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交换十篇

时间:2023-03-31 06:36:32

物品交换

物品交换篇1

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来到了CHANGE交换商店。店面不大,但物品恰到好处的摆放,给人一种愉快的视觉感受。店里的老板是一对幸福的夫妻——妻子钟婕和丈夫廖洪斌。

交换商店的文化

“交换商店不是一个时尚的、潮人的、年轻人的玩意儿。它就像你家门口的小卖部、水果摊、理发店一样,应该是你生活的一部分”,钟婕说,“每个社区都应该有一个交换商店,为方圆三公里以内的居民服务。”其实很多人还是有节约意识的,之所以会扔掉闲置物品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处理方式。如果家附近有交换商店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物物交换,而不是把还有利用价值的物品扔掉。

就像任何一种新生的事物一样,交换商店想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一个逐渐被了解和接受的过程。当我们想要扔东西的时候能够首先想到是否有别人需要,家附近是否有交换商店,交换商店是否可以接受这个东西。当我们需要一个东西的时候,能够首先想到是否家附近的交换商店会有这个产品。这个时候交换的理念就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闲置物品被送到交换商店而不是被扔掉,那么我们的城市每年会减少很多的垃圾。虽然目前还无法统计这个微小的举动会对环境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它能改善环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交换不仅是对资源的节约也是对物品的分享。一个一直渴望去非洲的人,如果能从交换商店里换到一个来自非洲的纪念品,对他而言或许就是一种快乐。

梦想从行动开始

钟婕和廖洪斌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交换商店对他人产生影响,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珍惜和分享。“虽然我们力量有限,但是如果一个好的种子能够在人群中播撒,那么我相信它早晚会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也许今天不能改变世界,我也不相信世界可以在几个月内被什么人改变,但是如果人们能够团结、参与、坚持,‘改变’早晚会到来。”廖洪斌说。

他们讲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外面正在下着大雨,交换商店里来了一个中年人。他说家里的电话机坏了,本来打算去商场买个新的,但是女儿跟他说“你应该去交换商店看看”(女儿是交换商店的常客)。钟婕和丈夫把所有的电话机都翻了出来供他挑选,最后中年人买了一个壁挂式的蓝色小话机满意地走了。虽然仅卖出了一个九元钱的商品,但是夫妻二人心里却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倡导的理念正逐渐被周围的人接纳。

一家交换商店所能产生的影响毕竟有限。钟婕和廖洪斌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经营交换商店的队伍中来。只有这样,交换商店才能真正发挥它流转社会上二手物品的作用,让闲置的物品尽可能地被需要的人利用起来。为此,他们非常乐意与人分享自己经营交换商店的心得体会。廖洪斌还很用心地把这些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字,放在豆瓣网站上供大家借鉴。如果有谁向他们请教该如何开交换商店,夫妻二人都会尽其所能帮助别人。继北京的第一家交换商店之后,全国其他城市也陆陆续续出现了交换商店的身影。“我们和全国很多家交换商店都有联系,彼此常一起交流和分享经营交换商店的体会。”钟婕说。

圣雄甘地认为要想改变什么,你必须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别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然而,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就可以改变一切。钟婕和丈夫也怀有着这样的信念。物物交换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除了一些特定的不能通过交换的方式得到的东西外,其他的物品他们首选交换的方式来获得。交换生活逐渐降低了他俩的物欲,转而希望更多的人能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

故事在续写

交换商店就像是一辆行驶的列车,各式各样的物品带着自己的过去上了车,然后它们在某个站台下车,继续自己的故事。一段故事结束后,它们又登上了列车,等待着下一段故事的开始。作为列车上的司机,钟婕和廖洪斌喜欢倾听每一件物品的故事,因为故事里充满着人的情感。

一日交换商店里来了几位老人,他们带来了一些东西打算交换。其中有一块琉璃的摆设廖洪斌不打算接受,因为这类产品很难估价,也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卖掉。正在店内选购的年轻女孩子听到后,她很喜欢那件琉璃摆设,就在店内直接和老人交易了。其中有一个细节让夫妻俩感触颇深。叔叔阿姨带来的东西里有一个圣诞老人造型的蜡烛,因为在包里擦坏了,所以店里没有接受。于是在姑娘购买了琉璃后,他们就爽快地送给她了。送出的同时,阿姨用手深情地摸着圣诞老人说“老头,再见!老头,再见!”。就是这块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的蜡烛,阿姨说它放在柜子里五六年了,每次擦柜子时都要摸摸他,以至于老头身上都光光的。阿姨和蜡烛说再见时,就像在和一个老朋友深情地告别。

珍惜物品就是珍惜一段回忆。当我们把闲置物品送到交换商店,而不是随意丢弃的时候,物品的旅程被友善地延续了。当我们从交换商店里带回一件物品时,我们将会为它续写一段新的故事。无数的人们从它的面前经过,但是只有你带走了它,单凭这段难得的缘分,也应该好好珍惜它。

温馨提示

1.没有闲置物品也可以去交换商店用现金购买二手物品。

2.交换店不做寄卖。

3.店主评估并“购买”客户带来的全部物品,同时支付相应金额的“购物券”,客户在店里可以拿走相同金额的商品,不足部分可以补差价。

物品交换篇2

关键词: 物物交换 换物网站 换客 网络换物 移动终端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货币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做是货币。用货币交易取得自己所需的物品是当今消费的主流,但是在出现货币之前,人类使用易物交易的方式进行“消费”。易物交易符合当今环保、节约成本和环利用的主题。

二、我国换物网站的兴起

2005年7月,一个美国的年轻人借助互联网,在当地的物品交换网站上贴出广告,用一个滚石乐队的旧唱片开启他的换物之旅,成功换得一个几乎全新的笔记本电脑,最后他将这个笔记本捐给一个慈善组织。他的这一行为吸引了无数的人开始关注以物换物这件事的可行性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2006年,我国的换物网站开始兴起,人们在这里为自己闲置的物品寻找一个栖身的地方。换客们以需求决定价值为理念,把自己的闲置物品到换物网站上,以换得别人闲置自己却需要的东西。到今天,我国的换物网站的发展已具雏菊规模,逐渐成为电子商务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

三、我国换物网站的现状

目前我国换物网站的主要人群是学生、白领等年轻人,根据所交换的物品性质的不同,可以把我国换物平台上面的交换模式划分为实体物品交换、虚拟物品交换和技能的交换。

实体物品的交换,如书籍、就电子产品等,交换方法大概如下:(1)用户提交待换物品的信息,发起交换请求。(2)在发起交换请求之后,有一个需要用户填写的交换信息的页面,比如所期待的交换物品、自己这个物品的故事、交换方式、交换地点、联系方式等资料。之后换物网站就会把用户的交换信息到网络平台上。(3)用户可以在换物网站的后台,查看自己待换物品的交换请求明细,最后决定是否交换。(4)如果物主拒绝了自己的换物请求,那么物主就得等待下一位换客。如果对方接受了自己的换物请求,那么物主就可以通过留言、电话、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完成此次交换。(5)交换完成之后,双方互相评价,累计好评度和诚信度,为换物网站创建一个良好的交换环境。

四、目前制约换物网站发展的若干因素

(一)换物网站无法实行实名制,安全系数不高。现在国家工商总局规定,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自然人,应向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提出申请,提交姓名和地址等真实身份信息,但这个规定并没有使换物网站的实名制状况得到改善。

(二)交换的成功率太低。相比于购物网站,换物网站有太多的局限性,他的客源比较少,可以交换的商品、服务种类较少。

(三)容易发生交易纠纷。物物交换是一种非等价交换,换客们对物品交换或技能交换的价值判断有很大的主观性,一般以自己的实际需求决定物品的价值,而不是以物品的实际价值作为衡量尺度,这种不等价交换很容易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影响。

五、移动终端开发的现状与意义

触屏手机的发展引领了手机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开发的快速成长。在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这个天然的环境为手机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了非常大的优势。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即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的一支潜力股。

很多企业开始与移动终端软件开发公司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业务,定制企业专属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并将移动终端作为其提供推广企业的品牌、挖掘开发新的消费者,甚至销售内容的渠道。APP应用的开发与推广成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巨大的市场。

六、基于移动终端的换物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

目前,国内外可以提供“物品交换的媒介”主要以web网站的形式存在,该方式有诸多的不便,不能方便满足身边人的交换需求。移动终端换物平台的出现可以充分改善用户之间交流不变的问题,而我团队认为,在物物交换的时代,物品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物品的实际价值,而在于换客们对于该物品的认可度,通过移动终端的交流,让换客们充分了解物品的价值与内涵,而不是仅仅将他作为一个物品变相卖出去。

物品交换篇3

在如今这个现代商业社会,人们已逐渐习惯了使用各种借记卡、信用卡进行刷卡消费,但也有商家重新发掘以物换物这一古老的交换方式,并把这当作一种新颖的经营模式。有家名为“CHANGE”的交换商店,店主推出以个人闲置物品换取商店物品的交易新模式,一推出便受到热捧。该店开业当月便实现盈利。

闲置物品可以当货币用

走进店中,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家居摆设、饰品玩具以及文具等几乎无所不包。店中的商品大致可以分成丽类,一类是功能性的,像电话、收音机、老式胶卷相机、文具本子、花瓶等;另一类主要是饰品摆设,比如面具、竹雕等。

店主聊先生介绍,目前店里产品仅占五分之一左右,其余都储存在仓库里。同时,在所有这些二手物品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全新的。

据介绍,商店中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用个人闲置物品来交换,当然也可以用现金购买。但是店中规定,不以现金收购,也不做寄卖。

“我的店和其他商店不同的一点就是,接受闲置物品当作货币使用。”

具体的交换规则是这样的:闲置物品来店中估值后可以冲抵消费金额。比如顾客想交换店中标价24元的收音机,拿来的闲置物品通过估价正好值24元,就可以交换。现实情况经常是,闲置物品估值可能低于或高于店中物品标价。如果低于标价,价差可以用现金补齐。而如果高于标价,因为店中规定,不以现金收购,顾客可以另选价差价格的商品。

还有一种情况,顾客闲置物品估价后,暂时没有合意的商品交换,这时店里可以给顾客开一账户,账户有顾客姓名、手机号以及账户余额。这样,顾客可以随时来店中选东西。

至于顾客手中闲置物品的价值评估,聊先生说,评估没有明确的标准,需要双方协商,店中欢迎大家讨价还价。

聊先生强调,店中所有的物品都可以参加交换,但不是所有顾客拿来的闲置物品店中都能接受。为此,他专门列出不接受物品清单:如过于陈旧或无法确定功能是否完好的产品;需要专业鉴定,具有收藏价值的邮票、钱币以及个人手工作品艺术创作;价值不菲的金银首饰、珠宝玉器等;批量积压的饰品、药品、饮料以及烟酒等;二手服装、化妆品以及其他直接用于人体的物品等等。

既然闲置物品能够当货币用,人们有理由认为更多的人会愿意或者倾向于拿东西交换。聊先生说,那只是推断,实际情况则是用现金购买的比例要高于交换。假如一万元的营业额中,百分之七十是用现金购买的。

盈利不是第一位的

在聊先生看来,服务首先体现在第一环节的交换上。“既然是便民,我不注重来交换物品的价值,店中物品最高价格也就几百元。我的标准就是别人能够再使用它,让东西能够实现再流动。”聊先生说,经常有街坊邻居劝他:别收便宜东西了,就像那杯子,一元收,两元卖,没有意义。多收些有价值的东西。

