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市场特点十篇

时间:2024-04-18 18:00:41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1

内蒙古历史文化悠久,有积淀深厚的红山文化、蒙元文化、辽文化等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美丽,草原、沙漠、温泉、森林等北国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浓郁,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现代经济发展造就的旅游城市及不断发展的边境口岸等构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为内蒙古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内蒙古采取诸多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以带动区域内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但是在国内旅游发展等方面仍处于全国倒数的位置。本文从培育内蒙古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从市场定位、精品带动战略、旅游集团的组建及创新方面,阐述了提升市场吸引力、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策略。

一、明确市场定位,增强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吸

引力

旅游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特别是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争夺客源、不断开拓客源市场已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的焦点。旅游供给市场与旅游需求市场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旅游需求就没有旅游供给的存在,反之亦然;它直接体现为在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从国内客源市场来看,国内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增长速度快。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总量一直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2000~2012年年均增长率为18.4%,高于全国15%的平均增长率。从内蒙古国内旅游者占全国国内旅游者的比重来看,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表明内蒙古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内蒙古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吸引更多的潜在旅游者。

针对目前内蒙古国内旅游市场现状,考虑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精品线路逐步推向市场等因素,未来区内市场是内蒙古旅游市场的基础市场;但是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总体的出区旅游能力较低,因此,自治区内市场基本属于近距离的大众旅游市场。从长远发展来看,内蒙古本地市场仍然是自治区国内旅游市场的主体,旅游产品需求指向正在由观光向城郊休闲度假、观光、商务、会议旅游等产品转换。如果在开发线路产品时,组合周边地区特色旅游产品,构成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就能够更好地提升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从国际客源市场来看,接待海外游客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主体市场。近年来,内蒙古接待海外游客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2001~2010年内蒙古接待海外旅游者年均增长速度为26%,远远高于同期国内旅游者19%的平均增长速度。从绝对数来看,历年来内蒙古接待海外游客占第一位的是外国人,第二位是台湾同胞,第三位是港澳同胞,最后是华侨。从客源国来分析,内蒙古外国旅游者主要来自蒙古、俄罗斯、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内蒙古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悠久绚烂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富有传奇色彩的宗教文化为旅游者获得特殊旅游经历提供了基本素材;特别是要通过加强与周边热点旅游区域的线路产品组合营销,培育和拓展这一客源市场。

二、实施旅游精品带动战略,提升旅游产品竞

争力

内蒙古自治区立足旅游资源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快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步伐,草原旅游、沙漠旅游、边境旅游、民俗旅游已成为内蒙古较为成熟的主体旅游产品;森林旅游、冰雪旅游、文物考古旅游、温泉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工农牧业旅游、红色旅游、自驾车旅游发展迅速,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但是,从旅游产品开发的水平来看,目前的主打品牌以粗放开发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为主;旅游区建设则呈现无秩序竞争、低档次数量扩张的局面。对重点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建设依旧缺乏足够的重视。草原、沙漠或水域旅游产品都是以蒙古族风情为主,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整体以观光为主,缺乏参与性强的康体休闲项目,没有形成大型的、规模化的、能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的拳头度假产品。冰雪旅游、召庙、王府、古都遗址、历史遗迹、现代工业与城市建设等人文景观基本上处于待开发状态。同时,旅游季节性明显,产品经营不连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内蒙古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一年的五月到十月份,这使旅游产品经营在旺季供不应求,对特色产品的开发与创新需求不足。在淡季时,绝大多数旅游产品经营进入“假期”,产品、设备闲置,经营成本提高,从而也大大增加了提升原有旅游产品特色、高立意、高水平开发旅游新产品的成本。

实施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就是以旅游游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在突出各类型旅游产品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深层开发和创新,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特色,优化旅游产品,形成具有观赏性、特殊性、参与性和文化内涵丰富的区域旅游拳头产品,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从而带动全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内蒙古实施旅游精品带动战略的总体思路应当是:突出草原生态、民族文化两个主题,重点建设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赤峰和呼―包―东四个旅游精品区,优先开发草原旅游、沙漠旅游、民俗旅游、文化考古旅游、边境旅游和冰雪旅游等六大主题产品,加快培育由北京为起点至四个重点旅游精品区的四条精品旅游

线路。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2

【关键词】方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山西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的腹部,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其境内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有35处,其中北武当山号称三晋第一名山,为中国着名的道教圣地、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庞泉沟(与交城共有)为部级自然保护区。然而,由于交通、经济、观念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山西方山仍旧“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根据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资源的分布特点,对其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加以研究,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保证其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结构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来看,一般可将某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划分为国内客源市场和海外市场两大部分。但是,目前山西方山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没有海外游客(仅86人,数据来源:山西方山县文物旅游局),故本文仅对其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加以研究。从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对方山县的客源市场加以研究,有助于总结其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为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其旅游产品的市场促销,为其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二、山西方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特点

(一)国内客源市场相对集中,旅游经营稳定性差

表1给出了2004年方山县的国内客源构成情况,从该表可以看出:

1.方山县的游客主要为国内游客,其客源市场并没有完全覆盖全国(目前,还没有来自贵州、上海、青海等省的游客);

2.方山县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内,占其游客总数的71.27%,说明方山县的游客以省内游客为主;

3.省内客源主要集中在太原,占51.22%,其次为吕梁市,占21.99%。

三、结论与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山西方山县国内客源市场相对集中,旅游经营的稳定性差,在经营与开发过程中容易受到客源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不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客源吸引半径相对较小,旅游吸引力不够,难以吸引其它省份的游客前来旅游;旅游的可进入性相对较差,不利于游客进入。

鉴于此,方山县近期应以宗教朝拜和道教文化旅游为主,将核心市场、国内一级市场,尤其是以山西省内的县市(太原市和吕梁市)作为优先开发市场,逐步向二级市场、三级市场扩展和延伸。在中远期应稳定一级市场,加大二级市场的宣传攻势,争取在几年内使来自二级市场的游客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以增加旅游收入,最终开发三级市场的旅游潜力,提升方山县旅游业在省内的旅游地位,进而在国内外打出自己的品牌。具体发展策略如下:

(一)突出道教文化,创建中国道教博物馆

方山县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在于:北武当山道教文化的渊源历史。

北武当山部级风景名胜区,其主要文化积淀是源远流长的宗教(道教)文化。这里曾是轩辕黄帝的行宫、大禹治水的起点,大禹敕封其父鲧为水神(玄武神或者真武神)的地方,姜子牙(姜太公)祖先受封之地(梁山、骨脊山)、赤松子炼丹之处、春秋鬼谷子隐居之处(鬼谷子曾隐居武当山云峰观)【6】。应创建中国道教博物馆,将道教文化做大做强,在国内外打出自己的品牌,形成一定的吸引力,提升北武当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繁荣旅游经济。

(二)重视和坚持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旅游——即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依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充分考虑接待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传统价值的保持等。按照旅游可持续规定,旅游可持续发展要达到5个目标,即: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方山县的旅游开发应严格按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能走上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

(三)优化组合旅游产品

方山县旅游产品突出的特色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山、水、林、草,即北武当山、赫赫岩山(孝文山)、南阳沟、北川河和东部的山林、草原区,包括南阳山林场、真武山林场、东会林场(地跨岚县)、阳圪台林场、胡堡林场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方山县部分)、云顶山高山草甸。

方山县人文旅游资源的突出特色是:南北朝时代的刘渊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割据政权(汉、前赵),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这是方山县旅游资源的亮点和特色。

应对其旅游产品加以优化组合,合理布局,大力推进宗教朝拜和道教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和健身康体旅游、名人故里和寻根问祖旅游、生态观光和陶冶情操旅游,从而极大地体现、发挥方山旅游资源的功能潜力。

(四)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差异性和相似性

方山县旅游资源体现为三分的态势:东部高山森林,中部谷地平川,西南部黄土高原。方山县东部高山景观和森林旅游资源为主要特色,同时人文旅游资源具有部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方山县东部的高山景观和森林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是:古老的太古代变质岩系北武当山群和早古生代砂岩、碳酸盐岩为基岩,山势高峻,林木茂盛,植被发育良好,且有高山草甸;西部则以典型黄土丘陵地貌类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特色体现为黄土塬(垣)梁、峁、沟、谷、涧、峪,人文景观;中部为北川河河谷地带。应开发森林探秘、黄土塬探奇、峡谷探险,高山草原观光,现代农业科技园观光等方面的旅游项目,开展高山草甸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深林峡谷生态旅游、黄土高原生态旅游等活动,也可以开展登山探险、岩壁攀岩为特色的专项生态旅游产品,并将其作为方山县近期、中期、远期的主要旅游产品之一,吸引省内旅游市场、部分国内和海外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等.城市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陆林.论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J].人文地理,1989,4(2).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3

1体育旅游的概念及特征

1.1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

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体育旅游以体育活动来进行规划、设计相关的旅游产品,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使其在参加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体验体育和旅游的双重乐趣。体育旅游主要以体育为载体,融合了体育和旅游的特点,是当代旅游产品系列中的一种重要分支,可以让消费者愉悦身心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是一种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活动方式。因此,体育旅游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体育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制定详细的体育旅游计划,并通过实行和协调各项体育旅游活动,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有效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使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获利的双重目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实施部门主要为旅游局、体育局等宏观管理职能部门。

1.2体育旅游的特征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体育和旅游特点的特殊旅游形式,不仅具备旅游的审美性、流动性和异地性等特点,而且还具备体育所独有的参与性、健身性和挑战性等特点。传统的旅游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般仅限于一次的旅游观光,而体育旅游却具有重复旅游的特点,旅游爱好者会基于对体育项目的热爱而会多次去同一个旅游地点参加体育运动或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旅游的产品是参与性很强的体育项目,体育参与者或爱好者通过体育活动得到更多的旅游乐趣。一般来说,体育旅游项目要求参与者具备较强的技能,或者观看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样就增加了体育旅游的专业性。而对于一些特殊的旅游项目,如蹦极、攀岩等,还需要参与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总之,体育旅游是一项促进旅游者身心健康的旅游项目,能够使旅游爱好者在娱乐中锻炼身体。

2河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意义

河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依太行山,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与河南为邻。河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这些成为河北省开展体育旅游事业的天然资源。河北省是一个跨纬度较大的省域,因此各个区域有着不同的地貌和气候。如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利于开展冰雪运动,东南部地区气候比较温润,利于开展水上运动,而且众多的山脉也可以用于开展攀岩等运动。同时,河北省还有很多民俗体育,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等。这些天然的资源和传统的运动,都是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要素,对国内外旅游者形成很大吸引力。今年来,省委、省政府开始重视对河北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如2007年3月,河北省旅游局联合北京市旅游局签署了打造京津冀都市旅游经济圈的协议,对推动河北省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传统旅游业一样,体育旅游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具有带动力强、投入产出比高、就业乘数大的优点。体育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拓宽就业渠道,增加人民收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作用。河北省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京津环绕,与渤海相邻,交通的便利使得河北省逐渐成为消费集聚区。随着省政府将发展旅游事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河北省的旅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2008年奥运会,河北秦皇岛作为其中的一个参赛城市,对河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和其他旅游产业城市相比,河北省的体育旅游规模、发展速度、管理体制以及企业运作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体育旅游事业对河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还没有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加大对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对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河北省体育旅游的市场营销是发展体育旅游事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3河北省体育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3.1体育旅游的营销手段较单一

