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总监十篇

时间:2023-04-07 03:02:01

公关总监

公关总监篇1

从2007年接棒原家乐福中国公关总监王晓忠的职位后,陈波似乎一直就被家乐福频出的负面问题惹得麻烦不断。2008年全国各地出现抵制家乐福活动,家乐福遭遇了入华以来最大规模的抵触;2010年先是遭遇康师傅“断供门”,随后又遭遇2011年初更为严厉的“价签门”事件等。有分析认为,此次陈波离职是无奈之举,有可能是“被离职”,一系列的危机公关没有妥善处理好,陈波要负主要责任。

但有知情人士指出,家乐福的公关总监权力并不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个公司新闻发言人,这也导致家乐福一系列的危机没能及时处理。甚至,物美集团董事长助理、公关总监富宇的跳槽,也被外界误读是因为央视报道了进场费推高物价上涨事件后的被迫离职。

这些现象,显现出零售企业公关总监的无奈。

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企业就纷纷设立了公关部(外资企业更早),但近20年过去,公关部仍然是个边缘部门,该部门总监的地位也就比较尴尬。

这一点在零售企业中尤其如此。在中国,公关部门的重要与否,全看老板的重视程度。

然而,大多数零售企业的老板经常不把公司里的公关人员当回事,原因是他们认为公关部门并没有多大价值。一些企业的公关部也就是处理一些客户投诉与建议、打印文件、宣传企业活动。零售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公关的重要性,即使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大部分决策也都是由一小撮核心管理人员做出,而不会让公关人员加入其中。

解决危机和宣传企业形象是公关部的主要职能,而公关总监更应该起到核心作用。尽管目前,一些企业将媒体看作为“第二种力量”推动企业发展的方式,加强对公关部的经济投资,但是公关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却是一个无可质疑的现象。

公关总监篇2

问:作为中国创新浪潮的早期参与者,百度在中国用户中扮演了在线门户的角色。百度如何利用这样的角色来影响中国社会?

郭怡广:在最基本的层面,百度的存在是为了扩大中国普通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的视野。这并不完美,有时也达不到我们期望的结果,但公司的工作有一定的规则。百度的高级管理层非常认真地对待自身的使命,即提供最佳、最公平的方式,帮助人们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他们尽自己的一切可能。

信息获取的公平性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优先级。例如,我们正在开发最自然、最直观的界面。近期,我们在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技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这一技术能识别口音很重的中文。此外,我们也在将北京和上海最优秀学校中的教学材料普及给乡村教师和学生。

公关总监篇3

国信证券有限公司:

经查,你公司1998年存在挪用客户保证金用于配股余额包销和自营业务的行为。该行为构成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七十一条第(六)款所述的违法行为。鉴于你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问题已在当年及时纠正。经研究决定,对你公司负有领导责任的总裁胡关金予以通报批评。

公关总监篇4

(华晨卡伊卡诺巴士制造技术(大连)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21)

摘 要:财务总监委派制是企业集团对下属子公司进行有效协调和监管的手段,有利于下属子公司规范自己的会计核算,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目前,财务管理委派制已经在很多企业集团中实行。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财务总监委派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企业集团需要明确财务总监在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更加有效的发挥财务总监委派制的作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财务总监委派制;监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097-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王颢(1977-),男,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财务总监,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企业集团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委托问题,如何使管理者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以提升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所有者最关注的问题。对于企业集团而言,除了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委托问题,还在母子公司间进行良好的协调管理,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制度。例如,1997年,江苏农垦对下属企业委派了财务总监,聘用期为3年。财务总监委派制实行以来,财务总监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极大的减少了不合理的财务计划,减少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总监委派制解决了江苏农垦以前国有企业的弊病,并且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二、企业集团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主要渠道与功能

(一)加强对下属企业生产经营的监督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者可能增加自身的利益而损害所有者的利益,企业所有者需要解决委托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让经营者努力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财务总监可以参与下属公司的各项财务活动,掌握下属公司的可靠信息,从而可以加强企业集团对于下属公司的监管,有效降低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

(二)提高下属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

委派到下属子公司的财务总监可以参与到子公司的财务活动中,财务总监拥有对下属子公司各项资金开支的批准权。财务总监要对下属公司的各项重大开支根据公司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只有符合公司规定的开支,财务总监才可以签字批准,对于不符合公司规定的开支,财务总监不能批准,并及时将详细情况汇报给企业集团的相关管理者。另外,为了使财务总监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应使财务总监的薪酬独立于下属公司,这样才能保重财务总监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三)促进下属公司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风险和运营的成本,有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集团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后,财务总监可以把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带到下属公司中去,加强下属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子公司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集团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财务总监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总监的职能发挥受限

财务总监代替企业集团行使对于下属子公司的监督管理权,子公司的负责人拥有对于子公司的管理权,在实际的工作中,财务总监是受子公司负责人的领导,这样就限制了财务总监的监督管理权的发挥。尤其是当财务总监和子公司的负责人在某些方面由于利益冲突而产生不同意见时,财务总监便陷入了相对困难的处境。对于子公司的管理体系来讲,财务总监委派制有时会对于他们对公司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而较大的资金进出如果都需向企业集团申报,则很容易失去市场上稍重即逝的机会,因此财务总监往往被架空,企业集团难以得到想要的可靠信息。

(二)财务总监职责界定不清晰

在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集团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的目的在于对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促进企业集团整体的价值最大化。委派到企业子公司的财务总监的职责在于确保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向所有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是,很多财务总监仅仅是挂有虚名,对子公司财务工作参与较小,或者完全替代了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不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长此以往,必将损害公司的利益。另外,对于财务总监的工作绩效没有合理的标准进行评价,不利于提高财务总监的工作积极性。

(三)财务总监的素质有待提升

作为企业集团委派的财务总监,除了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外,还应当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沟通能力。很多财务总监的职业道德继续提高,对于下属子公司的违规操作不能及时制止,未能履行监督的职责。另外,还有一些财务监督人员容易受到人情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监管。

(四)财务总监的轮岗制不合理

财务总监委派制一般要求被委派的财务人员实行轮岗制,财务总监在被委派的公司的工作时间必须进行合理的安排。有的财务总监在岗位上工作时间太短,不利于对子公司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不利于财务总监的工作开展;而有的财务总监则在岗位上工作时间太长,损害了财务总监应有的独立性,不利于监督机制的发挥。所以,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必须选择合理的轮岗时间,保证财务总监较好的完成工作计划的同时,也要保证其监督工作的独立性。

