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8:43:19

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范文篇1

一、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及具体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一)项所称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三)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6号)第七条规定:“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二、适用范围

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帐征收方式管理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统称企业。

三、审核程序及报送材料

(一)研究开发项目立项

研究开发项目,是指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活动。其研究开发经费可以是企业自有资金,也可以是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补助资金及其它资金之和;其项目立项,可以是企业自主决定列入本单位研究开发计划,也可以是经企业申请,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列入研究开发计划。

(二)研究开发项目审核

1、省属企业要求享受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的,应将有关研究开发项目立项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开发费用预算决算等材料报省科技管理部门,由省科技管理部门会同省财政、税务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审核该项目是否属于研究开发项目;其他企业要求享受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的,应将有关项目材料报企业所在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由市级科技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税务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审核该项目是否属于研究开发项目。

2、已列入国家、省、市研究开发计划的项目,不需再会同有关专家审核。产业化项目中有研究开发内容的,必须单独报送有关材料,逐项审核。省或市科技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每季度末审核一次。经专家评审后,由省或市科技管理部门出具“研究开发项目审核意见”,并对其作出是否是研究开发项目的判断负责。

(三)研究开发费用审核

1、研究开发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折旧费,委托其它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专利申请费、维持费,科技保险保费,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开发直接相关的其它费用等。

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活动(包括采用新的工艺、材料、装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发生的费用,不计入研究开发费用。

2、项目研究开发费用由企业自主选择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事务所依据财税制度和前款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进行审核。企业应提供该项目的立项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研究开发费用预算决算、有关财务账证等。经依法审核后,由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事务所出具“研究开发费用审计报告”,并对其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四)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

1、企业在纳税申报时,凭以下材料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核准手续。

⑴研究开发项目立项计划文件及其研究开发费用预算;

⑵省或市科技管理部门出具的“研究开发项目审核意见”;

⑶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事务所出具的“研究开发费用审计报告”;

⑷研究开发机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⑸其它有关材料。

2、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业提供的上述材料和纳税情况对项目研究开发费用进行审核确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加计扣除,并将项目名称及核准的研究开发费用数额抄送出具“研究开发项目审核意见”的省或市科技、财政、税务管理部门。

四、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企业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研究开发项目要列入研究开发计划,研究开发费用必须编制预算、决算,必须有合法的凭证,做到账证齐全、单独核算。经审核,研究开发费用没有单独核算和账证不全的,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政策。

(二)涉及国家秘密的研究开发项目,由企业凭国家或省有关部门立项文件和企业提供的研究开发费用材料,直接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核准手续。

(三)小型微利企业(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的研究开发项目,由企业凭省或市科技管理部门出具的“研究开发项目审核意见”和企业提供的研究开发费用等相关材料,直接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核准手续。

(四)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事务所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审核,不得弄虚作假。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省科技、财政、税务管理部门将取消其研究开发经费审核的资格,并报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研究开发范文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研究开发范文篇3

关键词:未来;移动通信;研究开发

移动通信指的是移动用户之间或者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技术,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电子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移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并且成了现阶段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通信方式。我国现阶段所使用的普遍是4G移动通信模式,其能够为用户在不同的固定以及无线平台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并且拥有者定位定时、数据采集以及远程控制等诸多功能,这也使得4G移动通信技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

一、未来移动通信的网络体系构造

在未来网络通信系统中具备非对称性,并且超过了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以及自适应的诗句切换能力,并且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移动通信系统。在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中应当还具有了无线服务功能,并且能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直接连入到互联网中,此外,这种移动通信技术还能够为用户提供通信信息以外的数据采集、定位定时以及远程控制等诸多业务功能。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其网络体系应当分为三个层次,即物理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物理层给予用户提供一定的接入与选路功能,网络层可以作为桥接层来对用户提供QOS映射以及开放式IP接口等诸多服务。而在应用层上面所运用的也多是开放性的接口,并且可以应用于第三方的开放以及相关新业务的提供。此外,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高速率与高容量,对于一些高速移动的用户其数据传输的速率也应当保持在2Mbit/s以上,中速移动的用户其速率则需要达到20Mbit/s,对于一些低俗移动或者静止的用户,其数据的传输速率甚至要达到100Mbit/s这一水平。②该类移动通信系统的兼容性应当更加的平滑,并能够与各种网络进行互联,以及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无缝切换的功能。③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并可以借助于相应的智能技术,来进行网络资料的合理性分配。④拥有良好的用户共存性,比如可以根据网络的实际状况以及通信信道的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自适应处理,并可以使得各种用户设备能够得以共存,从而充分满足各类型用户的具体需求。⑤拥有者高度自治的自适应网络,并且能够对其网络结构进行自适应的管理,这样才能够有效满足相关用户在容量以及互联网业务上面的需求。