体育旅游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旅游产品的新型旅游类型,因此其营销手段也应该体现更多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应该从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来加以变化。然而,河北省现有的体育营销手段却仍局限于传统的营销模式,不仅营销方式单一,而且还缺乏创新,往往是一种对别人模式的照搬。如关于大型节假日中举办的体育旅游项目,其营销手段并没有体现河北省独特、鲜明的体育旅游特色,而仅仅是使用了一些“纾解心情“”、放松压力”等词语,使得这些体育旅游项目未能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旅游感觉,失去了体育旅游本身所应该有的体育与旅游的双重吸引力,进而影响对旅游地的营销效果。

3.2发展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整体实力不足

与其他省份相比,虽然河北省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但是却存在思想、观念等问题的制约,未能将有利的资源转换为体育旅游优势,从而导致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缓慢,且远远落后于一些体育旅游产业发达省份。河北省体育旅游发展落后的原因最终归结于市场营销的推广不足,未能对河北省的体育旅游营销进行深层次的推广。如河北省体育旅游的资源分布呈现分散特点,旅游效率相对较低,且各个景区的开发规模也较小,没有对旅游产品进行文化层次的开发,使得产品链缺乏深度。又如,对于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老景点、老品牌体育旅游项目,未能对其进行产品价值的深度挖掘,忽视了高端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未能实现旅游价值的重复利用。

3.3缺乏足够的体育旅游专项资金

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大量的对外宣传力度,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河北省的体育旅游事业存在管理体制单一的问题,导致体育旅游融资途径偏少,一般仅限于每年财政的投入。然而,这份在旅游管理、开发和营销方面的投入相对来说也是偏少的,对河北省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如基础服务设施未能做到达标,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等。

4提高河北省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效果的对策

4.1采取多种体育旅游宣传手段

发展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河北省旅游局需要采取多种宣传手段,通过扩大宣传的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对于体育旅游的宣传,可以综合利用当前的传播媒体,如有影响力的省级和中央级电视台、报刊以及国内外知名网站等进行大量宣传。而且,也可以主动创造一些宣传条件,如设立专门的旅游宣传促销窗口、与国家驻外办事处进行紧密合作、利用包机、专列等运输方式组织客源等。做好体育旅游的宣传离不开前期的策划、组织和包装等活动,这些就需要找准营销点,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本地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活动,将那些根据消费者需求精心设计出的体育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各旅游单位也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旅游交易会,通过学习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来提高本省、地区的经营能力。

4.2注重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联动发展

河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将体育、旅游和文化进行结合,实现体育旅游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河北省体育旅游时,要融入文化和时尚的元素,让文化提升体育旅游的价值。作为服务性行业,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服务。创造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实现河北省旅游、交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将大地、城关和绿地进行有机融合,创造出发展的新内涵,使体育旅游事业融入生态环境的发展中。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旅游项目

随着当前国内“十一”黄金周的推行,旅游行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受假期时长的限制,相邻城市的体育旅游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上海曾对此做过一次专项调查,得出在短假期内,消费者偏向选择短线的体育旅游,且更倾向于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助式旅游。根据当前的体育旅游市场特点,河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以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广能凸显区域优势的特色、精品旅游项目,如滑雪、武术杂技、长城徒步、观鸟、滨海等。并针对这些体育旅游项目设计专项短线旅游路线,如冀北冰雪体育游;冀东南武术民俗体育游;长城健身游;冀北冀东南的观鸟游和冀东滨海体育游等。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旅游的宣传,提高国民对体育健身的意识。通过宣传体育旅游这种新式的旅游方式,增强人民对体育旅游的了解,增加体育旅游对他们的吸引力。

4.4注重国内外体育市场的均衡发展

河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河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优势,因此,不仅要发展京津两地的体育旅游市场,还要加大在国外市场的促销和宣传力度,将发展的眼光对准国外市场,形成以省内和京津为主要客源、以周边和外省为补充、以国外为增长点的市场发展模式。伴随体育旅游市场逐渐走向买方市场,产品的市场竞争也逐渐增大,体育旅游的市场营销目标也转向重点目标市场和多元市场。基于对河北本身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的分析,河北体育旅游应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在国内开展以“河北人游河北”为宣传主题,做好假日体育旅游。同时,也要注重对周边国外市场的开发,如开发日本、俄罗斯等地的客源。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4

10月23日到10月28日,江津市旅游局、四面山管理委员会机关、单位、村(居)共27人赴华东五市进行旅游考察。在6天时间里先后参观考察了杭州、无锡、苏州、上海和南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受颇多、收获很大,触动很深。

一、华东五市旅游发展的概况

华东五市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是江南鱼米之乡,山清水秀之处,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华东五市(苏州,无锡,南京,杭州,上海)这条旅游线将都市风光线与名山名水融为一体,是集风景名胜游,文物古迹游、佛教文化游为一线。华东五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发展,作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助推器。

1998年10月,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作为54家全国第一批申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的城市,经国家旅游局考核、检查、验收,同时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且在考核得分上位居全国前列。近几年来,华东五市先后确定了大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思路,在旅游产业定位、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市场管理、市场促销等方面摸索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2002年,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旅游总收入分别是1182、294.3、198、220.4、150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21.8%、16.5%、9.5%、17%、9.4%。近年来,华东五市旅游收入又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江津市旅游经济总量小,旅游产业规模虽得到一定发展,但旅游经济总量还很小,只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4%。

江津要在新一轮的发展潮中,寻求经济发展新的突破点,在打造渝川黔旅游“金三角”这艘“生态航母”中发挥好龙头作用,更要发挥“拿来主义”的精神,科学地借鉴华东五市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把我市的旅游业做强做大,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加快实现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

二、华东五市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我们可用七句话来概括华东五市旅游的经验:自然风光优美是前提、思想观念更新是基础、景区特点鲜明是关键、旅游市场规范是重点、管理体制科学是难点、文化底缊深厚是核心、科学技术支撑是动力(如上海)。

(一)在产业定位上确立了发展大旅游的思想。

南京市的旅游产业定位于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无锡市则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中的重点支柱产业;苏州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上海市定位是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杭州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各市在城市定位上,突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无锡市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通枢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杭州市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上海市是“西太平洋沿岸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二)在城市规划上体现了大旅游的发展思路。

华东五市坚持城市规划与大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大旅游发展规划因素,以保护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南京市政府成立的“市旅游指导委员会”下设“旅游规划委员会”。该委定期会同计委、规划等部门对旅游项目论证审批;上海市形成了“旅委”与计委、规划部门集中审定表决旅游改扩建项目的议事制度;苏州市在旅游立法中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应当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旅游发展规划审核同意后,再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并规定县级市、区的旅游建设项目应当报苏州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时,苏州市政府在建设发展中,为保护苏州古城及古典园林风貌,作出保留旧城区、建设新城区和工业园区的决定,使苏州古城、古典园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保护,使苏州旅游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杭州市政府也明确提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坚持“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必须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在市场管理上实施了依法综合治理的措施。

华东五市认为建立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是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旅游主管部门采用联合公安、工商、市政等部门综合执法等形式,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取得明显成效。南京市旅游指导委员会下设“旅游管理委员会”,其职能就是负责协调公安、工商、市政等部门,对旅游市场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综合治理;无锡市政府针对日趋升温的“一日游”市场,专门颁布了《无锡“一日游”公告》,并责成各景区(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对景区点及周边环境进行严格管理,依法整治;杭州市建立“一日游”经营活动专项审批制度,有力地维护了当地旅游市场秩序。

(四)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形成了社会办旅游的局面。

杭州市在景区点的建设上,市政府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倡导内资外资、国有民营一起上,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扶持。三年内就共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宋城(有天灯节,宋城歌舞演出等)、未来世界等一批文化品位高、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新景区,打造了“层层叠叠山、弯弯曲曲路、高高低低树、叮叮当当泉”的特色,形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苏州全市60多家星级宾馆,有90%都是利用外资、吸收内资兴建的,社会资金在旅游饭店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苏仅灵山寺一个景点,就投入了2个多亿进行着力打造。“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的秦淮河,由于历史的变迁,昔日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夫子庙恢复了“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的繁华景象。

(五)在旅游产品上突出地方特色创名优品牌。

华东五市在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中充分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包装旅游、包装城市。充分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全力打好了白居易,坡,白娘子传奇等文化品牌,其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为其增色不少。乌镇水乡古镇凭借水阁而天下闻名。南京市政府依托“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利用国际互联网、中央电视台1—7频道等各大媒体,隆重推出“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的花车巡游驶进了上海滩,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培育和发展当地饮食文化,使秦淮河美食文化形成南京旅游的一大特色。苏州向世界推销“三古一湖”(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太湖),在住、食、购上充分展示吴文化的特色,即住——古典园林饭店,食——吴越菜,购——苏州工艺品、苏绣等,同时,举办国际“苏州丝绸节”推销苏州旅游;无锡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推出中国第一桥——江阴长江大桥、神州第一佛——灵山大佛、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太湖第一渚——鼋头渚;上海着重推介都市旅游(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购物);杭州以“三江两湖”树立杭州旅游形象。夫子庙、“闻钟声,烦恼清,智能长,菩提生”的寒山寺、“夫妇归田隐居”的藕园等无不如此。通过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形象包装,使华东五市旅游形象充满个性化,城市充满个性化。近几年来,华东五市海外旅游者人数、创汇收入连年攀升。

(六)在政府主导上给予政策扶持。

上海市政府为发展都市旅游,建立旅游“两委体制”,采取征收旅游企业旅游附加税的政策,保证上海旅游发展基金,同时,市财政每年拨款5000万元,用于上海旅游促销;南京市政府从第三产业发展基金中列支1000万元每年递增15%用于发展南京旅游业;杭州市政府制定了按全市饭店利润的10%征收旅游附加税的制度,每年征收1300万元作为旅游发展基金;苏州市每年旅游市场促销费为500多万元。

(七)在城市环境建设与治理上为大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华东五市旅游业发展得益于基础环境建设与治理。上海市政府为开辟“黄浦江夜游”旅游项目,动用巨额资金搬迁上海外滩所有货运、军用码头;南京市政府近年来改造了60多条道路,实现绿、亮、洁、美,投入4000多万元治理秦淮河、玄武湖;无锡市政府近年来投入巨资改造、扩建通往景区点道路50多条。此外,在城市的建设上,着眼于树立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与国际接轨,在旧城改造和建设中,考虑了盲人和残疾人的设施建设,也考虑国内国外游客方便,设立了中英文对照指示方向的路牌等。华东五市从抓城市环境建设、治理城市环境入手,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增强了城市旅游的可进入性,有力保证了大旅游的发展。

近几年来,华东五市海内外旅游者人数、创汇收入连年攀升。对比之下,江津旅游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地方特色不突出,“吃、住、行”要素所占比重较大,“游、购、娱”结构不尽合理。游客构成单一,周边游热,国内游冷,国际游几乎空白。

三、华东五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景点的环保和水质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如雨花台的环境不够优美,乌镇和藕园的水质存在污染问题。

二是部分景点存在幽默式的“宰客”。我们到达乌镇时,在外买矿泉水,一瓶一元钱,一件24瓶要24元,买3件却要75元,而且是要买就买,不买就算了。

四、江津市旅游发展的差距及原因

(一)城市打造缺乏个性。

旅游业是以城市形象、城市特色为品牌。城市形象建设是发展旅游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旅游业建设重在突出城市的个性。比如,苏州是以古典园林为标志、千年古城为依托、吴文化为内涵突出城市的个性化,以此定位城市形象。

