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英文版十篇

时间:2023-03-17 13:59:17

童话英文版

童话英文版篇1

1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邶笪钟编写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中外神话传说》 田新利选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圣经神话故事》 陈静选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4 《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5 《严文井童话选》 严文井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6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叶圣陶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7 《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8 《小兵张嘎》 徐光耀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月版

9 《三寄小读者》 冰心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10 《皮皮鲁传》 郑渊洁 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 12 《今年你七岁》 刘健屏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13 《荒漠奇踪》 严阵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14 《乌丢丢的奇遇》 金波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15 《我要做个好孩子》 黄蓓佳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6 《草房子》 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17 《第三军团》 张之路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18 《巫师的沉船》 班马 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19 《糊涂大头鬼》 管家琪 浙江少儿出版社2001年版

20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杨红樱 作家出版社2003年4月版22 《伊索寓言》 (希腊)伊索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

23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译 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4 《拉封丹寓言》 (法)拉封丹著, 倪海曙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25 《格林童话全集》(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著杨武能,杨悦译 译林出版社1994年

26 《安徒生童话选集》 (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 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7 《普希金童话》 (俄)普希金著,亢甫,正成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28 《王尔德童话》 (英)王尔德著,唐讪辉译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2003年版

29 《宫泽贤治童话》 (日)宫泽贤治著 周龙梅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30 《列那狐的故事》 (法)玛•阿希•季诺著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2 《鲁滨逊飘流记》 (英)笛福著,王泉根译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33 《魔法师的帽子》 (芬)杨松著,任溶溶译 纺织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4 《金银岛》 (英)史蒂文生著,单蓓蕾 译 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5 《丛林传奇》 (英)吉卜林著,徐朴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36 《吹牛大王奇游记》 (德)埃 拉斯伯 刘浩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37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英)刘易斯 卡洛尔著,陈伯吹译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38 《骑鹅旅行记》 (瑞典)塞 拉格洛夫著,王泉根译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39 《木偶奇遇记》 (意)卡洛 科洛迪著,杨建民译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40 《汤姆索亚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著,钟雷主编 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

42 《淘气包艾米尔》 (瑞典)阿林格伦著,高锋、时红译 中国少儿出版社1984年版

43 《捣蛋鬼的日记》 (意)万巴著,思闵译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44 《小王子》 (法)圣埃克苏佩里著,马振聘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5 《童年》 (俄)高尔基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46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柯南道尔,丁锦华译,远流公司1988年

47 《哈里o波特与魔法石》 (英)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

48

《顽皮捣蛋鬼》 (德)威廉布什 湖北少儿出版2003年自版

49 《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 张继楼,彭斯远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

50 《外国儿童诗选》 文成英,李融编选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科普科幻52 《中外探险故事精选》 伊明选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3 《中外动物故事选》 伊明 选编 中国少儿出版社1999年版

54 《中外经典科普故事》 伍钚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55 《中外网络故事》 伍钚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6 《十万个为什么》 卢嘉锡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7 《科学王国里的故事》 王会等主编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58 《生命的密码》 谈家桢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59 《七彩的分光》 王大珩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0 《灵性的王国》 张香桐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2 《神奇的符号》 苏步清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3 《与鸟儿一起飞翔》 郑作新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4 《无尽的追问》 王淦昌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6 《科学的发现》 郭正谊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67 《130个科学游戏》 (德)汉斯•普雷斯著,吴衡康编译 中国少儿出版社1981年版

68 《昆虫记》 (法)法布尔著,言小山译 人教社大百科全书2003年版

69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法)蒂皮德格雷,黄天源译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0 《高士其科普童话》 高士其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 《元素的故事》 (苏)依尼查叶夫,滕砥平译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2 《诗词中的科学》 唐鲁峰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3 《水陆两栖人》(苏)阿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孟庆枢善诚译 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版

74 《海底两万里》 (法)儒勒凡尔纳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5 《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 杨鹏、刘道远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文化教育

76 《东周列国志故事》 郭 平、陈咏超 改编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77 《中国民间故事》 宣仁选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79 《中外战争的故事》 张鸿海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80 《中外艺术家的故事》 江钥含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81 《汉字的故事》 梅子涵著 上海科普出版社

82 《阿凡提的故事》 赵世杰编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83 《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 曹余章著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84 《世界五千年》 段万翰、顾汉松、陈必祥编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

85 《做人与做事》 卢勤 接力出版社2000年版

86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董宏猷 21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

87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苏叔阳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88 《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 (法)韩石 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89 《中华经典诵读本》 徐含之选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 《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来新夏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1 《30天环游中国》 郑平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92 《国际知识问答》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93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三联书店2003年6月版

94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o凯勒著 李汉昭译 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95 《

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著,马默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96 《写给小读者》 晓玲玎当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年版

97 《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 邓碧霞 译 三联书店2002年版

98 《父与子》 (德)埃o奥o卜劳恩,洪佩奇编 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童话英文版篇2

关键词:儿童文学;格林童话;意图性;功能翻译;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引言

实际上,翻译指向有意图的读者。“在分析文学作品的同时,只有牢牢把握意图,我们才可以理解话语隐含。”(冯德兵,2007)译者因此应该注重意图性,从而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实际上,Beaugrande and Dresser(1981:9)在他们的著作介绍了相关概念,他们建议“意图性”应成为文本的七个标准之一:“满足了文本性的七个标准的文本将被定义为交际性发生。Beaugrande and Dresser(1981: 12-13) 他们进一步阐述了相关观点,“意图,有关文本生产者的态度,应构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出现和连贯的文本,从而能履行生产者的意图,例如:分配知识或达到计划规定的目标。”

2.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

2.1 功能语篇分析

著名学者黄李国文建议,系统功能语法是一个现实和有效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以haliiday为代表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人们把系统功能语法运用语篇分析上,并把它作为理论指导,这种方式可以称为“功能语篇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学者们将从三个以下方面论述:文化背景,文化情景,语言。(黄国文、葛达西,2001:30) 文化背景是由意图结构和实现模式来反映的。情景背景是由三个要素构成:语场,语旨,语式。语言也有三个功能,即体验性,交际性和文本。(王雪,徐正华,胡叶涵,2006) 功能语篇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评估一个文本是否能恰当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

2.2vermeer的目的论

目的论创建最初由维米尔创建。“skopos”一词源于希腊字,代表“目的”。Nord把目的论的规则翻译成英文句子,如下:“翻译/解释/说/写”的方式,使自己的文本/翻译达到使用者想他运作的那种方式。(Nord,2001:29) 这一理论因此认为翻译是有目的性的的活动,并强调译者的独立作用,他应该把源语言当做信息的提供者,其中有四项指导原则:目的性规则,连贯性规则,逼真度规则,忠诚度的原则。

