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谚语大全十篇

时间:2023-04-08 01:55:36

人生谚语大全

人生谚语大全篇1

2、助人为快乐之本。

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4、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8、为人民服务。

9、为别人鼓掌也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加油。

10、帮人帮到底,送人送到家。

11、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12、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13、拾金不昧。

14、人生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

15、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16 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

17 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

18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1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2 为别人鼓掌也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加油。

23 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人生谚语大全篇2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动态对等原则

1、引言

谚语是一种承载着文化信息的话语,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经验。谚语中涵盖的智慧精华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更新。汉语中的谚语和英语中的谚语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因为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些谚语的翻译往往并不能传递谚语本来涵盖的文化含义,读者也就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他语言中的智慧。因此,作为一个负责的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在进行谚语翻译的时候,要与谚语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再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文化涵义的缺失。

2、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

2.1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语言特色

明喻是一种用比喻词指出两种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修辞方法。英语中有很多运用明喻修辞手段的谚语。例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汉语中同样有这样的例子。例如: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暗喻是指没有比喻词的提示,但是用一种事物说明另一种事物。英语中例子例子有:Smile is a good medicine. 汉语中:话是开心的钥匙。

换喻不像明喻、暗喻等比喻形式那样利用不同类对象的相似或类同点构成比较,而是利用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来唤起他人的联想,从而避免直说。汉语中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这个谚语中,用老骥来代替老年人,用千里来指代更高的追求。英语中的例子:Good hand, good hire. 在这个谚语中,用”good hand” 来指代有能力的人,也是换喻的体现。

拟人也在谚语中大量出现。汉语中的例子有:失败是成功之母。把失败看成是成功的母亲,赋予失败生命力,整句话显得鲜活生动。英语中的例子:Fact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本身事实不会说话,在这句谚语中,赋予事实人的言语功能。

2.2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来源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谚语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谚语体现出的是大家公认的真理,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下面的例子说明了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对谚语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1)A great ship asks deep waters.

(2)A small leak may sink a great ship.

(3)春天不忙,秋后无粮。

(4)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文学作品是谚语的重要来源,每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对该民族语言的谚语的影响是很大的。下列这些谚语都来自汉语或者英语的文学作品。

(1)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准。From Francis Bacon, of Study)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Everything is ready except the east wind that is crucial.----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演义》)

2.3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区别

中国人和英国人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他们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英国人习惯放牧,捕鱼和航海。所以英语谚语中有很多跟捕鱼和航海有关的谚语。例如:

(1) 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

(2)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

中国人以农业为主,所以汉语谚语中有很多和种田有关的谚语。例如:

(1) 种田不用问,用好水和粪。

(2) 好树结好桃,好种出好苗

中国和英国的气候不同。中国的春天刮东风,英国冬天刮东风。这两个民族的人对东风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认为东风温暖湿润,英国人认为东风寒冷干燥。因此在谚语中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例如: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When the weather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

3、动态对等与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动态对等”理论由尤金・奈达于1964年首先提出,在圣经翻译领域颇具影响力。这一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力求目标语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影响等同于源语言对原文读者产生的影响(Nida 1984:118)

在动态对等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来进行谚语的翻译,这样才能翻译出谚语中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谚语的意思。下面介绍几种翻译策略,分别用不同的例子阐述不同种类的谚语适合那些翻译策略。

3.1 直译

直译是指要完全保持源语的意象以及结构的翻译方法。直译的好处是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语言的特色。如果英语汉语中的谚语含有同样的意象和寓意,代表完全对等的文化色彩,那么就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is literally translated as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这句谚语的翻译采用直译的方法,实现了意象和意思的完全对等。

3.2 意异

有时候,谚语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这样会造成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采用意异的翻译策略。例如:有眼不识泰山被翻译成Do not recognize somebody’s eminence. 在这句谚语中,泰山是文化负载词,西方国家的人不了解泰山在中国人心里的地位,所以为了避免误解,采用这种翻译方法来实现意思上的对等。

3.3 直译加注释

在汉英谚语翻译的时候,直译并不能完全表达清楚谚语所含有的寓意,然而为了实现对等,需要使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意象和文化色彩。为了读者更好理解翻译过来的谚语所表达的本来意思,注释是必不可少的。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又可以让读者充分吸收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A lover sees a Xishi in his beloved. Note: Xishi i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4. 结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参与跨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谚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因为两种文化的差异,谚语的翻译需要一定的策略来处理两种文化下的读者对同一个谚语产生的不同反应。为了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使得目的语的读者看到翻译的谚语时产生与源语相同的反应,不同的谚语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为了实现各种目的,可以分别使用直译、意译以及直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进行汉语谚语的翻译。

参考文献

[1]Nida, E.A. (1984).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in the Western Worl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22:9-15.