四、完善财务总监委派的建议

(一)明确财务总监的职责

企业集团必须明确财务总监的职责和定位,以方便财务总监的职权行使。企业集团委派财务总监对下属公司进行监管时,下属公司往往会对财务总监怀有戒备的心理,认为财务总监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监视,不利于各项财务工作的开展。企业应给财务总监明确的职责权限,并尽量使下属公司和财务总监目标一致,以减少财务总监的工作阻力,使财务总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加强对于财务总监的监督管理

企业集团以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财务总监的行为进行明确的监督管理,让财务总监明确哪些行为是自己的职责,哪些行为属于违规行为。企业在对下属子公司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对于财务总监的监督,防止财务总监的独立性受到损害给公司带来的风险。财务总监需要及时的制止子公司有关人员的违法违规的行为,并及时反馈给企业集团的负责人,财务总监还需要保证子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并定期向集团公司汇报关于子公司的各项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状况。

(三)提高财务总监的素质

财务总监良好的素质关系到整个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实施效果,具有良好素质和较强能力的财务总监能够很好的履行财务总监的监管职能,执行贯彻公司的各项政策决议,维护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企业在选择财务总监的时候,除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经验,熟悉各项法律法规以外,还应该注意选择的财务总监应该具有较强够沟通交流能力、遵纪守法,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同时,企业要定期对委派的财务总监进行考核和各项技能的再教育,提升财务总监的素质,以更好地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四)完善财务总监的考核

企业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激烈约束机制来促进财务总监的工作,由于财务总监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企业集团更应该加强对于财务总监的考核。企业集团可以对于财务总监的工作报告进行检查,到下属公司进行调研,以对财务总监的工作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对于财务总监的成绩进行及时的奖励,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与财务总监进行沟通,找出原因,以改进以后的监督工作。另外应根据下属子公司的业绩对财务总监给予合理的奖励和惩罚,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使职位的提升,以提高财务总监工作的积极性。

五、结论

财务总监对于集团公司加强对于下属子公司的监管具有积极的作用,企业集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行合理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对下属子公司的监督管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要注意企业在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财务总监的监督管理作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颜庆华,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J],中国乡镇企业会

计,2014(05)

[2] 刘新乡,关于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思考 [J],中国商

公关总监篇5

论文关键词:财务总监制,意义,职责

 

财务总监制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一种财务监督机制。这一制度对于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的意义

(一)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把好财务监督关

财务总监制亦称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指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情况下,由董事会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并授权其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组织和监控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一种所有权监督制度。它是从产权角度去行使权力,代表所有者利益对经营者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产权约束的监督关系。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是顺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而建立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企业经营者以国有企业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自主经营,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财务总监制的建立职责,一方面使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利益把好财务监督关,另一方面,硬化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财务约束,使经营者在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活动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所有者的利益。为经营者充分施展经营才华,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了条件。实行财务总监制是我国经济监督制度的创新,实践证明,这种所有权监督制度,有利于规范和约束经营者行为,防止败德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强化所有权监督及维护资产所有者权益。  (二).实行财务总监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在明晰产权基础上的“三权”分立,即决策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权(监事会)和经营权(经营者)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免费论文下载。实行财务总监制,可改变目前国有企业所有者监督缺位的现象,财务总监作为产权代表派驻企业,赋予其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使命,承担起监事会的有关监督职责,这必将对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三)实行财务总监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以及企业有关方面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有些单位和个人利用假发票、假涨本、假报表、假审计报告等进行偷税。漏税,截留财政收入,侵占国有资产,骗取荣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利益驱动,对经营者监督弱化造成的。因此职责,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不能仅依靠会计本身的监督,而应由会计信息系统以外的力量实行标本兼治。实行财务总监制,企业一切重大财务开支、资金调拨都必须有财务总监的认可,财务总监对有关原始单据的审核,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二、企业集团财务总监的工作职责和权限

(一)企业集团财务总监的权责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的权责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审核集团公司的重要财务报表和报告,与集团公司总经理共同对财务报表和报告的质量负责。二是参与审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及其他经济管理制度,监督检查集团子公司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三是与集团公司总经理联合审批规定限额范围内的企业经营性、融资性、投资性、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和汇往境外资金及担保贷款事项。四是参与审定集团公司重大财务决策,包括审定集团公司财务预、决算方案,审定集团公司重大经营性、投资性、融资性的计划和合同以及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方案,参与拟订集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五是对董事会批准的集团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六是依法检查集团公司财务会计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可能造成出资者重大损失的经营行为,并向董事会报告。七是组织集团公司各项审计工作,包括对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和年度报表审计工作。八是依法审定集团公司及子公司财务、会计、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晋升、调动、奖惩事项。

(二)企业集团财务总监的责任

为确保集团公司财务总监履行好这八项权责,同时必须明确其应当承担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这些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报出的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报告的真实性,与总经理共同承担责任。二是对集团公司因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对集团公司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四是对集团公司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免费论文下载。

三、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标准选拔任命财务总监

财务监督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要求财务总监必须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水平职责,还应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不仅应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应是会计核算的内行,理财业务的高手。否则,再好的制度,没有合格的人员去执行,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因此,为保证国企财务总监队伍的高素质。应使财务总监的人员选拔市场化,形成能者上、庸者让的优胜劣汰机制。  (二)明确财务总监的权责范围

所有者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并非是干预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权,因此,在财务总监制度的设计上,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权力范围和运作规则等,做到既能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又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一般来说,实行财务总监制的企业不再设立总会计师,企业经营者享有不受财务总监制限制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完全财权。财务总监工作权责主要应包括: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参与权;对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企业重大资金调拨的签字权。(三).建立完善的财务总监约束机制

为更好地发挥财务总监的监督作用,促使财务总监认真钻研业务,廉洁自律,保证财务总监制度的有效运行,应建立充分的激励和严格的约束机制,既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性报酬方案职责,以调动财务总监的工作积极性,又要制定科学的财务总监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以及工作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使约束具有刚性。(四)正确处理好财务总监与其他监督的关系

财务总监是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权,这种监督形式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审计监督,以及企业外部的审计监督各有分工,相辅相成,并形成国有企业的有机监督体系。财务总监在行使外部监督权的同时,应起到对企业内部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的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因此,实践中应正确处理好财务总监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只强调所有者的财务监督,而忽视其他监督形式。

