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29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专业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学专业实训总结

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以及市农委有关文件精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统领我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建立区、镇、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分类型、有层次、多渠道,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以达到稳步推进农业组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广大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农业创新型人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年,本区将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一)国家农业部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培训。根据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实际,今年我区计划开办40个以村、社、场为单位的培训班,每个培训班人数约40人,总人数1600人左右。培训要求采用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

(二)“专业农民”培训项目。根据市农委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区将开展水稻、果树、畜禽、农机和食用菌等5个专业的“专业农民”培训,计划全年完成1300名左右的培训任务。

(三)农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今年将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中级)、蔬菜园艺工(初级)、瓜果栽培工(初级)、水产养殖工(初级)、护林工(初、中级)等5个工种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全年完成各类农业职业技能培训700名(含职培模块)的目标。另外,争取在年内开办水稻栽培工、果树栽培工等其他农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将开办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员、植保员和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几个专业。计划全年完成250名的培训任务。

(五)农业创业人才培训。向市有关行业办推荐本区年纪较轻、文化较高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参加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创业培训,计划推荐30名左右。

三、组织管理

在区农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由区农业学校会同区各技术部门、各镇农技推广部门共同承担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

根据上级要求,今年将把有条件办到基层的培训班办到基层,以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为此,今年几类培训项目中的大多数专业将办班到村,同时这些专业的组织管理也将采取以各镇农技推广部门为主,区有关技术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各镇农技推广部门要承担起组织发动、实施培训和班务管理等主要工作。其他项目各专业继续按原组织管理模式操作。

各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把它作为本单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紧落实。各镇要指定一名领导分管培训工作,同时,要求每个专业配备一名专业人员做好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镇培训负责人要从总体上把握各项培训的进度和质量,及时解决在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专业联系人则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培训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做到准确、及时、完整。各镇要根据实际尽早制定本地区培训工作计划并报区有关部门备案,在得到批复后组织实施培训。

区有关技术部门要主动配合各镇做好各项培训的宣传发动和协调工作,并在教材编写、师资调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区农业学校作为全区负责各类农业培训的日常管理机构,要制定好全区新型农民培训方案,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抓好培训的教学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培训动态,收集有关信息,上报培训进度,做好培训资金的下拔和监管以及培训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并做好年度考核评比和总结验收工作。

为了顺利推进今年各项培训工作,全区建立农业培训工作例会制度和每周上报培训进度制度。由区农委有关部门和区农校召集相关人员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布置招生工作,交流总结办学情况,针对问题及时商议处理办法等等。

四、工作要求

(一)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要根据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确保培训课时和入户指导课时。要强调以生产技能培训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教材尽可能采用市统编教材,如果没有就由专业技术部门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培训教材,汇编成册,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

(二)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已安装现代农业远程教育设施的镇要尽可能采用现代远程教学方式,并进行一定的面授辅导;同时,要加强生产现场的实训,要配备足够的实训教师对学员进行现场教学和入户指导。

(三)培训师资。一般由区、镇二级农业科技人员为主,适当聘请各地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土专家”作为实训指导教师。今年起可以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调配农业培训师资库中的师资。

(四)组班原则。根据市农委今年提出的“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方式,今年将进行以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农场等(简称“村、社、场”)为基本单元组织培训,试行小班化形式按照农时季节组织农民参加培训。有关部门在组织培训班时,要考虑方便学员就近学习,尽可能把培训班设到村或镇。

(五)日常教学管理。各培训单位要通过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出勤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保证培训农民在参加考核或鉴定中取得较高的合格率。

(六)培训项目资料管理。各培训单位要充分重视培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把它作为是否抓好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要及时收集和整理以下培训资料:培训项目申报表;教学计划安排表;学员登记表和基本情况汇总表;师资配置表;自编教材;教学日志;典型事例;培训经费专项支出帐目等等。

五、培训资金使用要求

今年各类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原则上均可享受政府培训补贴。各单位本着用足用好原则,加强对广大农民政府补贴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吸引符合条件的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各类培训。在培训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各部门和各办学单位要严格按照市、区有关部门文件精神要求,做到专款专用,专页列支。

同时,根据金府[]36号《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对失业无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属市政府规定全额补贴的职业(工种),由户口所在镇、街道、工业区给予每人每天5元生活补贴。此项费用由各镇农技推广中心根据培训实际开展情况自行向当地政府申请。

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人员;素质状况;问题;对策;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93-01

科技实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朝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县农业中心)是全县综合性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机构,为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对该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素质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1专业素质状况分析

朝阳县农业中心由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环保站、蔬菜站、质检站、农广校和办公室等8个站、室(校)组成。

