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结核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9:20:05

腰椎结核

腰椎结核范文篇1

本组28例腰椎结核病人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22-70岁,平均47.5岁。入院时已有截瘫2例,伴有寒性脓肿9例。主要症状是腰椎有广泛压痛。X线示椎间隙变窄和骨质破坏[1]。入院后积极全身营养支持疗法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完善术前检查。择期行结核病灶彻底清除+自体骨植骨术,术前有截瘫者,另行椎管减压术,解除脊髓压迫。术后继续全身支持及抗痨药物治疗,加上精心护理,2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术前护理

2.1基础护理

术前绝对卧床休息。对于截瘫病人,护士要主动做好生活护理,预防三大并发症。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排尽痰液。

2.2用药护理

因为部分患者对本病认识不够,认为入院后立即手术就能治好病,对此,医护人员应认真、耐心向患者解释术前应用抗结核药物的作用,局限病灶、控制病程发展,为手术做准备。在用药过程中,认真观察,询问用药情况,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遵医嘱调整或更换其他药物。口服利福平、乙胺丁醇期间定期复查肝功能,大量服用可加维生素;链霉素长期注射者要定期复查肾功能[2]。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血压持续下降,脉搏细速,引流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多、色鲜红,考虑为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术后应平卧位6h,生命体征平稳后可翻身;翻身时保证脊柱伸直位,保持身体成一直线,防止扭曲,以免植骨块脱落;注意勿牵拉引流管,以免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注意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引流袋每日更换并记录引流量。

3.2预防并发症

①防止褥疮发生:生命体征平稳后,每2~3h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要轻轻抬起。床边要建翻身卡。本组病人中,入院时褥疮Ⅱ°发生者3例,经过我们精心、有效的护理,这3例褥疮病人均愈合,其他无1例褥疮发生。②防止肺部感染:每次翻身时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同时由下往上、由外向内轻轻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可用α-靡蛋白酶4000单位、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4万单位等药物稀释后进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③泌尿系感染:嘱患者多饮水,日饮水量应在2000~3030ml,保证有足够小便冲洗膀胱。对留置导尿管病人,每日用0.1%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用0.1%生理盐水250ml加上庆大霉素4万单位行膀胱冲洗,每6h1次。

3.3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患者最主要的不适感受。首先向患者说明疼痛发生机制及过程,减轻患者紧张的心理;调整体位使患者卧位舒适;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到过度牵拉,检查镇痛装置是否通畅。然后通过与病人聊天、看书、听音乐等手段,转移患者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痛剂;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利于休息的环境。

3.4功能锻炼

协助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教会家属肌肉按摩的方法。术后第3天,在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做抬头、扩胸、深呼吸和上肢运动,以增强心、肺的适应能力和上肢肌力。同时做双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伸曲运动[3],每次维持5s,l0~l5次为l组,每日2-3组。同时辅以被动按摩。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

4出院指导

①继续功能锻炼以促进肌力的恢复;②合理调节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③继续服用抗痨药物,每2-3个月复查肝功能1次;④定期门诊随访,3-4个月后植骨块融合后可下地行走。

参考文献

[1]白人驹,马大庆,等.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4.

[2]王陆林,刘志苏.大外科学.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73.

[3]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湖南医科大学,第3版.康复护理,2002:506

腰椎结核范文篇2

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病的首位,其中尤以腰椎结核多见。腰椎结核多发于青少年,且病程长、致瘫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护理工作的好与坏对治疗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现将我科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3年中,共收治腰椎结核病人10例,最大年龄45岁,最小年龄16岁,平均22岁。入院时已伴有截瘫者2例,伴有寒性脓肿者7例,窦道形成者2例,10例患者均经病灶清除术或加以植骨、窦道切除术等治疗护理,而得到较好的疗效,无1例并发症发生(自带截瘫并发症者除外)。

2护理

2.1制定护理方案,明确护理要点。

病员入院后通过与病人及病人家属的细心交谈,了解病史及以往就医和家庭情况,以判断患者的身心情况。再经过医护交流和对检查结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果的分析等全面收集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找出病人的护理问题,确定护理方案,明确护理要点。即:解除忧虑、恐惧的心理状态;重视疾病知识宣教;强调基础护理在该病中的重要地位;作好观察和出院指导工作。

