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风光十篇

时间:2023-03-17 22:40:58

农村风光

农村风光篇1

我的老家在一个小村庄,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五星。农村和城里比起来自然显得很悠闲。

春天,老家旁的南门山上百花盛开;山间小桥流水,河水晶莹剔透;山下田野上牛羊成群,安闲自在的吃着草。我们走在田野旁的小径上,不时的看见牛羊,小径边上长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我们继续往前走,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油菜花,走进去,就仿佛来到了金色的海洋。

夏天,南门山上绿树成荫,头上火辣辣的太阳照耀着大地。

秋天,农民伯伯们显得非常高兴,因为又到了丰收的季节了,要忙着割收了。

农村风光篇2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

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在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如野猪赛跑、斗野猪、斗野鸡等惊心动魄的比赛,同时还能狩猎、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山鸡、孔雀等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农业公园

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在空闲时间,市民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公园里观光,看看碧绿的蔬菜、闻闻芳香的鲜花、采摘鲜嫩的水果,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惠。临走时,市民们还可以得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鲜农产品。

日本神户市的农业公园是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如葡萄酒、葡萄汁、葡萄冰淇淋、葡萄大餐等)以及同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摄影、体验、竞赛与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该园拥有葡萄酒酿造设施、葡萄园、体验农场、实习馆、饭店和西餐馆等。这些项目选址要好,一般坐落在城区近郊,交通方便处,经济效益就很可观了。

森林公园

截至二OO五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一千九百余处,规划面积一千五百万公顷;建立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一千六百九十九处,规划面积一点二亿公顷。同时,还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小区、狩猎场、野生动物园和湿地公园等,一大批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成为了新兴的旅游胜地和开展户外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100多年来,得到很好保护的美国国家森林公园所带来的利益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提供纯净的森林泉水,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山洪暴发,当然还有新鲜的空气。美国现在80%的山泉都发源于森林,据美国森林经济学家估计,仅森林泉水的开发,平均每年的经济效益就超过30亿美元。

民俗观光村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 活、随农家俗、交农家友”,正在成为旅游新时尚。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市民参与农园

近年来建立市民农园的宗旨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转向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

其他形式的观光农业:

美国东部有1500多个观光农场,全国每年有近2000万人前往农村、农场度假。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在全国旅游业总收入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旅游收入占35%。韩国的“观光休闲农园”、匈牙利的“乡村旅游”、 荷兰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新加坡的“高科技农业园”等都与乡村旅游业紧密结合,进入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法国兴起“农家旅游”,全国有1.6万农户建立起家庭旅馆,有3000多家组织起来(联合经营组织),这种活动给法国农户每年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法国旅游业的1/4。可以说观光农业是旅游行业和农业行业中的钻石王老五。

农村风光篇3

邯郸驿里逢冬至,报膝灯前影伴身。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农村风光篇4

区委副书记在“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安排部署我区“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刚才,区委常委、副区长吴胜智同志宣读了《区关于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后面,区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还要做具体的业务培训。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主要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7年把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在“三农”领域,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措施。随着建设新农村建设力度的持续加大,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和经济交往日渐增多,需要进行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事项大量增加,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显得日趋重要而紧迫。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保障农民对“农村集体三资”使用、收益、分配的知情权、决算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三资”的全面委托服务;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提高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水平;总结和推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实践经验,切实增强村级民主监督效力。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第二,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是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当前,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在农村综合改革中经过撤并后,镇(办)、村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可控制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建设项目和资金的规模不断增大。由于没有健全完善的农村公开透明权力运行机制,使得一些地方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比如,在财务和资产管理、资源开发、工程项目招投标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规违纪、侵犯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问题,特别是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财务不公开等问题,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农村集体“三资”、村级事务管理和村务监督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对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最前沿,在维护农民利益、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巩固。从本质上讲,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作为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涵盖了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教育和促使农村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强化为民服务、廉政勤政意识,进一步改进作风;有利于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村级事务的决策管理行为,健全科学透明的权利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夯实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第四,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是完善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根据中央要求,到20xx年要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就是为落实这一部署采取的一项重要步骤和措施。当前农村党员廉政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农村惩防体系特别是机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很大关系。面对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严峻形势,要从源头上防范违纪违法问题和不正之风的发生,就必须从抓机制建设、抓制度建设入手。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实质上就是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村级公共权力运行机制,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管用、务实的制度体系。这既是加快构建农村惩防体系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在新的形势下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把握重点工作,全面扎实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

