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历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5:24:29

毕业历史论文

毕业历史论文篇1

一,世界史专题

1,尼罗河流域文明

2,两河流域的政治与经济

3,佛教

4,略论旃荼罗笈多

5,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6,雅典民主政治

7,希腊神话

8,基督教

9,格拉古兄弟改革

10,东西方上古史政治制的异同

11,克伦威尔

12,近代美国对华文化渗透

13,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

14,法国大革命

15,拿破仑战争

16,《1787年宪法》

17,新航路开辟

18,明治维新

19,俾斯麦

20,彼得一世改革

21,美国邦联制与联邦制的转变

2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3,文艺复兴

24,二月革命

2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战后国际格局

26,关于德国的战争责任与战后补偿

27,凯末尔改革

28,1939年苏联外交选择

29,国际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0,中,美,俄,日,欧相互关系研究

31,巨变

32,民族主义与全球化趋势

33,两岸关系谈

二,中国史专题

1,孔子

2,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

3,周公与西周文教制度

4,百家争鸣

5,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6,秦律

7,秦汉政治

8,春秋政治

9,南北朝

10,汉武帝

11,汉代政治与汉代学术

12,三国人物评价

13,唐代政治,经济与文化

14,唐代对外文化交流

15,北宋政治,经济与文化

16,元代

17,明清政治,经济与文化

18,《红楼梦》与清代学术文化

19,胡适与现代中国

20,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再认识

21,鸦片战争

22,太平天国

23,洋务运动

24,辛亥革命

25,新文化运动及

26,国共合作

27,抗日战争

28,解放战争

29,1959年庐山会议研究

26,1957年以来阶级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的发展过程及其教训

27,三大改造改造历史经验

28,关于三面红旗(总路线)评述

29,与""的发生与发动

3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31,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意识的转变的历史经验

32,北洋军阀

三,邢台地方史专题

1,简论邢文化的历史地位

2,祖乙都邢考辨

3,论石勤的历史地位

4,简论后赵文化与民族融合

5,隋唐邢窑的历史地位

6,略论后周太祖郭威

7,后周世宗评价

8,元初"邢州大治"的历史作用

9,郭守敬的历史地位

10,刘秉忠的历史地位

10,邢台古代历史文化及人物研究

四,历史要籍专题

1,《周易》中的德治思想及现代价值

2,《左传》中的民本思潮与现代人本管理

3,《吕氏春秋》中的管理思想

4,"三纲五常"新论

5,传统"孝德"与和谐社会

6,儒家经典中的人本精神与人本管理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代意义

8,《淮南子》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毕业历史论文篇2

民族史是指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对这一历史的记述与认识,是民族这一主体在客观世界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轨迹,也是民族发展过程这一客体在人们对全部历史认识中的反映和记述。民族史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古今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政治、文化以及民族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史、变迁史、发展史,包括各民族的起源史、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人口史等等,既有纵向演变过程,又有横向发展联系。从目前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对象来看,主要有各民族形成与发展史;各民族文化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专史研究,如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宗教史等;中华民族形成研究;疆域史与边政史研究;民族语言文字和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民族史和史学理论研究等。从20世纪初,民族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体系建立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民族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知识体系和理论支撑。以目前民族史教学的参考书,陈连开的《中国民族史纲要》、罗贤佑的《中国民族史纲要》为例,简要说明。陈连开的《中国民族史纲要》以汉文文献记述的材料与考古学、民族学、民族语言学等多方面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同时尽可能挖掘少数民族文字的文献记载与之相互印证,简明扼要地叙述、印证各民族历史发展和各民族的历史如何构成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各民族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内容丰富而分量适中,既能较好反映民族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成果,又能指导将民族史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实施、贯彻。罗贤佑的《中国民族史纲要》在借鉴有关教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比较全面、系统、简要地阐述了自远古至民国时期中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体现中国民族发展时序感,体现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值得在民族史教学中借鉴。从目前指导民族史教学的理论观念来看,唯物主义历史观仍然是民族史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理论观念。唯物史观对分析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把握民族社会发展趋势的一把基本理论尺度。在具体民族研究中,又有多学科理论,如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民族史的研究中,也就决定着在民族史教学的理论观念要在中观、微观层面进一步丰富,开阔眼界,将多学科视角引入到民族史教学中来。

当然,无论运用何种理论和方式对民族史进行研究,无论学科如何交叉,只能是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并不能改变民族史的历史学范畴,因此,一些学者提出,在“在民族史教学中灌注‘通史精神’”,值得肯定。从具体教学实践来看,将民族史同区域史、地方史有机结合的方式,展开民族史的教学,既符合民族历史、现实活动的区域、地方实际,又利用了当地的民族文化遗存资源,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教学途径,值得借鉴。如西北师范大学田澍教授《以西北区域史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西北师范大学生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实践》、罗彩娟《<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等,是将区域史同民族史结合,运用到民族史教学中的范例。钱放《谈地方史、民族史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中学<新疆地方史>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是20世纪90年表的文章,谈中学历史教学问题,但对大学民族史教学仍有观念和方法上的启示。因此,民族史研究的内容、方法、理论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又有了大量的具体的民族史教学实践经验,为在历史学本科生中,普遍开展民族史教学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2民族史教学对历史学本科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

民族史教学是历史学本科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环节,但如何更加清楚看待民族史教学的价值与作用,仍然要放在历史学本科生专业培养与职业选择的这一整体过程中来考察。历史学科是一个传统学科,受这一学科体系特征影响,专业与职业问题,必然会受到目前“‘市场导向’所引发的‘史学危机’,已经深刻体现在高校历史学科的人才培教改教法养上”,这一大背景的影响。下面举两个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案例作进一步分析探讨。从吉林师范大学2001至2010年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流向来看,在中初等教育部门就业的学生占十年毕业生总人数的67.9%,攻读研究生人数占十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8.5%,非教育部门就业人数占十年毕业生总人数2.8%。宁夏大学2011年至2013年历史专业毕业生在初等教育部门就业的学生占三年毕业生总人数的30.7%,攻读研究生人数占三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9.3%,行政部门就业人数占三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2.3%,其他部门就业的人数占13.2%。这两个学校分别为地方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数据统计时间上有所差异,但仍能反映一些总体趋势。两校历史学毕业生职业流向中,在中初等教育部门就业的占有最大的比重;其次是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比较大;在非教育部门就业人数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宁夏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生在行政和其他部门就业人数占有相当的比重。从两校的当年毕业生待就业人数来看,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是历史学本科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每年补充因退休的中初等历史教师的缺口,在数量上,总体呈现一个稳定趋势,同时还有大量的历史学研究生来竞争这一岗位。因此,拓宽历史学本科生就业途径成为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主要问题。一些学者以全球视野进行综合考察,如姚霏《公共历史学与高校史学人才的培养》、张倩红《世界著名大学历史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及其导向》等文颇具启发性。姚文列举美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史学人才分为具有学院历史学者和公共历史学者两种职业特征的培养模式:综合国内设有历史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情况来看,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为:为有关的教学、科研、编辑出版、图书情报、行政、外事、媒体以及文化建设等社会各领域,培养所需的历史文化专业人才。各院校在具体培养目标设定上,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将“为中小学培养从事历史和历史综合类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作为主要目标;综合类的大学则将培养目标设定的较为宽泛。如果按照美国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来划分,国内各院校培养的历史学本科生大多属于公共历史学人才范畴。因此,本科历史学人才从总体就业分布上看,同社会的接触面更为贴近和广泛,其历史学科素质及其所形成的历史价值观对社会影响也更为直接。所以,培养历史学本科生具有较系统的史学思维、综合分析能力、认同感、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尊重等学科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来说,民族史教学对历史学本科生专业素质培养和提升,有着非常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目前,各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址、遗存,大多已被保护和开发,成为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影视商业基地等,并创造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加强历史学本科生的民族历史文化素养,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又可以拓宽就业口径,可谓一举两得。其二,具有较高民族史素养的历史学人才,具有宣传民族团结的专业岗位优势。无论是历史教师、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工作人员,在同公众“亲密接触”的具体工作中,从专业视角,运用正确的民族观,对人们进行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三,政府、服务管理部门中,具有较高民族史素养的历史学专业背景的工作者,因其具有较好分析民族历史信息的能力,可以帮助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减少工作偏差。

3总结

毕业历史论文篇3

有些学校的部分专业对考生的单科成绩是有要求的,有些尽管不做要求,但其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却与高中课程紧密相连,如果你在高中时有些科目学得好,在大学里学习跟这些科目关联度最高的专业就会更容易上手。下面,学文科的小伙伴们就速速来听学长学姐们说,有哪些专业适合你!