公关总监篇6

绩效考核的模式

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的财务总监的选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之处在于他的聘任实体实质上是母公司(聘任的决定权更多取决于母公司的财务总监),子公司董事会只是履行形式上的聘任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财务总监的工作就需要对子公司总经理与母公司财务总监双方负责。子公司总经理与母公司财务总监很自然地就成了子公司财务总监的考核主体。(图1)

以笔者曾经任职的双鹤药业、华为技术、中国卫星等集团公司为例,它们对子公司财务总监绩效考核的方式各不相同:双鹤采用的是子公司独立考核模式,华为采用的是财经体系独立考核模式,中国卫星采用母、子公司双维考核模式。

・双鹤模式。将子公司财务总监完全等同于副总经理,由子公司总经理年初确定财务总监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年末再由总经理对标打分,确定财务总监的考核结果。这种模式实际是总经理全权考核财务总监,优越性在于有利于推进财务总监配合总经理工作,共同促进公司整体目标的完成,不足之处在于财务总监有可能为取悦总经理,对母公司赋予的监督职权不作为。

・华为模式。子公司(地区部)财务总监由集团财经体系选派,子公司(地区部)总经理对财务总监的遴选与考核无话语权。这种模式等于将子公司(地区部)财务总监考核全部集中在总部财务部门和总部财务总监,有利于加强总部对子公司(地区部)的监管,不足处在于割裂了财务总监与子公司(地区部)的利害纽带。

・中国卫星模式。由母、子公司共同对子公司财务总监进行考核,双方各占50%的权重。考核结果70分以上为称职。子公司考核部分类似于双鹤模式,母公司考核部分由母公司财务总监给子公司财务总监下达KPI,年末逐项对标打分。中国卫星模式实际是双鹤模式与华为模式的结合。

从子公司财务总监工作应双向负责的特质看,中国卫星模式在理论上更严谨。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就是两大考核主体(子公司总经理与母公司财务总监)的权重比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营状况的子公司,财务总监工作的重点是不一致的,譬如稳健发展期的子公司,财务总监更应该致力于协助总经理完成经营目标;管理粗放的子公司或陷于经营困境的子公司,财务总监可能需要更积极地履行监督职能。也就是说,两大考核主体对子公司财务总监的考核权应有所侧重,否则可能导致不能公正地评价其工作成绩。

KPI设置

要进行绩效考核,就必须设立KPI。KPI的遴选应充分考虑子公司财务总监的工作范围与职责。财务总监的工作范围可大致分为3个领域:会计监管领域、财务管理领域、相关管理领域。

・在会计监管领域内,财务总监应具体处理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合规性、真实性、可比性、一惯性等进行监督,审核公司的财务报告;②依法检查公司财务会计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可能造成出资者重大损失的经营行为,并向董事会(母公司)报告;③组织公司各项审计工作,主要是年度报表审计;④审定公司财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晋升、调动、奖惩等事项。

・在财务管理领域,财务总监的职责有以下几项:①对企业的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等进行监督;②负责制定财务政策,作出资本预算、计划,进行风险管理;③参与内控流程建设,审定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及其他经济管理制度;④与总经理联合审批规定限额范围内的大额支出事项;⑤参与审定公司重大财务决策,包括审定公司财务预、决算方案,审定公司重大经营性、投融资计划和合同以及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方案,参与拟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相关管理领域主要包括:①新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定价;②对董事会(母公司)批准的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③公司重大投资项目和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等;④大量增减员工的计划等;⑤协助总经理完成经营任务。

通过以上罗列,不难归纳出子公司财务总监对其考核主体一子公司(总经理)和母公司(财务总监)应承担的主要职责、义务以及他在考核期内应重点完成的工作。依据考核主体对子公司财务总监具体工作关注程度的高低,母、子公司可以分别给子公司财务总监下达KPI。以中国卫星模式为例,下表为某子公司财务总监的KPI。(表1)

绩效与薪酬

子公司财务总监和其他高管一样大都实行年薪制。年薪分基本薪酬与绩效薪酬两部分,两部分构成比例由董事会确定(绩效薪酬构成比例一般不低于40%)。总经理年薪由董事会根据经营规模(收入、净利润等规模)确定,财务总监年薪由总经理和母公司共同确定,(实际操作中,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的年薪一般为总经理年薪的0.5-0.9倍,见表2)。高管年薪中的基本薪酬逐月发放,绩效薪酬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一次性发放,只有考核达到规定的要求时绩效薪酬才能兑现。

上述薪酬结构在业界大同小异,但对子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绩效薪酬的兑现方式却各有差异。

仍以双鹤、华为和中国卫星为例,双鹤设定子公司其他高管(含财务总监)的绩效薪酬总和等于总经理绩效薪酬,中国卫星设定子公司其他高管领取绩效薪酬后的年薪总额不得超过总经理年薪总额,华为子公司仕也区部财务总监年终奖由总部财经体系根据考核结果评定,与子公司(地区部)总经理薪酬无关联。

除了像华为这样将财务机构设置成独立体系的情况外,实际上子公司财务总监的薪酬与总经理的薪酬大都是正向强相关的(如前所述的双鹤药业和中国卫星)。子公司财务总监能拿到多少绩效薪酬取决于三个因素,1年初设定的绩效薪酬额度,2自身的绩效考核结果,3总经理(子公司)的绩效考核结果,这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第三项。这种薪酬体系体现了团队对子公司业绩负责的思想,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但如果设置一种极端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团队理念建筑的财务总监与总经理的薪酬强相关模式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譬如,某子公司总经理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0允财务总监绩效考核为100允财务总监能拿到多少绩效薪酬呢?按照双鹤模式,财务总监是0绩效薪酬;按照中国卫星模式,以表2数据测算,因财务总监年薪不能超过总经理,所以他的绩效薪酬最多为5.4万元(18-12.6),是他目标金额的42.9%。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_如公司目标不明朗、市场重大逆转、不可抗力影响、总经理能力欠缺等,都可能导致财务总监绩效优于公司整体绩效。在这样的情况下,延续上述思路会出现子公司财务总监绩效与薪酬脱节的情况。为了规避这一问题,笔者在中国卫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改良:按照子公司总经理与母公司财务总监拥有的考核权重(如子公司权重为i,母公司权重为j,i+j=1)将子公司财务总监的绩效薪酬(M)拆分为两部分iM和jM,iM由母公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jm由子公司兑现。iM兑现时需综合考虑公司的经营业绩与财务总监个人绩效考核结果。

