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十篇

时间:2024-01-02 17:42:43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篇1

腰腿痛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 ( 或脱出) ,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状年,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主要是因为男性的劳动强度大,腰部活动范围较大,腰椎劳损重、退变重等原因。女性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2011 年 09 月至 2013 年 09月我科共收治 12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均为腰椎间盘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术等术后病人。术后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康复指导,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 2011 年 09 月至 2013 年 09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术等术后患者 120例,病程最短 3 个月,最长 20 年,平均 7年。120例患者均有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全组病例均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结 果

通过术后康复治疗及健康宣教,120例患者中 100例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生活正常,16 列偶有腰痛但不影响工作。仅有 4 例患者行走呈跛行状态,但腰腿疼痛明显减轻。

治疗方法

( 1) 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 做好心理疏导,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2) 充分休息 术后虽可早期离床活动,但在一定时间内仍需限制活动,在日常生活方面,告诉患者应卧床休息,严格控制弯腰及侧腰动作,尽量采用护腰皮带并要求不弯腰抬、提、拾物,不坐低矮椅子与沙发,避免腰部动作过猛或过度用力,告知患者坚持体育锻炼及腰背肌肉锻炼的重要性,功能锻炼动作应根据康复师的安排由简及繁、由轻渐重。

( 3) 适当锻炼 嘱患者坚持腰背部肌肉的功能锻炼。应积极向病人宣教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指导病人掌握要领,循序渐进进行,加强背肌及腰部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锻炼从术后 2 ~ 3 d 疼痛减轻后开始。由康复师指导锻炼。佩带腰围患者在术后能离床活动时用腰围固定腰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减少用腰围的时间。

( 4) 补充营养 注意保持营养平衡。卧床期间尽量少食易产气食物,防止发生腹胀与便秘而加重腰部疼痛。还可以按摩腹部,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篇2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关键因素;预防对策

腰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简称腰突症,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也是骨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1]。腰突症的产生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背痛和以臀部、大腿后侧为代表的坐骨神经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甚至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疼痛由突出的髓核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刺激以及由此引发的腰部其他组织炎症共同作用产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应该注意生活细节,不要常穿高跟的鞋子,最好改换硬质床板,以求最大限度的减小腰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本文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试图找到预防和治疗的最佳策略,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病痛和规避手术带来的风险[2]。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自于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63例。再次复发的标准是,上次手术(平均在六个月左右)清除原椎间盘内的髓核重新突出并且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的出现。63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42±0.5岁。

63例再次复发患者中,距离上次手术时间最短为20个月,最长为7年;其中,接受过一次手术治疗者48例,两次手术治疗者11例,三次手术治疗者4例。患者初次手术均出自同处并且手术方案均采用标准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无漏诊、错诊病历。

1.2 方法

体重标准。以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的统一标准划分为正常、超重和肥胖三个标准;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依据手术后髓核的病变检查结果结合本次手术前MRI病变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将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划分为正常椎间盘(1级),退变椎间盘(2级)和严重退变椎间盘(3级)三个级别。腰椎椎间稳定性。以最新一次手术前腰椎腰椎过伸过屈位片以及本次手术中检查病变的椎间盘上下位棘突活动幅度将腰椎间稳定性分为正常、失稳和严重失稳三个等级;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即最新一次手术后第一次下地行走的时间[3]。

1.3 疾病监测

对患者进行每年一次的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登记,监测内容包括:腰椎间盘症的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等。被监测患者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监测结果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和防治效果的评估[4]。

1.4 数据处理

数据应用EPI6核实两遍,核对准确后应用SAS 6.12和SPSS 10.0分析。数据用t检验,多组均数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的数据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在63例重新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体重肥胖者有18例,占28.6%;超重者25例,占39.7%。腰椎间盘稳定性状况,椎间盘正常人数为41例,占65.1%;失稳者为19例,占30.2%;严重失稳者有2例,占3.2%。经过手术治疗后,最长恢复期为14天,最短恢复期为2天,平均为8天。这63例患者中,有26位(占41.3%)在3天左右恢复,效果良好。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腿疼痛密不可分,大约20%的腰腿疼痛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造成的,近年来其逐渐成为骨科的常见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情况和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发病年龄也不仅限于中老年人,有日益年轻化的流行趋势,我国甚至出现过不足十岁的儿童患者。腰椎间盘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和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工作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年龄层次的下降一方面跟长期室内工作、缺乏劳动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与人们对该疾病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因为得不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患者病情往往逐渐恶化,症状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影响正常的生活[5]。腰腿痛是该疾病的主要症状,腰腿疼痛也是身体病变的综合反应。不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后外侧突出型。椎间盘中线双侧是纤维环后方最薄弱的部位,加上缺乏中部纤维的强力支持,因此是最易发病的部位,约占到临床病例的八成左右;二是中央突出型。中央突出型不但会引起坐骨神经痛,还会刺激马尾神经,导致会不适症状出现。中央突出型是指髓核在纤维环后部中央位置突至后纵韧带下方;最后是椎间孔内突出型及极外侧型。该种类型往往不易被诊断出,不过发病率较低,仅有一成左右[6]。

康复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最保守的治疗方法。因为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正确的身体姿势,所以矫正身体姿势是最为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康复锻炼和一般意义上的身体锻炼是截然不同的。传统意义上的身体锻炼是集活动、娱乐和竞技等于一体的一种综合的体育运动,而康复锻炼是针对患者而言,所以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程度。要在充分了解自身体能和患病程度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避免高强度运动和登山类攀爬运动,以免造成再次复发。尽量保持人体重心往后移动,使脊柱挺拔。康复锻炼开始感觉并不明显,症状的减轻也不显著,但只要坚持锻炼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7]。当症状感觉减轻后,还需要继续巩固,巩固期对腰突症状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总之,治疗和康复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急于求成。即便是进行了手术治疗,也要配合康复锻炼,防治疾病的再次复发。本研究通过对一定数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病情况和康复情况的观察和总结,探讨了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相关因素和预防策略,为相关方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Yorimitsu E, Chiba K, Toyama Y, et al. Long- term outcomes of standard discectomy for lumbardisc herniation. A follow-up study of more than 10 years[J]. Spine, 2001, 26: 652-657.

