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回家的路上十篇

时间:2023-03-21 12:22:32

走在回家的路上篇1

在《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呼唤创新》这篇文章中,翟京华老师就说:“我们上课不能仅从教学设计入手,必须吃透文本,将教材用好。教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文本,但不能背离文章的主旨。”李玲老师也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要只注意教案的完成情况。我们设计教学、策划课件、进行授课的真正目的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简单的语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上好一节语文课最最基本的要素:一是钻研教材,吃透文本;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主体。

是啊,钻研教材,不是将语文课本从前到后地翻看,不是你将教参移花接木地抄写,也不是上网输入课题之后的百度搜索。钻研教材,需要教者真正地走进课本,走进文章,走进主人9公的内心世界。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单元的前后连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分析阅读水平……太多太多了。而这所有的准备,不都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吗?网络让我们学会了资源共享,但我们不能成为共享背后的俘虏,让迅速的搜索锈蚀我们的思维,堵塞我们智慧的大脑。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是哪个学段,我想,牢记课标,研读文本,钻研教材,仍然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最基础的备课方法。

记得上师范的时候就学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可落实到每一节课上的时候,扪心自问,你真的让学生成为主体了吗?你真的完全站在学生的背后吗?甚至在有的公开课上,有教者为了达到“活跃”的效果,提前将问题的答案灌输给学生;或者为了表现课堂的精彩,显示自己的教学实力,布置个别学生事先准备好需要回答的内容并熟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听课者都是观众。一节课下来,演员如释重负,因为他们终于完成表演的任务了。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给这些小学生演员更多的感觉是压抑和负担。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不需要花枝招展的打扮,不需要紧跟潮流的时尚。它崇尚纯真,喜欢质朴,追求本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实实在在进行教学,认认真真指导读书。把读还给学生,把课堂上安静的思索还给学生。给他们问题权,给他们话语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努力的目标。

走在回家的路上篇2

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临泽县五三小学

五(1)班

何月

我们通常走的最多的路,可能就是在放学回家的路。因此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定会发生许多事,会有许多想法,我就看到过这样一个现象。

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无意间闻到一股很难闻的味道。原来这股臭味是从旁边的一条渠里冒出来的。我想,这条渠不是为农民伯伯们给玉米浇水用的吗?怎么会这么臭?所以我想前去看个究竟。

原来,渠的前面有一个闸门,那个闸门前面有一个垃圾堆,可那儿不是垃圾堆放点,而人们为了方便,就把垃圾扔在了那儿,垃圾放久了,就散发出难闻的味道,然后把水也污染了。我想,我们人人都应该爱护环境,使我们周围的空气更新鲜,人们的身体才会更健康。

走在回家的路上篇3

每天放学后,我都习惯和要好的朋友们一起结伴而行,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地走回家。而今天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却很不好,一路都踏着沉重的脚步。

每当我们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前那段小路就会变得很热闹,发广告单、发宣传单的人也很多。有些同学把刚发到手里的广告宣传单撕成碎片,猛地抛向空中,把这叫做天女散花。我看后,觉得好玩,便也撕了些纸片撒向空中,来了一个超级天女散花。然而撒完纸片后,我却看到了这样一幕场景:一位年龄很大的老奶奶正在提着个大蛇皮袋正在捡地上已经被撕碎的纸片和完整的宣传单。

这位老奶奶虽然已经头发花白,年过六旬,但她却仍然满面红光,在这位老奶奶身上,我看不到一般那些老人们的虚弱,只看见了老奶奶的活力。

看到老奶奶在捡这些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的宣传单时,我很好奇,也很疑惑,便走上前去问:“老奶奶,您为什么要捡 这些宣传单呢?”老奶奶叹了口气说:“现在的孩子们,养尊处优惯了,都不知道爱护公共环境,这纸片可不能向地下扔呀?要扔到垃圾箱里。这么热的夏天,清洁工人们打扫大街,多辛苦。我呢?在家也闲不着,来学校门口捡些纸片,一是帮助美化环境,再就是有些纸还能装订起来给我的孙子当草稿纸用,并且还锻炼了我的身体,一举两得。