公关总监篇7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公司制度,在企业制度中,财务总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中小型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资产具有流动性,财务管理工作更为繁杂,只有充分发挥财务总监的职能作用,加强财务方面的监督管理,才能保障上市公司的稳定运营以及利益的最大化[1]。

2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的职能

在上市公司中,财务总监又被称为CFO,其主要职能作用在于完善企业内控机制,规范企业治理结构,管理企业的现金资源和财务信息,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2.1财务总监具有基础管理职能。所谓的基础管理职能指的是财务总监必须全面负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通过设置规范标准、完善系统流程、完善系统流程、设置职责权限以及设置财务管理所需的机构和岗位等方式来开展资金收支和预算管理,从而保障整个上市公司经济运行的稳定。2.2财务总监具有制度建设和规范职能。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较多,为了保障财务管理的稳定性,财务总监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工作,并根据上市公司的发展需要来对现有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规范和完善。财务总监要将适合本公司发展的财务运行机制建立起来,保障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从而实现自律管理、制度支撑。2.3财务总监具有参与决策职能。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会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因为财务总监在负责财务管理工作中具备了财务资源和财务信息优势并且在财务处理以及信息处理方面占据非凡地位,因此财务总监具有参与决策的职能,能够在上市公司发展的过程之中给予其最为妥善的决策意见和决定。在公司重大决策中,财务总监应该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支持,发挥参谋作用。2.4财务总监具有财务人员培养和管理职能。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的支持,而财务总监是财务管理团队的核心人物,因此财务总监具有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引进、培养并管理财务人员的职能,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并做好财务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工作。2.5财务总监具有风险防控职能。防范并控制财务风险是财务总监的一个重要职能,财务总监必须参与风险管理,为上市公司防控市场风险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支持,并不断提高公司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的作用

3.1对公司的资金运作进行监督管理。在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中,财务总监是首要领导者,也是负责人,其最根本的作用就在于保障上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当前大多数上市公司都采取了设置分公司的形式来分散法人权利,尽量减少财务舞弊的行为,总公司主要是通过财务来对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财务总监必须实时了解各分公司以及总公司的贷款情况、预算投资情况及财务报表,并对其进行分析,如发现不合理的资金流动或分公司滥投等情况,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从而保障上市公司资金运作的稳定性[2]。3.2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战略。财务总监具有参与决策职能,因此在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中,财务总监有制定投资战略的作用。通过各种财务管理手段,财务总监能够全面地掌握各分公司及总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且了解各分公司及总公司管理层的发展动向,因此其应该提出切实有效的投资战略。财务总监要本着公平原则,对分公司进行任务分配和资金分配,保障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符合其发展的需要。3.3对公司内外关系进行协调。在上市公司的对外关系中,财务总监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财务总监要扮演好政府、市场、客户、银行与公司之间的桥梁角色,并在这里对外关系中建立良好的信用,对公司的内外部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公司能够得到政府部门和银行的支持,并获得真实有效的市场信息,保持优质的客户群,特别是在公司有资金需求甚至资金危机时,能够获得银行的资金供应。除了要对外建立良好的关系之外,财务总监还必须保障公司内部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获得股东及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4进一步发挥财务总监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职能与作用的措施

财务总监对于上市公司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财务总监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4.1对财务总监的定位进行明确,加强财务总监与管理层之间的交流。上市公司应该对财务总监的定位进行明确,构建财务总监与管理层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首先,要打造财务总监与股东和CEO之间的交流平台,财务总监应该广泛参与公司的高层会议,并听取高层管理人员的建议,将财务总监全面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的制定作为一项基本管理制度。其次,要打造财务总监与分公司或下属财务管理团队的交流平台,将完善的财务信息交流系统建立起来,使财务总监能够通过网络对各分公司及总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真实的了解,也便于分公司财务主管人员及时向财务总监运行工作汇报,这样也有利于财务总监了解总公司及分公司下属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最后,要建立财务总监与客户、市场及银行的沟通机制,财务总监要与客户、其他企业以及银行的领导层、管理层建立稳定的关系。4.2对财务总监的职能进行宣传,保障财务总监工作的顺利开展。财务总监要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离不开公司上下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上市公司应该在全公司范围内对财务总监的职能进行宣传,保障领导层、高层管理层、员工层以及分公司都对财务总监的职能、权限、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使上市公司领导层、管理层能够对财务总监的地位进行认可,使财务总监开展工作时能够得到有效的配合。在任命财务总监时,可以同时下达相关宣传文件,并在高层会议、股东会议中突出财务总监的管理职能。对财务总监进行具体委派时,还应该在分公司管理层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其能够配合财务总监的工作。4.3提高对财务总监本身能力的要求。鉴于财务总监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职能与作用,在任用财务总监时,上市公司必须充分考虑财务总监本人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任命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担任这一职位。首先,财务总监必须具备宏观战略思考能力,对数字的敏感性较高,具有全局观念,能够通过财务数据规避财务风险、预测企业发展形势。其次,财务总监必须具备完善的财务知识结构,掌握本企业的生产技术基本知识,了解本企业生产流程,掌握企业兼并重组、企业管理以及相关经济法律、投融资活动、税务、审计、会计、财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公司治理能力、谈判能力、营销能力、公司治理能力、绩效管理能力等。再次,财务总监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各类数据进行清晰的表述,帮助公司作出决策,并协调公司内外关系。具备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能够上市公司培养高素质、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团队。最后,鉴于财务总监的重要职能作用,财务总监必须具有高度的法律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5结语

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稳定高效的财务管理,而财务总监又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其职能和作用不容小觑。尽管我国财务总监制度的设立比美国晚将近20年的时间,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明确财务总监的职权范围,保障财务总监职能作用的发挥。

作者:卢应伶 单位:江苏通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公关总监篇8

关键词:抵消效应;食品安全监管;不同主体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现,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5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出席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时强调:“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深入持久推进重点整治,坚决把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的食品安全工作抓实抓好。”尽管我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政策措施,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定保障。但从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复发生,如2009年底、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卷土重来,2011年“瘦肉精”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我们不禁反思是否存在某些因素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的抵消效应。