[2]Nida, E.A. (2002). Language and Culture:C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人生谚语大全篇3

关键词: 谚语 起源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发展,各国家联系日益紧密。人们发现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经常由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时误解别人的意思。本文结合英汉谚语文化,介绍英汉谚语起源,分析其不同的文化差异,以方便大家了解英汉谚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让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自如。

二、特殊语言――谚语

牛津词典中,谚语被定义为一种短小精练为世人所熟知的语句,它往往代表着事实或良好的建议,它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在语言上重视声韵,用词上讲究凝练,句式上注重对称,表达上力求形象,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的瑰宝[1]。谚语意味深长,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大众性,它在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通常,它们能反映出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生活态度等。海边的人们生活依赖于海,他们的谚语多与航海、天气、捕鱼有关;游牧民族如阿拉伯人,他们的谚语则是关于沙漠、绿洲、羊群、骆驼等;老者受尊敬的民族中,谚语与睿智长者有关;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有很多歧视女性的谚语,比如:Women have no souls.(女人没有灵魂。)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谚语作为独特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与各自的民族文化紧密相关,并且极大地反映出其民族文化的特色。通过英汉谚语文化的研究分析,能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异同,从而领会两种语言的奥秘。

三、英汉谚语的起源

谚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表达丰富含义的语言。要探索谚语,首先必须了解其起源。广义上讲,英汉谚语有着很相似的起源,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反映了人们的能力、智慧和经验。具体来讲,它们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于民间生活的谚语

民间生活是谚语的主要来源,人们善于将日常的生活经验总结为谚语形式加以流传,这些谚语精练地显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源于人们日常工作的谚语。很多谚语都是人们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创造的,包含了天气的变化规律或一些职业的特点,并且是用大家所熟知的语句简练地表述出来。如:Hoist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趁着好风扬起帆。)它首先是被海员使用,后来变成了国际通用的谚语,适用于很多不同的场合,它告诉我们想要做好事情,就要抓住机会。

2.源于民间习俗的谚语。一些谚语与民间习俗有紧密联系,比如:Good wine needs no bush.(好酒不需常青藤。)它来源于古老的西方民俗,过去,卖酒商人总是悬挂一些常青藤或有常青藤的画在门口,以此作为有酒出售的招牌。有些酒家出了名,即使没有常青藤标志也有顾客来喝酒,它相当于汉语谚语“好酒不怕巷子深”。

3.源于婚礼的谚语。英国人认为如果女孩婚礼时天气晴好阳光灿烂,那么她将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因此英国有谚语:Happy is the bride that sun shines on.(阳光下的新娘最幸福。)而在中国同样也有源于婚配习俗的谚语,如:“强扭的瓜不甜”,它隐含着旧社会妇女的悲惨婚姻生活。

(二)源于文学作品的谚语

英汉谚语中,文学作品也是非常重要的谚语来源,来自书面文献的谚语叫“雅谚”(learned proverb),来自民间生活的谚语叫“俗谚”(popular proverb)[2]。很多英国谚语来源于莎士比亚作品,这些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以至于没人能想象英语没有了这些文学巨献会变成怎样,如: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爱情之路无坦途。)伊索寓言是英语谚语的另一个主要来源,这类谚语十分简明扼要、风趣幽默,易于理解并常用在生活实践中,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蛋。)

很多汉语谚语也是来自于经典文献,要穷尽每条谚语的出处很困难,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和《水浒传》被公认为谚语的重要源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从中而来的一条经典谚语。

(三)源于宗教神话的谚语

宗教神话是英汉谚语的另一源泉。中国文化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很多谚语与之有关,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而《圣经》是西方谚语的重要源泉,《圣经》影响着其信徒的生活,易为人们所接受,如: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美名胜过财富。)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独特的宗教神话,其中古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对英汉谚语的形成影响巨大,比如:Far from the Jupiter,far from thunder.(离朱庇特越远,离雷电越远。)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此,谚语也是宗教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四)源于其他语言的谚语

