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9:50:36

河南省范文篇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经济体。但截止到2016年末,全国还有3023万贫困人群平均收入不足2000元[1]。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贫困发生率由10.2%降低到3.8%,政府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超过2500亿元,但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仍然不容乐观。因此不断加大扶贫的力度,最大程度的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仍是本届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2]。贫困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不仅只是经济问题,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传统的由政府直接救济贫困人群的财政扶贫模式,已经出现了诸如可持续性差、解决贫困不彻底等问题,需要对传统的财政扶贫进行模式创新[3]。而金融扶贫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改革创新,因此,金融扶贫在解决贫困问题上被给予了高度期望,已经成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创新扶贫模式的战略方向[4]。

二、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17个地级市,5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8个县。截至到2015年底,河南省总人口约10722万人,贫困人口超过500多万。近年来随着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到2016年末就有高达188亿的扶贫资金,助力河南省实施金融扶贫[5]。随着河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得到了很大发展[6]。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逐渐增多,扶贫力度逐渐加大;目前河南省初步形成了多种类型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以金融合作为主,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7]。河南省的金融机构逐年增多,扶贫力度也逐年加大,一方面,伴随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目前河南省每县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截至2016年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50家,同年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截至2016年末,河南省已建立村镇银行1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6家,为20多万贫困户摆脱了贫困[8]。第二,农业保险不断得到发展。近几年,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步伐加快。2007年,河南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初步选定在洛阳市、三门峡市开展小麦保险,在修武县开展烟叶保险,在偃师市开展肉鸡养殖保险。当年全省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就达到25.5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26倍,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0倍,赔款支出同比增长25倍。截止到2016年,河南省承保品种趋于多样化。农村小额保险在全省40个县乡的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先后为65万农民提供保险。

三、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

基于对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来看,实施以偏概全的政策措施是不适合的,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开辟多种金融扶贫模式,因此总结了几种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1.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机构、扶贫组织、金融监管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较小规模的扶贫方式。鉴于中国的国家性质各种政策的实施避免不了带有政府色彩,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和唯一主体,为基层贫困人口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如此将资金逐层的分配给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户手中,政府扮演资金的提供者,贫困人民是资金的使用者,政府将资金贷给贫困人民,鼓励他们积极创业,摆脱贫困,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风险,政府再提供资金支持。此种模式造成了基层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过于依赖,失去了基层组织应有的灵动性作用,此外由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让贫困对象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贫困主体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以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无法从源头上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无法解决农村贫困的根本问题,使得农村返贫率较高。另外此模式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使多元化的监督制度及相关实施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最终使政府的扶贫任务变得艰巨而沉重。2.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此模式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主导的,通过不断革新质押、担保和抵押的形式,创新贷款产品来达到金融扶贫的效果的模式。以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为主要的领导者,借助与贫困户的生活有关联的组织来提供担保,通过创新技术应对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冲击,同时也在各自的行业范围内革新各种扶贫方式,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条件帮助贫困农民贷款、教会农民技术、帮助农民经营、助力农民增收、保证农民还款,另外还成立“专业队伍”,通过把贷款审批权主动交给农民等的方法,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但同时金融机构是盈利性的机构,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这与扶贫的本质相冲突,金融机构在做出相关措施时必定会建立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而制定,因此,此模式并不能帮助贫困户完全摆脱贫困。3.以企业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该模式是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以欠发达地区的特色产业为营销对象,例如:贫困地区的纯天然蔬菜,野菜,特色地貌为旅游景点等,利用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帮助为主要手段,推进产业化的金融扶贫。以企业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现实性。在各种金融扶贫模式的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依靠以政府为主导的或者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扶贫模式是无法长期有效果使贫困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金融扶贫与企业扶贫相结合,可以使扶贫效果更加明显,更加突出,更加理想,该模式可以为金融精准扶贫“造血”而非“输血”,但是该模式是需要有强大资金支持的,因此对金融机构和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灵活性较弱,此外也需要贫困人民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4.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该模式是由社会上的各种组织主导的,以农村信息化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项目为主体的金融扶贫活动。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的特色是发挥社会民众的力量,积极参与到金融精准扶贫的活动中来。和其他模式相比,该模式社会参与度较高,以非营利为目的,社会监督性较好,但获得金融资源较分散,资源量较少。由该模式产生的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较低,以当下河南人民的综合素质来说,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扶贫模式的可实施性较弱,与当下贫困地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相冲突。

四、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主要模式的比较研究

不同的金融扶贫模式下,贫困户会得到不同的扶贫效果,对于有着不同信用级别的贫困户,得到的金融支持力度是不同的。信誉比较好的贫困户即有一定的偿还能力的贫困户会非常容易的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对于偿还能力弱一点的贫困户,会较容易的得到商业银行的提供的金融支持;对于偿还能力一般的贫困户,会较容易得到政府提供的金融精准扶贫的帮助,这类贫困户得到的一般是技术上的支持;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但其他条件都没有的贫困户是难以得到金融机构扶贫的支持的;对于最差级别的贫困户更是难以得到金融扶贫的支持,而这类贫困户恰恰是非常需要得到金融扶贫的关注但同时也是扶贫难度最大的一类人。本文就河南省的四种主要的金融扶贫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先从优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在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中,政府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非常多的金融资源,扶贫的范围也是最广的,力度也是最强的,保障性是最好的,贫困户对其的依赖性也是较强的。第二,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拥有最多的可以调动的金融资源,可持续性较好,是目前河南省范围内运用的最主要的扶贫模式。第三,以企业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需要有特色的产业为基础,自控性较好,需要有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信用风险较低,可以自主自由的经营。第四,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可以获得社会上的资金支持,贫困户能亲自参与,社会监督性也是最好的。从劣势角度分析来看,第一,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针对那些偿还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各方面的担保条件不好的群众,此模式缺点是可持续性较差,监督性不到位。第二,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则是支持那些偿还能力、信誉较好的贫困户,追求利润,涉及的贫困户相对来说是最少的,不能让那些真正贫困的人民受益。第三,以特色产业为营销对象的企业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规模较小,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强。第四,以社会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针对的是资信情况最差级别的贫困户,获得的金融资源相对最少,覆盖面积较小,此外该模式的管理机制的不成熟,责任分工也不到位等。表1列举了四种模式的优劣比较。 上,简单的总结了四种模式的实践效果,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以政府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主要针对的是资信最差的贫困户,由于贫困户总体的资信状况不是很好,因此该模式的覆盖范围广,以政府为主导者,可动用的金融资源较多。第二,以产业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次优级的资信相对较好的贫困户,需要有特色产业为基础开展工作,有着一定的条件限制,因此来说覆盖范围较小,由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导,可动用的金融资源较多,但同时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依赖性也较强。第三,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主要针对资信情况最优的贫困户,由于贫困户都是比较困苦的,该模式使得真正贫困的群众没有受益,因此来说覆盖范围最小,由金融机构主导,可动用的金融资源最多。第四,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主要针对资信情况最差的贫困户,该模式让贫困户参与到其中来,得到贫困户的支持,因此覆盖范围最广,由社会上的扶贫组织为主导,可动用的金融资源最少。如表2所示:五、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利用金融支持扶贫,是我国开展扶贫工作的必然选择。国外有关金融支持扶贫的研究已经深入开展,已然取得了很多的实践成效。国内情况虽不及国外,但也做了许多有益尝试。本文以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研究为例,通过界定金融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分析了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总结了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第一,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扶贫范围较广,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可获得的金融资源较多,但扶贫的可持续性较差,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创新的能力不高。第二,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可获得的金融资源是最多的,但针对的是最优的贫困户,因此扶贫的覆盖范围最小。第三,以产业为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自控性较好,使得贫困民众能参与进来,自己摆脱贫困,但需要有特色产业为基础,对金融机构和政府的依赖较强,灵活性不够,覆盖范围较小,可动用的金融资源较多。第四,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贫困户的参与程度较高,覆盖的范围也是最广的,但管理机制不成熟,获得的金融资源最少。因此,在对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推动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贫困户的信用。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的地位和作用、规范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提高农民的信用度,同时可以使金融行业“精准扶贫”政策有法可依,并保持统一标准。第二,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间要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通过不断的创新两者之间合作的平台,促进政府与商业银行两者之间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共同帮助贫困人民早日摆脱贫困。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贫困户群众的积极参与。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切实改善贫困人民的窘困生活条件,才能极大的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广大民众的智慧,共同致力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工作。第四,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促进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对金融扶贫模式进行检查,并根据欠发达地区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原有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培育特色产业是金融精准扶贫“造血”而非“输血”模式创新的重点,因此贫困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进行金融扶贫模式的创新。