全面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是扎实有效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工作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干群关注度高,工作难度大。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区关于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的精神实质,紧密联 系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不折不扣地抓好《方案》各项规定和要求的落实。

(一)深入开展“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各镇(办)要按照全面清查、逐项登记、公示公开、不重不漏的要求,认真开展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工作,突出做到“五个明确”:一要明确清查登记范围。这次清理的范围是全区村、组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各种流动资产、农业资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集体所有的土地、林木、山岭、园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二要明确登记时点。这次“三资”清理登记时点为12月31日。三要明确清查重点。这次清查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账内的资金、资产。对账内的资金、资产要进行彻底核实,以账找物,做到账实相符。账实不符的,要追查原因,及时进行处置;另一个是账外固定资产。要充分发动群众,把那些长期游离在账外的固定资产一件不少地清理登记上来。四要明确清查主体。这次“三资”清理以村自查为主,成立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村会计或报账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或民主理财小组以及群众推荐的村民代表参加的7-9人清查工作小组,在清查小组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的村民代表参加组成核实小组。五要明确清查流程。清理工作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程序进行,一个不能少,切实做到规范登记、准确核实、全面公示、合法确认和及时上报。各镇办应于20xx年8月底前将清理结果分别上报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区农委。

(二)全面推行“三资”委托服务。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强化“三资”运行监督,重点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成立服务机构。各镇(办)要结合当地实际,在行政服务大厅设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具体承担“三资”委托的日常工作。二是签定委托协议。在坚持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和基本核算单位“五不变”的前提下,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同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与镇(办)“三资”委托服务机构签订委托协议,设立村独立账户,保证专款专用。三是规范服务程序。镇(办)“三资”委托服务机构要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设立专门账户对集体资金统一核算管理,确保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做到民主、科学、公正。四是加强对工作的监督。区镇两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委托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监督机构,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三资”委托工作的监督。五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管理制度。

(三)不断提升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建立了农村基础党风廉政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清理登记,建立了台帐,制定了“10+2”规章制度,将村级事务核理成7大类20项内容逐一细化操作程序,并以工作流程的形式加以固定,公告上墙,作为村干部决策执行的行为准则和群众对照监督的具体依据,从制度程序设计上防止了基层权力滥用和行为失范,有效破解村级事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当前,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在深入、完善、提高上下功夫,认真梳理村级重大事项和一般事务,按照健全制度、统一流程、规范操作、民主公开的要求,建立健全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三公开”,即由村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或党员议事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等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规范村级事务管理,不断巩固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成果。

(四)大力加强村级事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要按照民主监督、权力制衡、公开透明、村民自治的要求,有效整合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纪检小组等村级监督力量,健全村级监督组织,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监督工作保障制度,推行村务“点题公开”、公开质询和“双述双评”等有效做法,确保村级公共权力阳光规范运行,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村务管理和决策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村务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

三、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总体时间安排是从今年4月开始到明年4月基本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这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综合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镇(办)及区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一要强化责任抓落实。根据《实施方案》,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由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统一组织领导,各成员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镇(办)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把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列入“三农”工作的重要议事议程,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职责。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分工要求,建立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镇(办)党委书记对本地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负总责。纪委主抓此项工作,要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抓好任务落实。镇(办)党委和政府要细化责任目标,坚持具体抓、抓具体,在抓好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区镇(办)两级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协调机构要定期召开会议,掌握和分析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矛盾和问题,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合力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工作局面。

二要因地制宜抓落实。全区有10个镇(办),91个行政村(社区),地理类型差别大,党风廉政建设基础和现状也不尽相同,一定要按照《实施方案》的分类指导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既要抓好有关制度机制的健全和落实,又要防止照搬照套和简单“一刀切”。镇(办)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围绕抓好《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深入农村基层,深入农民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反映,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务必使这项工作具有自身特色、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务必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现象。要坚持依靠农民群众,正确把握政策界限,讲究方式方法,突出抓好对“难点村”的治理,及时妥善地处理在清理农村集体“三资”、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过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坚决防止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同时,还要适时组织力量,抓好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的研究,科学总结、准确把握“三农”工作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律,及时完善推进工作的思路、措施和办法,使“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三要严格督导抓落实。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必须坚持严格督导、科学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把定期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结合起来,重点围绕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各项任务落实情况,适时进行督查,搞好分类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尊重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首创精神,对他们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探索实践,要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并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不断完善政策规定,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深入健康开展。根据《实施方案》的安排,对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情况,实行申报制验收。要抓紧制定相应的验收标准和程序,确保申报验收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对因不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稳妥地推进阳光村务工作建设,致使工作进展缓慢、任务落实不到位的,要进行严肃批评,严格督促整改;对因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而诱发集体访越级访,造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规定,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农村风光篇5

