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十篇

时间:2023-03-18 02:20:46

文明之旅

文明之旅篇1

博物馆重点介绍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一系列的主题展览介绍了中国人的信仰、文字,艺术和儒家传统。博物馆的另一特色是其以土生文明为主题的展览。Peranakan在马来语中是“土生华人”的意思。土生华人土生印度人和土生欧亚裔社群是东南亚特殊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次族群。展览品包括他们所使用的成套精致的银器、陶瓷器、珠宝首饰等。

位于皇后坊的该博物馆的另一馆是建于2003年的新馆,也是展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该馆着重展出东南亚、印度,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的文化精粹以及古老的传统。进入展厅,入口处独特的声光效果引人驻足,投影和背景音乐的设置立刻将观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东南亚风情的世界。的确,声光设计营造的独特观展体验正是该博物馆的主要特色。

绕过门厅,丰富精彩的展品瞬时映入眼帘。一个印尼出土的巨大铜鼓上饰满了精美的花纹;几张看上去很像中国年画的越南古典版画,其中有一张名为“开场入学”,顾名思义,内容当然是表现私塾了,不过画里的主角并不是人,而是一群青蛙,几只小青蛙坐在下面专心读书,一只大青蛙坐在前面执鞭教导;展厅里还展出一个马来西亚古代的骷髅头,上面刻满了精美复杂的花纹,煞是好看。

西亚的展品向观者展示了阿拉伯书法的魅力,阿拉伯书法和中国书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比肩的两大书法艺术。对于亚洲的游客来说,虽然很难理解那些阿拉伯文的语意,但是其作品还是带给人强烈的艺术享受,游龙走凤般的线条组成了一幅幅俊逸的书法作品。阿拉伯书法的书写工具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工具也迥然不同,他们的书写工具很像我们篆刻所使用的刻刀,全部采用木头制成,而且他们的书写速度异常缓慢,缺少中国行书和草书创作的酣畅淋漓。

文明之旅篇2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一、琼海生态构建之曲: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琼海有个家喻户晓的"三不一就"发展理念,即围绕"田园城市"建设,琼海坚持"不砍树、不占田、不拆迁,就地城镇化"的原则。琼海为实现这个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从源头入手:

(一)以规划引领生态保护建设

作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琼海不断加强生态文明规划工作,先后编制《琼海生态市建设规划》、《琼海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及《海南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APEC低碳示范城镇发展规划》等,极力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县级文明城市建设申请工作。

(二)制度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琼海市在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大胆探索、大胆突破,创新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制度。创新生态环境激励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着力推进珍爱自然、发展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构建生态功能分区体系

琼海构建三级生态功能分区体系,打造以旅游为引领的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水平,同时抓好万泉河流域、森林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工作,建设天然林、水源林、海防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

(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

琼海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提升和改造,朝"六化"即村路巷道硬板化、村庄环境公园化、农业生产集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收入多样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的等方向发展,使生活设施、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琼海生态美化之曲:打造生态环境,重构琼海生态新格局

琼海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路明确清晰,即将整个琼海当做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在城区形成"园在城中"、在镇场形成"城在园中"、在农村形成"人在园中"的自然、朴素、生态、和谐之美,形成城乡一体、多中心、走廊式、组团化、网络状的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城市与农村和谐相融、良好民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风貌。

(一)以绿化工程打造原生态环境

琼海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林"工程。在绿化工程中,坚持因地制宜,优选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经济果树,兼顾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村庄绿化以增加群众收入的经济林种植为主,滨海、滨河绿化以保护生态为主,高速公路两旁和城区内绿化以景观林种植为主。

(二)以万泉河再建打造生态新景观

琼海充分利用万泉河流域自然资源,依托万泉河流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优势资源,在原先建设万泉河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万泉河流域旅游慢道和乡村风景道,设计融入文宗皇帝渡口等琼海本地文化元素,使旅游景观和地方历史文化深度交融,彰显地方特色。

(三)以博鳌创建生态村打造论坛新景点

博鳌镇是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在论坛配套设施建设的推动下,该镇以"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庄绿化"为重点,在沿途村口、路口进行绿化美化改造及花木品种点缀,在各村庄大面积植树造林,大力种植用材林和生态园艺林,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镇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为论坛创造良好的会议环境。

三、生态产业之曲: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琼海文明生态村建设坚持"好看又好用",通过改善环境和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田园经济"。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型、田园观光旅游型、民俗风情型、农家乐休闲度假型等不同风格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特色风情旅游乡村。

(一)生态村成为受欢迎新兴旅游点

嘉积镇大园古村,长坡镇文屯村,博鳌镇南强村、大路坡村、美雅村、北山村、留客村,塔洋镇上坡村,阳江镇上科村,彬村山华侨农场的"印尼村"等,既是文明生态村示范村,又是乡村游特色村,受到众多海内外客人的青睐,吸引一批批团队来参观旅游,琼海文明生态村逐步成为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新兴旅游点。

(二)环境优化促农旅融合形成新业态

琼海对村镇进行田园化改造后,一条条蜿蜒的绿道,在槟榔、椰树、园林小品和田园绿野中穿越而过,将镇区和乡村串联起来。特别是乡村带状公园沿途带入5个村庄,形成了"农家乐"、"家庭旅馆"、"休闲慢道"、"农产品采摘体验"等新业态,注入经济价值元素,加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传统农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融合

琼海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实现"六化",还完成村内小品景观绿化美化工作,完善农村供水、垃圾处理和污水湿地化处理等工作,使社会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增加村民收入,就地实现城镇化,不少乡村农民从传统农民向市民融合,其传统农业也逐步向第三产业融合。

四、生态启示之曲:创造优美人居环境,让环境产生效益

琼海深入贯彻"绿色崛起",保护生态并作为发展过程中的最大资本,优化生态、美化环境为当地特色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乡村经济效益,同时良好的乡村经济效益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美丽家园也能创造价值

琼海把全市规划为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国家农业公园和万泉河国家农业公园等3个大片区。通过连片完善充实提升田洋及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打造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城镇化乡村综合载体,使农业公园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产业支撑的园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优美生态环境产生良好效益

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创办起一批农家乐、农家旅馆、咖啡屋、观光及瓜果采摘等乡村游项目,这些项目大都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农民从中获得财产、生产、经营、工资4种收入,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优美的环境也是价值"。这三大农业公园,无疑成为琼海集中展示生态景观的最佳窗口。

(三)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琼海潭门镇在风情小镇建设中,抓住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特色资源,全镇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得到全面改造,风情小镇变身旅游小镇,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成为继博鳌之后又一旅游热点。据统计,政府投入1.2亿元的基础设施改造资金,短时间内就带来本地和外来投资近5亿元,潭门群众尝到文明村镇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甜头。

参考文献:

1.岳波,吴小卉,黄启飞,孟伟,张林波.生态文明建设国内外经验总结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5

2.李百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价值工程;2010年25期

文明之旅篇3

就在这样一个美丽、诗意的早晨,我们驱车来到了素有“小黄山”之称的临安大明山。大明山地处临安西部,界于临安和黄山之间。这里拥有32个奇峰,13条幽涧,8条飞瀑,3个高山草甸。这“右探万丈深渊,左看一马平川”的奇景,堪称天下一绝。

今天,我有幸来到这里,真的好高兴。踏着石阶,我们走上了大明山。一路上风景甚是秀丽,有花有树,每爬一段山,就会有一条小溪从我们脚边潺潺流过。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第一条瀑布——启明瀑,只风山中峻石嶙立,一块叠着一块。在一块最大的石头上,有着鲜红的三个大字“启明瀑”。石头中间一条不宽不窄的瀑布流下,像一匹银缎,又如一条轻纱,风一吹,如烟似雾,水珠似朵朵花儿,微雨般落下。我站在石头上,任凭水花儿溅到身上,凉凉的,爬山的疲劳被水花儿带走了。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晃动清水,我的倒影动起来,一切像是虚幻的。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鳄龙潭。我不知道它为什么叫鳄龙潭,这一切在我眼中都是那么柔,那么娇,跟凶猛的鳄鱼、龙根本是天壤之别。潺潺的潭水很是动人。在石头的空隙中,她们愉快的流淌着。阳光照射在水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就像洒满了金丝碎银。

也许是老天羡慕我们,中午时分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使大明山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小草,都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洒落下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奏出一首首优雅动听的曲子。我撑着伞,和大家漫步在山间小路上。雨小小

的,细细的,落在山上,仰望山峰,雾笼罩着它,显得神秘又朦胧。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一夫关。手扶栏,眺望远方,因为有雾,对面的山一点也看不清。雾太大太浓了,远处山上的岩石、树木,都变得迷离恍惚了,深深的谷底添平了,高耸的崖壁消失了。此时,云天一色,使人分不清是在山上,还是在云里,置身其中,飘飘然如入仙境一般。这时起风了,风撕破了大山的衣裳,让大山露出了它的面貌。那松好象黄山的奇松,那石仿佛黄山的怪石,那雾犹如黄山的云海,这儿真不愧为“小黄山”啊!

