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的古诗十篇

时间:2023-03-14 09:40:22

关于长江的古诗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1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的内容:古诗词名言名句

1)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2)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3)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4)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5)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6)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8)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9)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10) 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的资料:谐音古诗

1、《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留)。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关于古诗的手抄报内容素材

2.关于古诗词配画的手抄报资料素材

3.精美的语文古诗手抄报内容素材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2

一、品读古诗,悟山之神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座座山川不仅秀美、雄壮,更有迷人的文化神韵。蕴含哲理的古诗,就是山山水水的精华再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沉淀。利用古诗可以更好地活跃地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学习“五岳独尊”泰山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只有1532.7米,并不是很高,但孔子为什么会有“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当学生学习了有关地形知识后,就会懂得因为泰山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于山东丘陵之上,整个华北大平原之上惟它独高,所以相对高度就显得很大,气势就显得特别雄伟,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一个美学形象。此时,再引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学生就如同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五岳之首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能感悟到诗人借物咏志的远大抱负。

再如,学习庐山时借用《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朗朗上口的言语中感受到诗人坡慧眼横看、侧看和远视、近观,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再加上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常隐没在云雾之中,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造就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地貌,寥寥几字,不仅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地理原理,也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领略了中国文化的艺术之美。

二、品读古诗,感水之灵性

水是生命之源,黄河、长江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时,教师可以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首先请学生思考:黄河是我国第几长河,“天”指哪里,“海”又指哪里?学生很容易指出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天”指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海”指的是渤海。接着再思考: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东去,势不可回,黄河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状态?学生经过研讨发现:黄河流经我国的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比第二级阶梯的高原地区高出2000-3000米,比第三阶梯的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巨大的落差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学习长江流经地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和有趣,先点拨学生思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舟”、“彩云间”表达了什么?学生易答出“轻舟”形容长江流速特快,“彩云间”是描写白帝城地势特高,以突出长江流经上游时落差特大,生动突现长江上游多峡谷,水流急的特征。再指导学生赏析“朝也磺硫,暮也磺硫,三朝三暮,磺硫如故”的含义,领悟长江中游河道多弯曲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学生展示长江下游江阔、水深的特点。这样把地理与古诗巧妙结合,不仅能让学生生动感悟长江各段的水文特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之情。

三、品读古诗,观地形之奇妙

古诗中的精练语言,能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某地的地形特征,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内蒙古高原地形特征时,可借用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诗句,能启发学生轻松感悟其地形特征是地表坦荡,草原辽阔。

再如,学习四川省地形特点时,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四川省地图,借用李白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学生边读边悟到四川省特别是西部崎岖的地形特点,四川西部山脉属于横断山脉,山峦起伏,地形非常复杂。最后借用俗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体验到,气候垂直分布是山高谷深之因,为学生体会四川地形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品读古诗,探气候之奥秘

每天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无不给我们以直觉的感受,但一提到气候,学生就感到抽象,提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时候学生更感到难以接受,此时可借用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如为了指导学生识记和理解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有关知识,可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拨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探究并懂得其中的科学原因:诗句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仅保留在海洋上,这就是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太平洋暧湿气流在亚洲高压的吸引之下,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以东以南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划为季风区,以西以北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区。至此,学生通过古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情感,深刻理解了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形成,也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3

多年来,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研究,甚少涉及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应用。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除全方位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外,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工艺品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好几年前的一件印有“朕知道了”的胶带纸,曾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带有历史文化因素的、显示高雅审美情趣的事物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在南京工艺美术市场和夫子庙、博物馆等处,也能看到带有历史文化因素的工艺品。当然,如果仅仅把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的应用局限在工艺品领域,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包括文化项目的开发、文化活动的构想、文化产品的设计,也包括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的创新,文化生产活动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我国文化产业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文化旅游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艺术创作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音像影视和出版业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四,工艺品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五,对文化历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山川形胜,人杰地灵,南京历史文化流传至今的既有六朝碑刻、明代城墙、民国建筑等有形的历史遗址,更有大量的六朝文章、唐诗宋词等文字作品和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其中更具深层历史影响的南京古代诗歌资源,代表了六朝以来形成的南京历史文化的精神层面,也是南京历史文化流传至今所发挥的深刻的内涵。它不仅影响着今天生活在南京的人们,也发挥着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极为丰富,完全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重要源泉,两者结合,更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延续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对当代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转化为城市文化产业创意发展源,将对南京市文化产业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大作用,体现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软实力价值。多年来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研究虽然较多,却甚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应用,绝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文史领域和思想意识范畴。我们仅能见到的诉诸社会经济文化应用方面的零散文章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学习古代诗歌资源,建设文化城市;二是利用古代诗歌资源,装饰旅游景点;三是文化艺术创作等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借鉴。总的来看,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与当代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基本状况的分析研究

1.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基本状况

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极为丰富,山水城林之间,无处不流淌着古今文人墨客的遐想情思,移步换景之处,都让人想起怀古叹今、深沉纯美的美好诗篇。与南京有关的、带有南京元素的古代诗歌有多少?除全面系统收集的难度外,界定的标准、把握的尺度也是较大难题。本课题项目组进行了大量地搜集整理工作,从各种近代以前的诗歌总集、诗人个人作品集、诗文合集、古代文学史等着手,进行比较充分的初步梳理,并按时代顺序和作家、作品简要归纳比较。初步统计出与南京有关的、带有南京元素的古代诗歌约五千首(不含诗赋之外的其他文体),比通常估计的数百首、上千首多得多1。一般来说,名家作品较易被关注,不以诗赋名世的人以及普通诗人,易被忽视,如许多明、清和近代诗人,这一点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容易被重视的是诗歌佳作最多的唐宋时期,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同样易于被忽视的,却是同样佳作不少的六朝时代。比如,晋室南渡之际是玄言诗的盛行时代,名人郭璞的歌咏老庄哲学、也善于抒情的《游仙诗》就是当时南京诗坛代表作。至于南朝乐府民歌和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庾信、谢朓、沈约、孔稚圭、江淹、何逊、吴均、任昉、徐陵、丘迟等人的诗赋作品,更是南京六朝时代诗歌的瑰宝,但他们的名作较少为大众知晓。我们所说的南京古代诗歌,其中包括诗人在南京的作品,也包括诗人在别处提及南京和含有南京元素的作品。例如,南朝宋齐间的杰出诗人谢朓的名篇《人朝曲》2,为南京诗人在南京写南京的作品,而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名篇《泊秦淮》3,则是外地诗人在南京写南京的作品;庾信的《春赋》、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是诗人在南京的作品,而庾信的《哀江南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4,则是诗人在外地写有南京元素的作品;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其四)》是来过南京的诗人在外地写到南京,左思的《吴都赋》则是从没来过南京的诗人写南京。5如何对大量的南京古代诗歌进行分类?按时代顺序和作家、作品等方法进行简要归纳只是研究的起点。近年开始有人注意到有关南京的诗文,从历代诗文对南京何处着墨,按地名分类历代名家的诗文6,这种分类法不仅显得碎片化,也与丰富多彩的诗歌内涵关系不大。诗歌门类虽多,作者的出发点和时代各异,林林总总,但要与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联系起来,就宜以“景(色)、(抒)情、感(悟)”三类型分,进行文史多方法分析研究,提供作为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基础。

