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7:00:20

河南范文篇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经济体。但截止到2016年末,全国还有3023万贫困人群平均收入不足2000元[1]。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贫困发生率由10.2%降低到3.8%,政府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超过2500亿元,但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仍然不容乐观。因此不断加大扶贫的力度,最大程度的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仍是本届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2]。贫困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不仅只是经济问题,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传统的由政府直接救济贫困人群的财政扶贫模式,已经出现了诸如可持续性差、解决贫困不彻底等问题,需要对传统的财政扶贫进行模式创新[3]。而金融扶贫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改革创新,因此,金融扶贫在解决贫困问题上被给予了高度期望,已经成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创新扶贫模式的战略方向[4]。

二、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17个地级市,5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8个县。截至到2015年底,河南省总人口约10722万人,贫困人口超过500多万。近年来随着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到2016年末就有高达188亿的扶贫资金,助力河南省实施金融扶贫[5]。随着河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得到了很大发展[6]。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逐渐增多,扶贫力度逐渐加大;目前河南省初步形成了多种类型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以金融合作为主,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7]。河南省的金融机构逐年增多,扶贫力度也逐年加大,一方面,伴随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目前河南省每县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截至2016年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50家,同年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截至2016年末,河南省已建立村镇银行1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6家,为20多万贫困户摆脱了贫困[8]。第二,农业保险不断得到发展。近几年,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步伐加快。2007年,河南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初步选定在洛阳市、三门峡市开展小麦保险,在修武县开展烟叶保险,在偃师市开展肉鸡养殖保险。当年全省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就达到25.5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26倍,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0倍,赔款支出同比增长25倍。截止到2016年,河南省承保品种趋于多样化。农村小额保险在全省40个县乡的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先后为65万农民提供保险。

三、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

基于对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来看,实施以偏概全的政策措施是不适合的,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开辟多种金融扶贫模式,因此总结了几种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1.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机构、扶贫组织、金融监管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较小规模的扶贫方式。鉴于中国的国家性质各种政策的实施避免不了带有政府色彩,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和唯一主体,为基层贫困人口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如此将资金逐层的分配给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户手中,政府扮演资金的提供者,贫困人民是资金的使用者,政府将资金贷给贫困人民,鼓励他们积极创业,摆脱贫困,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风险,政府再提供资金支持。此种模式造成了基层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过于依赖,失去了基层组织应有的灵动性作用,此外由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让贫困对象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贫困主体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以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无法从源头上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无法解决农村贫困的根本问题,使得农村返贫率较高。另外此模式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使多元化的监督制度及相关实施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最终使政府的扶贫任务变得艰巨而沉重。2.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此模式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主导的,通过不断革新质押、担保和抵押的形式,创新贷款产品来达到金融扶贫的效果的模式。以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为主要的领导者,借助与贫困户的生活有关联的组织来提供担保,通过创新技术应对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冲击,同时也在各自的行业范围内革新各种扶贫方式,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条件帮助贫困农民贷款、教会农民技术、帮助农民经营、助力农民增收、保证农民还款,另外还成立“专业队伍”,通过把贷款审批权主动交给农民等的方法,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但同时金融机构是盈利性的机构,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这与扶贫的本质相冲突,金融机构在做出相关措施时必定会建立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而制定,因此,此模式并不能帮助贫困户完全摆脱贫困。3.以企业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该模式是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以欠发达地区的特色产业为营销对象,例如:贫困地区的纯天然蔬菜,野菜,特色地貌为旅游景点等,利用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帮助为主要手段,推进产业化的金融扶贫。以企业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现实性。在各种金融扶贫模式的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依靠以政府为主导的或者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扶贫模式是无法长期有效果使贫困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金融扶贫与企业扶贫相结合,可以使扶贫效果更加明显,更加突出,更加理想,该模式可以为金融精准扶贫“造血”而非“输血”,但是该模式是需要有强大资金支持的,因此对金融机构和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灵活性较弱,此外也需要贫困人民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4.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该模式是由社会上的各种组织主导的,以农村信息化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项目为主体的金融扶贫活动。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的特色是发挥社会民众的力量,积极参与到金融精准扶贫的活动中来。和其他模式相比,该模式社会参与度较高,以非营利为目的,社会监督性较好,但获得金融资源较分散,资源量较少。由该模式产生的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较低,以当下河南人民的综合素质来说,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扶贫模式的可实施性较弱,与当下贫困地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相冲突。

