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20

毕业生论文

毕业生论文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原因;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复杂问题,交织在其中的有两条线:从上到下是纵线,包括政府、社会、家庭与毕业生个人三方;从进到出是横线,包括选型、培养和营销三个环节。从宏观上分析“就业难”的成因,目的是提出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大发展准备不足造成的,具体体现在“三个相对不足”:

(一)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国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之初,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稳步和适度发展上,尽管社会上要求增加招生的呼声很高,但基调还是“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据此,“九五”时期的头三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分别为96万、100万和108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年递增速度均为5.5%。1998年l2月24日印发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根据各地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及师资条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径),提高到2000年的ll%左右。1999年6月l3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二项第9条明确提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1999年6月以后,由于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果断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高等教育由“稳步发展”转为“加快发展”,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序幕。1999年当年扩招48万人,相当于当年一下子兴办了48所万人大学,其后的两年连续扩大招生,高校在校生比1998年翻了一翻。1999年6月提出的“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目,在2002年就实现了。整个大众化的发展进程缩短了8年。大幅度“扩招”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保证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由此也引发了教育、教学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又都在随后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体现了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毕业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也并不是“扩招”以后才出现的。“扩招”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据统计,1998年高校毕业生的待分率就高达30%。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质上是“择业难”的问题。急剧的“扩招”使得社会提供给大学生选择的与其价值身份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不足。

(二)家庭和个人的思想准备相对不足。在“精英教育”时代,高校毕业生短缺,社会精英岗位充足。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扩招”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明显不充足。就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要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工作,这是正常现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和学生还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或者讲,家庭和个人的思想准备还有一个过程。

20世纪5O年代,如果一个高中生回农村,那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因为那时候高中生是稀缺资源。大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大学毕业生干的也往往是很基层的工作。同样地,在今后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后,可能连硕士生、博士生也要干一般性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也要淡化“特殊性”,消除不恰当的“优越感”,降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然而,要家长和毕业生降低就业期望,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的学‘生,竞争考学,交费上学,刻苦求学,目的就是毕业后能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以攀爬社会精英层次的台阶。这种观念和期望,是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灌输给他的,也是他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因此,真到了毕业的时候,突然要求他们把精英化的就业目标降低到大众化水平,他们是不愿意接受的。所以,家长和毕业生在目前阶段仍然是会竭尽全力去实现就业的高期望,而不愿考虑岗位的相对稀缺和所追求的岗位是否与自身素质相适应等。而宏观上,如果这种期望成为普遍,就业难的问题就必然存在。

(三)高校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自主权相对不足。我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环境下进行的,精英教育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行政的手段来实施的。但大众化教育一开始就生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用精英化教育的眼光、办法看待和发展大众化教育,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来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但现实中,有时也很无奈地不得不这样做。譬如讲,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完全走向了市场,国家也提倡就业工作要坚持市场化的导向。但高校是无法真正和彻底的做到。招生、经费、学费、师资、职称等等,都是行政上报批,没有完全按市场化运作。高校里,除了就业,其它的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按照计划的行政的方式来运作,这种的情况在一般院校里非常突出。还有,如各个高校的定位不同,特色不同,毕业生就业的层次不同,那么,高校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就应该按市场的要求而有所不同。但现实中高校是没有办法来灵活应变的。这个问题,各高校不是没发现,而是很难变。因为全国高校教学评估的标准是一样的,你不按评估指标办,你就不合格,就要被亮牌。按市场规律,高校教学应该是有差别的,教学评估应该是分类进行的不能搞一刀切。

总之,由于高校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自主权不足,从就业的三大环节分析,就业营销基本坚持了市场导向,而在选型和培养上却仍然主要坚持行政导向,很难及时而灵活地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造成了很多无效供给,产生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应该在义务教育结束后适时进行,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就业前夕。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加强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解决“就业难”重要举措。各高校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这对促进毕业生就业有积极影响,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的择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具体的择业观念是一个结果。在就业前夕,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基本定型,此时对其进行择业观念指导,只是对结果的一种纠偏,属“强迫式疗法”,难度很大,疗效不佳。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择业观念问题,必须进行过程控制,采取“渐进式疗法”。择业观念的形成过程可分为朦胧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践修期四个阶段。笔者认为,朦胧期应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期应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成熟期应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践修期应主要集中在踏人职场以后。因此,如果把就业指导仅仅集中在就业前夕或者是大学阶段,显然是不能从根本生解决人的择业观念问题。要引导毕业生树立“符合国家需求的、与自己职业能力相匹配的、有利于发挥自身潜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择业观念,必须从择业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适时而科学的引导。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毕业生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近几年医疗就业市场极度地不景气,供需矛盾日益加大,表现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高学历要求和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经济发达地区竞争过于激烈和偏远地区人才稀缺之间的矛盾、非公有制医院招人不足和国有医疗单位人才过剩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医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我们进行了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及意向调查,并就如何做好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对策。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模式。医学毕业生由于专业的特点,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面窄。为了准确、详尽地掌握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想法,进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对沈阳医学院2005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就业指导工作对策。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调查所用资料均来源于实地调查结果。资料收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自填问卷来收集定量资料;二是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获得定性资料。其中以定量资料的收集为主。

此次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有关就业指导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问卷设计的。本调查因采取无记名形式,所以问卷的结果基本真实可靠。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403份,回收问卷403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7.27%。

(一)择业心态调查结果显示,44.58%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乐观,40.36%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只有12.85%的学生持乐观态度,还有2.21%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不清楚。由于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医务人员,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对单一,且近几年医疗就业市场极度地不景气,一方面是大中城市人才饱和,毕业生都想往里挤,另一方面是小城镇、广大农村基层、边远山区缺医少药,医疗人员素质低下,毕业生又不想去,所以对医学毕业生来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因此,调查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就业前途渺茫。但是,调查也显示,对于毕业生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毕业生也占相当一部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还能有一成以上的毕业生乐观面对,其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要么是对自身能力有自信,要么是家庭或社会关系起作用。

在问到“你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最多可选择两项)时,41.14%的学生选择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24.96%的学生选择为生计的需要,32.33%的学生选择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19.68%的学生选择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l0.84%的学生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24.7%的学生选择为施展能力和完善人格,8.43%的学生选择为成名成家或提高社会地位,12.85%的学生选择为建立家庭奠定基础。总体看,我院大学生择业心态呈多元化趋势,但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二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是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已越来越习惯于以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笔者认为,追求个人发展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学、发展自己的爱好,取得最优的成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寻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只有到这些地方就业才能取得自己人生道路上最好的成果。