好不容易,我们来到了山顶,见到了龙门瀑。如果说启明瀑是个姑娘,那它就是中年壮汉。据说龙门瀑高达百丈,被称为百丈飞瀑。瀑布从天而降,宛如洪波决口,大海倒悬!它闪动着银光,向山下泻去,于是那山下的湖中万雷齐鸣,雪浪翻滚,水雾腾涌。瀑布溅到那石上激扬起水花,好象一束束晶莹的珍珠抛上天空,又洒落下来,使我们周身淋湿,也使山上的松木洗得一尘不染,生机勃勃。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用这句诗形容千亩草甸一点也不过分。它被高山、峡谷、悬崖和飞瀑托举着,被曾经的香火和刀光剑影埋没着。海拔1100米高的地方还有如此平坦的地方,实在难得,虽然雨还在下,虽然雨使一切都变得诗意而忧愁,但千亩草甸还是那么雄伟、广阔、盛气凌人!

百丈飞瀑、千亩草甸、万米岩洞。望着洞中漆黑一片,我有点胆怯。听说先人挖掘岩洞是为了开矿,我又有点想去目睹以下万米岩洞的风采。走进洞内,黑暗一下子把我们包围。走着走着,我好像觉得亮了许多,抬头一看,漆黑的顶上有一条又细又长的线,这就是一线天。再往前走就是驾云台。在如此高的山上,这里叫驾云台一点儿也不错。我觉得自己好象再云层之上,驾着云飞啊飞。

文明之旅篇4

旅游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之间具有内在的通达性,良好的公民文明素养是旅游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所在。以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培育为关键抓手,旨在通过推进公共道德制度规约建设、加强旅游从业制度法规建设、涵育理性包容心态等举措,解决旅游文化软实力中德性因子、法治因子、包容性因子不足的困境,形成与旅游目的地建设相适应的公民文明素养,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旅游文化软实力;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

旅游本质上讲是游客对旅游地独特文化的感官享受和精神体验,而独特文化源于人们历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涵育和积淀。所以旅游归根到底体现着人与人之间通过旅游资源而进行的文化共享与精神互动,这种共享和互动既可以直接的交往互利形式实现,又可以颇具魅力的文化浸润来实现,而作为人之根本的道德素养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密钥。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的到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唤起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休闲旅游生活的追求,旅游已成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我国各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过程中,仍然存在对旅游资源感官意境或人文底蕴的单纯依赖,而忽视旅游地整体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象。由于缺乏对旅游地独特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整体营造,尤其是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没能形成与营销塑造的旅游品牌形象之间的有机融合,致使诸如“天价鱼”事件等游客与旅游地公民之间的矛盾冲突频发,不仅使许多知名旅游品牌形象受损,而且成为旅游地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全域旅游协同发展格局的瓶颈制约。如何通过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的有效培育,用立体化、生活化的民间软接触的文化方式来建设旅游目的地,将更具渗透性、广泛性、感染力和持久性的人文感知和体验作为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是一个亟待探究的现实问题。

一、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定义

什么是旅游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始发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就文化软实力概念而言,我国学者王沪宁认为,文化是可以影响他国行为,是一种权力或实力,文化就等于软实力。胡键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能够使受动者主动接受或主动分享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力、吸引力,应该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柔性力量。随着我国理论界对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逐步深入,在其基本内涵框架下所表达的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就现有对旅游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理解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认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就是赋予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而形成的旅游文化吸引力。孙洪杰认为,旅游规划中的文化软实力,指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凸显文化的感召力,通过影响、吸引等非强制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修正旅游者的审美和文化偏好,使旅游者自愿接受旅游目的地,以此实现旅游目的地预期的目标。这种观点虽然认识到旅游资源中嵌入特定文化内涵对于增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意义,但其还是将旅游文化软实力着眼于旅游资源本身,而忽略了旅游资源之外的其它文化因子。第二种认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就是旅游文化的软实力价值。杨婷认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包括旅游制度、旅游政策、旅游价值观、旅游心理、旅游习俗及其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这种文化更加注重软实力因子的诉求。这种观点将旅游文化本身的价值视为“软实力”,从文化本身的柔性浸润特征来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解释容易让人陷入旅游文化软实力就是旅游文化影响力、吸引力的认识误区。旅游文化影响力随处可见,可以说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接触就会或多或少产生旅游文化影响力,但并不意味着任何影响力都能得到游客的主动认同和服膺,而成为旅游文化软实力。第三种是相对于旅游硬实力而言,认为旅游软实力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曹国新认为旅游文化软实力不同于旅游影响力,是指旅游目的地在主客双方的文化对比、形象营销和旅游产品竞争中形成的,使旅游者认同和服膺旅游目的地文化,修正其文化偏好的能力。这种观点将旅游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影响力进行了明确区分,突出强调了“文化软实力”内涵中受动者主动接受和分享的核心意涵,而且彰显出旅游文化软实力“竞争力”的特性,具有深化内涵的积极意义。但过多强调旅游文化软实力用来“修正旅游者文化偏好的能力”的属性,似乎还是将软实力置于旅游者多样文化偏好的对立面,来寻求一种类似于“强制力”的改变,这在某种意义上忽略了旅游文化软实力包容性特质。那么,什么是旅游文化软实力呢?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软实力既不能简单视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不能等同于旅游文化本身和旅游软实力,而是指以旅游目的地整体的独特文化资源为基础,能够为游客所主动认同、接受和分享,并能够影响游客旅游选择和行为的一种包容性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不仅包括旅游地旅游品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制度文化、服务文化、风土人情、公民文明素养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因子,体现的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合力集群效应。

二、旅游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之间的内在契合机理

王宁认为,旅游是一面镜子,一种观照方式,旅游中游客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相互打量,既有可能加深彼此的理解与友好,也有可能造成误解,甚至加深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文化软实力正是能够有效实现彼此观照和理解的力量。彼此之间观照和友好的达成、误解的消除首先需要在认识上寻求最大公约数意义上的价值共识,而公民文明素养无疑是最有效的衡量尺度。所以说,旅游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之间具有内在的通达性,良好的公民文明素养是旅游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相互融通机制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汉书•李寻传》)良好的公民文明素养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直接关涉着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相比于非旅游目的地地区,旅游目的地地区因为旅游活动本身的强开放性和高人员流动性,其公民文明素养面临着与源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游客不同道德修养、生活理念、行为方式等的交融和碰撞,体现出了更强的外部性特征。旅游活动的核心要旨首先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打量,进而产生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体味和民风民俗的评价。基于此,一方面,良好的公民文明素养会自然而然转化为旅游文化软实力。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体味始于与当地公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淳朴的民风、井然的秩序、文明的用语、热情的服务等都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对游客悄然的文化浸润,会在无形中强化游客对旅游品牌的认可和热情,也就自然转化成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旅游文化软实力需要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来“保值增值”。旅游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可以柔性控制的“变量”,已经形成的软实力也需要持续“保养和维护”。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水平直接体现着当地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旅游品牌形象的“大树”始终是根植于旅游目的地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生活方式中的“大树”,失去了良好公民文明素养涵养的旅游品牌,必然不能“枝繁叶茂”。所以说,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是旅游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因子,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两者之间既相互融通又相互转化。

(二)同向反馈机制

旅游文化软实力既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更是旅游事业发展的灵魂。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文化软实力进行扫描和评估,不仅可以寻根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精髓,而且可以照射出当地公民的文明素养水平。同样,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状况也是反映旅游文化软实力的一扇视窗,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可能通过旅游资源的感官印象而直接获得,而是需要旅游目的地公民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和旅游品牌资源来共同实现。人不仅是精神文明的核心要素,更是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构成要素。旅游目的地公民传统遗留的不文明生活习惯,如乱穿马路、乱停乱靠、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爆粗口、说脏活等,以及旅游地商贩的不法经营、不诚信、宰客等不文明现象,必然会使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大打折扣,进而大大降低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体验满意度,直接造成旅游品牌形象的受损,旅游文化软实力也会遭到削弱。所以说,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和旅游文化软实力之间存在着同向的反馈作用机制,透过任何一方均可以体察到另一方的状态。