由于文化的发展,一种语言必定会吸收其他语言中的谚语文化。很多英语谚语因为历史原因来源于拉丁语,比如:There is no rule without an exception.(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此外,还有些英语谚语来源于法语,如:Nurture is above nature.(教育胜于天赋。)等。

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步使得汉语谚语也吸收了其他语言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甚至英语中的谚语,比如:The grapes are sour,as the fox said when he could not reach them.(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四、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谚语作为语言中精练优美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要想学好一门语言,文化因素往往是最难掌握的,因此,了解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很有必要,它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具体而言,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有以下几点。

(一)地理环境不同

谚语往往与人们的居住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海岛国家,其国土没有一个地方与海的距离超过了110英里。因此英语谚语中有很多谚语关于“船”和“海”的,例如:In a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在平静的海上,人人都是领航员)。而中国是农业大国,谚语多与农业相关,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冬麦深,春麦浅”。另外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关于“东风”与“西风”的,在中国春天吹东风,而在英国春天吹西风,所以中国谚语有“春东风,雨祖宗。立夏起东风,田禾收割丰”,而英国则有“It i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西风送暖,百鸟欢唱。)”

(二)生活习俗不同

谚语源于人民的生活,不同的习俗经常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英国与中国的习俗有很多不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狗的态度。汉语谚语中对狗的描述往往是贬义的,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No ivory issues from the mouth of a dog.)”。英国人则认为狗代表忠诚、勇敢和聪明,所以英文谚语有“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三)不同

中西方的差别,导致其谚语也各有不同,中国佛教、道教兴盛,所以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谚语。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多信奉基督教,《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对其文化影响至深,所以有“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等谚语。

(四)文学作品不同

由前文所述可知,英语谚语多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伊索寓言、英文诗歌等。例如:The wish is father to the thought.(愿望是思想之父。)(莎士比亚);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培根)。而汉语谚语多出自《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和《水浒传》,故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谚语。

(五)价值观念不同。在西方独立和隐私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观念,他们强调自由,信奉个人主义,“Self-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al.(自我保护是自然的第一法则)”和“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一)”就是反映这些观念的谚语。在中国,人们更注重于集体精神,认为自己是集体中的一部分,所以很多谚语都显示了集体力量,如“人多好办事”和“团结就是力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清楚看到英汉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世界文化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了解了这些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英汉文化,从而进行无障碍的交流。

五、结语

谚语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本文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的起源和差异的介绍以及简要分析,使读者看到了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为了更加便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我们还必须更深入地去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别,去做更多的研究与探讨工作。

参考文献:

人生谚语大全篇4

中国戏曲谚语,以它独特的方式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戏曲演艺人员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生活,它是划定在戏曲范畴之内的一种戏曲行业“谚语”,它背负着中华戏曲传承的重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经过数代戏曲艺人们的总结、提练、发展并逐步完善相对固定的一种动态言说形式。戏曲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虽然寥寥小语、言辞不多、但却语言精辟、深浅适度鲜明。戏曲谚语不仅有力增加了戏曲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效果,更向基层民众巧妙的传授了切于实用的生活伦理,它总结和概括了戏曲艺术实践的经验。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具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作用。因此,戏曲谚语独树一帜形成与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同的理论。

