称巡查组)。巡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一般由征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巡查组长,组长为巡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成员由辖内基层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行使巡查职责。组织巡查人员学习《条例》《通知》《细则》等法规制度和文件,做到“六个明确”,即明确巡查目标、巡查对象、巡查组织、巡查内容、巡查程序和巡查工作要求,确保巡查工作合法、合规、有序进行。同时,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巡查内容、巡查程序与工作要求全面到位,实现辖区内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工作全覆盖。2.采取动态核查,促使巡查对象重视征信信息安全工作基层人民银行巡查组在巡查中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调研、现场查验等动态核查形式,全面了解巡查对象征信管理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征信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及落实情况,征信查询服务合规情况,征信内控制度建立、修订及报备情况,征信信息安全内部检查、教育培训情况,征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情况等。利用中国人民银行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提取的系统用户信息、查询日志、接入机构信息等电子数据,筛选出查询业务量异常、非工作时段查询、睡眠用户查询等可疑线索,突出巡查中关注的重点,力求找准、查深、查透。帮助巡查对象发现、解决问题,提高其对征信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3.坚持严谨求实,适时报告巡查情况与反馈整改意见基层人民银行巡查组在巡查结束后,按要求形成包括巡查组织情况、巡查对象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整改意见等内容的巡查工作报告,经行领导同意后,形成“征信信息安全巡查整改意见书”,10个工作日内向巡查对象反馈。巡查对象应以积极配合姿态,在收到“征信信息安全巡查整改意见书”后,15个工作日内按要求将整改情况报送巡查组织单位——基层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同时,巡查组还要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督促整改落实,对整改落实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确保巡查整改取得实效;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或者其分支机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及个人的责任。另外,巡查组还应做好征信信息安全巡查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及保管工作。4.执行工作纪律、塑造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工作者的形象基层人民银行巡查组按照“依法合规、客观公正、深入细致、严谨求实”[1]的要求,积极开展巡查工作。巡查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巡查事项合法、巡查程序合法、巡查问题定性合法。巡查人员要敢于担当,用专业、科学的建议彰显征信信息安全巡查价值,及时发现并处置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巡查人员应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规定,严格纪律、严肃执纪,主动接受巡查对象监督;保持巡查人员的品行操守,主动说明征信信息安全巡查的背景、目的,主动深入相关部门了解情况,主动与巡查对象征信线上人员进行沟通,说明风险和问题的严重程度,明确制度依据。(二)初步成效。1.提高了巡查对象的征信信息安全意识征信信息安全巡查相比过去的静态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更能引起巡查对象的高度重视。巡查前,由巡查组负责人与被巡查对象负责人进行谈话,明确巡查内容、意义,对巡查组和被巡查对象提出具体要求。巡查中,被巡查对象分管征信业务负责人全程陪同,及时协调巡查相关事宜,保证了巡查工作的有序进行。巡查后,被巡查对象及时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进行整改,有的被巡查对象还将整改和业绩考核挂钩,责任明确到人。征信信息安全巡查使得巡查对象清醒认识当前征信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了征信信息安全意识,强化了征信信息安全主体责任。2.推进了征信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落实基层人民银行根据相关法规文件精神,对巡查对象适时实施征信信息安全巡查,督促巡查对象加强对征信管理人员和征信从业人员的征信合规教育培训。围绕征信信息安全管理,通过加强征信系统用户管理、健全征信信息查询管理、优化自助查询机管理、完善征信异常查询监控机制、妥善办理异议与投诉等措施,完善征信业务操控流程,守住不发生征信信息安全风险的底线。同时,结合实际对自身的征信内控制度及问责制度进行自建自查,查漏补缺,完善了征信内控制度及问责制度的报备制度、征信信息安全情况报告制度、征信合规与信息安全自查自纠制度及报告制度。另外,还从查询、使用和存储环节落实技防措施,降低了征信信息泄露风险。3.初步掌握了巡查对象的风险状况通过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发现了巡查对象在征信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比如,有的单位征信信息安全管理负责人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单位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位、防控措施弱化,有的单位征信信息安全“自查自纠”不认真不深入,还有少数单位征信合规与信息安全管理教育培训不到位,等等。同时,深入掌握了巡查对象的各项数据信息和内部管理状况,纠正了一批征信信息安全风险和违规行为。对巡查对象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情况、风险状况、业务合规性等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为征信合规管理和信息安全评级奠定了基础,为维护辖区征信信息安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征信信息规避金融风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巡查工作得到了上级行和巡查对象的认可,树立了基层人民银行的良好形象。4.增强了基层人民银行征信监管能力征信信息安全巡查能将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监管资源进行整合,如对非现场监管涉及内容的真实性,通过巡查予以确认;对存在未报、漏报、虚报、瞒报等情况的巡查结果,将启动重点现场执法检查,巡查承担着依法事中监管不可或缺的重任。因此,要求巡查人员既要拥有非现场监管本领,又要掌握现场检查技术,更要运用好动态走访的巡视检查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释放出征信监管之能量,优势互补,形成执法检查合力,较好地解决基层人民银行监管资源匮乏、监管手段单一、监管力量薄弱等诸多不足,显著提高征信执法检查质量和效率,强化征信监督管理职责。通过征信信息安全巡查,不仅对征信监管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而且初步锻炼出了一支懂业务、会核查的巡查队伍,征信监管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当前征信信息安全巡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征信信息安全巡查方法掌握不够灵活。基层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安全巡查,主要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看资料、随机走访等方式进行。在巡查中,这些方法在了解和掌握巡查对象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巡查方法侧重对“面”的巡查,巡查工作难以深入。以听取汇报为例,被巡查对象在汇报时,多是谈部署、摆成绩,存在问题仅是寥寥数语,甚至回避不提。同时,目前的巡查手段主要采取的是“明察”,即巡查组公开地在被巡查对象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这些手段和方法,当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仅仅只是这些还是不够的,需要进行隐秘的“暗访”巡查,否则,就可能会存在听不清、看不透、了解不深的情况,严重影响巡查工作成效。(二)征信信息安全巡查成果运用不够到位。在基层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工作中,“重线索查找,轻成果运用;重问题整改,轻责任追究”的现象或多或少有所体现,这不利于问题的深入整改,影响巡查效果。由于缺乏硬性制度规范,个别巡查对象对整改建议的落实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督查力度不够。巡查组虽然要求被巡查对象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却没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有的虽然以查问题为主,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缺少必要的分析;有的只看眼前,无长远治本之策,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顾此失彼,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主观上存在等待观望思想,整改措施只停留于汇报材料上,未能变成约束自身行为的“紧箍咒”;有的对整改落实情况缺乏必要的跟踪督促,问题整改留有尾巴,甚至出现反弹现象。(三)征信信息安全巡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巡查组自身建设存在差距,巡查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巡查人员虽说均来自一线业务骨干,然而针对巡查工作开展还是缺乏巡查经验和巡查技能,发现风险、分析隐患、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加之,个别巡查人员存在做老好人的想法,在巡查中,只看好的方面,不注重存在的问题;在汇报中,被巡查对象中的隐患与问题不涉及,失去了巡查的本意。另一方面,巡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巡查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当下巡查人员在单位内的工作负担已经较重,还要兼顾巡査工作,责任及压力较大,即便巡查工作成绩突出,也很少与其职务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挂钩。同样,巡查人员的巡查工作偶有懈怠,未能发现问题,也不会被追究责任。