二、未来的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一)多入多出技术(MIMO)

MIMO技术是现阶段无线通信领域的一个关键技术,该技术运用了发送端与接收端的多个天线来进行无线信道衰落的对抗,并可以在系统宽度以及天线发射率未曾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来进一步提升无线系统的容量。该技术其工作本质也就是一种基于时域和空域联合处理的通信信号处理方式,而通过相关仿真实验表明,运用MIMO技术能够在信道状态一直的情况下,其无线系统信道容量能够随着收发端的增加而呈现出线性增加。

(二)OFDM技术

在进行无线通信的过程中,用户的高速移动会产生一定的多普勒频移,并且会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这一情况出现。而类似于OFDM技术,即多载波正交频反复用调制技术就能够有效进行多普勒频移的对抗,并且还具备有很好的频谱效率。OFDM作为一种无线环境下的数据高速传递技术,其无线线路的频率响应曲线也应当非常平坦。该技术的主要思想是在一定的频域之内来将定信道分解为多个正交子信道,并在每一个正交子信道上面都进行子栽波的调制,还后进行各个子载波的并行传输。这样就会导致每个子信道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都能够保证一定的平坦程度,并且能够在各个子信道上都进行窄带传输,并进一步消除信号波形之间的干扰力度,因此说PFDM技术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有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以及相应的窄带干扰。除此之外,OFDM技术还有着以下几种优点:①具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以及窄带干扰能力。②拥有着较高的频谱利用率。③能够对信噪比比较高的一些子信道进行合理利用,并且具备非常强的抗频率选择衰落能力。

(三)自适应传输技术

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之中,其自适应传输技术是进行基带信号处理的一种核心技术,具体工作方式指的是相关的移动通信设备能够根据无线网络状况的不同,而进行传输方式的更合理选择,从而得到一个最佳的无线传输效果。合理利用自适应传输技术,还能够在信道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来采用一些高效的调制方案,并可以在信道条件较差情况下采用效率比较低的信号调制方案。

(四)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是一种基于自适应天线原理的移动通信技术,并且具备良好的抑制信号感染,自动跟中以及进行数字波束的调节等诸多功能,其也是未来移动通信中的一种关键技术。一般情况下,智能天线成型波束能够在一些空间域内进行抑制交互干扰,并进一步增强该特殊范围内用户所需要的信号。借助于智能天线技术,一方面能够增加移动通信的传输容量,另一方面还能够进一步改善信息的质量。其工作原理在于在无线基站端使用天线阵以及无线收发心急来进行射频信号的接收以及发射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借助于基带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方式,来对各个天线线路上的接收信号进行合并。在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中,通过智能天线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系统复杂程度的情况下来充分满足用户扩充容量的具体需求。

(五)软件无线电技术(SDR)

SDR技术是借助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一个通用、可编程控制的硬件平台上,来将无线电的标准化、模板化硬件功能单元借助于软件加载的方式来实现,其本质则是一种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技术。运用SDR技术,能够在硬件平台上实现各种不同的功能,并且是解决移动终端在不同系统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思想在于在尽可能靠近天线的地方来进行款单变换器的使用,并可以借助于多种软件来进行无线功能的定义。在SDR技术中,各类功能以及信号处理工作都可以借助于软件来实现。

(六)网络结构与协议

在进行多媒体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其智能无线资源管理也是一种关键性的技术,一般情况下无线资源系统的发射功率以及频率非常容易受到阻塞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于无线QOS资源控制技术,来确保各种业务的质量以及支持各种级别的应用。而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核心层的交换也应当是一种基于全IP的交换系统,这发展区域与固网也是相同的,因此传统的分组交换网络方式也会被全IP分组交换方式所替代,这也就使得在未来移动通信中,不仅仅需要考虑到交换层次技术,还需要对各种类型的通信接口进行涵盖。

三、结束语

现阶段的移动通信技术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在自身演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革新,因此说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较之于4G技术,其会拥有更快的通信速度、更加宽阔的网络频谱以及运行更加灵活等诸多优点,但其真正实现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难题。本文就未来移动通信技术中的网络体系构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几种可能实现的移动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而借助于对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可行性以及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也可以促使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宁向红 朱永跃 单位:1.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2.安徽省五河县移动通信公司

参考文献:

[1]李锦东.我国未来移动通信研究开发设计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5(07).

