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57

农学专业论文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农学;毕业论文;改革路径

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学类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对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使培养出来的农科人才与当今社会需求高度匹配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也是新时代农业高校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2]。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农学类专业是该校传统优势学科,学校高度重视农学类专业的提升改造工作。同样,农学类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试验操作和论文撰写等工作,论文进展的每一步都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毕业论文工作开展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毕业论文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本科生的专业水准,是增强应用型高校农学类本科生培养水平和能力的关键。

1毕业论文在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1毕业论文是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的重要载体。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引擎”,具有恒久作用力。同样,培养专业兴趣也是学好一个专业最有效的途径,而专业素养的形成也是个人发展潜能的重要支撑[3]。学生只有对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本科生要想取得专业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就是早日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参与创新性研究,这样在实验室的“熏陶”下才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做到“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学生在开展科学研究、完成毕业论文课题的同时,会有更多机会与导师和同学交流探讨,从而逐步加深和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调整方向,找到自己的精准“兴趣点”。高水平科学研究是一所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部级创新平台、省校重点实验室在每个高校都被打造成“亮点”,这就为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所处年龄段恰好是创新活力最旺盛的阶段,部分同学可能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对农业科研产生强烈的兴趣,更加坚定了考研深造的志向,也有部分同学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毕业论文实习,加深了对农科相关企业的熟悉度,为毕业以后从事农学类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毕业论文实习的有力推进和实施,都将对学生专业兴趣和良好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2毕业论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农学类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毕业论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往往是本科生印象最深刻、掌握最全面的一部分内容。一般来说,农科专业本科生所选择的学科分支开展毕业论文实习,大多也就决定了该生以后的考研方向、就业路径乃至人生道路的选择。农学类本科专业学习科目较多,包括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蔬菜学、果树学、茶学、花卉学以及植物营养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等分支方向,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但是,学生在增加了选择性的同时,也增添了盲目性。笔者通过系统调查发现,虽然学生主修的科目比较广泛,但掌握得都比较肤浅,对以后的就业深造、参加工作等的支撑作用较小。当今许多农科生从未系统了解过“土地”“农作物”“果树”“蔬菜”“肥料”“病虫”等概念。由于缺乏实践训练,他们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不能完全掌握,对农业概况一知半解的学生较多。因此,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毕业论文实习阶段成为本科生加大专业学习力度、“近距离”感知专业、明确用功方向和增强实践的“黄金期”。毕业论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农学类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

2毕业论文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毕业论文改革顺应了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态势。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当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其人才的需求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当今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生产革新和专业分支的政策理论的前沿信息,使其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和创造力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培养既懂理论又接地气的“一懂两爱”人才成为迫切需求[4]。地方应用型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借机“弯道发展”,顺应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态势,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诉求,更加重视毕业论文在“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国家对农业的发展要求[5]。2.2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快毕业论文改革。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学生个体差异性愈加明显,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实行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朝向订单式、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更是学校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根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分类培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7]。因此,毕业论文的改革也要紧扣学生分类培养的总体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革,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所需。2.3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加快改革。以往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以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课题,然后布置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方案开展试验,不因学生的创新特质不同而设置变化的研究课题,这就导致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毕业论文考核方式也是千篇一律,对学生缺乏过程考核。由于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课题,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有的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试验态度不端正、投入时间不足;有的学生试验方法不能掌握完全,不明缘由;有的学生只会盲目操作试验,不会处理数据。这些弊端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下滑[8]。因此,毕业论文设计也应“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毕业论文选题,根据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意向有区别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考核工作。

3毕业论文改革的举措

近年来,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相关专业开展了毕业论文的改革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可行的毕业论文改革实施方案,最终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改革获益。3.1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选题。3.1.1加大动员宣传,让学生充分认知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学生管理部门要利用大一入学教育这一关键环节,开展有声有色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帮助新生理清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将毕业论文实习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是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充分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和论文写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要让学生系统了解并熟悉农学学科门类所有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让学生早日充分理解各个学科的涵盖范围,尤其是各个二级学科的特点和全国的优势学科,明确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开展范围,拓展学生的成才领域,让学生早日确立奋斗目标。3.1.2帮助学生端正毕业论文实习态度,早日确立“兴趣点”。学校要时刻注重激发学生“学农爱农、学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意识,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和学好专业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在实习正式开始前,首先要解决一个“总开关”的问题,让实习学生彻底搞清楚“为什么上大学”“上大学学什么”“大学毕业之后能干什么”以及“我为什么需要做毕业论文”“做论文是为了什么”等问题。学生只有思想“开化”了,才能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也为因材施教、因材设计毕业论文做好基础性工作。3.1.3建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制。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加强单位指导教师科研方向的宣传工作,建立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制,在双向选择方法上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让学生理解选择好毕业论文导师的重要作用。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早做盘算和设计,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充分做到选题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展开,同时指导教师也要认真研判学生的发展动向,对部分学生出现的“钻牛角尖”而不能自拔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纠偏,确保学生的大学四年主次分明,过得紧张而又充实。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自主选择指导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坚持让学生自己抉择,一旦确立好指导教师,就要以“蹄急步稳”的精神状态开展毕业论文实习工作。3.2重新确立毕业论文实习最佳开始时间。目前,一般地方农业高校的毕业论文实习开始时间大致为大三下学期,由于农学类学生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作物,作物的生长周期一般较长,如果按照老套路,学生来不及沉下心来做试验,就要准备考研或找工作等,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非常不利。笔者通过连续8年指导农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地方应用型高校大二阶段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要超过大三、大四年级的同学,实习态度也更加端正,完成试验任务的执行力更强,在大二阶段养成的良好科学研究习惯也可以有效延伸至大三和大四阶段。因此,将毕业论文开始的时间适当提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钱兵[9]认为引入科研导师制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出从大一年级就开始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专业书籍等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大二阶段开始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要想把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就要尽早谋划。结合农学类专业实际,学生可以从大二上学期末进入“导师和学生双选阶段”,某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选择毕业论文导师,从而使学生有充足的毕业论文准备时间来查阅文献,熟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以及试验方法,制订好毕业论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出详细的试验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与实验室高年级的同学“结对子”,互帮互学,最终实现毕业论文实习工作的良性循环。3.3根据学生发展动向和创新特点,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培育“四型人才”。根据学生本身的发展需求和创新特质,可以将毕业论文实习学生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拔尖型”“创新型”“复合专业型”和“专业技术型”,称为“四型人才”[10]。通过毕业论文实习分类,不同发展意向和创新特质的学生参与到不同毕业论文实习任务中,以充分调动不同类型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3.1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发现拔尖人才。要善于发现和选拔对农学类专业领域有非常大的兴趣和专业技能突出、志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学生,支持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探索,自己选定研究方向和制定个性化试验方案,让学生自己设计毕业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审核,支持学生大胆试验,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闯敢试精神。在此基础上,支持学生本人独自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完成课题任务,从而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3.3.2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有继续深造意向的学生,从大二阶段开始,引导其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强化科研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论文实习过程中,引导其尽早选定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强化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为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3.3.3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需要知识多元、能力复合,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可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产学研创新基地的作用,与校外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创新基地等单位的共同管理下完成毕业论文。3.3.4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培养专业型人才。这一部分学生对农学类专业具有浓厚兴趣,愿意在农科所面向的行业领域直接就业,可以着力强化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在未来相应行业中担当技术骨干的应用型人才。这一部分学生在大三学年就可以不定时到企业内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毕业论文实习工作。3.4改革毕业论文考核方式。3.4.1传统毕业论文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传统毕业论文流程缺乏有效监督,致使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存在侥幸心理,实习态度不认真,不踏实肯干,最终导致毕业论文实习目的没有达到,学生也没有学到真本领。针对以上问题,毕业论文改革要打破陈规,注重过程考核,严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审查和毕业论文答辩考核。3.4.2注重过程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考核。通过强化过程考核,使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刚性约束加大。开题要做好文献综述,综述没有得到指导教师的批准,不准开题,如期开展期中检查;要求学生做试验严格记录,不论是正面结果还是负面结果都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以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之心。对于创新特质较强的同学,要及时与其讨论论文进展情况,鼓励其进行自由探索;对于计划继续考研深造具有一般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尽早帮助其确立研究方向,选定研究课题,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帮助其进行分析,以确保毕业论文试验的顺利进行;对于以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要及时与产学研共建单位衔接,形成人才共育共管、多管齐下的局面,最终培养出知识结构优、实践和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农科人才。毕业论文最终的答辩工作是一项常规工作,但要常做常新,以锻炼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和答辩胆识为首要任务。答辩时重点审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所做课题的把握程度、答辩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所提问题的反应,最终给出答辩成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考核,使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都有所提高。