听了老奶奶的一番话,我对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羞愧,也有所感悟。在学校里,我们大家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家里,各个房间也都被我们收拾得一尘不染。而关心公共场所环境污染的能有几个人呢?在这里,我要呼吁大家: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果我们还不从现在开始爱护公共环境,我们原本美好的家园将会变成一座巨大的垃圾场。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来吧!伸出你的手,Let’s  go!从现在开始做起。

走在回家的路上篇4

远处投来一束灯光让我警觉起来,我想起了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恶人抢劫,毕竟我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女生,于是躲在路旁的树后悄悄地观察起来。一个老大爷拖着一辆车慢慢地走来,前面一位老太婆用手电给他照路。我这才放心地走了出去,却把他们吓了一大跳,原来他们是在前面的集镇上卖完烤红薯回家的。老太婆见只有我一个人,她攥紧我的手生怕我逃跑了似的询问情况。我如实地回答了她的提问,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灶膛里拿出了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塞到我手中。我推辞不要,其实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只是口袋里没有钱的一句托词而已。

“小姑娘,吃吧,想必你也饿了,这红薯是送给你的,不要钱!”老大爷温和地说。“谢谢了!”我话没说完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们见我吃得“吧嗒吧嗒”作响一副馋相,老两口于是笑了起来。我一边舔着手指上沾着的薯泥,一边不停地道谢,这时老太婆发话了:“你吃了我一个红薯就千恩万谢,那你的父母养育你十多年,你该吃了他们多少粮食,怎么就为一句不中听的话就离家出走,你觉得这应该吗?”我愣住了,痴痴地望着老太婆,咀嚼着这简单而富有力度的话语,刚刚还愤愤不平的心霎时变得内疚起来,我无言以对,只是低下了尚存余怒的头。

“小姑娘,回家吧,你爸妈肯定会着急的,说不定他们在四处寻你。”老大爷劝慰我说。“我们同走一段吧,等会我们到家后再送你一程。”老太婆拉着我的手往回走。

夜更深了,我帮老大爷推着车子往回走,寒风迎面吹来,也没有那么刺骨。猫头鹰偶尔的一声啼叫也不再那么悲凉,斑鸠的“扑棱”也仿佛是在用暖翅给它的孩子遮挡风寒。我聆听着车轱辘的转动声,它和北风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好像奏响了一首回家的进行曲。

“小翠!小翠——”(化名),前面传来了熟悉的呼喊声,我知道那是爸爸妈妈撕心裂肺呼唤。滚烫的泪水抑制不住从眼眶中涌了出来,情不自禁地大声回应:“我在这——”

“我在这——”我和老大爷、老太婆齐声回应。

走在回家的路上篇5

[关键词] 生活化 活动化 活动化

语文,让人学会表达,数学,让人学会思考。如果说学习语文的属于浪漫主义,那么学习数学的人就是现实主义。在小学阶段,老师们都会发现一个问题,语文成绩好的同学要比数学的多,在中高年级尤为突出。笔者针对这个现象多次进行谈话调查,80%的同学告诉我:数学枯燥无味。数学题目不像散文诗歌那样情感丰富,给人情感的熏陶,让人奇思妙想;而数学题目是几个枯燥的数字,几个简单的符号连接,让人想炸脑袋,百思不得其解。真是这样的吗?也许是老师和同学都还没有真正体会数学的乐趣罢了。

一、生活化数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古以来,科学文化得意沉淀,汇集成课本,源于生活。虽然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但我们老师要将生硬的书本知识传授给我们活泼的孩子,还得借助我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例如:平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现象,随处可见,如果教师拿着书本就跟二年级的孩子说平移这个数学概念,孩子肯定一头雾水。如果你教几个孩子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要求他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跨几步,通过这样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何为平移,从而再拓展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丰富想象,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平移。