(二)就业意向

根据调查,对“开始有了明确的职业意向是在什么时候”这一问题,50%的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7.13%的学生选择大学毕业时,1.81%的学生选择上研究生期间,41.06%的学生选择在上大学之前。这说明尽管大部分同学感到就业前途渺茫,但他们早就有了就业心理准备。对“你期望的月薪是多少”这一问题,49.67%的学生选择800—1000元/月。这可能是通过就业指导,学生们就业观念在逐步转变,许多毕业生不再把目光盯在高薪水的好职位上,而是有了多样性的选择,这就使得可供选择的岗位数量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一方面,医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选择相对集中,好多毕业生只盯着大中城市、大医院,这与我国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市场的平等观念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为社会职业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很多毕业生愿意到三资企业、民营医疗机构、私人医院就业。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应以事业为重,工作地点、单位性质都无所谓,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死盯着大城市、大医院不放,希望到国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大大降低,而选择到三资、民营、私营医疗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有所增加。过去毕业生在择业中求稳,现在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更注重通过在不同的领域里为社会做贡献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为自己争得社会地位。

对于毕业后理想或希望从事的职业(或工作岗位)是哪类工作,57.63%的学生都选择了医生(含实习医生),这说明,尽管医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但毕业生的专业思想还很稳定,都愿意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

(三)影响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个人的实际能力非常看重,这也是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亮点,说明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学生身上产生了积极向上的作用。医学是一门对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医疗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十分重视个人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其实求职的过程是一个考察大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全面素质作为人才市场的竞争要素已越来越被广大学生所认同,这缘于用人单位求才的动力、人才竞争的压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单位人员结构的调整,对医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用人单位普遍采用的对医学毕业生英语要求达到四级、计算机达到二级以上的要求,以及要求既有较高医学专业知识,又在文艺、体育、文采方面有专长等一专多能综合素质的要求,都给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新的困难。同时,也对医学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毕业生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扎实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越来越“挑剔”的用人单位的要求。

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五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是寻求一份理想工作的主要因素,自身能力方面排在其后,这说明在就业政策、制度方面不够完善,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过程存在许多不正之风,大多数毕业生处于无奈状态,他们认为学校和个人都难以左右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

(四)就业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95.43%的学生非常赞同开设“就业指导课”,54.81%的学生认为“学校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33.13%的学生认为“信息来源渠道不够,信息内容不充分”,32.73%的学生认为“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对于“你认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大力加强哪些内容”这一问题,49.35%的学生选择“为录用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搭桥”,44.78%的学生选择“向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37.35%的学生选择“收集和整理社会上有关人才需求的信息”。通过座谈和个别谈话,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学生对就业形势和政策不十分清楚,希望学校多举办就业指导讲座,设立就业指导咨询日等。

三、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变被动为主动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怨天尤人,抱怨自己读大学刚好碰上这个劳动力过剩的年代,大学里又主要接受了应试教育而缺乏动手能力,还碰上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好像什么倒霉的事都碰上,自己也无能为力,所以只能被动地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为使医学毕业生顺利地完成对社会环境及工作任务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过程,缩短适应期,较快地实现由学生到医生的转变,要求我们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医学毕业生对适应期的特点和规律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搞清楚决定适应期长短的因素,以及采取哪些措施来缩短适应期,指导医学毕业生利用学校的一切有利条件,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走向社会作好心理和认识上的准备。要帮助毕业生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尽早认清形势和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不断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进行合理的定位,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适应角色,并促使医学毕业生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创造能力,努力赶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二)变消极为积极

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一次成功地选择到满意的职业,相反有的甚至经历了几十次的选择、面试、再选择、再面试的考验,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气馁,却认为这是一次人生的挑战和锻炼。正是这种乐观的就业态度促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邀请成功择业的往届毕业生回校做报告,用先进事迹感召在校生,从而调动毕业生择业的积极性。就业教育与指导,要坚持做到具有前瞻性,要改变过去那种就业工作只抓一毕业班的做法,把就业的工作对象拓展为全体学生,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对其进行全过程的就业教育与指导。

(三)变压力为动力

“就业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心理上的“就业难”,是心理压力造成的,许多毕业生都会问自己“我能干什么”,他们往往因为专业不热门、学校非重点而固步自封,自怨自艾,失去了闯荡的勇气和干劲。而这种勇气和干劲往往是个人成功的关键,是择业的动力。部分学生由于缺少来自家庭方面“经济”和“关系”的支持,往往较早地行动起来,在就业方面的积极主动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找工作完全靠自己,他们必须抓住在各种招聘会中的机会较早行动,同时由于自己做主,找工作的目标也反而更加独立和明确,选择的地域也更广泛。当今社会发展如此迅速,一个人一生从事多种职业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毕业生不能因为就业难而消极地等待,而应面对现实,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自我调适,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能力优势,不断修正自己的择业意向,使就业压力转变成动力。

毕业生论文范文篇3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根据《条例》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卫艺司于1992年,确定北京等省、市为全国试点单位;于1993年5月,印发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开展。1995年1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传达了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完善考试办法,加大管理力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试体育取得了很大成效。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全国考试体育的现状,研究对策,促进考试体育工作的完善,使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全面贯彻,我们于1997年初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教委体卫主管部门发出了调查表,对各地考试体育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综述如下论文: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毕业生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药学教育;实习;流程;药房

随着药学服务理念的提出,负责药品使用的药学工作模式,即医院和社会药房的药师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药师们不再只是发挥简单的调剂职能,实际上药师在监测药物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尤其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上发挥作用。这一变革对药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毕业前实习阶段的教学关系到药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药学本科毕业生面向药品的政府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药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岗位也成为药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1994年-1998年全国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有10%的留校或者继续深造,8%的在科研院所和药品检验所,有高达36%的毕业生到医院药房工作,19%的在制药企业,10%在医药流通企业。1999年和2000年到医院药房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为24%左右,制药企业上升至28%,医药流通企业14%,留校或者继续深造仍占11%。可见本科毕业生在医院药房工作的比例较大。如何规范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在医院药房的实习流程,培养出能胜任药品使用岗位工作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全面了解工作流程

在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即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药师资格。因此,本科生在实习阶段应该对医院药材科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流程。在工作1年后才能达到药师的要求和能力。按医疗机构的药师应具备的能力的要求[3],实习期间应该达到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熟悉门诊、急诊病区药房、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各岗位职责。初步掌握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程序和技术要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了解肠道外营养液和危害药物静脉用药调配室岗位职责;常用药品的通用名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常用有效期药品的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原理与相关政策规定;医院一般常用制剂的配制,主要设备;合理用药原理和安全性监测方法,初步懂得用药失误的预防;初步了解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具有对药物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的知识。