作者:王铮 李雷 卫金金 蔡璐璐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文松.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03):15~24.

[2]张玉丽,何玉,付文华.金融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实证分析[J].社会视点,2016,(06):209~210.

[3]尤圣光.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研究[J].当代经济,2016,(05):62~65.

[4]刘静.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郭挺.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探索[J].时代金融,2016,(07):48~52.

[6]王帅,冯晓光.吉林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6,(04):17~21.

河南省范文篇2

劳动合同书

甲方性质

地址

乙方性别出生年月

现住址

身份证号码

甲方乙方

为建立社会关系,明确权利义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在平等自愿、协商—致的基础上,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劳动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限类型为期限,自年月日起,至

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为月,自年月

日起至年月日止。

第二条工作内容

1、甲方根据生产(工作)需要,安排乙方在:生产(工作)岗位,并为乙方提供必要的生产(工作)条件

2、乙方应服从甲方所安排的工种、岗位,按照甲方关于本岗位生产(工作)任务和责任制要求完成规定的数量、质量指标和生产(工作)任务。

3、乙方的生产(工作)任务为:

4、甲方根据生产。(工作)需要,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调换乙方的工种成岗位。

第三条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1、甲方必须健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对乙方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

2、甲方必须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劳动防护用品。

3.甲方须按国家规定对职业危害的乙方进行健康检查。

4.甲方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保护乙方在生产(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甲方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时有权拒绝执行。甲方安排乙方从事特种作业的,必须按国家规定乙方进行专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资格或者乙方已经培训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第四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甲方安排乙方执行

工作制。

(1)执行定时工作制的,甲方安排乙方的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工作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2)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或不定时工作制的,其工作时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甲方应按国家规定保证乙方的休息权利。

3、法定节日期间,甲方应按国家规定安排乙方休假。

4、乙方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国家规定的带薪年休假。

第五条劳动报酬

1.乙方按甲方规定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的,甲方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乙方的工资报酬,每月至少支付一次。其支付时间为工资报酬的标准和办法为

3.乙方试用期临时生活待遇每月为

元。

4.甲方应当在经济给乙方的工资报酬不得违背当地政府的最低工资规定。

5、甲方应当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乙方的工资水平。

6、甲方在乙方完成劳动定额规定或工作任务后,根据需要安排乙方在法定标准二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其劳动报酬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7、非乙方原因造成乙方停工的,甲方必须按当地政府规定支付乙方停工贴或生活费。

第六条保险福利

1、双方必须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等保险)。

双方解除、终止本合同后,甲方必须按国家或地方规定为乙方办理有关社会保险的转移手续。

2、乙方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和在职期间因工、非因工死亡的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4.三方应享受的其他保险福利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劳动纪律

1、甲方应当制定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内部规章制度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2、乙方要严格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的管理。

3、乙方违反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的,甲方有权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条劳动合同的终止

1、本合同期限届满应即终止执行;

2、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的乙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应即终止执行;

3、本合同中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应即终止执行。约定的条件应在本合同约定事项中写明。

第九条劳动合同变更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双方可以协商变更合同的有关内容:

(1)甲方转产、调整生产(工作)任务的;

(2)本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已经修改的;

(3)由于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

(4)乙方身体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

(5)合同订立时依据的其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

第十条劳动合同的解除

1.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2.乙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随时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甲方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3.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但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1)乙方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甲方另行安排王作的;

(2)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经过甲方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双方不能依据本合同第九条规定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

4、甲方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经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所取工会或者职的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解除本合同。

5、乙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不得依据本合同第十条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解除本合同:

1、患病或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的;

2、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6、乙方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医疗终结,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不得依据本合同第十条第三款、第四款解除本合同。

7、乙方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未按照本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十一条双方约定的其它事项

(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第十二条经济补偿和违约责任

1、甲方依据本合同第十条第一款、第三歉、第四款约定解除本合同时按照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给予乙方经济补偿。

2、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和《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的规定、给予乙方经济补偿和赔偿:

(1)克扣或者无故拖欠乙方工资的;

(2)拒不支付乙方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3)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乙方工资的;

(4)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照国家规定给子乙方经济补偿的;

(5)违反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造成

(6)甲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对乙方造成损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解除本合同或者违反本合同舍中约定,对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三条劳动争议处理

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任何一方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有关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书面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四条本合同中乙方的各种待遇如低于本单位集体合同规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执行。

第十五条本合同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本合同双方各执一份,涂改或未经授权代签无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签订时间:

代人理(签章)年月日

河南省范文篇3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基地和原料工业基地的河南省,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层面规划战略的实施,近些年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步入“快车道”,GDP总量迈上4万亿台阶,并持续位于全国第五位,GDP增速持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比较来看,产业结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三次产业构成不断优化

从历年来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9.8%降为2000年的23%①,2017年更是降为9.9%;相应的第二产业比重却由1978年的42.6%上升为2011年57.3%,而后开始下降,2017年降为47.7%;第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17.6%上升为2000年的31.6%,2017年进一步增至42.7%。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构成的变化基本符合河南省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经济特征,即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2017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9.6:47.7:42.7,仍然属于明显的“二三一”型。但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又出现了与前些年不一样的变化,即第一产业占比仍然保持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占比由上升转而出现了下降,而第三产业占比加速上升,与第二产业占比差距越来越小。2010年河南省的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6、10.9、-17.5,而到了2017年就变成了1.7、7.2、-8.9,这些变化反映出了河南省近些年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