3.对《格林童话》英汉版本的对比分析

作为童话,目标读者群基本上是儿童,译者必须选择适合儿童的翻译策略。译者首先应该知道源语文本的意图,并遵守其意图,对于目标文本的译者来说,译本的意图是向孩子提供简单,自然,多彩的话语。

一.注重目标语言文字的传统,使翻译的版本可以接受。

例1:In the meantime it knocked a second time and cried: Princess! youngest princess! Open the door for me ! Do you not know what you said to me yesterday by the cool water of the well Princess,youngest princess! Open the door for me ! 公主,小公主!给我开门!你难道不记得昨天你在清凉的井边说的话?公主,小公主!给我开门!(裴大鹰,2003:3)译者翻译这句话时,他明显改变了句子的结构,以适应中国读者的语言传统,因此,我们中国读者不会感到困惑或奇怪。若进行逐字的翻译,中国读者会无法理解,源语文本的意图丢失。

二.注意汉英的句法多样性,从而使翻译正确。

例2:And when the day was very warm,the king’s child went out into the forest and sat down by the side of the cool fountain;and when she was bored she took a golden ball,and threw it up on high and caught it;and this ball was her favourite plaything.天气十分炎热的时候,国王的小女儿就到走进森林,坐在清凉的井边;当觉得烦闷的时候,她就拿出一个金球,将它抛向空中,再接住,这是她最心爱的玩具了。(裴大鹰,2003:1)两个版本中的表达是有差异的。英文版本是具有逻辑性的,并通过利用许多连接词而变得有连接性,而在汉语文本中,句子的要素依赖语义平滑和背景。在英语句子里,“and sat down…and when she was bored…and threw it up…and this ball…”,有四个连接词“and”,而在中文版本中连接词被取消掉了,即“坐在……当觉得烦闷的时候……将她抛向……这是她……”虽然连接词是省略了,我们可以确保翻译的句子是正确的。

根据功能语篇分析视角,本文认为改写翻译策略适合于童话翻译。

例3:Close by the king’s castle lay a great dark forest,and under an old lime-tree in the forest was a well,and when the day was very warm,the king’s child went out into the forest and sat down by the side of the cool fountain.在王宫附近,有一个大黑森林。森林里一颗老菩提树底下,有一口井。天气十分炎热的时候,过往的女儿就坐在清凉的井边。(裴大鹰,2003:1)改写意味着人们可以重新创建基于原始内容的翻译版本。源语言文本的意图是提供一个自然的文本给读者。如果我们直接把英语词汇翻译成“欧椴树”,“喷水池”。那么中国儿童会感到迷惑,那棵树的样子到底如何?

4.结束语

本文认为,意图性作为文本的七大标准之一,应当被译者给予同等的重视,即译者应当了解源语文本的意图,并遵守该意图。在这个基础之上,把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理论相结合,有利于选择更为恰当的翻译策略。《格林童话》是最受欢迎的童话故事之一,目标读者群是儿童,因此译者应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本文认为,以下翻译翻译策略可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 1.注重目标语言文字的传统,使翻译的版本可以接受;2.注意汉英的句法多样性,从而使翻译正确;3.使用改写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R.,D.& W.,Dressler.(1981).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London: Longman,9-13.

[2]Nord,C.(2001).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8-29.

[3]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2004).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92-1016.

[4]冯德兵 (2007),语篇分析中的意图性与连贯,《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1)。

[5]黄国文、葛达西(2006),《功能语篇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童话英文版篇3

【关键词】童话教学 阅读体验 阅读策略

一、引言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阅读文学作品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体验和愉悦的阅读过程,而童话故事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通过奇异的幻想创造出来的一种故事性儿童文学体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材的选材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有一定趣味性和教育性,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精华和中外文化的异同”。要实现以上要求,将优秀的文学作品编进教材,使它们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

基于以上共识,译林版英语教材在此次改编中引进了英国经典童话故事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和Gulliver’s Travels。这些极富想象力的文章如果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也可以上完,并让学生弄懂。但学生缺少了一次在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感受,缺少了一次在阅读中可以刺激与丰富自己想象力的机会。因此,如何依据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设计出文学故事阅读教学,以激发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性,同时又不落入一般体裁阅读教学的俗套,将是我们广大一线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案例分析

2016年笔者所在市举办了一次同题异构的公开课展示活动。题目都统一为7年级下册第六单元Outdoor Fun中的阅读板块Down the Rabbit Hole的第一课时,它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开篇。本文是在经历听课、评课后分析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并就中学英语童话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与同行探讨如何使学生在浓郁的故事味中发展英语语言能力。

1.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面对童话。在本次的英语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基本上每位老师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前都花了较多时间教授生词。有的老师用最传统的方法教授新词,学生集体朗读;有的老师也用到了比较富有心思的方法来教授新词,比如教师给出英语指令,学生依据指令做出相应动作。教师有意重读画线部分关键词语或短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成功地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接着由教师板书,展示相关重点词汇,全班朗x黑板上的关键词汇。

在此次活动评课过程中,就如何讲授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单词及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来教这个问题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都普遍反应生词量太大,不讲生词学生根本读不懂课文。可见,童话阅读教学中的生词到底该如何处理,成为了本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其实,笔者认为我们平时在真实的阅读活动中,并不是完全克服了生词障碍后才去阅读故事,尤其是面对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时更是如此。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生词方面的障碍便会在无形中弱化许多。因此,在开展童话教学时,要保护好学生的阅读期望,勇于跳出先教生词再阅读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尽情去体验“悦”读。

2.在对故事话题的交流中了解故事背景。基于很多学生以前就听过或看过中文版,某开课老师用了唤起回忆的方法来导入本课。教学片断如下:

T: 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story?

S1: Yes.

T: Who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Anybody knows?

S2: Alice

T: What is the story from?

S3: A book called Alice in Wonderland.

T: How can you say it in English?

S3: In our textbook.

T: Good, we can find the name of the book on P70. Let’s read it together: Alice in Wonderland.

T: Do you know its writer?

教师随后呈现关于作者的基本情况。

T: OK, let’s go into the English story together and try to get the answers about the questions.

这位教师的导入通过对故事话题的交流唤醒了学生对美好童年的记忆,也唤醒了学生对这个故事相关的点滴记忆,带着如此美好的感觉,学生很自然地跟着老师走进了这个童话故事。

3.在对故事的整体感知中理解故事内容。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大多数老师都会创设问题,如:

(1)Where was Alice that day?

