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5:14:00

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电影范文篇1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创作特点创作模式表现形式综观

二十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完美结合。但从总体上讲,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宣传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论文百事通因此,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可以使我们深入地认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规律,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分类,一般是按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将其分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和重大现实题材电影等三种。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主旋律电影的选材多以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为主

主旋律电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斥巨资拍摄大量的主旋律电影,其根本目的也就在这里。由此中国主旋律电影多以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为主。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并起到了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认识生活的功能。

例如,《长征》全景式地再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悲壮历程,《重庆谈判》反映国内革命斗争的重要史实,《大决战》系列片展现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宏大场面,《万隆之行》反映了我国外交斗争的不平凡的历史,《国歌》刻画了无数爱国者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献礼影片《我的长征》通过一名红军小战士的独特视角,对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给予了全景式展现,精致巧妙的构思和大气磅礴的气势,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拥有了崭新的意蕴和格局。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东京审判》形象展示了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东条英机等日本甲级战犯的历史过程,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险恶嘴脸,以真实的氛围、凝重的情节、史诗般的风格,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主旋律电影善于塑造历史人物、时代英雄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中国主旋律电影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其自身形态受到观众和市场的驱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一系列的史诗性革命战争巨片和革命领袖历史传记片之后,观众和市场开始呼唤更多贴近生活现实的更加适应时展的艺术形象。主旋律电影以1989年影片《焦裕禄》标志,“主旋律”影片开始了新的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英雄人物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全能英雄,而是一样儿女情长的平凡形象。这种新的创作风潮使主旋律影片中的领袖人物个人魅力的表现和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得到了明显的改观,时代促使观念改变,随着主旋律电影的不断发展英雄模范人物的创作也陆续发生着变化。影片《郑培民》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彻底颠覆了“高大全”套路,则是以细节塑造人物,以民族精神感动观众。其艺术感染力决不仅仅是如其直截了当的片名那样单一,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影像世界。电影《任长霞》为了防止英雄“脸谱化”,在制作中力求真实,并将14万登封老百姓为任长霞送葬的真实录像镜头运用到了作品中。影片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物的心灵世界,既注重刻画任长霞忠于职守的光辉形象,又将她还原成一个普通的母亲和妻子,富有人情味。《沉默的远山》中塑造了一个走下神坛的主旋律式的英雄人物,主人公周国知不再是高高在上站在神坛上让人们顶礼膜拜的人物,而是你身边一个普通的民政干部,或者说就是你的乡亲。《生死牛玉儒》从人物性格的挖掘入手,避免了从概念出发,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纵观全剧,处处涌动着一种真诚的激情。编剧和导演把牛玉儒还原成普通人,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他,在他胸怀大局、心系人民的一生中找到了创作的切入点,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激情的市委书记。这些主旋律影片把握精神世界、注重人格形象、着力镜像表达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主旋律电影的表现形式尊重生活,忠于艺术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主旋律电影也在逐步走向市场,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其存在空间也在日益扩大。主旋律影片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片种,不能只为宣传教育而拍,也要做到尊重生活,忠于艺术,尤其要尊重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审美艺术。主旋律影片只有遵从艺术和市场规律,才能打动观众。

影片《郑培民》是以原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副主任郑培民为原型改编的故事片,紧紧围绕郑培民在担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期间,率领全州干部群众劈山开路,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根主线做文章,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郑培民廉洁从政、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光辉形象,讴歌了他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忠诚党的事业的崇高品格,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在影片《任长霞》中运用横断面式的创作手法,叙述了河南省登封县女公安局长任长霞忠于职守,最后以身殉职的感人故事。影片以其生前最后36个小时的生活片断为切入点,通过她与亲人、战友以及登封县老百姓的接触,镜头逐一闪回到任长霞的“过去”,表现出了她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100分钟的影片,浓缩了任长霞“亲民爱民”的精神。这位2004年“感动中国”第一人,再次在银幕上感动了千百万的中国观众。

主旋律电影范文篇2

论文首先追溯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轨迹,对其发展进行了总结,讲述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现状。通过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对国产主旋律影片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即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在与美国影片和国产商业片的对比中对国产主旋律影片经营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电影《建国大业》的营销案例分析。第四部分则通过以上的分析,对国产主旋律影片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国产主旋律电影;电影营销;营销策略

前言

作为国产电影中的一支独特力量,传统的国产主旋律电影要求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念,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按理说主旋律片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且有较理想的市场回报率。但现实是冷峻而耐人寻味的,如电影部门于1998着手规划将18部国产电影确定为建国50周年国庆献礼片,却以“热媒体、冷票房”而告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一系列电影管理条例的出台和国产电影市场化运作体系的日渐成熟,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成功涌现出来并先后走向世界。主旋律电影商业化道路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主旋律电影面临着商业化包装和营销过度的可能趋势问题。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好莱坞式”的营销模式,未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人文价值严重缺失,商业性会掩盖其本应该发挥起的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意念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主旋律影片还是难以逃离“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本文从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媒介管理学的角度来解析目前国产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呈现的市场行为和营销策略。将国产主旋律营销现状与美国电影和国内商业电影的营销模式相比较,总结出主旋律电影的市场环境和优劣势,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建国大业》的案例分析,提出对国产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建议,以探索适合国产主旋律电影营销的发展之路。

第一章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及转变

第一节追溯国产主旋律电影

一、“主旋律”介绍

主旋律电影要求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念,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主旋律电影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具有文化性,是焕发个体生命力的重要动力因素。因此,真正优秀的主旋律电影精品应该做到:“真实地表达对于世界和人生的体验和认识,提供一种人文远景和审美理想,主旋律电影功能的理想能可能是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诸种功能共生于一种影片。

二、传统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艰辛发展

从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在走过了7个年头之后,经过恢复、调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产业已经开始创造出效益。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650个增加到1956年的8450个,电影观众从1949年不足5000万人次增加到1956年的13.3亿人次。第一批国产主旋律影片出现在1959年“十年献礼”的浪潮当中,之后每次建国、建党、建军大庆之际均是主旋律影片的“高产期”。

1999年是实施“9550”工程的第四年,恰逢国庆50周年,电影部门自1998年就着手规划,确定18部影片为献礼片,单是其中几部重点影片的投资就高达1亿人民币并且导演阵容齐全,但事实极其冷峻。“从票房收入的统计来看,1999年总票房比前一年下降了50%。1999年献礼片没能获得市场回报现象并偶然。1993年以后,电影市场方向的转变与院线制度改革、国有企业集团化、民营公司崛起、境外影片和资金进入等因素影响,加之主旋律电影过分强调思想性,强调教化功能,缺乏观赏性和现实性,国产主旋律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

第二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转变及繁荣发展

一、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转变

虽然1999年的主旋律影片以“热媒体、冷票房”告终,但其中的几部电影出现了主旋律与商业化相整合的尝试,从题材创作、宣传、发行放映等方面都有所转变。如《紧急迫降》从题材和内容上更具现实性,更加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范畴;《黄河绝恋》将抗日题材与爱情相结合,使片中人物和思想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电影《国歌》根据题材内容,把该片的首映仪式放在广州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露天举行,并邀请了健在的十九路军老战士出席,是群众对电影《国歌》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情感的认同生成了许多潜在的观众。

二、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繁荣发展

2009年恰逢60年建国大庆,《建国大业》、《天安门》、《风声》等一批新型主旋律影片涌现出来,《建国大业》和《风声》加在一起近7亿人民币的票房充分体现其“叫好又叫座”市场反响。这些影片不仅从题材内容更易于观众接受,宣传营销愈发商业化气息且贯穿影片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

第二章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市场环境及优劣势评估

第一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影响电影市场营销活动的因素,除了可以控制的因素(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手段等)意外,还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竞争因素和科技因素等。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所谓电影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一切影响、制约电影企业营销活动最普遍的因素。

一、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宏观营销环境

经济环境方面来讲,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国民对影视娱乐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次贷危机虽然席卷全球,但中国经济依然一枝独秀的表现在民众中引发了强烈的自豪感,民众几乎丝毫没有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情绪仍旧空前高涨。政治法律环境方面来讲,近年来政府每年对进口大片的数量加以严格的限制,对于允许进口播放的大片,相关部门仍从院线下手,对其拷贝的数量加以更加严格的控制。这些措施从一定程度上为确保主旋律电影在内的优秀国产影片能够取得出色票房提供了积极条件。同时2009年中国建国60周年这一特定政治社会环境注定会促进国产主旋律电影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能够获得长度的进步和发展。技术环境方面来讲,随着国营和民营影视企业的不断发展,欧美日韩先进的影视制作加工技术渊源不断地体现在主旋律影片当中,从1999年的《紧急迫降》到2007年的《集结号》再到2009年的《建国大业》、《天安门》、《风声》等。

二、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微观营销环境

微观营销环境主要涉及观众、供应商、联盟伙伴、竞争对手、其他关系环境及其企业自身。电影企业的自由环境包括体制环境、文化环境、人才环境、营销环境、财务环境等。电影成功的根本在于票房,观众是购买电影票并观看影片的消费者。由于主旋律影片对于观众层次的差别包含度很高(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国内市场二三线城市潜在观众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由于主旋律电影多少带有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故开拓海外市场应该首先针对对于中国意识形态较为认同的地区和人群。

由于目前国产主旋律电影也在向商业电影片学习走整合营销道路。过去以传播者为导向,以经营电影为主业,以电影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差异化为核心的行销策略已经显出疲态,难有市场号召力。主旋律电影虽然从题材方面与商业电影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但追求市场效益的目的是不变的,所以主旋律电影为了“畅销”,更为了“长销”,将微观营销环境中的供应商、联盟伙伴、竞争对手、其他关系(媒体,政府和学术部门等)等因素整合一体是必要的。2009年9月,华谊兄弟公司成功上市说明了民营影视公司在资本筹集运作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成功。国产主旋律电影由于其题材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往往在制作、发行、放映三个体系中得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鼎力支持,使其得到商业片和进口片“享受”不到的政策倾斜和媒体的关注,而这些“意外”的收获无非使得主旋律电影收到来自各领域联盟伙伴的“青睐”。公务员之家

第二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经营优势评估

一、与美国电影相比的优劣势

虽然美国影片只有类型片之分,没有主旋律一说,但是,他们的主流电影都必须具有很强的主旋律色彩,比如曾有过极高票房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以至《哈里波特》、《军火之王》等电影;《急诊室的故事》、《六人行》等电视剧,表达的都是主流价值观,像民族自豪感、爱国精神、正义战胜邪恶、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等。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在国内所拥有的本土优势仍是与之对抗的最强“利器”。

首先是从文本题材方面中体现出来的文化优势。一方面,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可寻的国家,所以其主旋律影片如《巴顿将军》、《拆弹部队》等所传达的主要是追求自由和人类和平,个人英雄主义等意识,虽在国内有一定接受群体,但由于两国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并且部分隐含文化扩张侵略之嫌(好莱坞在全球借西方大片推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遭到了不少抵制),并不能像国产主旋律影片那样被任一中国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原本充满政治色彩的国产主旋律影片也在不断地改进,更加注重对平凡人物及其情感的描述,如《张思德》、《天安门》等,“以小见大”的方式更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观众所接受。

然后是明星资源优势方面,虽然好莱坞星光璀璨,但其大部分知名影星在中国仅仅被中青年阶层所熟知。而国内明星更为老少熟知,主旋律影片往往以巧妙的明星演员搭配得到较为广泛年龄层次的观众所接受。并且国内明星相比之好莱坞明星的片酬低廉不少,这样可以扩大影片制作发行方的资金利用程度,减少运作风险,间接使主旋律影片在后期加工、宣传等工作更积极地展开。

