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十篇

时间:2023-03-23 09:56:10

关注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篇1

情景描述:“老师,小雨又请假了!”“什么课?”“体育课。”负责考勤的班长似乎欲言又止,那眼里满是不解。作为班主任的我当然知道他想说什么,一向要求严格的老师怎么奈何不了一个经常请假旷课的学生?今天是星期一,对于寄宿生来说,刚刚离家回校,父母的叮嘱还声声萦绕,家的温情还时时弥漫。这个小雨,难道她爷爷奶奶没有带她去医院看病?也是上个星期的今天,也不记得有多少个星期一的期盼和牵挂,总会使我与她的爷爷或在电话的这头和那头或与他瘦削而略带沧桑的面庞接触。开学至今,也不记得从何时起,这个小雨几乎占据了我的整个心灵,甚至说已经令我惶惶不可终日,总害怕她会出什么事。

第一次真正知道她的名声,是在一个午后。一位值日老师托人捎口信说我们班有位女生经常不吃饭或者是经常剩很多饭菜。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刚开学,由于刚刚过寄宿生活,个别学生很不习惯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闹点反应也不是没有。可是,现在学期已过半,快接近尾声了,怎么还这样?一种愧意涌上心头:自己工作不到家,竟然还有这种不该有的现象发生。于是,按捺不住心头的疑问,我到了食堂。我看见她,正艰难苦涩地咀嚼那已拌着菜汤的饭。这不是小雨吗?为了她那台湾女生似的发型,我曾屡次找到其家长谈话。由于家长的屡次变更,称监护人应更确切。第一次是她的爸爸,她爸爸告诉我以后找他的姐姐或他的父亲,他自己和她妈妈已定居法国。开学注册后,再联系已是她的姑姑,她也说已经带小雨去理发店修理过了,可还是这幅与众不同、不符学校规定的发型。再联系便是她的爷爷了,他说孩子太犟,被他从小拉扯大,宠坏了,这不又从她姑姑家逃回,发型的事她爱美谁也做不了主,而且叫我这个班主任也不要勉强她,否则……为这事,我还一直耿耿与怀呢,万一学生闹意气,说我偏袒,我还怎么管理班级呢?现在,正好锦上添花,我还正愁没理由呢。“小雨,跟老师一起到寝室谈谈”。

第一次真正和她倾心交谈,是在她的寝室里。到了寝室,又一个突发状况使我对她又怜又爱。她半抚摸着肚子半躺着,一副病怏怏的样子。“是不是饭冷了,吃了不舒服?”“不知道,我有胃病,经常肚子疼。”哦,原来她请假真的是肚子疼,我差点要错怪她了。“那你家里人知道吗?”“知道,但他们不相信我说的话,只是叫我睡觉,睡着了就没事了,我爷爷说。”她幽幽地说。“那你在家也不吃饭吗?”“有时吃,有时不吃,有时吃一点。”“那你肚子不饿吗?”“我有零食吃。”“你爷爷奶奶从来没有带你上医院看病吗?”“没有,只是到诊所抓了些药,每次都这样。”“你父母有给你爷爷你的生活费吗?”“有,一年五千,还有我那些叔叔的孩子都一样,我叔叔也出国了,我爷爷带着一大堆孩子。”“叫你爷爷带你到瑞安人民医院去做全面的检查,做个胃镜什么的。”“他说花费太大,不值得。”啊,这老人家真是糊涂了,拿孙女的身体开玩笑,要好好开导开导,怎么这样吝啬?“你一定很想你的爸爸妈妈。”我又说,“不,他们只对我的哥哥好,每次打电话也只是叫他接。每年过年,也只知道东走走西逛逛,从来没有管过我,我也不喜欢跟他们到瑞安的新房一起生活。”她已是泣不成声了,“要不是我爷爷奶奶对我好,我早不想活了,我说在学校不舒服,他们还每次骂我,叫我早点死!”真是的,“虎毒不食子”,更何况是亲生女儿!难怪,小雨的父母从来没有与我联系过,更别提交流小雨的情况了,即使是一次简单的对话。于是,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一切,对小雨的疑问似乎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小雨,你好好休息,老师一定叫你爷爷带你去大医院查个清楚。”我边安慰小雨边想。

