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26 19:34:29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篇1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管理;效能

一、引言

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对产品质量实行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它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并以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从管生产质的结果变为管生产中的因素。它注重抓住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的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部门共同研究改进;强调严格按照科学管理的程序、方法和数据进行管理;强调一切为用户服务,使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处于系统控制的状态下,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1]。全面质量管理,吸取了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把管理对象看成一个系统,把相关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全局、全程来抓质量管理。同时,还要抓住各个局部、各个环节工作者的人的管理全局性、全程性、全员性,就是现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二、学校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精神,结合教育管理工作实际,教育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有以下特点。

1、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

即把涉及教育质量的一切因素都管起来。首先,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管理所要求的质量,是育人的质量。也就是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受教育者的品德、智力、体质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之所在,是质量管理中最根本的因素。为了实现育人的质量目标,必须把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全部工作管理好。从育人机构的学校来说,要有能统率学校全面工作的战略思想,即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正确的方向,便于形成合力,提高学校工作效率。还要使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如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体卫工作、总务工作等,实现全面优化,消除薄弱环节[2]。为了实现学校工作的整体功能,还要以教学为中心,协调好各方面工作的关系。在教学工作中,要以工具学科为基础,全面抓好各门学科的质量,以全面完成教学计划。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积极因素,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一起来,优化育人环境。

2、全过程的教育质量管理

教育质量是通过工作质量创造出来的。没有工作的高质量,也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工作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总要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的。不仅教育工作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管理工作也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教育全过程都要保证高质量,不能有丝毫疏忽。比如,就小学管理来说;学生从入学、毕业到升入初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政策,把好招生关;入学后有几个年段,一段也不能忽视,要根据各段特点,因材施教,并使各段紧密衔接,搞好年段把关;毕业后,还要追踪调查,看学生升学后的实际表现,以此检验教育质量。另外,从管理工作过程来看,无论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都要抓好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等几个环节,一环也不能放松。就一项具体教育工作来说,也有其完整的过程和环节。

3、全员的教育质量管理

教育工作全过程的质量,是由相关的人员的工作质量来保证的。只有每个工作人员以及受教育者,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相应的职责,保证了自身工作的高质量,才可能有高的教育质量。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就要在一个共同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之下,把全体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工作人员以至学生,都纳入质量管理中来,使他们都参加质量管理。除尽力搞好本职工作、保证自身工作的高质量外,还要关心其它部门的工作,关心整个教育工作的全局,意识到自己工作与整体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意识到所有人员的努力,对质量保证的作用,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3]。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效能提升中的应用

1、工作控制

这是一种预先控制(或超前控制)。即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定工作规范,拟出实施细则。将一些常规的或重大的工作步骤或手续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使各个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前,明确规范、照章办事,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保证工作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

2、程序控制

为了实现质量标准,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显示为一系列的活动。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程序。教育管理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程序控制,就是对教育管理工作活动程序,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教育管理活动有不同的层次,其活动的程序和对这些程序的控制,也要分出层次来[4]。

(1)教育管理工作过程的程序控制

无论是教育行政机关的管理工作或学校管理工作,其过程都有一定的程序。这就是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或处理)。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把这称为“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基本方法,是改进和解决质量问题所不可少的。在教育管理中,一个地区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或一个学校的工作,也都要遵循计划、执行、检查、总结这四个程序来进行。每个程序都要按要求做好,并按这四个程序的顺序来进行,不可缺漏,最后一个程序——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总结出经验教训,用以改进工作,才能使质量不断上升。这四个程序构成一个循环。最后的总结程序,将是下一循环计划的基础。四个阶段,如此不断循环下去,质量也就不断提高。在教育管理中,必须严格按此程序进行。

(2)教育管理日常工作的程序控制

一个地区的教育行政机关或一所学校,为了质量上得去,有许多日常工作需要办理。这些日常工作,也有一定的常规可循,可以按其程序加以控制。如教育行政机关会计年度初,抓发展规划,物资调配,经费划拨;学年开始前抓学校的招生,班子调整,人事调配;开学时抓学校工作部署和计划安排,以后抓检查、督导;学年结束时抓统考、升学考试等。就学校来说,开学前抓招生、计划制定、人事安排;开学时抓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常规管理的巩固;开学后抓各项活动的开展,期中抓工作检查,期末抓总结、表彰、考试、学生操行评定等。要根据日常工作的内容,规划出一定程序。将一年或一学期工作,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重点,排成工作历,使全体人员明白,以便主动配合。使日常工作按序进行,有条不紊。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差错,保证质量[5]。

3、环节控制

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的进程中,都包含有各个环节。把各个环节控制好,就可以保证各项工作或活动的质量。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组织的招生工作,就有报名、审核、命题、制卷、考程、考试工作安排(含监考、考试规则、考场布置、试卷装订等)、考卷保管、阅卷、复查、统分、录取、通知、考试工作总结等环节的工作。要把这些环节都控制好,才能保证整个考试工作“万无一失”。又如,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备课、讲课、作业布置、批改、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考试、小结等环节。把这些环节控制好,达到各个环节的要求,就可以保证教学和学习的质量。目前,有“最优教法”、“最优学法”等的提出,其内容就是如何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优化,是教和学实施环节控制的好方法。

四、结论

我们不是唯条件论者。但实事求是地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并设法优化这些因素,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当然,对这些因素也不能同等看待。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比较来看,要以内部因素为主;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比较来看,应以人的因素为主。

参考文献

[1]苏丹,李洁.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及其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9-11.

[2]邸杰.高校教务管理的涵义及价值——基于高校教务管理体系规范化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3,02:27-28.

[3]李彬,阮冬生,李敬芬.地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62-64.

