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24 00: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后续成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如此庞大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继续教育后续成效的持续性则是保证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而据笔者在贵州省教育厅帮扶威宁县教师培训计划项目中的调查中发现,54.4%的中小学教师在近五年的时间里至少有2次县级或以上级别的集中培训,但其中有48.6%的教师对以往参加的培训总体感觉不佳,觉得更多是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为了培训而培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后续成效不大。因此,关注并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后续成效问题是更好地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效的重要内容。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后续成效的因素

1.教师拘于自身问题

从教师自身来说,每位教师都希望为人师表、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但往往拘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将培训中所获恰当地运用到工作中。一方面,受训教师来自不同的地区、学校和年级,其培训课程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想真正发挥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老师们必须自我钻研,但局限于自身能力或者工作态度,往往有些教师不愿刻苦钻研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部分教师培训最终就是受训教师学习时热情澎湃,一个月后还有印象、三个月后不知所云、半年后一切照旧。另一方面,受训教师满腔热情地将所学知识投入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中,但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有别,没有相应的导师给予后续地针对性支持,往往也很难坚持下来。

2.学校固有的评价机制

现如今,不论国家地方的大政方针还是教师培训的理念目标,无一不在质疑传统的单一分数评价机制,但现实依旧是:教育局评定学校看成绩、教师评定职称看学生成绩、学生升学看成绩、家长关注学生成绩。这种理论上美好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中真实的应试教育的冲突让很多教师们无所适从。笔者在教师访谈中也发现,很多受训教师都认为教师培训好、理念好、值得学习,可在实际中很难实施,即使是勇于实践的教师也在担心中惶惶不可终日,唯恐影响自身的教育成效,有时候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采用一些课外活动,但是因领导权力的阻止,最终还是无法逃脱重视学生成绩的固有思维模式。

3.培训单位后续跟踪不到位

培训单位可以很好地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和培训过程中的监控,但往往缺失培训后跟踪服务,以致很多受训老师培训中激情万千、热血澎湃,但间隔时间一长又一切照旧。这种“集中学习结束、考核结束、任务完成”的一次性的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很大地制约教师继续教育成效的持久性。深究其原因,一方面培训单位培训任务重、工作量大,无法兼顾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另一方面,培训的后续跟踪机制不健全。以省级培训机构为例,省级培训单位的师资多是高校教师,往往对受训地区的一线教学实际不甚了解,很难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做得很好。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培训单位也认为,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后续跟踪很重要,但谁为后续跟踪服务买单,本单位又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后续效果持久性的对策

教师继续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适应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和知识消化、理解、融会贯通,内化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需求、困惑等实际问题的能力。[1]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是每个学员、学校和培训者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

1.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最强有力推进教育科学的学者不是脱离实践的人,是本人就是一名卓越的教师的人。”受训教师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更是直接关系教师继续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每一位受训教师做个性的教师,做人性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取得成效,不应只是在培训过程中心潮澎湃,更应该将这种激情贯穿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保持始终不渝的探索和追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用心钻研、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情况的教育方法。此外,一个真正的当代教师应是一个从未来跨越过来的人,理应在更远、更高的层面激励学生、带领学生,为此教师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主动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扩充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主动将培训中所学的先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加快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设置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正与新课程所推崇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处。毕竟,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对象是学生,目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因此,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不能仅仅依靠成绩来评判教学质量,不能全权依据考试及升学率等评价教师水平,而应切实思索适合于自身情况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并贯彻始终,全面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工作态度、科学研究、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的满意等,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少做教师间的横向比较,多做教师个人的纵向发展比较,多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实验,以多元化的评价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切实将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

3.完善教师后续跟踪服务

教师继续教育要想取得持久的成效就必须提供持续的教师继续教育支持,不仅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的适应性,更包括教师继续教育后的跟踪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建立参训教师业务档案,包括培训前的教师基本情况调研、培训过程中的审核评定情况,以便真实、全面地反映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整体素养,并为后续的跟踪服务和效果考核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办法,提供必备的资金支持,成立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库,系统对参训教师提供后续支持,并根据受训教师所在地方的教育发展情况和教学现状进行本土化的调整,其方式可为导师制、集中学习与后期校本研修相结合等等,用以解决过去集中学习没有后续跟踪督促与指导的不足,以期能为当地学校教师的实践提供必要的帮助,既能创建参训教师持续发展新机制,也能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及其在本校和当地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参训教师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到:“一般来说,在职继续教育在决定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如果不是更大,至少也是和启蒙教育同样大。”[2]教师继续教育的初衷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成效的持久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春秋.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探析[J].成人教育,2010(5).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篇2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必然性;策略

1 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不断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增加专业实践知识。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仅仅注重提升专业技能,在大堂课教学过程中造成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过度讲授专业知识,使得继续教育的课程缺乏灵活性,结果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继续教育的效果不突出。

第一,继续教育缺少针对性。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主要是从大堂课的形式展现出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通过骨干型教师的经验传授获得理论提升,以大堂课的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培养和实践教育。然而,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由于每个音乐教师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所处阶段不同,必然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而不能采用“一刀切”和一种教学模式,甚至采取一样的教学内容。中小学音乐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不同,小学主要是启发学生的音乐感,而中学以简单的基础乐理知识进行教学,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区别地进行教育,才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实现继续教育的目的。

第二,继续教育缺少灵活性。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缺乏灵活性,主要是从教学内容体现出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实践性课程教学和锻炼,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缺乏灵活性。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之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教学理论知识,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不宜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必须认识到,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主要是实践经验交流和能力提升,还有理论的丰富和技能的创新。继续教育应当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主,创造分享他们教学经验的机会,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专业技能成长。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自身教学特点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同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成为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显著标识。而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常常要求向专家型教师“看齐”,被固定的教学模块所限制,这必然阻碍了教师教学风格多样化发展,显然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

2 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整体水平,能够持久培育专业教师队伍,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技巧,实现教师专业能力与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方面,这是继续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分析中小学音乐继续教育现状很容易发现,继续教育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传统继续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解决其中的问题,才能实现继续教育的目的,当务之急唯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很多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虽然能够借鉴有用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但是没有任何的创新之处,只是简单的“模范”有益的经验,没有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教师专业成长阶段主要是“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这五个阶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不同的阶段要求继续教育的重点也不同,传统继续教育“大堂课”教育模式忽略了教师所处的不同阶段,导致教育成效缺失,这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改革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这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迫切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克服学生多样性发展需求与自身能力不足的难题。这样的困难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征。例如,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水平参次不齐,大多数学生从小进行音乐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接受早期音乐训练,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必须选择合适程度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这无疑是一种两难选择。再如,从教育现状可以看出,由于继续教育缺乏灵活性,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不明显,教师选择专业教学策略,往往没有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可以借鉴。伴随新课程改革,音乐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渐重要,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才能实现新课改提出的基本要求,提升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和乐理知识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继续教育只有从中小学音乐教师发展实际出发,策应专业和技能要求,提升音乐教学的整体水平,才能培育和造就好音乐教师队伍,进而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

3 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才是出路。重点可以落实在以下方面,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提供教师专业实践机会,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二要,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促进教师教学技巧创新,实现继续教育的分类指导;三要,系统开展继续教育,形成继续教育整体发展态势。结合上述观点,现分别作如下阐述。

