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2:12:29

司长范文篇1

大家好!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制约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突出因素。节约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去年8月,我部与、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节水型社会建设系列宣传工作。

建设部作为指导全国城市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作的主管部门,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持续深入地开展城市节水工作。近年来,建设部推行严格的节水制度,推进节水技术和供水管网改造,统筹考虑区域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优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布局,推动中水回用设施建设,组织制定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标准和规范。同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的价格政策和财税政策。近年来,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的活动,北京、上海等18个城市先后被授予全国节水型城市。以上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城市节约用水工作。20*年全国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3%,城市节约用水量达到39.3亿立方米。

今年是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部要求各地建设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节约用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和评价体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建立健全节水责任制。20*年底之前,基本完成对运行超过50年,以及老城区严重漏损的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十一五”期末,缺水城市要实现再生水利用达到20%以上。要求严重缺水城市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受水城市,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达到节水型城市的标准。

今天,也正值“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活动期间,今年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的主题为“推进循环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中国行”采访报道活动在此期间启动,有利于全方位开展城市节约用水的宣传报道工作。为此,建议此次采访报道把城市节水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城市节水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城市节水规划的宣传。宣传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推进水价改革,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

二是使全社会认识到城镇污水再生利用,是城镇水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是节水的重要举措。科学引导工业、农业、城市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和洗车等行业使用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推动公共建筑、小区和住宅节水,促进建筑中水和生活小区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大力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鼓励一水多用。

三是加强对有关节水的标准、规范的宣传,加大节水型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促进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快淘汰或改造现有房屋建筑使用的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

四是宣传和总结18个节水型城市的特点、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

司长范文篇2

两会看点

“银行是企业,用银行卡完成交易涉及的是各方的企业关系。”针对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的质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司司长韩平认为,银行收取跨行查询费是正常的。

日前,来自广东、黑龙江、湖北、广西等5个代表团的50多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停止跨行查询收费的再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跨行查询的费用,确实不应该向老百姓收。”但是,韩平代表认为,“以前,银行在为百姓服务过程中的形象过于等同于政府,百姓也总是认为银行的各种服务是该做的。”韩平说,而实际上,银行本身也是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它也有成本问题。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与持卡人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司长范文篇3

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关怀和信任,推荐我为县水务局局长人选。我从事基层工作已有×多年,(……工作经历)。自担任领导职务以来,我时刻以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做一名真正的人民公仆来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职尽责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职责赋予的各项任务,先后受到中组部、国家科协、省委组织部、省科协和市县党委、政府的各种表彰奖励。我知道,我所取得的这点成绩和进步,都是组织关怀和培养的结果。这次县委推荐我为县水务局局长人选,我十分高兴。因为我××年刚刚参加工作时,就是水利战线的工作人员,对水利事业,我一直充满感情和激情。如果这次人大给我以信任和重托,我将尽快进入角色,担负起使命,恪尽职守,勤奋工作,竭尽全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第一,我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如果我当选为水务局局长,我将坚决服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自觉接受县人大的监督,定期向人大常委会述职,贯彻《水法》,依法行政。团结带领水利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形成奋发向上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同心同德,治水兴利,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我将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民为本,全心全意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全体水利干部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围绕水利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励精图治,脚踏实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把党和人民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我将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虚心向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学习,向长期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学习,向实践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做到廉洁自律,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在工作、学习和为人上,当好表率。

第四,我将进一步强化实干意识。面临新时期水利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寻找突破口。在当前水利工作中,一是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未雨绸缪,防灾抗灾,及时做好蓄水灌溉和防汛准备工作。二是抓住国家加大对水利建设投入的机遇,跑省跑厅。争取项目,加快我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保持系统稳定,加强水利职工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水利系统“人多没事干”和“事多没人干”的问题。同时,针对水费“征收难”问题,争取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支持,改革水费征收办法,力争尽快实现水利工作的良性循环。公务员之家:

司长范文篇4

一会儿,海亮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农户公司的总体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

在新农村建设中,市委、市政府以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大力发展农户公司这一壮大农村经济的有效形式。农户公司,是海亮书记根据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总结概括出来的。农户公司就是以农民为主体,以独户、联户、合伙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多种经营为手段,依法注册登记,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经济实体。农户公司之所以称为公司,关键是在工商局登记注册,使农民由自然人向企业法人,由单纯的生产者向产供销综合经营者实行重大转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市场经济中法人是平等的,农户公司把广大农民带入市场经济的门槛,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参与市场竞争。我市实施“三三”战略、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主体从农村经济层面讲,农户公司是主体,是新农村建设要抓的“牛鼻子”,能够托起农村的市场经济。目前,农户公司在我市各县市区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发展,特别是在长子、平顺、壶关、屯留4个县发展速度较快。截至目前,全市注册登记、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独户、联户、合伙经营的农户公司总数已发展到200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运行比较规范的约有800个,从业人员达到一万多人,带动农户5万多户,呈现出户数不断增多、经营不断规范、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实践表明,“家庭作坊式的经济”发展为农户公司,有利于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优化配置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步伐,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体来看,农户公司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投资较少,几万元就可以投资办厂,投资与见效的周期相对较短;

二是原料充足,农户公司走的是一条公司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路子,生产用原材料可得到充分保证;

三是反应灵敏,农户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船小好调头”,在市场状况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进行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

四是容易布局,农户公司实际是一种庭院经济,不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场地布局简单,能利用院落、空闲地因地设厂。

尽管我市农户公司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市农户公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小、基础差、实力弱,规模效益还需进一步的提高;项目选择、产品开发、适应市场的能力十分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发展意识不强,经营管理的素质偏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大力发展农户公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农户公司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组织引导,创优发展环境,搞好协调服务,突出区域特色,积极、全面、扎实地推进我市的农户公司发展。二、进一步加快农户公司发展步伐

为了促进我市农户公司的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完善推进措施,努力为农民创业、农户公司发展提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服务。为此,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认真把握好四条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户公司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命力强、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项目,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多样化发展。要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农户公司,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坚持边发展边规范。正确处理好发展和规范的关系,对经营管理比较规范的农户公司要进一步提高运行质量,提升发展档次,对经营管理不规范的农户公司要逐步健全各项制度,及时加以规范,努力做到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谋发展。

——坚持诚信经营。要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经营理念,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文明经营。

二要大力推广六种模式:

一是经营传统模式。就是依托传统种养习惯、手工艺技术等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资源优势模式。就是依托当地煤炭、土地、水利、旅游等自然资源,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进行开发利用,发展农户公司。

三是技术支撑模式。就是依托独到的生产技术,牵头组建农户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作为创办公司的战略基点,逐步形成品牌优势。

四是挂靠大中型企业模式。就是依托大中型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来料加工、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公司发展。

五是能人创办模式。就是大力鼓励农村干部、种养大户和务工回乡农民,发挥管理经验丰富、掌握一技之长、具有资金积累的独特优势办企业、闯市场。

六是中介组织带动模式。就是依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发挥信息灵通、市场经济意识强等优势,实行跨区域联合和跨生产要素组合,扩充和发展农户公司。

以上这些经营模式,是现阶段我市农户公司发展模式的初步总结,在今后的实践中,希望各县市区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三要切实抓好五个重点:

一是加快发展一批农户公司。各级各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新上一批能带动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延伸产业链的种养型、加工型、文娱型、服务型等农户公司,力争在5年内全市农户公司发展到1万户。

二是培育壮大一批农户公司。市、县两级要选择100个发展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和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农户公司进行重点培育,使其发展壮大成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三是引导农户公司集聚发展。要加强农户公司的布局规划工作,以农业产业化为目的,以园区为载体,以相关产品为链条,实现产业相对集中,实现生产要素的集约经营,引导农户公司逐步进入园区集聚发展,使园区成为农户公司发展基地和劳动力就业基地。

四是切实提高农户公司经营者的素质。针对农户公司人才短缺、管理低下的问题,要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真正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企业家,推动农户公司实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五是加快创建农户公司门户网站。要抓紧建设农村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产业政策、项目、资源环境、行业动态、电子商务、资金融通、人才信息、创业指南等系列服务版块,为农户公司的创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及时高效、准确完整的综合服务载体,全面提高我市农户公司的信息化水平,全力支持农户公司的发展。

三、切实强化农户公司发展的保障措施

发展农户公司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加快农户公司的发展,我们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要加强政府引导。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鼓励引导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积极参与到农户公司的创业发展中来,优化提升农户公司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要支持农户公司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鼓励农户公司的领办人走出去,开眼界,拓思路,引进项目、资金和人才,推动农户公司做强做大;要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投资创业,培育壮大我市农户公司的发展群体。

二要创优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质量,对农户公司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实行“保姆式”服务和“一站式”审批。要严格执法制度,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维护农户公司的合法权益。要降低注册门槛,进一步放宽申办条件,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允许农户公司进入,鼓励农户公司膨胀总量、扩大规模,为农户公司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要落实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户公司的决定》,今后凡在我市范围内新设立的农户公司,免收工商登记注册费,到税务部门登记,免收工本费,这就相当于政府发给农户公司一个市场经济的通行征。市县两级政府、财政局、工商局、农业局等有关部门联合下文,工商局登记,农业部门认可,财政局代表政府埋单,给农户公司无偿提供一个市场经济通行证。

政府每年对农民的培训,也包括对农户公司经营者的培训,要把每一笔培训资金用好。会议之后,征求2000家农户公司的意见,根据经营者的需求安排培训内容,通过不同途径,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培训农户公司法人。农业、畜牧、林业、劳动、科技、工会、妇联等部门以及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要主动发挥各自的职能,对农户公司进行各类实用性、技能性公益培训,帮助农户公司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四要加大扶持力度。市县两级财政要分别建立农户公司发展专项基金,市级财政每年在财政预算中要列出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型、外向型、品牌型农户公司的项目发展。要建立农户公司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对农户公司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户公司的融资难问题。要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和介绍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农户公司,支持银行加强信贷项目的考察和论证,促进银行信贷投入更好地满足农户公司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战略核心,各级金融部门要将资金贷给真正需要发展的农户公司。发展农户公司,就是把农户推到市场经济海洋中去,取得金融部门支持,不断扩大规模,创造生存条件。我们一手送市场经济通行证,一手还要支持金融机构为农户公司服务,农户公司“一条腿”是走不快的,很容易摔倒的,为此还要培养大量的农村信贷员,帮助农户公司发展。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向我们提供资金支持的机遇,农户公司完全可以做大做强。农户公司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农村信用社是面向农户公司的服务主体,要加强对农户公司的服务。到会的金融部门同志回去后,要认真研究如何为农户公司服务。