四、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主要模式的比较研究

不同的金融扶贫模式下,贫困户会得到不同的扶贫效果,对于有着不同信用级别的贫困户,得到的金融支持力度是不同的。信誉比较好的贫困户即有一定的偿还能力的贫困户会非常容易的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对于偿还能力弱一点的贫困户,会较容易的得到商业银行的提供的金融支持;对于偿还能力一般的贫困户,会较容易得到政府提供的金融精准扶贫的帮助,这类贫困户得到的一般是技术上的支持;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但其他条件都没有的贫困户是难以得到金融机构扶贫的支持的;对于最差级别的贫困户更是难以得到金融扶贫的支持,而这类贫困户恰恰是非常需要得到金融扶贫的关注但同时也是扶贫难度最大的一类人。本文就河南省的四种主要的金融扶贫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先从优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在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中,政府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非常多的金融资源,扶贫的范围也是最广的,力度也是最强的,保障性是最好的,贫困户对其的依赖性也是较强的。第二,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拥有最多的可以调动的金融资源,可持续性较好,是目前河南省范围内运用的最主要的扶贫模式。第三,以企业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需要有特色的产业为基础,自控性较好,需要有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信用风险较低,可以自主自由的经营。第四,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可以获得社会上的资金支持,贫困户能亲自参与,社会监督性也是最好的。从劣势角度分析来看,第一,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针对那些偿还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各方面的担保条件不好的群众,此模式缺点是可持续性较差,监督性不到位。第二,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则是支持那些偿还能力、信誉较好的贫困户,追求利润,涉及的贫困户相对来说是最少的,不能让那些真正贫困的人民受益。第三,以特色产业为营销对象的企业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规模较小,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强。第四,以社会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针对的是资信情况最差级别的贫困户,获得的金融资源相对最少,覆盖面积较小,此外该模式的管理机制的不成熟,责任分工也不到位等。表1列举了四种模式的优劣比较。 上,简单的总结了四种模式的实践效果,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以政府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主要针对的是资信最差的贫困户,由于贫困户总体的资信状况不是很好,因此该模式的覆盖范围广,以政府为主导者,可动用的金融资源较多。第二,以产业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次优级的资信相对较好的贫困户,需要有特色产业为基础开展工作,有着一定的条件限制,因此来说覆盖范围较小,由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导,可动用的金融资源较多,但同时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依赖性也较强。第三,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主要针对资信情况最优的贫困户,由于贫困户都是比较困苦的,该模式使得真正贫困的群众没有受益,因此来说覆盖范围最小,由金融机构主导,可动用的金融资源最多。第四,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主要针对资信情况最差的贫困户,该模式让贫困户参与到其中来,得到贫困户的支持,因此覆盖范围最广,由社会上的扶贫组织为主导,可动用的金融资源最少。如表2所示:五、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利用金融支持扶贫,是我国开展扶贫工作的必然选择。国外有关金融支持扶贫的研究已经深入开展,已然取得了很多的实践成效。国内情况虽不及国外,但也做了许多有益尝试。本文以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研究为例,通过界定金融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分析了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总结了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第一,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扶贫范围较广,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可获得的金融资源较多,但扶贫的可持续性较差,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创新的能力不高。第二,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可获得的金融资源是最多的,但针对的是最优的贫困户,因此扶贫的覆盖范围最小。第三,以产业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自控性较好,使得贫困民众能参与进来,自己摆脱贫困,但需要有特色产业为基础,对金融机构和政府的依赖较强,灵活性不够,覆盖范围较小,可动用的金融资源较多。第四,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贫困户的参与程度较高,覆盖的范围也是最广的,但管理机制不成熟,获得的金融资源最少。因此,在对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推动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贫困户的信用。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的地位和作用、规范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提高农民的信用度,同时可以使金融行业“精准扶贫”政策有法可依,并保持统一标准。第二,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间要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通过不断的创新两者之间合作的平台,促进政府与商业银行两者之间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共同帮助贫困人民早日摆脱贫困。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贫困户群众的积极参与。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切实改善贫困人民的窘困生活条件,才能极大的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广大民众的智慧,共同致力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工作。第四,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促进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对金融扶贫模式进行检查,并根据欠发达地区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原有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培育特色产业是金融精准扶贫“造血”而非“输血”模式创新的重点,因此贫困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进行金融扶贫模式的创新。

作者:王铮 李雷 卫金金 蔡璐璐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文松.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03):15~24.

[2]张玉丽,何玉,付文华.金融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实证分析[J].社会视点,2016,(06):209~210.

[3]尤圣光.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研究[J].当代经济,2016,(05):62~65.

[4]刘静.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郭挺.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探索[J].时代金融,2016,(07):48~52.

[6]王帅,冯晓光.吉林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6,(04):17~21.

河南范文篇2

1.乡村旅游发展热情高,发展速度快

河南乡村游虽然还处在起步的阶段,但发展热情高涨,势头迅猛。根据河南省假日办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29.3万人次,其中40%是近郊游和乡村游,达到1000万人次。

2.缺乏标准,管理粗放

由于乡村旅游产品仍处于起步阶段,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不容忽视。各级政府和部门一哄而上抢占双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导致整体接待水平低下,配套设施不协调,影响人们的旅游质量,使乡村旅游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2007年7月1日,《河南省农家宾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实施,农家休闲度假的标准、农家乐的标准仍正在制定中,尚待推出。

3.政府重视,亮点突出

河南以前旅游开发的重点是在郑州、洛阳、开封。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河南乡村旅游作出了重点研究,作出了重大决策,重点转移到农村、转移到山区,也就是河南的四个区旅游区,嵩山旅游区、南太行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伏牛山旅游区,重点突破是伏牛山旅游区。如,栾川虽是部级贫困县,他们瞅准旅游业这二十一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把旅游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使栾川县一跃成为综合经济在河南省118个县排名前36位的小康县,创造了驰名中外的“栾川模式”。另外,焦作、新乡在推进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方面都有很好的实践。目前,河南乡村旅游正在以点带面,全面快速发展。

4.产品单一,体验性文化性不够

乡村旅游属于专项旅游产品,能够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项目设计,但目前仅仅局限在观光层次,它与传统的观光产品相比,只是观赏的对象不同而已,产品的特性没有充分体现,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笔者在针对郑州乡村旅游调研发现,一般的旅游景点的活动项目是“吃饭”、“”、“垂钓”、“观光”,没有其他的一些赋予自身特色的项目,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突出。针对游客问卷调研显示,有20.33%的人认为郑州市乡村旅游缺乏特色,雷同现象严重,24.34%的人认为项目不吸引人;35.85%的人认为产品种类太少,不能满足需求。

5.乡村旅游产业链作用有限,效益偏低

旅游项目单一,参与性不足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短,重游率低。郑州乡村旅游市场,一日游的游客占83.02%,其中半日游(不在乡村旅游点用餐)游客也不占少数。停留时间二日及以上比例极少。国际上发展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是度假产品,当日往返的游客很少。由于游客停留时间短,因而也就难以增加游客对目的地其他旅游服务设施的使用量,造成旅游产业链作用有限,最终影响了乡村旅游对整个乡村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

二、河南和谐乡村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是指乡村地区在旅游开发中对“城市文化”的刻意模仿,使农村原有的乡村意象大大减弱甚至完全丧失。如在进行村庄建设时刻意模仿城市的建筑等。更有一些城市的郊区,由于地价便宜以及当地给与的一些优惠政策,一些外来投资者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这些名为“农家乐”的设施,其实农家的味道越来越少,更是城市娱乐、健身中心的复制品或外迁,与市区的娱乐中心没有多大的差异,与乡村的氛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乡村性。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

2.乡村旅游发展“飞地化”

所谓的“飞地化”,是指城里人占据了乡村旅游业中的经营者地位,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而“飞地化”是由于投资和经营乡村旅游的主体来自城市或非本乡村,他们仗恃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采取圈地的方式,建设大规模的休闲旅游接待设施,例如农业生态园、垂钓园等,在经营时,雇佣更为便宜的外地劳动力。乡村旅游利益被少数人垄断,形成“抽血机制”。这种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破坏了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致使乡村旅游承担的扶贫使命无法实现。同时,还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由于存在本地居民与投资者巨大利益冲突,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会充当破坏者的角色。如,路边截客、高价宰客、变相欺骗游客,甚至集体堵塞进入交通要道等行为,影响地区形象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已经屡见不鲜。因此,防止“飞地化”,注重旅游产业链本地化,合理分配旅游收益,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特别重要,也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3.乡村旅游发展“公地悲剧”