最后是社会资源及政策方面,一方面国产主旋律影片获得很多官方政策性支持和媒体关注,另一方面好莱坞分账引进的大片在院线的排期和拷贝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审查较严,影片常遇到剪辑的情况。国家电影总局对于每年进入国内的大片有明确数量限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还无力与好莱坞电影正面竞争,甚至在中国的本土市场,也会面临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冲击。最明显的劣势是电影的投资上,国产电影的投资要比美国的许多电影的投资成本少很多,3亿元人民币已经是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电影,但仍无法与美国每部电影9600万美金的平均花费相比。这里不仅仅是在电影拍摄时所需的资金和明星的费用,也包括电影制作后期的资金,如设备。很多电影制片厂里仍没有很及时的升级设备,使得两者在画面的质量和特技的效果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着人才的缺失,在国内,电影方面的人才还很稀少,个别的人才是无法建立起一个体系和一个项目的,需要许多此类的人才配合才能生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所以在设备的引进的同时还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当然这也是投资的一部分。在2007年的400部国产电影中,真正投资规模超过1000万元的影片估计不足50部,200万元以下投资规模的影片占大多数。在现在的国产电影中,主旋律电影一般算是投资规模比较大的影片,但与财大气粗的好莱坞大片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二、与国产商业电影相比的优劣势

和与国外影片相比类似的是,主旋律电影在政策社会资源方面仍然具有优势,在同为国产的条件下,政策等资源的天平总会向主旋律电影一边倾斜。在文本题材方面,虽然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叙事风格有所改变,同时发行放映阶段逐渐添加了商业运作,其文化性教育性的特质并没有改变,仍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地作用。但中国的商业电影由于其商业性质带来的急功近利,使得题材内容上常被观众诟病缺少有质量的文化内涵。

上个世纪的主旋律电影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为代表的官方会发挥其组织职能对于部分主旋律影片的放映进行包办,从而从一定程度提高其票房成绩。这种现象虽然仍存在于一些地方,但这个所谓的“优势”作用已经荡然无存。“2007年中国电影的产品结构中,各种“主旋律”电影,约占40%左右,勉强能够称为“艺术片”的影片约占10%,另外还有26%的影片形态模糊、难以归类,而具有商业类型片“外形特征”的影片仅占24%左右。”数量方面占有的主旋律电影面对专注于追求市场效益的国产商业电影,劣势明显。

其一,主旋律影片的市场定位不清晰,欠少的受众市场调研环节,电影制作方凭借制片方意志生产,而未考虑观众的需要,导致部分主旋律影片脱离现实,经常给观众以“假、大、空”的体会。

其二,电影市场的开发中要重视销售,国产主旋律影片还未形成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的模式,其基本流程是供、销、放。销售过程也非常单一,在影片放映期间缺乏辅助票房增长的宣传策划活动。虽然《建国大业》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没有形成规模气候,还需政策鼓励和企业大胆探索来进行突破调整。

其三,国产主旋律后续营销不足。国产主旋律影片下线之后缺乏一系列的类似商业电影一般的后续营销手段,包括音像制品销售,与新媒体合作进行影片在线点播服务。从另一方面也助长了非法盗版和网络侵权链接放映的现象。

第三章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成功营销典范——《建国大业》

市场营销组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组合因素之间的衔接协调,又要保证各因素环节的优化组合,使其充分发挥最佳效益。因为,企业在确定采取某种促销措施是,不能只考虑市场营销因素组合中的某一因素,而应该着眼于整体目标,从市场营销组合的最佳原则来考虑。市场营销组合的产品(product)、销售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简称4P’s,与电影市场营销相对应即为:影片、发行渠道、票价、广告宣传。本部分将从这四方面着手分析《建国大业》这一成功营销典范。

第一节品牌联合

影片作为产品本身其实是品牌管理的核心。在《建国大业》目前看来,虽赢在推广,但实质是其品牌成功联合的成功体现。

一、产品品牌自身魅力

高唱主旋律是《建国大业》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建国大业》最初策划源于张和平在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他希望能够拍摄一部表现政协创作历史的影片。这个题材的意义非常事关重大,得到了与会者的支持。最终,政协主席贾庆林表态中国政协全力支持这部影片的拍摄。就这样,《建国大业》从构想走向了现实。而从营销角度看,《建国大业》一定程度上因为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具有时代性高度,注定将引发主流消费者的激情。向国庆60周年献礼的主旋律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营销卖点,赚足了公众的眼球。影片从拍摄到推广再到最后的发行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企业、产品、全明星阵容之间的那点事

《建国大业》与中影的品牌相联合,中影在娱乐界首屈一指,长期以来通过大手笔的制作,积累的众多物力人力资源广泛分布在制片、发行、放映、销售等多领域。正是由于中影的地位,加上《建国大业》本身具有的特殊时代性吸引力(国庆献礼系列且官方全民关注),《建国大业》才能最终赢得近180个明星的零片酬加盟。短短140分钟的电影汇集了172位明星,用群星璀璨来形容这部电影一点也不过分。“偶像实力大牌、老中青明星齐上阵”成为这部影片最大的看点。从拍摄之初爆料成龙、李连杰、刘德华、章子怡、陈道明等众多大牌倾情加盟《建国大业》,到逐步曝光全部明星阵容;从爆料成龙想演到爆料周星驰亲自打电话要求参演,众多大腕只为在片中求得一面。172位明星的原料品牌与《建国大业》的产品品牌、中影的企业品牌联合达到巨大的品牌效应,吸引电影消费者购买票房,吸引媒体进行营销传播。

第二节差异化营销传播

一、众明星国籍争论夺人眼球

披露部分参演《建国大业》明星国籍身份的帖子在网上流传,一场关于明星拥有外国国籍参演《建国大业》合不合适的争论迅速升温,各大媒体开辟专版评论参与讨论。专家学者纷纷参与讨论,上千万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了跟帖留言,这无疑在宣传上又大大帮了《建国大业》一把。如果说这场争论一开始并不是制片方所能预期的话,(不排除此举是自我炒作之嫌)那么影片推广方却真正做到了因势利导。先是导演出来辟谣,认定这个帖子反应的明星国籍问题并不准确,后来又是涉及到国籍问题的明星纷纷表示:虽为外国籍,却依旧还是中国心。制片方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建国大业》这般另类的营销传播使得其真正做到了“未映先红”。

二、内外皆打“爱国牌”

因为被列为建国60周年献礼片之一,且题材是描写我国建国前几段极具代表性质的历史事件历程,极具爱国教育意义,上映前就被众多学校家长列为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操的重要使用教材。同时也随即唤起了海外华人华侨期盼观影的迫切消费心理。这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以商业片形态走向市场,赢得“红色消费”的市场合理性,这完全符合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高票价策略——需求导向定价法

需求导向定价法是指企业在定价时不再以成本为基础,而是以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和需求强度为依据。

由于参演该片的明星基本都是友情出演,据媒体估计为制作方省下数亿元的酬劳费。《建国大业》公布的总投资额仅3000余万,相较于动辄投资上亿的商业大片,成本显得十分低廉。由于前段时间“《建国大业》多位演员非中国籍”、“170多个大牌影星无偿跑龙套”等新闻的冲击,该片已受到观众强烈关注,估计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会主动走进影院观看该片。上海联合院线办公室主任施雷鸣表示《建国大业》有别于同期推出的其他献礼片,完全采取市场化的操作模式,院线也将按照商业电影定价。

《建国大业》全国发行1450个拷贝意味着在一家电影院的多个放映厅将同时上映《建国大业》。在一线城市,《建国大业》票价定在60~80元间,个别场次超过百元。二、三线城市的票价存在明显落差,25元~40元不等,但高于其他上映的电影。这样的高票价在受“爱国主义”感召而来观影的观众中引起了非议。由此看来,《建国大业》近5亿人民币的高票房不仅有赖于观影人数的规模同时,高票价更是功不可没。

第四节广告和宣传

一、“主旋律”跟“贴”

《建国大业》采用贴片广告的商业化运作方式也宣告了贴片广告不再是商业大片的专利,主旋律电影一样能够贴广告。针对全国22个城市107家影院进行《建国大业》映前广告监播,共监测到建国大业映前广告6987条。其中北京,上海与成都的映前广告最多,分别达到了1295条,1207条与803条,占到总体映前广告的57%。

《建国大业》在放映前贴出的广告数量有19条之多,包含7个汽车广告、2个酒类广告以及一个以《建国大业》预告片为内容的饮品广告等。此外,还有5部影片预告,与《变形金刚2》的贴片广告长度不相上下。如此众多的广告数量本身就说明了《建国大业》在商业运作和营销推广上的巨大成功。

二、宣传从“头”开始

从2009年2月开机开始,营销团队就保证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以《建国大业》为主题的大型活动,1-6月份,半年时间里举行77次活动,平均每个月有12个活动。并且通过授权《建国大业》使用和冠名,吸引了五大品牌广告主(蒙牛、一汽大众奥迪、宋河粮液、VEVA手机和清华同方)。利用赞助商提供的资源配合《建国大业》的影片宣传工作,例如全国200多家奥迪4S店播放《建国大业》预告片等,同时合作方都预定了大量团体票,对影片票房有直接支持。

并且影片导演及主要演员在影片上映之后,仍然奔走于全国各大城市的首映礼及影院见面会,最持久程度上的宣传保证了对影片票房和观众消费兴趣的继续刺激和带动。

第四章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营销建议

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主旋律电影,对于电影的制片方来讲,如何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获得足够多的票房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就目前而言试图通过电影产品品牌来培养观众忠诚度似乎并不切实际,也只有在著名导演为代表的实力派影视制作方形成品牌效应。因此,整合传播策略是当前包括主旋律影片和商业影片在内的国产电影营销的可取出路。

电影市场的整合营销传播,必须具备四个关键条件:首先,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剖析电影受众的心理;其次,营销等于传播的理念;再次,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应该建立不同的资料库;最后,是营销传播的整合,这是整个整合营销新体系的核心。电影的营销整合传播系统是庞大复杂的,电影制作、广告策略、市场调研、宣传炒作、公共活动、促销手段等,要在统一有序的经营运作下,形成一种营销传播的合力,才可取得一定的营销效果。

主旋律影片运用商业片的营销宣传模式,确立电影市场的整合营销观念凸显在《建国大业》的成功中,可以说是国产主旋律电影大规模向商业化大方向走整合营销之路成功尝试。进一步说是商业营销了“建国”。按照影视炒作“作品事件化、时间话题化、话题传播化、传播持续化”的内在要求,导演兼制片人韩三平通过整合核心资源,制造了一系列话题,无疑为当代营销学奉献了一个经典案例。综合前文对《建国大业》的分析,作为国产电影中的一个特殊类型——主旋律影片在今后的商业化营销中可以从该片汲取成功的经验,不过《建国大业》整合营销中的一些环节所引起的社会舆论非议更是需要今后国产主旋律电影在进行营销时所应该注意的,毕竟主旋律电影的目标是希望实现“既宣传主流价值,又攻占商业市场”的双赢结局。

第一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一种通过信息将消费者、顾客和公众与营销者连接起来的方法。国产主旋律电影既然要走向市场,追求票房收益,就要像商业电影一般深入市场进行调研,把握观众心理,进行精确的市场细分,将电影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市场需求调查就是市场调查的主要部分之一,包括观众主体和观看行为调查,包括:年龄结构、经济收入、风俗习惯、动机等。通过对观众调查的研究,制片方可以针对需要采取决策,是主旋律影片从文本创作方面摆脱之前的盲目性,满足观众所需,为提高提高票房收益打下坚实基础。如《黄河绝恋》中主流意识与爱情因素的结合博得了青年观众的青睐,从而扩大了影片的受众面积同时影片将长城—陕北—黄河等中华民族的重要特质用非常经济的方式连接起来,其意识形态的效果非常可观,远非那种拘泥于实人实地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可比。