二、产业内部转型态势明显

从第一产业来看,近些年农林牧渔传统农业的比重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农业的增长速度。如2016年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增速是9.7%,远高于农业的增速5.2%。从第二产业来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主导产业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和高技术产业增速远远大于传统产业增速和高耗能产业增速。2017年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44.6%;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4.2%;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1%;高技术产业增长1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工业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2.7%。当然,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在产值中仍然占比较高。从第三产业来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构成比例以及发展速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如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业占比从2005年的19.67%降为2016年的11.46%,增长速度也由9.2%降为4.8%。而以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则快速发展,占比也迅速上升。如金融业,占比已从2005年的5.71%增加到2016年的13.35%,且近几年的增速均明显大于传统行业,平均增速在20%以上。

三、产业就业分布日趋合理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80.6∶10.5:8.9,上升为2000年的64.0∶17.5∶18.5,而后到2016变为38.4∶30.6∶31.0。第一产业就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其中,第二产业近三年比例保持稳定,第三产业仍保持上升趋势,且第二产业比重在2006年超过第三产业后,至2016年第二产业比重再次被第三产业超过。因此,从三次产业就业所占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劳动力正逐渐从一次产业转出,并向二次、三次产业转移。但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全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27.7∶28.8∶43.5)看来,我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仍然较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当低,所以,河南的产业结构仍然有待进一步升级与优化。

四、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趋于良好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的过程。较早的研究者依照配第—克拉克定理,一般使用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而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学者的不断研究,不断创造出新的指标,以更好反映产业结构的调整效果。其中干春晖等(2011)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本文借鉴该方法,同样以该指标来测算河南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体变化如图1所示。由图1不难发现,河南省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在最近几年没有明显缩小的趋势。就河南省自身变化来说,产业结构高度化在2001—2012年水平下降,2012年之后呈较快上升趋势。

五、产业结构协调程度向好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从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学者们也研究出了许多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测量指标主要有Moore结构值、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泰尔指数、多样化指数等。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进行测评。其计算公式如下:TL=ni=1Σ(YiY)ln(YiLiYL)其中:Yi表示产业i的产值,Y表示整个产业的产值,Li表示产业i平均从业人数,L表示整个行业的平均人数。由图2不难看出,我国和河南省的泰尔指数自2003年后除个别年份外基本处于下降的趋势,且河南省的指数基本保持在全国之上。这说明我国及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断变好,但是河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六、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还是产业内部的结构,以及其它方面的测度都处于相对落后水平。目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依然是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以及三次产业内部传统行业占比较高、新兴行业及高科技行业占比较低。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因而,今后河南省还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力度,以提高增长质量,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甘春辉、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2]孔喜梅、张青山、陈丹丹: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研究———基于2004—2013年数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3]杨家伟、乔家君: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与机理探究[J].经济地理,2013(9).

[4]林宪斋:后危机时期河南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河南省范文篇4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主体博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土地流转问题是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和推进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才能消除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利用率低下,缺乏科技投入及农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也才能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

一、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意义

从农村土地流转的文献看,由于农村土地流转一直被鼓励,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已经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在如何流转方面,现有的文献主要侧重于对各地案例的介绍性研究,而对新的制度安排为何会出现、为何会以这种方式出现、会产生什么后果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土地流转的动力,非农就业机会少被认为是土地流转的主要障碍因素。但农户中有劳动力非农转移并不必然导致土地流转,因此而产生的土地供给也不一定会导致规模经营。因此,理论界需要进一步关注什么情况下农户必会参与流转?要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现有的文献对这些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即使有些文献有所涉及,一般把农户看作同质的,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这些不同类型的“农户”对农村土地流转有不同的评价,进而有不同的诉求,对流转的对价也有不同的需求。单一的土地流转模式只能满足某类农户的需要,强制推行一种流转模式势必将损害其他类型农户的利益。

二、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流转对农户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土地流转的经验积累阶段,不断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土地流转的初期纠纷较多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回顾研究的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土地,侵害农民利益,村委会和地方政府等成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农民的流转意愿受到行政强制力的影响(胡荣华等,2007;冯炳英,2007;季希富,2007);二是土地流转中合同纠纷问题较多(吴晗,1999;庞丽铷,2009等);三是农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农民利益难以保障(葛丽芳,2011)。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土地流转效果的研究主要在规模经营、非粮化和农业效率等方面。

三、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本文以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是土地流转供给的主要因素为研究起点,认为集体土地的确权颁证是土地流转的基础,产权因受到限制而降低了产权价值,但如果和不参与流转的零收益相比,理性的农户仍会选择流转。本项目的研究将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以农户的分化为基础,研究在确保农民和集体土地权益的前提下,为了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需要什么类型的土地流转模式,这种流转模式面临什么样的制度障碍和客观条件,该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加以避免,并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分析其内在机理和本质,与理想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差距存在的制度原因及问题解决的政策方向,为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定合理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提供有益参考。提出如下对策:(1)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形成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经济的互动,推进了城乡体制一体化的实现;(2)当前农村土地产权体系不完整、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完善,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市场、流转收益评估及补偿机制的缺失、农村土地保障功能过强等一系列因素阻碍了城乡土地和劳动力的高效流转;(3)虽然承包地流转进程日益加快,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流转和宅基地流转仍处于隐性流转状态,流转不规范且纠纷不断,对此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鼓励农村土地入市流转;(4)基于主体博弈的视角,应着重从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收益补偿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及构建土地流转信息库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以完善。

作者:路璐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兴,马九杰.不同土地流转模式下的农地经营权抵押属性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17(02):22-32.

[2]谷彬.农村土地流转综合评估与区域分析[J].统计研究,2017,34(1):102-107.

河南省范文篇5

关键词: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大趋势,在全国创新热潮下,各地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科技金融是科学技术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的融资行为总和,是一种技术—经济的新经济模式[1]。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探索逐步成为地区金融和科技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路径。科技创新活动逐渐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资金融通问题成为影响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在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金融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要实现系统性和创新性融合。

一、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9》,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5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0.71%),区域创新能力占全国第19位。河南省在科技金融发展的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以及相应的创新绩效等方面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政府搭建科技与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多方合作,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建立了“河南省科技金融在线服务平台”、“河南省金融产品网络服务平台”等服务性平台。全省共建立创新创业孵化载体365家,开始逐步形成服务于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孵化育成体系[2]。2019年,河南省建成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基地+基金”、“线上+线下”立体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依托郑州、洛阳、新乡3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基地,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推进金融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制度创新,河南省积极探索科技贷款和风险补偿制度。依据贷款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河南省主要依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河南省科技信贷准备金。积极引导合作银行对于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等资产进行相应的抵押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发展科技金融方面,河南省积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要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创投机构多方配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金融服务体系。河南省政府也出台了《河南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进而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较好的营商环境。河南省正处于向高质量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科技金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面临着科技创新发展动力不足、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存在明显缺陷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河南省科技金融的发展,为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创新提供动力。