江津旅游资源丰富,是重庆旅游资源大市之一。形成了“一山二联三居四园四镇”(“一山”是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二联”是指天下“第一长联”和“第一奇联”;“三居”是指聂帅陈列馆和旧居、陈独秀旧居;“四园”是指大圆洞、云雾山、临峰山、滚子坪省级森林公园;“四镇”是指中山、塘河、石蟆、白沙四大历史文化古镇)的旅游格局,文化旅游异彩纷呈,有开国元勋、有革命志士,更有墨客骚人、“三教”文化,有蜚声中外的“四大文化品牌”等。但由于我们长期没有注意塑造城市的个性,旅游发展缺乏准确定位,旅游资源核心价值不突出,缺乏大策划,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不够,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历史文化景观打造乏力,缺乏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美食购物、文化娱乐、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的旅游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构建我市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创新,把城市建设和帅乡文化融合在一起,用文化包装城市,形成具有帅乡品味的旅游特色。

(二)宣传促销缺乏创新。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江津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今年新华集团入驻四面山投入旅游开发,为四面山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江津乃至重庆的旅游业还是相对滞后。创新的宣传促销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塑造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形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闻名于世。这次我们在途中给江苏的导游提起江津四面山,虽然是部级风景名胜区,但他这个“老导游”也没听说过。四面山在成渝两地之外为什么会“寂寂无名”呢?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创意的包装和宣传,没有形成鲜明、独特的形象。因此,要强化宣传、推介、促销意识,用一系列好的创意确立江津的旅游城市形象,同时把江津介绍给外面的世界。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华东旅游业发展快,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基础建设上舍得投入,同时,把旅游投入列为经常性政府支出。如南京市政府从第三产业发展基金中列支1000万元,每年递增15%用于发展南京旅游业。杭州市政府制定了按全市饭店利润的10%征收旅游附加费的制度,每年提取1300万元作为旅游业发展基金。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方都舍得投入资金发掘独特的旅游主题,形成我有人无的旅游项目优势。比如,杭州的茶文化旅游主题和江南水乡文化旅游主题等等。我们江津的旅游业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发掘旅游主题上的投入严重匮乏。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差,同时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旅游大格局。在旅游主题的开发上,四面山过去基本空白,人有我有的项目,我们不精。今年新华集团进驻四面山后,把四面山定位为“丰富多彩、风情万种之山”,主要特点是:千瀑千姿、赤壁丹霞、先巴文化、原始森林。但人无我有的项目,我们没有很好地开发。以部级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和陈独秀旧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和陈独秀旧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天下第一长联”和“天下第一奇联”为代表的楹联文化旅游这些都是江津的独特资源,但至今没有形成独特的旅游主题。

(四)旅游市场很不规范

从华东五市回来,我们烈感受到规范旅游市场,建立行业协会的重要性。目前,四面山正处于旅游市场的培育阶段,失信的事,欺客宰客和相互杀价行为恶化了人际关系,影响了四面山旅游的健康发展。华东五市的旅游产品全是一个价,一致对外,不会给你讲价还价。我们到达乌镇时,在外买矿泉水,一瓶一元钱,一件24瓶要24元,买3件却要75元,而且是要买就买,不买就算了。有点“宰”的味道,但却折射出市场的统一性。反观江津四面山,相互杀价行为比比皆是,恶化了旅游环境和市场。

五、对江津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植一批旅游精品。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以数量扩大为目标的粗放型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向深层次、质量型和内涵丰富型发展。江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江津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但从实际来看,还有很多景点存在功能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如朝源观等,由于缺乏深度开发,内涵不够,而显得平淡无奇。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华东每个城市都有地方氛围浓郁的特产。如杭州西湖龙井茶,无锡酱排骨,南京盐水鸭等无一不让游客心动。江津四面山也有不少土特产,比如老腊肉等,但大都没有在包装上下功夫,没有形成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相联系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品。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二)抓宣传,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促销的广度和深度,树立江津新形象。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和深度,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一个好的商品需要好的推销术,旅游产品更是如此。江津要依托各种活动载体、现代新闻宣传媒体,筹划热点,精心包装,制造轰动效应,刺激旅游消费热点,培育品牌,吸收游客,不断拓展周边客源市场。以四面山的山色风光为依托,精心布局大旅游圈,推出江津旅游的拳头产品。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5

10月23日到10月28日,江津市旅游局、四面山管理委员会机关、单位、村(居)共27人赴华东五市进行旅游考察。在6天时间里先后参观考察了杭州、无锡、苏州、上海和南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受颇多、收获很大,触动很深。

一、华东五市旅游发展的概况

华东五市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是江南鱼米之乡,山清水秀之处,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华东五市(苏州,无锡,南京,杭州,上海)这条旅游线将都市风光线与名山名水融为一体,是集风景名胜游,文物古迹游、佛教文化游为一线。华东五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发展,作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助推器。

1998年10月,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作为54家全国第一批申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的城市,经国家旅游局考核、检查、验收,同时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且在考核得分上位居全国前列。近几年来,华东五市先后确定了大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思路,在旅游产业定位、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市场管理、市场促销等方面摸索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2002年,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旅游总收入分别是1182、294.3、198、220.4、150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21.8%、16.5%、9.5%、17%、9.4%。近年来,华东五市旅游收入又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江津市旅游经济总量小,旅游产业规模虽得到一定发展,但旅游经济总量还很小,只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4%。

江津要在新一轮的发展潮中,寻求经济发展新的突破点,在打造渝川黔旅游“金三角”这艘“生态航母”中发挥好龙头作用,更要发挥“拿来主义”的精神,科学地借鉴华东五市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把我市的旅游业做强做大,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加快实现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

二、华东五市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我们可用七句话来概括华东五市旅游的经验:自然风光优美是前提、思想观念更新是基础、景区特点鲜明是关键、旅游市场规范是重点、管理体制科学是难点、文化底缊深厚是核心、科学技术支撑是动力(如上海)。

(一)在产业定位上确立了发展大旅游的思想。

南京市的旅游产业定位于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无锡市则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中的重点支柱产业;苏州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上海市定位是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杭州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各市在城市定位上,突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无锡市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通枢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杭州市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上海市是“西太平洋沿岸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二)在城市规划上体现了大旅游的发展思路。

华东五市坚持城市规划与大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大旅游发展规划因素,以保护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南京市政府成立的“市旅游指导委员会”下设“旅游规划委员会”。该委定期会同计委、规划等部门对旅游项目论证审批;上海市形成了“旅委”与计委、规划部门集中审定表决旅游改扩建项目的议事制度;苏州市在旅游立法中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应当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旅游发展规划审核同意后,再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并规定县级市、区的旅游建设项目应当报苏州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时,苏州市政府在建设发展中,为保护苏州古城及古典园林风貌,作出保留旧城区、建设新城区和工业园区的决定,使苏州古城、古典园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保护,使苏州旅游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杭州市政府也明确提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坚持“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必须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在市场管理上实施了依法综合治理的措施。

华东五市认为建立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是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旅游主管部门采用联合公安、工商、市政等部门综合执法等形式,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取得明显成效。南京市旅游指导委员会下设“旅游管理委员会”,其职能就是负责协调公安、工商、市政等部门,对旅游市场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综合治理;无锡市政府针对日趋升温的“一日游”市场,专门颁布了《无锡“一日游”公告》,并责成各景区(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对景区点及周边环境进行严格管理,依法整治;杭州市建立“一日游”经营活动专项审批制度,有力地维护了当地旅游市场秩序。

(四)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形成了社会办旅游的局面。

杭州市在景区点的建设上,市政府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倡导内资外资、国有民营一起上,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扶持。三年内就共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宋城(有天灯节,宋城歌舞演出等)、未来世界等一批文化品位高、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新景区,打造了“层层叠叠山、弯弯曲曲路、高高低低树、叮叮当当泉”的特色,形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苏州全市60多家星级宾馆,有90%都是利用外资、吸收内资兴建的,社会资金在旅游饭店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苏仅灵山寺一个景点,就投入了2个多亿进行着力打造。“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的秦淮河,由于历史的变迁,昔日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夫子庙恢复了“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的繁华景象。

(五)在旅游产品上突出地方特色创名优品牌。

华东五市在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中充分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包装旅游、包装城市。充分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全力打好了白居易,坡,白娘子传奇等文化品牌,其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为其增色不少。乌镇水乡古镇凭借水阁而天下闻名。南京市政府依托“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利用国际互联网、中央电视台1—7频道等各大媒体,隆重推出“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的花车巡游驶进了上海滩,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培育和发展当地饮食文化,使秦淮河美食文化形成南京旅游的一大特色。苏州向世界推销“三古一湖”(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太湖),在住、食、购上充分展示吴文化的特色,即住——古典园林饭店,食——吴越菜,购——苏州工艺品、苏绣等,同时,举办国际“苏州丝绸节”推销苏州旅游;无锡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推出中国第一桥——江阴长江大桥、神州第一佛——灵山大佛、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太湖第一渚——鼋头渚;上海着重推介都市旅游(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购物);杭州以“三江两湖”树立杭州旅游形象。夫子庙、“闻钟声,烦恼清,智能长,菩提生”的寒山寺、“夫妇归田隐居”的藕园等无不如此。通过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形象包装,使华东五市旅游形象充满个性化,城市充满个性化。近几年来,华东五市海外旅游者人数、创汇收入连年攀升。

(六)在政府主导上给予政策扶持。

上海市政府为发展都市旅游,建立旅游“两委体制”,采取征收旅游企业旅游附加税的政策,保证上海旅游发展基金,同时,市财政每年拨款5000万元,用于上海旅游促销;南京市政府从第三产业发展基金中列支1000万元每年递增15%用于发展南京旅游业;杭州市政府制定了按全市饭店利润的10%征收旅游附加税的制度,每年征收1300万元作为旅游发展基金;苏州市每年旅游市场促销费为500多万元。

(七)在城市环境建设与治理上为大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华东五市旅游业发展得益于基础环境建设与治理。上海市政府为开辟“黄浦江夜游”旅游项目,动用巨额资金搬迁上海外滩所有货运、军用码头;南京市政府近年来改造了60多条道路,实现绿、亮、洁、美,投入4000多万元治理秦淮河、玄武湖;无锡市政府近年来投入巨资改造、扩建通往景区点道路50多条。此外,在城市的建设上,着眼于树立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与国际接轨,在旧城改造和建设中,考虑了盲人和残疾人的设施建设,也考虑国内国外游客方便,设立了中英文对照指示方向的路牌等。华东五市从抓城市环境建设、治理城市环境入手,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增强了城市旅游的可进入性,有力保证了大旅游的发展。

近几年来,华东五市海内外旅游者人数、创汇收入连年攀升。对比之下,江津旅游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地方特色不突出,“吃、住、行”要素所占比重较大,“游、购、娱”结构不尽合理。游客构成单一,周边游热,国内游冷,国际游几乎空白。

三、华东五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景点的环保和水质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如雨花台的环境不够优美,乌镇和藕园的水质存在污染问题。

二是部分景点存在幽默式的“宰客”。我们到达乌镇时,在外买矿泉水,一瓶一元钱,一件24瓶要24元,买3件却要75元,而且是要买就买,不买就算了。

四、江津市旅游发展的差距及原因

(一)城市打造缺乏个性。

旅游业是以城市形象、城市特色为品牌。城市形象建设是发展旅游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旅游业建设重在突出城市的个性。比如,苏州是以古典园林为标志、千年古城为依托、吴文化为内涵突出城市的个性化,以此定位城市形象。

江津旅游资源丰富,是重庆旅游资源大市之一。形成了“一山二联三居四园四镇”(“一山”是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二联”是指天下“第一长联”和“第一奇联”;“三居”是指聂帅陈列馆和旧居、陈独秀旧居;“四园”是指大圆洞、云雾山、临峰山、滚子坪省级森林公园;“四镇”是指中山、塘河、石蟆、白沙四大历史文化古镇)的旅游格局,文化旅游异彩纷呈,有开国元勋、有革命志士,更有墨客骚人、“三教”文化,有蜚声中外的“四大文化品牌”等。但由于我们长期没有注意塑造城市的个性,旅游发展缺乏准确定位,旅游资源核心价值不突出,缺乏大策划,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不够,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历史文化景观打造乏力,缺乏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美食购物、文化娱乐、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的旅游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构建我市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创新,把城市建设和帅乡文化融合在一起,用文化包装城市,形成具有帅乡品味的旅游特色。