[2] Unglaub F, GuehringT, LorenzH, et al. Effects of unisegmental dis-ccompression on adjacent segments: an in vivo animal-model[J]. EurSpine J,2005,14: 949-955.

[3] 郭庆升, 华凯, 廖承杰, 等. 经后路于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12: 1435-1436.

[4]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 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5210.

[5] 吕游, 陈辉, 郑召民. 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6: 68-71.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篇3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锻炼;社区会所;健身教练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身体锻炼,目前大型高档住宅小区均开设了健身会所方便了一群喜爱健身的人士,健身会所除有游泳池、器械、开设有氧操课外,还有私人教练一对一的指导,能使健身者安全、科学地健身,取得健身效果。腰椎间盘突出症(ldp)是由于腰椎间盘的蜕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病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国内发病率为5%10%,占腰腿痛的60%以上[1],ldp是引起腰痛的常见疾病,腰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近年来发病年龄呈上升趋势,年龄趋于年轻化,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复发过程中,功能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2]。而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健身者如何在社区会所进行功能锻炼的报道较少,现就这一问题加以介绍和说明。

1提高健身教练与健身者的认识

首先 ,应提高健身教练与健身者对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预防复发中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既往健身教练与健身者往往只重视增肌减脂塑形健身,而忽视了对某些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动进行的功能锻炼。事实上,功能锻炼有利于维持脊柱的内外平衡 ,它可以增强腰背肌肌力,改善腰背肌柔韧性和调整局部肌肉的张力,从而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灵活性;此外功能锻炼还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因此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使健身者能够自觉地来社区会所在私人教练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或者能自觉地在家里进行腰背肌等功能锻炼,并能按要求坚持一段时间,健身教练有必要对健身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健康饮食的指导,以提高他们对功能锻炼在本病预防复发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其方法可让他们与功能锻炼中受益的健身者相互交流 ,为成功地实施功能锻炼迈出重要的一步。

2结合社区会所实际情况

因为大部分健身者在锻炼期间仍需正常工作、学习,甚至有少部分健身者还有可能在外地工作或出差外地,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对功能锻炼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但社区会所有会所的优势,如功能锻炼的场地设施较好、器械较全 ,时间不受限制,私人教练易与健身者在双方约定时间的情况下一对一的进行功能锻炼,教练随时指导并纠正错误动作,保证健身者练习动作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他们锻炼的积极性。

此外,社区会所健身者与家人生活在一起 ,家人的督促也有利于提高健身者实施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因此应该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有必要对一起来健身的健身者家人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从而发挥健身者家人的督促作用。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功能锻炼的方法有多种,掌握不好, 轻则对身体无益,重则使病情加重,所以如何科学地开展功能锻炼是每个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十分关心的问题,社区会所中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锻炼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功能锻炼时①选择适宜的方法:私人教练要根据健身者的年龄、体质以及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和运动量,安排合理的健身内容包括热身运动、垫上运动、器械锻炼、有氧运动等才能使锻炼取得满意的效果。②注意动作的准确:正确的健身姿势是强身健体的保证,不正确的健身姿势有可能加重原有的疾病。因此,私人教练在指导健身者功能锻炼时要正确详细地讲解动作要领,一招一式都要准确,并将练功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目标对患者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其练功的信心和耐心。③严格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锻炼时要带腰带,保护腰部,练功的运动量应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严格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切不可急于求成。④避寒保暖:练习过程中要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随天气的变化加减衣服,同时在家里可以给予腰部热敷,天凉时要注意保暖。 ⑤持之以恒,坚持练习:腰背肌的锻炼一定要注意持之以恒,增加脊柱的稳定性,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学会正确的健身方法,坚持不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半途而废,将会前功尽弃。⑥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 ,多饮水,宜多食含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平时多食一些含有增强骨骼强度、肌肉力量、提高恢复功能的营养成分,避免体重过胖,控制总热量,戒烟酒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疲劳。⑦健身教练应告之患者注意工作与学习对腰部的影响,杜绝无准备的弯腰、 持重物、 急转、 猛蹲、 骤起等动作,以及长时间汽车驾驶、长时间伏案工作等日常生活与工作习惯对病情的影响等,指导健身者在日常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养成正确的姿势和习惯。

4小结

由于社区会所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健身者进行功能锻炼,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与生活环境等综合因素,把功能锻炼变成自身日常生活容易做到的行动,锻炼方法既便于坚持,又有趣味性,既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又能增强体质,达到防病与养生的双重目的[3]。

参考文献

[1] 于杰、朱立国、高景华。腰椎间盘突出症免疫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3):54-58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篇4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及传统功能康复锻炼,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突出位置及形状、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评定优良率在随访0.5个月、1个月、2个月、6个月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随访12个月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提前。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早期功能锻炼 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又经外力作用,引发纤维环发生局部或全部破裂,并合髓核一起向外突出或膨出,对腰椎血管、神经根或脊髓等产生压迫或/和刺激,进而引发下腰疼痛,因此又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或髓核突出,是骨科常见病,约有10%至20%确诊患者需要手术治疗[1],但以往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而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2,3]。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对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效果不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对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其中男性72例,女性38例,年龄20至63岁,平均(42.1+8.6)岁;病程4个月至8年,平均(2.0+1.1)年;腰椎键盘突出位置位于L3~4节段者25例、位于L4~5节段者46例、位于L5~S1节段者39例,其中80例旁侧突出、30例中央型突出。110例患者均在确定不存在手术禁忌后实施髓核摘除、后路开窗减压守住治疗,术后进行常规的消炎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辅助治疗。将11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突出位置及形状、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功能锻炼方法

1.2.1 观察组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术后床上平卧6至8小时,待麻醉消失后就开始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足趾活动及下肢伸屈的床上锻炼;术后1天在床上开始实施双替太高活动,每次3至5分钟,每天3次;术后2至4天,抬高幅度增加,屈膝伸髋幅度达40至90°,时间增至10至15分钟,每天实施3至5次;并在护士的陪同下采用呼吸缩腹、仰卧抱膝等方法开始锻炼腹肌和背肌,每天3至5次,循序渐进并逐步增加锻炼的幅度、时间和次数。另外,还要加强下床锻炼,中青年体质好术后卧床1至2天就可进行下床联系,老年患者则在3至5天后才可,锻炼时要有腰围保护,下床时俯卧,脚着地后用手撑着床面,然后挺腰站起,在护士的协助下根据情况站立1至2分钟后上床休息,上床时动作相反,每天2至3次。术后1周,开始站立及坐位转体训练,实施可使躯干集群协调及平衡性、腰背肌力增加的腰后伸、侧屈、倒退走等练习。脊柱侧弯患者靠墙实施反方向的侧屈练习。术后4至8周逐渐加强以上锻炼强度和次数,逐渐使下肢及腰椎活动恢复正常水平,术后9至12周开始实施慢跑或快走。