[4]华坚.根据高校发展阶段特点实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J].江苏高教,2012,01:92-93.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篇2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产生于质量管理的第三个阶段,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是让顾客满意,让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应方、合作伙伴或者社会等相关方受益,以使组织达到长期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质量管理秉承着全员参与的理念。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自上到下参与质量生产与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人形成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岗位质量培训,全体员工共同把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2.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管理。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产品、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要让质量有保障,就必须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进行质量预防、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产品的质量的保障要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满足顾客需求。

3.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方位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企业的管理层次,从上到下实行好自己管理职能。高层管理者,要以做质量决策为主,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文件和计划,对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领导。基层管理则要求每个员工严格地按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和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引入教育领域。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起步比较晚,进度也比较慢。而且都局限于后勤部门、行政部门,教学单位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探讨民办高校教学单位该如何贯彻全面质量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在民办高校难以推动的原因

1.全面质量管理意识不高,实施不均衡。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内的一整套理念融入高校管理体系中。首先,这是思想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对全面质量管理有清楚的认识,仅仅在高校后勤部分等小范围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不够的。如今,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只是在形式上、口号上实施,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受到质疑。

2.民办高校教职工认识不够导致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不高。基于民办高校的性质,教师的福利比公办类的学校享受的待遇差了许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教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方式探讨的热情不高。尤其是对于不同岗位的教职工,他们的文化程度、理解方式、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教师不愿意束缚,想法独特,不接受行政岗位的指导。后勤岗位的员工更是缺乏理解与认识。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认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他们习惯用固有的管理方式行事,很难改变。因此,导致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学科建设质量等方面始终无法提高。

3.学校监控不足,缺乏相关培训。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是每个高校进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手段都不太完善,表现如下:教学检查偏重于课堂教学,对于其他教学环节和过程缺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由非专业的教务人员监控,相关专业的教评比较少。正因如此,导致无法有效地测定教学质量。即使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民办,没有足够的资源条件为员工提供组织培训,而且缺乏技能培训,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4.持续改进机制落后。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民办高校,在实施初期,一般都会开各种会议强调,提出宏伟目标激励每个人,调动积极性。但是往往实施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停滞不前,不会营造使得全体员工参与持续改进过程的环境,不能给员工提供机会进行改进。因此员工在此过程中没有归属感与责任感,质量提高也就非常缓慢了。

三、在民办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民办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应该提上到探讨的层面。具体步骤如下:

1.在民办高校进行全名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质量管理意识。要想使全面质量管理在民办高校实施起来,首先必须在全体教职工中统一思想,让全体教职工明白自己如何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中,教他们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必须深入人心,融入民办高校全员的每个人行为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当高校所有成员把教育质量看做共同的信奉的价值观,才会形成高校所有成员自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行动。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要想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认识,要求高校管理者有这种思想觉悟,构建互动的沟通方式,使得高校的每个员工都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质,并从内心贯穿这种理念。

2.树立“顾客导向”的观念。民办高校的质量管理工作要以“学生导向”为出发点,致力于抓好他们的需求,并努力实现他们的期望,对学生近期、长远的发展等各种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社会对学生的品德素质、技能素质等有严格要求。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高校可把学生作为“产品”,也作为“消费者”。因此,高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把“学生需求”与市场环境相适应,输出一批批既满足市场又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产品”。

3.全员、全过程管理。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要求对全员、全过程进行管理。因此对于领导来说,要真正地从实务抓起,并不断把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融入广大教职工的言行中。对于教师来说,要忠实严格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持续改进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对于学生来说,要使得教学质量提高,就必须有积极的热情探索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勤奋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已从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有专家提出,目前高职教育面临四大压力:招生压力、就业压力、教育内部的压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压力。[1]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人才市场化进程中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标志就是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追求的根本目标与首要任务。国务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要求“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与学院发展相契合的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院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推动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社会满意度及学校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即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其含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2]其目的是使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全员性、全过程、全面性和多方法,即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执行,产品形成全过程、全系统的各个方面贯穿质量管理,综合利用多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核心理念是质量第一、系统管理、全员参与、过程控制、预防为主和不断改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对改革高职院校传统教学质量管理观念与运行模式,构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管理有机整体。[3]该体系围绕教学质量将各部门、各相互关联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组合,使质量管理工作科学、系统、有序。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系统分析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按如下技术路线建立:确定质量目标-开展教学质量分析-查找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立质量管理点-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质量标准-收集质量信息-开展关键控制点质量评价-进行信息反馈并应用于质量管理调控-持续开展质量改进与提高。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组织协调各种力量,运用多种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系统性原则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系统分析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所需重点监控、考核和评价的各要素,理清关系,确定监控对象、标准、程序和方法,形成“全面覆盖、责任明晰、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规范性原则

以国家法律法规、条例和各种质量标准为依据,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及相关质量标准,使人才培养质量、各项教学工作、各项管理工作、各项保障工作都有衡量的尺度。[4]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标准,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规范,杜绝实际运行中的主观随意性。

4.可行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国情和校情,注重实用性,突出操作性,要有较明确的、便于操作的工作目标、运行流程和评价标准,易于为师生员工所接受。

5.持续改进原则

要根据社会发展及顾客需求的变化,持续地改进和提高质量,使影响质量的各要素,包括技术、管理及人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建立纠错和预警机制,注重过程控制,优化目标和质量标准,完善信息反馈渠道以达成并超越目前及未来的顾客要求。

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资源保障系统、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见图1)。

1.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

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主要职能是对教学整体运行方式的组织和运作,制定教学政策,对教学工作的重大事项开展研究、论证、决策。如:学校定位、办学方针、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运用行政手段对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要素进行管理,对重要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导。

该系统由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部分组成,行政管理由学院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的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所构成,按学院教学行政组织结构所构成的层级来运行;学术管理由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组成。

2.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

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的主要职能是按照教学决策指挥系统的指令,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及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为载体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及运行。包括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并认真实施,运用各种有效机制和方法,科学组织各教学单位和管理机构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并使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协调开展。该系统主要包括两个要素,其一是“教学管理”,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系列人才培养环节的具体实施与管理。其二是“运行系统”,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有关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以及该系统运行的规则。

该系统主要由教务处、各分院(部)、教研室、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务处主要对全校的整体教学进行运作、协调、检查和指导,各分院(部)等主要负责本院系内的专业、课程建设与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运行与管理。

3.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职能是对在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和控制,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主要通过提出教学质量控制目标,控制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实行全程、全面、全员质量控制。教学质量监控的五大主要要素为:人,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物,包括设备、材料、教材、信息资料;方法,包括教学、学习方法;考核,包括课程考试、考核;教学环境,包括校风、学风、教风和教学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是进行有效监控的先决条件,人是质量监控的主要要素。要针对教、学、管各环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教学例会制度、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制度、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教师任课资格审批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制度、教学考核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教学质量监控采取全过程与重点监控相结合、全员参与与专职管理监控队伍相结合、多渠道与主渠道监控相结合、多形式与主形式监控相结合等方式。