(二)宣传促销缺乏创新。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江津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今年新华集团入驻四面山投入旅游开发,为四面山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江津乃至重庆的旅游业还是相对滞后。创新的宣传促销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塑造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形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闻名于世。这次我们在途中给江苏的导游提起江津四面山,虽然是部级风景名胜区,但他这个“老导游”也没听说过。四面山在成渝两地之外为什么会“寂寂无名”呢?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创意的包装和宣传,没有形成鲜明、独特的形象。因此,要强化宣传、推介、促销意识,用一系列好的创意确立江津的旅游城市形象,同时把江津介绍给外面的世界。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华东旅游业发展快,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基础建设上舍得投入,同时,把旅游投入列为经常性政府支出。如南京市政府从第三产业发展基金中列支1000万元,每年递增15%用于发展南京旅游业。杭州市政府制定了按全市饭店利润的10%征收旅游附加费的制度,每年提取1300万元作为旅游业发展基金。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方都舍得投入资金发掘独特的旅游主题,形成我有人无的旅游项目优势。比如,杭州的茶文化旅游主题和江南水乡文化旅游主题等等。我们江津的旅游业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发掘旅游主题上的投入严重匮乏。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差,同时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旅游大格局。在旅游主题的开发上,四面山过去基本空白,人有我有的项目,我们不精。今年新华集团进驻四面山后,把四面山定位为“丰富多彩、风情万种之山”,主要特点是:千瀑千姿、赤壁丹霞、先巴文化、原始森林。但人无我有的项目,我们没有很好地开发。以部级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和陈独秀旧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和陈独秀旧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天下第一长联”和“天下第一奇联”为代表的楹联文化旅游这些都是江津的独特资源,但至今没有形成独特的旅游主题。

(四)旅游市场很不规范

从华东五市回来,我们烈感受到规范旅游市场,建立行业协会的重要性。目前,四面山正处于旅游市场的培育阶段,失信的事,欺客宰客和相互杀价行为恶化了人际关系,影响了四面山旅游的健康发展。华东五市的旅游产品全是一个价,一致对外,不会给你讲价还价。我们到达乌镇时,在外买矿泉水,一瓶一元钱,一件24瓶要24元,买3件却要75元,而且是要买就买,不买就算了。有点“宰”的味道,但却折射出市场的统一性。反观江津四面山,相互杀价行为比比皆是,恶化了旅游环境和市场。

五、对江津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植一批旅游精品。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以数量扩大为目标的粗放型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向深层次、质量型和内涵丰富型发展。江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江津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但从实际来看,还有很多景点存在功能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如朝源观等,由于缺乏深度开发,内涵不够,而显得平淡无奇。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华东每个城市都有地方氛围浓郁的特产。如杭州西湖龙井茶,无锡酱排骨,南京盐水鸭等无一不让游客心动。江津四面山也有不少土特产,比如老腊肉等,但大都没有在包装上下功夫,没有形成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相联系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品。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二)抓宣传,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促销的广度和深度,树立江津新形象。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和深度,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一个好的商品需要好的推销术,旅游产品更是如此。江津要依托各种活动载体、现代新闻宣传媒体,筹划热点,精心包装,制造轰动效应,刺激旅游消费热点,培育品牌,吸收游客,不断拓展周边客源市场。以四面山的山色风光为依托,精心布局大旅游圈,推出江津旅游的拳头产品。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6

(一)资源分析

江西省森林资源在选择和开发森林旅游地时,主要从知名度、典型性、观赏性、交通情况等几个方面判断。按照森林旅游资源的依附载体,江西省的森林旅游资源分为三种类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二)产品转化

根据江西省森林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旅游发展潮流相结合,全省森林旅游产品主要开发以下七种类型的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动物观赏旅游产品、探险旅游产品、疗养保健旅游产品、驾车旅游产品、科普旅游产品。

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

(一)产品弹性

根据经济学理论,旅游产品需求灵敏度强、扩展性大、季节性明显、在时空上具有集中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旅游产品是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和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大的需求弹性。而在所有的旅游产品当中,选择的旅游项目不同,弹性也是不同的,综合上述分析得出森林旅游较一般产品来弹性较大,而相对于其他非森林旅游形式来说相对较小。所以江西省在进行森林旅游开发时,要利用大众市场的优势,发挥全省森林旅游资源的特色,重点针对中短途客源市场进行创新开发。

(二)产品选择

1、市场的划分。江西省国内旅游市场以近程市场为主,本省游客比重近半,远程市场集中于周边的广东、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广东、江浙沪的大、中城市群体,所以江西省的国内客源市场是以省内近距离客源市场为基础,发达省份的中远距离客源市场为重点的开发格局。国际客源市场以港澳旅游者为主。国外客源市场则以东南亚、日本等传统国际市场为主,近几年也打开了欧美市场和韩国几大新兴市场。

2、森林旅游产品的市场选择。从江西省的客源结构来看,首先要重点针对全省内客源市场,加强短程旅游路线的设计开发,突出景点特色,使森林旅游项目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是针对国内省外的市场,加强观光、度假、主题、探险、疗养保健、科普、驾车旅游等产品的设计开发,力争在国内市场形成反复消费、多次购买的市场体系;最后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进行主题性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

三、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

产品的创新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国家和江西省政府为森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支持。但是江西省在经济、市场软环境和旅游地的旅游交通方面则相对薄弱。因此,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为江西省旅游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其次应改善省内交通网络,要兼顾两个方面,保障旅游地县级及县级以上中心区和旅游景区内交通畅通;最后将森林旅游市场的软环境建立成为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空间,从而激发人们参与江西省森林旅游建设的参与热情。

四、构建江西省森林旅游开发RMP规划模型

(一)一个网络体系

江西省森林旅游力争在近期内基本形成以庐山、井冈山、婺源、三爪仑为龙头,以全省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南昌、九江、景德镇、吉安、赣州、上饶六大旅游城市为中心,以主要交通干线为骨架的森林旅游网络体系。

(二)六大规划区域

1、赣北名川湿地观鸟森林旅游区。以九江为中心,构建庐山-鄱阳湖-柘林湖旅游圈。突出庐山旅游圈的世界文化景观、国际重要湿地和名山、名江、名湖、名城融为一体的特色。

2、南昌休闲度假城郊森林旅游区。以南昌为中心,构建梅岭-滕王阁-八一文化景点旅游圈。突出南昌旅游圈的山、阁与红色文化特色。

3、赣西革命教育观光休闲森林旅游区。以萍乡、宜春、新余为中心,构建以萍乡秋收起义广场-安源纪念馆-武功山-明月山-仙女湖-三爪仑森林公园-温汤旅游圈,出赣西红色革命与休闲旅游产品融为一体的特色。

4、赣东山水宗教森林旅游区。建立以上饶、景德镇、鹰潭和上饶为集散中心,构建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龙虎山旅游圈以及瓷都仙山旅游圈的世界瓷都、道教祖庭和茶乡风情相结合的特色。

5、赣中红色摇篮森林旅游区。以吉安城区为集散中心,构建井冈山-吉安-万安旅游圈。突出大井冈旅游圈的中国革命摇篮和高山美景相结合的特色。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7

本规划时间段为**年至2010年,范围为**市行政区域。

一、**期间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机遇

(一)取得的成就。

**期间,是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期以及由国内旅游为主向国内国际旅游并重的转折期。2001年7月提出的以“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西进”战略成为当前我市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期间,以“旅游西进”战略为统领,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旅游管理体制创新。2001年市政府机构改革,成立了市旅委,建立了旅游商贸系统。市旅委的成立,在全国旅游管理体制上是首创。市旅委作为一个带有协调管理职能的综合性部门,在旅游商贸系统中起到领头作用。新体制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旅游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困扰,从体制上基本理顺了工作关系,形成了发展大**、大旅游、大产业的合力。

“规划共绘”全面完成。**年,**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为今后全市旅游发展和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期末,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和“两江两湖一山一河”(新安江、富春江,西湖、千岛湖,天目山,运河**段)为重点的“规划共绘”工作全面完成。

“交通共建”成就出色。以“一绕、三线、三连、四大接口”为骨架的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基本形成。

国内游和入境游“两轮驱动”,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发展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观光游继续稳步发展;以西湖博览会为龙头的商务会展业初具规模,成功举办了6届西博会,展览规模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年版)研究显示,**期间**会展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九位,竞争力排名列第五位;围绕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目标,以召开**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与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相配套的休闲旅游功能进一步加强。

景区建设成就斐然。自**年开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分期完工,真正实现了“还湖于民”,基本形成了“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年,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首期建成并接待游客;**期间,野生动物世界、万松书院、大明山、山沟沟、龙门古镇、情人谷、九咆界等景区(点)相继建成并对游客开放。据估计,**期间,全市在景区建设上的资金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

旅游业态转型明显。休闲游广受游客亲睐,临安高山度假、建德新安江避暑、淳安千岛湖休闲各具特色;工农业旅游趋旺,桐庐、临安、富阳等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商业特色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商旅互动的局面开始形成;户外运动体验之旅逐渐兴起。

“市场共拓”成效显著。从**年开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年400万元增加至年4000万元;我市承办的**年国内旅游交易会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以日、韩国际市场为重点的国际旅游促销力度显著加大,成效明显,2000年到**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从70.7万人次增加到151.4万人次。

旅游合作广泛深入。我市与众多国际、国内旅游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年邀请PATA组织(亚太旅游组织)来**进行旅游考察,为**国际旅游发展“把脉”;**年,PATA组织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亚太休闲研究中心;我市积极接轨长三角,筹建了长三角旅游高峰论坛;我市与上海、黄山合作打造“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与苏州联手宣传“天堂之旅”。

旅游国际化战略开始实施。旅游产品国际化、促销国际化、服务国际化成为旅游工作的重点;开始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旅游发展由景区(点)建设向目的地建设转变;100个公共资源点转化为国际旅游产品;全市主要景区(点)、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等都完善了中、英、日、韩四语标志系统;实施了金旅一期工程,建成了包括五语种的**旅游网(),为国际游客了解**提供了网络平台;从**年开始,我市与美国普渡大学合作开展了旅游目的地管理人才培训。

旅游立法工作顺利完成。《**市旅游条例》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年1月1日起施行,为规范和促进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产业共兴”局面开始形成。**期间,入境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16.5%,**年达到151.4万人次;旅游创汇年均增长21.3%,**年达到7.6亿美元;国内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7.2%,**年达到326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6.3%,**年达到404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8%,**年达到465亿元人民币。截至**年年底,全市有4A级以上景区16个;星级饭店229家,其中五星级饭店9家,四星级饭店25家,仅**年一年就新增五星级饭店5家;全市已有旅行社338家,比2000年净增153家;**年,全市有10家国内旅行社、8家国际旅行社进入年度全国旅行社“双百强”,总数量分别位居全国城市第二和第三位;全市现有4个专业展览场馆,室内展览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可举办800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展览。“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为我市早日实现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面临的问题。

1.旅游目的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需进一步提高全市旅游管理水平,通过完善相关旅游管理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市场。