一、戏曲谚语通俗易懂、富有深意

1、戏曲谚语语言朴实、通谷。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戏曲谚语形式短小、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究押韵、对称。它是更加精致、精确、生动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的一门艺术形式,因而一直为戏曲人所钟爱。如:“千斤道白,四两唱”短短七个字,即朴实又通俗,明确说明了“念白”与“唱腔”的比较。同时告诉人们“念白”的难度远远大于“唱腔”。关于演员唱腔、念白的谚语很多很多,又如:“气刀音之帅”、“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放声不放气,永远不费力”等等都说明了演员要学会运用气息,吸入的气息不可轻易放掉,气息要用在发声上,演员演唱中节约气息,不仅保证发声的完美,也使演员少费力气。还有“不怕练不成,就怕志不恒”指出了一名戏曲演员从小学艺练功,成功的关键在于立定方向,并且要持之以恒。简短的几个字,却义蕴深厚。它告诫人们,要从事戏曲艺术这一行,首先要立志,然后再练功学戏,一名戏曲演员自幼就应“早练五更天,晚练半夜睡”,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练到老,唱到老”。周而复始,长年累月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学、不屈不挠的练、只有这样才能成才。一名台拳道的冠军这样说:“自己从地方队进入国家队六年多的时间,除了练就是练,除了教练规定的时间必须练之外,自己还要为自己增加压力,直到拿到了世界冠军,还没有看到北京的天安门城楼究竟是什么样。”这位运动员如果没能明确目标,特别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信念,就很难问鼎世界冠军。戏曲演员也是如此,无论是大师、还是名家,都要经历“不怕练不成、就怕志不恒”。这句谚语所指出的立定方向,持之以恒的过程。戏曲谚语指导性强、通俗易懂,如今凡从事戏曲艺术的演员无论年龄大小都能说出多条戏曲谚语。这是因为从他们迈进戏曲艺术大门的那天起,就开始接触这些通俗易懂的戏谚,并每时每刻在用戏谚的理论指导着学习、创作的艺术实践。

2、形式短小、富有深意。戏曲谚语用简单的语言表明通向艺术必由之路之奥秘,它同现代汉语里的“谚语”一样,内涵丰富、缤纷多彩,就像满天星斗一样,难以计数,这些宝贵的谚语有助于演员扮演角色、塑造人物。也同样有助于戏曲创作,在戏曲中有各种有内涵有经验的长篇大论,但却没有这些精辟、短小的戏曲谚语来的到位。有句谚语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是戏曲演员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技术和程式等,才能进行艺术创造。还有关于角色的谚语“角色无大小,全当正戏唱”,说的是扮演次要角色的演员也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表演,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出戏中的角色有主次之分,他们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有所不同,表演上的分量与难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构成全剧的整体审美效果来说缺一不可,因而每个角色又是互相平等的,没有大小之分,在演配角时,只有拿出演主角的严肃认真态度才能真正把戏演好,又如说明舞台经验重要性的谚语“舞台方丈地,一转万重山”、“乐队、化、装,打幻灯,台前幕后一家人”、“救场如救火、台上无闲人”等等。“救场如救火”是戏曲舞台上表演的一个重要技巧之一,舞台上的演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意外、有事故的发生,在当演出不能继续进行时,所有演员必须竭尽全力解决和挽救局面,为了完成救场使命,即使台上需要的演员行当与自己的行当不一致,也应把个人的困难放在服从演出的地位,把演出正常进行这种谚语是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意识,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谚语不仅影响到我们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同时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边策。

二、语言质朴、运用广泛

1、语言质朴,道理明确。戏曲谚语在中华国土乃至世界有中国戏曲演艺活动的地方,都会有中国戏曲谚语的存在。戏谚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在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有“三绝”、“五不可”、“两不辩”;明代的沈宠绥的《度曲须知》中有“出音总诀”、“收音总诀”,除了书面上对戏曲谚语的记载以外,更为戏曲人广泛用之,戏曲谚语易懂好记的特点,也使业内人士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它的言词质朴,是因为在众多戏曲谚语中,言词直白,一语道破其精神实质:“一招鲜,吃遍天”、“十旦易找,一净难求”、“三年胳膊,四年退,十年练不好一张嘴”、“早扮三光,晚扮三慌”、“死戏活人唱”、“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等等,正是因为它的言词质朴、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所以戏曲谚语才能相传至今。

人生谚语大全篇5

关于父母的谚语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

人道之兴,必由夫妇。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只生不养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母亲(约·谢得)

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贺拉斯)

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儿行千里母担忧

河里孩子岸上娘

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沉的爱存在其中(英国)

宁死做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

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犹太人)

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盐好

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

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英国)

母爱最高尚(德国)

母爱之爱,春天常在(法国)

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萦福克勒斯)

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

女是娘的罗裙带

娘挂闺女,记在心里,闺女挂娘,急断肝肠

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个像娘

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有其母,必有其女(英国)

儿行千里母担忧

河里孩子岸上娘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

娘想儿,长如江;儿想娘,扁担长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

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打铁不惜炭,养儿不惜饭。

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十个叔叔抵不上一个老子,十件褂子抵不上一件袄子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母行千里而不愁,儿行千里母担忧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 —— 谚语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 谚语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谚语

