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十篇

时间:2023-04-03 03:43:01

河南文化

河南文化篇1

文化之自信

从夏代到清代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其中有3200年,河南一直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炎帝黄帝的传说、女娲的神话、殷商的甲骨文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发现,赋予了中国远古历史更多的细节与佐证。郑州、安阳、洛阳、开封等古都,见证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甲骨文与小篆等书法遗迹,诉说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中原大地儒道佛三家的会聚,也见证了这一过程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构。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来河南讲学时说:“河南是全中华民族的家乡。”因此,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文化发源地的河南有理由自信。而《河之南》通过电视这一功能强大的媒介手段,用精致的影像把这种自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首先,《河之南》摈弃了以往惯常的断裂解读方法,即朝代划分、地域分割等,换以相关性串联、大跨度、宏观和微观并重的历史解读方法,以政治、文化、社会变迁的横截面串联题材,而不受时间先后顺序的拘泥,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等方面把河南的灿烂文化自信地展现出来。第一,政治文化。在《河之南》第一集《大河之源》和第三集《大河之都》中,我们知道了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1世纪的宋代,历时3500多年,其间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全国古都,河南就占其四:安阳、洛阳、开封、郑州。安阳有“中华第一古都”之称,洛阳是“九朝古都”,开封是“七朝古都”,郑州是商代早中期的国都。这些朝代,建都中原某地,颁行法律、制定政策、形成制度,从而形成厚重的中原政治文化。第二,思想文化。一个没有思想家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在《河之南》第四集《大河之魂》中,我们见到了众多曾经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之魂。出生于中原的老子、庄子,祖籍中原的孔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雏形。他们在中原大地所引领的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辉煌时代,也成为中国2000多年文化思想变迁的源头。而第五集《大河之光》中,我们更看到了东汉洛阳太学的兴盛,儒学在河南人程颐、程颢、杨震等人手中逐渐成了“国之正统”。西行求法的汉使也用白马把佛经、佛像驮到了洛阳白马寺,而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也将禅的种子移植到中国嵩山少林寺,并在这里开花、结果。第三,科技文化。在第八集《大河之学》中,我们又找到了天文、医学等科技文化的自信。濮阳“45号墓”的龙虎成为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是中国6400年天文学历史的起源见证。东汉张衡、元代郭守敬分别在中原大地上创造出了浑天仪、地动仪与观星台等天文学奇迹。医圣张仲景以医济世,明朝朱载创造了音乐上的十二平均律,以及墨子在物理科学上的发现探索,都闪现出中原文明在浪漫之外的理性。第四,艺术文化。《河之南》中对中原艺术上的成就表现更让人叹为观止。中原的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集,其中《国风》的半数以上出自中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李贺、坡、柳永等,在中原大地上发出迷人的光芒。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其理性写实的艺术风格,折射出中原大地的美丽变迁。南阳汉代石画像和龙门石窟,流传下的是汉唐时期的绮丽与大气雄浑。吴道子和颜真卿,以书画演绎了中原艺术的磅礴与风骨。黄庭坚和张择端的书画与以汝窑为代表的瓷器,构成了一种文雅到了极致的艺术景观。

其次,《河之南》大胆地运用了多种“真实再现”手段,用生动、逼真的动态影像把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信地再现在人们面前。第一,采用人物扮演等“搬演”手段,用动态的影像再现中原文化的辉煌。第八集《大河之学》中,采用人物扮演的手段,再现了东汉末年大瘟疫在中原肆虐,医圣张仲景为了解救疾苦,潜心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并在“搬演”中,穿插了壁画、文物静态的镜头,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把张仲景的“济世良医”形象塑造得更加逼真、生动,人们对张仲景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第二,采用了一切可以使静物、静止画面活动起来的手段,尽可能通过镜头的外部运动,使静态的壁画、绘画、历史文物给人以动感,让中原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如第一集《大河之源》中讲到甲骨文的发现时,用动画表现了几片破碎甲骨聚合成一个整片甲骨的过程,让静态的甲骨文物“自己”动起来,让人们对甲骨文有了直观的认识,并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甲骨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

最后,《河之南》的解说词采用历史大散文的形式,语言优美动听,娓娓道来,而又不失大气,加上央视著名主持人任志宏极具感染力的解说,声音带动着画面,自信之感油然而生。如《河之南》开篇任志宏用他那庄重大方、成熟内敛、具有思辨内涵的声音解说道:“这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段河流,曾经奔腾喧嚣的波涛,在这里变得舒缓而温情,河南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黄帝,他们用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东向的黄河,也凝视着中原大地和他们的后人们。”配合着炎黄二帝雄伟的塑像和黄河静静流淌的画面,中原文化的自信表露无遗。

文化之朝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的是中华文明源流九曲黄河水的壮阔。在黄河之南,有一片热土,它的名字叫河南。在这里开天辟地,女娲在这里创造人类,炎黄二帝在这里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洪荒时代,夏、商、周三代,中原先民的文化创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从夏代到清代的4000多年间,这片热土有3200年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与黄土所孕育的文明,不仅滋润了这片厚重的土地,并由此远播到整个中华大地,进而辐射到整个华人世界。正如《河之南》的策划、总撰稿杨晓民谈到他策划《河之南》的初衷时所说的:“《河之南》就是河南这个地区。中华文明的主体部分其实是在河南完成的,如果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的演变和它的衰落,包括它的思想的演变轨迹,我感觉河南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对它进行一种个案化的探讨和思考,对全面认识中国文化是有启发的,因为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当时我们的口号就是‘启动我们的文化朝圣之旅’。”①中华文明的母体在中原,中原文化很多是中华文明源头性的东西,电视纪录片《河之南》就是借用影像把这些中原文化的源头部分形象地再现出来。

首先,《河之南》叙事结构独特,打破了惯常的时间顺序,而把叙述重点分为十个主题,分别从十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源头部分虔诚追寻,启动文化朝圣之旅。《河之南》共分十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为主题,十个主题就是中华文明的十个源头。《大河之源》中,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先祖炎黄二帝在中原诞生,并在这里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蒙昧,“仰韶文化”的发现彻底澄清了西方学者当年的一些模糊、混乱认识,有力地佐证了我国存在着非常发达而且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员。安阳小屯村甲骨文字的出现和之后青铜大鼎的出土,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华文明从此由史前文化进入真正的历史时代。《大河之民》告诉我们中华文明远播的过程、移民的过程。河南是中国姓氏的源头,中国的姓氏,来自河南省的占了38%,但是人口却占了80%到85%,根植于中原大地的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发生的动乱,都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历次中原移民大迁徙中,河南先民走向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还开出了客家文化这朵奇葩。《大河之都》讲城市,河南还是中国帝王之都,中原的古都作为中国历史文明的盛器,浓缩和固化了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夏都二里头,被史学家誉为“中国第一王都”;商都郑州、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经历各不相同,却都记录了中华文明在光辉与黯淡、彷徨与失落之间的艰难历程。而《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分别从思想、科技、艺术等方面用动态的影像带领着我们对中华文明的朝圣之旅。

其次,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的人,在他回顾历史时必然不能逃脱他所置身的时代、时期、社会环境、人文背景。因此,电视纪录片在讲历史时,更多地融入与观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才有可能压缩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增加节目的信息量,满足电视观众通过电视谈古论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需求。《河之南》在对中华文明源头的追寻中,就常常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追寻与现代人的习俗和活动联系起来,不仅让观众对中华文明的演变历程有更亲切的体会,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如《大河之源》中说到“仓颉造字”这段历史时,加入了现代人在仓颉陵祭祀仓颉的场面,青烟缭绕,众多男女老少聚集在仓颉庙里虔诚祈祷,“昔者仓颉作书,耠天雨粟,鬼夜哭”。仓颉不仅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文字,在他的故里河南南乐县,当地居民更是把仓颉称为仓颉神,顶礼膜拜。历史与现代相连,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见一斑。《大河之民》中讲到女娲、伏羲抟土造人的传说时,和淮阳居民制作“泥泥狗”的传统联系在一起,“泥泥狗”是为女娲、伏羲看守陵墓的神狗,身上虚幻神秘的纹饰符号渊源来自女娲、伏羲时期的生殖崇拜,中华大地的创世神话被如此生活化了。如此拍摄技巧的处理,不仅为历史文化演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文化的源远流长。

