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十篇

时间:2023-03-15 04:01:58

河南方言篇1

【关键词】浚县方言;研究现状;归属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63-1.5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浚县人口中占多数的是汉族,所以汉语也是全县境内通用的语言。另外,浚县是处于豫北晋语区和中原官话区的交界地带,所以豫北浚县方言也有它独特的地方。从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开始的方言普查开始,河南方言的研究展开了新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关于河南方言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浚县方言的关注还是屈指可数的。

语音研究现状。对浚县方言的语音研究的文章主要是在早期,如:《河南方音概况》是根据1957年至1959年普查河南方言所得到的123个调查点的材料编成的。它描述了河南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并对全省的方言进行分区,书中还附了二十幅方言特点地图,其中对浚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做了简略地描述,并在方言图上指出了浚县方言语音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地方。在《河南方言研究》中,明确的列出了浚县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并且把浚县方言归入第一方言片,以开封话为代表,对第一方言片的音韵特点也做了分析,但只是在个别地方明确提到了浚县方言。在《河南省志・方言志》中,也只是在书中的方言地图上对浚县方言做了一些说明和概况。袁蕾的《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比较研究》中集中对豫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做了比较研究,并没有明确地指出浚县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比较。还有她的《豫北方言区语音规律探析》中也只是概括地对豫北方言做了系统的说明。另外,她的《豫北方言的声调辩证》主要是讨论豫北方言的声调及声调辨正,《豫北人学习普通话常遇的几个语音难点》根据豫北方音中突出的语音现象,归纳了豫北人学习普通话常遇的几个语音难点及纠正方法。这几篇文章都是从豫北方言的角度出发的,没有明确地分析浚县方言的特点。孙修光的《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分析》是通过对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豫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豫北方言的语音特点。裴泽人的《明代人口移徙与豫北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一)》从明代人口的移徙来说豫北方言的形成与演变。陈泓的《普通话与豫北方言》主要介绍了豫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及与普通话的差别,并对豫北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提出建议。以上文章无论是从方言的形成还是与普通话的比较或是对方言的调查,都介绍了浚县方言的语音,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详细的系统。

词汇研究现状。关于浚县方言的词汇研究还没有专著性的文章,只是一些书或论文中简单地提到。《河南省志・方言志》,其中的词汇与词汇比较中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河南方言的词汇。在任均泽收集的《河南方言词汇》和《河南方言词汇(续)》收录了河南方言词汇,其中也明确提到了浚县方言中的词汇,并对其注音和解释,但不是十分的准确。马丽的《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词汇语音语义差异举隅》、卢甲文的《河南方言词和普通话词比较》、庞可慧的《河南过渡语中的方言词语问题》等这几篇文章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浚县方言词汇,但是也有浚县方言词汇的一些特点。

语法研究现状。目前,最早对浚县方言的语法进行研究的是邵文杰的《河南省志・方言志》,这本书也是专注于河南语法,也没有明确的说明浚县语法的具体特点。最突出的是辛永芬的《浚县方言语法研究》,这部书主要对浚县方言中出现的语法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全书主要分为五章,分别从音变、重叠、附加、格式和语序、浚县方言的语法系统及特点这五个大的方面来说明浚县方言中的语法特点,描写细致全面,分析切中肯綮。还有郑献芹《浚县方言的人称代词》、陈红芹《浚县方言中的多音节语气词》、《浚县方言中的助词“”和“啦”》、高永奇《浚县方言中的体貌系统初探》、辛永芬《豫北浚县方言的代词复指型处置式》等。这些文章都是抓住浚县方言中一个小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这些文章深刻的揭示了藏在口语之中的方言语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揭示浚县方言语法的系统性。

浚县方言的归属问题。浚县在河南省的北部,关于浚县方言的归属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一样的看法。章太炎《检论》卷五《方言》作于1900年至1901年间,分汉语方言为九种。其中第一种是说豫北方言,“河之朔,暨于北塞,东傅海,直隶、山西,南得彰德、卫辉、怀庆为一种”。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1934年)把汉语方言分成十二系,“直隶、山西、东山省、山东、河南北部,为河北系;河南中部、山西南部、江苏、安徽、淮北一带,为河南系”。侯精一在《晋语的分区(稿)》中指出,晋语“就行政区域而论,包括山西全省,河北省西部邻近山西的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其中孟县属于中原官话),黄河以南灵宝、陕县和三门峡市,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黄河以东地区,及陕西省的北部地区。就方言而论,包括晋语全部地区以及中原官话的汾河片,北方官话的广灵县”。在随文附的晋语分区图中,豫北是属于邯新片。在《河南方音概况》中,浚县方言被划分为第一区内。在《河南方言研究》中,把浚县方言归入了第一片,以开封话为代表。但在书中所附的河南省方言分区图中,又把浚县方言归入了安阳片。在邵文杰编纂的《河南省志・方言志》中有一幅河南省方言分区图,这幅图上把浚县划入了郑汴片。在贺巍的《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中浚县被划为中原方言的郑曹片,而在他的《冀鲁豫三省毗连地区的方言分界》把浚县划入了晋语中,随后又在《中原官话的分区(稿)》中,把浚县方言从郑曹片划出,但是在中原官话的其他小片中也没用发现浚县方言被归入。在侯精一的《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中,在官话方言分布图上,把黄河以北的地区划为非官话区。辛永芬在《浚县方言语法研究》指出,浚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张雪丽的《河南省中原官话尖团音的发展演变情况研究》中指出,河南省境内有两种方言:中原官话和晋语。文中明确指出浚县属于晋语的获济小片。综之,各个学者对浚县方言的归属有不同的看法,豫北浚县方言的归属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综上所述,浚县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词汇方面的相对比较粗略。关于浚县的方言的归属问题,学者所持的看法不同,这对晋语区的划分有很大的影响。浚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语言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对浚县方言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原官话和晋语的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2]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河南方言篇2

【关键词】河南方言;中;文化内涵

一、引言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e)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这样的:“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1]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大。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通行于某一地域的方言自然就反映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

本文试图以河南方言里的“中”为考察对象,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阐释。文中材料主要来自于古书文献及本人作为河南人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需要说明的是:“中”并非只有河南人用,中原地区的一些其他地方也有用的,比如河北、山东的一些人,但是,运用最普遍最典型的是河南人,所以本文只论述河南人言语中的“中”。

二、河南方言里的“中”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相差实在不大,历史上北方官话很长一段时间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系统。“中”在河南方言里是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它不但包含了普通话里的所有含义及用法,并且较之普通话里的“中”,河南方言里的“中”意义更为复杂,而且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也非常特殊。

(一)形容词性的“中”

河南方言里的“中”可以充当形容词,一般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肯定或积极的评价。此时,“中”位于句末,前面总要出现一个名词,构成“名+中”的结构。其意义基本上相当于“好”“行”“可以”“不错”。例如:“这件衣服中。”(意思相当于这件衣服好。)

“中”在充当形容词的时候,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形容词在句中主要做谓语和定语。但是河南方言里形容词性的“中”只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河南方言里没有“中”做定语的例子。

2、“中”能受程度副词“很”“真”修饰。一般不受“非常”修饰。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例如:

(1)这小伙子文笔很中。(意思相当于这小伙子文笔非常好。)

(2)这辆车真中。(意思相当于这辆车非常好。)

(二)动词性的“中”

河南方言里,“中”有的时候具有动词性,它隐含着一个动作,而且这个动作常常和烹饪有关。例如:“妈,馍中了,都蒸了三十分钟了。”对于不懂河南方言的人,听到这些句子肯定会摸不着头脑。此时,“中”就相当于一个动补短语。“馍中了”意思是“馍蒸好/蒸熟了。”

动词性的“中”具有以下语法特点:

(1)“中”用于肯定句。后面往往加上一个“了”字,表示事情的完成。否定句时,“不中”前面往往有一个“还”字,后面不出现“了”。例如:“面条还不中。”

(2)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三)“中”与“啊”连用构成感叹句,表达一定的感彩,既可以表示喜悦之情也可以表示愤怒之情。此时“中啊”后常常带人称代词或人名。“啊”读升调。例如:

(1)中啊小伙子,听说你考上北大啦! (表示喜悦之情)

(2)中啊你,翅膀硬了,不听话了! (表示愤怒之情)

(四)“中”与“啦”连用构成祈使句

河南方言里,表示禁止、请求意义的祈使句,常在句子的开头加上“中啦”,用来加强语气。这时,“中啦”后常常不接人称代词或人名。但也有特殊情况。“啦”读轻声或降调。

(1)中啦,你们别吵架了!(禁止意义)

(2)中啦,咱回家吧。(表示请求意义)

