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治理十篇

时间:2023-03-26 22:20:37

垃圾治理

垃圾治理篇1

关键词:存量垃圾,封场覆盖,土壤修复,渗沥液

过去30年里,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普遍以填埋为主,每个市、县,甚至镇、村都有自已的简易填埋场,部分还处于水源敏感地,对环境影响较大。根据《广东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广东共有66座市县的填埋场需要治理,工程投资约11.9亿元,这还未包括镇、村级的简易填埋场。例如,东莞市正在使用的和已经废弃的简易填埋场共120个,完成全市简易填埋场治理工程投资约5.2亿元。由此可见,存量垃圾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1存量垃圾治理的意义

广东省“十二五”期间要治理的66座填埋场,估算存量垃圾总体积约9000万立方米。实施存量垃圾治理具有资源再利用和重获土地使用价值的重要义意:

(1)可实现资源再利用。开挖利用存量垃圾,其中的可燃物可用于焚烧发电,熟化的碎土利用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可用作高浓度废水处理介绍,砖头、石块等一般固体物质可填筑填埋场道路或作为填埋覆盖土料等。

(2)置换出宝贵的土地资源。目前,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难度大,简易填埋场存量垃圾开挖后,土地经修复后可作为卫生填埋场的建设用地,缓解选址压力,也可作为其它用途的城市开发建设用地。

(3)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简易填埋场实施治理工程,可实现减少渗沥液产生,防控渗沥液渗漏,有组织导排填埋气防止火灾等。

2存量垃圾的治理

目前,国内外对存量垃圾治理主要有开挖修复和填埋场封场覆盖。

2.1开挖修复

近年,国内有专家学者开始作填埋场存量垃圾再利用研究,提出可将存量垃圾再次开挖利用,将可燃物焚烧处理,将其它惰性固体物质作为污水处理介质、市政绿化培植土或填埋作业覆盖用土等,但由于存量垃圾的开挖、筛分费用较高,操作难度较大,出路难以保证,完全开挖时间较长、经济效益不明显等,一般只有大型的填埋场内部或旁边有焚烧厂的填埋场才具备实施的条件。在广东,目前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基本没有富余的处理能力开发利用当地的存量垃圾,建议根据不同类型简易填埋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用开挖修复治理。简易填埋场类型可分为市级、县(市)级、镇(村)级三大类,

2.1.1不同类型简易填埋场治理方式

(1)地级以上市简易填埋场治理。地级以上市存量垃圾场占地面积一般在10万平方米以上,容量一般在300万立方以上,规模较大,位置一般离中心城区较远。这类简易填埋场要完全实施开挖修复,工程难度较大,且大量的存量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出路没保证,建议近期采用封场覆盖方式治理,建设成为苗圃、生态公园等,远期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再考虑是否整体开挖修复。例如:广州市的李坑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距离市中心约25公里,位置较偏远,2005年完成封场覆盖覆绿。

(2)县(市)简易填埋场治理。县(市)简易填埋场填埋容量一般约50万立方米,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实施开挖修复工程,难度较小,工期快,当地无害化处理场(厂)可在短期内消纳开挖的存量垃圾。建议采用开挖修复方式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恢复土地的使用功能。若简易填埋场距离城区较近,土地可用于市政或商业开发;若距离城区较偏远,可考虑继续作为垃圾处理设施用地,在原地建设新的无害化处理场,例如:德庆县采用边开挖搬运边建设的方式,利用原简易填埋场用和新征用地建设新的卫生填埋场,既有效解决原简易填埋场渗沥液、填埋气等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又解决了新建垃圾处理设施征地的困难。

(3)镇(村)简易填埋场。镇(村)简易填埋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位置偏远。这类存量垃圾场若不处于水源敏感区域,可采用封场覆盖方式治理,覆绿堆体,减少渗沥液产生;若处于水源敏感区域,鉴于其规模小,则建议采用开挖修复方式治理,彻底解决污染问题。

2.1.2开挖修复治理工程投资

笔者曾在开展韶关市、清远龙塘镇、河源市的存量垃圾场环境修复工程工作中对实施开挖修复工程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单位垃圾开挖修复工程费约70~100元/立方米。详见下表:

韶关中厂山填埋场 清远龙塘镇填埋场 河源石峡填埋场

工程计划开始实施时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规模 占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约124万立方米 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约60万立方米 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约130万立方米

位置 韶关市浈江区,距离市区约8公里,距离新建卫生填埋场约1公里。 清远市龙塘镇一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内。 河源市源城区,距离中心城区约2公里,距离新建卫生填埋场约15公里。