1.2.2 对照组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指导,要求患者根据自己情况实施锻炼的开始时间和幅度、次数,不做具体的主动运动要求,因此,多数开始腿部太高适度练习是在1周左右,而腹肌、腰背肌的练习则在第2周开始,腰部侧屈和伸屈练习在第3周开始。

1.3 疗效评定:对所有患者实施10至16个月的随访,患者腰腿痛消失,工作生活恢复原状,判定为优;患者腰腿痛基本消失,下肢或腰部在劳累后有轻度不适,判定为良;下肢基本恢复,但腰部还存在慢性无力、疼痛,劳动能力受限或神经损害未完全恢复,判定为可;神经损害加重或未恢复,症状无好转,无法劳动,判定为差。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随访0.5个月、1个月、2个月、6个月中的疗效评定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早期功能锻炼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提前。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疗效优良率比较(n,%)

3 讨论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键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可达到一定的理想效果,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以往观点认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会导致脊柱稳定性被破坏,因此,不宜进行早期的活动,患者应在术后静卧休息使脊柱自然修复。但近来脊柱生理和解剖研究认为,脊柱稳定性是由肌肉、骨关节、韧带三方维持,骨关节由椎体2后小关节和椎体间关节组成,韧带包括横突间韧带、前韧带等,肌肉则包含强大的腹肌和腰背肌,因此,手术中将椎间盘内突出和退变的髓核组织切除,对脊柱稳定性只存在极小的影响,即使将部分突出小关节切除也不会对脊柱稳定性产生明显性影响[4]。一些患者在术后出现腰背无力、酸痛现象,不是骨关节问题,除了少数是由椎管内发生粘连等导致,多数是由于术后的长期卧床导致腰背肌发生废弃性萎缩有关,因此,早期功能锻炼比卧床静修更为合理。相关研究表明[5],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避免肢体麻木及下背疼,还可防止腰背肌发生废用性的肌肉萎缩,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随访0.5个月、1个月、2个月、6个月中的疗效评定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时差异缩小(P>0.05),也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早期功能锻炼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提前,早期功能锻炼不但不会对患者脊柱稳定性造成破坏,还可极大地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飞麒.早期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2):1480-1481.

[2] Tesuji T, Matsuyama Y, Sato K, Hasegawa Y, Yimin Y, Lwata H. Epidemiology of low back pain in the elderly[J]. Orthop, 2001, 6(4): 307-311.

[3] Markwaldr TM, Wenger M. Dynamic stabilization of lumbar motion segments by use of Graf′s ligaments: resuits with anaverage follow-up of 7.4 years in 39 highly selected,concecutive patients[J].Acta Neuro(Wien), 2003;145(3): 209-214.

[4] 贺敏,廖才媛.腰椎键盘突出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J].新疆中医药,2009.27(3):83-84.

[5] 杨鑫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下月刊),2011,4(4):195-196.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范围为36~69岁,病程7 d~3周, 有外伤史11例,劳累史58例,无明显诱因4例。68例患者均有腰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伴有间歇跛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8例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综合治疗, 包括牵引、理疗、手法按摩、骶管注射、配合中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补肾填精,祛风散寒治疗。

1.2 结果 治愈21例(腰腿痛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正常);显效24例(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减轻、腰部活动明显改善);好转17例(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6例(症状体征无变化)。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时间的急、慢性腰腿疼痛和下肢感觉异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者导致生活能力下降,影响正常学习和工作,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为克服患者的这种不良情绪,我们耐心倾听患者叙述,同患者一起分析病史材料,主动给患者介绍本病的一般情况,使之正确认识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一般疼痛较剧,但经积极治疗,配合绝对卧平板床。

2.2 护理 在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2周,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卧床休息时腰椎间盘压力可降低70%[1], 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卧位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比站立时下降50%,故卧床休息可减轻负重和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卧床3周后,可考虑戴腰围下床活动,腰围能加强腰椎的稳定性,对腰椎起保护作用。症状消失后,继续卧床时间等于症状消失所需日数的1/2,这样可以预防复发。协助患者做好重要的生活护理,鼓励患者练习在床上使用便器。

2.2 牵引护理 腰部系好骨盆牵引带,一般牵引重量从15 kg开始,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使患者感到腰部有一定的牵拉感即可。1次/d,45 min/次,不能过重牵引,以免腰部拉伤。牵引结束前应逐渐减轻重量,至患者腰部无牵拉感时才能去除余下的重量,否则因腰椎间隙突然缩小,压力突然增大,出现椎间盘突出加重或复发可能。有些学者认为应以40 kg作为起始重量,逐渐递增,最后可达超体重10 kg,间歇时使用前者的1/2重量牵引为宜[2]。

2.3 功能锻炼 患者急性期症状基本消失后,可开始功能锻炼,应遵循序渐进,长期锻炼的原则。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方法起床站立:协助抬高床头,患者先移向床的一侧,胳膊将身体支撑起;移坐在床的一侧,将脚放在地上,利用腿部肌肉收缩使身体由坐位改为站立位。躺下时按相反的顺序依次进行,锻炼方法包括[3]:①昂胸,取俯卧位,用双手支撑床上,先将头抬起,同时用手支撑,渐渐撑起上半身,并将头尽量后伸使胸昂起,昂胸的力一直到腰部为止,还原休息,重复5~10次;②屈滚:仰卧屈膝屈髋,双手抱膝,仿不倒翁,腰部为支撑点,前后滚动5~10次;③燕式:取俯卧位,两手后伸,将上身和两腿同时后伸抬起,成反弓状,注意膝不能弯曲,尽量维持1~5 min,还原休息,重复3~5次;④伸腰:取站立,双脚分开,两手扶腰,身体尽量后伸,并使活动集中在后腰部而不是在髋部,还原休息,重复10次;⑤悬攀:两手攀于门框或横杠,高度为足尖刚能触地,身体呈半悬状态,然后身体用力,臀部左右绕环转动,间断休息,重复3~5次。