艺术类专业:语文、英语有门槛

①亚艺术专业是指不必从小就下苦功练习,只要准备一两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去参加专业考试的部分艺术类专业。

艺术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不单吸引着艺术生,它们也是一些文化课成绩一般,但是想进入更好的学校读书的学生的首选。比如很多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喜欢报考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亚艺术专业①,他们往往到了高三才开始突击影评写作,为的是通过艺考进入好大学。殊不知,如果自己没有很好的语文基础,对艺术也不“感冒”,那么在求学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会因为没有创作灵感和较丰富的文学知识积累而举步维艰。

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一定是知识面广、理论基础扎实的,这与语言文化的学习息息相关,因而几乎所有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在招生时都对考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要求。

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类专业要求考生的语文成绩不低于90分,美术学类专业要求考生的语文成绩不低于80分;北京师范大学要求报考美术学专业的考生的语文成绩不低于80分,报考电影学、书法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考生的语文成绩不低于90分;浙江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编剧与策划)专业要求考生的语文成绩须达到95分以上;浙江大学美术学专业要求考生的语文成绩须达到80分以上;上海戏剧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求考生的语文成绩不低于90分。

对考生的英语成绩有要求,也成为各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时的共识。因为英语已经成为最普遍的交流工具,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国外的艺术,甚至还有不少学生有机会出国交流和学习,因此,有不少学校对艺术类考生的英语成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例如,上海大学绘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专业要求考生的英语成绩不低于65分;美术学专业要求考生的英语成绩不低于90分。东华大学、山东大学的艺术类专业要求考生的英语成绩不低于70分。

当然,想要学好艺术类专业,学生还要有较好的记忆力、表达能力、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然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想要在艺术圈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有自己的作品、有天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以为报考艺术类专业可以临时抱佛脚,然后捡个降分的便宜被好大学录取。如果自己不适合走这条路,即使在名校求学,也是痛苦的。另外,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的付出,可绝对不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少喔!

联合办学商科热,英语、数学要求高

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非常青睐商科专业。很多学校中外联合办学项目中的商科专业采取“2+2”“1+3”等培养模式,学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并获得中外双学位。中外联合办学项目中的商科专业的分数线相对较低,因此也是报考的热门。

中外联合办学项目中的商科专业包括对外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国际会计)、工商管理、金融学(国际金融)等。因为涉及经济、金融知识,且一般采用英文教材或全英文授课,很多学校在招生时会对学生的英语和数学成绩单独画线,以保证学生有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

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考生的英语成绩必须达到卷面满分值的85%;辽宁大学的新华国际商学院和亚澳商学院各专业要求考生的英语成绩均不低于卷面满分值的70%,会计学专业要求考生的数学成绩不低于卷面满分值的60%。

这些专业虽然学习的方向不同,但是目标都指向培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在大型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从事经济、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如果你对商科感兴趣,希望在本科期间有留学经历,不妨选择报考这类专业。

报考外语系,英语成绩须重视

如果你想读英语或者其他外语类专业,你就必须得重视英语成绩。高考英语成绩体现了考生的语言能力,可以成为考生是否适合学习外语类专业的重要参考。此外,如果你想读外语类专业,在准备高考的时候也要抓紧时间练练口语哦!

当下,几乎所有学校的外语类专业都要求报考者的英语口试成绩合格,且对考生的听力成绩也有一定的要求。一些学校还对考生的英语单科成绩画线,如中国传媒大学要求考生的高考英语成绩须达到满分的70%(含)以上;北京语言大学要求报考英语(“英+西”复语)、英语(“英+土”复语)、日语(“日+英”复语)和翻译(英汉法)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口试成绩达到最高等级或不低于满分的90%,且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满分的90%。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无须说破的“潜规则”

高校一般会将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开设在中文系。现在,很多人还是认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觉得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是最“没用”的专业。每个中国人都会说汉语,想当记者可以学新闻传播学,想当老师可以报考师范类大学,那中文系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中文系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是很低呢?

当然不是!各校的中文系虽然对考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如果你连高中的语文都学不好,在背诵古文时昏昏欲睡,分析现代文时错误百出,面对空白的作文纸无从下手,那你可别脑袋一热就选择这类超级文艺、高雅、博大精深的专业哦!毕竟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成绩的高低能体现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它们的总体特点是有较强的理论性,对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要求高,要求学生对文字敏感,理解能力强。这类专业的技能性不强,因而对学生的人文情怀、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对人与社会有所思考与较深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学术上出好作品,才能在工作上拥有竞争力。

除了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语文好的学生也会在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习中更加轻松。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日后的就业领域有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视台等媒体或出版机构,主要从事记者、编辑、编导、媒体创意、广告策划等工作。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史哲知识的积淀,没受过文学的熏陶,就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不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没技术,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就是最好的技术。想要学好这类专业,就看你能否玩转博大精深的汉字并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了!

历史达人:以史为镜,放眼未来

高中生偏科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有些同学对历史这一学科特别青睐,每次考试都能拿到好成绩。如果你喜欢历史,对研究那些过去的事乐此不疲,性格严谨,甚至有一点点古板,不喜欢文艺范儿的风花雪月,那么,你可以重点考虑与历史相关的专业。

・历史学・

学姐说 推荐人:赵小荷/东北师范大学

顾名思义,历史学专业主要研究的就是历史,具体的研究领域涵盖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古代史、近现代史、专门史等。历史学科有时序性、整体性、实证性的特点,读历史学专业的同学不仅要有较好的记忆力,更要对历史事件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能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能静下心去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史料并有所发现,这样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

我们专业的必修课有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史学论著写作指导、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修习丰富多彩的专业选修课,如中国科技史、中国民族史、中国经济史、德国史、俄国史、历史文化记录与影像历史等。如果你对这些课程没有兴趣,那学习的时候确实会枯燥无味,但是你如果喜欢探索历史奥秘,定会在海量的史料中遨游,并乐在其中。

大部分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会选择考研,毕业后主要做中小学历史老师、档案馆管理员等。

性格调色盘: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国家机关和文博档案等单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如果你对世界历史的起源和发展感兴趣,耐得住寂寞,思维能力较好,那就有潜力学好该专业。

・考古学・

学姐说 推荐人:莫莫/北京大学

我们曾在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开展发掘工作,曾在大雁塔和半坡遗址参观,我听说还有同专业的“软妹纸”把刚挖出来的暂时无法存放的人颅骨带回宿舍……我们的工作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的脚步遍布祖国大地,我们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我们都来自一个神秘的专业,也是高校招生的小众专业,这个专业就是考古学。

考古学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学生既要对古代的语言、历史、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又要掌握一定的考古技术,能在田野工作中游刃有余,因而该专业开设的课程也非常丰富。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考古学概论、史学概论、历史文选、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田野考古实习、文物学、博物馆学概论、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古代陶瓷等。每个学校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相关的实习,让学生们对考古行业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我们学校的考古系就有让学生在大三时开展田野实践的传统,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考古现场,深入考古实践。

在就业方面,因为考古学专业性极强,如果只是本科毕业,很难能找到对口工作,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继续读研攻博。

如果你对历史足够热爱,对考古兴趣浓厚,考古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考古学每年都吸引了很多高才生,2016年,长沙市一中的文科状元杨竹子同学的高考分数远远超出了北京大学的提档线,在填报志愿时,她的唯一志愿就是考古学专业。

性格调色盘: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博物馆、海关、高等院校及文物保护单位从事考古挖掘与研究等工作。如果你能吃苦耐劳,对历史、收藏感兴趣,掌握测量、摄影等技能,那就有潜力学好该专业。

・文物与博物馆学・

学姐说 推荐人:艾米/山东大学

这个听起来这么“高大上”的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呢?当亲朋好友们听到我的专业时,往往会露出诧异的眼神。其实很多高中生也是如此。也许此刻的你面对这样一个小众的、生僻的学科,因为没有听说过它而避而远之。但是,没准这一专业最适合喜欢历史的你!

我们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有文史、艺术基础,具备文物鉴赏与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的专门人才。这一专业开设课程比较杂,包括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经营管理、物质文化史、文化人类学、文物学概论、文物管理与法规、中国历史地理、古代工艺美术、民俗学、艺术史、考古学通论、文物与考古技术、文物保护基础等。学生们往往会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到博物馆实习,加深对这一专业的了解。

当年我们班的同学大多选择读研。其实,最理想的是读完硕士或者博士后到博物馆从事史料研究工作,或者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工作。建议同学们报考有硕博点的院校,这样在本科毕业后考研会比较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专业就业竞争相当激烈。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该单位每年都会招聘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即使应聘者大多是名校毕业,最终能被聘用的也是凤毛麟角。虽然大部分毕业生最后会转行,但是因为该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文史知识,所以毕业后到媒体、政府机关和文化公司等单位从事相关的工作也会游刃有余。最终我去了一家不错的新闻单位,负责历史纪事版面的编辑工作。

性格调色盘: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文物管理部门、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专营单位工作。如果你对古代的美学概念、未解世界之谜特别感兴趣,那就比较具有潜力学好该专业。

政治达人:玩转时局,全球视野

想要学好高中政治,不能仅靠背书,还要对事物规律有宏观把握,要学会融会贯通,并对时事有所关注。如果你政治成绩好,喜欢分析,理解能力强,那你可以重点考虑下面这些与政治相关的专业。

・国际政治・

学长说 推荐人:小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从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冲突,到伊朗核问题,再到索马里海盗……聊起这些话题时,我们总是滔滔不绝,聊到兴处时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我们来自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的可都是跨国关系的大问题!

政治、经济、外交是这个专业的关键词,所有的课程也都围绕着这几个关键词展开。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概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近现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概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外交政策、各国政治与经济、经济外交等都是必修课。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有大量的讨论环节,我们在每节课的课前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资料,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回答老师之前布置的问题。

当然,这也是人们口中最“华而不实”的专业。由于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有明显的专业性,国际政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如果你对做学术兴趣不大,希望一毕业就工作,那就需要在专业的学习中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综合素质。

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等部门,从事外交、外事、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工作。我们还有一些小伙伴从本科阶段就开始去一些国际组织实习,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等,因为丰富的实习经历和极强的外语水平可以让你有机会成为华丽丽的国际公务员!