德行与技艺,是子孙最美的产业。 —— 谚语

赐子千金,不如赐子一艺。 —— 谚语

入田观察,从小看大。 —— 谚语

言教不如身教。 —— 谚语

娇生惯养,没有好儿郎。 —— 谚语

月里婴儿娘引坏。 —— 谚语

孩子不好慢慢教,哪有挖井只一锹。 —— 谚语

树杈不修要长歪,子女不教难成材。 —— 谚语

老受夸奖的孩子,最容易放任自流。 —— 谚语

教子光说好,后患少不了。 —— 谚语

树小扶直易,树大扳伸难。 —— 谚语

牛要耕,马要骑,孩子不教就调皮。 —— 谚语

新衣裙头次就要洗净,人从小就要品行端正。(维吾尔族) —— 谚语

人从小时教,马从驹时训。(蒙古族) —— 谚语

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维吾尔族) —— 谚语

得过且过成大祸。 —— 谚语

人不教不懂,钟不敲不鸣,树不修不长,娃不管不成。 —— 谚语

幼小读书要琢磨,休怪老师批评多,生铁百炼才成钢,宝剑再快也要磨。 —— 谚语

家兴出孝子,家败出妖孽。

国威不可内伤,家丑不可外扬。

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

亲人间的他恨比蝎子还危险。

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狱里。

人生谚语大全篇6

【关键词】英语谚语;语言感知;提升文化内涵

每一门语言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英语是世界上最活泼、最富活力、应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英语中有数万计的谚语和俗语,它的主要特点是言简意赅, 反映了生活,凝聚着英语民族的智慧和精髓。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生动形象地提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充满活力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英国著名作家培根说过:“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从一个民族的谚语中既可以找到他们的历史踪迹,也可领略到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对人间百态的观察以及对事物哲理的洞悉。

我本人身为大学英语教师,从教多年来,一直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开始正式学习课本之前,每节课都有近15分钟左右的warm-up,在这个环节中,我就利用同学们刚开始听课时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这个特点,及时添加酷词学习和谚语俗语学习,并长此以往,贯穿到我的实际课堂授课中,不但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汉语中很多经典的谚语用英文表达出来的那种神奇和成就感。谚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巩固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核心是词汇和句子结构。拥有一定量的单词和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如果不懂得句子结构,即使能背诵成千上万的英语单词,也无法说出完整、正确的英语句子。反之,懂得句子结构但缺乏足够的词汇,就会陷入“巧妇无米难成炊”的困境。句中学词、词句结合是掌握语言知识的有效途径。除中学英语教材外,谚语是扩大词汇、弄清句子结构的良好学习材料。谚语以句子为单位,简洁精练,所含的道理通俗易懂,句中的词意不难猜测,对于同学们巩固和学习词汇十分有利。

例如:Adversity leads to prosperity. 穷则思变。

Familarity leads to boredom.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以上三个句子中,前两个句子结构一模一样。通过这个类似的结构,学生们就会很快地掌握四个比较有难度的四级词汇( adversity,逆境; prosperity, 繁荣;familarity, 熟悉,boredom,厌倦) 而第三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结构,又押韵,在记忆单词的同时体会到了语言的美感。

谚语的语法结构正确、规范而严谨,同学们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每天精选几句谚语,帮助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我们若能每天坚持熟记两三句谚语,对于巩固语言基础知识必然大有益处。

2 丰富文化内涵,一语中的

英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反映出英语民族发展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透过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可见昔日历史上辉煌的罗马文化与风俗渗入大不列颠。西方国家古时的酒店常在店门前悬挂一束长青藤作为招徕顾客的标志。那些酒醇肴佳、遐迩闻名的酒店毋需悬挂藤条, 仍是终日顾客盈门。由此人们创造了“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无需挂幌。)这则谚语,反映出人们从业经商的习俗。再比如,有句谚语:“There is nothing tough like leather.”(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条谚语的本义是“再没有比皮革更坚硬的东西了”。这其中有一个典故:当时,16世纪的英国一个小镇子遭到外敌的进攻,镇上的全体居民召集到一起商讨对策,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是stonemaker,他建议用石头做小镇外墙的堡垒,这样比较坚固,第二个纳谏的是carpenter,他建议用木头做堡垒,前两个人的提议都遭到了市民们的一致反对,第三个站起来的皮革匠(leathermaker)说了一句:“There is nothing tough like leather.”。后人就把那种自吹自擂,自我夸耀的人有一个比喻:nothing like leather。英语谚语是我们英语学习者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只有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全面的语言交际能力。