对此,他认为,自己的初衷就是便民,为了让闲置物品有个再流通的地方。如果注重价值,就违背了初衷,也远离了服务第一的宗旨和原则。而且,如果收有价值的东西,店里的经营风险也就相应地增加了。

至于店中实现盈利的方式,聊先生认为,与传统商业相比,交换就好比店中的发动机,交换创造着价值。店中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交换而来,而且是顾客上门,不需要进货。除了房租、水电等费用,没有了传统商店的进货成本。也就是说,所有现金收入就是店中的毛利。

比较重要的还有一点,传统商店进货时,除了进货成本外,还要了解市场和人们的需求,万一选货失败,会造成商品积压。而店中的每件商品,因为通过交换而来,不管多么难看,已经经过一次流通,有人为它付过钱,被人认可过,所以不担心积压问题。

创业分析与风险提示

前期投入:“CHANGE”交换商店的店面约16平方米,按押一付三标准计算的话,首期租金投入大概要12000元。这样的店商品非常丰富,本身就是对店面的一种装饰,因此对装修没有过高的要求。据此估算,前期投入2万元即可开一家交换商品店。

利润:对于交换商店而言,每月的房租是相对比较大的一笔支出,按照目前的租金水平,估算在3000元左右。加上水电、税收以及其他支出估算约500元,店中每月的经营成本大概在3500元。据介绍,店中所有商品都是交换而来,每月没有进货成本这项支出。按此计算的话,每月30天每天有100元以上的营业额即可保本。

选址:聊先生把自己交换商店定位在社区服务上。按照此思路,大型社区应该是交换商店的目标选址。

物品交换篇4

在电影《第36个故事》里,桂纶镁饰演的朵儿用以物易物方式经营着一家咖啡馆,每一次交换都有一段隐匿在物品背后的故事。虽然现实中的故事并没有影片里演绎的那么唯美,但以物易物这种淳朴而又新潮的经营方式并没有消失,众多小而充满趣味的店铺隐藏在城市中某个或繁华或个性的角落,默默写着自己的创业故事。

一家叫CHANGE的小店

在北京的五道营胡同,就有一家采用“以物易物”经营方式的商店。这个名叫“CHANGE交换商店”的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小店成立于2010年,店主聊洪斌,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最初开设这家店的时候,聊洪斌卖的是各种模型,但是来买的顾客很少。后来他意识到可能是模型的价格比较高,超出了一般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我就考虑能不能用闲置物品来抵一些(钱)。”

于是聊洪斌开始接受顾客拿自己的物品过来交换店里的商品,双方只要对物品达成价格积分共识即可。具体做法是,店家会把顾客拿来的物品兑换成积分,然后由顾客用积分从商店里换走等额积分的商品。当然,并非顾客拿来的物品和店铺里的商品都恰好是等额积分的。所以,如果当顾客想要换取的商品积分高于他的自己的闲置物品时,则需要用现金补充;相反,如果顾客想要换取的物品积分低于他的闲置物品价值,那么他可以在聊洪斌的店里开一个账户,剩余的积分今后可以继续用来在这里交换想要的商品,聊洪斌要保证的是自己不掏钱出去,这样才能维持店铺的经营。

当时,聊洪斌自己也并没有多少把握。“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信心把这些东西再卖出去。不过到后来发现,不管一个东西看起来有多廉价,最后还是一件件都卖掉了。”聊洪斌的交换商店从成立至今,先后有4000多位顾客在这里达成了交易,交换的二手商品近10万件。再回过头看这些经营的历程,多少有些令人称奇。

交换生意经

交换商店的经营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经营者很少有现金流水,同时还要赔上经营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和店面租金等等。另一个情况是,顾客可能会认为交换商店的商品过于昂贵,完全可以花同样甚至更少的钱去买一个新的,也许网上还会更便宜。所以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交换商店的生存就会成问题。

对此聊洪斌有自己的应对之道。第一个月的CHANGE交换商店是赔钱的,只成交了3笔生意,而且都不涉及现金,第二个月开始有所好转。聊洪斌认为,如果客人能够自己处理这些商品,一定会比拿到交换商店能得到更多的钱,并且还是得到现金;如果自己没有时间或者不愿意花精力处理,交换商店是个省事省力的选择。而在价格的设置上,交换商店里的所有商品无论开始价格多么的高,都会一直不停地下降,直到它销售出去为止。

“我想这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这样对于商品上架的时候定价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宁可高点不要太低,高点卖不掉可以再降价,低了就没有补救的机会了。”店里商品的快速流动,比较好地验证了聊洪斌这种定价策略的合理性。

同时,交换商店的某件商品会是超利润的,但也会有大量的商品是无利润或者赔钱的。因为交换商店并没有进货成本,算是一种社区服务业。

而说到商品的利润,则是和它的定价是分不开的。同样的经营之道,取经于北京CHANGE交换商店的广州幸福交换商店,他的老板伦子就透露了其中的定价原则。“经营里的最大的难点在于估价,”用伦子的话说,“如果估价有偏差,对顾客不公平,生意也难以持续。”伦子表示,他会先估算一下每件物品能“卖”多少钱,然后按照50%至100%的利润额来给出“收购价”,并在与顾客的讨价还价中定下最终价格。如此一来,店家就能够在价格上占据主动。

闲置不等于废品

很多顾客在逛聊洪斌店时也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你收来的东西卖不掉怎么办?”

在聊洪斌看来,提出这个问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它的潜台词是“这些破烂有人要吗?”但闲置的东西并非就是破烂、废品,没人要只是相对而言。每一个来到交换商店的东西,无论它看起来多么的差劲、无聊、俗气、做工材质不理想,它都一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被某人购买过,这说明它还是有它的市场的。“一件物品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是非常主观的,如果你不需要而把它放在交换商店,物品就会被真正需要他的人带走。”交换商店拿捏的也正是顾客的这种心理。

同时被用来交换的商品并非是东西本身不好,而是放在了错的人手中,而每个人之所以会拥有错的东西,往往是出于不理性的行为造成的。

人们一时兴起买到的东西过后会懊恼不已,这些商品自己用不上就可以交给交换商店。另一方面,“我们是个喜欢送礼的民族”,聊洪斌说。交换商店里很多的商品就是这样被送礼,结果又被送到了他这里。

在这里,顾客可以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换取自己真正想要的;被放错了主人的商品也可以有新主人,在对的地方重新发挥自己的功用。一切变得美好起来。

用心做好店

2012年,聊洪斌在北新桥又开了一家分店,同时有了自己固定的员工,算是有了自己的经营团队了,并且开放了图书和二手服装两项业务;并且商店不再接受过于低值的物品,对于现有的大量低值物品今后也不再室内销售,而是在室外以“大特价”的形式处理。这些似乎都是表明聊洪斌的交换商店已经做得风生水起。

其实除了在社区里开实体店,聊洪斌也没放弃网络这个平台,在在豆瓣、人人和微博上都可以找到“CHANGE交换商店”,同时淘宝上的官方网店也在运营中,而在此之前,聊洪斌曾极力反对开设网店,可能是这种太过简单粗暴的经营模式不能让他接受,但是电子商务大潮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逼迫他不得不赶这个时髦:“正如我们的名字CHANGE,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

在看到聊洪斌的交换商店后,很多人开始或自行模仿,或登门取经,开始在各自的城市开起了属于自己的交换商店。伦子的幸福交换商店和陈女士的“调一调”交换商店就是其中代表。还有在成都的“瓦力”交换商店,在南昌有“紫轩小铺”交换商店等等。

物品交换篇5

一个想改变办公室环境的白领丽人,用一张闲置多时的《西班牙小夜曲》碟片换来了两盆漂亮的君子兰;一位退役军官用野战军刀换得一部电动车;一个薪水不多的蓝领女孩,用自己早已不感兴趣的2枚老邮票,换回了梦寐以求的LV女包……如今,这种推崇环保、节约、实用精神的新“易物生活”正在网上悄然风靡,热衷于以物换物的人,就是时下最时髦的“换客”一族。

购物女孩 “冷宫货”换回快乐生活

26岁的王洁是一位优雅女白领,在郑州市一家商场任企划部经理,月薪6000多元。爱美是女孩的天性,王洁为了让自己的穿着与身份、气质相符,她一直是法国名牌女装夏奈儿的铁杆消费者,无论套装、裙子、鞋还是手袋丝巾,都坚持购买同一个品牌。

因平时工作压力大,业余时王洁视购物为享受,逛商场和品牌店是她最痴迷的减压方式。尽管时常会因为一时冲动而花冤枉钱,但她拎着大包小包回家那种充实的却让王小姐欲罢不能。她开心时购物,失恋时购物,无聊时购物,一不小心就成了购物狂和“月光族”。

2006年初,她和男友按揭一套大房子,面对每月如期而至的银行催款单,王洁大手花钱的习惯只好收敛。继而,她开始为眼前一堆旧衣服的归宿而犯愁,这些被打入“冷宫”的名牌服装大多是八成新的,扔掉太可惜,打折卖出去她又嫌麻烦和俗气。

2006年3月的一天,一位女友乐不可支地打电话对王洁说,她刚刚经历了“破烂儿换宝贝”的趣事,用一部早就弃置不用的旧手机,换回了两件令自己爱不释手的精美藏饰!“大家在生活中肯定都有一些闲置物品是长期不用的,把它放到网上与人交换成自己需要的东东,既可以提高物品的利用率,又能节约购买新商品的成本,多好啊!你也快来做‘换客’吧!”

女友的介绍令王洁怦然心动。于是,她在同伴指引下登陆了那家换物网,并随便找出两件差点被自己扔掉的过季衣服,用数码相机拍成照片上传到网站上,注明“两件品牌女装欲换一部MP4。”

3天后的早晨,王洁忽然想起了此事,她从床上爬起来,睡眼朦胧地打开了电脑。进入留言箱,5条交换请求赫然跃入眼帘。大喜过望的王小姐一下子兴奋起来。经过一番网上“验货”,她最终选择了其中一部新款MP4播放器,并与物主约定,第二天在银基商贸城的“麦当劳”交易。

就这样,王洁用两件“冷宫货”换回了一部九成新的MP4播放器,而且是20G的大容量!既甩出了自家的“垃圾”,为衣橱腾出点空间,又换来了自己需要的新潮产品,节约一笔不小的开支,真是一举两得。

首战告捷后,王小姐翻箱倒柜,把一大堆闲置的物品全“搬”到了换物网上。有品牌衣服、手机、洗衣机、化妆品、Dior项链、U盘……

当天,她就用一条夏奈儿的蕾丝长裙,换回了一副蓝牙耳机。第二天,王小姐又用U盘换回了一套她正想购买的《易中天文集》,还用项链帮老妈换了一套未拆封的高档化妆品。此后,她的换物“业务”开始应接不暇,枯燥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王洁曾经加入一个“换客”的QQ群,并在群里认识了一个很投缘的“换友”大林。后来两人发现家离得比较近,就经常交换东西,换杂志、换碟片、换数码产品和打折券,近半年来他俩已经交换了80多次!

前不久,王小姐将朋友送给自己的王力宏、张韶涵郑州演唱会的两张票都换给了大林,换来的只是两颗机器猫扭蛋。大林乐得一个劲儿喊“超值”!