“老师,你好,这是小雨的衣服,这小孩硬撑着,叫她多穿点就是不听,瞧,受不了,感冒了。”说话间,小雨爷爷来了,还拎了一袋衣服。“我想跟你谈谈小雨的情况,小雨在学校老闹肚子疼,近段时间尤其严重,经常是呆在寝室休息,上次我特地允许她提早一天回家,想让她好好检查检查。”“老师,我大大小小的医院都带她去过了,去人民医院刚检查过,都说没问题,这是诊断书。”我将信将疑地接过,那白纸黑字分明的很。难道,这小雨一直在骗我,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索性,与老人家对一对。后来,小雨的伯伯也来了,通过一番彻彻底底的交谈,我们达成了一致的看法,我也改变了初衷。原来在小学里,小雨一直被同学众星拱月,倍受青睐;在家里,任性自由,吃饭穿衣服都随心所欲。而来到初中的新学校新班级,同学从四方云集,人才济济,她就相形见绌了。新的生活新的角色为在校寄宿生,吃饭穿衣,洗漱睡觉,有板有眼,有规有矩,不搞特殊,她就落后落队。总之,小雨的病并非医生所治之病,而是心病,小雨的病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留守造成。她就是那留守土地上的一朵奇葩,傲然开放,引人注目,在我的的心中漾起了层层涟漪,美丽的故事还在不断地演绎……

反思一:学校班级教育,如何真正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转变留守困难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倾注人文关怀,奉献师爱的过程,就是聆听心声与学生合作沟通的过程。它应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

学校班级教育中应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应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在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反思二:“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如何关注?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了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出现性格孤僻和无助、自卑、封闭、逆反的心理。

关注留守儿童篇2

关键词:班主任 关注 留守儿童

曾看过一则新闻报道,一名留守儿童由于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被烧成重伤,再想到自己身边的那些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笔者感触颇多。

如今,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多,这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对孩子的教育本应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承担,但对留守儿童而言,现在的家庭教育已缺失,学校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关爱留守儿童,责无旁贷。那么班主任应怎样做才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入手。

1、在生活中多关心留守儿童。有的孩子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双双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祖父母照看,有的甚至托付给亲友照看。上学期间孩子住校,假期回家基本上无人监护,更有甚者,孩子假期就在亲戚家“打游击”。东家住几天,西家住几天。曾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说他最怕放假,因为平时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相伴,不觉得孤单,一放假回去,迎接他的就只有满屋子的蜘蛛网和灰尘,家里冰锅冷灶,连说话的人都没有,非常孤独、害怕。对于这种学生,班主任在生活上要多给予关照。如果生病了,要提醒他们要及时就医,随时关注他的身体状况,嘘寒问暖;如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应给他们讲一些生理卫生知识,让他们正确面对生理上的变化;教他们制定假日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不至于虚度光阴。让他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帮助。

2、从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养成教育。留守儿童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少,即使与父母在一起,由于呆的时间短,一般父母都比较溺爱孩子,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听之任之。而有的由爷爷奶奶照看的孩子,一些是因为爷爷奶奶年迈,无力管教,一些是因为隔辈亲,较宠爱孩子,也疏于管教。由此导致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差。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作为班主任就要对孩子的习惯进行规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懂礼貌、讲卫生、有秩序、守纪律。如有的孩子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管教,养成沉迷网络、懒惰、撒谎等习惯,对于这些不良习惯都应进行规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收获人生。