第二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是整合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的整合传播活动中,各种促销活动也推动了电影票房的提升。制片方除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维持主旋律影片的质量外,影片上市必须与一系列的营销措施互相配合。在制定主旋律影片促销策略时要将将不同的促销方结合起来使用,形成整体的促销优势。

活动促销和跨行业联合促销方面,投放电影广告、宣传片和海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DVD、户外等媒介进行广告促销已经被主旋律电影较为广泛运用。《建国大业》的巡回活动促销和跨行业联合促销值得同类国产主旋律电影学习。营销团队保证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以《建国大业》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平均每个月有12个活动。联合促销则意味着获得更多额外(免费)的电视与平面广告宣传,以及出现在各种公共场所的广告机会,扩大了电影本身的广告宣传效果,增加票房。《建国大业》案例中,通过与蒙牛、一汽大众奥迪、宋河粮液、VEVA手机和清华同方等商家进行的联合营销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推广费用支出(主旋律题材电影的推广费用一般不会超过800万,《建国大业》3000万元的投资成本中,影片推广支出占到2000万),并且可以利用其他商家现有的销售渠道进行嫁接式的宣传促销,如在奥迪的4S店中播放有《建国大业》宣传片,从而拓宽了促销渠道,达到合作双赢。

主旋律电影也应积极开展后电影产品促销。后电影产品包括电视播映,电影原声带和书籍出版,还有网站手机流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介入进行在线点播所引起的各种广告效应。当然,后电影产品促销的顺利开展要有贯彻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作为保障。

第三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事件营销

随着注意力经济的到来,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无疑是电影市场营销的热点问题,所以事件营销尤其是文化事件营销越来越成为电影营销的重头戏。事件营销最重要的是电影的宣传炒作,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把握住观众的注意力是赢得票房的关键。通过在不同阶段制造不同新闻热点,来吸引媒体与大众的关注。如《建国大业》的“零薪酬”,“演员国籍”等。

要通过炒作制作持续的话题,围绕影片的争论持续展开才能长时间获得观众的注意力,所以要选择互动性、娱乐性、争议性强的事件作为炒作对象。营销团队在利用包括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和手机在内的媒体渠道进行事件营销的过程中,对于炒作程度的把握(尤其是争议性话题)是事件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旦把握不当,会让影片陷入公众负面评价之中,从而不能达到类似《建国大业》“未映先红”的事件营销效果。与商业电影相同的是主旋律电影的事件营销的高潮也应该放在于影片后期的宣传推广中,如《建国大业》豪华盛大的全球首映式首映礼与地方首映式。其在东京的首映式则为国产主旋律电影为打入海外电影市场作出事件营销的成功范例。

第四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可利用资源

作为主旋律影片的制片方和营销团队,在寻找影片赞助商时应多动脑筋,最大限度的使用现实中与“主旋律”有关,有助于弘扬影片主题的社会资源,这样才能有别于商业电影营销。如可结合《建国大业》片中西柏坡会议、重庆会议、解放上海、和平解放北平等情节,与当地政府和景点开展合作进行地方首映式、影片下乡、影片走进革命老区等活动。这样可以一方面促进主旋律影片说教性,倡导和谐的正面性,有助于提高影片和企业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促进地方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唐榕著.电影经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

[2]蒲震元李胜利主编.电影批评:迈向21世纪[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孙晓天.主旋律电影市场化道路探索[J].齐鲁艺苑2009,4:35-38

[4]于丽主编.电影市场营销(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5]支玲琳.《建国大业》引发的深层思考—主旋律,关键是摆脱模式化[J].解放日报,2009,9:5

[6]吴曼芳主编.电影市场营销中的媒体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0

[7]李艳.中国电影整合营销策略研究[J].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75—177

[8]张姝.我国电影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7

[9]晏劲松.电影市场整合营销中的宣传促销和电影后产品营销之我见[J].科技文汇,2007,7(中旬刊):144

[10]曾珂.从《建国大业》海量明星景观看明星品牌的商业运作[J].商业文化,2009,10:41-46

[11]胡谱忠.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片的互动渐变规则[J].贵州大学校报(艺术版),2002,1:33-37

[12]李明利.从《建国大业》看品牌资源整合[J].东方企业文化,2009,10:52-53

[13]刘晓利.反思国产大片的双重效应及其可持续发展之路[J].北华大学校报(社会科学版),2007,10:78-81公务员之家

[14]赖惠民.电影营销三部曲[J].公关世界,2006:34—35

[15]陈旭光.《建国大业》创意文化时代的“创意制胜”[J].中国电影报,2009,1029:5

[16]崔新广.商业电影主流形态与我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J].电影评介,2008,2:10—11

[17]黄海翟群.《建国大业》主旋律的商业大片[J].中国文化报,2009,0925:5

[18]何晓诗.《建国大业》树立主流电影新标杆[J].中国电影报,2009,1029:2

[19]王思璟.《建国大业》的账本[J].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924:2

[20]木夕.中影发行:透析《建国大业》五大创新[J].中国电影报,2009,1001:7

[21]宁克强,李亚红.中国电影市场化运作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9(上):356—357

[22]JosephStraubhaar&RobertLaRose.MediaNow:UnderstandMedia,Culture,andTechnology[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23]M.BagellaandL.Becchetti.TheDeterminantsofMotionPictureBoxOfficePerformance:EvidencefromMoviesProducedinItaly[J].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9:237—256

[24]CharlesA.Lubbers&WilliamJ.Adams.MerchandisingintheMajorMotionPictureIndustry:CreatingBrandSynergyandRevenueStreams[J].TheHaworthPress,2004:55—63

[25]IrisMohr.Buzzmarketingformovies[J].BusinessHorizons,2007:395-403

[26]RobertG.Picard.TheEconomicsandFinancingofMediaCompanies[M].FordhamUniversityPress,2002

[27]梦晓琪.国产大片的可营销元素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8,5:58—59,65

主旋律电影范文篇3

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外来影片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观众观影人数快速增加,但却对国产影片造成很大的冲击。为了保证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2002年《英雄》开启了国产大片的创作之门,激起了国产大片的创作热潮。商业大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产片的市场占有率,但面对好莱坞的不断进入,也显得力不从心,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显现出来。面对这种严峻的市场形势,主旋律电影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巩固了国内电影市场,提高了国产片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展现了时代风貌,弘扬了民族精神。克拉考尔曾言,电影比其他艺术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电影是“人民深层倾向的反映”--而这基于两个最基本的理由:“第一,电影不是个人产品”;“第二,电影必须适应大量的观众愿望。”“无疑,美国观众接受好莱坞塞给他们的东西,但,从长远观点看,决定好莱坞生产性质的,是观众的愿望”,因为“电影提供了过去某个时期社会内部运作的精神反映”。①《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片的成功充分说明,主旋律电影是具有巨大市场竞争力和观众影响力的。拍好主旋律电影既是提高国产影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人们爱国主义意识的需要,更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众精神层面的需求。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观影者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发展多元主体投资的融资机制,逐步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增强其自身的独立性,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满足市场需求这两方面上是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对立的。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如《建国大业》便是主旋律电影市场化发展模式的成功典范,获得了4.2亿票房和良好的口碑。票房的好与否并非是衡量一部主旋律电影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但却是市场对其客观直接的评判。电影拍出来就是给观众看的,如果一部电影拍出来以后,没有观众看,那么只能说其是一堆胶片,既不会得到市场的肯定,也不会实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观众用手中的电影票,对电影投票,行使自己的“选举权”。主旋律电影要适应市场,追求高票房,才能实现自身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审美观。

(2)商业化

电影消费不同于其他商品消费,电影提供的是视听娱乐产品。塞缪尔•马克斯在他的《迈耶和撒尔伯格》一书中这样描写电影消费过程:“电影院是观众购买愉悦的商店,和大多数买卖交易不同,购买者不把所购商品带走。他们付钱观看电影,然后带着记忆离去。当最后一个消费者付钱看完电影离去时,出售过的影片仍然属于销售者。”②电影消费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生产,满足观众的娱乐诉求,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激起再次消费的欲望。从而使电影消费促进电影生产,电影生产引领电影消费,形成良性循环。主旋律电影要想赢得观众,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借鉴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进行商业化包装。深入挖掘影片中的商业元素,契合观众的观影诉求,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题材优势,主旋律电影宣扬的是主流意识形态,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题材--政治题材。另一方面,通过明星效应来提高影片知名度。电影明星作为商业电影中最活跃的商业元素之一,其市场影响力是巨大的。在当下,电影观众的主流人群趋向低龄化和青春化,主旋律电影选用具有票房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明星阵容来拍,不仅提高了影片的市场竞争力,为票房保驾护航,而且扩大了影片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影片识别度。正如巴拉兹指出的:“英雄、俊杰、楷模、典范,是所有民族的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从远古史诗到近代电影,莫不如此。”③电影明星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很大程度上更似一种文化符号,引领着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潮流。选用观众熟知的明星扮演主旋律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有利于拉近英雄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引起观众的共鸣,使英雄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如影片《秋之白华》,窦骁饰演瞿秋白,董洁饰演杨之华,融合历史与时尚元素,深深地吸引了今天的观众。

(3)加强宣传营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信息需求量日益增加。如何让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激起消费欲望,已成为商品销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宣传营销的作用日益彰显出来。“电影作为一种产品,消费者在消费之前是看不到产品本身的。不像其他产品,摆放在专门的购物场所,任由消费者观看、触摸甚至试用。电影在公映之前,观众是不得而知的。”④观众只能从广告、影院海报、预告片中获得影片信息。如何让观众及时准确地获得影片信息,买票观影,主要取决于影片上映前的宣传营销。商业片在宣传营销方面的投资是巨大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相比而言,主旋律电影在这方面就差强人意了。主旋律电影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营销。在加强传统宣传营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营销手段,使用网络社会化媒体(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网、时光网等)。通过这些手段,实现了信息迅速、及时、有效的传播,让各个层面和不同行业的潜在消费群及时获得信息,激发其观看欲望。正如《失恋33天》这样一部低成本影片,通过网络、微博等现代营销手段的宣传,最终取得3亿多的票房。

(4)强化品牌意识

“产品的生产都是暂时的,有生命期的,最终总会被其他产品所代替,但品牌则可以是永久的。”⑤一个好的品牌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自身的价值和知名度,而且保证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较高的信誉度。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提高,品牌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商家的关注。美国营销专家凯勒认为:“在艺术与娱乐业(例如电影、电视、音乐和图书),品牌的作用尤为突出。这些经验类商品都有很多例子。购买者无法通过直接观察来判断质量,而必须借助于其他线索,比如,有关联的人,项目所包含的概念或基本原理、口碑、重要的评价等。”⑥

主旋律电影范文篇4

论文首先追溯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轨迹,对其发展进行了总结,讲述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现状。通过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对国产主旋律影片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即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在与美国影片和国产商业片的对比中对国产主旋律影片经营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电影《建国大业》的营销案例分析。第四部分则通过以上的分析,对国产主旋律影片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国产主旋律电影;电影营销;营销策略

前言

作为国产电影中的一支独特力量,传统的国产主旋律电影要求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念,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按理说主旋律片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且有较理想的市场回报率。但现实是冷峻而耐人寻味的,如电影部门于1998着手规划将18部国产电影确定为建国50周年国庆献礼片,却以“热媒体、冷票房”而告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一系列电影管理条例的出台和国产电影市场化运作体系的日渐成熟,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成功涌现出来并先后走向世界。主旋律电影商业化道路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主旋律电影面临着商业化包装和营销过度的可能趋势问题。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好莱坞式”的营销模式,未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人文价值严重缺失,商业性会掩盖其本应该发挥起的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意念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主旋律影片还是难以逃离“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本文从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媒介管理学的角度来解析目前国产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呈现的市场行为和营销策略。将国产主旋律营销现状与美国电影和国内商业电影的营销模式相比较,总结出主旋律电影的市场环境和优劣势,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建国大业》的案例分析,提出对国产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建议,以探索适合国产主旋律电影营销的发展之路。