每一堂成功数学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有激趣导入,故事导入,复习导入,情境导入等等,这些导入方法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选取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而且和他们的实际生活,年龄,生活习惯紧密联系的,那么这就给这堂课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会时刻联系生活的实际,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活动化数学

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活动的,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活动,这样的课堂肯定会事半功倍。教学是应创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有趣情境(如蚂蚁搬家),应设计多些可操作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个人动手操作验证和思考分析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在组织课堂活动是,应注意处理好活动目的与活动内容的关系,每一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在活动帮学生认识问题,不要太“急功近利”地达到目的。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还要讲究科学性。

1.充满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尽量采取充满神话色彩的童话故事以及孩子喜欢的故事来组织活动,再加上一些猜一猜,比一比,做一做,想一想,变聪明等有趣的数学形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思想教育。

2.充满挑战

我们在课堂上组织的活动应当是充满挑战的,教师将大量的学习设计成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学生要完成这些活动必须做出努力,必须不断思考,不断交流。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取的,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3.充满个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一个班集体里,几十个孩子,就有几十种创新和见解,各抒己见。而且每个孩子还有自己独特个性,总是将课堂、活动设计得丰富多彩。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健康自然地成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充分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方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由发挥,长此以往,才能是教学充满活力。

三、数学生活化

走在回家的路上篇6

那是和平常没有多大差别的一个下午下班后,喝口水稍事休息后,唤了我的贴身保镖“黑脸”,在西倾的太阳的照射下,上山去遛跶。

走房后,上山坡,转山顶,踅回来,走过境路一段,就是下坡的路了,撑死了三二百米的路就返回家了。其实走过境路时家就在左边眼皮子底下,鸟瞰中谁在院里走动都一目了然。

这时已经衔山的太阳像喝醉酒一般,红得胭脂颜色玛瑙魂,将西边天际染得火红火红。小风溜溜地扫过,路边的树木、山坡的荒草、田里的庄稼都哗啦啦摇摆,也将夏日的燥热带到了爪哇国。沐浴凉风爽心透骨心生惬意,哼唱小曲迈着方步飘飘欲仙哪。可朝下走上那条少说也走了三五十回淹没在荒草中的小路时,却猛然发现出了错:走着走着脚下突然没有了路,眼前是一垛地块不大却层层叠上来的梯田,每块地里都长满了一人高的玉米,而且别无二致地间作了芸豆,扯秧拉条勾肩搭背长得密不通风。我当即傻愣在那里:怎么走了好几十上百回的路说没就没了呢?真是让人有些搞不懂了,莫非惹下了哪路神仙弄“乾坤大挪移”神通把路给弄没了?抑或这片山地也会川剧那样的“变脸”术?好半天终于转过弯儿来:原来是鬼迷心窍,是我自己走错了回家的路!怪不得在岔路口时“黑脸”朝旁另一条小沟跑下去,是我刚愎自用死乞百赖地把它吆喝回来。

这回糗大了,咱这么聪明伶俐的一个人,竟然走错了回家的路,这事要是传出去,不把别人的大牙笑掉才怪!不过习惯了逻辑思维的大脑立刻脱出一头雾水的迷茫和自我嘲笑的尴尬,开始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走得烂熟的路,怎么就走错了呢?错,总该有个原因吧?第二,我该怎么办?继续错下去?还是原路踅回,走正儿八经的路回去?

