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用法十篇

时间:2023-03-25 12:28:45

垃圾桶用法

垃圾桶用法篇1

关键词:垃圾桶;丢垃圾行为;环保;垃圾处理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208-01

一、绪论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数量也快速发展,垃圾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加。垃圾泛滥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难题。其占据的领域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宇宙空间,成为一个非同小可的社会问题。

解决问题就要就其根源,研究人类在垃圾产生与处理过程中的行为、技术、方法等细节方面问题,提出适当有效的解决方案。

垃圾桶是人们生活中“藏污纳垢”的容器,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垃圾桶虽小,但必不可少,而且在改变城市容貌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设计方面也应当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内在联系,或融合,或对比,垃圾桶的设计风格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个城市或地域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人处理垃圾的行为意识分析

基于丢垃圾人的本身行为分析,整个活动过程为:

制造垃圾: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种类较多的是纸类、家庭废弃物、食物垃圾、塑料。其次是金属、玻璃、木制品纺织品。其中回收利用较大的依次是纸类、家庭废弃物、金属、玻璃、塑料、纺织品。

整理垃圾:人们在整理垃圾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细节的问题。例如,对于没有喝完的带有液体饮料包装,是否会选择在饮用完之后再扔进垃圾桶;扔垃圾时是否会将其分类整理好之后再扔进垃圾桶等。

根据以上现状分析可知,针对解决城市垃圾所产生问题主要从三个环节入手,即“制造垃圾”“整理垃圾”“处理垃圾”。

首先,脱离垃圾桶本身问题,中国公众意识与西方国家还仍有差距。人们处理垃圾的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垃圾合理处理知识尚未达到一定的普及。

其次,据垃圾性质分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垃圾。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 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不可回收物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

总之,垃圾的充分回收再利用,关键在于分类。

三、垃圾桶设计的具体功能要求

首先,垃圾桶就使用场合可分为公共垃圾桶和家庭垃圾桶。就盛放垃圾形式可分为独立垃圾桶和分类垃圾桶。就加工材料可分为塑料垃圾桶、不锈钢垃圾桶、陶瓷垃圾桶、木质垃圾桶、水泥垃圾桶和纸浆垃圾桶等等。就开启方式有敞口式、揭盖式、踩踏开盖、感应式等。

垃圾桶只与两种人打交道――丢垃圾的人和收垃圾的人。垃圾桶作为物质存在为这两种有意识的人服务,垃圾桶的功能形式应满足丢垃圾者和收垃圾者的需求。

(一)对于丢弃垃圾的人来说,垃圾桶需要满足的功能是:

1、具有明确易解的识别功能。包括如何吸引丢垃圾的人;如何使人明确其使用方法等。

2、方便丢垃圾的人准确规范地丢垃圾。包括垃圾桶的敞口大小、位置以及敞口形式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等。

3、在不同的场合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分类垃圾箱的应用决定与人们所在场合的活动性质及其频繁度。

(二)对于丢垃圾的人来说,垃圾桶应该具备的功能是:

1、垃圾桶的收集方式方便收垃圾者收集,应简单易用,提高工作效率。如奥地利制成一种精确的垃圾收集车,能计算出桶内垃圾的多少,按量收集,算出垃圾的体积,据此收费,从经济上鼓励居民减少垃圾。

2、分类明细。分类垃圾回收处理是现在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的必然要求,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因此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垃圾桶分类等级,方便垃圾处理者的工作。

垃圾桶用法篇2

关键词:智能化;垃圾桶;垃圾处理;节能

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导致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垃圾的增长速率也在逐年上升。据2014报道,我国约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其中1/4已无填埋堆放场地。据2016年统计,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仅中国每年就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预计到2020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将达到2.15亿吨,由此可见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垃圾处理形势。垃圾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为了解决传统垃圾桶存在的不足,实现垃圾处理的高效化、便捷化、低成本化,智能垃圾桶应势而生。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变迁,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人们对于整洁的生存环境和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不断渴求,现今的垃圾桶,更是融环保与科技于一体。垃圾桶的智能化发展与世界文明发展密切相关。垃圾桶有公用式、家用式、医用式之分。由于家用式和医用式的垃圾桶应用范围较窄,功能要求较低,所以我们主要以公用式智能垃圾桶的改进历程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一、公用式垃圾桶的改进历程

垃圾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它都是一个必然的存在,只会日益进步而不会被淘汰。从最简单的简单式垃圾桶到现在功能越来越全面的智能型垃圾桶,垃圾桶完成了属于它的完美蜕变。

1.七八十年代的简单式垃圾桶。这类垃圾桶无论是在形状、材料,还是功能上,都比较单一,同时也是目前人们运用最广泛的垃圾桶。其中最早的垃圾桶,便是土坑型垃圾桶,其仅仅被人们作为一个能装纳垃圾的容器。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美观、运用更加便捷的垃圾桶,于是对传统垃圾桶进行了简单加工,逐渐出现了翻盖型、踩脚型、可翻转型垃圾桶。翻盖型垃圾桶是在传统型(即土坑型)的基础上为其添加盖子,盖住桶内垃圾。这种垃圾桶起到了遮盖垃圾、阻隔臭味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美化城市。翻盖性垃圾桶是在传统型上进行了一个外观改造,而踩脚型和可翻转型垃圾桶则是对其进行了简单人工技术改造。后两者着重解决垃圾的投入和倒出过程,节省了人们的体力,为人们带来了便捷。九十年代初期简单分类垃圾桶的出现,让我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这种垃圾桶由传统的一桶一体变化为多桶一体,可回收垃圾箱的设置为有回收价值的垃圾提供了循环利用的机会,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针对废旧电池格而另有的回收格设置,更是有效地减少了铅、汞、镉等有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垃圾桶逐渐由传统向美观化、便捷化、多功能化发展。