2.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基本分类:歌咏美景、抒感、感悟兴亡

歌咏美景,歌咏江南美景、南京长江天堑、江南烟雨、亭台楼阁、城市繁华、物产丰饶的山水诗赋、咏物情诗。从丘迟《与陈伯之书》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从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到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到《金陵》“始发碧江口,旷然谐远心。风清舟在鉴,日落水浮金。瓜步逢潮信,台城过雁音。故乡何处是?云外即乔林”,都是古代南京地区令人陶醉的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似乎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站在北宋南京的江边山峰,欣赏当年的秋色:“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抒感,抒发当时金陵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热情向往,对亲情、友情以及忠诚、爱国感情的抒发和深情赞颂。例如,南朝乐府民歌中的《采莲童》“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攕命童侣,齐声采莲歌”;《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分别抒发了对劳动生活和爱情的生动感情,让人难以忘怀。再如,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洋溢着对亲友的真挚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而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更是借景抒发了激越强烈的爱国感情和民族精神:“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咏物与抒情常常联系在一起,若以物写情,写物中带有感情,则归入前一类;若以情写物,写情中提及事物,则归入这一类,如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人生的感悟和兴亡的慨叹,特别是慨叹和感悟南京六朝以来兴亡诗歌。南京六朝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虽然繁花似锦,雄冠天下,但由于是半壁江山,南京六朝也是专制皇权相对削弱的贵族政治时代,比如,东晋初年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因此这是文人士大夫相对活跃的时代,当斯时也,名士风度,玄学兴旺,儒、道、佛三教以及无神论思想等都参与争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这种历史积淀和文化惯性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及南唐)、两宋和元明清乃至民国时代。如果说西安的古都历史文化是以帝王陵墓和强盛的汉唐气象遗存为特征,开封杭州的两宋历史文化是以市井繁荣和发达的经济文化为特征,北京古都文化是以明清故宫陵阙表现的泱泱大国及皇城根文化为特征,而南京的六朝以来诗歌则是与六朝石刻、明城墙相辉映的士大夫的兴亡之感悟,这种对咏物抒情的延伸,对繁华与悲恨相续的伤感和慨叹,低回婉转、忧思抑郁结合了慷慨悲壮,一咏三叹,正是它引人感悟、激励人心的魅力所在。正如宋末元初诗人白朴《沁园春》上阕吟道:“我望山形,虎踞龙盘,壮哉建康。忆黄旗紫盖,中兴东晋,雕兰玉砌,下逮南唐。步步金莲,朝朝琼树,宫殿吴时花草香。”让人永远引发的是随之而来的兴亡之感。该词下阕:“长江。不管兴亡。谩流尽、英雄泪万行。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直教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词)。