研究开发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会计核算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只有真正实现了自主创新研发,才能实现真正科技自主!为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广大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相继推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15%计征以及专项拨款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2018年,为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办法》(湘财教〔2018〕1号)文件,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财政部、税务总局和科技部三部门联合出台财税〔2018〕99号文,提高所有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这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出台,对引导广大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企业研发投入的加大,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显得日益重要。

1研究开发费用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作指引等有关规定,企业应当正确核算并归集研究开发费用。这就需要做到研究开发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费用严格分开核算,每个研发项目发生的每一笔研究开发费用与会计凭证、原始票据能一一对应,做到研究开发费用账(总账明细账)证(会计凭证、原始票据)相符、账(总账)账(明细账)相符、账表(归集表)相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高效规范有据编制各个研究开发项目年度或申报截止日研究开发费用实际支出归集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不重视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不是从企业财务账套直接取得,而是根据项目情况统计分析出来的,不同的人可能会统计出来不同的结果,存在不能如实、完整的反映企业研发投入的情况,也降低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研发投入的可比性分析。导致很多企业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中介机构在确认研发项目研究开发费用时产生争议,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享受不到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不能及时通过专家评审导致资料反复修改等,实际核算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研发支出设账不科学。有些企业在账套内未对研究开发费用单独建账或只在管理费用下面设置一个二级明细科目“研究开发费”,发生研发支出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下面既没有设置三级科目也没有设置项目核算,而是在账套外设置台账或其他辅助账方式归集各研究项目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做加计扣除或高新认定时需要按科研项目和研发支出科目重新整理研究开发费用归集表,造成重复劳动,浪费时间。一旦出现核算人员中途离职情况,后续移交人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清项目和费用情况,大大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还可能使得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和归集前后不一致,研究开发费用归集不完整导致数据失真而丧失可比性和可分析性等。1.2资金来源不同,核算方式各异。目前,根据资金来源不同,企业研发形式多样,有国家行政机关或部门立项研发;有自主研发或与其他非政府机关部门合作研发;有其他非政府机关部门委托研发等。资金来源不同,企业研发支出核算形式各异,有外来资金的项目,很多企业在核算时将外来资金挂“专项应付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等负债科目,发生研究开发费用时直接冲抵负债科目;有的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时记入“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研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科目,再在期末或结题时冲抵负债科目或记入“资本公积”(形成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部分)等核算方式各种各样,研发支出归集方式各异,如何对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和归集方式进一步进行规范,值得财务人员去思考。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归集中存在的以上情况,需要减少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的依赖,统一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和归集方式,完整核算项目研发成本,根据项目资金来源能够从财务账面上直接反映企业研发投入情况,高效有据正确完整地编制研发项目研究开发费用归集表,正确分析项目研发投入情况。

2完善研究开发费用会计核算的建议

2.1研发支出按研发项目进行单独设账。在企业总账系统内,对研究开发费用单独设立“研发支出”总账和明细账。设“研发支出”为一级科目,参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中项目资金开支范围,在“研发支出”一级科目下设9个二级科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会议/差旅/国际合作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其他支出(含间接费用)。建立研发项目档案,对研发支出科目指定为项目核算,分项目根据上述资金开支范围进行研发支出的核算和归集。在发生研究开发费用时,区分科研项目名称和研发支出二级科目直接记入研发支出,如,A科研项目领用材料时,直接借记研发支出—材料费(A项目),贷记“原材料”。2.2在财务账面直接、完整反映企业研发投入情况。下文就从资金来源来探讨企业研发支出与核算问题。2.2.1国家行政机关或部门对企业研发项目立项并拨款企业收到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项应付款”或“递延收益—××项目”。企业使用专项经费进行研发,用于固定资产购置时,借记“研发支出—××项目—设备费”,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其他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用于购买研发所需的专利、软件等无形资产时,借记“研发支出—××项目—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同时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累计摊销”。用于其他研发支出时,根据实际情况借记“研发支出—××项目—××费”(如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原材料”等。期末或结题时及时结转研发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未形成无形资产的)或“无形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贷记“研发支出”,同时借记“专项应付款”或“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企业在增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同时全额进行折旧或摊销,目的是如实在财务账面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以免形成账外物资,不便于企业的管理。又由于取得的资产因是专项拨款形成,已经确认为营业收入,最终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所以用全额摊销和折旧的方式保证借贷平衡。上述处理,研发项目的支出在“研发支出”借方进行了全面归集,研发支出的借方发生额即为国家拨款研发项目的实际发生额,避免人为统计分析研发支出产生的误差或错误,直观而又完整的体现了研发项目的实际投资情况,同时也保持了对非流动资产管理。2.2.2自主研发项目研究开发费用核算(或合作项目)企业使用自有资金进行研发,添置固定资产,购买专利、软件等无形资产,以及用于其他研发支出时,其财务处理同上述使用专项拨款一致,不是的是,公司应及时进行研发支出结转,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及时借记“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未形成无形资产的)或“无形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贷记“研发支出”。2.2.3委托研发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核算。企业收到委托研发项目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企业委托研发项目发生支出,添置固定资产,购买专利、软件等无形资产,以及用于其他研发支出时,其财务处理同上述使用专项拨款一致,根据研发项目完成进度,企业应及时结转研发支出,借记“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包含研究开发的企业)或“其他业务成本”(兼营研究开发的企业,贷记“研发支出”);同时借记“预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上述处理,研发项目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能够直接、完整地在“研发支出”借方发生额进行体现。同时,研发支出根据其项目来源,结转科目除管理费用、无形资产外,对委托开发的项目,研发支出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科目下,也很好的区分了受托研发支出不能进行加计扣除。国家拨款的研发项目,拨款计入营业外收入,不作非应税收入,其支出结转至管理费用或无形资产,与自筹资金研发支出一并可以纳入加计扣除,也达到了统一核算口径。