从文化结构看,全体49名在职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占53.06%,大学专科占26.53%,中专及高中以下占20.41%,其中,全日制本科仅占2.04%。从农业技术职务看,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均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2.65%,初级职称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4.70%。从专业结构看,农学本科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3.06%,农学专科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37%,农学中专学历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12%,非农学专业学历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2.45%。其中,全日制农学本科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04%。从来源渠道看,人员仅占2.04%,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1.02%,党政机关及其他单位调入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37%,其他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8.57%。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2.24%,31~40岁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6.73%,41~50岁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0.61%,51岁以上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0.42%。从配置情况看,配置在业务站占技术人员总数的73.47%,配置在综合办公室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6.53%,其中,配置在领导岗位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16%。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总体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门槛过低,加上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人员来源复杂,造成技术人员队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2.2专业不对口

从专业结构看,全日制农学专科以上学历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4.49%,其余75.51%技术人员为农学中专学历或第一学历为非农学专业,缺少蔬菜、植保、土肥等重点专业技术人员。

2.3专业人才短缺

经过正规、系统农业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少,既有农学专业知识,又掌握植保、土肥、蔬菜等学科知识的人员更少[1-2]。

2.4人员配置不合理

从各站技术人员配置情况看,真正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的技术人员仅占50%左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特别是一些主要业务站,如蔬菜、植保、土肥、推广等站的技术人员十分紧张。

2.5高素质技术人员分配不均衡

各站技术力量分布不均,蔬菜站、土肥站、植保站高学历、高素质技术人员极为短缺,急需新人补充。

2.6存在断层隐患

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占12.24%,而41~50岁和51岁以上所占比例分别高达30.61%和20.42%,队伍老化现象严重。

3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对策

3.1严格准入制度

朝阳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必须立志献身农业,服务人民,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要求具备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水平,中专毕业生应有进修大专以上学历的意愿。要提高和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严把进人关口,规范该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朝阳县自2006年实施规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成效明显。该县农业中心应根据本单位技术人员需求情况,及时向地方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岗位招聘申请和具体要求。提出申请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优化现有人员年龄结构梯次配备;二是要切实体现岗位需求;三是要着眼长远和人员专业结构。人员招聘后,必须分配到业务站从事业务工作。

3.2完善农业技术人员遴选制度

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正规的农业专业教育,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县级农业技术人员必须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定年限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或其他农业科技工作者中遴选产生,建立县乡遴选的农业技术员晋升制度。具体做法是: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应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在工作一定年限后成绩突出或有特殊贡献者,方可选任到县农业中心工作。但是,对于招聘的高学历人员可以破格晋升,如农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经过1~2年的业务实习或研修后可直接进入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工作。这样既可解决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不足特别是高素质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中高素质技术人员的晋升和出路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基层,努力工作。

3.3加强专业培训

国家农业“两法”中都有关于对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要求,因而做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一是加强培训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领导机构,统筹安排,科学部署,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培训工作计划,进行年度教育培训检查督导。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对象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确保教育培训与实践需要相结合[3]。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一方面从一线农业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市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选聘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另一方面根据农村技术推广实际和教育培训的需要,组织资深专家和学者编写农业技术培训教材。

3.4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人奋进。采取立体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评价一个人,有利于人尽其材,发挥每个人的优点[4]。同时,还可以发现某人某个时期某项工作的状况,从而及时制订培训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原辽宁省人事厅于1997年下发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有关问题的通知(辽人发〔1997〕1号),该通知对考核内容、方法,考核结果存档、备案,考核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均做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细化并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对每名技术人员做出科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参考文献

[1] 路战远.加快内蒙古自治区农机科研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2.

[2] 王红彬.合江县当前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刍议[J].泸州科技,2001(3):23-26.

篇3

关键词:培养基层干部;促进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现状,加快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进程,增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总结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培养一批热爱农业、扎根农村,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基本情况

为增强准确性和全面性,发放问卷调查表,通过一看、二听、三走访、四座谈等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就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的情况等问题,在博乐6个乡镇(场)152村(队)开展详细的了解。同时,听取了乡镇(场)领导、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1.1 村干部学历结构情况

博乐152村(队)共有村(队)干部573名,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56人,占村(队)干部总数的10 %;中专学历的219人,占村(队)干部总数的38%;未取得中专学历的298人,占村(队)干部总数的52%。

45岁以下的村(队)干部共有481人,大专学历的56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12%;中专学历的157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33%;高中学历的93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19%;初中学历的175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36%。

1.2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博乐的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以下问题:村队干部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目前,基层换届选举为村委班子输送“新鲜血液”,同时也改变村干部学历结构,博乐152个村(队)中有50%的村(队)干部未达到中专及其以上学历,这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议加大村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提高现有村(队)干部的整体素质。在职村(队)干部都有参加学历教育的愿望,提高自身的才干,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希望上级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需求。村(队)干部希望更多的在农闲季节组织参观、交流和实地培训的学习机会。