3、应在心理上多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校时大多看不出与其他学生有何不同,但他们的内心却比其他学生孤独、脆弱、敏感。他们有的几年才能见上一次父母,情况好的一年能与父母团聚一次,父母平时与孩子的联系不过是打打电话,有些父母一周一个电话,有些是一个月通一次话,由于大多是长途或其他原因,有些几个月甚至半年才通一次电话,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少得可怜。尽管父母按时寄回生活费,但他们也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有种被忽视、被抛弃的感觉,由此而怨恨父母甚至自暴自弃来报复父母,心理扭曲。孩子心里有什么想法自然也不会告诉父母,时间长了,一些孩子变得孤僻、封闭、内向、自私、冷漠,不愿意与人接触,也不愿与人交流。有一个小女孩父母都外出打工,在家由奶奶带着,为了让父母回到自己身边,不时地在家四处放火,后来民警介入才查出真相。也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缺乏关爱,心理压抑,导致犯罪。有一个案例是四个中学生因无聊而无情殴打精神病人达两个小时,后精神病人不治而亡,四个学生中有三个学生是留守儿童。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班主任要在平时利用班会或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心,和他们做朋友,了解他们的一些思想动向,及时进行疏导,或找心理老师到班进行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或让他们敞开心扉给父母、老师写封信,说说心里话,或要求他们主动与父母联系,汇报自己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身体状况等。我曾遇到一个学生,开家长会前,他闷闷不乐地告诉我说他的家长不管他,根本就不重视他,只看重挣钱。了解情况后,我多次找他谈心,使他明白父母是爱他的,只是条件不允许,他们在外打工很辛苦,都是为了让他衣食无忧,后来他了解了父母的不易,怨气没有了,人也变得开朗了。

4、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相处较少,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或被伤害的事故屡有发生。有的学生由于不懂得基本的常识,或酿成火灾被烧成重伤,造成终身残疾,或因玩水而溺水身亡;有的学生在被侵犯被伤害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应对其进行安全教育,教会他们防火、防电、防雷、防溺水等知识,使他们知道在面对意外伤害时如何寻求保护,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

关注留守儿童篇3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关怀

伴随着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

只有留给家里。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少,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有些留守学生出现了心理失衡、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道德水准滑坡等现象。面对这些现象,社会各界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不少的关注和建议。而本文就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学校能给这些孩子多一些心理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

帮助。

一、对留守学生心理的简单分析

就留守学生成绩差这个问题来说,很多资料表明: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跟非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在自尊方面上,留守学生的自尊得分明显要比非留守学生的得分低,留守学生的自尊状况也要比非留守学生的自尊状况差。于是我们可以推测,留守儿童本身与非留守儿童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差别,只是长期处于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关爱缺少、家庭教育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向不好的方面发展了。

二、教育留守学生的具体做法

经过分析可知,留守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在心理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具体做法:

1.用爱心去教育

教师是留守学生接触最多的长辈之一。在心理上,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生活方面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他们的成长也有着的非常明显的影响,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心理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接触中,都应该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影响,给予他们爱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给他们创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2.教以自信

无论是谁,积极向上的氛围和成功都能激发动力、求知欲和自信心。而失败总是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产生焦虑、兴趣低落、消极逃避等的心理。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他们的心理辅导员,应该针对留守子女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多参与一些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心。同时多给他们一些适当的赞扬。

3.与家庭合作来教育

家庭是学生性格和心理素质形成的最开始和最重要的地方。学校应该跟家庭联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教师应该多和在外的孩子的父母沟通交流,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的表

现情况,同时也要多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这样有助于教师与家长的配合。具体方法可以是以每周或每月的亲情电话和短信。

4.用德育来教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孩子再多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自制。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

学生有正确的交友准则,组织学生一同学习相关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他们就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去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参考文献:

[1]胡永秀,何秀娟,埔学芳.浅谈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导师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

[2]曾赵军,曾志成,胡维新.医学七年制科研训练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关注留守儿童篇4

一、关注留守儿童,不容回避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民工进城发展是必然现象。于是,举家外出务工,甚至一个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已经屡见不鲜了。可是,他们的孩子何去何从?到外地去上学,由于存在语言上的差别、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显得很不现实。于是,把孩子留在家里,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代为管教,让他们做起了临时监护人。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便有了一个特定称谓:“留守儿童”。可以说,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留守儿童”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偷盗、、进网吧,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至少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所以习惯用金钱弥补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与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迷恋网络游戏,一对留守兄弟竟然从家中偷了2000元钱,离家出走。4天后,当老师和亲人在一家网吧内找到他们时,两人已经疲惫不堪。兄弟俩说他们离家后就来到了这家网吧玩了四天四晚,吃饭睡觉都在网吧里。当初兄弟俩从家里拿走的2000块钱,也只剩下200块了。相比而言,16岁少年王军(化名)则在网络中陷得更深。因为向奶奶索要10元钱的上网费未果,他竟砍伤奶奶并离家出走,然后不见踪影,王军对网络游戏非常迷恋,曾先后偷得奶奶1200余元用来上网。重庆渝中区,大阳沟派出所缉拿归案的一少年骗抢团伙头目向警方供认,一年时间,他们在解放碑一带作案50多起,洗劫大中学生100多位。看上去这些稚气未脱的犯罪嫌疑人,审讯时像个没事的人一样嘴角带笑,有的甚至满不在乎地和警察开起了玩笑。有孩子觉得:“我是未成年人,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曾有14岁的少年公开宣称“我还能偷两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三年,比你多一年”。

可见,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回避。

但是,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提供援助,需要举全社会之力,以人性化的关怀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那么,应有哪些人从哪些方面去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呢?