工程直接费用(估算) 8312万元 6000万元 9450万元

单位垃圾开挖修复工程费 67元/立方米 100元/立方米 72.7元/立方米

预计最长工期 7年 5年 8年

工程最终采用的治理方式 封场覆盖覆绿 开挖了约1.5万平方米填埋区域,建设工业园区道路,剩余区域封场覆盖覆绿,作为工业园区的绿地。 封场覆盖覆绿

备注 没有采用开挖修复方式治理,因短期内,新建成的卫生填埋场无法消纳大量的存量垃圾,而且土地并不急于再利用。 简易填埋场位于中心城区南面,虽离中心城区近,但并不在城区重点发展用地,城区重点向北发展。而且短期内,新建成的卫生填埋场无法消纳大量的存量垃圾,因此,没有采挖修复方式治理。

2.2封场覆盖

对于当前不适宜采用开挖修复方式治理的简易填埋场,建议近期按国家有关标准采用封场覆盖方式治理。

2.2.1主要工程内容及技术要点

(1)堆体边坡修整。简易填埋场垃圾填埋作业不规范,堆体边坡一般较陡,不满足覆盖层边坡坡度不大于1:3的稳定坡度要求,因此需要调整垃圾堆体边坡坡度。根据多项填埋场封场工程经验,堆体边坡修整还要充分考虑垃圾堆体的沉降情况,结合堆体各个区域封场前的填埋作业及原如地形情况,设置堆体调整标高、坡度时预算充足的沉降余量,缓解堆体局部不均匀沉降造成覆盖层表面排水不畅。广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场于2005年完成封场覆盖工程,2009年堆体顶部局部区域因沉降速度相对周边区域“过快”,形成沉陷区,并积水,需要再次“加高”,调整覆盖层表面排水坡度。

(2)修建覆盖层。覆盖层主要是将垃圾堆体与外界环境隔绝,起防止雨水进入垃圾堆体,尽可能减少渗沥液产生、避免填埋气外溢污染、提供植被覆绿条件的作用,参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结构由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植被层组成。广东地区一般应用“压实粘土层+HDPE膜”作人工防渗层,应用“HDPE三维排水网格”作排水层,具有效果良好、材料充足、施工简便、工期短等优点。

2.2.2封场覆盖治理工程投资

参照《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40-2010),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投资约70~160元/平方米。对于广东地区的简易填埋场,严格按国家有关标准实施封场覆盖,一般需要进行边坡修整、渗沥液、填埋气收集导排等工作,还需建设道路、消防等配套工程,封场覆盖工程直接建设费用约300~400元/平方米(填埋区面积)。

垃圾治理篇2

农村的固体垃圾产生具有隐蔽、分散、数量多等特点,而且种类繁多,具有随意性,加上分布面积较广,治理起来十分困难。农村处理固体垃圾通常有三种方式,填埋、焚烧、丢弃,据调查显示,52%的农户在产生固体垃圾后都是随意丢弃,填埋和焚烧的农户分别占了4%、14%,3%的农户选择将垃圾卖掉,26%的农户将垃圾丢入公共设施内,将垃圾放到分类垃圾桶内的农户只有1%。其实,垃圾的分类投放是很重要的,以英美等发达国家为例,对固体垃圾的分类就十分重视,有专门的分类收集装置,如玻璃制品、废旧电池、塑料制品、报纸书籍等装置,既方便处理,减轻污染程度,又可以回收利用。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

1、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加大资金投入

针对农村当前固体垃圾的无序状态,必须建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乡镇级建设为主,并树立起阶段性的管理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同时还应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提倡绿色消费,加强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并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对乡镇政府而言,应加强对管辖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除了建立管理机构,还应予以实质性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固体垃圾专用资金,用以基础设施的建立及垃圾的管理。

2、建立全村级保洁制度,引入市场运作机制

随着国家对农村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农村环境管理的方法层出不穷,不少地区都采用的是“村收集、乡镇运输、县集中处理”的方式,效果较好。使用此方法,首先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素质,发动全村农户集体参与,建立起全村保洁制度,这就要求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雇佣专门的保洁人员,竞争上岗,由村民共同监督其工作绩效。而保洁人员的工资发放及福利等,则由乡镇政府、村级财政以及农户三者共同承担,具体比例应结合实际条件进行协调确定。

3、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

在治理垃圾及环境管理方面,应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因此,应借鉴国外模式,吸取经验,实行分类收集。该方式通过垃圾生产者的分散劳动取代混合收集后的集中分选工作,省去了垃圾分选等预处理环节,简化了后续处理,有利于节约成本,延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分类管理时应坚持一定的理念,即垃圾减量、资源重复使用及再生利用,首先应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数量,其次对已有垃圾应尽可能地回收利用,最后则综合处理,加强环境保护,如建立废品收购站、废旧物资收购系统等。