(2)What did she see?

有位开课老师却不急于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细节,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场景的变化。(见表1)。

表1 故事场景的变化

Setting Time Meaning

Place 1 By a river Before jumping down the hole The real world

Place 2 In the hole While jumping down the hole The turning point

Place 3 In the hall After jumping down the hole The fantasy world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Rabbit 和Alice在三个场景中的行为动作,并将表示这些行为动作的动词短语摘录在表格中(见表2)。

表2 故事人物在三个场景中的行为动作

Place Rabbit Alice

by a river passed by, took…out of…and looked at, said, jumped down sat by, heard, looked up and saw, stood up and ran after, jumped down

in the hole / fell and hit

in the hall / found…alone, looked, saw…but not fit, noticed…and put…into…, could see…,tried to go through

通^对表1的分析,学生不仅对这个童话故事场景的变化及其描写用意有了初步认识,也对进一步阅读故事充满期待。通过对表2的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两个主要人物在三个场景中行为动作的变化,而且清晰地勾勒出故事脉络。

4.让学生在品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童话。在笔者观摩的几节展示课上都充满了制作精美的课件,但值得深思的是,在英语童话阅读的课堂上师生应该探寻怎样的美?

在评课环节,笔者曾提出此问题。老师们都畅谈了各自的想法。要让学生感受这些美,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接,从而有效获取对童心的感知。本文是一部美的童话,而朗读是获取审美感知的最佳方法。在本节课上,笔者认为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次数。通过大声朗读并模仿动画视频中人物的语音语调来更深刻地感受文字之美。我们不妨以爱丽丝掉进兔子洞这一段为例,看看如何使学生通过朗读来获取审美感知:

Down, down, down…Alice saw a small key on a table, but it did not fit any of the doors.

要想感受这段文字之美,在朗读时要把角色的微妙情绪变化读出来。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词句:首先“Down, down, down.”一组类似拟声词的连用,语气要缓慢、下沉而略显夸张。落地后发现独自一人被困一定是害怕的。在读Long, low时,一定要读出当时的心情。段末but前的句子要读出Alice看到希望时的激动,but后的句子则要读出希望破灭后的失落感。读完后,可展示六幅打乱顺序的故事图片,让学生简单叙述。你会惊喜发现,学生在没有被要求背诵的情况下,也能较有条理地复述简单的故事情节。所以说语言只有在真心投入去感受时才易被记住进而理解。教师需要创设更多适合学生心理阶段的情景。

三、童话故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分析语篇结构。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片断,语篇结构不完整,一般不可以划分段落,并且是没有中心思想的。

2.避免浅层的字面理解。应该从文本中的人物描写、语言特点、标点符号等方面引导学生细心研读、反复揣摩,使其深刻领悟作品,因此教师切不可把童话故事当做一般文学来教学。

3.避免落入一般文体的阅读俗套。不能采用适合信息文本阅读的略读、扫读或读前、读中和读后等惯用方法。因为这些阅读方法往往只是关注孤立的事实信息,而在文学故事中孤立的信息和情节并非读者的关注重点,读者所关注的是情节和情节之间的关联及发展。童话故事是运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

4.避免切割肢解故事文本。故事文本的教学要整体输入,切忌把故事切割肢解,正如人们在欣赏电视剧时最怕播的广告打断一样。任何一个文学故事都是一个整体,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整体领悟语篇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语篇的整体输入、整体吸收、整体加工和整体输出。这样学生才更能够看到篇章深层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5.避免剥夺学生的阅读体验。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总是在学生还没有看完故事时就打断学生阅读,急迫地告诉他们故事的结果或教育意义,剥夺了学生文学欣赏的体验过程,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未知的愿望。童话故事本身就很吸引学生,学生也有发现故事最终结果的心理期待和渴望,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整体阅读、整体理解故事文本,享受其中无穷的乐趣。

6.避免文学阅读止于课内。教材选用的文学作品,多为长篇故事的一个片段,是很好地指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和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拓展阅读是对课内童话教学的延伸,是在巩固课堂所学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在符合学生审美、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更多语言获取的途径,使学生在充分体验英语学习乐趣的同时,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童话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有效的英语童话阅读教学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教师要努力缩小童话阅读与现实阅读之间的距离,致力于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推断和联想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因此,尽管在初中阶段英语童话教学刚起步,但是运用阅读策略、培养阅读习惯的英语童话教学研究和引导学生感受阅读、体验“悦”读的阅读之行已经起航。

参考文献:

[1]陈莉.童话阅读:体验、想象与思索――兼谈周益民老师的童话阅读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 (1):38-43.

[2]唐光超.给儿童真正的童话――小学童话教学的误区和策略[J].学苑教育,2012(2):78.

童话英文版篇4

(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要:通过课例研究发现,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执教想象作文的策略有:带领儿童观察大自然,丰富表象,为重组表象奠定基础;以“第一人称”口述,角色转换,进入想象性的童话世界;顺应儿童心理,以富有意蕴的直观情境,触发儿童联想;以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情境构建出“情境链”,渲染出广远的意境,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 :李吉林;想象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72-02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只要求学生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教什么、怎么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想象作文的拓荒者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她就创造性地开发出了一系列想象作文教学课例。本文以李老师的经典课例《我是一棵蒲公英》为例,探析其想象作文教学策略,以便年轻一代语文教师们研习和借鉴。

一、课例呈现

笔者研读了《我是一棵蒲公英》想象作文课例[1],从教学环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表现这几方面作了归纳、梳理:

课前,李老师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寻找野花、认识野花,感受野花之美。这一堂想象作文课有如下教学流程:“环节1”,启发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回忆观察印象,再逐渐聚焦于蒲公英,在学生自主拟题的基础上,择取《我是一棵蒲公英》为题,以“第一人称”口述;“环节2”,引导学生依次介绍“我”的名字、模样、住处、兄弟姐妹、家中常客等情况,教师折断蒲公英的茎,学生联想到土壤妈妈,说“我”长大后的去向;“环节3”,理清思路,讨论确定文章的中心;“环节4”,引导学生凭借观察印象,分段口述,先介绍名字、模样,再举例说蒲公英的品格,而后观察蒲公英飘飞的种子,展开想象;“环节5”,教师总结,学生连贯口述全篇。“回忆说整体印象——多角度介绍情况——拟题、提炼中心——分段口述——连贯口述”这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推动儿童饶有兴味地投入回忆、思考、想象、口述活动。

