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28 17:13:41

物品管理制度

物品管理制度篇1

为了加强爆破物品的使用和管理,防止事故发生,根据《民爆物品管理条例》、《非矿山山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特制本制度。

一、矿山矿长是爆破物品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爆破物品安全管理制度;发现爆破物品丢失、被盗,必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对违反爆破物品管理规定和《非矿山山安全规程》规定的,追究责任,从严处罚责任人。

二、爆破物品购置审批:

1、矿山使用爆破物品规格型号、数量,企业根据生产实际的需用量填写购置计划申请报批表,矿长签署购置意见,企业加盖公章,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县安监局审批,企业采购人员凭报批表到指定经销单位办理购买等有关手续。

2、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办理购置矿山专用爆破物品,不得从非正规渠道购置爆破物品和使用非矿用爆破物品。

3、购置的爆破物品实行专车、专人押运,不得夹带或达乘非专用车辆。

4、所购置的爆破物品抵运后,必须及时清点入库,并

做好库房台帐登记等管理工作。

三、爆破物品使用领退:

1、领退爆破物品必须由专职放炮员进行。

2、放炮员应按当班所需数量,开具领料单经审批后领取。

3、当班未使用完的爆破物品,必须当班退回库房,完清领退手续。

4、领炸药、雷管时,严禁人员带点火用具和吸烟进入库房。

5、领退爆破物品时,严禁其他人员进入库房。

6、严禁其他人员代替放炮员领退爆破物品。

四、爆破物品库房管理:

1、保管员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仓库防火制度》和库房保管、领退登记制度。

2、保管员发放、收回的爆破物品要严格检查,坚持收、发登记、报批、签字制度,坚持每天对帐一次,做到帐、物相符,发现差错及时追查,并报告矿长。

3、库内储存的爆破物品数量不得超过设计容量,不同类别、不同型号的炸药、雷管分库分类储存,做到库内物品堆放排列整齐,严禁混放、乱堆乱放和堆放其它禁放物品。

4、库房保管员、放炮员(凡接触爆炸物品的人员)不得穿化纤衣服上班和领取爆破物品。

5、搞好仓库内的清洁卫生工作,

6、民爆库房必须按公安部门要求设置避雷装置,落实防盗报警装置和犬防措施。

五、爆破物品井下使用管理:

1、井下只准用矿山许用炸药和电雷管,不得使用两种不同性质或两个不同厂家的爆破器材。严禁使用变质炸药和非矿山许用炸药。

2、井下使用的炸药、电雷管必须分别装在专用木箱内,并加锁,严禁乱丢、乱放。

3、运送炸药、电雷管必须分离装运,并由放炮员、安全员负责押运。

4、井下爆破作业必须坚持“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制度。

5、放炮员在井下作业时,务必严格执行《矿山安全规程》有关规定,按放炮员操作规程和爆破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不得违章操作。

六、民爆物品库房守卫管理:

1、炸药库、雷管库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守护制度。

2、库房守护员,必须由政治可靠、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

3、库房禁止一切与民爆物品作业无关人员进出。

4、库房周围150米范围内严禁烟火、放炮。

5、发现问题或隐患,立即报告矿长,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七、爆破物品销毁管理:

1、对超过贮存期限、出厂日期不明和质量可疑的爆破物品,放炮后残留的爆破物品,经检验不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或要求,确认失效的,一律按国家有关民爆物品的销毁规定及程序交公安部门统一进行销毁。

2、销毁民爆物品一律在无人或十分偏僻的地方进行。

3、销毁必须采用焚烧或溶解法。

物品管理制度篇2

    1、办公室在采购物品后必须如实登记台账,并妥善保管,因保管不当,造成物品遗失、损坏、消耗,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领用物品必须在办公室进行登记,注明领用物品名称、数量,领用时间、事由,经领人签字,归还时间等。物品一经领用至归还前,领用人负有保管责任,因保管不当,造成物品遗失、损坏、消耗,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对易耗物品的使用应本着节省、节约的原则,避免浪费;对耐用性物品的使用应本着爱惜、维护的原则,避免因使用不当造成的损毁,并在使用完毕后及时归还;对因使用、操作不当造成公共财物不应有的浪费、损毁,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故意浪费、损毁公共财物者,将严肃查处。

物品管理制度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化学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环境,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储存、经营、运输和使用化学危险物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指化学危险物品,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XXXX-86《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规定的

分类标准中的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

氧化物、毒害品和腐蚀品七大类。放射性物品、民用爆炸物品、兵器工业的火药、炸药、弹药、火工产品和核

第四条生产、储存、经营、运输和使用化学危险物品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五条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企业、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必须设在安全地点。

第六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范围,负责本条例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

第二章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和使用

第七条国家对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统一规划,严格管理。国家对新建、扩建、改建生产剧毒化学危险物品企业

实行严格控制。禁止乡、镇、街道企业生产剧毒化学危险物品。

第八条新建、扩建、改建生产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必须经所在地省辖市以上(含省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第九条地方新建、扩建、改建生产剧毒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必须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化学工业部备案。

第十条新建、扩建、改建生产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必须向审批单位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计任务书(包括工艺、厂区布置、周围建筑情况、厂区周围一千米范围内的居民情况等);

(二)原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理化性能;

(三)对储存、运输、包装的技术要求;

(四)工业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评价;

(五)处理灾害性事故的应急措施。

审批单位必须会同当地化工、公安、卫生、环保、劳动部门进行审议。项目建成后,有关单位应当组织参加审议的单位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方能投产。

第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生产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必须持有省级化学研究(检验)部门测定的产品燃点、自燃点、闪点、爆炸极限、毒性等技术资料,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生产许可证,并依照有关规定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

第十二条生产和使用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应当根据化学危险物品的种类、性能,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火、防爆、防毒、监测、报警、降温、防潮、避雷、防静电、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生产企业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消防和急救组织。

第十三条生产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工业产品质量责任的法规,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四条企业生产化学危险物品所使用的压力容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压力容器的规定,并应经常进行维护和监测。

第十五条化学危险物品的包装和标志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包装监督检验机构应当加强对包装质量和包装材质的监督检查和定期测试。

第十六条生产、使用化学危险物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用火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生产、使用化学危险物品时,必须有安全防护措施和用具。

第十八条盛装化学危险物品的容器,在使用前后,必须进行检查,消除隐患,防止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

第十九条生产化学危险物品的装置,应当密闭,并设有必要的防爆、泄压设施。生产有毒物品应当设有监测、报警、自动联锁、中和、消除等安全及工业卫生设施。

第二十条生产、使用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妥善处理废水、废气、废渣。

第二十一条销毁、处理有燃烧、爆炸、中毒和其他危险的废弃化学危险物品,应当采取安全措施,并征得所在地公安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同意。