二、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我校药学院实习时间从1月份开始,5月份结束,除去春节放假,论文答辩等,共计15周实习时间。还有一些学校从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结束,除去春节放假,共计14周,余下的时间用于找工作。在80~90年代药学本科生实习时间一般为1年,现在各个学校的安排不尽相同。作者在实际带教中发现,本科生实习时间应为1年,实际上最后1年的下学期大多数学生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某些用人单位要求到本单位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转实习点,要留一部份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因此,有效实习时间大约24周,学生才能了解药房所有工作。

三、建立规范的实习流程

3.1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第1天进行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接触较少,没有专门的讲解。在带教实习中发现,学生对于今后的工作去向,工作涵盖的内容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对于自己的爱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非常模糊,没有真正地理解药房的工作性质,看不起药房工作等。因此,我们安排4个学时进行工作方向的讲解。

职业道德在实习阶段应该涉及,这些东西不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警戒线,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人事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的处理上会出现偏差。我院的药学部规模较大,药学专业的大部分内容都有涉及。我们编制了包括药学科研,药品生产、供应,药房工作四个部分的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给学生进行集中讲解4个学时。

3.2全面了解实习内容。

第1~5周,5周时间主要是了解整个药材科的工作情况。分别到门诊、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制剂室各个部门进行轮转,每个部门约1周。在各个部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等。了解日常工作情况,流程。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进行一些杂务工作,以帮助熟悉部门的工作内容。

3.3加强深度实习。

第6~13周,经过上一阶段的实习,学生对药物制剂、检验、供应以及药品使用的过程有了了解。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今后的工作方向,学生自己选择本阶段的实习部门。门诊、病房药房实习进度:第6周,了解处方、医嘱管理程序,继续熟悉药品名称及阅读药品说明书。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调配处方、摆药。第9周,跟随急诊窗口带教老师学习处理日常事务以及毒麻精神药品的管理第10周,跟随药师进行处方分析,学习审核处方。第11周,跟随药师窗口发药,学习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第12、13周,收集药房日常工作以及对出现问题的记录和相关数据,为下阶段的总结做准备。药房相关的选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药品不良反应如何收集、分析;药品库存管理;退药分析及对策;处方常见错误分析等。

制剂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品GMP管理程序及要求。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外用制剂。第9、10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口服制剂。第11、12周,跟随带教老师制备中药制剂。第13周,熟悉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填写各种登记表格,了解医院制剂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与养护。药检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典中各种制剂通则要求。第7周,跟随带教老师按制剂通则检测制剂、原料。

第8、9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中药材薄层鉴别方法。第10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紫外测定方法。第11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第12、13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的建立。

实验室实习进度:在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部门,一般是有科研课题的带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部分研究。带教老师应该选择课题中的基础部分,带学生一起从实验设计开始,实验材料的准备,开始实验,实验记录的书写,数据的整理,数据统计,总结,撰写论文。实验内容应尽量简单,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以便学生对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系统了解。公务员之家

3.4实结。

第14~15周,总结实习内容,写出相应的论文。

四、小结

4.1实习中灌输本科生从事基础工作的思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本科毕业生也越来越多,80、90年代一些本应由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基础工作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员而不能满足需求。虽然未经过学历教育的人员培训后也能上岗从事这部分工作,但是在基础工作中发现问题,具有研究问题的思路和采取行动上有所欠缺,而且在遵守规范上,如果不能理解规范的意义,依从性相对会差一些,这些能力只能在实习中培养,从基层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自我发展。

4.2带教的方法应多样化。

实习的带教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否则实习生变成了打杂工,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没有在实习中使用,实习中又没有学到新的知识。实习的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如: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小组情景讨论方式,模拟进行病例的药物治疗,设计病例,选择使用的药品。

按照上述流程我科培养了3届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对流程进行了不断的修订。由于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规范,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改变,本科教育也要随之转变,特别是实习阶段是对所从事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黄佳,赵志刚,王孝荣。2003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医院药学监护全国调查:监测和患者教育[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9):1298.

[2]胡晋红,石力夫,蔡溱,全山丛,孙华君。适应药学模式的发展,探索本科生实习改革[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1):16-19.

毕业生论文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诚信教育信用管理体系社会和谐

“诚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从幼儿园开始,小朋友们就开始幼儿诚信教育,到了中小学,则教育部规定直接将“诚实守信”写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高中的每一次期末考、会考、高考都要签“诚信承诺书”,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一族,在接受了这一系列的诚信教育以后,应该表现的更加“诚实守信”才对,但在实际与同学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诚信危机仍然是一个困扰学生们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从拿到学校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就开始,全国每年高考有4O万考生被其所填报学校录取,但未报到,造成了对招生资源的极大浪费,进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也屡屡违反诚信条约,在学习上奉行“作业大家借、论文网上抄、小考互相看、大考找”的新主张,其它诸如抄袭、舞弊、替考等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我深深的感到“诚信”这个问题,在就业工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这里简单说说发生在校园里的例子吧。

每年从三月份开始,应届毕业生就开始拿着“推荐表”跑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他们的身影频繁的出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作为学院的就业部门,我们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检查毕业生的“推荐表”并加盖公章,同学们的“推荐表”五花八门,做假的技术也是层出不穷,有伪造证件、模仿老师笔迹、篡改学习成绩等各种手段。这一情况也引起了一些招聘单位的注意,曾经就有一名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告诉我“现在的学生连假的英语证书都敢做,他们还有什么不敢做呢?”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同学们急于找工作的心情虽然可以理解,可一旦被用人单位知晓了真实的情况,我想他们也不会用一个不诚信的员工吧!

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国家为了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大学,从1999年开始专门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莘莘学子们得到了助学贷款的支持,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申请了“助学贷款”的部分同学在毕业以后音信用无,不按时偿还贷款的毕业生占了大部分。据统计,国家发放“助学贷款”这八年以来,发出的贷款数累计总金额超过200亿元,到了毕业后能按时还款的同学不足30%,这种利用国家政策恶意贷款、欠款不还的行为,不仅给学生本人,也给学校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比如我们学院,2007年的1321个新生中,申请贷款的就有365人,占了新生比例的27%,而助学贷款的审批却一直到年底都迟迟没有批下来,这和之前贷款的同学们没有诚信还款是脱不了关系的,最终受害者就成了学校,还有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们。从网上查询的数据也显示,由于银行追贷的困难,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来,仍有大约27%的申请学生遭拒,没有获得贷款,诚信问题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中,也存在“诚信”问题。为了让毕业生更好的找到就业单位,我们学院长期和国内几家大型国企和外企联系,输送毕业生就业,几年下来,由于专业对口,薪资待遇也不错,毕业生和企业都很满意。可是,在今年的毕业生输送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一家国内知名的外企在我院招聘了40多名应届毕业生,由于工作岗位是分散在全国不同的城市,该企业不仅全程报销差旅费,还特许部份同学乘座飞机,并约定先期签定一年的合同,可是到了工作岗位后不到一个月,就业单位的岗前培训还没有结束,就有10多名同学打道回府,虽然企业表示能够尊重学生们的选择,但难免会给将来的毕业生推荐工作留下隐患。