最后,中原地区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文明,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苦难与创痛。对于这片土地上所发生过的烟云往事,《河之南》所做的,不仅仅是探寻华夏文明的朝圣之旅,还有追溯中的反思与叩问。从夏朝到民国有4200年的历史,3200年基本上是洛阳―开封这个中心地带支撑起来的,这个地带也创造了中国的鼎盛时期,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但是这种文化慢慢地走向了衰弱,《大河之南》中对此做了反思:数不清的战乱,然后还有黄河中游的水患,从先秦到民国,中国发洪水就达到1600余次,旱灾达到1060次,要么就是大水,要么就是大旱,诸多的灾难,使河南处于一个灾难连绵的地带。破坏之后是重建,因此有了“开封城,城摞城”的奇观。但是每一次破坏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迁徙和破损。战争和洪患慢慢地侵蚀着中原大地的肌体,一次次的迁徙则将中原文化带往异地他乡。随着北宋汴京的沦陷,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迁北移,中原的辉煌随之终结。虽然作者的观点有待商榷,但在带领我们做文化的朝圣之旅时,也激发了我们对现时的思考: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又如何建设我们的新文化。

文化之传播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之总和。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有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别。所谓强势文化,主要是指代表了更高生产力水平,能够向其他文化单向流动并产生强烈影响的文化。强势文化的传播特征主要是从高文化区向低文化区的单向流动。②文化本身具有流动性,它一经形成,就会与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强势文化更是如此,由于它代表了更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其外溢性就更加强烈,在文化之间的交流中,主要体现为它朝生产力水平更低的区域单向流动。在中华民族近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原大地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位置,从而形成的强势文化――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河南为中心,不断地向四方传播着。电视纪录片《河之南》用影像把中原文化的传播途径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首先是人口迁徙。在中国,古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河之南》中用丰富的“情景再现”手段生动、逼真地展现了中原人口三次主要的迁徙过程。西晋永嘉年间的“八王之乱”,持续了15年,民族矛盾的激化,使中原杀戮不止,中原百姓在锋镝之下辗转沟壑,星散四方,中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爆发了,此次迁徙方向集中于今安徽以及湖北、江西,其后又沿鄱阳湖流域及赣江而至今日赣南及闽边诸地,南渡人口达90万之众,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了南方和东南地区;唐朝安史之乱引发的移民潮还未散去,黄巢发动了一场波及全国、时间长达9年的农民战争,使中原民众再次踏上了南迁的道路,固始籍王潮、王审知等人带领固始籍及周边的中原人士在当时的福建地区建立了闽国,把中原先进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带到了福建地区,为以后明清时期福建成为文化之乡打下了基础;到了宋代,“靖康之难”导致了再次的中原大迁徙,金人入宋,除了抢夺财物外,还把大量中原人口抢掳到漠北等地,仅靖康三年一次,就达15万之众,更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赵构南渡之后,时间长达100多年之久,中原族群大量拥入江南、江西、福建三地,以及两湖、岭南等地,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迁徙。在历次中原移民大迁徙中,中原先进文化被传播至各地,在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开出了客家文化这朵奇葩。

其次是战争。战争是强权文化和强势文化得以快速传播的最原始往往也是最快捷的办法。战争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但战争在客观上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如《大河之民》中讲到:唐代初年,福建九江地区发生蛮獠啸乱,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平定叛乱后,在潮州、漳州等地建州设县,按照中原地区的模式,建立统治机构,执行中央王朝的政策,推行中原汉族文化,陈元光更被闽粤人称为“开潮圣王”,陈元光对老兵老将实行奖励退役耕种的政策,并提倡与当地土著妇女结合,使得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裔成为当时闽粤人口比例最大的居民,其后裔以唐代军人为荣,自称“唐人”,很多后裔又从潮州移民到台湾、东南亚及欧美各地,不但把“唐人街”建到了各地,更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最后是教育。教育制度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古人十分重视教育,不但有官方办的官学,还积极鼓励民间兴办私学。《大河之光》中,我们见识了洛阳太学的兴盛。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立官方学校太学,东汉、西晋、北魏时期都有太学,因其都设在洛阳,统称“洛阳太学”。洛阳太学规模最大的时候达到3万人,在当时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所最大的中央大学。偃师发现的辟雍碑文描述,东汉太学发展到西晋时期,作为天子之学场地的辟雍聚集学生7000余人,太学学生来自15个州,东越于海,西及流沙,由此可见洛阳太学的盛况。不但官方学校兴盛,民间私学也蔚为大观,许多有名望的学者,身边往往聚集数百名倾听者,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杨震,跟随学生有3000余人。及至北宋,书院兴盛,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众多书院屹立中原。不论官方的太学还是民间的私学,都使得中原文化生生不息地代代传承。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③纪录片延伸的正是人类的视觉更渴求触及到的地方。电视纪录片《河之南》用影像为我们“写意”了一个历史上的文化河南,让中原人对中原文化更加自信,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原文化曾经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河南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崛起的高地,与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现在实现中原崛起,同样离不开文化,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沉溺于历史的辉煌中,要开发中原文化,发展中原文化,创新中原文化,要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强大的文化力量,要把河南建成当代中国的文化强省,进一步构建当代的“文化河南”。

注释:

①《主创人杨晓民聊再现中原文化精髓》,2007年4月25日,http://省略。

②张志昌:《论强势文化传播的主要特点》,《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5(5)。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河南文化篇2

五千年前,史官仓颉收集汉字,编排整理。从此,龟背上镌刻下了亘古的传奇……

一个是中华文化的始祖,一个是中华文字的始祖。他们同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为世世代代炎黄子孙所敬仰。他们同是出生于河南,并在这片土地的养育下立下丰功伟绩。

他们是河南的骄傲,是河南的自豪。

巍巍中华起源发祥于河南

河南是一片因历尽沧桑而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土地,河南有着亘古绵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

南召云阳镇发现的猿人臼齿化石,年代与北京猿人相近。在古老的传说中,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而事实上,据古书记载,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便是诞生在今天河南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因此河南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

而最令世人瞩目的,即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甲骨文。

一、甲骨四堂发掘殷墟古遗产

1899年,甲骨文在安阳小屯惊艳出世,一时间得到了整个世界的高度关注,许许多多的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纷至沓来。其中便有著名的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和王国维,他们锲而不舍地发掘甲骨文,并且潜心研究,成为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并称为“甲骨四堂”。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的卜辞,为最早的书迹。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已形成系统的汉字。这种字都是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甲骨卜辞约15万多片,记有单字4500个左右,其中约有1500个已为学术界识读。甲骨被大量出土和认知使我们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因此说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的珍贵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大大推动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古文化的研究,安阳殷墟已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存在,人们确定了商朝历史曾经的真实存在,鼓舞我国的史学家对夏商周三代进行不懈研究;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存在,推动了人们对古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增加了古代各种文献的可信度;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存在,推动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

古老王朝透过甲骨来重现

文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写照,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是这个民族的生活文化的纪实。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也一定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只有拥有久远而古老的历史的民族,才会有成熟的文字。而拥有源远的文字文化的民族,必定是饱经了风雨的磨砺和岁月的洗礼的伟大民族!

殷墟甲骨文作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很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向世人阐释了古老文字的魅力。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甲骨文字形图画性较强,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总觉得,我们老祖先创造的文字体现出了超越国界的文化,因为它形象生动地为我们解释了某些概念和生活的常理,这是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超越的。如:(水)、(网)、(山)、(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甲骨文都是象形字,但它足以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十余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即源自甲骨文。

同时,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它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甲骨文对于商代社会天文、历法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确,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出土的甲骨文可以得知,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而对于中国的古老历法来说,甲骨文中仍然有据可查,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刻着六十干支纪年、月、日,被认为是当时查对日期使用的。这一发现为研究商代历法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足以证明商文明是世界几个主要早期文明之一。可以说,殷墟文化代表了中国商王朝的文化乃至整个青铜时代的璀璨文化!

二、独具魅力的甲骨文字

甲骨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历史的载体,作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世人惊叹的目光中熠熠生辉,同时也对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探索导航。

甲骨文,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向世界诉说,诉说自己背负的文化;向世界诉说,诉说这片土地上传奇的历史和源远的文化。世人对洹水河畔的殷商文明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和了解。

时间永不停息地流驶,它伴随一个又一个王朝走向鼎盛,也伴随一个又一个王朝走向覆灭……它带走了曾经的战争的血腥,也带走了曾经的和平的文明,它带走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然而,它却无法带走中华传奇的历史,无法带走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智慧的华夏子孙将所有的荏苒时光以文字的形式镌刻在甲骨上,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的载体,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是河南文化的体现!