(五)“中”可以用于对问话的回答

“中”用于答话中,表示肯定的回答,一般位于答句的句首,用法同普通话中的“行,可以,好吧,嗯”。问句的内容是征求对方意见,希望对方给予肯定的回答。例如:“这件衣服借我穿穿吧?”“中,拿去吧。”

“中”用于回答别人时,其否定式是“不中”,一般位于回答句的句首。“不中”之后往往有明确的理由。例如:“你下午再来吧?”“不中,我下午有事,明天吧。”

“中”用于问句中,表示征求对方意见或建议,其形式是“中不中?”。经常位于问句的句末,“中不中”的意义同普通话中的“行吗/吧?”、“可以吗/吧?”等。“中不中”后往往不用疑问词“吗”、“吧”等。对“中不中”的回答,肯定形式是“中”,否定形式是“不中”。例如:“你看这样中不中?”“中! / 不中,太大了!” 问句里的“中不中?”、“中不中呢/呐?”也常常用其省略形式“中不?”来替换。“中不”后一般也不用疑问词。

(六)“中”的重叠和连用”

1、两个“中”或三个“中”重叠,中间没有停顿表示非常愿意做某事或极为赞同某件事。例如:“明天我请你吃饭。”“中中,正好我没钱了。”

2、如果两个“中”或三个“中”连用,中间的停顿较长,这时,传达出的感情也就不太干脆利落,带有一些不耐烦的意味。“中”往往拖长音且是升调。例如:“张磊,你从餐厅回来时给我捎份刀削面吧!”“中,中,懒死你吧。”

3、用于答话中表示否定的“不中”可以连用或者重叠,其形式是“不中不中”,表示强烈的否定或者否定程度的加深。“不中不中”位于回答句的句首,用法同“不中”。例如:“急啥?等等看吧!”“不中不中,再等就没戏了。”

三、“中”的文化阐释

语言结构系统与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有关,这早已被证实。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具有社会性,而表达人们心理工具的语言也具有社会性。语言是为交际存在的,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的,因此,语言是为交际过程所制约并带有心理烙印的一种符号系统。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下面就从中原文化出发,探讨河南方言“中”的使用,这里所说的中原文化是指以河南为代表的狭义的中原文化。

(一)中庸心理

从儒、道、佛思想到宋学,中庸心理贯穿始终。什么是中庸?简单说就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中庸之道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留下了烙印,给河南人的印迹尤深,这是因为:道家的始祖老子是河南人;孔子虽出生在山东,大部分时间却在河南境内周游;玄学名士多为河南人,“竹林七贤”齐聚河南武陟的竹林,谈玄说理;理学的创始人二程,其主要活动也是在河南;佛教也是首先传到河南的,以洛阳的白马寺为证。

中庸,是河南人为人处世的一大法宝,在构词上“中不中”就体现了这一观念。例如:对一个人提的建议表示怀疑时,不直接说“不中!”而是用商量的语气反问“中不中?”。

(二)封闭心理

这一心理与地理位置有关。古代学者认为帝王之所即为中,人们认为君的国都是土中,大地的中心,传说武王伐纣成功后,便考察四方,寻找“土中”,结果找到了“伊洛平原”,定都洛阳。历史上,开封、洛阳、郑州、安阳都做过甚至多次做过都城。长期居于国都的臣民难免会产生封闭的心理,以京民自居,以为处天下之中,优越感倍增,觉得离了谁都好过,类似于近代清朝北京人的想法。北京的四合院很出名,其实河南的这种建筑也相当多,现在很多农村也还按照这样的模式构建着自己的家园,独门独户,很有点儿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这种心理在语言上会产生反映,例如“中原”、“中州”的说法,相传禹治水分为九州,即八方加中央,中即四方之中,河南就是那时候的中州。另外还表现在对周围民族的称呼上,将南方人称为“南蛮”,将山东东部、朝鲜、日本等地的人称为“东夷”等等。

(三)中,即为太极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百家讲坛・易经奥秘》中说:“中,就是太极,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曾教授是研究易经的知名学者,这么说自有其中的道理。《周易》所说的“中”与我们熟知的“中庸之道”其实是互相吻合的:“《易》卦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当下卦中位,第五爻当上卦中位,两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易》例称‘中’。凡阳爻居中位(即九二、九五),象征‘刚健守中’之德,称‘刚中’;凡阴爻居中位”(即六二、六五),象征‘柔顺守中’之德,称‘柔中’。若阴爻处二位(六二),或阳爻居五位(九五),则是即中且正,在《易》爻中尤居美善象征,称为‘中正’。”(出处《哲学辞典》)

另外,熟悉太极拳的人知道,太极拳中讲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管什么招式什么力度,运动中都要“中气贯脊,上自百会,下贯长强,如一线穿成也。”遵循这一指导原则,练习的人就不会前俯、后仰、左摇、右摆。无论是《易经》中的太极,还是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河南方言“中”的使用就受到了它们的影响。

(四)其他

“中”在《汉语大词典》中还有一个义项,即“中和之气”。什么是中和之气呢?《老子・四十二章》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产生万物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一”指由道所产生的最初统一物,“二”指阴阳二气,“三”指由阴阳二气互相激荡,互相作用(“冲”)而产生第三个事物即和气,和气产生万物。可见“中”确实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可以产生万物啊。河南先民由于喜欢这一文化词而经常使用它不足为奇。

另外,本文认为“中”的使用跟人们的虚荣心理也有一定关系,有时候一件事情很难办成甚至压根就办不到,但很多情况下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中!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了。”这跟商丘人说“管!”一样牛气,事情办成办不成是另外一回事,先显示一下我的“能耐”再说。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我们对河南方言里“中”的特殊意义、用法以及它的文化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中”可谓是河南方言的标志,不仅其使用频率极高,而且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一方面,“中”在河南方言中所具有得褒义特征,表示“肯定、赞扬、赞美、认可、可以、好、行、能”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河南省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其悠久历史赋予方言“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得河南人对“中”的热爱将在河南方言里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

[3]侏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3年8月.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6]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申畅,申少春.河南文化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9]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0]曹志耘.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语文研究,1999,(2).

河南方言篇3

关键词:光山方言儿化语音

光山县属河南省信阳市。光山方言儿化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包含普通话的所有儿化现象,还存在普通话所不具备的儿化现象,例如人名、地名的儿化,以及一些特别的语法意义。本文只就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进行考察,同时从语音角度给汉语的儿化现象分类。

一、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

光山方言的儿化现象是指后缀“-儿”与它的前一个音节融成一个音节,从而使这个音节的韵母带上卷舌边辅音韵尾[]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叫做“儿化韵”。

光山方言的“儿”,单字音为[35],是舌尖后浊边音[]自成的音节。由于“儿”作后缀时读轻音,所以这个后缀“儿”[35]音有很强的黏附能力。光山方言的后缀“儿”[35]一律黏附在它前一个音节的末尾([35]同时失去声调)。这个韵尾[-]和韵尾[-n、-]一样,只有成阻、除阻阶段,是个唯闭音。文字上本论文用下标“儿”附在光山方言的儿化词后表示儿缀。如:花儿、笔芯儿。本文记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往下一般省去国际音标标记“[ ]”。

光山方言40个韵母除、a、ai、n、等5个韵母外,另35个韵母都有相应的儿化韵。这35个韵母的具体儿化情况如下:

1.韵母末尾是a、o、e、u的,直接加卷舌韵尾。

a―a 小伢儿:a35―a35

ia―ia 书架儿:tia31―tia31

ua―ua 画画儿:xua31―xua31

o―o 唱歌儿:ko55―ko55

o―io 麻雀儿:t‘io55―t‘io55

uo―uo 小鹅儿:uo35―uo35

e―e 蛋白儿:pe35―pe35

ie―ie 树叶儿:ie55―ie55

e―e 小说儿:e55―e55

u―u 媳妇儿:fu31―fu31

au―au 书包儿:pau55―pau55

iau―iau 无聊儿:liau35―liau35

u―u 小偷儿:t‘u55―tu55

iu―iu 气球儿:t‘iu35―t‘iu35

2.韵尾为-i、-n的,-i、-n脱落,加卷舌韵尾,同时韵腹央化。

ai― 名牌儿:p‘ai35―p‘35

iai―i 凉鞋儿:iai35―i35

uai―u 一块儿:‘uai213―‘u213

ei― 一对儿:tei31―t31

uei―u 座位儿:uei31―u31

an― 上班儿:pan55―p55

ian―i 一点儿:tian213―ti213

uan―u 拐弯儿:uan55―u55

an― 圆圈儿:t‘an55―t‘55

n― 对门儿:mn35―m35

un―u 打滚儿:kun213―ku213

n― 标准儿:tn213―t213

但韵母in失去韵尾-n,加:

in―i 电影儿:in213―i213

3.韵尾为-的,-失去,加卷舌韵尾,同时韵腹鼻化。

a―a 帮忙儿 ma35―ma35

ia―ia 亮儿lia31―lia31

ua―ua 镜框儿 k‘ua55―k‘ua55

― 果冻儿t31―t31

但韵母i失去韵尾-,加:

i―i 宋圣雄儿 i35―i35

4.单元音韵母 、 变作,加卷舌韵尾。

― 事儿 31―31

― 侄儿55―55

5.单元音韵母i加。

― 有理儿 213―213

从听感上来说,一般人感觉光山方言不仅儿化词特别多,而且儿化时舌头卷得比普通话厉害,舌位比较靠后。事实就是如此,因为发光山方言的儿化韵尾,舌尖是卷起来抵住了上腭的,而普通话的儿化词只是带了个卷舌动作,舌尖并没有继续翘上去抵住上腭。