乡村旅游资源,从资源属性上看,带有公共产权性质。如果缺乏相应的约束,极易面临过度使用、退化和潜在毁灭等“公地悲剧”问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无度在各地屡见不鲜,繁不胜举。居民开办农家旅馆或从事相关旅游接待活动,无节制地向公共空间排放污水、废弃物与废气等;搭建违章建筑以扩大自己的经营面积;甚至有人在部分古建筑内对其进行改造、扩建,使文物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使当地人文资源、自然资源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公地悲剧”破坏乡村旅游区的“乡村性”,影响地区形象,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阻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制定相应的约束与激励体制,预防“公地悲剧”的发生至关重要。

三、河南和谐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河南和谐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将乡村旅游发展全面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

(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提高乡村旅游质量。

(3)发挥旅游开发的“造血式”扶贫功能,促进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加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参与和环境保护,增进旅游地的社会和谐和环境友好。

(4)以建设旅游强县、旅游小城镇、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旅馆为重点,模范引导,分类指导,城乡互动,从而有力地促进和谐乡村旅游发展。

2.河南和谐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政府引导,非政府组织协作

在市场“缺位”的地方,政府能够“补位”,因此借助政府力量能调动更多的产业要素,可以使乡村旅游业获得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型乡村旅游开发就是将乡村景观资源和社区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的效率,谋求乡村地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乡村旅游目前在我省发展还不成熟,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尤为重要,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规划职能。

不过,政府过度干预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和低效率以及企业过分依赖政府等弊端。这就要求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角色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做相应的转轨,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好的国家和地区,无独有偶,都很好权衡了政府、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政府负责宏观调控、资金援助和规范管理等;非政府组织负责信息和技术支持等。

(2)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科学规划是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目前,我省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经济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致使资源开发的形式单

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重复建设、特色不强。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因此,在时空上进行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这样既可以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又可以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应以大城市周边地区和著名风景区为先导,然后逐步拓展。

(3)强化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指导,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应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地区的不同注重挖掘本地乡村文化的内涵,展示传统风俗,保持固有特色,形成丰富多样、富含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乡村旅游的各种发展模式,推动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势互补。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重点引导他们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不断创新。另外,还应积极参与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争取有更多的农业旅游点进入国家示范点行列。同时应参照部级示范点的有关要求和标准,建设一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典型引路,以推动全省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4)防止农村社会阶层过度分化,建立合理分配制度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旅游地农民的阶层过度分化将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威胁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社会阶层可分为贫困阶层、温饱阶层、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一项针对乡村旅游地调查表明,上述各阶层分别占当地人口的9%、55%、30%和6%,而收入则占总收入的5%、20%、40%和35%,阶层分化出现不断拉大的局面。笔者调查发现,乡村旅游地的低收入阶层之所以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无法获得利用旅游资源、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平等机会,在乡村的竞争中逐渐被政府和各种势力集团边缘化。因此,改变这种情况是解决乡村旅游地农民阶层分化问题的关键。保证各阶层在乡村旅游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和公正,保护低收入阶层在各种资源配置和利用上的平等机会。

(5)建立乡村旅游的法规体系,科学管理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亟待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法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发展指导,同时伴随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进行法规的修正,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7年,我省出台了《农家宾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另在相关法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件中,设置对乡村旅游的说明和规制。目前,乡村旅游法规体系仍很薄弱,近期应大力协作各部门,涵盖扶贫、致富、文化保护与创新、环境保护、经营创新等领域,抓紧制定相关标准、条例。

(6)突出特色,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体验性和参与性

乡村旅游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游客可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自己经营管理,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实践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理念,开展农业知识科普和相关研究活动等。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应该摒弃那种游客来了就是简单的几天“住农屋、吃农饭”的农家游理念,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7)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乡村旅游要上规模、上档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便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魏小安.旅游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旅游报,2005-5-11.

[2]周永博,谢雨萍.乡村旅游标准化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3]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旅游学刊,2002,(4).

[4]徐福英等.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5,(5).

[5]李昕,郑岩.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学术交流,2007,(7).

[6]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2004,(4).

河南范文篇3

1借鉴国外在河渠水系保护和治理方面的经验

大运河的载体是水,大运河的根和魂也在水。隋唐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关键的环节就是运河水系如何恢复、保护和治理。过去几十年,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认识上的局限,包括运河在内的水系基本上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和整治,普遍存在生态退化、缺水断流、水体萎缩、淤塞严重、水体污染等问题。这些情况,发达国家在很多年前也曾经历过。国外河流治理的转折是在治河理念上的转变。1938年德国的Seifert提出了生态工程措施,即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基础上,以近自然的工程措施进行河道整治,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H.T.Odum将生态学的概念运用于工程,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于生态学工程措施的认识。这些理念对西方国家水系治理影响很大。恢复自然的生态治理模式、加强景观保护以及文化建设,成为近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等河渠水系治理的根本选择。20世纪50年代末期,莱茵河又黑又臭,鱼虾绝迹,被称为“欧洲下水道”。为改变这种局面,德国利用整体生态理念推进水环境治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修复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经过河流综合整治,以莱茵河为代表的德国河流,现在是世界上治理最好和最美的河流之一。美国在河渠修复中,向河道倾倒一些影响河道自然流动及河岸稳定的原木残体或块石,达到改善水文情势、河岸稳定和营造生物栖息地的目的。1990年,日本政府颁布《近自然工法》,改变传统的治河理念,要求治河工程尊重自然的多样性、流域自然的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单一目标的河川整治向流域全面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展。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流受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经历了自然河流、防灾河流、侵占的河流、河流公园、近自然河流等5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学习德国和日本等的河流改善措施,并开始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21世纪初,著名的清溪川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在河渠生态保护认识和实践上还落后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期治水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已逐步认识到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理念,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也是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合理规划水源,恢复河流功能