第三章化学危险物品的储存

第二十二条化学危险物品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专用储存室(柜)内,并设专人管理。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车间、经销商店,可根据需要设立周转性的化学危险物品仓库,其储存限量由当地主管部门与公安部门规定。交通运输部门的车站、码头,应当修建专用仓库储存化学危险物品。修建专用仓库确有困难又必须在一般仓库短期储存化学危险物品的,应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隔离存放。

第二十三条化学危险物品专用仓库,应当符合有关安全、防火规定,并根据物品的种类、性质,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爆、泄压、防火、防雷、报警、灭火、防晒、调温、消除静电、防护围堤等安全设施。

第二十四条储存化学危险物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化学危险物品应当分类分项存放,堆垛之间的主要通道应当有安全距离,不得超量储存;

(二)遇火、遇潮容易燃烧、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物品,不得在露天、潮湿、漏雨和低洼容易积水的地点存放;

(三)受阳光照射容易燃烧、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物品和桶装、罐装等易燃液体、气体应当在阴凉通风地点存放;

(四)化学性质或防护、灭火方法相互抵触的化学危险物品,不得在同一仓库或同一储存室内存放。

第二十五条化学危险物品入库前,必须进行检查登记,入库后应当定期检查。

第二十六条储存化学危险物品的仓库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对进入仓库区内的机动车辆必须采取防火搭施。

第二十七条储存化学危险物品的仓库,应当根据消防条例,配备消防力量和灭火设施以及通讯、报警装置。

第四章化学危险物品的经营

第二十八条国家对化学危险物品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经营化学危险物品。

第二十九条经营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安全要求的经营设施;

(二)有熟悉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第三十条新建、扩建、改建经营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必须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商业局提出申请;当地商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核发经营许可证。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应当每隔二至三年会同有关部门对经营许可证复查一次。

第三十一条化学危险物品的流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计划分配的化学危险物品,按计划供应;

(二)计划外正常供需渠道的化学危险物品,按合同供应;

(三)使用单位临时需要的化学危险物品,需凭该单位县级以上(含县级)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注明品种、数量用途)采购;

(四)日常生活需要的且购量不超过五百毫升(有特殊限量的除外)的零星化学危险物品,可直接向经营企业购买。

第五章化学危险物品的运输装卸

第三十二条运输化学危险物品,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发货人不得托运,运输部门不得承运。

第三十三条运输装卸化学危险物品,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拖拉和倾倒;

(二)碰撞、互相接触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或造成其他危险的化学危险物品,以及化学性质或防护、灭火方法互相抵触的化学危险物品,不得违反配装限制和混合装运。

(三)遇热、遇潮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物品,在装运时应当采取隔热、防潮措施。

第三十四条装运化学危险物品时不得客货混装。

载客的火车、船舶、飞机机舱不得装运化学危险物品。禁止乘客随身携带、夹带化学危险物品乘坐上述交通工具。

第三十五条禁止无关人员搭乘装运化学危险物品的车厢、船舱和飞机机舱。

第三十六条装运化学危险物品的车辆(火车除外)通过市区时,应当遵守所在地公安机关规定的行车时间和路线,中途不得随意停车。

第三十七条对质量检验或科学研究急需的小量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样品或试剂,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快件托运。

第六章罚则

物品管理制度篇4

审计局机关财产物资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一、管理的范围

1、固定资产。包括房屋、汽车、微机、文印设备、电风扇、电视机、录放机、摄像机、照像器材、音响设备、通讯设备、食堂设备、办公设备(含桌椅、沙发、文件柜、档案柜)、水电修理工具设备、车辆管理工具及材料。

2、低值易耗品。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且达不到固定资产价值的物品。如桌、椅、计算器、算盘、订书机、装订机、尺子、玻砖、号码机、热水器、体育用品等。

3、办公用品。如:笔、墨、纸张、信笺、水杯、胶水、复写纸、帐本、帐页、香糊等日常办公用品。

4、劳保用品。

5、劳动工具。

二、管理的原则及方式

管理的原则,实行“帐物分开,采购与保管发放分开”的原则。所有办公用品及物资均为办公室统一管理,发放到各科室及个人的由科室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管理。办公室要逐一登记造册,做到帐物相符。

三、采购发放制度

办公用品及物资由办公室按计划统一购买发放。汽车修理材料由办公室指定专人同驾驶员一同购买。其它科室及个人原则上不准购买报销(办公室同意购买除外)。

四、领用办法

各科室所需的办公用品及物资由办公室领取。机构调整及人员变动要严格履行公物移交手续。

五、配发标准

1、办公用品,既要保证正常工作的需要,又要按勤俭节约的原则配发。

2、每个科室每半年发一公斤茶叶、一块肥皂、一条毛巾、拖把一把、扫把一把;每人每月发5加伦水票一张,半年领发一次。

3、驾驶员十八个月发一套工作服(价值120元);每季度发肥皂一块、毛巾一条、手套三双,每半年加发洗衣粉一包(500克),毛巾一条。

4、打字员每季度发肥皂一条,半年发毛巾一条,一年发袖套一双。

物品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问题;措施

一、前言

博物馆藏品指的是博物馆依据自身性质、任务和社会需要搜集并经过鉴选符合入藏标准,并完成登记、编目等入藏手续的文物和自然标本,它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文从博物馆及藏品的概念入手,分析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方法。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馆藏藏品数量的增加、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管理工作不规范。博物馆藏品的管理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博物馆藏品管理虽然建立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并未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比如,对于入库的藏品并没有严格按照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入库、建档、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等工作程序对藏品进行登记管理,甚至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藏品管理工作人员随意地填写编造,出现各种无号、错号、重号的现象,一旦藏品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调动和变迁,没有做好接管工作就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没有严格按照安全操作的规定来提取藏品,无意间造成人为的损坏。第二,博物馆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由于人手不够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导致藏品因为缺乏人手专门看管而容易丢失。

二是管理措施不当,保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损坏严重。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措施不当,保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损坏严重,表现在:一是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与保存条件相对滞后,设备设施简陋,没有结合藏品的质地、级别和种类分别设置符合各种文物藏品的专门库房;二是博物馆藏品的库房环境不好,没有考虑藏品的避光、防火、防水、防潮条件,对所有的藏品都是采用统一的形式,没有分门别类的采取专门的保护和管理的措施,致使藏品受到严重的损坏,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作用没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三是藏品的保护和技术滞后,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比如我国的博物馆藏品包含很多信息,但是大都是采用手工操作、文字描述,再配合相关的图片进行说明,工作效率较低。