三、结语

垃圾治理篇3

在平常我们接触的最多的是生活垃圾,各种食品包装袋,一次性餐盒,废旧塑料等。一般塑料制品在自然界中要经过200?400年才能被彻底分解,将它们掩埋在土壤中,会妨碍农作物生长;若被牲畜误食,轻者消化系统得病,重者死亡;如焚烧,回释放大量有毒气体,污染大气,“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性公害。废旧电池具有长期的潜伏性的危害,废旧电池中含有毒物质镉和汞,一旦释放到自然中,就会。。。。。一颗小小的纽扣电池中的有毒物质渗入到水中,将会污染600立方米的水体。露天堆放的垃圾没有经过处理会危害农田,污染农作物和蔬菜,人吃了受污染的粮食,瓜果和蔬菜,就会生病。垃圾给我们造成的危害还在不断地扩大。

目前,我们国家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是将垃圾集中到一个地点掩埋,这种方法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建一座垃圾处理工厂。

首先,要把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将那些不可回收的垃圾送进焚烧炉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以发电,供居民使用。焚烧后的残灰的体积不到原体积的5%,大大减少了垃圾量,还可以消灭各种有害细菌,病毒,把有害物变成无害物,然后再进行填埋。这样就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占用太多的土地。

垃圾治理篇4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垃圾分类治理直接关乎农村生态平衡与村民根本福祉,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紧迫任务。虽然垃圾分类治理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治理效果有待提升。据调查,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生产0.8kg生活垃圾,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生产量接近3亿吨,而我国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全国近1/4农村生活垃圾未获收集和处理。可见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多且未完全处理,已成为中国首要农村环境污染源,将严重影响美丽乡村的建成。

为更好地治理生活垃圾,政府部门多措并举,出台多项垃圾治理相关文件。2011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确立了对生活垃圾的治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201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原有条例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强了生活垃圾管理,对改善城乡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的《2021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办法》,为推进属地责任落实而建立垃圾分类实效考评机制。

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重要议题,也引起多位学者关注。贾亚娟等学者从供给主体出发,根据陕西省定点区域调查,综合评价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韩智勇、蒋培等学者也日益关注相关问题,并从农村垃圾的产量、物理特性及农民行为的角度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学者向玉琼等从社会资本重构与政策执行有效性方面探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路径。

总的来说,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规章制度更加完善,但相关政策多倾向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忽视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适用于城市垃圾治理的方案在农村垃圾治理中效果不佳。目前还没有以农村为主体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导致地方政府在农村推行生活垃圾治理时,缺少学习借鉴的文本,难以提出有价值并符合当地情况的策略,这也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对来说起步较晚。而农村垃圾分类又尚处于较新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在模式研究和优化路径方面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资料和相关报道基础上,研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总结新型农村垃圾分类的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成效和不足,为更好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设美丽乡村提出政策建议。

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层面困境

1.治理理念错位。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治理方式探究不足,与其他公共事务处理方式混淆,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过度干预村民在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事务中的主体性。一方面直接将城市垃圾治理政策使用到农村,没有考虑到农村差异化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有效掌握垃圾分类的“内在原因”,仍然秉持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农村公共事务依然简单依赖“政府+村干部”完成,没有引入足够的市场化机制。

2.治理方式错误。从多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情况来看,大部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重“治”不重“用”。农村自身的生态环境系统往往可以分解一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对于可分解部分,再次循环使用的效果远远大于治理效果,而对于工业介入下产生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塑料包装等难以降解的垃圾才是治理的重点。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持政绩需求,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形式化地进行治理,或者“一股脑”全部处理,严重不符农村生态规律,往往无法产生持久作用。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借鉴治用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会产生持久而正面的效果。

3.财政保障不足。“美丽乡村是昂贵的”,当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源于政府专项财政拨款,村委会与村民的支出力度较小。由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过程,对于一些急需政绩的政府来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因此忽略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期需要高昂的费用进行运营,后期还需要注入大笔资金进行维护,持久的资金保障尤为重要。环境保护投资大,见效慢,无法产生高昂经济利益,在多重压力下与政府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相比,财政拨款往往不愿意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倾斜。

(二)村民层面困境

1.环保理念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一项持久的农村公共事务,垃圾治理的主体应是村民。就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出现的问题来看,大部分村民的思想还是将垃圾分类作为“配合”政府工作的“任务”,村民没有认识到治理垃圾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自身不仅是垃圾治理的践行者,更应当承担主体责任,同时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来说较低,环保理念和环保认知多有不足,意识无法正确指导实践,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推行难、治理效果差的问题。

2.弱集体性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个体不需要通过集体力量来生存,使得农村社会有机体不断瓦解,村民之间联系越来越少,乡村公共性不断淡化,集体行动力也逐步减弱,在此基础上,村民开始“隔离化”生存,不断成为独立的个体,原子化分布现象在乡村中愈发明显。这种情况下,农村公共事务开展的基础变得较为薄弱,对于政府和村干部下达的指令,弱集体活动性成为一大阻碍。

(三)社会层面困境

1.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低。不同于城市人口聚集性居住特点,农村人口居住地点较为分散,并且居住范围较广,距离问题使得垃圾场、垃圾转运站、堆肥房等基础设施无法覆盖全部村民的居住范围,在进行垃圾运输与垃圾处理方面,不仅产生了高昂的运营费用,对于监管和治理来说也增加了一部分管理费用。