(三)立体促进机制

旅游文明大环境的营造既需要游客个人公民文明素养的养成,同时也需要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明素养。旅游文化软实力作为营造旅游文明环境、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提升旅游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力量,也必须获得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与宽容心态的支持;同样,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的培育和水平的提升也需要借助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着力推进旅游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东风,依靠发展的力量克服传统的不文明思想行为惰性,也即是说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求“倒逼”公民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明素养水平,实现公民文明素养的跨越式提升。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培育和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表现出了渠道的高度叠加、动力的互相依赖状态,共同聚焦于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本体维度———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公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无论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构成(比如包括制度文化、服务文化、风土人情、公民文明素养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因子),还是公民文明素养构成(比如包括公共道德、行为举止、文化修养、包容性等)都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互动绝非毫无规律的平面交织,而是基于旅游目的地公民日常生活追求与旅游消费价值之间的悖论与张力,来寻求一种立体促进的平衡发展状态。

三、以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架构

作为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培育无疑是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抓手。当下重点需要解决旅游文化软实力中德性因子、法治因子、包容性因子不足的问题。

(一)推进公共道德制度规约建设,型塑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德性因子

公民文明素养最为直观的体现在公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公共道德的遵守上。王青原认为,公共道德调节人们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就旅游目的地城市而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的高速开发,必然要求公民形成与旅游目的地建设相适应的、较高水平的公共道德素养。然,公民公共道德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淀的过程,而旅游目的地公民长期形成的生活理念、传统遗留的不良生活习惯,甚至粗俗的言行举止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惰性,决定了公民自身的道德敏感性较低,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道德宣传、理论说教很难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公民公共道德水平。比如四川省乐山市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发现,虽然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但是当地公民并没有很快养成与之相适应的公共道德水平: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乱贴乱画、不遵守交通规则、语言粗俗等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不文明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乐山市旅游城市的形象,成为制约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信任和服从作为公民日常生活中所特有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是公共道德建立的结构性要求。所以说,推进公共道德制度规约建设,以制度化规约来时刻刺激公民公共道德的敏感性,以“硬约束”打破传统生活养成的不文明文化惰性,是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公民公共道德,形成与旅游目的地建设相适应的公民文明素养的有效路径。首先要加快旅游目的地公共道德制度化规约建设,建立公共道德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机制;其次,充分发挥市民公约、院落公约、交通规则等制度的“硬约束”功能,建立有效的制度落实和赏罚机制,做到“有违必罚、有罚即改”;第三,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注重发挥家庭引导、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从学生抓起,从小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习惯。旅游地公民公共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型塑有效的德性因子。

(二)加强旅游从业制度法规建设,构筑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法治因子

研究表明,现代旅游经济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致旅游目的地制度文化的变迁,而制度文化变迁是由旅游利益分配格局变化而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又会引起社会的矛盾冲突,包括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旅游地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不均等引发的旅游地社会冲突。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问题归根结底是由旅游地公民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引起的,旅游文化软实力同样受到旅游利益分配格局的制约。正是在旅游利益的驱动下,旅游地公民才会出现诸如不诚信经营、欺诈游客、旅游产品造假,甚至违法经营等不文明现象。这些不文明现象在造成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巨大损坏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社会对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与旅游文化软实力之间关系的反思。比如在2016年2月12日哈尔滨松北区发生的“天价鱼”事件中,哈尔滨市长宋希斌就明确表示要加强城市的诚信建设。201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罗家均也明确表示,旅游软环境建设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从加强旅游从业制度法规建设入手,来构筑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法治因子。首先,旅游目的地要在国家业已形成的旅游法规基础上,结合自身旅游特色来推进相应制度法规体系的精细化设计,明确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让游客“来的舒心、游的开心、花的放心”,夯实旅游目的地制度文化软实力。其次,完善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产业规范性制度法规建设,明确经营范围、规范经营秩序、担当经营责任,让游客不仅能够感受到井然有序的经营秩序,而且能够“想买、敢买”,筑牢旅游文化软实力的规范和秩序基础。第三,推进旅游目的地经营者诚信档案制度及其配套的惩治机制(比如诚信扣分制),加大监督力度,做到失信必惩、无信必除,让游客能够感受到热情、真情、盛情,以诚信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加分添色。最后,进一步加大相关从业人员制度法规的学习教育力度,筑牢合法经营、诚实经营、可持续经营的思想阵地,为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思想观念基础。

(三)涵育理性包容心态,增加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包容性因子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豁达精神。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此语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包容精神的经典之句。包容既体现着兼收并蓄的价值取向,又深刻彰显着以和谐为主旋律的共享价值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传统文化更是将包容柔化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和行为规范。然而,在旅游目的地建设过程中,部分旅游地公民对大量游客涌入对自身日常生活的打扰缺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包容心,产生对游客的心理排斥和行为上的冷漠态势(比如对待游客问路会体现出非常厌烦且不予理会的现象),甚至在面对部分游客诸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时,缺乏理性包容的心态,动辄以罚款处置或以恶语相加,直接激化了游客同旅游地公民之间的矛盾。这种局部矛盾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和发酵,对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造成破坏,严重损害了旅游文化软实力。对此,旅游目的地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首先要培育包容他人的心态。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贡献,要乐于体味同世界各地人们分享当地旅游文化的乐趣,敞开怀抱喜迎四方客,主动为身处异地的游客解决困难,以“宽则得众”来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其次,要教育人们以理性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背景游客差异多样的行为方式,尽量做到尊重差异、宽厚自信。尤其是对待存在不文明行为的游客要有包容平和心态,要尽量以周到的服务、礼貌的劝导等方式来唤醒游客的道德敏感性,让游客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负外部性(可能给他人或公众造成的不便、不适、不快)”,进而彻底纠正自身的不文明习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因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已经产生了对游客行为的纠偏功效。总而言之,积极涵育旅游地公民理性包容的心态是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旅游文化软实力最终也是为了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美好境界!

作者:金华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舒伯阳,陈龙.文化软实力对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协同促进机制研究—以武汉首义文化为例[J].旅游论坛,2014(2).

[2]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3]胡键.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国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1(5).

[4]孙洪杰,许江锋.旅游规划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战略研究[J].大家.2012(20).

[5]杨婷.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特征探析[J].武汉学刊.2012(6).

[6]曹国新.旅游软实力初论[J].旅游科学.2010(3).

[7]王宁.公民敏感性与居民的文明素养[J].旅游学刊.2016,(7).

[8]韩丽.关于提升区域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旅游管理研究.2016(11下).

文明之旅篇5

(一)县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县委、县县政府要将旅行业作为维护情况,拉动经济增进,促进经济社会具体继续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合力推进。一是突出规划先行。坚持把编制旅行发展规划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全县的生态情况、历史文明、民风风情、地质地貌等旅行资源进行具体普查,围绕创立中国生态旅行名县的目的,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旅行产业规划、景区详规和建筑性规划。还,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应用规划和村镇规划时充分思索旅行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加大旅行保证力度。建议创建旅行发展基金,财务每年拿出500万元,各单位每年拿出必然的资金充分到旅行发展基金。该基金首要用于支持旅行企业开发建设。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在用地、产品开发、用电用水、财务补助、税费减免、审批权限、融资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吸引规划更大、功能更强的旅行企业进驻。整合旅行资源,鼓舞旅行企业强强结合,组建大型旅行企业集团,推进结合运营。大力培育和引进旅行技能和治理人才,充分旅行局治理层。三是营建大旅行格式。依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旅行发展规则,统筹规划基本设备、产业结构、城乡建设,加速推进旅行业与农业、林业、工业、交通、信息、文明体育、金融保险、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联动交融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行、生态工业、绿色工业,以旅行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营建县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分协作、合力推进的机制。