公开,让群众知事心底敞亮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将其纳入转型跨越发展的“大盘子”一起谋划部署。今年4月13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依靠“制度+科技”手段强力推进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着力构建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省政府第一批安排省财政资金3754.7万元,支持人均财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1个县(市、区)阳光农廉网络建设。截至6月底,全省共投资2亿元打造阳光农廉网。目前,全省11个市、116个涉农县市区、1288个乡镇街道的阳光农廉网已全部开通。村级阳光农廉网也已开通22165个,占到行政村总数的80%。“山西阳光农廉网”是全省整个阳光农廉网络体系的总网,还与省级26个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11个市的阳光农廉网站链接,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四级联网,通过开设工作动态、政策法规、制度建设、“三务”公开等13个公开栏目,设立矛盾突出村动态监测平台、农廉工作考核体系平台、农廉内部信息查询平台、多级视频互动平台、百姓留言平台等5大管理系统,重点发挥公开、管理、监督和服务四大功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除不宜公开的内容外,都要在网上公开。目前,全省“阳光农廉网”已政策法规、制度建设、监督检查、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825项,农廉信息、工作动态211期。公开内容基本涵盖了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绝大多数农村政务、事务,形成了一个涉农信息的“集散地”和“大超市”,深受基层群众欢迎。截至8月底,通过各地农廉大厅(查询室)查询50多万人次,网站点击量突破950多万人次,各级干部通过视频解答群众咨询5万多人次。

“全天候”监控,让群众管事心明眼亮

农村风光篇6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人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怎样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呢?笔者从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开发的主要模式、开发的可持续性来谈谈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以农家乐、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是“十一五”期间不少地方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下列一些模式:

(一)度假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二)森林公园模式。对于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三)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四)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Q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五)农业公园模式。按照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六)租赁农园模式。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七)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许多大小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八)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九)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有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十)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十一)教育农园模式。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农业博物馆,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介绍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农业生产工艺技术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到农业建设的热情。

三、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乡村地域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所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所以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景区对游客有持续的吸引力,必须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性、生产性、纯真性的特征,所以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保护乡村文化的完整性,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品特色,突出开发主题。要分析资源特色是否符合休闲市场的需要,确定开发的主体,在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时候选出具有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垄断性产品,将特色化和主题化理念贯穿于产品开发始终。

(二)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要充分挖掘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文化、创新文化,为产品赋予新的特色,不断创新。

(三)开发体验产品,提高体验价值。开发参与性强的休闲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综合体验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

农村风光篇7

关键词:寿光;农村金融;金融发展

一、寿光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经济社会出现飞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1.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08元。为了健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强化金融功能,寿光市积极创新金融成长环境,全力建设政策、诚信、担保“三位一体”的金融成长环境,荣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

(一)金融生态环境优良,解决金融功能弱化难题

寿光市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相应下发出台政策性文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撑。如在引进金融机构方面,给予新增或新进金融机构一次性奖励最高120万元的待遇,并在购房、租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二)创新融资模式,解决资金供给难题

为解决“三农”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先后推出以蔬菜大棚产权、农村住房产权、土地使用收益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为抵押的“五权”抵押贷款担保模式,2012年又推出了农产品订单、知识产权、盐田、畜禽舍抵押贷款四类新模式。该市积极配套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使“死资产”变成“活资金”。

(三)出台农村金融改革措施,解决农民贷款程序难题

一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办理蔬菜大棚、农村住房抵押借款的申请人,经管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和房产登记机关优先核发大棚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试点期内,所有行政性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部门所需经费由市财政统筹解决。二是转移手续免收过户费。债务履行期届满贷款人未受清偿的,抵押物经依法处置后,经管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和房产登记机关应优先办理权属转移手续,免收过户费用。

二、寿光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限制

虽然《物权法》等法律扩大了抵押物的范围,明确规定荒地承包经营权、在建工程、农产品未来收益等可以作为融资抵押担保,但改革创新之初寿光市政府并没有明确的部门办理农村相关抵押登记。

(二)审批权限制约

县级国有商业银行的自太小,额度高低、权限审批等权力都在省市一级,县级银行很难施展手脚。

(三)金融环境发展滞后

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村支付以现金交易为主。二是农村金融网络不健全,硬件设施差异大。大多数乡镇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较大的行政村只有农村商业银行,有的村庄连一台ATM机、自助终端都没有,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四)信用环境发展滞后