2.5 健康指导 腰部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应佩戴有保护作用的宽腰带。参加剧烈运动时,应注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中的保护措施。经常维持正确的坐立姿势,保持正常的腰椎前凸,坐时腰部要贴紧椅背,站立时,避免弯腰拱背;从事长时间单一姿势或重复一种单调工作时,要注意定时改变姿势及动作方式作简要的放松运动;携带重物时,应尽量贴近躯干;搬重物时,避免弯腰,应以屈膝下蹲代之。避免采取不舒适的或紧张的或姿势。

3 小结

本病的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绝大部分患者病情缓解后即出院回到家庭、社区,在没有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继续功能锻炼。应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护理常规:加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确实掌握本病基本知识。住院期间加强康复锻炼知识的指导,为其制定详细的功能练习计划,使患者出院后能够继续按计划逐步完成康复锻炼。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治疗及康复护理水平,让患者早日康复,更快恢复社会职能。

参 考 文 献

[1] 陈海燕.硬膜外麻醉下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3,18(4):2771.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篇6

【摘要】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创伤之一,如不及时采取康复护理措施,患者可能会发生腹胀、泌尿系感染、褥疮、肺部感染、腰背部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其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心理护理、卧位、疼痛、腹胀等并发症的预防及功能锻炼六个方面,主要通过功能锻炼减轻腰背部慢性疼痛后遗症,否则,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腰背部疼痛将影响终生。

【关键词】单纯性;胸腰椎骨折;护理

脊柱由32节椎骨联结而成,胸椎上10节活动度小,较为稳定,第11胸椎至第3腰椎交界处活动多,最易受伤,且此处承载着上身的重量。根据骨折稳定成度,单纯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不超过原高度的1/3称稳定性骨折[1]。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创伤之一,因骨折未伤及椎管内神经组织,临床表现较为单纯,如骨折部位疼痛,2―3天后腹胀、便秘、排尿困难等,如疏忽大意,易失去很好的康复机会,留下腰部疼痛、畸形及椎体脱位压迫脊神经的后遗症。

1护理要点

1.1心理护理由于突发性损伤,伤者无任何心理准备,故表现为明显的焦虑不安,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需卧床休息制动,担心生活自理困难,给亲属带来负担。早期兼顾心理护理的同时,着重躯体康复的护理。因患者心理障碍是由于躯体创伤引起,躯体的康复有利于心理康复。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的伤情及家庭成员情况,加强与其沟通,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骨折愈合过程与锻炼的目的向患者解释清楚,消除紧张,增强康复信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其密切配合。

1.2卧位移动时切忌使脊柱发生屈伸、扭转,以免增加骨折移位和损失脊髓神经。翻身时要保持脊椎的稳定性,必须保持躯干平直,以滚圆木式改变。早期卧硬板床,硬板上垫高泡海绵以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度,如仅硬板床病人不能耐受长期卧床。在骨折部位垫适当高度的软枕(从1―2cm开始),以后逐渐增加高度,利用躯干重力和杠杆原理使脊椎保持稳定的背伸,逐渐复位,使压缩椎体扩张,骨折畸形得以矫正[2]。

1.3疼痛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疼痛较为剧烈,且在伤后48h内难以忍受,一是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二是事先进行关于疼痛知识的教育,以改变患者对疼痛认识和反应,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增加疼痛的耐受性。必要时按医嘱用镇痛剂。

1.4腹胀 脊柱骨折多并发腹膜后血肿,血肿刺激内脏神经,引起反应性肠麻痹或卧床使肠蠕动减慢,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引起腹胀或腹痛。因而患者应进食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食物,多饮水。腹胀时给予腹部环形按摩,促进肠蠕动,肛管排气或灌肠助排便,如病人不能接受灌肠,骨折后3d未排大便给予缓泻剂。伤后由于卧床,不适应改变或因腰骶部疼痛不宜用力排尿,而造成排尿困难,可通过局部热敷、听流水声、针灸等,诱导无效者可留置导尿。

1.5并发症的预防

1.5.1泌尿系感染骨折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骨折后因腹胀或改变排尿,出现排尿困难,伤者因排尿不方便而拒绝饮水或少喝水,排尿少或因留置尿管易致泌尿系感染。让患者保证每日正常饮水量不少于1000ml,排尿次数不少于4次,保持外阴清洁,如留置导尿管按留置导尿管病人护理。

1.5.2 褥疮骨折后伤者卧床,不能或不敢翻身,害怕损伤脊髓神经。护士应指导患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轴线翻身(以往书本中限2―3h翻身一次,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即肩部和髋部同时翻动,避免躯体扭曲,必要时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注意皮肤清洁,受压部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可有效预防褥疮。

1.5.3肺部感染卧床不活动,缺乏深呼吸运动。骨伤疼痛患者不能咳嗽,加之功能锻炼时易着凉,可致肺部感染。每日做深呼吸几次,叩背协助排痰,锻炼时注意保暖,必要时雾化吸入。

1.6功能锻炼

1.6.1意义 骨折后通过功能锻炼,可发挥脊椎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纤维环张力及腰背肌所起的夹板作用,避免软组织粘连及组织纤维化。坚持锻炼可使慢性腰背痛等骨折后遗症明显减少或减轻,同时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3]。

1.6.2原则康复自损伤之日开始,通过保持和改善或增进损伤后尚存的功能,促进平衡与协调活动能力。先易后难,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活动量由少到多,活动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伤者主动活动为主,护理人员辅助活动为辅,帮助患者获得最大功能的恢复。