(二)找准定位,打造精品。旅行要依托共同的资源优势和深沉的文明优势,以休闲、度假、摄生为主题,以嫘祖文明为主线,大打生态牌,努力把打形成最具生态优势的宜昌后花圃和适合人寓居、休闲摄生的山川园林城市。一是打造原生态旅行景区。在开发理念上,坚持以维护原生态的景象为主,以适度开发完善景区的配套设备为辅。重点突出的“山青水秀、桃红柳绿”,尽能够的削减人造景象。在空间结构上,重点以荷花的旅行名镇、山和茅坪场镇的《山楂树之恋》片子外景拍摄地为主线,将沿途的景点串起来,打造一条精品线路。重点打造以山、老子问天为主的道教文明摄生之旅;以荷花旅行名镇为主的华人寻根之旅;以大堰原始丛林、承平顶为主的丛林公园休闲避暑度假之旅;以灵龙峡为主的惊险影响探险之旅,以茅坪场为主的山楂树之旅等特征旅行产品,促进的旅行由天然旅行型向休闲度假型改变,从“一日游向多日游”改变。二是发掘传统民风文明。以嫘祖文明为打破口,以嫘祖庙会为载体,进一步丰厚活动内容,着力打造以植桑、养蚕、抽丝、纺织为重点的体验项目,进一步传承丝绸文明,扩展嫘祖文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速荷花旅行名镇和望家旅行名村创立措施,力争将嫘祖庙会节纳入省级精品节庆活动。将山的道教文明与丹霞山川景象完满交融,进行深度开发,着力建设户外探险、金顶礼道等搭客体验项目,打造集康体、朝圣、旅行、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度假旅行区。抢抓有名导演张艺谋以为《山楂树之恋》外景拍摄地的契机,将片子文明与的乡村地区文明、知青文明结合起来,精心筹划,深度开发,打造以青龙湾为中心景区的山楂树旅行线路。还,延聘文明名人精心编排一批反映嫘祖文明、道教文明、知青文明的山歌、传说故事和曲艺等文明产品,不断丰厚和提高旅行文明内在。

(四)产业升级,营建情况。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行六要素,大力发展与旅行相关的产业,为推进旅行业发展奠基优越的基本。一是完善配套设备建设。坚持交通先行,全力促进保宜高速公路尽快建成。提高景区之间的公路建设品级,加快建设景区内的公路,打造舒适安全、便捷疏通的旅行干线。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备,增强旅行标识建设,积极推进旅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普及及标准,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住宿、餐饮、文娱为重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发展招待才能强、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宾馆及文娱场合,为旅客供应一条龙的服务,使旅客进的来,留的住。三是大力开发旅行特征商品。依托丰厚的农业林业资源,着力引进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具有当地特征和文明内在、便于携带的旅行留念品、手工艺品和土特商品,重点开发冷水米系列、田野风食品系列、垭丝服饰系列、鹿苑黄茶白茶系列、食用菌系列、荆山玉石系列、根雕盆景苗木系列等七大类特征旅行商品,如米、鹿苑茶、冲菜、黄豆牛肉酱、“垭丝”、“卞和玉”、化石奇石、西河鱼、喷鼻菇、木耳等,知足旅客的各类消费需求。

文明之旅篇6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交通线路,从今天历史学界的研究可以细分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两个部分,而陆上丝绸之路又可以细分为北方绿洲丝绸之路,西部高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等。我们这里所涉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形成的东连长安,途径甘肃、新疆,贯通西亚,西接君士坦丁堡,地跨亚欧两洲,连接西域诸国的陆上贸易通道,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绿洲丝绸之路。这条贸易通道自打通之日起,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东西方进行丝绸、瓷器、茶叶、金银、马匹等重要商品的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政治合作,文明演化发展的一条显耀的历史脉络。

丝绸之路最早作为贸易通道存在,为途径各个文明的贸易繁荣和商品贸易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在贸易兴盛的同时,在这条通道上,文明的互通和交融也变得越发紧密,我国西北地区的整个文化格局和民族分布就是丝绸之路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产物。丝绸之路带来的文明交流由来已久,宗教上的鸠摩罗什长安逍遥园译经开启了佛教经丝绸之路大规模东传和汉化的篇章;唐朝最为我国最为强大的朝代曾经在都城长安专门设立“胡市”作为东西方商品流通的集散地;自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北方的文化、建筑、服饰受到来自丝绸之路上西方诸国的影响显著。这些无不构成了丝绸之路文化的历史要素。

本文所涉及的丝绸之路文化体系是指自我国西汉以后,至阿拉伯帝国兴盛,垄断东西方贸易之前所形成的具有典型文化交融特征,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脉络,及文化脉络影响下的经济群落。从地域上划分,基本可以涵盖今天我国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2、丝绸之路文化体系下陕西旅游形象缺失成因分析

2.1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和陕西悠久的人文历史呈现冲突性。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是一条贸易通道,这条通道带来的不仅是贸易的互市,还有文明的交融和冲撞。今天,我们提到思路文化,我们一定会想到西域的民族风情,大漠的自然风光,西亚、伊朗甚至是东罗马帝国的异域文化。但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长安所蕴含的东方璀璨的文明古都的文化要素,却常常被我们忽视。这是因为,陕西长安它不仅仅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华夏文明的演进中,它始终作为文明传承中的重要地理坐标,承载了太多文明的符号和历史的印迹。在陕西的关中城市带范围内,我们可以找到我国历朝历代的文明遗迹和历史遗存。史料中的大量文献记载内容也和这些地方密切相关。于是,陕西这片有着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土地,总是充当着华夏文明代言人的角色,而忽略掉了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曾经作为文化交流者的角色。实际上,这是一种城市角色或者地域角色的冲突。陕西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遗迹使得它自身难以完全融入的丝绸之路文化下倡导的文化融合和交流的历史语境下,丝绸之路的旅游形象建立就存在难度了。

2.2陕西特有的地理分界使得统一的旅游形象难以形成。陕西的地理分布呈现典型的区域特征,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为山南山区和盆地。由于地理差异巨大,历来形成了较大差异的民风民俗。陕北的粗犷,关中的厚重,陕南的秀美成为形容陕西旅游资源的常用词。也正由于此,陕西至今尚未形成具有统一文化特征或者地理符号的旅游形象。

2.3丝绸之路的文化梳理尚未完成。丝绸之路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岁月里,文化脉络分支庞杂,影响力遍布多个层面,渗透在不同的历史文明中。我们对于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虽然已开展了较长的时间,但进展缓慢,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整理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也使得在丝绸之路的文化语境下形成一个省级行政区的旅游形象设计存在理论上的困难。

2.4陕西强势的旅游资源难以融入丝绸之路文化体系。陕西拥有众多具有垄断性特征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比如秦陵、兵马俑景区、唐乾陵、大雁塔、华清池等,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都充分代表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和鼎盛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但正是由于其典型的文化属性使得其在丝绸之路语境下难以整合。无法有效地融入到特定历史时期的贸易文化体系中去。从而导致了景区形象整合存在天然障碍。

3、丝绸之路文化体系下陕西旅游形象缺失的后果分析

3.1在区域旅游强势发展下,陕西旅游发展驱动力不足。近些年在区域旅游的理论基础上,陕西周边的省份旅游业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而陕西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则显得发展后劲不足。山西省以“晋善晋美”作为旅游宣传口号,打造山西民俗、风情旅游;四川以“好玩四川”塑造休闲旅游目的地;青海通过区域内得天独厚的自然奇观实现“大美青海”的旅游愿景。但是,陕西却恰恰因为缺乏整体的旅游形象定位,难以推进省际旅游的宣传和促销,使得近些年旅游业收入增长缓慢。

3.2难以形成具有整合性的旅游产品线。旅游形象的缺失带来的关键性问题是旅游产品难以串联。虽然近些年陕西省也打造了诸多具有典型特征的产品线如:唐乾陵---汉茂陵---法门寺的关中西线旅游线;秦陵兵马俑---华清池---华山的关中东线旅游以及壶口瀑布---黄帝陵---延安的陕西北线旅游线。但这些线路仅仅是地域的划分和产品的叠加,并未形成具有统一特征和形象的主题旅游线路,更没有省际旅游的代表性。所以,虽然陕西优秀景点、景区众多,但在整体形象缺失的前提下都是单打独斗,并未形成竞争合力。

3.3在宣传促销上,缺乏统一的形象载体。在信息时代大行其道的今天,宣传和促销是一切产品产生价值的必要手段,旅游产品也不例外。但陕西旅游发展长期以来形成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错误理念,在宣传、促销上不积极,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近些年,陕西旅游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发现了问题,并开始在宣传促销上下功夫,但既没有形成统一的宣传口号,也没有统一的旅游标志物,更没有打造出深入人心的旅游吉祥物。宣传必选依附有形的载体完成,缺乏统一的载体,使得旅游宣传仍然是景区或者地市为主的各自为战。