2.2护理措施。

2.2.1心理护理:结核在旧社会称为“痨病”,曾一度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如今结核病虽得到了很好的预防和控制,但是病人仍存在着被别人厌弃的心理。尤其是对截瘫的恐惧更使他们郁郁寡欢。还有一部分病人为经济情况而愁眉不展。针对这如此复杂的心理压力,护士除了对待病人的态度要亲切热情外,还要多给病人例举一些成功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要作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在情感、经济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能够安心的治疗与休养。

2.2.2术前指导及用药护理:很多患者因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所以入院后就要求尽快手术,认为做手术疾病方可治愈。针对这种患者,护士必须认真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使患者认识到术前积极的抗结核治疗的重要意义。对于不能安心卧床休息的患者,应讲解卧床休息的目的是减少对脊柱的压力,减轻畸形,防止发生截瘫,有利于病变的稳定和修复。在卧床休息期间,应训练床上饮食和大小便,以避免术后不适应而造成的痛苦。对于截瘫卧床的病人应协助其适当的活动,促进机体代谢,增加食欲,提高抗病力。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原则是早期、联合、长期、不间断用药。护士应在监督用药的同时认真观察和询问用药后反应,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情况调整剂量或更换其它药物。并应向患者说明有些药物服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用后可能发生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反映,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2.2.3加强基础护理,减轻病痛:对腰椎结核病人要求长期卧床休息,有些患者已发展至截瘫,生活失去自理能力。所以,护士应主动热情地进行生活护理。预防褥疮、便秘、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入院时已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使之在短时间内痊愈,减少病人痛苦。

腰椎结核范文篇3

本组28例腰椎结核病人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22-70岁,平均47.5岁。入院时已有截瘫2例,伴有寒性脓肿9例。主要症状是腰椎有广泛压痛。X线示椎间隙变窄和骨质破坏[1]。入院后积极全身营养支持疗法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完善术前检查。择期行结核病灶彻底清除+自体骨植骨术,术前有截瘫者,另行椎管减压术,解除脊髓压迫。术后继续全身支持及抗痨药物治疗,加上精心护理,2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术前护理

2.1基础护理

术前绝对卧床休息。对于截瘫病人,护士要主动做好生活护理,预防三大并发症。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排尽痰液。

2.2用药护理

因为部分患者对本病认识不够,认为入院后立即手术就能治好病,对此,医护人员应认真、耐心向患者解释术前应用抗结核药物的作用,局限病灶、控制病程发展,为手术做准备。在用药过程中,认真观察,询问用药情况,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遵医嘱调整或更换其他药物。口服利福平、乙胺丁醇期间定期复查肝功能,大量服用可加维生素;链霉素长期注射者要定期复查肾功能[2]。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血压持续下降,脉搏细速,引流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多、色鲜红,考虑为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术后应平卧位6h,生命体征平稳后可翻身;翻身时保证脊柱伸直位,保持身体成一直线,防止扭曲,以免植骨块脱落;注意勿牵拉引流管,以免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注意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引流袋每日更换并记录引流量。

3.2预防并发症

①防止褥疮发生:生命体征平稳后,每2~3h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要轻轻抬起。床边要建翻身卡。本组病人中,入院时褥疮Ⅱ°发生者3例,经过我们精心、有效的护理,这3例褥疮病人均愈合,其他无1例褥疮发生。②防止肺部感染:每次翻身时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同时由下往上、由外向内轻轻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可用α-靡蛋白酶4000单位、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4万单位等药物稀释后进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③泌尿系感染:嘱患者多饮水,日饮水量应在2000~3030ml,保证有足够小便冲洗膀胱。对留置导尿管病人,每日用0.1%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用0.1%生理盐水250ml加上庆大霉素4万单位行膀胱冲洗,每6h1次。

3.3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患者最主要的不适感受。首先向患者说明疼痛发生机制及过程,减轻患者紧张的心理;调整体位使患者卧位舒适;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到过度牵拉,检查镇痛装置是否通畅。然后通过与病人聊天、看书、听音乐等手段,转移患者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痛剂;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利于休息的环境。

3.4功能锻炼

协助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教会家属肌肉按摩的方法。术后第3天,在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做抬头、扩胸、深呼吸和上肢运动,以增强心、肺的适应能力和上肢肌力。同时做双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伸曲运动[3],每次维持5s,l0~l5次为l组,每日2-3组。同时辅以被动按摩。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

4出院指导

①继续功能锻炼以促进肌力的恢复;②合理调节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③继续服用抗痨药物,每2-3个月复查肝功能1次;④定期门诊随访,3-4个月后植骨块融合后可下地行走。

参考文献

[1]白人驹,马大庆,等.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4.