国外学者Nganje和Miljkovic等曾对食品安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所谓公众行为的抵消效应是指食品安全相关政策的实施及其实施的有效性信息会使公众(或消费者)减少他们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进而减弱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完全抵消政策实施的有效性[1-3]。他们将公众行为抵消效应的基本模型应用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并探讨了蔬菜和肉类质量安全问题中公众行为抵消效应的存在,这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但其中主要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定性讨论[4]和以典型食品安全事件作为案例进行的实证研究[5],与公众行为抵消效应相关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更多是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角度进行研究。全世文等从消费者的知识了解、风险态度以及对信息主体和信息途径信任程度,研究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恢复的因素[6]。王彩霞研究了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爆发导致消费者不断修正对政府治理的预期[7]。蒋丽从公众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研究了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风险时的心理反应,认为决定公众行为的是其对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观认知而不是风险本身。从群体层面来看,公众行为是一系列社会影响过程的结果,在信息性和规范性两种社会影响下,公众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8]。范春梅等以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为例,构建了问题奶粉事件中公众的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关系模型,剖析了风险感知、控制感等对人们的抵制和积极应对行为的作用机理[9]。

根据上述研究现状,我们发现国内学者较少关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中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在中国缺乏适用性。因此,本文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背景,针对Nganje和Miljkovic等[3]给出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基本模型中没有对不同监管主体做出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缺陷,对该基本模型进行了扩展变形,并结合模型和实际分析,将抵消效应定义为公众或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随着监管水平发生变化后,导致监管水平对公众健康损害等预期总损失减少作用的减弱效应。同时,分别对以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和以社会全体(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公众)作为监管主体建立了两个抵消效应模型,并利用两个模型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行为抵消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结论,最后结合具体算例对模型结论进行了验证,对结论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实际意义进行了说明。

2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的模型分析

食品安全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缓解市场失灵的职能。因此,以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公众较少参与甚至不参与监管的情形是本节讨论的基本背景。在这种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只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定。

2.1 问题的假设条件及建立的模型

根据文献[3]给出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基本模型,当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时,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定,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公众健康损害等预期总损失用 表示,具体如下:

(1)

其中 表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实行政策措施等所对应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表示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所付出的等价性货币支出(包括消费者识别食品的安全性以及为保护自身权益进行投诉、打假等行为的相应支出)。 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公众健康损害等总损失(仍以等价性货币值衡量),并且满足 , , ,其中 和 分别表示 的一阶和二阶导数。因为在任何情况下食品都不可能是绝对安全的,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公众健康损害等总损失始终存在,即总损失始终为正, ;并且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一定解决,因此总损失将减少,即总损失的一阶导数为负, ;同时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对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总损失的减少作用逐渐减弱,即总损失的二阶导数 。除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所付出的支出也尤为重要,因此 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总损失发生的概率,它主要由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所付出的等价性货币支出 所决定,并且满足 , , 。其中 和 分别表示 的一阶和二阶导数。这是因为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总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并且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所支出的越多,总损失发生的概率越小,而随着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总损失发生概率的减小作用会逐渐减弱,这与总损失 的性质相似。

当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定的监管水平 给定的条件下,公众通过决定其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实现食品安全危害总损失与支出之和的最小化。对此,公众的目标决策如下:

(2)

由式(2)的一阶最优条件可得

(3)

由式(3)和假设条件,显然相应的二阶最优条件满足。因此,满足式(3)的 是公众决定的最优支出。

因为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会直接受到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外部环境影响,所以可以假设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 是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的函数,由此对式(3)两边 求导可得

(4)

由式(4)整理可得

(5)

根据假设条件显然有 。说明当其它条件不变时,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会逐渐减少。这反映了随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有效性的增强,会导致公众减少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支出的机会主义行为。

2.2 公众行为的抵消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有效性导致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通过对式(1)中 求导,并将式(5)代入求导结果,经整理可得

(6)

根据式(6)和假设条件可以分析得出:若不考虑公众行为对政策的影响,监管水平对预期总损失的边际减少值 。而由于 的存在,导致这一减少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了,可将 视为抵消效应项。因此,在满足不同条件下,公众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有效性产生了部分抵消效应和完全抵消效应两种不同结果。

2.2.1 公众行为的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分析

若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总损失发生的概率 满足上述条件时,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公众预期总损失逐渐减小或不变。在上述条件下可知:由于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 所决定的 的存在,同时它不大于1,并且由已知条件显然其还大于0,使得公众预期总损失的减小值被抵消了一部分。依据文献[3]和本文对抵消效应的定义,可将其视为公众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的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其中抵消效应是指 , 的极端情况。之所以产生这种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是由于随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和恢复了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削弱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谨慎态度,从而减少了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由此直接导致总损失发生概率的提高,进而对食品安全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了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

2.2.2 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分析

若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总损失发生的概率 满足上述条件时,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而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公众预期总损失却在增加。在上述条件下可知:由于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 所决定的 的存在,同时它大于1,使得公众预期总损失的减小值被完全抵消了,造成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无效甚至起到负面作用。可将其视为公众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完全抵消效应。之所以产生完全抵消效应是由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的利好外部环境,极大程度地提振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致使他们大幅地减少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甚至不支出,由此导致损失发生概率的较大提高,进而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了完全抵消效应。

综上,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的模型分析中,无论是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还是完全抵消效应,它们都是由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 所决定的 直接造成的,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无关。

3 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的模型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具有一定复杂性,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交叉,职能划分不清,仅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存在一定的政府失灵。因此,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公众包括行业协会、各级公众组织等也纷纷加入到食品安全监管中,较多地区日益形成多元监管主体的局面。因此,以社会全体(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公众,简称为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是本节讨论的基本背景。在这种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由社会全体共同决定。

3.1 问题的假设条件及建立的模型

若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由社会全体共同决定,即社会全体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仍用式(1)中 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预期总损失,此时它不仅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公众健康损害,而且还包括食品安全危机引发的社会道德、政府声誉等全部预期损失。其中 表示社会全体所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表示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所付出的等价性货币支出(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和采取的相关行动等支出,以及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等总和)。 表示以等价性货币值衡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社会全体的损失总和,并且仍然满足 , , ; 表示社会全体损失总和发生的概率,它由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 决定,并且仍然满足 , , 。

当社会全体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时,他们共同决定监管水平 ,同时监管水平直接决定他们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因此,为实现食品安全危害导致的总损失与支出总和的最小化,社会全体的唯一决策变量就是监管水平 ,因此社会全体的目标决策如下:

(7)

其中 ,即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是监管水平的函数。

由一阶最优条件

(8)