2 做好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体会

2.1 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

市、乡两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市委组织部的常抓不懈,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机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是基层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政策保障。

2.2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根本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培养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是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 适应需求是动力

培训内容适应村干部的工作、生产和生活需要,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具有突出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激发村干部的学习动力。

2.4 取得成效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基层干部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管理能力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增长了才干,从而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和较高的威信,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通过学习,掌握了农业科学管理知识,带领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在村干部带领下,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协会,运用学习中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致富技术,促进了种植和养殖专业村发展。在农村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形成了树新风、奔小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 工作思路

3.1 发挥教育优势性

根据博乐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着“向两头延伸,重心下沉”的培训思路(一头向“继续教育”延伸,一头向各种短期新兴实用技术培训延伸),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提高村级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出贡献。

3.2 增强培训实用性

充分调动村(队)干部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3 完善教育系统性

努力探索新的培训渠道和方式,把基层村(队)干部培养成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农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结合农业科教系统创先争优和深入基层“接地气”等活动,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

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防灾减灾和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实习培训,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

采取部省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科研、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培训格局。

(三)构建机制

要注意探索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开展冬春培训打好基础。通过科学部署,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大培训机制;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力量,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依托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反馈机制;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大培训稳定投入机制。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节本增效技术、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民开展培训。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示范县等项目,按照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专业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工学交替等方式,对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涉农企业人员及农业创业人员等开展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训

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等项目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和田间学校等方式,重点培养种养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普通农民培训

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逐村逐户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任务分工

“十二五”期间,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底冬春农闲季节,在全国持续开展大培训。农业部统一部署,部省联动,以省为主组织实施。农业部各相关司局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开展大培训工作。重点任务和分工如下。

(一)启动大培训行动

2011年12月初,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筹备召开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启动大培训行动;12月上旬,印发《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

(二)开展阳光工程提质增效大培训行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参与,按照培训要求,规范开展培训,全面促进阳光工程提质增效。

(三)开展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行动

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牵头,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参加,利用远程网络系统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和农耕文化大讲堂,在北京启动大讲堂培训活动。

(四)组织“农业专家宣讲团”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部属三院、部部共建大学参加,组织50名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主要针对农技人员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培训。

(五)开展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参加,举办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冬春田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等技术。

(六)开展农机化技术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牵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配合,在江西举办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等。

(七)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渔业局牵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人员,重点培训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科学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

(八)开展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兽医局牵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参加,在、湖南等地举办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常见动物疫病诊断、用药原则及常用治疗等技术。

(九)开展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垦局牵头,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参加,在黑龙江等重点地区举办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重点培训标准化养殖、饲料营养、良种繁育、疾病防治、粪污生态处理等技术。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动

根据大培训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部属三院、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部部和省部共建大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于12月中旬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12月至次年4月底,各地、各单位全面开展大培训工作,并结合各自特点每年举办大培训标志性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农业部成立由有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协调组,负责总体方案制定、综合协调、政策落实和总结宣传。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负责大培训方案的组织实施;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面参与大培训行动。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阳光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农业科研专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抓好大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培训工作进展,了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并取得实效。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培训行动。各省农业厅(委、局、办)和有关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大培训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充分挖掘和宣传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典型事迹,扩大大培训行动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5

认真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等精神,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以主产业为依托,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的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配合国家和省农业厅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紧紧围绕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及促进我县农民增收的需求,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扶持政策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生产经营型创业培训,不断提高我县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

二、培训目标任务

今年培训任务是200人。培训对象,具有农村户口、年龄在16周岁至55周岁,且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或普通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回乡青年。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决定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副组长由农业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扶贫办、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畜牧兽医局、县渔业局、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人员由县农业局同志担任。

四、组织实施

1、培训基地认定,根据2014年省农业厅出台《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构认定办法》,结合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的培训需求和办法,重新认定了县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力元职业培训学校和新阳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我县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培育实施单位。

2、任务分解

①县农业局阳光办委托力元职业培训学校承担培训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200人(其中:镇村培训割胶工100人,什运乡三联村培训割胶工50人,上安乡长安村培训黄鳝鱼养殖50人,吊罗山乡什插村培训山鸡养殖50人的培训实施任务)。

②县农业局阳光办委托新阳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承担培训生产经营型农民创业50人,

3、培训实施、各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省农业厅编制培训规范要求,结合下达的培训任务,认真编制教学计划,选择或聘任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从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确保学时数、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各培训基地要根据培训内容,选择或编写内容规范,表述通俗易懂、实作具体、有针对性,一学就会,适宜农民的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各培训班需要指定一名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要通过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保证整个培训工作顺畅有序,培训结束后,培训基地要根据分类培训规范和教学情况组织结业考试(笔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并将考试试卷和成绩归入培训档案,以备省农业厅检查抽查。

