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管理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49

物品管理制度

物品管理制度范文篇1

(1)办公室负责对室内物品进行监督、检查、管理。

(2)各部室的办公桌椅、微机、打印机由办公室统一编号,使用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一旦发现损坏,及时向办公室报告并说明情况。正常消耗性损耗,由办公室负责维修;过失损耗,由使用人负责维修。

(3)加强微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机器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随时清除灰尘,擦拭表面污迹,确保机器良好运行,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4)机关所有设备设施属国有资产,应珍惜爱护。各部室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如发现故意破坏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物品管理制度范文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罚没物品,是指执纪、执法机关(以下统称执法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行政处罚或者刑罚所收缴的物品、无法退还失主的赃物、无主物,以及在执法活动中取得应当上缴财政的其他物品。

第三条各级财政部门、执法机关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罚没物品的管理,设立罚没物品保管帐目,建立健全物品管理工作制度。

第四条执法机关依法收缴罚没物品时,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财政厅统一监制的“没收物品收据”。扣押物品转为罚没物品时,执法机关在向当事人送达有关处罚决定的同时,向当事人出具“没收物品收据”。

第五条执法机关收缴的各类罚没物品均属国家财产,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规定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调换或者擅自处理罚没物品。

第六条执法机关依据《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对可以自由流通、买卖的物品,在收缴后的5日内,如数上缴同级财政部门,纳入财政公物仓管理。

第七条执法机关上缴罚没物品,应同时向同级财政部门出具下列资料:

(一)作出没收物品处理决定的法律文书复印件。

(二)对没收物品作出的质量检验报告或者鉴定材料。

(三)涉及物品拍卖、转让、加工、使用或者销毁等所需要的相关文件。执法机关无法提供相关文件的,应当出具无法取得这些文件的说明材料。

第八条执法机关没收的不动产、大型机器设备、大宗生产生活资料等不易移动的物品,在上缴同级财政部门之前,应当采取就地封存、委托专业部门保管等保全措施,并在规定时限内,到同级财政部门办理物品上缴手续。

第九条执法机关异地收缴的罚没物品,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封存、委托专业部门保管等措施,在规定的时限内,到同级财政部门办理上缴手续。

第十条财政部门接收执法机关上缴的罚没物品时,要对所送交的物品、相关文件、资料及零部件(备件),进行认真核对、查收,逐项登记《财政部门接收罚没物品清单》。必要时应当拍照、录像。核对、查收无误后,双方经办人员签字,办理入库手续。

(一)接收机动车辆,要对机动车的登记证书、行驶证、号牌、发动机和架体号、交通罚款及养路费等情况进行核对,检验相关手续或者证明文件是否齐全有效,及时办理车辆停驶和停缴养路费手续。

(二)接收金银玉器等贵重物品,送交和接收双方应当当场对物品封存,送交和接收双方经办人在密封条上签字。执法机关在收缴时已与当事人双方签封的,财政部门接收时必须与执法机关再签封。

(三)接收有价证券,应当检查有关帐户是否按规定冻结,并对其实物的编号、种类、面值、张数、金额等进行登记。

(四)接收不动产或者不宜移动的大宗物品,应当会同执法机关到现场进行实际查验,办理接收手续,并对接收物品采取就地封存或者委托有关部门保管。

(五)接收时效性较强的物品,在办理接收手续后,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第十一条财政部门对执法机关上缴的罚没物品存在疑问的,应当及时查清原因并记录在案,必要时可依照规定程序,查阅执法机关的相关案卷,或者向当事人调查取证。

第十二条财政部门应当对执法机关上缴的罚没物品进行必要的整理和维护。具有一定价值,并且对人身和财产安全不构成危害的,应当及时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对拟变价处理的物品,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价格评估。对中介机构无法评定价格的特殊物品,可以参照同类物品的市场价格或与执法机关商议定价。

第十四条财政部门拍卖罚没物品,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拍卖机构进行,并对拍卖机构的拍卖行为进行监督。拍卖保留价由财政部门参照评估价确定;未作评估的,参照市价或者与执法机关协商确定拍卖保留价。第一次拍卖时,保留价不得低于评估价的80%。出现流拍后再行拍卖时,可以酌情降低保留价,但每次降低的数额不得超过前次保留价的20%。

第十五条对不适合拍卖或者经二次以上拍卖均未拍出的物品,可以评估价格或者市场价格为参考价格,与有关企业、组织或者个人进行商恰,及时、妥善地对物品做出处理。

第十六条对不适合拍卖、没有企业收购或者收购价格过低的物品,可以委托商品流通企业代为销售。

第十七条执法机关按照《条例》第六条的有关规定直接处理罚没物品,必须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罚没物品管理的规定。其中对需要会同财政部门或者在财政部门监督下处理的罚没物品,应当在处理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物品清单及处理意见,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执法机关、财政部门处理罚没物品的变价款,作为财政罚没收入全额缴入同级国库。在收缴、保管、处理罚没物品工作中发生的费用,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不得冲抵罚没收入。

物品管理制度范文篇3

第一条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由专人、专库、专柜管理,毒口必须分别储存,用后归还原处,不准变动地