2.二十一世纪的节能性垃圾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多,垃圾桶的作用越来越大,垃圾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国家绿色政策以及世界环保事业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绿色节能的智能垃圾桶的需求不断增加,太阳能垃圾桶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低碳、环保的需求。最早的太阳能垃圾桶在2006年就出现在纽约街头,太阳能垃圾桶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发电,通过光学元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给给系统驱动,并把多余的电量储存到储蓄电池中以备不时之需。除此之外,垃圾桶本身的材料运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垃圾桶还有夜间照明的功能,垃圾桶本身可贴静图广告或者宣传,为城市公共形象加分。太阳能的利用为智能垃圾桶其他功能的延展奠定了基础,相比于传统形式,更环保、节能。太阳能垃圾桶已经有了初代的智能化模型,垃圾桶智能化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3.二十一世纪的感应性垃圾桶。有盖垃圾桶是为了改善垃圾恶臭以及防止细菌肆意传播等问题而设计,由于公用垃圾桶长期暴露于室外,垃圾桶盖没有得到及时清洗,或垃圾处理不及时,垃圾桶便失去了密闭空间。此时,垃圾桶盖非旦没有解决防臭隔菌的作用,反而降低了垃圾桶的使用价值。于是出现了红外线、声控、重量等感应功能,以此改善问题。红外线感应功能能够在人的手或物体接近垃圾桶口约15cm时,垃圾桶自动开盖,等垃圾投入完毕,垃圾桶桶盖又自动关闭。这种智能垃圾桶解决了用手直接接触垃圾桶盖才能扔垃圾的困扰。可是,这一垃圾桶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只能算提升了一步,它仍存在很大的缺憾,其功能比^单一,而且直接开关盖这一功能机械耗损程度较高,以是尚有待改进之处。随着自动感应技术的发展,垃圾分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匹兹堡创业公司CleanRobotics研制了一款名为Transhbot的全自动分类垃圾桶。Trashbot操纵摄像头、传感器、金属探测器和马达,把垃圾放在精确的位置,减少认为性的错误。Trashbot通过传感器检测到正要接近的人,然后自动打开盖子,就可以把垃圾扔进去了。金属探测器和机器视觉系统会分析这个物体是属于哪个类别,是否可回收、是否可掩埋等。待智能系统决定好后,活动门系统和倾斜电机就会把垃圾放到正确的垃圾桶内。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人们的垃圾分类知识的匮乏和垃圾分类意识的薄弱而不能很好的对垃圾进行分类了。垃圾桶智能化的发展逐步迈向自动化。

4.当下最广泛的效益性垃圾桶。垃圾桶作为城市中的重要一员,除了要实现其作为废弃物的容器的基本职能外,如何实现其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降低制造成本,也必将成为智能化垃圾桶的改进趋势。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智能化垃圾桶实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1)提供wifi信号和USB接口手机充电,虽然流量费用不断降低,5G时代也即将到来,但是垃圾桶作为城市中分布最广的公物,作为无线网络基站仍然是其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上网成本,其中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而易见;(2)实时监测人流量,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数据;(3)配置LED灯,减少安装路灯的费用,同时可以为城市夜景添彩;(4)配置LCD显示屏,LCD显示屏作为商业广告的载体,其中取得的效益是长期性的,这可以作为智能垃圾桶成本回收的一个途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当然,LCD显示屏也可以为大众服务,可以滚动播出热点新闻,天气预报,股市行情,公益广告等有益大众的信息。配置LCD显示屏是智能垃圾桶发展的必然趋势。(5)自动报警功能,充当人民的“警卫员”,为人民服务。智能垃圾桶向效益化和收益化发展。

5.新型智能化垃圾桶。垃圾桶的智能化虽已发展一段时间,但仍存在许多实际问题等待解决,例如:细菌堆积、容量有限、污水处理等。地埋式垃圾桶利用安装在桶身向阳位置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电,配备信息收集、管理和报告系统,把所属地区内的所有地埋式垃圾桶的状况数据准确无误,实时地传输报送到清运控制中心及收运人员手机上,地埋式垃圾箱最大的优点是能对垃圾进行压缩处理,故能容纳平常状态五倍的垃圾,地埋式垃圾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装有一个容量传感器和一个压力传感器,随着垃圾投入量的增加,两个传感器每间隔一段时间自动感应垃圾与容器容量之间的关系,当容器快要装满时,即以无线网络传输的方式将呼叫信号报送到清运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检测到地埋式垃圾桶不断发出的呼叫信号,为装有GPS定位系统的垃圾运输车指定一条合理的清运路线,并以短信形式通知车辆驾驶员清运该垃圾桶。对于杀菌与污水处理,虽也有研发相应智能垃圾桶,但是却未取得实质性效果。此时垃圾桶的智能化发展的目标是逐个逐个解决问题,达到全面化发展。

二、对智能化垃圾桶在未来的功能发展趋势之研判

由上所述,公用式垃圾桶的智能化经历了从便捷多功能化、环保节能智能化、自动化、效益化和收益化的发展,但离全自动和全能性还有一定距离。现代化的智能型垃圾桶已经能够按照一开始设定的分类方式实现自动分类,便捷、卫生、密封性好。但是,现代化的智能型垃圾桶在对垃圾本身处理这方面,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同时,一个“完美”智能垃圾桶成本必然是极高的,但作为公物,必然面临一个安全问题。如何保证成本高昂的智能垃圾桶的“人身安全”必然成为智能垃圾桶改进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在这里就公用式智能垃圾桶周围仍存在许多垃圾问题,我们根据吸尘器和WYEVAR红外线智能垃圾桶(一种家用式的可吸细小垃圾)的启发,联想到公用智能垃圾桶的改进也可以增加吸垃圾的功能。根据目前的调查显示,人们因某些主客观原因,不是总能把垃圾准确无误地扔进垃圾桶内,垃圾极有可能遗落在垃圾桶周围。所以,为公用智能垃圾桶设计可吸距离其一定范围内的垃圾这一功能也极有可能会成为智能垃圾桶的一种改进趋势。增加“吸垃圾”这一功能不仅可以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还起到了实时为城市“美容”的作用。

也许在将来,垃圾桶的智能化发展到与城市融为一体。那时会出现像下水道一样的地下垃圾通道,连接着每一个垃圾桶的下方,当垃圾袋里的垃圾填满之后,垃圾袋自动封存,然后垃圾袋从垃圾桶下方的窗口进入垃圾通道里,通过地下垃圾通道里的气流推动将垃圾直接送入垃圾站里进行处理,实现垃圾装存、分类、处理全面一体化。

三、结语

公用式垃圾桶对于垃圾分类的作用并不是很有效,许多人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在投放垃圾时根本不会注意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我们希望通过分析了解我国的垃圾分类现状、环境保护及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借鉴国外国外在智能化垃圾桶上的研究成果,找寻出新的思维和方法技术,利用高科技完成对垃圾的直接分类,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率;降低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人工成本;同时增强人们在垃圾分类上的意识。在未来垃圾桶的不断发展下,垃圾桶的功能会越来越齐全,但是在成本的可控条件下,智能化垃圾桶的普及之路注定是任重而道远的,而且分类依据是人为提前输入系统的,不可否认,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因此如何做到成本最低化和完善系统,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峰.学习芬兰“绿色环保”F40 TU9,2013(6):1671-6485

[2],管锋,林琳,张飞,吕涨,汤高扬. 一种自翻盖可压缩多功能智能垃圾桶的设计[J].机械,2016(05):51-54.

[3]周慧B 许锦标.新型智能垃圾桶的设计方案.2006,1007-7162

[4]王和平.智能t外线自动垃圾桶设计[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40-43.

[5]辛政华 路红梅 胡良益 张家喜.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垃圾桶系统设计.2011

[6]江燕.智能吸尘垃圾桶[J].检察风云,2015,(17):94-95.