4、项目监管

①公示制度,通过张贴公示认定实施培训基地和单位的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的办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公示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工作、培训时间、收费标准、补贴方式等相关信息内容、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②“三堂课”制度,建立“三堂课”制度,坚持“三堂课”和月报制度。第一堂课由阳光办向农民申报政府补助金额,第二堂课阳光办监管人员随机抽查,如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最后一堂课,对结业考试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认真执行“三堂课”制度。

5、信息报送制度.继续做好信息报送工作,为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县阳光办指定专人管理和使用系统,按要求及时录入、审核和上报培训信息,在每个培训班结业10天内将该班培训学员相关信息录入到项目监管系统。

6、台账等级制度。各培训基地必须建立阳光工程培训台账作为检查验收培训情况的重要依据,台账必须写明学员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补助金额、收费情况等,培训单位法人代表对台账的真实性负责。

7、检查验收制度。县阳光办在上好“三堂课”的基础上,组成检查验收组(原则上不少于3人),对各培训班次进行逐班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主要通过检查培训档案,核实培训台账,走访或电话访问培训学员等方式进行,其中走访或电话访问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学员总数的10%,验收合格标准如下:

①培训档案:培训资料完整,有详细的教学计划,规范的培训教材和完备的考试考核资料以及培训签到册和照片资料,培训台账记录的学员信息完整、真实。

②培训实施:认真落实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课时,选

聘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

③学员反馈:培训情况属实,就业技能有所提高,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五、有关要求

1、培训时间。阳光工程各专业具体培训时间由培训基地结合技能,专业培训规范以及乡镇实际自主确定,但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课3天,实践操作4天),要确保职业技能鉴定获证率达到70%以上,各培训基地必须在2014年12月底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2、培训要求。阳光工程培训继续实施,不同专业可实行差别补助的办法,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各培训基地实行降低收费标准的补贴形式,保证财政补助资金让农民直接受益,要严格把握项目资金只能用于学员的资料费、教师授课费、培训耗材费、学员的生活补助费、组织宣传费等。

3、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阳光办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重视和加强阳光工程培训工作,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加强日常督察,做好培训日常工作,细化政策措施,把任务落到实处。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6

1.阳光工程培训工作进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分别在延吉市朝阳川镇和安图县石门镇举办了两期水稻专项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农民140多人,保质保量完成了前期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为确保今年阳光工程培训工作顺利进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主要做法

2.1建立健全培训组织 为确保阳光工程培训顺利开展,及时成立了相应的培训领导小组,站长主抓此项工作,全面负责阳光工程的组织实施,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做到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事事有人做,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2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为使阳光工程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实施,总站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编制教学计划和学时计划,选聘教师,开展各项工作。每期培训前,都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确保培训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2.3加强师资,确保培训质量 根据培训专业内容要求,聘请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感染力强的培训教师、专家,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作为阳光工程培训教师。同时,培训内容上努力使广大农民学员易懂、愿意学、乐于接受。同时,自编或订购了一定数量农民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简单的讲义等阳光工程培训教材,免费发放给农民。

2.4注重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结合全州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需求,采取集中授课、面对面培训,现场观摩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及时为农民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使农民真正学到技能。

2.5严格管理,落实各项制度 每期培训,都严格按照阳光工程管理办法要求,建立阳光工程培训台账,并按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及培训信息。同时,严格按照阳光工程的资金管理办法使用资金,规范了财务管理制度。

3.今后工作打算

篇7

(一)需求的领域

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正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一现状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大量的既懂农业,又懂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来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和机械化;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将是未来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当前,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通过城镇化,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且为农民就业、多种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统筹了城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知识水平、新技术能力和懂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投入进来,从而更好地为新城镇的建设和新的市场秩序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需求的数量

从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结构重心偏低、农村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不利于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据统计(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2),目前黑龙江省文盲率仍高达2.49%,每7000亩土地只有1名农技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技术人员。据课题组于2013年5月份对黑龙江省5个县市(方正县、龙江县、双城市、富裕县和集贤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学历、高知识层次的人才;而大部分现有农民对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不满意,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提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或者能有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需求的结构

当前,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新型劳动者。也就是新型农民,他们是未来农村人才的主体。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小农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对于未来的农村新型劳动者的要求是热爱农业、思想活跃,要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2.农村管理人才。目前,农村基层的管理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造成管理效率底下等诸多问题。据统计,黑龙江省的农村管理者中,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者占到70%以上,领导干部中,中专以下学历占60%。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管理人员的数量提出新的要求。3.农村教育人才。只以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的主体,会造成培养数量少,结构对应不上等问题。而农村教育更需要本地的教育人才,通过就地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从目前来看,黑龙江省的农村教育人才明显不足,并且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给现状

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给,主要依赖于农业高校及相关的农业科研机构来提供,总体来说,供给形式包括人才培养、成人教育和农民培训等几方面。