司长范文篇5

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基本完成各项议程,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是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政府采购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形势下召开的,意义非常重大。

财政部非常重视这次会议,张通部长助理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政府采购处(办)、政府采购中心的有关负责同志外,还特别邀请了各财政厅(局)领导参加会议。我对各位厅局长在百忙之中拨冗参加我们的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通部长助理在讲话中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了政府采购法实施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指出了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基本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对地方应对我国加入GPA谈判提出了工作要求,并对做好这些工作寄予了殷切希望。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张通部长助理讲话全面深刻,尤其是提出的基本工作思路和六项任务,为今后改革指明了方向,清晰了工作思路,鼓舞了斗志,振奋了精神,坚定了我们推进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是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这次会议的收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总结了经验,肯定了成绩.大家认为,张通部长助理讲话对过去五年政府采购改革工作的总结全面系统、客观务实,充分肯定了广大政府采购工作者的成绩,认为对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是分析了形势,开阔了思路。大家认为,通过张通部长助理讲话,对当前改革形势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充分认识改革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应对新一轮的挑战与发展很有启发。三是明确了思路,确定了重点。大家认为,张通部长助理讲话提出的基本工作思路和六项主要任务,是对20**年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确定的“五个目标”和“四项原则”的发展和具体化,政策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有助于推动改革深化发展。四是坚定了信心,鼓舞了斗志。大家认为,张通部长助理讲话在肯定政府采购工作的同时,描绘了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发展的蓝图,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坚定了大家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信心,大家倍受鼓舞,表示回去以后要认真组织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会议期间,大家围绕张通部长助理讲话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各地情况开展了经验交流,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现在,我结合大家在讨论中比较关注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问题

大家知道,政府采购制度在市场经济国家有几百年发展历史,政府采购管理制度非常健全,就采购范围和规模来讲,欧美国家的政府采购范围非常宽泛,涵盖了政府及公共部门所有采购活动,其范围不仅是政府部门使用政府预算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还包括涉及国计民生的铁路、市政工程、电力、通讯、机场、停车场、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近些年来,欧美国家只要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不论资金来源于政府预算还是向私人融资,也不论是政府部门采购还是由私人企业承办,都必须实行政府采购。例如,西班牙私人建设体育场馆,由于属于公众活动场所,也必须实行政府采购。欧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规模一般占年度GDP的10%左右。而我国法律规定的政府采购范围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财政性资金的购买行为,在采购管理范围口径上,比国际管理范围窄,尽管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增长很快,年均增长近40%,但规模总量与国际上政府采购规模占GDP10%的比重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政府采购范围较窄,即使按法律规定做到应采尽采,其规模也难以达到国际通常水平。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的空间和规模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管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对政府采购的促进作用,加大推进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借(贷)款、中央和省级补助专款、国债资金项目实施政府采购的力度,探索建立公共工程、药品等实行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机制等措施,切实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关于切实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问题

在做好规范化管理方面,大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比较集中的是专家管理和采购文件编制标准化两个问题。关于评审专家管理问题,大家提出要减少评审专家自由裁量权,扩大专家库的专家数量,实现资源共享。我们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部里已经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并准备从三个方面加强对评审专家的管理:一是完善政府采购专家评审办法,将评审专家自由打分改为只能按事先设定的分值进行符合性打分。二是进一步完善评审专家分类标准,充实和扩大中央单位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容量,在此基础上,与地方现有评审专家库资源整合,形成全国联网、相互连通共享的专家库。三是建立评审专家考核评议制度,加强对评审专家行为的约束。关于采购文件编标准化问题。制定规范政府采购文件标准格式文本,是加强政府采购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的需要,许多地方已经编制了地方性采购文件标准格式文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部里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政府采购文件编制规范指南,对五种采购方式采购文件的编制内容作出统一规范要求,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初稿,同时,还要研究制定统一的政府采购合同格式,争取今年完成。

三、要继续做好“管采分离”工作

政府采购实行监督管理与操作执行相分离的管理体制,是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有利于改革发展和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正确选择,是建立科学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对此,政府采购法已经有明确规定。完善的“管采分离”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就是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监督下,采购单位、集中采购机构等执行操作部门依法组织具体采购活动。“管采分离”,关键是建立良好的、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采购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指导和监督采购单位和集中采购机构开展工作,协调各个采购关系、投诉处理和检查处罚等管理性工作,不参与和干预具体采购交易活动。采购单位是采购项目需求者和使用者,作为采购主体要执行政府采购各项规章制度,将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的项目,委托集中采购中心实施采购。集中采购机构按法律规定,属于采购机构,但他与社会其他机构不同,是政府设立强制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采购活动的机构;法律同时规定,集中采购机构不具有管理职能。

目前,这项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然要继续推进,推进的重点是在机构和职能已经分离的基础上,研究和建立职责明晰、协调有序的运行机制,形成规范的管理职能与操作职能相分离的监管体制。张通部长助理在讲话中已经强调,监督管理和操作执行是一个工作的两个方面,“手心手背都是肉”,机构职能分设不等于工作割裂,监督管理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监督。财政部门要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为集中采购机构开展工作提供政策制度依据。集中采购机构要把政府采购政策制度落实到位,逐步实现机构专业化和人员职业化,提高政策制度把握水平,提高业务能力。

四、关于大力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工作

当前,国际上对电子化政府采购非常关注和重视,并且认为电子化政府采购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谓电子化政府采购,是指政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公共部门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一种采购形式,核心内容是通过电子系统打破时间和空间障碍,增强采购信息透明度,为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便利。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通常由管理平台和交易平台组成,具体有:网上管理审批、电子认证、专家库和供应商库、合同签订管理、监控系统、信息系统、采购文件下载上传、网上开标评标、电子招标系统、电子合同系统、电子支付系统等。它的主要优势是,在经济效益方面,可以降低价格和管理成本,缩短了招标准备时间,减少了人为因素,增强了采购及时性,提高了采购准确性和质量,健全完善了统计体系。在监督管理方面,实现了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减少了纸质文件容易出现的错误和人为因素,方便监督。同时还可以打破地域限制。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了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实践。

这次会议上,张通部长助理特别强调要抓紧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改革。目前,不少地方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的探索,并且积累了不少经验,会议上也有地方介绍了具体做法和经验,希望地方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和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建设,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财政部将认真研究国际上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先进经验,吸收国内各方面电子化开发实施经验,加快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进度,尽快启动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建设工作,推动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

五、关于供应商投诉处理工作

投诉是政府采购法为供应商维护自身权益而规定的救济渠道,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供应商作为政府采购当事人,一旦发现自己在采购活动中利益受到损害,可以向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投诉,要求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作出裁决,以维护合法权益。二是发挥供应商监督的作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投诉发现采购活动中的问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途径之一。可见,供应商投诉到监督管理部门,不是告监督管理部门的“状”,而是请求监督管理部门主持公正,是加强监督管理的好机制。同时,加入GPA后,还要按国际规则开展投诉处理工作,相关人员要有法官资格。因此,各级财政部门不能有抵触畏难情绪,不能把投诉处理工作看成是问题负担,而要看到是一种好的监督机制。当然,也要建立规范的投诉处理工作机制和程序,既欢迎供应商以合法的方式和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要防止随意或恶意投诉。在处理投诉中,要善于借力借智,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建立投诉处理专家评审机制,吸收法律、技术等专家参与,提高处理决定准确性、合法性和科学性,切实维护供应商合法权益。

六、关于加强宣传和培训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离不开宣传和培训工作。在讨论中,大家提出,目前我们在宣传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应当加强。我们认为,大家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宣传舆论工作是政府采购工作的重要阵地,我们在抓改革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对新闻媒体报道工作的引导,不断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关于培训工作,今年部里将加大政府采购培训力度,目前培训计划中已经安排了三个有关采购政策制度规定和GPA谈判为内容的培训班,确定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培训内容,我们还将力争以其他方式加大培训力度。省级财政部门也要做好培训工作,加强对市、县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和政策水平。

七、关于政府采购执行情况检查工作

张通部长助理在讲话提到,根据国务院领导指导精神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部署,今年财政部将会同监察部、审计署开展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的检查。这项工作得到了监察部、审计署的支持和配合,已经列入了今年工作要点。这次检查的目标是,全面掌握政府采购法的基本执行情况,重点查找法律制度、管理体制、监督机制、操作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查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建立科学的政府采购管理体系奠定基础。检查大体分为“自查自纠、重点检查、总结验收、整改提高”四个阶段,时间从二季度开始用半年时间完成。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检查工作方案。这是今年政府采购的一项重要工作,届时三个部门还要正式开会布置。今天先与大家通个气,希望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工作计划中预先做出安排,集中采购机构和采购单位要认真准备,做好自查自纠等检查工作。

司长范文篇6

这次全国妇幼卫生工作座谈会,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目的是:回顾总结“十一五”妇幼卫生发展成绩,分析妇幼卫生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推动妇幼卫生工作取得新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十一五”妇幼卫生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妇幼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任务目标,为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5年的19.0‰和22.5‰分别下降到2010年的13.1‰和16.4‰,降幅分别为31.1%和27.1%,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孕产妇死亡率显著降低,从2005年的47.7/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0.0/10万,降幅为37.1%,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超过73岁,其中女性已超过74岁。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从2005年的2.34%下降到2010年的1.55%。