第一,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内容。增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关键要实现教师的分类教育。通过教师成长阶段的不同分类,对特定成长阶段过程中教师的专业需求进行专门研究,明确提升继续教育成效的手段和途径。比如,新入职的教师,专业知识理论能力足够,实践应对能力不足,可以采取教学实践演练、情境教学等方式增加新入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使他们逐渐适应模拟课堂环境,能够机智应课堂环境变化,提升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针对继续教育中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可以集中传授和培养新理论新技能,促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和创新。总之,教育内容要划分阶段,细分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契合学员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规律。

第二,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技能。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是继续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相关调研表明,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能力足够胜任,但是教学技能有待提高。继续教育作为培养这些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训练场所,需要结合教师不同成长阶段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培养和指导,实现继续教育的有效性。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定期检查和监督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实况,形成季度或年度检查报告,从而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对不同的教师进行分类教育。比如,一些教师音乐实践能力比较强,继续教育就可以针对这类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系统训练,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对学生的自我练习进行指导,发挥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篇3

【关键词】教师 继续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校长和教师。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参训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首先,参训学校领导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不能以长远眼光认识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很好地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领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继续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没有真正明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要求。领导总是敷衍应付,走走过场,有时以种种借口阻碍教师进修学习。

其次,受训教师对继续教育持消极态度。他们参加继续教育是“为学分而学,为过关而战”,只看重证书和学分,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把继续教育看成上级的硬性规定,碍于评职称需要不得不参加学习。

(二)培训单位的培训实效性不强

首先,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教育教学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缺乏新意,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无法接轨。另外培训缺乏针对性。不少教师进修院校 ,为了省事、省钱 ,往往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 ,把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职称的教师编在同一班级 ,学同样的课程。

其次, 培训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缺乏科学性。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 ,课程建设尚不规范 ,各地因地制宜设置 ,容易造成课程开设的随意性 。教材质量比较粗糙,急功近利,大多数为职前学习内容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自我封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而不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难以引进继续教育的“活水”。这种做法的弊端是课程的科学性不够。

第三,施训教师数量少 ,素质有待提高。目前 ,从事继续教育的进修院校 ,已有一部分师资基本适应继续教育的培训任务 ,成为继续教育的骨干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 ,这支队伍的数量还太少。同时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素质有待提高。

(三)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经费不足

首先,管理部门疏于管理,监督不力。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只管传达上级精神 ,而没有采取过硬的措施输送和保证本辖区中小学教师按时按量参加培训。某些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十分重视师训工作 ,但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 ,控制力度较差。制约机制也不太健全,没有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缺乏规范性。无形中使其成为政府部门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使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其次, 经费落实不到位 ,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很多农村地区难以落实。教师只能出钱买单。多数教师反映经济压力大,个人负担沉重。

针对当前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继续教育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 更新观念,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建立激励机制 ,确保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观念教育,促进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使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第三次全教会和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 ,切实提高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 ,使广大教师乐于参加师资培训 ,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过硬的政策措施 ,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班子总体目标和政绩考核指标。

(二)改进继续教育模式,注重办班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经费紧缺、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突出等实际情况,开展继续教育可采用以下办班形式:1)培训院校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组织,积极配合,选派那些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进行短期脱产培训。2)培训院校送教上门。也就是说,培训院校把培训班办到乡镇。这样可以避免工学矛盾,节省参训教师的开支,使更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机会接受培训。3)必须突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最现实途径。它既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 ,又可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 ,还可以节省费用 ,多样兼顾、事半功倍。

(三)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一些培训者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者之间应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禁止参与对学员的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由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兼任。

(四)加强领导,健全法制,确保培训经费

经费是继续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势在必行 ,必须抓好的重要工作 ,要积极想办法 ,开拓集资途径 ,地方政府财政经费预算中应有培训的专项经费 ,按人口与教师的实际比例数设立且专款专用 ,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大面积、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关于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思考[J] . 教育评论,1998 , (5) :28.

[2]李风英.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难点及解决办法[J]. 中国成人教育,1997 , (8) :25.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努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快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因此,关心教师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当前,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怛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层次性失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变为层次性失衡,教师质量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03年,我国570.28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专文化程度)为97.8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40.5%;初中专任教师 349.75万人,学历合格率(大专文化程度)为91.98%,其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只有23.8%;高中专任教师107.06万人,学历合格率(本科文化程度)为75.71%,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占0.9%;在61万职业中学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6.3%,二是区域性失衡。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基层教师1400万人,农村教师占其总数的3/4。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不足的现象,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其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稍好的教师从乡村学校到乡镇学校、由乡镇学校到区县学校、由区县学校到地市学校”的流失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区域性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三是学科性失衡。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教师普遍短缺,而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又出现过剩现象,由此导致部分教师“教非所学”。因此,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切实解决由教师供求总量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3.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当代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9月8—11日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大会指出,世界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与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教育管理性机制等。同时指出,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其他问题(如与贫困作斗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预防暴力,促进社会融入、教会使用新技术等)的办法。教师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追溯教师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教师“质”的要求就已取代了对“量”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到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从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以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师不适应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确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导是观念的转变。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如此,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发展性评价等理念,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人人都可成才”、“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发挥教育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三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21世纪质量的新标准已从“合格产品”变为“用户满意”。由此可见,“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加重要。21世纪的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的学校亦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教育质量即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反映。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产品 (学生),还包括教育的所有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务必坚持评估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性,注重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及“个性化”,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和全员抓。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即关注教师的发展,绐终依靠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学校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发展,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管理绩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习权和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时时、处处学习的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然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着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脱节的现象,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全员继续教育,使得加快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程规划和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认识“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继续教育实践之中,大力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让学习伴随和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努力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1.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和市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3个层次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集中,使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构建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为此,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网、卫星电视网和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3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网联”建设,促进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与全国教师网联的相互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与“教师网联”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科研部门、电教机构、电大工作站等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教师网联’校外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挥校本研修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创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选择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把开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与开展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实效,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和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级研修、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使之增强学术研究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要狠抓师德培训。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多形式组织学习,多途径进行考核,多角度树立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来抓,常抓不懈,真正抓紧、抓实、抓好。三要进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07年底,要使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左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显著提升。四要强化新课程培训。认真组织和安排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关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教科研部门组织新课程学科的“专门”培训。在组织和开展省级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应的培训。五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普及培训、等级培训和多媒体技术培训3个层次进行,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3.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方法的创新。要把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班、研修班、自学、课题研究、导师导教、学术报告、教研活动、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社会考察等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指导,注重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积极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模式,比如:“自主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挖掘他们自身资源,引导其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经验反思、知识更新和重构,主要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学术报告、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施;“研究型主题培训模式”:依据专题来配备导师,让中小学教师分组研究,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不足和问题,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研”促“培”,寓“研”于“培”,“研”、“培”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涉及到指导教师制度、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区域合作、自学等内容。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模式的构建,既可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各地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方法独到、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任用、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省、市、县3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制度创新,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模式才能得以健康运行,进而通过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具体实施;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应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支援的力度,从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支教;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和资源整合,强化检查与评估,加强咨询与指导。教师培训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各级学校要在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参与外培教师的管理,协助开展师德师能的考核工作,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估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把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切实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国家应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04—05—27(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篇5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很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只占12.5%,而“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高达21.5%;在回答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时,认为是领导要求或评职称需要的教师占50.1%;在回答以前是否参加过继续教育问题时,偶尔参加或从不参加的教师比率占48.1%,说明基层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很不足。在学校领导是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时,“一般”或“不重视”的比率占35.2%,说明基层领导对继续教育认识也不足。访谈中了解到,基层教师认为学历达标了,就是合格教师了,参不参加继续教育就不那么重要了。