(一)学生培养

学生培养指的是本专科高校正规学生培养,培养的机构主要指的是农业高等院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全面推进大众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各类农业人才。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数为608万人,按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例来看,占全部毕业生人数的1‰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毕业人数不到1万人。黑龙江省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3所,分别是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每年毕业人数有200余人,即使加上硕士博士也只有300人左右。

(二)成人教育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育人才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成人教育,培养对象主要是农民、基层干部和农民企业家等。首先,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农业高校将培养重点放在对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高学历农民上;而对于基层干部和农民企业家,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进行深入培养。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针对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学校开展了“村村大学生”计划,争取为每一个村庄培养一个农民大学生;针对农民企业家和其他农业基层干部,开展了MBA和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计划;针对其他农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开办了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近年来,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一致好评。但是,从供需角度来看,成人教育的供给还远远不够。虽然黑龙江省农民培训数量一直保持一个较大规模,但农民受培训的比例却是逐年降低。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及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比例从2000年的11%下降到2012年的5%。另一方面,农民高等学校的师生比例也极为不协调,2012年农业高等学校师生比为1∶13,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的比例更是达到了1∶372,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三)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是另一种主要的人才供给模式。在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上表现为农村经管领导人才、新型农民的培训。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人才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与地方共同承担培养一批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优秀党政领导人才和农村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人才队伍。这种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科学种田、合理经营,努力实现既能高产量、又能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共同进步;二是面向新型城镇化要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要求,进行转移培训,建立培训基地,使农民掌握市场经营等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整体素质。据历年的《东北农业大学科技资料汇编》的相关数据统计,黑龙江省高等农业院校已培训各类农业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100多万人次,其中省级、市级农业领导干部10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万人次。

三、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供求中存在问题分析

经济学上的有效供给,首先是指能够带来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供给。它不仅要求产品在品质上适应于市场需求,而且要求产品在价格上与购买者的支付能力和现实购买欲望相适应。如果一种产品不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那么就不能形成有效供给。因此,质次价高、与购买力不相适应的供给不是有效供给。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供求中,有效供给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有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有效”,也就是需要人才供给的总量大于人才需求总量;二是结构“有效”,也就是各类别人才的供给与服务也要相对应和均衡。而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求分析来看,存在着两大问题,分别是供求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

(一)供求总量失衡

从供给总量的纵向变化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取得很大的进步,首先,体现在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上;其次,反映在对农民、农业企业家和基层干部的培训数量上。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相应人才。也就是说,需求的速度要远远大于供给增加的速度。首先,从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上来看,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受高等教育程度极低,而高校供应数量增加很慢,并且一些“对口”专业的学生并不会真正到农村或农业系统工作,导致实际人才供应数量很少,总量上不能适应需求。据课题组在哈尔滨市农业高校的调查,愿意去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只有40.1%;其中,农村籍大学生占整体的73%,但毕业后愿意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只有占43.2%。其次,从农村和农业系统自身人才培养来看,大部分的具有培训和深造意愿的农民、企业家和农村干部,并没有更多机会。据课题组调查,80%多的农民都有着继续深造和培训的要求,但只有不到5%的农民能得到培训的机会。

(二)供求结构失衡

从供求结构来看,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农业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等方面。

1.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主要机构的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却不能“适销对路”,出现供给错位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总是受社会就业的方向的干扰,大力发展了社会热门专业,而忽视了自身面向农业、服务农村的定位和功能。最终导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形式和实践等都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立刻投身农村建设的需求。

2.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

在对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企业家进行的培训中,由于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普通农民受培训的机会很多都被侵占,而接受专业培训的往往是基层干部居多、农业企业家居多,甚至,部分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培训机会,而最终目标只是通过拿到一个学历获得更多出头的机会。例如,针对东北农业大学“村村大学生”实施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73.4%的被访农民居然不知道有这个计划。可见,具有培训意愿和真正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农民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培训。

3.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

农业高校及相关机构培训农村人才的内容贫乏、方式单一。例如,许多农业高校囿于传统教育的精英式人才培养观,过于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研究;在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常常开设一些与实践要求、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的课程,培训的“供”与“求”存在着明显“错位”现象。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求分析可以看出,该类人才供求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从供求总量上来看,存在着供不应求现象;从供求结构上来看,存在着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以农村农民为对象,进行基层招生,培养具有农民身份的大学生;又要培养出献身农业的“落地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和领路人,并采取措施鼓励这些通过培训拥有高文凭的农民毕业后回家乡,投入家乡建设。把农民培训正规化,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技术骨干和重点示范户的培训网络。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介服务等方式,开展培训,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二)加强政校、校企之间的合作

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统筹利用农业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农民和农业企业家等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营销方式、农业企业管理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政府可以为高校提供各种政策优惠,而高校要培养农村紧缺的经济管理人才;政府还可以引导农业高校与地方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高校学生和培训的农民提供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实际技能培训的基地。