(二)妇幼卫生法制和政策逐步完善“十一五”时期,妇幼卫生工作始终坚持以“一法两纲”为核心,不断完善母婴保健法律法规。2006年卫生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十一五”妇幼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管理,推动基层妇幼卫生工作,制定印发了《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和《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为宗旨,卫生部印发了《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了《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儿童保健工作。各省(自治区、市)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将妇幼健康指标纳入本地区政府规划。天津市人民政府启动了《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08-2012年)》,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实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民生工程,重庆市把妇幼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政目标考核体系。各地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法制和政策保障。

(三)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十一五”时期,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大中型综合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补充,以乡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25个,妇产医院398个,儿童医院7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2739个,乡镇卫生院38765个,村卫生室648424个。与2005年相比,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数由187633人增长到232782人,床位数由9.41万张增长到12.61万张,诊疗人次由9674.6万人次增长到1.5亿人次,入院人数由349万人增长到572万人。尤其是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妇幼保健三级网的“网底”,基本妇幼保健服务功能逐步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展,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四川省紧紧围绕加快体系建设开展“妇幼保健年”活动,省实施了妇幼卫生能力建设工程,湖北省狠抓妇幼保健重点专科建设,山东、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山西、等省开展了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有力促进了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体系完善。

(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顺利推进“十一五”时期,妇幼卫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国家逐步加大对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着力解决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

“降消”项目继续深入实施,通过培训提高了基层产科急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建立了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症抢救中心,为项目县(市)配备了产科基本诊疗设备等,累计投入21.3亿元,极大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妇幼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项目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2009年深化医改启动以来,新增和加强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仅2009-2010年两年中央财政共投入83亿元,累计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1748.8万人,为农村生育妇女1318.1万人增补叶酸,累计完成768.1万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和90.7万名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为1390多万名孕产妇提供了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项目地区艾滋病母婴传播率由34.8%下降至7.9%,减少了约77%艾滋病母婴传播。一些省(自治区、市)还进一步增加地方投入,扩大项目受益人群,扩展服务内容,广东、启动了“妇幼安康工程”,宁夏实施“四免一救助”惠民政策。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妇女儿童健康,让广大妇女儿童切实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

(五)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有效实施“十一五”时期,更加重视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继续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加强出生缺陷监测。一是推广婚前保健有效经验,婚检率由2005年的2.9%提高至2010年的31.0%;二是逐步健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提高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能力,至2010年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市)511家机构开展了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三是落实《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及技术规范,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市)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广西建立了婚姻登记、免费婚检和计划生育指导“三位一体”的婚育综合服务模式,婚检率快速上升;天津、辽宁、福建等8省(自治区、市)开展了免费产前筛查;上海、广东已将新生儿疾病筛查纳入医保或新农合;宁夏在农村实行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各地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有效推进。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卫生部妇社司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十二五”妇幼卫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国家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继续深化医改的背景下,妇幼卫生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1.妇幼卫生在城乡、地区、人群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距2010年,城市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7.3‰和20.1‰,农村是城市的2.8倍。东、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7.8/10万、29.1/10万和45.1/10万,西部远远高于东部。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远高于常住人口。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营养与健康问题亟需得到更多关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儿童贫血患病率仍然很高。缩小这些差距,改善流动人口以及贫困地区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是妇幼卫生工作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2.威胁妇女儿童的健康问题依然突出当前我国妇女常见病患病率较高,2010年为28.75%,宫颈癌、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妇女身心健康。孕产妇死亡率的下降还未达到千年发展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虽然已经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儿童死亡数量很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肺炎、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仍然是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死因。据估算,我国每年出生缺陷儿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出生缺陷的儿童中30%在5岁前死亡,40%为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儿童营养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及重大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健康。

3.基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薄弱,不能满足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我国城乡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底还不牢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陈旧、人员编制不足、学历明显偏低的问题;乡镇卫生院产科、儿科和转诊急救的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相应卫生人员承担基本妇幼保健服务。基层妇幼卫生人力资源缺乏导致基层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尤其是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卫生可及性差,不能满足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的机遇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外部环境,增强发展的信心。

1.深化医改是全面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重大机遇说医改是一个重大机遇,一方面是妇幼卫生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财政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深化医改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加快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等医改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基层妇幼卫生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已由15元提高到25元,主要包括将儿童保健管理人群从0~3岁扩大到0~6岁,对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增加检查项目等内容。可以肯定的说,国家对妇幼卫生的投入会越来越大,妇幼卫生将在深化医改中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2.“十二五”规划对全面加强妇幼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将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力度,做好健康教育、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筛查、营养素补充等服务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这既对“十二五”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提出了要求,也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妇幼卫生大有可为。“健康中国2020”的战略研究指出:“1990-2005年15年间人均预期寿命从68.6岁提高到73.0岁,期望寿命增量4.4岁,其中48%归因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

3.新“两纲”的颁布将为妇幼卫生发展提供强力的政策保障《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新“两纲”)预计今年就要颁布实施,新“两纲”的重要内容就是妇女、儿童健康。妇幼卫生系统的同志应当善于把握卫生工作的大环境、大政策、大趋势,善于从宏观上思考问题,在全局中谋划发展。新“两纲”是妇幼卫生工作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的有力政策,我们要用足用好新“两纲”,坚持各级政府对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导地位,争取政府更加重视与更大投入,争取各部门对妇幼卫生事业地位的理解与支持,推动妇幼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4.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支持200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及生殖健康等多项指标直接与妇幼卫生工作密切相关。我国孕产妇死亡指标离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2010年9月联合国在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启动了“妇幼健康全球战略”,以推动改善全球妇女和儿童健康,减少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理出席启动仪式并对我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要善于动员各方力量,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要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作为发展和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机遇,用足用好。

(三)“十二五”妇幼卫生发展思路“十二五”时期,妇幼卫生担负着继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障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重大责任。完成这些任务,实现这些目标,妇幼卫生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

1.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是我国妇幼卫生工作几十年理论与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是指导我国妇幼卫生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工作方针。方针是根本、是方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坚定不移,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妇幼保健机构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也必须遵循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依法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常见病筛查、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适当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

2.贯彻“一法两纲”,依法推动发展“一法两纲”是推动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维护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保障。贯彻落实好“一法两纲”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从事妇幼卫生工作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机构及其人员必须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善于依法争取各级政府对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善于争取各级财政部门对妇幼卫生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善于争取社会各界对妇幼卫生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作为《母婴保健法》的执法主体,卫生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法规,依法加强对母婴保健机构的监管,督促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卫生服务。

3.坚持分类指导,实现协调发展解决妇幼卫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任务,要切实把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要把更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到贫困地区,要更加关注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妇幼卫生工作协调发展。

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要继续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为主要目标,通过加强妇幼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培养、吸引并留住妇幼卫生人才的机制,推广妇幼卫生适宜技术,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网络,落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项任务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农村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提高妇幼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

在城市地区,要在继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同时,更加重视出生缺陷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服务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妇女儿童健康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4.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为妇女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妇幼保健服务是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取决于妇幼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在“十一五”已有长足进步,但离妇女儿童的健康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进一步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应是今后一个时期妇幼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全力做好2011年妇幼卫生工作

今年是深化医改的攻坚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妇幼卫生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工作的重点是:(一)全面落实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2011年继续实施4个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前段时间卫生部与各省(自治区、市)卫生厅局签署了责任状,各地要认真落实。

1.完善具体实施方案结合各地实际,细化各项措施,明确各自责任,确保实现项目预期目标。

2.开展人员培训重点要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3.加强督导通报卫生部将继续组织对各地项目督导,加大通报力度。各省(自治区、市)也要加强督导工作,通过督导查找突出问题,剖析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4.做好评估总结今年是实施近期医改重点工作的最后一年,卫生部将组织开展2009-2011年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3年实施情况评估,希望各地认真分析总结项目实施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客观评价项目实施效果,为新周期医改项目规划及实施做好准备。

(二)积极推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时期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滞后,目前的现状如得不到改善,将会影响妇幼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今年要着重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一是组织制订《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规划和标准》,争取政府尽快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二是研究制定《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办法》,适时启动评审工作;三是落实《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县级妇幼卫生绩效考核,进一步推动基层妇幼卫生工作全面落实;四是争取多种措施,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妇幼卫生人员服务水平。

(三)做好贯彻落实新“两纲”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将颁布新“两纲”。各级妇幼卫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提前谋划,早做准备,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工作。卫生部已经着手制订贯彻新“两纲”的实施方案,计划届时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实施新“两纲”的具体方案,做好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新“两纲”,列为今年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工作。

(四)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今年要继续推进三级预防,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婚检、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覆盖面。一是适时召开婚检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和有效服务模式;二是继续加强产前诊断工作,制订《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培训基地管理办法》,组织对申报机构的评审,加强产前诊断技术队伍建设;三是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的实施工作,制订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评估考核指标,实施逐级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五)做好其他妇幼卫生工作1.继续做好“降消”项目各地要重点加强产科急救能力建设,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结合“高级产科生命支持”项目开展逐级培训。继续安排妇幼专家驻县蹲点指导,培训当地业务骨干,监督指导项目实施。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孕产妇保健、安全分娩等知识。

2.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倡导促进自然分娩修改完善爱婴医院评估方案和标准,启动爱婴医院复评估工作。开展剖宫产专题调研,研究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加强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管理;深入开展“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子安康”活动。

司长范文篇7

去年*月份,部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勘察设计新理念,明确了全面提高勘察设计水平的政策措施。这次,我们以“融贯中西,探索创新”为主题,专题召开全国沥青路面技术研讨会,重点探讨如何解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问题,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技术研讨会,也是一次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十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发言,进行了技术交流,开展了技术咨询活动,还利用半天时间,参观考察了沪宁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工程、润扬大桥和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应邀演讲的专家,都是这一领域的翘楚,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渊博知识和精彩演讲,使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获得了一致好评。现场参观的“一桥两路”,代表了当今我国桥梁建设的最新成就和路面建设的最新成果,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交通部公路司和与会各单位,对专家们的辛勤劳动,对江苏省交通厅的精心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省交通厅局、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材料供应等单位的260多位代表参加。外面的天气很热,会场的气氛更热烈。大家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认真听取专家介绍,踊跃参与会议讨论。会议氛围很好,成效明显,达到了预期目的,是一次富有成果的会议。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大问题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晚,但速度快,势头好。1988年,沈大高速公路和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的序幕。此后的十几年间,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黄金时期。1999年,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2002年突破2万公里,20*年达到近3.42万公里,到今年底,有望突破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发展速度之快和建设规模之大,在世界公路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我们在路面设计、施工、管理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改性沥青、SMA、矿物纤维等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施工装备技术有了明显提高,施工工艺有了明显改进。建立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重视和加强了养护管理工作,推进了路面养护管理系统建设,加强了预防性养护,开展了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活动。江苏等省市还投入巨大力量,展开攻关,成绩可喜。