方,绝对不允许无关人员打听储存地点、数量,保管人员有权不予回答。

第二条购进各种油料时要根据生产需要,数量不宜过大。油桶要密封,发现破裂、漏气、漏油要

及时更换修理,修理后要将地下油清理干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三条保管员保管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必须熟悉库内物资品种名称,物理化学性能及保管常识,

避免自燃的火灾发生。

第四条在使用强酸、强碱及腐蚀性药品时,必须戴好防护物,只允许酸向水里倾入,禁忌反向。

在使用易燃溶液前,必须事先检查火源和照明电源闸刀是否绝对安全,杜绝火种,保持室内通风、卫生,随

时提高警惕,排除一切隐患。

第五条在使用、剧毒化学物品时,要穿好防毒服、防毒罩、皮手套,做到室内通风,皮肤有

物品管理制度范文篇4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可概括划分为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两大类,前者是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章程、规定的总称,后者是各类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规范的总称。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可根据管理面向的对象不同来划分,例如面向一般管理,应建立各种综合安全管理制度;面向安全技术,应建立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面向职业危害,应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通常可把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划分为以下四类:

(1)综合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安全生产总则、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奖惩、“三同时”审批、安全检修管理、事故隐患管理与监控、事故管理、安全用火管理、承包合同安全管理、安全值班等规章制度。

(2)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包括特种作业管理、危险作业审批、危险设备管理、危险场所管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管理、厂区交通运输管理、防火制度以及各生产岗位、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包括职业卫生管理、有毒有害物质监测、职业病、职业中毒管理。

(4)其他有关管理制度

如女工保护制度、劳动保护用品、保健食品、员工身体检查等。

例如,某化工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管理制度、“三同时”制度、安全作业证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安全装置管理制度、安全检修制度、防火防爆制度、危险物品管理制度、防止急性中毒和抢救措施办法、要害岗位安全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具(品)和保健发放管理制度、厂区交通管理制度、仓库安全管理制度、建筑与安装安全管理制度、科研与设计安全管理制度等。

2.安全操作规程

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同时,生产经营单位还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规程:

(1)每种产品生产的工艺规程和安全技术规程;

(2)各生产岗位的安全操作法,包括开停车、出料、包装、倒换、转换、装卸、运载以及紧急事故处理等操作的安全操作方法;

(3)生产设备、装置的安全检修规程;

物品管理制度范文篇5

【论文摘要】如何建立对公共产品管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必须认真讨论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公共产品管理活动中的高成本与低绩效情况,建立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标准,并把具体的成本分解为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以启示人们正确评价管理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管理模式的公共产品成了政府绩效管理最为敏感的领域。时下的农村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都存在着政府管理成本过高以及绩效相对较低现象,而现行的政府行为软约束制度是造成公共产品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论文关键词】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绩效评价

一、引言

传统的政府管理制度是公共产品高成本运作的根本原因[1],这在我国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开发与建设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起抵制作用,在供给和生产基础设施过程中很可能产生许多更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交易成本反映(这些交易成本随着许多有不同偏好、资源及利害关系的个人进入与开发和维护基础设施相关的多种决策而产生)。一般地讲,现实的政府在供给和生产共用基础设施的属性时,极易造成基础设施由于多种原因而不能得到维护以及生成生产过程中的高成本现象。这里,我们将分析替代性制度安排,设计这些制度旨在降低一种或更多的交易成本,并消除物品属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然而,为了评价这些制度安排的绩效,还有必要详细说明一组评价标准。首先我们解释用以评价公共制度的绩效标准:效率、公平(包括财政平衡及再分配)、责任及适应性。这些准则明显地影响政府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的可持续性,从而影响眼前或长远的公共福利和公平。从目前现实来看,在政府的有形公共产品领域里,维护基础设施的成本主要依据是它所运用的制度安排。例如,如果一种制度安排没有提供激励机制监督承包商的绩效,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和机会主义的承包商就可能以生产不合格的基础设施来逃避自己的义务[2]。最终的结果是,政府所管理的基础设施的退化速度将比设计者预想的要快。如果交易成本在确定与替代制度安排相关的激励机制类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就有必要在分析制度安排时对这些成本作详细研究。

因此,研究一组间接绩效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标准共同形成了与具有公益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供给与生产相关的转换(生产)和交易成本。对于公众来说要在头脑中保持这样一种认识,即制度安排类型的改变通常会降低某些交易成本而增加其他成本,从而可能在政府绩效方面失去评价标准。

二、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总体绩效评价标准

就提供和生产基础设施的制度安排而言,一些设施仅仅是不适宜于它们被建造的环境,不应该得到维护。例如,如果产生重大的环境危害或者出现对生态平衡以及空气质量等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外部效应,这一设施所带来的收益可能低于其建造成本和环境成本,而且即使在计算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之前,这一项目就是不可持续的。相反,考虑能够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的各种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讲,其绩效标准应当落实在多维渠道,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五个方面:经济效率、通过财政平衡实现公平、再分配公平、责任和适应性。