垃圾桶用法篇3

一、对象

1.本办法指定管理的垃圾桶是镇政府出资购买的为村、社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需要所配置的垃圾收集塑料桶。

二、添置

2.村、社区需要添置垃圾桶的,应填写垃圾桶购置申请表,经镇爱卫办(卫生科)审核,镇政府领导同意后购买。

3.未经政府领导同意的,视同村、社区自行购买。

4.镇爱卫办对购置的垃圾桶统一进行登记造册。

三、保管

5.垃圾桶管理实行使用单位编号、定位、定人,建立层级移交委托制度。

6.镇爱卫办、村、社区及管理责任人按属地管理原则,层层签订垃圾桶移交管理协议。

四、使用

7.垃圾桶实行专人管理,摆放整齐,外部整洁,清掏及时,不发生二次污染。

8.垃圾桶使用情况纳入镇、村、社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考核范围,实行周、月检查考核方式,对管理工作出现过错责任的,对管理人员处以5~50元不等的扣款。

9.市民如发现有人损坏、盗窃垃圾桶或对垃圾桶管理使用情况有意见,可向所在村、社区或镇爱卫办举报或投诉,经核实属实的,向举报人(投诉人)给予5~50元不等的奖励。

五、调配

10.镇政府购买配置的垃圾桶,按总数每年最高允许出现10%的自然淘汰或毁损,超出部分由各层级责任单位限期自行配置到位。

11.垃圾桶使用寿命原则上为2年,2年内出现毁损的,由各层级责任单位期限自行配置到位;正常使用2年以上的,视延长期限给予管理责任人10-30元不等的奖励。

12.村、社区如因保洁区域扩大需配置垃圾桶的,需经镇爱卫办审核后按规定配置。

13.垃圾桶使用到期后需调配的,实行以旧换新,进行统一销号和重新编号,并由镇爱卫办登记造册。

六、维修

14.垃圾桶因盖、轮缺损需维修的,由各层级责任单位负责。

七、其他

15.在道路、小区、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中,建设部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垃圾设备摆放和垃圾收集车辆停靠的必要用地。

垃圾桶用法篇4

关键词:垃圾分类;北京市;昌平城区;分类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62-03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一般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我国一度采用混合收集方式,即城市生活垃圾不需要任何处理,混杂收集然后集中处理的方式,基本采用填埋法处理,也就是不进行垃圾分类。这种方法不受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处理,不需要全民参与分类,处理垃圾时也简单粗暴,但是其后果显而易见:其中可回收的资源无法再利用,有毒有害垃圾也会污染环境。

一、昌平区小区垃圾分类状况

1.小区垃圾分类状况。根据小区的社区公共环境建设、物业建设、住宅的户型及面积、大致的居民月平均收入等因素可将小区划分为高、中高、中、低四档。(1)高档小区。每栋楼都有垃圾分类指导员,设有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三种垃圾桶,也设有回收点。但是垃圾分类指导员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居民反映没有见到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三种分类垃圾桶也没有真正做到分类,居民们没有按照垃圾桶上的标识将垃圾分类处理。而回收点的作用不大,只有距离回收点较近的居民才会使用其安放自家杂物。小区内也没有过期药品、电池、水银等危险垃圾特殊回收的方案。物业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在宣传栏张贴海报,很少有深入的宣传。(2)中高档小区。居民丢弃垃圾时并没有核对垃圾桶上的标识,而是选择离自己较近的垃圾桶,而且其中的废电池也没有特殊处理。居民们普遍存在着垃圾分类的意识,也会对废纸、塑料瓶进行废品回收处理,但是对于其他的生活垃圾并没有分类处理,特殊垃圾处理箱位置设置不合理,很少有居民使用。回收点居委会用来放置闲置物品。而垃圾分类宣传有过一至两次深入的宣传。(3)中档小区。某小区毗邻昌平区两个偏向理科类的重点高校,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的大学生志愿者非常多,几乎定期举行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宣传非常好,宣传橱窗中贴着相关的非常详细的资料,居委会有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废电池、灯管的分类处理箱,其中确实有居民所丢弃的垃圾。但是居民没有利用回收点,而是自己处理废品。居委会在小区的所有出口都安放了特殊垃圾回收桶,使用效率较高。但是普通生活垃圾只有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这两种。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很少有居民进行分类处理,执行状况较差。(4)低档小区。某小区居民以某厂老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租住为主,居住面积普遍较小,住房类似于保障性住房。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知识水平较低,垃圾分类意识较低。物业建设缺乏,居委会的大门紧锁。回收点没有使用痕迹,也没有分类垃圾桶,普通垃圾桶较少,平均3栋楼有一个垃圾桶,整体建设较差。居民反映整个小区对垃圾分类的建设较差,几乎没有垃圾分类宣传,没有分类垃圾桶,也没有特殊垃圾分类处理。但是居民们有一定的垃圾分类意识,由于分类麻烦,认为政府不会进行后续处理等原因而不进行垃圾分类。(5)实际调查结论。昌平城区的小区都设有昌平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但是可利用率低,基本是放置闲置物品。不同档次的小区垃圾分类的状况不同。高档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相对较好,设有三种分类垃圾桶:回收、不可回收和厨余垃圾。中高档小区一般设有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分类垃圾桶,低档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较差,没有分类垃圾桶。高档和中档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较好,低档小区的宣传状况较差。但是,最终垃圾运走都是集中统一运走,并不分类处理。

2.问卷调查中的垃圾分类状况。日常生活垃圾处理上,11%的被调查者对日常的生活垃圾不出售也不分类,60%的被调查者将废品出售,其余的投放进垃圾桶,只有29%的居民将垃圾将废品出售后,分类投放其余垃圾;22%的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58%的小区虽然有但是没起效果或者效果不大,仅有3%的小区有分类垃圾桶且执行得很好。只有4%的小区对药品、电池、化妆品瓶、水银温度计等有毒垃圾进行特殊回收,绝大部分小区对此都没有回收点或者弃之不用。所有小区都设有统一的回收点,但是99%的居民认为该回收点没有被合理利用。50%的居民表示自己居住的小区没有举行过垃圾分类的相关宣传,41%表示虽然进行过,可是并没有起什么用。没人认为垃圾分类宣传好,执行好,这说明居民普遍认为垃圾分类状况较差。

二、昌平城区垃圾分类现状和存在问题

1.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城区生活垃圾的生产量以3%左右的速度逐年增加,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消纳已经成为困扰城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共北京市政府在生活垃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垃圾回收处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没有深入人心,在实际行动上有很大欠缺。调查研究显示,虽然大部分居民了解垃圾分类,仍旧有超过半数人不能严格按照垃圾类别来丢垃圾。一是家庭生活中,不能做到垃圾分类保存。二是很多家庭在将垃圾扔进小区的分类垃圾桶的时候不能按标识投入。第二,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匮乏。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大部分居民有粗浅的认知。我国对于垃圾分类的前期宣传力度较大,但是深度不够。居民能够简单区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中青年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要高于老年人对垃圾分类的了解。但是对于一些较为细致的垃圾无法进行区分。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我国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不够普及、深入,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垃圾分类标准不够明确、细致。第三,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从家庭方面来看,居民家里不设分类垃圾桶,这就意味着垃圾分类前端的失败。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居民无意识,垃圾分类本身需要增加总投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实际执行。小区居民楼内没有配备完整的垃圾分类措施。垃圾处理的受益人为昌平区乃至北京市全体居民,那么垃圾处理的费用应该是北京市昌平区政府承担,以财政支出的方式下拨,实际上不少西方国家正是以这种方式付费。但是实际中我国垃圾分类责任主体不明确,垃圾分类有不明确的责任体系,这个不明确的责任体系也没有落实,财政政策上也没有具体的落实政策,这就导致了北京市垃圾分类雷声大雨点小。