性格调色盘:如果你对政治问题比较敏感,喜欢思考,能够理解国际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并且喜欢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做更深入的研究,那么这个专业对你来说就再适合不过了。

・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姐说 推荐人:萧琪琪/南开大学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桑德尔说:“政治学,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讲故事――把学生带入一些具体的‘困境’,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辩论,而且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政治学与行政学是政治类专业中最基础的专业,几乎涵盖了政治学的全部研究范围:从西方政治制度、现代国际关系,到电子政务、宪法学,再到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当代西方政治学说等。我们专业的基础课有法学原理、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概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制度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我们都觉得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容量大,学生必须涉猎广泛才能有分析政治问题的宏观眼光。当然,我们也不是只有单纯枯燥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有不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开展民主政治调查,了解民生民情,然后结合所学到的理论,为民主建设献力献策。这么一看,这个专业很容易让人有成就感吧?

性格调色盘: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等单位从事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如果你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协调、组织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那就比较具有潜力学好该专业。

・外交学・

学长说 推荐人:苏苏/武汉大学

想做睿智优雅的外交官吗?想站在国际舞台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为中国代言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当我看见电视里风度翩翩的外交官们滔滔不绝地阐述中国立场时,我就在心中暗自羡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和他们一样。直到我接到武汉大学外交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知道我离梦想更近了。

我们班的同学在本科学习结束后大多会继续读研攻博。外交学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也让我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对日本为什么重视、国际格局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等问题的探究,让我的思想更加具有国际范儿。在专业训练中,我形成了一种开阔的思维模式,以至于在日后思考很多其他学科问题甚至是生活问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目光变得更有前瞻性了。

我很喜欢外交学专业那些有意思的课程。在国际礼仪课上,我们懂得如何让自己“主要看气质”;在谈判学课上,我们知道了文字游戏竟然可以这样玩,知道了沟通竟然如此重要。而宗教与国际政治、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外国政治制度等课程让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大开眼界。这里还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们的英语水平可是不比英语系的学生差哦。

身处外交学专业,我整个人也变得更加开朗健谈了,因为有太多参加各类活动的机会,我在其中迅速成长。在我们学校,模拟联合国、模拟APEC、模拟新闻发言人等活动是家常便饭。实践课也是我们的必修板块。我曾有幸和外交官零接触、参观外交部、旁听各类新闻会、采访过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我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在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单位和教学科研机构,做外事外交、政策分析、对外宣传、国际新闻采编、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性格调色盘: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外交部门、外事部门工作。如果你具有较强的写作、交际、谈判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喜欢思考问题,那就比较具有潜力学好该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长说 推荐人:赵宇/辽宁师范大学

对于我来说,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意外――由于分数的原因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像我这样被调剂过来的学生有很多,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是因为真的喜欢政治,希望成为政治老师而选择了这个专业。

这个专业涉及的课程多而杂,法学、行政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国际关系、思想史、哲学等课程把我们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的。如果你对其中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大量的课外阅读与拓展十分必要。如果大学四年能紧跟老师的节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较弱,仍然可以收获颇多,比如你将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校期间,你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为你的就业增加砝码。

毕业历史论文篇4

关键词 普通师范院校 历史专业毕业生 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当中,一些普通高校冷门专业的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以普通师范院校的历史专业为例,学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就业面比较狭窄,就业观念比较陈旧;二、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普遍不高;三、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不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 院校方面

1.1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引导

与重点院校、名牌院校相比,普通院校的学生的自制力、自律性及自学能力都要稍逊一筹,因此更需要学校加大对学生的管理与引导力度,其中,引导为主,管理为辅,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自律性、自制力、创造力及学习的兴趣,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第一要务。

1.2 适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流

因为普通师范院校的师资与资金都有限,因此适时合理对学生进行分流,以保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及潜力不失为一个节能高效的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的经验就很值得同类院校借鉴,像高中文理分科一样,学校大体上按学术型(考研深造)和师资型(就业执教)两个方向对学生进行分流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和管理。

1.3 重视教育质量,打造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

在扩招浪潮中,普通师范院校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不能只是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不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资源及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创造机会,结合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打造出自己的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努力打出本专业的知名度,以减轻或消除扩招政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4 注重师资力量的提高

普通师范院校往往过于重视学术性,忽略了师范性,做不到二者兼顾,因此教师也更为重视自己的科研能力而非教学能力,在科研上了较多精力,无心教学技能的提高与改善。

针对这一问题,各院校应加大教学管理工作在老师评优评先评职称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与分量,减轻老师们的科研压力,鼓励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鼓励教师为培养学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学术基本功及自学能力而努力。

1.5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校对文科生的教育,一般都是更注重理论方面,而忽视实践方面。普通师范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往往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及课程开设方案方面存在种种弊端,以致出现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不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不能培养出综合能力人才等诸多问题。各院校应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及实践经验的增加上面。

1.6 改革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打造高效率的就业平台

学校的就业培训中心不仅能做一些理论指导工作,还可以做一些实事来为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满意度服务,比如:排解学生可能有的心理问题,指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就业理念;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起高效良性的沟通平台,促进双方的了解及沟通;与地方企业及地方政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合作关系,方便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与全社会就业体系之间的直接挂钩;定期开展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及本校历届风云学子、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向在校生传授相关教学、就业、科研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体会,等等。

2 国家方面

2.1 帮助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选聘机制

笔者曾经联系过本专业的几位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请他们谈谈就业感想,其中一位提到,“大学毕业要找一份工作其实很简单,关键是找一份理想稳定的工作很难。很多同班同学在毕业后求职的方向是教师行业,但是发现很多公立学校对于教师的门槛卡得很高,往往要求重点院校毕业、研究生学历等等,这些字眼是我们在六月份的求职中经常遇到的字眼,所以于很多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招聘的时候连投递简历的资格都没有……”另一位同学则提到, “就普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而言,大部分地区只能去乡镇初中,现在很多高中都要研究生,最起码也是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很不好……”

这两位同学的话可以说明,在用人单位盲目崇拜高学历的社会趋势下,整个社会的人才选聘机制出现了问题,就业的高门槛是各用人单位人为设置出来的。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及社会舆论的引导。在对待毕业生的态度上,理应更温和、更理性,不搞歧视,不含偏见。各用人单位应该采用更为理性的择业标准,而不是盲目崇拜高学历,能用本科生就不用研究生,能用研究生就不用博士生,普通院校学生能够胜任的工作就不要非名牌、重点院校毕业生不可,这样既可以为自己招聘人才节约成本,也可以杜绝整个社会的人才浪费及资源浪费的现象。

2.2 完善法律法规以保护毕业生的权益不受侵犯

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就业歧视问题,例如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国家应制定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对于不同高校、甚至同一高校的毕业生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以及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出现的供大于求现象,国家都应考虑采取相关措施来予以制约和规整。

3 学生自身

3.1 自强自立

大学四年,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及竞争力。

3.2 端正择业心态

在择业时,不“扎堆”、不“从众”,避免出现就业方向过度集中的现象,避开不必要的内部竞争。另外,要有大局观和长远眼光,要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终身的精神和觉悟,敢于从基层做起,乐意到中小城市去发展和求职。

3.3 拓展就业面,改变传统择业观

考研、考公务员固然好,但不应成为所有同学的追求。在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的同时,积极探索本学科的优势及自身优势,抓住一切能够发挥史学专业特长的机会,而不是拘泥于有限的几个就业方向。

综上,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毕业生自己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不仅仅是就业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及政治问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在诸多有助于问题向良性轨道发展的因素中,院校的引导与管理、国家的宏观调控、学生自身的心态及努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张丹.普通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浅析[J].新课程,2014.1.

毕业历史论文篇5

(一)知识凸显,学术退场

相对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学习与题海战术而言,大学阶段应让学生汲取广泛的专业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年大学生活作为踏入社会前的演练,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时间并不充裕,从当前大学历史院系本科教学课程来看,其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可谓捉襟见肘,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从目前教学状况看,大学历史学课堂教学最明显的特色是知识灌输,忽视思考能力的培养。以一节课40分钟而言,学生普遍反映老师更多的是灌输知识,以一人讲解为主,很少提及学术研究。在遇到争议性问题时,教师也很少介绍不同观点,或者虽提及学术分歧,但是不做详细阐述和分析,导致学生往往只能接受历史观点,失去了独立思考某一历史问题的机会。当然,历史学教材也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就目前大学历史院系采用的教材而言,知识点是这些教材的关注重点,在争议性问题上,这些教材没有给出相关线索,甚至一字不提,这样也导致了学生阅读教材时没有思考的机会,个别学生虽然有所思考,但是代表不了整体的无意识状态。梁启超曾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厌世等词语在我所用的字典里,可以说完全没有。”而目前大学历史学教学与梁任公的趣味教学显然相距甚远。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历史学教学变成了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类似,学生考试时只要背题库或者课堂笔记,就可通过课程考试。由于缺少启发机制,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阅读相关历史著作。除个别学生会与老师互动,并主动阅读历史典籍外,很多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接触历史,如百家讲坛、历史剧或历史小说,而不是踏实阅读严肃的学术著作,于是一个可笑的现象便出现了,不少学生入学两三年尚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更可笑的现象是,这类学生中有的竟然会在专业课考试中获得高分。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反映了教材、课堂教学的问题,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专业课考试机制、试卷设计的问题,等等。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能依赖老师的全权负责,学生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自学积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抓紧时间进行观点分析,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学会思索,进一步展开课外阅读,甚至进行学术研究,这才是大学历史学课堂教学的正道。