3.南京古代诗歌万紫千红与主基调

南京古代诗歌洋洋数千首,万紫千红,蔚然大观,却有别于其他城市和地域诗歌。我们必须从南京的地域特征和历史发展中追寻南京古代诗歌的主要特色、或曰主基调,为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提供重点和核心元素。南京六朝以来的诗赋表现了一部悠久的兴亡史。六朝的兴亡,特别是其与豪华相续的遗恨感悟,不仅是那个时代主旋律的真实写照,更给以后历朝的文人墨客、政治家思想家深深打上永无熄灭的时代烙印,让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凝结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与感奋之情。东吴、东晋、南朝奠定了“六朝兴亡”的根基,隋唐五代、两宋及元明清乃至民国年间,后之诗人笔下的江南怀古作品,多借六朝之事寄慨言志。这类诗词歌赋,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伤感之情,溢于言表,且与世沉浮,经久不衰,进而成为历朝历代忧国忧民者的共同意识。这种起源于六朝、滋生于南京而后来代代传承并在华夏大地蔓延开来的共同意识,理所当然具有广义的内涵。从历史看,六朝虽逝,隋唐以降,政治中心北移,金陵无复往日的繁华,但金陵由六朝沉淀的历史是无法抹去的,它对后世以至于近现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深沉纯美、遗恨无穷的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源。六朝始于东吴,吴主孙权称帝前,即公元229年之前,金陵王气弥漫江东八十一州,展现了堪与曹刘争雄匹敌的吴国霸气,第一次印证了“帝王之宅”的著名论断,枭雄曹操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东吴王霸气概不因既有帝号而强,却有称帝而微的历史遗憾,称帝即预示着衰落势头的到来。及至孙亮、孙休、孙皓,国祚日颓,王气渐无,终于在咸宁五年即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兴师伐吴,吴主献城而降,吴国随即灭亡。对此,唐人刘禹锡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7,表达了六朝之首的吴国是兴亡命运的象征。六朝诗赋予兴亡的关系应从伤东吴开始。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建都建康,并于次年称帝,即晋元帝,从此西晋没而东晋始。“衣冠南渡”又找回了金陵的王气,名相谢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建康遥控八万北府兵在淝水杀得前秦苻坚南下的数十万大军一败涂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是代表中原正统的东晋王朝又一次上演气吞万里如虎的霸气,门阀大族如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匡扶晋室,绵延晋祚104年,同时也显示了权臣贵族的强大。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称帝,历史宣告东晋“王气兴亡”的周而复始,给后人留下无限伤感。北宋词人周邦彦进一步演绎了刘禹锡诗:“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8伤逝之情,浸漫斜阳巷陌,借喻呢喃燕子,述说故国的淡淡哀愁。六朝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南朝宋齐梁陈时期,虽然仍比北方安定,也多次规划兴复中原,但最终亡国恨的悲情演化为浓浓的脂粉气和靡靡之音,如陈后主《玉树花》。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达369年的魏晋南北朝,但它给后代的文人骚客、忧时伤今者多少感慨和多少咏叹,正所谓“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9南朝建都金陵,不同于一味暴虐嗜杀的五胡十六国和北朝,兴亡与悲恨相续的史实饱含着极深的教训,因此“金陵怀古”几乎成了后人咏史的专题。“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杜牧),对六朝兴亡相续,历代文人墨客感受最为深刻。历史的沉重,君王的无用,红颜的辛酸,英雄的无力回天,一并而来,化作唐宋诗词歌赋和学者文人作家的无限伤感。原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东晋谢脁),经过“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水流”(唐李白),诗人感叹“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刘禹锡)而“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和“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最为沉痛地渲染了《玉树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六朝诗赋为兴亡感悟的属性。六朝止于陈,但六朝兴亡之伤感忧思的基调在南京从来没有停息过,也不仅存在于诗词歌赋中。它历经南唐、南宋、南明,甚至近代民国,岁月悠悠,不绝如缕。南唐,李氏父子都金陵,荒于政,痴于情,闺愁深而国祚浅。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成了亡国之君。追忆故国,李后主无限伤感,发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奈之叹。源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王气”兴衰又一次在金陵传承,南唐是六朝亡国恨的第一个承接者。李氏父子的千古绝唱,在艺术上升华了《玉树花》,在思想上演绎了六朝的“悲恨相续”。六朝以后诗赋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兴亡史。被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赞誉的“华夏民族文化登峰造极”的两宋之世历320年灭亡后,1279年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载有余,金陵亦被蒙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转战南粤的文天祥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过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作情辞委婉而含蓄,多处借用典故,抒怀渊深,情愫悲壮。文人爱国者的怀古之幽情不仅是抒发对往事的感伤,更有忠臣烈士的爱国精神和壮志豪情。唐宋之后的感伤诗赋已从君王之悲演绎为国破家亡、臣民离散的家国不幸,其中的家国情怀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例如辛弃疾、陆游的著名诗篇。今人考证,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亦作于南京,其中充沛的爱国主义激情,更使每一位读者心潮澎湃、意气难平。朱元璋得天下,都金陵,派大军北伐灭元。立志重建霸业、克服六朝的脂粉气。宋濂在《阅江楼记》中说“金陵为帝王之州”,但是历史上一直偏据东南,没有形成映照天下的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实足以当之”,称当今的大明天子,以其“开千万世之伟观”的非凡气度,改变历史的不对称。为了避免拟建中的阅江楼成为执政者的娱乐场所,宋濂委婉规劝洪武帝登览之顷、“悠然而动遐思”的是怀柔恤民的励精图治,而不是像陈后主那样,建临春、结绮意在“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重蹈“王气终”的覆辙。然而,明朝历史最终未能摆脱历代王朝的兴亡循环,到了明清之交,又得到分外的渲染。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大明灭亡,次年南明亡。辗转时间虽短,离乱遗恨却长,王气终伴随着遗民泪。明末清初文人多出于江南,他们的诗赋流出的是江南的血脉,是大明的国魂。“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钱谦益作《金陵秋兴》,多达104首,形式上步和杜甫《秋兴八首》,澜翻不穷,饱含着作者与其红颜知己柳如是抗清复明的爱国主义感情。史学大师陈寅恪评价说,“较杜陵尤胜一筹,乃三百年来绝大著作也”。作者身为清吏,深感其耻,重经南京,写出“桃叶春流亡国恨,槐花秋踏故宫烟”诗句,用王维拘于菩提寺典故表达自己的感伤(王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牧斋抒发国恨,也包含河东君的无限深情:“苑外杨花待暮潮,隔溪桃叶限红桥。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六朝。”充溢着历史感悟的六朝以来诗赋步入近代的时空,南京再次演奏着慷慨激昂又无可奈何的兴亡旋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民国的历史一直演绎着内忧外患和所谓安内攘外的不幸。民国政府政治腐败,致使南京遭受近半个世纪的战乱与离乱,直至最终抹去做国都的资格。这段沉重的历史足以使那个时期的诗人感同身受,少不了抚今追昔,油然而生悲恨相续的六朝情结。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历史走到哪里,悲恨相续就在哪里延续,令人感叹。综上所述,南京六朝以来诗歌资源的历史内涵,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兴亡史,成于魏晋南北朝,延于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损益兴替,可谓史事沉重;作为主观意识的文人故国情,愁肠百结,一唱三叹咏千年,绵延不绝,可谓情感凝重;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虽经兵火损毁或人为破坏,但重修重建增其旧制的易代努力,还是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偃蹇如山,可谓景物厚重。其“史、情、景”的表现形式和融合形式,文化层面的内涵自然从兴亡感转变为忧国情,从客观转向主观,是历代思想家、文人学者群体意识的结晶与升华,转变提升了六朝以来诗歌资源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从而凸显了由故国情、家国恨升华而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南京六朝以来诗赋主基调,其作为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资源层面的核心内涵,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三、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利用研究

1.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能利用南京古代诗歌资源

(1)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和宗教思想不清晰的国家,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成为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诗经》为诸经之首,中国古代就有“诗教”的传统,诗赋是有教化作用的。南京古代诗歌是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源头活水之一和重要土壤。文化创意产业策划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方能使其策划产品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接受。

(2)诗歌创作和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有相当多的共同性,两者都是既诉诸理性,又诉诸感性,都既有理性的思索,又充满个人感性的体验,其中个体、个性、感性包括体验及创作(策划)者和读者(消费者)两个方面。

(3)诗歌创作和文化产业创意策划都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级产品产业,其打动人、感染人必须依靠“美”的力量,依靠人们的审美感受。例如,苹果手机为什么畅销,领一时之,除了使用便捷、功能全面之外,诉诸人们对美的感觉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轻薄美观的设计和为使用者舒适方便的考虑符合美学的审美价值,如同诗歌通过美的力量来影响人、感染人一样。

(4)从根本上说,对于诗歌的价值,古人说得好:“诗言志”。诗歌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歌的主体历来是地域的、历史的民族精神的反映。文化产业的创意策划必须把准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和积极向上、进步发展的主流,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前进的方向,才能为社会、为人民、为广大消费者所需要和追求。

(5)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是利用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提高文化产品品质和魅力的重要途径。今天人们评价文化产品品质和魅力的注重点是其文化内涵,在影响文化产品品质的诸多要素中,其文化品质内涵居首要位置。许多专家断言,现代城市文化产业以文化论输赢。高品位的人才喜欢高文化品位的城市文化产品,高文化品位的城市文化也必然吸引高品位的人才、引领城市发展。因此,以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推动城市发展,理应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