2.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昌平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关于人们不按照分类扔垃圾的主要原因,35%的居民认为觉得麻烦,21%认为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益处不了解,20%认为设施不全,无法分类,14%认为不知道如何分类,10%认为对职能部门不信任,认为还会将垃圾混在一起,分类是无用功。64%的居民表示应该积极配合垃圾分类。21%认为需要政策的鞭策,15%认为条件不成熟,难以分类。这说明,居民们是一定程度上了解垃圾分类的益处的,也赞成垃圾分类,但是由于现实原因(例如执行困难,例如麻烦)而放弃垃圾分类。如果政府有政策鞭策,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成熟的条件,居民还是乐于垃圾分类的。在日常垃圾的处理中,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并不强,并且小区的设施也不够全面,影响垃圾分类的贯彻和实施。而且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分清生活中各种垃圾属于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

居民的经济水平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垃圾分类的知识。他们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而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在可回收垃圾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对的人或学历较高(博士),或是学习相关专业,而且收入较高(月收入超过6000元);而厨余垃圾的19%的错误率中,有10%的人月收入低于1500或者学历为高中及以下。学历高或者是经济水平高的人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在某些程度上,高于学历低或者经济水平较低的人。

三、解决建议

1.进一步加大社区宣传,社区物业部门发挥监管、指导作用。从之前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目前居民尚未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的习惯,因而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和监督是必要的。一方面,物业部门可以定期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宣讲活动,指导居民将不同的垃圾放到对应的垃圾收容器中;另一方面,社区可以进一步改善垃圾收容器上的标签设置,在标签上注明更为详尽的内容,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

2.从厨余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入手,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餐厨类有机垃圾是填埋场污染空气和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也是目前居民垃圾分类知识薄弱环节。对于厨余垃圾,可以参考日本、德国等垃圾分类已经比较完善的国家,在现有的垃圾分类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垃圾分类标准。

3.进一步完善垃圾集中、运输,特别是垃圾处理时期的进一步分类过程。垃圾运输全程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垃圾处理终端监管。在居民垃圾分类后,垃圾清运车并没有真正做到按照分类清运,而是将垃圾混合后统一运走,这就造成了前期垃圾分类的浪费。如果不改善垃圾分类的终端处理,那么前期的宣传、居民分类工作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应该加强垃圾分类终端管理,如不同垃圾不同时段回收,或者一个垃圾车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分装不同类别的垃圾。

4.完善政策法规,用行政、经济和科技手段进行垃圾分类的实施。在现行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垃圾排放、组分的特点,政府可以实行更为具体全面的垃圾分类办法。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城区在垃圾堆肥、垃圾焚烧发电、热能利用和污染控制、电子垃圾拆分等处理技术的科技含量,并鼓舞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资源综合利用效果。

5.贯彻落实现有的政策,加强监督,加强问责机制,建立并且执行完善的垃圾分类责任体系。垃圾分类的管理主体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划分明确的责任及义务,并且认真落实。不应该出现互相推诿责任或者无人落实负责的状况。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进行公示,不仅做到内部监督,内部问责,同时加强人民群众对于相关负责部门的监督,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的问责体系和监督体系。同时,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内部强化绩效考核机制,量化标准,真正发挥垃圾分类应有的效果,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造福百姓、资源利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梅.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1,32(10).

[2]陈兰芳,吴刚,张燕,张仪彬.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J].Ecological Economy.

垃圾桶用法篇5

关键词:地铁站;工业设计;垃圾桶

1?问题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中的地铁建设被摆在城市规划的重要位置,目前国内已有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台北、香港 、南京,在建中的有成都、郑州、武汉、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佛山、杭州、乌鲁木齐、苏州、西安、兰州、昆明。在某种程度上,地铁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地铁站内设施产品的设计成为工业设计从业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城市建设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垃圾的收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垃圾的受害者,垃圾吞噬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后果不仅要由我们自己、还要由我们的子孙来承受。科学合理的垃圾桶设计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卫生和便利,还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在垃圾桶设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也不利于资源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

文章从工业设计角度,针对地铁站这一特定环境,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结合工业设计理论对现有产品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2?垃圾桶设计要素

公共垃圾桶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场所环境中被人们丢弃的垃圾,便于人们对垃圾进行清理工作,从而起到提高城市卫生质量、美化环境和促进生态和谐的作用。

垃圾桶主要被设置在步行街道、休息区、候车区等场所,可单独存在实现功能,也可与其它设施一起构成合理的设施结构整体完成其使用功能。在地铁站内垃圾桶应根据人流量大小来分布垃圾桶的位置,使其满足使用需要。

室内垃圾桶与室外垃圾桶因使用环境不同,在材质与开口、顶盖结构等细节会有区别。比如,室内型垃圾桶底部通常设有脚圈,防止刮花地面;室外型垃圾桶常配底座与锁具,便于垃圾桶与地面连接,防盗安全。

垃圾桶的材质在以往用陶瓷较多,随着现代新工艺生产的新材质出现,比较常用的有玻璃钢、钢木、钢制、塑料等,造型美观且经久耐用。市场拥有量最多的是玻璃钢,具有防腐、防盗、不生锈的特点。

普通垃圾桶一般高为60-80cm,宽为50-60cm。垃圾桶的形态多种多样,从设置的方式来说,可分为固定式、活动式、依托式3大类。

公共垃圾桶,包括室内与室外垃圾桶,都应在设计时注意容易投放垃圾,容易清除垃圾,防止有液体流出,室外的垃圾桶还应有防晒措施防止日晒雨淋时垃圾变质散发臭味,影响环境。在地铁站这一特定环境中,是交通节点、人流量较大,垃圾多为飘游性的,如空罐、果皮、纸袋、塑料杯等废弃物,加之清洁工人经常地打扫,因此,设计时可以小巧些,开口朝上,开口尽量大,方便过往行人顺手投入垃圾。

从垃圾桶的主要功能而言,公共垃圾桶不属于景观装饰,而是人们生活的必备品。设计时一般不刻意强调它的形态、色彩,而是力求简洁实用。

4?地铁站内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现有地铁站内垃圾桶基本上都可以满足使用功能,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笔者在论文撰写期间在北京、南京、上海的地铁站发放问卷做市场调查,归纳若干问题。

