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解决方案十篇

时间:2024-04-18 18:00:39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篇1

【关键词】绿色金融;世界经济;经济增长

一、背景

当前国际社会就保护现有的环境以及改善现有的环境形成共识,那就是全球要想进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球所有的国家齐心协力共同维护我们现有的环境。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均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的下降以及全球气温升高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自然资源下降等多方面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近年来,全球经济萎靡缺乏活力,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争夺战中占领重要位置的关键性因素。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核心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同时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以及衍生业务和健全相关机构和监管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按照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可以将绿色金融业务分为摸索期、成长期、健全期这三个阶段。构建绿色金融业务和体系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目前我们能改变的且容易改变的就是宏观政策和微观经济这两个方面。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就是在经济萎靡时如何重振经济从源头上推动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呈现出回缓的态势,但这是表面的,实际上这种现象是由各国政府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实现的。2008年的经济危机波及各国,催生了绿色革命以及一系列绿色名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生机。中国经济模式的转换将会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构建完善的金融业务对我国至关重要。绿色金融兴起于90年代,“赤道原则”的推出表明了绿色金融的正式面世。绿色金融又被称为低碳金融或者可持续金融,它的目的是利用多种多样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的发展的特点:首先它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二是它支持并投入到低碳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中国,最后是利用低碳技术开展金融业务。

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中国的金融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两高一限”和环保“一票否决制”等政策,从宏观上限制污染性的有关企业或工厂的存在以及发展,逐步淘汰节能功能差的公司或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国在亚洲建立了亚洲投资银行,有许多参与,中国为相应国际上的绿色概念以及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继提出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等概念。目前,中国因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趋向于可持续发展这个方向,当然推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多发展绿色业务抑制污染工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文件主要是针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决定》中强调要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来保护环境。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曾指明中国的环境已经坏到一种程度,环境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上限,污染问题亟待解决。中国一些北方城市的PM2.5水平常年在120微克/立方米以上,远远超过国际标准25微克/立方米。中国水质有超过76%的被污染,中国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高污染的工业以及大肆破坏生态环境有关。因此改善中国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要采取相关政策的约束还要用经济的方式来限制发展,这些经济方式中就包括了绿色金融这个方面。这要求中国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来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目前虽然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绿色信贷方面也有所突破并卓有成效,但是我国关于绿色金融体系的了解还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对于金融业务的发展还是很细碎,不完全。

三、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优势

绿色金融指的是通过贷款、私募投资等金融交易将社会上的资金引入环保节能和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这方面,并做出相关的政策来协助其发展。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产品已经有许多年相关的历史和经验,这些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绿色投资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由此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家经济模式的转型。中国如果建立了健全的绿色金融体系和业务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作用同r也会帮助中国经济的转型,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有助于改善中国的财政赤字以及国家的稳定性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助于对经济模式以及能源结构的转型,提高技术发展的含金量,绿色金融业务通过融资成本的可变动性来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环保节能和绿色可持续的服务行业,有助于缓解中国产业过于依赖重工业的模式,解决产业结构问题。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到方方面面,清洁能源和绿色出行方式就是其中的项目,改善这些方面所需要的节能技术和清洁技术都属于高科技领域,借助绿色金融的平台来发展及创新能源将会较快的提升这些领域的技术含量,在真正意义上以科技立国。发展金融业务有助于缓解解决环境问题带来的财政支出。近年来绿色产业每年需要投入的量至少为2万多亿元,但是国家能够提供的仅为其中的10%。受制于政府财政支出,我国绿色金融业务中骨架能够支持的仅为其中的10%左右,而社会将承担绝大部分的支出,如果我国的金融业务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那么我国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理将会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得到足够的融资而难以完成处理污染的目标,如果我国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业务发展一定的程度,那么我国就可以利用有限的政府资金来撬动民间投资完成全民绿色的目标。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因为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co2排放量的超标以致我国在国际有关环境谈判问题上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使中国的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完成绿色金融业务有助于我国在国际问题上争取更多的发言权,于杭州举行的G20峰会就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方面,它充分展示了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四、绿色金融业务理论框架