三是管理人员素质有限和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首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没有熟练掌握藏品管理或者有关于藏品保护相关的专业知识,知识范围和视野狭隘,不了解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具备博物馆藏品管理、养护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系统中人才结构不科学合理,由于工作性质和待遇报酬等因素的限制,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中具备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不多,也难以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且专业性强的专门人才,造成人才的断层与资源结构不和谐,真正能够从事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人才寥寥无几,最终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蓬勃与健康发展;再次,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有限,缺乏电脑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无法适应与满足网路信息化时代下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而阻碍藏品信息资源的开采利用,导致藏品管理的工作效率低和质量不高;最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高,缺乏“服务大众”的思想观念,平日里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保护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健全和完善博物馆藏品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博物馆馆藏结构和特色,实现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素质和思想水平。

一是完善博物馆藏品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和健全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藏品管理的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入库-建档-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等工作程序对藏品进行管理,按照规定办事,并且要不定期地检查藏品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同时将具体的工作分配落实到每个藏品工作人员的身上,对于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能力突出的工作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而对于忽视和违反藏品管理规章制度要依法进行处罚,保障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二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随着现代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藏品信息化管理指的就是坚持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完成藏品信息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以网络作为技术平台,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实现藏品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和应用,优化博物馆藏品的结构和特色,保证博物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素质和思想水平。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人员中展开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让他们充分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肩负从事藏品保护与管理的重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认真履行藏品管理办法、遵纪守法、淡泊名利、吃苦耐劳、宁静致远、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促使博物馆藏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锻造一流的人格品质,使整个博物馆形成良好的氛围环境,切实保障藏品的安全。

物品管理制度篇6

早在20世纪80年代,生物学家和科学家开始把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运用到生物新品种培育上。1982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1994年,全球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品—耐贮存番茄进入市场流通,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转基因农作物逐步实现商业化种植和开发,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迅速扩张。到2012年,全球已有28个国家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7亿公顷(25.5亿亩),约占全球有效耕地面积230亿亩的11%,全球大豆和棉花产量的81%、超过三分之一的玉米产量和油菜产量已经是转基因作物的功劳。

然而,由于转基因技术是人为改变了生物经过数亿年进化而形成的稳定基因结构和基础, 对于转基因作物中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存在相关讨论或一定争议。迄今为止,尚未有得到科学界公认的证据可以证实已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确实会导致对使用者和食用者的不利后果和健康损害, 但由于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功效和影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方能显现,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采取谨慎或者保留态度, 通过法律手段管制转基因食品, 防止其对人类健康和作物产量产生短期危害和长期影响。

同时,各国对生物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理解不同,再加上各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程度和速度、转基因作物市场占有率及发展前景、一线消费者的认知与理解程度、相关法制的发达和管控强度等各不相同,各国在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与实践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的综述、研究和解析,中国可以充分借鉴相关规制的优点和准则,有选择性并前瞻性的完善自身的相关制度和实践,推动中国食品安全制度的完善和提升。

美国对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

据统计,美国在2011年拥有近7000万公顷农田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和生产,占美国可耕地面积的43%,转基因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苜蓿、番木瓜和南瓜等。美国农作物产量中93%的大豆、93%的棉花、86%的玉米和90%油菜均系转基因品种。此外,近80%的包装食品都基本使用转基因作物作为原料。目前,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约1.5亿公顷,而美国在其中约占近50%。按照目前的趋势,至2016年,美国玉米和大豆产出基本全部是转基因作物生产。2012年4月美国公布的《国家生物经济蓝图》五大战略目标的核心之一即是增加研发投资,强化未来生物经济基础,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满足社会需求,继续主导世界农产品市场。

(一)对于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

作为世界上最早在转基因作物领域践行研究、种植和商业化的国家,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转基因作物做出法律规制的国家。美国相关法律与实践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6 年 7 月,美国制定了《重组 DNA 分子研究准则》,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生物技术的安全管理规定。第二阶段,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在1984年提出了《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着手整合汇聚联邦相关法规。“生物技术协调委员会”在1985年成立。第三阶段,在1986 年 6 月 26 日通过的《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基础之上,美国形成了其宽松独立的立法模式,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除了个别领域需要对现行相关规范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外,美国继续通过其农业部、联邦环保署、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三个联邦主管部门调整和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规范。

具体而言,美国农业部主要负责动植物基因重组体、粮食作物和农产品的安全和保护。美国农业部认为,使用生物技术研发的农林产品与传统技术所研发产品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因此依然可以沿用美国1913年《病毒、血清和毒素法》、1944 年《有机生物法》、《联邦种子法》、《联邦肉品监管法》、《家禽肉监管法》等法律以及 2000 年通过的《植物保护法》等现行法律体系来管理农林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和保护问题。就联邦环保署而言,其主要根据《生物技术管理协调大纲》,依托《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法》、《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和《有毒物质控制法》三大法律进行相关环境保护和规制管理。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则主要负责除了肉类及禽畜产品外的人类食品及动物饲料、食品添加剂、药物等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FDA)的主要法律依据为《公共卫生服务法》和《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 在转基因药品管制方面,则由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所辖属的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或“CBER”) 和药品评价中心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或“CDER”) 负责;在转基因动物与饲料方面,则由兽医学中心 (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或“CVM”) 负责; 而在转基因食品方面,则是由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或“CFSAN”) 负责。

(二)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

美国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一般是转基因植物制品,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是转基因食品标识的主要管理机关。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法律规制可以从市场准入、标签制度和侵权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市场准入制度。美国主张“实质相同”原则,认为转基因技术与生产普通食品的技术不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反对将转基因食品实施特殊管制,主张无论食品由何种技术生产制造,都应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管制。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上市审批制度采取自愿咨询程序,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心具体管理负责。

2.标签制度。总体而言,美国对转基因食品采取自愿标识制度。生产者或销售者可以根据市场趋势、流通需求或消费者偏好,自行决定是否对产品加以标识。针对消费者知情权与生产者商业性言论自由和广告之间的冲突,美国 FDA 观点明确,即有必要限制消费者的知情权以保障生产者的商业言论自由。 FDA认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损害人身健康,所以美国州或地方政府就没有权利强行要求生产者进行标识。因此,美国许多州如马萨诸塞州等对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制度是否设立进行听证。

3.侵权责任。美国对转基因食品没有强制标签和强制审批的要求,因此没有直接相关的法律责任规定。对于转基因生物销售或使用引发的侵权,如造成的过敏反应或副作用,有机作物“基因污染”和环境侵权等,联邦法或者州法律一般也没有与转基因生物侵权相关的专门规定。

美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一般只能通过普通法的民事损害赔偿途径。因此,转基因产品的所谓“受害者”必须依赖普通法进行侵权赔偿诉讼的三个途径,即疏忽大意过失、严格责任、或者公众妨害和私人妨害来捍卫权利进而可能取得赔偿。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高额责任赔偿制度,以及消费者好诉传统和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推动,食品生产商和供应商在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规范基本以谨慎状态践行自我约束和有效披露。

欧盟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

欧盟虽然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方面处在领先地位,但欧盟在技术开发上处于相对劣势且商业化进展缓慢,并且欧盟部分成员国的粮食需求也部分的依赖进口,因此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相对较低。总体而言,从政府到消费者,欧盟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包括转基因食品持审慎态度,进而采取较为严格的评估和管制。

