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说十篇

时间:2023-04-01 00:00:17

中国青年说

中国青年说篇1

“为体现评选工作的代表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按照评选规则,初评委员会从评委库中按结构随机抽取产生,”团中央组织部组织处张向群处长告诉记者,“所有评委均于会议前即期通知。所评阅的所有材料均隐去了候选人的姓名、所在地区、单位等个人身份直接信息。根据候选人事迹,经评委署名投票并公开计票,推荐人选中得票过半数的人选入围。随后,入围者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还要在报纸、网络上进行公示。”

作为、全国青联授予青年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从1997年算起,已经评选了16届,共294人获得这一称号。比对分析这16年来获奖者的年龄、民族、身份等信息,可以窥见这项当今中国青年最高荣誉的评选所具有的特点。

平均获奖年龄34岁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的年龄条件是14周岁~40周岁的。今年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为33.88岁,年龄最小的是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中文系07A1班学生孟佩杰,1991年11月生,只有21岁。

本届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在历届当中属于中间水平。根据公开资料,记者测算后发现,自1997年至今,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平均年龄比较高的年份有2007年37.9岁,2006年35.2岁,2002年35.18岁,2000年35岁;平均年龄较低的年份有1997年31.4岁,1998年29.16岁;平均年龄居中的年份有1999年34.06岁,2001年34.1岁,2003年34.11岁,2005年33.8岁,2010年33.43岁,2011年34.9岁。

显然,大部分获奖者在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时都已过了而立之年,这意味着,得到社会认可之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长久地奉献、探索,拼搏,他们经得住考验,是耐得住寂寞的群体,这和当下不少青年人“出名趁早、赚钱趁早、升职趁早”的浮躁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07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3.3%的受访者感觉当下青年急于成功的心理较为普遍。受访者中,70后占35.0%,80后占47.5%。“趁早”心理在哪些地方表现得最为明显?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赚钱”(75.7%)、“出名”(49.5%)、“买房”(52.1%)。其他还有:升职(50.2%)、结婚(31.8%)、生子(23.1%)等。

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谷迎春表示,产生“万事趁早”心理的重要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全民大浮躁”。如今舆论塑造的参照系多有偏颇,成功总是与金钱、权力、名气、地位等因素挂钩。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急于求成,希望快速获得物质利益与社会地位。

反观“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他们对社会和个人都看得比较清楚,不盲从,有自我主见,是经历过风雨的勤恳一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都比较强。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青年时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积累的阶段。无论是知识上,经验上,还是在心理方面,人都在走向一个成熟的过程,而并不是一个可以决定人生终极结果的年龄,人生的路很长,只有那些笑到最后的人才会笑得最好!

少数民族优秀青年涌现

今年的获奖者中,来自少数民族的优秀青年为4人,将近占总人数的1/6。他们分别是甘肃省夏河县桑科乡达久滩卫生室医生旦正草(藏族) ,乌鲁木齐铁路局库尔勒电务段安全员尼红(蒙古族),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卫生员钟晶(布依族),以及浙江省慈溪市宁波双源纺织厂职工热汗古丽·依米尔(维吾尔族)。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7年~2001年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少数民族只有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坪小学教师宋芳蓉(土家族),内蒙古中蒙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乌兰(蒙古族),以及辽宁省北宁市公安局局长王立科(满族)三人。

近年来,少数民族优秀青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人数明显增多。2009年有5人,2010年有6人,2011年有5人,占获奖人数的1/5。

这样的结果显然得益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晶曾表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较好基础。

2006年以来,中国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杨晶介绍说:“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纵向比,比全国的速度要快;自己和自己比,变化要大。到去年为止,民族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了5.1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共有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22个,分布在640个村庄中。淡到具体的支持措施,杨晶介绍说:“首先是资金,大概一个村都平均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些资金直接用于村一级,入村、入户。第二是政策,像教育的、文化的、卫生的这些投入也都捆绑在一起。第三个是在人才的培养上,也采取一些特殊政策。”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中国政府共投入1670多亿人民币支持民族地区公路、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调整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当地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2009年,民族地区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450万人,比2001年减少一半以上。

谈到未来发展,杨晶说,国家民委将通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发展少数民族事业等专项规划来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缩小差距,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是主要问题,目标是实现中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时代特征鲜明

近年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成功,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和深海技术的重大进步,不断塑造人类海洋深潜历史上的“中国骄傲”。今年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便有两人来自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他们分别是叶聪、付文滔。叶聪是“十五”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是我国载人深潜领域潜航员专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也是国内首位载人深潜主驾驶员。付文韬曾16次驾乘“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圆满完成载人深潜海试任务,其中7次担任主驾驶,为我国完成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任务、创造5188米的下潜深度纪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样,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也为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2005年,、全国青联授予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费俊龙、聂海胜等五名航天员及航天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

截至目前,航天领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优秀青年已达五人,他们是袁家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神舟”号飞船系统总指挥;马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研究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指挥、总设计师;屈晓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十三所科技委副主任;任全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所所长;陈筠力,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遥感六号卫星总设计师。

中国青年说篇2

特别开心,其实节目组让我上台演讲,我说我演讲什么,这话题太多了。青春是什么?那是一场完全无法忘记的,至今没有消散的,一场激情、一场奔跑、一场攀登、一场挚爱。在座的七位,我没有一个能忘掉你们!袁文逸,你在台上分享的时候,老方的眼泪就在这,你那颗心那么真诚,那么柔软,我“哗”眼泪就下来了!我当时承诺你,一定要拿你做原型,邀请你做联合编剧,现在我告诉你,我们的故事都编出来了,拿袁文逸作为我们一个战地玫瑰的原型,我们做了另外一个故事叫《撤离战场》。张昕宇、梁红,你们俩打动我的那一点,我“啪”眼泪又下来了!青春是永远在路上的,没有目的,仅仅是释放,特别感谢你们的分享。郭列,我记得台上有观众问你,如果在你的脸萌和你的爱人之间,你选择谁?你说我首先选我爱的人,所以我也爱死你了!天一这小伙子,爱死他了!在世俗的价值观念面前,选择你自己的心愿,敢于去实践。馒头和橙子,我一直记得你们,你们俩之间的爱,太灿烂了!你们七位青春分享者,爱死你们大家了,太爱你们了!