绿色金融业务的理论框架主要是增加绿色业务的投资回报率以及减少污染业务的投资回报率。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价格和成本已经确定的基础上,企业通过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来确定最佳的产出,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市场价格并不能完全确定消费者的喜好,因此企业做出的有关产品数量的决策往往会与实际有所差距,因此提高绿色清洁产品的输出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提高定价,在价格方面提高投资回报同时减少对污染产品的价格补贴。第二种方法是减少清洁产品的税费,从而降低清洁产品的成本以提高清洁产品的投资回报率而对污染产品施以相反的政策。第三种方法是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社会上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意识,国家可以通过强制要求企业公开环境污染数据并进行不定时检查,建立法律责任终身追究制,强化社会教育等。

第四种方法是强化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整个社会占主要比重的还是消费者,因此消费者这一关要加以突破,国家或企业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从而达到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的最终目的,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并不是依据价格作为唯一的标准,消费者在经过全球环境的急剧恶化的条件下从自身做起维护环境,减少对环境污染型产品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污染型产品的消费,一旦污染型产品没有消费渠道那么污染型产品的生产就会减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消费者和企业一同作用,相辅相成,在环境保护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等方面将会迸l出无限的活力。

五、国外经验借鉴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开始工业革命以及能源开发,相应企业的发展很快就带来了环境的问题以及资源枯竭问题,为了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应对日益繁复的国际环境,许多国家研究绿色金融业务,在过去的近十年间西方的这些国家在绿色金融业务开展以及产品创新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他们以绿色金融业务为轴点推动了经济的转型,拉动国家经济的增长。欧洲曾经通过绿色金融业务每年节约能源价值非常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洲在欧贷危机上的现状。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经济的回缓。国际上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典型做法是赤道原,2003年6月,“赤道原则”被提出,“赤道原则”要求只有项目执行者能够证明他的提案有助于环境或者对环境没有伤害,金融机构才能对之加以融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境污染型企业的再次进入社会的机会,为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方便,也为已经存在的企业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有助于全民环保。英国绿色投资银行是英国政府全资拥有的,银行的日常运行独立于政府管理之外,英国绿色银行的建立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市场失灵问题,英国绿色银行对企业加以投资的首要标准就是绿色,看项目是否是有助于环境的,对于环境保护型企业,银行也会加以扶持和帮助。许多西方的发达国家开发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绿色信贷产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环保意识,从源头减少环境污染并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

六、结语

近年来,全球经济呈现出萎靡的态势,复苏经济势在必行,但各国经济在不借助政府的支持下增长速度过于缓慢甚至会出现回退的情况,绿色金融业务是未来寻找经济复苏的突破点。目前全球的环境状况都很糟糕,各国的环境污染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全球性的问题,只有每个国家都尽可能限制环境污染问题,全球的环境污染问题才会得以改善。环境问题使得传统的许多产业逐渐要被社会所淘汰,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是重中之重也是必须要发展的业务,只有将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好,我国的经济才会与国际经济接轨,逐渐淘汰环境污染型的企业,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已经开始发展并逐渐进入正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外国国家进行借鉴,不过在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照搬,要在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社会的解决方案,这样才会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总而言之,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是前景恢弘。

参考文献:

[1]李红艳.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9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篇2

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世界范围的文件便是这种全球共识下的产物。我国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应运而生,而且其在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求不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领导者。绿色金融作为广义金融家族的一员,区块链技术对其发展必然能够提供创新变革的动力。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又面临着很多独特的难题,比如信息不对称、覆盖规模要求高、评价更困难、监管挑战性更大等,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方面区块链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瞻方面,尤其是在传统金融、数字货币等领域。而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前景,国内外尚没有相关研究。本文将以区块链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为基础,探究如何更好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为核心,创造性地分析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景。本文一方面能够为日后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对我国推动区块链技术进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目标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G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俞岚(2015)认为绿色金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绿色增长和绿色治理水平,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投入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绿色金融是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下的,以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为核心,围绕相关“绿色”项目开展的金融活动以及创造的金融形态的总称。