(三)完善公共政策,并向农业高校倾斜

篇8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

云南省宁蒗县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在同年完成县级培训8期,培训3200人。转移就业占培训人数的85%。2005年。县级培训单位在总结2004年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县级培训和乡镇分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共培训了1000人。转移人数占培训人数的85%。2006年承担培训任务的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方便广大农民,以乡或村为单位组织开展培训。其方法步骤如下: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经过调查论证,编制了《宁蒗彝族自治县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并按《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召开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分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副职、农科站站长、经管员共55人参加的为期两天的培训会议,并在会上就开展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了有关领导的讲话、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与此同时,县校负责人根据全县15个乡镇农村劳动力、交通分布的情况在会上作了工作安排,下达了培训任务。县级培训会议结束以后。各乡镇按照会议要求,进行了摸底调查,范围涉及全县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共2500人。根据摸底调查的结果和村、乡(镇)两级推荐上报学员情况,承训单位通过汇总、审核,确认了2500名学员,并将确认人员编成了25个教学班,为每个班配备了一名教学负责人和数名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师。为方便学员,培训一般以乡为单位集中进行,但对乡镇较大、学员居住分散的,则以村为单位开展。培训前对参训学员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审核无误、张榜公示以后,发放教材及招工信息资料。培训时按《培训第一节课》、《进城务工常识》、《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劳动保险知识》、《劳动法》、《合同法》等教学安排内容。由任课教师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面授和指导。据统计,全县共派教学负责人15人,课任教师每班4-5人,发放教材2600套,招工信息50条,公示了25次,完成计划的100%。通过培训,90%的受训者基本掌握了进城务工生活常识、相关政策和保护自身权益方面的法律知识,85%的受训者已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年实现转移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21.6%。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经费投入较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主要是由国家投入、地方财政配套和受训农民交纳三部分组成。目前除国家投入外,县财政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教育经费难以保障。农民自身经济状况较差,让他们交纳培训费也不可行。

2,学员文化素质低,教学、管理难度大

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参训劳动者不太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一些学员还会把松散的习惯带入培训现场。台上老师讲,台下聊“家常”:有的甚至认为:不参加培训照样可以外出务工。认识不到接受培训可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加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教育起步较晚。参训人员文化水平低,致富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因而,在对学员开展培训时,常出现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现象。

3,基层培训基地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场所,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培训基地设备技术落后,使培训受到制约。师资队伍中,除了县农广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抽调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从农村聘请的“土专家”,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理论,且兼职居多,更换频繁,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4,培训质量低,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简单

实际工作中,由于参训学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参差不齐,只按统一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单一培训模式进行,这样,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就难以学到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体现不了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只围绕进城务工的相关知识要点开展,而没有就创业、就业技能等内容为重点进行培训,培训范围不宽,且简单、缺乏创新意识,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1,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的投入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事业,应多渠道、多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在具体操作上。可按“政府拿一点,学员拿一点,社会各界支持一点”的办法进行资金筹集。对所筹资金,要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切实加强审计监督,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有效的作用。

2,提高学员素质,规范教学管理

面对差距、机遇和挑战,要用新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要转变学员固有的落后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握和理解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二要对学员进行知识培训。知识培训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而应培训适用、实效的进城务工知识。使学员能更好地、客观地、辩证地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三要开展学员之间的竞争。竞争作为一种动力,不允许悠闲松散、停滞不前。

教学管理应本着“方便学员。而又不增加其经济负担”的原则,尽量深入基层,将教材和进城务工知识送到农民家门口。培训过程中要帮助学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学员安心学习、学以致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按农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尽可能将实用、实效的专业和技能讲得通俗易懂,联系实际加以传授。

与此同时,承训单位要建立健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籍、教材、教务、考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学员和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并不断完善培训条件。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对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

篇9

关键词 科技;农业发展;动力;新型农民培训;安徽太和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20-01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于阜阳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太和县辖24个镇、7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 822 km2,耕地11.47万hm2,总人口171.2万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太和县土地肥沃,土壤类型主要有砂姜黑土和潮土,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推出,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涨,特别是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鼓励土地向种粮能手和种粮大户流转,因此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和普及迫在眉睫。太和县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免费送资料和技术下乡,免费授课对农民进行培训,收效甚好,颇受农民好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国在各项事业上取得的瞩目成就是党和政府坚持这一真理的必然结果。农业是国家的基石和命脉,我国近年来在农业方面实行的良种良法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特别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如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新政策的推行,大大丰富了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为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稳定发展[1]。