在做市场调查时所发现的最大问题是垃圾桶的数量和摆放位置。很多人都表示在地铁站等地铁时经常会因找不到垃圾桶而不得不把垃圾拿很久,或是没有耐心的随手丢掉。地铁站是相对拥挤的环境,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表现的更为明显,如果垃圾桶数量过少,摆放的距离过远,乘客会因周围人太多,而没有耐心走相对长的路去丢弃垃圾。所以,增加地铁站内公共垃圾桶摆放的密度,并形成垃圾桶摆放的规律性有利于人们很快处理掉废弃物,从而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比如,每个入口地道、每边的售票机组的附近、出入闸机附近、每边的站台都应有适当数量的垃圾桶。

外观问题。市场调查中,有部分民众反映在地铁站找不到垃圾桶的原因因为垃圾桶数量太少,而是因为垃圾桶的外观“不像垃圾桶”。所以,在地铁站内垃圾桶外观设计时,应避免造型过于奇特,或是看起来像邮箱、报箱等其它物品,而影响其被使用。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文化元素等艺术风格是好的,但应当使用恰当合理,并符合人们的认知,有明显的标识方便使用者找到。

关于使用安全的问题是很多产品都共同存在的。地铁站是一个人流量相对较大的环境,且使用者范围相当广泛,所以地铁站内的设施产品都应在尺寸、材质、导角方面考虑到受众范围与安全问题。另一问题是近年来由于国外一些地铁站内的垃圾桶成了放置炸弹的选择,国内外一些城市一度在重要会议或活动举行时,把地铁站内所有的垃圾桶都撤掉防止被利用。这一点可以把封闭式垃圾桶换成敞开式垃圾桶。比如上海的地铁站在这一点上采取的措施是用不锈钢做一个顶部和底部构成的架子,支撑着一个敞开式的塑料袋,这种做法节约成本、环保、方便清理,又能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可供其它城市借鉴。

5?结论

地铁不仅仅是一个使用工具,设计优秀的地铁站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式建筑,地铁站内的公共设施是地铁站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工业设计从业者,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垃圾桶用法篇6

有一天,王成和李芳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走到小区门口,忽然看见一个垃圾桶周围全是垃圾。王成就对李芳说:“这儿到处都是垃圾,你去清理一下。”李芳便说:“王成,那你去想个方法,让人们知道不要乱扔垃圾。”说着便径直走向那臭气熏天的、有水果皮、纸屑、饮料瓶,甚至有老鼠出没的垃圾堆,将垃圾一点一点地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该怎样做才能让人们不乱扔垃圾呢?”王成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写警示语,告戒人们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而不要扔在外面。“对了,就写:文明——只差一步!”于是他马上动手,拿出纸和笔,趴在地上快速写下这六个字,用胶水把它贴在垃圾桶上。此时李芳也把垃圾捡完了,一看警示语,竖起大拇指,说道:“妙极了!看谁还把垃圾扔在桶外。”两个人互相看了看,会心地笑了。

看了这组发人深省的漫画后,我不禁想起了我家楼下院子里的情景:人们把没吃完的早点、家里的垃圾等随便往垃圾桶一扔,就一走了之,根本没在意是否扔进去了,常常是一半在桶内,一半在桶外。大街上这样的情景也很常见,连特区新闻广场都报道过类似的事,但并没有改变一些人的不良习惯。

为此,我向人们呼吁:别让文明只差一步!

垃圾桶用法篇7

摘 要:推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是破解当前“垃圾围城”困境的重要环节。南京市在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中,存在设施设备配置不合理,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理相脱节,工作机制不健全,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法规滞后、约束缺位,宣传不力,缺乏整体社会氛围等诸多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做好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应健全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垃圾分类办法;完善政策法规;合理运用经济杠杆,调整垃圾收费机制;奖罚并用,激励居民实施垃圾分类,并对违规行为加强监督与管理。

关键词: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R123;X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0-0089-04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垃圾围城”成为现实的发展梦魇。以南京为例,目前全市每天产生约5000吨垃圾,生活垃圾主要运往水阁、轿子山、天井洼3个垃圾填埋场处理,而这3个填埋场只剩1-2年的容量。几年之后,垃圾运往何处?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严峻问题。经验表明,破解“垃圾围城”之困,首要的是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实现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是其中至为关键的基础工作。201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在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南京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于2011年12月正式启动这项工作。受南京市城管局的委托,笔者采用实地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南京市垃圾分类试点状况开展了深入调查,对当前实施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南京垃圾分类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1年底,南京市正式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首批参加试点的包括聚福园、海棠园等8个居民小区。试点阶段,对生活垃圾实施四分法,即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厨余、有害和其他垃圾等四类。环保部门组织专车每天两次定时到试点小区收运厨余垃圾,并送到轿子山填埋场进行生物堆肥实验。其他各类垃圾仍按原来的方式收运和处理。蹲点观察表明,试点以来居民分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垃圾分类率和分类投放率分别达到70.8%和77.5%,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

(一)设施设备配置不合理

分类垃圾桶不统一,标识不清。由于全部更换为分类垃圾桶的成本过高,非政府财力所及,目前试点小区的原有垃圾桶与新置的部分分类垃圾桶混合使用,采用在垃圾桶上贴宣传画或文字标识的方式对垃圾桶的用途进行区分。垃圾桶不统一,既影响了社区美观,同时也给居民投放垃圾增添了麻烦。特别是在夜晚等视线不佳的时候,居民丢垃圾时需要仔细辨认桶上的标识才能进行分类投放。部分居民看不清标识,就乱投乱放。

垃圾桶配置数量存在随意性,缺少配套垃圾袋带来垃圾桶清洗问题。调查发现,有些小区每个单元配一组垃圾桶,有些则整栋楼配一组垃圾桶。究竟多少住户配一组分类垃圾桶为合适,没有经过科学测算。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目前放置的垃圾桶数量超过了实际需要量,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与此同时,由于配备垃圾桶时没有发放配套垃圾袋,绝大多数小区在垃圾桶使用中都不套袋。由于厨余垃圾气味大,易招蚊蝇,垃圾桶需要每天清洗,但是很多社区并没有可供清洗垃圾桶的公共水龙头或地点,造成保洁员工作的不便。

缺少与垃圾分类相应的转运站。目前所分的四类垃圾中,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仍然按照过去的办法进行收运;有害垃圾由于缺乏专门的处理技术,往往滞留于小区;而厨余垃圾由于临时资源处理中心尚未规划建设而直接运往填埋场,运输成本很高。

垃圾末端处理技术不成熟,设备设施滞后。分类垃圾的末端处理,尤其是厨余垃圾的处理是当前工作的瓶颈。南京尚未引进厨余垃圾末端处理设备,试点期间的厨余垃圾主要运往轿子山填埋场进行生物堆肥,但是该处理设备尚处于试验阶段,不能大规模投入使用。末端处理能力不足制约了垃圾分类的进一步推广。

(二)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理相脱节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通过对垃圾进行分类收运和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因此,只有当分类出的垃圾可以专法处理时,分类才具有意义。现在执行的垃圾分类方法是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厨余、有害和其他垃圾等四种类型。但实际上,除了厨余垃圾实行了单独的收运措施之外,其他各类垃圾仍在沿用以前的收运办法,垃圾收运并未真正按类分流,造成垃圾分类与垃圾的收运、处理相脱节。