河南因为拥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而传奇,因为拥有文字之起源“甲骨文”而神秘,因为拥有5000年的悠久文化而美丽!

河南文化篇3

关键词:市场化;民间艺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璀璨文化著称的民族。过去,在我们祖先的聪慧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发展,但是因为科技手段的不发达,很多文化都没有被保存下来,作为民间艺术文化较为灿烂的河南更是如此。河南并不是一个新的省份,而是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城市。虽然河南的经济不够发达,但是河南的一些民间传统艺术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有极高的传承研究价值,然而在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阻滞问题。在充满新鲜感的社会,大家都喜欢简单、刺激的外来文化,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如何促进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深入传承,如何促进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目前我们需要深切思考的问题。

1河南民间艺术发展的现状

河南的经济不发达,使得河南人民物质生活不充裕,但是却丰富了河南人民的另一番业余生活。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发展不仅仅使河南人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还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由于现在人们生活娱乐的多样性,使得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衰落的现象。虽然在政府的重视下,河南的民间艺术得到了保护,很多民间艺术都被博物馆以及研究所收藏,但是却使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如今,文化的发展不再是纯文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应该使自身的发展更加贴合经济的发展。因此,不仅仅要妥善地收藏和保护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促进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政府应该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引进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济发展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将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展现给市场,展现给人们。

2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缺少传承人

“上班狗”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经济的膨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享受而拼尽全力,才能适应如此快节奏的生活。早上8:00~9:00,晚上5:30~7:00是每所城市交通最拥挤的时段,当然也许更早的时候、更晚的时候还会有人挤公交、挤地铁,为了自己的温饱而拼搏。而这些是导致河南民间文化艺术缺少传承人的最直观原因,也是阻碍河南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年轻人拼搏向上是值得我们开心的,但是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极为重要。同时,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多是手工艺人的手把手教学,缺乏一个官方的传承平台。另外,在传承人如此缺乏的背景下,很多手工艺人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手工艺术与人分享,认为将自己的手工艺术传播出去会减少自己的经济收入,这些都是阻碍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因素。

2.2河南民间艺术品的乱制造问题

如今,很多手工艺品都不再像以前一样,由手工艺人亲手制造。机器逐渐取代了手工艺人的劳动,为手工艺术的批量生产贡献了一分力量。虽然手工艺术品的批量生产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有一些促进作用,但是忽略了民间文化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精美度。当然,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批量生产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口碑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河南的很多旅游区都有一些手工艺术品出售,这些东西为外地游客展现了一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但是粗糙的制作却是在给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蒙羞,这些都是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绊脚石。

2.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缺少创新性

民间艺术是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如果失去了其生存、生长的环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随着文化交融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们大多都喜欢一些刺激的外来文化,致使民间艺术文化的吸引力下降,以至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如何发现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新鲜点,并将其融合先进的时代特征,成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不仅仅只是自身的突破,更是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经济的突破。由此看来,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3.1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产业发展

传承是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要注重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而离不开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培养,也离不开民间艺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策略。人才是21世纪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动力,也是河南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最缺乏的资源。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不再是过去手艺人的口口相传,而是要贴合市场、贴合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不仅要培养拥有技术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更要培养使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传承人,才能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贡献一分力量。

3.2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品牌化发展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是璀璨的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星光,也像河南历史一样厚重。因此,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应该形成产业链发展,在众多民间文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的民间文化特色创造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化品牌,只有利用品牌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河南民间艺术文化。

3.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社会之所以会进步,离不开人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绵延发展的不竭动力,缺少了创新,经济会如同一潭死水,文化创造会像一汪枯泉。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也是如此,虽然民间艺术文化是河南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审美的智慧积累,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是不同的,其需求也是不同的。如果河南民间文化艺术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那么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始终得不到好的传承和好的发展。因此,在社会、经济、文化积极发展与融合的当下,我们应该为河南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道路,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更好地传承打下坚实的底子,从而建立一条好的产业发展道路。这样,河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才能更上一层楼。

4结语

发展也是文化发展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河南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丰厚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这份资源,学会处理好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如此而来,才能为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冬冬.浅谈文化产业视角下河南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开发[J].美术界,2013(4):89-89.

河南文化篇4

关键词:河南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快速发展;旅游资源

1 概述

1.1 河南省旅游资源的概况

河南省是我国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省份之一,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南省拥有数十多个旅游城市,有龙门石窟等3处世界文化遗产,9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像少林寺等,还有嵩山等4处世界地质公园,我国古国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全省的地下文物在全国排名第一,地上文物排名全国第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旅游有5个显著的特点,分别是“河”“花”“古”“根”“拳”,“河”指的是中华母亲河黄河,“花”指的是洛阳的牡丹花以及开封的,“古”指的是河南是中国古都的聚集地,“根”指的是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拳”指的是河南少林寺的拳术,是中华功夫的典型代表。

1.2 旅游文化产品

旅游指的是旅游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旅游地的文化、特点进行了解,达到获取知识、满足好奇心或者陶冶情操等目的,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和内心的愉悦感。旅游文化产品指的是在旅游过程中所包含的有关文化的产品,它的定义比较广泛,既包括抽象的无形产品,也包括具体的有形产品,像旅游地的文化传统、特产、有地域特征的商品等都属于旅游文化产品。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首先,旅游文化产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旅游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消费者出于对文化的追求而去购买旅游产品,每个人对文化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是地域的差异造就了文化产品的内涵不同。其次,旅游文化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作为一种商品存在,是具有价值的,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或者精神需要,它所蕴含的文化是有设计开发者所赋予的,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最后,旅游文化产品具有产地实现性。虽然随着交通和跨地区贸易的发展,现在有很多文化产品存在着非生产地现象,但是如果要想真正地了解文化产品的内涵,最好要到产品的生产地去购买。

2 旅游文化产品对于河南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价值

旅游文化产品是在旅游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文化产品促进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也带动着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因此,河南省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河南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文化产品对于旅游地有很好的宣传作用。很多人对于旅游地的了解是通过旅游文化产品得到的,而且旅游文化产品具有易携带的特点,容易被更多的人所知晓,无形之中增加了对相关旅游地的了解。

(2)能为旅游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产品具有价值,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能很好的提高旅游地经济收益,也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的途径,能够为旅游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所以,旅游文化产品对于河南旅游业具有促进作用,能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很大的支持。

3 河南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影响着河南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河南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相对滞后。河南省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其他旅游发达的省份相比相对落后。旅游发达的省份往往采用的是综合全省的旅游产品进行整体考虑,而河南省没有及时地意识到这一点,仍然采取单独的、地区式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河南省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逐渐重视起来,开发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但是仍然无法和其他旅游发达省份相比,导致了虽然旅游区的景点很出色,但是缺乏优秀的文化产品,缺少知名度,很多景点旅游项目的发展缓慢。

(2)资源整合不足。由于河南省对于全省旅游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差,没有将全省的旅游资源高效的整合到一起,造成了各个景区各自发展的现象。许多旅游产品仅存在于归属地,各个景区之间存在着竞争,而且各个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是分散的,没有整合成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这既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是观念落后的结果。

(3)缺乏统一规划。河南省旅游文化产品没有立足于长远规划,很多景区甚至没有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然生产销售比较过时的产品,开发的起点太低,而且没有和现代旅游者的品位相匹配,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很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以时代为背景,迎合旅游者的品位,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

(4)偏离文化轨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行,旅游区也越来越经济化。很多旅游区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忽略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根本。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也主要以迎合旅游者的好奇心理,往往被赋予不真实的内涵,没有达到传播传统文化、标志地区特征的标准,也就无法很好的诠释景区所包含的真正的文化底蕴。这种做法严重影响着旅游区的形象,旅游文化产品的真正作用也没有体现出来。