第一章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及转变

第一节追溯国产主旋律电影

一、“主旋律”介绍

主旋律电影要求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念,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主旋律电影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具有文化性,是焕发个体生命力的重要动力因素。因此,真正优秀的主旋律电影精品应该做到:“真实地表达对于世界和人生的体验和认识,提供一种人文远景和审美理想,主旋律电影功能的理想能可能是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诸种功能共生于一种影片。

二、传统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艰辛发展

从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在走过了7个年头之后,经过恢复、调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产业已经开始创造出效益。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650个增加到1956年的8450个,电影观众从1949年不足5000万人次增加到1956年的13.3亿人次。第一批国产主旋律影片出现在1959年“十年献礼”的浪潮当中,之后每次建国、建党、建军大庆之际均是主旋律影片的“高产期”。

1999年是实施“9550”工程的第四年,恰逢国庆50周年,电影部门自1998年就着手规划,确定18部影片为献礼片,单是其中几部重点影片的投资就高达1亿人民币并且导演阵容齐全,但事实极其冷峻。“从票房收入的统计来看,1999年总票房比前一年下降了50%。1999年献礼片没能获得市场回报现象并偶然。1993年以后,电影市场方向的转变与院线制度改革、国有企业集团化、民营公司崛起、境外影片和资金进入等因素影响,加之主旋律电影过分强调思想性,强调教化功能,缺乏观赏性和现实性,国产主旋律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

第二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转变及繁荣发展

一、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转变

虽然1999年的主旋律影片以“热媒体、冷票房”告终,但其中的几部电影出现了主旋律与商业化相整合的尝试,从题材创作、宣传、发行放映等方面都有所转变。如《紧急迫降》从题材和内容上更具现实性,更加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范畴;《黄河绝恋》将抗日题材与爱情相结合,使片中人物和思想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电影《国歌》根据题材内容,把该片的首映仪式放在广州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露天举行,并邀请了健在的十九路军老战士出席,是群众对电影《国歌》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情感的认同生成了许多潜在的观众。

二、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繁荣发展

2009年恰逢60年建国大庆,《建国大业》、《天安门》、《风声》等一批新型主旋律影片涌现出来,《建国大业》和《风声》加在一起近7亿人民币的票房充分体现其“叫好又叫座”市场反响。这些影片不仅从题材内容更易于观众接受,宣传营销愈发商业化气息且贯穿影片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

第二章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市场环境及优劣势评估

第一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影响电影市场营销活动的因素,除了可以控制的因素(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手段等)意外,还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竞争因素和科技因素等。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所谓电影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一切影响、制约电影企业营销活动最普遍的因素。

一、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宏观营销环境

经济环境方面来讲,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国民对影视娱乐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次贷危机虽然席卷全球,但中国经济依然一枝独秀的表现在民众中引发了强烈的自豪感,民众几乎丝毫没有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情绪仍旧空前高涨。

政治法律环境方面来讲,近年来政府每年对进口大片的数量加以严格的限制,对于允许进口播放的大片,相关部门仍从院线下手,对其拷贝的数量加以更加严格的控制。这些措施从一定程度上为确保主旋律电影在内的优秀国产影片能够取得出色票房提供了积极条件。同时2009年中国建国60周年这一特定政治社会环境注定会促进国产主旋律电影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能够获得长度的进步和发展。

技术环境方面来讲,随着国营和民营影视企业的不断发展,欧美日韩先进的影视制作加工技术渊源不断地体现在主旋律影片当中,从1999年的《紧急迫降》到2007年的《集结号》再到2009年的《建国大业》、《天安门》、《风声》等。

二、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微观营销环境

微观营销环境主要涉及观众、供应商、联盟伙伴、竞争对手、其他关系环境及其企业自身。电影企业的自由环境包括体制环境、文化环境、人才环境、营销环境、财务环境等。

电影成功的根本在于票房,观众是购买电影票并观看影片的消费者。由于主旋律影片对于观众层次的差别包含度很高(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国内市场二三线城市潜在观众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由于主旋律电影多少带有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故开拓海外市场应该首先针对对于中国意识形态较为认同的地区和人群。

由于目前国产主旋律电影也在向商业电影片学习走整合营销道路。过去以传播者为导向,以经营电影为主业,以电影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差异化为核心的行销策略已经显出疲态,难有市场号召力。主旋律电影虽然从题材方面与商业电影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但追求市场效益的目的是不变的,所以主旋律电影为了“畅销”,更为了“长销”,将微观营销环境中的供应商、联盟伙伴、竞争对手、其他关系(媒体,政府和学术部门等)等因素整合一体是必要的。2009年9月,华谊兄弟公司成功上市说明了民营影视公司在资本筹集运作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成功。国产主旋律电影由于其题材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往往在制作、发行、放映三个体系中得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鼎力支持,使其得到商业片和进口片“享受”不到的政策倾斜和媒体的关注,而这些“意外”的收获无非使得主旋律电影收到来自各领域联盟伙伴的“青睐”。

第二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经营优势评估

一、与美国电影相比的优劣势

虽然美国影片只有类型片之分,没有主旋律一说,但是,他们的主流电影都必须具有很强的主旋律色彩,比如曾有过极高票房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以至《哈里波特》、《军火之王》等电影;《急诊室的故事》、《六人行》等电视剧,表达的都是主流价值观,像民族自豪感、爱国精神、正义战胜邪恶、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等。

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在国内所拥有的本土优势仍是与之对抗的最强“利器”。

首先是从文本题材方面中体现出来的文化优势。一方面,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可寻的国家,所以其主旋律影片如《巴顿将军》、《拆弹部队》等所传达的主要是追求自由和人类和平,个人英雄主义等意识,虽在国内有一定接受群体,但由于两国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并且部分隐含文化扩张侵略之嫌(好莱坞在全球借西方大片推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遭到了不少抵制),并不能像国产主旋律影片那样被任一中国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原本充满政治色彩的国产主旋律影片也在不断地改进,更加注重对平凡人物及其情感的描述,如《张思德》、《天安门》等,“以小见大”的方式更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观众所接受。

然后是明星资源优势方面,虽然好莱坞星光璀璨,但其大部分知名影星在中国仅仅被中青年阶层所熟知。而国内明星更为老少熟知,主旋律影片往往以巧妙的明星演员搭配得到较为广泛年龄层次的观众所接受。并且国内明星相比之好莱坞明星的片酬低廉不少,这样可以扩大影片制作发行方的资金利用程度,减少运作风险,间接使主旋律影片在后期加工、宣传等工作更积极地展开。

最后是社会资源及政策方面,一方面国产主旋律影片获得很多官方政策性支持和媒体关注,另一方面好莱坞分账引进的大片在院线的排期和拷贝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审查较严,影片常遇到剪辑的情况。国家电影总局对于每年进入国内的大片有明确数量限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还无力与好莱坞电影正面竞争,甚至在中国的本土市场,也会面临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冲击。

最明显的劣势是电影的投资上,国产电影的投资要比美国的许多电影的投资成本少很多,3亿元人民币已经是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电影,但仍无法与美国每部电影9600万美金的平均花费相比。这里不仅仅是在电影拍摄时所需的资金和明星的费用,也包括电影制作后期的资金,如设备。很多电影制片厂里仍没有很及时的升级设备,使得两者在画面的质量和特技的效果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着人才的缺失,在国内,电影方面的人才还很稀少,个别的人才是无法建立起一个体系和一个项目的,需要许多此类的人才配合才能生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所以在设备的引进的同时还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当然这也是投资的一部分。在2007年的400部国产电影中,真正投资规模超过1000万元的影片估计不足50部,200万元以下投资规模的影片占大多数。在现在的国产电影中,主旋律电影一般算是投资规模比较大的影片,但与财大气粗的好莱坞大片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二、与国产商业电影相比的优劣势

和与国外影片相比类似的是,主旋律电影在政策社会资源方面仍然具有优势,在同为国产的条件下,政策等资源的天平总会向主旋律电影一边倾斜。

在文本题材方面,虽然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叙事风格有所改变,同时发行放映阶段逐渐添加了商业运作,其文化性教育性的特质并没有改变,仍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地作用。但中国的商业电影由于其商业性质带来的急功近利,使得题材内容上常被观众诟病缺少有质量的文化内涵。

上个世纪的主旋律电影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为代表的官方会发挥其组织职能对于部分主旋律影片的放映进行包办,从而从一定程度提高其票房成绩。这种现象虽然仍存在于一些地方,但这个所谓的“优势”作用已经荡然无存。

“2007年中国电影的产品结构中,各种“主旋律”电影,约占40%左右,勉强能够称为“艺术片”的影片约占10%,另外还有26%的影片形态模糊、难以归类,而具有商业类型片“外形特征”的影片仅占24%左右。”数量方面占有的主旋律电影面对专注于追求市场效益的国产商业电影,劣势明显。

其一,主旋律影片的市场定位不清晰,欠少的受众市场调研环节,电影制作方凭借制片方意志生产,而未考虑观众的需要,导致部分主旋律影片脱离现实,经常给观众以“假、大、空”的体会。

其二,电影市场的开发中要重视销售,国产主旋律影片还未形成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的模式,其基本流程是供、销、放。销售过程也非常单一,在影片放映期间缺乏辅助票房增长的宣传策划活动。虽然《建国大业》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没有形成规模气候,还需政策鼓励和企业大胆探索来进行突破调整。

其三,国产主旋律后续营销不足。国产主旋律影片下线之后缺乏一系列的类似商业电影一般的后续营销手段,包括音像制品销售,与新媒体合作进行影片在线点播服务。从另一方面也助长了非法盗版和网络侵权链接放映的现象。

第三章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成功营销典范——《建国大业》

市场营销组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组合因素之间的衔接协调,又要保证各因素环节的优化组合,使其充分发挥最佳效益。因为,企业在确定采取某种促销措施是,不能只考虑市场营销因素组合中的某一因素,而应该着眼于整体目标,从市场营销组合的最佳原则来考虑。市场营销组合的产品(product)、销售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简称4P’s,与电影市场营销相对应即为:影片、发行渠道、票价、广告宣传。本部分将从这四方面着手分析《建国大业》这一成功营销典范。

第一节品牌联合

影片作为产品本身其实是品牌管理的核心。在《建国大业》目前看来,虽赢在推广,但实质是其品牌成功联合的成功体现。

一、产品品牌自身魅力

高唱主旋律是《建国大业》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建国大业》最初策划源于张和平在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他希望能够拍摄一部表现政协创作历史的影片。这个题材的意义非常事关重大,得到了与会者的支持。最终,政协主席贾庆林表态中国政协全力支持这部影片的拍摄。就这样,《建国大业》从构想走向了现实。而从营销角度看,《建国大业》一定程度上因为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具有时代性高度,注定将引发主流消费者的激情。向国庆60周年献礼的主旋律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营销卖点,赚足了公众的眼球。影片从拍摄到推广再到最后的发行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企业、产品、全明星阵容之间的那点事