改革之初,县域信用管理机构分散,主要是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的企业和个人信贷信用信息,而企业和个人大量的社会信用记录分散于工商、税务、审计、法院等部门,缺乏政府统一管理机构,信用信息缺乏共享。

(五)风险防控能力差

农村金融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不够健全,金融机构方面承担的金融风险较高,在支农贷款方面难以施展。首先,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其次,灾害风险准备制度不完善。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县域金融法律法规政策

建议适当放宽农村住房和宅基地不得转让与抵押的法律限制,允许其作为贷款融资抵押物,并允许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在周边村镇人口范围内适当流通转让。关于中小企业产权纠纷问题,建议政府部门本着尊重历史,促进发展的原则,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按照企业取得土地年限,在补缴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和滞纳金后,尽快为中小企业厂房办妥产权“两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

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必须由政府来引导,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的政策激发农村金融体系的活力。政府在进行农村金融创新的制度安排以及实施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

(三)地方政府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县域信用体系是一系列信用制度安排的综合体现。针对县、乡、村、组四层次的城乡之间、村镇之间的“差序格局”,提出县域信用体系的构建思路。

农村风光篇8

随着国家旅游局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推出“中国和谐城乡游”,乡村旅游在我国得到了大规模发展,近年来休假制度的改革,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各地观光型、参与型的乡村旅游也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中的时尚选择。作为一项专项旅游产品,应该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产品设计,但我国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体雷同,仅仅局限在观光层次,影响了其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发展的后劲不足。所以,研究乡村旅游产品的类型对于分析和改进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及产品类型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杜江、向萍(1999)、王兵(1999)、肖佑兴(2001)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需要明确的是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这个空间环境为依托,其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农业景观、农事活动、乡村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其核心特色是乡土性,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基于以上乡村旅游的定义,从乡村旅游的资源、市场和特性角度考虑,笔者认为乡村旅游产品是以乡村的自然景观、聚落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满足旅游者综合性、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为目的,开发设计出的具有乡村性、体验性、参与性的专项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的类型丰富多样,目前大多研究只是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和概括:

王乐霞(2006)把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依托特殊农业景观的观光型产品系列、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依托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村寨等体验型产品和依托高科技农业开发的旅游产品。易金,王德刚(2008)认为乡村旅游主要包含:依托乡村自然资源的乡村山水田园风光旅游、依托半自然景观的农庄或农场旅游和依托人文景观的乡村民俗民风旅游。毛勇(2009)对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乡村旅游产品可开发的类型有:乡村观光系列、乡村生活体验游系列、乡村度假系列、乡村康体养生游系列、乡村体育冒险游系列、乡村商务会议游系列、乡村“无景点休闲旅游”系列、乡村专题旅游系列。

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分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总体来说,可以从开发形态和功能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一)依据乡村旅游的开发形态划分

“农家乐”型:以当地农户家庭为主要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活动为内容,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农业园型:以现代植物学技术为依托,将农业园与农业观光、瓜果采摘、农业科普等乡村旅游活动相结合,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特色村落型:依托古镇、古村、民族村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独特的资源、文化,具体表现为优美自然风光的观赏、地方和民族历史文化感受、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体验、传统表演和民间工艺的欣赏、新农村建设成果示范等。

度假村型:为旅游者亲近乡村自然环境、彻底放松身心而进行较长时间的驻留提供的餐饮、住宿、体育活动、娱乐购物以及各种乡村性的休闲娱乐项目的综合体。这种产品通常是由一间公司独立营运,或由数个集团合作经营。

依托景区型:依托周边景区,开发的以农家住宿、农家餐饮为主要功能的旅游产品,部分也涉及到游乐等体验型的旅游产品。

乡村专题型:是乡村旅游市场更加细分的结果,目前可开发的乡村旅游专题型产品主要有:乡村传统节庆庙会,农产品博览会游,乡村音乐之旅,民间美食之旅,乡村摄影、影视、写生基地,乡村文学创作,乡村老年休养农庄等。

(二)依据乡村旅游的功能划分

观光游览型:是最基本的依托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开发的旅游产品。农业观光、花卉农园观光、农耕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和古村落观光等都属于观光型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型:强调的是在乡村环境中停留多日的日常生活体验,其资源价值具有相对性,是当今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产品形式有度假山庄、乡村俱乐部、度假庄园等。