好形势面前要格外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从全社会对建设质量的要求来看,还不理想。其中,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公路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损坏时间早。有的路面建成使用后不久,就出现了较严重的损坏现象,个别路段通车当年就出现了损坏,达不到设计寿命。

二是损坏范围宽。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路面过早损坏问题。

三是损坏程度重。有的损坏不是局限在沥青表面层,而是基层也发生损坏,不得不进行路面重建。

这些年来,各级交通部门对路面质量问题不可谓不重视,大部分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也都把质量当作大事来抓。路面是我们投入财力、科研和关注力最多的单体专业,可为什么还会出现大面积、深层次的早期损坏呢?这方面,专家们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们从中领悟到不少道理。

造成路面早期损坏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个别的原因,也有共性的原因,既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管理上的问题,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从大的方面讲,前些年我们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公路建设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但好多经验来不及全面回顾,许多教训来不及系统总结,前期工作深度不足、建设力量不够、技术储备缺乏的矛盾,现在凸现出来了。从细节上讲,与管理、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后期维护等都有关系。

首先,设计深度不足,搬标准、抄项目,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突出。

一是不能根据实际车辆轴载,进行结构设计和厚度计算。目前,设计单位在进行路面设计时,普遍采用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时进行的交通OD调查和远景交通量预测成果,以规范规定的BZZ-100即10吨轴载,进行轴载换算和路面结构厚度计算,而非根据实际轴载进行设计,采用的累计轴载次数往往比实际轴载折算的次数低几倍。工程可行性研究交通OD调查,重点调查交通流向流量、车辆构成、货类、实载率等,不进行实际轴载调查。随着经济发展,运输需求变化、车辆性能提高,货运车辆向大型、高比重方向发展。设计轴载与实际不符,造成路面偏薄、强度不足,发生早期破坏不足为奇。

二是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脱节,对车辆轮压、车速、材料供给、施工水平、自然因素等考虑不足,习惯套用标准结构。比如,面层结构厚度采用5、6、7厘米或4、5、6厘米,全国所有项目基本如此。

三是对路面受力机理认识缺乏足够认识,偏理论力学计算,轻定性定量分析。多年来,我们花了不少时间争论到底用“强基、薄面”还是“薄基、强面”,但始终未找到问题根源。在路面结构上,大多采用半刚性基础层结构,这种结构虽然前期投入成本低,但容易出现裂缝等问题,进而较普遍地导致早期的水损害;国外的高速公路大多采用柔性基层沥青结构,虽然初期造价高,但使用寿命长,不易损坏。实践证明,国内高速公路路面比较好的京津塘高速公路,采用柔性基层,面层总厚25厘米,1992年建成通车,近几年只进行了面层大修;广深高速公路,采用面层总厚32厘米,柔性基层,总厚100-110厘米,1994年建成通车,20*年进行了罩面。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的总结。

四是认识问题的方法片面。我们一谈到路面质量问题,往往想起是不是材料、级配出了问题,老是在细部结构上想办法,对设计荷载与实际车辆轴载轴次的吻合性,对路面结构强度等方面的合理性未加关注。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五是在路面方案选择上,考虑全寿命投资少,追求节省前期建设投资,忽视后期养护投资增加和影响交通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第二,施工质量不高。

部分施工队伍质量控制不严、管理水平低等问题较为突出。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片面追求建设速度、超限超载严重、后期维护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是超限超载现象在前几年非常普遍,对路面造成重大的破坏;二是一些地区不按科学规律办事,过分地追求高速度,追求政绩,甚至在严寒冬季进行路面施工。个别地方建设市场不规范,低价竞标、违规违约分包转包、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

我们修路架桥,实则是在书写历史。如果几年后我国建成的几万公里高速公路,没到大修年限就大面积翻修,我们今天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就可能被否定。今天还为之骄傲的建设成就,就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路面是道路使用者对公路工程最直接、最直观的感受体。路面上老出问题,老百姓不满意,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后患无穷,影响恶劣,无法向党和人民交待。为什么这么讲?我想,沥青路面早期损坏最直接的危害有以下五点:

一是影响道路通行,降低使用效率。频繁的、“开膛破肚”式的挖补和维修作业,影响通行能力,降低服务水平和投资效益。

二是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形不成有效的财富积累。如果一再翻修,就相当于我们是用几倍的钱办一件事情,巨大的投资未能形成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在繁忙的干线公路上频繁维修,不仅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而且将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最近,就连续发生多起因为高速公路服务水准降低,道路通行者将高速公路经营者告上法庭的案子。这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四是影响交通行业的形象。社会、百姓、媒体,他们不是技术专家,遇到路面损坏,往往认为是建设质量不合格。一些人还将高速公路路面早期损坏,与交通系统个别地方发生的腐败案件联系起来,认为是豆腐渣工程,是腐败工程。

五是给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实施带来隐忧。去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绘就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宏伟蓝图。规划代表雄心,更代表责任。我们已建了3.4万公里,有2万公里在建,还有3万多公里待建。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留下了后患,而且留下了很多不好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后患。按照《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将建设8.5万公里高速公路,如果路面平均使用8年,那就意味着我国任何时候都将有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在大修。

在去年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张部长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交通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部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向社会、向人民、向国家交一份什么样的产品呢?是经久耐用、外表美观、使用方便的优秀成果,还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劣质产品?这是关系交通行业形象,关系到交通行业是不是一个负责任行业的大问题。”

张部长的这段话,使我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建设高质量的工程,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如果我们做好了,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我们。如果做不好,历史同样不会忘记我们。但两种忘记,可是截然不同的,也是有天壤之别的。部党组要求我们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部门,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建优质工程,建精品工程。

二、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选择路面建设方案

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更是认识问题和思路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态度,更新观念,博采众长,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防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充分调动政府主管部门、项目业主、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等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尽快解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问题。

在做出科学的发展观的部署后,中央最近在一系列会议上都提出,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6月29日下午,张部长主持召开部务会,对如何在交通行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了全面部署。

解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问题,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也是在交通行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新理念,统筹考虑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养护费用。也就是说,在规划、设计、建设一项工程时,既要考虑初始建设费用,也要考虑后期养护费用、再利用价值及道路使用者成本,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宁肯先期投入大一些,也要减少后期养护费用,以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如同人的生命周期一样,每一段公路,每一座桥梁,每一道隧洞,都有其自身的寿命周期。这个周期就是工程的使用年限,路面早期损坏就是短于使用年限。对混凝土结构来说,一般是50年到100年,沥青路面是10到15年,水泥混凝土路面为20到30年。如果一个工程在不到使用年限就发生损坏,说明采用的设计方案有问题或工程质量有问题。发达国家的公路,很少出现早期损坏,与他们重视工程的寿命周期有关。而我们的公路使用几年或一两年,就出现功能损坏,甚至结构损坏,往往与重视降低建设投资,导致的先期投入不足有关。

在公路建设中,树立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必须深化“三个认识”,做到“四个正确判断”。

“三个认识”:

一是认识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约。工程耐久性是一切工程质量的核心。没有耐久性,其他质量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质量越高,耐久性越强,使用寿命越强,价值就越大。工程耐久性高,即使加大投资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相反,发生早期破坏,节省了再多的钱,也会遭到社会的责备。

二是认识高质量的工程是最有效的财富积累。财富的积累极端重要。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需要高质量的、长寿命的工程质量。浪费财富实际上就是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座的不少同志都去过国外。在欧洲,几百年以上历史的建筑比比皆是。拿我们公路来说,如果设计寿命10年的路面工程使用20年,设计寿命50年的桥梁使用100年,就等于用一份的资源,办了两倍的事情。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就是减少资源消耗,建设低劣工程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三是认识降低建设成本不能以增加后期投资为代价。按照系统论的原理,局部最优不等于系统最优。交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交通部门既负责工程建设,也负责后期维护。不能因为分工不同,搞建设的同志就不考虑后期养护,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政绩,一味追求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我们有些工程项目,由于先期投入不足,使用寿命缩短,后期翻修维护费用远远超过建设成本。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先期投入大一些,增强工程的耐久性,达到总体资源消耗最小的目的。当然,我们国家还不富裕,建设资金还很紧张,还要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但该省的钱要省,不该省的钱不能省。

“四个正确判断”:

一是在设计上,要正确判断路面实际荷载与计算荷载的差异。用上个世纪的数据和标准来做今天的设计,显然是不行的。另外,即使开展了治超,车辆实际荷载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一定要按实际荷载进行路面设计。

二是正确判断建设成本与后期成本的关系。不仅要关心经济成本,更要关心社会成本。建设时少花钱,过几年花大钱,同时还要大幅度降低公路服务水平,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做法绝不是节约。

三是正确判断实验成果与实际施工的差异。我们不能总是高估施工质量,认为实验室能做到的,设计和施工就能做到。要以实际施工能达到的结果,来控制设计,而不能仅仅用试验能达到的结果来控制设计。

四要正确判断半刚性基层的不足,加大采用柔性基层的力度。我们要讲科学,而不能想当然,再也不要带着感情色彩去讨论半刚性基层的优缺点。现在看,采用半刚性基层导致的水损害,是路面早期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短期内还很难解决,而且即使按现在的设计理论计算,15年设计寿命达到后,必须进行从基层到面层的大修,这也是将来社会无法接受的。要加强半刚性基层路面研究、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典型路面结构研究、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认识不能浮在表面,要加大定量分析研究。