(三)工作机制不健全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构不健全。尽管南京市政府成立了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其工作机构为市垃圾分类办公室,各试点区也分别成立了区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但是这些机构都是临时组成的。人员来自城管、环卫等多个部门,都不是专职人员,能投入垃圾分类工作的精力有限。二是相关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规范的工作流程与要求。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不明,物业公司的职责不清,导致执行情况差异很大。有些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主要靠社区居委会推动,有些则由街道委派给物业公司包干。机制不健全造成各试点小区往往自行一套,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

(四)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目前实施垃圾分类的经费来自政府临时拨款,南京市市、区两级财政共划拨了50万元用于在试点的8个居民小区、共32万人口中推行垃圾分类。如果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需要经费之巨大可想而知,单纯依靠政府买单是不现实的。推行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将无以为继。

(五)法规滞后,约束缺位

南京尚未出台与当前实施垃圾分类相对应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于政府、物业公司、居民等主体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履行哪些义务并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存在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此外,由于没有强制性要求居民实施分类的法律依据,当前对居民行为只能以引导和激励为主,面对不执行分类的居民除了口头督促之外,往往无计可施。

(六)宣传不力,缺乏整体社会氛围

现在采取的主要动员手段是入户宣传或是通过在社区举办知识竞赛等活动小范围内进行宣传,电视、报纸等大型媒体介入较少,试点小区之外的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很低,造成垃圾分类的总体社会关注度和支持度不高。

二、境外成功经验

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先进国家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利用,在实践中积累了颇为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其成功经验包括:

(一)制定科学、清晰的垃圾分类方法

垃圾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比利时将垃圾分为纸张、纸箱、塑料、金属包装、玻璃以及无回收价值的废弃物等几大类,日本则将垃圾分为可燃、不可燃、大型垃圾、其他垃圾和电子垃圾。再如我国台湾地区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厨余和其他垃圾。无论垃圾如何分类,其最终目的都是从垃圾中分离出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对这部分物质进行回收、加工与再利用,从而实现垃圾减量化。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依据自身垃圾处理技术与能力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方法。

垃圾桶用法篇8

“哎呀,这垃圾桶怎么搞的,臭死了!”“是啊,以前可不是这样。”楼下的两位阿姨议论着。

原来院子里有专门倒垃圾的通道,可后来因为楼房要加高把通道封住了,为了居民们倒垃圾,院子里特地放了三个大垃圾桶,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的垃圾成堆,不久垃圾桶就满了,倒垃圾的车也迟迟不肯来,大家出于没办法就把垃圾扔在三个垃圾桶旁边。渐渐地大家地狱形成了习惯,随手把垃圾扔在垃圾桶旁边,等到倒垃圾的车把垃圾倒走以后,有些人干脆就从楼上直接把垃圾扔到楼下,不到几天垃圾桶旁边的垃圾堆的就超过了垃圾桶的高度。他们没有想过,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这样,那么地球会怎么样?地球现在时刻面临着火山、地震、泥石流、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还会遭到战乱以及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污染、破坏。许多生物都因此而灭绝,现在严峻的显示迫使人们采取行动,加强全球合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共同保护环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我们有责任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正在哭泣!同学们,为了人类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特续发展,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吧!

垃圾桶用法篇9

橙色垃圾箱

德国的垃圾分类非常细,分为纸、玻璃(分为棕色、绿色、白色)、有机垃圾(残余果蔬、花园垃圾等)、废旧电池、废旧油、塑料包装材料、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大件家具等)、废旧电器、危险废物等。

与此对应,你经常会在德国街头看到各种颜色的巨大垃圾箱并排放在一起。对这些垃圾桶的使用都有明确规定:塑料包装和复合材料必须投入黄色垃圾箱,蓝箱专门收集纸张类垃圾,生物垃圾投入棕色的垃圾箱,其余难以分类的生活垃圾则放在灰色的垃圾箱内。此外还有专门收集玻璃制品、有毒有害垃圾的专门垃圾箱。

柏林垃圾管理公司BSR(Berlin Waste Management company)一直致力于回收和再生废品,还拥有一个跨度庞大的回收中心。最近,他们对灰色垃圾箱中的废物进行评估,发现其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回收再利用,比如玩具、诸如平底锅之类的金属物品、小型电器和电子产品、无包装的塑料制品、旧衣服、木头制品。因此,他们决定多加一种橙色垃圾箱,用来容纳灰色垃圾箱中还可回收的部分。他们定下的目标是:每人每年多回收出17公斤的可再生利用垃圾。

在橙色垃圾箱之外,BSR还配套了“橙色街角”,人们可以把较大型的物品(比如旧家具)丢弃到那里,有需要的人则可以在这儿找一些合他意的东西,所有的物品将会定期撤移。

尽管前期收效不明显,一些市民团体发现,灰色垃圾箱的容纳物并没有减少,而橙色垃圾箱则成了多余的摆设,并不能收集到足够多的可回收物。但许多德国人也还是高度赞同这种为环境着想的点子。

日常垃圾处理

德国的垃圾收集体系分为收和送两个体系。一般居民家中,都设有机垃圾收集桶和剩余垃圾收集桶,每桶剩余垃圾的收集价格要高于有机垃圾:各户居民可根据自己产生的垃圾量,确定所需垃圾桶的大小,城市环卫局会定期上门收取和清空垃圾桶,桶的大小不同价钱也不同。居民小区内设有纸、玻璃(棕色、绿色、白色)和塑料等废旧包装材料(标有绿点标志)的收集桶,各住户可把废旧纸、玻璃瓶等送至小区的该类垃圾收集桶中。

德国对垃圾实行封闭式循环,让许多外来者不习惯,却是成功之道。但每个社区都会给新人住的居民发放小册子,详细注明应该怎样分拣生活垃圾,以及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的不同功能。环保部门也会抽查居民是否把垃圾放到指定的桶里,如果分拣垃圾不当,他们甚至会开出罚单。

对大件垃圾(大件家具等)、废旧电器、危险废物等则有专门的回收点。在汉堡市就设有此类回收点15个。但对一些特殊的物质,如废旧轮胎,居民丢弃时需付费,价格为3欧元/个。所有的企业或公司也都要对自己产生的垃圾付费。分拣处理后的垃圾将分别送往不同的加工厂,如纸或纸板送到纸工厂,含铝的材料送到铝厂,镀锡铁皮或马口铁送到铁厂等。无法再利用的垃圾,就要送到焚烧厂焚烧发电,一部分电力资源自用,多余的还可以出售给电网公司,而焚烧后的余灰则全部用于铺路等工程。

不同类型的垃圾还有不同的处理和利用途径。比如,玻璃、塑料包装等材料主要由DSD公司来完成,DSD公司从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到最后的综合利用、处置和处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但这些也不是由DSD自己完成,而是和合作伙伴一起完成,合作伙伴可以是私人企业,也可以是公共处理企业。

