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技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6 17:24:10

农学专业技能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篇1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成绩。

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必要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介绍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组织学生观看科教片,参观科技示范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示范户经济效益的社会调查,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农村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卸下了学生思想上的一个沉重包袱,学农照样有奔头,产生了一种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振兴本地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感。

其次,课上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理论专业课,如果只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最真实的体会,最常见的例子出发: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4)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强调理论课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也是高考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强调理论的实用价值,理论一般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规律,其内涵较深,对职中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指导实践。因而对理论课的讲解就要根据教学大纲,高考标准,针对农学专业技能的需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把握深浅,讲法上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灵活掌握,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专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教学效果。同事又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积极性。这样理论课的讲解始终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多方面多渠道地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田间实习,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会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真正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总之,唯有动手才能全面地检测到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得到逐渐调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从业人员所具备的经营意识以及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因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提升,为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1]。目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学生数量较少,使农学专业的发展受到阻碍,甚至部分学校将农学专业取消,导致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也为农业行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为职业教育不具备开放性、时代性以及前瞻性。由于当前农业生产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高,需要配备更多的技术性人才,而农学专业的萎缩使得农学人才的培养受到影响。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做好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内涵,加快农业发展。

1加强学制期内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学生专业思想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属于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对其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障教学成果,就需要从学生的精神意识层面入手,使其对自身所学专业有正确积极的认知。为了将学生对专业进行认识的缓冲期缩短,可在学生入学后的3d内,安排其到农业科技示范园、育种基地以及农业生态园等地进行参观,并安排高级农艺师担任讲解员,将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与技术所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进行普及,使学生了解自身将从事的职业所具备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同时,还可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包括农业生产现状、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识等,而且可以安排辅导教师解答学生遇到的疑惑。通过实践调查,不仅使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变得更为丰富,同时也可使学生对农村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其可促使学生下定学好专业知识的决心。

2开展计划内的教学实习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学实习属于重要环节,其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需要不断探索能够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且不会偏禽学校办学特色的教学实习方法。例如,可通过农业利技园区与种植基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岗位素质教育以及专业实践教育工作,内容包括2个方面。一是准备阶段。教师依据区域内所具备的自然地理特点以及农时季节特点,在符合知识连贯性以及迁移性的前提下,对教材中的内容重组,使学校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操作。同时,教师需依据学生特点对实习领导小组进行组建,根据实习内容量与场所大小确定小组成员数量。在实习开展前,举行一次动员大会,通过会议不仅需使学生清楚实习领导小组的具体分工,还需了解其目的与要求,从而使实习工作顺利开展m。二是实习阶段。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实习为衔接准备阶段与实习阶段的桥梁,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平台[5'由实习企业安排专人负责企业历史、行业情况讲解。实习期通常为3?7d,通常情况下可通过示范、模范、定位、熟练以及评价的模式来开展实习工作。教师首先依据实习内容的难易度,将实习内容分项进行示范,学生观看。然后,指定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来开展模仿练习,每组的成员数量为5?6人,教师需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不足,启发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在完成实习后,学生需进行实结,教师在对实结进行批阅时,了解学生的实习观点与知识掌握情况,书写教师总结报道,并在总结会议上进行系统分析。

3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时,需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高科技复合型技术人才,促使我国的农业快速发展,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刘泽发,黄丁蓉,向国红,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项目引导教学法”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高教学刊,2018(2):116-118.

[2]张桂莲,张海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130-131.

[3]张新,张金宝,刘明久.农学专业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104-108.

[4]史向玉.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7):144.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篇3

【关键词】农学专业;创新模式;实践教学

一、现代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培养具有现代社会高水平农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传统的农学专业必须进行自我更新,掌握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理论和技术,融合生物技术、细胞遗传学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重要农作物遗传育种改良等重要的一流国际及国内科研院所、学校等单位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改良、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重要领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