这两年来,毕业生在就业时经常会有各种状况发生,有和公司谈好工作意向后反悔不去上班的,还有是先签了约垫底,找到更好的单位马上跳槽的,这让许多公司不得不再临时找人,毕业生频频毁约跳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心病。这样的违约行为,从客观上来看,将导致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极大的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也会使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这样那样的诚信问题,给我们这个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的国家,提出了一个很现实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如何才能让这群“天之娇子”一一国家将来的顶梁柱找回失去的“诚信”,让他们带着“诚实守信”的品质踏入社会、建设新中国呢?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狼来啦”的故事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过,也能领会其中的含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是小朋友们都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不诚信”这样的情况还是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当中呢?分析原因,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环境的原因。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经济的阶段,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惟利是图,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功利化。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诚信的古训,但到了今天,一些“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老实人吃亏”的俗语,也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扭曲。学生们身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难免“近朱者赤”,从而导致了当代高职学生诚信的滑坡。

二是失信成本偏低,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每个人都要对自已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失信行为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当前,同学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看到的是,失信者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守信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当他们面临毕业,即将踏人社会的时候,又怎能以一颗诚信的心去迎接呢?

第三个原因是教育机制的问题。高职学院一般都是才升人大学行列,各种教育机制和管理体制都不完善。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制度缺乏、管理松散、监督不力等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诚信缺失学生的侥幸心理。这些行为,客观上助长了高职学生诚信的缺失,加剧了诚信缺失的泛滥。

最后要看到高职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与其自身有很大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事物,但又有任性好强、辨别能力差的一面。高职学生初涉社会,对周围的事物有了自已的看法和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会用一种怀疑一切的眼光来看世界,对家长、学校的教育持逆反心理,这更增加了不诚信的因素。

面对毕业生缺乏诚信的诸多问题,分析了学生们诚信缺失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要建立毕业生的诚信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生进入校园第一天就应该开始,同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在这里就学校这一块的工作,谈谈我的想法。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利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良机,举办讲座、征文、团会等活动,在学生中确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强调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小事做起,将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过程中,既要强调制度的严肃性,使制度起到惩戒的作用,督促诚信缺失的高职学生去约束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把可能出现的不诚信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对于一些不遵守学校制度的“害群之马”给予严历警告或开除学籍。只有这样,才能使失信者得不到任何益处,而且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3、在诚信教育中引入心里咨询的方法。学校的诚信教育往往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动,而不善于形成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学校可以借助已经成立的心理咨询室,通过老师找同学谈心,探讨诚信问题等方法来引导学生。

4、建立高职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以及奖惩等各种信用状况进行记录。推行个人诚信档案,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信用档案不仅是高校作为其入党、保送、评优、发放贷款的—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用人单位是否聘用、是否让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

5、针对助学贷款中暴露出的问题,要求申请贷款的高职学生们建立个人诚信系统,高职学生借用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信息将被录人在内,成为个人信用记录的一部分,按期还款将成为高职学生们诚信的标志。也可以将“个人信用档案”和“贷款诚信系统”合二为一,通过建立诚信系统,让全社会来监督毕业生的诚信度。

毕业生论文范文篇6

毕业论文

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思考

从高校中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接受锻炼,为党的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增加新的血液,增添新的活力,输送新的骨干,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在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和今后,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站在战略层面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其重要性,立足现有基础,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地采取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各地均衡发展

加强和完善此项工作,推动各地均衡发展。尽管选调生工作开展了20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毋庸讳言,目前社会上和我们党内对选调生及选调生工作还存在着种种不理解或不同看法,造成工作上各地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选调生工作作为培养年青党政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完全引起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和群众在思想上的完全认同。部分人对选调生工作指责多于理解,认为选调生一走出校门便贴上红色标签,成为当然的接班人,受到组织的“庇护”,不是与同龄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是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拔苗助长”现象。有的领导干部用人观念陈旧落后,喜欢用经验型干部,不喜欢用知识型干部;喜欢用四平八稳的服从型干部,不喜欢用有思想、有闯劲的开拓型干部;对青年干部过于求全责备,抠台阶、讲资历、搞平衡照顾等等。因而,使得一些比较优秀成熟的选调生错过了使用时机,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选调生工作的意义和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组织上有计划地选调大学生到基层锻炼,经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了解国情社情、熟悉群众工作、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对于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组织部组通字[2004]号文件指出:“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大批德才兼备,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年轻干部;把优秀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基层工作,有利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经受磨炼、增长才干,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符合领导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抓起,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领导人才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选调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更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战略层面上加强和完善此项工作,推动各地均衡发展。

(二)强化基层锻炼、实践成才的育人理念,建立完善开放式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体系

一要努力形成重视基层锻炼,强调基层工作阅历的培养任用导向。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有效之策。上世纪80年代138名选调生的成长历程表明,基层实践是干部成长的必备环节。建议要抓紧落实“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中的大学毕业生,都应该首先到基层进行一到两年的锻炼”的规定,让他们有机会去了解基层,接近群众;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苦心志”、“劳筋骨”;要敢于把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他们,让他们经历风雨,磨炼意志,练就一身硬功夫。要逐步实行市县机关需要的公务员,原则上应从基层锻炼的选调生中选拔的办法。同时,认真研究和解决好选调生队伍建设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接轨的问题。在干部提拔任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锻炼在基层,成长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的原则,要重学历但不唯学历,要把具有基层工作阅历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基础前提之一,对公开考试录取的干部,如果缺乏基层锻炼经历,也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基层挂职、“补课”。

二要多岗位锻炼,加速培养对象的成长。选调生的选派要从机关扩展到基层,从乡镇扩展到社区,从企业扩展到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努力使他们经受方方面面的锻炼,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开展上下交流培养,把在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放到乡镇、街道、企业等挂职锻炼,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国情,又可以使他们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强能力;把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选派到上级机关跟班学习,这样既可以使他们了解上级宏观决策制定、组织协调方法等,又可以使他们避免知识的退化和基层某些庸俗作风的影响;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派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交流任职,这样既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新观念,又可以使他们学到新知识,增强新本领。这种“机关—基层—机关—现职”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年轻干部经受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养锻炼,实践证明是成功经验。

三是要宽领域培养,涵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之成长为一支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有生力量,成为各级培养年轻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的摇篮和后备军。要根据执政的需要,有计划地把选拔出来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广泛输送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培养锻炼,推动选调生工作与社会层面的有机融合,使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