3结语

完善研究开发费用会计核算,既有效解决了有些企业编报的科研项目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归集表根据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又规范了不同资金来源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和归集方式。确保科研项目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能够直接、完整地在“研发支出”科目借方发生额体现,对企业分析科研项目研发投入产出情况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

参考文献

[1]韩鹏,陈玲.自主研发、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的会计处理比较[J].财会月刊,2012(4).

研究开发范文篇5

第二条研发中心是企业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科研开发实体或组织。

第三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发中心。组建研发中心旨在强化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形成和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技术支撑和优化运行机制。

第四条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

(一)为企业开发、组织攻关适销对路的技术产品;应用先进技术对企业的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对企业引进的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二)组织和运用国内外的技术及智力资源,开展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同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三)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创造一流的工作条件,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开展人才交流和合作,培训企业、行业急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四)实行开放服务,接受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委托的相关研究开发、试验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并为其成果推广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第五条研发中心的认定实行企业自愿申请制,成熟一个、论证一个、认定一个。对企业已建立的研发机构,符合本办法所述认定条件的可直接申请认定;对未达到认定条件的,先组建,后认定。

(一)认定条件:

1、企业为注册成立3年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或其它有行(产)业代表性的企业;

2、有固定的研发场所,有必要的检测、测试和分析设备;

3、有能够承担研发中心任务的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数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每年至少研发1-2种新产品或新项目;

4、有充足的经费来源,研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比例3%以上。所需经费纳入企业财务年度预算,研发中心财务实行单独核算;

5、有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并能有效地开展研发工作。

(二)认定程序:

1、符合中心认定条件的,由企业填写《*市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申请书》(附后)及相关材料,报送*市科技局申请认定。

2、*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论证,综合评选后,按照认定条件的要求审批。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研发中心发展

(一)批准认定后,授予“*市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称号;

(二)从市级科技经费中安排研发中心建设专项资金,对认定的研发中心给予一定额度资金资助。企业必须匹配两倍以上资金用于研发中心建设;

(三)拨付给企业研发中心的补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专项用于项目研发、专用仪器设备购置、人才引进培养及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平台建设;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四)相同条件下,对研发中心在科技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于条件较好、成绩突出的研发中心,推荐申报纳入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序列。

第七条*市科技局对认定的研发中心于次年8月份进行复审,审核内容为研发中心经认定后为企业完成项目的情况与推动企业发展的实际效果。通过审核的研发中心,继续予以扶持;对于未通过审核的研发中心,将停止支持。连续两年未通过审核的,将追回或停止资助,并撤消其“*市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资格。

研究开发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研究开发范文篇7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知识要素和知识产业的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从系统观来看,知识经济系统中的第一推动力是科技创新。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己的世界品牌。而创新的能力和储备与研究开发的投入息息相关。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合理使用是农业企业一项重要经营管理决策,它关系到农业企业长期、持续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随着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幅度增长,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

一、农业企业研究开发过程的介绍

农业企业的研究开发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内部研发)、合作研发。与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较,国内农业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整体上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较多农业企业处于对外部的依赖,内部研究开发支出较低。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我国农业企业逐步实现研究与开发支出内部化,研究开发的支出必然增大。

二、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的特征

研发活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具有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即时间性和风险性。农业技术研发活动又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量困难