文明之旅篇7

体育旅游体育经济和谐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育经济作为全新经济增长点,其蕴含的经济效益与价值已被广泛认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发展水平,反过来,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昆明市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了大量高品质体育旅游资源,其开发体育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体育旅游作为满足旅游者体育健身需求、丰富昆明市观光度假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延伸。如何适应旅游消费市场发展,探索并构建符合实际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深度挖掘特殊色资源并打造体育旅游的新品牌,将是昆明市发展体育旅游业所面临的新课题。现如今,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体育作为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旅游节文化节活动的“主力军”。这也标志着体育逐渐成为昆明这座旅游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昆明市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昆明旅游业作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见表1)。根据昆明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者消费需求,滇中体育旅游的内容可划分为竞技体育训练和竞赛观赏、大众休闲体育活动、体育康复保健疗养3类。昆明作为滇中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较而言,呈贡、海埂国家训练基地是我国比较出名的高原训练基地,每年都会引来国家队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尤其是田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在这里体育旅游者不仅可以参观先进的训练场地,有时还可以一睹奥运冠军的风采。新亚洲体育城、拓东体育场和云南省规模和知名度较大的体育场所,在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大型赛事,一旦举办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往往会吸引省内外体育迷的观看。其次,打高尔夫球和各类健身会所也为体育旅游的提供了更多选择。

2.区域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昆明位于东经102°10'至103°40',北纬24°23'至26°22',市中心位于北纬25°02'11",东经102°42'31"。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因此,昆明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3℃左右。

(2)经济区域优势

作为桥头堡的龙头,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必将指引昆明进一步从我国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昆明发挥经济核心圈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广泛、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发展契机。在云南省“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昆明的发展将起点更高、期待更多、空间更大、前景更好。通过生态、规划,城乡统筹和产业发展,展示出昆明的吸引力和吸纳力,能够让更多的各方人士能够到昆明来投资体育旅游业,能够在昆明发展创业。作为西部省会城市、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此次的发展机遇垂青昆明。国家已经明确要求昆明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亚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合作。

二、体育经济视角下昆明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1.合理引导,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昆明市各地发展体育旅游的积极性很高,但有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在没有认真研究市场和做好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有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体育旅游规划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旅游规划包括旅游业发展目标、拟订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体育旅游业发展速度、体育旅游设施的修建等。制定体育旅游规划是协调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途径,在制定时,应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景区,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努力体育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通过区域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区域区位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科学、合理、有效地引导昆明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并按照高起点的规划,高水平的策划、高质量的建设、高效益的经营好旅游项目,避免低层次开发和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发生。

2.加快区域合作

昆明市被定义为我国西南的发展战略城市,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战略发展城市,具有丰富的区域优势,体育旅游合作发展的具体措施,首先要营造共同的体育旅游大环境,包括加强城际间的交通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媒体合作、体育旅游企业联合以及政府友好合作等。这正是体育旅游合作发展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最实际的措施就是体育旅游资源之间要共享和体育旅游资源,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其次,重点加强体育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由于体育旅游合作发展主要是通过体育旅游企业之间的联合来实现的,因此,体育旅游企业才是区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真正主体。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良好的体育旅游企业合作机制。最后,体育旅游的合作发展旨在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实力,使得区域内的各体育旅游竞争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第一,要加强省内合作;作为省会城市,昆明市具备优良的条件,以昆明为中心往下面的各个地州市共同开发,不仅把昆明市的体育旅游业壮大,也大大提高整个云南省的整体旅游产业。第二,要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与内地的各个大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渠道,把外面的先进理念、资金引进协助开发昆明的市场,同时也把昆明的体育旅游资源让外面的更多的人所知道,从而更好的宣传昆明,发展昆明。第三,要加强与周边国家,例如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邻国之间的合作。在加强省内体育旅游业资源与内地资源的基础上向东南亚地区蔓延,以昆明为中心,把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开放的窗口,让昆明更加的开放,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使昆明成为促进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渠道,把昆明打造成面向世界的著名大都市。

3.加强和改进营销工作

昆明市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已比较重视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且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形象营销系统,从不同侧面、不同季节宣传昆明市体育旅游。促销途径上除有针对性的利用一些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外,还可以积极参加和举办体育旅游交易会,同时逐渐扩大网络媒体的旅游促销利用率。在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方面。首先,根据消费市场需要确定昆明市体育旅游产品组合,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经营的多样化程度,拓宽其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例如,昆明体育旅游开发可与周边的旅游景点的发展相结合,形成资源组合、共同开拓消费市场的发展格局。其次,结合昆明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生产成本的考虑,在参考现有大众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普遍定价的基础上,快速地配制出高、中、低不同消费档次的体育旅游产品,形成合理的体育旅游消费价格体系。

4.加强居民的人文素养

体育旅游过程是一个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互动关系的感知行为过程、异质文化的文化涵化过程、社会变迁过程、影响效应的扩散过程。从体育旅游地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旅游过程,使体育旅游活动产生正效应,避免负效应,使体育旅游得以持续发展。在以往的大众体育旅游中,由于体育旅游开发商和外来生意人的涌入,当地居民只有少部分从体育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大多数人只会感受到发展体育旅游业带来的社会成本的上升,如物价上涨、拥挤等,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和对体育旅游的厌恶情绪。另外当地居民有权利选择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体育旅游发展的依托,没有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没有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地区的体育旅游业就是由于忽视社区因素及当地居民的要求,没有与社区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而造成体育旅游环境污染、经济秩序混乱、文化丧失。

5.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

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昆明市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而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对体育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严禁破坏环境式的开发,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方面可以综合采用法规、规划、经济、科技、行政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使环境管理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建议首先需要建立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并纳入到各级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各个主体在进行决策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应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其次建议对体育旅游资源实行分类、分区、分期、分批开发,留有充分的余地,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关系,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与将来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继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目前没有条件或开发条件不成熟的体育旅游资源要以保护为主,待今后条件成熟再进行开发。最后需要广泛开展社会化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公德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特别是主要体育旅游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和体育旅游意识留了一部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建立一套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的经济体系制度,来保证岛上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

三、结语

体育旅游作为当今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昆明市应该不失时机的开发体育旅游,昆明体育旅游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国-东盟桥头堡战略。充分利用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和区域位置的优势来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昆明市应该合理引导,科学规划;加快区域合作;加强和改进营销工作;加强居民的人文素养;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几个方面来促进体育旅游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芹,柳景.昆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1):49.

[2]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5):90-98.

[3]朱文杰.河南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91-95.

文明之旅篇8

关键词:旅游伦理;体系;旅游企业

一、加强旅游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1.1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旅游伦理息息相关

近年来,大理出现的“三角债”问题反映组团社、接团社、景点等企业之间的诚信经营问题,不论是“先付款后游玩”还是“先游玩后付款”,企业之间都应该按合同办事,实现利润共享,但是受到层层盘剥,所剩无几的资金使大理难以应付日常开支,更不用说用于环境保护和产品开发了,大理旅游业因为“大理风波”遭遇重创,充分说明旅游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诚信合作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根据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假日办总值班室受理的69件投诉情况来看(见表1),大多数投诉者反映旅游服务人员态度差,旅游行程中降低住宿、交通工具和餐饮等服务标准,餐饮和住宿等卫生状况差,硬件设施不足,合同履行不力等,老年游客对旅行社出境游加收团款、在国内景区不能完全享受优惠门票的问题投诉增多,这些表面上都是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问题,但根本上说明旅游企业和服务人员的旅游伦理问题,旅行社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按合同标准或与游客约定的内容来服务,景点的购票说明无明显告示使老年人和军人等得不到应有的优惠说明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人员态度差是职业道德的问题。

1.2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良好旅游伦理建设

全国旅游系统正在开展“诚信旅游活动”,绝大部分省市都制定了本地的“诚信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旅游活动,如黄山倡导诚信经营,推行“透明旅游”,安徽省开展首届“百家诚信旅游企业”评选活动,广西开展“让游客满意在广西诚信旅游活动”;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携手构建“江浙沪诚信旅游区”等,“全国模范导游员”文花枝在赴陕西延安旅游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让施救人员先救游客,自己却因耽误最佳救治时机而导致左腿高位截肢,她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游客,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这种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为其他旅游从业人员树立了榜样,是良好的旅游伦理建设的实践者。

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提出旅游业应致力于促进人民和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和了解,应尊重平等,促进人权;倡导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义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促进当地人参与旅游业并平等地分享收益。这是一项为了对旅游业所依赖的各种资源进行保护的计划,以确保其所带来的好处能够按照“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实现公平的分享。它为各国政府、旅游景点、旅游运营商、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开发商以及游客自身都制定了指导原则。