四是要在竞争中选才,提高重点培养对象的质量。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在实践锻炼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等,筛选确定出重点对象,着力培养并大胆提拔使用;对分流出的人员,可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个人专长,安排为普通机关干部或专业人员。

(三)适应形势要求,改进选拔方法,提高选调生工作的吸引力

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择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是选调生工作的初衷。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大学生已成为各级党政干部的主要来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新的形势下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培养领导干部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现在大学生的从政意识从政热情相对减弱,党政干部作为职业的竞争力、吸引力不强。许多优秀的大学生没有把党政干部作为第一选择,进入选调生队伍的往往是一流大学的二流人才,二三流大学的一流人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参加选调,参加选调的又往往不是最优秀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调生队伍乃至党政干部队伍的质量。要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党政干部选拔工作:

一是坚持公开、考试、择优选调的原则,尽可能与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接轨。在调查中,选调生和高等学校对选拔方式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多数主张采取个人自愿申请,经过学校考察推荐,并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审查,再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这样可把个人、学校、上级组织以及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贯穿起来,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现行的选调生选拔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相结合。明确规定所有国家公开考试录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无基层锻炼经历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中的公务员一律要到基层锻炼一年,从中选拔培养符合选调生条件的公务员,纳入选调生队伍的管理,这样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社会公认程度高,选拔的对象素质更好,适应性更强,选调范围更广,进出机制灵活,既有利于选到一流人才,又有利于分流,还减少了单独选调的成本,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集中精力,抓住重点。不足是由于公务员涉及的专业面广、层次多,整个公务员的管理成本较高。或明确规定各级机关需要的公务员原则上应从基层锻炼的选调生中选拔,这样可以体现“成长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的导向,有利于形成知识分子走基层成长的思路,不足之处是部分专业性强的机关需要的专业公务员有可能难以满足。

二是要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下,大范围选拔,逐步扩大从大学生中选拔党政干部的数量。要有海纳百川的视野,适当增加选拔总量,扩大选拔范围,在现有基础上解放思想,把选拔的对象扩展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和海外留学人员;要不断丰富选调类型,注意克服从文科类毕业生中选拔选调生的惯性思维,有计划地按照社会实际需要有意识地从理、农、医、外贸、财经等多个专业中确定选拔对象。

三是坚持“早发现早选拔早培养的原则,尽早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对选调生的选拔一般是在临近大学毕业的前夕,即每年的4—5月。而选拔工作主要是依靠学校的院(系)党组织。选拔前的准备工作,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产生出了一些问题,如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从头年的9、10月就开始了,很多优秀毕业生已被选走,难以选到一流人才;许多推荐为选调生的学生实际上对何为选调生一无所知,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在心理上的准备都不够,幻想的成份多,这必然对今后的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可以从大学三年级时就开展此项工作。由学校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如增加发展青年学生党员的数量、担任学生干部,做到早物色重点、早培训锻炼、早进行思想引导,加大在校期间的培养和考察。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紧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更多高校优秀毕业生。对选调生要做到工作上多照顾,生活上多关心,并及时针对他们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顾虑,加紧制定相关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选调生工作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对到边、远、少、穷地区工作的选调生,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真正将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的高校优秀毕业生吸收到选调生队伍中来。

(四)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力促选调生健康生长

一要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形成合力。如何加强对选调生的管理是确保选调生能健康快速成长的关键,希望各级党组织要把选调生工作列入管理日程,高度重视,经常关心,及时过问,落到实处。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宏观领导和工作指导的力度。省级党委组织部门在选调生的培养管理方面负有直接责任,要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加强具体指导;县(处)级党委组织部门是选调生的日常管理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工作的要求和选调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做好培养管理工作;选调生所在单位的党组织,要负起责任,真正把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毕业生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重要而特殊的一个群体,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如何健全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全国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占53,1%;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在校生达到595.65万人,占4.7%。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等职业院校已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然而.就业工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2005年高校毕业生中,高职生占到近一半的比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由此也引发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时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1心理健康概述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曾提出这样一种思想: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强调: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没有健康作基础,人生的一切将会黯然失色。从世界范围来看,健康已成为人们当前生活中关注的一大主题。那么.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0)给了我们答案:“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现象的存在,还包括每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个健康人必备的条件。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方面的意义。从生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是没有疾病的,其功能应在正常范围之内.没有不健康的体质遗传。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大脑出了毛病,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人对自我必然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优点和缺点.并发展自我;其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有效的动作;在发展自我的同时融洽的人际关系也得到发展。从社会行为上看.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常模而不离奇古怪.所扮演的角色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2离职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临近毕业之时都要面临择业、求职的难题。一些同学在择业时.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与能力没有充分的考虑.急躁盲目或无所适从。有的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常常产生愤怒、焦虑、灰心、内疚、失望、无助、不满等情绪体验。有的人在求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独立性不够.自信心不强、面试技巧欠佳、性别歧视等各种心理问题。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2.1高职毕业生就业时面对的困惑如今,“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之类的就业方式已经取代了过去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同时也不可否认社会上存在着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由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便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心理。比如不少学生拥护“双向选择”,因为他们不满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制度下滋生的腐败之气和不正之风,认为这下找工作得全凭真本事了。然而事实上市场体制的健全还有—个过程,他们可能很快会发现,“关系”对于找—份好工作仍然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自己也身不由已的去寻求这种不正当的帮助,因而内心矛盾剧烈。同样,虽然学生们推崇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寻求自己在社会中位置.但由于社会竞争及甄别机制的不完善,一些人显然靠不诚实的行为.甚至欺骗的手段获得了实际的好处。尽管大多明白.这种好处只能是暂时的.但毕竟给正在求职的毕业生们内心造成了强烈的不平衡。在好的职位与好的就业地之间徘徊,举棋不定.也是大学就业面临的主要困惑之一。因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羞异。近年来.大学生的择业目标趋向于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而这些地区也不{焉要引进如此之多的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们不愿去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也缺乏积极主动地引进人才的政策与措施,而这些地区其实是最需要知识分子的地方。

2.2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重大抉择,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作为一群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社会群体、其理想与追求自然有明确的目的性.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他们往往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他们在学校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心想毕业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然而有些入却在就业上处处碰壁。“我看中的单位.人家却看不中我;单位看中我的,我却看不中人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自负心理自负是一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大学生就业时的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畅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

2.2.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浮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自卑心理的浅层是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深层的原因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者对事物的期望值部比较高.对人对自己都喜欢追求完美.惧怕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主要表现为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刚进入企业的时候,往往发党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一套很多在这里根本行不通,从而认为自己很没有用,产生自卑心理。