在座的很多都不够30岁,我是30公岁,我过去这30年,我干过很多不同的行业,首先,念大学之前我干过混凝土工程、我打过隧道、修过大桥、当过机械钳工,同时我们干海洋。XX年“5·7”空难,我在现场(注:XX年5月7日,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大连海域失事,飞机上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由于“黑匣子”所发出的声呐信号只能维持30天,因此能否第一时间将“黑匣子”打捞出水备受关注。事故发生4天后,方励主动请缨,寻找黑匣子。)我赶紧抄起电话给美国生产制造声呐信标定位仪的工厂,告诉他我们这边掉了一架飞机,你必须要帮我这个忙,不管你是借我一台(声呐定位仪)、租我一台或者你帮我造一台,不管什么代价,我必须今天干到一台仪器。凌晨四点多,美国来电话说,工厂正在帮我制造一台,可是我又傻眼了,我自己没用过这个仪器,虽然我懂这个原理,但我自己没用过。我就想到一个人,全球很有名的一个深海打捞专家,也是声呐专家,约翰 菲什。他帮我介绍了一个老头,后来我就找到这个老头,我说什么代价你就开,我付钱。星期天下午,这个老头带着仪器跟我一起飞到大连,连夜出海,第二天就搜索到目标,三天之内就把“黑匣子”找着了。那一次的经历对我个人来讲,当然这个过程其实很悲哀,因为我们有很多生命消失在海底,但是从我们的专业上讲,就像一个巨大的成就感,志愿者和义工的成就感。有很多年轻人跟我说,老方你之所以这么快乐,这么自由,是因为你现在有钱了,我说你真的是不明白,那是个扯淡!为什么?因为我一直撅着屁股跟那玩儿,一扭头50后不见了,再一扭头,来了一拨60后,再过一阵60后不见了,现在来的基本上全是80后和你们在座的90后。

后来我又干上电影,干了XX年,《安阳婴儿》、《日日夜夜》、《红颜》、《苹果》、《观音山》、《二次曝光》……我从XX年开始做电影,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全投到电影里面去了,现在我差不多每天花10到12个小时在电影里,花4到6个小时在科技里,我做设计,做研发。人家说你哪来这么多时间,我说因为我在抢夺生命,我过去这20多年,平均每天睡四到四个半小时,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太精彩,它让我实在舍不得睡觉。吃饭不得不吃,就随便填一点东西,有时候就是一冻包子,冻饺子,超简单,不是我刻意要这样,它真的是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我反复跟大家讲的,太难得活一回了!这个感受不是一点一滴的,是每天结结实实地在这,天天都在感动,因为我还活在这个灿烂的世界里,还在跟我们所有的年轻朋友们同呼吸共命运。以前我说,我身后希望能留二十部好电影,现在我做了十部。一部电影从策划到下片,两年时间,七百多天,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这样一个电影把我们聚在一起,所有人的名字都在我们的片尾和片头字幕里。每一次剧组开机饭,我都跟我们每一个最底层的场工、每一个司机,一个一个挨个敬酒,所以每一次开机饭我都喝大,因为这是一群人的心血,永远难忘的一段生命的纪念,它可能是我们的墓志铭、可能是我们的纪念碑,也可能就是一个垃圾。我们做电影希望什么?我们希望观众的掌声、眼泪和笑容,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因为我比大家多走了三十多年路,我们的路应该怎么走?我们的路可以追随我们的梦想和心愿去走。最关键的是我们用什么去衡量我们的成就,我们的成功?他人的笑容,我们的快乐,全世界没有什么还能跟这个比较的。如果说我跟大家在一起能对大家能有什么帮助,我就是告诉大家,在自己未来的路上,永远不要放弃,永远追梦,这一生才值得,因为我们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永远要追梦!

中国青年说篇3

“团先于党而诞生”观点的由来

这个观点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党纪念日后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人不曾明确提出党的诞生纪念日的问题。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抗日战争研究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论持久战》的讲演。他在讲演的开头部分说:“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党的诞生纪念日问题。当时在延安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只有和董必武,他们回忆中共一大是7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日期,又加上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他们这样确定党的诞生日,说明他们共同认为中共一大的召开是党诞生的标志。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纪念指示》,沿用了的说法,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由于这个文件的,党的诞生纪念日就被确定下来。此后,便以每年的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纪念日,并且以中共一大召开的1921年作为党成立的起始年份。

在中共中央明确党的诞生纪念日的时候,由于在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中已经没有了共青团组织,所以没有涉及团的诞生日问题。这是因为在1936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决定把青年团改造成为抗日青年群众组织,所以这时原来的共青团已经变成了青年救国会。但是,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一直持续发展,所以记述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历史的文章和资料始终在各个抗日根据地流传。这些文章和资料必然会涉及中国青年团组织发展的历史,并且都是从1920年8月中国青年团早期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立开始的,甚至许多文章和资料就直接明确说青年团是在1920年诞生的。这样一来,就似乎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团是1920年诞生的,而党是1921年诞生的。在当时那种面临艰巨复杂形势的战争条件下,人们不会去深究党的诞生的标志是第一次党代会,而团的诞生标志是早期组织成立日这个标志事物的差异,所以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团先于党而诞生”的认识。

由于这样一个原因,也是在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中就出现了如下的表述:“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大革命以前及大革命初期,的确发生了很大作用,这是因为团比党成立为早,和当时党尚属薄弱的原故。”又过了将近8年,在1949年4月12日,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作政治报告时,又沿用了这个说法,两次说到团先于党而诞生的话。他先说的是:“1920年成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是先于中国共产党而诞生的,它对建党工作在某种意义是起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作用。”隔了几句话又说的是:“但由于青年团先于党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大革命末期,青年团在反对陈独秀机会主义斗争中产生出的对党不够尊重,形成了青年团的先锋主义的第二党倾向。”由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后,要传达、学习和贯彻任弼时的这个政治报告的精神,所以使得“团先于党而诞生”的观点在许多老同志、老团干的心目中留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团先于党而诞生”观点的依据颇为牵强