2.社会关注度不足。城市在社会进程中高速发展,资源、人口都不断向城市涌入,城市开始显得异常拥挤,“城市病”和环境污染也不断加重,国家与公众的治理关注点逐渐投向城市中;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乡村在银幕上一直处于“田园牧歌”的形象,对农村生活和环境有着“山清水秀”的定式思维;部分城市居民没有农村生活经历,认识不到目前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垃圾污染情况,在多重原因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一直处于关注度较低的状态,社会层面也忽视了农村的环保情况。

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运行模式

基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笔者根据多位学者对其的研究,以及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的了解,将目前较为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分为了四种类型。

(一)模式一:政府+村集体+村民

此模式通过点到面的方式,形成以政府引导、村民主导的自主供给模式。以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为例,以“建立台账+严格考核+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将垃圾分为三类:厨余垃圾、灰土垃圾和其他垃圾,政府统一发放三色垃圾箱,分类进行投放,对于厨余垃圾和灰土垃圾,村民可以采用沤肥和填土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余垃圾统一回收,有专门分拣员进行分拣,再将其中可回收垃圾卖给专门回收的企业获取一定的资金,也实现了垃圾的循环利用,而对于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建造了区卫生填埋场,进行统一填埋。特别是“白色垃圾”的回收,采用“换购”的形式,政府与村集体对村民分拣出来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根据数量进行兑换。由于乡村中村民闲暇时间多,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以兑换为主的奖励机制有着明显的效果,甚至一些村民不仅开始收集自家白色垃圾,还会主动去田地和道路上收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还有着明确自上而下的监督考核机制,区级环境监督员对下属街道和乡镇进行监督与考核,乡级环境监督员对村“两委”和分类运输及保洁员进行管理、监督和考核,村干部在布置任务中对村民进行考核,层层规范监督考核制度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但目前就此模式来看,在分类端的成效较为明显,但运输端和分类处理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和村集体无法保证有效的分类运输及后期的垃圾处理情况,并且对后期垃圾处理形式也无法把控,没有实现规模化的链条来进行末端垃圾处理。

(二)模式二:政府+村集体

通过政府为主导,村集体参与决策的政府供给模式。目前安康市某村主要采用县政府主导,镇政府和村集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模式探索垃圾分类方法,政府与村集体共同商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与管理机制,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村集体组织农户进行学习,同时政府出资建设“阳光堆肥房”,农户只需要将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种,将“可堆肥”垃圾送往“阳光堆肥房”,“不可堆肥”垃圾放置到村集中垃圾场,集中收集并运输至统一地点,由于村集体有资源性经济收入,垃圾运输费用由村集体负担,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也由政府和村集体共同进行监管。在政府+村集体模式中,与政府+村集体+村民模式最大的区别则体现在村民的参与度中,村民作为治理主体中的一员,参与治理的分类、捡拾、监督与被考核环节,深层次的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性较强,而政府+村集体模式村民参与感低,仅在分类端进行“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垃圾分类,积极性也不高。

由于有些可回收垃圾属于不可堆肥垃圾,这部分垃圾可以再次循环利用,部分村民将可以变卖和循环使用的垃圾收集起来,而其他所剩下的垃圾不再进行“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分类,直接混合送入集中垃圾场,使“阳光堆肥房”收效甚微,而政府和村集体对于垃圾分类和分类回收的情况,在监管上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去监督,管理成本较高。

(三)模式三:政府+市场

引入委托机制,以购买服务为主导的市场供给模式。政企合作不断成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但委托机制下,委托方和方的目标、利益诉求不同,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较好的规避了这个情况。一方面在监督管理方面,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中心,负责全镇的环保问题,镇政府设立公益岗供村民当选生态环境管护员,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并引入私营企业———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购买服务,委托参与运营。另一方面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北庄镇采用多重监督管理方式进行:对于作为购买方的政府而言,以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对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其单位收益,同时也对村“两委”和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政绩考核,其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作为方的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对其下属的垃圾分拣员、运输员、管理员进行业绩考核。与此同时,镇政府、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村“两委”共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的工作;镇政府和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监督分拣员和运输员的工作;生态环境管护员和村“两委”共同监督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这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模式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保障,有效规避了诉求不同产生的分歧,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难题,同时环保业绩也不断提高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知名度,为打开新市场奠定了基础。

委托模式下,便会滋生形式主义的出现,由于政府无法全程参与分类、运输及最终的垃圾处理,监管难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此外,垃圾治理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见效慢也无法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多数企业不愿意涉足此领域。