4 河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与体系发展的研究

4.1 河南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与策略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以文化内涵为主。同时也要结合旅游者的心理和需求,进行综合开发。其开发策略和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1)突出文化产品的文化主题。文化产品应能代表这一景区的文化特色,发挥本地优势,代表本地特色,与其他普通的商品相比更具有收藏价值。因此,旅游文化产品商应该以此为标准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2)同时要具有观赏性和功能性。在进行开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购买需求,将观赏性和功能性二者相结合,不仅能增强吸引力,而且能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旅游区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3)传统与现代的相互结合。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既要沿袭传统文化,也要适应现代文化,将二者结合起来,及表达了传统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又能适应现代旅游者的品位水平。

4.2 河南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产品形式

河南文化篇5

关键词:河南;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47-02

1问题的提出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文化产业被公认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日本经济学家甚至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越来越多的省市也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新阶段取得领先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已经踏上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新征程。

作为著名的文化大省,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相对缓慢。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我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相比,同全国发达省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各省都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如上海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是2010年1630亿元的130%;广东提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占GDP的比重2015年要超过6.5%,比2010年增长0.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河南一定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

中原要崛起,河南要振兴,必须首先突出河南的文化优势,发挥河南文化的作用。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要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在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以“创意河南”为引领,研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使文化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奋力实现河南由资源大省向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强省的跨越。

2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8月,河南正式确立了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全省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并将文化产业列为全省支柱产业。经过近几年的谋划与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多成绩: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新型文化产业初露端倪,等。但是,我省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也是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产业缺乏统一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发展苗头

目前发展文化产业热情高涨,大型文化产业项目竞相上马,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各种资本也纷纷涌入文化产业。这一方面体现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出现有的文化项目前期考察、研究、论证不够,盲目上马,效益不佳,导致了急功近利,欲“立竿见影”而后快的较为混乱的局面,且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样的盲目的发展文化产业只能带来低回报,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应当注意从文化资源中汲取发展的动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建精神文明的财富,形成中原文化特色。

2.2文化产业整体规模较小

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附加值逐年提高,但是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3%;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6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9.6%;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52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6%;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6.1%。还有一些地方在紧追不舍,其中不乏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跻身于“千亿元俱乐部”的省份。201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780亿元,占全省GDP的3.4%,与一些发达省份的文化产业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不难看出,河南文化发展的现状距达到文化强省的目标尚有很长的距离。为此,河南省必须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以壮大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2.3文化产品创新力不足,知名文化品牌偏少

近年来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一批知名品牌。但现在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还不够多,在国内与国际上的影响还不够大,品牌的市场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产品,一定要体现个性,体现创新性,才能有竞争力。实际情况是,河南有些地方由于文化资源开发、经营、推广低效粗放,有些产业文化品牌打造乏力,品牌效应不高,直接导致文化产品档次低下,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消费方面“高、新、精”等个性化需求,很难启动文化消费的新领域;抑或有的文化项目前期考察、研究、论证不够,盲目上马,出现了获奖不卖座、专家叫好群众不买账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河南文化产品给人的感觉是“叫得响”、“拿得出”的品牌少、精品少,许多文化艺术产品并没有走向全国市场,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缺乏。且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源严重浪费,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结构性难题。

2.4文化产业人才紧缺

伴随着河南省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特别是善经营、懂专业、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创意人才缺乏,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短缺。与人口大省的名号不符的是,文化产业人才与国内发达地区及发达国家相比较,所占比重不高。而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在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偏低,高层次的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紧缺。

3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3.1明确指导思想,更新观念

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强化文化强省建设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各级党委、政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建设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文化强省的战略高度,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用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3.2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河南一定要在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上找到更好的突破点,如高科技与古文化结合,带动旅游业发展,衍生具有古文化特色的旅游仿古纪念品制作新业态;高科技与传统戏曲联姻,创造出艺术精品,衍生出现代新艺术门类业态等。总之,高新科技与社会每个领域结合成功,都会带来其领域的跨越与腾飞。河南高新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势在必行,也必将带来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集群战略,加快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密切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或文化产业集群,加速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化进程。

3.3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优势,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作为河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品牌。要以资源为依托,突出我省的特色;要以品牌为载体,走品牌提升之路。在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优势,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创作一批文化精品,有计划地逐步向全国、国际推出河南文化品牌,大力宣传河南文化,确立开放型的河南文化形象。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分割快速进行的今天,没有响亮的文化品牌,就意味着没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在市场占有和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越是在发达国家,品牌效应就发挥得越充分。依托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河南文化品牌,将对充分发挥我省文化丰富多彩的独特优势,促使文化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省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3.4扩大宣传,改进传播的方式和理念

在文化强省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对河南产生兴趣,从而使人们慕名而来,提升省外市场需求,真正发挥河南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促进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通过举办大型河南文化展、承办国内国际会展等手段,也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河南文化,介绍河南文化品牌,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现代的手法对传统的、能改进的一些元素进行加工,创造出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的特色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原文化,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兴致,才可能使文化旅游更火爆,文化产业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文化产品的研发才能得到进一步促进。使河南的文化资源既能从精神层面上提升河南人的文化素养,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又能在物质层面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拉动河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5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创新人才

要树立文化人才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队伍,建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文化队伍额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建立文化人才培训制度,制定专门培训计划,安排专项培训经费,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创意、经营管理等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其次,多渠道引进短缺人才,积极建立人才“柔性流动”的新机制,打破地域、年龄界限,建立畅通的人才交流渠道。再次,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在职称评定、选拔重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后,要综合运用各项优惠政策,为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提供良好服务。

通过本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河南文化产业与国内先进地区有比较大的差距,我们要抓住机遇,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河南的支柱产业,把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小明.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6).

河南文化篇6

【关键词】武术文化;旅游产业;SWOT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武术文化旅游作为旅游的新品牌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又可以提高旅游的品味和观赏价值。河南省作为武术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有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和区位方面的优势,因此,对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产业进行SWOT分析,对武术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武术文化旅游的概念

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3]而武术文化正是体育文化的分支,武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产生了武术文化旅游。武术文化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事物,学术界对“武术文化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晚,2006年胡幸福教授在《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中首次提出了“武术文化旅游”的概念,该概念被学术界广泛延用。胡幸福认为,“武术文化旅游”并不是简单的“武术+文化+旅游”,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以体验中国武术文化为主要内容,同时感受自然界景观、历史文化和其他人文资源的一种具有休闲、娱乐、健身、求知刺激等特点的社会文化活动。

二、河南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分析

(一)武术文化资源丰富

河南位于中原的中心地带,历史悠久,是华夏人文始祖的发样地,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独特的枢纽位置使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孕育出了许多著名的军事领袖,遗留了大量的如军库遗址、关帝亩、中岳庙、议事台、少林寺等历史古迹类武术旅游资源。时至今日,仍活跃于武术舞台的嵩山少林拳、陈家沟太极拳、荥阳苌家拳、博爱月山八极拳、宋氏通臂拳,心意六合拳、开封查拳、梅花拳、剑术与跤术,安阳弹腿、洪拳、淮阳六步拳、朱仙镇回民的汤瓶拳、尊爱王堡的枪法、佳阳回民棍术、长垣六合枪、滑县虎尾廉、鹿邑跤术以及沮水、陕县、禹县的弹弓等,都可谓赫赫有名的武术流派,成为河南武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的少林寺与少林拳、陈家沟与太极拳这些享誉世界的武术文化品牌,为河南省发展体育旅游尤其是武术文化旅游提供了先天的优势。

(二)武术文化品牌知名度高

河南武术文化旅游有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应充分挖掘少林武术文化和太极拳文化“两拳”独特的武术旅游资源优势,利用嵩山少林寺禅武文化、陈家沟太极文化以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等活动和武术电影的影响宣传河南武术文化,展示河南绚丽多彩、风格独特的武术旅游产品。。现代媒体与武术文化结合,不仅扩大了武术的宣传力度,而且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和影视播出,使武术在人们心目中由陌生到熟悉,由了解武术文化到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来。河南省重视武术文化项目推介的力度,以武术为平台发展区域旅游与商贸经济,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也提高了武术文化的知名度,促进河南省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三、河南武术文化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一)武术文化旅游内涵挖掘不足

河南有十分丰富的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有众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武术拳种,特别是作为“少林”、“太极”、“心意六合”、“宋氏通臂”四大拳种的发源地,河南武术文化备受世人的关注。但从目前开发的现状来看,武术文化的内涵挖掘不足,产品开发注重商业性,武术文化和人文自然文化有机融合不够密切,武术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结合不够完美。除了太极拳和少林拳外,其它拳种开发力度较小,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开发,对这些拳种的开发,还需要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应更多地融入具有浓郁中原特色的艺术、文化、宗教、生活等多重元素,深入挖掘河南武术文化旅游的内涵。