2.2.3羞怯心理腼腆、扭捏、不好意思、说话音量小、表情不自然、脸色通红等都是羞怯的表现。在产生羞怯心理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又不敢放下大学生这个身份,去向其他一些学历不高,但技术过硬的入请教.严重影响了其技术提高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2.2.4浮躁心理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到私营企业上班,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想到自己作为大专生有学历而自己拿的工资与高中生甚至初中生等同,心中不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心理的矛盾冲突更加加剧,出现了浮躁不安的心理。

3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途径

3.1准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一些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总有一种自负感,对自己期望很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不断瓣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找到自己较满意的工作岗位。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顶峰的。大学生在工作中要有从小事做起的准备,这样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毛病,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根本上消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同时,我们还要全面地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处境.确立竞争意识,学习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第一人生哲理,养成勇于进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习惯,于是我们就有了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今天的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需要他们迎接人生的挑战。要培养起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的独立人格,相信并运用自己能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2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整情绪、情感保持稳定乐观,对人对事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前途充满信心,敬业、乐业才能事业有成。如果遇到了各种就业问题不会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就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此,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沦,遇事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学习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心情也会多一分阳光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进行自我调整的方法,如知足者常乐,转移注意力,学点幽默,寻找乐趣,等等。公务员之家:

3.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来说大有裨益。一是可以从帮助他人之中去寻求快乐,即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二是思想上结了疙瘩.遇到了想不通的事,可以和知心朋友去交流,向人家诉一诉苦,甚至可以宣泄一番,发一发牢骚,得到理解和帮助;三是能够做到经常进行自我批评,懂得谦让、不为一些小事和别人斤斤计较。

毕业生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高职院校,如何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此问题想谈点肤浅的认识,希望能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成为“产品”的时代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领域中不同产业或行业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在教育产业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摆脱了“陈旧僵化”的分配体制的束缚,跨入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新型就业体制。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被公认为“产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然这种“产品”(学生)不同于市场上的普通产品,他是一种具有特殊属性的产品。这是因为这种“产品”(学生)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具有极大潜能的价值,只有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被激发和释放出来,这就是这种“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所具有的独特属性。

伴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原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就业格局,被新型的“自主择业找婆家”就业趋势所取代,较为稳定的毕业生就业输送渠道正在逐渐的被瓦解。许多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才使用成本问题,即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及人才使用的效益来选聘人才。用人单位眼中的“人才”标准,也逐渐由纯粹的“知识型”向“能力型”和“实用型”方面转变,他们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更看重的是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产品”需要有其进入市场的“营销渠道”

泛泛的说营销渠道是指产品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通途径或路线。它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营销渠道在产品营销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扩招的本意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和更实用的“人才产品”,但是扩招后所引发出的上市“产品”(大学生)急剧上升,使得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成为热门话题也就不足为怪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这个“产品”的营销工作,只不过是高校充当了“企业”的角色,而学生充当了“产品”的角色罢了。我们知道“产品”要销售出去,“产品”质量的高低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在“产品”的品质同质化程度日趋严重的今天,单凭“产品”的独特优势赢得竞争已经非常困难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唯有“渠道”和“传播”的不同才能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充当主角的“营销渠道”必将会成为各高职院校所关注的焦点,并日渐成为他们能克敌制胜的锐利武器。

针对毕业生在择业时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择业观的教育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在扩大就业宣传面和拓展就业渠道上下大功夫,强化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高效、实用和便利的毕业生就业“营销渠道”,使得好酒也得出巷子卖,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择业机会,实现“产品”(学生)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顺利传递,完成“产品”销售的全过程。

三、毕业生“营销渠道”构建的基本模式

“营销渠道”是实现“产品”(学生)销售的主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掌握人才需求动态的重要渠道之一。高职院校在选择“营销渠道”时,必须要根据各高职院校自身的规模、管理能力、教学质量、财力、经营能力等因素来选择或设计最佳的“营销渠道”。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先按照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和不同专业的类别来进行市场细分,再根据毕业生不同的专业能力和不同程度的就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类,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和选择“产品”(学生)的“营销渠道”。

通常而言,可供高职院校选择的“营销渠道”,从大的方面来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形式:1.直接渠道

(1)上门推销或推荐

上门推销就是直接选派具有一定攻关能力的就业人员或就业指导教师去用人单位推销“产品”(大学生)。这种形式的好处是:能够直接与用人单位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由于是上门服务,往往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在增进友谊的同时能够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和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校“产品”(大学生)质量、规格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便于高校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岗位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设立就业办事机构或直销店

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在人才需求量较大或用人单位密集度较高的城市或地区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办事机构或“产品”直销店,以便扩大“产品”宣传,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拓展就业面。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加强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了解和认识,继而会加深他们对学校“产品”(学生)的认知,进而扩大他们对“产品”(大学生)的使用量,提高学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还可以对“产品”的售后提供更加及时、方便和优质的服务,解决企业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3)建立和完善校园就业市场

校园招聘会是目前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用人单位了解高校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通过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为供需双方提供直接见面的机会,来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帮助毕业生选择和落实用人单位的。校园就业市场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更多、更广的择业机会,是现今高职院校普遍选择的一种渠道类型。

(4)利用网络信息优势,拓宽就业面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以其互动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信息传递快捷、可靠以及低成本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或用人单位获取供求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是未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拓宽就业新途径,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方法,我们应该尽快建立供求信息畅通、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方式灵活的就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使信息网络服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毕业生网上择业和企业网上选才提供了方便的供求平台,以获得较高的点击率。

(5)利用行业协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社会资源,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利用各种行业协会和相应专业所建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社会资源,积极开辟新的就业市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一些高职院校通过邀请一些行业协会或由科研院所、企业(产业)的知名专家、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等相关人员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请他们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共同参与专业研讨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切实做到了“面向市场办教育、围绕企业设专业”,使他们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更加贴近企业需要,赋予行业或企业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真正为毕业生就业构架平台。

(6)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不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往届毕业生这个优势资源,积极影响和推荐毕业生就业,形成“以老带新”的就业机制,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获得良性循环的基础。已经成功地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作为高校的宝贵资源,他们在提供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反馈用人单位信息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树立全局意识和增强团队精神等教育形式,让毕业生懂得自己在用人单位表现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继而会影响到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树立为母校的发展和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做贡献的责任意识。一些高职院校通过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回访工作,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通过电话、走访和书信等不同形式,定期与毕业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岗位能力和成长经历并予以必要的指导。通过开展在应届毕业生中公布往届毕业生就职岗位、联系方式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与往届毕业生联系,锻炼学生不断增强自我就业能力。