(二)市场影响,就业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教育界所受冲击也愈加明显,而与市场疏离、以基础学科自命的历史学更是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历史学专业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难。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市场大潮下,历史学不是显学,由于跟经济挂靠不紧,历史学相较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而言,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第二,社会能够提供的对口专业岗位稀少。由于文史哲分家,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新闻、记者等相关工作,多数从事师范教育,少数进入文博单位。由于毕业生逐年增加,师范岗位吸纳能力有限,文博单位又号称“清水衙门”,历史专业毕业生处境十分尴尬。第三,由于国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缺口大,国家对这些学科不断增加投入,而对于历史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则投入不多,这也导致了历史学教学质量滑坡,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综上种种原因,导致历史专业学生在就学期间情绪波动较大、求职焦虑感增加。由于他们普遍对就业前景不看好,因此很难潜心专业学习。为了给求职增加筹码,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选择其他热门学科学习,或者为跨专业考研孜孜以求。部分学生为了专心学习其他专业,甚至不惜以逃课为代价。种种现象表明,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授课老师因学生心不在焉而降低教学热情,学生因老师“冷淡”而疏离专业学习,由此造成的恶性循环是目前大学历史学教学的普遍现象。此种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三)结构失调,专业让步

由于市场等因素,导致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备受争议。争议焦点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专业课比重不合理。就历史学而言,传统历史学教学文史哲并重,但是当下历史学教学由于1952年大分科后,历史学与文学和哲学愈走愈远,且由最初的疏离感增加变成今日的壁垒森严,基本上历史系不会设置文学和哲学课程,中文系和哲学系也不会专门设置历史课程。由于课程设置以及壁垒问题,很多学生想要去外系听课也变得不够顺遂。除了不合理的文史哲壁垒问题,仅就历史院系的专业课设置而言,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课程门类众多。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公共课、通选课,这些课程对于讲课内容、讲课形式、考试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不仅让学生无所适从,授课老师也常常不知所措。第二,专业课让步于公共课。近年来,由于出国热和就业导向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疯狂学习外语,甚至逃课学习外语或第二专业。其中部分学生固然是为了早日通过外语四、六级考试,但是即便是这一原因也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由于公共课设置较多,专业基础课不得不给公共课让路,这就造成专业课课时不足,导致学生工作后认为大学教师传授有限,不敷使用,因此产生埋怨情绪。虽然说毕业生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储备不足未必是因为大学专业课设置不足,但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说明了专业课对于毕业生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

(四)形式单一,讨论不足

这里说的是授课形式。从目前的状况看,大学历史院系本科教学中一个明显的通病就是灌输为主,缺少师生讨论机制。有些老师认为讨论课属于研究生阶段授课模式,大学本科生尚处于知识接受阶段,不适合讨论。另一部分人认为师资力量不足,且大学虽有图书馆,但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复本资料。此外,多数大学的古籍资料室对本科生限制开放。这些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大学本科教学讨论课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以上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大学图书馆复本不足,古籍资料室拒绝对本科生开放,这些确实不是朝夕可改的现实问题,但是这些不能成为讨论课缺失的借口。有些老师认为讨论课就是事前布置书目,令学生课余阅读并做笔记,课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其实授课教师可以将某个案例布置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力所能及地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讨论,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思考,又避免了一味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和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灌输式教学是最不为学生所接受的模式。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便是老师在课堂上“阅读”PPT课件,或者照本宣科。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少学生会选择睡觉或其他方式逃避学习,部分学生则直接逃课。由于各学校针对逃课实行了点名制,学生逃课会造成课程考试不及格,并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以及就业,从而减少了学生迟到、早退甚或逃课的现象。但是,这是一种好的办法么?显然,这种办法将本已疏离的师生关系变成对立关系,其损害的不仅是某个老师的个人形象,而且是一代年轻人的求知热情。

二、改进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的警钟已经长鸣,关键是多少人听到了这种声音,又有多少人是充耳不闻,甚至不以为然。笔者揭出这些问题并非要鼓吹整体改革,事实上,大规模的整体改革不仅耗时长久,且效果也未必如预期一般理想。所以,与其将美好愿望寄托于整体改革,不如从实践上努力改进历史学教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点意见:

(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增加教学水平考核比重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一般由国家制定,这一制度如果能够重新考量,那自然是意义深远,但是这种改革恐怕呼声远大于行动,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不如采取更实际的行动,比如增加教学水平的考核比重。事实上,每个老师都有教学热情,都希望自己的课程能够受欢迎,而教学质量下滑,跟我们缺少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相关。由于缺少这个机制,所以很多老师在无科研压力时对教学得过且过,有科研压力时则以科研过重而对教学敷衍塞责,从而失去了责任心。因此,当务之急是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老师拿出足够的时间专心教学,并对执行不力者进行惩罚,从而提高历史学教学水平。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学和讨论“平分天下”

就课堂教学而言,应改变照本宣科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将西方自小学就开始实行的讨论课引入大学课堂。每次上课教师都要准备一个案例,事前将案例所涉及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公共网络、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资料室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安排10~20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对学生的评价和分析进行再评价,剩余时间再由教师进行历史事件脉络梳理,最后将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这样既兼顾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为配合开展课堂讨论,学校应将资料室对本科生开放,同时让老师提供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参考书目,由学校购买足够多的复本。同时,大力拓展网络教学平台,将部分参考书的电子文本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便学生下载使用,及时阅读和讨论。

(三)增加专业课程,减少辅助课程

4年本科教学时间,对于历史学教学来说,非常有限,所以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课程设置应该以专业课程为主,同时增加断代史课程。目前的现实是,首先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变成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两大主干课程,课程设置的时间最多;其次是专题课以选修课模式出现,对于两大主干课程而言是辅助课。但是由于灌输式教学以及通史课自身的局限,导致很多历史问题无法在课堂提及,部分争议性问题也无法呈现。这种两大主干课大包大揽的课程设置模式引起很多师生的不满。笔者认为,可以缩短两大主干课程的课时,将两大主干课程变成通论性课程,主干课主要是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历史概况。在主干课之外,学校应大量设置断代史课程,将具体问题放在断代史中进行细致分析,增加断代史课时,这样不但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有助于授课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讲出水平、讲出特色,可谓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三、结语

毕业历史论文篇6

一、全部不加修改的选用

就是所选的历史资料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和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完全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活跃课堂,提升趣味,增加课堂效果,我们要积极选用这类教学辅助资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促进。

我们在讲北宋的时候,教科书只是提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及澶渊之盟而且强调了澶渊之盟的重要作用。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杨家将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问关于杨家将的历史事迹,确切的说,学生要知道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我们如果要讲杨家将就不得不讲宋太宗赵光义的雍熙北伐,杨业本名杨重贵,是五代十国中的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养孙,赐名刘继业,后改名杨业。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没有攻下北汉政权,赵光义不但攻下太原城,而且还收服北汉名将刘继业,并给他改名杨业,授左领军卫大将军,由于他“老于边事,洞晓敌情”,被任命为知代州兼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防御辽国。杨业的事迹主要是从降宋以后开始的。血战金沙滩,困守两狼山,七子报国,满门忠烈。杨延昭,杨文广,杨忠宝,甚至是杨门女将,也在传说和故事中频频出现。我觉得,对于这一段历史资料的补充,首先应该强调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来看待历史人物和评价历史事件。第二我们要正确把握历史人物在民族关系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第三要尊重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受,可以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讲授历史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播放影视资料如于仁泰的《忠烈杨家将》等。

二、有针对性的区分选用

有些历史资料比较丰富,而且与教材要求有出入,有可能强化了或者是弱化了所要讲的历史内容,甚至有些历史资料有意淡化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要加以区分,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时代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文化,我们选取的材料一定要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毕加索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教材中只介绍了他的名画《格尔尼卡》,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我们如果进行系统的讲解,就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补充。一是本画创作的历史背景。二是什么是立体主义?三是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时的精神情态。我们先说历史背景,西班牙叛军头目弗朗哥勾结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企图用武力西班牙共和国政权,1937年4月26日德国多架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造成1654人被炸死,889人被炸伤,70/100的房屋被摧毁。对于西班牙革命,教材根本没有,我们是否需要补充?我们应该怎样补充?这些问题都要根据需要,对现有的历史资料筛选,甄别,挑选,然后再根据需要补充。我们再说什么是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由毕加索和法国画家布拉克创立,兴起于1908年,繁荣于20年代,主要特点是将绘画的主体拆分成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多个几何图形,具有多个视点,色彩较为单调,表现力画面主体在各个不同时间里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如毕加索的《弹曼陀铃的少女》,《景物与藤椅》,《梦》,《雕塑家》等。如果让学生真正了解立体主义,就需要许多画作来解释,而不是抽象和简单的,语言叙述,这样我们就将毕加索单独提出来,要讲一节专题课,甚至,我们会因此成为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最后是毕加索的个人,《格尔尼卡》的创作是1937年西班牙政府委托毕加索为巴黎世博会创作一幅油画,毕加索厌恶这种官方任务,一直推托着。直到德军轰炸格尔尼卡,激发了毕加索的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欲望,在巴黎的奥古斯汀画室,他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格尔尼卡》,画作高349.3厘米,长776.6厘米,裱后面积是27平方米。毕加索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勾勒出无比强烈的悲剧气氛。惊恐万分的马垂死挣扎张大嘴巴,战士破碎的躯体,绝望的母亲……。但不为人知的是就在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画室,就在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时候,毕加索的两个情人德蕾莎和朵拉大打出手,这就涉及到毕加索一生之中究竟有多少个情人,每个情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扮演什么角色?这些情人对毕加索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哪些画作是表现毕加索情人的?表达了毕加索什么样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对于是否将毕加索的情人作为资料让他们出现在课堂上,在教学参考上并没有提及,我认为可以根据情况加以选择。