4结语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农学专业;创新模式;实践教学

一、现代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培养具有现代社会高水平农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传统的农学专业必须进行自我更新,掌握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理论和技术,融合生物技术、细胞遗传学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重要农作物遗传育种改良等重要的一流国际及国内科研院所、学校等单位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改良、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重要领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

二、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社会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都市型农业是目前发展趋势。农学专业要培养都市农业型人才,必须注重知识结构复合的人才培养转型。1.师资队伍建设。都市型农业是一种新生事物,教师也需要提高知识层次和水平,掌握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所需要新技术、新知识。因此,一方面,现有的教师要通过参加进修学习、调查研究,吸收新的技术、新的知识,丰富阅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年轻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形成梯队,更好的完成教学、科研和成果推广工作。2.学科交叉融合,实行学科复合。以农学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实行学科复合培养。在学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与工程学院进行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融合。学生可自主进行课程的选修。在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第五学期后,增加开设细胞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分子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进展等新兴学科。学生在传统农学理论的基础上,知识结构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宽广。为后续的考研深造及科研院所就职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3.设置学生素质课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定期针对学术问题、正确人生观培养问题进行学生素质课堂教育。每学年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业学术问题报告。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对国际国内关注的科研进展有比较深入的关注和了解。

三、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应用型;农科人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我国农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迈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但依然面临着很多严峻考验。解决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有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立志献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高校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作为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实验课,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衔接起着重要作用,从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其存在多方面值得完善和丰富的空间。

1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研究

1.1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国内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上对主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检索(截止日期2019年9月7日),共检索出40545条记录。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就有学者开展大量相应研究。2000年以前,仅有122篇;2001-2005年之间,累计781篇;2006-2010年之间,累计达5733篇;而后逐年递增,2016年以后,每年研究论文均超过5000篇(表2)。国内学者大多从多种学科角度,围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研究对象层次一般集中于地方高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职业院校等。

1.2关于高校(院校)农科(农学)教育的研究

国内关于高校农科教育的相关文献,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上对主题为“高校(院校)农科(农学)”进行检索(截止日期2019年9月7日),共检索出58条记录。通过对论文数量、来源、发表年代、研究主题等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国内对地方高校农科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针对地方高校农科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并不多见。从2010年以后开始有学者开展相应研究,这比始于80年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迟了近30年。国内学者多数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构建[9]等角度展开。人才培养模式则集中于复合式、开放式创新式等。研究层次集中于基础研究和行业指导。研究对象层次依然集中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职业院校等,关于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为活跃。

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问题

针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启动了相关教学改革研究。南京大学组建了专门的教研组制作慕课,并采用不同类型(包括半开放、全开放和探索型)的“自主开放性实验”作为期末考核的手段;学生根据自主实验的选题,录制课程微视频进行比赛。文红波等根据PBL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探讨具体的设计和实施办法,提出应发挥实验课区别于理论课教学的优势,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目前针对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尚鲜有相关教学改革研究作为支撑。目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某些客观问题,如包括移液枪在内的教学仪器不足、学时数偏少,学分偏低导致的教师疲于准备以及学生机械操作等。然而就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来讲,更重要的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尚存在缺乏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设计,以及内容缺乏特色针对性和前沿性等问题。(1)首先,基本满足基础性实验需求,而跨课程综合性实验涉猎偏少。综合性实验是在实验过程中综合多种实验技术和相关课程内容。以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为例,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授课对象为植物科学、农业资源环境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共计32课时;课程大纲安排实验项目包括还原糖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蛋白质的性质、酪蛋白的制备、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酶的特性、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脂肪酸的β-氧化、血液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普遍为基础性实验,尚缺少跨课程综合性实验。(2)其次,大部分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启发性和探索性不够。通常是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学生按步骤操作,得到相应结果进行分析。此种模式虽然能够通过学生自主动手,观察实验现象,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尚缺乏学生独立思考、设计环节,难以取得良好效果。(3)再次,实验设计的特色针对性有待提高。就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来讲,实验教学内容设定应紧扣地方农业产业发展。以贵州省为例,2018年以来贵州省践行“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大力发展茶叶、辣椒等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而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在内的实验课程,在课程内容和设计上,尚鲜有涉猎相关知识。(4)最后,课程涉猎内容鲜有联系科研前沿热点。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中有关酶的特性实验依旧是采取不同温度、pH值以及相关活化和抑制条件,探究酶的最适宜条件。然而,酶的性质还与当今农业科学热点问题,比如植物胁迫抗性、重金属污染等内容息息相关,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迄今鲜有高校进行谋划设计,因此也难以体现本实验课程的前沿特色。