三、解决高速公路路面早期破损的对策措施

下面,我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提几点要求。

(一)加强和完善各环节工作

提高路面质量,攻克路面早期损坏顽症,是一个“链条”工程,需要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管理等各环节、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哪一个环节的工作跟不上,或者说,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容易引发早期破损。为此,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要切实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交通部《关于在公路建设中严格控制工期确保工程质量的通知》(交公路发[20*]309号)的要求,把保证合理建设工期作为一件大事,宁可速度慢一些,也要把各环节的工作做精、做细、做好。气温10度以下及雨天等自然条件情况下,不得进行路面施工。

设计单位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路网情况和车辆超限超载等实际,深入分析变化规律,进行路面厚度计算和结构设计。要正确理解规范中有关指标的使用前提和适用条件,灵活运用规范,避免照搬照抄项目设计。同时,改进路面结构、材料、排水等细节设计。

施工单位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施工自检体系,对于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各道工序均明确质量目标,并落实到各道工序的施工责任人与自检责任人,务必做到层层把关,分级负责,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精心施工。

工程质量仅凭领导的关注是不够的。在这里,我特别强调施工一线人员的培训问题。路面的质量,最终不取决于施工机器和材料,不取决于设备或材料是否进口或国产,而取决于在施工现场操作设备和使用材料的施工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材料本身决不会带来高质量的路面。要通过培训施工人员,使之掌握必要的施工工艺,正确地使用材料和设备。同时,还要善待一线人员。有的桥梁就发生过预应力混凝土张拉孔没有灌浆的情况。我相信,这绝不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意而为,很可能和一线人员的责任心有关系,和他们的心态也有关系。如果一线工人的工资老是被拖欠,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肯定大受影响。

项目法人要增强质量责任感,建设过程中要明确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监理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对原材料、拌和、摊铺等影响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工序要加强旁站和监控。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养护管理单位,要重视预防性养护工作,积极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高速公路路面管理系统,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制定和完善预防性养护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加强经营性收费公路的监督检查,确保养护资金投入,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二)加大投入,加厚路面,加强强度

当前,解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问题最现实、最有效、投资效益最好的途径,就是增加路面厚度。以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结构为例,如果把路面下面层加厚一倍,如增加7厘米下面层,4车道公路路面,每公里增加投资约100万元,与工程总投资每公里4000万元比较,仅增加2.5%。按全国新开工5000公里高速公路计算,全部投资可能增加50亿元,远低于每年因超载造成的300亿元路面损坏损失。按少一次大修计算,15年内每公里投资可节约300万元。

过去,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既省钱又耐用的路面。在没有找到省钱的答案之前,应该先找到一个耐用的答案。作厚肯定不吃亏,否则我们光考虑省钱,修了坏,坏了修,结果还是多花钱。我在这里强调一点,拟建和路面尚未施工的在建项目,都要进行修改完善,按实际轴载轴次设计路面厚度。如果投资增加超过规定,可以按政策变化进行调概。

(三)完善标准规范,加快中外交流,尽快提高设计水平

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是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的技术准则。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我们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标准规范体系,但与当前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快速变化的需要相比,仍然滞后于建设实际。尤其路面设计规范值得改进的方面较多。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先进的技术标准规范也是人类在工程建设领域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的结晶。在公路建设和管理领域,国与国之间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具有很多共性。尤其是世界发达国家,有先进的试验条件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基础科研厚重扎实,较少急功近利,与我国工程建设共性的东西比较多。我们要博采众家之长,加大引进力度,做到为我所用,争取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内技术领域的跨越。

目前我国已与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与德国,部公路司已有长期合作计划,与美国运输部联邦公路管理局计划签署合作计划或备忘录,在路面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采取互派专家讲学、举办研讨会、合作开展研究等多种方式;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官员协会(AASHTO)还表示,希望与交通部公路司签署备忘录,同意我部翻译出版他们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会后,我们将组织全国先进力量,进行攻关,尽快完善路面设计等规范。

智力是没有国界的。现在,我国国力增强了,有能力提供较高的待遇,加上我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工程实践,对国外人才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我们要通过引进一大批国外的优秀人才,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锻炼我们的队伍。我听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的同志讲,他们聘请了美国的退休老教授,定期到国内讲学和传授工程经验。希望各地区、各单位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多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出去看看,开阔视野,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提高我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面总结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经验,因地制宜,加强研究,严格管理,全面提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及管理水平,确保公路交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坚持不懈做好治超工作

车辆超限超载对道路路面的危害是致命的。治超工作开展一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形势不容乐观,如有放松,治理不住,再好的路面质量、再厚的路面结构也抗不住碾压。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下发了关于加强车辆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各地要按国办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巩固治理成果。

(五)加强旧路面材料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交通行业

公路改造确定路基高度和路基加宽方案时,要把老路路面改造利用和环境恢复,作为重要因素予以考虑。对于路面翻修改造,宁可适当加大投资,也要充分利用旧路面材料。各省要根据当地实际,加大旧路面材料利用科研力度和成果推广力度。

(六)加强改造期间交通组织

在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中,要科学安排施工路段、合理组织改造规模。尽量增加夜间等非高峰交通时段施工。加强施工作业安全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加强道路改造交通路网信息提供等交通疏导,让司机提早选择绕行线路,减少司机乘客的怨言和牢骚。同时,要加强维修方法和维修技术的研究。

(七)研究制定长效质量保证体系

要转变重建轻养,加强养护科研、资金、技术投入,鼓励探索路面设计施工总承包,逐步建立数据采集等道路管理养护体系。

(八)抓好会议的贯彻落实

这次会议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些省份不仅厅领导亲自与会,还带来了一线的设计、施工、检测和科研人员。一般的行政会议,我们都控制与会人数。但这种技术交流性质的研讨会,参加的人越多,知道和了解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希望参加的各单位,回去后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认真做好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同时,借鉴勘察设计会议的经验,组织专家到各地宣讲。各地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培训力度,以新理念指导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防治工作。另外,我们将根据会议精神,组织专家修改完善并尽快颁布已起草的《关于防治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指导意见》。会后,我们将把这次会议的专家演讲,刻成光盘,发给大家。

司长范文篇8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个渠道,其中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通过银行筹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又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

内部融资是指在公司内部通过计提折旧而形成现金和通过留用利润等而增加公司资本。内部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公司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公司内部,不发生融资费用,使内部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

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以及扩充生产能力的要求,都需要大量资金给予支持。这些资金的来源除自有资本外,相当多的部分要依靠外部融资来解决。外部融资的一个常见方式就是银行贷款。与直接融资相比,银行贷款具有程序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节约、灵活性强的优点,而且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但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较多,筹资数额也有限。

公司债券是指由公司发行并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属于直接融资,银行贷款属于间接融资。债券属于固定收益的金融产品,其早期是和贷款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人或机构之间借钱与还钱是最简单的贷款形式,是债务人与债权人两者之间的行为。债券在本质上也是借钱与还钱,但其与贷款的根本区别在于债券可以公开交易。贷款除非债券化,是不进行公开交易的。债券在最早是由向多方贷款逐渐延伸,即提供资金的人数多到一定程度,从而产生交易的需求,最后从发行时便设计出公开市场交易的机制,逐渐分化成为具有固定收益的一种金融产品。

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融资成本较低,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同时可以保证股本对公司的控制权。但与银行贷款有着类似的缺点,即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多,且筹资数额有限。因为对于融入资金的公司来说,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有相似的特点,我们把二者统称为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亦即公司发行股票融资。对公司而言,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金属于长期自有资本;对股东而言,所持股份代表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相对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有着自己的优势(本文仅指普通股),如:股票属公司的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偿还,也不必负担固定的利息费用,从而大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由于预期收益高,易于转让,因而容易吸收社会资本等等。但股权融资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发行费用高、易分散股权等。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债权融资关系中,银行或公司债券持有人对公司的资产只具有求偿权,而不具有控制权。理论上,对公司资产拥有控制权的是股东,即股票持有人。而事实上,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中,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并不是绝对的或静态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股东在公司正常经营状况下对公司具有实际控制意义,而当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或当公司资产不足以支付债务本金和利息(即公司处于破产状态)时,债权人就有可能接管对公司的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的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当公司能正常支付债务的情况下,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债权人无权干涉和控制公司;而当公司到期不能足额支付债务时,债权人就有可能借助《破产法》、《合同法》成为公司资产的部分或全部所有者。到期能否足额支付债务就成为股东与债权人转换控制权的分水岭。

银行的债权控制对公司及其经理存在激励和监督作用。当公司违反债务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以通过处理抵押资产,迫使公司破产等方式来行使控制权,对经营者构成硬约束。这就是说债权人对公司的控制通常是通过受法律规范的破产程序来进行的。大多数国家的《破产法》都规定债权人对偿债能力不足的公司可以采取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清算,即把公司的资产拆开卖掉,收益按债权的优先序列分配。清算有自愿和强制两种情况,后一种情况更为债权人所采纳,这时在职经营者将同时被“清算”出局。另一种方式是重组,即由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等就是否对负债公司的资产及负债重新进行调整、组合和处理的协商过程。如果重组后的价值大于清算的价值,破产公司可能被重组。典型的债务重组是“债转股”,延期偿债,减免债务本金和利息,注入新的资本等;典型的资产重组包括剥离不良资产,引入新的管理制度,改变经营方向及采用更合适的生产技术等,重组也有可能更换公司经营者。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债权融资在法律上对公司经营者构成了一种硬约束。而股权融资由于投资者必须自担风险,似乎并不存在这种硬约束。但实际上在一个价值投资型资本市场上,资本成本对管理者融资行为同样会构成一种硬约束,使得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大于债权融资成本。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经营者都能明显感到股权融资的压力。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上,广大投资者过于追逐资本利得而忽视了现金回报,无意中放弃了自己的投资回报权利,以致于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形同虚设,公司管理者可以以远低于市场利率(也同时是债券融资的融资成本)的融资成本(有时甚至是恶意的零融资成本)进行股权融资,而投资者却仍趋之若鹜,从而在长期资本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与西方国家截然相反的公司融资偏好。