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农村教师回答参加继续教育的最大困难是经济因素。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本身待遇比较低,难以应付去县城参加各种培训;二是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前投入太少,因此教师最反感个人交钱搞培训。他们认为,教师培训固然重要,教师培训固然要参加,但是培训费用应当由政府买单。同时有不少老师认为要多加强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多投入,多给培训机会,要讲实效,要讲长效。

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功利性倾向严重,单纯是为了评职晋级参加继续教育,造成走过场、实效性不高的情况。继续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无资历认可效应,对于已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而言,学与不学一个样。对继续教育缺乏有效的检查监督和质量评估,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很大程度上处于“你来我训”的被动局面,受训学员只要参加培训就能拿到相应的结业证,不但学好学差没有区别,甚至参不参加培训也一个样。

继续教育培训师资也存在问题。从近两年的培训教育实践看,总体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基层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获取最新教育教学知识的高期望值与现行的师资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从问卷情况来看,对继续教育的所有上课教师很满意的比率只占7.8%,相反,持不满意态度的教师占8.6%,认为参加继续教育收获很大的教师比率只占7.4%,相反认为收获很少的教师比率却占23%。

多数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有6年了,各级教育部门已组织了新课程培训,特别是教师进修学校已对全县小学教师进行了轮流新课程培训,但是,现在有不少教师仍在穿新鞋,走老路,适应不了新课程。从这次调研看,很适应新课程的教师比率只占8.7%,不适应的教师比率却占8.8%;所教学生很适应新课程的比率只占5.0%,不适应的学生比率却占15.4%。

切实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切实转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教育主管部门、各培训机构、中小学管理人员及教师要从中小学教育的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像抓教育教学一样抓继续教育,要像重视教育教学一样重视继续教育,切实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浓厚的、积极向上的培训氛围。作为教师,首先要意识到,主动进行继续教育是自己的权利,是发展自己的有效手段;不进行继续教育,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就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就会成为历史的落伍者。

二是加强领导,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从县教育局、教师培训机构到中小学校,都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层层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使继续教育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教师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教师及其所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分级把关,齐心协作,奖罚分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激励体系。对参训教师个人、学校及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情况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把继续教育的开展情况与学校、教师的评先、评优相结合,与教师的职称评聘挂钩。

三是营造环境,使全县相关教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要建立健全教研制度,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校本培训活动,对搞得好的,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予以示范、推广,让教研活动在全县各学校生根、开花、结果,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定期有计划组织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教研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这对培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可聘请一些著名的特级教师来我县讲学。

四是强化措施,增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培训者要急学校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要与基层学校多联系、多接触,深入了解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去亲历、去感受教学实际中的现实问题,以期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培训形式要鲜活灵动。培训过程中要努力克服“我讲你听”的原始、简单的灌输方式。要强调“对话分享”,我们说培训从来不拒绝信息传递方式,但更要注重对话、交流和分享。专家不一定就是教育理论的“生产者”,教师不一定就是“专家话语”和“理论话语”的消费者。在培训课堂围绕解决问题的对话,参与者可以发现其中的教育意义,获得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乃至相关事物更深的理解,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训场所要“聚焦课堂”。让培训“聚焦课堂”、“回归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有效探讨研究,教师们有感性认识,有亲近感,有参与的内趋动力。我县开展的“送课下乡”活动,深受培训教师欢迎,就是将名师的上课、专家的评课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教师学到了真东西,教师是真的喜欢。培训中可以是参培教师上交流课,可以观看教学录象,可以是名师上示范课,也可以是文本案例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共同交流、探讨,培训者或专家、名师再有机地将课例中的相关问题结合或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而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们关注的实际问题就能引起老师们的真正重视和探索,这些共性的问题就有转化为课题的可能,真正做到培训教师的过程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五是把校本培训的主动权交给学校。要把校本培训的内容决定权交给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要依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点确定,一定要体现以校为本。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可依据其办学理念设置校本培训的内容,如要建设数字化校园,可以重点突出信息技术的内容,进入课程改革的学校,可以以新教材培训方式,还可以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确定培训主体内容,当然,国家规定的课程,也可以用校本培训的方式补充和延伸。要把校本培训学时学分的认定权交给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基本框架,由学校具体组织实施,教师学了什么,学得如何,校长最有知情权,一个负责任的校长,也会对教师作出恰当的评价。由管理部门按条条款款认定,只会鼓励学校帮教师过关。要把校本培训的形式确定权交给学校。讲座、交流、课题研究、论文写作、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这些活动,训中有研,研中有训,都是校本培训的形式,交给学校自主确定,才会促进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必要性 重要性

一、教师要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更是精益求精,而人才源于教育,因此我国的国策便是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生活在这个知识和技术都不断在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要想有所为,其关键是提高人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教师从古到今就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教师的天职就是解疑答惑,知识的传授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当代的教师要想做到“传道”“受业”“解惑”,就不应该只有固定量的死水,而是涓涓细流方可满足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名好的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做到学生要一滴水,你能给一杯水,学生要一杯水,你能给一桶水,当代的教师要想拥有一渠活水就要勇于把本体知识,实践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引得活水就相当于要继续学习,因此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我们现在所面临新局面的需求,也是现代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

那么什么是继续教育呢?继续教育就是继续学习,我的理解就是已参加工作的人为完善自身而选择的一种提升自己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学习新东西,比如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方法,用这些新的东西去更换旧的内容,用新的知识去补充自身的不足,用新的理论去拓展自己的视野,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去不断深化和更新旧知识,同时同步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增强人的理解力,从而能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继续教育是一种终生需要进行的教育。我们都知道我国是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之一,自然教育事业也处于发展中,因此还有很多地方是不完善的,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为了跟上时展的脚步。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我们都知道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指的就是中小学教育。而在这一阶段也是青少年综合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总体素质,才能够夯实基础教育,只有把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了,才能使更深层次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像一幢高楼,只有把地基做得牢固才能往更高层次去修建。教师在这一阶段核心,因此教师必须得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既要学习自己擅长的,也要学习自己不足的,取长补短,正如古人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立足于这个社会,不能够做到精通万事,但最起码能做到万事必知,身为人师就应该不断地弥补自身在知识领域的盲区。

二、继续教育对现职教师的意义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虽位居第二,但其地位却是不可替代,不可动摇的,众所周知教师是监护学生成长的人,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象是学生,只有把教师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教育艺术不断的提高,才能让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这样才能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的提高。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桥梁。

现如今课本不断的更新换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如果一位教师停留不前,固步自封,试问他又如何为学生解疑答惑呢?以这样的素养是不能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多年来,教师呕心沥血,心无旁骛的形象早已刻印在人们的心中。而身为人师,就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教师就应如春蚕般丝尽方死,这才是对教师这个角色最好的诠释。