3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在满足基础性实验需求的基础上,鼓励跨课程综合性实验设计。例如,其中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实验项目中,需要对干燥小麦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培育幼苗,涉及植物生理学实验相关知识。如果以综合性实验思想,指导学生自制实验材料,将植物生理学相关知识融合到操作中,考虑谷物种子萌发所需适宜的温度、水分、气体等环境因子,定时观察记录种子变化,那么学生对本部分实验就能够有更加直观印象和深刻的理解。(2)以启发性和探索性为指导,将部分验证性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建立实验共享平台,建立开放机制,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大部分验证性实验和基础性操作,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计划有组织的完成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实验,通过结果和现象,消化理解原理;通过引发对相关实验的思考,联系理论课知识,深化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宏观认识。以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实验项目为例,在融合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除制备干燥种子和幼苗之外,加入制备煮沸后种子,指导学生先动手操作,通过比较三者的酶活力的大小,理解淀粉酶在种子不同状态时的活力表现,进一步联系酶的特性实验项目,就能够对两个实验的原理有贯通式的掌握。(3)提高实验设计的特色针对性,实验课程项目设计可紧扣地方产业发展。以贵州省为例,如基于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实验,可选取素有“维生素C之王”之称的贵州刺梨作为实验材料,对不同刺梨品种或不同加工环节的产品进行比较。应立足“产学研”合作基地,更好的联结学校和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实验教学。学生通过组建实验团队,查阅相关资料,以特色作物作为研究对象,拟定题目并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指导教师对其实验设计的新颖性和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4)联系科研前沿热点,设计课程内容。以热点问题之一的重金属镉胁迫为例,当植物吸收富集土壤中的镉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抑制多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近年来,研究者对植物耐镉机理和调控途径进行了研究,如已发现番茄在镉胁迫后会受到毒害,根部的AsA-GSH循环系统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明显降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查询,把握科研热点,独立开展实验设计,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形成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1]陈支武,张德容.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72-75.

[2]张国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82-183.

[3]姜翠萍,占飞,杜丽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架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10.

[4]叶宁.实验教学应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鱼类学》实验课教改几点体会[J].科技视界,2018(14):137-138.

[5]王真,章保平,白宗新,等.基于长江大学农科专业ESI论文收录情况谈地方高校农科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1):247-249.

[6]梁广东.“双创”视域下地方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1):217-219.

[7]韩庆,杨品红,张奋,等.地方高校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探讨——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3):136-138.

[8]杨期和.地方高校农学类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群建设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92-13194.

[9]韩庆,杨品红,张奋,等.基于部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7):171-172.

[10]卢彦,张冬梅,李俊.《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32:137-140.

[11]卢彦,张冬梅,李俊,等.《生物化学实验》慕课的设计与拍摄[J].教育现代化,2019,6(45):261-263.

[12]文红波,曹运长.PBL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381-382.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篇4

1、积极参加实验中心建设

××*同志负责的作物形态与分类实验室,承担全校近10个本科专业的作物栽培学、农学基础、作物概论、粮食作物学、作物栽培原理与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她作为一名实验准备人员,积极配合实验中心和任课教师,参加实验中心建设,购置仪器,顺利完成仪器的采购任务,并确保仪器的使用和正常维护。在学校的支持下,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验室进行维修和改造安排在假期,它放弃了多个休息日,对维修工作进行监督,使实验室环境大为改观。

2、全力做好实验教学文件的准备工作,努力做好标本的维护、制作工作

××*同志工作特别主动,在实验教学文件的准备过程中,通知及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卡片的填写,多次催促实验课教师做好实验报告的批改,教师批改后,她认真检查,归档保管,各项准备工作都提前完成。

作物形态与分类实验室,是以作物形态观察为主,实验室内成株、种子和幼苗标本较多。××*同志主动进行标本的维护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并且经常制作标本。由于她细致的工作,该实验室至今还保存着20世纪50年代制作的标本。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她将500多个标本瓶洗刷一新,并重新换上新的标签。为了更加突出实验室的特色,她不辞辛苦,在专家进校一个月前,将一些标志性的标本上墙,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3、卓有成效的管理,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所管理的实验室一直是农学实验中心利用率最高的实验室,除了承担每年近400学时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研究生上课的任务、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学术报告,特别是农学院的教学科研系列讲座每周都在这里进行。这些额外的工作,给实验室的管理和卫生带了了诸多不便,但××*同志却从不叫苦叫累,默默承受。即便这样,她所负责的实验室卫生和环境始终保持一流,实验室的利用率也极高。她的辛勤工作和无私付出也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4、协助学院完成迎评展室的工作

农学院的展室设在作物形态与分类实验室,这无形中给××*同志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本科教学评估,实验中心的份内工作已经够繁重的了,在迎评的最后阶段,实验室的室内外卫生保持起来非常难,但××*同志接到通知后,二话没说,马上投入到展室的布置和卫生清扫工作中,她将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清理干净。在迎评前一周,学院和学校领导多次到展室检查工作,对她负责的实验室的状况赞不绝口。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地方期刊;国家期刊;学科;地域;出版周期

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重要媒介,在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农业是我国三大产业的基础,相较于第二、第三产业,其发展较慢。因此,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机遇和社会关注度也较为欠缺。因此,探索适合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是目前农业科技期刊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分为部级农业科技期刊(指部级科研机构、专业性研究所、国家直属重点大学等主管、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以下简称“国家期刊”)和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厅、局的农业行政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学术团体等主管、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以下简称“地方期刊”)。对地方期刊来说,虽然其是展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但在办刊资源、经费支持以及社会认同等方面都远远不如国家期刊。因此,地方期刊如何摆脱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每一位地方期刊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文章在分析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期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以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在万方数据库中使用的数据采集方法为在网站首页点击“资源导航”,并在“期刊”页面找到“农业科学”;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使用的数据采集方法为在网站首页点击“出版物检索”,在“出版来源导航”下拉菜单中选择“期刊导航”,在“学科导航”内容中选择“农业科技”,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9月15日至2020年9月18日。在数据处理方面,首先,笔者将万方数据库中“农业科学”栏目下的649种期刊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农业科技”栏目下的639种期刊进行汇总,删除重复、保留不同的期刊,得到的农业科技期刊共693种。其次,笔者对这693种农业科技期刊进行筛选和核实,剔除《交通运输研究》等非农业科技期刊,以及《广西农业生物科学》等已停刊的期刊,最终剩下的农业科技期刊共651种。最后,笔者再对每种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性质及其所在地区、出版周期等信息进行核查。另外,由于大学学报和农业科学总论都属于农业综合类,所以笔者在进行统计和分析时,将这两类并入农业综合类。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学科农业科技期刊情况