1.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经济效率绩效

用经济效率所表述或体现的绩效是由与资源配置及再配置相关的净收益流量的变化决定的,也是传统政府绩效评价的主要标准(有时候计划是唯一的)。只有在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所带来的收益超过其全部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时,这个项目才具有可持续性。事实上,一项设施的运行维护成本超过以上这些活动的收益时,让它老化或者消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效率概念在收益与成本估计或投资回报率估计的研究中起中心作用,它常常被用来确定政府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等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及可欲性。政府在竞争市场中进行干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益物品的存在;一个私人市场通常不能有效地分配具有公益物品属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减性)的物品,同样,公共管理所产生的有些制度像逃避责任这样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当考虑替代制度安排时,对影响参与者的规则的修改将如何改变他们的行为及资源配置进行考察,具有关键的意义。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在制度已经确立的情况下,也去以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为“原则”,做出危害公众现实或长远利益的不规范选择,从而违背了“社会利益就是社会成员的利益总和”[3]。

另外,我国现实表明,公共基础设施开发的替代融资手段对资源配置可能有不同影响。各种征税及收费手段对行为产生非中性的影响。而且由于采纳的特定税或费能够影响接下来的资源配置,它可能会被过去或现在看起来对社会的总福利改善变为未来社会总福利的恶化,并影响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如果公共产品价格已经精确反映了自己的社会消费成本,价格方面的诱导性税收变动反过来改变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决策,也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2.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社会公平绩效

在和谐社会理念下,公平对待是更加重要的标准。判断公平或公正最主要方法是:以个人所作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收益之间的相等为基础;以不同能力得到不同报酬为基础。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社会公平方面的绩效,应当从下列方面分析。

一是财政平衡。构成交换的公平概念认为,谁从服务中获益,谁就应该承担该项服务的财政负担,且谁获益较多,就要付出较多。这个概念本质上表现出的内容是,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之收益与提供该服务的成本之间的财政平衡。对财政平衡或不平衡的理解,影响到个人对公共管理设施开发和维护进行付费的意愿。如果公共管理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感觉到,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所被要求付出的货币或非货币资源和其他使用者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他们就不愿意按照要求去做。[4]。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可以直接观察到,劳动力的实物形式可以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造和维护“融资”。因此,对于参与者来说,如果使用了这项资源动员技术,而不是将货币形式的应付款项强加给使用者,就比较容易监控财政平衡,特别是在参与者读不懂也无法理解财政账目时尤其如此。这样,无论那一级政府的财政平衡,包含着深层次以及表象的政府绩效。

二是再分配。在财富分配严重失衡的国家或地区,将资源再分配给比较穷的人的政策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虽然效率准则规定稀缺资源应被用到其能生产最大纯收益的地方,但公平的目标则可能缓减这一目的,致使有利于特别是非常贫穷的人群的设施得到发展。同样再分配的目标可能会和实现财政平衡的目标发生冲突。只有那些比较富有的个人可能有钱用于贡献充分反映他们的名誉和社会并从使用基础设施中获益的资源[5]。再分配的目标常常被描述为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基本原理,而且正因如此,这类活动通常都得到补贴。然而在假设穷人是补贴服务的主要受益者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实际上,已有人断言“从免费服务中受益最多的常常是中产阶级和富人,而不是穷人”(Akin,Birdsall,anddeFerranti,1987:27)[6]。而且,收入再分配的目的常常被那些从事寻租行为的人用来使公共部门的活动合法化,这些活动事实上使那些需要较少的人获得了不相称的收益[7]。在制度安排,尤其是开发和使用基础设施的制度安排的公平方面,这两种公平观点能够导致截然不同的结论。例如,如果一个公共剧院为所有使用者提供好处,那么收益或财政平衡原则要求每个享受剧院的人支付与他们使用设备相关的边际成本。但是根据支付能力的原则,这样的收费却并不合适,因为这样做会减少低收入个人享受剧院的机会。这种观点表明,该项服务应该通过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包含有自身的公平内涵)得到补贴。不仅如此,二次分配还要影响到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因此,在研究政府绩效问题上不能忽视二次分配。

3.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政府责任是实现政府绩效的关键

我们还强调政府官员对公民负有说明一项公共设施的开发和使用的责任。如果责任缺失,可能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当,以增大公共管理成本。

实践中许多政府管理的高成本或无绩效现象,都是由于缺乏政府责任所导致的,没有适当的责任,目标群体不可能得到资助项目所带来的收益,资源可能更容易被浪费。许多政策分析假定制度安排能够促进责任。因此,这些政策分析主要关注效率和公平的绩效目标。然而,公共管理活动常常缺乏竞争、新闻自由和独立的司法制度,而且,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要确保政府官员的责任实现可能更加困难。实现效率确实需要决策者能够得到有关公民偏好的信息,这和实现责任是一样的。有效聚集这类决策信息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实现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增加责任并促进再分配目标的实现。

4.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是体现政府绩效的枢纽

如果制度安排不能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那么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很可能遭到破坏。我国农村地区常常面临着自然灾害和高度本土化的特殊环境,如果制度安排过于僵化而无法处理这类独特情况,它很可能难以使农村快速繁荣昌盛。从属于较强地方控制的制度本身可能在危机情况出现前就存在了,并且本来会预备储备资金和规则,使得对这类危机做出适当反应成为可能。我们过去讲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就是非常好论证结果。