四、提高征信信息安全巡查效果的思考

信息安全是征信的生命线[2],要提高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工作效果,应进一步完善巡查制度,不断探索和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加强和改进措施,提升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一)进一步细化巡查工作规范。从巡查实践来看,巡查能强化监督、遏制风险、防范隐患、揭示问题,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征信信息安全巡查过程要求。对照《条例》《通知》《细则》逐条进行详尽解读,使巡查工作要求具体化,便于巡查人员理解、掌握和操作,确保巡查程序合法。巡查前,包括提前安排部署、事前立项、送达通知书;巡查中,做到持“执法证”执法,告知被巡查对象的权利及义务,填写“征信信息安全巡查会议纪要”;巡查结束后,及时向行领导汇报,并制作“征信信息安全巡查整改意见书”发送给被巡查对象。要确保巡查结果处理合法,即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或隐患应提出整改意见,对重大风险事件或者线索,由人民银行同级机构依法启动执法检查程序或责令巡查对象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保证处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针对现有巡查要点应区分重要性,确定基础、一般和关键的控制点,制定更为科学的巡查记录制度,确保巡查人员能够在规定的时限内既全面而又有重点地实施巡查工作。(二)认真研究巡查工作重点。在巡查实施过程中,巡查工作在指导思想、对象和内容、方式方法上应明确重点和突出重点,增强征信信息安全巡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巡查工作中,坚持风险为导向,及时发现、处置征信信息泄露问题,以征信信息安全隐患为重点,突出运行机构、征信机构及其接入机构的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以及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贯彻落实总行征信信息安全工作。围绕征信管理环境稳定性、用户管理合理性、制度与技术防控完备性、业务操作过程合规性和内部监督约束性进行巡视检查,及时发现无授权查询、查询行为不规范、未妥善保管授权书、异议处理不当等引发的风险。另外,要把握好巡查对象自查环节,注重汇总巡查对象自查存在的突出安全隐患、信息风险以及自身难以解决的需要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或本系统上级行帮助解决的棘手问题,做到巡查有备而去、巡查有的放矢,以增强巡查的预见性、主动权和针对性,切实提高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工作的实效性。(三)不断创新巡查工作方式方法。开展巡查工作,发现问题是生命线,解决问题是落脚点,方式方法是不可或缺的“桥梁”。因此,巡查中应做到“三结合”和“两提升”。一是“定期巡查”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巡查一般以定期巡查为主,针对问题较多的单位可不定期地开展巡查。比如,巡査中发现与已巡查过的单位存在同类问题的,可适时杀“回马枪”,检查其整改落实情况,能较为容易发现和揭露问题。二是“听取汇报”与“实地查看”相结合。听取汇报是巡查不可缺失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巡查人员还应通过实地查看及走访,验证汇报中所涉及的事例是否真实可信,达到验证和补充的作用。三是“明巡”与“暗访”相结合。“明巡”一般是指在巡查前事先通知被巡查对象而行。要在“明巡”基础上,对反映的风险和问题,特别是有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适时进行“暗访”,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积极探索、实践区域性的“交叉巡查”,切实提高巡查质量,并依托科技手段提升巡查发现问题和线索的能力。(四)有效运用巡查工作成果。巡查工作成果能否得到有效的运用,是衡量征信信息安全巡查效果的重要标准。一是巡查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客观地向基层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报告情况,提出处置建议。被巡查对象应明确职责,充分重视巡查组提出的建议,按照职责范围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和上报整改方案,认真进行整改,并按期报告整改落实情况。二是基层人民银行要将每一次巡查资料整理成一个研究专题,形成简报、信息、调研报告,并在征信系统局域网上共享。同时,对巡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要进行抽象和归纳、举一反三,把普遍性问题找出来,把教训总结出来,提出治标治本的对策建议,及时汇报,为提高监管效率提供参考。三是完善巡查成果共享网络,把巡查成果与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和金融系统内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干部考核推荐、金融系统内部等级考核等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巡查成果的作用。(五)不断强化巡查工作队伍建设。巡查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对巡查人员的要求相应较高。一是选好配强巡查组成员。要把那些法律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的人员选配到巡查队伍,同时要注重选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结构的人员,要求他们既熟悉征信业务,又懂得征信管理;既熟悉征信法规制度,又懂得征信监管方式措施。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对巡查组成员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及保密规定方面的学习,切实提高其政策水平和理论素质,筑牢纪律防线。注重巡查业务技能学习,了解巡查工作“巡”的方法、“查”的技巧、“改”的途径,提升巡查业务能力,适应巡查工作的需要。三是注重对巡査人员的考核。强化对巡査人员的监督,要求巡查人员遵守纪律要求、严守规章制度。巡查组组长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带好巡查队伍。同时,建立对巡查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激励保障,调动巡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严格责任追究,促使巡查人员严格履职,不让巡查走过场。总之,通过分析基层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安全巡查工作,可以看出,要深入推进巡查工作,完善工作机制是基础,细化职责任务是重点,创新方式方法是抓手,强化成果运用是关键,加强队伍建设是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安全巡查试行办法[EB/OL].(2018-05-02)[2018-05-04]http://www.sohu.com/a/230413831_99910122.html.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篇7

一、年内工作完成情况

(一)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一年来,我始终把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要求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报送力度,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创造良好氛围。全年被省市各级信息部门采用信息130多篇,市商业银行内网刊登信息120多条,编发简报117期,编发行报7期,共14000份。同时印制了产品折页、宣传单,在人流密集处设立了灯箱广告牌,初步形成了报上有字、路边有牌、电台有声、电视台有影立体式宣传网络,有效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

(二)突出重点,协调合作,全面开展办公室工作。我分管的办公室承担着董事会、银行业协会、人事劳资、文秘宣传等多项工作。特别是商业银行刚刚成立,工作任务繁重,我经常督促指导办公室的同志,围绕“办文、办会、办事”三个重点,动脑筋、想办法,科学协调,统筹兼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工作。全年先后向上级部门报送工作总结、工作汇报、专题汇报等40余份。先后筹备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董事会、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安排会议、月度经营分析会等45场次,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三)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2010年,我行置换员工36名、招聘大学生员工17名、从外行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名,进一步改变了我行员工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邀请天津财经大学蔡双立教授为我行作了战略规划,为2010全面实行绩效考核和定岗定编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加强基层调研,想方设法促进存款增长。一是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元月份组织制定了《“首季开门红”业务竞赛活动方案及激励措施》,针对存款变化情况制定了《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激励措施》、《6月份指导性存款任务奖惩办法》、《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存款业绩考评办法》。二是加强存款监督。对任务完成情况较差的支行经常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督促、协调,对有关支行在吸存揽储工作中提出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积极协调解决。

(五)创新丰富信贷产品,拓展业务空间,提升信贷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多样的信贷服务。2010年是我行挂牌开业的首年,为进一步体现“政府银行、市民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的服务特色,我分管的个人业务部和小企业信贷中心积极创新丰富业务品种,全新推出了客户+员工的“微贷通”、你存款我解急的“存贷通”、助业“商贷通”、上班族“薪贷通”、小企业“商贷通”等一系列信贷产品,已基本形成了商行“贷款直通车”系列小额信贷产品,并且以产品的手续便捷、担保灵活、流程优化正在逐步树立我行新的信贷品牌和信贷形象,扩大我行客户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是实行差异化利率,对目标市场和客户进行利率细分管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指导个人部、小企业信贷中心根据经济、市场运行环境和客户融资需求特点,在对市场和同行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在2010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制订、调整了《小企业(个人)贷款业务定价指导意见》,对全行的小企业、个人信贷业务实行不同产品、不同客户、不同担保、不同额度的单独差异化定价。由于该项措施摒弃了我行以往“一刀切”的利率执行标准,在新的定价指导办法下,客户自身的职业状况、申贷金额、担保方式、以及与我行往来情况都能够通过利率定价反映出来,实现了客户与业务的差异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我行的业务竞争力。2010年累计发放小企业、个人贷款6.3亿元,已占到全行信贷投放的58%,积极支持了全民创业和个人消费,为支持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是坚持靠前服务,主动对接客户需求。为了进一步加大业务宣传推介力度,我指导信贷中心通过积极主动参与中原油田“梦想中原”创业大赛、组织召开小企业(个人)贷款产品推介会、树立我行“贴近市民、贴近市场”的业务特色。

四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想方设法支持小额担保贷款投放,扶持地方就业创业工作。我始终把开展好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作为服务地方、服务市民、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过去的一年,在小额担保基金困难、担保中心部分贷款不担保的情况下,我组织有关部门想方设法、采取可行措施继续支持小额担保贷款的投放。截止2010年12月底,我行已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79笔,金额8165万元,支持30多家小企业、11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

(六)规范信贷操作,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质量。在积极拓宽业务的同时,我指导个人业务部、小企业信贷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信贷业务的规范、管理。一是对已有的小企业、个人信贷产品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对新推出产品的管理办法、贷款文本进行制订,并做好了信贷业务培训工作。先后完善、下发了我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综合贷款管理办法》、《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最高额抵押贷款操作规程》、《微贷通贷款管理办法》、《存贷通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信贷规章制度,有效规范了信贷操作。二是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2010年3月份,组织有关人员对09年底前发放的个人贷款进行了专项检查;按照监管政策的要求,每季对发放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及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进行专项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了处罚;每月根据不良贷款清收工作要求,对支行管理的不良贷款,进行统计、考核。

(七)加强征信系统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征信数据准确度、及时性、稳定性。我行自2005年在全省首批成功接入征信系统,成为接口行以来,征信管理工作一直名列前茅,过去的一年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情况,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我行征信数据的准确度、及时性和稳定性。一是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每月及时上报个人征信数据报文。为提高数据报文质量,月初对21家支行的1000多笔贷款资料进行逐笔核对。全年,上报报文数据6000多笔,删除报文数据1笔,查询打印个人征信资料2000多笔。2010年4月份在全省召开的征信工作会议上,由于我行征信工作做的突出,得到了省领导的表扬。二是为加大征信宣传力度,提高百姓信用意识。5月份,按照市人行《关于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印制了600份征信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条幅,上街进行宣传。三是6月份,配合上海征信中心进行了数据切换测试工作,确保我行征信工作的良好运行。四是8月份,配合计算机中心做好了省人行对我行征信系统及程序方面的现场检查工作。

(八)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带动有关部门积极主动配合商行筹备小组工作,不分节假日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如上报各种文件、报表;联系开业酬宾小礼品的定制等。二是为确保分管部门开展好“双评议”活动,指导个人业务部制订了“双评议”工作实施方案,向社会作出了“办好事办实事”承诺,指导业务部门创新信贷业务品种,切实解决了部分中小客户的筹资困难,在全市“双评议”中,个人业务部在公共服务类41个科室中取得第十名。三是为了体现“地方银行服务于地方”,充分发挥我行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灵活、方便、快捷的特色,对安居房地产开发公司承办的开发我市绿城小区项目,指导个人部、信贷中心制作了“绿城小区金融服务方案”及具体的办理流程,印制专项信贷产品手册,并在选房两个月期间现场设立信贷业务咨询台进行全程服务,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

(九)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对工会工作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在全行开展了“文明窗口”、“巾帼岗位建功立业”和“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竞赛活动。积极开展优秀工会会员评选活动。围绕全行改革发展、为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利用金融大讲堂对干部员工分专业、分岗位进行了集中培训、统一学习。组织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专题会议,选举了两名职工监事。

(十)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组织工会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春节前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和特困员工,把组织的温暖送到员工的心坎上。在员工过生日时,行工会还及时送上了生日贺卡和生日蛋糕。对在职职工进行了体检和健康教育培训。行工会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向各支行的员工发放了慰问信和慰问物品。

(十一)围绕经营管理工作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围绕经营管理工作,积极组织职工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开展了技术创新,优秀技术成果、先进操作方法、技术创新能手的评选活动,组织了我行首届专业技能竞赛,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市文化艺术广场举办了“情系市民”文艺晚会。在玉树地震时期,在第一时间以“情系玉树、大爱无疆”为主题的爱心大行动,短短一天时间就捐款7540.00元。组织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动,向社会奉献爱心。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全行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十二)加强优质服务管理,提高全行的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成立了优质文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营业网点服务质量管理和督导工作。建立了晨会制度。为各支行的员工统一制作了工牌。组织了服务礼仪、服务知识培训班,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规范化服务培训,全行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形象得到了提升。