2.利用南京古代诗歌资源进行当代文化产业创意策划

(1)文化旅游创意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对于古代诗歌资源各方面的利用可以根据资源类型进行细分:历史遗迹类,民俗风情类,娱乐游戏类,宗教类,建筑和园林类,还有专门的文学艺术类。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文化产品内涵、文化品位日益强烈的追求,旅游活动开始由观光游览向知识度假转移,文化旅游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新动向,构成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提升质量的增长点,旅游资源开发理念由“浅层产品”向“文化旅游”“深度旅游”转变。南京古代诗歌文化资源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它在漫长的时间延续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历史文化资源。这种资源对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大作用,体现资源软实力价值。文化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京经济的发展,从最近10年数据看,南京旅游总收入呈递增趋势,由2003年的244亿元到2013年的1360.67亿元,增长了5倍多。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维持在15%到19%之间,GDP对旅游的依存度从2003年到2008年逐年上升,2008年以后稍有下降,总体维持在15%左右。这对南京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来说,既有欠缺,也意味着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南京的GDP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旅游收入的增幅没有GDP的增幅明显,说明南京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被充分挖掘,旅游价值没有充分实现。总的来说,南京旅游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尚未确立,其作为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旅游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化水平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南京旅游产业与南京文化资源融合不足,文化资源彰显不够。仅从历史遗迹类来看,我们研究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旅游资源化,既可以在各个景点、遗址立出诗碑,增加旅游景点历史氛围和文化价值,也可以按照时代、诗人、诗赋作品等组织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旅游线路。总之,发展文化旅游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以各类南京古代诗歌遗产为主线,设计出文化产品和市场品牌的传导机制,将诗赋资源概念及其表现形式进一步物化,包括现实和虚拟的历史遗存,物质空间结构和旅游景点等,充分彰显南京人文古都魅力,提高南京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2)文学艺术创作与表演创意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以南京古代诗歌的某些内容作为题材,重新进行再创作。以某一历史时期、历史内涵的南京古代诗歌为主题,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与表演和经营。复原和发掘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艺术形象,将其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观众。改编某些南京古代诗歌,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和作品。以历史文化遗址为舞台背景,进行南京古代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艺术表演。南京的文学艺术创作与表演历来很有成就,但发展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不仅可以在现代文学艺术创作中利用南京古代诗歌元素,更可以各种方法利用南京古代诗歌和其反映历史文化事件打造大型文艺节目。南京的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打造超过杭州大宋千古情、印象西湖的典范观光文艺产品,产生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都市艺术,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南京古代诗歌的艺术化,活化南京古迹和历史遗址,再现历史场景,在演艺产品、文化创作、数字娱乐、创意体验等领域实现突破,打造若干精品,彰显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创作优势。

(3)音像影视和动漫、出版业创意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音像影视和动漫、出版业通过图像、文字、音乐、语言等再现南京古代诗歌里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习俗风情、美好情感、时代沧桑、家国兴亡等。具体表现为,通过音像、影视、图书来再现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感悟等。树立品牌观念,以南京古代诗歌资源主基调和历史文化特色为灵魂,以南京诗歌名人及其创作反映的故事为主线,构筑南京音像影视和动漫的主打产品;挖掘南京古代诗歌的资源禀赋,梳理资源特质,提升产品层次,以这些音像影视和动漫的主打产品丰富南京风景名胜和历史遗存的内容,开发城市文化的品牌价值,在宣传上积极拓宽播出平台,多渠道向全世界宣传南京;充分发挥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明城墙等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把南京的六朝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和民国文化充分展现给世界。

(4)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空间的文化构建中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城市标志性产品的创意策划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利用。认真思考推动城市建设及其他城市标志性产品、文化旅游产品之中,创意开发利用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具体对策。可以把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各种历史文化因素融入相关建筑、景观、公共或民间设施中,研究这些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和物质空间布局,形成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都市。例如,在今天的南京城南长干里,结合李白《长干行》,建设爱情园;在可能的情况下,长期规划复建南京古代诗歌里著名建筑和景点,如赏心亭、凤凰台等等,充分彰显南京人文古都魅力。至于其他城市标志性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完全可以融入南京古代诗歌元素,南京古代诗歌名句可以用作商标、包装等外在名称,如秦淮灯笼、南京风筝都可以利用南京古代诗歌元素,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自会让人们感到亲切和喜闻乐见。其次,运用南京古代诗歌的诗意和创作手法,策划含有南京地域特色诗意的中高档城市标志性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第三,学习古代诗歌的创作思维,策划出仿古或出新的城市标志性产品、文化旅游产品。

(5)文具、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比较常见的工艺品可以凭借其高超的工艺和南京古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欢迎。

(6)一般文化商品创意策划中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元素的开发和利用。除了上文提到的具体分析外,对一般文化商品创意策划,还可以利用诗歌的创作方式,如联想、发散思维、感性体验等等,策划开发出各种全新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商品。(7)城市文化精神锻造中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元素的开发和利用。

3.加强宣传教育,扩大南京古代诗歌影响面和感染力

做好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利用,挖掘和扩大南京古代诗歌影响面和感染力,较充分地初步梳理,有意向性地总结南京历代诗歌,进行有价值的归纳和分类,深入挖掘和凝练其中可作为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元素的资源要素。这是第一个重点,也是本文的初步探索。要多方面把握南京历代诗歌丰富涵义,在此前提下准确理解“景、情、感”既可分类与一体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南京古代诗歌的主要特色,为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提供重点和核心元素,使人充分感受和接受研究结论。第二个重点是在学校和社会上,有意识地加强南京古代诗歌的宣传教育,扩大南京古代诗歌影响面和感染力。可以通过举办读诗活动、朗诵比赛、新闻媒体宣传、群众团体参与等多种方式,普及南京古代诗歌这个地域文化的瑰宝,为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利用奠定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作者:赵建中 单位: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引文注释

1例如《金陵颂——历代名家咏南京诗文精华》(叶皓主编,南京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一共收集历代(从古代到近现代)名家歌咏、赞扬南京的诗词文赋及楹联、书简、笔记等计306篇(其中有的是节选)。

2其中名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3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4《哀江南赋》名句如“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等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篇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永王东巡歌(其四)》:“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吴都赋》全篇以华丽辞章写南京。

6同1。

7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4

摘要:《文心雕龙・物色》首次提出“江山之助”这一命题。此命题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关注和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明清两代的诗文论,并与前代观点相对比,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江山之助”的内涵及特点:一是江山之“助”人,二是江山之“助”诗,三是诗人与诗“助”江山。

关键词:江山之助;明清内涵;特点

“江山之助”这一命题,最早可追溯至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的表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此处的“江山之助”主要是指“山林皋壤”所代表的大自然对文人的文心诗脉的激发。然而刘勰对此命题并未充分地展开论述,就其理论成熟度而言,这一时期只能算是初创期。之后,此命题在唐宋及明清时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关注。对唐宋时期“江山之助”的探讨,前人论述已颇为详备。但明清时期对此命题的研究,又多有缺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明清两代诗文论中“江山之助”的内涵及特点。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江山之“助”人,二是江山之“助”诗,三是诗人与诗亦“助”江山。