资源动员手段的适应性同样是可实现的。一种手段应该具有足够的适应性以在面临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时动员资源,在这点上特别重要的是,在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增加而造成的运行成本增加过大时,货币形式的收税或收费制度应该能够产生收入。必须通过公开的政策决策得到修改征税和收费制度,与能够随物价提高、地区经济增长以级公共服务使用者增加而自动产生相应额外收入的税收制度相比,后者更具有适应性。因此,如果不设想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适应性,许多看起来非常有绩效的制度则成了影响政府绩效的桎梏,理论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5.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标准权衡

当使用各种不同绩效标准作为选择替代制度安排的基础时,进行权衡常常是必要的。在效率目标和再分配公平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尤为常见。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没有对再分配的重要地位提出质疑,但是资源必须是以有效配置为目标。虽然任何有关效率和公平间权衡的最终决策必须由每个国家的公民和官员做出,然而从这种目标投资中获得最大化回报与对稀缺资源投资效率的忽视相比,前者仍然比较可取。在考虑到为基础设施维护提供资金的替代方案时,另一个权衡问题也非常明显。从经济意义上讲,对现存设施进行有效定价应该只反映自然增长的维护成本以及与使用有关的外部或社会成本。这就是著名的有效定价规则,它要求价格等于收益的边际成本。在物品具有不可减少性的情况下,这是很成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一个使用该物品的使用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我们来考察高速公路的情况,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拥挤成本很可能是零,从经济角度讲,使用者的有效付费应该只等于和每个其他使用者相关的边际维护成本(假设管理这类收费具有可行性)。强制征收超过维护边际成本的费用,把公路的使用限制在低于经济有效的水平,所达到的将是次优的收益。然而,由于公共收入还不富裕,主要的公路维护是要求减缓由于日积月累和气候变化引起的老化,因此,总维护成本比仅仅由于交通问题而带来的维护成本高得多。这就意味着按照有效价格收费(这一价格等于使用的边际维护成本)会产生税赋收入无法达到维护公路所需的全部成本。因此,有效定价导致税收不足;充分建立在使用基础上的定价又导致公路无效的低度使用。如果要强制实行有效定价,必须要找到某种替代性的渐增收入,以产生所需的附加资金。

三、以公共产品管理的成本评价政府绩效

通常情况下,公共部门供给成本比它们初看起来要大得多,因为这些成本常常在许多不同地点被记录下来,并且很难鉴别和衡量。关于供给成本,我们将区分为转换成本、交易成本两种类型。

1.公共产品政府管理的转换成本

公共产品政府管理的转换成本,可以界定为政府管理公共产品活动中转嫁给公众支付的间接成本,它实际上是公众或社会成本。由于政府成本的转嫁,也往往造成了政府对成本的软约束现象[8]。包括:(1)将公民对物品的偏好及其支付意愿转化为对公共部门提供物品和服务的明确需求量所需的成本;(2)融资和生产这些物品和服务所需的安排成本;(3)监督生产者绩效所需的成本;(4)规范消费者使用模式所需的成本;(5)强制遵守税收和其他资源动员手段所需的成本。公共产品的转换成本往往掩盖了政府管理公共产品的绩效本质,而且传统管理认为这类成本是不应当考核的[9]。美国人为重视政府管理活动中出现的转换成本,早就于20世纪90年代推行企业家政府,其目的是硬性约束政府在公共设施管理方面的高成本现象。

现代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产品出现了向市场化、产业化转换的趋势,但是,这种演变并没有减少政府管理公共设施方面的转换成本,因为,新的过去没有过的公共设施又会不断出现,这也是符合“推陈出新”原理的[10]。事实证明,社会越发达,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的价值越大,需要政府提供的新的公共设施也越多,其规律只不过是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公共产品之生命周期结束,而新的符合提供公众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公共产品不断涌现。因此,政府管理公共设施方面的转换成本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势头。

2.公共产品政府管理的交易成本

与协调、信息和策略行为相关的转换成本的增加,在客观上造就了交易成本。我们说转换成本是与联合提供物品和服务相关的费用。供给方面的交易成本则是作为试图抵消与策略行为有关的激励的结果而引起的成本。这里,我们把供给所包含的交易成本区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协调成本。协调成本是投资于政府在公共产品领域的行动者之间供给协议的协商、监督和执行时的金钱和人力成本的总和。协调成本是政府管理最为主要的成本之一,由于在中国,传统的人事关系被看作是政府管理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这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往往比政策、法规的因素要大,所以仅仅从协调成本的总体方面来分析,应该是相对低廉的[11]。

二是信息成本。一般地,信息成本是搜集和组织信息的成本和由于时间、地点变量和一般科学原则的知识缺乏或无效混合所造成的错误成本。公共产品生产活动中的信息成本是其他成本的前提,许多情况下的成本都是信息成本所带来的。

三是策略成本。是指当个人利用信息、权力及其他资源的不对称分布,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效益,从而造成的转换成本的增加。与供给活动相关的最常见策略成本是搭便车、寻租和腐败。和转换成本一样,供给的交易成本受所涉及的物品和服务的特征、供给单位的规模,用于利益综合、监督、规则、制定政策的技术方法及用于治理交易的特殊规则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3.公共产品政府管理信息成本的简单讨论