(十三)做好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是加大了计划生育宣传力度,宣传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宣传婚育、避孕、节育措施,宣传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二是狠抓节育措施的落实,环、孕检到位,严格按现行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彻底摸清了底细,三是切实制止了计划外生育。四是与上级计生部门和基层单位签订了计划生育责任目标书。

二、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内容及履行情况

我作为市商业银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参与修订了市商业银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按照《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制度(试行)》的要求,将静态的责任分解和动态的任务分解有机结合起来。一年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组织制订了分管业务部门和业务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计划,加强党纪党风教育,组织分管部门的干部职工参加了全行统一组织的廉政教育、案件警示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在分管部门中组织学习《廉政准则》经常听取分管部门负责人工作汇报。组织一线员工学习了“微贷通、存贷通”等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利用召开经营管理工作例会的时机,对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开展警示教育。在具体工作中,加强对业务工作的督促检查,教育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构筑起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

作为党委委员、副行长,始终注意摆正位置,把好尺度,努力做到到位不越位,尽职不失职,主动不被动,做事不误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坚决执行组织决定,遇到重大事件及时向组织请示汇报。2010年,我分管的业务领域和业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篇8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文化大省和“法治浙江”的重要内容,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家有关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精神及《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特编制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期为2006—2010年,并展望到2015年。本规划是我省“十一五”期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

一、现实基础和条件

1、宏观背景

1.1国际经验

专栏1: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比较分析

国家美国欧洲(法国、德国、

比利时、意大利、

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日本

体系性质经济信用体系经济信用体系经济信用体系

法律

制度体系建设系统完备不系统零星

基础立法全面部分没有

专项立法较系统零星少量

立法特点信息开放与权益

保护的平衡强调消费者

信息权益保护强调信息保护和行业规范

管理组织制度管理组织联邦政府所属

7个部门分工中央银行协会

管理职能推动立法、法规制定、执法监管执法监管及征信运营自律管理及

征信服务

征信服务制度服务体系结构信用服务机构

全部私营化公共征信机构为主、私营征信机构为辅行业协会信用

信息中心

信息开放程度除法律限制外

全面平等开放

和共享公共征信机构强制征信,私营征信机构受限征信信息征集和使用仅限于会员

内部,不对第三者和社会开放

信息系统建设由各征信机构

投资建设公共信息系统由政府投资建设,私营征信信息系统由其自身投资建设由各行业协会

投资建设

信用服务机制完全市场化政府公共运作为主,私营市场运作为辅会员内部

互助式运作

社会信用体系模式以私营征信服务为特征的模式公共征信为主的模式协会会员制

为主的模式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信用关系的日益透明和不断扩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一些国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虽然各国在体系的发展模式、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其都具备以下共性:一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生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而发展;二是具有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信用交易行为和信用行业发展;三是具有较活跃的信用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各类信用产品和服务;四是具有较健全的信用监管体系,政府、行业协会等在信用建设中相互补充,各司其职。

1.2国内实践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地区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了“社会征信服务体系联合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建设联合信用数据交换中心,推动政府以及各个部门信用信息有序地开放、共享;人民银行建立了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商务、工商、税务、质检等有关部门开展了本行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国有27个省(市、区)积极开展了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上海、辽宁、江苏、湖南、安徽、深圳等省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建立了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了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为全国积累了经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认识不统一、缺乏法规支撑、信用需求不足、监管惩戒不力等问题。

实践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处于探索阶段,全国尚未形成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发展模式,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借鉴国内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现实基础

2.1经济基础

近年来,我省克服资源环境约束、贸易摩擦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等困难,不断开拓创新,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省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2006年生产总值达到15649亿元,人均GDP达到31684元,三次产业构成为5.9∶53.9∶40.2,地方财政收入和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了1298.2亿元和1391.5亿美元,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各省区之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265元和7335元。全省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2社会信用基础

从古至今,浙江人形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浙江人已意识到信用是一个地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和精神财富,面对新形势,省委提出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强调要进一步培育和弘扬“诚实立身、信誉兴业”的诚信精神,要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之基,使信用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公民的安身立命之本,成为企业的兴旺发展之道,成为政府的公正公信之源,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几年来,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3信用建设实践

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信用浙江”的战略决策四年来,围绕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全省不断加强法规、道德、监管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我省的社会信用度,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省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使浙江成为诚信社会的典范。在全国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信用浙江”建设运行模式:

——选择企业为突破口。根据我省中小企业众多、信用需求迫切的实际情况,省政府明确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入手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企业信用查询系统这个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带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

——政府推动建设信用数据库。省政府明确由省发展和改革部门承担组织协调全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职能,并成立事业单位,负责整合和征集各政府部门掌握和分散在社会各领域的企业信用信息,形成综合性和专项性并重、全省统一综合的信用基本数据库,作为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

——信用法规建设先行。吸取国际经验,在信用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努力推进法治建设,2005年出台了《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确保企业信用建设工作有法可依,使浙江信用建设从政府推动向依法推动转变,同时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正确把握政府的定位。政府承担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引导信用需求、制定规章制度、监管信用市场和培育发展信用服务机构等职责,明确由各类信用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提供信用信息的增值服务,政府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企业信用评比活动。

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禀赋和有利条件,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清醒认识到,企业信用信息应用不够广泛、部门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建设刚起步、信用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信用服务机构发展比较滞后、信用理论研究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发展,继续保持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3.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十一五”浙江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时期,我省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宝贵的社会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从“三缘”(亲缘、人缘、地缘)、“三现”(现金、现场、现货)的初级市场经济,向非人格化交易占主导地位、法制和信用体系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型。

3.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是落实“八八战略”、营造良好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要求。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制度、市场、法律和道德等手段,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维护市场公平交易;树立品牌意识,建设品牌大省,使“信用浙江”区域品牌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信用文化,营造信用环境,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提高我省的综合竞争力。

3.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建设“平安浙江”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浙江的具体实践。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社会诚信水平,是全面建设“平安浙江”不可或缺的一项紧迫任务。信用是个人道德修养之必备,是立身处世之本,也是全社会应该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通过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制”的奖惩机制,提高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意识、道德水平和理性水平,创造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中的和谐氛围,促进社会平安、稳定。

3.4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推进“法治浙江”的重要补充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相结合、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诚实信用是现代法治的内在品质和基础,诚实信用的制度化和普遍化是法治的追求目标。另一方面,诚实信用又需要法治来维护和保障,诚信进步的突出标志是诚信的法制化,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维护正常信用关系的保障。通过加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建设,能促进社会各种合法的权益不受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的侵害,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

诚信是现代社会文明之基。加快建设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必须注重建设信用道德文化,大力弘扬“诚信”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精髓,大力弘扬诚实守信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诚信和谐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诚信立身,诚信为人,诚信做事,增强企业诚信经营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发展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为指导,以主体信用为基础,以道德法制为支撑,以健全信息征集和披露机制为切入点,以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为重点,统筹规划、政府推动、有序开放、严格监管,建立起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和运行机制,再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新优势。

2、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全局着眼,进行总体规划,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省情,深入调研,突出工作重点,分部门、分地区、分阶段推进,最终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高效运行、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系,政府应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信用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信用环境。按公平竞争的原则,开放和培育信用服务市场。信用服务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在市场化运作中实现行业自律。

——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统一的行业标准是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公共服务的保障,推动信息共享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要抓紧信用行业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标准的适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要在实践中,逐步扩展行业标准,最终形成科学的标准体系。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整合、联建共享。

——社会参与、开放合作。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其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公共征信机构和社会征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国内区域间以及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3、总体目标

通过“建设两个平台、培育三大主体、构建五大体系”,努力提升我省社会信用水平,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省人民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重点建设企业和个人两大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积极培育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夯实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努力构建信用政策法规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文化体系、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区域信用联动体系等五大体系,形成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架构。到2010年,全省社会信用意识明显提升,区域信用竞争力明显提高,社会守信,环境和谐,基本形成规范社会信用活动的运行机制,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成为全国区域信用建设的先行区,为全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撑。

专栏2:“十一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指标名称2010年目标指标属性

1经济信用化程度2.25指导性

2信用服务业产值2亿元指导性

3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覆盖率95%以上约束性

4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城镇居民覆盖率90%指导性

其中:重点涉信人群覆盖率95%约束性

5应用联合征信平台的地方政府比重90%约束性

6公务员和企业高管信用培训覆盖率70%指导性

4、建设步骤

4.1信用体系框架构建阶段(2006年—2007年)。这一阶段是2002年浙江省提出建设“信用浙江”以来的延续。目标和任务主要是,继续完善和推广应用企业信用查询系统,形成依法征集、更新及时、联建共享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以重点涉信人群为突破口,启动建设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逐步建立信用法规和制度;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推进信用服务市场监管,逐步开放企业信用数据;推进沪苏浙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长三角”信用信息共享工作。

4.2信用体系全面建设阶段(2008年—2010年)。这一阶段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攻坚阶段,通过该阶段的建设,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全面应用,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基本建成;政府信用得到强化,企业信用显著提升,个人信用初步建立,基本形成有效的社会联防机制;信用服务市场规范发展,信用产品丰富,社会信用需求较为充分;建立健全信用立法,信用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信用长三角”品牌日益提升,跨区域的信用合作与交流取得积极成效;信用理论研究百家争鸣,信用人才资源比较丰富;社会诚信意识进一步增强,创建良好的信用文化。