乡村生活体验型:为游客的个性化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的产品,以游客的主动参与为主要价值。游客在乡村环境、乡村美食、乡村民居、农事活动、民俗文化等的体验中满足他们对乡村生活的追求。

康体保健型:为游客消除疲劳、增进健康,满足人们康体养生需求。一般对乡村自然环境条件要求高,比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空气氧含量高等。目前康体保健型产品有:森林浴、日光浴、温泉浴、划船、垂钓、远足、高尔夫等。

户外冒险型:为了满足释放压力和寻求刺激的需求,依托乡村开阔的空间和特殊的环境开发的一类户外冒险产品,如乡村漂流、冲浪、空中滑翔、滑雪、攀岩等。但这类产品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现阶段开发并不普及。

科普教育型: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解现代科技农业的机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和学习农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城市青少年的视野拓展、知识增长和情操陶冶。

二、山西省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

山西乡村旅游产品极其丰富,星星点点分布在15万平方公里的三晋大地上。山西乡村的田园风光恬适宜人,古建、民居资源价值较高,民风民俗资源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新农村独具特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太原清徐县白石沟葡峰山庄、榆次后沟古村、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昔阳大寨村生态农业园等。就目前的开发状况来看,一个乡村旅游地的产品类型不止一种,一般是以一个开发形态为主,兼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产品,所以本文将乡村旅游的开发形态和功能的划分方法相结合,以2014年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由于资料所限,对其中20个示范点的产品类型进行分析(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山西省乡村旅游开发力度的增大,旅游产品的供给在数量上迅速增加,但种类上变化较小;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门化,但针对旅游者多种市场需求的产品较少。在20个示范点中有农业园型11个,“农家乐”型2个,度假村型3个,特色村落型3个,专题型1个,所以,山西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形式上仍以传统的农家乐、农业园这种观光游览形式为主,康体保健、户外冒险等产品形式发展较为缓慢,其中度假村型旅游产品有所开发但品位不高,主要的休闲度假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还停留在初级的观光游览阶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度假产品”。

三、结论

农村风光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环境意象;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过去,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规划从业人员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城市建设,而忽视了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正在逐年提高,乡村面貌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惊人的演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造农村落后面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建设和谐优美的新农村的同时注重乡村环境意象的打造和重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已越来越引起新农村建设者们的重视和思考。

乡村环境意象

乡村环境意象相对于“意象”“城市意象”而言,是很少提及的概念,武汉大学的熊凯,他相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的特点[1]。

乡村环境意象是人文、地理、景观等能充分反映当地乡村形象的特征在人们意识中的定位和延伸。乡村环境意象的形成不但来自于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的感知,而且还来自于非当地居民的感知和认同,当地居民对乡村意象的认识拥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中国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认知过程中,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以天道知人事”、“以人事观天道”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的“共同的心理图像” ,它有着“世外桃源”般的诗意画境,它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它强调“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乡村整体氛围。

与乡村环境意象相协调的景观设计方法

对于乡村环境意象在景观与人文两方面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给予充分考虑,使整治、改造所得成果区别于城市环境而更加贴合乡村环境。

在农村环境整治中,首先,要认定乡村区位条件、资源特色,挖掘其资源价值,明确乡村产业发展定位。从而,依据其特点,通过整治乡土建筑外观、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创造特色重点环境等手段和方法来体现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环境风貌。

乡村意象规划还强调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环境景观的可持续,更是人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的建立与重构。这就需要规划从业人员重塑乡村人文环境的人文氛围。

义乌市上新塘村整治规划设计之实例分析

3.1 明确农村产业发展定位

上新塘村位于浙江省义乌与兰溪、金华交界的上溪镇,纳入义乌十分钟经济圈。杭金衢高速公路( 在上溪设有二级互通口)、浙赣电气化铁路横贯其中;03省道杭金公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庄距镇中心约10公里,距义乌市第一大水库——岩口水库约4.5公里,西面不远是里东岩水库及以休闲农家游而闻名的贝家村;现有建设用地2.85公顷;现状村庄背山面水,呈“负阴抱阳”之势,乃风水宝地。

上新塘村处于两山之间,山谷幽静,地形地貌特点鲜明。村山地、荒山荒沟以全部栽植桃树,种桃树的历史悠久。

因此,规划将上新塘村定位为:尊重原有村落文脉与空间肌理,发展乡村旅游、提倡高效农业,建成“一轴、两心、两带、四片”,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村风村貌纯朴的省级现代化乡村旅游新农村示范点,发展成为以观光、赏花为主题的观光休闲乡村旅游胜地。