二、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社会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都市型农业是目前发展趋势。农学专业要培养都市农业型人才,必须注重知识结构复合的人才培养转型。1.师资队伍建设。都市型农业是一种新生事物,教师也需要提高知识层次和水平,掌握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所需要新技术、新知识。因此,一方面,现有的教师要通过参加进修学习、调查研究,吸收新的技术、新的知识,丰富阅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年轻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形成梯队,更好的完成教学、科研和成果推广工作。2.学科交叉融合,实行学科复合。以农学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实行学科复合培养。在学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与工程学院进行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融合。学生可自主进行课程的选修。在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第五学期后,增加开设细胞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分子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进展等新兴学科。学生在传统农学理论的基础上,知识结构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宽广。为后续的考研深造及科研院所就职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3.设置学生素质课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定期针对学术问题、正确人生观培养问题进行学生素质课堂教育。每学年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业学术问题报告。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对国际国内关注的科研进展有比较深入的关注和了解。

三、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篇4

摘要:将电教媒体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本文就电教媒体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培训中几种情形的运用上做了浅显的介绍。

实践证明,将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应用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培训信息传递的效率、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技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加其求知的欲望,可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论文百事通如在烹饪专业技能培训时,培训开始,先放一段烹制菜肴的录相片,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录相中,了解我国烹饪技术的历史悠久,不仅菜肴品种繁多,而且色(颜色)、味(气味)、香(滋味)、形(形状)俱佳,富有民族特色,驰名天下,从而使学生知道烹饪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而增加他们想学烹饪技术的积极性。再如美术专业讲装磺设计时,可制作出幻灯(或投影)片,在屏幕上打出一幅幅新颖别致的设计作品,以给学生创设出学习情境,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模拟变化过程

在职业技能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结果的得出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验证。如果只凭教师口述,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模拟这些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由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如农学专业教学食用菌的栽培及树木种植管理等课程,学习这些内容要看到全过程得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观察到一个或几个步骤,如果要利用科教电影片或制成幻灯投影片讲解,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电教媒体,扩大观察视野

职业教育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培训中,做好演示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些演示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前面操作,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很不全面。加之有些仪器或模型不大,可见度小,观察时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座位离讲台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的现象时常发生,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方便。

例如农学专业在讲授昆虫基本知识时,由于昆虫标本小,有些标本又不易搞到,在讲台上展示标本,讲解不易使全班学生看清,若制成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讲解,其教学效果就特别理想。再如讲授水产养殖,教学鱼的种类鉴别、鱼的生活习性等内容时,可将装有鱼的器皿放在投影仪上打出,展示给学生清晰放大的活的标本。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展示电器构造

在家电维修专业教学和培训中,常常需要对各种电器进行拆装,一来认识它的结构,二来分析它的原理,为正确维修打下基础。但有的电器拆装比较麻烦,各个部分分辩率可见度小,造成有些部件难以被观察,也很难使学生掌握。如在讲授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内部结构时,可将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的内部结构制成复合投影片,投影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五、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问题。尽管有些教学难点可能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关系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最直接关键因素[1]。我国农作物种业自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后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全新发展阶段。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种业市场全面开放,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种业发展与国际竞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出人才的重任,是为我国种业培养从事相关工作人才的主阵地[2,3]。现代种业发展对种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也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现代种业的发展对种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种业发展需要,创新意识强,具备坚实的作物遗传改良,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质量检验,种业经营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实践技能,能在种业及相关行业从事作物遗传改良,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更要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成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贮备相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桥梁,也因此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对种子科学研究、种子产业及其发展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为更好地服务我国现代种业发展,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设置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并招生,迄今在我国多所农科院校都设置了这一专业。同时,多所农业高校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教学改革与探索[4~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3年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12],已经培养了数百名此专业学生,为全国种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贯穿大学4年课程培养的始终。高校通过采取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的课外教学实践模式,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出人才。实践证明,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模式,既可以让企业接收到满意的人才,同时可以让高校完成实践教学中的人才培养环节,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探索将暑期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多个种业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如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荣华农业有限公司、陕西省宝鸡九丰农业有限公司、杨凌秦薯种业有限公司、山东京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校外实习基地承担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综合实习,校企合作育人的机制,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强化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的实践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还聘请基地人员兼任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提高协同育人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实施暑期综合实践“顶岗实习”,一方面让学生受到专业与企业共同培养,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在种子企业管理、种子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引导和支持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性成果向企业集聚;另外,企业的需求也可以进一步引领专业培养中办学理念的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已经完成了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检测、种子经营与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在此时设置的暑期综合实践,是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校企合作,在实施暑期综合实践教学中进行“顶岗实习”,是注重培养质量、注重教学实习环节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新模式。为此,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进行“顶岗实习”,创新探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综合实践教学实习体系,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践行能力,深入了解种子企业的运营、组织与管理方式,从学生专业的视角去发现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种业发展的措施,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贮备相关的专业技能。1开拓视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与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荣华农业有限公司、陕西省宝鸡九丰农业有限公司、杨凌秦薯种业有限公司、山东京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利用暑期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拓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同时聘请企业负责人及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企业管理、运营,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主题讲座与培训,开拓学生的视野,确保校外实习取得一定成效。学生通过与企业家之间的对话,对种子行业及其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对毕业后将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岗位提前进行了解与感受,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提升技能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走进种子企业各个部门进行“顶岗实习”,与企业员工一起从事种子的收购、检测、加工、储藏等工作。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同时开展对应的培训,包括各类种子加工、包装、运输机型的工作原理和种子质量检测及操作技能。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在暑期综合实践实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种子生产、收购、加工、包装、储藏、销售等环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3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深入种子企业,通过“顶岗实习”参与种子生产、收购、加工、包装、储藏、销售等环节,协助单位人员完成相应工作。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并分析现代种子企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编制现代种子企业的发展规划。实习指导教师将整个实习报告划分为若干板块,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报告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不同的小组负责本组的报告内容。通过将所学相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综合实践教学,组建了以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种子企业相关负责人为组长,种子科学系主任、主管教学的秘书、学生辅导员以及实践教学课程负责老师为成员的工作小组。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篇6