其实,这并不是很复杂的难题,稍动动脑筋就明白了第一个问题:正因为路太熟了,便心不在焉神,只管醉心于夕阳晚霞,受用那快意凉风,以致把一道微型山脊两侧的两条小路给混淆了。人一旦神驰六合、心鹜八极,别说走错路,就是眼前有一座荆州城也会白白拱手送了人,想那关羽当年,和我犯得错误一模一样,所以才大意失荆州,不但丢了自己性命,还坏了蜀国的军国大计!至于第二个问题,沉吟良倾,权衡利弊,还是做出了了原路返回,走正确的路回家的决定。“世间本无路,人走得多了就成了路”,是大师名言,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同样也是至理名言。我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硬去人家地里踩出一条路来供后人行走,为鲁大师的至理名言做出有力的验证,而是如何按经济、便捷、安全的原则返回家去。如果将错就错继续走眼前的路,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须钻七八块长着稠密庄稼的地块,跳七八道石头的或土的岸坎,其间,除了会扯断人家的豆秧糟害人家庄稼之外,还会被玉米叶子、豆秧拉伤身体的暴露部位,并且有可能因跳岸坎崴了脚、墩坏了腿、蹚带石头砸了背等等,其结果当然是欲速则不达;而原路返回走正确的路,则轻车熟路顺利回家毫无悬念!

我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头,我相信在错误的时候选择回头是最明智的抉择。当返回至发生错误时的起点地方,我站在那里,把自己又一通好笑:“这么简单一个岔路口就把你的判断力颠覆了?羞不羞!”然后仔细看了两个路口的差别,记死了特征,又抬步踏上了那条下行的熟悉的小路。“黑脸”扭打扭打在前边开道,小家伙永远不愿跟在我的后边,只愿意在前边当开路的“急先锋”,走不多远便翘起一条后腿洒下那么三五滴,好像肚里有永远也用不完的液体。就凭这,它会牢牢记死走过的路,可在没有主人相伴的情况下正确无误地按原路返回。今天误入歧途的时候,它曾经选择了正确的路线,而我却用我的错误纠正了它的正确,自以为是的人哪!

走在回家的路上篇7

每次我回去,那桥总是要过的,从小我就从那桥进出村庄。无论我离开多久,当我离村庄近到一定距离的时候,我总会不经意间就朝着桥的方向走去。而看到桥的瞬间,心情自然就会平静下来,一种充满全身的惬意扑面而来。二十几年过去了,也只有当我看到桥的时候,我才会觉得有安全感。是的,我回来了,到家了。

许多人和我一样,当年都离开了村子,走的时候都是从他身上跨出去的。现在他们中的有些人因为离得太远,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回来的,还有些人可能再不会回来了,最难过的则是那些想回来却没有办法回来的。当我跨过桥的时候,我是幸福的,相比那些回不来的,我每年都会比他们多看到村东头的祠堂,村西小山上长的绿油油的竹园,都会比他们多听到谁家的媳妇生了个小子,谁家的孙子去北京读大学了等等等等。

我庆幸自己离村子不算很远,想回来时,只要坐个一小时的班车,就回来了。桥不远处就是车站,下车后我有的是时间慢慢的走回去。看看四叔家的稻子长的好不好,二叔家的菜园里有什么新鲜的可以带点回去,那个我读过的小学校现在变得怎样了……我身上一定还有很浓的这个地方的气息,路上的哪些狗不仅不会对我叫,有几条还会跟在我后面,会一直送我到那座石桥。我呢,也总在桥头的熟食店里买些什么回去,把那些鸡头鸭头扔给这些畜生们,很高兴的看着它们热热闹闹的抢来抢去。

小的时候跟着奶奶出村的时候,总想着从村子的另一头出去。村西小山上有个桔园,只要你从哪出村,桔园边的小路上总能捡到树上掉下来的桔子,能好好解我的嘴馋。可每次奶奶都不从哪走,我问的再多,她只会说“好好的不走大路,为啥要走小路啊”,于是我只好跟着她从桥上跨过去,走村前的大路。村里的人很少去走那条小路,大家都走桥前方的那条大路,日子久了,小路愈发的难走,到最后,几乎没人去走那条小路了,渐渐的小路没了。后来,连桔园也没了,改成现在的竹园了。