光山方言的韵母在儿化时除了带上卷舌韵尾外,有的还发生与普通话儿化韵相似的变化,如韵尾-i、-n、-脱落,增加央元音或,元音韵腹央化、鼻化等。因此一些本不相同的韵母,儿化后合并,读音变得相同:、、ei、n的儿化韵都是;i、in的儿化韵都是i;uei、un的儿化韵都是u;ai、an的儿化韵都是;iai、ian的儿化韵都是i;uai、uan的儿化韵都是u。35个韵母儿化后合并为27个儿化韵。

光山方言、a、ai、n、等5个韵母没有对应的儿化韵的原因:、为卷舌音,自身已有儿化韵的效果;a对应的只有两个零声母单音节动词“[a213]”(呕吐)和“[a51]”(大声喊);ai对应的也只是“拽、甩”等几个借自普通话的数目有限的单音节动词;n对应的更是只有代词“你、恁”和叹词“嗯”了。它们都不适合儿化。

需要注意的是,光山方言中的“儿”和“日、耳、二”都是舌尖后浊边音自成的音节,仅仅是声调的不同,“日”音[55],“儿”音[35],所以光山方言的时间名词“向前儿日、前儿日、昨儿日、今儿日、明儿日、后儿日、大后儿 日”,有人会误写为“向前儿、前儿、昨儿、今儿、明儿、后儿、大 后儿”。笔者坚持前者的原因,一是光山方言所有的后缀“-儿”都跟前一个音节合音为一个音节,而这几个时间名词的末尾都是自成音节的,光山方言的后缀“-儿”没道理在这几个词上例外;二是这几个词中独立音节前的语素“前、昨、今、明、后”等对应的音节大概是受了“日[55]”音的逆同化作用,已经儿化,带上了卷舌韵尾。

二、汉语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类别

我们这里所说的汉语儿化,是指后缀“-儿”语音上不能自成音节,必须依附于前一个音节,跟前一音节合为一个音节的一种合音现象,它属于语流音变。有些方言,如山西交城、晋中、岚县,青海西宁,浙江杭州、温州、兰溪、衢州,安徽旌德、绩溪、建德、遂安等地的方言,后缀“-儿”独立自成音节,仍为一个单音节的独立语素,这种情况不属汉语儿化范畴(有人称这种独立自成音节的后缀“-儿”为“儿尾”)。有些方言的儿化则是混合型,如北京房山县,河北保定、满城、易县、清苑、安国、博野,山西平遥、太原、娄烦,湖南常德等地,其方言音系中只有一部分韵母可以与后缀“-儿”结合为儿化音节,其他韵母没有对应的儿化形式,后缀“-儿”独立,不与前一音节合为一个儿化音节。

汉语的儿化现象主要分布地区有三:1.官话方言区; 2.相连的吴方言、徽州方言和赣方言地区;3.粤方言区。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如闽方言区福建大田后路话中也发现有儿化韵。综观各地方言儿化研究,其语音构造有较大差别。常见的儿化语音形式有(因参考的方言论文太多,本文不一一注明出处):

1.卷舌元音式。如北京“花儿”[хur](“花”[xu]+“-儿”[r])。北方大部分地区如江苏南京,山东荣城、济南、烟台、德州,河北满城,山西大同、长治、忻州、阳泉,陕西延安、西安,湖南安乡、常德,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新疆乌鲁木齐等地的儿化韵尾都属于这一类。

2.舌面元音式。由于有些方言“儿”的单字音本身是不卷舌的舌面元音,其儿化韵就有了平舌元音韵尾,如洛阳“兔儿”[tu](“兔”[tu] +“-儿”[])。河北迁西、甘肃兰州的儿化韵尾也属这一类。

3.鼻辅音韵尾或鼻化元音式。这是浙南和皖南方言儿化韵的主要特色。如安徽休宁“饼儿”[pan](“饼”[pa] +“-儿”[n])。安徽黟县、休宁县,浙江义乌、武义“-儿”,浙江平阳、汤溪“儿”都属这类韵尾。

有些地方的鼻辅音韵尾弱化,成为鼻化元音式的儿化。如浙江金华“虾儿”[hua]。

4.边音韵尾式。如四川南溪县“娃儿”[ul](“娃”[ua] +“-儿”[l])。边音韵尾在汉语方言中少见,河南光山县、四川仁寿县也属这类儿化。

以上1、2、3、4主要是“-儿”的前一个音节的韵尾发生变化,韵腹也受到一定影响。有的方言则是用“儿”音全部替换了前一音节的韵腹和韵尾(单韵母i,u,y除外),出现儿化韵的大合并。如云南保山开齐合撮四呼,只有、i、u、y四个儿化韵(保山“儿”音):豆儿[t]、尖儿[tsi]、筷儿[k‘u]、麻雀儿[mA ts‘y]。山东平邑、章丘、博山、定陶,山西北部的定襄、天镇、代县、河曲、五寨、右玉,四川成都,陕西神木都只有开齐合撮四个儿化韵。

5.声母变化式。据徐通锵《山西平定方言的“儿化”和晋中的所谓嵌词》中描述,山西平定方言“儿”音也是自成音节的卷舌边音,儿化时这个边音紧跟在前一个音节的声母之后,形成复辅音,前一音节为合口呼零声母音节时,成为声母。山东的即墨、莱州、诸城、费县、金乡、阳谷、定陶、宁津、莒县、胶南,河南的偃师、商丘等地,其方言儿化不仅使儿化音节的韵母发生变化,也使声母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

6.声调变化式。如山东胶南方言的儿化不仅引起声母、韵母的变化,还带来了声调的变化,其去声儿化后调值由21变为高降42,与阳平调值相同。甘肃靖远方言阴平、阳平、去声单字儿化后不变调,上声儿化后调值由55变为31,与阴平调值相同。山西太原、平遥、洪洞、榆次、太谷、方山、天镇、临县、天阴、娄烦,陕西神木等地都属于这一类。

光山方言儿化语音形式属于上述汉语儿化语音形式中的第四类“边音韵尾式”。

可以看出,上述儿化的各种语音形式是由后缀“-儿”本身的读音及其所处的方言本音系统决定的。不同方言儿化音节受“儿”音影响的深浅不同:一般是“儿”音融入或取代前一音节的韵母,尤其是通过添加或取代的手段使前一个音节有了一个共同的韵尾,但也有跟声母结合甚至使声调变化的例子。其中山西平定、山东胶南等地方言儿化打破了汉语通常没有复辅音的格局,河南光山、四川南溪、四川仁寿等地方言的儿化则打破了汉语通常没有边音韵尾的格局。而就具体的某一方言语音系统而言,任何方言的儿化都打破了其固有的音节结构模式。无论对于具体方言音系来说,还是对于整个汉语音节结构的格局来说,汉语儿化音节的结构都有其特殊性,值得我们去探究。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由光山方言看汉语儿化现象”的部分成果,项目批准号:2011-ZX-330。项目负责人:张贤敏。)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论儿化[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2.