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是指将信贷准入门槛和执行标准建立在国家产业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企业的环保实践决定贷款发放。绿色信贷特点在于将商业银行贷款政策与社会责任紧密融合,构建惩罚-激励机制。绿色保险是为分散企业投资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而设立的保险类型,因此也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造成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的损害应承担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绿色证券是指核查上市公司环保政策并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据此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股票融资时设立环保门槛,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此外,绿色金融还存在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基金等金融形态。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却比较迅速。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飞跃发展,目前有接近十万亿元被列为绿色贷款,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领域中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5%。2016年9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征程。“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预计将达到8.5-9.0万亿元。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又存在诸多瓶颈,比如信贷体制机制不健全、标准不完善,监管商业银行及企业绿色项目难度大,环保项目投资额高、利润率低,缺乏绿色金融发展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若要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持续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变革创新势在必行,而区块链技术将极有可能成为推动这种变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基本优势以及应用现状能够为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影响奠定良好基础。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及应用现状

(一)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2000年起,互联网上构筑了庞大的应用系统,但是这些应用均基于庞大的单一中心结构,从而导致了信任缺乏以及中心维护成本高、抗毁性差等问题。而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依靠密码学和巧妙的分布式算法,用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依靠第三方中心的协调,使参与者达成共识,保证交易记录的存在性、合约的有效性以及身份的不可抵赖性。这也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能够实?F应用层面的多中心化、去中介化,其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能够保证近乎零成本,而“互联网+区块链”则可以将传统互联网改造成为价值互联网、可信互联网。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为:记录安全(可追踪历史,防止篡改,不可撤销);多方共识(共识算法建立信任,不依赖人和机构信用,多中心民主机制);算法开放(开源算法,可扩展)。

区块链被认为是互联网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因为它可以解决任何两个人之间信任与价值的低成本可靠传递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看,区块链的意义在于大大增加了物理及虚拟世界的流动性,其去中介化的本质导致了交易和运营成本的大大降低。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区块链底层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可信任流程能够防止各种记录、交易处理、清算结算环节的欺诈与人为操控,区块链本身的时间有序可追溯性可帮助监管层鉴别发现违规操作。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信任和与价值低成本传递的最好方案,是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是互联网的必然演进,并且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引起一?鲂碌募际醺镄潞筒?业变革。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引起了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中国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蚂蚁金服在以公益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场景中利用区块链解决信任缺失的问题,中信银行组织举办区块链与金融创新研讨会推动区块链与金融融合创新。

目前区块链技术业已全面进入以智能合约、虚拟机、去中心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区块链起初进入公众视野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随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单一的数字货币应用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除了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正在被应用于物联网、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社会公益等领域。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智能合约、DAPP为代表的区块链2.0,将不再仅仅只是支撑各种典型行业应用的架构体系,而是在组织、公司、社会等各种形态的运转背后,可能都能看到区块链的这种分布式协作模式的影子。区块链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协调,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人类社会可能进入区块链时代,即区块链3.0。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特征和优势,为分析其为绿色金融带来变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区块链技术在部分领域的现有探索,则为探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

金融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并真正发挥作用的第一个领域。由于其所具有的高可靠性、简化流程、交易可追踪、节约成本、记录安全、多方共识等特点,区块链具备重构金融领域基础框架的潜力。而对于绿色金融来讲,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像对传统金融那样重构其基础框架,而且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很多天然优势恰恰能够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和独有的行业痛点。从长远来看,将区块链技术引进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光明前景,将有可能真正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创新性变革,从而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绿色金融领域相比传统金融而言,项目投资额度更大,投资回收期更长,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新兴绿色产业不确定性更大。这些造成绿色金融领域信用风险更大,比如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要远高于普通信贷项目,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获取的企业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成本以及债项信用等级等存放于区块链上,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环境信息和信用评级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同时,供应链金融普遍被认为是弱化绿色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而对供应链的监管,区块链技术具有天然优势和极好效果。任何企业包括绿色企业都处在一个供应链体系中,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关注某个绿色企业的信用情况转向关注整条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的整体信用上来,从而决定是否对相关绿色企业提供绿色贷款等金融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完整且畅通的信息流,确保交易能够在各方之间公开透明,并保证每次交易数据实现可追溯。同时,区块链能够将分散独立的各自单中心,提升为多方参与的统一多中心,提高信任传递效率,促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良性生态建设,为通过供应链金融来降低绿色金融风险创造更大可能。