一、江山之“助”人

明清两代文人深入探讨了江山对作家的陶冶之功。概而言之,妙效有五。

第一,诗人游历天下名山大川,种种奇胜之景有助于其开阔胸襟,成就审美的人生态度。徐沁《明画录》有云:“能以笔墨之灵,开拓胸次,而与造物争奇者,莫如山水。”盛大士《溪山卧游录》中也说:“诗画均有江山之助,若局促里门,踪迹不出百里外,天下名山大川之奇胜,未经寓目,胸襟何由而开拓?”明清两代文人肯定了山水自然对开阔眼界,提高精神境界的积极作用,盛大士更是反对“局促里门”的创作方式。

第二,江山有助于文人变化其气质。魏禧在《曾庭闻文集序》中提到:“文章视人好尚,与风土所渐被,古之能文者,多游历山川名都大邑,以补风土之不足,而变化其天质。”文人可以通过远游博览,补原来生活的自然环境之不足,进而改变自己的天性气质,丰富审美情趣和个性。更进一步而言,诗人的性情、气质应当与山水相融合,从而得山水之灵气,清代厉志《白华山人诗说》有云:“凡作诗必要书味薰蒸,人皆知之。又须山水灵秀之气,沦浃肌骨,始能穷尽诗人真趣,人未必知之。试观古名人之性情,未有不与山水融合者也。”厉志认为,诗人只有得山水之灵气,才能尽诗人真趣,成为“真诗人”。

第三,明清两代文人,继承了宋人“江山之助”与“养气说”结合的理论,将“养气”与游历相联系,如宋濂在《送陈庭学序》中认为,陈庭学正是因为游历了成都这样人杰地灵的地方,因而心中自有无限豪迈之情,浩然之气充盈心胸则必然发为不吐不快之言,在“诗益工”的同时,其“气愈充”、“语愈壮”、“志愈高”。宋濂将这些变化均归之于“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吴雷发《说诗菅蒯》亦有:“文要养气,诗要洗心。子由推司马子长之文有奇气,而归功于游览,是亦气之一助也。”吴雷发赞同苏辙对司马迁文的评价,将其文章的跌宕起伏、饱有奇气归功于游历活动,并指出“游览”是对养气的一大帮助,旨在说明饱览自然山川有益于作者主体创作之气的培养。赵翼在《送蒋心馀编修南归》中也有相似的观点:“气兼湖海豪犹在,句得江山助益工。”

第四,明清时期,对“江山之助”的论述取得了新的进展,即“江山之助”与发挥性灵结合在一起,被视为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宋濂《刘兵部诗集序》有:“吟咏侈矣,非得夫江山之助,则尘土之思胶扰蔽固,不能有以发挥其性灵。”而袁枚作为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之一,力倡“性灵说”。他所说的“性灵”大致是指“性情”与“灵机”的综合,袁枚的“性灵”说重视诗歌抒发个人的真性情,表现诗人的“自我”,这是他诗论主张的核心。而在《答祝芷塘太史》中袁枚将“性情”与山川相结合:“必须山川关塞,离合悲欢,才足以发抒性情,动人观感。”他认为必须有山川的相助才能抒发真“性情”,这一观点与他的“性灵说”紧密相连。石韫玉也认为文人往往得江山之助,山水对文人性灵有“默助”之功,其《潘古堂诗序》有:“然文人之性灵与江山之助,引而益胜,攸往而不穷。”

第五,文人们注意到了贬谪者偏得山水之胜的微妙现象,专门研讨了逆境中崛起者与山水的特别关系。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流贬者“穷则穷矣,然山川之胜,与精神有相发者。”山川美景触动流贬者、失意者的精神,帮助文人从文学创作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存在的价值。

更进一步说,明清时期的文人将“江山之助”与“穷而后工”相结合,宋琬在《萧五云豫章纪游诗序》中说:“天既产名山巨浸,则必生缕槔落之人,往往使之羁愁穷饿,假岁月之间,以搜剔岩壑,而发其光怪雄奇、磅礴郁蒸之气,故名士未有不好游者。”在“天”这种不可抗力的影响下,自然中有名山大川,也就必会产生“缕槔落之人”,这种人经历“羁愁穷饿”种种磨难,感悟与发掘出名山大川之“气”,在得到这种“气”后,又写作诗文来抒发之,因而成为名士。在这里,作家之“穷”与江山之助有了很好的结合。

二、江山之“助”诗

江山对诗之“助”,首先表现在其对诗之灵感的触发、诗之诗艺的激发方面。山水形状之变化无穷可以提升诗人的审美感受,激发诗人的灵感。宋濂《题玄麓山八景》诗的序文中有如下表述:“予不作诗者十年,近寻兰至玄麓山,左泉右石,争献奇秀,疑山灵欲钩致新句,故使人情思烨烨然也,因赋诗八章。”虽然我们无从知晓宋濂十年不作诗的原因,但至少此处他明确地指出是玄麓山之景使其重新获得了作诗的欲望与灵感。可见,“江山之助”对宋濂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江山之助”触发文思、激发诗艺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顾清《送任南村北游序》有:“尝读太史公自序,观其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请业齐鲁之都,以历于彭城,过梁楚而后归。其足迹迨半于天下。方是时,太史公年二十余,迹其所履历,其所感于胸中多矣。故其发为文章,豪宕不群,若天马行空,人望而不可及。虽其才气有过人者,而江山之助亦不可诬。”以及潘耒《五岳游草序》中的:“司马相如、子长、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陆务观之流,则真足迹遍天下,而其文辞亦遂雄奇跌宕,超越千古。”这两则文论以司马迁、司马相如、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陆游为例,说明这些名士“豪宕不群”的文章与“雄奇跌宕”的文辞,与山川游历息息相关。王士G甚至把一代篇什之美,归之于“江山之助”:“远观六季、三唐作者,篇什之美,大约得江山之助写田园之趣者,什居六七。”

江山之“助”诗,还表现在不同地域的山水会对诗歌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沈德潜《艿庄诗序》对这一特点有精准的表述:“予尝观古人诗,得江山之助者,诗之品格每肖其所处之地。永嘉山水明秀,谢康乐诗肖之;夔州山水险绝,杜少陵诗肖之;永州山水幽峭,柳仪曹诗肖之:彼专于其地故也。”诗的风格与诗人所处地域有紧密联系,就如“少陵之夔州、东坡之海外、放翁之锦城,其最著也”(沈德潜《钮用谦序》)。文学的发生离不开诗人所处的坏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山川景物不仅可以为诗歌提供灵感,还能以自身的地域特点影响作品的风格和基调,使作品带有丰富的地域色彩或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山川地域对作家作品的积极影响。