(四)模式四:政府+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农户

多元共治意味着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延安市某村在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上,通过多主体共同的参与,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理路径。此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引入第三方公益机构,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和村民共治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施过程主要采用延安市政府主导,镇政府和社区与委托的保洁公司签订合约,政府和社区共同支付保洁公司相关费用,保洁公司则负责对垃圾进行分拣、运输、处理,以公益为主的非营利性企业作为第三方,提供垃圾回收后的兑换服务。在垃圾的具体分类上,将其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类方式较为简单,大多数村民可以正确分类,政府还免费为村民提供三色垃圾桶,村民可以将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送往垃圾回收银行,并且有第三方企业为村民提供可兑换的物资,同时保洁公司与社区之间对于奖惩方案进行决策,对考核优秀的农户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对考核未通过的农户进行扣分谈话。这种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治理难度,保洁公司的效益也大大增加,同时社区和村民也切实享受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后的良好反馈结果,第三方非盈利企业也通过公益性活动强化了企业责任,获得良好的正面形象。但主体的多元化,使责任归属问题也不断显现,一旦出现问题,“甩锅”“踢皮球”现象严重。

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新机制

政策是引导政府工作的指向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结构和分类机制完善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失败情况不乏存在着分类结构不明确导致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从源头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需要一套系统的运行模式,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明确治理主体、健全责任体系、做好工作划分非常有必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要根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以不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因地制宜为基础,以本地性、便利性、可操性为原则,以垃圾资源化和垃圾减量化为工作重心,推行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的健全。

(二)明确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深度参与

村民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动参与性不强、村集体的公共精神欠缺、政府相对经验不足、财政依赖性较强、技术发展与技术使用的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主体责任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工作效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必须要有一个主要主体支撑,其他主体进行辅助,作为一项公共事务,村民必定是参与的主要支柱,政府要适当减少“大包大揽”的做法,把权力放回村民手中,加强村民参与的主动性与参与深度,培育村民的主体性,并且外部群体进行持久的辅助,更好的实现农村社会自治的可操性和实用性,在农村内部社会建立长久有效的治理机制。

(三)培育公共精神,发挥熟人社会治理优势

农村社会是一个以熟人关系维系的社会,是基于血亲关系建立的生存共同体,在共同利益的主导下将产生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在熟人社会中的行为会引起他人关注,并且熟人之间会相互影响,基于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可以借鉴“规训与惩罚”的方式,如同福柯所言“规训”的控制力量,可作为“纪律”来予以理解。不仅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同时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让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为熟人社会中“礼”的一部分,在“礼治”的约束下,形成相应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村民可获得对应的精神及物质奖励,“未遵守”纪律的村民,可适当进行纪律上的惩罚,这种惩罚会在熟人社会的“关系化”中不断发酵并逐渐放大,以至于在熟人之间的影响、劝导下,最终回归到纪律中来。在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礼治”之下,公共精神的培育也不断增强,乡贤共治的促进,使得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

垃圾治理篇5

关键词:垃圾填埋;生态环境;治理途径

垃圾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主要产物,如果没能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或是处置不合理必定造成环境的污染。进行垃圾处理的时候,能够采取许多方式,比如,焚烧、堆肥以及填埋等方式,其中,垃圾填埋是当前时期运用最多的处理方式,而此类方式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最严重,下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垃圾填埋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垃圾填埋方式由于处理量多和操作简便的优势已经成为了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但对垃圾进行填埋之后会形成很多有害气体和渗滤液,对四周生态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污染,并会威胁和损害周围人民群众的健康。一般情况下,填埋方式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如下几点:

1.填埋方式形成有害气体垃圾填埋就是把各种垃圾进行集中后,大部分有机垃圾就会经过微生物厌氧降解作用将垃圾转换成气态,但垃圾填埋形成的气体通常为甲烷与二氧化碳气体。此类气体会对

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不良影响一般有如下几类:第一,使温室效应更加严重化。目前,已知的温室气体构成中,二氧化碳气体、甲烷气体和一氧化氮气体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垃圾填埋所形成的甲烷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会加重温室效应;第二,污染大气。垃圾填埋形成的气体很大程度污染了周围的空气质量,对周围生活的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第三,一定程度破坏了四周的植被。因填埋场形成的有害气体对植被四周的氧气有不小的损害,导致垃圾填埋场周围的植被遭到很大的负面影响,最终造成四周植被生长缓慢,严重的还会导致植被不能正常的进行生长;第三,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有机垃圾通常具备挥发性,则难免会挥发到周围的地下水中,进而很大程度的污染地下水资源,对水资源周围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2.垃圾填埋形成的渗滤液的危害

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滤液即使垃圾自身含有的水分或是其他水分,例如,降雨和融雪产生的水,消除垃圾和覆土的饱和持水量之外,经过垃圾层和覆土层后产生的高浓度废水。具体来讲,垃圾填埋的渗透液通常是因为降水,也是由于垃圾本身就存在的水分,还有就是垃圾遭到降解产生的水分。垃圾填埋产生的渗透液,一方面对周围的水源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对周围土壤和植被产生很大的破坏。另外,此类垃圾填埋渗透液所产生的污染和破坏非常持久,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通常很难得到有效的恢复。