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校外与校内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搜集高职教育、行业及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文件、技术标准,开展行业发展调研,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高职教育的前沿信息。收集校内日常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完善教育教学输入、活动、输出等环节的质量信息,将质量审核、监控、评估与信息搜集、处理相衔接;研究学院年度状态数据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重要指标的变化情况;深入开展新专业设置与改革调研、新生素质调查、用人单位关于毕业生质量意见跟踪调查;全面分析校内外多主体关于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评价结果以及经验与问题等素材,客观评估学院办学现状与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学校与家长沟通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师生质量座谈会制度;开通网上质量论坛与质量信箱,全面畅通信息渠道,探索信息实时反馈、在线调查、咨询等互动式管理。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及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在院长及教学院长的组织指导下运行,质量监控部门、教务处、学工处作为监控执行的中心组织,根据学院的决策部署及时处理各项事务及信息,并根据有关制度和方案制定每学年实施的监控环节计划。其业务工作由质量监控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质量监控中心、教务处、各院系和教研室组成教学监控链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进行监控。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为主组成教学信息反馈链。学工处、学生会和各级党团组织为主组成学生教育与管理监控链。实施院、分院(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重点主要是对各分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分院(部)、教研室主要监控本分院的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的安排、课堂教学效果、青年教师的培养、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和过程。

学院质量信息中心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及科学分析,依据信息处理结果分别反馈给学院分管领导、相关部门、院(系、部)及企事业单位。同时,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跟踪,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形成对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4.教学资源保障系统

教学资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按照“输入―过程―输出”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人、财、物条件及教学环境,合理配置各项资源。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结构、思想、学术水平及其整体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支撑;物力资源的基础是实验实训设施、图书资料、教学用房及相关的教学设施,它们是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保障。因此,师资、设施、环境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三大支柱,是学校办学条件的核心内容。

教学资源保障系统主要由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实验实训中心、后勤处、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图书馆、国有资产中心等管理部门构成。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各项资源建立相互关联、相互信赖、相互制约、协同努力、职责分明的保障体系。

5.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

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主要职能是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标准对教学系统的运行质态和输出结果作出观察测评,对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反馈,严格控制不合格项的产生。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专项评估体系,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为主体,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建立分院(部)教学工作评估、教研室工作评估、专业建设工作评估、课程建设工作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顶岗实习评估等指标体系,从计划、执行、成效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估与反馈。构建多主体、多维度的教育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充分发挥专家评估、学生评估、教师自评、院系自评和用人单位评估的功能。专家评估主要通过对院系教学工作、专业课程建设、教师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评价和调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学生评估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时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学习状况和学校的教学工作状况,并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师自评是以教师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评估。院系自评主要通过院系教学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检查本院系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用人单位评估主要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提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采用定量测评、问卷、访谈、电话随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规范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社会评教、企业与家长评教活动。

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主要由学院质量监督部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教务处、各分院部、教研室及相关教师、学生组成。通过实施经常性的内部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现状的诊断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推进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有机整体,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是质量保障的关键,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是质量保障的核心,教学资源保障系统是质量保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后两个系统从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搜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将其过程和结果反馈给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及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不断改进与教学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运行方式,形成决策、执行、监控、信息收集、评价、反馈、改进的不断循环和优化,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梁国胜.高职教育面临重组,实话还是危言[N].中国青

年报,2010-04-06.

[2] 朱永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

[3] 鲁晓.高校教学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

理,2009,(4).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篇4

一、TQM在我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上的应用

毋庸讳言,TQM代表了一种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率的管理理念、模式与方法。产品的质量管理实践经历了从“操作者质量管理”到“工长的质量管理”,再到“统计质量管理”,最后发展成“全面质量管理”四个阶段。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目前,不少学校的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仍然是或停留在“工长的质量管理”阶段,管理部门相对单一,没有形成全员管理的格局;或者是顾此失彼,全方位教育做得不够,如心理引导、行为养成训练方面;或分不清“产品”缺陷的重要性,致使工作起来收效甚微。下面加以分析说明。

(一)全员参与和学生思想教育

在推行TQM以前,我院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谁都清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及艰巨性,另一方面,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只有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等少数人,而学生或分散在教室,或分散在实训大楼,或分散在操场、图书馆、食堂、寝室等不同场合。范围之广、之散,可谓鞭长莫及。在笔者之前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部分任课老师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而行政、后勤人员很少参与学生管理,还有少部分任课老师也是疏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

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人素质偏低,而学校对他们又缺乏必要的教育与培训;二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这种行为缺乏奖惩、激励机制。在推广以TQM理念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后,在详细讨论、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以岗位责任制与考核、考评办法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办法,并明确指出: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不只是学生工作处和学管人员的专利,并规定上课时主要是任课老师的课堂管理,在实训教学环节主要是实习指导老师的管理,在寝室主要由宿舍管理人员负责,在食堂则是食堂管理人员的服务式管理,在会场、操场等活动场地则由活动组织人员全面负责,并且将这些要求列入了相应的岗位责任中加以考核,与工资、奖金挂钩。在落实岗位责任制的同时学校还出台了“谁先发现,谁负责处理”的首发责任追求制。与此同时,我们还大胆让学生参与管理:召开校长―学生代表面对面交谈会;平时由团委、学生会负责纪律、卫生的检查与评比;成立了学生护卫队,让学生自己值勤、参加校园秩序的维护,等等,使全员管理的理念落实到位。相应地,学生工作处的工作职能则由日常跟踪式管理变成了面上的分类研究、教育、引导、帮助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这样,学生工作处的工作面相对缩小了,工作的侧重点有了改变,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全方位的学生思想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头戏、主战场,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思想教育,大的东西太多,空的东西太多,学生普遍不愿意听。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们采取化大为小,将大道理渗透到具体的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去的办法,并着重以“三观”、“四有”、“五爱”教育为主,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认真注意了以下几点事项:

①积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否则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只能被动地跟在问题后面打转转,工作无法主动地、按计划地开展的情况; ②平时养成多做调查的习惯,这样,经过统计分析(如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可以收集到比较真实的情况,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实行层次与目标引导、管理;③思想教育不能空对空,开口、闭口大道理,要注意结合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特征进行,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法制学习可采用参观看守所,聘请监狱管理人员和监狱里少量表现好的服刑人员来校现身说法,从犯罪事件中寻找思想根源,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生动事例教育人的目的。

2.心理教育

(1)交际心理

指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起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和相互依存的观念,帮助学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能够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和谅解的积极态度与他人相处共事。与他人相处共事中,既要勇于竞争,又要成果共享;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待人;既要经得住委屈、误会,又要学会沟通和理解。

(2)学习心理

针对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忽视学生学习情感、创造性思维等问题,一是加强学习动力激励。包括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和学习动机激励。二是善于学习环节指导。包括预习指导、上课指导、复习指导、作业指导等。三是注意学习方法指导。包括感知策略指导、记忆策略指导、思维策略指导。四是学习习惯指导。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守时惜时,学习有序、有计划;勤于思考,不拘泥于定式。

(3)个性心理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包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青春期教育及坚强意志、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训练等。

(三)PDCA循环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管理

PDCA循环是一套科学的管理程序,也是过程管理的最主要内容, PDCA的计划、执行、检查、评价和处理这四个阶段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就一个学校来说,可以应用于学校的整个工作计划,也可用于部门工作计划,还可以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

计划是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它是用好PDCA循环的第一步。我校的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就有在校学习期间的整个教育、训练计划,此外,还有年度、年级工作计划、学期,乃至月、周、日工作计划。时间跨度越短、离现在越近的计划越要具体,而时间越长的计划可笼统一些,以便于根据周围形势的变化作适当调整。在做完P、D、C三个阶段的工作后,怎么评价我们的工作是否合格?下一步怎样改进、提高?就是A(评价与处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用好PDCA循环的关键。它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就是根据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的满意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二步,作出处理与改进。为此,我们特别注意和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学校主管学生分配的招生就业办的信息反馈,且定期有选择地走访用人单位和学生。有了上述充分的反馈信息资源,我们再逐条逐类地进行分析、研究,制订并改进计划。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采用“鱼刺图”分析法将问题不断细化,进行原因分析(见图),然后,采用ABC分类管理法进行重点管理,尽可能分清轻、重、缓、急,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取得最佳效果。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篇5

1.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

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实际上指的就是民办髙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其食括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学校毕业的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其中.教学过程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而课堂教学则是贯彻落实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因此.要促进基干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成效的提高,就必须要作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体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以及师德建设等多个环节设置质量管理点。

基干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歎管理体系包括了实施民办高校全面质ft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以及过程和资源,在充分了解和掌握r基干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R管理的相关理念之后,将这些相关的理念转化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就可以得到基于TQM的民办髙校教学全面质ft管理的基本流程。

2.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

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有全员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以及全因素质量管理3种基本的管理模式,以下就对这3种基本的管理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2.1全员质量管理

在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人不但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课题,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从人的角度来看,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以人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教学质量管理链。在这个管理链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直观的呈现,B被管理,同时义管理C,或者说是B是A的客体,同时B又是C的主体。民办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员管理模式,就是根据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律,以“消费者”满意为导向,将学校各级各类人员,作为教学管理链中的一环,进行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来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消费者服务模式。

2.2全程质量管理

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一个上升的、阶梯式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因此,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全程质*管理 也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管理模式。由上文所分析的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可知,髙校教学的全程质量管理,需要囊括从学生入学之前的社会需求调查、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设计、教学质量标准的确定以及招生准备、学生入学等具体的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的学习、学生毕业、就业指导、工作单位走访等整个的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因此,从一定的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经营性的管理。

要分析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质量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学年、学期为标准将教学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划分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跟踪3个主要的阶段,从这3个阶段入手构建教学质量全程管理的一般模型。

学生是高校的最终产品,要确保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民办高校首先要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全程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来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对自己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水平和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追踪调查。在完成了上述工作的基础之上,就可以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确定合适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体育教学质量创造标准,并据此来开展后续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在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包括了课程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价等工作。在对教学成果进行了内外部评价之后,就可以根据评价的情况来开展体育教学质量的分析工作,制定后续的改进措施,促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由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全面教学质量观可知,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统一,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又会受到民办高校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际上来说,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形成是学校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开展民办髙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分析和控制这些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虽然说,对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都一一?进行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如果能够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素,并对这些关键要素进行控制,通常就能够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相应地也就实现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因此,全因素质量管理也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可知在针对民办高校进行全因素质量管理时,就要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并提炼、归纳和研究其中的关键性要素上开展后续的工作。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篇6

论文摘要: 我省高职院校目前的职业教育的竞争异常激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优胜劣汰成必然趋势。借鉴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运用到我省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领域,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对提高我省的高职教育的质量水平,增强高职院校在职教领域的核心地位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竞争也很激烈,优胜劣汰成必然趋势。怎样在这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呢?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又在哪里呢?道路只有一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水平,增强竞争力。“管理出质量、质量是生命”。目前我省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尚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概念比较模糊。

尽管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很重视教育质量管理,但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双重特性,更使管理者们很难界定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概念模糊,导致管理落后,同普通教育一样,考试成了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实施结果不容乐观。

2.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有待提高。

目前我省大多数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思想还停留在“生产观念”上,考虑“用户”、“市场”较少,没有把“经营”等理念引进高职院校管理中来。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存在着双重质量问题,其一是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其二是学生作为产品的质量。

3.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方法、技术还比较落后。

当今质量管理从初级到高级,走过了末端检验阶段、统计检验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TQM)阶段等。目前我省高职院校绝大多数仅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主要以考试、考察为主,事前控制差,质量成本高。从这个方面看,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水平已落后于企业的管理水平。

4.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价标准不够规范。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的依据主要停留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静态的文本上,可操作性不强,标准不够规范、科学;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即以行政评价为主,缺乏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激励机制,使被评价者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通常导致为评价而评价。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异军突起,呈现出“欲与公办院校试比高”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由于省外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发展,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机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上面临机遇和挑战。