知识的投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知识的创造和投入并不一定代表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存量的增加。这是因为:(1)研发成果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需要时间,有的甚至经过数年才能取得正的现金流量;(2)知识本身就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从而也是难以计量的;(3)新知识的投入有可能导致原有知识存量中的部分知识陈旧过时甚至失效。这就使得知识的累计投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关系。因此,对农业企业而言,研发活动的确认和计量具有很大的弹性。

(二)具有比一般投资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虽然风险是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但由于研发活动是建立在新的科学知识或技术原理基础上的高度激烈的商品和技术竞争,只有在研发成果可以转化为商品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收益,因此,研发活动具有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其他的投资活动。研发活动的风险主要包括:(1)技术风险。由于受技术规律、技术垄断、产品标准化等方面的限制,研发成果不可预测,有失败的可能性。(2)经营风险。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在确定研发活动的发展方向时出现失误、资金渠道不顺畅、技术骨干离职等因素,都会导致研发活动半途而废而无功而返。(3)行业风险。如果同行业竞争者的研发活动领先于农业企业,或者农业企业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不到位,则意味着农业企业竞争的失败。(4)环境风险。如社会意识形态、法律及生态环境、国家政策、重大政治事件等,都会给农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带来风险。

三、对新会计准则中研究和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变化的评价及其影响分析

旧的会计准则要求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对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在“研发支出”中分“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明晰核算。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现的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一定条件下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一致,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有条件的资本化本身比单一的费用化或是单一的资本化更合理,这对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将产生积极影响。

(一)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研究活动是一种初步的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基础阶段,能否带来经济效益非常不确定,而且受益对象不明显,而开发活动是将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比研究阶段更进一步,带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高,所以将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在开发成功时进行将其资本化,不成功还是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比单一的费用化或单一的资本化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二)符合资产的定义

农业企业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当然是一项过去的事项,它不是为了取得本期的利益,而是为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当研究开发成功时,就可以成为农业企业的一项资源,也能够被农业农业企业控制,并且在开发过程中的成本也可以可靠计量,显然符合资产的定义。

(三)更好地协调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

单一的费用化能很好地遵循谨慎性原则,但损害了相关性原则,而单一的资本化能很好地遵循相关性原则,但又忽视了谨慎性原则。一定条件下资本化能很好地协调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既可以避免费用化带来的资产低估,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化所带来的风险。

(四)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经济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合起来,世界各国间的投资和对外贸易更加自由化,环境的变化就

必然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采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及英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做法相一致,这样,可以缩小与国际之间的差异。因此,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对比2001年的相关会计准则规定,新准则关于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企业投入研究和开发项目,提高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期成长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农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农业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与之相伴的则是农业企业加大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农业企业支出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资本化仍对降低农业企业税收负担产生积极作用,因为根据2008年1月日施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资本化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在摊销时仍可加计扣除。从另一方面看,费用化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结果可能扭曲企业的决策,导致错误的收益衡量。研究发现,费用化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方法,往往导致企业价值被低估。相反,部分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能增加农业企业的资产,农业企业财务状况也会一定的程度有所好转。对于试图进行外部融资的农业企业来说,这无疑能降低负债比率,增加农业企业的融资信心,提高农业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其扩大融资渠道。而且,从长期来看,加大增强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开发支出必然能让农业企业在以后的长期内受益。虽然旧的会计准则依然有效,新的会计准则只在一定范围适用,但是新准则对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将产生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农业企业同样需要依靠科技提升竞争力,增加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成功与否将成为农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将促使农业企业越来越重视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农业农业企业总支出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开发支出;会计处理;费用化;资本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63号.

研究开发范文篇8

一、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范围

(一)企业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产品、技术和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包括新产品(服务)研究开发、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新工艺研究开发。

(二)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应当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的规定。

(三)下列各项不属于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活动:

1、企业已经掌握的技术方案,包括已经完成产业化开发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

2、通过简单改变尺寸、参数、排列,或者通过类似技术手段的变换实现的产品改型、工艺变更以及材料配方调整活动;

3、一般设备维修、改装、常规的设计变更及其已有技术直接应用于产品生产的活动;

4、一般检验、测试、鉴定、仿制和应用活动;

5、其他非研究开发活动。

二、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

本意见所指的研究开发费为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研究开发活动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

(一)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二)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三)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四)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五)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六)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七)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八)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三、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

(一)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二)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个研究开发活动的,应按照不同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额。

(三)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应该是不重复的、具有独立时间、财务安排和人员配置的研发活动。同一研究开发项目不得重复享受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

(四)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凡由国家财政拨款并纳入不征税收入的部分,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五)企业申请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同时必须按照规定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均不允许计入研究开发费用。