3.垃圾填埋形成其他类型的不良影响

垃圾填埋不仅会造成以上两类不良影响之外,还极易形成其他类型的影响:首先,垃圾填埋要占用一定范围的土地;其次,极易形成沉降问题。因把垃圾进行填埋后,垃圾就会进行持续的降解,且进行填埋的过程中,为将垃圾均匀压缩,因此,长期的稳定化之后,地面就会发生沉降问题,其不但很大程度对四周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还会提升生态环境的恢复难度;最后,进行垃圾填埋之后,因垃圾讲解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或者垃圾中本身就存在易燃物和爆炸物,则会形成火灾与爆炸风险。

二、垃圾填埋污染的治理方式

针对垃圾填埋对环境产生的各类不良影响,为保证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应用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对治理和恢复填埋场四周环境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为治理垃圾填埋污染的主要方式:

1.提升治理技术以减少垃圾渗滤液产生的污染

对于垃圾填埋场形成渗滤液产生的污染,需通过防渗处理工艺对渗滤液进行治理,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垃圾渗滤液产生的污染,其中处理技术的优化是垃圾渗滤液治理的主要部分。为了减少垃圾渗滤液量,把垃圾渗滤液进行回灌是相对科学的方式,此类方式可以提高微生物活性,提升降解的速度,最终提升垃圾稳定化速度。另外,把渗滤液和生产生活污水实行整合治理同样属于一类切实有效的方式,但此类治理方式需渗滤液水质和生产生活污水的规模彼此对应,防止由于渗滤液并入形成的其他污染。由此可见,优化渗滤液治理技术对减轻污染有很大的作用。

2.设立导排气体系以降低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

垃圾填埋的时间对气体形成量有直接的影响,填埋的时间更短,产生的气体就更多,而垃圾填埋时间更多,产生的气体就更少。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对四周的植被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需尽可能降低填埋垃圾产生的气体,以确保周围植被的正常生长,那么,建立导排气体系就变得非常关键。

3.对已关闭的填埋场四周植被进行恢复

为切实减轻填埋场对四周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效施行垃圾污染治理的长远发展政策,对已关闭的填埋场四周植被进行恢复,保证周围植被生长已经迫在眉睫。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能够缓解垃圾填埋产生的环境污染,还可以切实改善填埋场四周的环境。尽管当前能够借助已经关闭的处理场提升农业、林业以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可进行再利用之前,恢复工作依然不可或缺。因此,应用此类治理方案就非常重要,对处理场四周的植被进行恢复,能够改善周围的生态,还可以获得人们的理解与支持。

总结:

总而言之,垃圾填埋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污染,其不仅对环境产生影响,对填埋场周围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严重的威胁和损害。所以,需提高对垃圾填埋的重视程度,应用多途径和措施治理垃圾填埋产生的污染,进而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远.垃圾填埋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途径[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8):93-94.

[2]李婧;陈森;周艳文,等.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13):75-78.

垃圾治理篇6

一、全镇基本情况

全镇辖区4个行政村,镇域总面积1554平方公里,总人口1492人,常住人口905人,为了解决生活垃圾问题,4个村共配备了10名保洁员,xx村配有垃圾转运车一台,个别村在收集垃圾工作中用自备的三轮车,为全镇村民发放不可回收垃圾箱一个,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中,以xx村为试点,建起了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并多为村民发放有毒有害垃圾箱一个,让生活垃圾不再“一包扔”。各村保洁员均按片管理收集垃圾,xx村采取村保洁员定期3-5天左右到各户门前收集垃圾,xx村采取各户将垃圾送至街边垃圾箱,垃圾达到一定量时集中送村指定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各村设有统一的垃圾填埋处理区域。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下达城乡环境治理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任务后,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召开专题会议,建立以镇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包保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工作到村、责任到人、任务到户,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治理的工作局面。

2、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全村通过广播、微信群等形式广泛宣传,不断强化村民“自己产生垃圾自己收集”的观念,并发放宣传单1000份,同时倡导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垃圾箱,增强了群众在垃圾收集上的主体责任意识,近几年村内的环境卫生宣传引导,村民文明卫生意识逐步养成,有的村民在微信群众还主动提示保洁员及时收集门前垃圾,各村实行常态保洁后,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3、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按照村民自治法有关规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集承包收集费用,将集体收入用于支付保洁清运费用,从而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模范带动,示范引领。组织开展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观摩拉练活动,并召开总结工作会,各村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介绍经验做法,共同进步。每村党员、村干部自发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村内主要干路、公共区域环境整治和垃圾治理的监督,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卫生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虽然政府长期进行宣传引导,并在村庄和路旁都配备了足够的垃圾桶,但是还有部分村民将垃圾随意倾倒在路边、河边和荒地里,还有的村民为了方便,不管是有毒有害的还是可回收的就地焚烧,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