3.2 整治乡土建筑外观

上新塘村现在使用的宗庙祠堂,坐落于山脚,正如江南依水而建的徽派建筑、马头墙、白墙黑瓦,在某一层面上,正是乡土文化的最好反映。但村中现存的其它历史较久的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结构建造,到现在都破旧不堪,呈现出内部萧条的景象。新建民居沿马路向村口聚集,争相开办以农家饭为主的农家乐。虽沿小溪临水而居,但确因缺乏统一的规划或控制而存在明显的异构特征。为对其进行梳理和协调,规划通过统一风格来塑造和谐并具有乡村本土特色的乡土建筑,使乡村中的建筑物如民居、宗祠建筑和其他建筑形式都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

规划采用三个途径进行整治。首先,对年老失修,尚无人居住的闲置民居进行拆除,用作公共活动空间。其次,对保留的原有民居进行“穿衣戴帽”整治工程,即在屋顶、挑檐等部位做成仿木的形式,加马头墙、勾线、甚至彩绘,刷白墙身,使之看上去具有中国江南民居古建筑的形式,总体上呈现黑瓦白墙的鲜明特点。(图1)再次,对新建建筑均采用江南民居形式进行建造。充分结合乡村山水环境,或依山傍水变化围合成院,或临水设置景观小品,或于山间建设赏花、采桃游步道,或依水打造儿童嬉戏水上乐园等方法,形成义乌精品桃花坞民居群落。(图2)

图1现有民居整治规划图

新建民居 新建村委会新建村委会南立面

图2 新建建筑风格

3.3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环境区别于城市环境主要表现在田园野趣和自然地貌。农村环境整治中必定要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尊重地形地貌,山体、水体、动植物等原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上新塘村可耕种的农田不多,却有大面积的山间桃林,无数个大小不等的池塘。

规划在村南的池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既可减轻水患、改善生态,又能在塘基上种桃。在保护和保留大面积的桃林的同时,在山体桃林间就地取材,修筑赏花、采桃游步道、观光长廊等,在保留传统乡村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更好地处理了山与人、水与人的关系,增加了亲水性和可达性,让人们可以更好的融入自然,体现了乡村土地的基本肌理。

此外,在植物种植方面也作了详细规划。比如,种植常绿乔木的同时加进了彩色灌木以及那些既可赏叶又可观花的高档树种,而且村口的空闲地也被改造成了村口接待小广场,进村道路两侧种植观赏性极强的银杏,房前屋后或栽植观赏树木,或点缀以玫瑰、月季等花草等等。

3.4 创造特色重点景观

山体和水体的充分利用体现了乡土的基本肌理,加以重点景观的打造更能活跃乡村气氛。

首先,上新塘村的建筑主要沿中心道路两侧修建,为打造桃花坞乡村旅游设置了一条特色商业街。该商业街结合村中主要道路两侧民居而设,规划约250米,以农家手工制品(布鞋、布娃娃、绣品、竹艺商品、剪纸、桃花艺术品、桃核工艺品、扫帚等)、农家蔬菜瓜果(无公害蔬菜、溪鱼、桃子、桃浆等)买卖为主。让来上新塘旅游的人们能带回一些乡土气息的物品回家,回味乡村的宁静与安详,休闲与淳朴。店门前红红灯笼高高挂,呈现一派祥和而富有生气的新景象。另一方面,商业街的打造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其次,利用现有南北向溪流设置一桃花岛。溪流中段现有吊桥,可供游客及村民行走。但现状溪水较窄,为加强行人高空走索桥强烈的心理感受,深深体会“险”的游玩乐趣,规划将溪水拓宽至30米,并设计一观赏性小岛。该岛最宽处约10米,长30米。岛上种植桃树,布设水车供游人观赏。

3.5 重塑乡村人文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整体上可理解为一种乡村意象, 乡村意象的外观表现既为乡村景观。也有观点认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卖点[2]。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可促进乡村景观的改善, 乡村景观的改善又促进旅游的发展[3]。

上新塘村的规划不仅修复与再现当地的传统民居、特色风貌、风俗宗庙等历史文化痕迹;同时,还通过营建物质性景观,诸如景墙、壁画、灯具、植物造景等来反映当地的传统文化因素。此外,村中商业街的打造,对传统生产资料的保存和利用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且在新建的村委会综合大楼底楼设置农耕农具展示厅;修建了附有传统建筑色彩的山顶农家乐;以传统工艺建造土坯草舍,展示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树立代表地方风俗的雕塑;设立采桃节、滑草比赛、传统高跷节、传统民俗节,开展寻迹松风古道活动等。