腰椎结核范文篇4

本院1991年2月至2003年8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0例,其中再手术11例(12例次),现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38~56岁(平均49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为20d~2年(平均1.6年)。首次手术方式: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10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1例。再次手术原因:第1次手术诊断错误3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术中凸出物不明显,与临床症状不符,术后症状仍存在,且有加重(1例发生瘫痪),后经椎管造影、MRI等检查,再次手术证实2例为神经鞘膜瘤,1例为脊柱(L1)结核;术中定位错误1例,此例是L5~S1椎间盘突出症,但术中误入S1~2间隙,术后效果不佳,摄X线片后发现进错椎间隙;术后椎间盘炎1例(男,49岁),为L4~5椎间盘突出症,行开窗髓核摘除术,术后第9天出现椎间盘炎症状,第2周再次手术进入清创,术中见椎间盘为炎性组织,无脓性液;医源性腰椎管狭窄症1例,主要为第1次手术时行L3~5全椎板切除,摘除L3~4、L4~5、L5~S1椎间盘,手术范围过大,术后椎管内大量瘢痕增生、纤维束带压迫硬膜囊与周围神经组织粘连;术后复发6例次,其中1例2次复发,主要是首次手术时髓核取出不彻底,髓核残留。

2讨论

2.1误诊原因

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详细的病史、体征和X线摄片、CT扫描,绝大多数病例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但是当腰椎本身或椎管内疾病同时存在时,常易造成术前诊断错误,本组3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为神经鞘膜瘤、1例为L1结核),说明根性神经痛不仅为单纯腰椎间盘突然所致,还可能伴有其他疾患。分析本组病例误诊的原因,大致有:(1)低位脊髓肿瘤、腰椎结核(早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些相似,诊断有一定难度;(2)2种疾病同时存在时,临床表现较复杂,难以鉴别诊断;(3)过分认定CT检查,不少患者带有腰突症的CT报告,医生易忽略神经系统详细检查,本组误诊3例术前均有腰椎CT片,并且见有腰椎间盘突出,其实可能是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真正症状系其他疾病所致。

2.2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误诊

对腰痛患者应考虑到脊柱有同时存在2种以上疾病的可能性,如脊髓肿瘤、转移性肿瘤、椎体结核、椎管狭窄等;不受辅助检查(尤其是CT)报告的限制,对脊柱患者均应作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这对于避免漏诊,误诊尤为重要;合理选用辅助检查,对临床表现含糊、定位困难或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难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应行椎管造影、MRI检查,了解全椎管的情况。本院由于强调了以上几个方面,近10年来未发生误诊病例。

2.3术中定位问题

术中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本组1例因术中定位错误而导致再次手术。如何准确定位,有效方法是:(1)仔细阅读分析CT及X线片,并进行对照,有无腰椎变异,本组1例手术部位错误是因为L5骶化而造成;(2)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中点为第4腰椎棘突,低于此线的第一个间隙即L4~5间隙;(3)术中暴露棘突、椎板后用巾钳夹住显露的棘突,用力向患者头的方向牵拉,观察椎板间隙有无活动,动和不动之间为L5~S1间隙;(4)美蓝注射定位,术前将美蓝1ml注入L4~5棘突间隙,采用此法可确保定位不会发生错误。

2.4术后复发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若原手术间隙残留髓核又突然造成对神经根的压迫,不论是手术侧或对侧均称复发。造成髓核残留的原因:(1)采用一侧开窗式摘除髓核,在椎间盘对侧的后外角处髓核不易达到,而致此处髓核残留;(2)髓核退变程度越轻,越不易取净;(3)术者经验不足,熟练程度不够;(4)术者对究竟取出多少髓核的认识不同,有人主张取净髓核组织[1],也有人主张仅取出突出的髓核[2]。本组中6例皆为仅切除突出髓核所致,首次手术时见突出明显,髓核呈块状一次取出,未对残留的髓核进一步处理,其中1例2次复发,第2次手术时仅取出突出髓核,对残留的椎间盘清除不彻底,2个月后再次复发。作者认为,尽可能将该间隙退变的髓核及散在组织取净,以防复发,术中采用椎间隙高压冲洗技术,有利于残留髓核的取出。即使如此,术后复发率仍无明显降低,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2.5医源性腰椎管狭窄症