通过上面的情况说明,“团先于党”的观点形成事出有因,并非没有依据。但是这个观点依然是不确切的,因为它的依据颇为牵强,没有准确地反映党和团组织创建的历史。如果全面考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团创立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党和团的组织都经历了一个由早期组织到正式建立的过程。现有的历史资料反映,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的早期组织是在1920年8月22日于上海建立的,这个组织是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委托本组织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出面发起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使青年团组织成为“中共的后备军,或可说是共产主义的预备学校”。俞秀松在1930年1月1日写的自传中说:“1920年春,我们曾想成立中国共产党,但在第一次会议上我们之间未达成一致意见。这第一次努力没有成功。过了一段时间,在第二次会议上,我们宣布我们党的存在(当然,我们党正式存在是在1921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的事情)并选举陈独秀为临时书记。他被委派负责在四个大城市(上海除外)成立我们的组织。我作为上海的领导成员之一,实际上是一个人承担了上海的全部工作。根据党的委派,我组织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现称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人夜校和俱乐部。”这些资料充分说明是党的早期组织领导和组织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因为这时“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后,陈独秀又函约一些地方的共产主义者建党建团,所以在1920年秋冬和1921年初,在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广州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而这些青年团的早期组织或者是由当地的中共早期组织领导和发起建立的,或者是由党的早期组织派人组织建立的,因此在个别地方确实出现了先有了团的早期组织,而没有建立党的早期组织现象,但是这也不能作为团先于党建立的依据。因为从总体上看,在全国的范围内是先有党后有团,个别地方先有团后建党是限于历史条件的特例,不能以偏概全。正因为有这样的原因,许多老一辈革命者是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入团,在中共一大召开后入党,这也是特殊历史条件造成的结果,也不能作为“团先于党而诞生”的依据。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党和团作为从民间产生的全国性的政治组织,不可能一蹴而就,说成立就能成立,总是要经过一个由早期组织到正式组织的发展过程。现在,关于党的这个发展过程已经得到社会公认,也就是党的一大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标志。但是团的这个发展过程,因为有“团先于党而诞生”的说法,就变得有些扑朔迷离。因为如果按照“团先于党而诞生”的观点,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的成立就表明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团就没有从早期组织到正式建立的发展过程。但是这样一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党正式成立是以中共一大召开为标志,而团却以早期组织成立为标志?从党和团建立的历史来看,党由早期组织到正式组织的转化是平稳顺利的,而团的这个发展过程则显得曲折和复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有如下明确记载:1920年8月以后各地建立的团的早期组织,“只不过是带有社会主义的倾向,并没有确定了哪一派社会主义。所以分子就很复杂: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无政府主义者也有,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也有,工团主义者也有,莫名其妙的也有。因为分子如此复杂,所以凡遇见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各人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或意见,就不能一致,常常彼此互相冲突。在这种状态下面,团体规律和团体训练,就不能实行。团体的精神,当然非常不振。到1921年5月,看看实在办不下去了,就只得宣告暂时解散!”同一文件后面又说:“可是团体虽已解散,而其中一部分有革命精神的分子,却总是试图恢复的。刚巧张椿年同志那时从俄国回来,受了国际少年共产党的命令,要在中国组织少年共产党。拿这事情与一部分老团员商议。商议的结果,大众都以为不如将社会主义青年团恢复,内容加以整顿。于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就于1921年11月正式恢复。首先恢复的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各处社会主义青年团先后恢复了。”对于青年团的这段历史,虽然部分当事人后来不同意“解散”的说法,使用了“无形停顿”这个词,但是团的早期组织曾经一度停止活动毕竟是不争的事实,另外1920年8月以后成立的团的早期组织和恢复后的团组织在思想信仰、组成人员乃至性质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在青年团早期组织的这个从“停顿”到恢复的过程中,1921年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1921年11月由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署名签发的《中共中央局通告》明白无误地写道:“全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必须在明年七月以前超过二千团员。”事情很显然,如果面对青年团的这段发展历史,还说青年团是先于党成立的,未免显得有些牵强和缺乏历史依据。

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中国青年团

一个全国性组织的建立需要有统一的章程和正式建立的中央领导机关,应该是惯例和常识。而在1921年11月以前,全国性组织正式建立必备的这两个基本条件青年团并不具备。

首先看章程。1920年8月以后建立的青年团早期组织都是各地各自制定章程,这一点很多历史资料都有记载,应该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1922年5月团一大通过的团章附则第三十四条明确提出:“本章程由本团第一次全国大会议决,自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日起发生效力;从前各处青年团的章程,一律取消。”这也是在团一大前全国没有统一的团的章程的有力旁证。

其次看中央领导机关。1920年8月成立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只是地方性组织,所以在刚建立时不可能设全国性的领导机关。由于这个原因,中共党史出版社在2006年7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作了如下的记载:“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在当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北京、武汉、长沙、广州也先后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进青年中发展团员。同年11月成立了团的临时中央局,俞秀松为书记。”也就是说在上海团的早期组织成立将近三个月后,建立了全国团的临时领导机构。在这里且不分析临时机构与正式机构的差异,就是这个临时机构是否存在还需要商榷。因为按这个大事记的记载,俞秀松曾担任这个临时中央局的书记,但是俞秀松在1921年7月,代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却根本没有提及这件事。他在报告中是这样说的:“本年4月初建立了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遂将在上海发起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移交与它。这个委员会应当进行改组,以承担更加系统的工作。”从这些叙述可知,在上海建立临时中央机构的时间是1921年3月或4月,而不是1920年11月。俞秀松是这件事情的当事人,而且被说成是团临时中央局书记,如果在1920年11月真的建立了这个团临时中央局,他不会不在这个报告中提起,也不可能说在1921年3月(或4月初)才在上海建立了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因此,关于在1920年11月建立团临时中央局的记载存有疑问。更何况在1920年11月全国完成团早期组织建立的城市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设立团临时中央局的可能性本来就不大。

那么,再看1921年3月或4月初的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引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文件所说的在1921年5月,青年团就解散了,那么这个临时中央委员会的存在与否也就值得怀疑了。俞秀松是1921年3月29日离开上海赴北京,然后取道长春、哈尔滨后出境赴苏俄莫斯科出席青年共产国际二大。在当时那种通讯联系的条件下,他能了解的情况应该只能是1921年3月以前的事情,所以他的这个报告不可能谈到他离开上海后的情况,所以也就不能把他的这个报告作为在1921年3月以后是否建立了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依据。尽管如此,还是应该注意俞秀松在这个报告的最后说的一段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不久,还不够集中。鉴于这种情况,团近期的任务是建立紧密团结的中央领导机构,以集中全团领导和监督团的活动,研究一些问题并向地方支部发出指示。”这说明就是俞秀松也认为经过全体团员选举产生的机构才是“紧密团结的中央领导机构”,只有这样的机构才能“集中全团领导和监督团的活动”,这也就是说俞秀松在当时也认为青年团的建立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