二、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如上所述,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部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因此它是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经过长期的演进与发展,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公司制度。在该制度下,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拉开了明显的差距,所以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即公司融资将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按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序列考虑融资方式的选择。简而言之,公司筹资先依靠内部融资,再求助于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中,公司一般优先选择债权融资――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资金仍不足时再发行股票筹资。

上述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1970~1985年,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占据第一位的融资方式均是公司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本国融资总额的66.9%、72%、55.2%、54.2%。居第二位的均是对外负债,分别占本国融资总额的41.2%、25%、24%、27.5%。整个西方7国,股票融资均居末位。美、英、德、加、日、法、意股票融资分别只占本国融资总额的0.8%、4.9%、2.1%、11.9%、3.5%、10.6%、10.8%。股票市场最发达的美国,股票融资比例最低。到1984~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司已基本停止股票融资,甚至通过发行债券来回购自己的股份,使得股票融资对新投资来源的贡献成为负值。公司中只有约5%的公司发售新股,平均每20年才配售一次新股。

反观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极为强烈,表现在公司融资首选配股或发行;如果不能如愿,则改为具有延迟股权融资特性的可转换债券,设置宽松的转换条款,促使投资者转换,从而最终获得股权资本;不得已才是债务,而且首选短期贷款,长期贷款位居最后。这种偏好由于体制导致的成本畸低,甚至到了非理性的程度。有些公司并无好项目需要投资,却本着“不融白不融”的观念在股市圈钱,资金到手后,因无处可用,又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将资金重新投向股市。

股权融资偏好造成不少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低于25%,而且长期债务少甚至没有长期负债。1993~1999年期间,权益性融资的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1997~1999年出现了73%的高权益融资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的这种股权融资偏好直接导致了股市畸强债市畸弱,发展比例极不协调。

显然,我国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相悖,这种畸形的股权融资偏好只能在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方面寻找原因。我们认为,造成我国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公司资本成本的软约束性。其深层原因一是投资者缺乏投资意识,不过这一点会随着我国投资者的成熟而得到改善;二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进出不自由,特别是缺乏退市机制。

在成熟的价值投资型市场中,如果公司管理者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其实际支付的融资成本达不到具有同等经营风险级别的公司的资本成本时,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后者就可以在股东大会上否决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因不满而抛出股票转向其他的投资项目(俗称用脚投票),造成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对公司管理者有效的约束(硬约束)。投资股权比投资债权的风险要大,因而投资者要求的收益也相对较高。而这一约束是建立在公司原有股东坚持自己的价值投资收益(现金分红权利)和资本市场具备有效的退市机制的基础之上的。恰恰这两点目前在我国都不具备,从而形成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有缺陷:

1.资本成本难成硬约束

首先,流通股股东整体缺乏投资意识,重投机轻投资。正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不坚持自己的投资权益,只是一味追逐股票差价而忽视现金回报,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偏低,无法对公司管理者进行有效约束。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缺陷使得中国公司缺乏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的股权资本成本硬约束,从而可以在股东权益不断稀释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增资扩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公司能够上市,股权融资便大开方便之门,即使公司业绩滑坡,甚至巨额亏损,也不会马上破产,从而威胁不到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地位。若是经过一番资产重组,亏损公司再融资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如果是通过债权融资,由于债权资本成本的硬约束,由此带来的损失和破产风险往往是十分直接的,很有可能直接影响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可以说,中国公司管理者热衷于股权融资,一方面体现了他们钻机制不完善空子的投机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管好用好资金的信心不足。

2.股权分裂也强化了股权融资的偏好

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分裂问题也是影响市场机制完善的一大隐患。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是一种以国有股为主导的“一股独大”的公司股权结构,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法人股股东也往往是国有公司或国家控股公司。这样的股权结构下,流通股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就难以落到实处。股权分裂,除了影响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监管外,还强化了股权投资的偏好。因为在公司中国有股、法人股股东往往为控股股东,并且股票认购价格远远低于流通股股东的购买价格,在增发时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放弃认购不但不受损失,还会“搭便车”享受每股净资产的增值。而流通股股东在再融资时若放弃,往往会因除权形成损失。所以,由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控制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是不会轻易作出放弃股权再融资的安排的。换言之,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使得公司筹资计划完全能按照内部控制人的意愿得以执行。这是公司恶意圈钱行为的内在根源。

3.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强有力的退市机制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运作,融资主体进出不自由,许多有实力的公司暂时不能直接上市。经营失败的公司只要不退出市场,因市场进入门槛高,其“壳资源”仍具有经济价值,从而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投机热情经久不衰,而投资理念迟迟难以建立,股权融资的成本约束也就无从谈起。

三、解决我国上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措施与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解决我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针对性措施是:1.尽快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早日实现股票全流通,利用市场机制促使投资者投资意识的真正觉醒。2.建立强有力的上市公司退市或破产机制,早日形成资本成本的硬约束机制。不过,根据最近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才是促进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理性回归、改善公司资金结构的根本方法。而且,目前的市场状况正给有关各方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去年上半年以来,由于股市低迷和公司债券收益上升,公司债开始热起来。从财务上分析,其原因首先与其不菲的收益有关。如2002年7月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发行期限三年,票面利率为3.51%,扣税后的收益水平为2.808%,高于同期限的记账式国债的收益率1.936%,也高于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实际收益水平2.016%。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定该债券信用级别为AAA级。福建兴业银行以无条件不可撤消连带责任保证方式为该债券提供全额担保。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公司债发行已供不应求,完全转变为卖方市场:6月19日国家电力公司发行的40亿电网债中,15年期债券固定利率达到4.86%,三年期债券固定利率为3.5%,而同日发行的三年期国债利率只有1.9%,因此在电网债在发行之前就有机构纷纷预定,第一天就基本卖完,连保险公司这样的机构大户都抢不到足够的订单。

其次,这两年股市低迷也促使市场各方反思各种融资方式的利弊。一段时间以来,上市公司的增发不断受到股市的冷落,然而上市公司融资不可能停止,客观上使得发行公司债成了第一选择。

司长范文篇9

一、抓宣传发动,广泛宣传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精神实质

一是传达学习。局党委文件下发后,党支部及时召开党员干部职工大会,学习传达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精神的主要内容。二是成立了贯彻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精神领导小组,确保了学习贯彻活动扎实有序的进行。三是宣传发动。支部利用学习园地、宣传栏等形式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精神进行宣传学习,增强了学习贯彻的浓厚氛围。四是制定并下发了贯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精神的安排意见,并根据安排有序的开展工作。

二、强化两项措施,确保学习贯彻先进性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一)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一是在学习内容上,突出重点。学习活动中,以《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等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为基本教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治理商业贿赂、党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点,组织党员系统地学习研读,力求学深学透。二在学习方法上,学用结合,确保实效。党支部以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得交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化学习效果,逐步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学习深入开展。

一是逐步修订完善各项制度。除落实十项制度外,支部还逐步修订完善了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支部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度、谈心制度、群众监督党员干部制度、信访制度等。二是建立党内民主参与机制。认真落实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坚持组织全体党员进行讨论,充分听取和吸收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党员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反映和落实。三是建立规范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吸收他们听党课,参加必要的组织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同时加强对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采用谈心、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加强监督管理。五是建立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各项服务群众的工作制度,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解决了低收入群众的实际困难。支部充分利用单位现有的建筑、电气等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帮扶对象自主创业,并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党员干部在帮困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实现三个明确,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贯彻和“回头看”,全体党员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受益匪浅,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刻理解了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重大意义,解决了“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

二是明确了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增强了责任感。全体党员干部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明确了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是明确了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增强了边学边查边改的自觉性。注重学用结合、查改结合,通过理论学习、讨论交流,采取大家找、领导点、相互评、自己查、组织议的方法,力求把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摸准查实,努力把学习的过程作为查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其它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我单位只有退休党员,没有流动党员,党支部经常通过电话联系、上门慰问等方式与2名退休党员保持联系,确保退休党员能按时参加党支部的各项活动。

五、存在的问题

公司在贯彻落实先进性长效机制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上,学习培训方面搞得多,加强实践锻炼方面比较薄弱,党员活动形式单一。

六、下一步打算

司长范文篇10

回顾过去的两年,卫生系统组织人事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卫生改革和发展这个中心,抓住重点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国各地卫生人事人才工作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

(一)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开发卫生人才资源。

1、深入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制订人才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部党组印发了《卫生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意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卫生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从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对下一步重点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卫生厅局普遍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天津市卫生局同30家局直属单位签订了《人才队伍建设责任书》。浙江、江西、甘肃省成立了全省卫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天津、浙江、广东、湖南、福建、青海等省已经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卫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很多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卫生人才工作。

2、深化职称改革,不断完善社会化卫生人才评价体系。

在前几年颁布《临床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基础上,我们又与人事部联合印发了预防医学、药学和护理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我们积极协调组织有关单位,顺利组织完成了20*和20*年度全国卫生专业初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全国共有107万余考生参加考试,开考专业108个,通过率为55.1%。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结合本地情况不断探索高级职称评审考评结合的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方法。浙江省研究起草了《浙江省乡村高级卫生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和聘任规定》。安徽省制定了《农村卫生单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3、制订有关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0*年4月,我部与人事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新聘人员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定期到农村服务的规定》,继续推进城市卫生人才支援农村工作。北京、湖南、福建、青海、广西、河南、吉林等省市严格执行城市医生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农村服务一年的政策。不少省市还结合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积极开展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工作。云南省出台优惠政策,规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卫生院工作,本科生工作满5年后,自愿留在乡卫生院工作,由各级财政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5万元,工作满7年后,再补助2万元;职称考试不受外语和计算机分数合格标准限制,考试后达不到全国标准分数线者各科可下调5分,享受省内标准。浙江省卫生厅设立了“浙江省扎根农村优秀卫技人员奖”,通过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扎根农村,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青海省实施“两头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基层适宜卫技人员培训工作,制定了具体文件加强农牧区的卫生人才队伍。湖南省组织开展了卫生科技特派员工作,选派的20名省级卫生科技特派员到湘西自治州的10个中心卫生院工作。广西大力实施“对口支援”,20*年组织342所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支援385所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甘肃认真实施了“人才扶贫”工程,改善西部农村卫生力量薄弱的现状。吉林省下发《关于试行城市医生定期到农村服务的意见》,认真落实卫生部、人事部《关于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新聘人员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到农村服务的规定》。江西省召开了全省农村卫生人才工作会议,开展卫生人才服务团活动,从省直医疗卫生单位选派高级专家组建卫生人才服务团,下派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挂职服务1年;每年选拔100名左右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广东启动“卫生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工程,每年选派100名左右卫生行政管理干部、卫生技术骨干到山区县卫生机构和卫生局挂职服务。四川组建离退休高级专家顾问团,帮助基层特别是边远地区卫生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安徽省在全省公开招募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每年列支300万元作为招募专项补助经费。湖北省制定《2006-2010年乡村医生教育培训规划》,推动乡村医师向执业医师转变。