运河是河流的一种形式。河流要有水源,而且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否则就不能称为河流。河南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71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04亿m3。河南的水资源量并不丰富,运河水源的取用,更需要精心规划。隋唐大运河河南段,主要位于河南北部、东部和西部。根据流路和水量大小,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源有洛河、伊河、黄河、沁河、卫河等。其中黄河水资源量最大,伊河、洛河、沁河水资源量较大,卫河水资源量较小。从过境水量来说,黄河保证率较高,但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容易造成运河渠道淤积,但是通济渠离不开黄河水,永济渠也可以利用黄河水。洛河、沁河的水含沙量少,可以直接作为运河水源。利用南水北调进行永济渠生态补水,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途径。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常态化供水,引用黄河水可能是永济渠水源的主要途径。引用黄河水,就需要解决好黄河泥沙的淤积问题,关键就是减少引水的含沙量。可行的办法就是在离河不远、引水方便、地势低洼的地方设立沉沙池,让泥沙在沉沙池中沉下来,然后将清水引到运河河道。沉沙池淤满以后用作农田或林地等,择地再开辟新的沉沙池。河渠的生命在于流动,正如人体内血液流动一样,作为运河也不例外。由于河道条件的变化和公路、铁路交通便捷可靠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一定需要恢复通航功能,但是它还有防洪、供水和生态功能等,运河不应该成为与外界隔绝的水体,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需要根据运河的宽度、水深、坡降等,计算并确定合理的最小生态流量或环境流量。

3树立生态理念,保持河流健康

我国城市建设走了很多弯路。城市路面硬化导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及树木不易成活等,雨水被白白浪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发展方式,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对隋唐大运河的河道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运河作为河流的一种,其保护与开发,除了进行文化和文明传承功能外,还有保持生态系统运行的功能,这是衡量一条河流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运河是连通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栖息地、过滤等生态功能。其关键就是保持合理的河床形态、水量与水质。在大运河的保护建设中,除靠近市区、桥梁等特殊地段以外,要尽力减少或避免用石块、水泥等硬材料,以减少对河床的破坏。主要原因有:缺少淤泥层的硬化河渠,难以生长具有净水功能的植物、微生物、鱼虾和其他水生生物,河水失去自净能力,若流动性不足,水质只会越来越差;硬化的河渠阻止了河水下渗,减少地下水补给,在降雨量大时易造成洪水泛滥;硬化的河渠缺少天然植物作屏障,泥土和垃圾等容易直接进入河水,造成污染和河床需要不断清淤的恶性循环;河渠两侧缺少树木,受阳光影响,水温变化大,不利于水生态平衡的建立;夏季高温会导致传染性病菌和病虫在水中大量繁殖,危害人体健康;河渠两边若没有灌木等野生植物,缺少生态景观,受居民欢迎的程度也会降低。

4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杜绝污水排放

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解决好水环境污染问题至关重要。运河水道相对较宽,而且处于地面以下,若不加强科学管理,很容易成为排污沟。近年来,由于农村水资源污染速度上升,水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同时存在。点源污染占比少,主要是一些乡镇企业工业废水的排放;面源污染占比大,尤以农业面源污染最为突出,包括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施用、秸秆焚烧和农业养殖中产生水污染等。此外,农村生活垃圾、周边城市生活垃圾的转移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水环境面源污染的重要部分。这些都对运河水质造成严重威胁。为控制水污染,2015年,国务院印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为杜绝隋唐大运河建设河段成为“排污沟”,首先要在规划上做好文章,规划设计好进水口与出水口;其次是制定严格的河道管理规定,坚持落实各方责任,严格考核问责;三是要落实专人负责,把河长制真正落到实处;四是广泛宣传,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河南范文篇4

河南省

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争议仲裁处监制

劳动保障热线电话:1233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有关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本劳动合同。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法定代表人

注册地址

乙方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

家庭住址邮编

第一条劳动合同期限

本合同为期限劳动合同。

本合同于年月日生效,其中试用期至年月日止。

本合同于终止。

第二条工作内容和要求

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安排在

岗位(工种)工作。

乙方工作应达到

标准。

第三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甲方安排乙方执行工时制度。

执行标准工时制的,乙方每日工作时间8小时,每周40小时。

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乙方平均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

执行不定时工时制的,在保证完成甲方任务情况下,乙方自行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甲方应按国家规定安排乙方带薪年休假和国家法定节日休假。

第四条劳动报酬

甲方每月日前以货币形式支付乙方工资。

甲方对乙方实行工资制度。

乙方工资标准为每月元,其中基本工资每月元。

乙方在试用期间的工资每月元。

甲乙双方对工资的其他约定

非乙方原因造成乙方停工待工的,甲方按每月元支付乙方生活费或按执行。

第五条保险福利

双方必须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

乙方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和在职期间因工、非因工死亡的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规章制度

甲方应依法制定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包括工资、奖惩、安全生产、劳动纪律、职业培训、竞业限制等,对职工有计划地进行职业培训。

乙方应遵守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如有违反甲方有权根据规章制度进行处理,直至解除本合同。

第七条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甲方必须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劳动防护用品。

甲方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有职业危害的乙方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甲方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保护。

乙方在生产(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甲方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时有权拒绝执行。

甲方安排乙方从事特种作业的,必须按国家规定对乙方进行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或者乙方已经过专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第八条劳动合同的变更

甲方根据工作需要变更本合同约定内容的,需与乙方协商一致,并填写《劳动合同变更书》。

《劳动合同变更书》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第九条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及经济补偿

本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及经济补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章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赔偿责任

甲乙双方同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章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甲乙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劳动争议处理

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可以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调节或申请劳动仲裁。

第十三条本合同未尽事宜或约定条款与今后国家和省、市政府有关规定相悖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河南范文篇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班级:六年级

教学课时:一节课时间:45分钟

教学重点:(1)理解带点词语,并弄懂诗句的意思.