河南方言篇4

关键词:通许方言 单字调 T值 声学实验

通许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地处豫东平原,介于北纬34°15′~34°34′和东经114°18′~114°38′之间,总面积766.22平方公里。[1]根据地理位置可知,通许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参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通许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郑开片。[2]通许方言的调类与普通话相同,均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通许方言中,古清平字今归阴平,古浊平今归阳平,全浊上声今归去声,古全浊入声字归阳平,清入和次浊入归阴平,还有少数入声字派入上声和去声。[1]根据《河南方言研究》,通许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的调值分别是24、42、55、31。[3]《通许县志》将这四个调类的调值记作24、41、55、312。[1]本文将这两组数值视为通许方言单字调调值的传统值。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通许方言单字调进行研究,以期对通许方言单字调有更深的认识。

一、实验材料及其录制

(一)实验材料及说明

1.实验材料

实验字的选择如下,阴平:发、偷、抓、家、国、开、粗、刀、高、低、多、腰;阳平:爬、牙、滑、河、薄、皮、扶、骑、桃、头、斜、回;上声:水、少、早、狗、有、酒、手、走、纸、哥、好、我;去声:怕、树、坐、厚、菜、下、饿、破、过、地、醋、外。

2.对实验材料的说明

实验材料均是通许方言单音节常用字。林茂灿认为:“浊辅音声母、介音、鼻音韵尾和元音韵尾跟声调无关,声调信息主要存在于主要元音(及其声学过渡上)。”[4]考虑到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因素,我们没有选择声母是浊音、韵母是鼻韵母的字。每一个调类都有零声母字。

(二)录制

录音时间和地点:2015年2月6日凌晨,安静的室内。

录音软件:Adobe Audition1.5,采样率16KHz,单声道,16bt。

背景噪音:40(smpl)

请发音人按照调类依序读出实验材料中的单字,每个字读三遍,每遍间隔2s~3s。录音时安排一名当地人旁听,出现读错的字调时,由发音人重读。录音样本以wav格式按调类存入电脑。

二、实验过程

(一)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软件

标注软件:Praat

数据提取:脚本“提取音节或声韵母的音高数据”

数据处理:Excel表格

(二)实验步骤

1.标注声调段和提取基频数据

首先,在Adobe Audition1.5录音软件和Praat语音分析软件中对原始录音文件进行剪辑和整理。在选择语音样本时,秉承“自然、地道、清晰”的原则,选择发音人语速中等的发音样本,从而筛选出一套合适的语音样本。其次,为各声调语音样本进行基频设限。由于是男性发音,所以在基频设限时,最小值设为60Hz,最大值设为400Hz。然后,在Pitch窗口和PitchTier窗口中修改基频。接着,标注声调承载段。严格来讲,声调承载段是音节主要元音及其过渡段。但考虑到操作的可行性,该实验选择的是韵母段。林茂灿认为:“字音的音高曲线可以划分为‘弯头段’‘调型段’‘降尾段’,而声调的音高只跟‘调型段’的音高有关。”[5]据此,在标注时仅标“调型段”,不标“弯头段”和“降尾段”。在具体标注时,参照音高曲线,并结合听感确定声调承载段。最后,运用脚本提取每个样本声调段10个时刻点的基频值。

2.基频数据处理

当样本10个时刻点的基频数据都提取好后,将脚本数据导入Excel表格中。求取各个声调中每个基频点的平均值,然后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数据的归一处理采用T值法。T=(lgx-lgb) /(lga-lgb)*5,其中,a为调域上限频率,b为调域下限频率,x为测量点频率,得出的T值就是x点的五度值参考标度。调域上限频率和调域下限频率分别是全部测量点平均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测量点频率则是指每一个测量点的平均值,计算得出的是每一点的T值。[6]

3.调系归整和制图

刘俐李认为:T值转五度是区间转换,与此相应,1~5度每个边界的分界不是“界线”而是“界域”。据此,她将“界域”定义为±0.1五度值,即每度边界有±0.1的浮动域。根据五度边界的“界域”策略,T值转为五度的区间情况如下表[7]:

表1:T值与五度值转换表

T值 0~1.1 0.9~2.1 1.9~3.1 2.9~4.1 3.9~5

五度值 1 2 3 4 5

根据各个调类的T值,在Excel表格中制作出“通许男声单字调声调格局图”。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1.通许方言四个声调语音样本的十个时刻点的基频平均值表

表2:语音样本的基频平均值(单位Hz)(保留两位小数)

时刻点

调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阴平 100.41 107.47 112.98 118.81 123.42 125.37 125.54 125.03 124.75 130.16

阳平 158.78 151.65 142.32 131.63 120.27 109.42 100.85 93.68 88.97 85.22

上声 128.97 127.78 128.93 130.26 130.20 129.43 128.54 127.68 128.64 131.53

去声 122.95 110.30 103.02 99.55 99.62 103.38 107.03 110.91 111.98 112.30

2.通许方言四声调T值表

表3:通许方言四声调T值数据表(保留两位小数)

时刻点

调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阴平 1.32 1.86 2.27 2.67 2.98 3.10 3.11 3.08 3.06 3.40

阳平 5.00 4.63 4.12 3.49 2.77 2.01 1.35 0.76 0.35 0.00

上声 3.33 3.25 3.33 3.41 3.41 3.36 3.30 3.25 3.31 3.49

去声 2.94 2.07 1.52 1.25 1.25 1.55 1.83 2.12 2.19 2.22

3.通许男声单字调声调格局图

图1:通许男声单字调声调格局图

(二)实验分析

1.通许方言四声调T值及声调图分析

上图的横坐标为依照时长归一的原则依次等距离标出10个点,纵坐标则是与五度值相对应的从0到5的T值标度,同属于一个声调的10个点就能够确定这个声调的调型曲线。[6]

从上图不难看出,通许方言的4个声调均是以阳平的起点为最高点,阳平的终点为最低点来确定调域的。阴平调是从调域中下部到调域中上部的升调。起点的T值最小,为1.32,终点的T值最大,为3.40。从走势来看,起点到第五点缓慢上升,第五点到第九点基本持平,第九点到第十点快速上升,基本为一条上升的曲线。其调值可以记为24。

阳平调是从调域上部下降到下部的降调。起点T值最大,为5;终点T值最小,为0。基本上是一条下降的曲线。其调值可以记为51。

上声调是位于调域中上部的平调,在4度区内。起点的T值为3.33;终点的T值最大,为3.49;第二点和第八点的T值最小,为3.25。基本上是一条直线。其调值可以记为44。

去声调是位于调域中部的降升调。起点的T值最大,为2.94;第四点和第五点的T值最小,为1.25;终点的T值为2.22。从走势来看,第一点到第四点下降,第五点到第十点缓慢上升,基本上是一条“凹”形曲线。其调值可以记为423。

2.通许方言单字调调值的实验值与传统值比较

在《河南方言研究》和《通许县志》中,通许方言阴平调的传统值均为24,它们之间没有异议。本次实验得出的结果也是24,可见实验数据与传统听感描写的结果是一致的。

以往学者对阳平调的研究结果为42或41。本次实验得出的结果是51,发音人的调头在五度区,调尾在一度区。

以往学者对上声调的结论是高平调55,完全是凭听感得出的结论。本次实验得出的数据为44,是位于调域中上部的平调,而并非高平调,与听感稍有不同。

对于去声,以往学者主要有两种争论,一种是完全的中降调31,一种是曲折调312。本次实验得出的结论为:通许方言的去声是明显的曲折调,前半段高降,后半段低升,调尾比调头稍低,可以定为423。这与传统听感描写所得出的312在趋势走向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调值普遍偏高。至于将去声描写为31,应该是与其他临近区域的去声调混淆了。

总的来看,本次语音实验得出的声调走势与传统的听感描写是一致的,即阴平调为升调,阳平调为降调,上声调为平调,去声调为曲折调。但两者在具体调值上存在差别:与传统值相比,实验值的上声低了一度,去声高出一度。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实验值,比如发音人、发音样本、声调段的标注等。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要更为科学、精确地确定通许方言单字声调的调值,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多选发音人,综合考虑。每个发音人的发音特点不同,多选一些发音人能够更全面地体现该地区方言声调的特点;在选择发音样本时,既要考虑声母,又要考虑韵母。比如,尽可能覆盖阴声韵零声母字。[8]韵母的选择尽量照顾到元音前、后、高、低的平衡,并以单韵母为主,以减少音质的改变而影响数据的精确度[9];标注声调段最为精准的方法是标注主要元音及其过渡段。

本实验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得出通许方言四个声调语音样本的基频平均值数据,继而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通许方言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是:阴平24,阳平51,上声44,去声423。

注释:

①发音人:汤中业,男,1968年生,通许县四所楼镇人,一直居住在农村,能够说地道的通许方言。

参考文献:

[1]通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通许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1;614;61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

方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5.

[3]张启焕等著.河南方言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53.

[4]林茂灿.北京话声调分布区的知觉研究[J].声学学报,1995,(2):437―445.

[5]林茂灿.音高显示器与普通话声调音高特性[J].声学学报,1963,(1):8―15.

[6]石锋,王萍.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J].中国语文,2006,(1):33―40.

[7]刘俐李.基频归一和调系归整的方言实验[A].《中国语音学报》编委会编.中国语音学报・第1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25.

[8]刘俐李.江淮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和折度分析[M].成都:巴蜀书社,2007:225.