为简化分析,假设式(7)存在最优的内部解,即二阶最优条件仍满足,则符合式(8)的监管水平 即为社会全体的最优监管水平。经整理可得

(9)

式(9)中 。因为若 ,将其代入式(8)可得 ,这显然与已知条件和假设不符。因此式(9)右端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分式是有意义的。根据假设条件,只能判断出式(9)右端分式的分子为负,分母的正负无法直接判断,需要依据 的正负进一步讨论说明。

为进一步明确社会全体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对其总支出的影响,下面对式(9)进行分析讨论。

若 ,即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社会全体的损失总和相对较小时,随着社会全体所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提高,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 将增加。这意味着在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严重时,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地改善食品安全现状,这将激励社会全体更有动力地实施相关政策法规和采取相应行动,因此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将增加。

若 ,即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社会全体的损失总和相对较大时,随着社会全体所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提高,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 将减少。这意味着在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重时,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难以显著地改善食品安全现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社会全体实施相关政策法规和采取相应行动的动力,因此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将减少。

3.2 社会全体行为的抵消效应分析

在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时,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的抵消效应存在。因此,对 中监管水平 求导,并将式(9)代入整理可得

(10)

根据式(10)和假设条件可以分析得出:若不考虑社会全体行为对政策的影响,监管水平对预期总损失的边际减少值 。但由于 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的抵消效应,可将 视为可能的抵消效应项。而这种抵消效应是由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在满足不同条件下,对社会全体行为可能产生的抵消效应进行具体分析。

3.2.1 社会全体行为的加强效应(即负的抵消效应)分析

若 ,整理后即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社会全体损失总和相对较小时,随着社会全体所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预期损失总和会减少。并且当 时,显然有 。这可视为社会全体行为不仅没有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产生抵消效应,反而产生了加强效应,即负的抵消效应。此时由社会全体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在损失总和相对较小时监管效果非常显著,不仅极大地激励了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积极性,由此带来损失的发生概率减小,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强社会全体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因此,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产生了加强效应。

3.2.2 社会全体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分析

若 ,整理后即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社会全体损失总和相对较大时,随着社会全体所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预期损失总和会增加。在上述条件下可知:由于社会全体决定的监管水平 和他们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 所决定的 的存在,造成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无效并且起到负面作用。此时可视为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的完全抵消效应。由社会全体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在损失总和相对较大时监管效果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积极性,由此导致损失的发生概率增大,同时将进一步打击社会全体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监管水平进一步降低。因此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产生了完全抵消效应。

4 模型结果的比较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大小不同,即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程度不同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哪种情况监管实施更有效?下面主要从监管水平对支出的影响以及抵消效应的强弱差别进行比较分析。为便于比较分析,假设第2节和第3节分析的不同监管主体中监管水平和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相同。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和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的模型中支出对监管水平的导数 分别记为 和 ,它们表示监管水平对支出的影响,则由式(5)和(9)可知 , ;相应地将两个模型中导致政策实施有效性的抵消效应项分别记为 和 ,则由式(6)和(10)可知 , 。第2节已经分析得出 , ,而第3节中 和 的正负需要依据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大小进行判断。下面就按照损失大小不同进行讨论比较。

4.1 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损失相对较小时的结果比较

由第2节分析可知 , ,第3节分析可知当 时 , 。结合第2节和第3节分析的结果,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小时,即 ,当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同时公众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具有部分或完全抵消效应;当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同时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具有加强效应(负的抵消效应)。因此,无需具体比较效应的强弱,即可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1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小时,即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具有负面影响,同时公众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具有部分或完全抵消效应,而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具有正面影响,同时社会全体行为对政策实施有效性具有加强效应。

结论1表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小时,较之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由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决定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是比较理想的。因为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不仅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相应增加,而且社会全体行为将对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产生加强效应而不是抵消效应。

4.2 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损失相对较大时的结果比较

由第3节分析已知当 时 , ,因此有

(11)

其中 和 分别表示对 和 取绝对值。

4.2.1 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更为有效的情形

若式(11)右端项大于1,即 ,则有 , 。将上述条件整理可得

(12)

由式(12)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讨论:

(1)若 ,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时存在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且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满足 时,则有 , 。

(2)若 ,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时存在公众行为的部分抵消效应,且同时满足 时,则有 , 。但由已知 ,显然上述结论与该假设条件矛盾,所以这种情况并不成立。

(3)若 ,则式(12)左端为零,右端大于零,显然这种情况也是不成立的。

综合上述三种情况,只有第一种情况成立。并且因为 ,所以 , 。可得当且仅当 ,并且 时,有 , 。

因此,可得如下结论:

结论2若不同监管主体的模型中监管水平与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相同,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大并且严重到一定程度,即 ,并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存在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时,即 ,则有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公众支出的绝对影响效应大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社会全体支出的绝对影响效应,即 ;并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中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大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中社会全体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即 。

结论2表明当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并且公众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较强的完全抵消效应时,较之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仅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会导致监管效果不显著,以及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较大程度地减少。因此,这种情况下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是更为有效的。

4.2.2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更为有效的情形

若式(11)右端项小于1,即 ,则有 , 。将上述条件整理可得

(1)若 ,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存在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满足 时,则有 , 。

(2)若 ,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中存在公众行为的部分抵消效应,同时满足 时,因为 ,所以仍然满足 ,则有 , 。

(3)若 ,则由式(13)左端为零,右端大于零,显然这种情况是恒成立的。

综合上述三种情况,可得当 ,且 时;或者当 ,且 时,都有 , 。

因此,可得如下结论:

结论3若不同监管主体的模型中监管水平与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相同,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大但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即 ,并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存在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即 时;或者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大,即 ,并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存在公众行为的部分抵消(或抵消效应),即 时,都有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公众支出的绝对影响效应小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社会全体支出的绝对影响效应,即 ,并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中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小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中社会全体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即 。

结论3表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大但并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并且公众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较强的完全抵消效应时;或者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较大并且公众行为仅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时,在这两种情况下,较之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的监管有效性及他们行为对监管有效性的完全抵消效应更强。因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是更为有效的。

5 具体算例

根据上述模型的分析与比较,本节将列举具体的损失函数和损失发生概率函数及其参数取值,通过算例计算,对模型的结论进行验证并说明模型的实际意义。

令 ,其中 ; ,其中 ; ,其中 ; ,其中 。其中 、 和 分别表示三个不同的损失发生概率函数。根据上述算例设定进一步对模型及其结果进行验证,按照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损失相对较小和较