(一)欧盟对于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

从对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上看,欧盟的法律调整主要包括转基因微生物的封闭使用、转基因生物的有意释放、转基因生物的转移等方面的内容。

综合而言,欧盟相关法律规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90 年代初之前,欧盟尝试将所有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相关的行为都纳入管理体系。第二阶段是自 20世纪90 年代初后至今,为适应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欧盟在某些具体和特殊领域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转基因生物释放环境指令》、《转基因生物封闭利用法规》、《转基因相关业者环境责任指令》、《转基因食品上市与管理条例》等。

(二)欧盟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

与美国的法律规制内容相类似,欧盟从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标签制度以及责任制度三方面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了网络式、全方位的法律监管。

1.市场准入制度。整体上看,欧盟的市场准入制度可以概括为由EFSA 集中评估、欧盟委员会批准、成员国自行决定。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专门负责转基因食品在欧盟境内上市及标示有关的安全评估、审理、核准与管理等。欧盟取消了各成员国单独对转基因食品和作物进行风险评估和审批的权利,不同于美国的联邦与州相结合的模式。第1829/2003 号条例对市场准入有特别的规定。

根据欧盟委员会 2010 年新修订的《避免转基因成分非故意的出现在传统或有机作物的共存措施指南》的规定,欧盟成员国对于转基因食品在本国的种植和耕作具有自由裁量权,即使此转基因作物已经得到了欧盟委员会的批准。

2.标签和可追溯制度。欧盟法律对转基因食品规定了以程序性标准为基础的强制标签制度和可追溯制度。1829/2003 条例规定不管转基因成分在最终产品中是否具备可检测性,都应当有效明晰标识和披露,以保护消费者对此的知情权,避免消费误导和信息不对称,否则应受到惩罚。

但是,此规定也有例外:转基因成分含量在0.9%以下,或者最终食品中一个转基因成分的出现是偶然或非故意的,或者技术上程序不可避免的情形,可以不在食品上设置标签。此例外的开放,也引发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民众之间的激烈讨论。

3.责任制度:

(1) 产品责任。依据欧盟产品责任法律,若转基因生物相关活动对个人财产或身体造成损害,受害者可诉民事侵权以请求损害赔偿。欧盟产品责任法将产品的定义扩大为所有可移动物,并将基本农产品和作物涵盖。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2) 违反标签制度的责任。在欧盟范围内,违反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的具体惩罚措施如罚金或销售禁令等由各成员国自行规定。但为防止这一授权的滥用,欧盟亦规定各成员国应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来保证欧盟范围内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措施的实施,从而防止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在欧盟境内发生歧视性或偏颇性的转移。

(3)环境损害责任。欧盟 2004年的《关于环境损害预防与救济责任的指令》规定:因转基因生物研发、释放、利用和运输等活动而对受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水资源、土地造成损害或威胁的,相关业者应依该指令以及其所在国的相关规定,承担预防和救济相应环境损害的法律责任。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

相对美国和欧盟,中国在转基因作物和相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研发、商业化和法律规制总体而言处在滞后状态。据统计,2012年中国进口大豆占全球大豆销量的60%,玉米和棉花的进口也呈继续扩大之势。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中国目前在转基因作物研发和相关规制的缺失也为积极汲取域外经验提供了平台和进一步针对国情进行提升的空间。无论从立法顶层设计或是各部门法的适时修订,均应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改革和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目前,中国已有5大类17种转基因生物在销售。统计表明,2012年中国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400万公顷,约为加拿大的1/3。同时,中国从点到面也逐步扩大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玉米和棉花的种植面积。迄今中国已发放5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和13个转基因玉米品种的进口安全证书。农业部表示,中国关于转基因工作的原则是积极研究、加强监管、审慎推广。

从政策层面上,转基因作物相关问题和原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中国近期着重考虑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别指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包括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一)中国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

与美国和欧盟的多层次和多方面调整的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相比,中国在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从 20 世纪90 年代始才逐渐参加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公约并进行国内相关立法。一方面,中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转基因作物的单行法律。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规制的立法层次较低,大多为相关部委、监管机构或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或政策性指引,分布和散落在各单行法、行政法规、规章、通知和意见中,没有上升到统一有序的体系,影响其稳定性和权威性,限制其效力范围,甚至可能影响食品安全体系的完善以及农业改革的推进。

除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外,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相关法律。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适用。此外,2006年颁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5年颁布的《畜牧法》、2004年修订的《种子法》以及2000年修订的《渔业法》和《农业法》等都对所涉及的转基因生物的选育、实验、审定和安全评价等管理工作进行规定,要求应当符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2.行政法规。2001年,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动,都必须遵守此条例。

3.部门规章。中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一切基因工程工作,包括实验研究、中间试验、工业化生产以及遗传工程体释放和遗传工程产品使用等和从国外进口遗传工程体,在中国境内基因工程工作的,都应遵守本办法。

之后,中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规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管理、标识管理、加工审批、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工作。同时,中国还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程序》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程序》,分别从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管理、标识审查、许可制度进行规定。

4.地方规范性文件。中国多个地方政府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方面也做了大量立法,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安全监督检查、加工许可审批、以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如中国农业大学周超教授总结,中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与转基因生物安全配套的法律管理体制:国务院牵头建立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环保部、质检总局等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农业部作为牵头主管部门,成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建立农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制度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中国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评析

由于中国对转基因食品没有专门的立法,虽然最新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有了进步,但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而言,仍缺乏具体化的措施。

中国对转基因规范在整体形式上介于美国和欧盟之间,虽然对转基因食品准入有较为笼统的审批制度,对转基因食品有一定的强制标签要求,但中国标签制度是建立在最终产品监管基础之上的,并没有设置类似于欧盟的可追溯制度,甚至实际操作层面比美国还要宽松。一些转基因产品的出口大国如美国、加拿大,认为中国不应以生物安全为由设置贸易壁垒;而国际的环保团体和消费者组织则支持中国在生物安全问题上的谨慎态度和立法。

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中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审慎原则。对转基因食品必须加以严格审批和预先监管,进而避免严重的安全隐患。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指导上应该采取 “优先考虑风险、严格预防管控”原则。既要考量转基因食品在短期内在粮食供给等方面带来的益处和经济效益,更要重视转基因食品长期对耕地政策、外贸平衡和食品科技带来的不良效应。事实上,环境恶化和监管不严已经使中国食品安全情况不容乐观,过去十五年内大量出现和恶化的假冒伪劣食品危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已经为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敲起警钟。

为最大程度地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中国应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扩大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控范围。结合国内外食品工业、生物医药发展,将可能用于人类保健、医疗等转基因生物制品纳入监控范围,实现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多元覆盖。其次,完善转基因食品的责任制度。再次,建立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风险防范机制和伤害检测机制,也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