河南方言篇5

关键词河南话;当代;影视作品

一、河南话在当代影视作品

中运用的现状方言很早就在我国的影视剧中使用了,早期的香港电影大多使用粤语。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文化的多元需求增多,方言开始在影视剧中出现,到20世纪九十年代,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就比较频繁了[1]。当代影视作品使用河南话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故事本身发生在河南,主要人物都是河南人,如电影《一九四二》《孔雀》《不是闹着玩的》《鸡犬不宁》《我不是王毛》等。(2)故事中人物设定为河南人,比如《手机》中的主角严守一、他的大哥黑砖头严守礼和邻居牛三斤等人。(3)演员为河南人或带有河南属性。电影《我叫刘跃进》主演李易祥是科班出身的河南演员,他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均使用河南方言,如刘跃进、电影《盲井》中的宋金明。河北邢台籍演员王宝强有在少林寺学武的经历,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对白也采用河南方言[2],电影《分手大师》中成功学大师的扮演者梁超是河南人,片中对白采用了河南话。

二、河南方言在当代影视剧中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河南话易懂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中原官话,是北方主要语言之一,而历史上洛阳话曾长期担任“国语”的角色,是古代的“标准普通话”,历史因素和河南话本身所具有的发音接近现代普通话的特点,使其具有通俗易懂的特色。俞白眉曾说:“中国有两种方言的幽默感和通行度是最好的,东北话和河南话,全国人民都能听懂的只有这两种方言,河南话是一种无障碍的喜剧语言。”他还说:“我觉得河南必须得出喜剧明星,这么一个富有幽默感的大省已经很久不出喜剧明星了。”陈道明评价黑砖头的扮演者范明说:“这是你的一个新起点。”[3]2.河南话亲切、有幽默感河南话中独有的“俺”“恁(nēn,你、你们的意思)”“恁(nèn,程度副词,这么、那么、很的意思)”“嘞”以及常用语“中”“弄啥嘞”等有浓浓的方言特色,比较亲切并且带有幽默感。河南话亲切质朴、幽默逗趣的特点非常适合用来塑造人物,比如电视剧《士兵突袭》里的许三多,河南话的质朴和逗趣非常适合许三多木讷笨拙、憨厚实诚而又执拗执着的人物设定,在许三多身上,河南话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换作其他方言都达不到现在的效果。3.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反响不错以河南话作为对白的当代影视作品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从2003年电影《手机》和《盲井》取得良好的反响以来,河南话对白就时常出现在荧屏上。这其中除了河南本地制作之外,也不乏大腕制作的优秀作品。在当代影视制作中,河南话已经显现了自身的优势、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二)劣势

1.缺少专业团队、策划力不足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改革浪潮中,河南文化的对外宣传并没有抓住时代的机遇。相比较而言,河南缺少像东北赵家班及“刘老根大舞台”这样的文艺团队和宣传平台,缺少专业的方言创作团队,在宣传上策划力薄弱,未形成合力,未形成有意识用河南话进行创作的源动力,处于被动和散漫的状况,也未能系统地对支撑河南话的其他河南文化元素进行梳理和发掘。同时,对整个影视剧创作而言,河南话的推热缺少精品意识和独到的眼光。2.受制河南不良形象,处于宣传劣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河南在形象塑造上接连失利,制约了地方文化的彰显,在对外宣传中处于劣势。2017年1月29日北京台春晚上,郭冬临的小品《取钱》被指歧视河南人,小品的编剧魏新随后在微博上公开解释并道歉。类似情景并不少见,2007年电影《叶落归根》中,郭德纲扮演的劫匪操一口河南话而引发争议,被认为是对河南人的侮辱。纵观由河南话塑造的经典荧屏形象,人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尴尬,里面鲜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多或少都带着某种世俗的情味。《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质朴单纯,又多少透着一根筋式的简单,他不入流却又笨拙;《手机》中的严守一世故狡猾,他的大哥黑砖头严守礼有心计、爱;《分手大师》中的成功学大师是个骗子,他的女朋友爱财如命。《盲井》中的宋金明则是个靠杀人赚钱的矿区“吸血鬼”。《我不是王毛》则把战争中人性的丑陋展露无遗。

三、借助河南话的传播来弘扬河南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借助河南话在影视作品中的传播来推广和弘扬河南文化、中原文化,让国人和世界更加了解河南、欣赏河南,还必须依靠河南自身和省外的文化政策优势、社会经济优势和传媒时代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16年1月至11月,文化及相关产业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15.5%。这说明新常态的背景下,文化创业以及由其融合带动产生的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在“十三五”创下了良好的开局。外部方面,河南已经加入《晋陕豫中原文化发展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抓住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发展契机,河南是文化大省,境内文化资源丰富,古丝绸之路起点又在河南,对河南来说是绝佳的文化向外发展的良机。社会经济方面,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设立、河南米字型高铁网络的建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都的定位,都预示着河南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二)挑战

借助河南话传播中原文化、河南文化的困境主要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河南对外形象差、缺乏诚信、省外对河南的不认同和排斥、一些负面报道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河南形象的扭转和良好形象的树立仍需假以时日。从内部来看,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宣传水平和策划水平,河南对外宣传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口碑意识不足,人才和团队匮乏。就语言自身而言,在河南方言的开发中处理好雅与俗的问题,也是一项有难度的挑战。

四、对策及建议

推热当代影视作品中的河南话,并将它与河南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不仅对繁荣河南文化、中原文化、改善河南形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将对影视制作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一)有意识地梳理开发

河南话古已有之,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河南话被赋予了本地特有的一些属性,经过长期积累而沉淀了特有的文化内涵。人们在影视剧中将河南话作为对白时,有意识地对河南话进行梳理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应当对河南方言词汇按照雅俗与否、对话中出现频率高低、接受度高低、通俗易懂与否的原则对河南方言进行梳理和总结,发掘出最适合当代影视作品使用的方言,进行详细的示例和说明,使影视人在使用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有目的地进行宣传

对河南话这一文化符号进行有目的地宣传和推广,以推动其迅速传播,提升传播效应和知名度,助其在文化消费主义的今天迅速圈粉儿。同时,应在宣传、推广与营销的力度广度、方式方法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做足功夫。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和软件,综合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开展与影响力比较大的网络媒体合作开发视频、音频产品。目前国内比较受欢迎的网络平台和软件有腾讯旗下的QQ和微信、博客、微博,可开发受众喜闻乐见的小视频,传播速度快、效果好。在这方面,网络歌曲的创作已经走在了影视的前面,2013年师从李金斗的相生演员史不凡创作了河南方言歌曲《我不是恁哥》迅速蹿红,快速积累了百万点击量。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河南不乏优秀人才,但目前尚缺乏将优秀资源整合在一起来形成合力的组织或团体。例如,有前文所提到的作家刘震云、李群杰、王子群等一批有河南归属感的作家群体;有李易祥、小香玉、岳云鹏、梁超、范军等不忘家乡话的演员群体;有李海江、李群杰等编剧群体,等等。当然,我们的视野决不能仅仅局限在省内,应多方开展深度合作和交流。

(三)树立精品意识

最后,要打破孤立看待河南话的思路,对河南文化、中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建立河南话与河南其他文化形态、社会风俗、经济发展等相互关联和互为支撑的体系,进而牢固树立做当代影视精品之作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婕.河南本土方言电影的发展现状[J].文史艺术,2013,(3):60.

[2]王峰,宋懿帆.河南话的幽默感强[N].大河报,2014-07-02.