(2)杜甫也就是作者高兴得原因及整首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的掌握诗中加点词的意思和诗所表达的意思并且能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利用多媒体放映2遍这首诗的配音朗读并用幻灯片放映整首诗,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自己在下面跟着默读.(3分钟)

(2)抽学生起来朗读,并且老师简要介绍作者及整首诗的背景.(4分钟)

(3)让学生在下面仔细阅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并抽学生起来谈谈他对预习后的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解.(5分钟)

(4)利用幻灯片放映出诗中加点词,抽学生起来说出对它们的理解,老师再对词语琢个分析,解释,使学生纠正他们错误理解.(8分钟)

(5)老师分析每个诗句的意思,并对整首诗作一个全面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掌握这首诗.(17分钟)

河南范文篇6

劳动合同书

甲方性质

地址

乙方性别出生年月

现住址

身份证号码

甲方乙方

为建立社会关系,明确权利义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在平等自愿、协商—致的基础上,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劳动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限类型为期限,自年月日起,至

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为月,自年月

日起至年月日止。

第二条工作内容

1、甲方根据生产(工作)需要,安排乙方在:生产(工作)岗位,并为乙方提供必要的生产(工作)条件

2、乙方应服从甲方所安排的工种、岗位,按照甲方关于本岗位生产(工作)任务和责任制要求完成规定的数量、质量指标和生产(工作)任务。

3、乙方的生产(工作)任务为:

4、甲方根据生产。(工作)需要,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调换乙方的工种成岗位。

第三条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1、甲方必须健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对乙方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

2、甲方必须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劳动防护用品。

3.甲方须按国家规定对职业危害的乙方进行健康检查。

4.甲方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保护乙方在生产(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甲方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时有权拒绝执行。甲方安排乙方从事特种作业的,必须按国家规定乙方进行专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资格或者乙方已经培训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第四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甲方安排乙方执行

工作制。

(1)执行定时工作制的,甲方安排乙方的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工作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2)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或不定时工作制的,其工作时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甲方应按国家规定保证乙方的休息权利。

3、法定节日期间,甲方应按国家规定安排乙方休假。

4、乙方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国家规定的带薪年休假。

第五条劳动报酬

1.乙方按甲方规定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的,甲方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乙方的工资报酬,每月至少支付一次。其支付时间为工资报酬的标准和办法为

3.乙方试用期临时生活待遇每月为

元。

4.甲方应当在经济给乙方的工资报酬不得违背当地政府的最低工资规定。

5、甲方应当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乙方的工资水平。

6、甲方在乙方完成劳动定额规定或工作任务后,根据需要安排乙方在法定标准二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其劳动报酬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7、非乙方原因造成乙方停工的,甲方必须按当地政府规定支付乙方停工贴或生活费。

第六条保险福利

1、双方必须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等保险)。

双方解除、终止本合同后,甲方必须按国家或地方规定为乙方办理有关社会保险的转移手续。

2、乙方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和在职期间因工、非因工死亡的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4.三方应享受的其他保险福利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劳动纪律

1、甲方应当制定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内部规章制度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2、乙方要严格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的管理。

3、乙方违反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的,甲方有权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条劳动合同的终止

1、本合同期限届满应即终止执行;

2、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的乙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应即终止执行;

3、本合同中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应即终止执行。约定的条件应在本合同约定事项中写明。

第九条劳动合同变更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双方可以协商变更合同的有关内容:

(1)甲方转产、调整生产(工作)任务的;

(2)本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已经修改的;

(3)由于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

(4)乙方身体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

(5)合同订立时依据的其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

第十条劳动合同的解除

1.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2.乙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随时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甲方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3.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但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1)乙方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甲方另行安排王作的;

(2)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经过甲方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双方不能依据本合同第九条规定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

4、甲方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经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所取工会或者职的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解除本合同。

5、乙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不得依据本合同第十条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解除本合同:

1、患病或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的;

2、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6、乙方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医疗终结,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不得依据本合同第十条第三款、第四款解除本合同。

7、乙方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未按照本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十一条双方约定的其它事项

(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第十二条经济补偿和违约责任

1、甲方依据本合同第十条第一款、第三歉、第四款约定解除本合同时按照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给予乙方经济补偿。

2、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和《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的规定、给予乙方经济补偿和赔偿:

(1)克扣或者无故拖欠乙方工资的;

(2)拒不支付乙方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3)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乙方工资的;

(4)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照国家规定给子乙方经济补偿的;

(5)违反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造成

(6)甲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对乙方造成损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解除本合同或者违反本合同舍中约定,对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三条劳动争议处理

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任何一方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有关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书面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四条本合同中乙方的各种待遇如低于本单位集体合同规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执行。

第十五条本合同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本合同双方各执一份,涂改或未经授权代签无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签订时间:

代人理(签章)年月日

河南范文篇7

梦之始最美的地方

——花香之都河南鄢陵

我的家乡——河南·鄢陵,是生我养我育我的地方,是我实现梦想的起点,也是我生命中最美最圣洁的一方故土,这20年来,它教会了我什么叫爱,让我在成长的路途中学会坚强。正因为如此,在我身处异乡,独自一人的日子里,也未曾感觉到孤单,我经常笑着对自己说:不管路途多么遥远曲折,生活多么的艰辛坎坷,即便是我一个人,我也都会一直一直坚强地走下去,决不退缩!因为我知道,它永远都会在我背后默默地支持我,为我加油,激励我不断前行!

之所以以“家乡的建设”为实践报告的主题,正是因为它看着我不断成长,我看着它不断发展,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事实,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关于“实践”才更有意义,更加贴切无比。

鄢陵呢,是一种植花卉为主,其品种更是不计其数、五彩缤纷。一旦你走进它,便有一种置身于“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之感,春季鲜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蜡梅飘香,阵阵扑鼻而来的花香、草香、果香,声声悦耳的鸟儿欢叫,这难到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其内心所想、所思、所感更是无以言表。

是不是很美、很诱人?如果你想更深一步地了解它、走进它,那就跟我来吧!