4.3信用体系深化完善阶段(2011年—2015年)。这一阶段是全面深化完善的阶段,要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浙江特色且与国际接轨、比较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目标和任务主要是,政府具有较高的公信度和诚信形象,企业和个人经济社会活动普遍遵循信用规则;形成比较成熟、规范运作的信用服务市场;我省的经济信用化程度居全国前列,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环境。

三、建设和完善两大平台

1、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1.1基本情况

1.1.1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是指由政府牵头,遵循联建共享的原则,以政府监管、融资避险和市场规范为应用方向,依法征集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有关领域的企业信用信息,形成统一的企业公共征信数据库。

1.1.2我省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即企业信用查询系统,于2002年6月10日建成运行,是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由浙江省企业信用查询中心(以下简称省信用中心)承担此项工作。截至2007年7月,向信用查询系统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政府部门达到39家,基本涵盖了涉及企业信用的主要部门或系统;入库企业数达到795248家,基本涵盖了全省所有工商注册的企业;数据库指标项达到90类844项,基本涵盖了企业的信用信息,是全国率先开通、数据容量最大的省、区企业公共征信数据库。

1.2建设思路

1.2.1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的建设,要以“应用促进完善、完善推进应用”为主线,依法征集、整理企业信用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信用信息,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监管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并向商业银行、专业贷款机构和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信息服务。

1.2.2完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要充分应用现有的政务资源网和征信平台,减少重复投资,加强部门与地方、区域与区域、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把信贷、纳税、合同履约、质量、环保、劳动、司法、进出口、食品药品等各个方面的信用记录整合起来,建设全省统一的企业公共征信系统。

1.3发展目标

按照联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一个数据全面、更新及时、安全可靠、功能完备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不断探索创新企业公共征信平台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到2010年,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日均查询企业次数达到8000次。

1.4行动方案

1.4.1根据《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各部门数据报送格式、指标、范围、时效,各部门要建立准确、及时的信息更新机制。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数据征集的长效机制,将数据征集工作与政务公开、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

1.4.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快平台的优化升级,提升“信用浙江”网服务水平,在界面设计、查询方式、功能开发等方面方便用户使用。充分发挥省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的优势,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快实现企业基础信息的在线实时交换和比对修正,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实时性,从源头上支撑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

1.4.3把信用信息征集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公检法司、建设、交通、科技、文化、食品药品、金融监管等机构,同时,增加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直接报送,增加区域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的渠道,形成更完整、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数据。

1.4.4积极推进政府部门应用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发展改革、经贸、税务、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政府部门应在日常监管活动中根据职能选定应用领域,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监管。

1.4.5推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用平台信息,积极实现联合征信数据库与企业信贷征信系统之间的对接共享,在工行、建行等应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其他金融机构在资金信贷、会计结算和商业保险等业务领域使用企业信用评价信息,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生态。

1.4.6倡导企业在市场交易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应用平台信息,降低企业信用风险。培育信用需求,运用市场力量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应用。处理好信息开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制定数据库管理办法。探索信用服务机构使用公共信息服务的运行方式,按照协议、合同,依法向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开放公共信用信息。

1.4.7开展市县信用信息应用服务。在试点的基础上,由省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向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开放属地企业信用信息,实现省、市、县数据的互动,并按照查询规定,为其提供省内其他市县以及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服务。

2、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2.1基本情况

2.1.1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是指由政府推动,收集、整理和分析个人的正面和负面信用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主要是指公民的信用消费、职业经历和评价、公用事业缴费信息、纳税信息、社会保障、欠账赖账、破产及司法记录等信息,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形成公共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2.1.2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即个人联合征信系统,由省信用中心具体承建。目前,公安部门通过第二代身份证的发放工作,形成了覆盖全省的人口基本信息;各级工商部门按属地管辖原则基本上建立了个体工商户数据库;社保、司法、财政等部门都已经建立了本行业的重点涉信人群信用数据库;杭州市已经着手开展市民卡工程,记录个人信用数据;央行建立了个人信贷征信系统,这些都为全省建设个人联合征信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2006年9月,省政府正式启动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建设,2007年2月平台初步建成。

2.2建设思路

2.2.1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建设是个人信用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遵循“政府引导、事业运作、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联建共享”的原则,强调个人隐私的保护,从重点涉信人群入手,全方位构建区域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依法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2.2.2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使用强调“来源合法、有限公开、期限披露、保护隐私”的原则,维护个人的合法权利。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的建设要体现联建共享、公共服务,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且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征信流程。

2.3发展目标

依法采集、应用和管理个人信用信息。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数据采集网络,形成数据翔实、指标完整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并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基准评价系统和个人信用查询平台。到2010年,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日均出具个人信用报告达到5000份。

专栏3:个人联合征信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一)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事业运作;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创新机制、高效应用;统分结合、联建共享;可持续性、可扩展性。

(二)建设目标

1、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5年)

启动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工作。有关市、部门开展辖内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2、第二阶段(全面建设个人联合征信系统阶段,2006—2008年)

以个体工商户为突破口,实现企业到个人信用的自然延伸;逐步建立覆盖面较广的重点人群信用数据库(第一批为个人身份信息,个体工商户信息,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土地估价师、律师、司法鉴定人员、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者、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等执业信息,个人纳税失信信息,个人社会保险失信信息,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信息,助学信贷失信信息等;第二批为审计师、医师、药师、导游、记者、教师、经纪人、人、评估人员、咨询人员、鉴证人员、科技人员等执业信息,药品生产及流通从业人员信息,个人职业技能信息,个人案件信息,个人公积金贷款失信信息,自然人股东等;第三批为其他重点人群信用信息,个人水电气、通讯等欠缴费信息,个人金融失信信息等。研究并建设基准性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开展个人信用信息标准化研究,依法向政府部门、相关机构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服务。

3、第三阶段(完善推广阶段,2009—2010年)

与金融部门的个人信贷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跨地区(省域)信用信息共享;探索新的运作发展模式;个人信用信息得到全面应用。

(三)功能应用

1、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应用于行政业务,强化公共管理;

2、社会实体依法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应用于商务交易、就业(雇佣)、公用业务办理及金融活动等领域;

3、信用服务机构依法利用个人信用信息,加工形成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信用资讯服务;

4、其他中介服务业从业人员,如律师、会计师等在各自业务范围内依法开展应用。

通过实际应用,达到防止信用风险发生,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定的目的。

2.4行动方案

2.4.1根据建设方案,由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联建共享,借鉴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的建设经验,依托现有基础建设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2.4.2加快制定《浙江省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和应用管理办法》、《个人联合征信系统运行工作规则》、《个人信用评价指标、方法和评价流程规范》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做到有法可依,规范运作。

2.4.3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优势,依托信息化基础,结合各部门的实际应用需求,明确各部门在公共个人联合征信平台中的职责,确保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2.4.4坚持标准化、可扩展和开放性的技术原则,采用统一的个人代码和数据交换标准,满足数据管理、系统升级、跨区域信息交换共享、各业务系统对接等需求。坚持独立和共享原则,在建设公共征信平台的同时,确保公安、工商、税务、劳动保障、食品药品监管、银行等部门业务系统网络和应用的独立性,在保证安全性和系统运行前提下共享个人信用数据库。

2.4.5重点突出、有序推进,以个体工商户、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等为切入点,按照重点涉信人群分布特点,逐步征集政府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公用事业单位所掌握的个人信用信息,建立覆盖面较广的重点涉信人群信用数据库。

2.4.6实现与央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动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在金融活动、公共管理、市场交易、电子商务、就业就读、信用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2.4.7开展个人信用评价技术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分模型,制定个人信用基准评价体系。

四、培育三大主体

1、政府信用

1.1基本情况

1.1.1政府信用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信用,是指政府在公共行政过程中所显示的合法运作公共权力和竭诚履行公共服务的责任感和能力;在经济交易活动中所显示的践诺责任感和能力;以及社会组织、公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价值判断或评价。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既是重要的信用主体,又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者和监管者,具有双重属性。

1.1.2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近几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率先垂范,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严格依法行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举措,强化自身信用,政府信用形象和行政公信力得到明显改善。

1.2建设思路

1.2.1加强政府信用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诚信政府”的新理念,强化责任政府、为民政府的意识,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以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取信于民;以行政行为的法律制度保障取信于民;以政府在信用管理中的更大作为取信于民;提高政府信用形象和行政公信力。

1.2.2培育政府信用,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双重身份的关系。作为信用主体,政府要率先垂范,大力强化自身信用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者和监管者,要清晰界定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关系,要通过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1.3发展目标

努力建设一个诚信政府,政府行政公信力得到显著提高,政策透明度、可预见性和连续性增强,政府信用形象得到明显改善,为民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保障合法的群众利益,建设法治政府;

——创造诚信的发展环境,建设服务政府;

——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建设责任政府。

1.4行动方案

1.4.1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信用观念和诚信意识,加强信用培训和教育,建立一支守法守信、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实行公务员信用档案制度,公正记录公务员的信用、奖惩等内容。

1.4.2按照国家的有关部署,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建立重大决策民意调查听证、专家咨询论证和政府会商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建立与行政决策相配套的决策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1.4.3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内容规范、形式完善、程序严密的政务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策法规、发展规划、办事程序以及行政重大事项等政务实行通报制度。

1.4.4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健全行政许可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健全行政问责和投诉受理制度。推行依法办事承诺制,切实减少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4.5积极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责。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难事、多办实事,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

1.4.6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信用监督,建设和完善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建立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在开拓路径、创新模式、制定法规、完善监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大力整治危害社会信用的各种行为。

1.4.7加强党委、人大、政协对政府行政执法的监督,加大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完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严厉惩治行政腐败和行政不作为等行为。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制度。

2、企业信用

2.1基本情况

2.1.1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履行合同、遵守法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意愿,以及该能力和意愿在社会上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既是信用的需求者,又是信用的供给者。