此外,还有人依据俞秀松的这个报告,认为在1921年1月中国青年团组织就建立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这个观点来源于下面一段话:“至于说到团的机构,那么上海青年团最初只有一个四人组成的主席团共同领导团的全部工作。今年1月,团员人数增加了,就建立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八个处组成,即秘书处、教育处、组织处、调查处、编辑处、宣传处、联络处和图书处。每个团员都在一个处担任工作。其他地方也进行了这样的改组。”在这段话中,俞秀松虽然使用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这个名词,但是只要经过认真分析真正读懂这段话,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俞秀松所说的在1921年1月建立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只是上海团组织的领导机构,而并非全国团组织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否则就无法理解“每个团员都在一个处担任工作”和“其他地方也进行了这样的改组”这两句话。因为作为全国的中央领导机构不可能是每个团员都在一个处担任工作,除非在当时“每个团员”都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而“其他地方也进行了这样的改组”说明其他地方也建立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那么这样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能是全国团组织的领导机构吗?以上的引文是引自俄文本的翻译件,下面引用一个英文本的翻译件将有助于准确地理解这段话。根据英文本翻译的这段话是这样的:“至于青年团的组织,原先在上海青年团仅有一个常委会,由4人组成,他们主持青年团的整个工作。至今年1月,增加了常委,并成立了执行委员会。此委员会由下列部门组成:书记(秘书)、教育、组织、调研、编辑、宣传,并有一名联络员和一个图书处。青年团的每个会员必须在这些部门的一个部门工作。在其他地区也发生这样的改组。”两段译文比较一下,就可以说明认为这个“中央执行委员会”只是上海团组织的领导机构并非是曲解和杜撰。另外,关于在1921年1月青年团没有建立全国领导机构一事,还有旁证。1921年3月16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给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信中写道:“我们于3月16日召集了一个特别会议,并决定派代表出席这个会议,但是在中国还没有一个中国青年社会主义者的总会,所以我们的代表只有发言权无表决权。”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在1921年3月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一个中国青年社会主义者的总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在1921年4月以前,中国的青年团早期组织并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而在4月初准备建立的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也必然会随着团的“解散”而消失。因此,应该说从1920年8月第一个青年团早期组织建立到1921年8月恢复青年团工作开始这段时间里,中国青年团早期组织始终没能建立起确有实效的中央领导机构。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青年团组织还不曾具备正式建立的基本条件。这种状况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1921年11月以后,在党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团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在这个章程的附则中专门指出:“有五个地方团成立时,即召开全国大会,通过正式章程及组织中央机关。正式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机关中央职权。”这个附则表明,直至《临时章程》制定前,青年团中央领导机构还没有建立,由于有了《临时章程》才使得全国的青年团组织有了全国性的临时领导机关,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国青年说篇4

国情问题研究专家胡鞍钢在会上对报告也做了精辟的评论。

今天的青年人是“崛起的一代”,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个报告可以给我们青年人提供一个很专业化的指导。它针对青年一代特定的人群,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人力资本模型,从而提出国家应该制定政策,鼓励和帮助青年人完成人生的重大转型。

报告的一个核心观点是:青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1998年,同志也曾讲过: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了青年在整个国家,或者说在国家的未来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总体来说,现在中国的青年人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因为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在经历社会转型,中国在迅速崛起。我把今天的青年人称为“崛起的一代”,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在转型,青年人要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独立的成人,他们必须实现人生转型。由此他们将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竞争的挑战、健康的风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挑战。

中国确实处在“人口红利期”,投资于青年恰逢其时

现在中国确实处在“人口红利期”。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报告的分析框架,当15岁至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以上,我们就认为人口红利期开始了。对于中国来说,我把青年人口红利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这个人口红利期的上升时期,也就是说人口视窗已经开始打开,能不能说1980年以后就是如此,这恰恰是我们从8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所获得的红利。第二个时期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到人口红利高峰期,2010年以后达到高峰,而后下降,一直到2020年是一个高峰期。那么2020年到2040年是个下降期,也就是说人口视窗就开始关闭了。这是我个人的判断。

从现实情况看,这个红利期也已到来。一是我们的教育红利明显。去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人口加上成年教育人口已经达到2400万人。这反映了中国青年的教育机会增多,特别是成年教育的发展,可以给很多青年人提供巨大的第二次机会。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比较少见的。二是健康特征不断改善。从一些相关的数据看,从总体上说,中国的预期寿命情况有所改善。

这个红利期恰恰是我们称为对人力资本,特别是对青年人的强化投资期,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基本判断。

现在,中国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是工作岗位,所以我把它称为“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就业问题成了当前中国青年最主要的挑战。现在新加入劳动力队伍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数的。这说明我们新进入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是相当高的。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未来的预期收入水平也高。这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分析的。但是,从就业模式和就业特征来看,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是非正规就业。现在城市正规就业不到50%,非正规就业超过50%。而在农村,正规就业比例只有20%,非正规就业比例高达80%。所以,这些反映了未来新增的劳动力所面对的劳动力市场是岗位更加灵活,竞争更加激烈,但更加非正规。当然,青年人还面临着人口迁移的挑战。在中国,主要是两大块迁移:一块是国内迁移,一块是国际迁移。现在大量农村的青年如何向城市迁移,是个很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将近有1亿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而且这个规模还会越来越大。所以,现在的青年在(下转第47页)(上接第31页)迁移过程中遇到很多的挑战,包括婚姻、工作、学习以及健康风险等。

“崛起的一代”青年的历史任务是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本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责任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代中国青年是一支人力资本水平最高、最具活力和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同时,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已经摆脱了某些欠发达国家或者说贫穷国家的不良现象。现在,互联网的使用主体是青年人,手机、电脑的主要使用者也是青年。因此,他们会成为中国继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所以,我的结论是,投资青年是一本万利的事业;崛起一代的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富民强国; 历史任务是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不断地参加工作岗位的竞争,进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青少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来源,也是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中国要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本强国,就必须开发这一潜力,就必须发挥这一优势。为此,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责任,投资人力资本是中国政府的第一投资。

中国青年说篇5

“今天的蜜糖来自昨日的血浆”

四十多年前,在南斯拉夫浴血奋战的年代,一位革命诗人克米诺维奇曾写道:

“今天的血浆,会凝成明天的蜜糖!我们的国土,将普照着熙阳。”

今天,诗人的预言,在南斯拉夫早已变成了现实。然而,他们对“血浆”凝成“蜜糖”的历史进程,十分珍视。我在这个英雄的国度里访问时,感受最突出的,就是南斯拉夫党和政府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到马其顿共和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碑遍布整个联邦。南社青盟的同志们介绍说,南斯拉夫人民在历史上饱尝外人侵略和宰割之苦,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西斯的占领下,生灵涂炭,国家破坏殆尽。先辈们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流血牺牲,我们必须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胜利果实。在这方面,教育青少年永远不忘过去是至关重要的。

在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英雄城镇克拉古耶伐茨,我们参观了当年爱国志士英勇就义的地方。1941年10月21日,德国法西斯一天内就在这里屠杀了七千人,其中包括三百名少年儿童,连十二岁擦皮鞋的男孩儿也不放过。我们在高大的V形(象征胜利)纪念碑下看见一队队青少年肃穆地向烈士默哀,倾听老师讲述这段壮烈的往事,当老师说到“悲剧决不能重演”时,孩子们坚定地说:“决不能!”

在贝尔格莱德我们拜谒了铁托同志的陵墓。那天风和日丽,来自联邦共和国四面八方的青少年列队走向墓地。我们受到特别关照,插在人群中前进。我身后的一位萨拉热窝青年知道我们是中国青年代表团时,就低声用英语说:“铁托,!我们热爱铁托,我们全力保卫祖国!”这位青年的话语表达了南斯拉夫青少年的思想感情,这是南斯拉夫的党与社青盟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结果。

南社青盟的同志们说:“我们的组织自一九一九年成立以来,虽然数次易名,但我们的目的是不变的,那就是保卫和建设祖国,我们一定要使三百多万盟员和广大青年一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南斯拉夫同志告诉我们,他们为保卫祖国采取两种有效措施,一是全民防御,人人都参加军事训练。大学生每年有十五天军训课程,不及格者不能升级。二是实行义务兵役制,大学毕业后要服兵役一年,其他适龄者服兵役十五个月。南社青盟是保卫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为祖国建设出大汗是我们的光荣”,这是南斯拉夫社青盟盟员的一句口号,他们也是实实在在这样做的。南斯拉夫在战争中受到巨大的破坏,而战后恢复工作进展迅速,这与南斯拉夫广大青年的智慧和汗水是分不开的。他们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是义务劳动。内容包括修建铁路、公路、堤坝、体育设施、公园以及植树造林等项目。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南社青盟配合各级政府使义务劳动的制度逐渐系统化,参加这项活动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

我们在马其顿共和国参观了一个联邦级的水利工程义务劳动工地。这是一个细雨霏霏的傍晚,我们驱车经盘山小径到达山腰上的劳动营地总部,总指挥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是二十四岁的小伙子,来工地前是个工人,兼职作社青盟的车间负责人。他爽朗地说:“欢迎中国青年来看看我们为祖国的建设流汗水的地方!”他为我们介绍了工地情况和义务劳动制度。综其所述,我们了解到,南斯拉夫的义务劳动分三种形式:一是地方性的,一是共和国一级的,再就是联邦性即全国性的义务劳动。在地方一级和共和国一级劳动出色的可被选派参加联邦一级的劳动。活动一般是在暑期三个月内进行。据统计每年有六万多青年参加联邦、共和国和自治省一级的义务劳动,有三百多万青年参加地方性的义务劳动,他们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

进晚餐时,餐厅内恰好有电视台采访营地青年的文娱活动,十分热闹。我们周围的主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男女青年,有职工,也有学生。他们说,在职人员参加义务劳动由原单位发工资;工地发劳动服并免费供给伙食,劳动出色的还能得奖。学生利用暑假参加劳动,由公家付旅费。联邦级的劳动工地多是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他们的水库工地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工地多是山区或是机械化施工不能进行的地方,需要青年人出大力流大汗。当我们询问他们一天的活动安排时,他们说,一般情况下各级劳动工地每天六小时劳动(包括一小时用餐)往往在上午进行。下午是政治教育、技术训练和文体活动。他们的体会是,参加义务劳动一举数得,首先是为国家建设出力,增强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又接受了象开汽车那样有用的技术训练。

第二天我们结束访问离开营地时,一队队青年男女因天下大雨提前收工回来,他们打着队旗,脸上和身上浸着雨水和汗水,兴高采烈,充满喜悦和自豪,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去换取祖国的繁荣昌盛。

“高速运转”的社青盟干部队伍

中国青年说篇6

其实不然,回想当年,“五四”青年是否以共赴国难、引领进步为时尚?改革开放之初,工人农民是否也以下海经商、联产承包为时尚?在2010年中国青年时尚文化节上,被誉为“青春中国说”的90后们就曾豪迈地发出了“青春责任”、“文明先行”、“创业精灵”、“智慧生活”等十大时尚宣言!

那么,究竟什么是时尚?什么是青年时尚?什么又是当代中华的青年时尚?

一般认为,时尚是“舶来词”,英文为Fashion,即时髦,流行。《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时尚的解释是:“当时的风尚”。 青年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心理现象。而中华青年时尚则是以中国青年为主体的时尚,有着比较确切的民族性、传承性和文化性。

最近,由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共同发起,共青团宁波市委等单位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正如火如荼地举行,同时一场由大赛组委会联合《中国青年》等权威媒体和参赛选手发起的关于“青年服饰与时代精神”的探讨也正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笔者认为,时装作为时尚传统的具体承载物之一,能够较为敏锐地捕捉当代青年时尚的潮流际会,较为准确地体现当代青年对于时尚的需求、审美和创造。作为历届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的亲历者,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一套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的“中华青年时尚霓裳”正呼之欲出,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追逐的时尚元素和价值标志。

“中华青年时尚霓裳”的面料是“丝绸”,能够传承中华文明之基因。温润、舒适、飘逸的丝绸,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悠悠五千多年的历史。当代中华青年时尚的脉动当与这种血脉传承交相辉映,“古韵今风合鸣”。 在当代,这一血脉已浓缩并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众多中国青年在经历上世纪的“文化苦旅”之后,更加睿智卓越,知荣明耻,在对时尚行为的把握方面,重新站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上。而此时,共青团等组织和部门更要积极主动地运用时尚文化和载体来工作,善于借助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加强对于青年时尚的引导和发展。