从消极方面讲,宋琬《赵双白诗序》以七闽山水与文人、作品的关系为例,对山川给予文人创作的消极影响做了阐述。七闵山水“幽深靓邃,蜿湍激之奇”,这使得成长、生活在其间的文士性格“瑰伟雄特”、“孤行一意”、“百折不回”,其文章更是“高坚S兀”,文辞又有“辞尚诘曲”、“杂用方言”之特点,其音节“不无绵蛮钩b之病”。这说明,地域山川对文人性情的影响颇深,而文人性情又直接影响其诗文的创作。这是山川地域对作者作品的消极影响。

三、诗人与诗亦“助”江山

明清时期,人们已能辩证地论述江山与作家作品的双向助益关系。诗人得江山之助,而江山亦借诗笔以传,正如沈德潜《艿庄诗序》所云:“江山与诗人,相为对待者也。江山不遇诗人,则f岩[沦,天地纵与以壮观,终莫能昭著于天下古今人之心目;诗人不遇江山,虽有灵秀之心、俊伟之笔,而孑然独处、寂无见闻,何由激发心胸,一吐其堆阜灏瀚之气?惟两相待、两相遇,斯人心之奇,际乎宇内之奇,而文辞之奇得以流传于简墨。”

李元阳在《玉湖游录序》中提出了作家作品对自然山水声名的影响,“山水之系人文尚矣”,山水不仅因为其景致殊胜,还因为名人名作而显其不俗。他举例说,湖北郎官湖之所以有名气,是因为李白的《贬沔州城南郎官湖》;河南开封蓬池之所以出名,靠的是阮籍的《咏怀》。所以山水之名气,与文人的关联实在密切。人文景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名人名作的推介,地方景致更需要名人名作从而得以彰显。从李元阳的推论可以看出,人的活动确实影响了自然景观的声名。宋琬也认为正是因为文人对山水的喜爱,才使得山川河流得以闻名于世。他在《董阆石诗序》中提到,松江之机山是因“晋陆机兄弟尝读书其中”而得名,并将之归结为“山川之重,岂不以人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两代的“江山之助”,既有对前代文论的继承,也有结合当时的文论思潮所取得的新进展。首先,江山对诗人的助益主要是:有助于诗人开拓胸襟及变化气质;“江山之助”与“养气说”结合起来助诗人之“气”;“江山之助”对“性灵”的激发;“江山之助”与“穷而后工”相结合,使失意文人的人格性灵在山水间得到陶冶和升华。其次,“江山之助”对诗的助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触发灵感、激发诗艺;二是不同地域的山水对诗人性情、诗歌风格产生的不同影响。最后,明清时期的文人已认识到,江山与作家作品的双向助益关系,即“江山与诗人,相为对待者也”。从而在此基础上,论述文人与诗对山水声名的重要影响。(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 归庄:《归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 永、纪昀等纂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 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版。

[7] 赵翼著,曹光甫校点:《赵翼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8] 纪宝成主编:《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9] 沈德潜著,潘务正、李言点校:《沈德潜诗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 王鏊著,吴建华点校:《王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11] 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12]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13] 范军:《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江山之助”》,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5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彩导入诗歌教学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彼得・克莱恩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首先可以运用音乐和画面再现诗歌的意境,导入新课教学。例如,在教学长春版二年级《忆江南》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江南的美丽景色,通过老师唯美的语言描述和画面的呈现加上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更自然地走进本课。

师配乐: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这里田园村舍,如诗如画;这里古典园林,曲径回廊;这里小桥流水,古镇小城;这里浓浓细雨,别有韵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新课导入时,还可以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的特点,将有关古诗改为有趣的故事,做成动画课件,这样可以刺激儿童的感官去感受古诗的意境。

二、运用多媒体,课前查询诗人和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古诗教学,课前布置学生到网上查询、搜集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就喜欢行旅江南,后来又在苏杭做官五年,江南风光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回到洛阳12年后,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但是由于诗句的难懂,教师运用多媒巧妙地把词、作者、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再加上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学生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将资料编辑制作成小卡片。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字斟句酌,体味语言美

古诗人用词非常精练,一词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传统的古诗教学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上古诗词课时智力因而枯竭。而现代多媒体就想一顿丰富的大餐通过色、香、味、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具体的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例如,《忆江南》这首诗一个“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字。由于学生年龄小,对“蓝”理解得不到位,有的学生说蓝是蓝色的意思。所以,教师借助网站图片为学生讲解,“蓝”是一种绿色植物,能够提取绿色的燃料。通过直观的图片,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学习古诗文中的汉字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学习“忆、胜、曾”字,多媒体就好比小导游,带领孩子们理解字义,分析字形,他们需要的是“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趣,理寓工中”的教学形式,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目的。我在教学完《忆江南》后,播放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和那里的百姓建立起深厚友谊的录像,让学生产生了“风景就曾谙”的感觉,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学生的心灵受到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会产生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这样,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不但把握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而且培养了语感,更在朗读中感受到白居易不仅回忆的是江南的景色,还回忆的是江南人。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6

关键词:水文化;文学情怀;古典诗词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水与中华文化的孕育十分密切,早期,华夏先民就把对水的崇拜与幻想写进了文学作品中,从最早的《山海经》记载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到《诗经》里脍炙人口的《关雎》、《汉广》、《蒹葭》,已可探寻到咏水诗的源头,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等,无不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自然之水经过人类的再创造,已升华为一种情感寄托,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使水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被赋予丰富内涵的水,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特有的文学情怀。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水形态的多样化,为诗词的创作增添了生机和光彩,成为诗人们表情达意的媒介。“无水花不开,无水花不艳”,在自然界众多的意象中,水成为诗人最喜爱的意象符号之一。据统计,现存的李白近千首诗中,有近半涉及到“水”,杜甫留给后人1400首诗,有370余处与水相关,白居易创作的2900余首诗,也有760余处情系水景。在诗人笔下,那些江海湖泊、瀑布飞湍、小溪清泉,无不摹写精妙,得其神貌,展现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水世界。这些写水的诗作,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景为主,以各种形态的水为题材,将情感寄予景物的描写之中;一种以水起兴,抒情为主,重点抒发作者的情感、志向和抱负。