(二)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宣传不够

河南武术文化旅游业绩之所以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河南武术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北美澳洲等世界各地刮起一阵又一阵的旋风、世界各地的洋弟子之所以纷纷不远千里奔赴河南拜师学艺,河南武术文化旅游强有力的营销策略——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功不可没。但是,在看到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时,我们更应看到河南的其它武术拳种的问题和不足,要充分利用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品牌影响力,把其它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起来,媒体宣传对武术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河南其它的武术拳种却反此方面的宣传,没有很好的利用影视、书籍、歌曲、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进行有效的宣传。

(三)武术文化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

河南武术文化旅游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旅游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国际化体系不健全,对武术是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旅游企业的小、弱、散,使得其利用现代化手段差,国际合作渠道不畅通,对国际市场的反应速度慢、视野窄、应变能力差。虽然河南举办有较多的武术交流和活动,但多是武术业界人士之间的切磋交流,缺乏其它如旅游、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的参与。武术文化产品不丰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难以形成产业化的武术旅游市场,形成国际知名武术文化旅游品牌。

四、河南武术文化旅游开发机遇分析

(一)旅游主题新趋势

目前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民俗旅游和节庆旅游发展迅速。与武术文化旅游有关的有2001年的体育健身游,2002年的民间艺术游,2011年的中华文化游等。2012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为欢乐健康游,倡导“旅游、欢乐、健康”,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旅游内涵,倡导旅游康体益智,丰富阅历,增长知识,健康体魄,修身养心,对海外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中国旅游形象,对国内营造社会的和谐氛围,同时丰富我国自然与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与产业升级。围绕主题年和宣传口号,充分挖掘和组合各类“欢乐健康”旅游产品,中华武术旅游是今年重点推荐和鼓励的旅游产品,这为河南武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项目支持

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其中少林拳和太极拳已经被收录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工作,

以少林武术文化和陈氏太极拳为研究,武术文化以宗教文化功能和价值的挖掘和推广,相继建立了专业武术代表队、武术文化图书音像馆、文化研究院,系统地开展武术文化的研究,并创立《禅露》杂志,还通过举办武术功夫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文化、艺术团体合作编演功夫舞台剧、功夫卡通片等形式,向海内外推广武术文化;还有《少林与太极》、《搏击·武术科学》等武术杂志的创立,为武术文化的挖掘、研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开发的武术文化资源进行注册商标和域名,“少林”和“太极”被国内外的企业和商人进行商标注册和域名注册,其影响引起了少林寺和陈家沟有关人士的重视,少林寺和陈家沟已各为自己进行了商标注册和域名注册,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同。

(三)武术教育及政策支持

武术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关系着武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它是实现武术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路径。河南省政府专门成立了让“武术走进课堂”活动指导小组,在县(市)小学范围内全面开展此项活动。开展对象以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学生为主,要求内容统一,动作规范,套路娴熟,精神面貌好,以班为单位做到整齐划一,并将此项活动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评内容。“武术”2007年下学期走进小学课堂,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注入了新的活力。河南省武术协会组织编写了简化太极拳,主要针对小学生,易学易懂,一套简化24式太极拳和少林拳一共只需要5到6分钟,使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了《推广实施的通知》,目前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创编的武术健身操正式在全国中小学中推广实施。这些规章政策都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促进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进器。

五、河南武术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知名武术文化旅游产品的挑战

峨嵋武术是中华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3大武术流派中起源最早,拳种众多,文化底蕴最丰富,涵盖佛、道武术文化,强调养身和健身。峨眉山佛教名山威名,为峨眉武术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武当将道教文化和武术文化有机结合,逐渐闯出了一条新路。目前武当人已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建立了武当武术联合会,并成立了专门的全国巡回表演团,通过对外展示,武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武术爱好者前往武当山习武、旅游。河南武术虽有一定知名度,有着一定的开发出品牌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在客源市场竞争方面,竞争对手的强势对其武术旅游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亚洲同源体育运动的冲击

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均是东方武技中成功传播的代表项目,其中跆拳道、柔道已经进入了奥运会,空手道也在世界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他们都与中国武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跆拳道与儒家文化和中国武术渊源颇深,已成为韩国文化的象征。与之相比中国武术的传播推广及开发程度明显滞后。中国武术应该借鉴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成功传播经验,加大武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武术的国际影响力,为武术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河南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发展河南武术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根据实际情况对河南省武术旅游发展进行规划和开发,制定相应的武术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促进河南武术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河南武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的目标

河南省幅员辽阔,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纵横交错的名山秀水,造化出千姿百态、雄奇壮丽的自然风貌,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亦形成了武术文化旅游的理想资源。但是在发展河南武术文化旅游时不能顾此失彼,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应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相协调;武术旅游的发展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危机子孙后代的利益,树立这样的发展目标,才能真正促进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河南武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得到落实。

(二)明确武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武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保护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生活和长远发展的要求提出的非常现实而严肃的问题。它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许多方面,同各级政府、旅游企业、游客、居民和体育旅游从业人员都息息相关。因此,河南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要与河南的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对河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河南省选择的所有武术文化旅游发展方案都必须有助于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并能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要对武术文化旅游环境和文化易受破坏,经济结构单一的地区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在对其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不仅不能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相反地要确保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同步提高,使发展循序渐进;生产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旅游产品;不仅政府有关机构、还有民间组织和社团组织等都要对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负责,严格遵守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为规范以及要求。

(三)遵循武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河南省在发展武术文化旅游的同时要做到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要统筹考虑河南的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和资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其与武术文化旅游的关系,不能置环境于不顾,盲目或过度开发资源;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坚持边开发边保护,要特别注意对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在对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在时间上、价格上和旅游客流量上实行有效的控制;利用法治和经济的杠杆,实现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使河南当地居民也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提供以获得旅游收入,调动他们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并面向市场,招徕和吸引游客,以增加旅游收益,并为实施保护积累资金,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宗军,孙红.河南旅游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2):50.

[2]周斅源.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99-101.

[3]岳贤锋.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评价[J].体育文化导刊,2008(7):

41-43.

[4]乔凤杰,贾亮.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笔谈——陈家沟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J].河南社会科学,2007(5):1-4.

河南文化篇7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作为知识密集的新兴领域,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的重要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综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上海、深圳、杭州、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创意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一批创意型行业起飞,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河南的创意产业发展将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河南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朱仙镇木版年画;豫西、豫北的民族服饰;豫北、豫东的泥塑;南阳地区的石雕艺术以及禹州的陶瓷艺术等,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痕迹,应充分利用河南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从而推动河南经济发展。

一、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等,其概念主要来自英语Creative Industries或Creative Economy。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指一些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网络数字技术的介入,以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1998年,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全球接受,略作调整后采用。

2004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出台的《关于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规定》,反映了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作了新的调整。大体上是以“新闻服务业、出版版权、电影、电视、网络文化、表演娱乐、旅游休闲、广告汇展”等一些领域为主。

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征是重视将现代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

二、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行业管理体制和市场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从我省整个创意产业的行业管理看,我省现有的创意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但各行业主管部门(教育、科技、信息、宣传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协调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尤其表现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意产业协会、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创意产品的策划、市场推介、经纪、、科研、咨询、投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交易等市场中介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扶持。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各种创意产品策划、展示、推介、交流、交易等活动的综合性创意产业服务中心,产品推介大多以政府推动为主。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河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自身的产业链还未能有效地整合和延伸,对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度不高,自主研发创新水平不强。而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是依托高校、科研机构或政府的支持建立发展起来的,而且自身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比如说依托同济大学建立的建筑设计园区,年销售额达26亿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游戏软件设计园区;依托东华大学建立了时尚设计园区。从创意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看,我省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小,缺少品牌效应,产业链延伸不够,影视、传媒报刊、演艺、娱乐、数字技术、印刷出版、动漫、设计等行业也与深圳、上海等地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深圳的动漫企业达50多家,每年为深圳创造2亿元产值,平面设计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仅平面设计人才就有2万多人。上海涌现了“盛大网络”、“久游网”、“新浪”等著名的互动娱乐企业,成为全国网络游戏产业高地,网络游戏运营的销售收入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