据统计,德国每年产生4400万吨家庭生活垃圾,其中1900万吨能够得到循环利用,1000万吨的垃圾被用于焚烧发电,还有约1500万吨的垃圾被填埋。垃圾处理率达到70%,垃圾处理的封闭式生态系统已基本进入了良性循环。

完备的法律政策

实际上,德国也经历过为垃圾所困的时候。二战结束后不久,全德国的垃圾填埋在数以千计的填埋场地,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1960年代,主要在人口稠密区和大城市开始建造垃圾焚烧设备,使垃圾量降低到原来的20%-25%,但大气污染问题大量增加,疾病也随之增加。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才大力提高技术水平,先是在填埋过程中用矿物方法和人为方法实行与地下水隔绝,接着通过废水处理采集渗漏水,在垃圾焚烧部门花费高昂的技术代价,采用烟气净化体系,对所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1975年第一部“垃圾清除法(AbfG)”实施,在全德国开始了一种有序的垃圾经济。现在,不论填埋还是焚烧,德国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当时的5万多个低水平垃圾填埋场,现在还剩大约360个,且都是有序和集中堆放的。

此后有更多的法规政策出台。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废物处理管理机构的管理理念为:“减低,循环与再利用”。所有的生产商和销售商,都必须按这一原则进行产品设计,减低废物的产生,并确保产生的残余物质有可能循环再利用。1990年代中期,德国出台《物资封闭循环与废弃物管理法》,要求:除已经实现的金属、纺织物以及纸制品的回收外,其他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在进行分类收集后重新进入经济循环。

这样做效果明显:截止到2005年,德国60%多的市政垃圾得到再循环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垃圾再循环使用率甚至达到了65%。在一些领域,例如包装行业,原材料再循环的百分比高到80%,建筑业甚至达到87%。经过再利用的垃圾绝对数量也十分巨大:每年2900万吨的地方废物,3100万吨的生产贸易废物以及1.61亿吨的建设和清拆废物得到回收再利用。

从2005年6月1日开始,德国规定,未处理垃圾不准堆放在垃圾场,因为未处理的垃圾会进行化学反应,影响到渗滤液和填埋场气体。现在,德国的垃圾都会被焚烧,只有焚烧后的残余物会堆放在垃圾场。德国还将为某些产品(比如废旧汽车、废旧电器、废旧电池、废油等)开辟专门的处理途径,也将出台更多法规。

垃圾经济学

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是另一法宝。在德国,每家每户、每个机构都必须按季度缴纳一笔垃圾处理费。政府则将垃圾处理的工作交由专业的公司,并付给他们费用。这样,垃圾反成了抢手的资源,许多垃圾处理公司纷纷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期获得更多的垃圾处理权。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财政补贴,使垃圾处理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从而实现政府、居民和垃圾处理企业“三赢”的局面。

显而易见的是,德国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先进完备的环保政策和执行系统。德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处理产业体系,从业人员超过25万,涵盖工程师、工人、公务员等不同职业。在教育领域,德国的一些大学相继设立了垃圾处理方面的专业或课程,同时也提供针对垃圾处理专业人员的培训项目。这些做法为德国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垃圾桶用法篇10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垃圾”一词的定义是:(1)脏土或扔掉的破烂东西;(2)比喻失去价值或有不良作用的事物。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一般都认为垃圾是没用的东西。事实上,从垃圾中可以回收出很多有用的东西。不但那些拾荒者对垃圾感兴趣,许多刑侦人员也对垃圾很感兴趣,我们在许多影视剧中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这些刑侦人员翻垃圾不是要拾荒,而是从中寻找有用的破案线索。从垃圾中寻找线索甚至衍生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被日本一些研究人员称之为“垃圾刑侦学”。

李昌钰的垃圾情结

华裔神探李昌钰有个很特别的嗜好:翻垃圾。按照他的身份和地位,他肯定不是要捡垃圾卖钱。那么,他翻那肮脏的垃圾桶干什么呢?神探自然是为了从垃圾中寻找破案线索。你别小瞧了那些脏兮兮的垃圾,里边的确蕴藏着不少证据。

那是2006年的一天傍晚,芝加哥警察局的老朋友给李昌钰打来电话:“一家炸鸡店的8名员工全部被杀,警察在存放炸鸡块的冰库内发现了摞在一起的尸体,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线索,甚至连脚印都没有。”李昌钰赶到现场后,看到清洁工已将厨房和餐厅都清理过了,犯罪嫌疑人似乎真的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李昌钰把目光投向了餐厅的垃圾桶,结果在垃圾桶内发现了6块鸡肉,其中有两块鸡胸、两块鸡腿以及两块被啃过的鸡翅。

“线索就在这里!”李昌钰指着那两块被啃过的鸡翅说,“而且这很可能是犯罪嫌疑人吃过的鸡翅,这人还是个黑人。”原来,不同人种的人吃鸡肉有不同的习惯:黄种人吃鸡一般先吃鸡腿,白种人则先吃鸡胸脯,黑种人就先吃鸡翅膀。垃圾桶内的鸡肉只有鸡翅膀被人啃过了,其他地方都没有动,说明这个人很有可能是黑种人。在被害的8名员工中,有白种人和黄种人,却没有黑种人。

李昌钰随后在餐厅的收银机查询到,最后一个人的用餐时间是23时零6分,炸鸡店的打烊时间是23时。根据法医鉴定,被害者的死亡时间正是23时左右,李昌钰由此推断最后用餐的顾客,也就是只是啃了鸡翅的人很可能就是凶手。由于被啃过的鸡翅上会残留嫌疑人的口水,李昌钰建议提取这个鸡翅上的DNA去做鉴定。嫌疑人的DNA分析结果出来了,和DNA数据库比对后,发现犯罪嫌疑人是一个有犯罪前科的黑种人。嫌疑人被捕归案,并交代了犯罪事实。

由李昌钰的探案故事我们看出,利用垃圾寻找破案线索要比拾荒者为垃圾分类要复杂得多,这需要更多的学识、经验和科技知识作支撑。李昌钰翻垃圾翻成了职业习惯,养成了一种“垃圾情结”。他甚至每天回家后都要翻看一下自家的垃圾桶,这倒不是探测是否有犯罪分子进了他家,而是他和自己的太太玩的一个生活游戏。他通过翻看垃圾桶来推测太太在家做了那些事情,还能知道太太的晚餐菜谱。

翻看垃圾进行破案

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的案件侦破报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办案人员从垃圾中寻找到破案线索的情节。无论是大陆剧、港台剧、日韩剧还是欧美剧,我们都能时不时看到利用垃圾破案的情节,其中比较令人惊悚的是在垃圾中发现被害者尸体或残肢。比如,美国电视连续剧《双面法医》就有这样一个案例。法医在迈阿密一处垃圾箱中发现了一位年轻女性遇害者的残肢。这里的垃圾箱每星期清理两次,发现尸体距离上一次清理大概两天。当时,一位住在附近的危地马拉人提着垃圾从家里出来,发现垃圾箱中几个口子扎得紧紧的垃圾袋。一般的垃圾袋没有扎那么紧,他有些好奇,于是就打开其中一个,结果发现了人体的残肢。警方对残肢进行DNA分析,并对被害人进行电脑画像,确认了被害人的身份,然后揪出了杀害她的男友。这位住户的好奇心发现了破案线索,让警察及时在这个小区追查出犯罪嫌疑人,要是这几袋垃圾被环卫部门运走了,然后混在一大堆臭烘烘的垃圾中,很可能这桩谋杀案就难以破解了。