《建国大业》与中影的品牌相联合,中影在娱乐界首屈一指,长期以来通过大手笔的制作,积累的众多物力人力资源广泛分布在制片、发行、放映、销售等多领域。正是由于中影的地位,加上《建国大业》本身具有的特殊时代性吸引力(国庆献礼系列且官方全民关注),《建国大业》才能最终赢得近180个明星的零片酬加盟。短短140分钟的电影汇集了172位明星,用群星璀璨来形容这部电影一点也不过分。“偶像实力大牌、老中青明星齐上阵”成为这部影片最大的看点。从拍摄之初爆料成龙、李连杰、刘德华、章子怡、陈道明等众多大牌倾情加盟《建国大业》,到逐步曝光全部明星阵容;从爆料成龙想演到爆料周星驰亲自打电话要求参演,众多大腕只为在片中求得一面。

172位明星的原料品牌与《建国大业》的产品品牌、中影的企业品牌联合达到巨大的品牌效应,吸引电影消费者购买票房,吸引媒体进行营销传播。

第二节差异化营销传播

一、众明星国籍争论夺人眼球

披露部分参演《建国大业》明星国籍身份的帖子在网上流传,一场关于明星拥有外国国籍参演《建国大业》合不合适的争论迅速升温,各大媒体开辟专版评论参与讨论。专家学者纷纷参与讨论,上千万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了跟帖留言,这无疑在宣传上又大大帮了《建国大业》一把。如果说这场争论一开始并不是制片方所能预期的话,(不排除此举是自我炒作之嫌)那么影片推广方却真正做到了因势利导。先是导演出来辟谣,认定这个帖子反应的明星国籍问题并不准确,后来又是涉及到国籍问题的明星纷纷表示:虽为外国籍,却依旧还是中国心。制片方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建国大业》这般另类的营销传播使得其真正做到了“未映先红”。

二、内外皆打“爱国牌”

因为被列为建国60周年献礼片之一,且题材是描写我国建国前几段极具代表性质的历史事件历程,极具爱国教育意义,上映前就被众多学校家长列为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操的重要使用教材。同时也随即唤起了海外华人华侨期盼观影的迫切消费心理。这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以商业片形态走向市场,赢得“红色消费”的市场合理性,这完全符合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高票价策略——需求导向定价法

需求导向定价法是指企业在定价时不再以成本为基础,而是以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和需求强度为依据。

由于参演该片的明星基本都是友情出演,据媒体估计为制作方省下数亿元的酬劳费。《建国大业》公布的总投资额仅3000余万,相较于动辄投资上亿的商业大片,成本显得十分低廉。由于前段时间“《建国大业》多位演员非中国籍”、“170多个大牌影星无偿跑龙套”等新闻的冲击,该片已受到观众强烈关注,估计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会主动走进影院观看该片。上海联合院线办公室主任施雷鸣表示《建国大业》有别于同期推出的其他献礼片,完全采取市场化的操作模式,院线也将按照商业电影定价。

《建国大业》全国发行1450个拷贝意味着在一家电影院的多个放映厅将同时上映《建国大业》。在一线城市,《建国大业》票价定在60~80元间,个别场次超过百元。二、三线城市的票价存在明显落差,25元~40元不等,但高于其他上映的电影。这样的高票价在受“爱国主义”感召而来观影的观众中引起了非议。由此看来,《建国大业》近5亿人民币的高票房不仅有赖于观影人数的规模同时,高票价更是功不可没。

第四节广告和宣传

一、“主旋律”跟“贴”

《建国大业》采用贴片广告的商业化运作方式也宣告了贴片广告不再是商业大片的专利,主旋律电影一样能够贴广告。

图3-1《建国大业》映前广告监测

针对全国22个城市107家影院进行《建国大业》映前广告监播,共监测到建国大业映前广告6987条。其中北京,上海与成都的映前广告最多,分别达到了1295条,1207条与803条,占到总体映前广告的57%。

《建国大业》在放映前贴出的广告数量有19条之多,包含7个汽车广告、2个酒类广告以及一个以《建国大业》预告片为内容的饮品广告等。此外,还有5部影片预告,与《变形金刚2》的贴片广告长度不相上下。如此众多的广告数量本身就说明了《建国大业》在商业运作和营销推广上的巨大成功。

二、宣传从“头”开始

从2009年2月开机开始,营销团队就保证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以《建国大业》为主题的大型活动,1-6月份,半年时间里举行77次活动,平均每个月有12个活动。并且通过授权《建国大业》使用和冠名,吸引了五大品牌广告主(蒙牛、一汽大众奥迪、宋河粮液、VEVA手机和清华同方)。利用赞助商提供的资源配合《建国大业》的影片宣传工作,例如全国200多家奥迪4S店播放《建国大业》预告片等,同时合作方都预定了大量团体票,对影片票房有直接支持。

并且影片导演及主要演员在影片上映之后,仍然奔走于全国各大城市的首映礼及影院见面会,最持久程度上的宣传保证了对影片票房和观众消费兴趣的继续刺激和带动。

第四章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营销建议

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主旋律电影,对于电影的制片方来讲,如何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获得足够多的票房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就目前而言试图通过电影产品品牌来培养观众忠诚度似乎并不切实际,也只有在著名导演为代表的实力派影视制作方形成品牌效应。因此,整合传播策略是当前包括主旋律影片和商业影片在内的国产电影营销的可取出路。

电影市场的整合营销传播,必须具备四个关键条件:首先,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剖析电影受众的心理;其次,营销等于传播的理念;再次,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应该建立不同的资料库;最后,是营销传播的整合,这是整个整合营销新体系的核心。电影的营销整合传播系统是庞大复杂的,电影制作、广告策略、市场调研、宣传炒作、公共活动、促销手段等,要在统一有序的经营运作下,形成一种营销传播的合力,才可取得一定的营销效果。公务员之家

主旋律影片运用商业片的营销宣传模式,确立电影市场的整合营销观念凸显在《建国大业》的成功中,可以说是国产主旋律电影大规模向商业化大方向走整合营销之路成功尝试。进一步说是商业营销了“建国”。按照影视炒作“作品事件化、时间话题化、话题传播化、传播持续化”的内在要求,导演兼制片人韩三平通过整合核心资源,制造了一系列话题,无疑为当代营销学奉献了一个经典案例。综合前文对《建国大业》的分析,作为国产电影中的一个特殊类型——主旋律影片在今后的商业化营销中可以从该片汲取成功的经验,不过《建国大业》整合营销中的一些环节所引起的社会舆论非议更是需要今后国产主旋律电影在进行营销时所应该注意的,毕竟主旋律电影的目标是希望实现“既宣传主流价值,又攻占商业市场”的双赢结局。

第一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一种通过信息将消费者、顾客和公众与营销者连接起来的方法。国产主旋律电影既然要走向市场,追求票房收益,就要像商业电影一般深入市场进行调研,把握观众心理,进行精确的市场细分,将电影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市场需求调查就是市场调查的主要部分之一,包括观众主体和观看行为调查,包括:年龄结构、经济收入、风俗习惯、动机等。通过对观众调查的研究,制片方可以针对需要采取决策,是主旋律影片从文本创作方面摆脱之前的盲目性,满足观众所需,为提高提高票房收益打下坚实基础。如《黄河绝恋》中主流意识与爱情因素的结合博得了青年观众的青睐,从而扩大了影片的受众面积同时影片将长城—陕北—黄河等中华民族的重要特质用非常经济的方式连接起来,其意识形态的效果非常可观,远非那种拘泥于实人实地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可比。

第二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是整合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的整合传播活动中,各种促销活动也推动了电影票房的提升。制片方除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维持主旋律影片的质量外,影片上市必须与一系列的营销措施互相配合。在制定主旋律影片促销策略时要将将不同的促销方结合起来使用,形成整体的促销优势。

活动促销和跨行业联合促销方面,投放电影广告、宣传片和海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DVD、户外等媒介进行广告促销已经被主旋律电影较为广泛运用。《建国大业》的巡回活动促销和跨行业联合促销值得同类国产主旋律电影学习。营销团队保证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以《建国大业》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平均每个月有12个活动。联合促销则意味着获得更多额外(免费)的电视与平面广告宣传,以及出现在各种公共场所的广告机会,扩大了电影本身的广告宣传效果,增加票房。《建国大业》案例中,通过与蒙牛、一汽大众奥迪、宋河粮液、VEVA手机和清华同方等商家进行的联合营销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推广费用支出(主旋律题材电影的推广费用一般不会超过800万,《建国大业》3000万元的投资成本中,影片推广支出占到2000万),并且可以利用其他商家现有的销售渠道进行嫁接式的宣传促销,如在奥迪的4S店中播放有《建国大业》宣传片,从而拓宽了促销渠道,达到合作双赢。

主旋律电影也应积极开展后电影产品促销。后电影产品包括电视播映,电影原声带和书籍出版,还有网站手机流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介入进行在线点播所引起的各种广告效应。当然,后电影产品促销的顺利开展要有贯彻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作为保障。

第三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事件营销

随着注意力经济的到来,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无疑是电影市场营销的热点问题,所以事件营销尤其是文化事件营销越来越成为电影营销的重头戏。事件营销最重要的是电影的宣传炒作,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把握住观众的注意力是赢得票房的关键。通过在不同阶段制造不同新闻热点,来吸引媒体与大众的关注。如《建国大业》的“零薪酬”,“演员国籍”等。

要通过炒作制作持续的话题,围绕影片的争论持续展开才能长时间获得观众的注意力,所以要选择互动性、娱乐性、争议性强的事件作为炒作对象。营销团队在利用包括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和手机在内的媒体渠道进行事件营销的过程中,对于炒作程度的把握(尤其是争议性话题)是事件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旦把握不当,会让影片陷入公众负面评价之中,从而不能达到类似《建国大业》“未映先红”的事件营销效果。与商业电影相同的是主旋律电影的事件营销的高潮也应该放在于影片后期的宣传推广中,如《建国大业》豪华盛大的全球首映式首映礼与地方首映式。其在东京的首映式则为国产主旋律电影为打入海外电影市场作出事件营销的成功范例。

第四节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可利用资源

作为主旋律影片的制片方和营销团队,在寻找影片赞助商时应多动脑筋,最大限度的使用现实中与“主旋律”有关,有助于弘扬影片主题的社会资源,这样才能有别于商业电影营销。如可结合《建国大业》片中西柏坡会议、重庆会议、解放上海、和平解放北平等情节,与当地政府和景点开展合作进行地方首映式、影片下乡、影片走进革命老区等活动。这样可以一方面促进主旋律影片说教性,倡导和谐的正面性,有助于提高影片和企业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促进地方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唐榕著.电影经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

[2]蒲震元李胜利主编.电影批评:迈向21世纪[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孙晓天.主旋律电影市场化道路探索[J].齐鲁艺苑2009,4:35-38

[4]于丽主编.电影市场营销(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5]支玲琳.《建国大业》引发的深层思考—主旋律,关键是摆脱模式化[J].解放日报,2009,9:5

[6]吴曼芳主编.电影市场营销中的媒体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0

[7]李艳.中国电影整合营销策略研究[J].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75—177

[8]张姝.我国电影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7

[9]晏劲松.电影市场整合营销中的宣传促销和电影后产品营销之我见[J].科技文汇,2007,7(中旬刊):144

[10]曾珂.从《建国大业》海量明星景观看明星品牌的商业运作[J].商业文化,2009,10:41-46

[11]胡谱忠.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片的互动渐变规则[J].贵州大学校报(艺术版),2002,1:33-37

[12]李明利.从《建国大业》看品牌资源整合[J].东方企业文化,2009,10:52-53

[13]刘晓利.反思国产大片的双重效应及其可持续发展之路[J].北华大学校报(社会科学版),2007,10:78-81

[14]赖惠民.电影营销三部曲[J].公关世界,2006:34—35

[15]陈旭光.《建国大业》创意文化时代的“创意制胜”[J].中国电影报,2009,1029:5

[16]崔新广.商业电影主流形态与我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J].电影评介,2008,2:10—11