二、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仍是重中之重

一般父母都是在自己的孩子上初中后便出门打工,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或亲戚家里,这样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生活和学习,这一时间对他们的监管便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学校应从哪些方面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一)学校倡导大环境,营造关爱温馨氛围。

在学生上学开始,就分班级统计留守儿童名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定期找留守儿童谈心,解决实际困难;开设亲情电话;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关心留守儿童,使其不觉得被遗忘,生活在被关爱的温馨环境中。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教师,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出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为“留守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全面、主动、和谐发展。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外,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临时父母”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让家长与他们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二)教师当“临时父母”,补齐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相隔一代的人在心理上存在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那就是代沟,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的巨大差距。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因此,爷爷奶奶和孙子之间的心理行为差距更大,而教师充当“临时父母”,其学识、风度、气质、为人处世,便可给“留守儿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也弥补了留守儿童心中那份缺失的爱。

“临时父母”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和慧心去感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的负担。”学校和老师应用真诚的关爱去感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积极创造宽容、仁爱、平等、尊重的心理氛围和人际氛围,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受欢迎、受尊重、被接受与被欣赏的,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中去。让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失败时给予鼓励,懒惰时给予鞭策,出错时给予点拨,成功时给予喝采,同时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鼓起他们扬帆起航的斗志。

“临时父母”不仅要从“衣、食、住、行”上关心孩子,更要用心交流,洞察孩子的细微变化,感受孩子的欢乐痛苦。我校实施了“八个一”工程,即“临时父母”每月与留守儿童共进一次晚餐;指导留守儿童给家长写一封信;走访一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一次“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话题作文活动;深入村居、社区、走访“留守学生”一次;每周督查一次“留守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每周与“留守学生”促膝谈心一次。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受到莫大的鼓舞,生活在被关爱的温馨氛围中。

(三)同学互助结对,携手共进。

在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不愿与别人交流,尤其是对和父辈一样的教师们,更不愿意掏真心话。因此,我们要让他们不再封闭自我,自然就会想到他们的同龄人,他们朝夕相处,更易交流。所以,让留守儿童的同桌或品行比较优秀的同学去做他们的兄弟姐妹,组成互助结对的帮扶小组,让留守儿童分享自己的家庭温暖和家庭气氛。启开他们久闭的心灵之门。同时,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重点帮扶,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在生活上互相帮助,携手共进。

三、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力量起关键作用

“留守儿童”的教育,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是当前户籍管理制度的“副产品”。“留守儿童”中发生的问题,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也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面对现实,在家庭教育不健全,委托代管难到位,学校教育有缺陷的情况下,社会各阶层的管理和帮助体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尤其显得重要。

首先,社会和社区(村)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在本单位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让关爱留守儿童、打造和谐社会的理念家喻户晓,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其次,由有关部门组织离退休干部和热心孩子成长教育的人士成立形式多样的“留守儿童”托管所、俱乐部,让他们与外出务工人员结成托管对子,当起留守孩子的“亲情父母”,用亲人般的关怀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为留守孩子营造亲情的港湾。

其次,社会和社区(村)要建立临时监护人的信息资料,并且对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提高临时监护人的监护和教育能力,引导他们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并提供援助。

再次,政府、妇联、青少年组织等要与家庭、学校密切配合,监控各种娱乐场所、网吧,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各级文化、公安、工商、广电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帮助建立乡村图书阅览室,对现有的乡村图书室、乡村书店等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同时要杜绝针对“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