结合上新塘村乡土文化特色,与农村经济挂钩,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游,规划设置三大乡村观光、农事体验等相关游线,打造乡土文化品牌。三大游线如下:

(1)寻迹松风古道觅幽一日游(寻松风古道遗迹,觅幽静松林) 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农家商业街观光—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农家院用中餐—过吊桥,至凉风洞—水之源—松风古道—纪念碑—寻访鲤鱼之眼—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2)采摘祈福一日游(采摘桃李瓜果,上香祈福)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凉风洞、水之源参观—农家院用中餐—遍地桃花观光(桃林采摘、农家瓜果采摘)—农家商业街观光—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3)幽静休闲一日游(溪涧嬉戏、山庄下棋、打牌等) 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农家商业街观光—凉风洞、水之源参观—农家山庄用中餐—溪涧嬉戏、下棋、打牌等—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结语

现今我国正在掀起新一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实践已证明,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具有其独特性。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就必须有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优势。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内容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能改变农村的居住环境,也利于就地改善农村民居的生产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

[2] 孟明浩, 顾晓艳, 蔡碧凡, 等. 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J] . 福建林业科技, 2006,33 ( 4) : 225- 229.

[3] 梅燕. 论现代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 . 农村经济, 2003, ( 10) : 53- 54.

农村风光篇10

四特点

奉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居民对农村自然景观、新鲜空气、清澈水源、纯天然食品的向往,加上奉化独特的区域位置、环境条件以及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发展分布区域化。奉化地域分属浙北平原区、浙东丘陵区和东部港湾区,东南临东海象山港,西北接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东北部及中心区域为平原以及河道水网,地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充分得益于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又深度挖掘了不同的生态、人文、民俗和历史文化内涵,分布发展呈现区域化特点,形成了东部象山港渔家风情休闲带、西部山地生态体验休闲带、中部庄园风光观光休闲带和古村落文化探访休闲带等4条特色乡村旅游休闲带。

资源利用特色化。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寓,既有蒋氏故里、弥勒胜地、雪窦禅寺等人文资源,又有水蜜桃、芋艿、奉蚶、草莓等众多名特优农业资源,还有水库、溪流、河谷、山坡等自然地貌资源。首先在主要旅游景区周边发展配套型乡村旅游业,与民国文化旅游、弥勒文化旅游形成互补之势。充分利用特色多样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城郊田园、农业基地和山乡人家,推出观光、参与、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与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互动之势。同时利用从山野到平原、从小溪到大海的自然生态差异,推出山地休闲、小溪漂流、海上项目组合等休闲与运动统一的项目,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形成融合之势。

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民是唱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台大戏的主角,但由于农民经济实力以及社会资源有限,难以推进这一产业深入发展。为此,我们因势利导,着力引导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村民单干型。个别具有较强经济意识的农民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信息,及时把握创业机遇,在风景名胜区周边或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良好的郊区山村,开辟富有自然情趣的休闲娱乐场所,开设农家餐馆,推出农事活动。二是集体主导型。就是村集体把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农家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等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比较鲜明的农家乐专业村。三是农户联合型。部分农民或民营企业主自发组织,积极投资,合作开发,合作经营,一般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活力较强。

经营服务综合化。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最初提供吃农家莱、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起步,近年来逐步向利用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提供观赏、采摘、垂钓、娱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拓展,这些新亮点、新卖点,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互动提井

近年来,奉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要做法和成效可概括为“三个互动,三个提升”。

(一)农业产业休闲化和休闲农业产业化互动,实现卖商品与“卖风景”的统一,提升富民兴农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基础在产业,特别是能够吸引城市游客的特色产业基础及特色农产品。奉化四季分明,农特产品丰富,早在90年代就先后获得“中国水蜜桃之乡”、 “中国芋艿头之乡”、 “中国花木之乡”、 “中国草莓之乡”、 “中国青梅之乡”等称号。奉化水蜜桃素有“琼浆玉露、瑶池珍品”美誉,蜚声海内外,也是奉化市最早踏上“休闲之路”的农产品。随着假日旅游和休闲时代的到来,往日只有农民忙碌的桃园成了城市居民的休闲场所,人们不再仅限于坐享果实,还向往春天的花海、夏日的采摘。顺应这种趋势,奉化市着力推进水蜜桃产业休闲化,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培气指数持续提升,带动农副产品增收1.2亿元;江口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00多亩葡萄全部通过采摘销售一空,售价高于农贸市场二成以上,尚田一万多亩草莓开展采摘游比传统种植每亩增效6000元。