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管理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虽然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整体上看,创意企业规模不大,布局较为分散,园区集中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知名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规划有待进一步明确。

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缺乏。创意产业是智能化、高知识化的头脑产业,我省要发展创意经济,关键是拥有众多的高质量的创意人才。但目前我省不仅创意人才的储备不够,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缺少高级创意人才,缺少能够将创意产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

综上所述,河南文化产业正在起步、差距明显、任务艰巨,发展理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如文化产业策划、规划、设计、市场分析人才等十分匮乏;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少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缺少一个创意产业统一服务机构,缺少高端的创意人才,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足,产业集聚能力差等;这些不足和问题导致了河南省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数字视听等新兴数字产业和设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

三、推动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六点建议

找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切入点。综观全国文化产业做得比较好的地区,大体上都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就是说有自己的特点。河南也应该把握住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发展的切入点。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河南省应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河南很多文化资源已经是世界知名的,比如少林寺、龙门石窟等。这些已经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好好地加以利用。例如河南的文物很多,如果对文物的仿制品进行批量开发或把这些文物通过艺术设计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一定能起到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其实,这属于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发展范畴。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看,文化旅游工艺品是个很大的市场。

另外,我们还应该探索一些更好的开发项目。河南历史悠久,历经那么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它自己的文化亮点。把这些亮点归纳整理,结合空间(河南整体布局上的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和时间,深入加以研究来推动河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应规范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规范上,对文化创意产业应进行宏观引导。政府通过制定并执行各种规范性文件,在实现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时要遵循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运行规律,即文化产业既具有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教育功能、审美价值等特点,又要具有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实用价值、娱乐价值等要素。

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集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产业集群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政府与企业应联手搭建平台,联手开展创意产业项目论证、方案制订和必要的审批手续,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另一方面,分类推进创意产业园区或集聚区建设。加强区域和行业的协调,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进行规划和整合,探索建立几个功能定位合理、具有明显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

注重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并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会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管理人才(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产业所需要的人才)等。

加大高校艺术类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把河南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并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鼓励大学生创业,使好的创意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在统一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也可以考虑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出台一些地区性的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持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像广州、云南都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河南也应当这样做。

具体来说,一是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避免某些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冲着政策的诸多“优惠”而不是产业本身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文化垃圾”。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做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的改造等服务,妥善处理好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群的利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的运作打开通道。

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接,开拓河南文化发展的视野。创意产业的思维由英国而起,在短短几年间,亚洲国家也纷纷期待以创意产业来提升经济,但是亚洲国家在导入西方思维时,应该进行本土化的嫁接,利用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同时以国际化的思维,融入国际,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是集聚区成熟的标志之一。

河南的地理位置处于中部地区。应该充分考虑到既可以和周边省市进行交流结合,也可以走出国门和全世界的一些资源、资本和科学技术进行交叉共享,来发展河南的文化创意产业。现在讲究资源的并存、互补和共享,河南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寻求合作、扩大自己的视野。然后,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更能体现出河南文化的不同和特色。

综上所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处理好文化和科技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河南的文化和高科技优势,推进产业升级;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在充分继承和吸收河南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鼓励自主创新;要处理好加快发展和节约资源的关系,优先盘活、利用好现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加强服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河南创业,加快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和提升河南在全国的地位和功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河南能成功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跨越,出现一种“河南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

河南文化篇8

【关键词】河南体育文化;国际传播;传播途径;传播策略

1 引言

“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1〕。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每个人类文明都会沉淀出其特色文化,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样性的人类文化正在经历不断的碰撞、激荡与融合。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着一个对内吸纳包容、对外扩散传播的过程。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带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承载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其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对中外文化全面交流意义重大。这促使我们重新去审视河南体育文化的传播,深入思考其传播内涵及传播策略。

2 河南体育文化的内涵

2.1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广义来讲,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综合成果。它作为人类长期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军事等密切相关,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反映。早期的体育,尽管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创造的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投、攀爬等技能和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代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如此灿烂夺目的体育文化。

2.2 河南体育文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千年前伟大诗人李白的感慨犹响耳畔。站位河南,放眼望去,北依巍巍太行山,横跨滔滔黄河水,一望无际的腹地平原,厚重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孕育地,华夏文明的诞生地。河南省地处中原,在历史进程中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建都于此,孕育出以河洛文化、三商文化、神龙文化、武术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摒弃尘念、禅武归一”的少林文化,“谦虚、自信、包容、和谐、至善”的太极文化等。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拳。在2008年的第二批和2011年的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新增博爱县八极拳(月山八极拳)、漯河与周口的心意六合拳、荥阳的苌家拳、濮阳的东北庄杂技和开封的撂石锁等。

河南省也已经在保护和传承体育文化遗产方面采取行动。2007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含了漯河市与淮阳县的心意六合拳、博爱县的八极拳、荥阳的苌家拳、确山县的打铁花、少林功夫、温县陈氏太极拳等。2009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新增开封石锁、黄派查拳、偃师与焦作的通背拳(通臂拳)、内黄与清丰的梅花拳、焦作小尚炮捶(炮拳)、商水的圣门莲花拳、沈丘的两仪拳等。这些体育文化遗产是中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战争、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凝练提升的智力产物,反映出中原人民在与自然和历史的抗争过程中强健体魄的需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些体育文化的整理、抢救、保护与传承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加快河南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正如英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室名誉主席贝茨·吉尔所说:“就文化吸引力来说,中国资源丰富,但她不善于推销文化产品。”这一言论虽然过于武断和尖锐,但的确反映了目前我国在文化软实力传播方面的欠缺。对于中原体育文化而言,虽然在少林武术和太极拳方面已开创较好的对外传播局面,但相对于其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仍然有着广阔的对外传播拓展空间。因此,开展中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日益紧迫。

3 河南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策略

河南体育文化是扎根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原体育文化要走出去,需要运用有效的传播策略,建立良好的对外传播途径,让世界有畅通的渠道去了解、认知和认同这些体育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际交往、大众传媒、体育活动等已打破原有的民族和国家界限,向着快速高效的传播方式演变。我们应该紧紧把握中国崛起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优质的体育文化资源,将中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文化成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结合实际情况,政府和民间组织主要运用以下几种策略和途径来实现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

3.1 积极开展大型赛事活动

随着河南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河南省已具备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综合赛事、单项体育赛事及年会的能力。截至目前,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成功举办了8届。现在,少林武术节已演变为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其中,第8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盛况空前,吸引了56个国家和地区的142支团队报名,近1200名运动员参赛,表演项目涵盖传统拳、传统刀、传统剑、传统棍、太极、八段锦、搏击、铁砂掌、飞檐走壁、沙袋功、梅花桩、倒立功、十二生肖等项目,向国内外充分展示了少林武术的博大精深。2011年8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主办的第六届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顺利进行。这届大赛以“健康太极,和谐世界”为主题,吸引了33个国家和地区的345个代表队共3500余名运动员前来参加。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在练太极,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两拳”已成为中原体育文化的重要品牌。此外,河南成功举办了郑开国际马拉松邀请赛,是目前国内中部省份中唯一组织国际马拉松赛的省份,其向国内外展示了健康的河南、发展的河南。

这类赛事的成功举办,在传播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河南旅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借助于赛事和年会的人员交流与大众传媒,少林文化、太极文化和健康河南的形象在国际范围内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成功可以复制。博爱的八极拳(月山八极拳)、漯河与周口的心意六合拳、荥阳的苌家拳等等,谁会成为中原的下一个体育文化品牌?随着中原经济实力的稳步增长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配以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成功商业运行模式,相信中原体育文化将会呈现出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3.2 有效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传播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来自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的信息包围着我们的生活,来自大洋彼岸的事件几乎可以同步地传达到我们的信息终端。可以这样说,现代的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传媒的时代。