加强旅游伦理建设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当前暴露的一系列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旅游法律法规制定的必要补充,法律法规是从法律效力上对旅游业相关活动的硬性要求,而旅游伦理是从道德和精神层面上对人的旅游活动进行感化和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旅游业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旅游伦理的含义

中国古代的旅游有着鲜明的伦理特征,传统的旅游具有群体认同感和伦理归属感。旅游活动倾向于“向善”,即塑造旅游者道德品格,比西方人更注重表达旅游的社会形式和内心的道德修养。2000年4月11日,李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的文章,指出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旅游伦理基本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尊重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保护文物古迹,实现人与历史的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认真对待自我,实现身心和谐,从包含的内容来看,这四个方面侧重从伦理学而不是从旅游业的角度解释旅游伦理的概念,本文将旅游伦理理解为:狭义上来说,是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旅游行为主体如旅游企业、旅游者、政府以及旅游媒体和协会等其他组织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广义上来说,一切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旅游行业内部道德规范和行业外部对旅游业起作用的道德准则,旅游伦理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旅游发生地和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旅游开发商、旅游及相关企业、旅游企业人员、旅游目的地居民和社区、旅游媒体等等。

三、建立良好的旅游伦理体系

良好的旅游伦理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企业(景区、旅行社、饭店、其他与旅游有关的企业)、旅游者、政府、旅游行业协会等其他组织,以及全民旅游教育等,各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内部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如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与旅游者之间等,只有将这些方面的统筹处理好,才能营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3.1旅游企业

员工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旅游企业管理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企业个体以及社会整体的角度衡量决策和行为的对与错,形成企业良好的道德标准,并有效地建立和保持企业的价值观,塑造企业文化。旅游企业的不同,具体的伦理观念也有不同,旅游企业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承担社会责任和依法纳税;基本保证是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关键是顾客至上,企业要崇尚高尚伦理,把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标准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的伦理道德观才能得以贯彻。

3.1.1景区

旅游景区的开发、评估和规划中应尊重自然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过度开发,应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景点的设计应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生态多样性,保护当地特色文化,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鼓励和支持东道区居民参与和景区相关的决策,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如果景区的开发需要上游居民付出代价,还应相应的给予生态补偿。景区管理应充分以游客的利益为出发点,主要体现在解说系统的设计和旅游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制定文明游览公约,引导游客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进行文明游览。

3.1.2旅行社

随着旅行社数量的增多,旅行社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旅行社采取降价竞争手段,以致出现零团费或负团费的现象,低廉的价格使旅行社经营环境更艰难,服务水平下降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长此以往使旅行社陷入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旅行社之间应公平合理竞争,互相尊重,引导竞争向提高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努力。旅行社自身应诚信经营,充分考虑游客的利益,提供真实透明的信息,合理安排旅游线路和项目,提高车队和导游的服务水平,按质按量完成合同的约定内容。

3.1.3饭店

饭店从业人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营造温馨如家的氛围,饭店管理人员要爱护员工,体会一线员工的辛苦并实行人性化管理,给员工和客人提供良好的服务。饭店之间应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避免陷入削价竞争,使游客真正感受到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饭店的软硬件设施应根据客人的需要建设,建设节约型绿色饭店,引导客人进行绿色消费。

3.2旅游者

旅游者的伦理教育主要包括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例如在旅游地等公共场所,要相互尊重和关心、互相帮助、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等;进行生态伦理教育,例如宣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并内化为旅游者的行为准则,进行交往伦理教育,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异类文化,努力营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氛围,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等,旅游者是旅游活动参与的主体,只有旅游者的素质提高了,旅游才能够更加有序、健康和文明。

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提出,负责任的旅游要抱着对不同、哲学观点和伦理观念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其内涵可概括为,旅游者必须尊重目的地国家在政治、社会、道德、宗教文化方面业已确立的秩序,遵守当地实行的法律,对当地的习俗和信仰做出最大限度的理解。还将旅游对促进人民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的贡献放在第一条,要求“旅游活动的开展应该与东道地区和国家的特征与传统保持一致,病尊重其法律,惯例和习俗。”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要尊重历史,理解文化差异。如果爱护历史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可以视为对旅游者的基本道德实践,那么,抱着尊重历史,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的目的进行旅游活动则是旅游者道德的内在动力机制,其实,早在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第六次大会通过的《旅游权利法案》和《旅游者守则》中,就要求旅游者除了尊重过境地和逗留地的政治、社会、道德和宗教及遵守当地的现行法律和规定外,还应做到充分理解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活动,要特别尊重其自然和文化财富;不应强调自己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要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去领略作为人类整个财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当地文化,同样,涉及到与旅游服务人员的关系时,旅游者要认识到“顾客总是对的”、“旅游者是上帝”等等,只是为旅游者服务的旅游企业及其旅游从业人员道德认识的形象化语言,而不能成为旅游者自我身份判断的依据,旅游者在充分享受旅游消费者权利的同时,应该尊重旅游服务人员的人格尊严和辛勤劳动,毋容置疑,旅伴之间则更需要相互关爱。旅游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旅游的经济贡献,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关心社会发展日渐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世界旅游组织近期所致力推动的主要工程如“旅游与消除贫困”、“保护儿童免受旅游性剥削”等,充分反映出世界旅游发展的“社会导向”,实现这些目标,不仅是政府和法律的问题,更需要旅游者道德的“他律”和“自律”。

3.3政府

国家旅游局日前表示,全国旅游行业要用3至5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诚信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有效的诚信执业、诚信经营监督机制。当前一方面将继续推动《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3个行政法规的修订,同时推动更多的省市实现地方综合性旅游法规建设的新突破,夯实诚信建设的法律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国家、省和城市三个层面,推动建立旅游诚信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起旅游诚信征集、管理、评价、公示、信息披露等工作体系框架,以此推动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加强行业自律能力建设。推动社会和媒体对旅游诚信监督机制的形成和监督能力的提升。

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法规、规章就像是跑向不同方向的马匹,应当有一个统一的纲领性旅游立法来驾驭,事实表明,这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对于旅游资源,有的部门以保护之名限制开发,有的部门则以开发之名行破坏之实,如果在法律上有统一、协调的旅游资源管理框架,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而这是目前的分散型旅游法律体制所无法做到的,旅游法还应充分考虑旅游伦理、旅游道德方面的问题,并适当地将相关规范写入法律,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宣言》强调,现代旅游更注重文化,道德方而的意义。

3.4全民旅游教育,营造旅游大环境

道德既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在旅游者道德建设过程中,如何很好地发挥旅游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以及教育、导向、辩护、激励功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旅游者道德建设的初始阶段,重要途径有三个方面:

3.4.1强化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国民道德素养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和应当遵守的起码的行为准则,旅游者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旅游者公德,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等等社会公德是旅游者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旅游实践中我们都能观察和感受到,整体上,来自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往往能比较自觉地遵守旅游道德规范。今年是贯彻落实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第八年,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加强,国民道德素质将有很大的提高,这也将为造就文明旅游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4.2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倡导文明旅游

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渐次经历他律、自律和他律与自律统一共三个阶段,他律是旅游者道德建设的起始阶段,社会舆论的广泛性和外在强制性对旅游者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每年的“旅游黄金周”都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媒体涉及旅游者道德问题。对旅游者行为缺少道德评价,更多的是关于旅游者权利的辩护,缺少关于旅游者义务和责任的宣讲,通过媒介倡导文明旅游、谴责不道德旅游行为,让旅游者和潜在的旅游者熟知什么样的旅游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旅游行为“不对”,这是旅游者道德“他律”的基础,也是旅游者道德内化到“自律”阶段的前提。

文明之旅篇9

关键词 城市核心景区 文明旅游宣传 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当代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旅游活动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旅游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新闻焦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我国主要的中心城市,众多的景区、景点分布于城市内部,不仅是热门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往往也是该城市的代表性景区景点,因此被称之为“城市核心景区”,如武汉的东湖、北京的天坛、南京的中山陵、杭州的西湖等。这类景点既是游客旅游的目的地,也是当地居民生活需求满足的重要载体,其文明程度是旅游地文明旅游的标志,也影响到游客对城市形象的认知。

因此,对于城市核心景区而言,文明景区的创建不仅是景区功能的提升要求,也是提高市民、游客文明旅游素质的职能要求。本文通过对景区不文明行为的梳理和归纳,在对城市核心景区文明旅游宣传的特点和作用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其文明旅游的宣传路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旅游信息宣传推广的最佳路径,为中国游客文明旅游素质的提升提供新思路。