计算结果显示: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小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不仅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对公众支出具有负面影响,而且公众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具有部分或完全抵消效应;而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对社会全体支出具有正面影响,而且公众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具有加强效应。因此这种情况下应以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实施监管更有效。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大时,无论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还是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对支出都有负面影响,公众或社会全体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都有部分或完全抵消效应。相比之下,公众行为存在部分抵消或抵消效应,社会全体行为存在完全抵消效应时,应选择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公众行为或社会全体行为都存在完全抵消效应时,若损失较大但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则还应选择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若损失较大且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则应选择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该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6 结论

本文对文献[3]给出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基本模型进行了扩展变形,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情况,分别对以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和以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的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应根据不同条件下,公众行为或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的抵消效应不同而选择监管主体。只要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总和相对较小或者相对较大且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由社会全体作为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是更有效的;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总和相对较大或者相对较大但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是更有效的。根据本文结论,我们认为从公众或社会全体行为对监管政策措施等实施有效性的抵消效应方面来看,当食品安全问题处于显露端倪的初期或较为严重的后期时,需要社会全体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这样即使存在抵消效应,对于监管实施效果的抵消效应也不是很大;而当食品安全问题趋于严重的过程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会使抵消效应较小。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是社会范畴的影响,涉及政府、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和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不仅极其复杂并且过程长而持久。因此,需要通过整合政府的监管强势,公众的理性消费和自觉监督,生产企业的规范和社会责任,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媒体的信息和监督优势,形成多元主体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对此,除了公众行为对政策措施等实行效果的抵消效应以外,政府行为实施的持久性,地方政府、生产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行业协会、媒体行为对政策措施等实施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共同作用的分析将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Miljkovic D, Nganje W, Ndembe E. Offsetting Behavior: Consumers’ Response to Food Safety Policies [J]. Choices, 2008, 23(3): 49-53.

[2] Miljkovic D, Nganje W, Onyango B. Offsetting Behavior and the Benefit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09, 29(1):49–58.

[3] Nganje W, Miljkovic D, Ndembe E. Offsetting Behavior and the Benefits of Food Safety Policies in Vegetable Preparation and Consumption[J]. Agribusiness, 2010, 26(4):557–572.

[4] 王耀忠.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64-70.

[5] 杨伟民,胡定寰.中国乳业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22):40-44.

[6] 全世文,曾寅初,刘媛媛,等.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恢复——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7):4-15.

[7] 王彩霞.政府监管失灵、公众预期调整与低信任陷阱[J].宏观经济研究,2011(2):31-36.

公关总监篇9

关键词: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监督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必要性

在国有控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国有单位作为控股公司的主要出资者(所有者),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进行决策、激励和监督,以间接管理为主。而作为经营者的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其主要职能则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直接管理为主。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认为所有者应尽量少地干预经营者,尽量扩大经营者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误区,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可以把企业的日常经营权交给所聘用的经营者,但他绝对不会放弃对企业重大问题的控制权,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不会放弃对企业经营者的日常经营状况的监督权。在这种日常监督之下,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则公司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会形同虚设,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不可能有效,公司长远的健康发展也会失去基础。

从近几年来国有单位对其控股公司的管理实践来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控股公司作为下属单位来对待,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公司经营班子等全部由国有单位任命,控制过死。造成总经理权力过弱,公司缺乏活力;二是对控股公司流于管理,没有进行控制与监督,使总经理权力过大,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力失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

1.作为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章程》、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有关决议、公司内控制度以及国家有关法规等。根据公司法,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

股东会。公司法第38条规定了股东会所行使的职权。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因此作为国有控股公司的控股方,国有单位是通过股东会的形式,采取制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委派和更换公司董事长、董事、监事人选等方法,通过控制董事会和监事来完成对公司的控制和监督的,使公司按照控股股东方的经营思想和方向去发展,这是公司法赋予控股方的权利,而控股方在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它所承担的义务就是除采取上述方式外,不得直接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董事会。公司法第46条规定了董事会的职权。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由于公司董事会中董事的人数是按股权比例设置的,因此董事会实际上也是由控股方控制的。同时董事会通过对公司经营者人事权的控制即聘任和解聘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对经营权的控制即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对财务的控制即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董事长一般由控股方委派。

总经理。公司法第50条规定了总经理的职权。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全面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通过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和基本管理制度、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等来实现对公司的管理。如果说董事会的决策主要是关于控股公司的整体战略部署的话,则总经理的决策内容主要是有关战略实施的决策,并更多地与公司直接有关。

2.对国有控股公司来说,其最终目的和动力是追求最大利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权利制衡,使决策机制更加科学,监督的目的是使控制机制更加有效,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比如说年薪制、期股等。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与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密切相关。首先,这种内部监督是单向分层次的,即只能是股东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董事会对总经理进行监督。

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董事会的监督内容有:(1)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2)年度财务预、决算;(3)其他股东会审议批准事项的执行情况。其监督形式有三种,一是通过股东大会;二是通过公司监事履行对公司的监督职责;三是有权决定对公司董事长的任期审计以及通过董事会对公司进行审计。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负责人往往在日常工作中干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正常工作的行为是错误的。对于控股方的战略意图,应由委派到公司的股东代表通过股东会的方式去体现,这不仅是公司法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其他小股东的尊重。否则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在决策形式上就没有区别,不仅有体市场经济规律,而且当公司由此而遭受经济损失时,其他股东有向控股方股东提出赔偿损失的权利。

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监督内容有:(l)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的执行情况;(2)年度财务预、决算的执行情况;(3)目标责任制考核情况;(4)其他董事会制定的有关方案执行情况。其监督形式有:一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公司进行审计;二是委托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董事长直接干预总经理的正常管理工作的做法是错误的。

其次,控股方国有单位负责人、公司董事长(一般是控股方股权代表)和总经理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依据公司法,控股方国有单位负责人和公司董事长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即委托公司董事长代表国有单位在股东大会上和公司董事会上行使表决权;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应当说没有直接关系。董事长的职责是召集和主持公司董事会,但董事长并不能代表董事会,总经理是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向董事长负责。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进行内部监督过程中,弄清上述关系,有利于正确行使监督权利,分清经济责任。

三、对国有控股公司的日常监督

由于作为委托人的国有控股单位与作为受托人的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信息的获取方面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为防止经营者操纵会计行为以提供虚假信息,委托人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公司经营管理信息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这种监督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一种权利制衡。