1.6.3方法①伤后1―2周,伸肌锻炼,鼓励患者练习挺腹,每天3―5次,每次5―10min。②伤后1周左右宜采用5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仰卧,双足跟、双肘部、头部5点为支点,使腰背部离开床面,从每日3―5次开始,逐渐增加次数和每次的时间。根据病人的体力及锻炼情况逐渐减少腰背部与床的接触面积。③伤后2―3周,用3点支撑法:仰卧,双臂离床放于胸前,头及双足跟支撑背、腰、臀离床,利于腰背肌肉锻炼。④伤后3周可改用飞燕式:俯卧,腰背肌用力使头及双下肢都能翘起,离开床面,每天反复做,每次5―10分钟,是背伸肌锻炼的有效方法。⑤伤后3―4周4点支撑法:仰卧,双手、双足跟4点支撑床面,全身呈方形。⑥伤后5―6周飞燕点水(1点支撑)式:俯卧,颈后伸稍用力抬起胸部离开床面,两上肢向后背伸,两膝伸直,抬双腿以腹部为支撑点,形似飞燕点水[4]。

2讨论

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如果不加强锻炼,有发生软组织粘连及组织纤维化的可能,使脊椎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活动度较大的胸11―腰3关节活动性减退,影响脊柱的运动,而造成腰背部慢性疼痛或导致废用性萎缩、骨质疏松等。如需手术或石膏固定,腰背肌的早期锻炼更具有重要意义。

3体会

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康复锻炼宜尽早开始,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功能锻炼需持之以恒。锻炼以主动活动肌肉和关节,重点部位为腰背部肌肉、双上肢及颈项的功能锻炼。为了预防胸腰椎损伤康复期间的并发症的发生,予正确的卧位、合理的饮食、积极地功能锻炼,提高心理护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伤后6周视恢复情况可带腰围下床活动,活动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开始练习弯腰前屈动作。坚持锻炼1年以上。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施杞,王和鸣.骨伤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7.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篇7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81-02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由腰椎退行性病变、损伤、遗传因素以及妊娠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以及马尾神经受压的表现,如双侧大腿、小腿、足跟后侧及会迟钝、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与不便。多数病人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而缓解。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骨化椎间盘、中央型椎间盘压迫马尾神经者,可行腰椎间盘突出物摘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或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我院经手术治疗21例,现把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11年6月-2011年12月我院骨科共为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实施手术治疗,年龄最大70岁,最小33岁,男13例,女8例。经正确治疗与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术前经常与病人进行沟通,向病人耐心解释,告知治疗目的、方法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使病人清楚的知道疾病诊疗的全过程,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积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包括术前常规准备皮肤准备、术前禁食、术前用药、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指导病人及家属正确翻身;床上解大小便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粗纤维食物,多饮水,预防便秘。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术后回病房3人搬运,托起肩背部、腰臀部和下肢,平稳同步,保持身体轴线平直,置于硬板床上,平卧24小时禁翻身,以压迫止血,然后定时协助病人翻身,2-3小时一次,方法是:先将病人双下肢屈曲,一手托肩,另一只手托臀,双手协同病人侧卧或仰卧,并在腰背部或两膝间各放一软枕。翻身时,如病人剧痛不合作,要讲明翻身的目的,必须让病人配合好。保持卧床1-3周,教会病人正确的坐起、下床。卧床期间协助做好生活护理。避免大小便污染伤口。

2.2.2 病情观察:①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②观察病人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活动和感觉,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③观察疼痛情况:术后24小时内遵医嘱给止痛剂,48小时后疼痛减轻,如不减轻或减轻后又加重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④观察引流情况: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引流液颜色、性质、量。有无脑脊液漏及活动性出血。如有出血、引流量增多或伴疼痛、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加重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引流管一般48-72小时拔除。⑤观察切口:注意渗液量及性质、切口敷料有无浸湿。如有浸湿及时更换,保持干燥、无菌,防止感染。⑥特别注意观察术后24小时内病人会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变化,如果神经受压不见好转反而进行性加重,同时引流管不够通畅,引流量很少,警惕椎管内出血量较多,局部形成血肿,压迫神经。应立即手术探查,避免压迫过久,造成不可逆性瘫痪。⑦注意保持导尿管的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拔管前夹管,以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复,避免尿储留,及反复插管对尿道进行的刺激。

2.3 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肌肉萎缩及神经根粘连。术后拔除引流管后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预防肌肉萎缩。病情允许时,协助病人做直腿抬高运动,即双下肢交替伸直抬高30度,以预防神经根粘连。功能锻炼,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2.4 出院指导:出院后积极正确进行腰背肌锻炼,以增强腰椎的稳定度,遵医嘱带腰围站立行走,但要避免弯腰、长期站立、上举重物及其他负重动作。嘱患者戒烟,以防止尼古丁影响椎体血循环,加快椎间盘退行性性变。减轻体重,体重过重加重了腰椎所承受的应力,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出现症状的反复或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卧硬板床,避免腰部受寒,注意保暖,定期复查。

3.结果

21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

4.讨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前后的全面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以往护理方法相比,效果显著。以往术前不向病人解释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不指导病人及家属正确训练方法,导致病人心理恐惧,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延长治愈时间,给病人造成了痛苦。以往不对病人进行术后功能锻炼及出院健康指导,导致病人不能正确锻炼,延误恢复时间,产生并发症,甚至疾病复发,而对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的全面护理,使病人术前心情平稳,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术后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和健康指导,及时锻炼,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及疾病的再次复发,彻底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参考文献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篇8

关键词 腰椎间盘摘除术 指针疗法 术后康复 功能锻炼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10年8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9例,其中男38例,女31例,年龄1~56岁,其中20~4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35例)。病程11天~10年。诊断标准参照胡有谷[1]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第3版,观察对象全部来自本院骨科所收治。所有手术患者手术前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功能锻炼组(对照组)和指针疗法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组(实验组),术后按预先分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间隙其中L4 539例,L5、S1 30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全部病例有32例明显诱因,其中各种原因腰扭伤者13例,提重物6例,滑到、咳嗽、乘车后诱发各2例。各组患者按性别、年龄、病程、突出部位,见表1。

分组:按纳入标准选取临床病人69例,随机分为一般早期功能锻炼组(对照组)35例、指针疗法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组(实验组)34例。术后放置引流管一条,48小时内拔除,并予以脱水3天,抗感染5天。