几年前爷爷走了,他在世的日子里,总说要到城里去住些日子,享享小辈们的孝心。最后,去到是去了,住的日子却不长。老人家最后的日子里很执拗的一定要回来,他要让村里的那个道士给他看看,他的坟地该选在村西小山的什么位置。我扶着他回村的时候,很清楚的感觉到他走上那座石桥的时候,他的脚步变得快了一些。我连忙哄他,“您慢点,脚步这么重,桥板要被你踏断的”。老人家回我一句:“我这样的,这桥上哪怕再上来十个八个的都没事,他结实着呢。我们搭这座桥的时候可是花了大力气的,你妈嫁过来的时候,这桥上可是站了二十几个人的,那时,还没你呢”。

回家的愿望在一个老人的身上比任何时候都迫切,人总要叶落归根的。他只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熟悉、感到安心,踏上石桥的那一刻,他认为到家了。

当我在城里生活的时候,会满世界的乱跑,让我总觉得这世间的一切没有永恒的,万事万物变得太快,自己有些赶不上节奏。只有回到村子,才会丢掉背负着的有些沉重的包袱,才能有空享受这里珍贵的记忆,一大段一大段肆无忌惮的狂想。桥对我来说是一个时间调节器。走出村子,时间马上拧紧发条,回到村子,时间就在我身上慢了下来。有时我也会自嘲,我是不是该回来了,别再走出这个村子,这里才是我的归宿。我就不信,那些在大地上瞎兜圈子的人们,那些永远匆匆忙忙走在路上的人,他们走到自己的归宿了吗?没有,否则他们不会没完没了地在路上转悠。

两天前,我和我父亲深夜回去,过桥的时候分明感觉到这桥真有些破旧了,不知道哪天他会撑不住而轰然倒塌。走过去的时候我还问父亲,“这桥会不会倒塌啊,下次我们别从这桥过了”。父亲斥责:“这么大个人了,尽想些不着调的,快走,你奶奶还等着我们呢”。看来父亲也开始变得和当年的爷爷一样,对这桥有着过分的信任,把桥当成是不朽的存在了。人老了,就会觉得这世界上真有永恒不朽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去追求长生不死,去强求红颜不老,做什么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大梦。

没有远离家乡的人其实是最幸福的,当你想家的时候可以很快回来。回来的时候,只要你跨过了你心中的那座桥,时间就会在你身上变得缓慢。你只管逍遥自在的活着,可以活到没有什么再和你抢脚下的路,头顶的天,心中的家。那座石桥会保护好每一个从他身上跨回来的人,在你还能和他讲几句的时候,在你还活着的时候,给予你想要的永恒。

我应该是个幸福的人,因为我没有远离家乡,没有跑到离村子太远的地方。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差点受了诱惑想要去逛逛世界,但我最终没去,没让这座石桥忘记我。在我还能跑路的时候,我也会不时的回来走走这座桥,当我不想跑路的时候,我更会马上赶回来在村子里住上一大段时间。我不会在我老到跑不了路的时候再回来,对我来说,哪没有意义,我还等着和那座石桥再好好讲讲话,叙叙旧呢。

走在回家的路上篇8

第一次长途跋涉大约是在四五岁,跟着爷爷去邻村的供销社,爷爷说有一公里的路,我不知道一公里有多长,只觉得能到另一个村看看是很有趣的事情。跟着爷爷顺着公路向东走去,我雄纠纠气昂昂的走在爷爷前头,爷爷不紧不慢在后面跟着,我越走越慢,没走到村口就累得抬不起腿了,爷爷拉我坐在路边的河堤上休息,并且许诺走到供销社就给我买一颗糖,我听了,休息一会儿,又打起精神跟着爷爷继续走。现在屈指一算,爷爷那时已年近七旬,抗日经历造就他一副好身板,曾有过秋季日出离家去二十五公里外的县城办事日落前再返回家中的记录。那颗糖成了我最好的动力,我不顾困乏跟着爷爷一口气走到供销社。我坐在供销社门口的石头上,爷爷和熟人打招呼,我也乖巧地叫着爷爷、奶奶。等爷爷喊我回家的时候,我径自走进供销社,爷爷跟着进来,掏出一分钱给我买了一颗糖,我嘴里含着那颗甜甜的糖跟着爷爷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路上只休息了一次,不想说累是期待着下次还能吃到糖。