4、继续加强高层次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重视学术带头人与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创造条件,使优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精神,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01年,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制定了《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建立了一个覆盖整个卫生系统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选拔激励机制。选拔工作及表彰大会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力地带动了各地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经建立了包含695名突贡专家候选人的专家数据信息库,涉及80多个专业领域,使高级卫生专家库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各地也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实施“十百千”卫生人才工程,加强对优秀中青年卫生人才的选拔培养。天津实施“131人才工程”,不断完善人才选拔、人才培养和人才资金资助管理制度。浙江省开展特级专家评选活动。海南加大资金投入,吸引高层次卫生人才。江西省制定下发了《全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选拔管理办法》,组织实施“222”卫生人才规划,即从20*年起争取三至六年内,选拔培养20名左右的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中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层次人才、200名左右的全省卫生系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00名左右的全省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队伍。河南实施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四川组织开展了第五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的评选。山东实施卫生领域“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确定了首批4个“泰山学者”建设岗位,特聘专家的选聘面向国内外全面展开。河北省选拔技术骨干到国外和北京上海等地进修学习。

5、积极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关于“要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的管理队伍”精神,在总结北京、河北、上海、青岛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试点经验和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需求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积极研究并印发了《卫生部关于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的实施方案》,建立了由卫生行政领导、高校校长、行业协会领导、管理专家等组成的全国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专家管理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专家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定了《全国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大纲和课程设置》等配套文件。成立了医院管理专家委员会,开展了培训教材编写和管理岗位培训的网络课件制作。各地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管理干部的培养。山西制定出台了《卫生管理干部培养管理办法》,采用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等有效手段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云南省组织21名人事干部赴清华大学参加综合培训,选送50名州市卫生局长和厅直属单位院长到上海市卫生部门挂职学习。青海省举办卫生局长培训班和县级以上医院院长培训班。广西卫生厅要求所有乡(镇)卫生院院长,在上任前应到自治区卫生厅认定的培训机构进行3个月到6个月的管理技能培训,并要求每两年接受至少1个月的岗位培训。卫生厅负责轮训卫生院正院长,20*年,卫生厅已组织培训了1328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四川积极争取支持,对130余名乡镇卫生院长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

(二)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队伍建设。

1、抓制度建设,强化干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干部工作的保障。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卫生部和各地进一步加强了干部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卫生部党组制定下发了《关于落实(20*-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的指导意见》,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干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山东制定了《20*-2010年厅直单位领导班子建设规划》和《厅直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实施办法》,湖南研究制定了《省卫生厅党组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程序》,福建省制定了《卫生厅处级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江西、广西、河北等也制定了干部人事工作的一系列制度。

2、继续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深化干部制度改革。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考察任命相结合的选任制度。卫生部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报社等直属单位副职进行了公开选拔,20*年对机关空缺的33个处级岗位,在机关内部实行竞争上岗,共有28人通过竞争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湖北以公开选拔为突破口,深化卫生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对4个厅直单位的法人代表进行公开选拔和招聘。吉林省公开选拔了省康复医疗中心(省南湖医院)主任(院长)和省医院院长。广东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西安市卫生局对机关和局直20多个院处级职位实行了公开选拔。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使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同时也发现和储备了一批优秀的后备干部。

3、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两年来,按照《条例》规定,各地在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扩大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普遍使用了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等。最近我们对15个直属单位补充副职普遍进行了民主推荐和机关近30多处级岗位进行内部竞争上岗工作。青海、山东等省还实行了任职目标责任制。

4、加强干部的培训、挂职锻炼、交流轮岗。

干部培训、挂职锻炼、交流轮岗是提高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按计划,组织干部参加了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举办短期的培训班及国外考察团,开展西部地区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等。结合干部调整,通过援疆、援藏、挂职扶贫等形式,加强了干部交流、轮岗力度,20*年,我部接收西部地区司局级挂职干部2名,机关和直属单位交流干部11人,参加援疆11人、援藏2人、西部挂职1人、阿坝扶贫1人,安排西部地区13名卫生管理干部到部直属单位挂职半年。

5、完善机制,加强干部监督工作。

两年来,各地不断完善机制,加强了对干部工作的监督。卫生部党组制定了《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人事、党委、监察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地还建立了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干部谈话、离任审计制度等制度。

(三)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

自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在卫生部党组的领导下,经过调查研究、制定文件、先行试点和整体推进四个阶段,各地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人员聘用、工资分配、后勤社会化、人员出口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阶段性成果显著。

1、积极推进聘用制,开展科学的岗位管理。科学的岗位设置是进行人员聘用的基础,在国家还未出台岗位设置标准之前,一些地方都已经在科学设岗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吉林省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暂行办法》的规定,依据各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在机构编制部门确定的职责任务、机构规格、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内,按照科学合理、精简高效、动态管理的原则,分别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天津、上海等省市对岗位分类管理进行了摸底调查,拟订岗位分类管理指导原则。山东省潍坊市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实行院长聘任制,推行院长职业化等一系列措施。

2、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了积极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中,各省市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山西省实行绩效工资不与业务收入挂钩的新制度,这是一项以省肿瘤医院为代表的通过自主创新而形成的全新收入分配方式,杜绝了“科室承包,开单提成,医务人员奖金与所在科定收入直接挂钩的分配方法”,通过综合目标考核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病人费用,提高了社会效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加大活工资比例,对责任大、要求高、对工作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岗位,确定较高的工资标准。拉开关键岗位与一般岗位、优秀人才与普通人员的收入差距。对于引进的对本单位发展有关键作用的重点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试行协议工资制。

3、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后勤管理市场化运营机制。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后勤保障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管理,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青海省卫生厅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厅属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各单位都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中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人员一次性划转到位,同时,对占用和经营的部分国有资产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保值增值。福建省厦门市下发了《关于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合同制工人实行编制外管理的通知》,对财政核拨经费和财政核拨补助经费的事业单位1983年1月1日以后招收的编制内合同制工人退出编制,有效改善了医院人员的结构比例,突破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人员身份的瓶颈。

4、不断探索未聘人员的安置办法,多渠道妥善解决人员出口问题。陕西省对未聘人员,主要采取了以内部消化为主的办法:即鼓励未聘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去为群众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组织相应的岗位技术培训;转岗分流,顶替临时工岗位;实行内部待岗,由人才交流中心对其托管;对新进入人员实行公开招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卫生局人员“出口”有序化,在聘后管理中重点落实三稳:解聘工作严中有稳,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待岗期间稳中有进,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给落聘者提供获得上岗的机会;转岗分流稳中有序,在原单位为其办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基础上,妥善分流安置。河南省郑州市卫生局直属医疗卫生单位未聘人员中,除去到龄正常退休或符合条件予以辞退的人员外,其余的通过转岗、内部调整、二次上岗等渠道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四)严格执行管理条例,加强社团管理。

1、加强民间组织的管理,使民间组织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卫生部制订了《卫生部业务主管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卫生部关于部机关对社会团体管理的若干规定》。针对民间组织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卫生部还制订了有关社会团体开展表彰活动的管理办法。在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后,我部正在制订《卫生部业务主管基金会管理办法》。同时我们通过加强培训、推荐年富力强的干部到民间组织工作等措施,不断提高民间组织负责人的领导能力。自1998年以来,为顺应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在对现有的民间组织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服务整个卫生事业的精神,卫生部新成立了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等8个民间组织。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6个民间组织进行了更名并调整了职能,使民间组织的布局和职能更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2、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我部民间组织在领导班子的带领和广大会员的支持下,围绕卫生部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了大量工作。有的发挥科普宣传主力军作用,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积极参与卫生改革;有的发挥专家优势,为政府工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科技工作者和会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有的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扶贫救困,把政府和社会的温暖送到贫困地区和弱势人群。民间组织的这些工作,对推动卫生改革与发展,提高医学科技水平、繁荣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卫生人事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对人事人才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系统性思考和研究还不够;卫生人事人才工作发展还平衡,有些方面改革力度还不够大,抓落实不够到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新鲜经验,进行具体指导的力度还不够;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几点体会

两年来卫生组织人事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着全国卫生重点工作任务,切实加强卫生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回顾两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一定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全国卫生工作的重要部署,围绕部党组的中心工作,积极推进组织人事工作。

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卫生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部党组确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卫生组织人事工作。比如:围绕着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精神,积极协调中央编办、人事部,批准了我部组建疾控局和卫生监督局的方案,并且大幅度调整了卫生防疫津贴的标准。组织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工作,完成了贵州、河北、山东等17个省区市的培训任务,共计培训达3000余人。又比如,按照部领导指示,围绕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结合我部卫生干部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卫生部机关各司局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已在去年底做了试评估。