二、教学策略赏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2]。想象作文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如何凸显这一亮点呢?从上述课例来看,李老师的如下想象作文教学策略值得我们研习和借鉴:

第一,带领儿童观察大自然,丰富表象,为通过想象重组表象奠定基础。在本课例中,上课之前,李老师通过精选观察场景、组织开展观察活动。野外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成一幅幅图画,会激起学生的热情,在他们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是活的,任何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赋予它鲜活的生命。李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及里,按“叶——茎——花”或“花——茎——叶”的顺序观察植物,这种指导蕴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美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些具有美感的丰富的表象为放飞儿童的想象力添上了有力的翅膀。

第二,以“第一人称”口述,引导学生角色转换,进入想象性的童话世界。李老师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的呢?首先,老师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即“我”的口气拟题目,拉近儿童与观察对象的心理距离(环节1);其次,以简笔画为抓手,告诉学生“现在你们大家就是蒲公英”,学生齐说“我是一棵蒲公英”,进一步缩短儿童与口述对象的距离(环节1);再次,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想象、口述的问题,均采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感到老师似乎在对“蒲公英”提出疑问,如“现在有许多同学还不认识你们,你们得自我介绍一下,你们准备先介绍什么?”(环节2)最后,在学生口述交流过程中,教师关注儿童以“第一人称”作拟人化表述的正确性,例如一名学生说:“我帮××改一下:‘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树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照得它们闪闪发光。’”李老师提醒道:“不要说树叶上,而说:‘我和姐妹身上滚动着露珠’,那就更好些。”(环节4)此时,“我”就是蒲公英,蒲公英就是“我”,儿童与口述对象蒲公英融为一体,主客合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想象性的童话世界中自由驰骋。

第三,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富有意蕴的直观情境,触发儿童的联想。当学生介绍了“我”的名字、模样等情况后,李老师提醒道:“你们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没介绍。”学生迷茫,思维陷入困顿状态,李老师就折断蒲公英的茎,在行间走动,让学生依次观察花茎里冒出的白色的乳浆,并提醒:“你们看到蒲公英里面冒出白色的浆,你们想还可以介绍你家的谁?”学生顿悟:“我知道了,蒲公英里面的浆是吸取的土壤妈妈的乳汁。”李老师又问:“你们长大了,准备到哪儿去?”学生的思维顺势拓展到“荒山”、“草原”、“森林”、“宝岛台湾”等地(环节2)。这样,教师引导儿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当学生描述了想去的地方,李老师走到窗口吹起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种子飘飘悠悠地飞到窗外,边描述边启发:“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又来到什么地方?那儿你刚去的时候是什么模样?后来又是什么样子?”(环节4)教师引导儿童就像一部移动的摄像机,从不同的视角,以动态的眼光,创造性地观察、想象、描述。

第四,以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情境所构筑的“情境链”,渲染出广远的意境,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整体观照课例,共设置了5个情境:情境①,带领学生观察野外生活情境,为想象作文提供表象、酝酿情绪,“环节1”即借助此情境展开的,引导儿童回忆,在脑海里重现“蒲公英”所生长的野外场景;情境②,通过简笔画和语言描述,推动儿童角色转换,由真实情境逐渐进入虚拟的童话情境(“环节1”),引导学生借助此情境,介绍“我”的名字、模样、住处、兄弟姐妹、家中常客等,构筑了一个由野花、野草、蜜蜂、蝴蝶等组成的色彩斑斓、生动和谐的大家园;情境③,让学生观察折断的蒲公英的茎,联系到土壤妈妈,丰富了童话情境的意蕴;情境④,通过描述、提问“那你们长大了,准备到哪儿去?”进一步拓展了童话情境的空间(“环节2”);情境⑤,学生观看窗口飘飞的种子,此情境,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展开想象,有学生想象“我”是如何将“荒山变成了花园”,有学生想象“我”是如何面对暴风雨的打击的。在老师所渲染的广远的意境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飞过崇山峻岭,飞向浩渺的云霄,飞向人们足迹不能到达的地方……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就这样“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性作文,不失时机地启迪、发展儿童的想象”[3]。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儿童的“想象之树”蓬勃地生长着,他们的创造性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文集(卷七):我们去寻找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47~4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童话英文版篇5

这份《宣言》是全球首份由政府、内容最翔实的儿童安全指南,其语言简单易懂,旨在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在《宣言》出台前,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对儿童安全问题只有政策性的指引,既不够全面,又缺乏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处理社会安全问题的建议。而《宣言》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

《宣言》内容包括: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即告诉孩子,安全重于一切;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有拒绝被亲吻与触摸的权利;生命第一,财产第二;小秘密要告诉妈妈,当孩子向大人说实话时,大人应当马上信任孩子,并及时帮助他们;不吃陌生人的东西;有权不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紧急情况下可以自己先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如果遇到坏人欺负自己,一定要告诉家长;坏人可以骗,在关键时刻可以踢人,可以夺路而逃。

《宣言》貌似颠覆了教育孩子“懂礼貌”的传统,实际上却培养了孩子发现危险、积极应对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的生命安全。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随后又对《宣言》加以改进,出版了便于儿童阅读的“少儿版”《宣言》,不仅配有生动的图片,还用简化的语言表达,即便是小学生都能轻松读懂。而且,“少儿版”《宣言》颜色鲜艳醒目,常被张贴在学校墙壁或公共场所的墙上,让孩子们在外出时能随时注意自身安全。

英国民众普遍认为,《宣言》给孩子及家长们带来了很多实际的帮助。一些父母坦言,在鼓励孩子与社会接触的同时,也担心他们会受到不法之徒的伤害。《宣言》用简单的话语教会了孩子如何面对陌生人。《宣言》的理念是:孩子对陌生人不理睬是对的,孩子没有能力帮助陌生人。

童话英文版篇6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童话人称代词翻译

英汉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是代词的使用。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之下,英语中较多地使用代词,而汉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少;汉语中少用代词而倾向于多用名词。以下两段文字可以说明这一重大差异。

英文:The more one thinks about it,the more extraordinary the case becomes.Not the murder itself;but the way people felt about it,the way they pitied Dick Turner with a fine fierce indignation against Mary,as if she were something unpleasant and unclean,and it served her right to get murdered.But they did not ask questions.[1]

中文:从此登锁成了搬迁公司的雇工。每天凌晨,他起个大早,随货车到一家住处,咣咣当当地把家什物器弄上车,再前往住宅新区,咣咣当当地把东西搬入新房子。新房子一般挺大,有好几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收拾得特别光亮。[2]