二是垃圾分类意识较差。部分村民对垃圾分类和垃圾回收没有明确的概念,将可分解与不可分解、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有害与无害生活垃圾混为一体随意乱丢乱放,使得垃圾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

垃圾治理篇7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

镇成立了由书记、镇长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和监查环境卫生工作。每月还组织2次检查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村(居)委,在全镇范围内通报批评。

二、宣传到位,营造氛围

我镇召开了由驻村领导、工作组长及村(居)委支部书记、主任参加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工作的专题会议,对全镇群众还签订了“镇门前五包”责任书,并在各主要路段及公共场所派发宣传资料,加大宣传力度,使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使群众能自觉配合镇、村做好垃圾整治及日常卫生保洁工作。

三、加大投入,花大力气

我镇镇、村两级充分认识到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委、政府在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资金

四、重在建设,设施完善

到5月1日为止,20余个垃圾池,配置了50个垃圾桶。所有公路沿线住户的垃圾由垃圾清运车采取每天上门收集垃圾。

五、人员到位,队伍健全

镇保洁公司卫生保洁队伍共有13人,一部分负责公路沿线的垃圾清运,一部分负责临时堆放点清理,每个村(居)委还备有1-3名专职保洁员。全镇共有卫生专职保洁员58人,卫生保洁工作能高效正常地运转。

六、我镇对农村生活垃圾清理的主要做法

1、户集中。以户为主对房前屋后进行清理,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首先把一些可燃可腐烂降解的垃圾分拣出来统一燃烧,然后运送到田间地头,就地烧肥;之后把纸板、书报、塑料制品、金属等分拣出来,作废品变卖处理;最后对一些不方便处理的生活垃圾统一堆放到垃圾堆放点转运处理。

2、村收集。在交通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造垃圾池,让村民将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在垃圾池内,统一收集后转运到县城集中填埋处理。

3、乡镇转运。对于我镇现有的一个垃圾中转站每天压缩垃圾。及时使用转运车辆转运至县城垃圾处理厂。

4、认真做好垃圾运输的分类工作,将垃圾等实行定点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5、逐步建立了与生活垃圾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按照密闭、压缩、环保、高效的要求,升级改造现有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的方式。

6、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环卫作业管理考核机制,实现全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七、加大监管力度

镇切实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监管队伍建设,按照分工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对垃圾处理工作及设施建设的监管,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指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垃圾治理篇8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垃圾呈现出两个重要变化:一是量变。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人均垃圾产生量已增加到0.4吨/年,并有逐年增长趋势;二是质变,现在的农村生活垃圾已不再是草秸、草灰等有机垃圾,“白色垃圾”、塑料制品等有害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成份不可降解,而且析出物具有毒性和广泛污染性。对农村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一是对土壤造成污染。垃圾占用和损伤地表,有害成分向土壤渗透,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改变,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危害农作物生长。二是对大气造成污染。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堆放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分子。三是对水体造成污染。垃圾生化降解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垃圾重金属溶解出来的渗沥液,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和各种有机与无机成分,直接排入河流、坑塘,或是经雨水冲刷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水体、地下水或浅蓄水层,将导致严重的水源污染,而且很难得到治理。四是对人体产生危害。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大量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也是传染病源之一。

农村垃圾之所以没有得到切实有效解决,特别是一些村庄的溪河、坑塘、路旁空地成为露天垃圾场,究其原因,一是农民传统习惯使然;二是农民缺乏组织性,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措施;三是缺少必要的工作保障,整治成果无法巩固;四是垃圾难以集中处理。

结合我市农村垃圾治理的有益实践,我认为,农村垃圾治理要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流域为重点,建立“六个一、三完善、三实现”工作机制。即: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有一支适应工作要求的保洁队伍,有一套严格的督查和奖惩措施,有一套必备的环境卫生管理的基础设施,有一套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的教育办法,有一个稳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完善配套保障,完善垃圾处理作业链,完善标准化工作规范;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效益化。通过以上措施,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一)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法。农村垃圾治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填埋法。对有机垃圾和可降解垃圾采取填埋的方法进行处理,既可以处理混合垃圾,也可以消纳其他处理工艺的剩料和不能回收利用的废物。二是焚烧法。焚烧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三是堆肥法。堆肥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机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热,同时生成腐殖质。四是蠕虫法。利用养殖蚯蚓处理垃圾,由于蚯蚓的食量大,消化力强,垃圾的处理率高。试验表明,每条蚯蚓可吞食的垃圾量为体重的218倍,100万条蚯蚓每个月处理垃圾为24―36吨,蚯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二)明确合理的收集方式。农村垃圾的收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户进行垃圾分类,一类自行处理,一类扔到小组垃圾池或垃圾桶;二是由村保洁队收集小组垃圾池中的垃圾,送至村庄垃圾填埋场或村垃圾池;三是乡镇保洁队将村垃圾池中的垃圾运至乡镇垃圾填埋场或市(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

