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童话特征与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13 10:44:19

科学童话特征与教学研究

【摘要】科学童话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科学小品,其特征是科学精神与浪漫幻想交融、知识结构与故事要素相协、科学语体向文艺语体转化。科学童话教学,应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是在读懂“写什么”方面的正确目标取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科学童话教学的要点。

【关键词】科学童话,目标取向,教学要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小蜗牛》《小蝌蚪找妈妈》《在牛肚子里旅行》等。这些课文属于科学童话,与一般的文学童话有所区别,但鲜有文章论及此类课文的教学。鉴于此,笔者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类文章的认识。

一、科学童话的特征

科学童话是“自由运用各种文学手法来传播科学,往往妙趣横生,能够激发读者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的科学小品家族中的特殊成员。关于科学童话的产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宗介华先生如是说:“一些科学知识,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可以成为一篇孩子们乐于接受的童话作品,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童话也就应运而生,受到广大小读者的喜爱。”[1]科学童话具有以下特征:1.科学精神与浪漫幻想交融科学童话中的科学精神体现为求真、求实,确保所表述的知识具有经得起反复检验的客观性,不能马虎地表述,更不能主观臆造,以免让小读者接收不正确的信息或错误的知识。例如,统编教材中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向小读者讲述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全过程。小蝌蚪成长的过程必须与事实完全相符,可以得到重复验证,这就是知识的客观性,体现了科学精神。幻想被称为童话的灵魂。科学童话沿用童话共同的创作手法——幻想。让鱼虫说话,让花草思考……天马行空地创造出荒诞不经、在现实世界根本不可能遇到,也不可能发生,却包含着粗浅而正确的科学知识。《小蝌蚪找妈妈》里的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等角色本没有言说的能力,但经过作者的想象却具备了这种能力。这就是幻想。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荒诞不经的童话幻想看似水火不容,在科学童话里却相得益彰。2.知识结构与故事要素相协每篇科学童话所表述的知识往往由几个要点组成,这些要点形成一个微型结构,故事的情节安排与人物设定往往基于这一结构,服务于对知识的介绍或解释。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情节结构与知识结构一致。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阅读”编排了一篇科学童话《企鹅寄冰》:非洲的狮子写信给南极的企鹅,请他寄冰;企鹅用箱子寄冰,多天后狮子收到的却是水。狮子把水退回去,并给企鹅写了信:请你寄冰,为何寄水?企鹅阅信开箱,糊涂了:明明是冰,怎么说是水?非洲炎热,冰化成水;南极寒冷,水结成冰。此为本文科学知识的微型结构,整个故事情节都是据此结构而展开的。第二,人物道具化,淡化个性。科学童话既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便不是其首要目的,这让科学童话迥别于文学童话。科学童话中的人物是为表述或解释知识而设定的,其功能相当于“道具”,故而人物个性模糊,即使有一定的个性,也往往性格单一,缺少变化,“不需要甚至要避免性格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免干扰对科学知识的有效阐释”[2]。概而言之,科学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不是或主要不是审美形象。3.科学语体向文艺语体转化纯科学类的作品多使用科学语体,离不开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等,辨识度很高。科学小品文为了普及知识,往往只保留必要的概念和术语,以文艺语体为主要表达手段,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例如,统编教材中的科学小品文《花钟》,描绘了不同花朵的开放,文中使用了“吹起……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等文学性极强的语词,极具可读性。科学童话的阅读主体更为低龄化。为了与特定读者群体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阅读心理相适应,科学童话往往将科学语言的使用降到最低限度,除了极个别必要的概念、术语,作家往往会将科学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特点也更符合童话这一体裁的要求。科学语体最大限度地向文艺语体转化,给科学童话的辨识增加了难度,但根据前两个特征,总体上依然可以辨别出来。但要说明的是,不同的科学童话作家,其创作观并不完全相同,出于某种考量,往往会强化或弱化某些方面,导致有些科学童话作品在前两个特征的某些方面不是很鲜明和突出,可能会使其与一般童话的界限模糊,但传播知识始终是科学童话创作的主要意图。抓住这一点,辨识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科学童话教学的目标取向