统计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农业科技期刊总量的角度来看,地方期刊共396种,占农业科技期刊总数的60.83%,而国家期刊仅占39.17%。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在所有学科中,农业综合类期刊无论是地方期刊,还是国家期刊,总量均排名第一,农业综合类地方期刊有149种,约占地方期刊总量的37.63%,农业综合类国家期刊有46种,约占国家期刊总量的18.04%。另外,对地方期刊来说,除了农业综合类,期刊总量较多的还有畜牧兽医、林业、园艺、农作物四门学科,分别有70、52、31、27种;对国家期刊来说,除了农业综合类,期刊总量较多的还有畜牧兽医、林业、农作物、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五门学科,分别有41、40、27、25、25种。而农学类的地方期刊和国家期刊总量均为最少,分别为5种和7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农业综合类、畜牧兽医、林业是地方期刊和国家期刊的主要学科。从表1我们还可以看出,除了农业综合类,在畜牧兽医、园艺、林业、水产渔业、农业工程五门学科中,地方期刊的数量均大于国家期刊,尤其是畜牧兽医,数量领先优势明显;在农业基础科学、农学、植物保护三门学科中,国家期刊的数量均大于地方期刊,尤其是农业基础科学,国家期刊在本学科期刊总量中的占比高达78.13%。究其原因可能与学科内在因素有关,农业基础科学主要是理论性和基础性的研究,相对应用研究来说,其研究周期长、资金投入多,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重点扶持。

(二)不同出版周期农业科技期刊情况统计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按出版周期由短至长进行排序,不同出版周期的农业科技期刊总量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势态,其中,双月刊的总量最高,共有264种,占农业科技期刊总量的40.55%,尤其是地方期刊,其双月刊有165种,占地方期刊总量的41.67%。除双月刊,出版周期为月刊的期刊总量也较高,共224种,占农业科技期刊总量的34.41%。由此可见,双月刊和月刊是农业科技期刊的主要出版周期,究其原因主要与科技期成果报道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有关,出版周期太长,不利于研究成果的及时报道;出版周期太短,则很难严格把控文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出版周期为旬刊和半年刊的农业科技期刊相对较少,尤其是半年刊,总共仅4种,其中国家期刊有1种,地方期刊有3种。

(三)不同地域农业科技期刊情况统计

从表2我们可知,农业科技期刊总量最高的地域是北京,北京的地方期刊和国家期刊共计139种,占农业科技期刊总量的21.35%,其中国家期刊就有126种,占国家期刊总量的49.41%。此外,除了北京,农业科技期刊总量超过30种的地域还有黑龙江和江苏,分别有43种和36种,且均为地方期刊的总量大于国家期刊的总量。农业科技期刊总量在20~30种之间的有河南、福建、浙江、辽宁、山东、湖南、广东、陕西、湖北、上海,共计10个省(区、市)。西藏仅有2种农业科技期刊,分别是《西藏农业科技》和《高原农业》。另外,地方期刊总量最多的是黑龙江,共27种,然后是福建,共25种,再次是江苏和山东,各有20种,西藏、宁夏、重庆、海南的地方期刊总量较少;从国家期刊总量的角度来看,除了北京,黑龙江和江苏的国家期刊相对较多,各有16种,然后是陕西,共14种,广西、山西、贵州、安徽、青海、宁夏、西藏7个省(区、市)的国家期刊为零。

三、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期刊总量虽多,但学科分布不平衡

地方期刊共396种,远高于国家期刊,其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农业综合类、畜牧兽医和林业,占比分别为37.63%、17.68%、13.13%,总占比额约70%,而其他七大学科的总占比额约30%左右。由此可见,地方期刊的学科分布极不平衡,尤其是农学、农业基础科学、植物保护三大学科,占比分别为1.26%、1.77%、2.78%。农业基础科学由于其学科的内在因素,相对应用研究来说,研究周期长、资金投入多、科研成果意义大,但产出少,因此其科研成果大多发表在国家期刊上。因此,在农学和植物保护这两大学科上,地方期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期刊出版周期长,影响的时效性

在统计的651种农业科技期刊中,国家期刊以月刊为主,而地方期刊则是双月刊最多。在本文统计的双月刊、季刊、半年刊这3种出版周期较长的期刊中,国家期刊的占比为50.59%,地方期刊的占比为62.37%。由此可以说明,相对国家期刊而言,地方期刊的发表周期较长。农业科技期刊是刊发农业新成果、传播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新产品的重要窗口,对论文的时效性有较高要求,较长的出版周期不仅会影响论文的时效性,而且会对期刊稿源产生一定影响。

(三)各区域期刊风格雷同,缺乏办刊特色

当前,虽然全国各省(区、市)的地方期刊总量较高,但是众多地方期刊的风格较为雷同,重复办刊现象普遍存在[1]。例如,就畜牧兽医学科而言,黑龙江、辽宁、广东、福建、上海、青海、广西、浙江、贵州、湖北、江西、四川、山东、吉林、湖南、甘肃、云南、河北、河南、北京、新疆共21个省(区、市)的地方期刊的刊名中均含有“畜牧兽医”。由此可见,很多地方期刊由于刊物性质同质化、期刊风格雷同、缺乏办刊特色,导致所刊登的论文缺乏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另外,科技期刊同质化的竞争还会导致稿源分流、办刊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地方期刊的长远发展。

(四)办刊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地方期刊的主办单位大多为各省(区、市)农科院或农学会,大多数编辑部仍采用因循守旧的办刊理念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地方期刊普遍存在区域性限制、发行量低、影响面小、办刊规模小而散等现象,因此地方期刊的办刊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2-3]。另外,与国家期刊相比,地方期刊的影响因子偏低、受众面小,再加上同类期刊的激烈竞争,因此,很多地方期刊缺乏核心竞争力,很难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摆脱稿源数量减少、发行量下降、经济创收下滑等影响。

四、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

(一)提高稿件质量,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

提高稿件质量是增强地方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是地方期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首先,地方期刊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以及规范的编辑加工流程,杜绝语病、错字等,力求做到经编辑加工后的文章观点更明确、语言更通顺、数据更准确[4]。其次,对一些检测重复率高、创新性低、时效性差、学术价值低的稿件,地方期刊应一律退稿,从源头上确保期刊报道的原创性、创新性和时效性。最后,地方期刊要充分发挥期刊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组织策划新颖、受大众关注、有较强研究意义的选题,并积极向行业专家、业界知名学者等约稿,以此提高自身的受关注度,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缩短出版周期,拓宽稿源途径

缩短出版周期,争取稿件首发权是地方期刊制胜的法宝。对相似的研究性论文,如果地方期刊能首先公开发表,则很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影响,也可以促进自身影响因子的提高。另外,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前提下,地方期刊缩短出版周期后,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会显著增加,从而不仅能拓宽期刊的作者来源、增加期刊影响力,而且可为编辑部增加更多的经济创收,为期刊的市场化发展奠定重要的作者基础、市场基础和经济基础。例如,《上海农业学报》是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上海市农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从1985年创刊起至2012年为季刊,2013年改为双月刊。在缩短出版周期以后,《上海农业学报》的稿源明显增加,期刊影响因子逐年提升,2019年在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检查中获得优秀。