“等价交换”并非换客们的核心词,他们的口号是“开心就好,需要就好”!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完全不计得失,王洁曾用自己的MP3换了一盒棒棒糖,也曾用一盆芦荟换得了512M的内存卡。

打造中国版“别针换房”传奇

想了解中国“换客”兴起的缘由及其生活,绝不能忽略一位领军人物――上海“易物网”CEO朱人杰。

2005年7月,美国一家比萨店的员工凯尔・麦克唐纳偶然得到一枚30厘米长的红色别针。这位热衷于网上换物的小伙子,就在全球著名的分类广告网站了交换帖子,并用这枚别针成功换到一枝好看的鱼形笔。后来,他又用鱼形笔换来了一个手工艺陶器,接着换来了烤炉,一大桶啤酒。之后更是一次比一次神奇,雪地摩托车、一次远程旅行、录音签约。一位落魄女歌手正需要一次录音机会,于是,麦克唐纳又从她那里换到了一栋别墅的两年居住权。如今,他已带着女友住进了那幢美丽的别墅。

“今年4月19日看到这条消息后,它一下就触动了我,这正是我在寻找的网络创业模式。”此前一直从事广告行业的朱人杰说,他当时就产生一个直觉:网上换物在中国也应该大有可为!2006年5月初,朱先生投建的易物网()面向全球“换友”正式开通了。

“为防别人捷足先登,我当初连市场调研都来不及做。”但后来他才知道,早在2000年,“雅宝网”上就曾经开过一个换物专区,但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以失败告终。“我的换物网站能火吗?”眼看着老婆率先迷上“易物网”,每天晚上玩得不亦乐乎,朱人杰这才松了一口气。随后,他又在上海和北京的各条主要道路上,都竖起了易物网的醒目广告牌。

没想到,在短短一个月内,该网站每天的点击量就迅速突破200万人次,浏览量达25万页面,并以每周20%的惊人速度增长着……到了2006年8月28日,易物网的各项指数更令人吃惊:换客总数:42981人;货物总量:104677件;当前货物:75418件;当前请求换物:28834人;已成功交易:10859件。

易物网才开通几个月时间,竟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朱先生大喜过望。而与此同时,“易物狗”、“换客网”、“易货网”以物换物的平台,在国内不同城市诞生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换客”一族的兴起。

朱先生表示,易物网的信息平台是永久免费的,但以后的增值服务将会考虑收取一定的费用。比如,接下来用户可以用“易物贝”(类似网站积分)换取自荐物品功能,类似竞价排名的方式,可以使“换客”的物品排在页面的前面吸引点击率。易物贝可以通过交易奖励获得,也可以用人民币购买。

“但个人对个人换物这一块的收益估计不会太大,可能覆盖不了我们的成本。易物网马上还要开通企业易物频道,这将是主要的盈利渠道。”朱先生说,“企业易物开通后将采取会员制,收取年费。企业之间的换货交易,可以解决资金短缺、库存积压等难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古书上记载,某日神农去采药,看见一位农民蹲在路边等着用牛换粮食,三天后神农回来了,发现那人仍蹲在原地,因为他还没有遇到用粮食换牛的人。神农发现了以物易物的缺陷:信息不畅,过程繁杂,于是有了市场。再后来,又有了货币。可这种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如今为何又大受都市人青睐了呢?“因为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面前,信息不畅的问题根本不存在,到易物网上输入‘用手机换MP3’,上百条交易意向便一目了然。”朱先生说,从个人的角度看,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肯定有一些闲置物品是长期不用的。企业更是如此,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会有闲置、积压物资,这些对企业发展并不利。在他看来,闲置物品多了,就有交换物品的需求。一旦有了这种需求,物品之间存在微小的货币价值差异,也就不再重要了。

朱人杰很看好自己的事业,他豪情在胸地说: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能打造出中国版“红别针换别墅”的传奇。

幽默女翻译:小乌龟换菜刀

今年24岁的安雅是一家外企公司的翻译,网上署名“妞来妞往”。看看安小姐的网名,你就知道她是一个多么风趣的人。自从郑州市一家易物网站成立以来,安雅一直是那里的“换客”冠军。短短半年时间里,她已经和人家成功交换了200多次物品。安小姐调节压力的最佳方式,就是每天到换物网上逛逛,在与人换来换去的惊喜中,工作的烦恼自然就被冲淡了。

安雅爱买碟片,但碟片再好,也没有心情看两遍;她也喜欢买化妆品,仅洗面奶就有10多种,可是脸只有一张。留着吧,怕过期了;换钱吧,即麻烦又嫌丢脸。与人交换物品,就成了“不那么俗气”的解决方法。于是,碟片《欲望城堡》换到了Dior的粉饼,她用了会过敏的大牌彩妆换成了两件可心的手绘T恤衫,一件件积压的“废物”都变成了宝。

“我讨厌和别人讨价还价,讨厌铜臭味的交易”,这正是安雅关闭她在“淘宝网”上的小店来换物网站玩的理由。因为在易物网站上不存在买主卖主之分,不存在金钱交易和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交易因此变得轻松有趣,更像朋友之间的行为。

不仅热衷于网上换物,天气好的时候,安雅还学着英美的"车库销售"模式,经常在郑州组织一些"囤货交换会"之类的活动。数百名志同道合的时尚青年欢聚在一起,摆出各自的物品,然后大家开始在"露天展厅"里搜寻各自喜爱的东西,一旦发现目标,就上前与它的主人洽谈:“我用这块跳舞毯换你的那对耳环好吗?用你那些银饰换我的笔记本电脑吧?”在商讨交换时,一不小心就会发现和你很谈得来,喜好也很相似的换友,于是交换过东西之后大家还可以保持联系,有空了一起出去“淘”些喜欢的东西,喝杯咖啡什么的,其乐无穷。

身上充满幽默细胞的安雅,总会在换物网站上给大家制造一些另类而搞笑的换货帖子。“养了一年多的两只小乌龟,性格总是合不来,我一直想送走其中的一只。正好家里的菜刀有些钝,平时也没时间去磨,所以希望用我的一只小龟,换您一把锋利的菜刀(只要新的哦)。”这是两个星期前,安雅在一家易物网上的信息。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几天后还真有一位家庭主妇回应她,说家里正好有一把多余的新菜刀,是她和婆婆买重了,而且她非常喜欢安雅那只憨态可掬的小龟,愿意交换。于是,这桩令人捧腹的交易迅速搞定!

“换客”一族以年轻女性为主,多为23~28岁的白领丽人,喜欢逛街,喜欢名牌,喜欢上网,习惯于用QQ、MSN与人交流,还可能是仅高跟鞋就有五六十双的购物狂,或者专门收集某种玩偶的“占有狂”。数码产品、服饰、化妆品是他们最热门的交换资源。只换不卖是他们的性格,如果你喜欢上了某位换客手中一件八成新的萨克斯乐器,它的原价本来是3000元,但你如果说自己拿不出可以与之交换的东西,愿以3500元买下。对方一定会引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一句台词,相当不悦地说:你这不但侮辱换客的人格,还侮辱换客的智商!

这就是都市里的时尚新群体――“换客”一族,他们推崇环保、节俭、实用的新“易物生活”,却不落俗套,活得率真而快乐。你也想让生活多一点时尚与情趣吗?OK,让我们来交换闲置物品吧。

温馨小提示:

A、舍得孩子才能套得狼,必要时,用两三件物品换取一件心爱的宝贝也值得。

B、双方在网上达成一致后,尽量选择在线下进行换物,因为看到实物比较有保障,交换前也可当面验货。以选择同城交换为佳。

C:不要把自己的东西当作宝,别人的东西当作草。趾高气扬绝非交换之道,“换客”之间应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物品交换篇6

在这条632米长的胡同末端右岔口处,有一家不足20平米的小店。不显眼的广告牌上,写着 “CHANGE”、“Swap shop”,右上角有一个并不明显的循环符号。这里号称全国第一家的Change交换商店,店内除了摆在柜顶的铁皮复古模型,全部都是换来的“二手”商品。

“喧宾夺主”的副业

Change交换店的老板是一对夫妻——来自山东的聊洪斌和太太钟捷,并雇有一名兼职职员吴姐。聊洪斌做过八年IT男,开过三年酒吧,后来因为店面拆迁转战五道营。初来五道营胡同,聊洪斌创业经营一家铁皮复古模型店,马车、老爷车、哈雷摩托车……特色是有,但相对高价、小众化的这些模型却鲜有买家,滞后的现金流让聊洪斌开始不得不为“生存”想出路。

起初,聊洪斌和太太将原来开酒吧时所收集的特色别致小物件也摆在店中售卖,没想到,这些异域味十足的小摆设却备受青睐,很快脱销。于是,聊洪斌萌生了发展售卖“小伙伴”的副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货源从何而来?

就在犯愁时,一次与国外友人的聊天让他有了新的想法。朋友介绍在国外有一种非常流行的商店叫swap shop,即交换商店。在那里,人们将家中闲置、不用、占地方的东西,带到swap shop,在店中挑选你所需要的商品,以物换物。在聊洪斌看来,这正是国内的一块空白市场。每个人都会有闲置、不用的各种物件,而现在除了丢弃没有任何让其产生价值、再利用的渠道。于是2010年6月14日,Change交换商店开张了。

Change交换店,首先是商店,消费者可以拿现金在店内购买任何商品;其次,这里是交换商店,如果确实有闲置、无用的物品,可以拿到店里,双方协商定价,成交后用所商定的价钱置换店内的商品,多则积分,少则补钱,不以现金收购,也不做寄卖。

“开这样一家店铺就是为了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人们通过‘交换’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赋予闲置物品新的生命。”聊洪斌描述Change交换商店的理念。

挣钱,全靠经验

走进Change交换商店,迎面的柜台放着各种较为精致的饰品和一台老式打印机,左侧的小立柜上物件较杂——带有包装的三国杀桌游牌、10元8个的宜家调料瓶。往里走,右手边类似格子铺的墙柜,琳琅满目摆挂着各种背包、耳环、首饰、电子产品、装饰摆件等,左侧则是收银台,上方挂着一条条特色项链,商店深处,则是一墙二手书和一排易碎的陶瓷物件,店中每样商品都明码标价,谢绝讨价还价。16平方米的小店铺,内部的小型阁楼成为储物间,在这里,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店铺中最多容纳5位客人。

在交换商店中,“独一无二”是二手商品的特性,这里的商品没有重复,只此一件。精致的二手物品流动快,因此Change交换商店成交,也十分讲究“缘分”。

在Change交换商店中,交换也有规则,聊洪斌为选择换制定了严苛的规则:过于陈旧或无法确定功能是否完好的产品;需要专业鉴定,具有收藏价值的邮票、钱币以及个人手工作品艺术创作;价值不菲的金银首饰、珠宝玉器等;批量积压的饰品、药品、饮料以及烟酒等;二手服装、化妆品以及其他直接用于人体的物品等,这些都是这里的“禁换品”。而店中最常见的二手耳环、挂饰、书、背包,则都是畅销物。

“开全国第一家交换商店,其实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一开始什么都交换,到后来选择换,选择什么样的二手物件有价值且能不压货、及时出手,基本全凭经验来断定。”聊洪斌介绍道,“二手衣物就是一个试出来的例子。之前我们也有交换二手衣物,但看的人多,对于贴身衣物,很少会有人购买,于是直到现在仓库中还积压着大量二手衣物,这就是经验。”

商品换来后,聊洪斌夫妇会根据所获得商品的难易程度、商品新旧程度、商品出手速度进行定价。依记者走访所见,在Change交换商店中所售二手商品的标价并不低,一对二手耳环标价大概在50元左右,价格甚至会超过类似全新商品的淘宝价格。

“这里只收闲置、没用的东西,交换者拿来物品,我们会再三确认是否对其来说真的没用,如果并非闲置、无用物品,我们是拒绝交换的。”

其实,Change交换商店定价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心理参照指数,“你认为没价值的物品,也许在别的顾客却是难得的‘宝贝’,关于价格,顾客拿来的是对其无用的闲置物,与其扔掉不如来这里换到心仪物件,因此,对于价格并没有太大的要求,双方协商同意则成交,一般交换价格都比较低。”店员吴姐介绍道。而前来寻觅“宝贝”的顾客,则更有可能花费高价买回。

于是,在价格的设置上,交换商店里的所有商品无论开始价格多么的高,都会一直不停地下降,直到它销售出去为止。“我想这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这样对于商品上架的时候定价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宁可高点不要太低,高点卖不掉可以再降价,低了就没有补救的机会了。”店里商品的快速流动,就是验证聊洪斌定价策略的最好实证。

靠经验择物、定价,在Change交换商店中,交换创造价值,差价赚取利润。

2万元的生意经

Change交换商店冬天是淡季,春夏秋季相对是旺季。尽管如此,在记者走访的一个下午,人流量也并不算多,成交量则更少——一下午只有两个女生买走了一个九成新的二手背包。大多数人以逛为主,打听询问的人很多,但真正出手的却寥寥无几。那么,Change交换商店真能盈利吗?