(三)建立健全卫生保洁机构。各乡镇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各村成立环境卫生管理队,同时强化农户的门前三包责任制,组建村庄卫生保洁专业队,实行专人管理。每个行政村聘请卫生保洁员,以贫困户或低保户为主要聘请对象,每30户农户配备一名卫生保洁员,负责公共活动场所、路、坪、公厕的清扫和垃圾清运。与村委会鉴订协议,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监督和劝导村民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杂物。

(四)配备基本环卫设施。一是配备村级保洁设施。根据保洁员数量为每个村配备保洁板车、扫帚、锹等保洁装备,按照便于垃圾倾倒要求合理设置垃圾桶点或小组垃圾池,实行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建设村垃圾池。二是在位置偏远、垃圾无法集中处理的村庄建设垃圾填埋池。三是在偏远乡镇建设垃圾填埋场。四是对近郊乡镇每乡镇配置若干摆臂式垃圾清运板车和小四轮垃圾清运车。五是新建垃圾无公害填埋场。今年,莱芜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将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建设列入了国家扩内需项目。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400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垃圾日处理量600多吨。填埋场采用了回喷处理系统和渗沥液净化处理系统。通过将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回喷处理,可以使需要15―20年的垃圾降解稳定过程减少到2―3年,净化处理系统可以进一步减少垃圾填埋对环境的污染,处理一吨水的费用只需12元左右,经处理的水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基本上可消除垃圾填埋对环境的影响。

垃圾治理篇9

自2017年全省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省、市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之前,即安排部署了以“三清四拆”(清理沟渠汪塘、柴草秸秆、畜禽粪便;拆除旱厕、废弃畜禽圈舍、破危房屋院墙、私搭乱建)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充实了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内涵。运用ppp运作模式,由江苏无锡金沙田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建成“户分类、市场化保洁公司收集转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目前,我县村庄生活垃圾治理已进入常态化管理。

(二)具体做法

为进一步加强对保洁公司的调度,制定了《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垃圾收集运输、清扫保洁质量考核方案》,明确考核宗旨、规范考核程序、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清扫保洁扣分扣款制度,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市场化运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确保垃圾清理做到日产日清。

为全面推进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按照“先行先试、循序渐进、社会参与”的原则,选择离城区较近且基础设施较好的泗城镇、草庙镇作为先行试点乡镇,积累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进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目前,我县正在制定完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近期将上会讨论研究。

二、存在问题

农村危房改造方面

一是我县属皖北平原地区,土地承载力偏低,原有老旧房屋建设初期基础建设不够牢固,导致以前的危房整治后又出现裂缝现象。

二是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造成部分农户未能全面了解危改程序和先关政策,极大影响了危房改造顺利推进。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

一是保护卫生环境宣传引导不够到位,农村居民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垃圾污水乱丢乱倒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不够及时,垃圾治理存在死角死面,清理不够通透,特别是偏远村庄垃圾清理不够彻底。

四、下步打算

一是持续抓好农村破旧房屋整治工作,督促乡镇帮助农户加快整改进度。

二是继续做好排查整治工作,对排查出问题做到立行立改,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前提下,确保农村所有4类对象居住安全。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广播、电视、报刊、微信等舆论平台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和环境意识。

垃圾治理篇10

二、加强设施建设,提升建设水平。依托修河源头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县创建等项目的组织实施,我县投入1500余万元资金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已建立垃圾中转压缩站4座,在建的2座,购买垃圾压缩清运车5辆、摆臂式垃圾转运车10辆、三轮摩托清运车85辆、垃圾中转箱650个、户用垃圾桶2.5万只、板车350辆,确保了全县102个行政村(居委会)户有垃圾桶、村有中转箱、乡镇有转运压缩运输工具,使农村垃圾收运处理率达95%以上。

三、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加强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保洁员队伍,实行保洁员动态管理,选优汰劣,竞争上岗,完善农村保洁员管理办法,目前在岗保洁员有512人。同时保障保洁员工资待遇。通过县财政补助每人每月200元,乡镇配套每人每月100元的基础上,再采取低保补助、村级补助、农户交纳保洁费等方式,确保保洁员工资每人每月500元以上,并严格按季兑现,不得拖欠。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各村都制订了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保洁员职责、保洁员管理办法、卫生管理公约等各项规章制度。

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财力支撑。建立“以县、乡镇(场)为主、群众为辅、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县财政按照农村人口人均60元的标准安排农村清洁工程经费达6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农村环卫设施、农村保洁员工资及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等项支出。同时整合修河源头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县建设项目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二是落实乡镇投入。把乡镇财政投入列入农村清洁提升工程重要考核内容,各乡镇原则上按居住人口人均不少于60元的标准安排经费,用于本辖区内的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和集镇、河道等公共场所保洁的投入,并补助村组农户添置垃圾桶等。三是收取保洁费。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的形式,向农户收取每月5—8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补充经费,目前全县85%以上的农户均向当地村民理事会缴交了保洁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