(三)明确期刊定位,突出栏目优势,创办特色期刊

明确期刊定位是办好地方期刊的关键。明确的期刊定位能够吸引众多作者和读者的关注,凸显比竞争期刊更好、更有特色的差异性优势。例如,上海是都市农业发展的起源地,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上海的智慧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此背景下,《上海农业科技》从2019年起增设智慧农业栏目,目前该栏目每期都刊发2-3篇文章,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普遍认可。另外,从上述的学科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在农学和植物保护这两大学科上,地方期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特色优势不明显的地方期刊,本文建议其从这两大学科入手,发展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特色优势突出的期刊发展之路。

(四)转变办刊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

市场化办刊是未来地方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地方期刊要转变陈旧的办刊理念,改变传统的办刊思路,建立期刊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以适应期刊未来市场化的发展需求。首先,地方期刊要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经济效益。地方期刊可通过增加协办单位数量、增加广告性收入、增加宣传性收入、获得政府支持等途径来增加期刊的经济效益。其次,地方期刊要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地方期刊编辑部内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竞争机制和监督制度,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文字功底扎实、责任心强的编辑人才队伍。最后,地方期刊还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将相关的人力资源、运营资源等集中起来,统一经营,并通过资本运营形成的经济合力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地方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可积极牵头推动期刊集群化发展,走类似上海激光杂志社、上海大学期刊社、江苏农科传媒有限公司这样的期刊集群化发展之路。总之,地方期刊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要敢于深化改革,不断自我革新,持续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自身的整体质量,从而为全国“三农”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谷卫刚,刘林臣,梅林,等.当前地方性农业综合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0):175-178.

[2]谢晓慧,孙玲,赵丹丹,等.浅谈提高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对策[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46-48.

[3]陈国平,唐艳,蒋巧媛.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的特点与办刊定位[J].广西农业科学,2008(04):557-560.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篇6

一、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化教学内容

土壤学具有历史悠久、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长期与农业、资源和环境等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教学内容多而广。因此,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其教学任务,教与学的难度均很大。

(一)坚持“三个面向”,不断修订完善教学大纲

近年来,课程组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三个“面向”的要求,对土壤学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突出了土壤学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避免与其它学科的重复,强调土壤学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1)系统性:以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为线索,加以重点介绍。同时介绍它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强调土壤学在资源环境科学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2)综合性:除了讲授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外,还讲授它与其它圈层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3)实用性:将土壤学的基本知识与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如目前国家正在开展的土壤污染调查和测土配方施肥)。

(二)根据专业特点组织教学内容

由于土壤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地位、作用的差异,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要求不同专业类型的教学内容上有所差异。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内容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前已修地学基础,后续课程还有土壤农化分析、土壤地理学、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微生物学、土地资源学等与土壤相关的课程。因此,该专业土壤学理论讲授在绪论中主要从资源的角度(我国人均土壤资源贫乏、土壤资源退化严重)引发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后续各章重点讲授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有机组成、理化性质及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和土壤质量。各部分的内容都比其它专业讲得广而深,要求也更高。

2农学、园艺、草学、林学等农学类专业的教学内容

土壤学是农学、园艺、草学、林学等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这些专业未开设地学基础,因此,在土壤学课程中应增加地学基础的相关内容。主要从地质地貌(主要造岩矿物、岩石、地质作用及地貌类型)、土壤组成及其主要理化性质、土壤形成及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土壤退化及治理等四大模块进行教学,重点为第二部分。

3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土壤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前已修地学基础。主要从土壤的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特征、南方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污染及其治理、土壤退化机理与评价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

二、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针对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及土壤学实践性强、内容多学时少的特点,课程组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比较教学:这种方式主要在实验课、实习中采用,以检查学生对实验、实习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堂讲授理论内容的理解情况以及学生对前后各相关知识点是否融会贯通;(2)自学:课后布置自学内容纲要,这种方式主要针对现在学时少的状况而提出,将一些简单、容易理解,教学大纲中要求自学的章节(如土壤生物、土壤退化)的提纲给学生提出,要求学生课后按提纲自学,并在适当时间进行自学交流讨论;(3)讨论式教学:为了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写作能力,每讲完一部分相对完整、独立的内容后,由教师归纳出若干个相关题目,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写一篇课程论文,然后教师组织同学讨论或教师进行讲评。(4)专题讲座:每讲完一部分相对完整、独立的内容后,聘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5)试验设计: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就当前农业生产中出现的与土壤水、肥、气、热相关的某一问题设计出一个试验方案,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在教学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土壤学课程组教师自己动手,根据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差异制作出了适用于不同专业类型的《土壤学》cAI课件,并根据学科最新进展随时进行修改。另外,课程组还在校园网上开通了土壤学课程网页,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只顾抄笔记而忽于听、想的现象,课程组将所有教学资料都放到土壤学网页上,要求学生上课主要精力要集中于听和想而不能只顾抄笔记。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上与教师交流。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而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加深和巩固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土壤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必须严格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实验室实验;二是野外实习。实验和实习过程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都是土壤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是验证理论的一种手段,是联系理论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过程,因此,强化实验是非常必要的。野外实习也是重要的一环,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不仅可以针对专业手把手地教学生野外怎样去识土、用土和改土,而且,也教给他们与土壤有关的地形、水文、岩石、植被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给实践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学生要自主就业又要求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为此,实践教学中必须注意:

(一)根据社会需求强化实验教学

在土壤学实验教学中,课程组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减少了以前开设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如土壤离子交换现象的观察、土壤结构体的观察等,而增加了一些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验,如结合设

施农业开设了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针对作物优质高产的土壤限制因子开设了土壤障碍因素的测定等。根据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对土壤分析化验人员的大量需求,实验教学中强化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和酸碱性的测定。

(二)结合专业需求开展实践教学

由于不同专业对土壤学知识的应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实践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专业需求。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野外土壤的识别,特别是成土因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要求就比较高,就应加强野外教学实习;园艺专业在菜园、果园进行采土样,茶学专业就在茶园采土,然后在实验室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并结合菜园、果园和茶园植株长势、缺素症状的调查。实验完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调查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良利用意见。

(三)建立、完善教学实践基地,保证实践教学

针对实验、实习经费的增长与学生规模扩大和市场价格上长不相协调的情况,以及土壤学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并完善了土壤学教学实习基地,为土壤学实践性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已建成6个比较完善的土壤学教学实习基地:金凤寺土壤学教学实习基地,主要进行土壤剖面挖掘及观察和实地调查了解土壤与环境条件一致性实践教学;雨城区和名山土壤学教学实习基地,主要进行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教学实践;泥巴山和二郎山土壤学教学实习基地,主要进行土壤类型识别教学实践;成都平原土壤学教学实习基地主要解决高强度利用下的农业土壤的污染、高效利用和保护问题。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篇7

通过循序渐进的综合实验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方位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具特色”的优秀人才。