[17]黄海翟群.《建国大业》主旋律的商业大片[J].中国文化报,2009,0925:5

[18]何晓诗.《建国大业》树立主流电影新标杆[J].中国电影报,2009,1029:2

[19]王思璟.《建国大业》的账本[J].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924:2

[20]木夕.中影发行:透析《建国大业》五大创新[J].中国电影报,2009,1001:7

[21]宁克强,李亚红.中国电影市场化运作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9(上):356—357

[22]JosephStraubhaar&RobertLaRose.MediaNow:UnderstandMedia,Culture,andTechnology[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23]M.BagellaandL.Becchetti.TheDeterminantsofMotionPictureBoxOfficePerformance:EvidencefromMoviesProducedinItaly[J].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9:237—256

[24]CharlesA.Lubbers&WilliamJ.Adams.MerchandisingintheMajorMotionPictureIndustry:CreatingBrandSynergyandRevenueStreams[J].TheHaworthPress,2004:55—63

[25]IrisMohr.Buzzmarketingformovies[J].BusinessHorizons,2007:395-403

[26]RobertG.Picard.TheEconomicsandFinancingofMediaCompanies[M].FordhamUniversityPress,2002

[27]梦晓琪.国产大片的可营销元素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8,5:58—59,65

主旋律电影范文篇5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电影内涵表现手法发展与突破

不同于前几年国庆档,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上映的三部主旋律献礼电影格外引人关注。据中国票房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晚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突破50亿元。其中尤以《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的表现最为抢眼,票房分别突破22.17亿元、19.72亿元和8.2亿元。从这些取得良好市场效益的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不难发现,主旋律电影价值观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符合时代价值取向。

主旋律电影:一个被概念“耽误”了的故事宝库

1987年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主旋律电影”第一次以概念的形式被正式提出。当时对主旋律电影的内容界定为:表现党和军队光辉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和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前一类作品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属于大投资大制作的“大片”,早期的代表有《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后一类电影大多讲述人物故事,代表作品有《外交风云》《孙中山》。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主旋律电影一度扮演着弘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加之早期很多主旋律电影过分强调影片的宣教功能,轻视影片的艺术和娱乐属性,常常会陷入一种空洞乏味、苍白无力的叙事误区。当主旋律电影成为教条式政治宣传的代名词,自然很难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观众长期的刻板印象使得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旋律电影的魅力被遮蔽。从故事题材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时代英雄,都有值得挖掘、表现的故事点。一度受制于“概念”的主旋律电影,其实是一座丰富的故事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红色经典。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中,不乏将叙事模式和价值阐释结合得很好的系列佳作。其中《离开雷锋的日子》《外交风云》《生死抉择》分别夺得1996年、1998年、2000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上世纪90年代初拍摄的《大决战》堪称史诗级大片,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巨作,几乎重现了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影片中的许多大场面镜头都是实景拍摄,参与拍摄人员超过10万,动用物资包括TNT炸药160吨、血浆100公斤、空炮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大决战》带给观众的震撼来自其对历史真实的反映。无论规模空前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忠实于历史事实。《大决战》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宣扬,并不是口号式的呈现,而是通过镜头让观众在“润物细无声”中去体会。最让观众动容的是其对战争残酷不加任何粉饰的正面呈现,如《辽沈战役》中锦州阵地上,一个老炊事员挑着饭菜面对遍地阵亡战士喊“开饭”的情景;《淮海战役》中盖着白布的战士遗体一眼望不到头等场面,让观众真实感悟到在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空前的大决战中,这些平凡血肉之躯的伟大。在观影需求愈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当代电影市场,越来越有趣的主旋律故事开始登上银幕。小人物成长为拯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孤胆英雄《战狼》;体现国际视野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用江湖世界重新呈现红色经典的《智取威虎山》;以女性化视角展现个体小人物在抗战历史中迷茫与选择的《明月几时有》;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普通人故事的《我和我的祖国》;展现介乎于“平凡与伟大”两者之间的新时代英雄《烈火英雄》《中国机长》……都表现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它不再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输出宏大的叙事套路,而是开始亲近观众,将一个个能够触动观众心弦、引起观众共鸣和深思的中国故事娓娓道来。

从形式到内在的商业化进程

主旋律电影自诞生伊始,走的就是一条非市场化道路。上世纪80年代,在高度强调凸显政治意识的电影市场,主旋律电影扮演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导向作用,其投资制作和发行宣传由国家严格把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旋律电影的艺术价值让位于宣传教化作用。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电影市场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加之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引进,中国电影市场产业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面对电影产业的结构性改革,生产空间急剧萎缩的主旋律电影也开启了市场化的变革进程。一方面,电影产业化政策推动了主旋律电影在制作和发行上的结构性创新,具体表现为国有和民营企业同台竞技的制作格局形成和泛娱乐市场战略的打造,如起用全明星阵容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另一方面,跨文化、跨区域与跨国别的电影生产交流,尤其是香港导演“北上”,为主旋律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起用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偶像明星参演,是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一种操作手法。一方面,粉丝经济时代一些观众可能对主旋律题材不感兴趣,但有可能基于对某位明星的关注而为电影买单;另一方面,对于明星而言,出演主旋律电影对于其自身形象价值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主旋律电影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会放大人物角色的人格魅力,让观众在情感上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情感伴随着影片的结束,会由人物角色过渡到人物本身,并具有很强的持续性。除了演员阵容方面的明星化策略,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道路上的另一项探索是视听方面的奇观。对于观众而言,电影制造的视觉奇观不仅有着直接的视觉冲击力,还是观众理解电影符号内涵的重要载体。改编自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的《红海行动》,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主旋律爆款之作,它的“爆”不仅体现在电影票房和口碑上,也体现在堪比“R级”尺度的画面上。延续《湄公河行动》的“真实”,导演林超贤在《红海行动》中将他“暴力美学”的镜头叙事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爆破、枪战、追击,山崩地裂、浓烟滚滚、尘土飞扬的战场,护卫舰、潜艇、直升机、坦克、火箭弹、防空导弹、步枪……这些最先进的硬核武器真实上阵,震撼着观众的视听神经。《红海行动》将战争的创口不加任何掩饰地搬上大银幕,让观众真实地感受战争的残酷,感知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感知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军人的伟大。

消失的主旋律标签

无论是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还是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暗示着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的界限并不像从前那样泾渭分明。目前电影市场上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内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核心理念传播:涉及领导人等重大题材,或由省部级政府机构(或类似级别官方机构)参与,或具有较强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特征,着重于国家战略或形象宣传。如《十八洞村》和《建党伟业》等。2.一般性主旋律:带有较强的核心价值观宣传色彩和军旅、公安等色彩(商业悬疑片除外)。如《战狼》系列。3.共同价值传播:并不特别突出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和宣传色彩,但宣扬正向价值观,如真善美等;提倡不同文化背景所共同认可的人类美德,如乐观、奋斗、友爱、亲情等。如《我不是药神》。虽然这种划分标准在针对具体的影片时,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但恰巧也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概念化的消解,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新时代观影需求的多元化。和传统观众相比,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观众所接触到的电影题材和媒介传播技术更加成熟,他们的审美需求更加复杂多变。尽管如此,主旋律电影所蕴含的“国家民族”意识对于观影个体的感召力是其他电影很难取代的,这一优势的实现有赖于意识形态、艺术手法和商业技巧的结合。从2019年的最强国庆档,到兼具良好口碑和票房效应的《流浪地球》《战狼》《红海行动》等,这些新主旋律大片在传承家国民族情怀的同时,也对故事主题和电影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创新,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但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旋律电影永远不会缺少观众。

参考文献

[1]秦琼.主旋律电影的变与不变——近十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叙事研究[J].长江文艺评论,2019(01).

[2]马潇.主旋律电影的“今世前生”——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流变[J].当代文坛,2011(01).

[3]刘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制片公司发展经验与启示[J].当代电影,2018(06).

[4]王卓.浅议主旋律电影的创新与突破——以电影《建国大业》和《风声》为例[J].小说评论,2009(S2).

主旋律电影范文篇6

关键词:新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我和我的祖国》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在2019年国庆档期间上映的一部献礼片,于短时间内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影片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7个代表性事件,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下由不同的导演创作完成。电影是叙事的艺术,把故事讲好是创作者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新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如何打破传统叙事范式,在商业片大行其道的今天获得成功的?本文在对电影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其叙事策略,以期为新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找寻突破口。

一、新主旋律电影的诞生与发展

电影是具有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长期以来,其意识形态属性是我国电影生产中的重要支撑,由此涌现了一大批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然而其经济属性却遭到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很好地吸引受众。近些年来这一状况有所变化,在国家政策主导下,电影的商业价值得到业界的重视,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更加尊重受众的需求,还积极转变创作理念,生产出了有别于主旋律电影的作品,从而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有学者认为,这些同样是弘扬主旋律的电影,需要与之前的进行区分,所以开始使用“新主旋律电影”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反映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的意识形态导向更加受到国家重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得到繁荣发展,在数量上出现了较大的增长,也出现了一些涤荡心灵的作品。与此同时,主旋律电影的概念不断得到厘清,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腾进贤在1987年提出了电影制作要坚持主旋律的发展方向,又在1991年的全国电影创作会议后提出具体要求:“我们的电影创作应该突出颂扬时代精神,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它应成为一种融汇于创作主体的全部艺术思维过程和创作过程中的自觉的内驱力,是充实于电影艺术家创作实践中的体现着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精神力量。”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会上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再次得到重视。然而,很多主旋律电影坚持宏大叙事这一范式,电影叙事结构单调、视角单一,带有浓重的说教意味。特别是在商业片大量上映之时,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力往往不够理想。进入21世纪以后,得益于文化产业的不断改革,这一现象逐渐发生变化。以《建国大业》为标志,官方主导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开始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并加入商业元素,大批明星联袂出演,塑造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奇观”。理念上,创作者更加尊重电影的规律,开始回归到电影的本体层面叙事。为了对不同时期的主旋律电影进行更好的区分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新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就有关新主旋律电影的研究而言,一些研究者认为新主旋律电影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创作手法更加灵活,具有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特征。也有学者认为主旋律电影实质上等同于主流商业大片,这一观点是将新主旋律电影放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商业大片的范畴进行研究,无法充分地与更加重视政治性的主旋律电影进行比较研究,会造成研究的割裂。周汉杰和曲玮婷则认为,“区别于传统主旋律电影,新主旋律电影不再将政治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三者割裂开来,而是用更加广泛的题材、更多样化的叙事、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多元化的影像表现方式来承载中国新时代的精神,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内涵。”这一概念更加完整、准确地概括了新主旋律电影的特性、题材和叙事等内涵,因而本文将在这一定义基础上展开研究。

二、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对叙事基础进行分析之前应当厘清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理念。“叙事理念是对不同民族的叙事传统和叙事方式的抽象概括,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的叙事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也是对叙事这一传播方式和文化现象的进一步提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新主旋律电影则继承了主旋律电影中的爱国主义叙事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挖掘人文主义的深刻内涵,这种新的叙事理念正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完善。