老板聊洪斌把交换商店定位为社区服务,在北京生活气息相对浓重的胡同中,地处较为冷清的地点,Change交换商店度过了3年多的时光。

五道营胡同现在的房租是每天9元/平,按照这一价格,16平左右的Change交换店每月的房租近4500元左右,押一付三,保持原样的简单装修。与一般店铺不同,Change交换商店并不需要现金来进货,所有的商品都来自顾客,因此,2万元即可开张。据聊洪斌介绍,在Change交换商店开张的第二月,便开始盈利。

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在五道营末端拐角处的Change交换商店,却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这都归功于老板聊洪斌。豆瓣、人人、新浪、大众点评、淘宝上,都是Change交换商店的宣传地。

计算机出身、做过8年IT男的聊洪斌会在网上分享商店的最新讯息和自己的“change”理念,“交流改变生活内涵”,这是Change交换商店的理念。“change这个英文单词有交换的意思,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改变。希望通过物的交换过程让人们的内心发生一些变化,对物学会珍惜,对人懂得分享。”聊洪斌说道。

然而二手生意也并非大家想象中的一帆风顺。仍然摸索前行的Change交换商店也有一本难念的经。Change交换商店的店铺面积并不大,但每天却可以收到大量的交换物品,聊洪斌在店铺附近租了一间仓库来摆放交换物品。

“目前店里商品仅占所有交换商品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余都储存在仓库里。”聊洪斌说。这却带来一个问题,流动性并不大的物品会积压在仓库,导致始终无法上架出售,久而久之,类似耳环、首饰等商品,则会出现生锈、掉色,甚至在堆压之下破损、无法出售,这种情况会造成商店利润折损。

物品交换篇7

 

关键词:货币定义;货币本质;产权

一、引言

关于货币定义的争论可谓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就发生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的通货争论。之后,对于货币本质的争论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在现代众多的货币定义理论中,可以概括出两种主要的货币本质观: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货币是价值贮藏的手段。

在所有研究货币问题的经济学家中,马克思较全面,深刻地阐明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他将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他还认为,在商品世界里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成了货币特有的社会职能,从而成了货币的社会独占权。

虽然如何定义货币始终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热点,但是世界各国历来是以货币性或流动性来定义货币的。所谓货币性就是指一种资产能作为交换媒介的性质;所谓流动性主要是指投资者以低的交易成本将一种资产迅速变成现金的能力。

货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本文跳出传统的讨论模式,试图从产权角度予以分析,并给货币一种产权视角的定义。本文第二部分讨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问题;第三部分对货币的本质从产权角度作了分析;结论部分从产权视角给出了货币的定义并指出这样定义的实际意义。

二、商品交换的本质是产权的交换

(一)产权的定义

产权即财产权利,是基于财产的权利束,内含若干与财产有关的单项权利,诸如归属权(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处置权、监督权、剩余索取权,以及正当行使权利的权利和禁止有害使用权利的权利等。其本质上是一组排他性的权利。

产权不是物品,也不仅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由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是确定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和规范,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以及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构成。运用资产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需要通过交换,交换是权利的互相转让。一般来说,法律权利会增强经济权利,但是,对于后者的存在来说,前者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产权概念与交易成本概念密切相关。交易成本定义为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如果假定,对于任何资产,每一种这样的成本都上升,并且完全保护和转让产权的成本达到非常高的程度,那么结论就是,这些权利是不完全的,因为人们将发掘,得到他们资产的全部潜力是不值得的,为了使资产的产权完全或者被完整地界定,资产的所有者和对它有潜在兴趣的其他个人必须对它有价值的各种特征有充分认识,资产产权的转让就容易实现。相反,在产权被完整界定时,产品信息一定可以不费代价地获得,相关的交易成本因此也一定为零。

(二)商品交换的本质是产权的交换

物品之所以成为商品,其形成的前提是对物品私有权的认可,这样才使交换得以出现,所以,商品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交换现象。

在商品市场上,我们看到一笔商品交换的成功似乎仅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交换双方彼此看重对方的商品;第二,交换双方彼此接受对方提出的价格和其他交换条件。然而,一项交换要能成功,首要条件是适用于交换的物品排他性的权利必须明确。就卖方来说,他要能把带到市场上去的产品进行有效的竞卖,就必须真正是产品的支配者和主体,如果他持有的是他人的财产或是偷来的东西,他就无权卖出,即使出售了也属于欺诈行为,这一交易是无效的。就买方来说,他要能进行有效的竞买,就必须有钱,或是拥有用来交换的其他产品,而且钱和产品必须是归他所有或由他独立支配的,也就是说,它也必须是产权主体。可见,主体产权是主体的市场行为的前提和财产基础。

交换的发生,存在于所有权的转移和双方对各自所持权利的共同认可。交换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以自愿互利为原则的权利互相让渡关系,这一权利互相让渡关系的达成,建立在双方相互承认对方对于手中的物品具有无可争议的排他性,没有这个基础,即使是简单的交换行为也不可能发生。

既然交换的本质是权利的互相让渡,界定产权也就成为达成交换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历史上,交换的产生始于产权有所界定之后,而交换的发展又是以产权界定的逐步深化为条件的。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交换发生于原始共同体之间。当时原始共同体内部人们之间还没有“私”的观念,但“公”的范围却仅仅限于各个原始共同体内部,不同的原始共同体拥有各自的财产。这样,原始人类客观上就产生了“本氏族的”和“他氏族的”意识,发生了原始的产权界定,这可用于解释偶然发生于原始共同体之间的交换。而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换行为的发生,显然是同实际存在的私有产权分不开的。随着家庭的出现,私有财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于是,由依靠传统习俗,逐渐转化为依靠财产法规,使产权逐步得到了明确的界定。

但正如巴泽尔所言,权利的界定受个人最优化的影响,这种界定要消耗资源,完全界定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最终产权永远不会是完全界定的。而且交易的商品有许多属性,对于既定商品的不同属性的权利,或者对于一笔交易的不同属性的权利,并不全是同等地加以明确界定的。

三、从产权视角分析货币的逻辑演义及模型描述

(一)同一物的不同属性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产权束中不同权利项对于人的重要程度不同,不同的人对于产权束中的不同权利项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个体对同一种物品产权束中不同权利分量的排序差异较大,最终导致社会对不同物品产权分量的排序不同,这使以交换权分量成为社会排序最前的物品——货币——得以出现。我们可作如下假设加以说明:

1.一个由a、b、c三个人构成的三人社会;

2.产权束只包括三个分量:馈赠权x、使用权y、交换权z;

3.每一个人均为理性人,都能根据某物的不同属性对自己重要程度不同而将同一物品的不同属性排序;

4.偏好顺序按照行使某种权利带来的效用的大小排列;

5.偏好的严格性不做要求;

6.社会经济现象遵循交易成本递减规律;

7.个体最终行使能带来最大效用的产权分量。

对于情形一而言,根据个体最终将行使能带来最大效用的产权分量的假设,个人a会行使馈赠权,个人b会行使使用权,个人c会行使交换权。最终社会的投票结果为:馈赠权1票,使用权1票,交换权1票。社会对牛的产权分量偏好排序为:x=y=z。这个结果说明,牛在社会中,可能被用于多种用途,不可能专门用于做某件事情比如交换,最终成为一般商品而不是货币。

对于情形二而言,根据个体最终将行使能带来最大效用的产权分量的假设,个人a会行使交换权,个人b会行使使用权,个人c会行使交换权。最终社会的投票结果为:馈赠权0票,使用权1票,交换权2票。社会对牛的产权分量偏好排序为:z>y>x。这个结果说明,牛在社会中,主要用于交换东西,其交换的属性可能会逐渐成为其主要属性,这正是货币的雏形。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货币的出现是产权束中的权利结构运动、变化、发展的结果,这种变化是随着人类对物的认知程度不断深化而改变的。

(二)更为一般性的模型描述

产权交易的特点导致货币的出现,我们可以用如下模型分析:

假设社会中有某一种商品,该商品有m种属性,则这种商品就对应有m个产权分量,关系表示如下:

第i人对该种商品的产权向量为:ipr=i(r1,r2,…,re,…,rm)(1)

对应的权重向量为:ip=i (p1,p2,…,pe,…,pm)(2)

其中:ipr表示第i个人的拥有该种商品的产权;

i (r1,r2,…,rm)表示第i个人的拥有该种商品的产权对应的产权束;

rm表示该商品的第m种属性对应的第m种产权分量;

pm表示第i个人认为第m种产权分量对它的重要程度或称第m种产权分量在产权束中的权重;

re表示产权束中第e种产权分——的交换权;

pe表示第e种产权分量——交换权利的权重。

1.如果pe=max[p1,p2,……,pm],则第i个人认为拥有该种商品,其产权束中以交换权较为重要,所以,此人想拥有该商品,主要是想拥有该商品的交换权,这一过程相当于给产权束中交换权占优投了1票。

2.如果pe≠max[p1,p2,……,pm],则第i个人认为拥有该种商品,其产权束中以交换权较为次要,所以,此人想拥有该商品,主要并不是想拥有该商品的交换权。这个过程相当于给产权束中交换权占优投了0票。

如果社会由n个人组成,每个人都对这种商品对应的产权束中“交换权是否占优”进行“投票”,如果赞成票数量大于n/2,则该商品就会成为货币。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个10人经济社会,每人拥有同质的一把斧子。如果其中有5人以及5人以下用斧子交换别的东西,而剩下人的斧子用于别的用途。这一过程相当于10个人对斧子的产权中“交换权是否占优”投票,结果,票数并没有超过6票以上,斧子的交换属性并没有得到社会成员多数的认可,斧子不可能成为货币;如果有6人以及6人以上用斧子交换别的东西,而剩下的人的斧子都用于别的用途。这一投票结果是:多数人认为对斧子的产权束中“交换权是占优的”,公共选择的结果是:斧子的交换属性得到社会的多数人的认可。斧子便成为了当时的货币。