(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

首先绿色金融领域相关业务开展审批等流程仍比较繁琐,中间环节比较多,导致融资及交易成本仍比较高,同时效率低下。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授信审批流程的优化,提高绿色资金流通效率,杜绝中间环节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活动的成本。其次,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实现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申请绿色贷款,或者在不同证券平台发行绿色证券时,不需要进行重复评估和认证,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效率。再次,绿色项目相比传统项目覆盖规模要求更高,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则可以用极低的边际成本覆盖更多的点、面。

(三)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形态,是国家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特点之外,还兼有公益性、政策性以服务性。因此必须防止“伪绿”等现象出现,确保筹集到的绿色资金能够用于绿色项目,实现“阳光下的绿色”,而这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监管。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可以用来构筑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包含众多手段的监管工具箱,以利于实施精准、及时和更多维度的监管,可以及时准确鉴别绿色企业的违规操作。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多方共识的特点,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绿色项目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利益相关者反馈均可存放于区块链上进行公开公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作为区块链系统的节点,以联盟的形式运转,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助力绿色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比如,作为绿色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债券与传统债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发行前的认证和发行后的跟踪评估、监督,确保绿色债券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而这都要靠第三方机构实现,但跟踪监督过程成本非常高,上述信息共享、公开平台以及时间可追溯性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对于地处偏远的绿色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加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妥善监管。

(四)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

绿色企业信用体系不完整、未建立历史数据信息链,使得政府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完整有效信息,导致一些企业无法享受绿色金融服务便利。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够简化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利用分布式账本,记录跨地域、跨领域的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信息,方便及时追踪绿色企业在从事绿色经营过程中正面及负面记录,建立绿色企业的公开信用体系,构建良性的、多方参与的绿色金融信用生态。在此基础上对有良好绿色经营记录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奖励政策,从而保证绿色企业能够公平享受绿色金融带来的便利,进而鼓励这些企业往“深绿”方向发展,实现绿色金融发展价值最大化。

四、结论与展望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篇3

(一)强化“窗口指导”。近年来,当地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着力引导辖内外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光电出口企业的信贷投入和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先后对接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厦银行、南昌银行等多家境外金融机构为江西名派光电、文楚照明、世纪联合、远球电器等绿色光电出口企业贸易融资,金额达3000多万元;二是搭建银企协作平台,推进银企签约,每年举办2次银企签约会,2013年银企签约金额达2.4亿元,履约金额1.8亿元,履约率75%;三是积极与县财政、商务局、金融办等部门协作,助推县政府出台《武宁县支持绿色光电产品出口企业财政奖励意见》,从2011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出口促进资金,对绿色光电企业按出口年度新增额予以一定比例的财政奖励。2014年,县政府在“三干”大会上对江西名派光电等2家2013年出口先进企业进行大会通报表彰并奖励20多万元;四是协助县财政安排3000万元资金,专用于解决绿色光电出口企业“过桥贷款”应急资金。

(二)融资产品多样化。为更好地支持绿色光电出口企业发展,该县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创新上力求创新。一是推出了“信用共同体”、“信用联保体”信贷产品。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该县金融机构共发放“信用共同体”和“信用联保体”贷款8600万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出口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难题;二是推出了“助保贷”业务,由县财政出资担保,县工信委、中小企业局、合作银行共同审核认定,对符合准入条件的8家出口企业发放信用贷款3600万元;三是推出了“财企惠贷通”、“财园信贷通”信贷产品,2013年九江银行武宁支行、武宁县建设银行为7家出口企业融资5600万元。

(三)外汇服务提质增效。为更好服务绿色光电出口企业,该县金融机构在外汇业务准入、外汇服务上下功夫。一是不断加大软硬件建设,努力争取开办外汇业务资格。至2013年底止,该县8家金融机构中有6家取得了开办外汇对公对私结售汇业务资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服务出口企业中来;二是外汇银行通过开辟常规业务“绿色通道”,搭建外汇服务交流平台,为绿色光电出口企业打造外汇管理“直通车”等措施;三是定期和不定期走访出口企业,了解和掌握出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找准切入点,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外汇金融服务。