四、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立项

(一)企业研究开发的形式包括自主研究开发、委托研究开发、合作研究开发三种。企业应有研究开发项目的立项决议,具有明确的研究开发目标、进度计划、经费预算、人员组成和过程管理,每个年度终了或项目完成时应当对项目实施情况或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二)企业研究开发项目可以申报省级以上经贸、科技等创新主管部门的各类科技创新计划。

申报条件: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省各类科技创新计划的申报要求。

申报方式:企业根据项目申报指南要求,经政府经贸、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

项目立项:项目立项以国家、省技术创新主管部门批复的正式文件或证书为准。

五、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的申报

(一)企业发生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时,应在年度终了后,按税务部门的规定时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8]116号)规定的相应资料,以及省及省以上经贸、科技相关部门的文件、计划或建议书。

企业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应能证明研究开发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范围,并达到省内相关行业技术和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

(二)企业申报的研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的,不得享受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二)集团公司集中提取的研究开发费用在受益集团成员公司间进行分摊的,应按税务部门规定的时限,由集团公司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集中开发项目的立项书、研究开发费用预算表、决算表和决算分摊表、分摊方法、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和合同,以及省及省以上经贸、科技相关部门能证明技术和工艺在省内领先、具有推动作用的文件、计划或建议书,经税务机关审核准予税前分摊的,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按规定做相应的企业所得税汇缴申报。

六、企业研究开发费的核实

(一)主管税务机关在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后续管理过程中,通过纳税评估或检查,发现企业研究开发费各项目的实际发生额归集不准确、汇总额计算不准确的,有权调整其税前扣除额或加计扣除额。

研究开发范文篇9

一、研究和开发成本的内容

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是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的合称。研究活动是一种以发现新知识,探索新的研究成果的应用途径,以及设计和试验新产品,改良产品或工艺为目的的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基础研究一般指为增加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其特点是费用支出与未来的收益之间通常没有直接的联系;应用研究一般指为解决确定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往往有直接的受益对象(如项目、产品或工艺),与企业的未来收益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从事研究活动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开发活动是把研究结果或其它新的科技付诸应用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形成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或工艺,供对外销售或企业自身使用。

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虽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研究新产品,改进旧产品;或研究新生产工艺,改进旧生产工艺以降低企业未来的营业费用或增加未来营业收入,期望在未来获得效益。企业从事研究和开发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有的研究和开发项目获得成功,形成企业所享有的专有技术,或向国家专利部门申请、登记注册等法律手续,获得专利权;有的研究开发项目则可能会以失败告终。

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往往要进行设计、开发、研制、试验、定型等一系列活动,所发生的研究与开发成本的主要内容有:

(1)直接人工,指直接参与研究与开发项目的科研人员和服务于项目人员(科技互助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其他服务于课题项目人员)的工资费用。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有关补贴。

(2)仪器设备费,指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所需设备和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修理费,以及租设备的租金或使用费等。

(3)材料费,指研究与开发活动直接耗用的电器材料、化学试剂、仪器配件、金属非金属材料、其它各种消耗材料等。

(4)调研费,指研究开发的业务人员出差旅费和其它费用。

(5)燃料动力费,指研究与开发活动直接耗用的燃料、动力费用。

(6)外协加工及现场试验费,指研究开发过程中试制样机、加工零配件、外委化验分析、测试等费用和支付的生产性试验和现场试验的费用。

(7)其它,指不属于以上各项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如资料费、新产品(技术)鉴定费等。

二、研究与开发成本是否应予以资本化

企业进行具有风险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成本的会计处理,西方财务会计中有以下三种方法:〔1〕

(1)将研究开发部门发生的全部成本都分配于取得的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即将全部研究开发成本予以资本化。用这一方法的理由是:一切研究开发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成就,它的一切耗费都是为了将来的经济效益,自应由获得成就的项目承担。

(2)只将获得成功的研究开发成本予以资本化,计入取得的专利权或专有技术的价值;未获成功的研究开发成本在失败后予以摊销,计入当期费用。

(3)将研究开发成本全部于发生当期列为费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研究与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明确指出:“研究与开发成本除了按契约规定为他人所进行者外,应在发生当时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可见,上述方法(3)是公认的会计原则,是西方会计实务中广泛采用的方法。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是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活动。根据财政部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条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帐;《工业企业财务制度》也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照开发过程中实际支出计价。我国有关财务会计制度中所规定的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实际上也反映了对研究与开发成本的处理原则-将研究开发成本应计入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即将研究开发成本予以资本化)。但究竟只对获得成功的研究开发成本或将全部研究开发成本(包括失败的研究开发成本)计入无形资产价值?还不明确,使得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全部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管理费用)处理。