1城市核心景区不文明行为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全面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之前,旅游的主要方式就是景点、景区式的旅游发展,景点景区是旅游活动的主要载体。因此,众多的旅游不文明行为发生在旅游景区中。游客在旅游景区游览过程中,在禁烟区吸烟、乱拍、乱涂、乱画、乱丢垃圾、乱踩草坪、乱插队、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很常见,这无疑对景区环境、景区文物遗迹景区秩序造成破坏。

在城市核心景区中不文明行为也屡禁不止,2012年3月,一位新娘在武汉东湖梅园拍摄艺术婚纱照片,为获得“花雨”的浪漫效果,摄影师让助手用力摇拽梅树树干,大量花瓣被摇下来落在地面。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天坛的汉白玉石雕遭游客攀爬踩踏,还有不少游客向石雕扔钱币和抚摸雕文以图“吉利”。2015年5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内最大的天然泉池砚池泉内,多名男子在这里裸泳,砚池泉成了“天体浴场”。2016年10月2日,在西安市大雁塔景区、陕西民俗大观园和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雕塑区域内,石刻佛像、陕西民俗元素和一些历史典故等雕塑上,不少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攀爬这些雕塑照相,成为旅行之中的不和谐音符。2017年1月9日,众多游客市民观赏数万只从西伯利亚飞来云南昆明滇池越冬栖息的红嘴鸥。9日一天就发生4起抓海鸥事件。最严重的一起,一名50多岁的男性抓住一只海鸥,巡逻的保安人员上前制止,该男子不但不听劝反而将海鸥重重地摔到地上,致使海鸥的翅膀折断。

以上案例中不难发现城市核心景区中的不文明行为的主体,既有游客也有市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文化角度来看,我国一直奉行的是以“仁、义、礼、智、孝”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长期处于私德文化下的旅游者,往往只顾及自己或者家人的感受,而不会将精力放置在保护旅游资源、环境等方面,大部分景色优美的旅游胜地都会在长假过后变成遍地垃圾,造成“中国式”丢垃圾的现象。

(2)从旅游主体角度来看,对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是意识方面,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行为的基础知识和文明旅游的公民教育极为贫乏,游客文明旅游的意识和行为观念尚未完全树立和完善,这使得很多游客和市民在景区中有不文明的行为却不自知。其次是能力方面,在旅游者不够成熟的前提,相对于旅游者恶意为之而产生不良行为,良好旅游习惯的缺乏和文明旅游能力的低下,也是产生旅游不文明现象主要原因。最后是行为方面,在众多的有关文明旅游的调查研究中不难发现,多数旅游者都持有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态度,对不文明行为持否定态度,但在具体行为中不一定能时刻表现出与态度相符的行为,这与旅游活动中责任约束松弛、道德感弱化等心理变化密切相关。

三是从情景因素来看,在很多时候,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是与景区的情景环境有关联的。比如在景区中某些区域有垃圾而未及时清除,由于“破窗效应”的存在,附近没有垃圾桶的游客极有可能在此扔垃圾。若景区管理混乱,服务设计不合理,超过游客容忍度时,也会出现不文明现象,如景区厕所设置不足导致游客“就地解决”等。

2景区文明旅游宣传现状

2.1宣传内容

景区文明旅游的宣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倡议的宣传和解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对旅游者和旅行社两方面文明出游的相关规定的解读,告知游客文明旅游已进入法制时代,明确了旅游者有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的义务,更明确了导游、领队有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的职业要求。还包括国家旅游局的《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的宣传和学习,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的宣传普及,以及国家旅游局的各种文明旅游提醒语的宣传和不文明行为的告知。

(2)根据景区自身特点,配合景区的景点、节事、主题活动等展开的各类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如武汉东湖生态风景区为武汉创建文明城市助力,通^“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包括礼貌用语、文明着装、导游知识、劝阻技巧、普通话等在内的文明礼仪培训,使文明旅游成为景区工作的“新常态”;2016年宁夏在其两个著名景点――中华回乡文化园和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美丽宁夏・文明旅游”系列宣传活动,活动以“倡导文明旅游理念,提高游客文明素质;营造文明旅游环境,促进美丽宁夏建设”为主题,包括文明旅游宣传进社区、文明旅游知识有奖网络竞猜等多项内容。

2.2宣传方式和渠道

目前景区对文明旅游的宣传方式和渠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2.2.1通过制作宣传材料和实物进行文明旅游宣传

这是文明旅游宣传的最早也是最传统的方式,在各个景区不难发现各种文明旅游的标识牌、宣传字画、手册、宣传单、易拉宝架等,都是游客在游览途中无言的文明旅游向导,是景区和游客沟通的重要渠道。“小草青青,请勿踩踏”、“园路幽静,请勿乱抛杂物纸屑”等提示,“倡导绿色出行,提倡文明旅行”、“爱护绿化、做文明人”、“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等提示语,随处可见。

2.2.2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文明旅游宣传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景区文明旅游宣传的手段和途径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段,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宣传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景区中搭建平台,利用景区电子显示屏展播文明旅游视频,同时广泛使用景区官网、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文明旅游宣传。官网、微博、微信等信息渠道有受众面广、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特点,不仅可以让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感知到各种文明旅游的信息,还可以通过信息推送的方式,持续的对游客和市民进行包括文明旅游在内的各种信息的发送和教育。

2.2.3志愿服务是文明旅游宣传重要方式

景区文明旅游的宣传和推动中,志愿服务成为一大助力。尤其是在主要景区景点、旅游高峰和节假日期间,通过旅游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向市民和游客宣传引导文明旅游,劝阻不文明旅游取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效果。重庆组建导游志愿者队伍、游客志愿者队伍和文明旅游观察员队伍,用自身行动示范引导文明旅游;深圳以开展全国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示范城市试点工作为契机,建立起覆盖全市的97个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点。国家旅游局建立的中国旅游志愿者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自上线运行以来,已有176个城市的5万余名志愿者完成注册,计划三年内注册旅游志愿者超过100万。

3城市核心景区文明旅游宣传路径和策略

尽管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旅游中不文明行为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和机构也积极推动文明旅游的宣传活动,做出了很大努力,国人对文明旅游的认知和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文明旅游宣传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期间,进行了一项文明旅游的调查问卷研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市民和游客都非常肯定文明旅游的行为,也表示对不文明行为的关注和拒绝,但是超过半数的被采访者表示不清楚《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郑杨等人在一项关于游客认知的文明旅游传播路径研究中,也显示在被调查的545人中,73.8%的人“不知道”国家旅游局、人民网的文明旅游专题。而中青遨游网的《文明旅游实用攻略65条》仅有8.3%的“知道”,“不知道”人数高达91.7%,表明政府和企业在推广文明旅游信息时,效果不甚明显。

而作为城市核心景区,文明旅游的宣传除了要考虑游客的接受效果外,还需要考虑市民日常休闲发生旅游活动这一特征来进行路径设计。

3.1提升市民主人意识

与其他景点不同的是,城市核心景区中市民不在是局外人,他们同样可以享受旅游开发带来的效果,很多景区成为了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有的甚至成为“后花园”、“健身房”一样的存在。因此,针对这一部分游客,文明旅游的宣传应该从“主人翁”的意识和角度来入手,普及文明旅游常识和知识,通过鼓励市民参与景区文明建设、为景区发展献言献策等方式和手段,来增强其情感卷入,享受文明旅游带来的收益和成果,用文明的行为方式,获得旅游者尊重,提升个人素质和景区形象。

3.2加强景区管理和服务设计

3.2.1营造良好的景区环境

在景区内,增加对环境卫生管理软硬件的投入,让游客置身环境优美,人文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营造良好的景区环境,使处在旅游情景中的游客自觉克制不文明陋习。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不要让游客丢垃圾、吃饭、如厕、停车等不够方便成为不文明行为的诱因。同时,对景区内的经营秩序、治安秩序、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进行良好的管理,为游客的文明行为创造良好条件。

3.2.2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素质

对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持续的培训,不仅使文明旅游成为工作人员知晓的理念,更应该对其提供良好服务促进游客文明行为的能力和技能进行提升。景区工作人员代表景区的服务理念和形象,很难让游客从一位衣冠不整、满口粗言秽语的工作人员身上感受到优质服务和文明服务。因此,应该注意工作人员文明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语言文明,发挥示范作用,带头爱护环境,珍爱自然。

3.2.3加强合作,携手创建文明

在城市内的景区有很多便利的资源可以进行利用,来进行旅游宣传活动,比如各大高校和公益机构。大学生代表着阳光和朝气,在大学学习中也常常有社会实践的学习内容,整合高校的师资力量,通过主题活动、定点宣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到景区的文明旅游宣传活动中来,不仅能够解决景区文明旅游宣传人力、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可以让大学生融入社会中,带动周边人群的文明旅游意识,达到到双赢的效果。

3.3宣传活动具有针对性

景区在进行文明旅游宣传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宣传手段和方式。对惯用智能手机和钟情互联网的年轻一代,应多使用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除了对景区进行介绍、活动宣传等功能外,还应该建立板块进行文明旅游的相关宣传和新闻播报,并增强互动功能的使用。对年纪较长的游客和市民,则应该采用传统的标识牌、宣传视频、宣传手册等为载体进行,同时可以举办主题活动来增强市民参与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摈弃陋习,文明出游’之武汉东湖文明旅游宣传活动”(编号:WMYC2015318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莹英,1984年11月生,女,藏族,籍贯青海同仁,就职于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参考文献

[1] 于瑞瑞.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约束机制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5.