鄢陵县隶属河南省许昌市,地处中原腹地,地无矿藏,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单纯依靠粮棉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越来越小,因此,鄢陵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发挥传统优势,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再则,鄢陵地处中原,四季分明,属华中亚热带纬线北部地带气候向华北温带纬线地带气候的过渡区,是我国南方气候型的典型过渡地区,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南北花卉引种驯化的理想基地,也是沟通南北花卉的桥梁和纽带。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鄢陵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在鄢陵经过一两年驯化,枇杷、石楠等南方观赏树木比直接移植到黄河以北地区成活率要提高百分之10—百分之15。

近年来,鄢陵县为了提高花卉生产的科技含量,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所建立了稳固的科学技术依托关系,聘请乐2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了技术顾问团,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建立了中原地区最先进的鄢陵锦花组织培养中心,鄢陵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完成了对腊梅、樱花、红叶石楠、食用仙人掌、绿巨人、芦荟、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二乔刺槐等近40个品种组培技术的研究和组培苗的生产,樱花、腊梅、二乔刺槐等植物的快繁和脱毒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腊梅的组培快繁技术属国内首创,二乔刺槐的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使鄢陵花卉科研在全国高科技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县里还成立了鄢陵花卉办公室,从事全县花卉生产的规划、花事活动的筹办、技术培训与指导、新品种的引进与信息服务等。各乡镇也都成立了花卉办公室,各个行政村都明确了一名村干部专抓花卉生产,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领导和服务体系。同时

立了鄢陵县花卉协会。鄢陵县花卉产业联合会。把从事花卉生产和营销的人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由技术人员和商务工作者组成的花卉生产和营销队伍。这样,大大促进了鄢陵花卉产业的发展,也为花农营造了有利的条件的环境,从而增长经济来原,使花农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鄢陵花卉也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潮流不断创新,不断的发展,我们坚信:鄢陵的花卉——明天会更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园林城市的创新,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的实施及人们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视,都需要大量的花卉苗木,市场潜力巨大。鄢陵花卉生产以观赏绿化苗木为主导,兼有盆景盆,喧花切花及地被植物,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近年来鄢陵县委,县政府对花卉花木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十分重视,大力开发,引进,驯化花木新品种,努力提高花木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开辟国内外花木销售市场,全力打造“鄢陵花木”品牌,鄢陵的花卉产业一定会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是啊!“鄢陵花卉”这一品牌的打造,是充分挖掘传统潜力,紧紧依靠科技的进步,腊梅就是鄢陵的品牌的典型代表。“鄢陵腊梅冠天下”此乃出自清代诗人的诗剧,已经广泛流传在花圃园林行业。鄢陵腊梅具有花期长,花香浓,花色艳,可观性强等特点,在寒冬腊月的霜雪中一支独秀,卓然不屈,体现了中华民族高洁,坚强的品格,是人们推崇的备选的国花,对于旅客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开发冬季赏花源的绝佳资源。而这些也都归功于花农的辛勤培育和劳动,促成了花卉旅游产业的飞跃,开发有利资源,共创美好的未来。

今天,对花都的诠释更是秒不可言,有人这样说:鄢陵没有铁矿,没有同矿,唯一有的是金矿,这个金矿便是“环境”!

目前,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它关系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没有了环境,人类的生存将失去了保证!所以我们要携手,万纵一心,团结一致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天空依旧蔚蓝,让鸟儿依旧飞往成群,让我们的地球依旧美丽,让污染从此远离我们!

进入21世纪“绿色”,“自然”,“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词,这使鄢陵花卉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大西北的退耕还林政策,各地的绿化工作和“绿色奥运”更给鄢陵花木提供了机遇,中国申奥成功后,鄢陵花农立即意识到其中蕴涵着巨大的商机,纷纷培育适宜绿化美化首都的花木。这样,随着鄢陵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生态体系的建设。

鄢陵花卉苗木产品面向全国,以三北地区为主,行销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20年来,向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提供绿化苗木达70亿株。如鄢陵在20世纪80年代就向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提供观赏苗木。至今,在新疆维族自治区的轮台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仍有鄢陵花卉的驯化,提供基地,为绿化祖国,装点江山,美化城乡,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鄢陵的古桩腊梅盆景造型崎特,修剪得体,名称恰当,在全国历届梅花腊梅展中先后获得14个金奖。1986年鄢陵腊梅被选到美国林肯纪念观。鄢陵会柏造型也是鄢陵花卉的特色产品。鄢陵会柏适应性强,耐修剪,株型优美。会柏造型包括两大类,其形象栩栩如声,惟妙惟肖,1999年被01选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并获大奖。为我国花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一切都让我们信心百增,使我们更加坚信:鄢陵花卉必将走向世界!而且进一步扩大了鄢陵花卉的市场份额,使鄢陵花卉产品始终畅销长趁内外,走向大江南北,又使鄢陵花农从市场里获得了丰厚的收益,更加稳键速度地奔向小康。

好啦!这便是我这次实践报告的内容,听了之后,周游了一番,是不是很过瘾呀!处处都是花草树鸟,是不是与总不同呀!这里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镜子,更始人类美好未来的叫想曲,因为他的“包容”,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这里是我实现梦想的起点,是我生命中最美的地方,在我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要用我的全部去成就我的梦想,而家乡的繁荣便是我的所有。这是我一生中永远不可背弃的誓言。

最后,让我用一首诗来作为这次实践报告的结尾吧!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

迎来了新的一年

花儿开了

燕儿归了

梦展开了翅膀

飞了

飞的好高好远

梦想装载着一切

在青山白云之间

无限娇艳美丽

成就了所有

梦之始最美的地方

在太阳下

闪着亮光

鸟儿的一声欢叫

河南范文篇8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主体博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土地流转问题是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和推进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才能消除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利用率低下,缺乏科技投入及农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也才能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

一、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意义

从农村土地流转的文献看,由于农村土地流转一直被鼓励,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已经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在如何流转方面,现有的文献主要侧重于对各地案例的介绍性研究,而对新的制度安排为何会出现、为何会以这种方式出现、会产生什么后果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土地流转的动力,非农就业机会少被认为是土地流转的主要障碍因素。但农户中有劳动力非农转移并不必然导致土地流转,因此而产生的土地供给也不一定会导致规模经营。因此,理论界需要进一步关注什么情况下农户必会参与流转?要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现有的文献对这些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即使有些文献有所涉及,一般把农户看作同质的,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这些不同类型的“农户”对农村土地流转有不同的评价,进而有不同的诉求,对流转的对价也有不同的需求。单一的土地流转模式只能满足某类农户的需要,强制推行一种流转模式势必将损害其他类型农户的利益。

二、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流转对农户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土地流转的经验积累阶段,不断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土地流转的初期纠纷较多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回顾研究的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土地,侵害农民利益,村委会和地方政府等成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农民的流转意愿受到行政强制力的影响(胡荣华等,2007;冯炳英,2007;季希富,2007);二是土地流转中合同纠纷问题较多(吴晗,1999;庞丽铷,2009等);三是农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农民利益难以保障(葛丽芳,2011)。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土地流转效果的研究主要在规模经营、非粮化和农业效率等方面。