上面两段话分别摘自英国小说《野草在歌唱》和中国小说《五月的铜像》。不难发现,58个英文单词组成的段落里,出现了包括“it、they、her”等在内的8个代词,而在98个汉字的中文段落里却只有一个代词“他”,两个名词分别重复了两次。英汉语言中代词的使用频率差异可见一斑。

人称代词是英语语篇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类代词,在语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不仅能连接句子,而且还具有指示照应功能,在语篇中承载人际和语篇意义。翻译实践中,许多译者往往认为英语代词的翻译并非难事,对于语言内容相对简单直白的英语童话,其中的人称代词翻译起来更是非常简单,不必过多讨论,可事实并非如此。

一、目的论概要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翻译派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和莱丝于1978年在其共同发表的《普通翻译概论框架》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既然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译者就应在翻译目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使用最适合的方法进行翻译。方梦之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干种交际功能。[3]目的论认为翻译应遵循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这三个原则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主体性,对于同一文本的目的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主体性选择的前提必须是依据客观可行的理论依据,即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能随性翻译,以免导致译文读者对原文产生误解。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童话的目的性相对明确,即在给儿童带去快乐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道德、知识及文化教育。因此,译者在翻译童话时,必须了解这一目的,并在译文中贯彻这一目的。

二、英汉差异导致的人称代词翻译不当

本文通过考察学生的翻译语料发现,由于译者对英汉人称代词的使用习惯和频率把握不够,在翻译实践中对人称代词不够重视,因而没能处理好人称代词的翻译问题,导致了大量语句翻译不当,从而给读者的理解和欣赏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障碍。

(一)照搬全译原文代词,造成译文拖沓冗长

原文:Some of the new teachers,who were foreigners,and did not know the customs of the country,were very rude and rough.Every day they hurt the feelings of the people.With their axes they cut down the sacred trees.They laughed scornfully at the holy wells and springs of water.[4]

学生译文:有些刚来的外国牧师不知道这个国家的风俗,又无礼又粗暴。他们每天都做伤害人们感情的事。他们用他们的斧子砍倒圣树。他们还讥讽神井和圣泉。

原文选自荷兰童话The Kabouters and the Bells,其阅读对象是儿童,目的是给儿童创造阅读的乐趣,提供道德、知识及文化教育。基于这一目的,译者应尽量保证译文的语言简单易懂,在目标语中尽少使用表现指称对应关系的代词,从而减少认知困难,这样才能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上面的例子中,学生将原文的代词照搬全译,使译文显得累赘多余,艰涩难懂。可改译为:有些刚来的牧师不知道这个国家的风俗,所以既无礼又粗暴,每天都做伤害人们感情的事,不仅砍倒圣树,还讥讽神井和圣泉。修改后的译文省略了代词,直接引出由同一个主语发出的动作,使译文简洁易懂。

(二)译文代词所指不明确,造成歧义

原文:They reviled the people,when they prayed to great Woden,with his black ravens that told him everything,or to the gentle Freya,with her white doves,who helped good girls to get kind husbands.They scolded the children at play,and this made their fathers and mothers feel miserable.This is the reason why so many people were angry and sullen,and would not listen to the foreign teachers.[4]

学生译文:伟大的沃登之神,他有群黑色的乌鸦,能把发生的事都告诉他;温柔的弗雷亚之神,她有一群白色的鸽子,会帮助善良的姑娘找到好丈夫。人们向他们祈祷,可是他们却辱骂他们;他们责骂正在玩耍的孩子,这让他们的父母感到很痛苦。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很生气、很懊恼,不愿意听这些外国牧师的话的原因。

原文语篇中有很多人称代词,如“they、his、him、her、their”等。不同的代词各有所指,如果未准确理解,势必会造成误译,导致对整个语篇的理解错误。学生的译文比较机械,直接用“他们”“他”和“她”代替相应的英语代词,却未指出具体所指代的对象,让人(尤其是儿童)感觉各代词的所指都有歧义,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例如,“他们却辱骂他们”中的第一个“他们”究竟指哪些人,是两个神灵还是另有所指,根据上下文是不大容易推断出来的;同样,“他们责骂正在玩耍的孩子”中的“他们”也无确定的所指,让读者理解起来很困难,译文的可读性也大大降低。上文说过,根据目的论的思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译语文化环境下所要达到的预期交际功能(一种或若干种),英语童话汉译时必须考虑到童话这一文化载体是否能够被读者接受和认同,若出现误译或语意表达不清,势必会导致交际失败。可改译为:

据说,伟大的沃登之神有群黑色的乌鸦,能把发生的事都告诉主人,而温柔的弗雷亚之神呢,有一群白色的鸽子,能帮助善良的姑娘找到好丈夫。可是当人们对着沃登和弗雷亚祈祷的时候,从外国来的这些牧师却辱骂他们,甚至还责骂正在玩耍的孩子,这让孩子们的爸爸妈妈非常伤心。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又气又恼,不愿听牧师的话了。

改译后,不再把代词机械地一一译出,而是把可能产生歧义的代词译成具体的所指对象,避免读者产生困惑或理解混乱。

(三)拘泥原文代词,译语欧化而诘屈聱牙

英语的一个典型特色是频繁使用人称代词以创造语篇衔接和思维连贯,在翻译实践中,许多译者因为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翻译时过于拘泥原文形式,将代词机械译出,导致译文严重欧化,不仅生涩难懂,而且原语文本所特有的风格也因此丢失。例如:

原文:All the fairies we ever knew are very slow to change either their opinions,or their ways,or their fashions.Like many mortals,they think a great deal of their own notions.They imagine that the only way to do a thing is in that which they say is the right one.[5]

学生译文:所有我们知道的仙子们,都很少会改变她们的想法,或者她们的方式,或者她们的穿衣服的方式。和很多凡人一样,她们总是对自己的观点很执着。她们觉得做事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按照她们说的正确的方法去做。

学生译文似乎十分符合目的论所说的忠实原则,原文的信息没有任何遗漏,所有的代词都已译出;然而,原文的首要目的是列举式地描写仙界里的各种法则和仙子们思想上的一成不变,语气上略微不满,带了些许调侃之意。译文逐字逐句地翻译,几乎将所有的人称代词都翻译了出来,似乎极为强调事物或观念的所有者,强调是“她们的”(不是“别人的”)。这种过于拘泥原文形式的译法致使译文不符合汉语“少代词多名词”的语言特点,既没有体现童话语言生动有趣的特色,也没有忠实传达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可改译为:我们所熟悉的仙子们,对自己的思想呀、生活方式呀,还有穿衣服的方式呀,都转变得很慢。和凡人一样,仙子们思想固执,老想着只能按自己认为对的方法做事儿。修改后的语言更符合儿童心理,更能传达出童话的意味以及原文作者的语气和态度。