从古到今教师的责任都是教书育人,而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师的品德,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师德”。“师德”指的是教师的人格。一位拥有高尚而有魅力的人格的教师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是要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学好呢?古人言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想让学生信你的学问,就先让他觉得你亲近,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你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汇聚于他渊博的知识。所以教师应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这样方能吸收多方面的知识,才能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去影响学生指导学生。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就应该勇敢的承担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师传播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一堂课的质量却早已成为学生和家长乃至有关这个教育事业所关注的焦点,当今的课堂为何同一科目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所取得反响都不同,教师授课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学,要学生吸收,学了多少?懂得了多少?能消化多少?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以及管理能力。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应该不断的去学习,只有学好了你才能去教,才能去研究,才能去探索。才能为自身创建一个新的知识系统。学海无涯。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够完善,提高教师的人格,还能塑造教师在学生心中高尚而富有的形象,从而树立自身的权威。“师”学高了方能为师。一位拥有广博的知识的教师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拓展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可以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比如一位物理老师在讲解“声”的现象时,引用《红楼梦》中的“未见其人,先问其声”,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没看到她的人只听到她的声音就知道是谁。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音色”这个课题。再比如,讲解物体的相对运动和静止时引用敦煌曲子词“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用相对论来解释这首词,“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船为参考系,山是运动的,“是船行”是以岸和山为参考系,船是运动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我们还可以追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还来“要求学生分别指出两句诗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师的课堂,他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他能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中国的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许多的知识是可以通用的,如果一位教师在上课时能穿插一些与本专业无关但又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还能深入人心,事半而功倍,课堂的反响力也就不一般了。比如在上数学课时有时采用语文的总分总的方式来教学,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预习到复习的阶段,知识严谨,结构统一。教师如果在上课前明确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梳理好本节知识点。这样的课学生就能很好的吸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及主动性的增强,具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上课不费劲,学生能够轻松学,自然上课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每一个学生就像一块地,如果不适合种麦子,我们可以试试种豆子;如果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试试种瓜果:如果瓜果也不行的话,那就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够开花。因此一块地,总有适合它的种子,也终会有属于它自己的一片收成。世界上没有一块地是废地,通俗一点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教师应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突击学生的优缺点,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需求,跟得上时代快步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三、对继续教育的学习的几点建议

教师是学生的指路灯,因此教师比任何行业的人都需要继续教育,然而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足矣。已不需要学习,他们用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对付现在中小学生已经足够。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殊不知时代的进步导致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试问?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一个只固守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去探索,创新,实践,再实践的教师。当你站在讲台上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讲完本节课的内容,而向你投来的是一双双疑惑的眼睛时,你该如何继续你的课堂?当你结束本节课的知识,可学生在做题时还是不知所学,不知从何下手时,你又该作何解释?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但必能反应一个侧面的问题――学生所学不是很透彻!每个教师自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案,可是你的方案面对今天的发展趋势,是否还能拿得上台面。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就应该确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的目标。积极学习,加入继续教育的学习队伍,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必须经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就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叶圣陶《论集》第490页)所以教师在教之前就得学,而且必须是苦学。继续教育的学习是能够增强教师专业知识的有效路径,是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继续教育也是我们能全面且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不断地在更新换代,昔日的教材现如今已是面目全非,课改改的是教师的素养品质,改的是教师的全面能力,改的是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

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就是让教师继续深化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我们以新的理论和观点去理解新课标理念,才能了解不同学段内容的特点,只有不断地吸取专家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巩固和发展同时得到提升,而且对于教师来说“学”是天性,而且还应该是苦学,只有学好了你才能去教,才能去研究,才能去探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作为21世纪的教师就应该是一把万能钥匙。

参考文献:

[1]李佑春.直线运动单元检测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4,(22):24-26.

[2]绳长建.参照物试题例析[J].物理教学探讨,2007,(14):33-36.

[3]蔡熙永.六性助你理解参考系[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2,(8):13-14

[4]王志华.如何搞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J].学周刊B版,2012,(4):3-7

[5]樊发稼.教师应写好“下水”文章[J].中学语文教学,2009,(5):32-35

[6]霍光.融会才能贯通博大方能精深[J].群文天地,2012,(11):96-98

[7]李崇爱.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变革研究[C].湖南:湖南大学,2010.

[8]高黎鹏.塑师德 育新人[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9):84-90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篇7

坚持以"十八大" 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师德教育、学科培训、岗位培训、名师研修、国际交流及提升师能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面向全体教师,整合利用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在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健全和拓宽教师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队伍,为更好地推动推动XX教育实现更加优质、更具内涵、更为协调、更有品位、更大影响,办人民满意的"更好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形式

1.全面完成国、省、市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各项规定指标,积极做好省、市培训的送培和派送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出国培训工作,落实各项培训任务。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县级培训活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全员培训(考核)工作,同时指导基层学校开展好校本培训,组织安排好"外教进校园"活动。

2.县级培训由局组织人事科组织协调,中等专业学校继教处、实验幼儿园具体承办,行政业务科室、教研室靠前指挥并参与实施,将采取以全员培训为基础,以网络培训为支撑,以集中面授培训为重点,以骨干和专项培训为抓手,以专题讲座、学科专业知识辅导、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互动、研讨、观摩、网上交流、考核等为主要形式,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教师需求为切入点,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三、培训内容

1.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月活动,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各类教师培训活动之中,坚持教育先行。通过读书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宣讲形势政策、通报典型案例、重温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感言交流、征文评比、点述点评、公开承诺、自查自纠、专项整治等活动,引导教师定期进行师德总结、撰写自育笔记,建立教师师德电子档案,实施考评监督机制,切实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培养造就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

2.有效开展教师学科培训。围绕我县教育抓内涵反展,抓质量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研究各学科教师培训系统化、系列化实施的方案,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在培训项目设立、培训人员安排等问题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利用暑期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和国、省网络学科培训来加强各学科技能的培训,确保全县教师全员参与其中。每月花一至两天时间对所教学科教材进行阶段性梳理,通过名师对教材的分析辅导、课堂教学研讨,进一步理解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实施策略,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难点,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钻研教材,优化教法,提升教师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根据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培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分类培训的办法,放大培训效应,聘请高校教师开展业务辅导,提高培训层次,并以此培训班为阵地,更大力度的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达标、"荷韵杯"赛课、省"蓝天杯"会课、省微课大赛等活动,实现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目标。组织安排好"外教进校园"活动,指导、促进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为师生更深切感受国际文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大引资培训力度,英语教师通过观摩外教的课堂教学、参加与外教的沙龙研讨,每月一次外教集中培训等形式,丰富英语文化知识,增强口语、会话、交流能力,提高全县外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3.持续做好岗位技能培训。顺应我县教育发展需求,持续推进非教学岗位专项技能培训。办好与高校联办的中小学校医、保健教师、财务人员专业人才培训班;做好网络管理、网上结对平台、录播教室、视频会议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等现代化多媒体和软件应用的培训;组织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基建(维修)审计、责任督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社区教育、职成教新闻报道、实验技能、科技创新、七巧科技、航模制作等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员、保育员、通讯员、实验员、科技辅导员等特殊岗位专业人员素质,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人力支持。组织实施心理咨询师、新教师、班主任、教科研人员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锻炼,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4.大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围绕"十二五"规划中教师的学历目标任务和2017年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监测评估要求,重点加大研究生学历的提升幅度,继续通过年度目标责任分解推进研究生学历提升,各单位要将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的任务分解到人,加强宣传动员,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激励机制,并跟踪督查到位;县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好原有函授班基础上,与高校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班,尽力为教师学历提升提供便利和有效服务,保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既方便、又真正有所收获;现局对全县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工作进行检查管理和督促指导,严格执行好学历提升奖励制度。