2.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命线。

按照全面的教育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实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方针,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在这四方面中,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3.满足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有的行业已强制要求其所属的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规范其教育培训服务。如国家劳动部要求技工学校应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教育部的有关人员也已就高职院校建立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到国外进行交流调研。在教育部立项、有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研究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与实践”课题中,大家共同认识到高职院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对其进行有效实施,可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1.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开展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具有通用性,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领域。ISO9000族系列标准覆盖房地产、信息技术等39个行业,教育列在第37位。可见1S09000族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已包含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2.高职院校教育组织自身的特点决定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可以引入高职院校管理领域。

例如我国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有权对学校任何事情做出决策,有权选聘教师,同时要对学院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负责,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负责,等等。

3.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思想与高职院校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存在契合之处。

(1)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与高职院校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质量观。ISO9000质量观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由顾客决定”。可以说它是ISO9000族质量标准的基础和灵魂,它道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组织依存于顾客。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必须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满意,使产品畅销,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而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的要素与素质教育对学校的要求是一致的。实施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②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③尊重学生个性,增强服务意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要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满意服务。④坚持不断改进。一方面,要不断纠正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使教育不断取得更好效果。这些要求与ISO9000质量管理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系统管理”、“全员参与”等要素是一致的。

4.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高职院校管理顺应了时代要求。

(1)时代呼唤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学校管理。办学主体和教育经费的多元化,对我国的教育市场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即顾客和社会都会选择自己满意的教育服务。

(2)“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开始成为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追求。“以人为本”是教育界近来年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开始成为了人们对教育的追求。而“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管理如何得以体现和实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由顾客决定就包涵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能提供一个让“以人为本”得以落实的程序和手段。

5.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把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运用于高职院校管理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实践来看,把ISO9000引进高职院校管理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浙江行知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是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学校。学校引入ISO9000标准后使该校管理得到质的飞跃。

四、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作用

1.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管理理念。如“教育就是服务”、“以人为本”等观念。

2.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学校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品牌。

3.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有利于规范教育质量评价和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高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产品责任意识。

4.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有利于全体教职员工素质的提高,推进民主化管理进程。

5.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意识,维护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把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运用于高职院校管理是可行的,但是高职院校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①高职院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有共同之处,学校组织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可以借鉴企业领域中的ISO9000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但是要考虑到学校与工商企业的区别,借鉴必须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②我省高职院校管理与省外职业院校管理有共同之处,我省高职院校组织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可以借鉴省外学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但要考虑到我省情况的不同,借鉴必须与我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中国大学教学,2004,(1).

[2]李志宏,王伟,李津石.健康有序地推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3]杨德广.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高教探索,2003,(3).

[4]于晓霖主编.质量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第1版.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49-03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 1978年,我国毛入学率仅有1.55%,1988年达到3.7%,1999年升至10.5%,到2002年首次达到15%,到2013年升为34.5%。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作为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志。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迅猛扩大,但如何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因而构建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简便易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增强高等学校教学的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能力,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

依据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质量的解释是:“对教学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既是一个包括教学、学习及管理质量的综合化概念,又是一个渐进的、累积的过程质量形成物,它贯穿并体现于教学活动过程和培养人才两个方面,是教学工作质量的结果和反映。随着和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高等学校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几乎和所有的社会成员及团体相关。由于各社会成员及团体价值取向和需求的多元化,造成了教学质量观念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质量观。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站在学校特色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培养高素质人才。各种不同的教学质量观并不适合每个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1999年版的《辞海》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法国《百科全书》将科学定义为“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将科学定义为“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因而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至关重要。在高等学校教学的全局工作中,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念,视教学质量为生命,不断更新质量观念,用新的人才观念指导教学工作,制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标准,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

(二)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观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最早是由美国著名专家费根堡姆提出,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综合运用一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管理内容的全面性,既管生产质量,又管产品质量;二是管理范围全面化,包括从生产到今后服务的全过程;三是企业全体人员参加;四是管理方法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也有四个:一是由单一的目标管理转向既注重目标管理又注重过程管理;二是由无序管理变为有序管理;三是由定性管理变为定量管理;四是由非标准化管理变为标准化管理。TQM是日益受到重视的一门科学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各行各业都对质量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相似的性质,因而对高等学校亦可引入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观念,遵循高等学校的内外部规律,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在高等学校超常规发展的情况下,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把重要教育的教学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证并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稳定、有效的整体,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在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规模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稳定协调与发展的关系。

(二)意义

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能力、确保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教学是高等学校所有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其实现其崇高使命的根本途径。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没有了教学质量,就没有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会自动生成,高等学校要获得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每所高等学校都要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具备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规程、校院领导听课制度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能够有力地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巩固和延长学校的生命线。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等学校竞争能力的

有力支柱。随着改革开放和高校的扩招,拥有高质量教学的学校往往会取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与市场资源,而拥有低质量教学的学校则面临着被迫退出教育市场的危机。各高等学校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教学质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并非自动生成,它受到人力、物力、财力、时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必须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的体系与机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竞争力的目标。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投入的

切实保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使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使质量始终成为高等学校发展核心,防止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足和由此造成的教学质量滑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是由各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就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范畴而言,包括的主要因素有师资状况、生源质量、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等,而这些因素都十分活跃,处于环境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因而必须对这些因素实行监控、及时检测,以便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一套完整严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量化考核,可以调动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教师重视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形成良好的教风,促进教学管理部门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实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既可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也可促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三、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方略。其中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并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简便易行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的是合理设置教学质量保障机构,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出各类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提供依据。

(一)设置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

为保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高效开展,需要合理设置质量保障机构(见图1)。在主管校长直接领导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对教学督导督查组、院系质量管理组、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管理委员会进行指导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督查组由教务处负责协调管理,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管理委员会通过学工处负责组织学生会处理日常事务;院系质量管理组可由各院系的教研室设立教学督查员、教师信息员,每个班级设立学生信息员。从而建立一套由教务处、学工处和各院系三级负责管理,以专家、教师、学生为基础,校领导宏观调控的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层层分工,逐级负责。