然而,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受商业利益所驱动的。“传媒因为经济利益的作用会积极地向那些永远具有较大关注程度或者向那些具有较强购买力受众的体育项目倾斜,把那些项目作为自己报道的重点,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个体育项目之间影响力的不对等扩散。”〔2〕西方体育更崇尚刺激的、不可预测的竞技性,推崇“更高、更快、更强”的人类对自我能力不断突破和超越的体育文化,围绕其产生的体育明星被推崇到英雄的角色,无限放大以吸引人们的关注,追逐更多的利益。而东方的体育更多的是以强健体魄、修身养性为目的,体现的是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盲目拷贝西方体育文化大众媒介传播方式是不可取的。面对强势的西方体育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遭到了西方文明前所未有的冲击,极不情愿地退出了在中国本土的主流发展地位。即使像中华武术那样的民族瑰宝,在近代西方体育的冲击面前,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生存发展道路,考虑怎样自我改造、与时俱进”。〔3〕因此,现在去讨论西方如何将其体育文化精神产品之一的奥林匹克运动演变为世界性的体育坐标意义不大。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本土体育文化遗产,维护世界多元体育文化。

3.2.1 电视媒介

河南体育文化、包括中国体育文化,应该更多地向人们展示其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自然和谐的一面。同为东方古国的印度,在传播瑜伽文化的过程中,将美体养身、减压养心、调理养颜等要素融入其中,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这一点与我们的太极文化是契合的。而针对西方受众,在保持自身体育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竞技性内容将取得较好的效果。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它开创了全国省级电视台播出以武术为内容的时间最长、收视率最高的纪录。而且,栏目组每年举行的六大国际赛事(中美、中欧、中日、中泰、中伊、中越),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中穿插讲解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结合电视画面上呈现的缤纷云集的武术套路、酣畅痛快的搏击场面和笑容甜美的武林宝贝,很容易吸引西方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对中原而言,推动武术进入奥运项目,培养专业的体育对外传播人才,开设省级体育频道等将是未来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的必然趋势。

了解河南塔沟武校与中央电视台春晚故事的人都想知道这样的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连续十年要那样执著上春晚?”对于这个问题,河南塔沟武校董事长刘海科的答案很简单:“我一直都在致力于宣传中华武术和少林武术,而中央电视台春晚又是中国最高的一个舞台,是宣传中华武术和少林武术很好的途径和方式。”〔4〕这么多年来,结果也证明了这个舞台的魅力,通过这个舞台,不但宣传中华武术和少林武术,还宣传了河南体育文化,让河南塔沟武校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3.2.2 艺术舞台

“一个民族或国度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传播的健康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交流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5〕现代西方体育文化不断融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体育价值取向所形成的最大尴尬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强势的西方体育面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困难重重。但是,少林功夫这一中原传统体育文化在面对西方强势体育的冲击时自身却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仅仅体现在少林功夫表演、开设武校和其他相关少林文化产业年均10亿余元的经济价值方面,更在于对少林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方面。〔6〕在文化传播上,少林寺不仅采取了武僧出访、开校授徒等传统传播形式,而且与有关部门合作,成功的将少林功夫搬上了艺术舞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下简称《禅》剧)就是少林功夫艺术化的巅峰之作。《禅》剧的单张门票价格最高达1040元,单张门票价格最低的也要168元,即便如此,《禅》剧表演现场仍是座无虚席,单场收入可达10万余元。2009年度共演出240场,接待游客23万人次,收入2500万元,比2008增长10%以上,接待了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1万多名境外游客,并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7〕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在看过演出后指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更是称赞演出可以拿到奥运会金牌。〔8〕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风中少林》是由郑州歌舞剧院耗资2000万元完成的巨作,演职人员130人。2004年10月《风中少林》在“世界首届传统武术节”期间首度上演,引起美国、法国、英国、瑞典等10多个国家演艺机构的关注。该剧曾与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签约,以800万美元高价,于2006年7月赴美国巡回演出两年约800场,一次性这么大量的海外文化市场签约,在国内舞台艺术产品的出口方面是绝无仅有的。〔9〕《风中少林》之所以备受国内外关注,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外,还能让人欣赏传统的民族舞蹈,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精髓。《禅》剧及《风中少林》的成功为中原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意义的运作启示。

3.3 动漫设计与和合河南体育文化相结合

动漫化有助于推动中原体育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有利于世人对中原体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动漫以“新生代”为消费主体、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雅俗共赏等特征有助于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将中原特色传统体育文化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于动漫创作之中,这也是中国动漫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外动画片已经出现了很多将中原体育文化元素与动画创作成功结合的例子;《猪八戒吃西瓜》采用了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功夫熊猫》虽然由西方制作,却充满了东方神韵,设计师把中国元素与动画制作融会贯通,大量采用了古典音乐,竹笛、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与精致的画面可以说是相映成趣,是一部中国元素大全的电影。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漫画月刊杂志社与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所属的上海城市动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一部以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为卡通形象、以中国少林功夫为题材的大型原创动漫作品《少林海宝》。〔10〕《少林海宝》是一部奇幻类的原创功夫动漫作品,故事以深受海派文化熏陶的“海宝”与长期浸染中原文化的“大河小子”联手战胜邪恶、匡扶正义为主线,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2011首届中原动漫嘉年华”活动于当年10月1日至7日在郑州CBD国际会展中心如意湖旁边的文化广场隆重举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惠济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动漫论坛暨2009中国(郑州)国际动画节目交流会于当年10月19号至22号在黄河迎宾馆举行。旨在为国际国内动漫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良好的平台,进一步推动郑州、河南动漫产业的发展。

为更快地提升河南动漫产业形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2011年世界动画大师公益讲堂第二期活动在郑州市惠济区启动,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郭书城、时任郑州市委宣传部部长丁世显以及河南省商务厅、郑州市文广新局、郑州市惠济区区委、郑州动漫基地的有关领导和400多名听众参加了开幕式。美国梦工厂动画制作总监、动画大片《功夫熊猫》角色设计总监内森·鲁夫保尔(NathanLoofbourrow)先生莅临授课,使听众在一睹“阿宝”的神奇功夫之余,也获悉了耳熟能详的诸多梦工厂动画大片的幕后故事。原美国迪士尼动画公司三维动画总监、华豫兄弟动画培训学校校长凯文·盖革先生也为听众带来了名为《华豫兄弟的教育理念——“迪士尼式”的动画教育》的专题讲座。此次活动使河南动画人和动漫爱好者获得了一次零距离对话大师、聆赏高端动漫讲座的机会,同时也为河南的动漫产业培养更多的创意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动漫人和动漫的发烧友们提供更多与世界先进动漫理念、制作技术接轨的机会,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动漫,关注动漫,逐渐完成河南本土动漫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保障、产业支撑和资源整合,借以推动河南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4 充分利用图书、光碟等出版物

近年来,河南出版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辐射力、外向度和国际化程度,依托少林功夫、太极功夫、中原文物、中原民俗、姓氏寻根、文化寻根、古文字等深厚博大的中原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对外合作出版和对外版权贸易,共达成版权贸易933项,其中输出548项,如《陈氏太极拳养生功》《新史学》《宋词》《元曲》《诗经》《乐府诗》《百家姓》《千字文》等。

最近,河南出版集团又精心组织了少林武术和少林文化、中医中药与保健养生、中原地域文化、少儿类出版物等四大板块230余册出版物,参加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达成版权贸易160项,贸易额约13.2万美元,其中输出117项,引进43项。在这次展会上,“中国民间武术经典丛书”及其汉英德俄四语种DVD、“中医药秘典丛书”等,受到国内外参展商的广泛关注。“中国民间武术经典丛书”与罗马尼亚体育出版社达成了版权输出合同,30种DVD产品也与“世界武术搏击协会”(德国)达成了成品光盘输出合同,一些国外出版商积极要求成为本国的销售。

3.5 推广特色体育教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是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有力途径。中国先哲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学生三千。孔子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众多弟子,也因为弟子们的代代相传和发扬光大,使得儒家思想影响到普通民众。2004年以来,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目的的“孔子学院”走出国门。目前已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3.5.1 创办各种武校、武术馆、文化中心

河南省人口众多,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历来重视开展体育教育。据统计仅河南省习武人口已突破100万人,以登封为龙头的民办武术馆校遍布全省18个省辖市,数量达260余所,在校学生10万余人,这些为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了人才和教育的基础。以孔子学院为参考模式,河南省完全有能力开设以武术教学为内容的特色体育教育,将少林拳、太极拳、心意六合拳等以武馆和会馆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国。2011年10月1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中心新近落成的奥地利少林寺文化中心在该中心隆重举行开光揭幕庆典,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及随行人员来亲临庆典现场并为开光揭幕庆典主法。释永信方丈祝愿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的明天越来越美好,也祝愿奥中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提升,奥中人民幸福安康。

3.5.2 加强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

要让河南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仅仅只靠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更新文化传播方式还远远不够。要想把优秀的中原体育文化资源传播海内外,还必须有好的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河南就是缺少这样的专业人才,缺乏对外传播体育文化资源的专业人才,这成为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由于东西方语言差距太大,假如没有一大批翻译专家和学者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语言作为文化“中介”的工具,也是中原体育文化走出国门的桥梁。河南就应该通过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途径,培养一批对中外体育文化都有较深造诣的语言专家、文化专家,来从事体育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推动中原体育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产品为载体对外传播文化资源,前提是要培育优秀的地区文化资源品牌。所以要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创造出中原体育文化精品和品牌。

4 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需求日益增强,其作用日益重要。加强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对推动全世界人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从而推动中原体育文化的建设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对塑造河南整体形象,增强中原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王大中,杜志红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罗时铭奥运来到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陶辉.春晚的舞台能站多久我们就站多久〔N〕.东方今报,2012-01-16(A15).