上述第一种处理方法,将全部研究开发成本计入获得成功的研究开发项目的专利权或专有技术的价值,显然违背了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按照这一方法,企业自创获得无形资产(专利权或专有技术)的入帐价值并非其取得的实际成本,而包括了与该项无形资产取得无关的其它失败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已宣告失败的研究开发项目的成本实际上已成为企业的一项损失〔2〕,与任何期间收入均无关联,既不能和收入配比,对未来收入也没有任何影响,自不应递延结转嗣后期间。因此,将失败的研究开发项目成本-企业已发生的损失-予以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显然不恰当。

上述第三种处理方法,将全部研究开发成本于成本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有如下不当之处:第一,它违背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企业研究开发成功项目而取得的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将在新技术采用以后的较长时期带来经济效益,这部分研究开发成本应当由未来获得经济利益的若干会计期间共同负担,应在研究开发成功取得无形资产时先“资本化”为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转作费用,以便与各期收入相配比,而不应在成本发生时就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至于研究开发失败的项目所发生的成本也只在失败时才成为企业的一项损失,也只能在这时确认,计入当期损失(或当期费用)。第二,它歪曲了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按照这一处理方法,将成功的研究开发项目的成本在发生时就计入了当期费用,这样,企业获得无形资产的入帐价值就只包括获得成功后向国家专利部门申请、注册、审查等法律手续费用,而将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过程成本,排除在无形资产价值之外。企业在研究开发成功后取得的新技术,如果不向政府专利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专利权,而是通过企业本身的保密手段达到独自占有的目的,则这种专有技术就无入帐价值可言。

通过上述分析,以上述第二种处理方法为适宜。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成本既不能在成本发生当期就计入当期费用,也不应全部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对获得成功而取得专利权或专有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本,应连同申请、登记注册等法律手续费用,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对已失败的研究开发成本,在宣告失败时应确认为损失予以转销。按此方法,既能使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按其取得的实际成本计价,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又能使企业在未来的收入和费用实现恰当的配比,同时还能使以失败而告终的研究开发成本及时得到转销,使稳健性原则在风险性的研究开发活动中得以体现。

三、研究与开发成本的帐务处理

根据上述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核算上应设置“研究与开发成本”帐户,用以核算企业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究与开发部门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成本。该帐户的借方记录研究与开发成本的发生数,贷方记录因形成无形资产而结转到“无形资产”帐户的成本和因研究开发失败而转销的研究开发费用。该帐户应按不同的研究开发项目设置明细帐户。

研究与开发成本主要业务的帐务处理如下:

1.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各项研究开发费用。

借:研究与开发成本×××

贷:原材料×××

应付工资×××

累计折旧等×××

2.某研究开发项目结束,并获得成功,取得专利权,应按该项目所发生的成本结转计入无形资产价值。

借:无形资产-专利权(或专有技术)×××

贷:研究与开发成本×××

3.某研究开发项目宣告失败,则按其已发生的费用,结转计入当期损失(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研究与开发成本×××

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可能同时进行多项研究开发项目,对某些共同费用,如试验设备折旧费等应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归集到不同项目的研究开发成本。有时一个项目也可能同时获得几项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则该项所归集的研究开发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各项无形资产成本中,同一研究开发项目也可能在不同时间取得多项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对先获得的应考虑有关因素估价并结转成本,待整个项目结束后再按实际成本进行调整。*

注释:

研究开发范文篇10

【关键词】研究开发业务;纳税筹划;税收优惠

实践证明,技术能力必须是内生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加强自主研究开发。我国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对专门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软件企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研究开发业务,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立研发部,也可以将此业务独立出来设立全资子公司,这样就给企业研究开发业务带来了纳税筹划空间。

一、研究开发业务的税收优惠

(一)企业内部设研发部的税收优惠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2008年12月10日,为了配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务管理,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国税发[2008]116号《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该通知对“研究开发活动”做出明确定义和具体范围,从新划定了“研究开发费用”的开支范围,细化了加计扣除的规定。该通知规定,企业根据财务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收益化或资本化处理的,可按下述规定计算加计扣除:1.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2.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二)将研究开发业务分离成立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