图1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图

(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八个系统构成,即:1.教学决策系统,由校党委会和校长行政组成,为最高系统,根据学校的教学任务与培养目标,进行方针、目标、总体规划的决策;2.教学指挥系统,由校长、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组成,根据校党委会和校长的决策对管理者、宣传教育系统、教学条件保证系统等进行指挥;3.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由教务处质量评价办公室、督导督查专家、教师信息员、学生信息员组成,对一系列教学活动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得到有用的信息;4.教学条件保证系统,由人事处、财务处、总务处、设备处、图书馆、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组成,根据教学指挥系统的指令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5.教学评价与诊断系统,由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组成,对得到的信息进行评价、诊断;6.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由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组成,将得到的教学信息进行反馈;7.宣传教育系统,由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从思想的高度进行宣传教育;8.仲裁系统,由专家委员会、教代会、工会、党群组成,根据教学反馈的信息对学校的教学任务与培养目标、教学决策系统、教学指挥系统进行仲裁(见图2)。

(三)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高等学校教学规律的课程(授课质量、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考试、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质量标准,同时为保证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学校对各环节可采取授课质量评价、考试质量评价、教师评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重点建设课程评价等方式进行有效地保障。

高等学校教学应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原则,逐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七个管理系统构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

(四)坚持日常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周期性教学评价机制相结合,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持续稳定提高,须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检查和管理,建立长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坚持日常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周期性教学评价机制相结合,制定督导和督查制度,领导和同行专家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三段式的教学检查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差错、教学事故、教学管理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教研室活动制度,观摩教学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一系列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与院系教学工作学年评价、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评价、考试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评价等周期性教学评价相结合,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有效监控和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宁超,陈魁奎.试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J].文教资料,2011,(31).

[2]俞浩,姚文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

建与实践――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探究,

2010,(3).

[3]杨彩霞.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46-03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条例明确提到:“要增强高职院校质量意识,重视全过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为指导,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各界争相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意义重大。

一、构建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义

提高教学质量是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关键。只有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才能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批优秀人才。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而教学质量监控是优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既是适应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更是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教学改革,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对高职院校各环节教学实践、任务、活动等实施规范化管理,减少不利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提高教学水平,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受传统教育质量管理理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较为落后,缺乏创新性和先进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没有以教学质量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导致学生整体竞争意识薄弱,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另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建设和信息反馈滞后,还未形成适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导致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不完善、不系统;另外,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分散,多强调事后检查和控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没有形成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2.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在当今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很多院校领导干部对质量的认识较为滞后,没有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向、战略目标等方面去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单纯认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职院校各项硬件条件就能提高质量水平,而缺少将教学质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认为教学质量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事情,没有与各行业领域相结合,未能明确高职院校教育的主体职责和任务,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仍停留在最初阶段,与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不相符,也无法为社会提供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健全和完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尤为重要。

3.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缺乏完整性。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各级部门、科室等之间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且行业与企业参与的机会甚少,忽视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发挥的作用,动力源泉不足,未能形成完整的立体交叉的整体评价系统,无法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监控与评价工作常仅涉及常规的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对生产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与评价;缺乏对院校全体教职工人员及相关事项的全面系统的评价。另外,没有设立专门的评价机构,致使学校教学质量缺乏评价机制,同时也缺乏有效的评价与分析手段,致使相关信息分析与评价缺乏及时性、有效性及完整性,最终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严重缺失,难以对院校教学质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4.质量监控不全面。由于各高职院校都存在效仿、模仿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现象,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致使各高职院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协调性,一味强调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而缺乏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及实践与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监控,仍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仅局限于教学秩序的监控,缺乏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实践实训教学、教学效果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等教学运行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三、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明确全面质量监控的观念。要明确科学、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理念,使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将以往只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形式转变为课堂、实践等全过程监控的形式。同时,优化课堂设置,实现多样化课堂安排,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要明确管理理念,从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来体现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还要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结合学生专业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毕业指导及质量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从而全面了解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是在全过程质量监控内容延伸而来的,具体包括学生管理、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校园文化等方面。全员参与就是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都参与教学质量管理。通过这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还能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手段,以此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

2.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只有拥有科学、完善、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才能为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保障。因此,健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关键,必须严格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社会各行业领域相结合,组织一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将其与社会实践结合,制定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通过集体商讨,制定科学、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以此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3.强化源头质量监控。源头质量监控是高职院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环节,其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针等多方面内容。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另外,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力度和创新动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要求。源头质量监控是全过程教学质量的基础,应采用先进、有效的方法加强源头质量的监控,通过及时准确的反馈,保证各项监控任务顺利开展和实施。

4.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听课、考试等都是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全面、有效的质量监控,从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两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并以此为基础,延伸至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活动、实践操作等各方面。

两种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促进高职学生各方面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实践

首先,要加强宣传,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质量观。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在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学校招生规模大幅增加的背景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存在差异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这必然要求学校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观念,使学校全体员工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的意义,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全员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中去,充分并主动承担质量监控的责任。必须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充分了解和认识高职院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任务和目标。要想完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评价工作,提高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并依此为基础,做好课堂教学评价工作,从而真正了解实际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控制,以此起到教学质量全面管控的作用。另外,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以此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所以,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落实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上,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信息真实准确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任课教师本人,这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以往对于高职院校办校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仅建立在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资金的投入上,而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充分认识管理制度在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得不到制度保障。在现代素质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质量成因分析中必须引入制度因素,充分认识制度的重要性。这样做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激励性及延伸性;②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可以将所有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将整体力量集中到一点,并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③在制度环境下,每个高职院校有着自己的学校文化、学校纪律及价值观念等,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存在差异性,这样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因此,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制定和实施规范管理制度,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总之,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其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是一项长期、复杂而综合的问题。要构建高职院校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就需要学院领导干部和院校全体教职工以及行业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只有保证各方协调一致,站在同一目标起跑线上严格落实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亚萍.从教学常规管理走向课程管理――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新视角[J].江苏高教,2009,(5).

[2]孙玉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误区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职业,2009,(26).