四、关注留守儿童,家庭力量不可忽视

虽然“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知识观念跟不上,爸爸妈妈远在他方,但他们毕竟是孩子的亲人,爷爷奶奶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尤其是督促孩子养好品德至关重要。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慎重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提供了条件,使他们走上歧途。我班有一个“留守儿童”,由于家境好,每周爷爷给30元,奶奶还要悄悄给20元。结果,孩子养成了骄奢恶劳的习惯,该他值日打扫卫生,他采取“拍卖”的方式让别人代扫,最终以5元扫一次成交。

关注留守儿童篇5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 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 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 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2. 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 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 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 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1)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2)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3)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4. 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关注留守儿童篇6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头戏。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杂、全面的为“方案”,比较简明、概括的为“要点”,比较深入、细致的为“计划”,比较粗略、雏形的为“设想”,无论如何都是计划文种的范畴。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1、分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千方百计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档案

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

3、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开展帮扶活动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5、建立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6、注重心理辅导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要与学生多谈心,着重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规范校内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皖发〔XX〕32号)、《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民生办〔XX〕1号)和《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XX〕6号),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考核工作在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由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协调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条 考核的原则是:注重实施效果,力求客观公正;简化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指标;实地抽样验证,统一规范操作;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条 考核以日常常规工作考核和年终阶段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 考核工作实行百分制,对照考核指标逐项进行测评打分,扣分以事实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第五条 考核指标主要分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政策性保障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其完成情况、软硬件建设情况、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等五个方面。

(一)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

成立留守儿童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和执行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实行了有效的分级督查、考核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建立了信息系统;按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有关信息。

(二)政策性保障性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

结合实际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考核办法。

(三)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其完成情况

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执行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四)软硬件建设情况

留守儿童之家内部建设情况符合省定标准,具体参见《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XX〕6号)。

(五)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

1.日常管理到位:明确专门人员;健全工作制度;落实管理职责。

关注留守儿童篇7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留守儿童 问题 成因 体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但是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无法把子女带在身边,只能留在户籍地由母亲或者祖辈照料。这样便出现了“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早在2000年五普中,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这种社会问题变得越发严重,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国家为了解决因为工业化、城市化、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加强建设后备力量的教育,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建议》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来解决因为“留守”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线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用好教材,发掘内涵,关注“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会影响到一个人以后的成长。美国学者艾利克森在其著名理论心理社会发展周期论指出,人的每一人生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就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发展的延迟叫“未完成事件”或“未完成情结”。甚至曾经有过长时间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恋爱问题等具体心理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少年时期的亲情情感缺失。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1]“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也没有得到与父母的深层思想交流和应有的父爱和母爱,缺少一个倾诉的通道和正确的引导。当他看见别的小孩有父母的宠爱的时候便会很羡慕,同时会有嫉妒等不良情感,就连看见“父母”“留守儿童”等字眼的时候都会有一样异样的情感。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创伤,往往对于现实显示出一种无能为力和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便形成自卑、孤独、压抑等心理。

(二)行为习惯问题及成因分析。

儿童时期是一个培养人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在小时候就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并且受益终身。许多“留守儿童”平常行为习惯差,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隔代教育”等,祖辈们过于溺爱,得不到父母的有力监督,对许多坏习惯都不能清楚地认识或者是无人进行及时有力的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听之任之的状态,久而久之便成为难以改变的陋习,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不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没有共享的概念;对外界的许多刺激表现为强烈的自卫和以暴力解决的思想;各种情绪不能适度表达;在平常的生活中对父母所给的生活费不能合理安排,大手大脚无节约观念、组织纪律性差,常常抱有一种“没有人管我,我说了算”的自我放任态度。更有甚者,和社会上一些带有不良习气的人称兄道弟,以“自由主义”为荣,形成行为偏差。

(三)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更是让老师感到力不从心。学校教育本来便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的配合,不能仅依靠学校来完成。而“留守儿童”的家长大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在实质上起到教育的作用,只是拼死拼活地在外面赚钱,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即使关注,也只是顾及分数,不究其深层原因。而为了表示对子女的关心大多多给钱。这种方式产生的后果很糟糕,使一部分的“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金钱的作用,对于学习漠然视之,对于老师交代的作业也以家庭负担过重,没有父母帮忙不能独立完成为由拖拉,养成极为不好的学习习惯,在平常的学习中也不善于和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进步。

二、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材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及应用上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材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