半椎板切除术,尤其是全椎板切除术后,椎管内形成较多的瘢痕组织,压迫束带或瘢痕组织,互相连接形成新的瘢痕性椎管内壁,有可能产生硬膜囊压迫,引起医源性腰椎管狭窄症,本组1例可能因为定量诊断不够,手术过大而造成。预防措施:(1)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在确保减压彻底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如开窗潜形扩大、椎管成形等;(2)术中避免损伤硬脊膜、切口内彻底止血、放置脂肪片防止粘连,术后负压引流、预防感染等。

【参考文献】

腰椎结核范文篇5

20*年在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相关部门和兄弟科室的通力配合下,在XX书记的直接领导和XX主任的通力配合及门诊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为发扬成绩,找出不足,进一步推动门诊工作,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事们作一汇报。

一、结核病工作20*年以《XX县结核病10年规划》为依据,全面实施结核病DOTS控制策略,加强结核病归口管理,强化了结核病的发现、诊断、治疗、健康教育,结核病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年初诊4000人,发现结核病1048人,其中阳性患者380人,双感病人29人。对非阳性患者严格采用国家规定的诊断方案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对确诊有疑问的患者及时与市五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有关专家联系,请他们进一步检查会诊。85%的患者采用国家规定的不住院花疗。对急重症和严重并发症患者采取住院。*年收治结核住院患者396人,其中肺结核患者324人,占结核病住院患者的81.81%,结核性胸膜炎49人,占结核病住院患者的12.37%,淋巴结核和腰椎结核也占一定比例。虽然有少数患者治疗中出现了药物副反应,但在门诊员工的健康教育下,结核病住院患者同舟共济,相互鼓励,圆满完成了结核病的治疗任务。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年结核病住院收入1495742元,其中结核病新农合住院收入1459742元,对门诊经济指标的完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门诊的管理工作对患者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耐心解释问题,认真书写门诊登记,合理开检查单,合理开处方。努力做到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对不能合作医疗的药品,及时与患者或家属联系,耐心解释,并请他们签字,不增加患者负担。辅助检查做到准确、可靠。对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讨论解决,不易解决的问题及时汇报。通过员工的共同努力,*年获得了省市县领导的好评且无1例医疗纠纷,为慢病的申报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腰椎结核范文篇6

诊4000人,发现结核病1048人,其中阳性患者380人,双感病人29人。对非阳性患者严格采用国家规定的诊断方案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对确诊有疑问的患者及时与市五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有关专家联系,

请他们进一步检查会诊。85%的患者采用国家规定的不住院花疗。对急重症和严重并发症患者采取住院。09年收治结核住院患者396人,其中肺结核患者324人,占结核病住院患者的81.81%,结核性胸膜炎

49人,占结核病住院患者的12.37%,淋巴结核和腰椎结核也占一定比例。虽然有少数患者治疗中出现了药物副反应,但在门诊员工的健康教育下,结核病住院患者同舟共济,相互鼓励,圆满完成了结核

病的治疗任务。一份辛劳,一份收获,09年结核病住院收入1495742元,其中结核病新农合住院收入1459742元,对门诊经济指标的完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门诊的管理工作对患者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耐心解释问题,认真书写门诊登记,合理开检查单,合理开处方。努力做到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对不能合作医疗的药品,及时与患者或家

属联系,耐心解释,并请他们签字,不增加患者负担。辅助检查做到准确、可靠。对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讨论解决,不易解决的问题及时汇报。通过员工的共同努力,09年获得了省市县领导的好评

且无1例医疗纠纷,为慢病的申报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虽然09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仍客观存在。表现在;1.门诊登记有空相,姓名、性别、年龄、地址、患者来源、主诉都不缺,但有个别患者检查结果未登记在门诊登记本上。2.辅助