2.1.2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近几年来,浙江省以企业信用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加强各领域信用监管、推进企业内部信用建设等方式,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形成了良好的浙江企业整体信用形象。

2.2建设思路

2.2.1培育企业信用的指导思想是,健全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披露制度,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促进企业间信用交易。努力营造规范的经济秩序、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经营氛围,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促进企业间开展公平竞争,引导企业走诚信经营之路。

2.2.2培育企业信用做到外部监管和内部建设互动,创造有利于培育企业信用的外部环境,开放信息,建立规制。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企业信用自律。激发企业对信用产品的有效需求,市场要为企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信用服务。

2.3发展目标

全省企业信用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市场信用环境明显改善,企业信用需求不断扩大,信用交易蓬勃发展,企业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

——依法实现信用信息公开披露,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有效运转;

——企业信用意识全面树立,大多数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加强行业自律,全面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2.4行动方案

2.4.1加强企业的诚信教育,提高企业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信用素质,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推行以诚信经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增强维护自身信用的自觉性。

2.4.2进一步完善公共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推进各部门专业征信数据平台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企业商业性征信数据库,形成以公共平台为主、商业性征信数据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征信格局。

2.4.3工商、质监、税务、劳动、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金融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监管,实施信用信息公示、警示制度,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促进企业改善在生产、流通、税务、信贷、用工等环节的信用状况。

2.4.4行业协会要切实履行行业协调职责,建立有效的信用服务机制,加强信用管理交流,依法记录和曝光致使行业形象受损的企业失信行为,推动企业信用自律。

2.4.5倡导企业在市场交易中使用信用服务产品,激发企业信用需求。鼓励征信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满足市场需求。

2.4.6指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建立信用管理部门,配备专职信用管理人员,建立信用风险控制系统,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从事信用管理人员数量达到4万人。帮助企业控制和防范信用风险,在国内外树立浙商、浙企、浙货的良好信用形象。

2.4.7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和发展信用担保机构,以担保设定为风险控制手段,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个人信用

3.1基本情况

3.1.1个人信用是通过考察个人收入和资产所体现的履约能力,通过个人正、负面信息所体现的履约意愿,通过遵守法律规则、承担社会责任所体现的义务和道德水准,以及该种能力、意愿、义务和道德水准在社会上的认识判断。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既是重要的信用主体,又是建设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的基础。

3.1.2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来,浙江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八荣八耻”宣传、浙江精神弘扬,进一步强化了个人的诚信意识,通过建立行业内个人信用记录,为开展个人信用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3.2建设思路

3.2.1培育个人信用的指导思想是,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道德文化为约束,以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为切入点,提高个人信用水平,促进个人信用消费,发挥个人信用对社会信用体系及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支持作用。

3.2.2培育个人信用,要坚持法治环境、征信体系、监督奖惩和信用教育“四位一体”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信息公开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关系,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分阶段推进个人信用建设。

3.3发展目标

建立依法推进、科学管理、信息权威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建立个人征信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的个人信用制度,使信用成为个人的“经济身份证”。

——个人信用素质明显增强,个人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形成;

——重点涉信人群信用档案全面建立,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

——个人信用消费健康发展,个人信用服务市场较为活跃。

3.4行动方案

3.4.1宣传先行,教育为本,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德治和法治建设,增强公民维护信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公民的信用素质。

3.4.2各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加强个体工商户、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土地估价师、律师、司法鉴定人员、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者、保险经纪人、审计师、医师、药师、导游、记者、教师等重点征信人群的信用建设,建立个人专业信用档案,开展政府、银行、中介机构和公用事业单位的联合监管。

3.4.3有条件的城市结合市民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开展城市个人信用建设的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试点范围和领域。

3.4.4加快建设公共的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鼓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建设商业性个人征信数据库,依法收集、整理、加工个人信用信息,形成公共平台为主、商业性数据库为补充的基本格局。

3.4.5加强法规建设,切实保护个人的隐私权,按照信息保密、安全的原则,合理界定个人信用信息的分类和开放范围,并建立侵害个人隐私责任追究和信息纠错更正机制。

3.4.6培育个人信用服务机构,发展个人信用调查和评价、信用咨询等业务。鼓励市场主体在信贷、信用卡、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租赁、公用事业等领域应用个人信用报告,逐步培养使用个人信用报告的习惯。

3.4.7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加快推进与个人信用相关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开展身份证、户籍管理和个人信贷管理的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行储蓄、电信等服务的实名制,完善企业出资人、法定代表人的登记管理制度。

五、构建五大体系

1、信用政策法规体系

1.1基本情况

1.1.1信用政策法规体系是指由涉及信用建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性文件、行业自律规范和团体公约组成的规制体系。

1.1.2信用政策法规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外在约束。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我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省政府颁布实施《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各级政府和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信用建设的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信用政策法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1.2建设思路

1.2.1构建信用政策法规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法治浙江”,积极运用地方立法权限,在全国法律框架内,立足省情,以法制保障实践的成果,以实践促进法制的完善,构建起包含规范征信活动、信息标准、共享与披露、信用奖惩、市场监管等内容的信用规制体系。

1.2.2信用政策法规建设要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处理好征信与监管、借鉴与创新、规范与发展、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合理区分公共信息与商业信息,切实保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1.3发展目标

构建以浙江省社会信用管理地方法规为核心的,以信用信息资源管理、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信用服务行业监管为重要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门类齐全的地方性信用法制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权益保护、公正诚信的法律环境。

1.4行动方案

1.4.1制定和落实《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出台《浙江省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和应用管理办法》等,切实做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应用有法可依。

1.4.2出台政府规章《浙江省信用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信用服务机构监管制度,规范信用服务行为,培育和规范管理信用服务市场。

1.4.3制定浙江省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完善信用信息异议纠错机制,妥善处理好信用信息公开与保护国家安全、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的关系。

1.4.4适时出台《浙江省社会信用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作为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综合性法规,进一步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管理体系。

1.4.5研究国际先进国家信用法律体系,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省情,有重点、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制定公平交易、信用控制、反不正当竞争、商账追收、信用担保等其他与信用相关的法规规章。

2、信用服务体系

2.1基本情况

2.1.1信用服务体系是以信用服务机构为主体,通过信用调查、信息整理、信息加工等方式,向社会提供规范、优质、高效的信用产品和服务,构筑征信、资信评级、信用咨询、信用管理等信用服务市场。

2.1.2信用服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省正常开展业务的信用服务机构有20家左右,全行业营业总额近5000万元。市场的潜在信用需求在逐步增加,但现实需求不足;信用服务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参差不齐。

2.2建设思路

2.2.1构建信用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坚持“信用数据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开放”的政策取向,大力培育信用服务机构,有效激发信用需求,发展壮大信用服务行业。

2.2.2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要求,积极引导、规范我省信用服务业的发展。要制定长远规划、扶持重点发展、推进科学管理、实现稳步推进。

2.3发展目标

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经营规范、市场认知度高的信用服务机构,全社会信用需求和供给较为充分,信用服务监管机制较为完善,信用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全省信用服务业产值达到2亿元。

2.4行动方案

2.4.1引进国内外知名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本地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信用服务机构,形成层次多样、业务各有侧重、差异化竞争的信用服务机构群体。

2.4.2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要营造有利于信用服务机构平等竞争的环境。加强信用服务业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2.4.3鼓励和支持在政府采购、招投标、国债资金项目、政府贴息项目中,使用企业信用评价信息和信用报告,有效激发社会潜在信用需求。

2.4.4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依法向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有效解决信用服务机构信息征集难、成本高的问题。

2.4.5推动企业和个人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等信用评级技术在信用服务机构中的应用,指导和规范我省信用评价市场。

2.4.6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引导信用服务机构“客观、独立、公正”地开展业务。

3、信用文化体系

3.1基本情况

3.1.1信用文化体系是以树立和弘扬履约守信的商业道德、诚信和谐的公共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信用文化为目标的信用宣传、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等制度安排的总和。

3.1.2信用文化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浙江省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了信用理论研究,表彰守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社会信用意识稳步提高,形成了建设“信用浙江”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

3.2建设思路

3.2.1构建信用文化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把大力开展信用文化建设摆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突出位置,以企业和个人为对象,以信用宣传为手段,以信用教育为载体,以信用研究为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的信用素质。

3.2.2信用文化体系的构建要与建设文化大省相结合,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相结合,成为全国信用文化建设的表率。

3.3发展目标

信用宣传广泛开展,信用教育得到基本普及,信用人才不断涌现,信用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信用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社会文明之基。

3.4行动方案

3.4.1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诚信美德,大力宣传信用文化,培养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信用道德和意识。

3.4.2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信用宣传教育活动。编写信用知识读本,普及信用知识。

3.4.3广泛调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组织开展主题性社会诚信创建活动、普及性社区诚信和谐活动和专业性行业诚信服务活动。

3.4.4加强诚信典型宣传和失信典型披露工作,强化商业道德教育,培育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建立起信用是资源、信用是财富、信用是商誉的信用价值观。

3.4.5加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信用教育,制定信用人才培训计划,切实推进信用领域人才的系统培养,鼓励大学开展信用研究和设立信用学科,加强信用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

4、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

4.1基本情况

4.1.1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是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道德等手段,通过对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进行记录、披露、预警,形成社会信用监管网络和社会联防,逐步形成失信惩戒和诚信褒奖机制。

4.1.2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执行保障。近几年来,浙江省基本建立起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了近1000万条企业信用信息,各地各部门加强了对诚信经营、劳动用工、产品质量、食品药品、信贷和纳税等领域的联合监管和打击力度,增加了失信成本,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

4.2建设思路

4.2.1构建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要发挥政府在信用监管中的核心作用,以信息化为手段,坚持法律惩戒与道德约束、社会他律与行业自律、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提高信用监管水平。