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设置较之于以前教师使用的教材少了几分说教,多了几分人性化设置。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学习方面的许多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利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就蕴含在其中。比如说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中就有关于成长的烦恼、正视自我成就自我、交往有艺术、大家之“家”、承担责任、多彩情绪、自我保护、走进父母、交往的智慧、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等一系列能够正确引导“留守儿童”问题的章节。关键在于教师要挖掘教材,运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指导性作用。

(二)思想品德教材运用中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几点建议。

1.教学设计阶段的关注。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部分。在平常的备课阶段,我们就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在讨论和举例部分穿插着重于解决问题的话题和例证。话题和例证不要求一定非要提及“留守”等字眼,但是一定要对这个特定人群要有引导作用,既要做到办实事,又要做到不触及内心痛楚,争取做到在快乐中学习、了悟、改进。如在初一下册《大家之“家”》的教学设计中我就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目:“请同学们自己谈谈对于班集体的归属感”,并且提前就设计了要发言的人员名单、讨论开始时我需要说的引导词。我设计的引导词是:“我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班级中,班级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就像热爱自己的家庭一样爱着班级、像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爱着我们的同学。那么你在假期中会想念我们的班级和我们的同学们吗?都想到了那些同学曾给予的帮助和关怀?”从而激发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渐渐认识和养成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的良好品质。又如在八年级下《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请同学们谈“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通过自由发言,他们深刻认识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从而树立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勤俭节约,还鼓励同学们制作节俭日志,以期通过不断的自我控制,最终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

2.具体授课中的灵活操作。在为了保证教学的时效与质量,教师有时候还要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未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想到的问题做适当的临时性调整。如我在上《尊重劳动》这节课的时候,设计通过“留守儿童”谈自己父母从事的不同的工作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普遍的劳动意义。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题目是“谈谈父母工作的意义”,但是在组织讨论的时候同学们对意义的概念把握不准确,总是想一口气把劳动的意义表述清楚。于是我便将讨论题目调整为:“父母工作对社会的作用”,结果“留守儿童”都能很具体地表述关于父母工作的作用,并在回答中能切实地感受到因为父母对社会的贡献而激发的自豪感。我的目的在于不但使他们的自豪感得到增强,更使他们对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克服父母工作很低贱的错误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拿自己已经做好的教学设计照本宣科,这样会导致教学走向程式化,不利于教育教学,更不是新课改的初衷。

3.课外实践中的加强与提升。新课改后增加了课外实践部分。这更有利于思想品德课从书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提升理论。如在一个关于“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者的权益侵害”为主题的活动中,我根据“留守儿童”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分组过程中恰当调剂,形成一种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效果,并争取使他们负责小组活动,以期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如何在组织中发挥个体作用,与人合作、交流、共享,将他们从以前的封闭、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等到作业汇报阶段的时候,原来一个性格内向,平常很不说话的“留守儿童”不但任务完成得很好,而且在汇报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发言,同时将别的小组成员的贡献详加叙述,而自己的贡献却一带而过。因重视了一次人员分派而带来了一个同学如此大的改变,真是叫我大喜过望。

三、感言

国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对以前的教材做了大的调整。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课本的变化,更需要教师以新的理念来挖掘教材,运用教材,以教材为指导,关注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如“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当然,只有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能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协作。我们要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在一个充满阳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注留守儿童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身心健康

关爱“留守孩子”,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为了进一步推进关爱和培育留守儿童工作,有效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创新思维,加强管理,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和措施大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一、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个人和家庭情况档案

为了全面地了解和教育好留守儿童,我们首先要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和家庭情况档案。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的情况,包括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健康状况、性格特征与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以及外出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家庭情况档案包括:(1)监护人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与留守儿童的关系情况等。(2)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地址和工种、经济收入情况、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3)在家的其他亲人的基本信息及与其的关系。只有建立和完善好班级留守儿童的个人和家庭情况档案,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个性化关爱及教育,让其更好地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努力学习,共同成长。