结语

转基因食品和食品安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政策走向的讨论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基于消费者民众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关注或积极支持改革的努力,建立相对完整的食品安全和专适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是政策制定者、立法者及研究人员体情社会责任和彰显朴素良知的基础和要求。建立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不仅形式上必须由专门的成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当事人的行为和建立细化的食品标准,更需要从法律技术层面进一步明晰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相关的监管制度。通过法律规制有效建立食品安全实际操作制度的公信力、确定性和执行性,同时也能有效的同其他主要国际贸易伙伴体系接轨并赢得国际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和依赖。

物品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存在问题;监管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42-02

Investigation on the supervision of national essential drug system

MO Wenjuan1, DA Yuanfeng2

1.Drug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of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Kunshang 215300, China; 2.Jiangsu Farmtec Research Co., Ltd., Jiangsu Province, Kunshan 215300, China

[Abstract] National essential drug system has achieved considerable progress since implementation. It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promoting health development of China medicine careers, regulating medicine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ing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but it also appears some problems such as essential drug pooled-procurement is irregular and the solution of virtual-high medicine price is ineffective, even new problems of drug outages and stockout has occurred in some place. These problems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essential drug system and the benefit degree of masses. According to our national'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essential drug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Key words] Essential drug system; Implementation status; Existing problem; Supervision

根据《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以下简称《目录》)等相关规定,基本药物是指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这项制度是我国核心的药物政策之一,也是确保公众获得基本药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政府从其权威性角度对药品质量、功效等方面向公众做的一种承诺,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证公众的用药需求及合理用药,使国家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同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对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管理与调控起了重要作用。

1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现状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自2009年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初步成效。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5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药物招标价格平均降幅在25%~50%之间,并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录》的颁布实施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药品生产供应的引导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对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规范药品管理、实施临床合理用药产生了深远影响[1]。

2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规范用药、改变以药养医、减轻患者药费负担等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基本药物的集中招标采购不够规范,没能有效合理地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甚至一些地区产生了药品断供、缺货等一系列新的问题。②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出现了政策执行的异变。有的卫生院利用增挂的“医院”牌子暂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有的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民营”为由,自行采购,自主定价。③配药品种减少。以前医保参保者到定点医疗机构配药,凡在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药都可配取,如苏州市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药品共1 913种,其中,西药1 097种,中药和中成药816种,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只能配取599种基本药物,配取药品减少率为68.69%[2]。上述情况均影响到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和群众的受益程度。

3 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监管措施

药品监管部门须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监管力度,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持续稳定发展。药监部门必须在具体监管工作中认真研究分析影响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制定并贯彻落实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于萌芽之中,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笔者就药品监管部门对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所需的新作为提出以下意见:

3.1 提高国家基本药物质量标准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基本药物的质量监管,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标准,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质量新标准,切实提高基本药物质量。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新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强化企业是第一质量责任人的意识,要求企业认真对照原有质量标准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要求,对已发生变动部分必须及时向药监部门提出变更、备案或提报药品注册补充申请。企业应及时按照自身情况添置新方法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加强对药品质量检验人员的培训,使其切实掌握新版药典增修订的内容,以及熟练掌握新增检验项目的各项技术操作,按照新版药典规定全面开展质量检验工作[3]。

3.2 实施基本药物全品种覆盖性抽验

加强对基本药物的监督抽验,进一步将抽验工作落实到基层,将覆盖面扩大到县及县级以下地区。全面提高基本药物监督抽验的覆盖率,对所辖地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品种实行全覆盖性的监督抽验。加大对药品检验所的投入,从资金、人力、技术和设备仪器等方面为基本药物的检验、检测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特别加大对高风险品种和重点品种药品的监督抽验力度,严把基药质量关。对抽验不合格的药品,要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并提交相关部门依法查处,严防要害事件的发生。

3.3 加强源头质量监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认真履行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的监管责任,加大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力度。将跟踪检查、飞行检查、专项检查等各种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检查频次,扩大检查范围,特别是对承担生产高风险性国家基本药物(如注射剂)的企业实施驻厂监督员制度,加强对生产的现场监督检查。开展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处方和工艺的核查,强化对基本药物的委托生产监管,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强化企业是第一质量责任人意识,督促生产企业严格贯彻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加强对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物料采购、投料、检验、成品放行、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4]。

3.4 加大对国家基本药物配送环节的监管

由于基本药物由各个省市自主招标,实施统一配送原则,因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对承担基本药物配送的企业加强监督管理,要求企业严格执行目录报备制度,强化基本药物配送过程的监管,重点对参与国家基本药物采购中标和经营国家基本药物的企业加强监管,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执行,严把基本药物采购、验收、养护储存、出库、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5];督促药品经营企业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及药品集中采购等规定,动态掌握基本药物品种和配送企业中标情况;建议企业实施现代物流,因为具备现代物流能力是今后国家对药品经营企业的基本要求[6]。

3.5 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

在推进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中应加快全系统信息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监管系统平台,加大力度督促进度,做好培训工作,使企业认识到实施电子监管对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重大意义。基本药物品种出厂前,生产企业须按规定在上市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识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凡经营基本药物品种的企业,须进行监管码的信息采集和报送。实现基本药物的全品种电子监管,将会使上市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追溯,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以有效地打击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把假劣药品彻底屏蔽在系统之外;②劣药或者药害事件一旦出现,可在第一时间实现追溯召回,使影响降到最低程度;③可以最大化的保护企业利益。

3.6 加强基本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加快药品不良反应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完善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奖惩办法和监督机制,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指导监测上报工作,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监管部门的日程,并与其他监管工作配套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对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提升报告和评价能力,完善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充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监测网络,切实提高对基本药物的安全性监测与评价能力;进一步加强风险信号的发现与挖掘,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完善药品召回管理制度,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震巍,陈飞虎.我国制订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进展[J].中国药房,2004,15(10):585.

[2] 周寿祺.基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2011,(1):51-52.

[3] 石炳娟,宋希明,曹云波,等.基本药物质量保证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齐鲁药事,2011,30(2):115-118.

[4] 杨人忠.药品监管要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9,(9):13-14.

[5] 赵阳,孟锐,杨奔.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配送环节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药房,2010,21(8):701-703.