二、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短缺。近年来河南省研究科技金融发展的人员数量以及相应的经费支持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科技金融专利授权量也大幅度增加。从横向来看,河南省各年度的R&D人员数量、R&D经费内部支出、专利授权量指标和其他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例如同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等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的不足使科技创新力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科技人员数量以及科技创新动力方面的不足成为制约河南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政策出台较晚,支持力度不够。政府政策在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7月10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印发了《河南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进而通过激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从而为科技金融的发展创新更强动力[3]。尽管河南省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出台了一些利好的政策和制度,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政策出台的时间较晚。此外,存在着政策的力度不够大、政策涉及的优惠服务群体范围较窄等问题,在政策执行效果以及执行进度等方面也有待改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往往属于宏观的指导性文件,如何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工作落实,如何进行科技信贷产品创新等都需要相应的具体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三)多元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着多元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科技金融市场体系主要指的是可以推进科技与金融共同发展以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总和,其中包括科技担保体系、科技银行体系、风险投资体系、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体系等相应的市场体系。目前,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着科技型企业担保体系不成熟不完善的问题。由于科技型企业往往需要利用商业性担保得到企业发展的资金,因此政府政策支持的政策性担保、互助性担保等都需要进一步配合。河南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科技银行体系建设也较为迟缓。2018年,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才开始在郑州设立首家科技支行。此外,河南省金融风险投资体系也需要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河南省风险投资具有起步晚、发展较快的特点,也存在着风险投资人才短缺、政府干预过多以及投资观念和意识不足的问题[4]。风险投资资本倾向于传统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融资的成本过高。当前金融市场体系难以服务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其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存在不足。科技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例如广东、江苏、北京等往往强调科技金融的协调发展。有些省份过于强调金融对科技企业的支持,进而忽视科技进步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贡献。科技金融要想更好的发展,需要科技企业与金融业界两者的协同配合。金融机构不仅要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需要依据科技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进而实现两者互动协同发展。河南省属于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差的省份,需要具体针对不同城市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改进,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良性融合。通过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科技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最终使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建议

(一)加快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需要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更多的科技金融人才。河南省共有153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71所,对于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基础。政府牵头,企业和高校配合,采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联合培养[5]。作为融资服务机构的银行、保险、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需要培养一批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科技类储备人才,能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前景和融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级估值。此外,复合型高端人才已经成为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力,地区招才引智少不了人才引进落户政策。河南省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对科技型人才、科研人员的经费支持力度及人才引进政策,使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科技金融建设中。(二)推进科技金融政策落实。建立多维度和全覆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需要科技金融政策的支持。科技金融体系是推进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基础保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存在的科技金融的市场风险,同时激发科技型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动力。整合互助平台、建立多方合作的长效合作机制需要出台相应的科技金融政策来保障。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的直接支持,形成服务科技企业的高效、市场化的金融市场才是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推进金融体系形成,建立服务于科技金融的中间机构和服务平台,都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三)建立和完善多元金融市场体系。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元金融市场体系。政府可以从设立担保基金以及创新科技担保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科技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政府应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适度放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此外,政府还需要积极地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引进风险投资人才,建立统一、权威的主服务平台,进而为河南省的金融科技发展以及科技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支撑。(四)推进河南省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不仅可以推进科技创新,同时还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较充分的地区相比,尽管河南省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建设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市场和前景。河南省在推进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时候,可以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状况,综合使用定量评估、定性评估等相应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同时予以相应的金融资金支持。在予以中小科技金融企业资金支持的同时,也需要与企业实现深度的合作,进而使得自身金融产品创新得以实现,最终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科技金融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金融支持。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研经费和人员投入较少,科技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科技金融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虽然仍存在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短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多元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不足等问题。但可以通过加快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推进科技金融政策落实,完善多元金融市场体系等措施促进科技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汉延.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23.

[2]韩福才,韩玉.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5):47-49.

[3]谢巧燕,赵紫剑,任玥静.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业发展耦合协调研究———基于18地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营销界,2019(43):28-30.

[4]韩鹏.科技金融、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耦合协调度及不协调来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24):55-62.

河南省范文篇6

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2007年第44号公告《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此次政策调整,旨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严控“两高一资”(高消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促进贸易平衡,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有利于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2河南省加工贸易现状分析

河南省从1993年接触加工贸易行业。“十五”期间,河南省加工贸易连续突破了10亿美元、20亿美元大关,2005年进出口累计完成23.6万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0.5%,从2004年开始连续两年保持了全国排名第十、中西部地区首位的好成绩。

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据着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经济发达地区占比更高,而河南省不到30%。河南省约有300家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业务。比如郑州宇通公司专门成立了相关部门,从事加工贸易业务。淮阳县银丰塑料厂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从2000年开始涉足加工贸易领域,已经饱尝甜头。此外,河南省加工贸易业务高度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沿黄河经济带上;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偏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从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这些政策对河南省大多是不利的,钢材、皮张等很多产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河南省加工贸易产品又是有色金属占大头,仅铝、铅、白银三项产品的进出口额今年以来就减少了6亿美元。

目前河南省加工贸易业虽然充满了机遇,但企业数量少,尤其是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少。而沿海地区拉动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主要力量是外资企业,河南省的外向型企业则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06,河南省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河南关于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其中透露,到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0%以上,开展打击走私活动以来,海关加强了对加工贸易进口的监管,同时,通过保证金台账“实转”等方式,试图防范加工贸易走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现行的监管手段降低了通关效率,对正常的加工贸易活动,特别是交货期很短的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活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3加工贸易在促进河南省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的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

总体而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加工环节主要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河南省的加工企业也不例外,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始终处于低端,价值链有待进一步延伸。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方所得实惠较少;大部分原材料和产品市场都在海外,涉及国内产业链条短,对国内经济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都很弱,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不够;还造成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磨擦等。

(2)中西部地区包括河南省难以完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转移。

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部分加工贸易产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求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包括河南省由于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完全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也难形成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2006年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的2.6%。

(3)河南省本土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程度不高。

目前,河南省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龙头企业的投资带动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内资企业融入比较困难。大多数国有和民营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运作,不熟悉加工贸易方式,利用加工贸易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不足。

4河南省加工贸易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策略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当前摆在河南省加工贸易面前的重大课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企业应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转移,通过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化解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二是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三是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着力推动加工贸易向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升级,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从规模扩张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防止河南省简单复制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及其发展模式,切实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还应该坚持突出优势特色产业。依托河南省现有产业配套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加工贸易渠道,逐步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2)抓住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的机遇,做大做强河南加工贸易,因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原材料,而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则不征收关税、增值税等税目。所以河南省的加工贸易企业应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会趁机扩大出口。

(3)由于河南省企业开展的加工贸易业务一般属于进料加工,可以从国际市场采购物美价廉的原料,加工后的成品可以卖到价格高的国家或地区。而且新政策实施后,在河南开展加工贸易不需要占用流动资金。