第二次长途跋涉是跟着妈妈去她的舅舅家参加葬礼,我约摸八九岁,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去老舅家走小路有三四公里,相隔不远却算是山区,又过河又爬山,纵然有辆自行车也没法骑,刚开始我还和表哥又追又闹,走到半路,又累又冻实在忍不住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号啕大哭,前来迎接我们的表舅闻声赶来,四处找枯树枝,聚拢在一起点火取暖,红红的火苗融化了冻在脸上的泪痕,我拿着树枝拨弄着,等火慢慢熄灭,我们又一起赶路。第二天返回时是下午,天也没那么冷,不记得有多累。只是以后妈妈再说去老舅家,我举双手加双脚反对。那次长途跋涉留在我记忆里的不仅是累和冻,还有他们村里那难走的令我胆颤心惊的街道。事隔三十年,表舅数次邀我去看看,我总是婉言谢绝。在一个特殊的场合,我跟着舅舅们一起去了那个令我恐惧的地方,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胆量也增大了,路好象没印象中那么难走,倒是清爽的空气让我贪婪地深深吸了几口。

第三次长途跋涉是跟着父亲从他单位回家,那时我十三岁。从火车站到家八公里,一路走来,父亲给我看路边的庄稼,有见过的有没见过的,我一会儿采朵野花,一会找个野果,当我走累时候,就和父亲坐在河滩,一边休息,一边吃父亲准备的瓜果,休息够了再走,休息的间隔越来越近,到最后大概连十分钟也晃悠不了就想休息,好不容易望到村口的大槐树,顿时来了精神,等回到家里,一头倒在炕上再也爬不起来。

以后,到了城里,交通越来越方便,自行车、公交车,几乎没有需要步行的时候。我跟着城里人学会了散步,跟着城里人学会了爬山,一样的走路一样的爬山,现在是累着、快乐着。

工作了,从单位到汽车站点步行大约二十分种路程,每次回家若是没人骑车送到站点,心里就很委屈,短短的路程走得心急火燎甚至于生气。

走在回家的路上篇9

每天我都在哭哭寻找成功的秘诀,而幸运女神也将这答案于某天悄然送到了我的身边。

礼拜六的下午,结束了那上午毫无收获的比赛,当我掏出钱包准备打的回家时,却惊奇的发现钱包里的钱已经不知散落在何处。我哭哭寻找,也不见其踪影。

这个时间,想打电话叫妈妈来接我也是不可能的了。身无分文的我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土布走回家中。

对于路程我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只记得来时打的也要好久。刚开始,我就已经打退堂鼓了。

在冷风的打击下,我还是决定继续走。因为就算累,也比干站着冷死好。我哼着歌,努力让自己保持轻松的状态,快步的走着。

走了半个小时候,我已经没有力气了,但好像只走了一丁点儿路曾。我先坐在路旁休息,在快走半小时之后,我已经出汗了,经风一吹,就更冷了。我坐在路边,不停地吐着白气。

前方是个岔口,一路是同乡我所走过的路,而另一条则是我不清楚的路,这条未知的路我虽然不清楚,但很有可能可以更快地回家。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我决定,走这条我并不熟悉的路,这条路也许会是一条捷径。