不仅刑事案件的侦破可以从垃圾中寻找证据,一些民事纠纷的侦破也可以从垃圾中寻找证据。美国一位53岁的私人侦探约翰・纳扎里热衷于从垃圾堆里找线索。纳扎里经常开着红色跑车,奔赴名人与社会名流居住的地方,搜集他们丢弃的垃圾。在他看来,垃圾堆里一定藏着有价值的碎片证据――比如类似财务账单、处方药瓶、红酒瓶,以及其他任何可以进行DNA检测的东西。他开玩笑地说:“整天翻垃圾堆,找别人用过的废物,这是一种很让人恶心的工作。但是,我还是非常渴望能发现一类的物品,因为这可以作为婚外情纠纷的重要证据。”纳扎里表示,大概20多名好莱坞男影星的妻子都曾聘请他做过私人侦探,她们的丈夫大多数有婚外情的。

在一些地区,建筑商会乱倒垃圾,他们往往把垃圾从一个区运到另一个区去乱倒,甚至有的公司为了打击对手,会把垃圾倾倒到对手公司的门口。怎样确认这些垃圾的来源呢?一些办案警察运用痕迹学原理,来追查乱倒垃圾的违法主体。痕迹学是主要通过研究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信息传递、交换、接收和破译规律的边缘科学技术群。警察通过详细勘查倾倒现场,收集遗留的名片、纸片等物品,分析建筑垃圾的数量、构成,运用痕迹学原理,追查出违法的公司或个人。

利用警犬从垃圾中找证据

像李昌钰遇到的炸鸡店案例算是比较特殊的了,因为那次案件的证据就在案发现场。在更多的案例中,垃圾已经被嫌疑人或其他人扔到别处,甚至送到垃圾焚烧厂或者垃圾填埋场。如何从一个城区数千个垃圾桶,或者从堆积如山的垃圾堆中寻找到有用的证据?单纯靠警察的力量是不行的,此时可以发动环卫工人来寻找,更好的办法是用警犬来寻找。

美国纽约州的动物研究人员莫萨克表示,一条原本就训练有素的警犬在经过额外3个月的特殊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寻找垃圾证据了。与一般案例中的闻味找证据有所不同,垃圾堆本身的气味很大,很容易掩盖关键证据的气味,因此必须训练警犬的敏感度和对特殊气味的把握能力,要求它们从多种浓烈的垃圾气味中能够分辨证据的气味。美国基因科学家还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来培育一些转基因狗,专门用于从垃圾中闻出刑侦所需要的证据。目前,世界各国的警察都在培养警犬,其中一些就是专门用于从垃圾中寻找破案线索,成为警察有效破案的好帮手。

一些有时会利用垃圾桶作案,在一些重要场所举办重大活动时,也得派警犬去垃圾桶搜爆,以保证活动的安全。天津市公安局培养的警犬路易就能从垃圾中搜索出爆炸物,它是一条优秀的搜爆犬。每次大型活动的搜爆安检保卫任务中,都有路易出色的表现。有一次,天津泰达体育场举办一场国际赛事。比赛之前,警犬路易负责搜爆安检任务,路易将全场上万个座位和各个重要的角落进行了搜索,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垃圾桶都没有放过。就在对垃圾桶进行安检时,路易表现出兴奋的状态,民警立即采取措施,结果,在垃圾桶里发现一个废旧打火机及一些纸屑。后经过检验,纸屑中含有火药的成分和气味,是燃放鞭炮的遗留物。路易出色的表现,为比赛的成功举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对“垃圾证据”进行科学分类

从垃圾中寻找线索甚至衍生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被日本研究人员下村阳子等人称为“垃圾刑侦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如何从形形的垃圾中分辨出对办案有用的“垃圾证据”。从垃圾被扔掉的缘由来分,垃圾证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犯罪嫌疑人或其他当事人有意扔掉的证据,犯罪嫌疑人肯定会把自己的作案工具和作案时所穿的服装扔掉,有的受害人尤其是受到犯的受害人出于种种考虑,会把案发现场的相关证据扔到垃圾桶中;还有一类就是无意扔掉的证据,比如李昌钰介入的炸鸡店凶杀案中,犯罪嫌疑人无意中把重要的食物证据扔到了垃圾桶中。按照证据的性质来分,“垃圾证据”可分为工具、DNA(来源于血液、毛发、唾液等)、凶器、服饰、纸张、食品等,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按照证据出现的地点来分,“垃圾证据”可分为四类:(1)案发现场的垃圾,寻找起来相对容易得多;(2)案发现场附近的垃圾桶或垃圾站中的垃圾,也比较容易找到;(3)离案发现场很远的垃圾,这种证据的出现得依靠群众举报或者相关线索进行追踪来获得,寻找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一些科学的方法;(4)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站中的垃圾,从堆成山的垃圾中寻找有用的证据如同大海捞针,但是有时为了破案的需要,这种努力也是值得的,有时需要利用一些科学仪器或警犬来探索;(5)荒郊野外或者水域中的垃圾,这种“垃圾证据”出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警察在破案时,需要推测证据可能出现的地点,然后采取合理的破案手段。

日本是对“垃圾证据”利用最多且最有效的国家,这得益于日本人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垃圾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装入到不同的垃圾袋中,扔到不同标记的垃圾桶中。日本对垃圾的分类多达17种,人们也养成了按照类别处理垃圾的习惯。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日本人甚至会在自家的垃圾袋上贴上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责任自负”。日本这种完善的垃圾分类和署名方式方便了警察,如果在某袋垃圾中发现与案件有关的线索,就可以按照垃圾袋的署名寻找到垃圾的主人,这样就大大地缩小了案件侦破的范围。

加拿大为垃圾证据立法

在许多国家,从垃圾中寻找到的证据可以被法庭采用。可是,在一些国家,人们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警察翻看自家的垃圾,立法机构还专门为解决这个矛盾立法。比如,加拿大法院就曾经专门为“垃圾证据”的合法性立法。加拿大联邦高级法院法官通过立法后宣布,垃圾不受隐私权保护,警方可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对居民扔出的垃圾进行检查,结果可作为合法有效的呈堂证据。

这项新法规缘自加拿大国家游泳队队员帕特里克的一个案例。帕特里克曾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上获得过冠军,并打破过世界游泳纪录。帕特里克退役后不好好当游泳教练,却在家中私制违禁。但是,当地警方始终没有确凿证据他。有一天,帕特里克无意中将撕碎的配方、手套、工具等制毒用品装在4个垃圾袋中,置于路边等候收取,不料被守候已久的警方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