(一)爱国主义———从宏大叙事到微宏叙事

爱国主义的表现方式本应是多样的,然而在实践中却长久地受限于宏大叙事的藩篱,在各种影像作品中变成了一味的说教。宏大叙事这一概念来源于后现论,与语言学关系密切,它的题材一般要反映人类和社会重大问题,以群体抽象为基础,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全面而完整的叙事。在此过程中,叙事由于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细节和人物而不够生动,从而变得空洞,客观上拉远了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新主旋律电影突破了宏观叙事这一范式,“小切口”的方式得到大量的运用,在叙述故事时不再从大的历史背景着手,转而具体到鲜活的人物或事件上,再加上对细节进行仪式化的描写,从微观映射宏观,既增加了作品的故事性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即是“微宏叙事”,“它不再是以宏大呈现宏大,而是改以微细方式呈现宏大,或者以微细传达宏大”。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第一个故事《前夜》聚焦电动按钮这一更加微观的元素,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中交代了林治远是恐高的,但是为了国旗能够正常升起,他克服恐惧只身一人爬上22.5米高的旗杆。镜头以林治远为中心进行旋转,与空旷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地渲染人物坚定的信念与英雄气概。也正是这个细节描写,观众了解到开国大典中的这个电动按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个看似微小的事件背后都有如此多的困难,更加凸显出革命时期的艰难险阻。可见,微宏叙事因为有了具体的故事情节的切口而使电影更加生动,同时有宏大的背景作为支撑,保证了主旋律的向心力。

(二)人文关怀———从精英视角到平民视角

人文关怀来源于人文主义,是新主旋律电影的一个重要转向。人文精神是指人与人之间是自由、平等的,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只有呈现具体而真实的人,影视作品才能做到具体真实,叙事主题才能“接地气”。“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电影叙事应以人为本,善于把握细腻的情感。由于私人议题在宏大叙事的范式下被掩盖,人文关怀在以往的作品中略显不足,在电影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精英视角的“霸权”,平民的存在感较弱。事实上,由于我国“家国一体化”传统理念的存在,在艺术作品中逐渐地形成了“家国叙事”的传统。新主旋律电影时常利用人物的家国情怀叙述故事,人文情怀主导的关照平民的叙事理念在此基础上得以实现。《夺冠》中主人公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学生,但是从出场到结束,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都在他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故事发生地点在最基层、最普遍的中国城市一隅,主人公的街坊邻居组成了电影最基本的人物群像,代表的是亿万个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其次,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体育飞速进步的时代,小学生冬冬和小美同时在故事开始时练习打乒乓球,这样的开场反映了人们对体育事业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了《夺冠》的主题。而冬冬要送出的礼物是一个封面为《我的中国心》的磁带,这首红遍一时的歌曲唤起了观众对八十年代的集体回忆。最后,冬冬的爸爸是八级电工,在万人空巷看直播的休息时间还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种敬业精神也是女排所拥有的,无形之中再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三)叙事结构:从平铺直叙到起伏跌宕

电影叙事的内容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故事化情节,只有配合适宜的叙事结构,才能提升电影的整体品质。就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整体而言,叙事结构是新颖的。电影由七个故事组成,这种设计在电影中比较少见,在献礼片中也是首次出现。每个故事中间用书写相应的文字作为过渡,再按照时间线进行排列。由于都是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每个部分之间的衔接比较流畅,也能够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中。就每个故事而言,叙事结构也做出了一些突破,代表了新主旋律电影的整体方向。首先,《回归》和《护航》两个故事大胆采用插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回归》中修表匠华哥是由于洪水灾害被冲到香港的,摔断了腿,被香港警员莲姐救治,此后与莲姐成婚并在港生活。这种插叙结构的设计,反映了华哥与莲姐的因缘际会,也说明了香港与内地的水乳交融和不可分割。《护航》也采用了插叙的结构,以吕潇然作为备飞参加阅兵为主线,在飞行过程中对她的成长经历进行描写,从小时候从烟囱上纵身往下跃到进入部队以后与男飞行员训练和比赛,都体现了这位女飞行员不服输的倔强性格。在阅兵前组织通知她是备飞,这与要强的她形成强烈的对照。导演在结构设计时将之与主线穿插叙述,既能反映吕潇然成长过程中逐渐因为不服输的性格变得优秀,更能反映这样性格的她在服从命令并顺利完成备飞任务过程中的委屈和挣扎,由此烘托出一个更加高大的人物形象。

三、结语

新主旋律电影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按照文艺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要求,人文关怀要做到位,文艺工作者就必须跳出宏大叙事的框架转向关照个人。同时,个人的故事一定是处在特定时代,宏大的背景不能丢,因此以细节作为小切口成为最实用的叙事方式。在此背景下,为了贴近受众,宏大叙事变为微宏叙事,平民视角的作品开始登上荧幕。《我和我的祖国》采用微宏叙事的范式,通过塑造立体的平民人物群像来反映他们的家国情怀,借助多元化的叙事结构,推动电影主题不断得到强化,收效甚好,是新主旋律电影的又一代表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增添了光彩。虽然个别故事细节打磨得还不够,但是就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而言已经做出了不少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古田军号》:今昔对视中的微宏叙事[J].电影艺术,2019(05):42-45.

2.周汉杰,曲玮婷.新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征与思想价值研究[J].电影文学,2019(05):26-28.

3.袁亮杰.中国新型叙事理念的特点与表现[J].青年记者,2018(08):

5-6.4.张振华.论“新主旋律电影”[J].学术月刊,2011(02):110-115.

5.翟建农.关于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答问———电影局局长滕进贤访问记[J].电影艺术,1991(03):4-8.

主旋律电影范文篇7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分析

2019年9月30日,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公映,为祖国献礼。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聚焦了人们的目光,成为同期影片中的佼佼者。最终更是获得了31.02亿的超高票房。《我和我的祖国》并没有像传统的主旋律电影那样,选择宏大的题材去加以英雄化的表达,而是深入到平凡小人物的生活之中,通过电影中七个故事展现七种真心,映射出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家国情怀。

一、《前夜》——匠心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开篇第一个故事《前夜》,是以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作为历史背景。经过连年的战争,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甚至连一个简单的电动升旗装置都没有,需要首次尝试制作,这个光荣且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主人公林治远的头上。由于科技落后、物资匮乏,直到9月30日,距离开国大典只剩14个小时的时候,电动升旗装置还没能制作完善。管虎导演便抓住这一细节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关于匠心筑梦的真实的故事。为了保证开国大典上电动升旗装置不出现任何问题,主人公林治远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动旗杆的设计制作当中。他按照1∶3的比例,重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升旗装置。期间,为完成任务他一个月没有回家;为调试旗杆他努力克服恐高;为完善装置他反复进行试验;在发现问题时他想尽办法解决。这个故事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处理,展现出了林治远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最终,他怀抱一颗匠心成就了全中国人民的梦想!

二、《相遇》——丹心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伴随着一团蘑菇云的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为防御和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增添了一份可靠的保障。《相遇》便以此为背景展开。由于原子弹的研发是一项绝密工作,主人公高远只能不辞而别,离开自己的女友,隐姓埋名,将自己的一腔热忱投入到研发工作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一次试验失败大家紧急撤离的时刻,高远却选择将生命置之度外,重返实验室,用一颗赤诚丹心保住了之前的试验成果,并推理出正确的实验做法。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即将命不久矣。原子弹的成功研发,令中国人民热血沸腾。但是,在一片喜气洋洋、欢腾热烈的人流中,高远和女友被冲散,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女友在电视上看到了高远为国牺牲的消息。所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多少高远们用他们的丹心,为我们负重前行!

三、《夺冠》——决心

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三连冠,振奋人心!为了观看这场比赛,一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被高高架起,弄堂里的街坊邻居围坐一起,翘首以盼,想要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电视信号出现了问题,作为电工的爸爸也没在家,调整电线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小主人公冬冬身上。而这一天,却是他喜欢的女孩小美移民的日子。面对纯真的感情和邻里的需求,小冬冬的内心无比挣扎,难以取舍。在关键时刻,他下定决心为街坊邻居们服务到底,做出了舍小我为大家的艰难抉择。最后,女排胜利,人们将小冬冬高高的抛向天空,他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如今,许许多多的“小冬冬”成长起来,决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和我的祖国!

四、《回归》——同心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导演以此为背景,采用两条线索交叉叙事,呈现出不同人群对于香港回归所迸发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一条线索是外交部工作人员在与英方交涉时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第二条线索则是以华哥为代表的普通香港人民,以莲姐为代表的香港警察,他们与我们血脉相连,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也是他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因此,以他们为代表的香港人民也在为回归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全中国人民盼望了154年了,我们不想再多等一秒,大家怀抱着一颗同心,披荆斩棘,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1997年7月1日零点零分零秒,在香港的上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五、《北京你好》——善心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电影没有刻意渲染奥运会开幕时的激动人心,而是深入到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点带面的突显出中国普通老百姓最真实、善良的一面。张北京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而是带有一点市井气息,有一点狡猾的形象。他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员工,但是却无法掩盖他对儿子的疼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爱吹牛、不靠谱,但是却乐观、积极。正是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形象,在得知四川小男孩的父亲生前是装护栏的奥运工程农民工以后,便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票送给了这个小男孩,才显得格外动人。整个故事自然地流露出中国普通老百姓心底的质朴和善良。这些善心凝聚在一起,造就了今天和谐、幸福的新生活!

六、《白昼流星》——信心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成功着陆。但《白昼流星》却没有过度放大这一辉煌的历史时刻。而是将笔触定位在了两个西部的普通少年身上,这两个少年因为父亲离世,身体和心灵都没有了归宿。玩世不恭、打架斗殴、偷窃抢劫,他们不仅物质匮乏,而且精神贫瘠。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精准扶贫。李主任是一大批深入西部地区的扶贫干部的缩影。他深知扶贫不只是物质上的支持,扶贫更是精神上的激励。所以,这个故事中老李反复地说着站起来!因为只有站起来,才能富起来、强起来。通过老李的感化,两个少年慢慢地发生着变化。最终,老李将他们引向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的着陆地,让他们亲眼见证了“神迹”的降临。让他们意识到白昼流星不只是故事,在如今这个强大的祖国可以将其变为现实。这对于两个少年心底的震撼不言而喻,令他们重拾了信心。而对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这份信心也终将升腾为无尽的希望!

七、《护航》——甘心

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歼-10战斗机从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这是一个欢腾的日子,也是一个耀眼的时刻。导演文牧野另辟蹊径,将视点聚焦在一位女飞行员吕潇然身上。她是女飞行员中最优秀的一位,但是她却成了备飞人选。从凭什么到心甘情愿,吕潇然的心态在蜕变、成长。因为她意识到总有人需要为了大局而付出,和平年代也要有牺牲精神。当吕潇然完成了护航任务,镜头中呈现了一段飒爽的返航飞行动作,独自飞舞着成就了不为人知的“高光时刻”。国家的日益强大,自上而下为我们每个人注入了力量。而每一个平凡的人们,则自下而上甘心在幕后默默地支持、深爱着祖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从科技、国防、精神、领土、生活、扶贫、军事等不同领域,选择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节点,为我们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而这七个故事看似没有任何关联,却是按照时间顺序,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从物资匮乏到储备丰盈,从技术落后到科技领跑。平凡的中国人民,凝心聚力爱我中华,用实际行动和我们的祖国一起披荆斩棘、高歌猛进。谱写出一首平凡而又伟大的家国赞歌!

参考文献:

[1]孙柏,严芳芳.《我和我的祖国》:历史的提喻法[J].电影艺术,2019(6):44-47.