太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该县种植业的技术推广部门,其拥有研究员1名,高级农艺师6名,农艺师6名,他们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既有先进的农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用的实践经验。2013年,中心承担了900人的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任务和400人的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其中村级农技员600人,种植大户300人,农业专项培训400人。为更好地落实党的这项惠农政策,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结合前几年培训的经验,并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认真总结,确保2013年的培训工作圆满成功。及时召开各乡镇有关人员会议,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布置培训学员的遴选工作,组织精兵强将,确保培训质量。截至目前,中心已完成了900人的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现笔者对培训经验进行总结,以促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

1 学员质量高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的转移,当地留守人员以老年人和中年妇女为主,因此对学员的筛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热爱农业种植技术,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愿意参加培训且能按时参加培训的农民作为学员,为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教师力水平高

聘请的教师都是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多年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知识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其中,高级农艺师4名,中级农艺师5名,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3 教学内容广

这次培训的内容广而新,不但有当前的农业政策的解读,还包括主要农作物的栽培新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追施拔节肥和一喷三防技术、玉米迟收增产技术、大豆施微肥增产技术、设施蔬菜品种及关键技术、芝麻立体栽培技术等,都是目前主要推广的农业增产新技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和培训内容的实际需要,做到培训与生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示范指导相结合、教师面授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了培训质量水平,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

4 实用操作强

为提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制定的培训内容也有所不同,这次培训所讲授的技术,实用性强,简便易于操作。确保让学员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真正让农民体会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把最近几年在测土配方方面取得的成果,形成供农民使用的专用配方肥直接使用,简化了程序,增加了收益;甘薯芝麻套种技术,甘薯在太和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因为其营养价值丰富,用途广,产量高,效益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在甘薯垄腰上种植芝麻,充分发挥两者生长优势,既保证甘薯的产量不减,又能多收入芝麻,这项技术操作简便,收效高,深受当地农民欢迎[3-5]。

5 互动效果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培训学员带着问题学,针对学员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并就当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这种变被动灌输式教学为主动学习的授课方式,增加了学员与教师的互动,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6 学习兴趣浓

通过培训,学员们不但深深领会了新时期党在农业方面的新政策,而且又学到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要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种植水平,摈弃以前不科学的种植方法,做好农业科技的先头兵,并积极宣传所学农业技术,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为太和县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尽力尽责。

7 参考文献

[1] 雒新林,李晓萍,王欣.岐山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29-330,332.

[2] 黄卫红,赵福江.农民科技培训的问题探讨[J].北京农业,2011(6):297-298.

[3] 徐庆国,黄丰.关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49,118.

篇10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评定机制;培训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26-03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全国各省市正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不断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一、涉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性制度文件陆续出台

2006年9月农业部编制《“十一五”农业人员队伍建设规划》;2007年11月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2008年6月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实施方案》等等,旗帜鲜明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各省市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也相继制定了关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管理的文件,例如湖北《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调研报告》;河南印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统计及队伍建设调研实施方案》;合肥市出台《关于开展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工作方案》等,这些制度文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二、涉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方面已有初步的措施

全国各省市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不断重视的进程中,根据《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按照农民意愿设计培训计划的总体要求,有些省份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如下表)。

三、在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的评定方面具有各自的特色

2006年12月辽宁省人事厅等印发《辽宁省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管理暂行办法》,在文件中不仅规定了评定范围、专业及等级、评定条件、评定程序等细节,而且还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档案做了明确地规定,由各市人事局负责统一管理,各市、县人事局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建立本地区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的级层式管理机制[2]。再有,广东省广州市出台《广州市花都区农村实用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办法》将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评定的范围扩大了,首先在“员级”的评定条件中规定,(1)初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三年以上;高中、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一年以上;(2)被镇认定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业的带头人、示范户、营销专业户,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见参加评定的门槛较大程度上进行了降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迫切性[3]。

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围绕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央和地方虽然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建设项目,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形势仍不容乐观,579.1万农村实用人才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0.6%,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者仅占农村劳动人才的9.38%,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针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现实情况,把挑战转变成机遇,积极建立相配套的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机制,使广大的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最迫切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切实普查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

各省的组织部会同农业、科技、统计等部门,针对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座谈访谈、专题考察、群众推荐、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本地区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普查、梳理、统计、汇总并填写有关相关表格,并对他们进行分乡、分村、分产业登记造册,做到有人才、有事迹、有档案,建立县、镇、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库,并逐步实现网络化治理。借用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将那些有志在家乡创业的农民工,纳入新增的乡土人才、科技示范户管理范围,源源不断地保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同时,对汇总的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从宏观上把握本乡(镇)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和分布上的总体特征,再通过微观上的具体数字分析,掌握这些农村人才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产业结构等详细资料,为今后更好地进行管理、培养和开发奠定物质基础。在这一方面湖北省的经验值得推广。据统计,湖北省三十多个县市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分乡、分村、分产业登记造册,基本上建立了县级“农村人力资源库”。湖北省农广校利用校园网(省略),共登记了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不少人被推介到城镇就业[4]。