一般早期功能锻炼组:术前教会病人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及足背肌的主动收缩,详细介绍腰背肌锻炼的方法,术后腰围保护1月,具体锻炼及方法如下:术后当日平卧硬板床,麻醉消失后可行小范围左右转身及下肢伸屈活动,并辅以按摩及被动活动肢体。术后第2天,做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及足背肌主动收缩,同时做双下肢交替直腿抬高,开始为30°~45°,每组15~20次,3组/日,持续1周后改为60°~90°,每组15~20次,3组/日。术后第2周腰背肌锻炼:五点式训练,平卧屈膝,头、两肘,足底着地,将腰部撑起,每组10~20次,每次保持挺腹5~8秒,3组/日;俯卧腰肌锻炼,即头部、两足抬高,两臂交叉于腰部,每组10~20次,每次保持挺腹5~8秒,3组/日。

指针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组:术前详细介绍指针疗法的意义、目的及方法。

除按对照组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外,处方[2]:委中(双侧):足太阳膀胱经,合穴,膀胱下合穴;环跳(双侧):足少阳胆经。阳陵泉(双侧):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腰痛点穴(双侧):经外奇穴。夹脊穴(双侧):经外奇穴。

操作(分为3个阶段操作):①第1阶段:术后麻醉消失后,至术后48小时拔除引流管前;术者站于患者床一侧;取三级指力施术(3级:指力适中,产生明显酸麻胀感)。方向与皮肤成90°。频率与时间:每穴按压30秒,揉30转,每转1秒,按揉交替使用每穴切30秒,揉30转,每转1秒,切揉法亦交替使用,每穴施术2分钟,共20分钟;2次/日;方法:先在健侧下肢取委中、环跳、阳陵泉穴,以健侧第3级指力应用于患侧穴位;腰痛点以第3级指力双侧施术;手法:委中、环跳、阳陵泉以按揉法,腰痛点用指切揉法平补平泻。②第2阶段:术后48小时引流管拔除后,至病人拆线出院。方法:除上述委中、环跳、阳陵泉腰痛点外,加夹脊穴。拇指指尖运用按揉法,取3级指力,与皮肤表面成90°频率与时间:每穴按、切各30秒,揉30转,每转1秒,按揉交替使用;切揉法亦交替使用,每穴施术2分钟,共30分钟;2次/日;方法:先在健侧下肢取委中、环跳、阳陵泉穴,以健侧第3级指力应用于患侧穴位;腰痛点以第3级指力双侧施术;于腰背部取双侧夹脊穴手法:委中、环跳、阳陵泉、夹脊穴以按揉法,腰痛点用指切揉法;平补平泻。③第3阶段:术后2周(约出院后)至术后4周,采用门诊复诊予以手法治疗。

临床疗效及评价标准:①检查直腿抬高试验、肌力、脊柱扣击痛、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及痛觉障碍等体征,进行术前、术后2周、1、3、6个月比较。②按JOA评分,见表2。

结 果

见表3、4。

讨 论

临床资料分析:本实验最后完成69例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1例,男性患本病多于女性;年龄18~56岁,其中20~4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35例)占总数50.7%,故本病多见于青年患者;病程11天~10年。本病多有反复发作病史,从职业上分析:农民、工人及司机59例,占总数85%,说明体力劳动者多发。有外伤诱因32例,占总数46%,腰椎间盘突出间隙其中L4~5间隙39例(56.5%),L5~S1间隙30例(43.5%),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故L4~5、L5~S1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部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证”,“痹证”,“痿证”,等范畴。中医古籍对腰腿痛的记载较为丰富,早在《内经》就有专门论述,根据疼痛部位和影响范围分为:腰脊痛、腰椎痛、腰尻痛、腰胁痛、腰肌痛、腰腹痛。

中医学认为: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致使经络困阻,气滞血瘀,不通则通。《金匮要略》之辨腰痛有肾虚、肾水、伏饮及虚劳,所制干姜苓术汤、肾气丸为历代医家推崇;《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夫腰痛有五,一曰阳气不足,少阴肾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而痛;三曰肾虚劳役伤肾而痛;四曰坠落险地伤腰而痛;五曰浸卧湿地而痛。”《丹溪心法》将腰痛归为“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五类。

因患者多见于青年体力劳动者,其中以L4~5,L5~S1间隙发病率最高[3]。此外,《灵枢・经脉》云:“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素问・刺腰痛篇》云:“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仰俯,不可以顾”。“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怫然”。“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这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临床表现是相符的。

疗效分析:(1)对比术前和术后2周、1、3、6个月查体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直腿抬高试验、脊柱扣击痛及肌力有显著恢复,而痛觉障碍、膝反射、踝反射亦无显著性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手术效果明显,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症状明显得到改善,但部分客观体征并未随主观感觉的好转而明显提高。(2)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在术后2周、1、3,6个月肌力、痛觉障碍、膝反射、踝反射均无明显差异,而直腿抬高试验、脊柱扣击痛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直腿抬高试验、脊柱扣击痛恢复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为指针手法刺激穴位,解除肌肉痉挛,振奋经气、温通经脉,调节了机体阴阳间的平衡。(3)术后6月,实验组与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2.4%、54.3%。分析其原因主要有:该部分患者多为年龄在20~40岁,文化程度较高,从事轻体力活动者,且较遵医嘱,多为无不良嗜好患者;因此,患者年龄、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吸烟等不良嗜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疗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术后6月,69例患者术后有7例出现较明显腰腿痛,追其术后病史,该7例患者均为重体力劳动者,经常弯腰作业,且均有吸烟嗜好,不排除术后合并腰椎不稳、椎间盘再次突出可能。

指针疗法对术后康复机制的探讨:⑴关于指针疗法的认识与记载:指针疗法,又称腧穴疗法、点穴法,是一种融针灸、推拿于一体的特殊疗法,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运用不同手法,采取刚柔相济之劲力,以指代针施于患者体表穴位上,循经络而感传,调动患者本身的生理功能,从而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使机体处于平衡状态[4]。⑵指针疗法的作用:指针疗法具有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当直接指压机体某一部位和腧穴,可消除肌肉痉挛,增强肌束伸缩力,调节神经中枢反射,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抗病能力。其手法具有针灸、推拿双重治疗作用,能够振奋阳气、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解除痉挛、理筋正骨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手法作用人体体表的经络、穴位、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各手法一方面在人体起局部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转换各种不同的能量和信息,通过神经、体液等系统,对人体的神经、循环、消化、泌尿、免疫、内分泌、运动等系统及镇痛机制都有影响,从而治疗不同系统的疾病。第一,调节神经功能:手法作用于任何部位,均能刺激神经末梢,促使神经抑制或兴奋,如快而强的手法可以兴奋神经,轻而缓慢的手法可以抑制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相对的平衡。第二,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循环:手法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静脉血及淋巴液的回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组织水肿及代谢产物的吸收。第三,加速修复损伤的软组织:手法作用减轻疼痛,局部血运增强,促进软组织的修复。第四,提高机体代谢能力:手法通过皮肤达到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促进代谢,增加肌力改善韧带、关节囊的弹性,促进软组织水肿吸收;并改善关节功能,促进关节滑液分泌及渗出液的吸收。