此时,存在一种可能性,如果在同一时间内公众选择对于某几种商品的产权束中交换权都占优,不就会有几种货币同时出现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再次引用巴泽尔的观点:为了使资产的产权完全或者被完整地界定,资产的所有者和对它有潜在兴趣的其他个人必须对它有价值的各种特征有充分认识,资产产权的转让就容易实现。相反,在产权被完整界定时,产品信息一定可以不费代价地获得,相关的交易成本因此也一定为零。而权利的界定受个人最优化的影响;这种界定要消耗资源,完全界定的成本更是非常高的。因此,产权永远不会是完全界定的。而且交易的商品有许多属性,对于既定商品的不同属性的权利,或者对于一笔交易的不同属性的权利,并不全是同等地加以明确界定的。

因此,理性人在交换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使交易成本最小化成为交换的约束条件,而人对于产权束中交换权权重大小的赋予是与商品交换属性的大小同向变动的,商品交换属性的大小是和交易成本的大小呈反向变动的,所以,社会最终将选择产权束中交换权的平均权重较大的商品作为货币。

既然“产权结构中交换权是否占优”成为决定商品能否成为货币的关键,这就存在如下可能:政府投票代表公众投票——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所有者对某特定商品的产权结构中交换权占优,并且将这种交换权以数字的形式标明于这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成为了法定货币。

当政府将代表产权束中占优的交换权大小的字符印于某种价值极低的商品——纸张——并以强制力保障其所有者拥有这种纸张的产权时,纸币便出现了。这一状况的另一极端情形:所有者拥有一种看得见但摸不着的物品——由统一程序控制的数字信号——产权,而这个数字信号代表国家强制力保障的交换权的大小,这最终导致电子货币的出现。

以上的分析表明:如果所有的物品中的任意一个物品对应的交换权并不占优,则经济状态必然为偶然的,简单的物物交换,经济体系中不可能出现货币的影子;如果某些商品对应的交换权占优,则经济体系中必然会分离出实物货币,而最终成为货币的是对应的交换权平均权重最大者,即使交易成本最小的商品;权利是人所赋予的,本质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会随时间、空间的不同而不同,这可以说明“实物货币时代”不同国家的货币种类形态各异的原因,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货币的原因。

四、结论

(一)给货币以产权视角的定义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不妨从产权视角给货币重新定义:货币是一种以人们共同认可的在其所有者产权中以交换权为核心的产权载体,这种交换权的大小是以社会全体的共识程度或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的。其形式可以是普通物品、贵重金属、纸张或符号。

(二)这样定义货币的现实意义

经济的运行过程是以货币代表的交换权为媒介的产权配置过程,一切商品交易过程都是一个产权交易的过程,因此:

1.经济的均衡本质上是可交易的产权的均衡,合意的货币发行量必须与一个国家的立法进程中产权的细化速度保持一致。比如,当法律规定一个国家的居民只拥有住房的产权而没有住房所在土地的产权时,经济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而当法律重新规定国家的居民除了拥有住房的产权外,还拥有住房所在的土地的产权时,在货币发行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经济的稳定状态必然会被打破,出现通货紧缩。因为,产权的细化增大了除货币以外商品所代表的产权总和,这就打破了货币交换权与其他产权束之间的平衡,出现货币交换权的放大效应,导致通货紧缩。因此,必须增大货币供给量以平衡这种现象。

2.政策选择及运作必然要以产权的清晰界定为前提,产权界定不清晰,会造成交易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看法不同,容易出现纠纷等问题,极大提高了交易成本,这与货币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特质相悖,从而影响交易效率,使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降低。

3.这样的货币定义,为我们在宏观经济的调控过程中,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除了使用常规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外,还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可交易产权的总量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刘伟,李风圣.产权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樊延桢.财产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物品交换篇8

 

    以物易物是原始社会的初民们最古老的交换方式,在这种集市换物的交易方式早已经不复存在的的今天,借助互联网的便捷平台,人们兴起了一种新的“电子易物”热。于是,电子商务在继B2B、B2C、C2C模式之后,又出现了“以物易物”这种升级版的C2C模式。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中国互联网上雨后春笋般出现的40多家电子易物网站,一个新易物时代的澎湃而来,我们有必要用法律的眼光来关注和审视一下这一新生事物的兴起和发展。 

    一、电子易物的起源背景 

    当代版的以物易物要从一个别针换别墅的神话说起,凯尔•麦克唐纳是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从2005年7月起,他利用互联网,用一枚红色曲别针开始与人交换,先换回一支鱼形笔,再把笔换成小件艺术品……烤箱……汽车……乐队录音合同……就这样在经历了近一年在全美各地来回奔波交换物品后,麦克唐纳最终没花一分钱,换回一套漂亮的双层公寓。4月17日,美联社讲述了麦克唐纳用一枚曲别针换来房子的故事。今年4月底,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朱人杰在报纸上读到这个传奇故事后,萌生了开办易物网站的设想。两周后的5月11日,中国第一家专门的以物易物网站“易物网”(http://www.comhuan.com )正式上线。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国内先后成立了40多家同类型电子易物网站,而易物网仍保持着其中注册用户最多的纪录。这些易物网络平台的类型包括了专业运作的易物网站、易物论坛[1]、作为传统电子商务网站一部分的易物频道[2]、大型社区论坛的易物主题版面、个人网站、博客等,此外还有向网下衍生的居民社区易物[3]、换吧易物、商贸集市易物和有组织的易物集会[4]。艾瑞市场咨询公司[5](Irearch)最近的行业调查报告已将“电子易物”定义为一个全新的行业。[6] 

    易物网站一般都采用最新的WEB2.0技术向换客提供物品置换平台,电子易物的操作流程一般模式是:用户注册,交换物品信息,寻找想要交换的物品,线下线上洽淡,完成置换(通常线下),线上诚信互评。易物网站核心服务就是聚集物品交换信息,为交换双方提供互动平台,目前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信息、物品搜索引擎、专业的咨询服务,以及策划试运行中的分众广告、交换的物流支持等。 

    就目前我国互联网络上出现的易物网站来说,常见的对电子易物的分类包括:个人易物和企业易物,社会易物和校园易物,同城易物和异地易物等。易物交换的对象包括物和行为两大类。物又可分为实体的物和非实体的物,非实体的物包括一般民法意义上可以货币衡量其价值的“物”,如使用权、收益权、股票、期权、合同权利等,也包括“倾听”、虚拟爱心、创意、童年回忆等这些无法用货币衡量价值的“精神物品”。交换的形式,主要是物的移转和行为的实施。 

物品交换篇9

(一)逻辑起点存在的缺陷。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给商品下定义,但事实上,在马克思那里,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用说,不用来交换的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商品不是劳动产品,就不可能从商品中抽出劳动来。事实上,交换中的商品绝大部分是劳动产品,也还有不少商品不是劳动产品。在我家的一块老坟地(当然也是一块荒地)里,不知什么时间(但一定是解放前)长出一棵小树来,无人照料、自生自长(也许是哪一天刮风下雨,吹来种子,生根发芽的吧!)。几十年以后,也就是前几年,这棵树已是一棵参天大树,我父亲想把它卖掉,也正好有一买家找上了门,双方就谈好了价格,并由买家把树伐掉了。据我父亲讲,从来没有人照看过它,用理论上的话说,从来没有对它付出过劳动,然而这棵树却卖了一个好价钱。按照传统劳动价值理论,这棵树不是劳动产品,当然也不是商品,也没有价值。但事实上,这棵树不但成了商品,而且也有不小的价值(与小商品相比)。这就不得不令人反思,只把劳动产品当作商品,这种作法的片面性和非科学性。这一事实说明,有些商品不是劳动产品,劳动也远未创造出人类消费的一切物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遗憾的是,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却没有看到这些物品有不少也是可以用来交换的,没有从这里审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把商品当作劳动产品,这是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一个缺陷。

(二)逻辑推理过程存在的缺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交换价值时,指出两种不同的物相交换的等式,如1夸特小麦=a英担铁,“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使用价值,“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括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紧接着,马克思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再我们手里已经起了变化……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劳动产品剩下来的,“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工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我们已经看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在里面”。这里的引证,只是为了表明马克思的逻辑推理过程。按照马克思的推理逻辑,既然从具体劳动中可以抽象出一般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不能从具体使用价值中抽出一般使用价值或抽象使用价值呢?按马克思的推理, “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中一定的生产劳动”,不考虑“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那么,“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撇开其具体形式,它们都是“有用物”,各种使用价值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有用的物,抽象使用价值。如果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成立,那么,抽象使用价值就一定成立。如果抽象使用价值存在,那么,马克思提出:“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价值”,并认为商品价值就是“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就一定存在问题。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既然有质的差别,就不会有相同点,可这与事实相违背,不论具体的使用价值在“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上有何差别,但它们都是使用价值,都是满足人的需要的,说使用价值在满足人的需要方面存在质的差别,那就必须说在人的需要中,有一部分不是人的需要,即人不是人。事实上,人就是人,使用价值满足的需要都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在本质上都是人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差别的,存在的只是需要的种类、用来满足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功能上的差别,是“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上的差别,而不是其在社会功能的本质上的差别。二是在交换中,具体使用价值表现出了一般使用价值的性质。当A的占有物a不能直接通过消费满足A的需要、却能满足另一个人B的需要时,a对B具有使用价值。反之,B的占有物b不能直接通过消费满足B的需要、却能满足A的需要时,b对A具有使用价值。由于利益的原因,在A和B都接受的前提下,A与B结成交换关系,进行交换。这时,a对A就具有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可以用来交换他所需要的使用价值b。这样,a具有了两种使用价值:一是直接用来满足需要,二是通过交换间接满足需要。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满足需要,只要交换能够实现(交换是有条件的,需要也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用a就可以满足A的一切需要!a具有了一般使用价值的性质。既然存在一般使用价值,那么,交换中的那个“共同的东西”就不应该只是劳动,马克思把这个“共同的东西”只归结为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就一定是片面的和非科学的,联系到上文的第一个缺陷,如果用来交换的物不是劳动产品,那么,从这个交换物中无论如何也抽不出“劳动”这个“共同的东西”来。因此,我们可以有根据地说:交换中那个“共同的东西”不一定是劳动,劳动只是“共同的东西”的一个并不必然的一部分,马克思的逻辑推理是存在问题的。马克思的逻辑推理存在的问题是其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第二个缺陷。

(三)逻辑结论的缺陷。第一,交换的对象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可以是劳动的产物,也可以是纯大自然的产物。作为使用价值的一部分,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资料发生作用的过程的结果,离开劳动工具、特别是劳动资料,人自身是无法凭空生产出劳动产品的,既然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资料相互作用(虽然人是劳动过程的主导的一面)的产物,把劳动力的耗费作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显然是片面的。第二,如果劳动力的耗费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非劳动产品的价值从何而来?第三,根据上文的分析,交换中那个“共同的东西”不一定是劳动,劳动只是“共同的东西”的一个并不必然的一部分。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结论——活劳动即劳动力的耗费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有问题的。这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三个缺陷。

(四)在交换中,交换双方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原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交换中,交换是否是等价的交换呢?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在交换的过程中,交换中的一方无论如何无法比较双方耗费的劳动。即使是在假设的完全信息条件下,交换也未必就是等价交换,如果存在比如卖方垄断等的情况,交换就会明显有利于处于垄断地位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交换就不会是等价交换。因此,等价交换在理论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实践上的个别的双方付出的劳动相等,只能是偶然的例外,更不可能是普遍的现象。现代博弈论告诉我们,交换是交换双方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因此,等价交换只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政治学中的“正义”而已。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第四个缺陷。