3 感受丰富的修辞句法

英语谚语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征。从语言形式上看,往往措辞简练、对仗工整、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方式。从音韵角度来看,英语谚语又富有乐感、音韵和谐、便于记诵,请看以下数例谚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美妙的韵味。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它借用比喻手法暗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时光获得成功。

Walls have ears.(篱有眼,墙有耳。)运用拟人手法。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时间的浪费者。)虽是反语,却无讽刺意味,只是善意的幽默。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对照鲜明、音、形、义俱佳。

Hedge between makes friendship green.(君子之交淡如水。)押韵使音调和谐有美感。

英语谚语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4 深邃的哲理思想,催人奋发

英语谚语富于韵律之美而不失含义的深刻。英语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以含“gold”的两句谚语为例,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哲理。

Nothing gold can stay.好景不长在。(原意为:好东西不会久长的)

人生谚语大全篇7

关键词:维吾尔族;谚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H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作为语言的精华,沉淀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具有鲜明浓厚的文化特色,它是一个民族聪明才智和民族文化的结晶。维吾尔习语尤其如此,在维吾尔习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谚语 “男人的壮观在于胡须,语言的精华在于谚语――”而习语一般包括成语、谚语和俚语。

维吾尔习语是维吾尔语语言艺术的结晶,它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词语,短小有力、节奏鲜明的句式充分展示了维吾尔语的精华。维吾尔谚语又植根于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土壤中。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及性格特征,这些都在谚语中鲜明地反映出来,形成了维吾尔谚语独特的文化特征。

维吾尔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混融的文化体系。公元9世纪中期,维吾尔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生活在漠北草原的维吾尔先民回鹘因天灾人祸举族西迁,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向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与此同时,以信仰萨满教为主体的维吾尔民族草原游牧文化与西域的佛教、摩尼教等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维吾尔先民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吸纳了其他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养份,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公元10世纪末,伊斯兰教传人天山南路,至16世纪,伊斯兰教完全与维吾尔传统文化相融,并占据了主导地位.谚语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显著的文化差异和民族特色。

下面我就维吾尔谚语与文化的关系,简要提出以下四种意见:

一. 维吾尔族谚语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哲学

维吾尔族谚语往往突出反映出人类的生活哲学。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即人类所有生活实践和生活方法的总结。它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同时也包括了人类利用这些物质财富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内容方面将这些表达内容丰富的谚语分为表示物质生活的谚语和表示精神生活的谚语两大类。

表现物质生活的谚语包含了人类生活中的劳动,饮食,行为举止等内容。在这类谚语中它指出物质财富和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它强调了生产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借助科学方法明确了人类生活的生存法则。如:

表现精神生活的谚语包含了思想,文化艺术,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在这类谚语中表现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这类谚语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精神方面的发展水平。如:

维吾尔谚语中反映出的人类生活范畴,具体来说,可以分为表现职业生活的谚语,表现家庭生活的谚语和表现社会生活的谚语三大类。

1.表现职业生活方面的谚语以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职业和所任职务为主要内容。如:

从这些谚语中可以看出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们挑选不同生活方式的情况。

2.反映家庭生活的谚语包括爱情,家庭生活等内容。如:

3.表现社会生活的谚语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

二. 维吾尔族谚语与维吾尔族人民的自然观

维吾尔族谚语反映出维吾尔族对于自然的观点。一个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会对这个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产生影响。因此,一个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会以这个民族的语言作为借鉴,在谚语中反映出来。

维吾尔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观察气象的每一种变化,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甚至于现在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仍在使用。这些经验按照既定规律和理论知识运转。维吾尔族人民获得的这些理论知识和经验在自己的谚语中反映出来。如:

以上谚语我们可以看出维吾尔族计算天数的方法,把一个月分为两个阶段。

还有一部分表现在谚语中的自然现象反映出维吾尔族的时间观并且反映出维吾尔族的农业观。如:

三. 维吾尔族谚语与维吾尔族的关系

每一种信仰都属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它的范围非常广,包含了宗教,习俗信仰,道德,妖术等等。精神信仰同经济的、文化的习惯不同,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强大的民族特点。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人类的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政治、经济、科学、艺术、文学以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维吾尔族的内容在谚语中有各种迷信观点,这些迷信观点以的形式出现,在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牢固思想。如:

在维吾尔谚语中还能看到一部分自然信仰的内容。如:

这些谚语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对水的信仰崇拜。

四. 维吾尔族谚语与维吾尔族历史的关系

维吾尔族谚语除了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反映他们的生活观,自然观,宗教观之外,还会反映维吾尔族在每个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情况。

历史文化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谚语,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维吾尔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封建统治时期。有的谚语就叙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极大的仇恨,揭露了封建统治着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如:

总之,维吾尔族谚语是维吾尔族人民口头文学宝贵的遗产。维吾尔族谚语同维吾尔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它是维吾尔族人民几千年来各个方面经验的总结概括。维吾尔族谚语就像是我们了解维吾尔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谚语,我们可以看到维吾尔族人民的世界观,历史观,风俗习惯及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海友尔・阿布都卡得尔 《谚语对照词典》[M]新疆: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1999.6

[2]李祥瑞等编 《常用俗语词典》[M]新疆大学出版社

[3]艾力・扎依提等编著 《成语词典》[M]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史震天主编 《互译实用教程》[M]新疆教育出版社

人生谚语大全篇8

关键词:英语;汉语;谚语;对比;翻译

一、引言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富有哲理的通俗、简练的定型语句。“谚语,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英国谚语最早的见之于8世纪的古英语”。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

二、英汉谚语表达形式的比较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如: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

骄兵必败。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

知足常乐。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它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如: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说曹操,曹操到。

有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从字面就能看出原文的喻义来。如: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

Money talks.

钱能通神。

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具有强烈的对比色彩”。使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在于加强语势,宜于说理,读后有心悦诚服之感。中国的许多谚语都有对应的英语谚语,两者意思相同或者相似,完全可以互相代替,请看下面:

①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个脑袋比一个脑袋更好)

②说曹操,曹操到 / When we talk about the devil, he will appear.(当我们谈论魔鬼的时候,他将会出现)

三、英汉谚语表达特征的比较

汉语中以十二生肖为内容的谚语数量众多,流传广泛,是广大群众所创造并喜闻乐见的富有气息和情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兔子不吃窝边草”。相比之下,英语谚语主要有如下特点:

1.使用倒装句。把要强调的部分提前,而把主语部分后置。

To err is human.(=Human is to err.)

人必有过。

2.修饰主语的定语从句后置,强调前面部分。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3.省略主语和谓语动词,或省略其中之一。

Easier said than done.

(=This is easier when it is said than when it is done.)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4.省略定语从句的先行词。

Who shows mercy to an enemy denies it to himself.

(=He who shows mercy to an enemy denies it to himself.)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5.直接用not否定实义动词。

Judge not from appearance.

(=Don’t judge from appearance.)

不要以貌取人。

“说话、写文章运用谚语或者俗语,都能带来相当好的修饰效果”。像《论十大关系》中有一句话:“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运用谚语来说明一个道理,不仅活泼生动,而且准确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度。

四、英汉谚语的翻译

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而且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先看下面一些常见汉语谚语的英译:

1.“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有人直译为“There are no feasts in the world which do not break up at last”。老外听后,也许很难体会其中意义。如果按照美语说法,也许更易理解:“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所有好的事情总有结束的一天)”。

2.对于一些俗语和谚语要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人);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五、结束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汉语谚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人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界、对社会和人生的真实感受创作出来的,是“在它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凝练,而且广泛地流行开来,能够表达出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短句”。它们具体来源于何时何地,是什么人创造的,一般弄不清,而是在人们之间互相口耳相传,历久不衰,它们是相对稳定的,还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们“内容精辟,语言简洁,寓意隽永,犹如智慧之花,读来妙趣横生,素有语言的食盐之称”。

参考文献:

1.张业菊.英语谚语的主要源流及结构特点[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报,2000,8:13.

2.李惠芬.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特点和修辞特点[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5:25.