公司董事长应由国有控股单位委派,是公司法定代表人。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试想,如果对公司没有有效的日常监督措施,负责就没有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国有控股单位对公司的日常监督方式有:(l)委派财务总监。其主要职责是对公司董事会所做出的各项重大经营管理决策、财务决策的合理、合法性进行监督,对总经理执行董事会决议的情况进行监督,并有权对董事会、总经理做出的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予以纠正。这种监督方法具有直接、及时和与公司经营管理措施同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的优点,缺点是加大了监督成本;(2)充分发挥公司监事或监事会的作用。根据公司法第54条的规定,监事或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财务,并对董事、总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的违法、违规、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以及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这种监督方式的优点是节约监督成本,缺点是监督具有滞后性。

四、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

公关总监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 质量控制 监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59-0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工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可在日益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发展不仅要做好工程进度及数量方面事项,还要保证工程质量及造价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这就离不开有效工程监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及成本控制的双目标。

1 公路工程中监理工作现状

在公路工程的监理工作里,还存在着一些现状影响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监理单位选择上存在问题,招投标工作里经常存在暗箱操作事情,还未形成规范、开放及公平竞争监理市场,一些真正存在实力监理企业可能不会中标,一些业绩平平但有关系监理公司中标了,从而影响了监理形象及市场有效正常运行;其次,监理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我国监理公司还是比较多的,可监理公司层次却良莠不齐,有些监理公司无材料试验设备或者质量检测设备,有些监理公司没有配备有关合格人员,这样工程所需材料试验结果或者质量检测结果只靠承包商来提供,其可靠度比较低,也给工程带来了较大质量隐患;再者,监理人员自身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监理人员根本没有经过监理培训,并且也没有相关上岗证件,这给监理工作水平带来了影响,一些监理人员不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在监理过程里不仅涉及工程建设自身,还会涉及相关环境、经济及人力资源等有关方面知识,监理人员要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2 公路工程中的监理工作措施

2.1 加强公路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公路工程里,影响质量因素是比较多的,采取一定措施加强质量控制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这需要监理师加强公路工程技术的规范,并掌握有关合同文件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依照技术规范要求,自原材料、施工过程及施工工艺均要实施全面监控及管理,具体工作方面要注意下列方面,一是能够做到明确分工及责任到人,依据工程项目来分工,尤其是桥涵的构造物、路基土石方及路面结构层面等重要部位,要确实做到明确分工及各负其责,对每道工序全过程及全方位管理及控制,防止工作中出现混乱不堪局面,影响到工程工作效率;二是做好技术规范、合同条款及设计图纸等有关质量控制方面的事项,技术规范及设计图纸对工程质量标准进行了规定,合同条款主要是要求公路施工企业要依照技术规范及设计图纸来施工,这需要加强原材料与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做好这两方面需要加强原材料进场质量的控制,对于不合格产品要拒绝使用及进场,并且在质量控制中要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控制,对于工程里的隐蔽工程质量要加强控制及管理,并尽量做到嘴快、眼快及行动快,发现缺陷之后,及时排除并重新检测,直到合格为止;三是加强现场监管,在现场监管中,主要是通过旁站及巡视来完成的,监理师要对工程施工里的每道施工工序均要旁站、巡视及抽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监督施工企业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处理,在每次巡视之后,均要详细记录到相关监理日志中,方便有关工程资料的查找,能够对整个工程的质量给予综合评定。

2.2 公路工程进度监理控制

工程工期在合同里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且工程是否按照工期竣工,直接关系着业主及承包商利益,监理师要依据合同对施工工期给予严格控制,其控制方法为施工企业依照工程特点来编制可行施工计划,施工计划编制时需要考虑多种情况,在施工的过程里,可能会遇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施工企业自身能力、自然环境或者现场施工的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监理工作的时候,在对进度控制上,要考虑对施工企业不利影响,并把不好因素全部找出来,然后逐个解决掉,且积极引导施工企业把不利因素干扰给予有效排除,有效控制好工程施工期限,并且监理师还应对实际进度及计划进度给予对比,对于两者差距进行注意,以便能够有效及时调整有关施工的计划进度,在进度控制里,还应注意一些分项工程进度分解,进行单独控制,并制作出项目月进度、有关控制图及进度表,能有效分析计划进度及实际进度间的差距。

2.3 公路工程费用监理控制

工程费用管理作为工程监理基本环节及手段,仅有质量合格及工程完工之后,才能够进行计量支付,也就是说,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系费用支付情况,并且进度是工程费用计量支付保障,做好质量控制及进度管理控制的同时,要做好有关工程费用管理控制工作。要做好费用控制,需要防止两种情况发生,超前支付和滞后支付这两种情况,超前支付会造成业主资金的紧张,并且给承包商造成依赖思想,不想进行更多投入,而滞后支付则容易致使承包商资金的紧张,可能会出现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影响工程质量及进度,并且依据工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来优化设计,不仅能够节省业主费用支出,合理变更设计,还能够让业主在有限资金里获得更好应用。

2.4 加强工程监理程序完善

监理企业要依据工程性质、规模及业主监理要求,进行总监理师地委任,并且总监理师就是工程监理工作总负责人,要对监理企业及业主负责,监理机构人员要依据投标书内容、监理大纲要求及委托监理合同内容来选择及组建,并且要编制相应工程监理规划,作为工程监理工作开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还要对监理工作开展进行合理规范,像工作时序性、职责分工严密性及工作目标明确等,当工程验收的时候,要积极参与,并且签署相应监理意见,对于工程发现问题要及时和施工企业进行沟通,并提出相应整改建议及要求,当工程监理工作完成之后,有关监理企业要向业主进行监理档案资料提交,像设计变更及工程变更的有关资料,各类签证资料及监理的指令性文件等,并且在建立工作完成之后,工程监理机构要做好监理工作总结,给业主监理工作总结,主要包括监理合同的履行情况,监理目标及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相关车辆、办公用房及试验设施等相关清单,以及工作终结说明等,另外是监理单位自身工作总结,主要包含工作经验总结,有关经济措施及组织措施等方面总结,某技术及方案经验总结,执行合同经验总结,以及在工程监理工作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的总结,从而为以后监理工作更好开展做好良好准备工作。

3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监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要想更好做好监理工作,不仅要积极寻找先进监理模式来监理工程质量,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管理水平提高,严格履行自身职责,并不断在监理工作中总结经验,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