4.2.2信用监管与奖惩工作,要强调“警示在先、惩戒在后,立信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突出省市县联动、部门联动,运用经济惩戒和道德谴责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

4.3发展目标

信用信息披露机制较为完善,失信惩戒和诚信褒奖机制较为健全,建立一个统分结合、整体推进的社会信用联防体系,市场经济秩序基本规范。

4.4行动方案

4.4.1强化政府部门对分管领域的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分类监管制度,严厉查处各类失信行为,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到2010年,全省建立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省级部门达到25家以上。

4.4.2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记录机制、预警机制和披露机制,突出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信贷、诉讼等方面的信用记录,及时加以跟踪、监测,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通过政府网站、行业协会、信用服务机构、新闻媒体等依法向社会企业基本信息、提示信息和相关处罚信息,建立信息的快速传递机制。

4.4.3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根据失信的性质和程度,由信用主管部门做出监管性惩戒,由管理职能部门做出行政性惩戒,由金融、商业服务机构做出市场性惩戒,由司法部门做出司法性惩戒,并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形成社会性惩戒。

4.4.4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用反面案例来产生社会震慑力,达到约束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目标。对于信用记录良好、商誉高的市场主体,在监管中采取倾斜政策,降低其商务成本。

5、区域信用联动体系

5.1基本情况

5.1.1区域信用联动体系是指省际间通过整合共享信用信息、信用服务、信用教育培训和信用监管等资源,建立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区域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5.1.2构建区域信用联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完善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浙江省加强了与各部委、兄弟省市、国际机构及社会各界的交流和合作,参与实施了“信用长三角”建设,加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交换中心项目,推动了区域信用的一体化进程。

5.2建设思路

5.2.1构建区域信用联动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要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以加强区域信用合作为主线,以互联、互动、互补为原则,打造区域信用品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5.2.2区域信用联动,要加强政府间、民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工作协商机制,推动“品牌共铸、信息共享、规制共建、市场共育、监管共促”。

5.3发展目标

建立区域的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模式,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建立趋同的政策法规,建立统一的信用服务市场,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树立区域信用品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5.4行动方案

5.4.1加强区域间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学习和交流,通过共同举办论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5.4.2积极参与和推进“信用长三角”建设,凝聚三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力量,共同构建高水平的区域信用环境,提高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

5.4.3创造条件,逐步开展与华东地区、(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信用建设的合作与交流,适时开展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信用合作交流,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5.4.4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信用建设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政府、协会、服务机构之间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借鉴国际成熟的信用制度、服务模式及管理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

六、突出十大任务

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1.1加强司法、监察等领域的信用建设。围绕具有浙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形成惩防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纠正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法院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包括涉案受理、诉讼判决和案件执行的信用记录制度。

1.2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指导,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强化信用自律,引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构筑建设市场信用体系诚信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建筑市场责任主体的诚信行为。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完善集体审价制度,探索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加大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惩治和价格违法信息的披露力度,完善价格公示、价格听证制度。

1.3推进企业诚信纳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强化税务专项检查和日常稽核,加强诚信纳税宣传,表彰诚信纳税先进典型,完善欠税公告制度,普及税法知识,优化涉税服务,营造良好的“诚信纳税”社会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专项数据库,继续开展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和工作,加强分类管理。

1.4加强金融领域的信用建设。强化金融机构诚信意识,规范金融机构从业行为,宣传金融政策法规,普及金融知识;大力维护金融债权,打击恶意拖欠借款、逃废债、恶意骗保骗赔等行为;推动企业信贷征信系统、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及保险、证券期货等信用监管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推进和完善上市公司信用管理。推动银行、上市公司、证券期货和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源头上增强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意识。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鼓励参与地方政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地方经济。

1.5加强生产、流通领域的信用建设。继续开展打击商品假冒伪劣、虚假违法广告、无照经营、不正当竞争、合同欺诈、商标侵权和非法中介经营等失范行为,实施工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健全工商企业信用监管专业数据库,提升工商企业信用监管系统,建立起精确、联动和动态的工商企业市场监管体系。构建产品质量预警机制,深入开展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整治及打假治劣工作,努力提高我省企业和产品质量诚信度,积极推进企业质量认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建设。制订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的制度规范,建立食品药品企业信用监管档案和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加强检验检疫机构与有关国家部门在质检领域的合作,深入开展诚信出口生产体系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村消费品市场秩序,结合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工作。

1.6加强劳动保障领域的信用建设。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全面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继续深入开展以清欠民工工资(春雨)、打击非法使用童工(春苗)、查处非法职业中介(春雷)为重点的“三项行动”;大力推进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库;研究制订针对失信单位的重点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分类监管机制。

1.7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信用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监管,提升行业知识产权自律水平,加快构建行政、司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展“正版”、“正货”承诺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侵权防范机制,防止和杜绝侵权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8大力开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科教文卫事业、安全生产、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用建设。

2、加强地方信用探索和实践,提升区域信用水平

2.1环杭州湾地区。杭州市作为浙江省个人信用建设试点城市,要以“市民卡”为依托,在个人征信领域着手开展试点,加强重点人群的信用信息收集,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宁波市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中介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重点培育各类信用征信服务机构,开展信用征信中介服务,继续深化对行业的信用监管。湖州市要推进重点行业的诚信建设,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试点,建设统一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嘉兴市要逐步完善和推广在“一业(房地产业)一镇(乌镇)一城(嘉善商城)”信用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序发展信用服务。绍兴市要以金融信用、中介组织信用、信用市场培育为突破口,继续深化中介组织管理,切实加强政府信用建设。舟山市要继续抓好重点行业的信用建设,开展诚信创建,创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

2.2温台沿海地区。温州市作为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以金融信用、中介组织信用和信用市场培育为突破口,建立行业协会信用服务体系,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体现温州特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激发温州的发展活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台州市要继续做好全国小企业信用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形成以台州市信用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区域信用体系,进一步树立“诚信台州”的良好形象。

专栏4:杭州、温州市信用建设试点城市工作要点

杭州市——浙江省个人信用建设试点城市

◆试点内容: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用浙江”的战略部署,以“市民卡”信息工程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建立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信用监管,发展信用服务,深化信息应用,推进区域合作,努力在全省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试点要求: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健全组织机构;要总体规划,有序推进;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要整合资源,互联共享;要以开展试点工作为契机,全面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杭州”,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温州市——浙江省信用建设综合试点城市

◆试点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切入点,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为重点,逐步建立政府守信监督机制,加快完善企业征信体系,稳步推进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行业协会信用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完善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积极构建联合征信平台,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工程,努力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

◆试点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要总体规划,有序推进;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要整合资源,互通共享,为全省信用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2.3金衢丽地区。金华市要积极推广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信用建设的经验,促进专业市场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信用金华”。衢州市要重点突出政府信用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方式,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丽水市要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信用制度、信用监管、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药品等行业的分类监管。

2.4加快推进省级公共的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与地方共建、共享、共用工作。以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为切入点,加快面向市、县级层面共享属地信用信息的工作步伐,鼓励和支持地方在全省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应用信用信息,为地方政府各部门开展监管提供服务。到2007年,全省11市和扩权县市开展信用信息应用工作,到2010年,全省90%以上的市县开展信用信息应用工作。

2.5继续开展信用建设试点。在深入推进温州信用综合试点工作的同时,选择杭州等若干个城市开展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信息应用的综合试点,选择义乌等若干个县市开展专业市场信用应用的专项试点,及时总结市县在市场信用、信用监管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加以推广。

3、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发展信用服务市场

3.1培育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信用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在浙江设立总部,培植和壮大本地信用服务机构。通过规范发展、品牌铸造、自主创新,在省内形成10家左右有较高知名度的信用服务机构。

3.2加强对信用服务业的监管。实施备案管理,明确机构准入的条件和要求,实施定期检审、重大事项报告和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对高管、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违规处罚、责任追究和市场退出制度。

3.3推动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范,组织开展交流和培训等活动,发挥协会在协调互助、交流共享、维护权益、咨询服务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企业自律、行业约束”的机制。

3.4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实力、有资源的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到信用服务行业之中,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以市场化为导向,实现信用服务机构的优胜劣汰,提高信用市场的效率,使信用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

3.5拓宽信用服务市场。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在现有信用服务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信用产品和服务,细化服务市场,满足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商品市场等对信用服务的需求。

专栏5:信用服务种类

信用服务机构主要分为征信产品生产类和咨询服务类,有以下业务:

◆企业信用调查与评估◆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估

◆资信评级◆信用管理咨询

◆商账追收

4、开展信用标准化研究,提高信息共享和应用效率

4.1制定信用信息数据共享标准。制定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对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的主题词、代码、数据元、数据交换和安全服务等规范进行约定,应用于公共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和政府部门专业征信系统的新建、改造和维护,并指导信用服务机构和其他单位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4.2制定信用服务行业标准。制定企业识别编码、个人识别编码、信用评价技术框架、信用服务工作规程、信用报告格式文本、信用服务格式合同、专业人员执业守则等规范,指导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行为。

4.3制定企业信用管理指导性标准。结合我省企业的信用状况,制定信用档案建设规范、信用部门和岗位职责规范、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等规范,推广企业信用管理标准的应用和认证工作。

4.4建设科学的标准体系。开展信用的标准化研究,建立一套与国际标准接轨且适合我省省情的信用标准化体系,推动信用服务行业的快速成长,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5、开展信用基准评价,防范区域信用风险

5.1制定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和标准。组织力量开展信用基准性评价研究,提出区域和行业的信用发展指数、企业和个人的基准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等。根据数据和事实,真实客观地评价对象的信用状况。