河南方言篇6

关键词:中原文化 河南省 汉语国际推广 发展策略

为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我国正在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一方面,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可以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全球不断升温的“汉语热”需求,满足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方方面面的国际事务,加强汉语的国际推广,也有利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此外,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璀璨多姿,也应该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汉语国际推广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

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应依托中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学习文化是不可能的;学习文化,不学习语言也是不可能的,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传播的最重要工具,语言的构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的使用也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深入研究和了解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土壤,而这种语言所隶属的历史文化越悠久,它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就越深厚。汉文化源远流长,汉语更是集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汉语国际推广,既是教导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也是带领他们在中国文化园内游览、体验、探索美不胜收的文化美景进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

在河南省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名城棋布、人才辈出、百花荟萃、争奇斗艳。这里有安阳、洛阳、开封、郑州等千年古都的风姿,有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碰撞,有书画、戏剧、武术的展示,有豫菜、豫酒、豫烟的芳香。这里的文物古迹不胜枚举。可以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河南省很多文化亮点可以与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出现在海外人士面前。比如大黄河文化、古城文化、太极拳文化、佛教文化、汉字文化、特色饮食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等。

因此,发挥中原文化的辐射力,增强世界对河南、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向世界展示古老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依托中原文化,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的策略

借鉴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经验,结合河南省文化亮点,创建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为把河南省的汉语国际推广做出特色,省教育厅经过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并多次研究论证,凭借河南作为少林武术和汉语文字发源地的资源优势,精心设计打造了“习文学武,扬我汉风”和“中华殷商文化与汉字起源”两个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经国家汉办组织专家论证,批准河南以“习文学武,扬我汉风”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为基础打造部级特色基地――“汉语国际推广少林基地”。“中华殷商文化与汉字起源”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也已在国家汉办正式立项,正在论证中。

我省能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相结合的文化亮点还有很多,如佛教文化、太极拳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等。我们可大力挖掘,精心组合,创建出更多更好的项目,依托中原文化亮点,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

多层次充分挖掘河南省的教育资源,以适应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具有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应当多层次充分发掘这些资源,以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

一是高校教育资源。河南省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中文、中医、武术、西医等学科,往往为外国留学生所青睐。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高校,已成为培养汉语留学生的重要基地。因此,如何让这些高校最大限度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

河南的高校应当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与跨国公司建立伙伴关系等各种方式,积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而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中小学教育资源。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河南省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小学,它们是汉语国际推广潜在的优质教育资源。

多年来,河南省已有不少中小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例如,2007年6月,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在全国建设的“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中,河南省占了3个。尽管如此,河南中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汉语国际推广中仍然未得到高效利用。例如,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中,至今只有郑州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参与了承建工作,河南省的中小学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上还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三是媒体教育资源。主流媒体蕴涵的教育潜力同样值得深入发掘。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唯一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已和土耳其、俄罗斯、埃及、肯尼亚和美国等国家合作,建立了4所广播孔子课堂、1所网上孔子学院。为了更好地发掘优秀中原传统文化,2002年11月,《大河报》推出“厚重河南”专栏,尝试通过对中原文化有过突出影响并且现在还有影响的一些重要重大的地表文物和历史事件,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解读。“该栏目自推出以来,发稿已经近千万字,已经成为《大河报》的品牌栏目和介绍河南的文化名片”①,为推介中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优秀媒体资源也可以此为鉴,宣传中原文化,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对“走进来”的汉语留学生,以中原文化为依托对其进行汉语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可开设与中原文化相关的、留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具有可操作性的如太极拳、河南概况、河南旅游、中外语言和中外文化的对比讲座等。还可以创造中原文化氛围、进行中原文化欣赏。文化欣赏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欣赏的内容可以是一场电影、一出戏曲,在美的享受中拉近外国学生与中原文化的心理距离。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办文化会演活动。中原文化中有许多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如豫剧、太极拳、少林拳、少林棍等,有些留学生甚至是因为对某种中原文艺的爱好才来河南学习汉语的。文艺会演可以使学生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知识。学生在排演中,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对汉语和中原文化的兴趣也会增强。此外,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有益于汉语和中原文化学习的文化参观、文化旅游和文化访问活动。

做好中原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让中原文化“走出去”,以此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不是每一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有机会来中国、来河南,亲身感受中华文化跳动千年的脉搏。因此,如何发挥中原文化的辐射力,增强世界对河南、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向世界展示古老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首先,要借助于政府、社会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向海外推介中原文化,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

2006年3月,中部六省旅游交易大会、黄帝陵祭祖等活动相继在郑州举行,这两个大型涉外活动向海内外集中展示了河南的新气象。河南省还由政府牵头组织,奔赴海外进行了一系列推介活动,如2009年的“中原文化澳洲行”。2009年1月26日至2月3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动在澳大利亚成功举办,向澳洲公众全面展示了悠久的河南文化。

河南省还利用中韩交流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等契机,加强对韩、日的中原文化宣传;借助俄罗斯“中国年”及各省市旅游节庆活动等,使中原文化走进俄罗斯、走向俄罗斯人民。

其次,借助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宣传中原文化,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

目前,河南已在国外设立2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中原工学院和墨西哥伊达尔戈州图兰辛戈科技大学共同合作创建的孔子学院也即将落成。

在阿克伦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上,河南大学精心准备了“黄河文明图片展”,阿克伦大学校长、阿克伦大学师生及阿克伦市民200余人参加了开展仪式。此次展览向美国朋友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地,使美国朋友对中华文明、中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阿克伦大学还举办了中国文化节活动。阿克伦大学师生及阿克伦市民表演了狮子舞、中国民族器乐、太极、武术、汉语书法及剪纸等中华艺术。阿克伦大学领导、代表团一行及阿克伦大学师生和市民共1000余人参加了该项活动。阿克伦小镇刮起了中国旋风。

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以“孔子”命名,对传播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河南也同样可以依托孔子学院这一平台,以教材、展览等形式,使中原文化与孔子学院建设紧密结合,使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的魅力得到更为深远的传播。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汉语更是体现了汉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心理。汉语国际推广也决不应该仅仅是语言的推广,更应包括汉语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推广。在汉语国际推广中,语言推广比较强势,但对汉语文化魅力的挖掘相对不够。在市场经济时期,尤其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往往很容易忽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在世界上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中原文化不仅要牵引世界的目光,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过去,还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现在与未来,看到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机遇。而汉语国际推广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种来自外界的推动力,有助于促使我们将一部分目光到对自身文化魅力的观照上去,挖掘文化的深厚魅力,依托文化,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注 释:

①王守国:《创意决定品质,传播成就价值――关于中原文化有效传播途径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07(8)。

参考文献:

1.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6(S1)。

2.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与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07(2)。

河南方言篇7

一进家门,老丈人就跟我打招呼,可能是问我路上行程如何,可我竟没有听懂,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这才恍然意识到这里不是省会郑州,再没有人会和我讲普通话。那天我跟岳父岳母的交流几乎全靠媳妇的翻译,这让我十分沮丧,间接交流实在是一件别扭事,如果我听不懂河南话,就无法融入这个家庭,这是件多么悲哀的事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岳父母家呆了几天,我慢慢发觉,虽然河南方言和普通话在口音上有所差别,但毕竟都是北方话,当你进入他们说话的语境里仔细听,大多河南话还是能够懂的。有一些不懂的字词,联系一下语境,稍一琢磨,也能很快猜出意思。那天我在厨房用电磁炉做饭,农村的电压低,电磁炉一直不是很热,嫂子就对我说:“这里的电瓤得很,不像你们在城里。”我一下就猜出来“瓤”的意思了,就是“不好”“差劲”。还有一些河南方言竟然和我山东老家的方言差不多,比如在饭桌上,老丈人劝我吃菜时,就举着筷子说:“叨!叨!叨!”“叨”就是“夹菜、吃菜”的意思,这句话我不但听懂了,而且倍感亲切,在我老家劝客时也是这样讲的。

我发现河南人嘴边没长话,大多简短凝练,常常是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小句话就表达出一个微妙、复杂的意思。那天我陪嫂子一家去县城办事,上了公交车,我们都没有座位。过了会儿嫂子旁边的一个人要下车,就空出了一个座,嫂子刚要坐下,却被旁边的一个小伙子硬抢了去。嫂子顿时不高兴了,幸好我旁边也空出了一个座,就招呼她过去坐。嫂子刚一坐下,就开始数落道:“那货真不人物……”嫂子嘴里的“货”,其实就是普通话中的“家伙”。

有了小孩之后,丈母娘到郑州帮我们带小孩。她们母女俩就整天用河南话聊天,有时候住在郑州的几个老家亲戚也来玩,大家用河南话聊得不亦乐乎,每当聊到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时,大家就感叹:“乖乖,你瞅瞅。”孩子哭闹想吃奶时,丈母娘就朝媳妇喊道:“小孩想吃蜜了,快点。”一次闲聊的时候,我说:“原以为刚出生的小孩都一个样,现在才发觉大不一样,跟咱家小孩比,我看很多小孩都长得歪瓜裂枣的。”丈母娘笑道:“你还别说,咱家臭蛋就是长得可齐整。”在河南方言里,“齐整”就是“漂亮”“标致”的意思。丈母娘很喜欢一边和小孩玩耍一边唱河南童谣,她最喜欢唱的有两首,一首是:“箩箩筛筛,臭蛋是个乖乖,不哭也不闹,是姥姥的好乖乖”;另一首是:“颠,颠,颠小猪,颠得小猪不吃糠,往肚么脐上攮三枪” 。每次唱到这里,丈母娘也会朝小孩的肚脐处戳三下,逗得孩子咯咯大笑。丈母娘在我家呆久了,河南话的发音以及很多字词的意思我也都熟悉了,听她们母女俩用河南话聊天已成了一种习惯,我偶尔也会参与进来,说几句河南话。丈母娘在我家呆了有半年多,后来妻子辞了工作,专门在家照顾小孩,丈母娘也就回去了。现在,每当妻子和老家人用河南话通电话时,小孩就会放下手里的玩具,出神地盯着妈妈。我猛然意识到:和外婆朝夕相处,他已经熟悉了家乡的语言,那乡音是不是勾起了他的回忆,让他忆起了姥姥的叮咛?