但可惜,我的选择是错误的,我选择的路通向了我完全陌生的地方,我只好重新回到岔口,再走向正确的路。

在走过不知道多长的路之后,我终于看到了学校。我完全忘记了疲惫和劳累,飞奔着回了家。

在家中,我仔细回想了我这天回家的过程,其实就是我寻找成功的过程。在途中,我的累,无力,想放弃和走岔路,都是我在成功道路上所受到的挫折。而我,面对这类挫折,自始至终没有放弃,才获得成功。

走在回家的路上篇10

冯家峡位于宽川乡峡门和冯庄两个村之间,是一条长约四里的狭窄河谷,河谷两边石山之上乱石林立,杂树丛生,通往宽川的唯一的公路就在河谷蜿蜒穿过,因而冯家峡也就成了宽川的门户。若是战争年代,这里一定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夜走冯家峡,那已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那一年,我还在读高中,正月十五寒假结束,正月十七就该返校了,好不容易给我凑够了学费的父母一脸愁容:春雪已下了两场了,麦地里接苗的化肥还没撒上,今年的收成能好吗!为此,十五那天父亲和母亲相互埋怨,争吵了一番后,母亲又走东家窜西家,好不容易借来八十元钱(听说化肥价钱涨得厉害)。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揣着八十元钱奔向宽川街道上的化肥站,一问才知道,化肥供应不上,已关门打烊好几天了,正在想办法调拨但不知什么时候能到!买不到化肥的父亲只好两手空空悻悻而归,到家后不停的念叨:“这年月,真邪了门了,买不到化肥,让农民咋活啊!”

那时候,中国的改革刚起步,正处于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的阶段,市场混乱,生产资料供应短缺,物价上涨飞快,先一年五十几元钱一袋的尿素那年涨到差不多八十元。在改革的阵痛中最苦的、代价最高的还是农民啊!

化肥还是没有着落,父母脸上的愁云更重了,明天揣着近百元去上学我能那么心安理得?

下午五点光景,有人传来了消息:买不到化肥的庄稼人急了,把化肥站调拨来的一车化肥拦截在了峡门村,大家都在“抢”呢!听了这消息,父亲也顾不上吃饭就心急火燎地赶往峡门村了。

傍晚时分,我们都吃完了晚饭,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不放心,对我说:“贵儿,你去峡口看看你大,万一抢不到化肥,就喊他回来吃饭吧。”母亲的神情显得很无奈,甚至有点沮丧。“你也早点回来,明天还要上呢!”母亲接着嘱咐道,说这话时母亲似乎有点精神了!“嗯!”我应了一声便出门上路了。

走了十几分钟,我就到了峡门村。此时峡门村的公路上人声嘈杂,叫骂声、唉叹声此伏彼起,公路两边,男女老少自觉排成长长的两行,宛若两条长龙,两条龙的龙头在村口连接在一起,又似在公路上写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每个人都站着,都蜷缩着身子来回走动,因而那个大大的“人”字也鲜活、生动起来。最显眼的就是每个人面前那寄托着生命希望的一袋或两袋化肥了,白白的、沉沉的压在了庄稼人的心里。

好不容易我在“人”字形队伍中找到了父亲,一问才知道,父亲赶来时,人们已将一车化肥一“抢”而空,幸亏父亲遇见一熟人,那人“抢”了三袋,在父亲的再三央求下,那人才答应给我家挤一袋。

“既然化肥‘抢到’了,那为什么不带回家,站在这里干什么?”我不解地问父亲。

“看你这瓜娃,公家的东西哪能说抢救抢,大伙虽然‘抢’了,但得在这儿排队,等人家来收钱,就这么都带回家,良心能安吗?”父亲正色地说。

父亲这话让我无言以对,再看看公路上冻得瑟瑟发抖、身子蜷缩的父老乡亲们,我的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激和崇敬,这就是父亲,这就是我的乡亲,淳朴而善良,什么时候都不忘本色的农民!我觉得公路上的那个“人”字更加笔墨凝重更加精神饱满了,我也好像要融进这个“人”字里了!