关健词:电教媒体;技术能教学;技能培训

实践证明,将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应用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培训信息传递的效率、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技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加其求知的欲望,可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如在烹饪专业技能培训时,培训开始,先放一段烹制菜肴的录相片,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录相中,了解我国烹饪技术的历史悠久,不仅菜肴品种繁多,而且色(颜色)、味(气味)、香(滋味)、形(形状)俱佳,富有民族特色,驰名天下,从而使学生知道烹饪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而增加他们想学烹饪技术的积极性。再如美术专业讲装磺设计时,可制作出幻灯(或投影)片,在屏幕上打出一幅幅新颖别致的设计作品,以给学生创设出学习情境,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模拟变化过程

在职业技能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结果的得出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验证。如果只凭教师口述,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模拟这些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由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如农学专业教学食用菌的栽培及树木种植管理等课程,学习这些内容要看到全过程得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观察到一个或几个步骤,如果要利用科教电影片或制成幻灯投影片讲解,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电教媒体,扩大观察视野

职业教育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培训中,做好演示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些演示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前面操作,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很不全面。加之有些仪器或模型不大,可见度小,观察时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座位离讲台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的现象时常发生,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方便。

例如农学专业在讲授昆虫基本知识时,由于昆虫标本小,有些标本又不易搞到,在讲台上展示标本,讲解不易使全班学生看清,若制成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讲解,其教学效果就特别理想。再如讲授水产养殖,教学鱼的种类鉴别、鱼的生活习性等内容时,可将装有鱼的器皿放在投影仪上打出,展示给学生清晰放大的活的标本。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展示电器构造

在家电维修专业教学和培训中,常常需要对各种电器进行拆装,一来认识它的结构,二来分析它的原理,为正确维修打下基础。但有的电器拆装比较麻烦,各个部分分辩率可见度小,造成有些部件难以被观察,也很难使学生掌握。如在讲授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内部结构时,可将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的内部结构制成复合投影片,投影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公务员之家

五、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问题。尽管有些教学难点可能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篇7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农学;毕业论文;改革路径

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学类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对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使培养出来的农科人才与当今社会需求高度匹配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也是新时代农业高校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2]。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农学类专业是该校传统优势学科,学校高度重视农学类专业的提升改造工作。同样,农学类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试验操作和论文撰写等工作,论文进展的每一步都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毕业论文工作开展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毕业论文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本科生的专业水准,是增强应用型高校农学类本科生培养水平和能力的关键。