三、渗透价值的挑选使用

我们认为有些历史资料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没有关系,但能透漏出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发展方向,我们这个时候就应该,挑拣有用的历史资料,将历史研究方向介绍给学生,这种方式我们称为为学生种下一粒种子,有可能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我们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任,走一步,看百步。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等等。

我们教材中段祺瑞和吴佩孚这一对师生和对头是以历史的反面出现的,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怀,就是对待日本人的态度是一致的,不与日本人合作,不做汉奸,卖国贼。段祺瑞死后,吴佩孚亲自致联: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生;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我们应该认识到反动军阀也有忧国忧民情怀,这一点不容否定,我们教者应该教会学生正反两面看待历史,正确评价历史,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充满快乐,提升学习效果。

四、在糟粕中提供详实资料使用

毕业历史论文篇7

【关键词】旅游;历史文化;中职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旺盛的持续发展势头。旅游业本身又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在一定意义上,一次旅游活动就是一次广义的文化交流。如今,我国已跻身为世界旅游大国,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同时,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在中国之旅中他们不仅是要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更希望能够品位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切给中职旅游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适应多变的市场, 将历史文化知识与现在的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相结合,是旅游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1. 当前形势

1.1 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原因。首先,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旅游的发展,必然不断带动与之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邮电通讯、园林、商业、轻纺、保险等行业的发展。可谓“一业兴百业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其次,旅游业相对工业而言不仅能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对环境无害,被世界各国誉为“无烟产业”。最后,旅游经济还具有扶贫功能,旅游业是见效快、永久性强的扶贫开发项目。比如,桂林阳朔就是完全依靠发展旅游进行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利用,成为中国旅游名县的。

1.2 中职旅游专业现状。从外因来看,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受到高中规模扩大和高等院校扩招的影响,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不佳;从内因来看,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知识体系学习与高校学生的类似,但毕业时文凭却不及高校学生,导致就业竞争失力;二是学生缺乏实践教学,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中职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而中职学生极少能够参与相关实践技能培养,致使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不全面;三是教材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学生学习的知识陈旧,时效性不强,与社会实际活动严重脱节,运作不明显,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此外,教师没有更新观念,依然按照老套模式培养学生,以致毕业学生既不能适合本土发展需要,更不能面向全国。

1.3 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之所以取得迅猛发展,除经济因素起到重要的外力推动作用外,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也发挥了内力推动的巨大作用。在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涉及地理、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心理等诸多领域,但历史无疑在其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到作为自然景观的大自然中去是“回归之旅”的话,那么现代人来到作为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中去观光游历则是寻梦之旅,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则是人类寻梦之旅的目的地。旅游离不开历史,缺少历史的旅游,不但少了几分厚重和蕴藉,也会失去不少韵味和魅力。

2. 旅游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旅游与历史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伴生关系。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极其丰富的同历史有关的旅游资源,在中国旅游离不开历史,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两者关系主要体现在:

(1) 作为一个旅游者,我们主要是想在异时异地寻求一种内心的愉悦与精神的满足,可是在陶醉异地的别样风光时,又会不经意追溯起那些与之相关的历史场面,这些历史的沧桑感、沉重感、自豪感常常是旅游者梦寐以求的情感体验,是其实现内心愉悦与精神升华的途径。这往往是旅游者所期待的。

(2) 对于旅游者而言,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所积淀的历史蕴涵――诸如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典型的历史遗存等,常常“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是“藏着”的时间在特定空间的“再现”,有着很强的“原真性”和“可读性”,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吸引物。这些客观存在的历史性旅游资源不但是旅游文化物质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因其反映着特定历史时代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艺术风格、社会现实等,被旅游者一次又一次向往。

(3) 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历史文化不断的转化为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虽不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或为旅游活动所创造,却可以为旅游活动所利用,经旅游开发转化为旅游文化。比如名胜古迹、历代建筑、古典园林、历史纪念地、近代革命遗址和名人故居等方面的特色旅游都是典型的案例。

3. 历史文化知识对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作用

3.1 运用历史文化知识,丰富旅游专业理论教学。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与血脉,又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特别是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旅游专业的教育者,端正以构筑旅游文化为目的,合力吸收历史文化资源的态度,在平时旅游职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尤其与旅游景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从事旅游行业。

我们广西柳州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柳宗元文化、白莲洞柳江人文明、中国奇石文化、文庙和东门城楼等都是已经或正在被开发与运用中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典型,但是我们现行的中职旅游教学中却没有丝毫的提及,假设我们能够在专业教学中加入这些本地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再旅游技能训练中积极去发掘、开发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那么我们的毕业生将直接可以为本土旅游服务,解决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与本土紧缺旅游专业基层从业人员的问题,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3.2 以历史文化为渠道,实现学生专业实践教学。中职学校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针对导游业务课程,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导游讲解过程,长期到校外实习又不切实际的情况,我们可以以本学校作为实景,用学校的悠久历史作为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使学生拥有固定学习实践场所,增强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而且学生深知学校历史,易增强他们的爱校心与荣誉感。

此外,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在于它的社会性,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学校积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涵盖旅行社业、饭店业、旅游景点业和旅游运输业等旅游产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可以与柳州大龙潭、柳州博物馆、白莲洞旅游区和柳宗元景区等企业实现联合办学,这样不仅将学生在校学习的旅游与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灵活运用,而且让我们的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以及专业的社会需求,从而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同时学校可以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有效解决供需脱节问题,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

3.3 知晓历史文化知识,自觉参与旅游资源保护。通过在旅游专业学习中,渗透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深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的积累、沉淀的过程,经受了多少风吹雨打的岁月,牺牲了多少仁人志士,才不至于像古巴比伦、古印度等文明那样出现中断,而能够如此厚重,连贯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学生在从事旅游职业时,心中就会有尺度。知道保护是种责任,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谁都没有破坏、损毁历史文化的权利。谁一旦丢弃了历史文化也就丢失了文明。

现代旅游最缺失的是对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是构建先进、健康的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又必须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护历史文化绝不是简单的“历史还原”,而是一次“文化深造”,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为依托,构建我们的城市文化旅游圈。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公共资源,成为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遗产也只有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认同才可能有文化的传承,文化才能有生命。我们的学生在宣传旅游的同时,就自然传播了文化,保护了资源。

3.4 知晓历史文化,提升旅游内含与品位。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毁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历史文化遗产,让它在今天现代化中继续发光,正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历史文化的传承不仅影响旅游文化的确立,还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市场作大、作强和健康发展。没有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就很难建立起有自己特色和定位准确的旅游文化,没有历史文化的旅游从业者,就很难改变自己就业工作的消极态度,致使出现频繁跳槽,不能安心工作和不能正确理解旅游服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等现象。

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加入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增强他们所学旅游知识的内含,提升自我文化品位。如果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或旅游从业人员能够发挥当地历史文化的推动力和渗透力里,把其力量熔铸在地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就有利于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深刻挖掘其深厚底蕴和“文脉”特征,打造旅游精品,提高旅游竞争力。

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由之路,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业、繁荣经济,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也是商业与经济发展的趋势。综合我国的国情,将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也必然会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旅游专业的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专业教师具备创新精神,传授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重视理论同时也要倡导动手实践。让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努力达到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即需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品位素养气质”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文健,《让历史教育走向广阔天地――兼论旅游的历史教育功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4期

[2] 张培茵,赵 阳,石长波,《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第7期

毕业历史论文篇8

许多学生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高中历史课本上的内容枯燥无味,考试又不好得高分,这让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产生了退避三舍的心态。但《康熙大帝》这种通俗性读物却是广大“吃瓜群众”所喜欢的,因为它没什么阅读门槛。可历史学就是研究这个的吗?

当然不是。所谓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这是相当大的一个概念。历史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从研究方法来看,它既重视以史料为基础的分析,有一分材料f一分话,也有一定的以事实为依托的想象、推理;从研究对象来看,它主要研究人还有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古代的史书多以人物传记为主,以政治为纲,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除了政治史、经济史,女性史、环境史、体育运动发展史也是历史学的研究内容。

或许这些高大上的概念并不是你们所关注的,那么请看下面的干货。

学历史,到底有啥用?