三、目的论原则与童话中英语代词的译法

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译者作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桥梁,担负着传递不同语言文化内涵的责任,因此必须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目的以及原语文本的意义内涵,以使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顺利达成交际。翻译目的论是对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的突破,其核心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它包含了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c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这三个原则对于英语童话中人称代词的翻译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直译法

这一翻译方法主要由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中的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所决定。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能被受众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交际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译文间应该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与忠实原文类似,但其忠实的程度和形式是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的。在童话翻译实践中,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对于能够直接用汉语中相应的人称代词明确传达信息内容的,可以直译为相对应的人称代词,以避免给读者造成记忆上的负担。例如:

原文:It was a princess who stood outside.But my,what a sight she was with the rain and the storm! Her hair and her clothes were running with water:water was running in through the toes of her shoes and out at the heels.But she said she was a real princess.[6]

译文:站在城门外的是一位公主。可是,天啦!经过了风吹雨打以后,她的样子是多么难看啊!水沿着她的头发和衣服向下面流,流进鞋尖。她说她是一个真正的公主。[7]

原文中的“she”和“her”均可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人称代词,用直译法译出易让读者(主要指儿童)理解,并在中文中有意义,且能够和上下文保持语际和语内一致,不会给译文的受众带来理解交际的误区,因此符合目的论的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

(二)省译法

这一翻译方法由目的论的三原则共同决定。翻译理论中所指的目的包括了译者做翻译的主要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选择使用某种翻译策略要达到的目的。由于不同的童话译者有不同的翻译目的,此处暂不考虑译者翻译的主要目的。从交际目的来看,童话力求在给儿童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道德、知识和文化教育。因此译者在翻译童话时,必须把英语国家的文化间接传递给汉语读者,让儿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领会一些教育意义。翻译目的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都要以目的原则为基础,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更加注重信息文化的传达,同时保持译文的忠实和连贯,使译文具有可读性。

针对逐一翻译代词会造成译文累赘的情况,在英译汉时,根据译者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可采取省译法来适当省略代词;由于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省去部分累赘的人称代词并不会造成译文理解困难和内容上的不符,也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以及语内语际的连贯性。例如:

原文:…When they were first made,they were so ugly,that they had to live where they could not be seen,that is,in the dark places.[4]

原文中出现了四个“they”,指的是同一人物――小矮人。根据目的论三原则,可以把不必要的代词省略而译为:这群小矮人一生下来就很丑陋,没办法,只得住在黑乎乎的地方,这样就谁也看不到了。虽然没有照字面译出“他们”,却并不影响读者理解译文。

(三)增词具体化

这一翻译方法同样由目的论三原则共同决定。根据童话翻译的目的和童话的语言特色,同时考虑到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进行童话翻译时,对于一些重复提到的人称代词可以具体化或补充说明,把代词的所指具体说明,回放上文信息,加深儿童读者的印象,达到译文内容上的连贯,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文化,达成交际。例如:

原文:…and so she was called Thumbelina.She was given a splendid lacquered walnut-shell as her cradle blue violet-petals formed her mattress and a rose-petal her eiderdown.[6]

译文:……因此人们就把她叫做拇指姑娘。拇指姑娘的摇篮是一个光得放亮的漂亮胡桃壳,她的垫子是蓝色紫罗兰的花瓣,她的被子是玫瑰的花瓣。[7]

原文中的第一个“her”本应译为“她的”,为了衔接上下文,译者把它具体化为“拇指姑娘”,以便清楚交代本段话的主语,回放前面提到的信息,使读者可以明白文中代词的所指,从而达到语内语际间的连贯。

综上所述,在童话翻译中,可以结合目的论分析和解决代词翻译不当的问题,并借助目的论三原则探索相应的翻译方法。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形式,除了注重其中代词的翻译外,当然还有许多东西要考虑在内,比如童话所揭示出来的儿童的认知能力,童话中暗含的文化内涵、背景知识等等,都需要译者在翻译中结合相关翻译理论总结思考,选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做好童话翻译工作。

(本文为宁波大学2010年度学科项目[项目编号xks043]的成果之一。)

注释:

[1]

[2]钟求是《五月的铜像》,江南文学双月刊,2006年第六期,第6页。

[3]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4]

[5]Elliot Griffis,William.Welsh Fairy Tales Ebook copyright:

2005。

[6]Andersen,Hans著.Kingsland,L.W.译.Hans Andersen's

Fairy Tales:A Selec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6 ,第28页,第29页,第30页。

[7]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故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3.1,第59页,第166页。

参考文献:

[1]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丁素萍,阎凯.英语第三人称代词预指照应及其翻译模式[J].长

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3]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

[4]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编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7.

[5]许建平.英语人称代词的翻译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

(S1).

童话英文版篇7

波特自幼由保姆带大,平日很少与父母见面。她没上过学,只在家里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波特的父母不喜欢让子女与其他小孩子接触,所以,波特很少有机会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她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家庭女教师和弟弟一起度过的。波特和弟弟有时会感觉寂寞,所以,他们饲养了许多宠物,有兔子、老鼠、乌龟、鸟、蝙蝠、青蛙……小波特经常为她的宠物们想象出许多故事。弟弟11岁后进入了寄宿学校,宠物便成为波特唯一的玩伴,这些宠物后来成为她的“彼得兔”系列故事中各种角色的原型。波特曾先后养过两只兔子,第一只宠物兔叫本杰明,第二只名叫彼得。她不管去哪里都带着彼得,甚至用宠物绳带着它上火车。

波特很早就展露出绘画天赋,她把宠物作为模特儿,给它们做素描。通常,波特会花很长时间观察这些动物,然后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地练习绘画。这为她以后做与小动物相关的插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彼得兔”系列图书成为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可读可赏、图文并茂的作品。