如果估计企业的研发部门能够分离出来认证为软件企业,可以考虑将研发部独立出来成立全资子公司的软件企业,因软件企业可以享受流转税类的优惠和所得税的优惠。

根据财税〔2008〕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为了鼓励软件产业发展,自2008年1月1日起,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三)将研究开发业务分离成立专门从事技术开发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如果估计企业的研发部门能够分离出来认定为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考虑将技术开发部门独立出来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根据国发〔2007〕40号《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的通知》,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在2008年1月1日(含)之后完成登记注册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取得的所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根据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即技术转让收入减去技术开发成本。根据财税[1999]27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从以上税收优惠政策看出,对研究开发业务,软件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技术有关收入免征营业税,所以税收筹划主要是所得税的筹划。

二、研究开发业务纳税筹划的案例分析和筹划思路

案例1:甲公司内部成立技术研发部,2008年该部门全年研究开发费用1000万元,技术转让收入500万元,甲公司当年税前利润2500万元,研究开发费用已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没有其他纳税调整。有关税务处理为:按税法规定,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前除可扣除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1000万元外,还加计扣除500万元,2008年甲公司应交企业所得税(2500-500)×25%=500(万元)。

如果甲公司将研发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一家全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或软件企业A公司。不考虑成立新公司新增的管理费用,则A公司技术转让收入500万元,技术开发成本

1000万元,企业亏损不交纳企业所得税,享受不到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将研发部门独立出来后,甲公司的税前利润变为2500+1000-500=3000(万元),甲公司应交企业所得税3000×25%=750(万元)。两家公司合计应交企业所得税750万元。可见,甲公司内部设立研发部更节税,少交750-500=250(万元)。

案例2:乙公司内部成立技术研发部,2008年该部门全年研究开发费用1000万元,技术转让收入2500万元,乙公司当年税前利润2500万元,研究开发费用已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没有其他纳税调整,有关税务分析同案例1,2008年乙公司同样应交企业所得税(2500-500)×25%=500(万元)。

如果乙公司将研发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一家全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或软件企业B公司。不考虑成立新公司新增的管理费用,则B公司技术转让收入2500万元,成本1000万元,税前利润1500万元。

若B公司是免税期,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将研发部门独立出来后,乙公司的税前利润变为2500+1000-

2500=1000(万元),乙公司应交企业所得税1000×25%=250(万元),两家公司合计应交企业所得税250万元。可见,乙公司将研发部门独立出来更节税,少交500-250=250(万元);

若B公司符合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优惠: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B公司技术转让所得为2500-1000=1500(万元),应交企业所得税(1500-500)×12.5%=125(万元)。同样乙公司应交企业所得税250万元,两家公司合计应交企业所得税125+250=375(万元),乙公司将研发部门独立出来可少交500-375=125(万元)。

若B公司可按优惠所得税税率15%计算,应交企业所得税(2500-1000)×15%=225(万元),同样乙公司应交企业所得税250万元,两家公司合计应交企业所得税225+250=475(万元),乙公司将研发部门独立出来可少交500-475=25(万元)。其他优惠税率同理。

从案例1和案例2可看出,对企业研究开发业务,是内部设立研发部门还是独立出来设立公司,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笔者考虑不同情形下的税收优惠政策,梳理了研究开发业务税收筹划的几种思路。

假如研究开发费为A,技术转让收入为S,方案一为企业内部设研发部,方案二为将研究开发业务分离成立公司。

1.如果一个纳税年度内,估计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则方案一应交税(S-1.5A)×25%,方案二免征企业所得税,两种方案等额交税时技术开发收入与研究开发费的关系为:(S-1.5A)×25%=0

筹划思路:如果S>1.5A,将研究开发业务独立出来成立公司节税,反之,在企业内设立研发部门。

2.如果一个纳税年度内,估计技术转让所得超过500万元。按税法规定,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则方案一应交税(S-1.5A)×25%,方案二应交税(S-A-500)×25%÷2,两种方案等额交税时技术开发收入与研究开发费的关系为:

(S-1.5A)×25%=(S-A-500)×25%÷2

S=2A-500

筹划思路:如果S>2A-500,将研究开发业务独立出来成立公司节税,反之,在企业内设立研发部门。

3.若研究开发业务分离后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为优惠税率15%,分离前公司为基本税率25%。则方案一应交税(S-1.5A)×25%,方案二应交税(S-A)×15%,两种方案等额交税时技术开发收入与研究开发费的关系为:

(S-1.5A)×25%=(S-A)×15%

S=2.25A

筹划思路:如果S>2.25A,将研究开发业务独立出来成立公司节税,反之,在企业内设立研发部门。

其他税率的税收优惠可类比计算,以得出两种方案税负相同时技术开发收入与研究开发费用的关系,找出两种方案税负的无差异点,进而进行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丁一琳.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探讨[J].财会通讯,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