主旋律电影范文篇8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创作特点创作模式表现形式综观

二十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完美结合。但从总体上讲,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宣传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可以使我们深入地认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规律,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分类,一般是按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将其分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和重大现实题材电影等三种。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主旋律电影的选材多以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为主

主旋律电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斥巨资拍摄大量的主旋律电影,其根本目的也就在这里。由此中国主旋律电影多以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为主。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并起到了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认识生活的功能。

例如,《长征》全景式地再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悲壮历程,《重庆谈判》反映国内革命斗争的重要史实,《大决战》系列片展现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宏大场面,《万隆之行》反映了我国外交斗争的不平凡的历史,《国歌》刻画了无数爱国者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献礼影片《我的长征》通过一名红军小战士的独特视角,对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给予了全景式展现,精致巧妙的构思和大气磅礴的气势,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拥有了崭新的意蕴和格局。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东京审判》形象展示了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东条英机等日本甲级战犯的历史过程,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险恶嘴脸,以真实的氛围、凝重的情节、史诗般的风格,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主旋律电影善于塑造历史人物、时代英雄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中国主旋律电影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其自身形态受到观众和市场的驱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一系列的史诗性革命战争巨片和革命领袖历史传记片之后,观众和市场开始呼唤更多贴近生活现实的更加适应时展的艺术形象。主旋律电影以1989年影片《焦裕禄》标志,“主旋律”影片开始了新的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英雄人物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全能英雄,而是一样儿女情长的平凡形象。这种新的创作风潮使主旋律影片中的领袖人物个人魅力的表现和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得到了明显的改观,时代促使观念改变,随着主旋律电影的不断发展英雄模范人物的创作也陆续发生着变化。影片《郑培民》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彻底颠覆了“高大全”套路,则是以细节塑造人物,以民族精神感动观众。其艺术感染力决不仅仅是如其直截了当的片名那样单一,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影像世界。电影《任长霞》为了防止英雄“脸谱化”,在制作中力求真实,并将14万登封老百姓为任长霞送葬的真实录像镜头运用到了作品中。影片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物的心灵世界,既注重刻画任长霞忠于职守的光辉形象,又将她还原成一个普通的母亲和妻子,富有人情味。《沉默的远山》中塑造了一个走下神坛的主旋律式的英雄人物,主人公周国知不再是高高在上站在神坛上让人们顶礼膜拜的人物,而是你身边一个普通的民政干部,或者说就是你的乡亲。《生死牛玉儒》从人物性格的挖掘入手,避免了从概念出发,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纵观全剧,处处涌动着一种真诚的激情。编剧和导演把牛玉儒还原成普通人,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他,在他胸怀大局、心系人民的一生中找到了创作的切入点,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激情的市委书记。这些主旋律影片把握精神世界、注重人格形象、着力镜像表达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主旋律电影的表现形式尊重生活,忠于艺术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主旋律电影也在逐步走向市场,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其存在空间也在日益扩大。主旋律影片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片种,不能只为宣传教育而拍,也要做到尊重生活,忠于艺术,尤其要尊重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审美艺术。主旋律影片只有遵从艺术和市场规律,才能打动观众。

影片《郑培民》是以原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副主任郑培民为原型改编的故事片,紧紧围绕郑培民在担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期间,率领全州干部群众劈山开路,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根主线做文章,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郑培民廉洁从政、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光辉形象,讴歌了他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忠诚党的事业的崇高品格,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在影片《任长霞》中运用横断面式的创作手法,叙述了河南省登封县女公安局长任长霞忠于职守,最后以身殉职的感人故事。影片以其生前最后36个小时的生活片断为切入点,通过她与亲人、战友以及登封县老百姓的接触,镜头逐一闪回到任长霞的“过去”,表现出了她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100分钟的影片,浓缩了任长霞“亲民爱民”的精神。这位2004年“感动中国”第一人,再次在银幕上感动了千百万的中国观众。

主旋律电影范文篇9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创作特点创作模式表现形式综观

二十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完美结合。但从总体上讲,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宣传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可以使我们深入地认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规律,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分类,一般是按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将其分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和重大现实题材电影等三种。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主旋律电影的选材多以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为主

主旋律电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斥巨资拍摄大量的主旋律电影,其根本目的也就在这里。由此中国主旋律电影多以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为主。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并起到了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认识生活的功能。例如,《长征》全景式地再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悲壮历程,《重庆谈判》反映国内革命斗争的重要史实,《大决战》系列片展现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宏大场面,《万隆之行》反映了我国外交斗争的不平凡的历史,《国歌》刻画了无数爱国者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献礼影片《我的长征》通过一名红军小战士的独特视角,对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给予了全景式展现,精致巧妙的构思和大气磅礴的气势,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拥有了崭新的意蕴和格局。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东京审判》形象展示了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东条英机等日本甲级战犯的历史过程,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险恶嘴脸,以真实的氛围、凝重的情节、史诗般的风格,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主旋律电影善于塑造历史人物、时代英雄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中国主旋律电影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其自身形态受到观众和市场的驱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一系列的史诗性革命战争巨片和革命领袖历史传记片之后,观众和市场开始呼唤更多贴近生活现实的更加适应时展的艺术形象。主旋律电影以1989年影片《焦裕禄》标志,“主旋律”影片开始了新的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英雄人物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全能英雄,而是一样儿女情长的平凡形象。这种新的创作风潮使主旋律影片中的领袖人物个人魅力的表现和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得到了明显的改观,时代促使观念改变,随着主旋律电影的不断发展英雄模范人物的创作也陆续发生着变化。影片《郑培民》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彻底颠覆了“高大全”套路,则是以细节塑造人物,以民族精神感动观众。其艺术感染力决不仅仅是如其直截了当的片名那样单一,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影像世界。电影《任长霞》为了防止英雄“脸谱化”,在制作中力求真实,并将14万登封老百姓为任长霞送葬的真实录像镜头运用到了作品中。影片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物的心灵世界,既注重刻画任长霞忠于职守的光辉形象,又将她还原成一个普通的母亲和妻子,富有人情味。《沉默的远山》中塑造了一个走下神坛的主旋律式的英雄人物,主人公周国知不再是高高在上站在神坛上让人们顶礼膜拜的人物,而是你身边一个普通的民政干部,或者说就是你的乡亲。《生死牛玉儒》从人物性格的挖掘入手,避免了从概念出发,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纵观全剧,处处涌动着一种真诚的激情。编剧和导演把牛玉儒还原成普通人,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他,在他胸怀大局、心系人民的一生中找到了创作的切入点,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激情的市委书记。这些主旋律影片把握精神世界、注重人格形象、着力镜像表达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主旋律电影的表现形式尊重生活,忠于艺术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主旋律电影也在逐步走向市场,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其存在空间也在日益扩大。主旋律影片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片种,不能只为宣传教育而拍,也要做到尊重生活,忠于艺术,尤其要尊重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审美艺术。主旋律影片只有遵从艺术和市场规律,才能打动观众。

影片《郑培民》是以原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副主任郑培民为原型改编的故事片,紧紧围绕郑培民在担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期间,率领全州干部群众劈山开路,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根主线做文章,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郑培民廉洁从政、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光辉形象,讴歌了他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忠诚党的事业的崇高品格,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在影片《任长霞》中运用横断面式的创作手法,叙述了河南省登封县女公安局长任长霞忠于职守,最后以身殉职的感人故事。影片以其生前最后36个小时的生活片断为切入点,通过她与亲人、战友以及登封县老百姓的接触,镜头逐一闪回到任长霞的“过去”,表现出了她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100分钟的影片,浓缩了任长霞“亲民爱民”的精神。这位2004年“感动中国”第一人,再次在银幕上感动了千百万的中国观众。

主旋律电影范文篇10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媒介形式;传播载体;主流娱乐化

回顾过去,大多主旋律电影都显现着道德至上、国家至上等说教性较强的主题。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认为,主旋律电影喜欢“板着面孔,端起架子,它忽略了常态人的艺术表现和正常的生活故事逻辑,具体表现为歌功颂德和讲大道理,显得不可亲,不自然,不鲜活”。在优胜劣态的今天,当代电影人也开始思考主旋律电影模式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是时展的变化,也是风声水起的大众娱乐化的需要。的确,回顾2010年,无论是《云水谣》、《建国大业》还是《风声》这些以新的故事模式出现的主旋律影片,它所形成的全民议论热潮,更是将主流娱乐化推向了传播的焦点。无论是题材的多样性还是源源不断的爱情,特技,明星等商业元素,主旋律电影在宣扬意识形态之余还包揽了市场和观众,创造了票房奇迹,我想,归根结底,这是影片的综合呈现迎合了观众的娱乐心理所产生的结果。

一、大众娱乐催生的“主旋律”

虽然“娱乐”这个词的称谓从理论上讲并不十分准确,但在中国电影经过漫长的发展后,“全民娱乐”的现象越来越显现,这表明中国电影人始终要意识到需要重新审视电影的价值功能。

施拉姆说过,“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工具,不可否认,他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对文化进行了再创造。正如尼尔•波滋曼在《娱乐至死》的第一章讲到的“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虽然我们无法注意到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我们接受它所传达的文化内容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但是电影中的各种手法,呈现模式以及它所带来的视觉快感都对我们接受它所传达的信息有着直接的作用。

正如《风声》与原著的对比,如果大家要是趋向于只是为了通过电影这个媒介形式来受教育,那么书中的颜如玉必然要比电影要详尽得多。而轰动一时的《建国大业》自然也可以用历史教科书中的寥寥几页予以置换,但是,没有电影之前,许多宣扬主旋律的教科书和原著似乎没有吸引受众的眼球,只是作为模糊的印象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里,但是当引入电影这个媒介形式后,情况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很容易在这声色像俱全的媒介形式中找到自己情感的依托,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到影众的心理。

的确,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人们倾向于将看电影的价值功能表现在提供休息,娱乐的基础上。换种说法,娱乐是电影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影中的一切都是为我们提供娱乐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那些悲剧,残暴行径以及恐怖剧情的电影,在电影结束之后,我们不避陷入极度恐慌,难以自拔的心理承受境地。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而电影人似乎更应该重视的是以娱乐这种载体来承载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二、主旋律电影:从全民受教到寓教于乐

李道新在《建构中国电影传播史》中曾写道:对每一种媒介的分析都需要“从它们各自不同而独特的方面进行考虑,”这意味着,研究任何媒介文本的形式和它们承载的内容同等重要。中国电影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而主旋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既承载着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也承担着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功能。但随着社会向市场经济的急速转型,“去影院受教育”已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记忆,而观影已经成了一种与“游戏”等同的娱乐,影视作品似乎不再是陶冶灵魂阐释人生的一种艺术,而成为一种提供精神刺激或精神抚慰的“快餐”。

正如谍战心理学家斯蒂芬森所讲的游戏性的传播:“传播——愉快”,从惊悚模式著称的主旋律电影《风声》来看,在悬念设置上正好构建了观众与云山雾罩的剧中人为一体的故事情节,将自己设置剧中,直到剧中的“老鬼”亲口承认自己的身份,观众才恍然大悟,摆脱剧中的角色。而在这种观感的陶冶下,观众正是在观影过程中体现到了游戏的快感,造成了一种娱乐心理,虽然刺激的面对了影片中的严刑逼供,层层圈套,但是观影人并没有停留在局部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反而在找出老鬼的过程中体现到了刺激的娱乐快感。而敌方的残暴和我方的牺牲精神,在一种娱乐的环境下形成鲜明的对比,无疑将“主旋律”精神得到了传播的最大化效果。而这部“主旋律”电影内容与形式的表达正好迎合了当代影众的文化趣味和心理需要,电影的观赏性也就显得特别突出。这足以说明,在整个电影中用什么样的音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以及满足观众的娱乐心理,让电影作为一种娱乐载体来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深层次文化显得更为重要。

三、“主旋律”精神在娱乐中最大化传播

冯凯帅说:“电影首先是一门传播其次才是一门艺术。”可以说,没有传播,电影无法走进大众的视野。那么主旋律影片又通过怎样的表现方式达到教化的目的,让新的一代产生共鸣呢?

格伯纳等在教养理论中讲到:所谓共鸣就是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这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通过这样的阐释,弗莱把“共鸣”概念扩展到词组和句子以外。戏剧或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比如哈姆雷特,或卡罗尔笔下的爱丽斯,也可以有共鸣。波滋曼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语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