休闲农业在吸引农户个体投资或合股投资经营的同时,乡村集体经济、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和个私经营户也开始投资休闲农业。为推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奉化市加强引导,强化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招引上从原来的仅“为美丽寻找资本”到资源,资本、智慧和资讯四大旅游要素的全方位对接,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一体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随着投入增长和设施的不断完善,奉化市休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目前已建成国家、省级农(林)业观光示范园区7个,万亩种养基地32个,十大主导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88%,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如省级农家乐特色点、省林业观光示范园区――溪口商量岗就是奉化市大森林休闲观光游的典型,四季皆有独特风景,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

(二)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实现建新村与建新景的统一,提升城乡一体水平。

奉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上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525个,356个行政村近一半拥有优质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滕头人率先提出“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保护利用“全球500佳”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二、三产,着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走出了一条具有江南乡村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先后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并作为全球唯一乡村案例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

在滕头模式的启发下,奉化市把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了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滨海风情型、文化特色型等四种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并加强分类指导,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有意愿的地方先行发展,在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资源优势强、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30多个省、宁波市全面小康村最先展开。同时,我们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发展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商店,真正做到了“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

件、游有内容”。目前,全市已有33个村形成较有特色的乡村旅游,5个村和经营规模较大的7家农家乐分别被认定为省、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点。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垃圾集中清理、生活污水处理、“村村植绿”等工程,新建改建农村联网公路150条280公里,23.4万居民饮用水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由五年前的62%提高到66%。实现了村庄绿化、洁化、亮化和美化,营造了“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江南乡村风情,为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供了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农村旅游休闲。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开放程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同时为进一步建设新农村积累了财力。近年来,奉化市农民的、迷信、斗殴等行为大大减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了奉化市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和“生态环保网”的形成。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互动,实现小旅游与大旅游的统一,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奉化拥有“弥勒圣地、蒋氏故里、名山胜景、阳光海湾”四大旅游品牌,素有“长三角后花园”之称。近年来,奉化市推进山水风光、人文景观、海港胜景和佛教文化旅游有机交融,做深做精溪口旅游和佛教文化旅游,建成了国家AAAAA景区,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由于地缘关系,留客难、过夜游客少也成为困扰奉化市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奉化休闲度假,奉化在着力提升溪口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的同时,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大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全市整体规划,统一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与大旅游有机融合,延长旅游时间链、产业链,开展全方位、各层面、广角度的合作发展,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在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的框架下,我们又编制了《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旅游地方标准,成立了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健全了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农家乐经营行为。

在规范发展的同时,奉化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型提升,推进旅游业从溪口旅游向全市旅游,从单一民国文化向弥勒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从观光向休闲度假,从门票收入向综合收入,从旅游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各地充分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推出了一批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目前,溪口休闲旅游即将成为首批宁波休闲旅游示范基地,黄贤森林公园争创国家AAAA景区,三十六湾等村创建成三星级乡村旅游点,全市基本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业发展框架,到溪口景区旅游的游客和乡村休闲游客相互吸引,逐步形成“吸引来、留下来、还想来”态势,旅游业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

总体来看,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但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存在着发展思路亟待升华、经营管理还需完善、服务项目有待丰富、服务水平还须提高等问题。

特色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不断丰富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功能和内涵,着力培育滨海度假、山野休闲、文化观光、运动养生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建设步伐。

以农为本,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坚持以奉化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以农民为主体,以突出农耕文化为前提,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充分展示最富有特色魅力的农业景观,最具吸引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着力发展农业娱乐休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村落文化,形成鲜明的主题,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的地位,加快开发水蜜桃、草莓、桑果、有机笋、生物禽蛋、优质稻米等一批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商品,着力打造高人气、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

整合资源,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根据奉化市特有的资源分布特点,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充分发掘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优势和特点进行有效开发,突出观光功能、科普功能、教育功能、环保功能、经济功能、游憩功能,满足休闲农业的层次化、多样化要求。注重整合资源,从地域上、主题上、文化上整合景观组群,开发农产品、提供农事活动体验、生态空间享受、农耕文化教育和乡村民俗参与及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兴办农家旅馆等不同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指示牌、网络信息平台等公共设施建设,为消费者“吃、住、行、游、娱、购”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