(7)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

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满足职业岗位要求这一规律的基本要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交流和沟通,寻找多方位合作的支撑点,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共同研究和探讨人才开发与培养的新型模式。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开展人才配送、订单培养等系列合作与服务,即“订单式”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订单式”培养和“打包”式配送模式的实施,必将会促进毕业生地区间无障碍的流动,实现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成为毕业生就业实现高签约率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以上直接渠道方式,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它的优点是:对人才市场相对集中、用人单位需求量较大的“产品”,直接推销可以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同时,通过直接渠道可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形成有特色的培养方案,提高学校适应市场的综合能力。直接销售渠道的缺点是:当高职院校具备一定生产规模时,如果过多地采用直接推销渠道,必然会占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影响了高校效益的提高。特别是在人才市场分散、人才需求差异大且层次多的条件下,这种渠道矛盾会更为突出。

2.间接渠道

(1)广泛推销

广泛推销又称密集推销,是指高职院校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来推销本校的“产品”。采用广泛推销方式,一方面可使用人单位能够及时、方便地使用本校的“产品”;另一方面可增加“产品”销量,扩大市场份额。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是:高校对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的管理和控制较难,一些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一般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一种“产品”的推销,从而对某高校的“产品”缺乏足够的重视。

(2)选择推销

选择推销是指高职院校在某一地区只选择少数几个业绩良好、符合高校要求的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高校在选择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之前,往往要对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的类型、声誉、每年的推销数量和服务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经过认真论证之后做出决定。采用选择性推销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推销本校“产品”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的声誉,扩大销路,提高营销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容易对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实施有效的控制,避免因人才中介或人才市场的经营行为不当而损害本校的声誉。不足之处是高校难以在营销环境宽松的条件下,实现多层次和多类型“产品”的经营目标。

(3)独家推销

毕业生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状态语文复习课结构负反馈结构

***

对毕业班的复习课,社会上非议较多。其实这里存在着一个观念和方法的变更问题,只要立足于充分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复习课同样会发挥有意义的作用。复习课,尤其是高三年级的语文复习课,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复习内容上讲,它不是原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系统地呈示教学内容的结构;从复习方法上讲,它不是盲目地死记硬背或题海演习,而是有目的地进行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再训练;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讲,不应当只给少数尖子学生“吃偏饭”,而应当在复习过程中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语文复习课的教学结构(或叫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它不但受到复习内容、复习方法的影响,更受到学生心理状态的直接影响。

中学生进入高三阶段后,由于受以前的学习基础和学校、家庭、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一般说来,大致有自信、自知、自负、自卑、自弃等几种类型。自信者,学习成绩长期保持优秀,学习方法灵活而有效,有冷静而愉悦的学习心境,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尚的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社会情操。自知者,学习成绩较好,学习刻苦认真,但方法不够灵活,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设法提高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热情高,有崇高的社会情操。自负者,学习成绩时高时低,学习情绪时冷时热,学习不肯下功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有时盲目自满,个人修养和社会情操的表现也都随他们情绪的波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自卑者,学习成绩不太好,学习认真但效果不显著,学习心境经常受到各种思绪的干扰,学习时面部表情痛苦,经常因处于后进而缺乏自信心,他们一般都遵守纪律,有集体荣誉感。自弃者,学习成绩差,不爱学习,学习时不专心,一般对社会上的一些庸俗现象很感兴趣,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良行为对他们影响太大,他们纪律性不强,说话表里不一,缺乏自尊心,没有责任感,但有时对集体活动特别热情,会突然萌发一些上进念头并有所行动,可是不能持久。学生的种种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便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在复习课上,我一般采取前馈、中馈和后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我把它叫做“负反馈结构”,目的是尽可能地及时了解和控制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以便提高复习的效率。下面分别从理论基础、教学功能、复习程序、结构特点、复习要求等方面试做简单的阐述。

理论基础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控制系统中,如果系统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的差值越来越大,离目标越来越远,就是正反馈;如果差值越来越小,与目标完全或基本上吻合,就是负反馈。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的教学过程,经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在学生身上产生一种学习行为,教师及时把这种行为与原定目标相对照并找到偏差值,这个过程就叫做形成性检测,或者叫“中馈”。中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中对存在问题的及时发现、对教学措施的及时调整和对学习行为的有效控制。中馈只依据达标情况与原定目标的偏差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而不考虑影响达标的干扰因素是什么,这有利也有弊,因而给矫正措施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个“前馈”环节。所谓前馈,就是在进行新的教学任务之前,对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能力进行诊断测试和了解,对发现的缺漏及时进行补偿,为学生适应学习任务做好准备。有了前馈和中馈相结合的信息准备,一般就能够顺利进行复习过程的控制,但是,要实现复习目标的达成,还必须进行单元复习目标终结性检测,这就是“后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前馈、中馈和后馈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教学过程就会始终是合目的的,教学的输出信息和输入信息的差值就会很小,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出现“负反馈”,这就是“负反馈结构”命名的理论基础。

教学功能

负反馈结构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充分发展,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充分发展,具有明显的教学预决效应。运用负反馈教学结构的目的是让师生双方“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这种教学结构主张以目标为中心来组织复习活动,整个过程从明确目标开始到达成目标结束。教学目标以训练思维能力为主线,以训练听读说写协同发展的语文能力为重点,以文体训练为阶段。负反馈结构重视对认知前提、情感前提、教学质量三大教学变量的调控,主张通过前馈、中馈和后馈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本身形成一个自我反馈矫正系统;重视以情感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种教学结构的功能还在于主张学生学习负担的优化,提倡教师在保证有效完成复习任务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措施尽量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

复习程序

1.标的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确定十分具体又便于操作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并以恰当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目标意识。确定标的有两点要求:一是要系统化,因为语文课本以文章为主要内容,文章之间、单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散见于各册课本,需要分类集中。所以教师要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对语文复习目标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处理。二是要具体化,对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复习目标要表述得十分具体而又便于操作,不但要适合教师的教学操作,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操作。

2.前馈在复习单元内容之前,要对学生有关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进行诊断测试;如果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对学生比较了解,也可以凭经验进行预测。针对诊断测试或经验预测所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提前进行补偿教学。前馈补偿不但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前提,消除学生认知方面的缺陷积累,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情感前提,增强学习的动机,获得学习的乐趣,确立学习的信心等。前馈诊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方式。对自卑、自弃的学生应选择基础的常识性内容,使他们可以回答或稍加点拨便能回答,并及时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自负的学生应选择一些好像简单但又让他们回答不上的问题,以抑制他们的骄傲自满情绪,使他们冷静地对待即将进行的复习。对自信、自知的学生应选择一些具有启发延伸作用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志趣,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前馈补偿为复习新的内容准备了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的条件,为学生全面积极地参与复习过程打下了基础。