学历史,一可使人明智,明是非,知得失。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知识。二可作为谈资。学好历史,可以让你有和人谈天说地、坐论天下大势的一点本钱,实在是居家旅行、出门必备之技能。这个技能其实并不难学,难就难在如何显得和别人不一样――在对事情发生的内外因素的分析上不是简单地叙述趣闻轶事,而是从趣闻轶事中阐发一些别的东西出来。三可算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本科毕业后,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科研单位从事教师、研究员工作,可在党政机关工作,可在新闻出版部门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亦可继续深造。近年来,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当然,对于什么都不听的,我也只能用右边这张图来表示我的心情。

历史学到底怎么学?

多读书

对经典之作、原始史料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要关注当前的学术动态,对古今中外的思想成果都要有所了解。买书一定要买好的版本,比如《二十四史》,买书时首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而其中的《史记》《辽史》等在近年出了新的点校本,当以新版做最佳选择;至于外国学者的著作,有条件的自然要买外文原版。看书的同时也要看书评,自己再进行思考,总结其长处与不足。

用脚学历史

学历史不能只坐在书屋里苦读,闲暇时也该多去看看一些历史遗迹,结合存留的文献资料,想象历史事件的情境;体察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各地的自然、社会变迁状况。应该记住,学历史不只是为了记住过去,更是为了理解现在,把握未来。

注意品质的培养

1.真诚。观点可以不高明,但坚决不能为了完成作业或是论文而进行学术造假。

2.敢于提问。有问题才有看书、思考的动力,哪怕是一个很经典的理论也未必是完美无缺的,要敢于质疑,但要有充足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说法。

3.大局观念和细处着眼结合。既要有“从世界看中国”的目光,也要有深挖小问题的能力。

4.史实与史观结合。二者恰似骨骼与血肉的关系,不可分离。

5.耐心。“板凳要坐十年冷。”历史研究的过程其实谈不上有趣,但倾注了耐心,多少可以有些收获。至于收获多少,就要看个人的悟性了。

//学长体验//

毕业历史论文篇9

关键词:北平蒙藏学校;班级;课程;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C958.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112-05

Discussion On Establishing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School

in Peiking and Its Influences

SU Fa-xiang AN Jing-jing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School in Peiking, the paper analyzed and combed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classes, cause installation, students and teacher scale,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school not only educated a great deal of talents with modern ideology but also provided many administrators fo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 and started a new model for borderland education.

Key words: Peiking School for Mongolian and Tibetan Students; Class; Curriculum; New Model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地班(校)教育成效调查研究》资助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1BMZ052。

收稿日期:2013-09-20

作者简介: 苏发祥(1964-),男,藏族,甘肃天祝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藏族社会与文化研究。

安晶晶(1989-) ,女,北京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北平蒙藏学校是现今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特殊且影响深远。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创设蒙藏专门学校,旨在培养边疆,尤其是蒙古、藏族地方的少数民族弟子。国民政府成立后,又先后在南京、康定等地建立蒙藏学校。“为蒙藏等民族地区培养了不少人才,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很多少数民族工作人员都毕业于这所学校”,[1]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北平蒙藏学校①建立至1949年的办学经过及影响。

一、北平蒙藏学校建立背景

北平蒙藏学校产生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极为不稳定的特殊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倡导五族共和、民族平等、国家领土统一,取缔清末设置的“理藩部”,边疆民族事务由内务部新设的蒙藏事务处管理。由于袁世凯在北京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中国政局仍不稳定,各地军阀混战不断。边疆地区,尤其是蒙古、地区的形势依然严峻。辛亥革命同年,在沙皇俄国大力支持下,哲布尊丹巴八世宣布在乌兰巴托成立“大蒙古国”。而英国主义和沙皇俄国等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就已图谋我国的地方。1888年、1903年英国先后两次武装入侵。辛亥革命后,更是大力扶植上层的分裂势力,加快了侵略的步伐。

鉴于形势,为巩固统治、防止分裂,1912年9月,蒙藏事务处从内务部划出设为独立机关,称蒙藏事务局。1912年9月9日,内蒙古卓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1872~1931年)亲王被任命为蒙藏事物局总裁。贡桑诺尔布到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力促几位蒙古族议员提议在北京创办“蒙藏学堂”:“请将前清所设景山、宗室、觉罗三学(或咸阳宫三学),及理藩部所设之蒙古学堂归并改设蒙藏学校。”[2]袁世凯很快批准了贡桑诺尔布等人的请求,交由蒙藏事务局筹办。教育部依据1912年《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的规定,定名为蒙藏学校。1913年3月,“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正式成立,蒙藏事务局聘达挚甫先生为校长,暂在西皇城根西南角转马台,租孙家花园为校址。

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是在原清朝咸安宫等宫廷官学基础上开办的新式学校,目的是培养蒙藏地区的各级管理人才,这与旧式官学主要培养民族语文翻译人才的目标完全不同。此外,由于这四所旧式官学的学生主要是清朝旧贵族子弟,因此北平蒙藏学校的建立还有利于安抚清朝旧贵族。学校完全由国家提供经费,有利于吸引边远地区青年。[3]

二、北平蒙藏学校的班级及课程设置

1913年,教育部在《蒙藏学校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中,明确了北平蒙藏学校的建校宗旨:“本学校以开发蒙藏青海人民学识、增进蒙藏青海人民文化为宗旨。”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蒙藏学校的班级和课程设置。

(一)北平蒙藏学校的班级设置

《国立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4]明确规定,该校以“培植蒙藏学生升入各级学校”为教学计划。在学科上分中学科和补习科,中学科以升入大学和专科学校为目的,实行四二制,补习班以升入中学为目的。除此之外,还根据实际需要拟设立师范速成班、自治讲习班、蒙藏文专修班和职业班四类“特班”,其中蒙藏文专修班是为内地学生学习蒙藏文而设立。因经费紧张、招生困难等,北平蒙藏学校的班级设置在组织大纲计划与实施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计划设置的班级并未开办,而班级数目也一直在变。据1937年的《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高中第二班毕业同学录》和《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史述略》记载,按时间顺序,将北平蒙藏学校成立以来的班级设置、各班级增添、取消情况,整理如下:

1913年《蒙藏学校章程》规定招收预备科4个班,补习科1个班。因经费困难,这一年实际只开了1个补习科班。1913年3月,由乾隆年间设的咸安学、唐古式学、托武学和光绪年间所设蒙古学四所学生37人合并为补习班。补习内容包括法律、政治、经济等科目。其他蒙藏学生可以旁听,“以教室能收容为限。”旁听生可自愿参加补习科考试,合格者一样颁发毕业文凭。学期三年,分五学期。但只开一个班,学生毕业后不再继续开办。1914年3月,开预备科一班,四年毕业,毕业后升入专科,生源以蒙藏地区青年为主。1916年3月,第一届补习班学生毕业。4月,添招预备班二班开课。考虑到蒙藏地区的学生因为汉文和各学科的起点较低,为照顾那些没有考上的蒙藏地区的学生,北平蒙藏学校还为这些起点低的蒙藏地区学生在预备科补习一或两年,补习之后进入预备班。1917年6月,因受帝制影响,经费困难,蒙藏院不能垫付,协商停办,每名学生发给二十元,遣归原籍。1917年8月,内长孙洪伊致函国务院,催令蒙藏院重新开办蒙藏学校,并由达校长会同蒙藏院,与财政部商量,租借西单牌楼石虎胡同毓公府为校址并迁入该地,11月10日复课。1918 年,学校改名为蒙藏专门学校,升格为大专性质的学校,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族高校。按照1918年教育部批示,蒙藏学校将法律和政治经济一科另行编订相应的课程。1918年3月, 预备第一班毕业,开始成立法律专门预科,改预备班为附设中学第一班、第二班。1918 年 4 月,蒙藏学校设立法政专科,保留中学部,且开始招收内地学生 7 名。“凡曾在中学毕业得有文凭者均可前往该校报名,试验时期为本月二十号,实验科目为国文、地理、历史、英文、数学。”蒙藏学校预备科教授科目和修业年限全照教育部所定中学校章程办理,为避免与4月间将开办的法律预科相混,从1918年3月起,预备科改名为中学科。除补习科、预备科和法政专科这些班级,还先后设了师范班、政治训练班和蒙藏班。1919年3月,法律预科班修业期满。4月7日,所有预科学生18名升入法律专科上课。8月,添招中学第三班,改为秋季开学,仍招内地学生数名。

1920年3月,中学第二班毕业,校长达寿筹备办政治专科班,因经费紧张被搁置,也没有添招中学新生。1921年,在校的法律专科班,中学第二班,学生共92人,教职员共22人。1922年6月,法律专科班毕业。这是我国第一个成建制的少数民族大专班学生毕业,同时中学第三班毕业,接办第二班专门预科班。1923年6月,专门预科第二班毕业,改设政治经济专科,并添招师范、牧畜、农事等班,学生百余名,不再招生内地学生。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合班上课。1923 年冬,北洋政府因该校学生参加革命活动下令取消蒙藏学校的官费制,并增设初中部。1925年6月,专科第二班毕业,以后只有合并中学一班,勉强支撑。因为经费关系,未添招新生。1927年6月,中学四班毕业,专门预科由于经费缺乏没有办法开办,学校完全停顿了两年之久。1929年北伐成功,6月重新开办蒙藏专门学校,仍由吴恩和校长负责筹备,分班招生。7月1日筹备完成,举行开学典礼之后便正式上课,先开班补习。蒙藏委员会将国立专门字样取消,改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10月开学,成立师范班、中学班,均定为三年毕业,政治训练班一班,一年毕业,外附补习一班,共个四班。