腰椎结核范文篇7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62例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作一回顾总结(不包括脊柱转移瘤或结核患者),并报告如下。

本组共162例,其中男103例,女59例;年龄60~78岁,平均66.2岁;病史0.5~15年,平均4.6年;有陈旧性外伤史者46例,占28.3%。所有患者均有慢性腰痛史,76例伴有下肢放射痛,占47%,其中单侧60例,双侧16例;有间歇性跛行史者67例,占41%,其中疼痛剧烈致行走困难者12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7例,占4%。查体: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活动受限,腰椎棘间或棘旁压痛阳性者75例,下肢肌力减退者83例,下肢部分皮区感觉减退者79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62例。

临床诊治:入院后根据病史、体征、X线照片,部分患者结合CT或MRI,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者92例,占57%,其中L4~531例,L5~S138例,2个或3个间隙多发者23例。各种原因所致腰椎管狭窄者73例,占45%,其中63例同时有椎间盘突出。腰椎峡部裂或滑脱37例,占22%。骨质疏松症23例,占14%,其中男8例,女1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卧硬板床、局部理疗、口服药物等治疗,其中47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出院。115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占71%,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者共84例,峡部裂及腰椎滑脱者31例。

手术方式: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者41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者34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者9例,单纯峡部植骨者8例,行脊柱内固定者23例。

结果

47例经保守治疗后出院患者中,29例症状无复发,18例复发者中11例入院接受手术治疗。115例手术患者中97例获得随访,占84%,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随访者中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恢复正常生活者65例,占67%;残留部分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者29例,占30%;无改善或症状加重者3例,占3%。讨论

病因及特点:老年人慢性腰腿痛多病史较长,常反复发作,在劳累、用力不当、咳嗽、下蹲或起立等情况下易诱发或加重,无明显外伤史。椎间盘膨出(突出)是引起老年性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正常的腰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上下软骨板构成。其中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主要由胶原、氨基多糖蛋白和硫酸软骨素等构成,这种结构使髓核具有极大的含水性,具有弹性,有缓冲震荡的作用,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可使脊柱均匀负荷[1]。含水量对维持髓核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期髓核的含水量可达80%~85%,而成年后则逐渐降至70%左右[2],含水量的下降使髓核缓冲震荡的能力减弱,更多的应力将作用于纤维环和其他相邻结构,改变了局部正常的力学关系,逐渐引起腰椎的退变。椎间盘退变后,髓核承载和缓冲应力的作用下降,更多的应力将作用于周围组织,尤其是纤维环内将产生更多的应力,其受力模式也由张力、压力交替受力变为持续承受压力,更易产生疲劳性损伤,增加了局部节段性不稳的因素。同时,髓核内氨基多糖蛋白含量逐渐减少,趋向纤维化,而使其弹性和膨胀性降低;纤维环部分变性、断裂,失去原来的层次和韧性,附着点松弛;软骨板变薄、破裂,不完整并囊性变性,软骨细胞坏死;此外,随着髓核含水量的下降,椎间盘逐渐失去正常的高度,椎间隙变得极度狭窄。上述各因素可使腰椎局部的力学关系改变,导致邻近椎体产生不规则的过度运动,牵拉纤维环,刺激局部渗血、机化、钙化、骨化而形成骨赘,椎间小关节也因负荷增加而增生肥厚,有时可伴有关节的半脱位。此外,椎间隙狭窄导致纤维环松弛并向四周膨出,黄韧带也同时松弛,并因应力的增加而肥厚,所有这些都是造成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的因素,应力的增加同时可导致腰椎峡部裂及腰椎滑脱的发生,上述改变在老年性腰腿痛患者中十分普遍,这是因为老年患者腰椎退变更加明显且病史较长,故多表现为广泛性的、多节段腰椎退变。

骨质疏松也是造成老年人腰痛的常见原因,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机体的老化,更重要的原因是体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一般认为,骨质疏松患者的腰痛不是由骨质疏松本身引起的,而多是由在骨质疏松基础上继发或伴随的脊柱退行性变所造成[3]。因此在治疗上除了骨质疏松本身外,尚应针对各种脊柱退变的因素进行治疗。