一篇课文,无论何种体裁,其教学目标在阅读层面一般从四个角度确定:一是读懂课文写的是什么,此为把握思想内容方面的目标;二是读懂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是把握语言形式、积累语言材料方面的目标;三是懂得怎么学,即过程方法方面的目标;四是不独立存在而渗透于上述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科学童话从上述第二、三、四方面确定目标,若不涉及难易、多寡或深广度问题,单就取向而言,一般不会引发争议。容易产生争议的是在读懂“写什么”方面,若认识模糊,处置不当,便会导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扭曲,使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科学童话教学,初步了解粗浅的科学知识,是在读懂“写什么”方面应然的目标取向。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科学童话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意图,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则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关于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要求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科学童话的创作意图是借助趣味故事介绍科学知识,那么,初步了解这些知识即体会文章的主旨。第三学段的要求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4]对于说明性文章,“抓住要点”主要是指抓住科学知识的要点。本学段教材所选说明性文章大都是科学小品文,中低年级的科学童话与之大致相同,虽然教学目标难度有所不同,但目标取向应一致。新课程标准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目的是“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5]。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有“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6],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有“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7]。在国家课程层面,近些年一直倡导跨学科学习,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跨学科学习并没有落实到位,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跨学科学习势必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科学童话教学中,将了解科学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之一,其实是在单篇课文教学中实践跨学科学习,完全符合语文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从阅读的特点,还是从国家课程顶层设计或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看,科学童话教学都不能忽视对科学知识的了解。

三、科学童话的教学要点

科学童话教学应在把握学情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结合教材编排的训练重点,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适切的教学策略。1.根据情节发展,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要随着情节的发展和情境的变化安排各项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知识,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科学童话之所以借助妙趣横生的故事传播知识,而不是干巴巴地直接把知识告诉读者,就是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故事,入情入境,最大限度地体验故事的趣味性。科学童话大多编排在中低年级,特别是低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做游戏,能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学习活动便有了些许游戏活动的趣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还原故事情境,直观了解知识若说科学知识是“盐”,科学童话便是“溶盐入水”,呈现于其间的“盐”了无痕迹,已非原生状态。科学童话教学固然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但更宜让学生“饮水得盐”而非直接“吃盐”。科学童话教学适宜让学生在课堂上还原故事或演绎故事,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课文传达的科学知识;不应将“溶水之盐”再次提炼成或还原为理性的、原生状态的知识。科学童话一旦进入教材,学习者的年龄便基本确定了,教师可根据学情,结合故事情境,进行适当拓展或补充,并借助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手段,呈现科学知识。3.兼顾多项任务,全面达成目标了解科学童话写了什么只是一个目标,不是唯一的目标,教师还要根据学段要求、单元训练重点等确定其他教学目标。目标底下有若干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要对这些内容或任务进行组织,将其合理、巧妙地安排到教学过程中。如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初读课文时,教师可先安排识字写字的任务,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再设计两个学习任务:一是了解牛有四个胃和反刍的特点,这是根据科学童话的文体特点而制定的学习任务;二是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并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本文课后习题的要求。根据红头在牛嘴里、进到牛肚子里、回到牛嘴里、从牛嘴里出来的情节,教师依次引导学生进入不同情境,完成上述两个学习任务。以红头进了牛肚子里的情节为例,可这样进行教学:(1)还原情境。青头和红头正在草地上捉迷藏,突然来了一头大黄牛,把红头和草一起“卷到”了嘴里。学生齐读课文“正在这时……到嘴里了”。(2)演绎故事。如果你和同桌分别是青头和红头,你们各自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第8~11自然段,画出体现青头、红头心情的词句并体会,然后同桌分别扮演青头和红头,读出各自的心情。最后分组向全班汇报,交流体会。(3)教师小结:红头恐惧、绝望,青头指挥若定、从容不迫。(4)探究心情不同的原因,同时了解知识。教师相机出示牛四个胃的示意图,结合红头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探明原因:红头因不知牛有四个胃和反刍的特点,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所以恐惧、绝望;青头懂得这些知识,知道只要应对得当,红头就有活命的机会,所以虽为朋友担心,但仍能指挥若定、从容不迫。(5)指导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心情,指名学生展示并评价。科学童话是一种重要的文章类型。正确把握其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并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才能高效实现目标,发挥科学童话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宗介华.童话+科学知识=科学童话?[J].小学语文,2016(3).

[2]邓彤.科学童话:研究性写作与创意写作的耦合[J].中学语文教学,2016(2).

[3][4][5][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12,36,34,34.

作者:邵永红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