1930年暑期中政治班毕业,添招中学一班,由于石虎胡同校门,街道狭窄污秽,改由堂子胡同出入。1931年暑假添招中学一班,并购置东隔壁松坡图书馆全部,校舍大为扩充。此年为“奖励蒙藏学生研究高深学术”,国民政府在国立中央、北平两所大学专设蒙藏班,蒙藏班相当于大学预科,两年毕业,毕业后升入大学本科“免入学试验”。1932年6月,师范班、中学三年级班同时于6月毕业,添招中学一年级班一班。1933年6月,初中三年级毕业,开始成立高中一年级一班,并添招初中一年级一班。当年11月1日教员与新教务主任水火不相容,教员同时辞职的有17人。1934年6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二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1935年6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三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自此以后,初中三个年级班,高中三个年级班能够衔接上,外附补习一班,一共七个班,规模已经较完备。1936年6月,高中三年级、初中三年级两班,同时毕业,仍旧续招高中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各一班。1937年6月,高中三年级即将毕业。7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1940年,学校暂设中学科和补习科。中学科以升入各大学及专科学校为目的,课程遵照教育部规定的章程,并加授蒙藏语文,必要时还加授外国语文。1943年停办高中,专办初中及补习班。1944年暑假由于初中毕业者升学困难,开始恢复高一班,而停办补习班,并添招汉族自费生。1948年秋,重新开师范专科一班。1949年,该校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暂行接管,任黄静涛为校长。所有学生暨另招者经重行调整,编为师资速成班、高三、高一、初中各年级各一班、补习班三班共九班。暑假,除师资班设法结束,高三、初三毕业外,下半年则只有高二、高一、初三、初二各一班,初一两班共六班。

1950年暑假,初三毕业后,学生为高三、高二、高一、初三、初一年级各一班,初二两班,共为七班。

史事表明,自成立后,北平蒙藏学校因经费和时局影响,曾经停办,总体而言,该校班级还是曾递增之势。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的成立, 蒙藏学校与中央民族学院部分班级合并,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延续至今。

(二)北平蒙藏学校的课程设置

北平蒙藏学校一年分三学期,起初是春季开学,改成专门学校以后,一学年仍分三学期,但改成秋季开学,8月1日为学年之始,次年7月31日为学年之终。8月1日至12月31日是第一学期,1月1日至3月31日是第二学期,4月1日至7月31日是第三学期。

根据《北京市志稿》中有关北平蒙藏学校的记载,1929年该校暂时设两科:中学科和补习科。中学科的课程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外加蒙藏语和外语。补习科的课程是按照实际需要而定,但需上交到内政部核定。1931年蒙藏班的学生课程是由中央、北平蒙藏学校自己定,送教育部核准。

北平蒙藏学校《补习专科章程》中规定的文科补习课目有:汉文、法学通论、宪法、民法、刑法、商法、行政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中国地理历史、外国地理历史、统计学、外交史、外交政策、经济原论、经济政策、政治学、财政学、交通政策、簿记学。[5]1913年补习班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有:汉语、蒙文、藏文、历史、地理、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法、交通政策、殖民政策共11门。[6]从课程设置看,重政治、法律、外事、政策等,主要是培养各级行政管理人才。

1914年,预备班开设的课程有:修身、汉文、蒙文、藏文、英文、算术、几何、代数、地理、历史、博物、物理、化学、政治经济、图画、乐歌、体操、手工等18门。[7]课程设置相当于初中水平的一般常识,为进一步深造打基础。

根据1918年公布的《蒙藏专门学校规程》[8],法政专科学科设法律科、政治科、经济科。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必须要上预科才能毕业。该章程对课程设置作了规定:预科开设法学通论、经济原论、心理学、伦理学、国文、蒙文(或)藏文、英文课;法律科开设宪法、行政法、罗马法、刑法、民法、商法、破产法、形式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蒙文(或)藏文、英文课。此外,必须在形势政策、法制史、比较法制史、财政学、法理学这五门中选一门以上学习;政治科开设宪法、行政法、政治学、国家学、国法学、政治史、政治地理、国际公法、外交史、刑法总论、民法概论、商法概论、货币银行论、财政学、统计学、社会学、蒙文(或)藏文、英文课。之后在农业政策、工业政策、商业政策、交通政策、殖民政策、政党史五门课中选一门以上学习;经济科开设宪法、行政法、经济史、货币论、银行论、财政学、财政史、农业政策、工业政策、商业政策、交通政策、殖民政策、统计学、保险学、薄记学、民法概论、商法、蒙文(或)藏文、英文课。在商业史、商业地理、国际公法、刑法总论、政治学、交易市场论、仓库及税官论诸课中选一门以上学习;中学科开设修身、国文、蒙文(或)藏文、英文(或)俄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画图、手工、乐歌、体操课。

1919年3月,法律预科班修业期满。4月7日,所有预科学生18名升入法律专科上课。教授科目有: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行政法、破产法、罗马法、蒙古文、外国语。选修科目有:法制史、法理史、比较法制史。[9]

1923年初中部的主要课程有国文、蒙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其重点是向学生灌输孔孟之道,和一般中学差别不大。

课程设置显示,当时北平蒙藏学校是按照把蒙藏学生培养成实用人才的目标进行培养的,教学内容集中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等领域。既传授实用的社会科学,还注重蒙藏文传授,这对于蒙藏地区的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北平蒙藏学校的招生与学生待遇

鉴于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当时学校教育仍很滞后,蒙藏学校招生困难诸多。首次开学校长达寿遇到了诸如经费不足、招生难和学生程度不齐等问题。综述之,北平蒙藏学校的招生和学生待遇如下:

(一)北平蒙藏学生的招生情况

1913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蒙藏学校章程》,该章程公布招生名额分配情况:“内外蒙古占50%;占15%;青海及附近回族占10%;汉、满占25%。”[10]该章程表示学校在招生上不分民族,“唯因西北闭塞,而办此学,故重在多收蒙藏青海学生。”《国立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还称“每届招生,须按蒙藏区域酌定分配,以期平均发达,若每年招生蒙藏任何一方面学生过少时,得呈请蒙藏委员会设法派员招集,但均须由各该区域内之官署备文保送”。《组织大纲》规定了学生的入学资格:“蒙藏学生由高小毕业及具有同等学历者,得入中学科,其学历不足者,均归补习科分别补习。”进中等补习科的蒙藏学生必须都在15岁以上。补习科学生50人左右,中学科每班学生必须在20~50人之间。

1913年3月,将咸安宫学、唐古忒学、托忒学、蒙古学等四所官学合并组成蒙藏学校,四所官学学生37人归并为补习班。

虽然学校章程规定要按各地学额比例来招生,但、新疆等地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很少有学生来学校。而内蒙各盟旗教育发展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都有很大差别,“有的盟旗超额咨送,有的盟旗则一个也未咨送。章程原定分配比例已不适用。”各地学生来校时间也不一样,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预备班录取标准是“略同汉文汉语”,但有的学生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所有学生在一个班听课比较困难。达寿校长录取学生相当宽松。“跟不上者只要愿意学习,仍准其跟班,准其肄业。”但“试验”很严格,按教育部规章办理,毕业考试要请蒙藏院和教育部派人员监考。据说这种招收补习学生办法是借鉴当时德国的模式,对文化基础差而又渴望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曾起到积极作用。[11]

尽管招生遇到种种困难,北平蒙藏学校的招生还是比较稳定。其中以高中班最为稳定。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有17人,而1937年的高中毕业生有21人。

该校的高中生的人数稳中有升,生源由内蒙古、青海和西康三个地区到后来逐步扩大到甘肃。从籍贯看,学生生源以内蒙古和青海地区居多。之所以蒙古族学生居主,可能同北平蒙藏学校的创始人贡桑诺尔布重视蒙古族教育和与北平蒙藏学校的特殊渊源有关,加之蒙古族王公对北平蒙藏学校也非常重视。“1918年4月14日,中学科第一班毕业典礼暨法律预科开学典礼合并举行,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副总裁荣勋和一些在京的蒙古王公都来到毓公府,实为隆重。”[12]

1935年后,北平蒙藏学校已初具规模,根据1946年所制的有关国立各边校中学及补习班级学生数(附表三)的统计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制),当时北平蒙藏学校校长是陈克孚,教职员有69人,共有8个班,337名学生,详情如下:

1919年北平蒙藏学校有学生100多人,而到1947年增加到了300多人。这说明,蒙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在社会上的声望在不断提高和扩大。

(二)北平蒙藏学校的学生待遇

1913年,四所旧有官学学生37人归并为补习班,按规定所有学生不交学费,但“膳宿自备”。1914年春季开学,设预备班一班,学生50人,附内地学生数名,外附的内地学生须交纳学膳费,这是蒙藏地区学生同内地学生待遇的区别。1918年,《蒙藏专门学校规程》规定蒙、藏、青海学生概不收学费,其膳宿费也由公家承担。内地的考生不交学费,但膳宿要自己筹备。[14] 《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中也规定 “学生膳食,书籍等费,均由校内供给”。这些政策保障了蒙藏地区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对减轻该校蒙藏地区学生的负担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93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颁布了《蒙藏委员会保送蒙藏学生办法》,规定了保送的蒙藏学生,在公立学校免全部学费,在私立学校应酌量减免。而且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蒙藏学生,还会由蒙藏委员会暨教育部择优介绍各机关或分发蒙藏各地方服务。[15]