“中华青年时尚霓裳”的设计是“立体裁剪”,能够汲取世界进步之新意。追溯历史,中华服饰的设计精美绝伦、创意无限,同时又不乏海纳百川的审美气度,唐装自然洒脱,汉服温文儒雅,56个民族百花齐放、服饰各异,中山装更是吸纳了各式“洋装”的优点自成一体,显得自信果敢、意气风发。如今,中国服装不仅在国内品牌林立,更通过自营出口、收购重组等方式走向世界,正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的巨大跨越。与此相对应,中华青年时尚不仅要将民族的特色与文化的传承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世人,更要以世界的眼光与国际接轨,从时尚前沿中把脉风向、汲取营养,实现更加自由奔放的创新发展。

“中华青年时尚霓裳”的工艺是“手工缝制”,能够服务青年需求之本色。当代青年价值多元化导致青年群体中个体需求差异扩大,时尚文化的快速演进,使得青年的时尚需求更为敏感,更加推崇个性和品位。这一方面激发了青年不断进取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也萌生了每个青年希望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先锋时尚的需求。政府部门、团学组织以及市场主体要坚持青年为本,更加紧密地结合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开放、社会思想日益多样的背景,深入研究青少年的审美、志趣、情感诉求以及休闲娱乐需求特点,积极提供时尚文化的创意、生产、传播等优质服务。同时,也要善于引导青年时尚需求,将真善美的元素植入青年日常生活行为,找准时尚文化与青年需求、社会认同之间的契合点。

中国青年说篇7

【关键词】青年 小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近期,就很多年轻人一开始就怀揣“我要当首富”的问题,王健林在一访谈节目中耐心地教导:“先定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王健林的“小目标一个亿”论瞬间爆红网络,有的笑谈,有的吐槽,有的自嘲。虽然王健林谈的是商业理想和创业,但他的说法引起了我们对于当代青年确立和实现个人目标的思考。

在青年时代,谁是心中的榜样,谁是值得崇拜的英雄,都是比较分明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维,有目标。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必然会确定自己的目标。

青年的个人目标多种多样。就青年的“小目标”来说,它有两种内涵。其一,青年个人目标本身有“大目标”和“小目标”之分。万丈高楼平地起。其二,青年的个人目标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相比,都是“小目标”。笔者主要探讨的就是第二种涵义的青年“小目标”。

每个时期的青年都有自己的个人目标,即使同一时期青年,个人目标也会千差万别。青年根据自身情况规划不同的目标,也会不断调整目标。这看起来纯属个人的愿望,其实,青年的个人目标不仅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且应该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首先,青年个人目标的确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青年生存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利益关系中,在物质、精神、文化、婚姻等实际工作和生活方面设立目标时,必然会受它们的制约。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每个社会都按自己既定目标发展,并不以青年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也制约着青年的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的确定,青年应当依照一定的社会规定安排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方向。社会按自己的发展目标规范青年、选择青年,把青年发展的目标纳入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要求青年按照它的发展目标修订自己的发展目标。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青年个人目标的确定也会受到社会意识的影响。从少年时代起,人就开始从文化学习中了解前人,在生活中观察别人,根据自己受到的道德教育判断前人和今人,常常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到了青年时代,这种思想得到强化,谁是心中的榜样,谁是值得崇拜的英雄, 都是比较分明的。特别是,青年模范人物成为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也直接影响青年个人目标的确定。

其次,青年个人目标的确定必须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青年进取心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们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进程。每个社会都是在争取新的发展。而青年也是以追求自己发展为生活目的,他们希望有充裕的物质生活资料,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有更多的民主、自由,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教育,有充分发展自己的机会和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青年实现个人目标的基本条件。青年的个人目标促成了他们对社会的理想追求,这在客观上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社会发展的目标如果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它必然也包括多数青年的社会理想,而这些青年实现个人理想的活动,又推动社会向自己的发展目标前进。

青年的个人目标只有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相对接,把自己的目标和民族的、国家的梦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潜能才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正如高尔基所言:“目标越高远,人的进步就越大。” 青年的个人目标只有统一到社会目标上来,才能使自己为之奋斗一生,做出光辉的业绩。青年马克思在17岁就认识到,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就有崇高的目标,即把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作为青年的第一选择目标,这样“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青年的“小目标”,要踏踏实实地实现

青年在我国社会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小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对2013 年全国1‰的抽样数据未经加权的估算,14―35 岁青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03%,青年人口约为44940 万。2013年12月5日,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我们党历来重视和关心青年,培养青年,始终为他们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邓小平对青年一直寄予厚望。1979年初,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我们党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始终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

当代中国青年要实现“小目标”,应该认清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必须脚踏实地地工作,艰苦创业。

首先,当代中国青年要认清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2014年5月,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说,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有体现,当代青年应该主动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潮中。党的十为青年实现“小目标”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也是青年一代应当牢固树立的目标。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2013年5月,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中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青年应该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党的十重申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应该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其次,当代中国青年要脚踏实地地工作,艰苦创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2013年12月5日,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说,青年应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样,青年要实现“小目标”也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 “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2016年4月26日,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指出:“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改革是一场革命。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全社会蓬勃开展,这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是催生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青年要实现“小目标”,应该具有创新意识,积极投身创业的大潮中。2013年5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2013年11月8日,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地重大项目“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及评析”( 项目编号:13JJD7100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

中国青年说篇8

贵社寄赠给我部的近百余册杂志已收到,并下发到各连队。谨此,代表全体边防官兵向你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寒风凛冽的帕米尔高原已是冰天雪地,诸多边防连队和哨卡即将因大雪封山,与世隔绝。你们在此时送来的热情关怀,使我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我们决心斗风雪,战严寒,不畏困苦,勇于奉献,确保我们守卫的千里边防平安无事,让祖国和人民放心!

《中国青年》历来深受官兵喜爱。改版之后,其版面大方,内容丰富,清新高雅,视点高远;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正确引导青年思想,褒扬先进,鞭挞弊误,是广大青年读者心中的旗帜,我们希望贵刊越办越好!