认识到这两种成本之间甚至各类成本之间存在利弊权衡是非常重要的。如图所示,时间和地点信息的总成本包含两方面内容:信息不足造成的错误成本与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成本。

信息成本的构成

在人们能对错误成本和搜集成本做出精确评估的环境下,有可能做出获取信息的最优投资方案,以使新获得信息的边际成本正好等于减少错误的边际收益。但是,基础设施开发的参与者很少拥有关于成本的如此全面的信息。因此,我们不能假定做出最优投资方案。相反,我们必须假定时空信息总成本的水平和类型是随着物质领域和制度安排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有多年利用河水灌溉土地经验的农民,可以掌握有关河水在每年不同期间的流速以及田地中土壤类型的详细情况。这种时空信息是作为其他活动的副产品而获得的,在收集此类信息的活动中无需大量资源投资。当这些农民参与设计、建造和维护活动时,因为由特定地点信息不足而造成的错误成本和获得信息的成本相对来说都很低,所以时空信息的总成本很低。

而由中央部门的公务员要获取时空信息,远比由当地选任官员从事该任务所耗成本大得多。因为如果这些公务员不被安排在一个特定地区工作很长时间(这种事情很少发生)且他们有较高积极性收集这类信息,这类信息就不可能作为日常工作的副产品而被获得。因此,我们能够假设,在中央机关中,由于时空信息的缺乏而造成的错误成本是比较高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中央政府机关在获取相关科学信息的成本要比获取农民管理的灌溉系统信息的成本低。因为中央政府机关拥有熟知现代科技知识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工程师,而当地农民可能是做不到的。

认识到间接成本之间存在权衡,是体现政府绩效的核心,因为政府绩效始终是在控制或降低政府成本基础上才能够相应提高的,当然,要使所有成本降低为零永远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制度安排的间接成本比较低,而在其他地方的成本则易于较高。关键问题是,与替代制度安排相关的差别是否仅仅相互抵销,或者从一种制度安排换到另一种制度安排是否能获得有效率的净收益,这样,政府绩效也就客观提高了[12]。

四、结论

本文叙述了可以据以评价替代制度安排的5个总体绩效标准,这些标准,特别是效率和公平,几乎通用于对所有有关公共政策的评价。但是,我们认为替代制度安排的复杂性促使我们认真考虑另外一套间接绩效标准是非常有用的。这些标准尤其关注减少某些个人所进行的各类策略行为的必要成本。

尽管公共管理存在着潜在的效率损失,我们仍然认为使用价格有时要按照高于使用的边际维护成本是有充分理由的。第一,从实际角度看,使用者缴纳的费用可以将支付与受益者联系在一起,并且实现财政平衡。第二,从纯理论角度看,人们必须认识到在一部分经济中坚持边际成本定价,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共管理的总配置效率将得到提高。这一概念,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次优理论(LipseyandLancaster,1956)一样,限制了有关经济效率的理论总结,在以大量市场失灵为特征的经济(如许多行政定价、广泛的部门津贴以及大量的非竞争因素)中的普遍性。理论表明,单个部门的分析工作不可能完全依赖最优配置规则或在管理中所观察到的价格,以评价所研究部门或地区的效率后果(Friedman,1984:415)。

如果再分配关系很重要,那么必须努力确保那些不能支付全部费用的人们仍然能够使用被补贴的服务设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避免永久的依赖性。根据这些重要权衡准则,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如果公共设施维护收益超过成本,那么首先应该确定的是资源动员手段或各种手段组合能否产生足够资源,以满足支付管理费用后所有成本。如果这一准则可以通过几种手段得到满足,那么把所产生的资源和所得到的利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手段,应该认为是非常适当的,因为根据所得到的收益,它们是公平的。

参考文献:

[1]本文所谓的公共产品,专门指各级政府经营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即为有形的公共产品。读者可以参阅何翔舟《公共事物的高成本运作与民营化改革》,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著,毛寿龙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第128页。

[3]杰里米.边沁,见<美>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李绍荣、罗仲伟、龙超等译,《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51页,1999年4月版。

[4]实际上当一种公共政策诞生之初,人们都不感轻易违背,但当有人试探性地违背了而没有被政府发现或者发现后所处理的程度使当事人的违背得益大于处理成本时,其他人也就陆续仿效了(例如,逃避税收就是如此)。一种制造高成本的社会现象也就出现了。

[5]例如,那些有思想、有眼光的企业家、事业家,他们在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其他公共项目上不惜自己的资本而投资以为公众服务。邵逸夫在中国无偿投资的大学、中学、小学设施遍布全国。

[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著,毛寿龙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第132页。

[7]现实中的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等侵吞国家财富者,实际上就是凭借公共设施的建设特权,从中获得了利益,从而在边际上增加了贫富悬殊。

[8]何翔舟.论政府成本.新华文摘,2001(12)P8—12。

物品管理制度范文篇6

一:工作制度方面:

建立和健全了手术室各级人员的职责,参观制度,进出入管理制度,查对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以及20项工作制度、操作常规与手术流程。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与操作流程。

二:消毒隔离方面:

1、无菌物品专柜放置,离地面20cm,距墙5cm,柜内每日擦拭保持清洁,无积灰,并有相应的明显标志;无菌物品清洁、干燥,保持在有效期内,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摆放,位置固定并有明显标签,无菌包外有物品名称,有效期的起止时间,包内有3m指示卡。包外3m胶带贴在封口处。

2、一次性无菌物品集中定点专柜放置,包装无破损,均保持在有效期内。

3、灭菌物品的盛器均有侧孔,消毒后侧孔与下孔均已关闭,储槽开启后有开启日期,时间并签名,开启后的有效期均保持在24小时内。

4、无菌持物钳缸镊配套,消毒液面按规定高于镊子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干镊子罐有有效期,保持在4小时内。

5、手术间每日用XXmg/l有效氯擦拭物体表面,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台手术毕均用消毒液擦拭手术床,无影灯,桌面台面与地面,连台手术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周进行总消毒,房间通风,消毒液擦拭手术床、各桌面、地面与物体表面,乳酸熏蒸房间,紫外线灯管每周用无水酒精擦拭并有登记。紫外线灯管累计时间不超过1000小时,强度定期监测。

6、各种消毒液配制正确,标识清晰,并每日测试消毒液的浓度,各类物品浸泡时间、浓度,方法正确,浸泡物品全部浸没在消毒液中,关节打开,消毒液定期更换。

7、每月进行空气培养,无菌物品、物体表面与手术者手的细菌监测,合格率达100%。

8、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分类放置。拖把有标识并悬挂,定期进行浸泡消毒。

9、腔镜按灭菌要求进行清洗消毒,定期进行检测细菌培养并记录。

三、药品物品管理方面:

急救物品与药品定放置,湿化瓶保持清洁干燥,并定期消毒;吸引器用后及时进行浸泡消毒后擦干处于备用状态并保持功能良好,抢救车保持清洁,急救物品药品与示意图相符,定点放置,专人保管,数量统一,药品均在有效期内,用后及时补充,每日清点登记。各种仪器设备专人保管,定期进行监测,及时进行维修。

四、护理文书书写方面:

按要求填术护理记录单,手术所用器械与敷料均两人核对认真记录,无涂改,刀刮,胶粘,涂黑等,术前,术中,术手均有清点并记录。各种登记本及时登记。

五:业务培训方面:

每月组织学习院感知识,输血制度与相关知识,各种手术的配合与新知识,新技术。组织操作练习并考核,定期与手术医生沟通,紧密配合。并及时参加院里组织的各项学习与培训。

六:存在的不足:

1、尚未建立与手术病人,手术科室的沟通的制度;

2、术前,术后病人随访不及时;

3、缺少手术院感控制的制度。

七:整改措施:

1、建立健全与手术病人,手术科室的沟通的制度,并认真执行。

物品管理制度范文篇7

[关键词]6S管理法,危化品,规范化管理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腐蚀、爆炸、毒害、助燃、燃烧等性质,对人体和环境具有危害的化学物质。在危化品储存、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常会引起火灾、泄露、爆炸和中毒等重大伤亡事故[1,2]。医院在临床实验过程中用到多种、大量的危化品,并且分布在不同的科室和部门,危化品安全隐患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就逐渐产生,医院危化品的有效管理,关系到医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为了实现危化品的规范化使用和管理,需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体系,危化品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更新[3,4]。作者所在医院引入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的6S管理,6S管理起源于日本,是在生产现场中对机器、人员、材料、方法等进行有效地管理,这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办法。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应用并实施6S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基本教育。6S管理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我院将6S应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有院管危化品储存库一个,医技后勤科室管理的危化品储存库六个:检验科、药剂科、病理科、中心实验室、毒物检测室、后勤保障处。所涉及的危化品包括:浓盐酸、甲苯、乙醚、无水乙醇、冰醋酸、二甲苯、浓硫酸、硝酸、氢氧化钠、甲醛、高锰酸钾等。1.2方法。1.2.16S管理实施方法。(1)邀请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6S管理专家对医院各部门选派的人员进行培训;(2)组织建立6S领导小组,建立全院的组织架构;(3)对全院危化品管理不符合项目汇总:危化品目录不完整、超过有效期、无专门储存柜、无温湿度检测、未做到专人管理、清点记录不完整、无专册登记、应急处理设备不齐全。对不符合项进行分析,并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6个环节制定详细的实施措施,并修订相应危化品管理制度及各类危化品相应安全数据,制定出入库登记本和应急预案。1.2.2具体措施。(1)整理。清除不要的东西,并将物品定位,优化空间,塑造一个规范的场地。在全院范围内对危化品进行清点,区分“有必要”和“没必要”,将有必要的留下来,将不再使用的按照危化品管理规范进行销毁;(2)整顿。常用的物品随手可得,合理设置标识,文件、物品很快可以找到。根据危化品管理规定,在全院范围内建立危化品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双人双锁管理,建立全院危化品台账,制定出入库登记簿,设置专门的危化品储存库房,购置危化品储藏柜,在特定位置放置应急物质如灭火器、沙子等。将物品定位放置整齐并标识,在储存柜上标明柜内物品;(3)清扫。对储存环境进行清扫,建立一个整齐、干净的环境。划分责任区,明确主题责任,对储存环境进行清理打扫;(4)清洁。物品的储存清楚、干净,感觉很清爽,维护环境并形成常态化。对以上3S成果巩固和维护,对储存环境定期检查,保持环境清洁;(5)素养。每天都做6S,发挥主动性,保持认真的态度。对危化品使用者培训6S管理理念,学习危化品安全数据表,掌握各类危化品的特性和火灾特点,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应急预案,如泄露、火灾。进行危化品应急预案培训,责任人必须参加并考核合格,提高自身应急能力,共同维护6S成果;(6)安全。加强安全教育,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安全教育,对危化品应急预案熟练掌握,定期检查,提高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1.3评价方法。6S领导小组每月对全院危化品库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规范的问题拍照,记录地点、问题、问题图片、责任科室、主管部门、整改后图片,并6S管理工作简报。6S领导小组以检验科危化品库作为示范,检验科所涉及危化品包括:浓盐酸,甲苯,乙醚,无水乙醇,冰醋酸。对检验科2017年7—9月实施6S管理前与2017年10—12月实施6S管理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每月检查一次比较实施6S前后管理不符合项数,危化品仓库环境满意度(包括:不满意=0分,基本满意=1分,满意=2分,非常满意=3分),盘点时间,账物相差数量。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之间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6S管理后,不符合项显著减少,环境满意度,盘点时间,账物相差数量与实施6S管理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储存环境显著提高,盘点时间显著缩短,账物相差基本消除(见表1)。