5.抓实抓好学校校本培训。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教师业务状况,和当前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机制,制定校本培训计划,确定内容、形式、人员和时间安排,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辅导活动。要围绕县、校师能建设"三项展示活动"方案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年度目标计划,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活动平台,有侧重的加强师德培训、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竞赛;要以骨干教师培训、参加省市培训的教师学习心得交流、结对单位和骨干教师的人才支援、城乡学校网上结对一体化集体备课研究与实践、名师工作室优秀论文汇编,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提升校本培训的质量。努力发挥已有网络资源在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各校要精心挑选适合本校的网络教育课,将其纳入自己的校本培训计划,一并上报。确保每名教师在"XX学习在线"实名注册学习,每学年完成3个以上、不低于8个学分的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并按8个课时计入校本培训总学时。负责"XX学习在线"后台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继教处要积极主动与基层学校联系,做好教师注册入学的指导、管理、考核工作。各职能科室要发挥好学科基地的作用,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指导,对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6.全力拓展骨干教师培训。持恒办好名师工作室,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的效益,举办教学展示、读书交流,组织骨干教师送教到镇,承担培训任务,帮带青年教师,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引导、促进骨干教师自我提升,推动骨干队伍、教师队伍建设。

7.全面落实幼师培训考核。为深入贯彻精神,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针对我县目前幼儿园师资多为临时聘用人员、公办教师数量不足、幼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起点很低的现状,继续加大对幼教师资培训力度。以县实验幼儿园为培训基地,以集中培训、分散指导、园本培训、教学观摩、教育论坛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幼儿教师的师德培训、普通话达标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教师资格两学辅导、专项技能培训等,提升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幼儿园保教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强化幼儿园教职工全员培训(考核)工作,今年对全县幼儿教师进行键盘弹唱的培训考核。

8.高度重视网络培训。网络培训是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全员培训的保障,是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资源和空间的主要途径。本年度培训工作安排中,认真落实好国家级、省市级教师网络培训,遴选有能力、有热情、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好的人员担任网络培训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和管理员,重点指导网络学习的方法,帮助教师学会对专题式、单元式培训资源进行积累和梳理,多掌握综合性和通识类知识,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四、培训要求

1.根据有关安排,做好培训前准备工作,带好自备材料;

2.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因故不能参加培训的,需提前提交书面请假手续(加盖单位公章);

3.及时复习消化所学知识,并加强自学;

4.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五、培训考核

县级各类培训结束后,将进行考核。

1.考核形式:书面知识闭卷考试,过程检查记载。

2.考核内容:①学科知识(70分),包括教材理解与把握、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和相关学科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②出勤率(15分);③遵章守纪情况(15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篇8

受训者特征指影响受训者学习效果的受训者个体特征。受训教师的培训态度、动机极大地影响着培训学习的效果。如果受训教师参加培训是抱着一种“既然让我去,那么去学学也没有什么坏处”心理,或是只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一个证书或取得相应的学分,以便将来能因此获得晋升或技术职称的提高,而没有去思考学过之后如何把受训所学用来改进自身的工作行为的话,这样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即使某些受训教师主观上愿意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或知识准备,因而只能进行一知半解而非深度理解的学习,这同样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

(一)培训动机

培训动机指参加培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表现为受训者在培训学习活动中心理与行为情态。培训动机影响着受训者的培训积极性,不同水平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动机强度取决于受训者个体对于参加培训能够带来的结果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与意义的判断,以及自己取得这些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对受训教师而言,其个人需要是多元化的,但教师普遍珍视的一些需要有:提高教学成绩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得到奖励的需要;兴趣的需要。如果参加培训所带来的结果能够满足上述需要,且受训者认为通过个体努力能够取得这些结果的话,受训者参加培训的动机就高。成人学习理论的研究也指出,成人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倾向。即对直接与工作或生活相关的主题感兴趣,当学习的主题与内容可应用于其工作或其他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时,他们才有学习的动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培训既没有严格的学员学习评价,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兴趣,更无助于提高教学成绩,且在解决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上也无法提供操作性的建议,唯独参加培训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对教师还有一点直接利益,因为这往往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有关联。对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理想的需求调查中,平均60%的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然而这些教师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把培训作为一个满足自己专业发展需求的途径。这表明,许多培训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成人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内部,如兴趣、成就需要等,而不是外部,如各种奖励措施等。因此,在培训无力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仅仅靠培训学分这项激励措施往往无法激起受训教师强烈的学习动机。受训教师是否取得学分往往与出勤率、作业完成与否等较为简单的量化指标有关,至于受训者学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则很少被理会。在这种培训目标价值较小,且不需要什么努力就能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受训者缺乏学习动机的状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专业知识准备

受训者的专业准备指受训教师在参加具体培训前已有的知识储备、技能方法掌握与情感价值观达成的状态。受训教师的专业准备情况与培训学习的效果是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各有不同,他们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态度方面存在差异。具体的教师培训项目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对受训者的要求方面,除了要求他们具备适度的学习动机之外,还需要他们做好必要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价值观的准备。对于那些准备适当的受训者,在同等的学习动机下,能够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教师专业准备的差异不仅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培训教学造成了困难,因为师训教师必须照顾到受训者的个别差异,而这在当前的许多培训活动中是很难做到的。为了使受训者在培训前做好相应的培训准备,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培训者会在受训教师名单基本确定了以后,在培训前告知学员应该做好哪些培训准备,譬如学员理论书籍阅读与思考,课堂教学案例的准备,一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和自我培训工作的反思。

(三)学习风格特征

学习风格指受训教师对不同培训学习条件的偏好或需求。学习方式与学员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习方式的倾向性与其经验和文化背景一致,那么此种培训往往有效,但未必对来自另外一种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学员有效。在对学习风格的分类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提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学习方式:一种是“聆听讲座”的学习,另一种是“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偏好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受训教师喜欢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偏好“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方式的受训者喜欢亲自体验、实践方式。调查显示,有的学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得较好,有的学员则在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的较好。教师的学习方式归纳为活动家、沉思者、理论家和实用主义者四种类型。其一:活动家。受训者总是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活动而且不存在偏见。他们喜欢沉浸于直接的经验中;他们思想开放,对新事物不抱新的怀疑态度,这使他们对一切新事物抱有热烈的欢迎态度;他们的宗旨是:任何事情都想试一下。他们趋向于先动手做,事后再考虑结果;总是设法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中心。其二:沉思者。沉思者擅长在冷僻平静的氛围中静思、善思。他们会详细而耐心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经验和事情的数据资料,并尽量推迟作出最后结论的时间;他们的宗旨是小心瑾慎;他们在会议场合下,常常选择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倾听和记录他人的声音,结合其要点,构思出自我的观点;他们的行动是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别人和自己的观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三:教育家。教育家把教育现象加以梳理,并使其融合为复杂但更完善的理论。他们往往以垂直的、程序化的方式思考问题;他们通过运用哲学普遍联系的原理把似乎不相关的教育现象同化为教育理论;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不把事情搞得妥帖、统整为一个合理的体系就不罢休;他们擅长通过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即理性思维进行理论架构的创建。其四: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头脑中充满他们想要在实践中试行的新念头;他们喜欢践行与操作,遵照想法迅速而自信地行动起来;他们对反思、思考和商讨极不耐烦。具有上述极端表现的人可能很少,一个人的身上往往表现出以一种或两种类型的风格为主,同时综合了其他类型风格的情况。因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活动,要了解他们对学习、教学方式的偏好或需求,并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受训者的需要。