腰椎结核范文篇8

腰椎间盘突出(lumbardischerniation,LDH)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症状是腰腿痛。但是有腰腿痛的病人不一定是LDH。腰腿痛是一广泛述语。能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可找到明确病因者就是腰椎肿瘤、结核、化脓性脊柱炎、陈旧性骨折、LDH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等。然而有很大一部分病人在他所说的腰腿痛范围内,其X线平片绝大多数无阳性发现,放射科医师报告称“腰椎退行性改变”。有的学者称其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或者腰肌、韧带劳损或腰筋膜炎。如疼痛位于臀部,则称其为臀筋膜炎等。其实,很大一部分病人所诉腰痛、腰骶部痛、腰臀痛或腰臀大腿后部痛与脊神经后支受累有关。因此,有必要就此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1腰神经后支的解剖概要

腰神经根出椎间孔后即发出一返支—椎窦神经经神经根管回到椎管内,分布于该段硬脊膜囊、后纵韧带、纤维环背侧、小关节囊腹面以及血管周围(郭世绂编,骨科解剖学)。主干分成前、后两支,前支组成股神经(L2~4)和腰骶干(L4、5),后支主干长约0.5~1.0cm向后行走,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上腰段后支分支处约在椎间孔外1.5cm处,下腰段分支处约在椎间孔外约2.0cm处。内、外侧支都是混合神经。外侧支较粗,沿横突上缘自骶棘肌深面向下外背侧走行。在发出点有小分支到同位和下位小关节,然后进入骶棘肌,其肌支支配该肌中外份。下降约3个椎骨平面从骶棘肌外缘穿深筋膜到皮下形成皮支。在皮下继续下行供应范围较广:L1至髂嵴以下,L2、3越过髂嵴经臀部至股后,L4、5越过髂嵴、臀部、骶髂关节后面到骶尾部。

内侧支较细,越过横突后绕小关节外缘进入由乳突与副突之间的骨纤维管,出管呈分支状,其肌支支配同一平面骶棘肌内侧份。皮支供应小关节、棘突和棘间韧带。主干继续下行约3个椎骨平面,在后正中线附近穿出深筋膜到皮下供应该区皮肤。

内、外侧支分布规律:内侧支分布于小关节连线与后正中线之间,起始段紧贴横突根部,并向同位和下位小关节、棘突、椎旁肌发出小支。外侧支分布于小关节连线以外,下腰段和臀、骶部区域。内、外侧支之间,后支与内侧支、外侧支之间都有交通支。

“臀上皮神经”教科书中称其由L1~3后外侧支组成。邵振海教授研究,此神经可由T11~L4组成,其中T11~L3最恒定。它不仅分布于臀部,还可延伸到股后部甚至腘窝平面,个别病例下降到膝外侧下方。

2腰神经后支性腰腿痛

腰神经后支区域(范围)的腰腿痛原因有二:(1)由于小关节增生肥大、骨纤维管狭窄、肌肉韧带创伤、劳损等刺激或卡压出现的症状——直接原因;(2)由于椎间盘退变、不稳等原因,刺激椎窦神经,经过腰神经后支反射性地引起腰腿痛——间接原因。2种原因所致症状基本相似。据作者观察,临床上以间接原因最多见。症状是持续下腰痛,痛区可以是后中线、腰骶部、髂嵴部或臀部,有的可串到大腿后外侧,腘平面,甚至小腿上外方。腰椎向某一方向活动可引起疼痛加重,严重者不能站立行走。主诉区有压痛。如系直接原因,受累后支发出平面(内/外侧支)的棘突、小关节突、横突有压痛或肌痉挛。间接原因者在骶棘肌止点处(髂后上棘)、臀部多有明显压痛。而腰部叩击无疼痛或放射痛。如行CT/MRI检查,除椎间盘退变外,有一部分病人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于是,有的医生就给于手术。

作者在2003年1~7月内,就遇到26例后支症病人,由于CT/MRI显示LDH,医生诊断为LDH,其中9人接受手术而结果不佳。

典型病例,男,46岁。主诉右侧腰痛2年,右腿痛半年。于2003年4月在某医院行CT扫描,诊断为LDH。同月手术,结果症状同前。7月11日来本门诊,仔细询问右腿痛位于右臀部、大腿后外侧到腘窝平面。膝以下不痛。检查:右髂后上棘、臀缘中部(相当于臀上皮神区)和外侧有明显压痛。右侧直腿抬高(-),伸母肌力,跟腱反射对称,无痛觉区。院外CT示L4、5右后方确有明显髓核突出。