1931年,国民政府为了奖励蒙藏学生“研究高深学术”,在国立中央、北平两大大学专设蒙藏班,颁布的入学办法[16]中规定蒙藏班的学生均免学费。蒙藏班的办学经费由这两所大学开预算,呈交教育部转到财政部拨款。

1939年6月30日,教育部、蒙藏委员会通过“待遇蒙藏学生章程”。[17]该章程对来自青海、宁夏、甘肃、内外蒙古和地区的学生制定了相当宽松的待遇和政策。规定蒙藏委员会对各机关学校保送的中等学校学生,要核明转送相应的学校,各校应尽量收容。够入学资格的学生编入相应的班级,其他基础薄弱的一律收为旁听生,“惟以能直接听讲者为限”。蒙藏委员会规定各机关学校保送的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核明后要转送教育部。

章程还规定了专科学生的招收办法。首先,专科以上学校招生时,对于蒙藏学生要从宽收录或另举行入学考试;其次,入学考试不及格但能作为旁听生的学生要收作旁听生;第三,入学考试及格且不能随班旁听的学生,由教育部指定学校进行补习。各校收录的蒙藏旁听生学年考试及格改为本班正式生,不及格仍是旁听生,旁听满一年后给予旁听生证明书。各校录取的蒙藏学生正式生和旁听生都要由各校分别送报或转报教育部,由蒙藏委员会备案。各校在每学期期终后一个月内,要将蒙藏学生本学期成绩,毕业成绩报告蒙藏委员会和教育部,以便分别奖励补助或保送相应的学校升学。经蒙藏委员会核送或教育部分发的蒙藏学生,在公立学校免全部学费,在私立学校酌量减免。

此外,该章程还规定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蒙藏学生,将由蒙藏委员会暨教育部择优介绍各机关或分发蒙藏各地方服务。这解决了大学毕业蒙藏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关教育政策,对蒙藏学生的保送、入学、毕业等都做了特殊、全面的详细规定,这不仅反映出政治当局对民族地区,尤其蒙藏地区教育的重视,还对提高蒙藏地区的教育水平、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起到积极了作用。

四、蒙藏学校的师资情况

《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规定了职员名额和薪水情况:“校长一人,教务主任一人,训育主任一人,训育二人,事务员三人,书记若干人”。“校长月薪二百元,教务主任一百六十元,其余职员均按实际情形由校长酌量支配。”校长由北平蒙藏学校的隶属机关直接任命。据统计,北平蒙藏学校在36年的发展历史中,有22位校长,其中汉族有11人,蒙古族9人,满族和回族各1人,校长负责任命各教职员工。其中任期最长的是达寿,在职九年,其余各界更替较频繁。

北平蒙藏学校的师资都是从各地聘请的有声望的知识分子。首任校长达寿所聘请的教员都是学有专长,如1914年预备班的英文教员谢恩龙毕业于美国大学,蒙文教员金永昌毕业于日本振武学堂,政治经济学教员张书云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乐歌教员杨书升则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这样的教师队伍,在当时北京的学校里,算得上是一流的。[18]如表3。

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到1937年北平蒙藏学校有教职工共57人。1949年有教职工69人。[19]

师资队伍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北平蒙藏学校聘请这些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知识水平一流的教师,保证了北平蒙藏学校的办学质量。北平蒙藏学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属于不同民族,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这些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既包括非蒙藏民族的价值观,也包括国外思想,这样的教学与蒙藏地区的传统教育截然不同。国民政府还规定指令教育部从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蒙藏学生中择优介绍到各机关或蒙藏各地工作。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蒙藏学生回到家乡后,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无疑有利于蒙藏社会的发展。

从1913~1949年,虽只有36年,中间还停办两年,但北平蒙藏学校在推进边疆教育的发展、培养边疆少数民族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1951年,北平蒙藏学校改名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揭开了民族教育新篇章。

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原因,相对于中原地区,我国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甚至停滞状态。这种局势形成的核心原因是教育问题。如何制定符合边疆实际情况的教育政策,推动和发展边疆教育,加速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改善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是仁人志士一直关注和争论的问题。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北平蒙藏学校远未达到学校成立之初所设立的目标,就已有材料看,34年间没有一名籍学生和教员,但学校的创办开启了一个发展边疆教育的新模式,在某种程度来说,该模式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其应有之效,对今天民族教育的发展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北平蒙藏专门学校自成立后几易其名,为便于表述,本文皆称北平蒙藏学校。

参考文献:

[1]徐中林,王希隆.试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的文化教育政策[J].中国,2004,(2).

[2]张艳华.论贡桑诺尔布教育活动的特点[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

[3][5]张羽新.蒙藏事务局及其对藏政的管理 下[J].中国藏学,2003,(3).

[4][16][17]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民国治藏行政法规[Z].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116~117.114.112~113.

[6][7][9][11][12][18]田琳,于·布仁巴雅尔主编.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史述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3~14.17~18.12.17.14.

[8][14]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651~652.650~651.

[10]朱解琳编著.藏族近代教育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77.

[13]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 续编(第二十册)[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73.

毕业历史论文篇10

秘书专业是一个职业性很强的专业,因其适应范围广、培养成本较低,在很多普通高校和各类高职院校均有开设。作为专科层次的秘书专业学生在毕业前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近年来由于扩招和就业压力所致,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均有下降,秘书专业也不例外。相比其他专业,秘书专业毕业论文还存在选题范围较窄、理论性不强等问题。在当前对本科专业是否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尚有争议的情况下,对专科层次的秘书专业是否有必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在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中更是存在分歧。有些学校完全取消这一环节,从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办学层次的目的出发,一些保留了专科层次毕业论文写作环节的学校,在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中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由于秘书专业本身尚不成熟,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理论储备不足,论文雷同甚至抄袭的现象较多,秘书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成为秘书专业培养过程中需要突破的瓶颈。

笔者认为,作为对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梳理、整合,将在校期间所学综合运用的一次实践性练兵,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且针对秘书这一对学生的写作素质和能力均有较高要求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更是其学业训练、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学校已有二十余年的开设秘书专业的历史,对毕业论文的环节要求严格,近几年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中越来越突出的感觉到秘书专业毕业论文的指导需改进,尤其在三个方面要严格把关。

一、选题宜真

按论题的性质不同进行分类,毕业论文的论题可分为:真题真做,真题假作和假题真做三种类型。真题真做是指以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运用所学理论真刀实枪的演练,力求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真题假作是指论文选题来源于实际,但做论文时可只在理论上加以解决,或者来源于实践的论题已部分得到解决,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模拟解决实际问题,或可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假题真做是指虚拟的题目,学生要对这一虚拟问题进行实际的演练,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以求找到解决方法和途径。

以上三种类型的论题,目的都是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对所学理论和知识进行复习、梳理、整合,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对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通过这个过程,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的在校学习得到一个提升。对学生进行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分析综合、语言表述等能力是一次全面训练。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类型中的前两类论题可作为秘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个新兴专业,应以真题作为首选,不宜选择模拟题目。

秘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的真应包括与学生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的论题和纯理论性研究的论题,

纯理论性的题目又可笼统分为历史性论题和现实性论题。历史性论题需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类研究,并分析论证对现实的意义和影响,这对专科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某时期的秘书制度的研究、古代秘书的某方面素质能力的研究等。现实性论题中理论性强的论题,对于专科秘书专业学生也难以把握。因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秘书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差异很大,只有短暂实习经历的学生对理论性较强、适用范围较广的论题把握起来难度较大。为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难免会出现或大量复制抄袭、或以叙述事例代替论述的现象,以掩饰和弥补理论不足的弱点,从而导致论文的质量难如人意。如历届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爱选秘书的素质等在教科书中被论述的较全面的论题。这样的选题省事、好写,不出彩也不易出错,答辩时易通过。写作时有大量的参考资料可供直接使用,写出来的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在真题中作为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应首先考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做,就可以将学生的实习、社会实践及就业等环节衔接、联系起来,使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真正扎实有效,同时也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有实际和实践的意义。选题时应突出研究和适用范围,要求在对论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

二、角度宜实: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对秘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较严格的把关,力图使论题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就是做到选题真。但学生在写作中常老调重奏、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且简单重复已有的观点、结论。如论秘书信息工作的有效性、秘书写作能力的研究、论秘书角色意识的培养、论秘书的挡驾艺术、秘书****等论题都已有较多论述,如何使论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能进一步深入、拓展,就有角度选择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对其所得出的结论的论证过程严格把关,做到真题真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要求、鼓励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探寻问题,将所学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与秘书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使秘书工作某一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较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如: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组织中的秘书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在秘书工作的办文、办事、办会和辅助领导决策等四个环节中,工作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社会组织中的秘书工作都有所了解,但经过实习和社会实践,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对同一类、同一层次、同一行业的社会组织中的秘书工作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然后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发,使之对论题的认识有所提高,并找到清晰的分析方法,获得一种学术的眼光。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和掌握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途径和规则,接触和了解学术前沿状况。同样是秘书的办文,在小型私企中会有其特殊性,鼓励、要求、指导学生发现其特殊性,从而对秘书办文的选题就可从一个新突破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