二、培训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设计指依据一定的理念,对本次师资培训方案及实施策略作具体的规划。当培训方案的规划注重受训者的主体参与,以对受训者培训需求的深度调查为基础,同时培训方案的内容与实施满足受训者的培训需求时,培训设计最能促进受训者的学习,提高受训者的学习效果。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的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然而,自上世纪成人教育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专业建立起来以后,至今理论界对此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幅包含了成人学习知识基础的各种理论、原则和解释的拼图。”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五个基本假设将成人学习描述为这样的人。

1.成人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

他们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学习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知道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特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有三点:第一,在师资培训中,培训者与受训者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即培训者要从传统培训教学中的以“教”为主的角色,转移到围绕培训对象的“学”而给予引导和服务为主的角色上来。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培训者要避免单向讲授的培训方式,而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使受训者投入到学习中。第三,教师培训的设计以受训教师真实需求为基础。

2.成人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学习来说是丰富的资源,即他们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经验的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学习特点对师资培训的启示在于:师资培训要充分利用成人带来的大量的个性化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作为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如何以受训者的某些经验作为培训教学的案例,用这样的案例进行培训,可以使培训更具典型性、真实性和亲切感。在培训形式上,培训者可以采用学员间互动学习的方式,通过经验交流与分享、合作学习等促进受训者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3.成人的学习需求与变化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

成人的学习不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而是需求什么学什么。学习需要既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教书育人岗位的必然需要。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满足岗位提出的工作要求。我国60%以上的教师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些能力中,教师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的提高。这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培训者应深入了解受训者的工作实际和培训需求,按照受训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培训者个人的主观意志来设计培训。

4.成人以探讨问题为中心注重培训的实践应用倾向

成人的学习是任务导向的学习,当学习主题对成人具有直接价值时,成人学得最好。这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教师培训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学以致用。在设计师资培训的目标时,要注意考虑应用性的目标;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尽量与受训教师的工作实际相关,突出实用性;在培训模式上,应多采用“做中学”的实践性形式,让受训教师在体验中学习,把学习过程与应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重“讲”轻“学”,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的倾向;在培训学习结束后,受训者要督促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为其学以致用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5.成人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内在的诉求而不是外部的压力

成人学习的动机主要是兴趣、成就需要和个人利益。他们的学习动机因对良好的学习情境的主动参与而获得发展与增长。这点对于师资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发现与识别受训教师内在的学习需求,然后设计相应的培训,培训设计要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体参与性。

(二)教师学习特性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作为成人,其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综上所述,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教师学习的具有如下特点:

1.教师的学习是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学习

教师受训是以提高绩效为导向的。培训之前,他们会花相当多的时间衡量参加学习的利弊所在,考虑通过学习能够解决自己哪方面的问题。教师这种学习特点具体地反映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实效的愿望,即一种十分执著的学以致用的追求。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以及适应组织、社会的要求而积累知识,更是为了能够及时地把所学到的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现实社会的生活以及实践活动当中去。因此,这一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

2.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

最好的学习环境是存在社会关系及工具的现实社会情境。学习来自于社会实践的参与,来自于与社会中其他更有经验的人的交流。由此可见,基于情境的学习强调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的交流、观摩、模仿、操作以及反思改进等方式来进行。教师的学习就是基于情境的学习。那些有成就的教师往往是在工作情境中,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专家的引领以及个人的反思性实践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是:教师培训要给受训教师提供适当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加强受训教师间的交流,以及受训教师与培训者、专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受训教师在适当的情境中通过社会性的学习来提高。因此,在培训中教师的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其建立在一种共享的文化基础之上。

3.教师的学习是主体自我完善与践行的过程

教师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简单模仿的学习。教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大量丰富的个性化经验,他们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任何教师培训如果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引导受训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学习特性对教师培训设计的启示是:培训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培训要注重在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让受训者参与研讨、模拟练习、实践应用等方式来提高其学习效果;培训形式应注重受训者间的合作学习与对话、交流;培训应充分调动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受训者是学习的主体,培训者应发挥帮助、促进、支持与引导等作用。

(三)有效的培训设计的原则

课题组通过对教师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外培训的特征如下:(1)培训教师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2)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且能够结合工作实际解决普遍存在问题,并能针对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或具体的方法。(3)培训形式是与培训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场示范或实践,有探讨及相应的专家指导,有相辅的沟通渠道,有充分的时间在培训后及时讨论。(4)培训结束后,在本职岗位上尝试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或技能时,培训专家愿意并能够提供后续指导或帮助。(5)培训是免费的,在教师工作较为宽松时进行且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本培训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在培训内容上应该关照全体教师均急欲了解的新思路或教法等;针对具体的专业、班级和问题开展个别化的培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分享工作中取得的关键经验;提高教师急需提高的综合素质。(2)在培训形式上,培训后有及时、充分的讨论;采用“研究课+专家点评”的方式;专家上门指导;领导得力且全程参与;有针对性地请专家培训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教师有效培训设计的原则如下:

1.培训要重视主体的参与性

在规划培训方案前,培训者要充分调查、识别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要征求受训者对培训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在规划培训方案实施中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让受训者参与到培训中来;无论在培训中还是培训结束后,要重视了解参训者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作出调整。课题调查表明,越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教师培训活动很少关注到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受训教师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长期以来形成了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在此背景下,受训教师的培训愿望不强烈,视培训为负担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培训要重视实践性原则

培训内容应有助于启发或帮助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思路。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的实践性培训形式,通过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的观摩、模仿、练习与应用等,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培训的实际效果满意度不高。课题组曾对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的各类培训进行过调查:有61.9%的受训者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16.7%的受训者认为培训对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没有效果,持积极态度的仅占19.5%。究其重要原因就是培训内容不实用。各类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方面普遍存在着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名目繁多,难于应付”等问题。

3.培训要遴选好优质的培训师资

受训教师期望在具体培训内容方面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来充当培训教师。我国一些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不够熟悉。不能较好地组织贴近培训对象实际的教学讨论;因为担心讨论“冷场”,在培训方式上往往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建立遴选优质培训师资的机制,按程序来挑选优秀的师资,这直接影响到培训的结果。

4.培训要安排适切时间与地点

受训教师期望校外培训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在职培训的时间不要完全安排在休息日,培训的地点不要离工作地点过远。校内的面向全体或部分教师的集中培训要安排在他们工作较为宽松的时候。在职培训往往安排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虽然大多数教师表示可以接受这种培训安排,但他们也反映这种时间安排占用了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个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主要缘由是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日要完成教学任务,休息日还要参加培训,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充分安排工作和调整心态,长久如此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参训压力也就自然出现。

三、培训环境分析

培训环境是培训活动所处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它包括物理、人文;教学、社区等。培训环境间接影响培训活动的质量。

(一)培训的教学、生活环境

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如大小适中的培训教室,强弱适中的光线,冷暖适中的教室温度,舒适的、易于移动的座椅,数量充足、易于移动的桌子,有茶点、休息的空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可口的饭菜,舒适的住宿条件等,均会使教师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享受培训的过程,提高培训的效果。

(二)教师培训的政策、制度

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文件要求之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体制在我国正逐步形成。江苏省还提出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学分不低于继续教育学分的50%。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教师培训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整体提高。这也使国家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和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1.培训师资的选用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校外培训中,教师学院和师范学院开展的教师培训占据主体。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从理想上来说,一个专任的教师培训者既应是教学人员、培训课程的开发人员,又应是培训的组织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和教师培训的课程开发人员,教师培训者应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给其提供启发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培训机构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从最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即使有些教师是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但由于过去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及促进这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机制的缺陷,他们已越来越远离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跟不上教学实践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故他们作为培训教师越来越不自信。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改变培训教师的任用与培养体制,充实一批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独到之处的教师、校长到专职和兼职的培训教师队伍中来,同时打破培训教师终身任用体制,找准培训与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的结合点。