河南方言篇8

关键词:河口;壮语地名;语言文化

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边陲,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如今居住在该县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和苗族,但是由于历史迁徙、语言文字等原因,苗瑶语地名极少。由于全县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中,壮语音译地名居多,近50条,所以本文选取了河口镇、南溪镇、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桥头苗族壮族乡的状语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透过这些少数民族地名,再现该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认知以及生产生活等。

一、壮语地名的语言特色

(一)壮语地名绝大多数由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

壮语地名以双音节为主,有的加上方位名词、程度副词构成了多音节地名。比如“坝吉”,壮语中的“坝”指“小沟”,“吉”指“小河”,因村寨建在小河沟口而得名,加上方位名词“上、下”便组成了两个三音节的地名“上坝吉”和“下坝吉”。

(二)壮语的构词语序(中心语+修饰语)在地名中的体现

壮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相同,但词序却大相径庭。汉语的修饰成分在中心词组之前,而壮语语句中的修饰成分或限定成分一般位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后,指示代词放在整个修饰词组的后面。例如:“曼岜”,“曼”指“村”,“岜”指“石头”,义为“石头较多的村子”;“那排”,“那”指“田”,“排”指“一片”,义为“住在有一片片农田的地方”。“曼”和“那”作为中心语位置居前。

(三)壮语地名由地理通名+地理专名构成

地名一般由地理专名和地理通名两部分构成,地理专名是构成地名词组的定语部分,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壮语地名由通名+专名构成,且数量多,有规律。例如:“曼”指村、寨,“那”指田,“南”指水,可以构成以下地名:曼:曼娥、曼美、曼路、曼坝、曼来那:那沫、那排、那么、那梭、那卡南:南溪、南屏、南夏、南琐、南昌。

二、壮语地名蕴含的历史文化

壮语地名是早期壮族人民生活的缩影,透过丰富多彩的壮语地名,可以了解早期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壮语地名体现出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

河口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边陲,海拔最低点在南溪河和红河的交汇处,仅76.4米,为云贵川三省的最低点,因此,许多地方以地势低平的水田、河沟来命名。例如:“那么”,“那”指“田”,“么”指“泉水”,义为“有泉水的田”;“曼美”,“曼”指“村”,“美”指“小河边”,义为“小河边的村子”。以水田、河沟命名的地名还有“那排、那湾、南溪、坝吉、谷美”等。另外,河口县面迎北部湾的海风,背靠大围山梁柱,夏日长,湿度大,雨量充沛,植物资源丰富。在河口壮语地名中以动物命名的数量极少,有“光索”,义为“野兽出没的地方”,“底母”,义为“黄牛寨”等少数。而以植物来命名的有数十条,如“戈哈”,“戈”指“山脚”,“哈”指“野姜”,义为“有野姜的山脚”;“曼美”,“美”指“花”,义为“鲜花盛开的村子”;“谷满”,“谷”指多,“满”指“李子果树”,义为“李子果树多的地方”;“马多依”,“马”指“来”,“多依”指“一种野生多依果”,义为“在有多依果树的地方居住”。探究这些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可以了解早期该地的植物资源状况。

(二)以人名、称谓命名的壮语地名

以人名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具有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瑶山乡的壮语地名“波者”,是以建村的先驱者来命名;尼嘎,系一壮族女性名字,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壮族女先驱尼嘎在此建村,故得名;尼博,同样出自壮族女性名字。以女性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地名,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名中实属罕见,从侧面反映了勤劳勇敢的壮族妇女,在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外,常以喜庆的称谓来命名,例如“老豆田”,壮族有些村落在建村时取名“老对田”,后演变为“老豆田”。壮族婚礼中,称新郎为“老对”,称新娘为“滴对”,义为成双成对,人们把对幸福生活的期待融入到地名的意蕴之中。

(三)壮语地名体现了早期农耕文化的印迹和崇尚自然的情怀

在不具备现代化条件的年代,壮族人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一代又一代得以繁衍生息。山川河流、自然资源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成为他们命名的依据。自然淳朴的思维意识融入到居住地的地名中,这也是壮族人民崇尚自然、融于自然的具体体现。

三、结语

地名是在人们长期的历史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具有很强稳固性的词汇系统。本文透过斑斓多姿的壮语地名,分析了河口壮族的语言特色和历史文化。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河口县众多少数民族的地名文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河口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地名志[Z].1999

河南方言篇9

诗言情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不仅是个人修养、底蕴、气质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意愿、抱负的含蓄表达。茫茫大中原,上下五千年沧桑巨变,今天终于迎来历史发展机遇,令多少中原儿女为之欢欣鼓舞、纵酒放歌,以诗言之,以歌记之,岂不快哉!

诗言雅志。“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实践让古老中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广厦千万间”的繁华、“把酒话桑麻”的悠然每天都在中原大地和谐鲜活地上演,以诗言之、以歌记之,岂不快哉!

诗言壮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放眼审视,战略定位越来越清晰、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发展路子越来越清晰、转变方式越来越清晰、务实发展越来越清晰,正在河南清晰呈现。中原人民心越来越明,眼越来越亮,气越来越顺,胆越来越壮,豪情满怀,壮志激荡,以诗言之,以歌记之,岂不快哉!

——题记

助兴

河南举杯叫端盅,

亲和用语啥都中。

过去河南农家穷,

薄酒金贵敬亲朋。

如今农业第一省,

添杯奉酒为助兴。

连饮三杯有出处,

桃园结义讲真情。

四大古都六千年,

划拳爱喊六顺风。

(2012年1月21日春节老干部座谈会。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各级干部作风发生了根本改变,河南民风也随之变化,自信、自强也体现在酒风的变化上)

务实干

钟灵毓秀云台山,

鸾翔凤集静影边。

五年发展集智慧,

百姓期盼在中间。

持续提升谈转变,

统筹为民重在干。

十八罗汉十八艺,

务实人开务实篇。

(2011年9月26日,省委领导与十八市委书记、市长在焦作静影寺宾馆务虚党代会报告,边吃盒饭边讨论,持续九个小时)

同心

聚是一团火,

散作星满天。

四海宗同族,

五洲生枝蔓。

豫州括大姓,

洛郎播客间。

拜祖心潮涌,

同心振中原。

(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壬辰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行,海内外万余名中华儿女齐聚新郑黄帝故里)

传承

诗经三百河南半,

汉魏文章洛阳产。

贾湖契刻殷墟片,

许慎说文李斯篆。

道德经传五千言,

周易玄奥演心田。

儒释道家程理学,

传承创新看河南。

(《诗经》共305首,有“诗经三百首,半从河南吟”之说;汉魏文章有洛阳纸贵之说

四大发明

一束爝火照耀中原

一部周易启蒙心田

河图洛书演示玄奥

青铜铸鼎锤炼宣言

大地震动张衡发明地动仪

日晷影射僧一测量子午线

生命脆弱张仲景医治伤寒

呕心探索朱载堉乐舞律算

四大发明中原出发

智慧种子海际天边

创造永恒河南冲动

中原崛起华夏万年

(2012年4月5日,广东省党政代表团到河南考察,向客人介绍经济发展,宣传中原文化)

河南人

河南汉子立地顶天

中原精神牺牲奉献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荆轲刺秦陈胜揭竿

少林武僧救唐王

岳家将气壮河山

代父从军花木兰

除恶扬善包青天

吉鸿昌杨靖宇

前赴后继壮士万千

红旗渠焦裕禄

满目豪杰化作峰峦

大气磅礴常香玉

人民艺术誉满冠

河南方言篇10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丝绸之路,分途地

汉代西北丝绸之路插图(见图1,以下简称插图),人教版初、高中历史教材皆曾选用[1][2],以图示的方式诠解汉代中外交通的要隘与线路,2002年全国文综卷、2010年四川文综卷以本图为蓝本命制高考试题,显见插图在中学历史知识点考查之重要性,图中丝绸之路中段南北道分途地(阳关、玉门关)与南道支线分途地(于阗)与汉代史实难合,现借助前哲研究成果予以简要辩正。