1毕业论文在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1毕业论文是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的重要载体。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引擎”,具有恒久作用力。同样,培养专业兴趣也是学好一个专业最有效的途径,而专业素养的形成也是个人发展潜能的重要支撑[3]。学生只有对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本科生要想取得专业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就是早日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参与创新性研究,这样在实验室的“熏陶”下才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做到“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学生在开展科学研究、完成毕业论文课题的同时,会有更多机会与导师和同学交流探讨,从而逐步加深和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调整方向,找到自己的精准“兴趣点”。高水平科学研究是一所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部级创新平台、省校重点实验室在每个高校都被打造成“亮点”,这就为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所处年龄段恰好是创新活力最旺盛的阶段,部分同学可能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对农业科研产生强烈的兴趣,更加坚定了考研深造的志向,也有部分同学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毕业论文实习,加深了对农科相关企业的熟悉度,为毕业以后从事农学类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毕业论文实习的有力推进和实施,都将对学生专业兴趣和良好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2毕业论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农学类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毕业论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往往是本科生印象最深刻、掌握最全面的一部分内容。一般来说,农科专业本科生所选择的学科分支开展毕业论文实习,大多也就决定了该生以后的考研方向、就业路径乃至人生道路的选择。农学类本科专业学习科目较多,包括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蔬菜学、果树学、茶学、花卉学以及植物营养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等分支方向,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但是,学生在增加了选择性的同时,也增添了盲目性。笔者通过系统调查发现,虽然学生主修的科目比较广泛,但掌握得都比较肤浅,对以后的就业深造、参加工作等的支撑作用较小。当今许多农科生从未系统了解过“土地”“农作物”“果树”“蔬菜”“肥料”“病虫”等概念。由于缺乏实践训练,他们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不能完全掌握,对农业概况一知半解的学生较多。因此,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毕业论文实习阶段成为本科生加大专业学习力度、“近距离”感知专业、明确用功方向和增强实践的“黄金期”。毕业论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农学类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

2毕业论文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毕业论文改革顺应了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态势。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当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其人才的需求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当今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生产革新和专业分支的政策理论的前沿信息,使其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和创造力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培养既懂理论又接地气的“一懂两爱”人才成为迫切需求[4]。地方应用型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借机“弯道发展”,顺应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态势,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诉求,更加重视毕业论文在“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国家对农业的发展要求[5]。2.2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快毕业论文改革。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学生个体差异性愈加明显,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实行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朝向订单式、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更是学校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根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分类培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7]。因此,毕业论文的改革也要紧扣学生分类培养的总体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革,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所需。2.3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加快改革。以往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以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课题,然后布置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方案开展试验,不因学生的创新特质不同而设置变化的研究课题,这就导致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毕业论文考核方式也是千篇一律,对学生缺乏过程考核。由于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课题,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有的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试验态度不端正、投入时间不足;有的学生试验方法不能掌握完全,不明缘由;有的学生只会盲目操作试验,不会处理数据。这些弊端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下滑[8]。因此,毕业论文设计也应“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毕业论文选题,根据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意向有区别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考核工作。