〔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张祝平.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运作模式及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传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0);38-41.

〔7〕登封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停演〔EB/OL〕.http://,2009-11-19.

〔8〕杨东华.僧与俗禅与武一起在嵩山上顿悟〔N〕.河南商报,2010-04-20(B2).

河南文化篇9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5年至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7%。2009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23亿元,占GDP的比例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但是与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发达省份还有不小距离。目前,全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高的达到25%。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虽晚于欧美国家,但经过十年时间,各地文化产业发展争先恐后,如火如荼。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一跃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相比之下,河南作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河南文化产业需要创新思路

增强紧迫感,做好文化发展规划。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广东提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占GDP的比重2015年要超过6.5%。“十二五”期间,河南一定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要向发达省份学习,做好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创意河南”为引领,全面提升产业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业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推进措施。二是建立多元的文化投资融资体制,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做法。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投资体制。三是推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针对单位性质不同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特别是要大力推进人事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激发单位创造活力。四是积极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在政策支持上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为小单位、小企业,特别是个人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

培育创意人才,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创意人才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河南文化产业应该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一是要利用高校培养专业化的创意设计人才。二是要为国内外知名的创意人士建立人才工作室。三是要以立项的方式设立创意人才专项基金。四是要举办全国性的创意大赛让人才脱颖而出。五是要建立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为人才提供创业条件。六是要创造机会让各类人才的创意与企业对接,使创意变成产品。七是要建立政府智库和民间智库,为整个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业态发展。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问题,关系到文化产业能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关系到文化产业能否培育新的增长点。现在,河南文化产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不是传统文化产业,而是新兴文化产业。以动画产业为例,湖南、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5个经济发达的省(市)合计产量占全国的79%,长沙、广州、上海和杭州等十大城市合计产量占全国的86%,河南没有进入这一方阵。河南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大力支持设计、创意、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数字出版、多媒体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新兴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同时,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还要做好新老产业的对接和融合,通过新的平台和技术使得传统文化产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深度开发资源,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河南文化产业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现在文化的竞争已经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创意的竞争,再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好的创意进行再造,只能是资源浪费。河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关键是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要让创意变成生意,让才华变成财富,让资源变成品牌,让文化变成经济。我们要通过高水平的创意与设计,实现从资源到品牌的转变。建议成立河南省文化创意专家委员会,专门研究河南文化资源的创意问题。建议河南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支持计划,每年拨出专项资金,抓10个文化品牌建设和品牌推介,争取有更多的文化产业园区成为部级的示范园区,有更多的产品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品牌。

河南文化篇10

关键词:河南特产;地域文化;包装设计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地方特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而且有风景迷人的自然风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因而河南特产也备受人们青睐。然而,纵观河南特产包装设计现状,仍存在统一包装、设计单一,甚至裸包装等弊端,没有充分将地域文化融入特产的包装设计中去,严重影响了河南特产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特产包装设计中,既能彰显河南特产的文化特色,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河南特产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地域文化在河南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1.1经济价值

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出发,将地域文化有效融入特产包装优化的过程中,切实改变现存特产包装“一等原料、二等质量、三等设计、四等价格”的局面,从而在提升产品包装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丰富特产包装的文化内涵,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品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设计师对特产包装进行设计的兴趣,促进特产包装设计的发展,为特产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而且能够彰显特产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有效引导特产包装设计的发展走向,提升特产产品的经济价值,为特产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1.2文化价值

作为一门实用艺术,特产包装设计与一般商品的包装设计有所不同,它不仅要体现包装设计的实用性、艺术性,而且要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特产包装在其设计过程中应当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将地域文化作为设计的第一要素。河南特产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对河南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的挖掘,并对其进行视觉化处理,将设计元素运用到特产包装设计中,从而在综合体现河南地域文化和艺术的同时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在有效提升特产包装档次的基础上丰富特产的文化内涵,提升特产包装的视觉美感及文化收藏价值,最终推动河南地域文化的发展。

2地域文化在河南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化应用

2.1强化地域文化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体现

地域文化因其独特性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大的优势,特产包装的装潢设计应当对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设计元素进行合理的利用,为其贴上独特的地理标签,从而对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激发其消费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对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河南地处中原,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其无论在民间艺术还是图案方面,均有取之不尽的设计元素,如以青铜器装饰纹样和彩陶装饰纹样等为主的图案设计元素,以年画、剪纸、泥塑等为主的民间艺术设计元素等。这些图案和民间艺术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得以保留的优秀艺术成果,具有造型独特、寓意美好等特点。强化地域文化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体现,将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装饰符号运用到特产包装装潢设计中去,能够有效拓宽包装设计的思路,形成创新化的包装设计理念。例如,杜康酒在包装设计中,以喜庆的红色为底色,配以黄色牡丹图案,高贵又简洁,牡丹图案既象征着河南洛阳的地域文化,又赋予杜康酒“酒中之王”的内涵,整个包装显得高贵又典雅。

2.2加强传统文化在包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特产独特的包装造型能够有效实现消费者的视觉享受,而要设计出既具备保护产品功能,又有造型良好的特产包装,就必须加强传统文化在包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赋予了很多物品特殊的寓意。例如,葫芦谐音护禄,含有吉祥之意,而很多酒瓶便采用葫芦的外观;河南仰韶酒厂的彩陶坊酒瓶,其流线型的外观结构不仅提升了特产的美感,而且暗含吉祥的寓意。这样的包装造型设计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中,通过文字、造型等凸显设计美感,既能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又能增加消费者对特产的印象,有效提升特产的销量。

2.3注重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包装设计材料

包装材料作为包装设计的物质载体,它不仅直接影响包装的形式美,而且是设计风格的外在体现,是影响特产包装设计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包装设计材料,能够在传播地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节约包装的经济成本并有效解决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等问题。在特产的包装设计中,充分结合产品定位,并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做到“就地取材”,对包装材料进行加工。例如,河南焦作特产的怀山药,结合它所具有的老少皆宜的滋补功效,在包装材料的选择时,不仅考虑其商品性,更体现其地域特色,在色彩上选择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包装纸盒固有的色彩,并辅以传统的暗红色,使得两种色彩相得益彰,从而既能反映怀山药的特征,又能让消费者通过其朴实无华的包装设计感受到焦作人的朴实品质,符合绿色包装设计理念。

2.4包装设计细节要强化客户消费体验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情感是其深刻的内涵。而特产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它的包装设计更应该将客户的消费体验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在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将人性化、注重客户消费体验等情感设计落实到特产包装设计的各个细节之中,才能有效推动特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当前河南特产市场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特产包装多以古朴、简约为主,情感设计投入较少,特产包装有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乏相对的独特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因此,这就要求特产包装设计师在进行包装设计时,重视情感表达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从而充分结合特产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包装设计,创新包装的形式美,提升用户体验的满意度。例如,河南新郑的“好想你”大枣,没有采用市面上常用的包装,而是用手绘插画的形式并借用动物和植物来描绘食品绿色、安全、无污染的特点,这样的包装细节设计不仅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传达出浓浓的人情味,从而赢得消费者好感,取得市场占有率。

3结语

特产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河南特产在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对地域文化进行批判性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两者的融合力度,从而实现特产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凸显特产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加强地域文化在河南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化应用,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充分运用到包装设计中,增强河南特产的地域性,从而使河南特产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和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晓芳.中原地域文化资源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艺术研究,2016(03):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