(五)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关于价值转型的问题,争论一百多年了,目前还没有结果。这一事实从两方面说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存在不足:一是既然不能说服人,就一定存在不能说服人的原因,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曾明确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不能说服人,就应当是不彻底的理论;二是争论还没有结果,但有三点是确定无疑的:①是马克思在论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时,所使用的模型是有问题的,因为同在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存在产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而生产资料的价值却不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情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模型中只有产品剩余价值的平均化,没有生产资料中剩余价值的平均化;②所谓商品的总价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相等、剩余价值与利润总额相等这两个等式同时成立的问题,马克思并没有论证,现在看来,这两个等式不可能同时成立,这已为多人的研究所证明;③利润平均化是事实上的一种客观趋势,这种趋势的存在是以资本家逐利和市场竞争为前提的。但是,利润的平均化作为一种事实,并不是马克思所讲的剩余价值的平均化的结果,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劳动力耗费的凝结,已经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是不可能从一种商品中跑到另一种商品中去的,既已凝结,就不会跑,事实上它也不可能会跑。现实中,一个行业的价格的上涨,另一个行业价格的下跌,只是资本家逐利的结果,而不是已凝结在一个行业的产品中的劳动跑到另一个行业的产品中的结果。因此,无论转型问题争论有无结果或者结果是什么,马克思转型问题的理论,即剩余价值平均化的理论是有缺陷的:既然是已经凝结在一种商品中的劳动,无论如何不可能跑到另一种商品中去;如果商品价值——剩余价值是其一部分——能从一种商品跑到另一种商品中去,那么,商品价值一定不是已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个李嘉图的难题,马克思并没有真正的解决。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第五个缺陷。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否还存在更多其它的缺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但从上文的几个缺陷看,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存在重大的缺陷的,马克思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是有重大偏差的。

二、西方效用价值理论的缺陷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关于商品价值的认识源远流长,效用论可以追朔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人们也不断提出自己对商品价值的认识,价值与效用的联系是不少人得出效用是决定或影响价值的因素的结论的依据。斯密的价值论是混乱的价值论,在《国富论》中四种甚至五种价值论,其中不乏效用论。李嘉图作为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继承者,由于其体系不可克服的矛盾,特别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与其价值理论的矛盾导致了其体系的破产。穆勒虽以李嘉图的继承者自居,但他的理论也不乏效用论。以戈森为直接先驱,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分别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时,效用论主要是“主观效用论”。在效用论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提出过一些符合事实的真知灼见,如没有效用就没有价值的论点,就是马克思也不能否认。但是,它也存在重大缺陷,也出现了不少混乱,如庞巴维克说明造桶用的木料的价值时,就是这样。本文不详细考察效用论存在的众多缺陷,只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见物不见人。西方效用价值论者、特别是边际革命中的代表人物,无一例外地都看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直接地把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同于资本,甚至把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也作为资本。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要把资本说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存在,否认资本是人与人的关系,否认资本的历史性。我们知道资本不是物,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历史性。这些效用论者之所以见物不见人,是由于其阶级立场所决定的,他们不愿意承认资本的所有者参与价值分配,不是由于机器设备、原材料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是因为这些机器设备、原材料不是纯粹的物,而是投入资本主义生产的资本,是由于资本家对这些物的所有权垄断,及这种所有权垄断的再生产。纯粹的物是不会参与分配、也不会要求参与分配的,参与分配、要求参与分配的不是物,而是这些物背后的人——资本家。西方效用价值论者想掩盖资本家不劳而获——即剥削——的事实,所以才把资本说成是物,不愿看见这些物背后的人——资本家。只有物、没有人的存在,既不会有效用,也不会有资本。没有效用就不存在效用价值的问题,没有资本,也不会有资本主义的剥削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了效用价值论的辩护的性质,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效用价值论是没有说服力的、不可能是科学的。见物不见人是西方效用价值理论的重大缺陷。

(二)见人不见物。西方效用论者,在看资本时,只见物不见人,但在分析商品的效用时,又犯了另一个错误:见人不见物。边际效用论者,从戈森到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都强调效用是人对物的主观评价,忽视作为效用载体的物的存在。离开了物,就不存在物的使用价值或效用问题,人的“主观评价”不可能从无中生出效用来的。西方效用价值论者这样做,是要否认价值的客观性,但他们又犯了一个片面性的错误。强调效用的人的需要的因素,而忽视物的存在,是西方效用价值论的又一重大缺陷。

必须说明的是,人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物质存在形式(效用),但这种创造不是任意的,必须以自然界原有的存在物为基础。就人自身来说,也不是任意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客观的产物,人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人的意识是人产生其行为的直接原因,但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作用于运动着的人脑这个物质器官的结果,意识不可能是非物质的,它只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意识、不同的人在相同环境中的意识等问题,虽然其具体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还不清楚,但意识是包括大脑在内的各种物质相互作用、在大脑中形成的事实不会改变。人体在不同时间的物质结构存在差别,这些差别在宏观世界里常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微观世界里,足以影响大脑的运动及其结果,形成不同的认识,不能以此为根据,把人看作主观的可以任意行动的人。至于不同的人会形成相同的认识,也只能解释为各种物质存在形式与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思维也是特定的物质(大脑)在具体环境条件的运动。所以,不应把人看作主观的,更要反对唯心论。

(三)片面强调单纯的人对物的关系,忽视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因能满足人的需要才成为使用价值、成为效用,也就是说,人的需要和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能满足人的需要是使用价值存在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可以说,效用是人与物的关系。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单纯的人与物的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①人的需要的存在,即人的存在,就是人与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关系的存在,单个的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著名的鲁滨逊也不例外,鲁滨逊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父母所生,人类所养,刚出生的鲁滨逊既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更不会使用工具从事生产,鲁滨逊是人与人关系的产物。②单纯的人对物的关系——需要与对象的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会产生交换的,也不会产生价值范畴。因此,价值范畴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价值单纯看作人与物之间的自然的关系,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西方效用论的又一重大缺陷。

三、一般使用价值及其度量

关于使用价值的度量,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但是,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并不等于无法度量。其原因是:①使用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一定具有量的规定性,世上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②具体使用价值都是可以度量的,人们也经常进行度量,如1尺布、1吨煤等。这里的度量,虽然人们经常使用,但存在着两个缺点:一是这种度量不是直接对使用价值的度量,而是一种直接的对具有使用价值的物的度量,是一种对使用价值的间接度量;二是这种度量不是以统一的同一度量标准为基础进行的,1尺布的使用价值和1吨煤的使用价值无法直接相比较。但无论怎样,人们在经常地度量使用价值。③人们未找到统一的度量标准,既不能证明具体使用价值不能度量,也不能证明一般使用价值不能度量。热量在未找到“卡”这个度量单位前,人们认为热量是无法度量的。后来,人们不但找到了度量的方法,而且证明热量无法度量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我们总是用件、套来度量衣服,总是用丈、尺、寸、米来度量布,这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作为一般使用价值,比如衣服和布如何用同一计量单位来计量,现在还无法解决,不过,第一,正如“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一样,找到一个共同的度量方法也应该是“历史的事情”,马克思说:“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第二,人类在几千年的商品交换中,没有发明出这样的方法,其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是这种物根本不存在;二是本来就不需要,三是人们还没有发现。关于第一种可能,现在可以排除。第二种可能,从理论上讲,人们为了证明不同使用价值间可以进行量的比较,需要找到一般使用价值的度量方法,现在,还未找到,将来能否找到,那是将来的事情。但从实践上看,人类在几千年的商品交换中,没有发现这样的方法,其原因应是本来就不需要,是理论走入了误区。在交换中,交换双方都是有限理性的人(既非完全理性、又非完全不理性的人),他往往只需要比较对不同使用价值需要的程度。而且由于使用价值的质、量都无法摆脱具体条件,使用价值的量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条件直接地是人的需要(质、量)的变化,间接的条件是产生和影响需要的条件的变化。在一种条件下,某物是使用价值,在另一种条件下,该物可能就不是使用价值。在一种条件下,人需要某物的强度很强、数量很大,在另一种条件下,人需要该物的强度较弱、数量较小等。因此,在某一特定条件下,人们只要知道在所有的需要中,应先在什么程度上满足哪种需要,然后再在什么程度上满足另一种需要,依次类推,也就够了!所以人们根本不需要进行一般使用价值的度量。再者,由于人对其自身需要的认识可能产生偏差,又由于人的有限理性、由于人的需要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等等,这一切又在一定程度上使使用价值的精确度量失去了意义。人们以使用价值无法统一度量为依据,否认一般使用价值的存在,就如依据人的需要无法统一度量而否认人的需要的存在一样,是不科学的。不同使用价值可以根据人的需要进行比较(虽然是在程度上),就说明具体使用价值背后一定有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一般使用价值。这再次说明一般使用价值是存在的、可以确立的。

同样的,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耗费的度量也是不精确的、间接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精确度量人类劳动力的耗费的,而且他的度量实际上直接度量的是劳动时间,不是直接的劳动力的耗费。特别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度量、比较是无法用“竞争”来搪塞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抽象劳动的存在。

四、价值是什么?

要回答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必须回答在交换的等式中相等的东西是什么的问题。这就要首先回答交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明确了交换产生的原因,才能明确交换的实质,进而才能明确交换等式中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关于商品交换产生的原因,讨论已经很多。本文不做详细的评论,只作简单的分析说明。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以多种所有制关系的存在来讨论商品交换的原因的,但当讨论国有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时,就又不得不引入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差别(差别即矛盾)来说明问题了。既然所有制作为制度只是经济中所有关系的反映,而经济中的所有关系的本质,无非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用人的利益关系来说明商品交换的原因呢?所有关系中的物,只不过是人的利益的表现。商品交换中,交换物代表交换者的利益。如果交换物是劳动产品,该产品主要从两方面反映交换者的利益:一是物的使用价值(质、量),二是生产该产品时付出了代价。如果交换物不是劳动产品,物的使用价值就是交换者的利益表现。因此,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利益表现物的交换,是利益表现形式的转换,决定交换的是利益。

明确了交换的实质是利益表现物的交换,那么交换等式中共同的东西就一定是利益——通过表现物表现的利益。使用价值是利益的表现,使用价值表现利益。在交换中,交换者会对自己的利益进行权衡比较,以决定取舍。当人们为满足某一特定需要而需要某一特定的使用价值时,人们通常会考虑是否满足该需要(因为满足需要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必须满足,则会进一步考虑是通过生产或是通过交换来满足。通过何种方式满足,取决于两种方式的利益(代价)的比较。如果生产的代价>交换的代价,就选择交换(当然,交换就要有交换物,交换物的取得也有一个代价问题),否则选择生产。如果某一需要不是必须满足的需要,那么,人们通常会对满足(所得)和满足的代价进行比较。如果所得>代价,就给予满足,满足的代价是生产或者交换中代价较小的那个。因此,交换中比较的决不是劳动力的耗费,而是所得与代价的比较,劳动力的耗费只是付出的代价的并不必然的一种。