总之,本方法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术后6个月内的复查与随访,结果表明:指针疗法配合功能锻炼可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康复疗效;运用指针疗法对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是可行的,可以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孙国杰.针灸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吴在德,郑树.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程艳婷,王成恩,冉淑芳.指针特色经验辑要[J].四川中医,2004,22(1):9-10.

表2 JOA评分

表3 各组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疗效比较(例)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篇9

腰椎滑脱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约占腰腿痛病人总数的5%[1] 。我科对16例腰椎滑脱症病人进行椎弓根螺钉加后路椎体间植骨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 5例,年龄32~66岁,平均49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21个月。腰椎滑脱程度:Ⅰ°12例,Ⅱ°3例,Ⅲ°1例;腰椎滑脱部位:腰4 9例,腰5 7例,均有明显的腰背痛,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均有跛行或间歇跛行。术前均无大小便障碍,患者曾接受过保守治疗无明显疗效,术前常规行腰椎正侧位、前屈后伸位、 CT检查。

1.2 手术方法 16例病人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呈俯卧位,后正中切口,显露滑脱椎体及下位椎体相应的棘突、椎板及关节突关节,分别于滑脱椎板及下位椎体置入椎弓根钉,对椎管明显狭窄的患者行椎管、神经根管减压。切除滑脱椎体间的椎间盘及软骨板,然后拧开内固定螺钉,将所取髂骨块植入椎体间,再将上、下螺钉稍作加压后拧紧。务必使最后植入的骨块保持完整,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关闭伤口。

1.3 结果 本组16例随访5~56个月,平均28个月。无一例出现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 X线显示1例滑脱部位复位,余完全复位。按下列疗效评定标准[2]。优:腰腿痛麻木完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良:腰腿痛及麻木基本消失,功能恢复正常;一般:腰腿痛及麻木基本消失,但仍有下腰部僵硬,酸痛及腰椎活动受限;差:腰腿痛及麻木未消失,功能未恢复。优14例;良1例;一般1例,优良率91.7%。植骨密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加深,无假关节形成愈合 100%,随访期间无螺钉折断,无复位丢失。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于治疗护理的全过程。由于其手术大,费用高,患者担心手术会损伤神经加重病情,导致瘫痪。应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负担,注重术前和术后的图片宣传,详细说明手术目的、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并告知在手术后因为手术部位水肿的关系,暂时仍有疼痛 、麻木的情形。增加病人对手术知识的了解并让家属在生活方面给予照顾关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2 术前准备

2.2.1 病人的常规准备 做好各种常规检查及术区皮肤的准备,积极治疗合并的内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一天晚给予清洁灌肠。

2.2.2 卧床休息与大小便训练 为防止腰椎滑脱加重,病人从住院起尽量卧硬板床休息,减少行走、活动。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使用便盆进行大小便,以免术后长时间卧床不习惯在床上排便。

2.2.3 术前肺功能训练 缩唇腹式呼吸训练[3]:病人取舒适(坐、立、卧),一手放于腹部,另一手放于胸部,然后闭嘴用鼻深呼吸,吸至不能吸时稍屏气2~3s,再将口唇缩起似吹口哨状,由口缓慢呼气,同时放于腹部的手按压腹部,10~15min/次,3~4次/d。呼吸训练机制在于增加呼吸时膈肌的运动幅度,加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防止患者卧床时间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 术后护理

3.1 的护理与正确翻身 术后平卧硬板床4~6h压迫止血,以免过早活动引起活动性出血。床铺保持干燥、平整、舒适,待血压、脉搏平稳后翻身,可采取左侧45°平卧右侧45°的方法,指导病人双手交叉于胸前,双腿间放枕头,由两人同时进行直线翻身,防止脊柱扭转,每2h更换1次。

3.2 伤口的观察与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吸氧。切口渗血较多及时更换敷料并给以加压包扎,保持其干燥,在拔除引流管后伤口给予红外线理疗每日2次,每次20min。所有患者术后均放置负压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阻塞、脱出。严密观察引流液性质、量,保持引流通畅。如果第1日引流量超过400~500ml,且患者全身症状有改变,呼吸快、血压下降者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如发现引流多且稀薄色淡红时,病人有恶心、头痛等症状者应考虑有硬膜破裂、脑脊液外漏可能,应立即停止负压引流,使患者采取头低脚高位,当引流量每日少于50ml即可拔管,一般不超过48h。

3.3 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情况 脊柱手术有损伤脊髓的可能,麻醉清醒后应密切观察有无脊髓休克的症状,足趾、双下肢是否活动自如,有无活动受限、麻木,皮肤深浅感觉、大小便功能是否有障碍。有些神经损伤是可逆的,因此与术前评估进行比较。如神经压迫症状呈进行加重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3.4 功能锻炼 早期指导,积极向病人宣传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术后24h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背伸,趾屈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肌肉萎缩,而且增强机体对循环功能,提高机体状态,避免影响日后下地行走。术后第2天在镇痛泵镇痛下协助病人练习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初次30°,逐渐加大抬高的幅度,2天必须达到主动抬高70°直至出院为止,防止神经根粘连。后期指导:12~14天拆线后开始指导腰背肌锻炼。目的在于增强腰背肌的动力,使肌肉韧带弹性恢复维持脊柱稳定性。具体锻炼方式为飞燕式:病人俯卧位,头胸部抬起,两臂伸直抬起向脊柱方向靠拢,双下肢伸直抬起,每日数十次,最少坚持4~6周。3周后戴腰部保护支具下床活动,下床后仍应坚持锻炼腰背肌。