2.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观光游览业发展比较成熟并在国内领先,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性的文化项目相对较少,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3.旅游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在欧美等远程国际市场知名度偏低,国内旅游“一轮独大”,入境旅游相对滞后。国际性会展项目较少,缺乏按国际标准设计的会议场馆,承办国际会展项目所配套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与国际化需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旅游高端人才短缺,还不能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高质量旅游服务。

(三)**时期旅游发展的机遇。

1.三次重要的盛会。**年**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都将为**旅游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2.经济将呈稳定增长态势。从**到**,我市人均GDP将从5000美元增加到8000美元,经济的稳定增长将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3.出入**的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期间,沪杭城际铁路将开工建设,将加快**接轨上海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上海与**的同城效应将更加明显;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将动工,空港建设及国际航线的增多将给**旅游国际化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期间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总目标,深化实施“旅游西进”和“旅游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市场为重点,以特色文化为灵魂,以创新管理为支撑,以现代科技为突破,重点建设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会展商务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完善旅游产业布局,促进行业互动协调发展,努力完善旅游目的地的现代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旅游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到**期末,初步确立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的地位,基本形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的框架。

(二)主要战略。

1.推进旅游国际化。

在尽可能多地保留、发挥、创造具有**城市个性内涵的前提下,推进旅游产品国际化、营销国际化和服务国际化。

2.推进“旅游西进”。

深入实施“旅游西进”战略,继续整合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三址”(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西湖、千岛湖、湘湖、南湖,天目山,运河**段,南宋皇城遗址、良渚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为重点的大**旅游资源,形成大**、大旅游、大发展格局,接轨上海,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建设策略。

1.实现城市·文化·旅游一体化。

努力完善城市的现代综合服务功能,拓展体现**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表现形式,增强城市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和综合吸引物的国际国内吸引力。

2.打造区域旅游中心地。

把**建设成为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地和浙江省旅游中心城市。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在资源共享、景区组合、客源互动、联合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充分发挥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示范效应。

(四)具体目标。

**期间,全力促进旅游人次和收入的优化增长,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11%,2010年达到250万人次;旅游创汇年均增长15%,2010年超过15亿美元;国内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4.5%,2010年达到4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1%,2010年超过67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2010年达到810亿元人民币;到**期末,建成10个以上休闲基地,三星级以上饭店超过13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达到15至20家,引进合资或外资旅行社;**期间,年接待国际性会议和展览50次以上,会展业总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年的6.3%提高到2010年的8%左右。

三、区域与行业布局

(一)旅游空间布局及联动。

1.旅游空间布局。

(1)根据大**的旅游资源分布、交通及区位特点,在**期间,形成“一心·一轴·六区·五翼”的旅游空间格局。

“一心”即**的中心都市区特别是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建成区,是整个**旅游圈的交通、信息、管理、服务、教育中心。“一轴”即“三江一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发展轴”,是**主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带。“六区”即西湖风景旅游区、大运河国际旅游区、湘湖旅游度假区、钱江观潮旅游区、千岛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天目山自然旅游区。“五翼”为杭沪、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5个旅游合作翼。

(2)根据城镇的中心性、周边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和品位、交通便捷程度及枢纽性,形成**市旅游城镇由高到低的一到三级旅游中心地体系。

一级旅游中心地为**市主城区,对应“一心”。二级旅游中心地共7个,包括:萧山区建成区、余杭区良渚镇、淳安县千岛湖镇以及临安、富阳、建德、桐庐县(市)城区。三级旅游中心地共16个,包括:西湖区转塘镇;余杭区塘栖镇、余杭镇、径山镇;萧山区临浦镇、义蓬镇、瓜沥镇;江干区下沙镇;滨江区建成区;临安市太湖源镇、龙岗镇;富阳市龙门镇;建德市大慈岩镇;桐庐县瑶琳镇;淳安县威坪镇、姜家镇。

**期末,将淳安、萧山等区、县(市)建成“旅游强区、县(市)”,将余杭径山、富阳龙门、临安太湖源、桐庐瑶琳等乡镇建成“旅游强镇”,建成西湖区梅家坞、上城埭、富阳白鹤村、桐庐畲乡山寨、建德渔村、临安白沙村、淳安上西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

2.区域联动发展。

(1)形成“一心·一轴·六区·五翼”间的联动。完善“一心”的旅游交通和服务中心功能,积极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沿“三江一湖旅游发展轴”构建包括沿江风景道和水上游憩线在内的水陆双游憩线,适度开发各种滨水、水上活动;“六区之间”相互串线,联动发展;“五翼”是对基本格局的延伸,在整个区域联动发展中起着翼向联合、区域互动的作用。借助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的建成,纵观**与邻近城市或省市的区域空间关系,以**市区为核心,以沪杭、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5条高速公路为依托,形成杭沪、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5个旅游合作翼,从5个不同方向发展长三角区域城市伙伴与合作关系,在旅游产品开发、线路组合、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客源互动与市场共享。

(2)高度重视与上海的竞合关系。以接轨上海为主要目标,打破原有旅游壁垒与进入障碍,在景点门票、公交卡、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合作,在旅游等相关领域率先与上海实现“同城待遇”,逐步形成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实现与上海客源共享、优势互补,吸引大量上海商务游客来**观光旅游,加快**旅游国际化步伐。

(3)加强旅游中心地之间的联动。一级旅游中心地承担着整个**旅游圈的增长带动、交通枢纽、信息与服务、管理、扩散辐射的功能;二级旅游中心地承担着产业轴向延伸、资源横向交流的功能,同时为上下级旅游中心地起到“上传下达”的沟通作用;三级旅游中心地主要承担与周边地区接壤并进行衔接扩散的功能。

(二)旅游产业格局及联动。

1.观光游览业。

(1)提升景区规划和建设水平。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加强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推进西湖龙井茶文化村、伍公山景区建设;丰富净慈寺和灵隐景区文化内涵;建设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三期工程;逐步开发京杭大运河**段;恢复中山中路历史街区、南宋皇城遗址公园;扶持景区增加投入并进行错位和特色经营,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塑造区、县(市)中“两江一湖”、天目山、钱江观潮、双溪漂流、龙门古镇等旅游项目品牌。

(2)促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的建设和宣传。新建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丝绸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良渚文化遗址博物馆、西博会博物馆以及其它纪念馆、名人故居的“活化”改造,增加游客的互动参与性;扩大对各类展馆的旅游宣传,精心策划并参与组织各类宣传促销活动,吸引国际游客。

(3)开发城市风情观光和历史文化探游等旅游新产品。深化做好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工作,继续将包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社会文化、社会政治、市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具有明显吸引力的社会资源整合包装成旅游产品,吸引国际游客;以背街小巷整治为契机,将有条件、有内涵、有特色的街巷及其蕴含的典故与文化串珠成链,推出**街巷文化游;充分利用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打造2至3台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精品演出节目。

(4)推广和打造经典旅游线路。进一步营销“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整合**西湖文化、上海都市旅游、苏州园林、黄山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营建若干条长三角区域核心旅游线;整合并推出“大**之旅”、“浙西风光精品之旅”等区域合作新线路。

2.会展商务业。

(1)完善会展场馆。按照网络化大都市格局,完善《**市会展中心布点规划》,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场馆设施,优化场馆布局;坚决控制会展场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对规划中的新建场馆,要按国际先进标准建造,并充分考虑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的便利性,使之布局合理、专业性强、设施先进、发展余地大;倡导政府适度引导,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实现会展场馆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会展场馆配套设施建设,注重会展场馆与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相关行业业态的协调,提高各类服务设施的集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会展中心的整体功能与作用;对已建的场馆,采取必要的引导、扶持措施,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周边环境,提高场馆利用率,形成功能完善、优势互补、配套齐全的会展区块。

(2)实施会展业“品牌特色”战略。继续办好西博会、茶博会,成功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力求特、专、精、新,放大其品牌效应,打造精品级会展项目;充分借助上海国际门户作用和“世博会”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城市营销力度,以城市品牌化推动**会展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将会议业作为会展业的发展重点,争取举办更多的国内、国际性会议;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大型品牌会展项目。

(3)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社会化运作机制。加快形成自求平衡、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良性运作的会展市场体系,促进会展企业做大做强。

3.休闲度假业。

(1)以休博会为契机,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基地,推进“休闲之都”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功能;加快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千岛湖滨水旅游度假区、环湘湖旅游度假区、天目山旅游休闲区、大明山高山休闲度假区、南湖滨水休闲度假区、新安江避暑胜地、龙门山休闲度假区、大奇山休闲度假区和大清谷温泉度假区等项目建设,评选推出休闲基地。

(2)推进休闲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开发“艺术文化休闲”、“名校名企”、“市民宅居”、“特色市场购物”、“老年休闲健身”、“老街探幽访古”、“文化娱乐”等都市新兴旅游项目,促进传统观光旅游向人文旅游、休闲旅游转变。

(3)丰富夜间休闲内容。利用各种咖啡馆、茶楼、剧院、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休闲健身俱乐部等场所,适度发展夜间休闲项目,以满足中外旅游者夜间休闲娱乐的需求。

4.游憩商贸业。

(1)重点推进商业特色街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湖滨、清河坊、南山路、丝绸城、武林路、四季青、信义坊、梅家坞、延安路、解放路等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注重特色,提升档次,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行错位经营,完善商业特色街区的购物、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功能。

(2)全面带动商贸新兴业态的发展。结合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武林广场核心商圈、拱宸桥区域商业中心等商业区块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专营专卖店,适度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shoppingmall)。

(3)积极开发和挖掘特色商业内涵。充分利用传统特色商业,如楼外楼、胡庆余堂、都锦生、王星记等老字号,让旅游者在领略风味特色的同时,体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现代特色商业,如特色市场和特色商店,满足休闲旅游者购物的现实需求;鼓励和支持旅游购物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鼓励以丝绸、茶叶等为重点的具有地域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升级;尝试旅游商品定点退税制度;鼓励企业申请产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培育地方优势品牌和部级强势品牌。

5.饭店和旅行社业。

(1)促进饭店业的健康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品牌饭店集团,创建和引进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酒店品牌,实现酒店业的专业化和集团化运作;建立高中低档层次分明的饭店结构体系,推动豪华型和经济型饭店的互补、协调发展;鼓励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进驻**及西部区、县(市);积极推进温泉度假酒店、青年旅舍、健身旅馆、香斋旅馆等特色酒店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对青年旅舍、家庭旅馆、产/时权酒店等新型酒店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

(2)鼓励旅行社做大做强。营造加快旅行社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公平竞争;调整旅行社结构,优化旅行社布局,实现国际旅行社与国内旅行社的协调发展;积极引进国际旅行社进驻或在**开设分支机构,发展中外合资旅行社,大力扶持民营旅行社,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在长三角其他城市设立分社;引导形成旅行社业的批发商、商体系;鼓励联合、适度兼并,促进旅行社业规范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以提高质量,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业务含金量,挖掘商务、会议市场的潜力;积极组织自驾车团队旅游和散客租车旅游。

6.产业联动发展。

(1)充分利用产业间的联动关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带动农业、联动工业发展;以节兴旅,以旅促展,以展带旅,充分利用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钱江观潮节、森林博览会、千岛湖秀水节、新安江之夏旅游节、富春江山水节等平台,积极举办会议、展览,带动观光游、商务会展游和休闲游,同时促进商贸业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2)加强商旅互动。在旅游产品(线路)开发中,将景区(点)与休闲场所、特色购物街、商业老字号等有机结合,在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发挥旅游产业的宣传造势作用,充分利用已有的销售渠道,宣传推销**的特色休闲场所与商业特色街区,同时促进商业“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

(3)实行管理机制与手段互动。旅游、商贸及文化管理部门携手,对于旅游商品的创新、名特产品的保护与培育、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的管理、特色街区的建设与经营管理、文化休闲场所的规范与管理等进行共同探讨,创建统一规范的管理与监督制度。