[3]蔡敏燕,邹寄燕.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基于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1).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与高教界的普遍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将由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转向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藉以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众多学者探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高等学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涵

对于教学质量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的给予了阐述或说明,代表性的解释有三种:(1)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或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2)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的相关程度;(3)教学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程度。“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和措施,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校外办学环境和条件。

高等学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高等学校内部,运用系统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进行监控、诊断、评价和及时调控,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高效的系统。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为校外保障体系和校内保障体系。校外保障体系主要是指政府、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评估系统;校内保障体系主要是高等院校内部所建设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对教学质量管理全过程的监控是构建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建立教学评估体系,通过反馈有效信息及时纠错、修正,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实现对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生质量等的全面地监督和检测,达到实时和全程监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使得教学管理功能得以深化并服务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作为一种保障系统,高等学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体系性。高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学校定位、教学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毕业生质量、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因素,表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点。(2)周期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周期性活动,使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具备周期性的特征。从新生入校到毕业、课程授课开始到课程结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开始到结束均为一个周期。其构成体系由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所构成的PCDA循环,也是一个管理周期的循环过程。(3)动态性。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依靠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行动,将各自承担的职责融于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之中,使质量保障过程称为体现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并通过质量监控阶段结果评价及时反馈,对教学质量目标、质量保障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此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4)发展性。一方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应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仅仅起到鉴定、诊断、监控教学质量的功能不断促进课程发展、专业发展、学校发展,还要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

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质量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学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运行机制。就构成要素来看,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由目标体系、标准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控体系构成。就质量保障环节来看,该体系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闭环系统,包括教学质量保障指挥系统、教师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运行过程保障系统、学生学习的质量保障系统、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系统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诊断和反馈系统。

虽然至今我国已有许多高等教育学者和专家深入研究并发表过多个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专著、文章。但是各高等院校在构建本校质量保障体系实践过程中,仍需从各校自身的办学类型、办学定位、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问题出发,构建符合高校自身特点和实际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高等学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多是以全面质量管理(TQM)和ISO9000系列标准等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为理论依据的。据此,可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模式划分为TQM模式ISO9000模式两种。

(一)TQM模式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费根堡姆(A.V. Feigenbaum)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全新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模式,其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持续提高,运用现代的科学和管理技术,对能够影响产品质量各种因素进行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以达到使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质量的一种管理方法。TQM的核心理念是树立顾客导向的质量意识、强调全员参与、过程控制、系统管理、持续改进以及依据事实进行管理。其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从结果管理变为过程和因素管理;从过去的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点为指导的全面综合治理;强调组织文化,确保为组织的产品或服务治理持久改进建立坚实的基础。

TQM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要求的一致性,使得其应用在高校教学管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应用于高等教育界主要是采纳企业界不断追求质量改进的精神与质量管理的策略,从而形成可满足学生、家长、社会要求与期望的高校质量管理模式 。我国以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TQM模式,至今已有多个高校和教育机构利用TQM模式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事实证明,源于企业界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现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ISO9000模式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于1987年颁布的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以下简称ISO9000)。ISO9000最早应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实践中,其基本活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建立质量体系,再对其进行实施监控,使复杂体系按照标准化要求运行和操作。其核心内容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以及质量活动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明确指出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以顾客为中心、全员参与、领导作用、系统管理、持续改进、过程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的互利关系。这八项管理原则,体现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其中“注重过程管理,重视全员参与,追求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四项为其核心准则。

虽然企业界业与高等教育界的背景大为不同,但是,对高等教育来说,教学质量管理与企业质量管理具有诸多共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控制”、“质量改进”的基本思想,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界。英国学者艾莉斯最早将ISO9000的原理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他将ISO9000的核心要素转译成应用于高校的23个要素,提出了ISO9000教学质量保障模式。ISO9000质量标准应用于高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过程管理,监控并反馈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因素,改善和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家长、社会要求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末,各高校纷纷引入ISO9000模式,将其运用和贯彻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继199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19所公立学校首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来,美国已有220多所高校采用该标准进行教育认证,其中不乏剑桥、牛津等世界级名校。目前,全球通过ISO9000认证的高等学校和机构数量已经超过500个。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引进了ISO9000模式,目前已多达几十所高校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三)TQM和ISO9000两种模式的关系

TQM和ISO9000两种模式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共性、互通性,例如,两者都关注顾客需求、重视组织使命、信息沟通、过程导向及评价技术的效用等。TQM模式与ISO9000模式都源于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具有相同的质量宗旨和相似的本质内涵,均是高校借鉴企业界质量管理思想原理,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完善形成的高等院校质量管理模式。但是,TQM模式更注重高校内部质量管理,ISO9000则侧重应用于高校外部的质量认证。因此,只有将TQM模式和ISO9000有机的结合,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高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三、高等学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中引入ISO9000族标准和TQM理念,就是在研究了解影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根据ISO9000标准和TQM的要求,遵循全面性原则,设计出本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素与架构,构建一个具有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且行之有效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一)明确定位,建立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根据管理学原理,质量控制的基础在于组织目标的设定。目标系统是根据高校办学定位所设计的各种目标,包括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目标和办学特色目标。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等院校首先必须明确定位,根据学校自身办学水平、办学资源以及所承担的社会任务、服务功能的类型和范围进行科学定位。建立由发展战略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目标组成的教学质量目标体系。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以特色适应需求,以特色引领创新,以特色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高等院校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既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也要有特定的组织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健全的组织体系是保证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功能的根本保证。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由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课程组)三个层次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学校层面设立质量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小组、教学评估办公室等机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协调和安排,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二级学院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依据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部署和评价指标标准,进行评教、评管、评学等工作。教研室(课程组)配备教学质量监控员,主要教学安排、教学运行、教学实时监控和教学研究等工作。通过这三个层次组成的有机系统,采用领导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日常评教、评管、评学等工作,不断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三)建立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标准体系是与教学相关的各环节质量标准的集合。其不仅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还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管理质量标准、教学资源管理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检测分析和改进管理质量标准。

1. 教学资源管理质量标准。包括人力资源、经费、设施、教学基本建设、信息资源、学术资源管理等。这些标准是检查评价和监控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 教学过程管理质量标准。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日常教学、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档案管理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

3. 监测与改进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日常监督、教学评估、管理评审、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分析、纠正和预防、持续改进等质量标准。

(四)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制度体系

健全的教学质量制度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得以实施的基础。教学质量制度需规定其目的要求、组织管理、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等,并在管理制度的宣传、讨论、运行和反馈中不断收集意见,积极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保障各项工作能够及时落实到位。