15岁时,波特与父亲到英格兰湖区度假,她立刻就迷恋上了那里的青山碧水,从乡村美景中汲取到了很多灵感。后来,这些乡村风光成为调皮的彼得兔和朋友们活动的场景,也成为许多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小动物的陪伴下长大的波特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喜欢小动物也同样喜欢小孩子,她常常给朋友的孩子自编自绘一些童话。《彼得兔的故事》源于1893年波特写给家庭教师的五岁儿子诺维尔的信件。这位家庭教师的儿子长期卧病在床,波特不知道在信件中该对他说些什么,就讲故事给小男孩来娱乐,“亲爱的诺维尔,我不知道应该给你写些什么,那么就让我给你讲一个关于四只小兔子的故事吧。从前有四只小兔子,他们的名字叫跳跳,蹬蹬,短尾巴和彼得,他们和兔子妈妈一起,住在一棵高大的无花果树下的…--”

就这样,《彼得兔的故事》诞生了。

在故事中,彼得兔穿着蓝色的夹克和棕色的鞋子,被以拟人化的手法呈现给读者。彼得兔的家中有妈妈,还有三个姐姐,彼得兔的爸爸没了,他的爸爸被农夫麦奎格捉住,做成馅饼吃掉了。调皮的彼得兔不听妈妈的警告,偷偷地溜进了麦奎格先生的菜园,拼命地偷吃菜园里的蔬菜。于是,彼得兔被发现了,为了不被麦奎格先生捉住做成馅饼,他慌里慌张地到处乱蹿,结果,彼得兔把他的蓝夹克和鞋子都弄丢了,还不得不躲进了一个装满水的铁罐中,晚上回家就病倒了,姐姐们吃了一顿香喷喷的晚饭,妈妈却让彼得兔喝了满满一大勺的药。最后,麦奎格用彼得兔留下的夹克和鞋子做了一个稻草人,放在菜园中,用来吓唬过路的麻雀。

1900年,波特从诺维尔那里把所有的信件都借了回来,进行编辑整理,把《彼得兔的故事》向出版社投稿。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卑微,作为女性的作品,《彼得兔的故事》先后遭到六家出版社的拒绝,于是,波特决定自费出版。1901年圣诞节前,波特出版了第一版黑白彼得兔,共印了250本,通过亲戚朋友的推荐,书销售得很好。第二年,沃恩出版社决定出版彩色版彼得兔。令波特本人始料未及的是,《彼得兔的故事》受到了狂热的欢迎和如潮的好评,陆续被翻译成了30多种语言。

1904年,第二本“彼得兔”故事《小兔本杰明的故事》与读者见面了。小兔本杰明是彼得兔的堂兄,他和彼得兔一起溜进麦奎格的菜园,两人打算偷回彼得兔丢掉的夹克和鞋子。但是,他们却被麦奎格养的大猫给抓住了。幸好小兔本杰明的爸爸及时出现,救了他们两个。为了惩罚他们不听话,小兔本杰明的爸爸用树枝狠狠地抽打了他们的屁股。

之后,波特又陆续出版了一些与彼得兔相关的故事,这些书一起构成了“彼得兔”系列故事,构筑了世界童书史上的经典之作。从此,顽皮而又惹人爱的彼得兔便成为世界儿童故事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一百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儿童文学长廊里,打动着全世界孩子的心。小读者觉得,自己就是那只调皮可爱而又偶尔不听妈妈话的小兔子。作者波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用好玩儿的故事和好看的图画记录着自己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彼得兔”系列故事包含着波特对儿童、小动物和自然美景的浓浓爱意。波特亲手为故事绘制插图,将她所喜爱的小动物绘成插画,每一幅画呈现的小动物世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优美的插图与生动的文字相映成趣,文笔美与视觉美融为梦一般的意境,真实地向读者传达了童真和童趣。

如今,“彼得兔”系列故事被认为是欧美图画故事书的开山之作。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童话,故事里朗朗上口的童谣,配上精美的插画,曾经激荡起无数孩子的情感,陪伴着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将此书列为“100本最佳童书”;美国《出版者周刊》称之为“所有时代最畅销童书”;纽约公共图书馆将之列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世纪之书”’。在英语国家中,几乎每个孩子手中都会有一两本“彼得兔”的故事,因此它更享有“儿童文学中的圣经”美誉。

“彼得兔”不仅在文学界久负盛名,还逐渐成为芭蕾舞、音乐剧、电影、动画片等其它艺术领域的主角;以“彼得兔”形象为标志的外延产品已经发展成世界知名的儿童品牌;以“彼得兔”命名的网站正以不同的语言运行着。

“彼得兔”故事的出版让波特结识了她的初恋情人——出版商诺曼,诺曼对她的出版和写作给予了巨大的鼓励和支持,使她随后又接着出版了彼得兔系列的其它故事。然而,不久后,诺曼突然病故,波特遭受了不小的打击。直到47岁时,波特依然过着单身生活。除了写作,她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1909年,波特购置了一个农场,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她接触到并喜欢上了法律顾问威廉,赫利斯。1913年,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夫妻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精心饲养绵羊,曾多次在全国的绵羊秀中获奖,他们还训练牧羊犬、培训小猪,这些小动物的形象在波特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踪影。

波特不仅喜欢并饲养小动物,她还热恋着大自然。英格兰的湖区及其周边的农场是她挚爱的地方,她曾经买下了湖区周边的15个农场约4000英亩的土地。1903年之后,波特一直在湖区的山顶农场居住,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和美景。如今,山顶农场依然保留着波特生前居住时的原貌,吸引着大量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光。

童话英文版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目标 有效的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98-02

【Abstract】Teaching English to children has become a highly skilled career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hav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chniques and sensitivity for both teaching children and teaching a foreign language to children. Through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sentence of a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st, this paper analyses that English teachers at primary schools should see clearly the teaching aim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ransform their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role in order to carry out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im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一、引 言

在一张小学一年级英语月考试卷上,笔者发现这样一道英译汉试题:“May I have an apple?”一个学生把这句话翻译为“我要一个苹果”,老师给他判错并修改为“可以给我一个苹果吗?”按照传统英语语法,这是以情态动词“may”引导的一般疑问句,表达委婉的语气,通常可翻译为“可以给我一个苹果吗?”意在表达客气的需要某物。然而,这位学生的回答就是错误的吗?原句是一个孤立的、没有语境的英语句子。根据这句话的实际交际意图,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想要一个苹果”,这是一个一年级学生看到句子所能想到的意思,这个回答也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只是在表达语气上有所不同,学生译句体现的是一个陈述句语气,而不是原文中的疑问句语气。可以说,这个孩子的回答突破了成人固有的翻译这类句子的思维模式,完全符合孩子的日常生活体验,是一个很好的回答。那么,教师在外语教学实践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解决?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小学外语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小学英语的有效教学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其丰富的阶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特点,把它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有效的外语教学。

1.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我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1]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这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1]

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也不再是简单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学习,它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发展创新能力的任务。另外,新课标强调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这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