5.2开展区域、行业、主体信用基准性评价。应用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每年对全省各市县的区域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区域信用发展报告蓝皮书;加强对重点行业或领域,以及企业、个人等信用发展状况的研究,信用发展报告白皮书;为社会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提供便利,为政府分类监管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行为提供依据,为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评价提供指导,为加强宏观调控、防范区域信用风险、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参考。

5.3推广应用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公共的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应提供综合信誉度提示信息,满足政府部门分类监管的需求;通过“信用浙江”网等政府网站,依法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基准性评价信息,加速信息传递,扩大社会影响力;倡导企业、个人等应用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开展信用的自测自评,提高信用风险的控制意识;鼓励信用服务机构以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为基础,创新信用产品和服务。

专栏6:信用基准性评价

◆企业信用基准性评价

依照政府的基准性评价方法,按照统一的标准,对企业信用能力、意愿及行政监管信息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等级符号和报告,供有关用户参考。主要用于指导企业信用评价活动,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开展信用分类管理,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进一步规范信用评价市场。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金信用状况、资产营运状况、财务效益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和创新能力状况等基础指标,人力资源素质状况、经营管理状况、竞争地位状况、发展前景状况等评议指标,以及省企业信用查询系统掌握的工商、质监、劳保、环保、物价、税务、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管等行为指标。

◆地区信用基准性评价

是指根据统计数据和事实,从信用的角度对经济社会现象进行描述、评价、监测,以指数、符号等形式量化该地区的综合信用环境和竞争力,并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地区信用基准性评价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地区信用基准性评价主要包括经济基础、监督管理、文化教育、行业发展在内的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以及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内的信用主体评价指标。

6、实施“金诚”工程,夯实信用信息化基础

6.1“金诚”工程是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通过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区域共享平台、产业孵化工程及诚信宣传教育培训研究示范工程等建设,增强信用信息征集和共享能力,提高政府监管效率,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弘扬信用文化,满足公共服务需求,提升信用的信息化水平。

6.2实施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项目(续建)。整合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和企业信用查询系统的企业数据,拓展查询、等服务功能;建设市县信用信息应用项目;建设重点行业和专业市场信用信息应用项目;建设全省企业、行业信用基准性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

6.3实施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项目。建设包含个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个人社会信用数据库、个人金融信用数据库的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建设个人基准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全省市县和行业的应用项目。

6.4实施区域数据交换中心项目。建设和完善“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制订信用数据交换标准,依托省级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网络,建设省内信用信息共享的统一平台;建设跨省市,并与国家有关部委联通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地区信用基准性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

6.5实施信用服务产业孵化培育工程。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对信用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制定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培育成熟、规范、有较高知名度的信用服务机构,并根据市场细分,形成较为完备的信用产业。

6.6实施诚信宣传教育培训研究示范工程。利用各种媒体开展信用宣传,组织各行各业开展各种信用宣传活动;建立信用研究机构,创办信用研究期刊,创建信用学科,实施信用培训。

6.7加大对信用信息化的投入。“金诚”工程是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按照“标准统一、重在应用、避免重复”的原则,建立全省统一的、集中的、完整的数据库。省级和各地财政在经费上应积极支持“金诚”工程的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要加大对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6.8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按照管严管好政府投资项目的要求,加强对项目前期、可研、论证、建设、验收、评估等环节的工作,实施项目稽查,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的管理。

专栏7:“金诚”工程五大重点项目

序号项目建设内容

1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续建)1、整合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和企业信用查询系统企业数据,拓展查询、等服务功能;

2、建设市县信用信息应用项目;

3、建设重点行业和专业市场信用信息应用项目;

4、建设全省企业、行业信用基准性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

2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1、建设包含个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个人社会信用数据库、个人金融信用数据库的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2、建设个人基准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

3、建设全省市县和行业的应用项目。

3区域数据交换中心项目1、建设和完善“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

2、制订信用数据交换标准,依托省级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网络,建设省内信用信息共享的统一平台;

3、建设跨省市,并与国家有关部委联通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4、建设地区信用基准性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

4信用服务产业孵化培育工程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培育信用服务产业。

5诚信宣传教育培训研究示范工程开展信用宣传,建立信用研究机构,创办信用研究期刊,创建信用学科,实施信用培训。

7、建设“信用长三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7.1加快建设“信用长三角”共享平台。在加快建设两省一市(沪苏浙)信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共同开展信用信息共享标准化研究,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完善“信用长三角”共享平台,实现三地信用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7.2营造趋同的制度环境。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信用信息应用、信用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共同研究制定内容大体相近、精神基本一致的地方性信用政策法规。

7.3促进区域信用服务市场一体化。坚持“公共征信机构和社会征信机构共同发展、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有序开放”的政策取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建立统一的信用服务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信用服务机构跨省市开展业务。加强信用领域的人才合作,实现三地信用管理专业人才资格互认。

7.4建立区域联合奖惩机制。加强两省一市在信用记录汇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分类监管机制和联合奖惩机制上的合作,共同打击偷逃税款、恶意违约、商业欺诈、拖欠债务和假冒伪劣等失信行为,营造“一处守信、处处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区域信用环境。

7.5合力打造“信用长三角”金名片。以提升长三角的区域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指向,率先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应中国国情、满足三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区域信用意识明显提升,“诚实、守信”成为两省一市人民共同的道德规范,区域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明显降低,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8、开展信用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信用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8.1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主动了解国际现代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先进的信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信用技术,借鉴成熟的信用制度、信用服务模式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经验。

8.2有序引进国际知名机构。逐步开放信用市场,引进国际若干家跨国信用服务和风险管理机构,鼓励和支持国际跨国信用机构在浙江设立总部,促进信用服务业的规范发展,提高全省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8.3切实防范对外贸易信用风险。鉴于我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防范国际贸易风险,要加强与欧美等国家信用协会和机构的合作,向企业推荐一批国际知名信用服务机构名单,在国际贸易中,推动使用信用报告;同时建立与国际信用服务机构失信记录通报机制,增加外贸的失信成本,切实维护企业的利益。

9、加强信用人才培养,开展信用研究交流

9.1普及信用教育。鼓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高校开设信用管理课程,设立信用管理专业,在研究生专业中开设信用管理研究方向,培养专业的信用管理人才。加强中小学生信用教育,增加诚信为主题的德育教育内容。

9.2开展信用管理培训。编写信用知识读本和信用培训教材,加强对企业高管和信用管理人员培训,实施信用服务机构高管及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计划,开展公务员信用知识普及教育。

9.3加强信用研究。围绕信用理论、信用管理、信用技术、信用政策等内容,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开展信用学术交流。信用管理机构要联合高等院校、社会研究机构、公共征信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共同开展信用研究。

9.4创办信用研究期刊。加强杂志、报纸对信用建设和信用研究的组稿力度,创办信用研究期刊,作为信用理论和信用建设的交流平台,展示我省信用建设成就和研究成果,传递政策信息。

10、创新实施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

10.1加强组织领导。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同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新生事物,需要各方面的呵护、创新。省发展改革委(省信用办)作为负责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工作,省信用中心作为全省企业、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单位,要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的功能。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健全组织,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在履行行业监管和信息化建设中,要切实做好行业信用监管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篇9

一、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本届政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信用制度。与现代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信用制度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基本形成,信用市场体系有较大发展。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失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信用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主要指政府行政和司法的公信力)。企业信用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个人信用是基础,政府信用是关键。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导,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目的,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以培育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重点,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企业为支撑,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带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规范有序地向前推进。

二、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现代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在我国公民和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意识普遍淡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很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规划和协调,紧紧围绕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循序渐进,稳步实施,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起步重点

从涉及信用数据与市场监管的部门来看,社会信用体系应从非金融部门,主要是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开始建设,逐步向金融部门延伸(金融部门可以从行业内部联合征信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银行贷款咨询系统)。

从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分领域来看,应从建设目前最为紧迫、障碍相对最小的企业信用体系开始,逐步向个人信用体系延伸。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从信用数据源的建设和开放来看,应从各个政府部门内部信用数据的整合与充分利用开始,逐步向政府内部信用数据的整合与充分利用延伸,最后实现政府与信用服务企业信用数据的共享。

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力量来看,应从政府引导和推动开始,逐步向主要通过信用中介机构为主的市场化运作过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形成和维护社会信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2、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骤的设想

第一阶段:2004-2005年,起步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法规,主要是《征信管理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两项最基本的法律法规,同时修订或废止有关法律法规中的相应条款。初步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思路。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府组织与管理机构。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开始形成各类市场主体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社会氛围。

第二阶段:2005-2007年,实施阶段。主要工作是:《企业征信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内部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各部门内部信用信息共享。大力培育信用服务企业,加强信用服务企业的数据库建设和维护、信用评分等关键性技术研究。积极培育信用信息的市场需求,扩大信用信息使用范围,在银行贷款、招投标、政府采购中要求有关企业提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为信用服务向市场方向发展奠定市场需求基础。加强和改进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管,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分类监管制度,包括预警机制、奖惩机制、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等。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信用行业标准化体系,信用数据库标准、数据格式标准、信用报告标准、信用产品质量标准、企业代码等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2007-2008年,完善阶段。主要工作是:《个人征信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国家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有效交换和充分共享,具备向信用服务企业提供成套信用数据的能力。企业信用体系全面形成并充分发挥作用。个人信用体系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基本形成并发挥作用。基本形成比较规范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惩戒机制,形成比较规范、健全的信用行业管理和监督工作制度与体系。诚实守信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市场规范和道德准则。

3、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的思路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有序推进。结合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试点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类型分别进行。

一是地区试点。可以在南方、北方和中西部各选择1个省开展企业信用试点,在东部地区的1—2个大城市开展个人信用试点。

二是部门试点。可以选择2—3个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三是企业试点。可以分别选择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机构各1—2家开展试点。