(4)实现区域联动,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一小时半”旅游圈、经济圈,增强**市区大旅游产业发展对各区、县(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步骤地梯度推进各区、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形成规划共绘、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推进大**、大旅游、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重点打造建设六大品牌旅游区(大西湖、大运河、湘湖、千岛湖、天目山、钱江潮)、10个以上休闲基地(备选项目包括: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千岛湖滨水旅游度假区、环湘湖旅游度假区、天目山旅游休闲区、大明山高山休闲度假区、南湖滨水休闲度假区、新安江避暑胜地、龙门山休闲度假区、大奇山休闲度假区、大清谷温泉度假区等)、三大会展品牌(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

积极培育五大潜力品牌,包括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新安江─富春江风景道、良渚文化遗址、旅游特色街(南山路、湖滨路、清河坊、梅家坞、北山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具体项目及建设内容如下表:

**市**时期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1

大西湖

①围绕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西湖RBD(游憩商务区)。

②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为契机,建设环西湖双游径系统,开发西湖怀旧旅游、夜西湖旅游、西湖历史文化之旅、浪漫爱情之旅等“新西湖旅游产品”。

③以环西湖优美环境和休闲设施为基础,打造环西湖旅游休闲区。

2

西溪国家

湿地公园

①提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品位和知名度,争取将其列为国家林业局示范项目,每年举办一次湿地论坛。

②进一步拓宽经营思路,增加客流量。

③加强对二、三期开发方向、定位、功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力争建成国内生态保护与旅游结合的典范和出色的生态教育基地。

④打造生态度假、休闲区。

3

大运河

①运河拱墅段建设:整修运河景观带沿线节点,建好青莎古镇;修复富义仓遗址;建设御码头、御碑亭;建好运河广场和运河博物馆;建设台州路商业步行特色街区;保护桥西历史街区与小河直街,整修老建筑,保留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功能置换,发展旅游业。

②运河武林段:建设西湖文化广场,营造武林商圈的商贸娱乐氛围;提升运河武林新港品位。

③完善运河观光巴士旅游线,开发运河水上旅游。

4

环湘湖

旅游度假区

①建设世界休闲博览园。

②建设湘湖旅游度假区。

③开发“世界浙商论坛”、“全国500强经济强县论坛”、“博鳌分会场”、“联合国人居大会年会”等系列论坛。

5

千岛湖

休闲旅游区

①适度高品位发展休闲度假酒店、游艇俱乐部、温泉度假村等休闲度假项目。

②完善游客码头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加强城市管理,提升滨水旅游度假区整体形象。

③实施千岛湖湖区观光旅游整合工程,对现有景点进行改造和提升,对湖区吃、购、行、游、娱等要素进行整合,对服务进行规范,对游览路线进行优化。

④建设具有浓郁渔乡风情的度假及候鸟观赏区。

⑤建设千岛湖会展中心。

6

天目山

休闲旅游区

①开发“天目山佛教之旅”旅游新产品。

②继续承办中国森林博览会等重要节庆活动。

③积极开发森林休闲、森林健身、森林考察、森林度假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7

大明山高山

休闲度假区

完善大明山(大明湖)高山度假村及其附属设施。

8

南湖滨水

休闲度假区

建设大型旅游休闲度假商住综合项目;利用南湖滞洪区湖面开发国际性的大型水上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9

新安江

避暑胜地

开发建设新安江电厂休闲区、新安江国际大酒店、**半岛山庄、新安江花园度假村、新安江后塘坞和小洋坞、富春江江南村国际休闲度假村、新安江西岸、乾潭胥溪生态度假区、绿荷塘楠林生态园、杨村桥绪塘等地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

10

龙门山

休闲度假区

建设度假别墅、休闲娱乐设施。

11

大奇山

休闲度假区

建设度假别墅、休闲娱乐设施。

12

大清谷

温泉度假区

①扩大规模、加强促销,力争建成**市优秀的拓展训练基地。

②挖掘和利用好温泉,完善度假设施,建设温泉度假区。

13

钱江潮

①进一步挖掘钱江观潮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打造集观光、修学、休闲、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大型旅游区。

③开发钱江游船与钱江豪华游轮旅游项目,开展钱江夜游活动。

14

西博会

①坚持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将展示、交流、贸易、投资、研讨和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②加强休会期间的会展招商、会展策划与会展营销能力,进一步拓展商务旅游,发展会展经济。

15

休博会

①加强政府宏观协调,确保休博会各项活动如期顺利举行,促进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牌。

②积极争取定期举办休博会,并将总部落户**,推动**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

16

茶博会

提高茶博会项目策划水平,打响茶博会和**“中国茶都”品牌。

17

之江国家

旅游度假区

积极开发生态型、参与型等旅游新项目,以高层次的项目设施、高质量的景观环境和高水平的管理服务,把度假区建成度假、观光、娱乐、康体、会议等功能齐全的旅游新区。

18

新安江-富春江风景廊道

改建富春江游船码头,提升游船品质,改造沿江绿化景观,策划新安江滨水避暑胜地、富春江水上观光旅游、水上会议旅游、森林生态探险旅游、沿江风景道汽车(驾车)旅游等旅游产品。

19

良渚

文化遗址

建设良渚博物馆、考古遗址景观、生态保护区以及良渚文化研究中心和良渚遗址保护展示研究中心,形成集教学、科研、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基地。

20

旅游

特色街

继续挖掘南山路休闲文化街、湖滨旅游商贸街、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等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村落)的文化内涵,丰富街区(村落)的旅游活动内容;恢复中山中路历史街区。

四、旅游市场开发

(一)**期间市场开发工作思路。

以旅游西进战略为依托,以旅游国际化为抓手,以“东方休闲之都”为主打品牌,以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以延长逗留时间、提升旅游品质为重点,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在**期间较强的市场开发投入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宣传促销的投入,创新宣传促销手段,提高宣传促销效率,实现国内旅游从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力争使国际旅游成为**旅游强有力的新增长点,促进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旅游市场开发工作行动计划。

1.入境旅游市场开发。

(1)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总体思路。巩固日本和韩国市场,稳定东南亚、港澳台等传统入境市场,重点拓展欧美主要客源国,即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市场以及澳大利亚市场,培育俄罗斯、印度及中东等地的新兴市场;整合**城区与五县(市)旅游产品,推出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特色专项路线;加强与国际国内重要旅游集团的合作,创新和提升旅游促销手段,开拓商贸投资和休闲度假客源,形成重心突出、渠道多元、客源稳定的旅游市场格局。

(2)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主要策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策略;国际公关策略;媒体宣传策略;品牌拓展策略;航空、旅游联动策略;网络宣传策略;市场细分策略;市场信息与情报策略;区域合作与联动策略。

(3)主要目标市场。韩国市场:品牌─人间天堂,休闲之都;产品─山水类、宗教类、丝茶类、保健休闲类和韩国临时政府遗址等;措施─细分市场,加强合作,突出形象,扩大宣传。

日本市场:品牌─人间天堂,休闲之都;产品─文化类、宗教类、丝茶类、保健休闲类、体验类;措施─细分市场,加强合作,突出形象,扩大宣传。

欧洲市场:品牌─东方休闲之都、人间华贵天城;产品─历史类、文化类、民俗类、古镇古民居类、保健休闲类和市民体验类;措施─积极推进,重点促销。

北美市场:品牌─东方休闲之都,人间和谐天堂;产品─山水类、文化类、民俗类、探险类、体验类;措施─积极推进,重点促销。

台港澳等海外华人市场:品牌─休闲之都、人间天堂,“江南忆,最忆是**”;产品─山水类、历史类、文化类、丝茶类和现代生活类;措施─巩固基础,细分市场,全面推进。

东南亚市场:品牌─人间天堂,休闲之都;产品─山水类、宗教类、丝茶类、民俗类、保健休闲类、体验类;措施─巩固基础,细分市场,全面推进。

俄罗斯、中东、印度等其他市场:品牌─魅力中国、精彩**,**—中国的人间天堂;产品─山水类、文化类、保健休闲类、丝茶类、商务类等;措施─积极开拓,寻求突破。

2.国内旅游市场开发。

(1)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总体思路。整合并推出“大**”和“浙西风光精品旅游”等区域合作新产品、线路;强化宣传,积极促销,树立形象及品牌;调整结构,刺激消费,谋求国内旅游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战略重点为:重点开拓上海都市圈一二三级城市,京津都市圈和广州都市圈一、二级城市客源;开发福建与华中地区一级城市客源;培育国内其他地区的省会或中心城市客源市场。

(2)国内旅游市场开发的主要策略。媒体策略;政府公关策略;区域合作策略;企业主体策略;节庆造势策略。

(3)主要目标市场。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包括长三角中心、二级和三级城市及以下的区域为最重要的腹地市场圈。细分市场,营造家园概念,深入宣传促销。

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核心,覆盖珠三角地区。细分市场,突出山水文化休闲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

环渤海湾地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涵盖京津及冀北地区与山东半岛。细分市场,突出江南文化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

长江中上游地区:以长江为纽带,以发达的交通网络为通道,吸引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的客源。

西南地区:突出具有差异性的文化特征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特征,吸引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客源。

西北与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机会市场,选取当地重要的新闻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

3.旅游节会活动。

(1)抓住休博会契机,做好做大做强休博会的旅游文章,使休博会成为**旅游增长的强劲动力。

(2)以西博会为抓手,把西博会培育成**旅游的黄金品牌。

(3)以茶博会为重点,培育**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

(4)加强对各区、县(市)大型节庆活动的指导,实现招商引资、商贸、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提升

(一)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完成余杭、萧山区及各县(市)的旅游集散分中心建设,实现与**旅游集散中心的衔接联动;实现**旅游集散中心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城市(上海、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网运行;积极推进集散中心之间和旅游集散中心到景区(点)的旅游客运专线;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换乘方案和观光巴士营运网络,发挥**旅游集散中心的潜能。

(二)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全面完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及网络化布点,提供多语种服务。完善主中心(设在**旅游集散中心)、萧山国际机场、火车站、雷峰塔景区、吴山广场、西湖博物馆咨询点功能,新建灵隐、武林广场、东西南北客运站等咨询点,实现咨询中心的多语种服务和志愿者服务。**期间,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咨询中心的建设和完善。

(三)完善多语标识系统。

完善所有3A级以上景区(点)、主要商业特色街区、重要文化旅游区(点)、博物馆和重要名人故居、三星级以上宾馆等接待设施的多语标识系统。由交通、旅游、公安交警等部门统一协调,按国际标准规划设置大**区域的旅游交通指示牌,实现长三角旅游交通导引标志的统一化、规范化;采用多语种印制旅游宣传手册,并将旅游宣传资料投放延伸至星级宾馆以外的各种旅游窗口单位。

(四)完善旅游国际化的社会支持系统。

逐步完善金融货币兑换系统、公交(包括出租车)临时乘车卡售卖系统、游客医疗保障系统、文化演出外语同步翻译解说系统等方便国际游客自助旅游和休闲的具体功能。

提高外语交流环境,制订针对广大市民的英语培训计划,提高旅游服务接待人员的外语水平。

培养市民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认知度和好客度,使国际游客有宾至如归之感。

(五)推进信息化在旅游业的应用。

推进和完善“金旅工程”。以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名特商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形成功能先进、资源共享、互连互通的网上旅游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逐步建立健康、诚信的网上交易和网上结算系统;运用现代技术,发挥互联网作用,运用多种方式开展网上营销。