物品管理制度篇8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药品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低温贮藏医药品的需求激增。据统计,疫苗制品、注射剂、酊剂、口服药、外用药、血液制品等药品对冷藏的需求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国家对医药生物产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以生物制品为主导的药品冷链物流行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从而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

 

1 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现状

 

药品冷链物流是指药品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采用专用的设施,使冷藏药品的温度从生产企业的成品库到使用单位的仓库,始终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

 

1.1 药品冷链物流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政策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发展药品的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制订药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从2008年开始,国内药品冷链物流管理走在前列的省市相继出台了药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如浙江省出台地方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江苏省出台《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等,这些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冷链管理相关环节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3年2月,国家卫生部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2013年10月GSP的5个附录,对冷链药品的物流管理过程做出了具体规定[1]。

 

这些药品冷链物流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文件制定了冷藏药品在发货、运输、收货、贮藏等各环节的基本操作标准,提出有关温湿度控制和监测、设施设备配备、冷链验证系统管理等技术方面的管理要求,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成为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方向[2]。

 

1.2 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模式

 

目前医药企业经营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模式主要有:①自营的冷链管理模式。医药流通企业自身具备了仓库、配送车辆和相关设备,采取自营冷藏物流配送模式,企业可掌控医药产品的冷链物流管理;②医药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模式。这类企业大都具有跨地区开展医药产品物流配送业务,采取租赁有经营资质的医药物流企业的仓库,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医药产品的贮藏、保管、配送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对采取这种第三方冷藏物流配送模式的企业,冷链物流管理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来监督管理[3]。

 

2 中外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比较

 

2.1 药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比较

 

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备与国外相比差距巨大,主要表现在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在冷藏装备方面,我国的保温车辆比美国、德国等国家少,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也比较低,欧洲各国汽车的冷藏运量占比为60%~80%,中国汽车的冷藏运量占比仅为20%左右。根据中国制冷协会统计,我国2010年的冷藏库容量约为880万吨,折成库容积约为3 800万m3,而美国在2003年的库容积就达8 848万m3。可见,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制约药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瓶颈之一[4]。

 

2.2 药品冷链物流主体

 

美国FDA要求药品供应链的源头生产企业除了要对产品本身问题承担责任外,还要承担冷链运输中的管理职责,要保证产品不会在运输过程中劣化,并对整个产品运输过程中环境的温度控制和温度变化监测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药品制造商的大多产品在出厂时就使用冷链物流温控监控技术,以监督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不断链。目前我国药品冷链物流还缺少“链主”对生产、物流、批发、和零售等各环节进行全程控制,每个环节中的企业各自为政。在运输方面,主要由药品批发企业对药品质量负责。

 

2.3 药品冷链物流技术

 

药品冷链技术的应用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它的发展与运用是药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前提。美国的药品制造商在生产药品后使用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药品出库时,在冷藏箱中放置了带有温度传感器RFID标签,把药品温度等信息实时地储存在RFID芯片中。冷藏车辆在运输全程中,车厢内的RFID温度标签将车厢内温度的变化数据信息定时或者实时传送到企业的冷链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当货物到达后,通过手持型读写器批量读取货物及温度信息,实现全程的温度信息瞬间获取,降低人工成本及出错率,保证药品的质量[2]。

 

我国新修订的GSP及附录实施后,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也将与国际接轨,药品冷链物流主要是采用RFID温度标签、GPS技术以及无线通讯和温度传感相结合的方式。

 

3 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冷链管理意识较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相对应的法规、标准不够健全,缺少行之有效的罚则。较低、甚至没有的违法成本,使得很多从业企业和人员对冷链药品缺乏规范管理的意识。冷链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有差距,通过新版GSP认证的药品现代物流企业对冷链药品管理比较规范、标准,另一些小企业的管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冷链药品经营企业在规模、集中度和管理水平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

 

3.2 冷链设施设备投入不足

 

当前药品经营企业普遍处于“微利”时代,设施设备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药品冷链物流的需求,冷链设备高昂的价格也是影响投入的重要因素。经营企业面对的是数以千计的客户,冷链设备费用的投入无疑是惊人的,加上维护费、检定费以及记录仪回收的难度,更是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作为药品经营企业,经营冷链药品并没有因为管理的特殊性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效益,而“高投入、低回报”让很多企业困惑。同时,冷链设备的符合性、稳定性、完好性,以及验证、检查、维护等方面都在起步阶段,仍未建立良好的冷链设备的有效运行体系[5]。

 

3.3 药品冷链物流专业性人才匮乏

 

冷链药品具有经济价值大、配送要求高、温度敏感度强、流通环节多等特征。因此,无论是对从事物流系统设计规划的管理人员,还是对进行具体业务操作的员工,专业水平要求都很高。随着冷链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冷链物流人才成为我国紧缺型人才,市场将呈现供不应求之势。从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类别来看,一类是高端型人才,这种人才一般要求具备比较强的战略制定能力,可对公司的整个冷链网络进行整体性规划,对国家的宏观政策、相关行业走势具备比较强的解读和应对能力,这种人才在市场上最为稀缺;另一类是中级管理人才,这种人才要求会管理懂技术,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公司的决策,完成公司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相较于高端人才,中级管理人才标准稍放低了,需求量加大了。

 

4 提升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对策

 

4.1 完善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标准和监管制度

 

2012年底,《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等药品冷链物流运作的国家标准相继出台,2013年新版GSP及附录的《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温湿度自动监测》、《验证管理》已实施,药品冷链物流的管理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相关法规施行后,还需配套多种检查手段,对违规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冷链药品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息息相关,任何危害到群众健康利益的行为都应受到严厉的处罚[6]。

 

4.2 推广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大力推进药品冷链物流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从本质上实现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建立药品冷链物流计算机联网,对冷链物流过程的实时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特别是应用RFID温度标签,对冷藏药品的运送过程进行温度的全程纪录,完成对药品供应链温度变化的监察[7]。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和冷链辅助工具,应用增效节能冷链设施设备和管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提高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整体运作水平。

 

4.3 整合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资源

 

我国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少企业间互助合作的平台,因此行业应以资源整合为切入点,整体规划冷链市场,打造一个低成本、高效运作的药品冷链网络。药品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充分整合现有的冷链资源,科学规划物流配送中心,集中冷藏储存,优化配送路线,更多地借助共同配送,提高物流网络的整体规模效益。配送中心的建立可以按区域划分,也可以根据主要产销地来划分。冷链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还要综合考虑中心城市在经济上和地理上的优势与中小城镇的市场规模[8]。

 

4.4 建立药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

 

我国的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尚未形成,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借鉴欧盟、美国等冷链药品供应链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经验,寻求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及更多的国际组织的合作与支持,建立能满足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消费者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模式,以及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从整个医药产业链的发展出发,构建高效节能环保的药品冷链物流供应链,在满足现有冷链药品市场需求的同时又具有充分的柔性去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9]。

 

4.5 积极发展第三方药品冷链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是社会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药品冷链物流市场服务的参与主体。药品冷链物流对运输的准确率、准时送达率等有较高的要求,自营物流成本较高,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借助第三方物流提供一体化服务,将是突破企业药品流通瓶颈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当下的一票制或两票制在我国医改试点省、市全面推行之际。当然,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药品的托运服务,必须接受药监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其资格必须经过药监部门的认证(等同于医药企业的GSP认证),保证第三方冷链物流质量[10]。