一、丝绸之路中段南北道分路地当起自鄯善,并非敦煌玉门、阳关

西北丝绸之路按地域可划分三段:东段(长安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西段(葱岭以西)。《汉书》首次将丝绸之路中段、西段路线明录史册: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南道从鄯善傍南山(今昆仑山)北、波河(即塔里木河)西行至莎车(今莎车地区),西逾葱岭可至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高原)。北道从车师前王庭(即交河城,今吐鲁番地区)随北山(今天山)、波河(即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地区),西越葱岭可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锡尔河流域)、奄蔡(今咸海之北)[3]。插图之中中转地与路线参据班固之记而编绘。《汉书》之中中段路线南北道分自玉门、阳关之说颇受诸多学者质疑,王国维、王育民二先生依助《史记》《汉书》行军线路与出土简牍驳斥班固之说[4][5],认为鄯善当为南北道分途地,即自阳关(或玉门关)始发,抵至鄯善分成两路,自鄯善向西北循塔里木河至疏勒为北道,向西南沿塔里木河至莎车为南道,今撮其要旨条陈如下。

1.玉门地区出土廪给过往食客之事汉简,简文之中记录供给车师、莎车使者粟粮数量,车师位于丝绸之路北道,莎车位居丝绸之路南道,南北道使者皆可从玉门关而出入西域,故插图以玉门、阳关而分丝绸之路南北道明显讹误。

2.鄯善地处罗布泊附近,地当丝绸之路南北道之要冲,汉武帝数次遣发使者出使西域,鄯善须提供过往汉使宿食,以致耗费大量国力、人力,汉廷又多次与匈奴争夺鄯善控制权,鄯善不得已乃将两王子分送汉与匈奴为质,足见鄯善沟通东西交通之重要地位;汉武帝之时李广利西伐大宛,循北道进发,获胜之后由南道东归,去往途中均路经楼兰(即更名之前鄯善,今罗布泊西北)之地,故鄯善必为南北两道分途地。

3.汉魏之时塔里木河下游注入孔雀河而东流罗布泊,可由鄯善溯孔雀河西北行至渠犁(今尉犁地区),复沿塔里木河西行抵疏勒,此为汉代自敦煌郡入北道之捷径;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北岸向西北延伸至渠犁,分布着连接成线的汉代烽燧遗迹,亦可旁证鄯善至渠犁之间道路当为汉使去往北道诸国的官道。

4.终两汉之世,自敦煌直达车师前王庭道路尚未开通,即使将车师前王庭作为丝绸之路北道中转站,从鄯善北上越过库鲁克塔格山,复沿觉罗塔格山南缘西行,再绕至博斯腾湖北焉耆以至渠犁,如此迂绕回旋,何如从鄯善西北顺孔雀河直达渠犁。

二王之论证是以玉门出土汉简否认玉门、阳关为汉代丝绸之路南北道分途地,又以鄯善地理位置、汉代行军择道及考古遗址肯定鄯善为南北道分路地,运用史料充分,推证过程严谨。况《汉书・西域传》之中又载北道西域都护治地乌垒城至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3],乌垒距阳关距离表明由阳关可达北道,上述之论可供历史教材再版之时参考。

二、丝绸之路中段南道支线分途地当起于皮山,并非于阗

插图之中丝绸之路南道支线自于阗(今于阗附近)分出,往西南去往印度河上游河谷地区,本支线在《汉书》《后汉书》之中确曾载及,然从于阗以达印度河流域之说,两汉书并无一言述及,所言分途地乃于阗之西、莎车之东的皮山(今皮山附近)。

1.《汉书》云:皮山南与天笃(今印度河流域)接,当宾、乌戈山离道,皮山西南至乌国一千三百四十里,乌国至宾国二千二百五十里[3]。

乌国即今克什米尔洪扎河流域罕萨地区[6],宾国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7],二国均居印度河上游,由皮山至乌、乌至宾距离,可知汉代由皮山可达印度河上游的乌与宾;西汉成帝之时,言官杜钦曾对权臣王凤言:宾国与汉绝远,自皮山之南行,须历经不属汉的四、国及县度(即悬度)方能抵达宾,道路维艰且盗贼横行,汉使自长安送还宾使者至皮山即可[3]。汉使自长安循南道东来送还宾使者,途中必经于阗而才能到达皮山(按:皮山位于于阗之西),可见汉代南下印度河流域国家路线分途地并非起自于阗。

2.《后汉书》曰:自皮山西南经乌,涉悬度,历宾,六十余日行至乌戈山离国[8]。

悬度即《汉书》所言“县度”,均系布鲁沙斯基语Sinda之汉译[9],即今克什米尔地区达丽尔与吉尔吉特之间印度河上游河谷地带[10],乌戈山离即今阿富汗西南地区,《后汉书》路线与上文杜钦所言皮山至宾国路线相合,大致行走路线即自今皮山县西行至叶城县,复沿叶城之南提孜那甫河或棋盘河至叶尔羌河上游(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往西直行至塔什库尔干河上游,由明铁盖达坂或红其拉甫达坂逾喀喇昆仑山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再南下沿印度河支流至宾国,西行后至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复由阿富汗南部洛拉河、赫尔曼河至乌戈山离[11]。《后汉书》之中皮山至印度河流域乌、宾路线如此明晰而又与实地相符,自皮山确可至印度河流域。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土诸多僧徒西去天竺求取佛经、朝拜佛陀,法显、智猛即自佛教盛地于阗而入葱岭(即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至印度河、恒河流域,可见两汉之后于阗方取代皮山成为南入印度河流域隘口,插图乃描述汉代丝绸之路路线,以于阗为南道支线分途地不甚恰妥。

三、汉代典型中外交通线路与插图路线之印证

汉代中外交通典型事件,首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与东汉甘英出访大秦。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诏联络大月氏以抗击匈奴,初出陇西(今甘肃地区)即为匈奴截扣,还押漠北匈奴单于庭,后藉匈奴监管松懈之机逃奔至大宛,越过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索格底亚那,抵达阿姆河河畔的大月氏、大夏[12],与插图之中大宛至大月氏路线相合;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奉敕联结乌孙(今纳伦河上游、伊塞克湖东南)以断匈奴右臂,至乌孙后往西北、西南、东南三个方向遣派副使,西北方向前往康居,西南方向去往大宛、大月氏(今阿姆河北岸)、大夏(今阿姆河南岸)、安息、身毒(今印度河流域),东南方向径往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今新疆策勒县地区),与插图之中大宛至康居、大宛至安息路线相对应。

甘英出访大秦路线,东晋袁宏《后汉纪》略有载及:甘英逾悬度、乌戈山离抵条支,自条支东北通乌戈山离,可百余日行[13]。范晔《后汉书》亦记:(甘英历)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甘英抵条支而历安息[8]。沙度亦即《汉书》之中悬度,可知甘英去往大秦路线选取丝绸之路南道,其西使路线途经地当为:悬度―乌戈山离―条支―安息。结合上引《汉书》之言(皮山当乌戈山离道),甘英大秦路线可进一步完善:皮山―悬度―乌戈山离―条支―安息。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载有自皮山去往安息路线:自皮山西南经乌,涉悬度,历宾,六十余日行至乌戈山离国(按:前文已引),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8]。此当为甘英西使完整路线,根据如下:《后汉书・西域传》序言言明《西域传》全文节自东汉安帝末年班勇所记,按班勇出生之初即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只生未曾踏足葱岭之西,而范书《西域传》载及诸国地域范围则横跨葱岭之东西,故诸多学者认同范晔葱岭之西相关史实应是班超时代的内容;加之前揭甘英出使路线、时间与范晔所记如此吻合(按:《后汉纪》谓条支东北至乌戈山离百余日之行,可视作袁宏据乌戈山离西南马行百余日抵条支之逆推,可证《后汉纪》、《后汉书》乌戈山离至条支行程时间相同),故可推测甘英自安息而归,将行军路线汇报都护班超,班勇将之纳归己书[11]。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中段路线分途地当为鄯善,南道支线分途地当起于皮山(见图2),除插图所示自大宛可直抵安息路线之外,自皮山西南行,越过葱岭抵印度河流域,经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东北部、阿富汗西南、伊朗高原亦可抵达安息。另,汉代丝绸之路则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丝绸之路则指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广义丝绸之路则包括塞北草原丝绸之路、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插图以“丝绸之路”命名过于宽泛,建议改为“西北丝绸之路”,或教师在讲授之时别为详解丝绸之路双重含义。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中国古代史:高三全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班固.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

[4] 王国维.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王育民.汉魏丝绸之路南北道分路考.学术月刊,1987(7).

[6] 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巴基斯坦北部所见“大魏”使者的岩刻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7] 余太山.塞种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 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

[9] 陆水林.新疆经喀喇昆仑山口至列城道初探.中国藏学.2011(S1).

[10]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1] 颜世明,高健.班超《西域风土记》佚文蠡测――兼析甘英出使大秦路线.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