三、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本文以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是土地流转供给的主要因素为研究起点,认为集体土地的确权颁证是土地流转的基础,产权因受到限制而降低了产权价值,但如果和不参与流转的零收益相比,理性的农户仍会选择流转。本项目的研究将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以农户的分化为基础,研究在确保农民和集体土地权益的前提下,为了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需要什么类型的土地流转模式,这种流转模式面临什么样的制度障碍和客观条件,该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加以避免,并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分析其内在机理和本质,与理想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差距存在的制度原因及问题解决的政策方向,为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定合理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提供有益参考。提出如下对策:(1)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形成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经济的互动,推进了城乡体制一体化的实现;(2)当前农村土地产权体系不完整、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完善,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市场、流转收益评估及补偿机制的缺失、农村土地保障功能过强等一系列因素阻碍了城乡土地和劳动力的高效流转;(3)虽然承包地流转进程日益加快,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流转和宅基地流转仍处于隐性流转状态,流转不规范且纠纷不断,对此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鼓励农村土地入市流转;(4)基于主体博弈的视角,应着重从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收益补偿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及构建土地流转信息库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以完善。

作者:路璐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兴,马九杰.不同土地流转模式下的农地经营权抵押属性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17(02):22-32.

[2]谷彬.农村土地流转综合评估与区域分析[J].统计研究,2017,34(1):102-107.

河南范文篇9

关键词:河南特产;地域文化;包装设计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地方特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而且有风景迷人的自然风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因而河南特产也备受人们青睐。然而,纵观河南特产包装设计现状,仍存在统一包装、设计单一,甚至裸包装等弊端,没有充分将地域文化融入特产的包装设计中去,严重影响了河南特产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特产包装设计中,既能彰显河南特产的文化特色,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河南特产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地域文化在河南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1.1经济价值

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出发,将地域文化有效融入特产包装优化的过程中,切实改变现存特产包装“一等原料、二等质量、三等设计、四等价格”的局面,从而在提升产品包装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丰富特产包装的文化内涵,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品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设计师对特产包装进行设计的兴趣,促进特产包装设计的发展,为特产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而且能够彰显特产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有效引导特产包装设计的发展走向,提升特产产品的经济价值,为特产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1.2文化价值

作为一门实用艺术,特产包装设计与一般商品的包装设计有所不同,它不仅要体现包装设计的实用性、艺术性,而且要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特产包装在其设计过程中应当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将地域文化作为设计的第一要素。河南特产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对河南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的挖掘,并对其进行视觉化处理,将设计元素运用到特产包装设计中,从而在综合体现河南地域文化和艺术的同时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在有效提升特产包装档次的基础上丰富特产的文化内涵,提升特产包装的视觉美感及文化收藏价值,最终推动河南地域文化的发展。

2地域文化在河南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化应用

2.1强化地域文化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体现

地域文化因其独特性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大的优势,特产包装的装潢设计应当对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设计元素进行合理的利用,为其贴上独特的地理标签,从而对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激发其消费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对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河南地处中原,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其无论在民间艺术还是图案方面,均有取之不尽的设计元素,如以青铜器装饰纹样和彩陶装饰纹样等为主的图案设计元素,以年画、剪纸、泥塑等为主的民间艺术设计元素等。这些图案和民间艺术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得以保留的优秀艺术成果,具有造型独特、寓意美好等特点。强化地域文化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体现,将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装饰符号运用到特产包装装潢设计中去,能够有效拓宽包装设计的思路,形成创新化的包装设计理念。例如,杜康酒在包装设计中,以喜庆的红色为底色,配以黄色牡丹图案,高贵又简洁,牡丹图案既象征着河南洛阳的地域文化,又赋予杜康酒“酒中之王”的内涵,整个包装显得高贵又典雅。

2.2加强传统文化在包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特产独特的包装造型能够有效实现消费者的视觉享受,而要设计出既具备保护产品功能,又有造型良好的特产包装,就必须加强传统文化在包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赋予了很多物品特殊的寓意。例如,葫芦谐音护禄,含有吉祥之意,而很多酒瓶便采用葫芦的外观;河南仰韶酒厂的彩陶坊酒瓶,其流线型的外观结构不仅提升了特产的美感,而且暗含吉祥的寓意。这样的包装造型设计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中,通过文字、造型等凸显设计美感,既能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又能增加消费者对特产的印象,有效提升特产的销量。

2.3注重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包装设计材料

包装材料作为包装设计的物质载体,它不仅直接影响包装的形式美,而且是设计风格的外在体现,是影响特产包装设计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包装设计材料,能够在传播地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节约包装的经济成本并有效解决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等问题。在特产的包装设计中,充分结合产品定位,并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做到“就地取材”,对包装材料进行加工。例如,河南焦作特产的怀山药,结合它所具有的老少皆宜的滋补功效,在包装材料的选择时,不仅考虑其商品性,更体现其地域特色,在色彩上选择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包装纸盒固有的色彩,并辅以传统的暗红色,使得两种色彩相得益彰,从而既能反映怀山药的特征,又能让消费者通过其朴实无华的包装设计感受到焦作人的朴实品质,符合绿色包装设计理念。

2.4包装设计细节要强化客户消费体验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情感是其深刻的内涵。而特产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它的包装设计更应该将客户的消费体验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在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将人性化、注重客户消费体验等情感设计落实到特产包装设计的各个细节之中,才能有效推动特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当前河南特产市场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特产包装多以古朴、简约为主,情感设计投入较少,特产包装有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乏相对的独特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因此,这就要求特产包装设计师在进行包装设计时,重视情感表达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从而充分结合特产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包装设计,创新包装的形式美,提升用户体验的满意度。例如,河南新郑的“好想你”大枣,没有采用市面上常用的包装,而是用手绘插画的形式并借用动物和植物来描绘食品绿色、安全、无污染的特点,这样的包装细节设计不仅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传达出浓浓的人情味,从而赢得消费者好感,取得市场占有率。

3结语

特产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河南特产在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对地域文化进行批判性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两者的融合力度,从而实现特产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凸显特产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加强地域文化在河南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化应用,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充分运用到包装设计中,增强河南特产的地域性,从而使河南特产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和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晓芳.中原地域文化资源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艺术研究,2016(03):183-185.