(二)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评定机制

开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培养农民中的技术带头人,在农民中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依托现有的农民职称、职业技能鉴定等评价体系,由点及面,建立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逐步推行农业行业职业准入制度。要以生产实绩、技术水平、解决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为主要依据,完善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管理办法,对具有特殊专长、贡献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可以破格晋升农民技术职称。建立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的机制,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范围,适当降低收费标准,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把取得农民技术职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农村实用人才认定、扶持和使用的重要条件。

关于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评定的经验,四川省的方法比较值得借鉴。2005年四川省下发《关于加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人事部门将研究制定不同种类的农村人才评价标准,将农村人才纳入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体系。在农村人才中开展职称评审、称号授予等多种形式的人才评价工作。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主要依据,创新农民技术职称的专业分类,突出农民技术职称的专业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人事部门将制定和完善农村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将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纳入各类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范围[5]。

(三)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机制

一方面,搞好培训,教育无疑是重头戏。要统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大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切实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努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训模式,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具体来说,可以依托区县农村职业教育中心、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学校、党校(行政学校)、专业技能训练中心,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在乡、村分别设立培训站和培训点,形成以区县培训基地为中心,辐射乡、村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网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资源,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信息网建设,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如安徽省巢湖居巢区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就着力解决了“有地方培训”的问题。他们的做法是相应整合了教育资源,选择区内农广校等十二家职业培训学校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构;挂牌命名了区卫生学校、区委党校、职工学校为“居巢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按照不同类型的培训开发项目,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适时对口培训。居巢区坝镇还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坝镇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积极依托青山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对当地实用人才开展技能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6]。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师资库、教材等基础条件的建设。实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动态管理,形成相对稳定的,以高校教师、科研专家、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组成的各类人员互补、覆盖农业各领域的师资队伍,不断满足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需要。

(四)建立健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机制

1.激发农民自我开发的利益激励方法。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不仅仅是政府自身的活动,更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激发农民成才的欲望无疑是最根本有效的激励方式。一是采取经济诱导的方式,对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调动和保护其参训的积极性。二是要实行订单培训,通过可以预见的职业前景提高农民参训的主动性。三是把教育培训与就业准入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目前的农民职称以及相关证书(如绿色证书等)制度,因与职业前景和后续利益联系不大,缺少激励力度。把教育培训与就业准入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民参训的紧迫感和成才压力,提高农民参训的自觉性。

2.对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表彰和宣传,营造尊重、关心和爱护农村实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热爱农业、扎根农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典型事迹,弘扬农村实用人才甘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和知名度,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农村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成长兴业、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云南省元谋县委、县政府设立“金土地”种植能手奖,表彰奖励在农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植中,取得突出成绩的20户种植能手;表彰奖励25名农村和非公经济优秀人才,每月给予20元政府津贴。从导向上支持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勤劳致富,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从政策上支持农村种植、养殖能人形成产业龙头[7]。

(五)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动态服务机制

1.加大扶持,制订有利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在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前提下,对农村实用人才投资兴业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扶持计划,支持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实用人才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他们培植成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的种养大户、农民企业家和农村经纪人。引导金融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扩大贷款额度,延长发放期限,从而提高贷款效益,减小贷款的风险;税务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创办的经济实体适当减免税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外出务工人才返乡创业,鼓励城市人才到乡村创业。农业、国土资源、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应该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信息服务、办证办照、税收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和后援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贯通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着眼于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市场的硬件、软件和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建设高起点的农村人才市场。通过县人才市场、镇人才服务站和村人才服务点三级网络的建设,实现农村实用人才需求信息、科技信息、生产技术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合理配置,实现地区间的有效衔接,促进拔尖实用人才流动的市场化。

(六)组织领导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管理的高度重视

1.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取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必须用大量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占领经济主战场,在农村发展的各个层面发挥主力军作用,从而带动广大群众运用现代科技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因此,在抓好农村实用人才上必须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充分认识农村实用人才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全新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观,层层落实农村实用人才管理责任,形成一个纵向贯穿农村各个层面、横向覆盖农村各个领域、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农村实用人才组织领导体系。

2.要搞好政策制定工作,将农村人才开发与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的治理轨道。各镇和人事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现有农村人才资源总量、层次结构、素质状况、分布情况等基础上,制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探索建立镇公务员、镇专业技术人员和现有实用人才开发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制定与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的人才开发规划,制定开展科技知识、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的具体措施,制定实用人才选拔治理的办法,制定促进农村拔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人才培养和开发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R].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7-11-08.

[2]辽宁省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管理暂行办法[EB/OL].中国网,2006-12-30.

[3]广州市花都区农村实用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办法[R].花都区人事局,2006-08-08.

[4]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调研报告[R].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2007-01-05.

[5]四川优秀农村人才可破格晋升技术职称[EB/OL].四川新闻网,200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