36922部队政治处

1996年10月25日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最受欢迎)

四川达川市7169厂的刘勇成说:我车间团支部办起了图书室,我们最爱看《中国青年》,这是我们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的窗口,这本杂志知识面广,内容新颖、真实,我们看了这期就盼着下期的到来。

84885部队政治处在报刊征订工作中深入到连队了解情况,结果在众多报刊中,《中国青年》被官兵评为最受欢迎的优质刊物,他们决定1997年续订到各连各排。

江苏吴江市盛泽中学的项鸣涛同学说:我已上高三,虽然面临高考升学的沉重压力,但每一期的《中国青年》都能使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一份轻松和快乐。由于近年来高考语文中越来越重视能力的检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不能读死书,要不断扩大阅读视野和知识面,老师也建议我们多阅读《中国青年》这类高品位的精品杂志,对于提高语文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中国青年》不愧是我们中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千百万读者寄厚望)

《中国青年》自改刊后,总体效果很好。每一期我都仔细阅读,其封面设计、栏目设置、题材构思、内容充实等等都令其他杂志望尘莫及。但也有不足之处:

1~6期敢于刊登大量的有思想性的文章且笔锋犀利,披露许多现实不足,透视社会现象,剖析青年心理,探寻人生真谛,让人观后,感叹《中国青年》不愧是青年人知己。它的真实报道、生活扫描、焦点透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7~10期在以上方面来了个急速滑坡,有点叫人失望,主要问题恐怕是“调子”太高。我们关心的是国有企业的前途,我国的电器和汽车,严惩,严禁假货上市,杜绝宰客现象,提高服务行业质量以及我国的国民素质,我们更关心“”……

作为读者,我已道出了心里话,千百万读者对《中国青年》寄予厚望,愿她开拓新的足迹。谢谢!

河南油田试采公司测试队石油工人齐朝阳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再“激进”一点,再大胆一点)

自从大学以来,每一期《中国青年》我都认认真真地读过一遍甚至几遍,并深深地喜欢上了她。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属于当代中国青年的杂志。

改刊后,贵刊在整体上有了长足进步,但我认为她没有从前那样大胆了。诚然,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但不解决那隐藏在一片繁华后面的种种忧患,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作为跨世纪青年一代的代言人,《中国青年》是否有更“激进”一点,更大胆一点的必要呢?

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章劲元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是走进报刊亭的时候了)

我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收集《中国青年》,至今已7年了,能有这个便利是因我在团支部挂了个小职,而在报刊亭是很难买到她的。

改版后,无论从文章的可读性、权威性,还是杂志整体设计,在全国杂志中都是高水平的,特别是封面设计有立体感,有气魄,能抓住人们的目光。

问题是,为什么贵刊没有走上报刊亭呢?《中国青年》正因为有“中国”两字,更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但不能自缚与自负。我希望贵刊尽快走上报刊零售亭,并占据显著位置,因为她有这个实力了。

天津石化炼油厂常减压车间杜本军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一期也不要让读者失望)

我对改刊后的《中国青年》是十分喜爱的,每期必看,并定期与单位众读者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受益匪浅。但是越是喜爱越是盼她精益求精、完美无瑕。现将不满意的归纳以下几点:

1.审读、校对草率马虎,每期中的错别字都不少,有损《中国青年》形象。

2.图片制版粗糙、裁剪不当,层次反差不均,印刷效果欠佳,看了不舒服。

3.文章题材体裁仍显单调,适当增加一些诗歌、散文、小说,会使杂志增色不少。

4.广告数量太多,挤占正文版面影响读者可读物的容量。

希望《中国青年》在1997年办得更出色,更完善,一期也不要让读者失望。

山东济南石化集团政工部李会东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正统、凝重、单调)

改刊后的《中国青年》犹如春风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正统、凝重、单调)

觉,最大特点是:内容比以前丰富,知识面拓宽了许多。但她始终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正统、凝重,说直点就是太单调了,特别是封面设计者是那么庄重。

武警湖北总队8支队张波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只有平易近人,别人才会靠近你)

《中国青年》不是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缺乏一些解释、解决我们普通青年迷惑的文章,缺乏生活中的实际性内容,如果天天看这些飘浮在空中的事情,和进入小说有什么两样?天天叫人看童话你愿意吗?只有平易近人,别人才会靠近你。

安徽滁州市南谯区腰铺乡庙山村支庄队杨新莉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请注意校园)

每次《中国青年》发到班里以后,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抢”,我自然也是“土匪”之一。做为忠实的朋友,我很想吐露自己的遗憾,就是反映我们学生的内容少,简直无觅处。校园中并非风平浪静,生活中、学习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我们不很成熟,甚至幼稚似儿童,但我们已是青年、是共青团的一员、是跨世纪的一代,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刊物《中国青年》更加出色献上自己的爱心……

河北邯郸市第二财校涉外3班华飞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精品意识——读者意识)

很难说改刊后的“是”与“否”,总体上是满意的,但仍有个别意见:

现在都在讲精品意识,我认为刊物的精品意识应是“读者意识”。读者关心什么,不能靠编辑、记者去猜,而应从读者来信中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有鲜明时代意义的问题去做文章。

《中国青年》不但要关注中国青年的精神现状,还要关注世界青年的精神风貌,以借鉴和了解。要请教有关历史、人文学者,深刻地探讨世界强国青年的风貌及其可取的民族性,务必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陕西煤炭工业学校58#许四伟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答读者问)

包头机械工业学校的刘高利等读者,希望得到捐助贫困孩子的详细地址。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地址是:北京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甲1号,邮政编码100009,捐款热线电话64035547,传真64033895。

本刊第11期刊出《邓良平和他的有声杂志》文章后,很多读者来信问地址及邮购办法,现解答如下:

中国青年说篇9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在这段时光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演绎自己的人生传奇。但很多时候我们在高喊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同时却又在羡慕着别人的青春。不敢做、不愿做、懒得做充斥在了美好青春中。但是青春就应该用来挥洒激情,青春就应该无惧无悔。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悲哀的是,很多人的青春都渐渐成了复制品,做着没有创新的事,看看所谓的成功学,但你在喝心灵鸡汤的时候是否想到你的青春应该由你做主呢?