试点应在全国统一部署下进行,坚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以点带面的方式。试点的主要任务是:(1)选择不同行业和重要环节先期开展工作,加强体系构建的统筹协调和有序推进。(2)对制度建设的重大问题、制约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多方面、多种形式、多角度地进行探索,组织联合攻关,寻求重点突破。(3)调动和发挥部门、地方、行业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局部和行业率先突破,取得经验,对全局起示范和带动作用,避免重复建设,少走弯路,加快总体建设步伐。

要通过试点,全面掌握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障碍和难点,提出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方式和途径。

三、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到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建立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管理机构、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三落实。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协调的指导机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组织、指导和推动这项工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地、各行业协会和征信机构的试点工作应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试点经验,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先行一步。

第二,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化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我国各行业重点建设了“金卡”、“金关”、“金税”、“金盾”等信息化工程,各行业、各部门利用公用通信网组建的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已达到187个,全国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交换共享的条件已经具备。应逐步开展各方面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工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完成联合征信与管理,加强信用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工商、税务、海关、质检、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执法部门和重点行业,可率先进行信用信息交换共享试点,探索和实践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可行方案,为今后建设全社会信用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统一的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目前我国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大多还是由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掌控,我国信用信息商业化、社会化的法律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具备,单靠信用专业机构难以开展征信业务。政府应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加快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依托政府公共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加快统一的信用信息市场的形成。加快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信用信息的开放,在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原则下,向合格的征信机构开放信用数据,支持社会征信服务行业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得信用信息资源。

第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化管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避免各地自搞一套、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应抓紧制定和规范信用信息采集的技术标准,如信用主体的标识、信用信息分类及编码、信用数据格式和征信数据库建设规范等通用标准,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流通效率。信用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引导信用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加速整合全社会的信用数据。规范征信行业管理和服务,制定统一的信用报告标准文本,逐步建议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披露系统、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同业信用自律系统和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

征信培训总结范文篇10

一、经营管理现状

(一)总体情况

交通银行(BankofCommunications)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1958年,除香港分行仍继续营业外,交通银行国内业务分别并入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和在交通银行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6年7月24日,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

**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交通银行深化股份制改革的整体方案。在改革中,交通银行完成了财务重组,成功引进了汇丰银行、社保基金、中央汇金公司等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年6月23日,交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内地商业银行。

交通银行拥有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机构体系和业务网络。在境内有27家省分行、7家直属分行、58家省辖分(支)行,在137个城市设立了分支行(除上述92家分支行外还有45家非单独核算的县级城市支行),营业机构近2600个。在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汉城设有分行,在伦敦、法兰克福设有代表处。与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819家银行的1751家总分支机构建立了行关系。全行员工5.5万人。

交通银行拥有以“外汇宝”、“太平洋卡”、“基金超市”为代表的一批品牌产品。**年,作为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的三家试点行之一,交行发起设立了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推出了带有战略合作伙伴汇丰银行标识的“中国人的环球卡”――太平洋双币信用卡,这标志着交通银行将为海内外客户开展服务。

**年,资产和存款总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不良资产比下降到了3%以内。截至**年6月末,交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11.29%,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达8.68%;资产规模达到12,925亿元,较重新组建初期的201亿元增长63倍;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475亿元;**年上半年,交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46.05亿元。交行已经成为国内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的第五大商业银行;按总资产排名,位列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89位。

(二)实习所在分行情况

交通银行大连分行,位于于大连市中山广场6号,地处大连市中心商务区,毗邻中国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东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大连市的金融于商务中心地区。

机构设置上,大连分行设有行长室、行政处、公司业务部、计划财务部、私人金融部、授信管理部、国际业务部、清算中心和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分别处理不同种类的业务。实习期间我所在的授信管理部主要从事对个支行贷款部门申报的贷款贷款、票据贴现、担保等资产项目进行审查批准、指定工作政策及规范和从事贷后监控等工作。

二、具体实习工作

(一)翻阅贷款审查材料

为熟悉贷款项目的形成,我翻阅了一些过去的信贷资料。此材料原本用于上报总行审计之用,其中包括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4亿固定资产贷款、大连中汽进出口有限公司4150万元贷款、大连富华房地产有限公司500万元贷款三个项目的贷款审查材料。一般而言,这样一份贷款项目(包括票据贴现等)的审查材料主要包括了借款申请书、借款法人和抵(质)押人法人的营业执照和近三年及当期财务报表、信用分析报告、授信对象风险评级表、贷款合同等审批文件。经专业贷款审查人员审核之后方可由放款中心正式放款。

其中信用分析报告一般由授信客户经理撰写。他们直接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确认企业是否有还款能力并评估其风险,同时也对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解。另外授信客户经理业要对贷款项目进行贷后监控,定期到借款人处了解企业经营和资金使用情况。交通也会对客户经理定期培训与考核。授信对象风险评级表主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所处行业地位、全行业状况等信息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评估的授信工具,交行授信管理部也引进了最新的信用评级软件,只要将企业财务情况输入计算机即可获得评级软件给出的评级建议。至于贷款合同等都有相应的规范模板。

对于已有的贷款项目,在授信管理部的贷款审查科有从事贷款审查的专业人员。对于风险评级在1-5级(共10级)的企业每年要根据其经营和财务状况给出审查报告评估风险,6-7级的企业则要每半年进行一次。7级一下的就要交于资产保全部门(风险审查委员会)进行处理,例如进行贷款重组等,甚至提起诉讼要求还款。并且我了解到,一般审查人员需要上市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或者年报等数据信息时都上巨潮资讯查询,其为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

(二)熟悉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

现在国内银行贷款、票据贴现等授信业务都要上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存入信贷征信系统以备查询。信贷征信系统与支付清算系统、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反洗钱系统和国库系统并称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五大支持服务系统。信贷征信系统能使金融机构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信贷、抵押和企业信誉等情况,它与个人征信系统一起为国内金融领域防范信贷风险发挥了巨大作用。

今年7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启用新一代的征信系统同时废止现有的旧系统,在实习期间我一同参加了新开发的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的使用培训。从我个人来看,系统界面设计得非常清晰、美观大方、易于使用。此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借款企业的财务情况、借款信用记录以及在其他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等信息(当然部分信息是保密的)。授信客户经理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到企业的纳税信息、生产伪劣商品的记录和在海关的不良行为记录,为他们对借款人信用情况的评估和撰写信用分析报告提供了信息支持。

(三)学习《信贷业务手册》

信贷业务手册是交通银行重要业务工具,是由交通银行请世界银行(WorldBank)参与指导并制定,内容非常丰富,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也属十分先进的工具。它给出了整个信贷流程的操作规范,从授信业务的受理和营销,授信调查、分析和申报,信贷风险评级到授信额度的管理都有一整套明确规范的指导,使业务操作标准化。

我重点查看了手册中的行业投向引导,即各个行业现状分析和行内对此的信贷政策。学公司理财的时候老师形象地打过一个比喻,金融中介企业比如商业银行就像个嫌贫嫉富人。他们只会把钱借给富人,遇到经营困难的企业便不理不睬。所以政策当然是对景气的行业加大信贷营销力度,对不景气的当然要谨慎关注了。这番感性认识刚好验证老师的话。

(四)参加《信贷业务手册》的学习培训

交通银行非常重视《信贷业务手册的》在工作中的推广使用,总行不仅安排了远程视频培训讲座,还要求每个分行抽出时间安排有经验人员对各支行的授信客户经理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就是学习新《信贷业务手册》的内容,尤其是其中对贷款工作流程的改进。

我一同参加了三次培训,规模都到达30人以上。内容分别为:一、授信业务流程,二、信贷风险评级,三、授信额度管理。其中在有关信贷风险评级的培训中,听取了两位支行的授信客户经理所述的关于集团集中授信模式(大连惠良大豆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小企业(大连金利隆喷胶棉有限公司)授信评级升级的案例。课后我也保留了培训提纲以备日后参考。

当然就个人而言,我从未参加过具体的信贷工作。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对讲座的部分内容也是一知半解,只能在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询问和交流中了解具体的细节。无论如何经过这三次的培训,我也对授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流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五)尝试完成授信客户经理考试题

对于授信客户经理的工作,交通银行规定都要经过考试合格才能录用上岗。今年四月大连分行进行授信客户经理的考试,我在统计报考人员名单的同时,也尝试做了考试试题。试题主要参考了《信贷业务手册》的内容,以便对授信人员具体业务操作能力有全面考核。

在做题的过程中我发现,试题主要是涉及具体业务知识和规定,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校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即使是参加过了行里的培训之后,试题还是有很难度。当然试题中也不乏在学校课堂里学习过的诸如财务报表的定制、财务比例的计算和贴现现金流分析等知识。

(六)阅读国家外汇管理局文件

在实习期间我也翻阅了一些政策性文件和专业杂志。主要是《国家外汇管理局文告》和《中国外汇》杂志。除非在图书馆专业阅览室里,这些资料平时是不多见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主要了解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引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OTC方式交易制度的情况和国外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后者也属于近期外资银行相继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入股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并帮助其上市的指导政策。而在《中国外汇》这本国家外汇管理局主管的专业性杂志中能更多地了解到现在国内乃至全球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更多专业学者的分析文章。其中比较有名的作者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等人。

三、实习感受

关于实习后的感受,总的来说让我认识到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无论专业对口与否,实习这一过程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进一步说,具体的工作经验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公务员之家:

实际工作与在校的学习有着巨大的不同,实习可以让人深深体会到长辈们所说的从工作中再拾起书本的困难性。每天早晨大早就要出门赶车,傍晚回家后深感疲惫,难有精力能再静下心来读书治学。这样想来,那些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考学的人想必有非常过人的决心和毅力。这样让我更加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好在我也并未虚度四年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