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1.实验室建设。我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我校农学院完善和加强农学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育种学和作物生物学基础实验室统一规划建立以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教学为平台的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获批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外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杂粮基因与分子育种实验室(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学院测试中心也共享于实践教学。各实验室在开展正常实验教学外,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根据实验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需求完善实验室教学仪器建设,淘汰落后的实验教学仪器。教学实验仪器的更新为实验实践课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切实提高了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学院实验室充分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放能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仪器,预习并完成教学课时计划内没有完成的实验内容。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开放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资源,促进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需求。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有实验农场和教师科研试验田。实验农场包括现代化作物标准区和作物标本区,实验农场为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教学提供现场和材料,使学生在校内得到良好的教学实习锻炼。教师科研试验田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保证了足够丰富的现场和不断更新的材料,便于学生了解科研进展,拓宽视野。农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大都在教师的科研试验田中完成。我校校内实践基地还建有多个实验站(研究所),如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察实验站、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这些校内科研实验站(研究所)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场所,为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教学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一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则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6]。2009年我校农学院创建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种植创新创业基地”,秉承专业联系实践,实践联系市场的理念。基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小组,创新创业基地管委会,组建了由6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创新创业专家团队,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服务、运营等方面指导和帮助。这种新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形式,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每年均有学生踊跃参与,此类创新创业学生,学院鼓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申报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没有申请到部级、省级项目的,学院相关领导以及创新创业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后,学校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加强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了创业思维的萌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型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极为有利,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7]。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农学院积极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农科教、产学研、科技服务等专项活动,推动学生创业活动与行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目前我校农学专业骨干教师负责的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基地有8个,如部级的闻喜县小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省级的右玉县小杂粮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太谷县玉米高产试验示范基地等。我校农学院根据农学专业需求先后与山西省农科院多个研究所,如高粱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谷子研究所等,以及地方企业,如山西美邦大富农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蓬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学专业学生通过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科研实践、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但丰富了农业科研生产专业知识,还增加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了解。5.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搞好实践教学,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8]。我校农学专业教师多数是国内各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科研实践能力强,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服务地方农业,如参加“三区”服务,“科技特派员”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和常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去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学院为搞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为青年教师指定骨干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培养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实践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张美俊 王宏富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鑫华,邹德堂,王敬国,宁海龙.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09.

[2]唐鑫华,邹德堂,宁海龙,王敬国,杨亮,张小明.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6):9233-9234.

[3]陈宏涛.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5):117-120.

[4]程凡,文胜,库宗军,汪连生.材料化学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浅谈[J].大学教育,2015,(12):124-125.

[5]张桂莲,张海清.农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J].农业工程,第6卷第5期2016,6(5):122-124.

[6]齐绍武,刘逊,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4):55-57.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篇8

一年来,县科协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支持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推进我县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成绩。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切实加强科普活动中心(室)的建设,夯实科普工作的基础。为配合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们加强了乡镇科普活动中心和村(社区)科普活动室的建设。这项工作我们在年年底就进行了安排布置,今年3月6日-10日,县科协和县文明办联合就科普活动中心(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从督查的情况来看,各乡镇把这项工作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到了“四有”:一是各乡镇都有一个50平方米以上,具有图书阅览、科普声像、科普教育培训等三项功能的科普活动中心,悬挂市科协和市文明办统一制作的“科普活动中心”和“科普活动中心管理制度”钛金牌匾。二是有科普电教设备。各乡镇充分整合资源,利用远教站点或多功能会议室的影像设备,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三是有一定数量的科普图书。有的乡镇结合文化部门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争取市、县新华书店的支持,筹集科普图书。有的乡镇发动干部职工捐献书籍。目前,全县80%的乡镇科普活动中心都有500册以上的科普图书。四是各乡镇都有一定数量的科普活动经费,确保科普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转和科普活动的开展。

2、开展了以“倡导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今年五月的“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我们与县科技局等单位密切配合,开展了两次大型的科普活动。一是在路口镇举办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活动吸引了来自全镇的1200余名农民朋友前来咨询。活动中,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向农民群众宣讲科技政策,现场解答技术咨询,赠送了《水果、蔬菜简易贮藏手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池塘养鱼技术》、《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汇编》等科技资料8000余册。二是举办了“科普之夜”广场文艺晚会。

3、大力开展了科普进社区活动。5月22-23日,县科协在镇、镇等地开展了两次科普进社区活动。这两次活动以“倡导健康科学生活”为主题,开展了疾病预防、老年保健和包括地震知识在内的灾害防范常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咨询。设置了咨询台,悬挂了科普系列挂图、发放了宣传资料,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展出科普展板20块,接待群众义诊126人次,向社区赠送了价值3000多元的科普书籍。今年下半年,我们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县城的活动,我们对县城金茂路社区和凉塘路社区的科普设施和开展科普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对科普活动档案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对县城城区范围内的17块“科普惠民”宣传栏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并向社区赠送了科普书籍1000多册。10月9日、11月19日,我们还在金茂路社区分别举办了以环境卫生与健康、社区环保为主要内容的2场科普知识讲座,听众达200多人,反响很好。

4、继续举办科普电视专栏节目。科普电视专栏节目是我县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其主要任务是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这个栏目的开辟,对于促进了全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氛围的形成,促进“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县的科技进步和全县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今年,我们与中国科协声像中心、县电视台续签了开设“科普大蓬车”电视专栏节目的协议,进一步优化节目的内容,力求播出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5、进一步加强学会工作,规范了学会管理。年初,我们对所属学会(协会)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加强了联系,了解了情况,增进了感情。5月至6月,我们配合县民政局对全县自然科学类的学会(协会)进行了年审,进一步规范了学会管理。我们还组织召开了四次“县自然科学学会研究会”的理事会议,及时了解各学会、协会的工作情况,加强了学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6、召开了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了县科协换届。9月11日上午,县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开元大酒店多功能厅隆重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科协领导机构,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表彰了部分科技示范户和科普示范基地。

7、积极开展了“全国科普日”活动。9月17日,我们与省农学会、市科协、县老科协联合在金井镇举办了以“生态、节能、健康”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暨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的启动式,上千群众在这里赶科普大集。省农学会、市科协、县科技局、县老科协、县农学会、县林学会、县农机学会、县畜牧兽医学会、县卫生学会、县环保学会、县水利学会、县计生协会、县防雷办等14个部门、单位的200多名科普志愿者参加了科普宣传活动。共出动宣传车10多辆,展出科普挂图、展板112块,设科技咨询台15个,接受咨询2730人,发放科普资料12710份,发放计生药品2件,蔬菜良种20多公斤,义诊300余人次,市科协还特别将新配备的科普大篷车开到了现场,车上十多台先进的科普仪器供金井中小学生参观、使用。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我们还在星沙通程广场电子屏播放了一个星期的“科普大篷车”普及版节目。组织和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和学生参加了由中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科学技术协会、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年“百万市民学科学共建和谐新”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活动,并获优秀组织奖。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应用型农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策略;创新性实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新农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更加注重学科的融合、动手能力的融合、综合素质的融合、知识和道德的融合[3]。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快速、多学科交叉融合较好的一门理论科学,其基本原理的发现与发展对于整个生物科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其中,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和验证课堂理论内容,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5]。与医学、生物学专业不同,农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主要是对理论课程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多倍体诱导等相关内容进行的验证性试验,课程内容较为基础,课时较少,仅12个学时。同时,受学时不足和实验平台条件等的限制,实验课程中大部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种植、收集和处理,试剂的准备,仪器的调试,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均由实验准备员完成,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即可,上课过程简单,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过程缺乏兴趣。同时,现代大学生从小缺乏劳动锻炼,动手意愿和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实验课的参与热情低。再者,由于遗传学实验课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即使实验失败了也没有关系,抄好报告册就能顺利通过,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敷衍了事,操作不标准,实验技能没有得到锻炼,使得实验课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本学校的办学条件,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生源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方面对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旨在为地方农业院校的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反哺理论课堂