分析本例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腰神经后支症。其腿痛沿臀部大腿后外侧到腘窝平面,膝以下不痛。如果是L4、5LDH,压迫L5神经根,属坐骨神经,疼痛应到小腿下端或足背外侧。伸母肌力↓(已半年)。而实际上本例神经根症状(-)。大腿外侧痛应想到股神经受压迫,那么同时应用膝反射↓、CT/MRI示L4以上突出。其手术依据推测是CT。这种例子太多。值得强调,如CT/MRI示腰椎有LDH,应作仔细物理检查,如无相应体征,不要冒然手术。腰神经后支症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3LDH与腰神经后支症临床鉴别要点

腰椎结核范文篇9

1.1充分认识肺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尤其是肺外表现及早期转移症状

1.1.1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

可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脑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因肺组织血管丰富,癌栓可经肺静脉进入体循环,经颈静脉或椎动脉上行到脑组织后形成转移灶,或由椎静脉直接进入颅内。肺癌转移发病率高,居颅内转移癌第一位,[1]在无肺部症状而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肺癌极易造成误诊。

1.1.2脊髓转移

通过血行转移到脊髓,产生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因部位不同出现相应表现,如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腰腿痛,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脊髓引起截瘫等。

1.1.3骨转移

好发于胸椎、腰椎、骨盆、四肢长骨等,由于骨质和骨膜破坏可造成局部骨病及病理性骨折,易与骨关节病混淆。

1.1.4肝转移

可有厌食、肝区疼痛、肝大、黄疸和腹水等,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1.1.5其他部位转移:

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1.2肿瘤局部扩散引起的症状需与下列相关疾病相鉴别

①压迫喉返神经、声音嘶哑、喉炎等;②压迫食管、吞咽困难、食管癌等;③压迫上腔静脉、头面部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④压迫气管、呼吸困难、哮喘等;⑤压迫肋间神经、胸痛、心绞痛等;⑥压迫臂丛神经、上肌痛、肩周炎等。

1.3癌组织引起其他系统的症状

1.3.1骨关节病变

因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致骨骼发生增生,杵状指及肥大性骨关节病等,多见于上下肢长骨远端。

1.3.2男性乳房发育

分泌促性腺激素所致。

1.3.3还可出现神经肌肉病变;稀释性低钠血症;类癌综合症等。

2需要普及肺癌的防治知识,患者有任何可疑肺癌症状时能及时就医

对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或可疑征相时,宜定期进行防癌或排除癌肿的有关检查。特别对40岁以上长期重度吸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2],应作为可疑肺癌对象进行相关检查:无明显诱因的刺激性咳嗽持续2~3周,治疗无效;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咳嗽性质改变;持续或反复在短时间内痰中带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反复发作的同一部位的肺炎,特别是肺段性肺炎;原因不明的肺脓肿,无中毒症状,无大量脓痰,无异物吸入史,抗炎治疗效果不显著;原因不明的四肢关节疼痛及杵状指(趾);x线片上有局限性肺气肿或段,叶性肺不张;孤立性圆形病灶和单侧性肺门阴影增大者;原有肺结核病灶已稳定,而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者;无中毒症状的胸腔积液,尤其是血性,进行性增加者。当然也应注意青年人肺癌的可能,有报道青年人肺癌的患病率为1.2%~4.8%[3]。

3拓宽思路,对病史采集及查体需全面

当诊断为其他疾病治疗无效时,要及时行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CT,纤支镜,痰脱落细胞检查,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淋巴结穿刺,肺穿刺,胸膜活检等,必要时需动态观察并复查对比,以便发现肺部较小的病灶。

总之,由于肺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故临床医生必须警惕肺癌早期症状及肺外表现,注重相关检查,以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参考文献

[1]温珍平、冯铁虹.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支气管癌[J].临床误诊误治,2001,14(3):189.