1摹江河湖泊之壮美,寓情于水

在诗人笔下,黄河、长江、洞庭湖、西湖……无不是表情达意的对象,熔铸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历代诗人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呼啸的水势,都会有感而发,留下了许多气贯长虹的诗篇。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用词朴实,但意境极为深远。在黄昏时分,诗人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看着蜿蜒而去的黄河,诗人豪迈地吟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楼层。”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怀。奉命出使边塞的初唐诗人王维,看到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色,挥笔写下了“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大诗人李白不仅在《将进酒》中指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在《公无渡河》中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以突兀惊呼之语,写黄河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上、中、下游水势、形态各异,古往今来,写长江的诗数不胜数,有的摹写山峡的雄险湍急,有的描绘江面的壮观浩荡,有的赞颂两岸的秀美景色。在奉节至宜昌之间,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着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自古以来,三峡就被誉为“长江的珠冠”,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如杜甫《长江二首》:“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夔州歌十绝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彰显瞿塘峡是三峡之中最险要的。杜甫在《瞿唐怀古》中说:“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这说明,瞿唐峡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白居易《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诗人沉重的感叹,不禁让人为航行的小舟担忧。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咏三峡》:“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郭沫若的《过三峡》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这些诗篇,把三峡的幽深秀丽、急流险滩、惊涛骇浪等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当长江进入中下游平原后,江阔天低,一望无际,给人以无限激情与灵感。陈子昂《渡荆门望楚》:“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写出了长江的开阔景色和经历了漫长旅途之后,突然于苍野之中见到荆门时的激动心情。

唐代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将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泊,洞庭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无论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还是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都写出了洞庭湖水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气势;而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展现了其清静、柔媚的景致。在众多描写西湖的诗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欧阳修笔下的西湖,则在安徽的颖州:“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群芳过后》),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悠闲宁静的景致。

2观海潮飞瀑之壮阔,临水抒怀

百川归海。中国虽是沿海的国家,但古代由于地域限制,交通阻隔,写海的诗句相对较少。最早且最著名的当属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在2100年后,一代伟人在秦皇岛北戴河边吟起了曹操的这首诗,并豪迈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这首词借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博怀和雄伟气魄,抒发了词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改天换地的豪迈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写潮水,钱塘江观潮最有代表性。钱塘江,因其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李白在《横江词六首》中用“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诗句来赞美钱塘江浪潮的壮观,而赵嘏《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则巧妙地用数字写尽了中秋钱塘潮的天下奇观。和潮水不同,瀑布的壮观有着大海一样震撼人心的气势。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在汛期时节,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是黄河最为壮观的一幕,明代刘子诚在《黄河壶口瀑布》中写道:“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生动刻画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壶口瀑布不同,庐山瀑布被称为最诗意的瀑布,历代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的《题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写瀑布诗文的千古绝唱。另一位诗人张九龄所作《湖口望庐山瀑布》:“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虽与李白歌咏的是同一对象,但由于诗人的地位、个性、心境等各不相同,诗中所蕴含的情趣也相异。

3品清溪山泉之清幽,以水寄情

与壮观的海潮、飞瀑不同,潺潺的小溪、淙淙的山泉在诗人眼中是那样的清澈晶莹,多彩多姿。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借对澄明的溪水的赞美表达纵情山水的宁静愉悦之情。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体现出赏玩山水、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情。流水出自泉,泉是流水之源。“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这首《染家濒》描写的是自然界中一个有趣的小片段,一个“泻”字写出了泉水的活泼灵动,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情趣。宋朝诗人杨万里同样也很擅长描写溪泉,他的著名诗作《小池》中,写清泉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在《安乐访牧童》诗中写小溪是:“春溪嫩水清无渣,春洲细草碧无瑕”;”清代诗人查慎行的《玉泉山》:“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则写出了清泉归海的向心力。这些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表现了淡泊宁静的情怀,带给读者高雅的精神享受。

4赏落雨冰雪之多姿,借水表意

雨是自然的心曲,雪是大地的新衣,自然界最寻常的事物,到了敏感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抒感的载体,成为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诗人笔下写得最多的是“春雨”。如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说春雨常令人喜,那么秋雨则多令人愁。秋天降雨之时,气温下降,天色阴沉,使人感受到一丝寒意,一种压抑。元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听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官时内心的震惊和心情的悲愤。而李贺《秋来》:“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则给读者画出了一幅凄清幽冷的画面,表达了其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雨”还常被用来表现离情别绪,雨中送别是诗中常见的题材,绵绵细雨与送别双方的绵绵情意正相对应,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和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柳系画船。”都借蒙蒙细雨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诗人们写雪多着眼于雪的外表色彩和形态,如鲍照:“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何逊:“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以白银,白玉喻雪,进行静态的描写。善于创新的诗人们,则会由雪花联想到春花,从严冬飞跃到春天,何逊吟道:“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王初“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等,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大雪迎风起舞,飘飘若仙的姿态,更从嗅觉、感觉上写出了春天的气息。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出语十分自然,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

对雪也有特殊兴趣,写过不少咏雪的佳句,如“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冬云》),“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七绝•观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最著名的要属《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动地描写了冰雪的蔚然壮观,展示了一代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成为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

“水”在我国诗人笔下,可以说是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成为古典诗词中极具活力的一个意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写水的诗词数不胜数,“水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意蕴丰富,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其深远。水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对水文化的文学性的挖掘也是没有穷尽的。

参考文献:

[1]朱海风,史月梅,张艳斌.水与文学艺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李宗新.中华水文化通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7

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特点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木兰诗》)、抒情诗(《春夜喜雨》)和哲理诗(《断章》);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从军行》)与近体诗(《春望》);按语言可分为四言(《君子于役》)、五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七言(《无题》)与杂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按题材可分为写景诗(《望庐山瀑布》)与咏物诗(《鹧》)、边塞诗(《出塞》)、咏怀诗(《游子吟》)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

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其经历、其思想感情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印痕,而每一个诗人又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性格,因而结合作者赏析古典诗歌,有助于考生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雅俗共赏,王维的诗画一体,李商隐的朦胧隐晦,范仲淹的苍凉悲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等等,都能让品味到不同时代对诗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文风等方面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提取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主旨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赏析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会。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

2.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情景交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运用典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烘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小见大、联想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及欲扬先抑等。

3.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比、双关、反语等。

五、要揣摩诗歌中字词的妙用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韩退之曰“敲”字为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应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绿”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所以,在赏析诗歌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六、要结合标题、注释和题干分析

诗词的标题,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基本上可以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崔颢的《黄鹤楼》指出了吟咏的主要对象,孟浩然的《过古人庄》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

在古诗词赏析题中,命题人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相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等等,都是帮助考生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应该认真阅读,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8

高中语文中古诗词是一个重要考点,背好古诗词,能够在对应的题型中稳操胜券,也更有利于作文中的写作。下面整理了高中语文最常考的112句古诗词,同学们一定要多读多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1

思 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2

思 念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3

夸 张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赠汪伦》)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4

大 义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5

惜 时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长歌行》)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4.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6

鸿 志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7.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8.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9.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7

黄 河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8

风 骨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百药)