在交换中,交换的一方会进行上述的比较,交换的另一方也会进行类似的比较。双方比较的结果有两种:一是二者没有交叉的区间,交换无法实现;二是二者有交叉的区间,交易就会发生,交换的比例由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确定。即使是同类产品,在多人多次的交易中,人们的比较结果多是不同的,博弈的结果也不相同。但由于生产条件、竞争、交换双方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及对市场未来变化的判断等原因,在相近的时间内,多人多次交易的比例会接近某一水平。这水平就是所谓的物的所值。

由此可见,交换中的相等,既不是使用价值的相等,也不是劳动力耗费的相等,而是交换的一方的付出和另一方的所得的相等,这个相等在任何交换发生时,都是存在的。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等式掩盖了交换的一方的所得与其付出的代价的可能的不相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如下:

(一)价值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在交换中发展出来的,能用来交换其它的具有一定量的使用价值的物的性质和能力。可以说,价值是具有具体使用价值的物用于交换时的使用价值。

(二)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是无关的东西。物的价值与该物的稀缺(即使用价值的量)有关。因此,价值的实质是稀缺的使用价值所具有的一种质和量。这里再次强调,使用价值和稀缺都存在人的因素,否则,既不会有使用价值,也不会有稀缺,当然也不会有价值。

(三)价值是人的利益的表现。在交换中,一方面,使用价值表现同一交换关系中的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价值,并通过同一交换关系中的另一种使用价值表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又通过价值来表现自身的使用价值,即在交换中,某物对他人的使用价值通过其价值表现出来。满足人的需要的物具有使用价值,是人的利益的表现,价值也必然是人的利益的产物,表现人的利益。

(四)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物。价值通过交换表现出来,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离不开人,而人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五、关于剥削与马克思的证明

物品交换篇10

关键词: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实体;使用价值;边际效用

中图分类号:F01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1010905

作者简介:王海明(1950),男,吉林白城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使用价值规律:需要与欲望递减定律

经济学家们大都以为经济学只应该研究商品价值、价格和交换价值,而不应该研究使用价值。殊不知,商品价值、价格和交换价值等,说到底,皆决定于商品使用价值;不理解使用价值本性,不理解使用价值的两个定律――“需要和欲望递减定律”和“边际效用递减定律”――不可能理解商品价值、价格和交换价值,不可能破解“价值之谜”。这个道理,庞巴维克论及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时曾有所见。他这样写道:“这种区别,一旦作出之后,所谓使用价值就几乎完全从视野中消失了。经济学家们不再费神来深入探索它的本质,也不再在进一步探讨中利用它了。他们仅仅把它作为一个概念列入政治经济学中,而任其埋没于他们的体系的一隅,好比一块无用的石头。直到最近,经济研究才在这块被建筑师遗弃的石头中发现了经济学中一个最重要概念的基础和支柱,并觉察到这样一个事实:有许多著名的规律是取决于它的――这些规律的影响所及远远超出价值原理的界限,它们几乎也是经济学中的每一条理论必须追溯的基础和源泉。”[1](P150)

庞巴维克所谓使用价值包含的经济学中的最重要概念,无疑是“边际效用”。但是,边际效用及其递减定律无疑基于“需要和欲望递减定律”:不理解后者不可能理解前者。“需要和欲望递减定律”因其发现者是戈森而被称作“戈森第一定律”或“戈森需要饱和定律”。不过,该定律在戈森的表述中,与其说是“需要或欲望递减定律”,不如说是“享乐递减定律”。因为对于这一定律,戈森这样总结道:“如果仔细考察一下享受是怎样发生的,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在所有享受中有下列一些共同特征。1.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2.如果我们重复以前已满足过的享受,享受量也会发生类似的递减;在重复满足享受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生类似的递减,而且初始感到的享受量也会变得更小,重复享受时感到其为享受的时间更短,饱和感觉则出现得更早。享受重复进行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则越少,感到是享受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2](P9) 戈森所谓享乐,无疑是消费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因此,戈森的这一享乐递减定律可以转换为如下消费需要、欲望和快乐递减定律:

人对于物品的消费需要和欲望随着该物品的增多而递减,因而物品因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而给人带来的快乐的量也就会随着该物品的增多而递减。物品的增多达到一定点,人的消费需要和欲望就会递减至零而达于饱和,此时物品因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而给人带来的快乐的量便会递减至零。物品的增多超过饱和点,就会因其不符合人的需要和欲望而给人带来痛苦。

举例说,不论是谁,他对于他爱吃的某种食物――如西红柿――的需要和欲望都必定会随着西红柿的增多而递减,西红柿带给他的快乐也就会随着西红柿的增多而递减。他吃第一个西红柿的时的欲望和快乐最大,吃第2个和第3个的欲望和快乐必定越来越小。吃到一定数量,比如说10个,他吃西红柿的欲望和快乐就会递减至零而达于饱和,这时如果再继续吃下去就会厌恶和痛苦了。

然而,如前所述,商品所能够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不但是消费的需要和欲望,而且还包括生产与交换的需要和欲望。那么,是否如戈森所言,只有消费需要随着物品或商品增多而递减?非也!生产需要显然也随着商品的增多而递减:随着某种商品的量的增多,生产该商品的需要无疑必定趋于递减。但是否商品所能够满足的一切需要和欲望都随着商品的量的增多而趋于递减?非也!因为交换需要不但不随着商品增多而递减,而且恰恰相反,随着某种商品的增多,各种商品用于交换的需要势必趋于递增。试想,如果你仅有一袋大米,一般说来,就不会有用它来交换其他商品的需要。但是,如果你有10 000袋大米,你会怎样呢?显然不但会有交换需要,而且会有强大的交换需要;并且随着你所拥有的大米的增多,你的交换需要必定趋于递增。因此,随着商品增多,生产需要与消费需要递减而交换需要递增。生产需要与消费需要,如前所述,构成商品的使用需要。因此,戈森的“消费需要递减定律”可以推广为“使用需要递减定律”:商品的使用需要――亦即消费需要与生产需要――随着商品的增多而递减。

这一定律蕴涵使用价值递减定律:物品的使用价值随着该物品的增多而递减。因为物品的使用价值,如前所述,就是物品对人的直接使用需要――亦即消费需要与生产需要――的效用,就是物品对人的使用需要的满足。所以,物品满足人的直接的使用需要越多,该物品的使用价值就越大;物品满足人的直接的使用需要越少,该物品的使用价值就越小。人对于物品的直接的使用需要随着该物品的增多而递减,意味着该单位物品随着量的增多所能够满足的直接使用的需要和欲望递减而越来越少,因而该单位物品的使用价值随着量的增多便递减而越来越小。物品的增多达到一定点,人的直接使用的需要和欲望就会递减至零而达于饱和,此时物品便因其所能够满足的直接的使用需要是零而毫无使用价值。物品的增多超过饱和点,就会因其违背、损害人的直接的使用需要而具有负使用价值。

最早系统阐述这一使用价值递减定律的,当推戈森。他在论述需要、欲望和快乐递减定律之后,接着推论说:“由此便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定理:同一种享受资料的各个原子具有极为不同的价值。一般地讲,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定个数的原子,即只有一定的量才有价值;这种量的增加超过了上述范围,便对这个人完全丧失了价值。但是,只有在价值逐渐通过量的不同阶段之后,才会到达这个价值丧失的点。因此,如果我们从这种观点来考察其原子量在一个人手中逐渐增加的享受资料,那么便可以由此作出结论:随着量的增加,每一个新增加的原子的价值必然不断递减,直到降至为零。”[2](P36)

然而,戈森所发现的这一使用价值递减定律,还不够完善。因为按照这一定律,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该商品的量的增加而递减,因而其大小是个不定量:它因其数量的增多而减少,因其数量减少而增大。但是,如果商品的数量是一定的,单位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无疑也是一定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究竟是其最大效用还是最小效用抑或平均效用?戈森的使用价值递减定律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戈森的后继者,亦即杰文斯、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等,通过创造“边际效用”概念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而使使用价值递减定律得到了完善的精确的表述。这种借助边际效用概念而得到精确表达的使用价值递减定律,就是那顶顶有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二、使用价值规律: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毋庸赘述,“边际”(margin)的词源含义,不论中西,都是边缘、界限、限度和极限的意思。它原本是称谓两种变量关系的数学概念,边际效用论经济学家则进一步用以表达经济现象的这样两种变量的关系:一个变量的最后界限的单位增量所导致的另一变量的单位增量。维塞尔就此曾这样写道:“实际上,所谓边际原理不过是由高等数学和数学物理学所发展的基本思想的适用。这个思想就是,将已知量视作可变的(通常是连续变动的)数量和将它们的变动率视作新的数量(牛顿的流分法,莱布尼茨的微分系数)。”[3](P20)

因此,所谓边际,说到底,就是最后界限的单位增量,就是最后的单位增量;所谓边际效用就是最后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效用;所谓商品边际效用就是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商品的效用。萨缪尔森说:“‘边际’是经济学的关键术语,通常是指‘新增’或‘额外’的意思。边际效用是指多消费一单位物品时所带来的新增的或额外的效用。”[5](P67)“我们使用边际效用这个词表示‘添增最后一个单位的物品所增加的效用。”[6](P77)克鲁格曼也这样写道:“一个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是消费额外一单位该商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总效用的变化。”[5](P296)因此,所谓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是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商品的效用,说到底,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是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商品的效用,因而是商品的最小效用。然而,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既不是单位商品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平均效用而只能是最小效用?

原来,单位商品使用价值都是单位商品对于人的使用、消费需要的效用,是单位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的使用、消费需要的效用,是单位商品对人的使用、消费需要的满足。这也就等于说,商品使用价值是对人的还没有满足的使用、消费需要的效用,而不是对已经满足的使用、消费需要的效用。因为需要和欲望一旦得到满足,便不再是需要和欲望。因为得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失去了需要和欲望的本性:缺乏。需要和欲望之为需要和欲望,便在于缺乏和不满足;满足了的、因而不具有缺乏本性的需要和欲望,不复是需要和欲望。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是需要;而已被满足的需要不再是需要。只有对未被满足的需要的心理体验才是欲望;而对于已被满足的需要的心理体验不再是欲望:欲望是需要不满足而求满足的心理体验。因为已被满足的需要不会产生欲望,只有未被满足的需要才会产生欲望。因此,Y.弗瑞德曼(Yona Friedman)说:“需要可以界定为只有通过具体的满足物才能加以解除的东西。所以,应该把需要和满足物看作一对不可分离的事物。”[7](P257)

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是对人的还没有满足的需要的效用――而不是对已经满足的需要的效用――意味着:商品使用价值也就是对人的剩余需要的效用,是对人的剩余需要的满足。因此,每个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同样都是对人的“减去其他商品已经满足的需要”之后所剩余的需要的满足,是对人的减去其他商品已经满足的需要之后所“剩余的需要”的效用,因而也就是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商品对人的需要的效用,是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商品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效用,也就是对全部商品所满足的一切需要中最不重要、最后置的需要的满足效用,说到底,也就是商品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就是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商品的效用。每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就构成商品总效用或总价值:“消费一定数量商品的总效用等于一直消费到该点的各单位的边际效用之和。”[4](P68)

举例说,假设现有十只暖瓶。每个暖瓶的价值都同样是对人的还没有满足的需要的效用,都同样是对人的剩余需要的效用,说到底,也就都同样是对减去其他9个暖瓶已经满足的需要之后所剩余的需要的满足,因而也就是最后的那个暖瓶――亦即第10个暖瓶――的效用,也就是暖瓶的边际效用。10个暖瓶各自的边际效用之和,构成10个暖瓶的总效用、总价值。