(六)完善旅游经营、服务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全面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争创“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旅游经营和服务人才、会展策划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邀请国外旅游专家学者来杭讲学,更新企业家经营管理理念;培养外语服务人才,加强城市服务业包括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外语培训,特别是英语、日语、韩语的培训;建立导游基金,重点用于导游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尤其是优秀导游员的再提高和紧缺小语种导游人才的引进,以及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导游员的奖励等。

(七)促进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努力在全行业牢固树立服务质量第一的观念,促进诚信经营,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制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目的地的规范服务标准,特别是一些新兴旅游业态的行业标准。强化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管理,规范景区景点的设施标准、服务质量,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工作,促进特色饭店的发展。加强和规范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执法队伍建设,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使游客的投诉得到及时处理。

六、新型旅游业态的推进和新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一)主要新型旅游业态及其推进。

1.全力推进休闲度假的快速发展。依托**丰富的休闲度假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以举办**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围绕“东方休闲之都”的品牌和大西湖、大运河、“两江一湖”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以滨水型、城市型、乡村型、夜间型、生活文化型等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产品。

2.形成若干品牌事件旅游项目。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专业会展中心城市和国际会议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着力发展综合性会展、节事会展与商务会议三类产品,重点打造休博会、西博会两大品牌,积极发展休闲、浪漫、幸福、女性、水滨、丝绸、茶叶、民俗、宋都、西湖、运河、艺术等为主题的**特色事件旅游。

3.推进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坚持“鼓励发展、积极引导、有序开发、规范管理、逐步完善”的原则,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突出差异性和地域特色。制订和落实乡村旅游规范,开展诚信文明服务,加强全面管理,把推进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特色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4.加快推进温泉度假旅游的开发。大力推进大清谷、千岛湖、临安湍口、余杭径山、建德寿昌等地的温泉开发和温泉度假地建设。加强温泉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深化中国传统温泉疗养内涵,引进国外医学疗法。出台温泉旅游管理办法。

5.推进体验性旅游业态的发展。大力推进以倡导游客亲自参与、自身体验的各种体验性旅游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旅游产品内涵,增强游客参与度,体现产品特色。开发游客亲身参与的工业、农事、渔业等生产实践型旅游产品,开发各种类型的户外运动产品,设计溯溪、攀岩、滑翔、潜水、穿越、蹦极、骑车旅行、野营、探险等专题旅游线路。推动建立**户外运动协会,制订户外运动安全应急预案,规范对户外运动的管理。为适应散客自驾游方式的兴起,适度启动自助游房车宿营地的规划建设工作。

(二)高新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综合应用3S技术、环保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市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1.应用3S技术,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项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高新技术的统称。作为新兴的和快速发展的科技手段,我市应加快推进应用3S技术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查研究,推动3S技术在旅游规划行业中的深入应用。在重要风景旅游区试点构建内容生动、资料翔实的动态旅游信息系统,加强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动态监测;制作高清晰的卫星影像旅游地图;为游客提供景区导航服务等。

2.应用环保技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倡议开展绿色生态旅游活动;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改造或新建景区、饭店等硬件设施;采取减震、隔音等手段降低游览区域噪声;大力推广应用以太阳能、电能、风能及水能等绿色能源为动力的设备;有效回收利用废弃物,促进游览区能源的循环使用;利用生物技术,对宾馆饭店等产生的污染进行防治;应用现代环保节水新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更为通达的网络体系。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为全市的旅游业构建更为通达的信息传递网络体系。建设移动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若干家规模较大的旅游网络公司;实现旅游电子商务的深度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包括所属区、县(市)的旅游电子政务;建立系统安全的旅游企业内网与外网;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实现网上虚拟旅游;整顿相关旅游网站,清除虚假信息,打击非法网络行为。

4.应用数字技术,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通过搜集整理全市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旅游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市旅游信息系统;在饭店、景区、商场、街道、餐饮、交通等行业推广使用先进的数字化产品;进一步推动和全面实现数字电视进入主要宾馆饭店。

七、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依法治旅。

组织宣传、实施《**市旅游条例》,并制订实施细则;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提高旅游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税务、民族宗教、文化等多部门联合的执法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联合执法检查;积极探索专业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的新路子,共同推动旅游环境的综合改善和优化。

(二)完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自2001年“旅游西进”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已出台了扶持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鉴于目前旅游产业的概念内涵更为清晰,范畴更为广泛,应在原有扶持政策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制订或修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三)优化与健全管理体制。

成立**市休闲产业发展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秘书处(设在市旅委),与市旅委内设休闲发展处合署办公;成立**市会展旅游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秘书处(设在市旅委),与市旅委内设会议会展处合署办公。鼓励组建各种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民间行业协会自治自律作用和监督咨询的职能。

(四)持续、稳定增加旅游投入。

加大重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旅游大项目建设。确保旅游财政投入(包括营销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年度预算逐年适度增长。建立休闲、会展业专项财政预算与政策性引导资金,积极鼓励休闲业与会展业的发展。多渠道、多元化筹措旅游发展资金,建立以财政预算为主、企业赞助为支持、协会与行业基金为补充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

(五)人才引进与开发。

培养或引进懂日语、韩语、马来语、泰语、德语等小语种的紧缺导游人才;会议会展策划、营销与管理人才;目的地或旅游区营销与产品策划人才;中层、基层服务的“蓝领”技师,如西餐厨师、调酒师等,并确保上述人才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依托高等院校和旅游培训机构、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境外教育培训机构等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组织和工作机制,形成联合培养、互助合作、海外深造等多渠道的人才开发模式。

加强旅游企业与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培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官方权威认可的旅游人才蓝领技师培训学院与资格认证制度。

组建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院,在政策、战略、产品建设、目的地营销与可持续管理等方面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和**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打破行政与政策壁垒,跨地区引进和吸收人才,逐步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

(六)资源可持续利用。

重视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景区和重要旅游服务场所推行环境“四化”(洁化、绿化、亮化和序化),营造舒适的国际旅游环境。逐步推广市区及各景区(点)的公厕生态化改造,鼓励争创文明景区和绿色饭店。

依法严格保护各种地上、地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城市保留地,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防止低档次重复建设,重要区域可设立旅游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以减少资源浪费。

对西湖、千岛湖、湘湖、天目山等重点旅游区,组织专家编制旅游容量人均规模指标的测算手册,实施最佳容量与极限容量控制措施。

(七)危机管理。

重点加强以下八类危机事件的管理和应急能力演练,建立危机信息及时公开制度,确保危机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力争将事件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我市可能面临的八类危机事件:沉船或溺水事件;气候异常现象,包括台风、海啸、连续性强烈暴雨天气等;类似SARS、禽流感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大型集贸市场、购物商场或中心、大型集会场所(如焰火表演)踩踏事件、文物保护单位等的火灾事件;夜间游览安全事件;大型游乐设施安全事件;航空、列车、旅行汽车等交通事故;山体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事件。

(八)统计数据支持与管理。

建立科学的统计数据支持体系(例如卫星账户),并加强数据分析、管理与信息共享,确保行业发展得到实时监控,并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回应。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8

关键词:金武一体化;武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81-04

一、研究背景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北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功能不断拓展,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业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推进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威市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拥有较为丰富且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只要进行科学开发,推陈出新,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其次,在实施关中(陕西)-天水(甘肃)经济一体化、兰(兰州)白(白银)定(定西)经济一体化之后,金昌-武威一体化也被提上日程。武威、金昌两市地缘相近,旅游资源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结构不甚合理。经济一体化将会带动两市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也势在必行。

二、武威市旅游要素空间结构分析

1.武威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武威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武威市旅游资源三大景系(自然景系、人文景系、服务景系)齐全,典型的旅游资源是:草原景观、峡谷景观、山岳景观、森林景观、民族民俗风情、现代宏伟工程、河流与天池景观、宗教文化、奇特地貌景观、古城与古建筑、古墓、西凉文化、石窟艺术。

全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为组团性分散格局,景区景点呈现出以主要道路为轴线的密集地段性,312国道不仅本身是旅游资源线,而且沿路向两翼不断延伸出次一级旅游资源线。本区南部、西部以自然旅游景观为主,点缀着人文资源;中部、北部、东部为人文旅游资源,绿洲与大漠风光结合区。武威市从西南向东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分布着高山河谷地带、山前绿洲地带和沙漠地带三条自然景观带,也就是从南到北依次呈高山森林草原和少数民族风情、平原绿洲的人文景观、大漠风光三大特色旅游带。这三大特色带形成组团性分散格,但是又形成明显的十字交叉形分布模式:以312国道为纵轴、石羊河为横轴,26个景点中分布在312国道附近的就有10个,分布在石羊河流域的16个。另外,天祝县的3个景点也都分布在天祝小山峡一线。同时,旅游景点接近绿洲,有19个景点分布在绿洲区域。这种分布模式的形成是有一定渊源的:一方面,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来看, 312国道沿线是古丝绸要道,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频繁, 14个人文景点就有10个分布在这一线;另一方面,从自然条件的角度来讲,内陆河流域上游是山区,中游为绿洲区,即河流长期冲积形成的洪积扇或冲积扇区域,土壤肥沃,地下水出露,灌溉水源比较充沛,是发展农业耕作的最理想场所,而下游一般为沙漠戈壁区。另外,人文景点都分布在河流附近,这是因为水源是内陆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所决定的。

2.武威市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体系分析

旅游市场是指旅游需求市场或者旅游客源市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基础就是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武威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客观全面地分析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分布,对制定旅游资源开发政策、方针,以及具体开发规模、开发顺序和开发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威市旅游客源市场现状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武威市的客源主要集中在国内与甘肃省临近的省份,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省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武威旅游的季节性较强,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尤其集中在夏季。武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前来参观访问的游客一部分是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团队游客,并且游客逗留时间很短,消费能力有限,基本无购物消费。在游客出游动机与出游方式选择上,据统计,有54.86%游客是亲友结伴而来的,通过旅行社组团游客比例仅占4.5%。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武威市内旅行社认为地接利润较低,业务较少,所以只注重组团外出旅游而忽略了组团进入旅游;二是武威旅游在丝路之旅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营销力度不够,从而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3.武威市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旅游交通是游客抵达景区景点进行旅游活动的承载方式和必要条件,是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信息、资金、能量、客流和文化意境流的输送通道。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者到达旅游景点的容易程度,它是旅游线路的组成部分,是旅游潜在资源转变为现实资源的先决条件。

武威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兰州向西通往河西走廊的第一站。兰新线与包兰线、包中线交汇于此。处于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发展三角形的重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的中心地。兰新铁路、干武(干溏-武威)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省道211线贯穿全境,交通较为便利。但是,武威市地形狭长,地域广阔,景点分散,由于新建兰新铁路改道改线,加之目前仍没有专用的民用航空机场,更没有直达部分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航线,从而制约了一部分远距离游客的可进入性。从甘肃省会兰州到武威,由于祁连山地形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全程高速公路通行,花费近4个小时,火车最快也要近3个小时,对于游客来讲,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在途中,实属一种浪费。同时,如果乘火车离开武威,由于途径车次较少,预留卧铺席位较少,在旅游旺季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这大大制约了游客来武威旅游的积极性。这种交通状况成为制约武威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

连接度是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用以反映空间事物之间的可通达性,例如,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程度等等。其衡量指标有α指数、β指数和γ指数。α指数是网络中实际连线数目与可能最大连线数目的比率,如果其值介于(0―1), R= 0,则表示只有孤立点存在;R= 1表示每一个节点都存在与其它节点之间的连线。其计算公式为R= m /3*( n-2* p) ,经计算R =0.5,这也反映出武威市旅游景点之间交通联系较弱。