(4)河南省加工贸易企业应该主动到沿海寻找和自己产业、产品相适应的对口企业,做好嫁接合作。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接单加工生产,由于加工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外方投资者往往是海外接单,然后将订单拿到国内生产,这种做法使得加工贸易企业销售渠道被牢牢控制在外方接单人手中,造成加工贸易企业对外方投资者和中间商的严重依赖。企业首先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所了解。此类企业也需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降低生产成本上面下工夫。

(5)企业应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对于大型的制造企业,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在进行代工的同时尝试树立自己的品牌,积极开拓自己的营销渠道;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资金和销售人员储备相对不足,营销策略的重点应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同时积累资金和行销人员储备,逐步将企业做大做强;对于贸易企业,营销渠道的竞争意味着服务的竞争,只有提供更好、高附加价值的服务,才能巩固与老客户的长期关系,开拓新客户。

(6)加工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增强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首先,加工贸易具有很强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溢出效应”,加工贸易的配套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竞争力提高后,这些配套企业可能同时也为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配套。这样,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也会相应得到提高。而且,加工贸易配套企业制造能力的发展,还为一些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扩大一般贸易出口。例如,深圳中兴就是利用“珠三角”地区很强的配套能力,发展了程控机等电信产品,大量出口。其次,随着国内配套企业形成对进口料件的替代,一些原来的加工贸易出口变成了一般贸易出口。

(7)政府应在资金、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给予支持。信息匮乏、网络建设落后等也制约着加工贸易企业营销网络的发展。政府应继续加强官方相关网站的建设,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8)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

(9)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加工贸易要调整结构,河南省的有些企业要逐步降低加工贸易的比重,逐步向一般贸易靠扰,另外积极促进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紧密结合,同时河南省加工贸易还要与WTO的有关规则接轨。

总之,政府调整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贸易,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完善准入管理,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当前河南省的能源紧张、环境问题突出和资源相对短缺等矛盾,符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有助于河南省抓住全球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实现河南省外贸进出口平衡发展。

河南省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充分发挥河南省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只要还有一点好处,加工贸易就必须加以利用,利用它并不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加工贸易是充分发挥河南省生产要素加速发展的需要,总的来看,转型升级对河南省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机遇。河南省必须抓住机遇,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和自主品牌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

河南省范文篇7

内容摘要: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当前尽快形成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中之重。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时间序列和空间层面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较大,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波动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纯收入基尼系数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是河南省城乡空间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泰尔指数也显示农村居民收入内部差距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内部差距。

以城乡居民收入比考察河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动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河南省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全国的走势大体一致,均呈现出波浪式增大的趋势,1994年以前河南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全国大,之后均低于全国的城乡差距。1992~2007年全国平均的城乡收入比是2.89,比河南的平均收入比2.71高出0.18,可见1992年以来河南的城乡收入比全国总体差距要小。2007年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4元,城乡收入比为3.33;而河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77.0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851.60元,城乡收入比为2.98,城乡居民收入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河南的农村居民较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比全国差距要小。

研究方法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对洛伦兹曲线进行求解而用来反映居民收入差异程度的分析指标,能以一个数值反映总体差异,考虑了全部居民的收入状况。但是,由于基尼系数计算中的分组情况不同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因此在实际中计算基尼系数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陈宗胜,1991),比如曲线回归法、等分法(李颖,2005)。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得出不完全相同的基尼系数。鉴于此,本文采用的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李红,黄应绘,2007):

(1)

(2)

式中,G为基尼系数,xi为第i个地市或区县的城市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x1<x2<…<xn),n为研究区域个数。

(二)泰尔指数

一个优良的收入分配不均度量指标要满足Pigou-Dalton转移原则、对称原则、总体原则、收入刻度独立性、可分解性等五个评价标准。泰尔指数是唯一一个满足所有五个标准的指标(谢洪芳,赖淑銮,2004),可以用来分析区域差异总体变化过程、区域差异和区内差异变化对区域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张惠,2008)。泰尔指数是由泰尔(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的。泰尔指数越大,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用泰尔指数衡量不平等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衡量组内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可以表示为:T=Tω+Tb=Tω1+Tω2+Tb,即不存在交叉项的问题,同时组内差距还可以被分解为各组内部差距之和。泰尔指数的另一个优点是充分考虑到人口的作用。泰尔指数的原始公式仅适用于样本数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分组数据计算公式如下(苑林娅,2008):

(3)

(4)

(5)

(6)

这几个公式适用于进行了两次分组的数据,即每一基本收入单元中又分为了若干亚收入单元,其中公式(3)计算的是整体泰尔指数,公式(4)计算的是组内泰尔指数,公式(5)计算的是组间泰尔指数,公式(6)计算的是每一个基本收入单元内泰尔指数。Y、N代表整体的总收入和总人口,Yi、Ni代表第i个基本收入单元的总收入和总人口,Yij、Nij代表基本收入单元中的亚收入单元的收入和人口。

由于公式(3)中给出的是总体和各组的总收入,而统计资料中给出的多是平均收入,因本文对该公式进行简单变形,即为:

(7)

其中是各市农村或城镇的平均收入,其中城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农村用人均纯收入计算。Nij是各市农村或城镇的人口数,是全省的人均收入,N是全省人口数。

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时空特征分析

(一)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变

应用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分别对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GDP分别进行了1995~2007及2000~2007的基尼系数计算,结果见表1和图2。

从时间序列来看,2000~2007年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基本稳定在0.06的水平,稍有波动,2007年达到七年来最小差距,总体而言均小于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1995~2007年间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波动扩大的趋势,但与重庆市收入的基尼系数比较,均小于其差距,2003年之后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相比较而言,河南省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是构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差异

对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空间差异的分析思路是首先运用基尼系数对河南省各地市下辖县分别计算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GDP基尼系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可分解的泰尔指数计算方法对河南省17地市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分别计算了2007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间差距及城市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以进一步剖析造成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根源,计算结果见表2。

空间数据是对各地市所辖县数据计算所得,由于济源是省单列市而无下辖县,故仅计算17个地市的基尼系数,其中由于市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缺失,只计算了9个地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空间上来看: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远大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大于平均值的地市分别为安阳、新乡、濮阳、南阳、平顶山、洛阳、三门峡、漯河;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大于平均值的有鹤壁、周口、安阳、南阳、洛阳;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市大多为人口大市,下辖县较多,收入差距较大。同时也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正相关,只是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扩散效应会大于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李颖,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李红,黄应绘.重庆市区县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灰色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7(24)

4.谢洪芳,赖淑銮.收入分配不均衡度量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4(1)

河南省范文篇8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科技金融;模式创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放眼全国,我国已进入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过去“高耗、高污、低效”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动力源和增长点。科技创新是引领和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突破口,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而科技金融作为助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和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聚焦河南,“三区一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河南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等一批“国-地”联合科技开放合作平台的建立,为河南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等高层次引才政策以及郑州大等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也储备了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然而,反观当前河南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量不多,科技型企业发展仍然滞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其中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供给能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河南省科技金融模式创新,增强科技金融供给能力,对推进河南省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及创新驱动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现实意义。