遗传学实验课程的设立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的观察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由于课时数的限制,目前本校农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只包含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和压片技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涂抹制片技术、孚尔根核反应染色法、永久片制作和一个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顺序由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实验技能。在进行实验课程的安排时,我们将其与理论课程的授课进度一致。例如讲授完植物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后,安排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观察实验;而孚尔根实验则安排在细胞质遗传之后。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联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理论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在笔者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理论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较少,理论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但是在实验课堂上却截然相反,大部分同学相对较为活泼。因此,教师应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反哺理论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通过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显微镜观察时,由教师进行一一点评,最终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的实验课教学环节,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保障实验的顺利完成。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遗传学实验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7]。在传统的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板书的方式,讲解实验指导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这种授课过程与理论教学相类似,无法良好的展示实验的全过程,细节和现象描述不生动,学生理解程度较差。在本校农学专业遗传学实验课程中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教师录制实验操作微视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讲解实验细节和注意事项,并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并完成预设的对于实验失败现象的思考题,供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翻转课堂”方式,节省了实验课堂的授课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实验操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和需要观察的实验结果有了生动的认识,操作过程更加清晰,能够及时的纠正和解决问题,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同时,我们还利用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学系统,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拍照、保存和分享。通过该方式,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并对学生的优秀结果进行大屏幕展示,提升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自信心。利用该系统,学生可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保存和分享,使学生增加成就感,提高对实验课程的参与积极性。

3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生参与度

本校农学专业遗传学实验课程所使用的实验材料均为植物样品。在以往的实验过程中,为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材料的种植、收集和处理均由实验准备员完成,学生参与度极低。这导致学生对于实验材料收集和取样过程不清晰,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不会取样、配制试剂等,既增加了学生的懒惰情绪,也不利于以后独立开展相关实验和工作。例如,花粉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实验中所需要的玉米和小麦的花序,取样时期分别为喇叭口期前一周和挑旗期,若没有亲身参与,很难理解和把握正确取样时期,导致实验失败。因此,在实验课程开始前,我们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整个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利用本校的温室基地,进行玉米、小麦的种植和水稻、大豆的种子萌发。通过教师指导材料收集、配制试剂、预处理样品等过程,使学生全面的了解整个实验过程,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对实验药品、试剂使用的规范与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参与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取样和预处理问题导致的实验失败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加深其对实验严谨性的重视,培养其科学素养。

4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教学效果

受到授课教师人数、课时和平台条件的限制,本校农学专业遗传学实验课程未单独成课,为遗传学课程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20%。为避免某些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浑水摸鱼”和“投机取巧”,我们将实验成绩的考核内容分为4部分,分别为出勤率、课堂表现和报告册撰写,占比分别为10%、45%和45%。在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的操作座位和显微镜座位进行固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随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实验结果、试剂和设备使用情况,甚至监督课后卫生情况。通过该方式,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和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科研素养。利用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学系统随时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对学生上传的实验结果图片采取星级标注法,即时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对于报告册的撰写,杜绝千篇一律,注重考察学生对实验报告册撰写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对实验结果的思考。教师及时批改报告册,发现问题,在下一次上课时与学生一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改进后的考核制度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各种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开放本科基础实验室,鼓励研究性实验

研究性(或设计性)实验是一种将遗传学理论教学内容或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探索性实验[8-10]。研究性实验必须由学生单独操作,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创新,不需要任何导师的帮助。在遗传学课程的基础实验中,学生学会了基础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了基础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其中包括:(1)种子的种植、取样时期的选择和材料的选取等;(2)玻璃器皿的洗涤、药品的称量、试剂的配制等基本操作;(3)显微镜的使用和维护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立自主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研究性实验。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选择研究性实验内容,自主查阅文献,按照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培养、实验处理和实验步骤等。与教师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后,由教师提供种子、药品和耗材,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通过该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验的地点选择在本科基础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时间由学生自主设定,有利于一些耗时较长的实验的开展。同时,本校基础实验室内包含各种仪器设备,能够支撑学生开展生理学实验、微生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对于学习兴趣强、精力丰富的学生,鼓励其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或者辅助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最终使遗传学实验课程不仅仅成为一门简单的课程,而是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通过对于本科基础实验室的开放,笔者已经指导20余位学生完成了小组创新性研究实验,并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互联网+”比赛,5位同学成功保研。

6结语

遗传学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本校农学专业遗传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对于遗传学课程的接受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最终提高了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实验设备、办学需求、教师资源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遗传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使其使其更具实用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开放性,为“新农科”背景下特色应用型农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敬,田文,肖伶俐.中国农业投资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20,36(10):59-63.

[2]刘媛媛.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效果区域差异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7,(02):36-39.

[3]严瑾.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05):40-45+93-94.

[4]陈德富,卢大儒,张飞雄,等.中国遗传学教学40年发展及展望[J].遗传,2018,40(10):916-932.

[5]周京晶,万嗣宝,陈沁,陈付学.遗传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369-370.

[6]潘丽娜.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8,21(02):148-150.

[7]张远莉,庞延军.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19,36(05):101-103.

[8]李楠,郭海滨,李亚娟,劳媚媚.细胞遗传学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9):200-203+227.