腰椎结核范文篇10

手术是外科医生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但手术却是一把双刃剑,手术本身就意味着损伤,如何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一直是外科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的形成,对组织愈合机理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日新月异的诊疗设备的出现,传统的骨科手术也向微创甚至无创方向接近。自1983年英国外科医生Wickham首次提出“微创外科(minimallyinvasivesurgery,MIS)”的概念以来,微创技术以及微创理论在骨科中的运用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1微创观念

微创不等于小切口,盲目选择小切口,而对皮下组织进行粗暴牵拉,反而有可能影响伤口愈合,或延长手术时间,更有甚者,还会因显露不清误伤重要神经或血管组织。作者的微创观点是指微小损伤,是以最小的侵袭和最少的生理干扰达到外科疗效的新型外科技术。它不光具有小的切口,重要的是有更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更轻的全身反应,更短的愈合时间,更少的瘢痕愈合,以及更好的心理效应。

2骨科微创手术的应用

关节镜技术是骨科最早使用的微创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关节疾病的确诊率,并且完成了很多常规手术很难执行的关节内病变手术。它不但已经从初创时单纯的膝关节扩展到肩、肘、腕、髋、踝甚至指间关节,而且从原先简单的处理半月板损伤和滑膜疾病发展到能够做半月板移植,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和软骨缺损移植。另外随着关节镜性能的提高和手术器械的改善,关节镜手术的时间明显缩短,而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却明显地提高。关节镜技术的日趋成熟,镜下手术进一步简化,对关节功能的干扰进一步减小,使关节镜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在创伤骨科,关节镜作为关节内骨折复位后的评价辅助手段,使关节内骨折的复位更接近解剖复位,而且使切口更少,对骨折断端血供的破坏更少,减少术后的并发症,使患者的康复更快。

腔镜技术在骨科快速发展的领域是脊柱外科。椎间盘镜的广泛应用,配合术中C型臂X线机的准确定位,在不到2cm的切口内,已可完成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扩大等手术。由于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脊柱后柱的生物力学结构,患者康复更快。自1993年胸腔镜首次用于治疗脊柱疾病以来,此技术已经可以协助骨科医生轻松完成胸椎前路椎间盘、肿瘤、结核病灶的彻底清除减压和脊柱重建,脊柱畸形的前路松解、矫形固定和植骨融合术。与创伤较大的开胸手术相比,其微创性在脊柱手术中占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腹腔镜已经成功用于切除椎间盘后植入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也可用于腰椎肿瘤、结核的病灶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还可用于脊柱骨折的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等各种类型手术。其损伤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几率大为下降,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经皮微创技术也在骨科领域快速发展,在术中C臂机或CT引导下,配合新型组织切割设备(激光气化、射频高温刀和聚焦超声切割刀等)和组织填充材料(如骨水泥),经皮精确找到病变部位,可以完成椎间盘髓核摘除,病灶取活检,肿瘤瘤巢的切除,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复位或填充。另外还有学者在术中CT监视下,经皮行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术,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AOS)综合了当今医学领域的多种先进设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数字血管减影(DSA),超声成像(US)以及医学机器人(MR)等,能对人体骨骼肌肉解剖结构进行显示,帮助骨科医生进行精确的术前和术中定位,规划手术途径,在术中实时监测、跟踪、显示手术器械、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内固定物及人工假体的相关位置,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定位精度、假体放置及术中器械操作的成功率。通过良好的人机交换界面以及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可以建立包括病人手术部位的形态、功能和特征的计算机三维实体模型和手术场景,还能进行术前模拟操作,这在医学教学和手术模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该技术已广泛用于各种关节假体的预制、置换和脊柱椎弓根螺钉植入,交锁髓内钉植入等手术,并受到各国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以上主要是一些微创设备及技术的改进,其他如纳米技术、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作者的观点认为微创骨科的来源主要还取决于临床实践,微创观念做指导,微创技术做保证,二者缺一不可,手术操作的微创化是保证治疗过程微损伤的根本。在骨科微创领域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是骨折治疗微创观念的产生,主要表现为从AO提倡的断端加压和坚强固定,过度到强调生物学愈合的骨折治疗观点(BO)。正是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各种髓内针技术、外固定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外固定技术和钢板结合到一起的LISS钢板。术中无须塑形,植入体内后与骨表面接触面积小,对血供影响小,有利于骨折愈合,使原本非常棘手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和假体周围骨折的钢板固定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