3毕业论文改革的举措

近年来,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相关专业开展了毕业论文的改革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可行的毕业论文改革实施方案,最终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改革获益。3.1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选题。3.1.1加大动员宣传,让学生充分认知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学生管理部门要利用大一入学教育这一关键环节,开展有声有色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帮助新生理清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将毕业论文实习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是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充分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和论文写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要让学生系统了解并熟悉农学学科门类所有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让学生早日充分理解各个学科的涵盖范围,尤其是各个二级学科的特点和全国的优势学科,明确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开展范围,拓展学生的成才领域,让学生早日确立奋斗目标。3.1.2帮助学生端正毕业论文实习态度,早日确立“兴趣点”。学校要时刻注重激发学生“学农爱农、学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意识,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和学好专业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在实习正式开始前,首先要解决一个“总开关”的问题,让实习学生彻底搞清楚“为什么上大学”“上大学学什么”“大学毕业之后能干什么”以及“我为什么需要做毕业论文”“做论文是为了什么”等问题。学生只有思想“开化”了,才能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也为因材施教、因材设计毕业论文做好基础性工作。3.1.3建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制。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加强单位指导教师科研方向的宣传工作,建立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制,在双向选择方法上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让学生理解选择好毕业论文导师的重要作用。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早做盘算和设计,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充分做到选题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展开,同时指导教师也要认真研判学生的发展动向,对部分学生出现的“钻牛角尖”而不能自拔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纠偏,确保学生的大学四年主次分明,过得紧张而又充实。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自主选择指导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坚持让学生自己抉择,一旦确立好指导教师,就要以“蹄急步稳”的精神状态开展毕业论文实习工作。3.2重新确立毕业论文实习最佳开始时间。目前,一般地方农业高校的毕业论文实习开始时间大致为大三下学期,由于农学类学生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作物,作物的生长周期一般较长,如果按照老套路,学生来不及沉下心来做试验,就要准备考研或找工作等,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非常不利。笔者通过连续8年指导农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地方应用型高校大二阶段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要超过大三、大四年级的同学,实习态度也更加端正,完成试验任务的执行力更强,在大二阶段养成的良好科学研究习惯也可以有效延伸至大三和大四阶段。因此,将毕业论文开始的时间适当提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钱兵[9]认为引入科研导师制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出从大一年级就开始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专业书籍等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大二阶段开始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要想把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就要尽早谋划。结合农学类专业实际,学生可以从大二上学期末进入“导师和学生双选阶段”,某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选择毕业论文导师,从而使学生有充足的毕业论文准备时间来查阅文献,熟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以及试验方法,制订好毕业论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出详细的试验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与实验室高年级的同学“结对子”,互帮互学,最终实现毕业论文实习工作的良性循环。3.3根据学生发展动向和创新特点,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培育“四型人才”。根据学生本身的发展需求和创新特质,可以将毕业论文实习学生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拔尖型”“创新型”“复合专业型”和“专业技术型”,称为“四型人才”[10]。通过毕业论文实习分类,不同发展意向和创新特质的学生参与到不同毕业论文实习任务中,以充分调动不同类型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3.1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发现拔尖人才。要善于发现和选拔对农学类专业领域有非常大的兴趣和专业技能突出、志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学生,支持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探索,自己选定研究方向和制定个性化试验方案,让学生自己设计毕业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审核,支持学生大胆试验,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闯敢试精神。在此基础上,支持学生本人独自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完成课题任务,从而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3.3.2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有继续深造意向的学生,从大二阶段开始,引导其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强化科研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论文实习过程中,引导其尽早选定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强化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为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3.3.3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需要知识多元、能力复合,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可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产学研创新基地的作用,与校外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创新基地等单位的共同管理下完成毕业论文。3.3.4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培养专业型人才。这一部分学生对农学类专业具有浓厚兴趣,愿意在农科所面向的行业领域直接就业,可以着力强化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在未来相应行业中担当技术骨干的应用型人才。这一部分学生在大三学年就可以不定时到企业内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毕业论文实习工作。3.4改革毕业论文考核方式。3.4.1传统毕业论文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传统毕业论文流程缺乏有效监督,致使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存在侥幸心理,实习态度不认真,不踏实肯干,最终导致毕业论文实习目的没有达到,学生也没有学到真本领。针对以上问题,毕业论文改革要打破陈规,注重过程考核,严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审查和毕业论文答辩考核。3.4.2注重过程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考核。通过强化过程考核,使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刚性约束加大。开题要做好文献综述,综述没有得到指导教师的批准,不准开题,如期开展期中检查;要求学生做试验严格记录,不论是正面结果还是负面结果都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以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之心。对于创新特质较强的同学,要及时与其讨论论文进展情况,鼓励其进行自由探索;对于计划继续考研深造具有一般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尽早帮助其确立研究方向,选定研究课题,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帮助其进行分析,以确保毕业论文试验的顺利进行;对于以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要及时与产学研共建单位衔接,形成人才共育共管、多管齐下的局面,最终培养出知识结构优、实践和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农科人才。毕业论文最终的答辩工作是一项常规工作,但要常做常新,以锻炼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和答辩胆识为首要任务。答辩时重点审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所做课题的把握程度、答辩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所提问题的反应,最终给出答辩成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考核,使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都有所提高。

4结语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篇8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技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9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篇9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年9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2009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2009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2010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农学专业技能范文篇10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2009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