3.实施这是复习课的中心环节。复习的内容包括语文知识的系统梳理、确定要素、辨析区别和思维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的深化训练。知识的梳理、确定、辨析虽不是复习的重点,但它是培养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基础。复习语文知识并不是对各册语文知识的重复,而是要把分散的语文知识点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掌握结构化了的整体知识,并深化对知识层次之间、知识点之间联系作用的辨析和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因此,对语文知识的复习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过程。对课文的复习,必须纳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轨道,这也同样面临着能力训练的结构化、系统化问题。如对语感的训练,对文学鉴赏能力的训练,对不同文体的文章的阅读能力的训练,对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的训练等等。在复习实施过程中,对复习目标的确定和复习内容的选择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而定。因此,整个复习实施过程,就是围绕复习目的使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都得以提高的过程。

4.中馈无论是课时复习还是单元复习,在复习过程中要随时进行形成性测试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解决。在复习过程中,要围绕复习目的,选择恰当的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测试题或问答题;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要尽可能把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可观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根据测答情况和学习行为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矫正教学分为集体性和个别性两类,前者是针对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后者是针对个别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中馈是对复习目的、复习过程、学生参与程度的有效控制环节。

5.后馈一个单元内容的复习结束以后,必须依据预定目标进行终结性检测。后馈环节的关键是编制测试题,一份好的测试题应达到以下标准:第一,测试内容要与复习目标相对应,要围绕一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数量制题。第二,测试题排列要有层次性,按智力目标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的顺序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以填空、选择、简答、写作等题型来体现。第三,要以测试语言为重点,在主要测试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涉及思维能力和语文知识的测试。第四,还要照顾不同水平的各种学生,可用必答题和附加题的形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另外,还应注意到情感原则,试题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阅读和写作的内容要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6.达成教师根据终结性检测的反馈信息,对没有达到复习目标的个别学生,要设法进行个别辅导;对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教师应进行集体补救性教学。个别辅导和集体矫正仍然要围绕复习目标进行,不过需要变换复习方式,变换复习角度,变换检测试题;也可利用群体学习的氛围,培养良好的班级学风,形成互帮互学的小气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认知和情感诸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确保复习目标的达成。

结构特点

“负反馈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中介性负反馈结构是教学控制理论和语文教学实践相联系的中介环节,具有提高教学效率、发展教学理论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功能。

2.操作性负反馈结构不仅有清晰的程序,而且有简约的操作规定,具有一般水平的教师均可操作运用。

3.参与性负反馈结构强调教师、学生和教学目标导引下的教学内容三者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教师学生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4.可控性负反馈结构强调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性,强调教学过程中前馈矫正、中馈矫正和后馈矫正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复习要求

教师对复习目的的确定与表述一定要做到具体清晰,显示可操作性。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听读说写能力的协同发展,要把对语言的理解表达作为复习训练的重点。反馈矫正的各个环节要加强训练,要注重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书目

①[美]格朗兰德《教学测量与评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美]加涅《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④张铁明《教学信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⑤查有梁《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⑥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毕业生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必要准备,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通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而且,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水平也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高校院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在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培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它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但相关报道多以理工科及文科院系为主,而关于医学院系特别是护理学院系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所做的报道却较为鲜见。近年来,我们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对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论文工作加强管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通过施行举措,在督促毕业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本文将对这些举措进行介绍,以期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适当的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平时课程学得不扎实,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造成对论文写作的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正确、灵活地利用论文检索工具。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在要上交时随便从网上东拼西凑地抄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都是从思想上没有能认清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排版样式多样,错别字众多。而且许多学生习惯性地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然后进行简单的拷贝,一方面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会造成文章的写作风格不一,使文章缺少连贯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护理学系结合本院系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

1.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好组织动员总结工作

系部广泛动员全系教师、应届毕业生和临床教学医院,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护理学系成立了学术分委员会,召开专业教研室会议,布置年度毕业生论文工作安排,制订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确定严格的时间节点,最后形成详细的论文指导计划。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专题毕业论文动员,组织有关教师讲解、宣传毕业论文重要性及写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在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学位和顺利毕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召开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及临床优秀指导教师,邀请优秀论文作者上台介绍论文写作经验,由专家现场提问点评,并安排低年级学生共同参加,以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所了解。

2.严格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根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系特制定了《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以规范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又详细安排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程序,将毕业论文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选题与审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检查与指导、论文评定、工作总结和归档与保管八大阶段,明确列出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完成人,并结合本科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一年的实习期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半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半阶段主要集中精力撰写论文,并集中选择一个科室继续完成实习。然后再将两个阶段的时间进一步细化,列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具体的时间段,保证了临床医院与实习生对实习与论文工作能够心中有数,确保了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系制作了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登记表、开题报告、评审表、成绩登记表等一系列表格材料,发给临床医院使用,并制作了论文“书写体例”,以统一学生论文的格式。还由郑国华博士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细则》,使论文的评审有据可依,从而也保证了论文成绩的公正性。

3.加强系部与临床教学医院联系,监控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论文管理工作,在2005年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上,我系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各临床教学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临床教学负责人一起,讨论了此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的情况,听取各方意见。2006年5月,我系在2001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完成以后,也专门召开了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会议,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一起评选优秀论文、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2007年1月,举办2006年临床护理学师资培训班,对全省十五所医院护理人员代表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介绍“护理临床教学与毕业论文工作”、“护理科研基本程序”等知识。此外,考虑到我系的毕业论文工作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又专门安排了系部老师参加指导,负责与各临床医院护理部联络协调及为学生答疑释惑。并自2006年起,系部安排教师作为联络员,下到福州各临床教学医院,参加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并加强中期检查。

4.临床教学医院密切配合,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临床医院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组织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严格选聘指导教师,开展指导人员培训,交流论文指导经验,明确工作任务、职责,清晰论文指导流程。护理部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文献查阅等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审定学生上报的课题,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协助学生论文拟题,为学生写作答疑,避免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走弯路。护理部组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针对学生论文题目、论文设计、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护理部负责宏观调控,指导老师则耐心细致引导学生搜集论文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并针对论文相关内容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最后学生论文完成后由护理部组织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优秀论文上报系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护理部及时进行工作小结,综合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悟性和科研能力,个人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了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大多数同学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统计和分析,掌握了文献检索、课题设计、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阅读专业资料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具备了撰写论文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3.临床教学医院反馈,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带教老师也加强自我充电,使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53(1):46-49.

[2]杨立军,何志鹃.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4):214-215.

[3]谷倩,彭少民,钟立汉等.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75-77.

[4]欧丽,胡浩.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89-190.

[5]欧孝夺.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