 

4.6 加强药品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的源动力,药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应是医药、制冷、物流管理等各学科都涉及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药品冷链物流业缺乏具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只有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对于药品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规范目前从事药品冷链物流工作人员的操作,增加企业内部培训,提升业务技能,对于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定期考核。另一方面可在高校设置医药冷链物流专业,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5 结语

 

综上所述,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提升,首先应完善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安全控制体系,构建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形成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体系,建立一个能够满足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需要的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和服务平台。近期出现的儿童疫苗事件,使冷链物流成为被关注和锁定的焦点之一。虽然我国冷链物流在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仍需社会各界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完善行业制度体系,提升行业人才专业度,为未来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11]。

 

2016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两票制”,或按相关文件要求在进行医改试点的11个省、市和200个地市实行“两票制”。目前己启动综合医改试点的省份为宁夏、陕西、江苏、安徽、福建、青海、上海、浙江、湖南、重庆、四川、陕西。两票制的推行辐射至31省市,直接影响到200多地市及约8 000家医院,这对具有自营的冷链管理模式或医药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模式的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利好。

 

随着新一轮国家政策的调整、医药流通“十三五”规划即将出台、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品冷链物流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主动应对,积极调整,提升管理,才能适应改革的步伐,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物品管理制度篇9

①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制定正确的药事决策,医院及时掌握药学部门运行情况,有效发挥医院的监督管理职能。②有利于促进医院提高医疗水平,并促使药学部门密切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团队。③分病种进行药事指标设定和分析,能够切实反应药事服务的实施效果和问题,形成反馈机制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并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药品不良事件的风险,促进合理用药。④不断提高药事管理水平,能促进药品费用合理控制。⑤通过制定和落实规范化的单病种药物治疗方案,能有效地监控药事服务质量。⑥可促使医院药学人员全程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有利于提高药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单病种药事质量管理的内容

2.1健全单病种药事质量管理制度

单病种药事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离不开全面的制度建设,应该按照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单病种药事质量管理制度,需涵盖药物采购供应、药品合理使用、临床用药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环节和内容,从制度层面规范单病种药物治疗全过程。

2.2保障药品供应

药品供应保障是医院药学工作的基础,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前提,同时也是单病种药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药学部门本着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严格落实药品采购、新药引进、药品供应等规章制度,使药品供应环节更加规范,及时为临床供应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品,保障医疗活动的顺利实施。

2.3定期筛选药品目录并完善处方集

随着新药上市、老药新用和超说明书用药等临床实际问题的出现,医院应根据现有最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定期按照药品遴选原则对医院用药品种进行评价、筛查,制定药品目录,根据药品目录对处方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2.4参与药物临床使用

按照单病种管理的要求,促使医生按照相关制度规定选择正确的药物,控制总体医疗费用中药费所占比例,减轻患者药品费用的负担,促进合理用药。积极推动服务模式转变,药师应深入临床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在病房做到与临床医生友好合作、有效沟通,最终达到参与和促进合理用药的目的。药师在临床促进合理用药的活动包括参加医疗查房、药学查房、书写药历、出院用药教育、临床用药讨论会、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等。

编写临床药讯服务于临床。通过传递相关的新药信息、老药新用、药品不良反应等资料,使临床了解最新的药品信息。同时临床药师应在临床工作中主动向医务人员宣传药品知识,积极促进合理用药。

2.6开展药学咨询

药师应全面“掌握”药物知识,包括药物的剂型、生物利用度、作用机制、体内代谢过程特点、药品不良反应、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个体化给药等信息,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协助医生合理用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2.7开展单病种治疗药物规范使用监测

医院行政部门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履行监管、督导的职能,药学部门参与单病种治疗药物规范使用监测。按照单病种管理相关制度和评价指标,全面开展单病种治疗药物规范使用监测并上报医院行政部门,医院行政部门讨论后进行处理,形成定期反馈机制,积极促进合理用药水平提高。

3单病种药事质量管理的应用及效果

我院落实贯彻单病种质量管理以来,从制度层面规范单病种药事质量管理,涵盖药品入院采购、使用和后效评价等环节,由医务处牵头管理、药学部及临床科室共同参与,形成一整套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为提高单病种药事质量管理水平奠定基础。在单病种药事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①药学部根据临床药品使用量,科学设定药品库存下限,如药品量达到库存下限则及时预警并计划采购,以此充分保障临床药品供应;②定期筛选药品目录并完善处方集,及时为临床提供相关最新信息,让临床医生科学、循征选择药品;③参与药物临床使用,根据单病种药物治疗的原则为临床提供相应的药物信息,协助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④编辑临床药讯,药讯涵盖最新药品政策、药物治疗指南、药品信息等,为临床提供最新的信息,规避药物治疗风险;⑤开展药学咨询,为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服务;⑥开展单病种治疗药物规范使用监测,监测结果由医务处反馈临床并纳入绩效考核,通过监测、反馈促进单病种治疗药物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通过上述手段,我院单病种药事质量管理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临床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品,降低了药品费用,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

4总结

物品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存货;物资;会计核算

一、引言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制定并颁发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并要求于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然而,在资产管理方面,新会计制度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补充和完善,以促进顺利实施,促进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政府会计制度关于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相关规定存在的不足

(一)政府会计制度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

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准则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除此之外,再无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2]中删除了“存货”会计科目,同时新增加了“在途物品”“库存物品”“加工物品”三个科目对原“存货”项目所涉内容进行核算;其中“库存物品”用于核算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或出售而储存的各种材料、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成本。在对“固定资产”核算内容的解释上,新会计制度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除此之外,同样再无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对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新会计制度规定,“对单位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可以在购进时直接列作费用,不通过本科目核算”。对于“无形资产”,新会计制度规定,“非大批量购入、单价小于1000元的无形资产,可以于购买的当期将其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二)关于新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内容缺失不完整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2]的通知”中明确表示,自2019年1月1日起财政部将启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并要求不再执行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行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然而,令人迷惑的是,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既没有关于单项固定资产(比如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等)的价值认定标准,也没有就相关内容的进一步诠释,是否继续参照现行制度和准则执行并不明确。

2.新会计准则和和新会计制度个别内容规定不一,内容粗放,执行困难

第一,新会计准则中流动资产依然将“存货”列举其中,但新会计制度中并无“存货”这一提法,而是将原来“存货”的内容分解成了“在途物品、库存物品、加工物品”三项内容进行核算和管理,不同的表述对新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带来困惑。第二,新会计制度规定,“库存物品”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材料、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成本。固定资产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各自所包含了哪些基本内容,这些都缺乏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这样的规定似乎显得简单粗放,不具可理解性。