[9]李珺,马力通.遗传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J].科技信息,2012,(03):52+86.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高级动物生物化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日渐迅速。近年来,研究生队伍不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各高校及相关教师关注的重点。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是相关畜牧、兽医、水产、食品等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教学导向,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及突破的教学难题等方面进行了整体介绍。

1课程性质及地位

高级动物生物化学是相关涉农高校、师范院校及综合性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养殖、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对本科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提高和深入,又是研究生学好分子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分子病毒学等课程的前期基础[1-2]。该课程的学习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天津农学院在2007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从那时起就开始为“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营养学”“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等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至今已有11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每届20多名研究生,到现在的每届60多名研究生,高级动物生物化学作为这些专业的核心学位课程,在天津农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多年的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逐步完善了教学内容体系,数年前课程组教师编印《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讲义》(内部印刷),对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11年至今,课程组教师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课程相关教学工作,期间进一步编制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有关材料,制作了高级动物生物化学的多媒体课件,形成了适应新时期研究生教学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大幅度调整和更新了相关教学内容,尤其是增加了高级动物生物化学学科前沿相关内容,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注重挖掘和锻炼研究生自身的科研潜力等。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课程组教师在调研国内同类高校教师有关高级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并综合考虑课程的“逻辑性、系统性、前沿性、创新性、兴趣性”的五性要求,提出了天津农学院高级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四大模块,即机体代谢的联系和调节模块、组学模块、生物化学核心实验技术理论模块和生物化学学科前沿进展模块,以便更好地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旨在为培养具有扎实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积极作用。2.1机体代谢的联系和调节。模块动物的健康生长取决于机体代谢的有条不紊,进一步加深对动物机体代谢联系和调节机理的理解和认识,对培养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课程专门设置了这一重要模块。该模块包括5个专题,即血液生物化学、肝脏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信息传递。专题一“血液生物化学”重点介绍血液的基本成分与功能、血浆蛋白质、红细胞代谢、白细胞代谢、铁的代谢等;专题二“肝脏生物化学”重点介绍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生物转化作用、胆汁酸代谢、胆色素代谢与黄疸等;专题三“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重点介绍物质代谢的特点、代谢途径间的联系、物质代谢的调节网络等;专题四“基因表达调控”重点介绍基因表达概述、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等;专题五“细胞信息传递”重点介绍信息传递体系、信息传递途径、信息传递途径间的交互联系、信息传递网络、信息传递与疾病等。2.2组学模块。组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对揭示生命现象的分子机理有重要作用,因此课程设置组学模块以利于研究生追踪分子生物学理论前沿,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该模块包括4个专题,即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糖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专题一“蛋白质组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组学概述、常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应用等;专题二“基因组学”重点介绍基因、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等;专题三“糖组学”重点介绍糖组学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糖组学的研究策略、糖组学研究技术进展等;专题四“人类基因组计划”重点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解读生命的“天书”———人类基因组序列图、人类基因组计划对未来医学的重大影响、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伦理问题等。2.3生物化学核心实验技术理论模块。掌握扎实的相关实验技术是学好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因此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安排上专门设置了核心实验技术理论模块[3-4]。该模块包括5个专题,即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技术,高通量筛选概况,核酸提取及常见问题分析,PCR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Western-blot的问题与对策。专题一“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技术”重点介绍生物芯片技术、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RNA干扰技术等;专题二“高通量筛选概况”重点介绍高通量筛选发展历程、定义、特点及组成、模型及其评价、常用检测方法及原理、中药筛选中的应用、部分仪器、相关分子生物学软件、我国研究概状及存在问题等;专题三“核酸提取及常见问题分析”重点介绍核酸提取及常见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NA提取方法,DNA提取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RNA提取方法,RNA提取过程等;专题四“PCR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重点介绍PCR技术简介,PCR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解决方案,提高PCR反应特异性的策略,以及RT-PCR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等;专题五“Western-blot的问题与对策”重点介绍Western-blot方法选择、检测系统比较、检测方法、影响Western-blot成功的要素、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等。2.4生物化学学科前沿进展模块。生物化学学科涉及面广,理论及实验特色均较明显,学科发展日新月异,课程设置该模块旨在通过查阅、讲解本学科最新的前沿文献,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身科研潜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重点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开放性特点。课程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研究生上台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培养研究生的文献查阅、PPT制作、语言表达、提炼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等科研创新能力。该模块内容根据每年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变化,教师和研究生分别对有关前沿文献进行讲解交流。

3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形式改革

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研究生上台讲解相结合。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学,本科生教学重在知识传授,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解,而研究生教学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思维、创新意识等综合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5]。因此,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改变以往以授课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由授课教师主讲课程的前3个模块(机体代谢的联系和调节模块、组学模块、生物化学核心实验技术理论模块),在第四模块(生物化学学科前沿进展模块)中采取教师主讲1篇或2篇最新的生物化学学科前沿文献,为研究生做示范,之后安排研究生上台讲解自己查阅的前沿文献。通过这种具体的课堂展示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思维。

4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组教师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多元评价模式。一改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试方式,采用上课出勤情况、查阅文献的新颖程度及科学价值、PPT的制作水平、讲解文献的能力表现、回答师生提问的能力、提出科学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平时记录这些单项成绩,期末将这些单项成绩进行汇总统计,最后给出综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激发了研究生的主动学习潜能,锻炼了研究生的英文文献查询、阅读及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易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较早地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点,为之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改革

课程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参照参考文献[6-8]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方式及策略来加强研究生对课程的学习及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以下5种教学思路和方法。5.1采用“案例教学法”,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及科研实际为调动研究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讲授有关模块专题时,课程组教师将学生学习的生化理论知识和研究生日常生活实际及将来可能开展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对高级动物生物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如在讲授“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这一模块时,教师会将脂肪代谢的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紧密联系,和研究生一起讨论交流分析,如“三高”发生的原因和生化机理是什么?“三高”发生和脂肪代谢有什么关系?日常体检中测定的血液指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高低与高血压的发生又有什么关系?肥胖人群为什么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增加?为降低“三高”的发生,在日常饮食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通过这些有趣问题的交流探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积极思考的意识,提高了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5.2尝试将前沿高水平学术报告引进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堂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课程组教师积极邀请本市及国内外生物化学学科同行专家走进课堂,为研究生展示动物生物化学学科的前沿进展,让学生聆听到先进的学科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也学习优秀学者及科学家的科研精神,真正认识到科研的价值及意义,树立学生将来从事科研的文化自信[3,9]。同时,这种专家学术报告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5.3引导研究生积极阅读国内外学科前沿文献查阅最新的专业学术文献,提炼科学问题,搜索最科学的试验研究技术,解决科学问题并撰写英文学术论文,这些都是研究生必备的学术能力[3]。根据多年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积累,课程组教师收集整理了上百篇生物化学方面的国际权威学术论文,相关专业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进行选阅,学生通过这些高水平英文学术论文的研读,既能增强其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弥补其在本科学习阶段专业英语学习的不足,又能开阔其科研视野,熟悉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为今后撰写英文论文打下基础。5.4注重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强化,塑造其科学精神在第四模块“生物化学学科前沿进展”中,特设“生物化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人与事”这一专题[3,5]。该专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近现代史上对生物化学学科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如获得生命科学领域、医学领域、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些科学家的生平、重要科研经历、标志性科研成果、主要科学贡献等。通过对生物化学学科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学科重要原理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塑造了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精神。5.5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内容,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动物生物化学学科发展步伐也迅速加快,课程组教师及时将畜牧兽医理论及生产实践创新成果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内容中,每学年都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对教学课件不断修改完善,使课程教学效果逐年提升。

6课程教学改革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