3讨论

物品管理制度范文篇8

关键词:感染控制;手术室;精细管理;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的132例患者为对照组(精细管理实施前),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的134例患者为观察组(精细化管理实施后)。对照组男67例,女65例;年龄16~69岁,平均(43.06±5.33)岁。观察组男69例,女65例;年龄15~68岁,平均(43.17±5.42)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办法,按常规手术室管理流程操作、注重医护人员消毒工作及切口感染等。观察组行精细管理模式,包括:①由感染科作为监管者,建立健全防控感染制度,完善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建立手术物品与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护人员卫生管理制度、定期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手术室感染防控管理制度等,由监管者对手术室各护理人员及感染防控能力进行考察,查找并分析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严格落实每一项感染控制制度。②人员管理:定期组织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学习与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整体感染防控意识,手术室新进护理人员需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考察合格后才可正式上岗,并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带领学习,积累经验,直至可独立完成各项操作,保洁人员应具备垃圾分类、消毒隔离、避免二次感染等意识。③手术室环境管理:设立医护人员、患者及术后污物排放通道,控制人员进入,非医护人员不得超过两人,并遵守手术进入要求,更换手术服、鞋帽、口罩等,尽量减少活动,术前进行空气净化,术后及时清洁,清除杂物,消毒设备,使手术室内空气质量与细菌学检测均达标。④物品管理:将物品按不同的规格、性能、使用频率进行分类,放置于固定的位置,并贴上醒目标签,由专门的管理人员保管,遵循左拿右放、先入先出的原则,每天清点并整理物品,查漏补缺,处理过期物品。1.3评价指标。①比较两组手术室消毒合格率,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1],判定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部消毒合格率;②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率与病原菌检出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室消毒合格率观察组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部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2切口感染率与病原菌检出率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率(3.73%)及病原菌检出率(6.72%)均较对照组(17.42%)、(21.2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室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及病原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实施精细化管理可加强手术室感染控制执行情况,减少感染,提高手术效果。临床研究发现,手术室空气净化程度与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情况是影响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其检查的合格率可直接反映出患者手术室感染的可能性[2]。及时净化手术室空气,加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可提高检查合格率,尽可能减少非相关人员接触无菌物品,维持净化状态,有利于整个手术室的净化。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①促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手术室医护人员对各项制度的认识,保障落实;②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养及专业技能,减少手术感染隐患;③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室整体环境,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清洁的治疗环境,避免感染;④有利于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物品管理能力,保障医疗物品安全及充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手术室精细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与每个工作人员,使治疗与护理工作均有章可循。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可有效规避手术感染的发生,保证手术顺利完成,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高东旗.国家卫生部颁布新的《消毒技术规范》[J].医学动物防制,2003,19(6):384

物品管理制度范文篇9

一、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原有ICU病房的简陋条件和设施下,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一年当中,增设了3台呼吸机,6台注射泵,2台输液泵,以及各种医疗用品。并安装了热水器,室内开水供应设施,以及各种生活设施,以优质的病房条件服务于患者,方便的工作条件利于医护人员,医。学教育网使得ICU的病房条件在本市以及周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一年中制定了:ICU贵重仪器管理制度,贵重药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措施。做到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了仪器管理人员,药品管理人员和物资管理人员。一年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ICU在本院属新兴的一门学科,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机构庞杂,医疗护理任务繁重,而我科的护理人员均年龄较轻,资历浅,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且ICU护士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制订一套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制度常规,以保证ICU的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本年度在原有年ICU护理工作试行草案中,不断完善和修改草案,增加了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急救药品毒麻药品每日每班清点制,无菌物品管理制度,护士培训计划,消毒隔离制度等,制定的同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各项制度常规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其工作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因此,护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ICU的工作效率。这一年来,ICU护士的培训工作是我工作之重点,在ICU护士的后续教育中,我采取了在职培训,外出进修,自学与考核相结合等办法,并结合医疗定期举办科内业务讲座及参加护理查房,严格按照年ICU护士培训计划进行培训并考核,年度先后输送两名护理人员到上海北京进修,全科护理人员均参加了护理专科或本科的在职教育,一年的培训使得ICU护士能胜任日常工作,大多数护士成为ICU熟练人才。