二、科技金融的研究现状

科技创新需要借力金融资本的支持,金融资本具有寻求利润和增值的天然属性,科技与金融具有相同的内在发展和利益诉求,存在着相互驱动、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符合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规律。国内外学术界在探讨科技金融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CarlotaPerez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详细描述了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即技术-经济范式,以及金融资本对于重大技术创新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意义[1]。CalderonCesar和LiuLin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金融建设有助于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发展[2]。国内“科技金融”一词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但那时候多出现于政府报告和政策中,关于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大多是近几年来的文献。现有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徐玉莲等运用我国省级区域统计数据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大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显著[3]。二是高技术园区或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发展研究。刘斌对中关村、张江、武汉东湖和滨海高新区科技金融管理机制、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和科技金融推进主体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张江高科技园应完善科技金融管理机制、优化科技金融政策和强化科技金融推进主体等相关对策建议[4]。三是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及创新研究。胡援成和吴江涛认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间良性协同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只有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衔接科技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实现金融资本与科技企业的结合[5]。四是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芦锋和韩尚容基于29个省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技术创新阶段、技术成果转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等不同阶段,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都有着不同的作用[6]。虽然,近几年学者们对科技金融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但科技金融研究的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空间,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新常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以供给侧改革理论指导,从增强科技金融供给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科技金融需求的视角,研究科技金融模式创新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现存的问题

长期以来,河南省在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比如建立科技与金融联系机制、尝试建立地方性的资本市场、发展科技担保、科技信贷等。2017年还专门启动实施“河南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这些尝试和努力取得一些发展成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河南省科技金融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河南省的科技金融在全国的发展格局中,仍处于中等偏下层次。当前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科技金融人才缺乏、科技金融体制和政策不健全、科技金融市场体系和生态环境不完善、科技金融工具创新滞后、科技金融模式运行不畅和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河南省科技金融的发展,进而制约了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影响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

四、河南省科技金融模式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科技金融人才供给。科技金融模式的创新需要眼界开阔、经验丰富的资深科技金融人才。在当前河南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匮乏的条件下,要从引才政策、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和支持省内相关机构从北、上、广、深等沿海发达地区乃至海外引进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在此基础上,用3-5年带领和培育一批本土化的科技金融人才团队,服务河南科技金融发展。二是健全河南科技金融体制和政策体系。科技金融模式的创新需要来自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的配合。政府应着力解决制约河南省科技金融模式创新和发展的体制束缚弊端和运行机制障碍,在不违法违规的前提下,放开胆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勇于探索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强化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落实,为河南省科技金融模式创新扫清道路和插上翅膀。对创投机构和天使投资人向我省种子期、初创期科创企业的投资给予风险补偿三是深挖现有科技金融模式的潜力,提高效率。如在现有银行信贷的基础上,深化与“科技贷”业务合作银行战略合作,加强“科技贷”业务推广和培训力度,扩大“科技贷”业务规模,同时加强风险防范和补偿。基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技术,探索建立覆盖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多种模式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利益共享和风险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现有科技金融模式运作效率。四是探索尝试新兴科技金融模式,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和供给能力。我省现在虽有一定数量的科技担保机构,但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还很有限,且较为混乱。因此要加强和支持科技担保业务发展,如强化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提高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尝试设立信贷风险补偿专项基金,为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提供支持。同时,河南省科技保险业务发展严重滞后,应尽快探索科技信贷业务、担保业务与保险业务的深度融合,补齐科技保险短板。另外还应加强银行信贷业务创新,尤其是针对科技企业的业务创新,可借鉴学习硅谷银行(科技银行)创新方式,探索开设从事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科技(支)行或特色分(支)行,助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五是加快完善河南省科技金融市场体系和生态环境。科技金融模式的创新不能单靠银行、科技担保机构等单个主体,需要建立多主体参与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生态环境。针对当前河南省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交易所内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较为困难的现状,要积极推动省内科技企业到新三板、新四板融资,同时加强场外资本市场建设,尝试申请设立中原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融资市场。在银行信贷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金融服务等多方面优化河南省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田方萌、胡叶青、刘然等(译):CarlotaPerez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CesarCalderon,LinLiu:Thedirectionofcausalitybetween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3,72(1)

.[3]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

[4]刘斌:我国高科技园区科技金融发展实施策略的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2013(04).

[5]胡援成、吴江涛: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及金融创新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

河南省范文篇9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古都名城、历史文物、古代建筑和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河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目前,河南省已成功申报了2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参与体育旅游的游客产生吸引力,使其能够从体育旅游活动中愉悦身心,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下面将结合表l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加以分析。

1.1以古都名城为主的体育旅游资源

河南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4个中国八大古都,有8座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居全国第2位;2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7座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遍布河南省各个角落。此外,还有汉魏古都许昌;全国历史四大名镇之一的朱仙镇是宋朝名将岳飞抗金之地,也是木版年画之乡。这些历史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均是人们从事自驾游、徒步文化溯源、追寻名人足迹的理想去处。

1.2以文物古迹为主的体育旅游资源

目前河南共发现各类有价值的文物点3万余处,其中有189处(198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140多万件。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代建筑,如开封的龙亭、开封府、铁塔、安阳殷墟、登封的嵩阳书院,洛阳的关林等。此外,寺庙祠观中有久负盛名的嵩山少林寺、登封中岳庙、开封大相国寺、包公祠,洛阳白马寺、南阳武候祠等。这些均是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观赏价值的著名旅游景观,为登山、登楼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河南省的古文化遗址分布密集,遍及全省,包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周文化等;帝王寝陵有巩义宋皇陵、太昊陵、东周王陵、三门峡虢国墓地车马坑、安阳殷墟以及争议颇多的曹操墓等;名人故里有新郑黄帝故里、偃师玄奘故里、洛阳苏秦故里、巩义杜甫故里等;石窟中有国家五星级旅游胜地龙门石窟。这些景点均可以从事徒步旅游、驾车游、登山等体育旅游活动。

1.3以地文景观为主的体育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体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山地、沙石泥地、洞穴、岛礁和地质突变探险地等。截至2011年6月,河南省共有4个世界地质公园,分别为嵩山地质公园、云台山地质公园、王屋山一黛眉山地质公园、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此外还有l2家部级地质公园,包括内乡宝天曼、遂平崦岈山、郑州黄河地质公园,洛宁神灵寨、辉县市关山、信阳金刚台等。这些地质公园是从事登山探险、攀岩、滑翔、跳伞、蹦极、徒步旅行、穿越、探险等体育旅游的最佳选择。河南省的山地多在西部、西北部以及豫鄂边界,主要为豫西北的太行山、豫西的秦岭东缘山地、豫南的桐柏——大别山等,山地面积约为4.4万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6.6%Ⅲ。其中,风景独特的名山有嵩山、云台山、王屋山、太行山、眉黛山、鸡公山、崦岈山、白云山、老君山等,尤其以中岳嵩山与云台山风景最为秀丽,是山地体育旅游的理想去处。此外,与山体资源相伴的洞穴资源也较为丰富,如河南新密的神仙洞早已名闻遐迩,位于巩义市的浮戏山有各具特色的洞穴一百多座,专家称之为“中原洞穴之乡”。随着近些年旅游探险的发展,有许多新的洞穴被陆续发现。这些优秀的地文景观地形起伏明显,空气清新宜人,具有登山探险、攀岩、滑翔、跳伞、蹦极、热气球运动、摩托车登山、徒步旅行、穿越、探险、军事体育等多种体育旅游价值。