我对父亲说:“大,饿了一天了,你回家吃饭,我来守化肥吧!”

“不饿!不饿!”父亲一边摆手一边说,“你明天还要上学,你先回!再说这化肥多少钱一袋还不知道呢,说不定还得借钱,你哪能行!”

我拗不过父亲,只好离开峡门村,踏上返回的路。

夜幕降临了,峡门村里的灯火次第亮了起来,鸡鸭回笼了,牛羊也进圈了,隐约听到村子了有娘唤儿归的声音,虽离我越来越远,却使我想到母亲还在家里焦急地等待,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不一会儿,我就到了冯家峡河谷的公路上。此时,夜色笼罩四野,公路两边的树林黑魆魆的,风一吹就轻轻地飘来飘去,冯家峡南侧的山顶,一弯新月忽隐忽现地探出头,洒下一些细碎的微光,借着这微光,我才隐约看到公路。四周很静,偶尔会有山上的石块花落的声音和山鸡的叫声,除此之外,能听到的就是自己的脚步声,开始时听到脚步声,以为有人同行,心里一阵惊喜,但回头看时却空无一人,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

行至“撂儿沟”时,忽然,“咕咕喵————”,一声猫头鹰叫声从远处传来,惊得山鸡扑腾扑腾飞起,吓得我浑身哆嗦,两腿战战,关于“撂儿沟”的传说便在头脑中显现出来。“撂儿沟”是冯家峡公路北侧的一个沟壑,早些年一些饿死或因病夭折的孩子的尸体大多被扔在沟里,沟侧的“挂羊坡”(摔死羊的地方)也是对生活绝望、心结无法打开的人寻死的地方,从“挂羊坡”上纵身一跳,似乎一了百了,脱离苦海了。然而人们都说,他们阴魂不散,每至夜间都在这里游荡,发出有凄厉的叫声,甚至在大白天也会迷住过往行人的魂,将人折腾个半死。除了闹鬼外,听说“撂儿沟”还有歹人出没,有几个走夜路、白天独行的人,被蒙着面拿着匕首的歹人将财物尽数掠去。

以前听这些传言,总觉得是那么不着边际和遥远,而今晚似乎这一切都要变得真切了:巨石后猛地窜出个人来,会拿明晃晃的匕首抵住我的咽喉,搜不出一分钱来就会结果我的性命;树林里随时会跳出鬼魅来,摄走我的魂灵迷惑我的心智,让我在半阴半阳的世界里挣扎。山鸡一叫,碎石一响,都让我毛骨悚然,在这初春清冷的夜里,让我感到了从头到脚都是冰凉。

头一次走夜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害怕,就那么三、四里的路,我却走得很漫长,两条腿好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头脑一片混沌。我想呼喊,却害怕引来鬼魅,我想逃窜,却无处可去,怎么办?怎么办?我不禁暗自咒骂,该死的化肥,让我倒了大霉!

化肥这个词语一闪,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峡口村公路上的那个大大的“人”字,他们还再蜷缩着身子,守候着希望。为了活着,为了糊口,田地里的劳累、天气的严寒,他们什么都不怕,甚至铤而走险去“抢”化肥了,对农民来说挨饿、贫困才是最可怕的。而十七岁的我,走一次夜路,就这样怯懦,这样惧怕,那将来怎么面对生活的磨练和人生的挫折呢?我还到底是不是农民的儿子?

是,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和父辈们一样坚韧,一样勇敢,一样有勇气走好每一步,那些子虚乌有的传言和故事算得了什么!这样想着,我脑海中的鬼魅影子、歹人形象渐渐地褪去了,我的脚步也轻快许多,不几分钟我就走出了冯家峡,回到了家里。

大半夜,父亲也回来了,背着化肥,从冯家峡走夜路回来。

那晚,我做了个梦,梦见高考成绩揭晓后不几天,我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那时正是麦收时节,地里的麦子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