3.用词不严谨不科学,易引起操作多样化

新会计制度规定,单位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可以在购进时直接列作费用,不通过“库存物品”核算。也就是说,对于单位随买随用的办公用品,可以购进时直接列支,也可以不直接列支。对于无形资产,新会计制度规定,“非大批量购入、单价小于1000元的无形资产,可以于购买的当期将其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也就是说,对这部分无形资产,在会计处理上既可以计入当期费用,也可以不计入当期费用;同时,在量词的使用上,不定量词“大批量”的使用让人缺乏明确的口径,什么样的数量才叫“大批量”在认知上无法进行统一。试想一下,如果根据这样的规定开展工作,不同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进行办理。这不仅会造成不同单位核算口径的差异,还影响会计报表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和可使用性。

4.有的条款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1)将动植物纳入存货或固定资产管理值得再思考(什么样的动植物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什么样的动植物作为流动资产管理)由于动植物特有的生物属性,其单项价值会因其持续生长时间而发生较大变化,比如不少高校里面有不少长年生长的名贵古树苗木,其单项价值巨大,不少就是从所谓的“库存物品”逐渐生长成了“固定资产”。事实上,具有生物属性的动植物与非生物性资产在价值的形成与转移上有很大不同,将动植物纳入“库存物品”和“固定资产”管理显得简单粗放,里面所包含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2)核算内容不明确,有的地方内容重叠新会计制度规定,“库存物品”核算的内容包括材料、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成本。1)参照《企业会计准则》[3]关于低值易耗品的定义,对“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等物品”,在实际工作中通常被列入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和管理。2)“包装物”和“装具”按汉语词义二者部分语意重叠。3)“包装物”核算的内容可以归结到“材料”“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中,将“包装物”单列核算没必要,实际工作中也难以区分。4)“动植物”与“自然资源资产”怎么界定,自然生长的动植物是否属于自然资源资产不明确。

5.“低值易耗品”词语引用不准确

在《企业会计准则》[3]中,“低值易耗品”通常是指单项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下或使用期限不满一年,能多次使用而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一般工具、专用工具、替换设备、包装容器、劳保用品、管理用具以及其他低值易耗品等。而政府会计新准则和制度并没有对“低值易耗品”进行定义,也缺乏对相关内容的阐释。单就这一概念所体现的词义上看,“能多次使用并能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在汉语词义上不仅不属于易耗品,而是属于“耐耗品”,把耐用的物资叫做“易耗品”,不仅在词意上相互矛盾,也不符合大众对汉语基本词义的理解和认识。

三、关于完善新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中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内容的思考

(一)尽快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确认口径

鉴于财政部明确要求政府新会计制度启用后,现行相关行业会计制度和准则必须停用,因此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显得更加重要。第一,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中所包含的“存货”删掉,用“在途物品、库存物品、加工物品”进行替换,以此保持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内容的一致性。第二,对新会计制度中资产所包含的内容做进一步的阐释和完善,明确相关科目核算口径和标准。包括非流动资产中单项“固定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动植物资产”的核算内容和确认标准;流动资产中“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核算内容和认定标准。比如低值易耗品,如果将其定义为“单项价值在规定限额内(比如:单项价值大于10元),能多次使用并能基本保持实物形态,并且不能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的劳动资料”,就会更加便于理解和执行,并更有利于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

(二)对“库存物品”所包含的内容重新定义和阐释

新会计制度规定,“库存物品”核算的内容包括材料、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成本。实际工作中,“包装物”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储存包装各类物资而储备的、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包装容器,比如桶、箱、坛、瓶等;另一部分是直接用于包装、盛放各类物资的一次性包装物和包装材料,如包装纸、一次性包装纸箱、绳索、包装用铁丝铁皮、一次性盒子等。根据不同包装物的使用情况及价值转移过程分析,一次性包装材料和包装物统一纳入“材料”核算更为科学合理;对用于储存和保管各类物资和材料并能多次使用的包装物,可以根据其价值大小和使用年限长短,分别在“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3]中,所谓“低值易耗品”,就是指单项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下或使用期限不满一年,能多次使用而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一般工具、专用工具、替换设备、包装容器、劳保用品、管理用具以及其他低值易耗品等。因此,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规定和解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同样属于“低值易耗品”核算的内容。因此,新会计制度中关于“库存物品”核算的内容可以表述为:本科目核算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或出售而储存的各种材料、产品、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动植物等的成本。这样的表述与实际工作更为相符。

(三)用“低值耐耗品”替换“低值易耗品”,并对其核算内容进行界定和阐释

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3]中,“低值易耗品”通常是指单项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下或使用期限不满一年,并且能多次使用而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从定义上看,能多次使用并能保持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与“耐耗品”词义更为接近。因此,参照企业会计相关基本概念及核算规定,如果将“低值易耗品”改为“低值耐耗品”,不仅会大大增强汉语词义与核算内容的相关性和可理解性,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相关制度的理解和执行。

(四)加强资产的分类核算和管理的研究,新设“生物性资产”科目

动植物作为具有生命的活体,其价值的变化与非生命类物资价值变化完全不同,动植物可否作为生物性资产单列进行管理和核算,值得广大会计人员思索;实际工作中,不少动植物早已从“库存物品”成长为“固定资产”并还在继续成长,并且不少单位动植物资产价值不菲,尤其是高校里面几乎都有不少长年生长的名贵古树苗木,价值巨大。结合动植物资产生物属性和实际管理需求,专设“生物性资产”类别进行单独核算和管理符合会计学基本理论和要求,符合生物性资产实际管理的需要。

(五)科学准确表述相关制度,不定量词、表述模棱两

可的词语少用或不用,或者斟酌使用1.新会计制度中“对于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可以在购进时直接列作支出”,这句话中“可以”一词建议删掉;或者直接改为“对于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在购进时经物资管理部门验收后直接列作支出”。2.无形资产条款中“非大批量购入、单价小于1000元的无形资产,可以于购买的当期将其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这句话可以这样描述,“单价小于1000元的无形资产,于购买的当期将其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这样的改动更符合财务会计严谨性要求,有利于新会计制度的理解、实施和完善。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低值易耗品”进行精细化管理

为科学有效对低值易耗品进行全面核算和管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该类物品可采用“批量记账、单项管理”的方法,充分利用二维码生成、识别、扫描技术,在低耗类物品购进验收合格后,以同类批量(单件)物资的总金额直接记账列支,同时利用二维码技术将每一项(件)低耗品自动生成唯一对应二维码并进行系统保存记录,通过二维码生成和扫描识别仪,对单项低耗生命周期及价值运动进行完整的记录和管理,包括购进、验收、领用、维修、报废报损等,使用过程不计提折旧。二维码技术的运用,将极大提升低耗物品管理绩效,全面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四、结语

新会计准则和制度随着2019年的临近将很快实施,加强准则和制度相关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尽快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建立起科学、全面、有效的资产管理及核算制度体系,提升相关单位资产管理绩效和办事效率,促进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A].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