可见,边际效用就是最后的单位增量的效用,它满足的是剩余需要,亦即还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这个道理,庞巴维克曾有所见:“问题是:在若干需要之中哪一个需要是依赖于这物品的呢?如果我们知道,要是没有这件物品,哪一个需要将得不到满足;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非常简单地解决,即:这个需要显然是依赖于这个物品的需要。现在不难指出,得不到满足的需要,不会是这件物品原来(偶然和任性地)被选定用来满足的那一个需要,而总是一切需要中最不重要的那一个需要,亦即在已往准备用这类物品的全部存货来满足的一切需要中最不重要的一个需要。”[1](P167)

诚然,细究起来,最后的单位增量满足的是剩余需要或还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因而应该包括两个单位量:一个是现有商品的最后单位商品(第10个暖瓶);另一个是新增加的第一个单位商品(第11个暖瓶)。因此,边际效用应该是现有商品的最后单位商品和新增加的第一个单位商品的效用。所以,杰文斯认为“最后效用”(或边际效用)包括两个量――最后加量和次一加量――的效用:“除了在最后加量已被消费或次一加量将被消费时,我们通常是不要考虑效用程度的。所以我们通常用最后效用程度一语,以表示现有商品量中那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加量或次一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8](P60)维克塞尔在界说边际效用时也这样写道:“它相当于获得那个商品所满足的最不重要的需要,也即是在该商品没有获得时或获得的数量较小时所未被满足的最重要的需要。”[3](P35)但是,真正讲来,这两个量――最后单位量与新加量――实际上可以当作一个量。因为新增加的第一个单位商品(第11个暖瓶)也可以看作是现有商品(11个暖瓶)的最后单位商品,叫做“最后单位增量”;反之,也可以将现有商品的最后单位商品(第10个暖瓶)看作是新增加的第一个单位商品,因而也叫做“最后单位增量”。这就是为什么不叫作“最后单位”而毋宁称之为“最后单位增量”,这就是为什么边际效用就是最后单位增量的效用。

这样一来,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对人的使用、消费需要和欲望的效用,固然不错;但是,精确言之,商品使用价值乃是商品的边际效用:这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定义。因为,精确言之,商品使用价值乃是对人的还没有满足的需要的效用,是对人的剩余需要的效用,是对人的剩余需要的满足,因而也就是最后单位增量的效用,说到底,乃是商品的边际效用。所以,说到底,商品使用价值与商品边际效用实为同一概念: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边际效用,商品总使用价值则是每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使用价值的这一定义,堪称边际效用论的伟大发现:“‘边际主义者重新定义了使用价值,决定使用价值的不再是整体效用,而是边际效用(每多消费一个单位商品的效用)。”[9](P9)

因此,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或边际效用势必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因为商品越多,人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便越多,而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亦即剩余的需要和欲望――便越少且越不重要,最后的单位增量所能够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也就最少且最不重要,因而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最小,单位商品的价值也就越小。商品的增多达到一定点,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亦即剩余的需要和欲望――就会递减至零而达于饱和,此时单位商品所能够满足的需要和欲望是零,因而其价值或边际效用就是零。此时商品总效用和总价值最大。如果商品的增多超过饱和点,就会因其违背、损害人的需要和欲望而具有负边际效用、负价值。这时,商品总效用、总价值就会随着商品的增多而递减,最终可能导致负总效用和负总价值这恐怕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过多的商品被倒进大海的怪现象的缘故:倒进大海固然可惜且缺德,却仍然不失为使总效用和总价值转负为正的一个方法。。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这个定律的核心内容,如今已被西方经济学归结为一句话,亦即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当某物品的消费量增加时,该物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递减。”[4](P67)然而,对于这一核心内容的论证绝非如此简单。因为细究起来,边际效用递减定律恐怕是经济学领域最重要最复杂最难解也最难论证清楚的定律。对于这一定律,边际效用论经济学家多有论述。杰文斯曾就此这样写道:“最后效用程度这一个函数的变化,是经济问题上最重要的点。我们可定一般法则曰:效用程度随商品量而变化,其量增加,其效用程度结局会减少。”[8](P61)对此,维塞尔解释说:“最先得到的财物带来的效用的增加是最大的,因为它满足了最急需阶段的欲望;随后得到的每一件财物便只有较小的效用,因为它满足的是业已比较满足了的欲望。如果财物的增加超过了需要的边际,那就对价值构成中的正的因素无所补益。这时增加的财物就没有用处;它们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享受。”[10](P78)庞巴维克进一步总结道:“我们碰到一个完全占统治地位的一条经验,即物品的数量和物品的价值成反比。市场上某一类商品越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这一商品的价值就越小;反之亦然。……不难说明,像这些十分可靠的事实,是从我们的边际效用理论里引申出来的。任何种类的物品越多,它能满足的需要就越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而最后得到满足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果物品数量减少就不能满足――就越不重要。换句话说,任何种类的物品越多,决定其价值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再则,如果某一种物品的供应很多,多得使一切需要完全满足以外,仍然有剩余物品不能找到有益的使用,那么,它的边际效用就等于零,这一种物品也就无价值。”[1](P170)

三、交换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递减定律

显然,边际效用递减定律科学地破解了斯密提出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成反比的“价值反论”。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定律发现,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边际效用,是商品的最后单位增量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因而单位商品使用价值便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因此,钻石交换价值大,绝不是因其效用和使用价值小;恰恰相反,钻石交换价值大,只是因其数量小,因而边际效用大,从而使用价值大。水交换价值小,绝不是因其效用大,而是因其数量多,因而边际效用小,从而使用价值小。水的增多达到人的需要的饱和点,水的边际效用就是零,因而单位水的使用价值就是零,从而水的交换价值也就是零。此时水的总效用最大,水的总使用价值最大,因而水的总交换价值最大。如果水的增多超过饱和点,单位的水就会因其违背、损害人的需要和欲望而具有负边际效用,具有负使用价值和负交换价值。这时,水的总效用、总使用价值和总交换价值就会随着水的增多而递减。如果水仍然持续不断增多,最终泛滥成灾,水的总效用、总使用价值和总交换价值就是负数了。

这样,边际效用递减定律不但破解了斯密所谓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成反比的所谓“价值反论”,说明二者实质上完全成正比例变化;而且进一步破解了与效用论商品价值定义相矛盾的“效用与价值成反比”所谓“价值悖论”,说明效用与价值完全成正比例变化,从而科学地地证明了一切商品价值都是商品效用。只不过,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边际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使用、消费需要的边际效用;而商品交换价值则是商品使用价值对于换取其他商品的交换需要的效用,说到底,也就是商品边际效用――亦即交换价值实体――对于换取其他商品的交换需要的效用罢了。

这一破解的关键,无疑在于发现边际效用概念,进而发现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边际效用。倘若没有这一发现,势必会像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那样,将使用价值与商品的使用、满足消费需要的效用等同起来――而不懂得使用价值乃是商品满足使用、消费需要的边际效用――因而将水的使用价值与其满足使用、消费需要的效用地等同起来,于是误以为水的使用价值最大而交换价值却极小,堕入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成反比例变化的“价值反论”。因此,没有边际效用概念的发现,没有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边际效用的发现,固然不难理解交换价值的实体是使用价值,因而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必定成正比例变化;但是,要科学地证明这个真理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思想家们,如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甚至李嘉图和马克思,大体说来,虽然已经发现了这一真理――交换价值的实体是使用价值――却为到处都可以看到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成反比例变化的假象所动摇、遮掩和否定。

使用价值是商品边际效用的发现表明,商品交换价值实体固然是使用价值,亦即商品对人的使用、消费需要的效用;但是,精确言之,商品交换价值实体乃是商品边际效用,亦即商品最后单位增量对人的使用、消费需要的效用:商品交换价值就是商品的边际效用――亦即使用价值――对于换取其他商品的效用。商品换取其他商品的效用量,亦即交换价值量,说到底,也就是该商品的边际效用量。因为商品应该等价交换,并且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这种等价交换具有必然性。因此,商品应该且必然等价交换,亦即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应该且必然相等,说到底,商品所换取的其他商品,就其边际效用来说,应该且必然相等:它具有多少边际效用量,就应该换取具有同样多的边际效用量的商品。这样一来,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固然根本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使用价值)与其换取其他商品的效用(交换价值)固然根本不同,但交换价值量却是用边际效用量来衡量的,因而二者的价值量却是相等的:商品有多少边际效用量――亦即有多少使用价值量――就有多少交换价值量。

因此,虽然只有使用价值是边际效用,而交换价值并不是边际效用,但交换价值实体却是边际效用,因而交换价值量的大小与使用价值量的大小一样,都是用边际效用量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量与其边际效用量相等。这个道理,庞巴维克曾有十分精辟的论述,通过这些论述,他得出结论说:“使用价值量是由该物品被使用时给予物主的边际效用量来衡量的。另一方面,交换价值量显然是同在交换中得到的物品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的。当我用一件物品来做交换时,我为自己福利所取得的东西,正是我从交换得到的物品中取得的效用。因此,物品的主观交换价值量,是由它交换得来的物品的边际效用量来衡量的。”[1](P183)

这样一来,交换价值量的多少大小便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量的多少大小决定的,说到底,乃是由商品边际效用量的多少大小决定的,二者成正比例变化:商品边际效用越大,商品的使用价值越大,它的交换价值便越大;反之亦然。究竟言之,商品价值或其实体就是商品的边际效用,因而商品价值量就是商品的边际效用量:商品价值量=商品边际效用量。这个公式,正如庞巴维克说,堪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规律:“决定价值量的规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达: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1](P167)因此,边际效用递减定律虽然属于使用价值递减定律范畴,实已蕴涵交换价值递减定律。

单位商品边际效用必定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因而其交换价值必定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因为交换价值实体是使用价值,说到底,是商品边际效用,亦即商品最后单位增量对人的使用、消费需要的效用。这样一来,商品越多,人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便越多,而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亦即剩余的需要和欲望――便越少且越不重要,最后的单位增量所能够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也就最少且最不重要,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最小,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越小,单位商品的交换价值实体也就越小,因而单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越小。商品的增多达到一定点,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亦即剩余的需要和欲望――就会递减至零而达于饱和,此时单位商品所能够满足的需要和欲望是零,边际效用就是零,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零,单位商品的交换价值实体是零,因而单位商品交换价值是零。此时商品总效用最大,总使用价值最大,因而总交换价值最大。如果商品的增多超过饱和点,就会因其违背、损害人的需要和欲望而具有负边际效用、负使用价值和负交换价值。这时,商品总效用、总使用价值和总交换价值就会随着商品的增多而递减,最终可能导致负总效用、负总使用价值和负总交换价值。这就是交换价值递减定律,也是使用价值递减定律,也是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成正比定律,说到底,乃是以边际效用递减定律为核心的商品价值递减定律。

参考文献:

[1] [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陈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德]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M].陈秀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瑞典]K.维克塞尔.国民经济学讲义[M].刘契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 [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册[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 [美]保罗・克鲁格曼,罗宾・韦尔斯.微观经济学[M].黄卫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 JOHN BURTON.Conflict:Human Needs Theory[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0.

[8]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 [美]瓦尔特・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M].朱宝宪,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0] [奥]弗・冯・维塞尔.自然价值[M].陈国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责任编辑:彭介忠)Some Rules on Commodity Value

WANG Hai-m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