河南范文篇10

关键词:河南;农村金融;金融供给

目前,在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重要的要素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河南省作为中国第一的人口大省,截至2010年,河南省约9000多万人口中约有7000多万生活在农村。为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一直是当地政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增长以及减少贫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的成立宗旨,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和财政支持,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承担粮、棉、油收购与储备,国家专项贴息扶贫资金投放与管理,落后地区发展经济贷款、贫困县县办工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财政贴息贷款,办理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办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等。

然而,截至2006年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贷款高度集中于政策性粮棉油收购,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的生产、加工建设所需的贷款投放不足,对于农户的一般资金需求及农业开发,像土壤改良、育种技术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发性项目基本不提供支持。对于农村道路、桥梁、水利、通讯、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等资金需求基本不提供支持。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日渐市场化,涌现出大批经营农副产品和农业科技的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也难于取得贷款。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市场定位也悄然转移,将一些资金用于商业银行涉足的领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只在全省的47个县设有支行。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目前中国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其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在农村信用社成为正规金融服务农村的核心力量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也有了很大提高,它发放的农业贷款占所有的金融机构放贷的绝大部分。据河南省银监局统计,到2006年12月末,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中,60%以上为农户贷款。

然而,近年来,河南农村信用社规模快速扩张,贷款增速明显快于存款,但是出于自身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河南省农村信用社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吸收的农村金融资本投向非农产业的活动和现象,商业化趋向严重。主要表现有:第一,在河南农村信用社吸收农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的同时,它在农村发放的贷款占其存款的比重却有所下降。第二,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业贷款组成中,用于第一产业的新增农业贷款有下降趋势,而用于第二产业的新增农业贷款明显增加。另外,农村信用社从农村吸纳的资金明显大于农村信用社向三农投入的资金,其存贷差额呈增长趋势。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较大幅度增长,而农业贷款余额以很小的幅度增长或零增长,大部分资金投放到了非农领域,而农民却得不到应有的贷款,其经营渐渐偏离“支农”的大方向。

三、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商业金融机构是完全以营利性为目的,提供各种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法人机构,包括银行、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农民更为熟悉的是各类银行。对于河南农村地区来说,商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邮政储蓄和河南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只存不贷,成为农村经济的“抽血机”,而其“输血”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河南农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受自身利益最大化驱使,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放弃农村,进军城市。由于资金的趋利性、信息不对称及无规模经济的客观现实,使得河南农业银行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以及规模小、分散、缺少抵押担保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同时,就网点设置成本而言,与有限的预期收益、较小的客户容量相比,河南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遍布网点的代价太高,不符合成本收益核算的基本原则,撤销县域基层网点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河南农业银行的撤出确实造成了农村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和农村资金流出的消极后果。河南农业银行对支行的资金贷款权上收过多,对支机构主动营销贷款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一些应该发放的贷款而没有发放,借贷规模逐年递减,农业类贷款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逐渐降低。目前,河南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主要是对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程和大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而对广大的农村中小型建设项目和中小型产业化企业以及农户的生产和经营缺乏应有的金融支持。而且近年来,河南农业银行进行贷款结构调整。农村资金总量不足,不仅制约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而且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民间金融机构与个人的金融供给

民间融资是产生并生存于民间的资金融通行为,因此被称为“草根金融”。民间金融机构是指民间个人组建的私人钱庄、经营纯粹民间借款业务的典当行或合会组织等。对于河南不少地区的农民来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据笔者对河南农村的调查,约有83.3%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而且借贷用途不仅用于生活临时资金急需如结婚、建房、子女上学等等,而且发展到现在不仅工业、商业,就连办学校、办医院,也会采取向民间集资的办法。近年来,民间融资呈快速增长、逐年活跃态势,已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同时,河南的乡镇企业很大一部分是靠民间借贷起家或发家的,据不完全统计,河南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63%靠民间借款。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为农村民间借贷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由于民间借贷手续简便,相对于金融机构复杂的借款手续来说,更加适应民间资金融通“短、小、急”的特点,因此成为中小企业及个人选择民间融资的重要原因。根据农行郑州市支行调查,地下金融正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地级市中民间借贷的“盘子”要占到整个农村地区资金市场总量的1/4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占一半左右。除融资额度逐年加大,河南省民间融资还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利率逐年攀升,平均达到24%以上,均超出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利率和农信社贷款平均利率。在目前中国现行金融管理体制的政策下,货币管理当局对一切非正规金融持严厉管制的态度,因此民间金融仍然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从而只能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实际上,大多数资金充足的农户对资金缺乏农户的友情借贷数量毕竟有限,如果存在一个合适的金融媒介组织,就会满足资金充足农户与资金缺乏农户之间的生产性信贷供求,因此,在河南农村经济中,这些机构虽然长期被政府打压,但是在一些民间组织的大力扶植下,仍然很顽强的生存并迅速发展起来。公务员之家

无可否认,民间融资的存在和发展,在银行类金融机构力所不及的领域和范围起到拾遗补阙作用,其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特别是在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属于非正规金融组织,自发性必然蕴藏一定的风险性,违约率高,易受市场形势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它吸引了城乡居民大量闲置资金,长期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形成监管真空,造成金融信号失真。特别是高利贷引起的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更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将可能对社会稳定和金融秩序造成破坏和冲击。

五、结论

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仍然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兼业经营的特征明显,特别是在南部和东部地区,农村还比较贫困。在第一产业的生产中,由于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资源的约束,而且对资本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农户及农村的经营实体在生产、流通中需要的大量资金,完全靠自身积累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需要大量的外来资金的注入和支持,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这要求我们政府要结合河南的实际,首先采取政策性金融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增加对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的供给;其次,根据河南农村现阶段的金融需求和经济发展实际,重新定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各类针对农村的商业金融机构的职能,增加对农村地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经济活动的金融支持;最后,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同时在河南农村增设各种农村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县级机构,以便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通过改革和完善农村现行的金融机制,可以增加农村的信贷供给,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只有完善农村金融机制,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需要的资金支持,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彭宇文.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1).

[2]陈平,孙向东.因情求策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以江苏省为例[J].集体经济,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