1. 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管理制度是有关教学管理行为的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学管理权力的划分和运用,明确规定教学管理行为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教学会议制度、考试制度、教材制度、教务制度等。

2. 运行制度。对教师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提出的目标要求制度构成了教学运行制度体系,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处理条例、教学计划工作条例、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教师及学生管理制度等。

3. 评估制度。运用评价评估的方法了解和反馈教学质量,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办法、教学效果分析评估办法、教学条件、管理水平等整个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体系。健全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领导听查课制度,从评教、评学、评管各层次获取教学质量评价信息。

(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 教学决策指挥系统。为了更好地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应及时为教学保障体系提供重要决策和应对措施。学校应建立以分管校领导、教学工作委员会、专家组和院(系)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为主的教学决策指挥系统。通过教学信息系统的信息网广泛收集反映教学质量的相关信息,并与教学质量的各种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比较评判,从而为教学指挥系统提供的决策依据。职能部门通过各院(系),按照教学质量制度及各种决策协调组织各学科、专业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和高质量运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方式,从而达到教学质量规定的指标。

2. 教学信息系统。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学校应建立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信息员制度等共同组成的教学信息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地检测,广泛收集教学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后及时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相关院(系)或部门,督促相关院(系)或部门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改进。

3. 教学评估系统。建立教学评估系统,对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教学设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等进行全面地监督和检测,实现适时和全程监控,全面体现评估指标的要求。学校要进一步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全方位建立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评估等指标体系。依靠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和院(系)评估领导小组两级评估组织,对教学系统、教学质量、教学状况及时做出判断,及时调整与控制教学过程。

4. 整改验收系统。建立规范、及时、有效的整改验收系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学信息系统、教学评估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会及时反馈给相关二级学院或部门主管人员,并经二级学院或部门核实后有针对性的认真落实整改。形成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共同参与构成的“监督―反馈―改进―二次反馈”的闭路循环过程。通过整改验收系统,进一步优化其他子系统的功能,促进各系统在循环运行中不断改进与提高,确保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还应遵循质量管理规律,依据TQM和ISO9000理念,建立充分体现“全面、全员、全过程”管理“三全”思想,以及“以人为本”教育宗旨的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实现对教学全过程以及教学各要素的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从能够高效优质地实现既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9).

[2] 苗军,单振动.高等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3] 孙莱祥,胡秀荣等.我国部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J].评价与管理,2012(3).

[4] 周逸萍,姜声扬,戴家隽.TQM理念下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4).

[5] 蒲伦昌,邱廷荣.全面质量管理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6] 张进,陈龙国.IS09000八项原则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运用[J].2008(2).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篇10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来源于企业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所谓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学校为保证和提高学生质量,根据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实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学校,大都与企业有着不解之缘,如阿城龙涤小学、继电中学,哈尔滨风华学校,齐齐哈尔车辆厂子弟学校等原为企办校,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实行订单培养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自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这些学校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定问题。

一、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照搬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忽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行为与企业的行为具有相似之处,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些思想,如:为顾客服务、用数字说话、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等思想,都可以在学校管理中找到其契合点。然而,教育教学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毕竟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说到底就是教育的“产品”――学生和教育影响都具有复杂性,这就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像企业生产过程那样做到完全量化。对于一些无法用数量描绘的模糊性较大的方面,如: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教师的工作状态,就应采取定性的手段加以补偿。若一味追求“量化”的效果,非但不能获取反映质量状况的真实信息,还会扭曲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引起师生员工的反感。如有的学校忽视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完全照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处处追求“量化”,教学质量管理盛行“分数” 管理,按照预定标准严格进行检查,不合格即扣分,分数成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工具,也是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指标,这些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使教学质量管理蒙上了功利色彩,造成教学质量管理的低效,导致师生员工对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丧失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2.重形式、轻内容,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一部分内容借鉴于企业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另一部分是由教育教学领域的质量管理发展而来的。所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应在吸收原有质量管理优点的基础上,从观念上树立起预防、顾客、全员、全程、量化等思想,以适合本校特点和易为师生接受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实质认识不足,盲目地模仿与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把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当成是一种标签式的东西,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唯独没有真正放在头脑中,没有具体地得到落实。还有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不能适应当前教学质量管理需要。

3.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不到位,保障措施不力,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对过程管理的认识不够,研究不够,导致管理不善,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在教学质量管理各环节中,虽然,机构设置了,制度完善了,说明在管理过程中己经做到了有“法”,这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如果保障得力,严格执行,教学质量就能得以保证,反之,制度跟执行不和谐统一,教学质量的保障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出现了诸如有些学校在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只重机构设置和制度的制订,缺乏教学全过程的管理;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却忽略了众多条例的具体实施,使得教学质量的保障流于形式等现象。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校曾实行过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但搞了一段时间便放弃了。分析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主观上的,即领导和教师嫌这种管理方法费时、费力,又不能很快见效,于是便放弃了;另一种是客观上的,是由于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与应试教育的矛盾造成的,因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观与应试教育的质量观是对立的,用一种全面的质量观点去迎合对某一方面质量的单一要求,这自然是矛盾的,于是妨碍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顺利开展,不能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4.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偏低,质量管理意识淡漠。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主要以教学过程的管理为核心,有的学校教学过程的管理基本上是教学管理人员围绕教学计划的完成而进行的被动的管理。这主要由于一方面学校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而且其来源多为与教育管理专业相去甚远的其他专业人员,缺少系统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受制于有限的经费,从而使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缺乏一支有生机、有活力的教学管理队伍。

二、加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面质量观和现代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加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必须加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建设,大力推进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现代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需要密切配合,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加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建设,使之逐渐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广大教职工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和现代教学质量管理意识,保证教育工作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把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形成一整套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的完整思路,为创设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环境打下基础。

2.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意识,强化组织领导。教育部门的广大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尤其是学校的校长、教务处长、教导主任应主动做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宣传与教育工作,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熟悉并能够掌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使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深入人心,增强全员参与意识。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提倡并积极稳步地推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加强对试点学校的检查与指导,同时要从行政上、经济上给予支持,保证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顺利开展。

3.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教学过程管理是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 包括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在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中, 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质量控制,要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如教学安排、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考试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