曾说过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应与国家的奋斗目标相一致。中国青年应该充满无畏的去将理想实现。无论是否是共青团员的你都应该去挥洒青春激情。毕竟,只有我们努力奋斗,中国的明天才会变得更美好,只有我们充满光明,中国才不再会黑暗。

青春是不会让你有修改的机会的。如果在有青春的时候不充满激情,那么当你失去青春的时候呢?你开始懊悔,开始不知所措了。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在五四讲话中曾说到:"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下,我们青年人就应该在各个岗位上多学本事,认真钻研,努力奋斗,不让青春时光虚度。

我们在青春里谈激情,谈挥洒。但并不是去妄想,不是定一个高高挂在天上来仰望的目标,而是说你要看到本身的实际,看到自己能做到什么。在青春中你尽了全力就对了,在过程中有所收获就可以了,无悔就好了。和大家说一个可能都听过的故事,小时候,当项羽的叔父问起他长大了之后要干什么?项羽的回答是统一天下,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梦想,就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敢定一个超越马云或者成为爱迪生的梦想。但如果你定了目标,你努力了,你哪怕没有成功,也能从中收获很多,也不会懊悔于自己的失败。对项羽来说来说这正是他的奋斗目标,所以他从小苦苦习武,熟读兵法,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虽然仍面临失败,在乌江自刎。但是他在青春年华中激情四起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从现在开始,带着我们的青春正能量向着目标出发还来得及。

在初入大学的时候你是否也满怀激情,热血沸腾,但激情消逝之后呢?你一直将实践的步子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去追逐,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你不够勇敢,但是你要知道,青春无惧,跌倒又能怎样!拍拍尘土继续向前就好了;也许是你没有主见,但是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每个人都应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当你老的时候才不会深感遗憾,而是对自己的青春年华充满无悔。我在知乎上面看见有一个前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说过一段话:他说他很后悔没有去做过,没有去参加比赛,没有学好计算机,没有去兼过职,没有去听过讲座,没有除了游戏以外的其他兴趣。可是现在他没有机会了。他说他确实对不起大学,对不起青春。"我当时看完之后,说实话,我很怕,我怕我以后都不会再有这样好的平台,这样多的机会,所以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告诉你们,在青春中挥洒激情,不是满足他人,而是成就自己。

中国青年说篇10

许德珩同志从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后来又英勇地投入,六十多年来,历经波折,坚持革命。访问许老的时候,欣逢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并请他结合回顾的感受,对今天的青年,谈几点希望。他高兴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心忧天下

在简朴的会客室里,许老亲切地让我们同他擦肩并坐,婉如家人促膝谈心。他年事虽高,身心犹健,记忆力甚好。许老告诉我们,他十九岁参加辛亥革命,当过兵,一九一五年进北京大学读书,时正在北大。我们请他谈谈五四时期中国青年的觉醒,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当年中国青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许老说,的发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思想基础。当时一批觉悟的青年,看到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说,就是“以天下为己任”。那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本来是战胜国之一,理应收回战败国德国在华的特权。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却依仗强权,无视我国的合理要求,趁机取代德国在华权益,出兵占领我青岛等地。袁世凯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这两桩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激起了北京爱国青年的义愤。爱国青年再也坐不住了,带头奋起斗争,发动了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的爱国示威游行。这是中国青年学生第一次游行示威活动,可以说是的前奏。随之而来,北京一部分青年学生,成立了学生救国会。这年暑假期间,学生救国会派出代表,南下串连,联络各地的爱国青年学生。许德珩 同志是代表之一。他们从北京出发的时候,带着大馒头,沿途吃到上海。到了上海,穷学生住不起旅馆,就在一家旅馆的楼梯底下栖身,两人一天花三角钱的旅馆费,钱都是自己掏的。那时候,许多青年心里装的是国家民族,脑子想的是反抗帝国主义;物质生活虽清苦,精神却很振奋。当时,以、、邓中夏等同志为代表的先进青年,就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榜样。

这时候,许老又回到开头的话题,语重心长地说,的发生,是时代对青年的要求,也是青年对时代的责任。每一个时代对青年都有不同的要求,而每一代青年各有自己的历史责任。五四时期的青年,“心忧天下”,是为了救国家,求民族解放,反帝反封建。今天

和五四时期不同了,但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却是一切革命青年要继承的。今天,时代对青年的要求,是把我们可爱的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天的青年“心忧天下”,就是要深刻认识自己的时代责任,把四化装在心里,想四化,干四化。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在实现四化中燃起熊熊的火焰,而不只是冒烟。

百折不挠

许老怀着对青年的深情厚意,谈得很兴奋。我们怕他太累了,请他稍事休息。但他却呷了几口香茶,又把我们带到当年的情景中去。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深地感到,革命斗争是很复杂、很艰苦的,困难和挫折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做一个革命者,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在激流中勇进。他说,五四那天的斗争场面,可谓波澜壮阔。从天安门广场的集会,东交民巷使馆区的示威,直到痛打卖国贼,火烧赵家楼,使得反动派胆颤心惊。当天下午,军阀段祺瑞政府就出动大批军警逮捕学生。在反动派的刺刀面前,是退却,还是坚持?爱国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的回答:百折不挠,坚持斗争。反动当局迫于形势,终于把被捕学生全部释放。

学生释放后,斗争并没有结束。反动政府提出“整顿学风”,进行反扑,并且要传讯的发起人。爱国青年没有屈服,继续与反动派斗争。参加的全体学生检察院,申明爱国无罪。北京学联发出罢课宣言,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反动军阀政府对学生继续采取严厉的镇压手段,大批逮捕学生。许多爱国青年不仅在困难面前不退却,在敌人的刺刀下面也不低头;为了救中国,求解放,坐牢、杀头在所不惜。他们并且呼吁全国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这时候,上海等地学生,纷纷起来声援北京爱国青年的斗争,特别是全国各大城市举行罢工罢市。这样,就从学生的爱国运动,变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谈到这里,许老格外兴奋。他说,最后,反动当局被迫下令免去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通电巴黎,令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签字。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为中国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许老满怀深情地说,广大人民在中所要求的,解放以来不惟早已实现,而且更有前进。但是中青年们!那种百折不挠,坚持斗争,坚持胜利的精神,我们要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不仅在革命斗争中需要,在建设事业上也不可缺少。今天我们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斗争,这是一场更加伟大的革命运动,更加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流,也会有困难,有挫折,会有许多我们意料不及的问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发扬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五四时期的革命青年是这样做的。五四以后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无数革命前辈正是发扬了中这种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前仆后继,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当前,在为四化奋斗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发扬这种精神,坚韧不拔,刻苦攻关,努力钻研。我们这一代青年有志气,一定能够胜利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

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