二、采用多种形式让留守儿童快乐、健康发展

我们在与留守儿童的接触和相处过程中,要认真看待和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开心、快乐才能有效地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举行体育活动、文娱活动、书画活动等形式,使留守儿童活跃起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通过在活动的过程中与同学的合作,学会与人相处、交往,感受集体给自己带来的欢乐与微笑,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此外,用积极性的评价激励留守儿童积极向上,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某某同学没有父母在家里催促和监督,可是她从不迟到,作业也写得整洁,学习成绩丝毫不比别人差。”“某某同学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比我们班上的任何一位同学都要坚强!”“某某同学进步很快,老师喜欢他、欣赏他”等积极性的评价激励留守儿童,让其被同学们所认可、敬佩,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此成为其真正的快乐之源。这样,他们能够一直保持着一种愉悦的心情,不感到孤独、寂寞,不产生逆反的心理,身心就会健康的发展。

三、对留守儿童倾注关爱,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在帮助留守儿童的过程中,班主任除了做好自己的角色外,还应与其他科任教师合力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补缺补差,辅之以学习方法上的具体指导,并一步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进入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同时,我们还应着力调和留守儿童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让其体会到老师一直在关心他们,拉近他们和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在帮助留守儿童身上起到教育的合力。使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里充满阳光与欢笑。

我们还可以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进一步变成学生众人的工作,那就是在班级或学校里充分动员集体的力量,号召大家给留守儿童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给予他们学习上的辅导、邀请他们多参与班级或学校的活动、融入群体活动中去,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呵护和帮助,感受到班级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这样,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关爱下,能开心地过好每一天,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以求更大的进步。

四、加强家校联系,提升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青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不可代替的。家庭教育是否做得到位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做到加强家校联系和配合,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及其他亲人取得联系,一起教育,提升有效教育。

根据孩子的表现,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让父母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利用节日返乡的机会举行家长会或约父母面谈,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和引导,耐心地进行教育。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家访,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总之,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五、倾注关爱,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开展“知恩感恩报恩”等主题活动的,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留守儿童树立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尊荣拒耻的文明心和孝老爱亲的感恩心。

关注留守儿童篇9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

[1]殷世东,朱明山.中国教育学刊[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88-90.

关注留守儿童篇10

摘 要:在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为了生计,许多家庭的学生父母不得不狠心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不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就是寄居在亲友家,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下健康成长,是当今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不再守着家中仅有的土地,为了生活纷纷走出家门到外面闯天下。于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也就a生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班“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拮据,还要自理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时期,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我班有个小女孩黄×今年9岁,妈妈已病逝,爸爸和哥哥在外务工,家里只剩下她和年迈体弱,患有白内障的奶奶。白天时,黄×不在家,奶奶没人照顾,懂事的她总是在前一晚准备好奶奶的早饭和中饭,晚饭等她回来再做,或者是一个煎鸡蛋,或者是白菜,或者是面条。每天放学回到家她要先放羊,再做饭,有时候还要洗衣服,还要写作业,全家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她稚嫩的肩膀上。

二、心理扭曲,伺机报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由于得不到亲情、情感和心理的关怀,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本班有个学生,父母离异,他在父亲身边生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煮饭、洗衣。他性格分裂,在学校很乖,正常上课,但一回到家,就变了,和村中孩子打架,偷村民东西,周而复始,屡教不改。他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写道:“我梦想有一个完整的家,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我希望天下的父母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动不动就吵架、离婚,丢下我们小孩不管。如果我父母不离婚,父亲就不用去打工,我就不用一个人守着家里,都怪他们,总为了一点小事争吵,甚至离婚……”可见,他的行为偏差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留守儿童产生恨父母这样畸形的心理,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天下的父母们,在做出选择时,请先听听孩子们心底的声音吧!不要那么自私,否则,你会毁了自己的孩子。

三、家校教育无法配合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我班有一位小女孩。穿着很朴素,平时学习很自觉,成绩也不错。在班上经常沉默寡言,很少与其他孩子打闹,看起来比其他的学生成熟一些。在她六岁时,母亲意外去世。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技术,长年累月在外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在读技校,现在家里只剩下她和爷爷,爷爷快八十岁,生活勉强自理,经常还需要她的照顾。她几次三番提出退学,但在我的支持和鼓励下,终于坚持到小学毕业。

四、孩子安全受到威胁

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尤其突出。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正处于玩耍的黄金时期,寒暑假更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间,“逃脱”了老师的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的严密监管,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让他们处于一种特别危险的环境,尤其是农村小姑娘不时还会受到猥亵或,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