4 出院指导

出院患者应强调锻炼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锻炼的连续性和持久性。继续卧硬板床坚持腰背肌锻炼,增加脊柱稳定性。每月复查X线,6个月内佩戴腰围支具,避免弯腰、负重、提重物,如需弯腰最好采取屈髋屈膝,下蹲式减少对椎体的压力。

5 讨论

腰椎滑脱使腰椎在生理载荷下出现异常活动,从而导致腰和下肢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植骨是重建脊椎的稳定性,纠正腰椎异常负荷承载方式的有效方式。在治疗期间对每个患者建立严密的随访制度,详细记录病人姓名、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做好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指导工作,早期进行有效的直腿抬高锻炼防止神经根粘连,减少并发症。病人出院后应定期随访或电话咨询病人的康复情况,指导病人在家中的饮食、注意事项、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了解复位情况,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韩文冬,赵晓丽.单脊椎内固定术治疗峡部不连腰椎滑脱.颈腰痛杂志,2001,22(4):131-132.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篇10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骨科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率高、年龄跨度大、疗效不确定为其特点。由于腰部椎体退行性病变造成纤维盘破裂、髓核组织突出, 压迫神经根, 导致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微创手术, 其手术精确度高、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少、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而被广大患者接受, 本科于2012年6月开展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至2013年12月共收治65例椎间孔镜下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患者, 经过本科的标准化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12月, 本科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1]治疗65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男36例, 女29例, 年龄20~69岁, 平均年龄52.6岁。患者术前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下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以L4/S5、L5/S1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 入院后经完善相关检查, 在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术后腰痛及患肢疼痛、麻木症状减轻, 能自行下床活动, 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1. 2 手术方法 患者手术采用俯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 在C臂X光机透视下, 用18号穿刺针从棘突中线外侧12~14 cm位置穿刺, 与皮肤表面成25~30°角向椎间盘方向穿刺, 至安全三角区纤维环内, 将穿刺针逐渐刺入椎间盘, 建立工作通道, 置入椎间孔镜, 在椎间孔镜下用专用髓核钳取出突出及脱出的椎间盘组织, 用双极射频辅助止血及行椎间盘消融及纤维环成形术[2]。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护理

2. 1 术前护理

2. 1. 1 心理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慢性疾病, 病程长, 患者身心痛苦, 加之部位特殊, 且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患者对其治疗方法持有怀疑心理, 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担心疗效及并发症。针对其心理特点, 积极给予心理安慰与支持, 向患者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知识及此次手术的方法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 并且请病区患者做现身说法, 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心理压力, 使患者安心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

2. 1. 2 术前准备 ①做好术前各项检查, 如常规进行血、尿、心电图、胸片等检查, 做好术前皮肤的准备。②体位训练:该手术采取俯卧位, 术前要指导患者俯卧位姿势的耐受训练, 以适应患者对手术体位的耐受性。训练方法是:患者取俯卧位, 双手向后, 尽量抬高, 训练时间逐渐增加直至能持续俯卧1 h以上。通过训练可使病变椎间盘后间隙增宽, 有利于呼吸,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2]。术前指导训练床上大小便, 训练腰背肌及直腿抬高, 训练有效咳嗽。③物品准备:碘海醇造影剂及2 ml美兰注射液(9 ml碘海醇造影剂与1 ml美兰混合), 准备3000 ml生理盐水术中持续灌洗用, 生理盐水中加入庆大霉素16万单位。备合适腰围1个, 尿壶及便盆各1个。

2. 2 术后护理

2. 2. 1 体位护理 术后平卧24 h, 平卧可以压迫止血, 24 h后可佩带腰围下床活动, 3 d内以卧床休息为主, 卧床休息能避免腰椎产生纵向压力, 降低椎间盘压力, 防止椎间盘再度移位, 减轻水肿和粘连, 以利于康复。卧床期间应轴线翻身防止脊柱扭曲。

2. 2. 2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穿刺点渗血情况(穿刺点常规冰敷30 min~1 h)及双下肢感觉、运动、疼痛、麻木、肌力情况, 遵医嘱给予甘露醇250 ml+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 防止椎间隙水肿。多与患者沟通, 听取患者主诉, 以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部分患者术后当天会感到腰部及下肢疼痛或麻木等, 要告知患者这是手术后正常情况, 可以通过休息、用药、康复等治疗, 逐渐缓解。

2. 2. 3 饮食指导 手术采用局部麻醉, 手术后无需禁食,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卧床期间多食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粗纤维食物, 如清淡的骨头汤, 新鲜水果、蔬菜等, 特别注意保持二便通畅, 少吃豆类、牛奶、面食等产气的食物, 以免引起腹胀不适, 若出现便秘, 可酌情给予缓泻剂,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 2. 4 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 指导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

2. 2. 4. 1 直腿抬高训练 术后6 h即可协助锻炼直腿抬高, 2次/d, 每次左右腿抬高各10次, 逐渐增加次数。方法: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 腰部垫一薄枕, 双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 双腿伸直, 足背尽量背伸, 双下肢伸直交替抬起。每次抬高40°, 并持续5 s左右, 连续30~50次。

2. 2. 4. 2 腰背肌锻炼 术后第4天开始锻炼腰背肌, 方法: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 腰部垫一薄枕, 先用五点支撑法:双肘、双膝屈曲, 双腿稍分开, 以双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 挺起腰, 抬起臀, 挺达最高点时持续3~5 s, 之后慢慢放下, 连续30~50次, 3次/d;1周后用三点支撑法:双膝屈曲, 双腿稍分开, 以双足跟、头部当支点, 挺起腰, 抬起臀, 挺达最高点时持续3~5 s, 之后慢慢放下, 2~3次/d, 开始每次抬臀10次, 逐渐增加次数;2周后可以行飞燕式锻炼:患者俯卧于硬板床上, 以腹部为支点, 头部、双上肢及双下肢向上飞起, 3~4次/d, 30 min/次。通过锻炼可提高腰背肌的力量, 有利于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3 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标准化围手术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患者住院时间5~7 d, 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末次随访时按照Macnad疗效评定标准[3]:优37例, 良21 例, 可6例, 差1例, 优良率89.2%。VAS评分:术前(8.7±1.0)分, 术后7 d (2.6±1.2)分,末次随访(2.0±1.0)分, 手术后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4 出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