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9

关键词 :古诗词 青主 艺术歌曲

中国的古典诗词以其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近现代有很多作曲家都或多或少地根据古代诗词谱写艺术歌曲,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传世。其中青主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笔者就将这两首作品从诗歌文学和音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大江东去》

青主早年就读于黄埔陆军小学堂,在辛亥革命中曾立过战功,所以1912年他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业余时间也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大江东去》就是他留学德国期间的作品。这首作品谱于1920年,可谓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若说它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亦不为过。歌词取自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但仕途并不如意。元丰二年(1097年),他因写诗讽刺新法,被逮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百日后,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是在“乌台诗案”3年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表现了他在政治斗争失意时的心境。

这首词的开篇就用大手笔描绘了江河的浩荡和古战场的雄奇壮丽,令人骇目惊心,随即引发了一种超越时空的遐想,在众多豪杰当中,诗人着意刻画了周瑜的少年英雄形象,又以“小乔初嫁”来衬托他的儒雅风流。诗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几笔,就把周瑜指挥若定的大将风采和他建立的赫赫战功勾勒了出来,诗的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写出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来对照自己,伤感韶华逝去,功业无成,由此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首词最能代表苏词的风格,备受后人推崇。

总的来说,青主运用欧洲近代的作曲技巧,鲜明地表现了这首中国古典诗词所提供的意境,颇具创造性。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宣叙调的表现手法,但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如“大江东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几处,又使曲调带有豪放的歌唱性。词的下阙用咏叹调的手法,曲调舒展潇洒,富有幻想性和浪漫气息,将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和使曹军“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表现得颇具震撼力。全曲的调性布局很细致,e-g-e-E-(bA)-E-e,基本上是同主音大小调和三度调性变化,这是欧洲浪漫派作曲家喜欢用的转调手法,青主用以表现词中奔腾澎湃的景致和吊古伤今的情感,用得非常得体。词的下阙音乐基本上是绚烂的E大调,而在“雄姿英发”一句,由E调临时离调到bA,由于关系疏远,色彩为之一新,效果很特殊,令人心驰神往。钢琴伴奏在第一段插入6小节描写“惊涛拍岸”的间奏,颇具声色。第二段右手弹主旋律加和音,左手在低音区弹三连音分解和弦,融合瑰丽。所有这些,都使《大江东去》成为一首特色鲜明的,男中音独唱曲目中的经典之作。

《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是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原诗是这样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很显然,这首诗受到晚唐诗人姚和的《送薛二十三郎中赴婺州》一诗的启迪和影响,姚和的这首诗是这样的:“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日日心来往,不畏浙江风。”读了这两首作品,可以看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当然,李之仪立意长江抒写真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原是写对恋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表现坚贞的爱情的,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常在”的感受,青主谱曲时赋予它新的含义。为什么这样说呢?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共产党人被大肆屠杀,由于青主是一名共产党人,所以也在被通缉之列,青主先赴香港避难,但因无法维持生计只好又回到了内地,他找到了留学德国时的老同学、时任上海国立音专校长的萧友梅,在萧友梅的帮助下,青主隐姓埋名留在国立音专靠作曲及编辑音专的校刊《乐艺》为生。就是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我住长江头》来表达自己的愤恨和寄托对难友的哀思,李之仪的这首词成为他表达这种感情的最好的媒介。这首歌最大的特色是感情真挚深刻,音乐优美单纯,一切都生于自然,发自内心。它的和声醇美,用的几乎都是很普通的大小三和弦与七和弦,只在个别地方为了增加一些悲怆的色彩而使用减七和弦;它的曲调与民歌的风格很接近,但又是艺术歌曲型的;它的旋律跳动不大,但却蕴藏着激动不已的感情;它的节奏非常平稳,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更能表现其朴实与痴情;钢琴伴奏也始终贯穿着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音,仿佛不息的江水负载着深深的爱和绵绵的恨在滔滔奔流。“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四句在歌曲中重复了两遍,作曲家后来透露,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更充分地表达他在血腥时局中郁积在心头的恨和对难友深切的怀念。当时人们无法了解作曲家这一心中的秘密,但其怨恨之情表现得深邃而淋漓尽致则是可以感受到的。这两遍重复很重要,如果没有它们,则感到“意之未到,功之未达”,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我们说音乐一成不变则显得单调,变化不足则显得单薄,变化太多则显得离散,而此歌后四句的重复,音乐变化非常自然,恰到好处。它们有异有同,新中有旧,深化了主题,连结成一个艺术整体。

总之,青主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当中的精品之作,也最能代表青主在这一领域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这两首作品也是歌唱家们最钟爱的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

参考文献 :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10

一、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1、动态资料,生动形象。

现代教育教学中电教手段的应用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那么我就在古诗教学中把电教手段应用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故事的热情。例如:《村居》这首诗描绘了初春农村明媚的风光和儿童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有趣情景。在课前我没有先让同学们去朗诵古诗,而是将小朋友放风筝的视频先播放给同学们看,同学们一个个看得手舞足蹈,我便在同学们欢快的热情中导入此诗。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大诗人高鼎是如何来描写小朋友放风筝的情景的呢?”这时候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来听我给他们朗读这首古诗并很快按照我设计的思路领悟了这首诗的含义。可以说在这里电教手段为古诗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为学生理解此诗做了铺垫,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静态资料,直观明了。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可借用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两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西安,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 可以直观地比较,元二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王维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二、巧借音乐,诵读诗词

1、音乐铺路,引入情境。

小学生对音乐都非常敏感尤其是儿歌,所以我抓住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些描写动物的古诗中有一首诗叫做“鹅”这首诗学生并不陌生,有不少的学生在学前就已经会了!随意学生对于这首诗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我针对于这点便在课前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乐曲抒情,创设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选用播放了与所教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服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欢饮、拥抱、握手。分别后,诗人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但诗人仍神驰目注,久久不忍离去。他对故人的思念就象这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断;他心潮起伏,他年轻时的向往,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用音乐语言诠释了诗歌语言,使学生对本诗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结合,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那难以言状的美,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当然,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进行配音朗读,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在小学古诗当中有一首诗是《古朗月行》这首诗描写作者儿时对月亮的神往和遐想,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好奇的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了这首诗同学们也理解了这首诗是描写月亮的。我让同学们自己用彩笔在画纸上画自己眼里所看到的心里所想象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和作者所观察的月亮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由于学生都特别喜欢画画所以有不少同学都用最快的速度画出了自己所理解的月亮。我便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理解的“月亮”画和作者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们加深了古诗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 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名诗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例如在讲述古诗《劝学》,我就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诗佳句。

《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能学到很多的知识。

六、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计算机的制作动画功能。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调动思维,增强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