1.4以水域风光为主的体育旅游资源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河、湖、泉、瀑等水体旅游资源,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500余条,分别属于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水系。其中,流域面积超过l万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8条,分别是黄河、淮河、洪河、沙河、洛河、卫河、白河、丹江。河南省湖泊面积也很大,名气较大的有开封的潘家湖、杨家湖、包公湖,焦作的群英湖,信阳的南湾湖等。目前河南省已建成2430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16座、中型水库97座、小型水库23l7座,总库容500多亿立方米[2】,小浪底水库、丹江口水库等大型水库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河南有名的泉点有安阳的珍珠泉、辉县市的百泉、西平县的龙泉和修武县的马坊泉,此外还有栾川的汤泉寺温泉、济源五龙口温泉等多处温泉,这些都是游泳、温泉浴、疗养的最佳去处。liLt''''t,,河南还有瀑布40余处,雪场2处。这些丰富的河流资源和湖泊资源是划船、滑水、滑雪、漂流、跳水、徒步旅游、登山、攀岩、野营、野炊、探险、滑草、骑马、射箭、围猎、射箭、养殖、深林浴场、生态观光等的理想场所。

1.5以生物景观为主的体育旅游资源

生物体育旅游资源又可称作生态旅游资源,由植物旅游资源和动物旅游资源组成。河南省地处中原,季节变化明显,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群落类型多样。截止到2011年,河南境内有黄河湿地、伏牛山、宝天曼、鸡公山、董寨、连康山、小秦岭等部级自然保护区;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部级自然保护区、焦作太行山猕猴部级自然保护区、南阳恐龙蛋化石群部级自然保护区、丹江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等11处部级自然保护区。此外,河南省还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3个。这些优秀的自然保护区是从事徒步旅游、登山、攀岩、野营、野炊、探险、狩猎等项目的理想场所。截止目前,河南省已建成部级森林公园29处、省级森林公园67处、森林旅游景区102处,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为骨干的森林生态旅游体系,其经营总面积近30万公顷,全省森林年旅游效益为86.05亿元。其中白云山、云台山、龙峪湾、鸡公山、石漫滩等森林公园成了旅游度假胜地。此外,洛阳的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鄢陵花博会等规模较大的花会已形成传统,定期开展。这些生态风景旅游区可提供徒步旅游、野营、野炊、森林探险、滑草、骑马、射箭、养殖、深林浴场、林中寻宝等多种体育旅游项目。

1.6以民俗风情为主的体育旅游资源

河南有体验传统民俗、民族风情的最佳去处——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对流传至今的宋代民间手工艺和民俗文化进行广泛征集,对失传的古老艺术进行挖掘和抢救。在这里能切身感受宋代汴梁繁荣昌盛的热闹景象,还可以欣赏汴绣、木版年画、官瓷、茶道、纺织、面人、糖人等手工艺术的现场表演制作以及曲艺、杂耍、、驯鸟、斗鸡、斗狗等民俗风情表演。此外,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清明上河图更是恢复再现了古代女子马毡、蹴鞠、水上秋千、水上傀儡、晟钟乐舞、古代攀岩、鬼谷探险漂流、水上竞标、大宋游艺等宋代游乐项目。在这里可进行徒步旅行、水上秋千、蹴鞠、马毡、探险漂流、古代攀岩、水上竞标等传统体育旅游项目。河南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在郑州举办的“世界传统武术节”和在焦作举办的“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在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的白瓷围棋盘,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十九道围棋盘,在我国体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7以气候天象为主的体育旅游资源

河南省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河南省四季分明、雨热间期、过渡性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巨大优势,对河南植物风景和水域风景的形成极为有利,有利于常年开展各种体育旅游活动。春季可开展放风筝、踏青、登山、垂钩、帆船、野营等活动;夏季可开展游泳、划船、滑水、潜水、冲浪、跳水、溶洞探险等活动;秋季可开展狩猪、骑马、攀岩、漂流、赛车等活动;冬季可开展滑雪、滑草、溜冰、健美操等活动。

1.8以现代设施为主的体育旅游资源

河南省有省体育中心体育场和航海体育场两大体育场。航海体育场是河南建业足球队的主场地,建成于2002年,总投资1.55亿,占地面积l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180平方米,全场看台可容纳30000人,可以承办足球、田径比赛和大型文艺演出及大型商业展览。此外,济源篮球城多次承办高级别篮球赛;漯河市体育馆是河南女排的主战场,也曾多次承办国际、部级排球比赛;南阳体育馆是河南男排的主战场,这些现代化体育场馆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郑州马拉湾是中原新崛起的亚洲一流水上主题乐园,可以从事冲浪、划船、游泳、阳光浴、温泉浴、沙滩排球、拓展训练等项目。此外,郑州世纪欢乐园、水上乐园等均设有较多的现代设施,为更好地将体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条件。

2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2.1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联合,建设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发展态势和主体功能格局。在此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联合,积极构建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表2)。体育旅游经济圈更加突出了郑州、开封的核心战略地位,并通过不断提升洛阳、安阳、信阳等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巩固提高腹地层、辐射层主要城市的影响力和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实现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使之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促进各旅游中心城市协调发展。

2.2充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不断彰显体育旅游的特色

体育旅游开发可以围绕中原古都群体验游、中国功夫修学游等方面做文章,充分彰显体育旅游特色。中原古都群体验游可以开展唐宋体育文化之旅,如开封清明上河园每年元宵节和清明文化节期间推出的民俗绝活表演,表演项目有鞭技、头蹦梯、软功、飞斧、脑弹子、钻火圈、气功喷火、气功绝活、武术表演等以及风筝展示、全国秋千邀请赛、斗鸡比赛、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推铁环比赛、蹴鞠邀请赛等传统体育赛事。郑州和焦作两市在经历了8届少林武术节和太极拳年会的基础上,演化为“世界传统武术节”和“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随着办赛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节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参赛国家逐年增加。今后可以进一步提升赛事规模,将两项赛事做大做强。