β指数为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是对网络连接性的度量,对于多节点的旅游区而言,连接不同旅游资源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越多等级越高,则连接性越好,旅游者往来各旅游景区点之间越方便,较高的指数是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的要求与保障,其公式为: β=m/n,式中: β表示交通网的连接度,m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数目,n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的β取值一般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β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接度越好。根据计算可知,n=26,m=37,则β= 1.42,由此判断,武威市旅游资源交通网络的通达度较低,通过考察发现,虽然大多数景点分布在312国道附近,但其具体之间的交通联系仍然主要是县乡道,路况较差,通行能力较低,这是影响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γ指数是指网络中实际回路数与网络内可能存在的最大回路数之间的比率,其值介于(0―1)之间,若A = 0意味着网络不存在回路,A= 1表明网络已达到最大限度的回路数目,即网络通达度极好。其计算公式为: γ= m-n + p /2*n - 5*p,式中,m为网络中的边数目,n为顶点数目,P为网络中互不连接的亚图数目。经计算,m=37,n= 26, p=1上,则γ=0.26,由此表明,武威市旅游资源的回路连接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即各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联系程度较低,这会增加旅游的成本,从而降低旅游产品的竞争实力。

三、武威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武威市应借助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契机,紧紧抓住金武一体化的优惠政策,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来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旅游资源整合

通过对金昌、武威两市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区域发展,资源状况,产业链条,人口流动,交通环境,接待能力,市场需求等旅游开发要素的比较分析,金昌、武威两地在旅游产业发展上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和互补优势。金昌、武威两市同饮一河水,唇齿相依、人脉相通、地缘相近,两个城市直线距离不到60公里,历史上曾经同属一个行政区,都是河西走廊的重要节点。其次,金昌、武威两市同属石羊河流域、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相近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旅游资源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两市经济发展水平悬殊。金昌是中国的镍都,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大,有色金属、无机化工、能源加工等支柱产业优势突出,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城乡一体化水平都在全国、全省前列。武威则是传统的农业区,发展基础和经济实力都位居全省后位。两市在水资源、能源、产业结构和城市辐射范围等方面都有着相互补充的现实基础。应充分挖掘金武两地资源特质,重组线路品牌,细化旅游产品,细分旅游市场,整合优势资源。应重点打造以雷台、文庙、罗什寺、白塔寺、天梯山、金昌骊古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品牌;以武威沙漠越野基地、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区、红崖山水库、苏武山景区、金昌巴丹吉林沙漠魔鬼城为代表的沙漠探险游品牌;以威龙葡萄酒堡、莫高葡萄长廊、天祝小三峡、金武“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乡村民俗风情游品牌;以金川公司、武威光伏风电基地等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游品牌。同时,还要连接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的其他城市,共同打造以武威、金昌为重要节点,以河西走廊为轴线的丝绸之路品牌旅游线路。

(二)分层开发国内市场,逐步拓展国际市场

国内旅游市场开发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建议按照三个等级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即巩固提高甘肃、北京、黑龙江、贵州、四川、海南、吉林、青海、上海、10个一级市场;拓展增量陕西、河北、宁夏、广东、重庆、天津、新疆、山西、河南、江苏、内蒙古11个二级市场,使这些省份早日步入一级市场行列;积极吸纳湖南、湖北、云南、辽宁、广西、安徽、山东、福建8个省份客源,使三级市场焕发生机和活力。国际市场的开发应循序渐进、增强针对性。武威是丝绸文化和佛教文化荟萃之地,除了巩固传统客源,还应加强对具有佛教文化传统国家的宣传力度。鉴于武威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的独特地理位置,在发展沙产业过程中,也可和中东以色列等国展开合作交流,进而也可吸纳一部分中东国家客源。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旅游交通一体化

在国家投资范围内,重点抓好区域内干线公路、景区专线和景区之间连接公路的建设,着力构建旅游“大公交”,近期主要是以建设连通区域内各主要景区的公路主干道为重点,尤其是3A级以上重点景区的道路建设。其次是以金武高速为核心,辐射带动金武区域通村道路的改造扩建,力争形成金武功能完善、四通八达的网络化交通格局。三是积极做好武威军民两用机场改扩建工程,与金昌机场共同形成航线互补的空中旅游交通网。

(四)科学设计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加快金武两地旅游商品研发步伐,着手建设金武两地旅游商品统一的产、购、销市场。特别是利用武威现有旅游商品,挖掘以西凉文化、民俗风情、沙漠生态、新能源、镍工业为特色的,智能化、折叠化、微型化、低碳化、环保性旅游商品、纪念品。同时,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两地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规范旅游商品市场,完善旅游商品物流体系,实施旅游购物增值战略,实现旅游商品规模化,形成能代表武威“马踏飞燕”和 “镍都金昌”特色的多品种、高档次旅游商品、纪念品,全面提升金武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按照“巩固老市场、拓展新市场、启动周边市场”的总体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实行旅游地接“一票制”,重点宣传推介武威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奇特自然风光。牵头景区、旅行社组建专业营销小分队,扶持旅游企业在外设立旅游联络处,常年驻扎目标市场,进行“渗透”型促销;根据春节、“五一”、“十一”、暑假等不同的月份、节庆、假期和消费群体的特点喜好,策划推出生态、休闲、健身、探险等特色主题产品,深度开发学生、白领、厂矿、会议、商务、摄影、科考、自驾车等不同消费群体,实现月月有亮点、季季有新高;加强与周边地州市旅游集团、旅行社、文化团体的联系,把旅游线路向周边区域和丝路沿线辐射,把景点开发向邻近市县延伸,把武威纳入丝绸之路等重要旅游线路,通过行业协作、区域联合,加快建设大武威旅游经济圈;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充分利用节会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展示武威丰富的旅游资源,拓展国内国际客源市场。

(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培育旅游业为新的增长极

通过选取2005―2009年武威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可对武威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旅游业对武威经济的贡献率较低,近年来一直徘徊在5%左右的水平,这和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在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金昌武威属于同一发展地域。金昌市是我国的镍都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是新兴工业城市;武威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武威应借助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借助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利用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带动金昌旅游业的发展,为金昌开发工业游提供经验,协调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共同做大做强旅游业。在新的发展机遇的条件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城镇的空间发展形态研究为理论基础,以产业升级为依托,发挥“1+1>2”的整体效益,把金昌武威旅游业建成河西东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实现全方位、可持续、跨越式的一体化发展。然而,构筑金昌武威旅游一体化还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仍需规划工作者和城市管理者们的共同努力。到那时,河西走廊东部将崛起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极。

总之,应充分挖掘金武两地资源特质,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金武一体化的优惠政策,有序开发,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充实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活动内容,进一步优化武威旅游空间结构布局,全面提升金武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研究报告[R].兰州: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05.

[2] 郭剑英,王乃昂,熊明均.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与敦煌的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比较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3):127-132.

[3] 刘丽娟.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及其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8,(6):56-59.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9

一、市场开拓工作

今年全市旅游市场开发要突出重点客源市场。国际市场要形成"立足欧美日、巩固港澳台、拓展东南亚、开拓新市场"的旅游促销格局。国内市场要进一步巩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市场,拓宽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上海、杭州为重点的华东市场和以广州、福州、厦门为重点的华南市场,着力开拓珠江三角洲地区客源市场,培育和完善假日旅游市场。具体工作有:

2、8月开展宜昌新三峡旅游"华南行"促销活动;

4、参加省旅游局组织赴日韩、欧美、东南亚等国宣传促销,促进宜昌旅游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5、探讨与桂林、黄山等地开通航空连线,共同促销、客源互动的新模式。 二、产品开发工作 继续推介高峡平湖三峡精华游、环坝·双神游、"两坝一峡"游、清江风情游、三国遗迹游、昭君神农游、宜昌都市游等七条三峡旅游新干线。重点推介高峡平湖三峡精华游、环坝·双神游、"两坝一峡"游三大旅游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新线路,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市场,使游客有新体验。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奖励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改变以观光旅游特别是以长江三峡为主的单一产品格局,形成多品种、多形式、宽领域、复合型的产品组合。抓好百姓生活游主题年活动。XX年是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年。进一步加大"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加 强主要交通干线、城乡结合部的"农家乐"旅游培育工作,树立典型,带动全面。大力开发反映百姓生活、各具特色,包含民居、农事、饮食、服饰、娱乐、节庆和风俗等内容的旅游产品,促进"农家乐"旅游的规 范健康发展。

三、媒体宣传工作

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为重点,大力宣传推广城市旅游形象。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意见,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宣传"金色三峡 银色大坝 绿色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具体工作有:

1、在cctv-1新闻30分《天气预报》中播放宜昌天气预报;

2、与央视cctv-4合办一期《走遍中国》节目;

3、在《中国旅游报》办城市旅游形象广告专版;

4、与凤凰卫视合办一期《九州深呼吸》节目。

四、旅游节庆工作

精心举办好第五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第五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第四届中国网友旅游节、第四届三峡美食节将如期举行,各县市区还将举办屈原文化旅游节、昭君文化旅游节、长阳清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当阳关公文化旅游节、枝江桃花艺术节、三峡车溪腊梅节、犭虎亭古战场三国文化旅游节、五峰柴埠溪大峡谷徒步游等节庆活动,打造城市品牌,整体带动全市旅游对外宣传。

五、旅游信息化工作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10

一、市场开拓工作

今年全市旅游市场开发要突出重点客源市场。国际市场要形成"立足欧美日、巩固港澳台、拓展东南亚、开拓新市场"的旅游促销格局。国内市场要进一步巩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市场,拓宽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上海、杭州为重点的华东市场和以广州、福州、厦门为重点的华南市场,着力开拓珠江三角洲地区客源市场,培育和完善假日旅游市场。具体工作有:

2、8月开展宜昌新三峡旅游"华南行"促销活动;

4、参加省旅游局组织赴日韩、欧美、东南亚等国宣传促销,促进宜昌旅游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5、探讨与桂林、黄山等地开通航空连线,共同促销、客源互动的新模式。 二、产品开发工作 继续推介高峡平湖三峡精华游、环坝·双神游、"两坝一峡"游、清江风情游、三国遗迹游、昭君神农游、宜昌都市游等七条三峡旅游新干线。重点推介高峡平湖三峡精华游、环坝·双神游、"两坝一峡"游三大旅游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新线路,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市场,使游客有新体验。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奖励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改变以观光旅游特别是以长江三峡为主的单一产品格局,形成多品种、多形式、宽领域、复合型的产品组合。抓好百姓生活游主题年活动。XX年是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年。进一步加大"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加 强主要交通干线、城乡结合部的"农家乐"旅游培育工作,树立典型,带动全面。大力开发反映百姓生活、各具特色,包含民居、农事、饮食、服饰、娱乐、节庆和风俗等内容的旅游产品,促进"农家乐"旅游的规 范健康发展。

三、媒体宣传工作

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为重点,大力宣传推广城市旅游形象。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意见,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宣传"金色三峡 银色大坝 绿色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具体工作有:

1、在cctv-1新闻30分《天气预报》中播放宜昌天气预报;

2、与央视cctv-4合办一期《走遍中国》节目;

3、在《中国旅游报》办城市旅游形象广告专版;

4、与凤凰卫视合办一期《九州深呼吸》节目。

四、旅游节庆工作

精心举办好第五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第五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第四届中国网友旅游节、第四届三峡美食节将如期举行,各县市区还将举办屈原文化旅游节、昭君文化旅游节、长阳清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当阳关公文化旅游节、枝江桃花艺术节、三峡车溪腊梅节、犭虎亭古战场三国文化旅游节、五峰柴埠溪大峡谷徒步游等节庆活动,打造城市品牌,整体带动全市旅游对外宣传。

五、旅游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