人生谚语大全篇9

谚语是流传于人们口头的通俗而又富有深刻含义的现成语,它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深”,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谚语十句十句真”,“泉水最清,谚语最精”,“一句谚语千层意”。

一、深邃的哲理美谚语是人们在显示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它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正如高尔基所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来的智慧和情感。”

如:1、谚语反映人们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水缸返潮,大雨难逃”,“腊雪雪满田,来岁大丰年”。2、谚语反映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一日难再晨,岁月不饶人”,“水流东海不回头,误了青春枉发愁”、“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3、谚语反映集体、群众力量:“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排篱笆三个桩”、“大河无水小河干,人多戽海海也干”。4、谚语反映对实践的认识:“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不如虎穴,焉得虎子”,“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不湿脚的人,捕不着鱼”。等等。

二、浓郁的情趣美谚语最初产生于人们的口头。人们在劳作或休息时,偶有警言隽语,便口耳相传,又经过共同的增删损益,最后才定格的。它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产生,自然最能体现人们的审美意识,最富有生活的情趣美。如:“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水是田的娘,无娘命不长”,“一顿吃伤,十碗喝汤”,“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山塌不后退,浪打不回头”,“桑木扁担,拧折不弯”等等,这些谚语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情趣。有些谚语机智幽默,如:“吃青萝卜喝清茶,气得医生墙上爬,”“白日游四方,黑夜补裤裆”。有的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死猪不怕开水烫”,“吃屎狗离不开秫秸丛子”,“见钱就下跪,有奶便是娘”,“瞎子见钱眼睁开”,“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和谐的韵律美谚语一般每句以四、五、七言为主,一般以上下两句为多,三或四句不多。许多谚语是讲究对偶的,如“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创业百年,败家一天”,“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些谚语虽不是对偶,但句式整齐,仍易念易记,如:“甘瓜苦蒂,物不两全”,“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敢过大江,不怕船小”,“将心比心,便是佛心”。还有一些谚语,不求对仗工整,不求句式整齐,而体现出参差美,音韵仍很和谐,如“针尖大的眼儿,斗大的风”,“腰缠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有的谚语运用回问,形成语言的回环之美,如“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忙家不会,会家不忙”,“人欺病,病欺人”。

人生谚语大全篇10

【关键词】韩语谚语;汉语谚语;互译比较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30-02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群众经验的提炼,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闪耀着人民群众的智慧的光芒。谚语言简意赅,具有通俗性,生动性和口语化的特点,透过它的表层意思,可以了解承载它的深刻寓意。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都包含在谚语之中”。

而每一种语言都有着反应其文化内涵和智慧的谚语,但又相应的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文化的交流越来越丰富,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文化现象互相渗透和融合。各种语言中的精辟谚语也随之互相流传,如英语谚语中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又如“All roads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英语谚语又体现了许多罗马文化影响的痕迹,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经典的寓意深刻的具有强烈的英历史与英文化色彩的英语谚语在汉语中也常出现,表现出了谚语的传播性。

西方语言受古罗马文化影响较深刻,东方各国受古代中国历史与语言的影响较深刻。据《中韩词典》中注释谚语是“俗谈”,而韩国的语言文字是在吸收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可以说韩语与汉语的谚语是在相同文化根基上起源、形成并发展而来的,两国有着相近的习俗和文化,这一点也确定了韩语中的很多谚语与汉语谚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表现方式非常接近,有的则是翻译过来的,更有一些谚语是照搬过来的,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百闻不如一见”——

象这种谚语在韩语和汉语中是字字相对应的,这些带有古文体特色的谚语至今都在韩国广泛使用着。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彼此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异,也产生了许多带有韩民族特色的谚语。本文通过对部分韩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从同型同意、近型同意、异型同意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韩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异同及特点。

一、同型同意

韩语谚语中有着为数庞大的与汉语型式相同,意思也相同的谚语,这一点足以说明中华民族古代灿烂文化对东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同型谚语在中国史书中可以找到它的出处。例如:“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又有宋代岳飞

《满江红》词中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

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记载,又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

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

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再如“井底之蛙”——

。出自:《庄子·秋水》中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追溯这些谚语的来源,可充分说明韩语谚语有许多是由汉语谚语翻译而来的。下面再举一些例子进行比较:

从以上这些韩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的对比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表达方式完全相同,寓意也相同,这一类的韩谚很显然是从汉语谚语翻译而来。除此之外在韩语谚语还有许多与汉语谚语表达方式非常接近而且寓意相同的,这些谚语是在吸收汉语谚语的深层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韩国的本土文化,在表达形式上略有差异的一些谚语。

二、近型同意

三、异型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