2.3打造大黄河之旅国际精品体育旅游线路

大黄河之旅是国家旅游局重点培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具有较强的品牌知名度。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的规划建设已经引起国家及地方的高度重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河南省旅游局制定了《大黄河之旅——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策划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条集世界文化遗产、中华古都群、黄河湿地生态于一体的黄金生态文化旅游带,将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建设成为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休闲度假走廊,成为荟萃华夏文明、凸显生态黄河的国际精品旅游带。此外,策划方案中提出“一体两翼四组团”的总体发展布局以及重点建设三门峡豫晋陕金三角旅游区、黄河小浪底旅游区、郑州花园口黄河旅游区、开封黄河悬河旅游区、濮阳黄河金三角旅游区、商丘黄河故道旅游区等六大黄河旅游区。多样化开发黄河水上游(以游船为主)、黄河高空游(运用热气球、直升飞机、飞翔器、滑索等空中游黄河)、黄河地上游(利用自驾车沿黄河南北两岸防洪大堤游黄河)、黄河地下游(利用开封中国悬河大观景区的地下悬河大道等设施从地下品黄河)、黄河特色亲水游(如沙滩排球、沙雕、泥沙浴、龙乡龙舟赛、滑索过黄河、抱着葫芦游黄河)等黄河旅游产品。

2.4体育旅游与中原文化有机结合,共谋和谐发展之路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遗存集聚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根文化、都城文化、宗教文化等中原文化资源,通过有效地整合和开发,打响以“根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品牌。此外,要加强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分区域构建一批以殷商文化、东周文化、三国文化、盛唐文化、大宋文化和儒释道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基地,培育一批彰显地域特色、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体育旅游也要不断加强同中原文化的紧密联系,培育有中原特色的传统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使两者有机结合,共谋和谐发展。

2.5建设生态网络构架。倡导生态环保旅游

以山脉、丘陵、水系为骨干,以山、林、河、田为要素,推进建设豫西山地生态区、南太行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形成“三区两带”的区域生态框架(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o这为我省生态旅游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发展重点,生态旅游发展也是今后各个国家旅游发展的趋势。目前,南水北调河南段工程正进人攻坚阶段,工程进展同时也要做好生态建设和体育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河南省体育旅游也可以围绕南水北调这一重大工程,将其打造为河南省继小浪底之后的又一大生态旅游亮点。

河南省范文篇10

【关键词】河南省;外贸依存度;历史变化;比较研究

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上,参与国际分工程度和内部市场对外开放水平的指标之一。客观地进行河南外贸依存度的历史分析和横向比较,正确认识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问题,将直接影响对我省贸易开放程度和经济外向程度的认识,事关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开放带动”战略贯彻落实情况的判断和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外贸依存度的历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在经济方面也逐步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当中,总外贸依存度及进口、出口依存度等均随之提高。河南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1.22%提高到2003年的5.55%,同期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在1978年为0.99%、0.16%,2003年上升到3.51%和2.04%。25年来,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从发展趋势来看,大体上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对1978~2003年我省外贸依存度指标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到:

1.进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贸易差额依存度的变化轨迹曲线相当相似,三者无论是变动的周期,还是升降的方向都大体一致。其中,进口依存度曲线,在1995年以前与前三者差异明显,在1997年之后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意味着随着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进口管制不断松动,我省进口贸易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了市场需求的支配。

2.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在过去的25年中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外贸依存度的数值变化分布于1%~7%之间,年际变动幅度极小,曲线实际上是相当平缓的。这说明我省对外贸易只是基本实现了与本省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并没有明显超前于经济发展,也不具备对经济增长的强烈拉动作用。3.在这25年中平均外贸依存度为3.9%,其中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平均水平分别为2.9%和1.0%,而且平均外贸差额依存度为1.88%,居然高于进口依存度。外贸管理指导思想上更重视出口一些,出口在GDP中的比重略高于进口,这是正常的,但是历年出口依存度均高于进口依存度,连续25年保持贸易顺差,并且外贸差额依存度高于进口依存度,导致外贸指数长期偏高,这说明河南省外贸发展指导思想中居主导地位的仍旧是出口创汇意识,至今仍没有大的改变。这与我省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着巨大的紧缺要素(高级技术、设备等资本品)供给约束是不相适应的。

二、河南省外贸依存度的横向比较

(一)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从图2看,全国的对外贸易度在1978~1984年不超过20%,在1985~1989年期间接近30%,在90年代达到30个百分点以上,2000年以后则基本达到45%以上,2003年更提高到60%以上,持续加速攀升的趋势极为明显。而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指标在1978年为1.15%,此后逐年以小幅度上升,95年至最高点6.32%,其后则一直小幅下降,至1999年(3.17%)探底后,又于2000年开始小幅度攀升,2003年为5.55%,尚未恢复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对比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省外贸依存度有所提升,但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始终保持在全国平均程度的1/10上下。

(二)与其它省区的比较

表2数据表明,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指标不仅与沿海省市差距十分明显,而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以2002年为例,全国外贸依存度平均水平达50.2%,江苏、浙江分别为54.7%、44.5%,上海市为111.1%,外贸总额排在全国第一位的广东省更高达155.5%,而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仅为4.3%,不足全国水平的1/10,与广东省相差35倍。这一指标即使与中西部的部分省份也存在差距,实际上已连续几年在全国垫底。与沿海省份相比,就对外开放程度或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而言,不在一个档次上。(三)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

由于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经济的发展速度,1980年至2000年,世界平均的贸易依存度已从1980年的35.9%提高到2000年40.8%。2000年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达51%,中等收人国家的平均外贸依存度为60.5%,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达到了38.4%。虽然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在不断提高,与同期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但至2000年,河南省外贸依存度仅为3.67%,远低于同期的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外贸依存度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它受到一国或地区GDP构成差异、对外贸易结构以及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低,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越高,汇率比价中本币越被低估,会使以名义外贸依存度表示的贸易开放度和经济外向程度在相当程度上被夸大。考虑到2003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31.9%,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比达23%,及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汇率低3倍左右,可以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河南省的实际经济外向度降低了,说明对外贸易规模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实际上是萎缩了。

虽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但经验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或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贸易量急剧扩张,贸易依存度呈现上升趋势,即进出口与国民经济的依存关系的曲线是上扬的,因此我省实际外贸依存度指标的表现较为特殊,与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共同规律是背离的。

三、结论

(一)河南省的贸易开放程度与国内外水平相比,差距太大

横向比较表明,河南省外贸依存度指标不仅与全国及沿海省市差距大,与中西部部分省份相比也存在差距,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大,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差距。如此低水平的进出口贸易与我省国民经济的规模不相称,与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不相符,说明河南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并没有加快,国

民发展经济从总体上看依然属于内向型模式。

(二)“开放带动”战略的真正落实需要河南省从根本上更新转变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省外贸依存度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贸易差额依存度基本上都是正值,而且大于多年平均的进口依存度(长期保持出口大于进口),说明长期支配着河南外贸发展的仍旧是出口创汇思想,对进口贸易促进生产技术能力提高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重视不够,对国际市场领域竞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素质提高的积极作用重视不够,出口换回来的外汇资源并没有置换为河南工业化及后续升级所需要的紧缺要素供给。

(三)河南外贸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决策滞后,调整困难

1992~1999年波动调整阶段长达10余年,面对外部环境剧变带来的挑战和冲击,河南外贸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决策滞后,调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