(二)一定要紧紧抓住重点工作,带动和促进人事工作全面开展。

一年来我们坚持集中力量抓大事,抓好大事促全局,不断从整体上推动工作。去年卫生部和各省卫生厅都集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我们按照部党组要求,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摆在首位,力量上全力以赴。我们与机关党委等主动配合,抽调大批骨干人员,积极参与这项中心工作,同时结合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带动和促进了组织人事工作的全面开展。比如,在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队伍建设上,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作为必须程序,认真执行任前公示、任职试用、轮岗交流等改革措施,完善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考察任命方式相结合的选任方式,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提高了干部素质。再比如,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是党组重点工作,我们组织了两院院士遴选推荐;启动了*-06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推荐工作;开展了部直属单位和中直机关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开展了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的一些筹备工作。我们采取到西部举办培训班,接收西部专业技术骨干和基层领导干部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支援西部人才建设。通过抓紧重点工作,带动卫生人事人才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一定要注重协调配合,努力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

人事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反复协调,与科教部门提出了理顺机制、整合资源、提高效益,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工作的设想。经过专家多次研究论证,与人事部联合印发了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为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协调有关单位,落实了“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接收工作。同时又接收西部地区选派了几十名业务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分别到部直属单位进修学习,挂职锻炼。利用卫生援疆支援西部项目,组织了多期卫生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班。顺利完成了直属单位到革命老区安徽金寨的医疗服务工作。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继续坚持组织人事部门与党委、纪检监察部门在有关干部党风廉政方面的工作沟通和联席会议制度。

(四)一定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关键在狠抓落实。一年来,我们注意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督促检查。比如,为做好今年全国卫生中初级职称考试工作,我们组织了6个检查组到十几个省督促检查,保证考试顺利完成。为了解基层人才队伍状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证支援革命老区卫生服务、援疆挂职等工作,落实和推动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开展,人事司多次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五)一定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

比如,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深入调查,开展了《卫生事业单位分配制度》课题的研究,并获人事部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比如,根据中组部有关规定,完成了《部党组管理干部职务名称表》的修订工作。为配合即将实施的《公务员法》,我们修订了机关公务员人事管理办法。比如,会同医科院研究提出了医科院机构编制调整方案。召开了卫生部业务主管的民间组织工作会议,进一步理顺机制,规范了工作程序和要求,研究提出了基金会管理和社团换届工作的管理办法等。

(六)一定要着力抓好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

一年来我们结合先进性教育,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自身建设,通过先进性教育和自身建设促进组织人事工作。坚持抓好人事部门的思想政治建设,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健全民主集中制,班子成员加强沟通,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不断完善制度,坚持从严管理,加强人才培养,进行轮岗交流,强化基层锻炼,不断提高人事干部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服从和服务卫生工作的大局,努力做好今年的卫生人事工作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高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医疗卫生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今天上午高部长又做了重要讲话,对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这些重要精神,我们要认真领会、组织学习并在人事人才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2006年卫生人事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人事工作和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人事人才工作,围绕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大局,突出贯彻人才强国战略,以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抓好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做好以下十项工作,为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一)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落实“十一五”卫生规划。

一是组织专门课题,开展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研究,对我国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卫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情况及卫生人才流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掌握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卫生管理以及西部地区等各领域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了解目前各地在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和队伍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效果,了解目前卫生人才流动的总体态势,认真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加快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卫生人才工作、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引导卫生人才合理流动、科学合理的配置卫生人才资源以及制定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提供有力依据。二是各地卫生人事部门要紧密结合“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点任务,研究提出本地卫生人才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做到规划科学合理、措施有力可行,为“十一五”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加强对各地人才工作的调查研究,了解各地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新举措、新近展、新情况,交流各地的经验。

(二)继续加强农村、社区和西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充实基层卫生队伍。3月初,人事部与我部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计划政府出资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这项工作上半年就要组织实施,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卫生人事部门一方面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这项工作。同时各地也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贯彻中央精神,研究制定本地引导和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将贯彻落实政策规定与项目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将落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累计服务满1年的规定”与“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作”项目结合起来。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与中编办研究社区卫生人员编制标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研究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聘用办法。三是今年我们申请了专项经费,设立了“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和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我部将安排部分经费用于西部农村卫生技术骨干的培养,拟从西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拔100余名业务技术骨干到所在省的医疗卫生机构进修1年,希望有关省市区卫生厅局按照要求认真做好人员选派、人员接收、进修培养以及管理考核等工作。四是继续根据中组部的要求,指导部直属单位做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接收培养和“博士服务团”成员选派工作,为西部地区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五是落实好卫生援疆工作,为新疆自治区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帮助边疆地区培养业务和技术骨干。

(三)完善卫生专业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做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评审工作。

一要继续完成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截止目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的标准条件均先后印发各地,《其他卫生技术高级专业资格标准条件》也已经完成了第六稿的讨论修改工作,今年将与人事部联合印发,从而全面完成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按照卫生部人事部《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改革完善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评价方式,逐步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今年卫生部直属单位的副高级资格评审将继续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高级资格采取答辩与评审的方式。各地卫生人事部门要会同当地职称工作部门认真研究,采取考试和评审、答辩和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出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三要认真做好2006年卫生专业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今年全国所有省区市全部参加中初级考试,并且考试时间提前到5月27、28日,据初步统计,今年考试人数将达到70万人,卫生考试的规模在人事考试中位列第三(会计考试约150万人、职称外语考试约100万人),各地卫生人事部门要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考试工作万无一失。四要会同有关司局开展专科医师管理制度的研究。

随着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卫生行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卫生人才队伍中极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一支队伍。加强卫生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考核工作,对于促进卫生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大力支持下,卫生行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去年我部申报的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医疗救护员三个职业已获批准成为国家职业。目前卫生行业特有国家职业已达17个,为卫生行业技能型人才素质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卫生部主管部门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卫生技能型人才是卫生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充分调动相关单位和人员参与卫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要本着以人为本、对人民群众健康负责的态度,从卫生机构到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加大对无证上岗人员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卫生行业技能人才的从业管理。

(四)以突贡选拔为切入点,推进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卫生部突贡专家每两年选拔一次,面向全国卫生系统,目前已经开展2次选拔。去年11月我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通知,部署了20*-2006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工作,组织各省和直属单位开展候选人推荐工作。上半年我们要组织开展20*-2006年卫生部有关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评选工作,下半年择期召开表彰大会。我们要依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以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高层次人才选拔机制,完善卫生系统高级专家的选拔机制。不断充实完善高层次卫生人才库,加强与高级专家的联系。各地要充分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创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建立本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库,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高级专家,要加强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进行表彰宣传和奖励,大力推动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带动整个卫生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五)积极推进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工作,提高卫生管理干部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的通知》要求,积极做好医院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社区卫生管理、乡镇卫生院管理四类管理岗位培训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快培训教材编写和网络培训课件制作的进度,完成各专家委员会和师资库建设。目前医院管理专业的教材和网络课件已完成。我们按照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分类实施,共同推进的原则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工作。明确卫生部和各省在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中的任务和职责,加强沟通与协作,以医院管理干部岗位培训为起点,共同推进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工作。一是今年我们将选拔25名卫生管理人员,举办一期高级卫生行政人员培训班,在清华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培训一个月。二是今年我们将利用“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和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经费,举办数期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有关省市卫生厅局要积极组织学员参加。三是在开展医院管理岗位培训的同时做好其他专业的岗位培训准备工作。希望大家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推动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工作。

(六)认真学习和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是2006年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重要意义,通过公务员法的顺利实施,完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公务员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证。一是要抓好《公务员法》的学习和培训工作。要会同有关部门完成机关公务员法全员培训工作。并将公务员法的培训列入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培训课题。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公务员法》。三是积极稳妥地做好公务员登记工作,合理确定机关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做好非领导职务的设置与管理。四是落实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等各项组织工作。五是抓好卫生部已有公务员条例配套法规的清理工作,修订完善有关管理办法。

(七)抓紧做好组建卫生部疾控局和卫生监督局的有关工作。

做好卫生部疾控局、卫生监督局和中国疾控中心、卫生监督中心的职能调整、机构设置的工作。做好新增加的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的使用与管理工作。做好卫生部疾控局、卫生监督局和其他有关司局人员补充和招录工作。

(八)按照中央关于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部机关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做为干部选拔工作的必须程序。要继续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考察任命相结合的选任方式。要结合干部调整,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基层锻炼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二是改进和完善考察办法。要建立和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要通过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等方式方法,深入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当前特别要注意对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执行民主集中制、求真务实、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察。三是加大干部培训的力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按计划继续选派干部参加党校、行政学院的学习,根据需要有针对性举办短期培训班,同时创造条件举办国外专题培训。四是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坚持组织人事部门与党委、纪检监察等部门参加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制度。

(九)总结推广各地经验,进一步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认真总结近几年来的改革成果,加强地区间交流。在不断推进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中,各地根据国家和卫生部的有关政策,都制定了具体的意见和实施办法,在前面的工作总结中我已经提到了各地的一些做法,大家都还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应该认真总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地区间交流。

二是继续贯彻落实三部委文件,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在深入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要注意聘用制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从用人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真正地调动起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和《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范本)》的规定,各省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实施的具体办法,规范事业单位招聘行为和聘用合同管理。适应分类推进事业改革的要求,探索实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事业单位人事仲裁法律法规和组织机构。

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当前人事制度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深化改革的任务越来越重,解决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对人事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实施公务员法、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中,将会遇到更加复杂的情况和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建立健全干部调研制度,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改进调研方法,注重调研成果应用,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今年的调研工作要围绕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政策法规实施中的操作性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推动工作。重点调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按照国家卫生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符合当地特点和具体情况的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特殊岗位津贴规范意见,形成鼓励创新、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坚决杜绝个人收入单纯与医院和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②研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包括岗位设置应考虑的因素、岗位分类和结构比例、现行的管理制度如何向岗位设置管理过渡等;③根据高部长在今年全国卫生工作会上的讲话要求,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下达医院院长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责任,加强对医院院长职责和分配待遇的研究,细化职责要求;④研究如何规范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的管理;⑤研究在聘用制中如何处理编内编外人员同工同酬问题;⑥研究如何改进和加强事业单位人员与工资总额计划分类管理;⑦研究卫生事业单位如何推进后勤社会化问题。

(十)规范民间组织,进一步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