物品管理制度范文篇10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急救;药品;物品;护理管理

急救药品、物品是各个临床科室必备的设施,是用于抢救患者的重要物资,如果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不当,就可能影响抢救效率,甚至引发安全问题。因此做好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是当前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1]。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制定了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方案,但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且责任不够明确,极易出现工作推诿的现象,而且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一旦发现差错事件,多被归咎于个人因素,这就很难通过问题分析来进行制度改进,同类事件反复发生[2]。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检查方法强调的是对问题的追根溯源,为管理整改提供客观意见和数据支持,避免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3]。为了提高ICU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质量,我科自2019年5月起进行了管理整改,推行了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检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医院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共有床位25张,护士47名,配备急救车1台。47名护士均参与本次研究,均为女性,年龄22~42岁;工作年限2~24年;职称包括初级21名,中级17名,副高级1名。本次研究自2019年5月起,分别统计研究前后1年内的ICU管理数据作为对照资料,资料收集期间内未出现人员相关变动。1.2管理方法1.2.1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检查方法采用自荐的形式选出数名护士参与检查工作,先进行为期2周的培训,培训内容为急救药品物品质量标准及管理,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成绩选出3名护士担任检查员,负责本次研究活动的检查工作。根据ICU工作特点,对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内容进行细化,每个检查员负责不同项目,由检查员收集工作中的痕迹,及时发现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完整的痕迹记录提交给护士长,由护士长进行整理,并组织全科护士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影响因素,并从管理角度出发提出整改意见。1.2.2管理整改(1)规范目录:传统管理模式下急救药品物品是省卫生厅的《急救车药品物品基本配置目录》内容进行拟定的,但目录内容过于陈旧,急救药品物品在更新调整后也并未对目录内容进行修改,这就导致账物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管理记录工作。针对这方面的问题,ICU与护理部共同参与目录修订,根据当前急救药品物品的实际收录情况进行目录修改,并粘贴在护士站、治疗室等重要工作场所,确保急救药品物品的记录符合实际情况。(2)规范标识:传统的管理方案中虽然规定了急救药品物品的摆放位置,但之后ICU整体布局有所调整,急救药品物品却未做变动,这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急救药品物品均重新规定摆放位置,并设计统一的标识进行管理,清洁物品、无菌物品、特殊药品均用醒目标识进行区分,急救车内药品、物品摆放均做明确规定,所有的急救药品物品在取用时要遵循近效期先用的原则。发放急救药品物品管理手册,确保所有护士熟练掌握急救药品物品的摆放位置和标识。检查员负责急救药品物品的数量、效期检查,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换。1.3观察指标分别统计本次研究前后1年内ICU的管理数据,研究前、研究后各随机抽查500例次,比较研究前后ICU的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合格率,比较项目包括标志合格率、封条准确率、账物符合率、品种完好率。比较研究前后ICU的护理管理评分,包括护理记录、管理流程、岗位职责3项内容,每项评分0~10分,分值越高说明管理质量越好。1.4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前后ICU急救药品物品合格率比较研究后ICU急救药品物品的标志合格率、封条准确率、账物符合率、品种完好率均显著高于研究前(P<0.05)。见表1。2.2研究前后ICU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研究后ICU在护理记录、管理流程、岗位职责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研究前(P<0.05)。见表2。

3讨论

急救药品物品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检查方法能够实现管理方案的定向优化,在本次研究中对检查人员进行了选拔和培训,固定了检查员负责的检查项目,实现了标准同质化,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发现原因,为管理层提供整改意见[4]。管理方案的调整与检查内容捆绑,所有整改措施均建立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制度的调整以“解决问题”的目标,这种管理理念上的转变,切实有效的改善了ICU在急救药品物品上的管理质量[5]。从研究数据来看,本次研究后ICU急救药品物品的标志合格率、封条准确率、账物符合率、品种完好率均显著高于研究前(P<0.05)。这说明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检查方法准确地发现了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切实有效地提升了管理质量。而从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来看,研究后ICU在护理记录、管理流程、岗位职责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研究前(P<0.05)。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检查方法不仅仅应用于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在管理上也会辐射到其他护理内容,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推动了管理质量的整体提升。综上所述,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检查方法能够发现ICU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针对性管理整改提供依据,可有效推动护理管理质量的进步,确保急救药品物品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雯,张敏,谢永香.急救车规范化管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8):121123.

[2]胡雪,张四喜,刘鑫,等.PDCA循环在医院疗区药物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食品与药品,2018,20(4):288291.

[3]刘玉芳,高欣,侯志华,等.多部门合作精细化管理在急救车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8,40(14):22242227.

[4]张崇,钟磊,赵珊珊,等.病区急救车上配备药品的品种和数量优化方案探讨[J].中国药房,2018,29(11):1573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