为了与初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进行衔接,打好基础,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应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为主,鼓励儿童以有趣的、游戏的方式学习英语,让学生认识到外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价值,培养学生自己应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语言意识,做好英语学习的心理准备。

20世纪80年代,英国出版了英国中学生通过学习外语培养语言意识的几个项目报告。这几个项目的目的是刺激儿童对语言的自然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语言问题进行思考。[2]同样,在小学阶段,提高语言意识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使用天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是他们学习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另一种方式。在许多国家,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能够用该语言进行交流或者提高交流能力。比如在西班牙,他们认为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教一门外语,而是教会孩子如何使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学一门语言的本质并不是学它的语音语调,也不只是学它的语法知识,而是学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思维方式。[3]

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不妨更多地关注培养和加强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语言问题进行思考,寻找不同的答案,比较分析不同的语言现象,敢于质疑老师的思想,从而培养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转变教师角色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权威者”(authority)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facilitator)和“引导者”(guide)。试想一下,如果那位英语老师只是一味地在试卷上划叉并写上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是坐下来听听那位学生的解题思,那么,这位学生从错误中学到的就是机械地背“标准答案”,孩子天生具有的观察、质疑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慢慢消失,我们的外语教学又回到了上世纪的“填鸭式教学”(spoon feeding teaching method)。因此,除了要逐渐转变教师角色外,教师还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课后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

4.创建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像是勇敢的冒险者和语言实验者,他们会积极地尝试新语言的表达方式,会不怕犯错误地与同伴和周围的人交流。同样,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儿童也勇于挑战、猜想和预测未知的东西,这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而不是被不断地纠正或是被置于过度严格的氛围,这样会使孩子们变得很沮丧。如果所有的语言学习都受到过度的指导,就会使这种学习变得太简单枯燥。因此,教师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清楚地表达同一件事情,并且在任何有需要时努力为孩子们提供进行有意义交流活动的机会,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三、结束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把儿童看做思想家。他认为儿童不只是无知或只是一个空空的容器,而是个有能力推理、把事情弄懂的人,因此,教师该关心的是理解儿童之所思以及儿童如何达成他目前的信念。[4]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一门外语的兴趣以及增强母语和第二门语言比较意识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此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教师切不可墨守陈规,简单判断学生学习中的对错,这样会极易抹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宽松、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儿童在学习一门外语的经历中充满乐趣,而不是给他们的学习增加额外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新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2 Brewster, Jean, Gail Ellis & Denis Girard. The Primary English Teacher’s Guide(王晓阳等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童话英文版篇9

【观  察】

1、观赏一次夕阳西下的美景,看一看变幻莫测的火烧云。

2、和爸爸妈妈一起数一数星星,比一比谁的眼力强,看到的星星多。

3、找一窝搬家的蚂蚁,看一看它们的搬家路线图。

4、看一看夏日里的小狗有什么特点,弄清它们为什么老是伸着舌头。

5、看看夜晚能否在草地上发现一只萤火虫。

【聆  听】

1、清晨,到附近的树林里听一听鸟儿的鸣唱。

2、午间,打开窗户听一听蝉儿的鸣叫。

3、下午,到楼下小花园里听一听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

4、雨后,到水塘边听一听青蛙的歌声。

5、夜晚,听一听花圃里或田野里虫儿们开的音乐会。

【健  身】

每天确保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可以自己跳跳绳、踢踢毽子、做做操,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晨跑,有条件的还可以打乒乓、打篮球。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学会一种新的锻炼方式。

【读  书】

1、每天早晨进行一刻钟的美文诵读。

2、每天上下午的读书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3、对自己的书籍进行一次整理,分门别类的放在书架上或书橱里。

4、至少购买并阅读2本适合低年级阅读的课外读物,(偏重于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小儿歌等)

【家  务】

1、学会拖地、洗菜、洗碗、打扫房间。

2、负责拿牛奶、取家里订阅的报刊。

3、学会淘米并用电饭煲蒸米。

第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阅读书目推荐

1—2年级必读

1、《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2、《逃家小兔》

3、《我爱我爸爸》(绘本)             4、《红鞋子》

5、《爷爷一定有办法》                 6、《安徒生童话选》(拼音读物或绘本)

7、《格林童话选》

1—2年级选读

1、《哪吒传奇故事》童趣出版社          2、《王一梅童话系列》王—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挪威) 埃格钠          4、《兔子坡》(美国 ) 罗伯特 •罗素

    5、《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汤素兰等明天出版社                      6、《稻草人》 叶圣陶

7、《晚上的浩浩荡荡童话》 梅子涵著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8、《胡萝卜种子》      

9、《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日) 宫西达也著 杨文译 蒲蒲兰绘本馆      10、《小精灵的秋天》

11、《可爱的鼠小弟》 (日)中江嘉美、上野纪子著 赵静、文纪子 南海出版社

12、《丁丁历险记》 (英)迈克•法尔著 邹晓平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3、《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英)罗尔德•达尔 代维译 明天出版社

童话英文版篇10

作者:(美)塞伊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艾伦塞伊通过对外公在日美两国生活的回忆,讲述了自己家庭中独有的跨文化经验。

灵力

作者:英格丽德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密卜斯一家有一个世代相传的秘密:每个人到十三岁时,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灵力”。只有爸爸,是个没有任何灵力的普通人。

博客达人就是我

作者:伍美珍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争强好胜的主人公用幽默搞笑的语言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了竞争对手的挑衅,一定会让你捧腹大笑,而在这篇故事中,作者还透露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怪叔叔,我不上你的当

作者:尚阳、杜蕾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告诉男孩儿们,在成为男子汉的道路上,安全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野猫的首领

作者:张之路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野猫的首领》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短篇童话合集,包含七篇短篇代表作品。

DK儿童百科百问百答

作者:英国DK公司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看到各种问题的答案,还能读到300个不可思议的奇闻怪事,500个纵横交错的知识链接,200个与你一起互动的科学常识……

生命价值

作者:小多(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这是中国第一套讲“我”的综合读本丛书,旨在补充学校教育中缺失的生命教育内容,通过多种角度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展现人性关怀和科学发展。

真假钥匙奶奶

作者:(日)手岛悠介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这是日本儿童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有着独特的励志、乐观、积极的教育意义,为今天的儿童和家长所喜爱。

我是郑亚旗

作者:郑亚旗

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

郑亚旗用文字记录了他与父亲“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对话,用镜头“记录”了最真实的地球。

岩石,如此活泼

作者:(美) 阿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