2.培训课程的开发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培训内容能否贴近受训教师实际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能否为区域教育服务,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好坏。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与内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陈旧、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实用、课程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不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课程与内容之所以能够存在,除了培训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外,还与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审定制度不够完善有关。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指出,国家规定课程设置方向,地方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确定学时、学分,科学地配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然而,实际课程的配置是否科学,具体的培训内容是否与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则缺乏有效地的监控与审定机制。此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课程与内容的良莠不齐,从而影响到培训的实效性。

3.培训活动的运行

教师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运作程序及相应的落实措施。对任何培训机构来说,完善以下六个方面的运行机制非常重要。一是培训方案制订的运行机制。培训方案一般包括背景说明、指导思想、培训目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保障条件、师训及受训教师情况分析。培训方案审批的一般流程是师训教师小组向教师培训机构提出申请,培训机构初审,然后交给专家指导小组指定,再然后是培训机构下达通知,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师训教师申请课程任教的运行机制。首先由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申请,任教申请报告应包括本人介绍、研究专长、相关内容研究现状、内容组织设想、受训教师分析报告和师训教师所在小组鉴定意见;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初审,分管领导核定;最后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核定。三是培训课程设置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培训机构向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提出申请,然后由培训专家指导小组初审,培训领导小组核定,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下达通知。四是培训课程考核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考核人员安排申请;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做出核定同意,及时考核要求;最后由培训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参与培训课程的考核。五是受训教师选择的运行机制。程序是:首先培训机构核定受训教师学习考勤情况,并对受训教师作出考核评定;最后,培训机构通过网络等途径将培训考核情况反馈给受训教师和其所在学校。

4.培训质量的评估

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估包括办学机构的办学与管理水平的评估,教师队伍与教学水平的评估以及办班质量的评估。对教师培训质量的科学评估有助于我们了解实际的培训效果,反思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造培训方法,使教师培训更好地促进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地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强调,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体系”,各省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然而,许多培训机构很少对培训方案实施情况、师训教师任教情况等进行有效评估。据了解,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目前也只是对各区和市属中小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估,还没有组织对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评估。在教师培训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校本培训,其质量取决于校长的重视程度、校长领导与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能力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由于各学校在上述因素、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校本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并健全多角度、全方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全面的教师培训评估机制。

(三)社会、教育大环境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篇9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素质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功利性明显,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不积极。很大一部分学校的教师根本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有的学校是通过抓阄的办法来确定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人选,或者学校直接摊派。即使自愿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目的都很明确或者是为了拿文凭,或者为了以后评职称,一旦有了文凭评定了职称就不愿意再参加继续教育了。都没有认识到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因此即便是参加了继续教育其实际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的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二)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培训师资薄弱。现在继续教育的种类虽然不少,但课程比较单一、不系统、没有针对当前教育中教师遇到的问题,内容不能反映时展的要求。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培训方式方面大部分都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设备不过就是一个话筒,一本教材,老师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理论和实际相脱离。有的即便是用了课件,也不过只是把所讲的内容用电脑呈现出来,代替了他们的板书,来减自己的授课负担。学员们只能在下边被动的接受,更谈不上参与进课堂教学去了。老师在上面大谈教育改革、启发式教学、创新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教师,让他们怎样去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呢?如果是教育学院组织的他们有专门的教师,教学效果相对来说会稍微好一点。很多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他们没有专职教师,每次都是临时找一些领导或者一些学校的教师讲课,讲的内容往往是东拼西凑没有教育理论基础的支持,理论性和实践性都不强,根本不能满足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

(三)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大,继续教育的时间难以保障。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学习,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往往发生冲突。很多学校无法安排教师外出参加继续教育,一旦教师出去学习学校没有相应的教师代课。而很多继续教育的时间都被安排在教师的工作时间里,因此很多教师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们只好调课。回来后还要加班加点,甚至有的挤占星期天给学生们补课,有的老师因此就放弃了继续教育。这样继续教育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素质,反而给教师们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四)培训经费不足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如今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费用主要是个人承担,很多学校不愿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即便是有的学校和政府承担部分经费其比例是很小的。特别是偏远、薄弱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的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而往往这些地区的教师工资又很低。还有一些地方的继续教育层次不高且名目繁多,培训的费用反而又高,这些费用对农村中小教师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他们的生活负担普遍较重,又是继续教育的主要众群体,如果所需费用绝大部分由他们自己承担,就大大影响了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执行继续教育政策和组织继续教育培训时往往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某地一位中学老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他所在的地区组织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第一批教师交了三百多元培训费到当地的教育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继续教育,结束时进行了严格的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才发给合格证。到了当年的暑假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交了同样的钱却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结束时也进行了考试但没有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就发了合格证。到了第三期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普及继续教育,要求剩下的所有教师交了十元钱利用星期天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培训就发了合格证。像这样的例子在继续教育中是非常普遍的,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心目中就形成了越靠后越省钱省时省力,因此很多第一批继续教育的人选都是通过抓阄的办法确定的。教育主管部门的不重视势必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在教师的心目中也造成继续教育可有可无的不好印象。继续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就很难发挥了。

二、对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放宽条件,扩大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设立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开辟了新的渠道。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性学位,它以课程为主,一般开设12门课程和一些选修课,课程内容除了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态,还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同时教师可以身临大学之境感受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理论,享受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对提高教师素质和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非常有用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可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能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许多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也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里边学习的。但是现在教育硕士只招收在职的中学教师,要逐步放宽条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使小学教师也能参加到教育硕士的学习中去。

(二)不断探索和完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新模式

现在不少师范院校正在探索和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新模式。师范生到中小学校实习来置换出部分教师使他们有专门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师范院校专门组织有经验的一线教授制定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编写教材,由他们给中小学老师上课。这样中小学教师不仅在时间上有了保障,同时可以享受到师范院校高质量的师资,还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了解到教育的最前沿动态。这种互利双赢的新模式还可以大大降低中小学教师的经济负担,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校本培训,进行课题研究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本校的优势和特色发扬光大。同时还可以扩大继续教育的范围,提升继续教育的功能,丰富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校长积极发动学校的优秀教师、高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与校本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以及开发本校的校本培训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资源。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四)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经费来源

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教师在职进修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英国1972年就规定每位教师工作7年可以获得一个学期的带薪在职进修的机会,1976年延长为一年;日本1987年文部省公布了《实行新任教师进修实施要点方案》,规定从1989年开始分批分期地对新任教师在职培训一年;有的国家也规定中小学教师工作几年要到大学修学几个学分的不同规定等。在我国虽然在法律上也规定了教师的继续教育,但都没有明确的时间和经费保障的规定。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在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中写到建立和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对经费和时间有了明确的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执法使教师愿意且积极地参加继续教育。

(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传统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

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到各中小学校的校长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新的教育理念要提高认识,同时要有为每个教师服务的意识,在继续教育重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样一般教师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提高,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也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组织继续教育要根据当地教师和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要在质量上下工夫,要办就办高水平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不能只讲数量而不求质量。在场地和时间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被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把继续教育办成切实是为广大教师服务。有条件的地区把课堂设在各个中小学校,形成送课下乡、送课到校、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4.259-26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篇10