[2] 陈波.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5(1):26.

[3] 人民日报.文明旅游行动阶段性成效显著[EB/OL].

文明之旅篇10

王思任高度强调了旅游的重要性,认为旅游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他尤为强调人在游历山水、饱览山川时候的心性。在《纪游》一文中,王思任将旅游分为二十三类,阐明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旅游状态。王思任认为官员忙于政事,文人忙于应考,不能够充分体会旅游的乐趣。他承认旅游对性灵的激发作用,认为要用自由和放松的心态去品味旅游,不要为世间琐事所累。晚明方兴未艾的启蒙思想中自由开放意识指导着士人的行为方式,赋予他们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如徐霞客和王士性不但多方游历,而且还对游览之地进行深入的研究。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背离了绵亘几千年的“父母在,不远游”传统思想,三十年来别母抛家,远离世俗,行程逾万里,同时他也是极少数不受政府资助自费旅游的例子,“其行不从官道……登不必有径……涉不必有津……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5]378经过多年旅游和研究,写出“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与徐霞客如出一辙,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虽有官职在身,但他不辞辛苦,足迹遍及两京十三省(除福建)。王士性在其所撰游记《五岳游草》、《广志绎》、《广游记》中,较为注重山麓走向、江河流向等方面的研究。此外,王士性还写下很多记游诗,潜心记录旅游观感,但对日常公事却避而不谈。无独有偶,晚明山水画家张路对大自然中的草木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为了作好画,他将大量时间用在旅游中。他“东游海岳,登日观、谒阙里,访先圣之遗风,南涉江湖,蹑金、焦,探禹穴,慨时物之变态,至于岩壑之嵚岑,源泉之涛涌,树石之交错,禽鱼之翔泳,凝睇之久,乃展缣素,默坐构思,神会意到,扬袂而起,落笔如造化之生物而无穷也。”[6]65晚明士人阶层的思想意识发生了质的转变,他们对仕宦生涯的追求逐渐淡化,但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却显得更加迫切,旅游活动开拓了士人们的视野,获得了精神层面的满足。士人们在旅游中寻觅快乐,身心得到了舒展。袁宏道、王思任、王士性、张岱等著名士人的旅游思想体现的都是对山水的喜爱和自由的向往,反映了士人思想文化的流变。但实际上,他们是为了逃避官场的黑暗和仕途的无奈,在纵情山水的过程中寻找自我。

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危机加深,官场的黑暗使许多士人无心仕进,造成科举录取率偏低。东厂、锦衣卫横行,酷吏肆虐,士阶层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罢黜、流放、廷杖,甚至处死的生存危机。此外,皇帝怠政、党争激烈、政局动荡、血雨腥风,宗社濒临覆亡,使晚明士人置身于悲怆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尽力用隐性的叛逆实践、捍卫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抗着社会对人性的异化。统治阶级所依赖的程朱理学政治思想逐渐不合时宜,阳明心学开始兴起,泰州学派也提出“身本论”,肯定了追求物质享受,也突出了精神享受的合理性。晚明士人的旅游思想充分体现了政治文化的流变。由于政治的黑暗,许多有才华的士人被拒之门外,他们报国无门,郁郁寡欢,于是他们开始远离政治,不再致力追逐功名,转而旅游山水。而在旅游的过程中,权与利仿佛成了士人阶层的身外之物。特殊的政治环境使晚明士人开始体会和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著名旅游家徐霞客少年时代就对四书五经和科举不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这种思想意识使他摒弃追逐功名利禄,立下游历天下的志向。“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若睹青天而攀白日,夫何远之有!”[7]对政治和仕途的淡然使徐霞客终生从事旅游考察,即使遇到各种无法预知的困难,仍然百折不挠。与徐霞客类似,晚明士人大都淡泊功名利禄,在山林川泽中醉心游览。黄省曾进京赶考,途中遇田汝成,田向黄大谈西湖之美,黄省曾心动,便将赶考一事置于脑后,专心游览西湖,数月不倦,并自号“五岳山人”。由此,田汝成形容黄省曾为“山人”,谓其“癖耽山水,不顾功名”,认为黄省曾“瘦骨轻躯,乘危涉险……谈说形胜,穷状奥妙”,即黄省曾不但对痴迷旅游,而且对风景名胜也有独到的理解。晚明士人虽多有官职在身,但在政治黑暗,仕进无望的窘况下,他们追求的是思想和心灵的自由超脱,而旅游则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是精神上的慰藉和解放。王士性担任确山县令的时候,利用公务闲暇游览过嵩山,后来到其他地方做官,又游览了泰山、华山、衡山、恒山等名山。钱希言戏言王士性的前身是峨眉山老僧,喜好旅游,“自恨一生不得遍采名岳”。尽管此事难免牵强附会,但足以证明,王士性醉心旅游要远胜专注升官发财,他忽视权与利,高度强调旅游的雅兴,这与中国传统士人“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有本质差异,也是思想文化流变在晚明士人旅游思想中的集中体现。王士性厌恶世俗的丑恶,向往平静寂寥的生活,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政治文化流变的影响。此外,学者王畿足迹遍及东南沿海;乔宇也经常游览“太华绝顶”;张岱也常以通告的形式邀约朋友一同旅游,足以说明晚明士人在剧烈的政治文化流变下,急于将内心归宿寄予旅游的心情。但是也可以看出,晚明士人的旅游活动实际是逃避现实的一种表现。袁宏道毕生热衷于旅游,在他的游记作品中,含有大量批判政治现实的内容,他还提出性灵说,追求思想和个性的解放。而且,袁宏道对晚明腐败的政治以及国家的内忧外患似乎并不挂怀,他“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这与王士性遍游五岳似乎有同样的文化意蕴,可以解释为对晚明内忧外患国家现状的一种无奈。不过,晚明士人并非一味纵情山水,对国家大事置若罔闻,相反,他们有着士阶层特有的气节。王思任就是个典型例子,他曾放言:“大天大地大山大水之所托以不朽者也”,王思任痛恨奸臣误国,在清军攻入绍兴后,绝食而死。晚明士人所撰游记集中体现了政治文化的流变,说明士阶层的文化意识在逐渐觉醒,程朱理学的弊端已昭然若揭,上层建筑的颓势也沉舸难挽,追求天理和人欲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在政治文化流变的影响下,造就了大批淡泊名利的著名旅游家,他们希望能够追求独立的人格、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中国历代跻身旅游的士人不乏其人,但却无一朝代如晚明时期产生了大量游记,其中蕴涵的旅游思想体现出晚明社会的文化流变。正如狂禅热潮打开士人心灵和情感的闸门一样,旅游也是士人追求幸福、逃避现实、寻找心灵归宿的一种思想寄托。通过旅游,晚明士人开阔了眼界,在山水之间得到了心灵的怡养,透视出他们对至情至性的讴歌,对壮美景色的颂扬,对健康宁静生活态度的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晚明士人通过旅游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以及自我意识的伸张,而旅游热潮造就出徐霞客、李时珍、徐光启、王士性、袁宏道等著名旅游家,他们探索自然,在社会剧烈激荡时期的文化流变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是启蒙思想为晚明士人带来了异于前人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而在文化流变的过程中,士人们开始崇尚自由开放的生活态度。他们淡泊名利、醉心旅游,但封建制度根深蒂固,晚明士人并未能够掀起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也无法促成封建社会制度的转型。

作者:孙洋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吉林省旅游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