关键词:继续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小学不足30%,中学不足20%。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已分别提高到85%和75%。教育先进的省、市、县中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达到90%以上,有的小学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到100%,并且向专科化、本科化发展。但是在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之后,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着不少误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临中小学全面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正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并要研究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稳步健康地发展。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1.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

在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很低的时候,重视学历补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学历补偿教育达到很高的合格率之后,是继续进行学历提高教育,还是把重点转移到非学历教育?有的教育行政领导一味地强调小学教师要达到大专、本科,中学教师要达到本科、研究生,而忽视了非学历教育。我们并不反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提高再提高,直至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都达到研究生或博士生的水平。问题在于在重视学历提高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非学历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学历是很高了,但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仍然没有一定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只重视学历提高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所造成的结果。

2.重教育形式轻教育内容

现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只重视教育形式,而忽视了教育内容,只问你参加了什么形式的教育,诸如新教师上岗培训、教导主任培训、校长培训、新课改培训等,却不问你参加培训的内容是什么,培训的内容是不是你所需要的,或者对你有什么提高,这样的继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它没有收到继续教育的效果。

3.重教育结果轻教育过程

教育主管部门或人事部门每年都要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审核验证,而审核验证时也只看你参加培训的结果,诸如参训课时、考试成绩等等,至于你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有没有缺席,缺席多少次,学习了哪些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收获,考试是怎么考的等等一概不问。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大多数受训者往往是培训的第一天报到,最后一天考试,至于中间可到可不到,考试不过是走过场,抄抄而已,人人都得90分以上,皆大欢喜。

4.重低层次教育轻高层次教育

在学历补偿教育和学历提高教育完成之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这大概不仅受训者一片茫然,就是许多培训者也是一无所知。现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往往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教育,即大部分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适应性教育”、“教学基本功教育”这两大内容上,如各地举办的新教师上岗培训、普通话培训、新课改培训、计算机培训等等。“适应性教育”、“教学基本功教育”不是不重要,但如果总是停留在这两种教育上,那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很难提高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仅要重视低层次的教育,更要重视高层次的教育,诸如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自我学习能力教育、教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等等,只有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才能得到切切实实地提高。

5.重教育对象教育轻教育者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只一味地强调中小学教师即受训者的教育,却又忽略了培训者的教育,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的教育者年龄老化,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技术生疏,有的教育者学历也不过是大专或本科,结果往往是大专教育大专、本科教育大专、本科教育本科,甚至大专教育本科。培训机构的教育者水平滞后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

6.重中青年教师教育轻老年教师教育

中青年教师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但是这并不是说就不要对老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了。老教师经验阅历都比较丰富,但是他们思想观念、方法技术等都未必能跟得上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尤其是面临中小学全面课程改革,面对现代科学技术教育,老教师都有可能落伍,对他们的继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六重六轻”的现象不是孤立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继续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深刻

有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他们认为只要你好好教书,教学质量提高了,升学率上去了,就行了,至于继续教育那只是可有可无的事,即使不搞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有的学校领导,由于升学率的重压,他们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质量上,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去抓什么继续教育;至于中小学教师本人,即使自己想参加继续教育,但教育教学的重担压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参加继续教育不仅花钱,花精力,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教学质量,到头来还是自己倒霉。

2.检查审核走过场

现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五花八门,不管是有关的,还是无关的,只要有利可图,谁都可以插一杠子,这给检查审核部门带来了许多麻烦,如果都去一一检查审核,哪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时间。因此到了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检查审按时,也就只好马马虎虎,不管你有没有参加教育培训,只要你有证明,审核大章一盖就了事了,就算你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了。

3.培训机构的师资素质滞后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这是人们都懂得的道理。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机构师资水平跟不上教育步伐,中级教育中级,中级教育高级,高级教育高级,这不仅在学历上不适应,就是在实际水平上也未必能适应。拿新课改来说,中小学教师大多数已经过培训,而有不少培训机构的教师却没有受到培训,像这种情况,培训机构怎么能去搞教育培训?更谈不上更高级的教育培训了。

4.没有一套完整的继续教育计划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学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继续教育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有的地方虽然有计划,但多数是计划计划墙上一挂,不执行也罢,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5.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滞后

虽然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在着手编订继续教育教材,但这些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只能供“适应性教育・之用,至于提高所用的教材就很少了。这样使得中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师继续教育始终停留在较为低级的教育培训上,而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已经经过了几轮教育培训,所教育培训的内容陈旧,方法也落后,所以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厌倦,不是规定要完成一定学时的培训课时,谁愿意去参加培训。

6.继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必要的经费是实施继续教育的保证,可是相当一部分继续教育机构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校舍简陋,图书资料缺少,尤其是继续教育机构师资培训经费不足,师资得不到提高,这种状况不改变,怎能适应现代继续教育的需要?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1.强化管理,严格审核责任

现在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立法方面来说,已不是什么问题了,从国家教育部,到地方教育、人事部门大多都制定了比较全面的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我们要在全面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管理,层层把关,尤其是继续教育审核部门更要高度负责,不仅要对平时的继续教育情况加大督查力度,更要在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验证时把住课时关、成绩关、内容关,最大限度地杜绝虚假现象发生,对审核验证的部门或有关人员、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应追究有关责任,确保中小学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2.加强教育者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层次

教育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的质量。总是停留在低层次的继续教育上,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要提高中小学继续教育的质量,要提高中小学继续教育的层次,就必须对担任继续教育的教育者先进行教育,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要彻底改变低学历教育高学历、低职称教育高职称倒挂现象。就目前情况来说,县(区)级培训机构已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要,跟不上继续教育的步伐,应该着手整顿,能升格的可以升格,不能升格的或撤消、或合并,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资源,提高教育者的水平。

3.在兼顾“适应性教育”的同时,加强提高性教育

适应性教育不是不需要,在某些时候它是必要的,如新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不适应,对他们进行岗前教育当然是必要的;新课程改革,对担任新课程教学的人员进行教前培训,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对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而言,应该多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培训。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等都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去摸索、去创新、去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是21世纪教育的需要,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需要,也应该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

4.加大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投入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诸多不令人满意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者不能受到高级教育,是经费不足所致;培训机构设备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也是经费不足所致。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本来就很低,让他们参加继续教育还交钱,对本系统的培训机构来说实在于心不忍,不交钱,培训机构又拿不出经费,怎么办?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经费更为昂贵,广大中小学教师也只能望而却步。教育、财政部门应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保证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并逐步有所提高。

5.制定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计划,建设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教材

要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这个计划应该是长短期结合、多层次结合的计划。长期计划重在提高,短期计划重在适应。举例来说,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开始时进行岗前培训,这是“适应性”培训,当他们“适应”了工作岗位之后,就要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使他们从适应型教师逐步成为胜任型教师、骨干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最后成为专家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也应该显示这样的层次性。而我们现在的继续教育教材什么内容都有,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和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共同编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章可循,有本可教。

6.要强化“校本培训”的指导和管理。

“校本培训”花钱少,花时省,既能针对学校实际和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有目的地开展继续教育,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才资源和设备,它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校本培训”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校本培训”的随意性太大,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校本培训”要收到好的效果应该做到:

(1)由培训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配合学校共同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学校负责实施,培训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

(2)“校本培训”考校由培训机构负责;

(3)培训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定期派出专家到学校讲学,学校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