二、金融支持绿色光电出口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绿色光电虽属朝阳产业,但其产口升级换代非常之快,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生产设备要不断更新,产品要及时转型升级,这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条件下,绿色光电出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椐问卷调查统计,17家出口企业资金满足率达80%的只有1家,70%的3家,60%的6家,50%的达7家。究其原因:一是出口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银行有限的间接融资。一方面由于绿色光电企业的特殊性,其专用的生产设备银行不予估价抵押,有些企业生产厂房又属简易甚至租用厂房,个别企业至今未取得土地证,因此抵押物明显不足,银行难予发放抵押贷款,另一方面,该县金融机构虽然创新了“助保贷”、“财企惠贷通”、“财园信贷通”等信贷产品,但担保公司的担保基金和财政部门贷款风险代偿保证金不足,加上合作银行未按放大倍数的约定发放贷款,有个别合作银行甚至按1:1发放贷款,因此受益企业有限;二是企业的先天不足制约其直接融资。该县的绿色光电出口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离上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直接融资遥不可及;三是部分绿色光电出口企业参与民间融资。据调查,该县有少数绿色光电出口企业为解决生产经营中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往往以民间融资方式解决,但民间融资利率高,期限短,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如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资金链条断裂,极易诱发局部社会风险。

(二)金融服务理念相对滞后,外汇服务产品创新有较大差距。目前,该县金融机构主要局限于日常金融业务服务,对绿色光电产品出口企业发展及企业资金理财的综合性建议相对较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优质客户,对于新兴的绿色光电行业的新产品发展前景预测较弱,对出口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与发达地区相比,一是授权权限相对较小。二是进出口押汇、海外代付、保理、福费廷贸易融资等外汇理财产品,与开放沿海城市相比,融资产品品种较单一、金额较小。三是业务审批环节相对较复杂,如授信业务,一笔信用证开证业务要经过“国际结算、信贷、风险”3个部门的审批环节,“一站式”服务未能完全形成。

三、金融支持绿色光电出口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银行对绿色光电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一是银行可针对绿色光电出口企业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对绿色光电设备制造商、生产商的特点推出特色金融服务方案,包括应收账款管理、网上信用证、现金管理等多种服务。二是对产业链中辐射拉动作用强又需巨额资金支持的重点绿色光电出口企业,可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加大信贷支持。三是完善绿色光电出口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县担保公司应逐年增加担保基金,省、县财政部门应适时追加贷款风险代偿保证金,提高保证能力;合作银行要按约定倍数放足贷款,发挥杠杆作用,使全部绿色光电出口企业受益;对企业未按时归还贷款的,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应主动和合作银行共同配合追回贷款,将该企业纳入我省财政政策支持系统风险警示名单,进入名单的企业以及该企业法定代表人投资控股的其他关联企业,今后将不能获得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对贷款放大倍数多且代偿发生少的合作银行,省财政厅应给予适当奖励。对于贷款放大倍数不够,或者代偿发生较多的合作银行,取消合作银行以后一个年度内申请合作融资的资格,切实帮助绿色光电出口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

(二)加大直接融资对绿色光电出口企业支持力度。一是加快设立绿色光电出口企业投资基金,扶持绿色光电产业的薄弱环节建设乃至促进绿色光电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二是有效运用BOT融资方式,为绿色光电出口企业筹集资金。三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绿色光电出口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地方政府应制定配套政策体系,通过价格政策、政府购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性政策等对外资加以引导,积极吸引国际大型绿色光电企业直接投资。鼓励和规范民间资本参与其中。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篇4

就在企业寻求资金支持时, 民生银行 新闻上海分行推出的“能源效率项目贷款”产品恰好帮上了忙,联合工行上海分行、农行上海分行、中行上海分行、建行上海分行及招行上海分行共同为联合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节能减排项目上提供贷款,使其推行先进生产技术、注重外延式发展、打造生态工厂及申请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等举措得以实行。

银行大力推进“绿色信贷”

实际上,当下有关节能减排的项目正是政府所支持的重点,也正因此,与之有关的资金需求更能有所保障,这也就是大家常常听到的“绿色信贷”。

自从上海银监局引导 上海银行 新闻业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和《绿色信贷指引》后,重大项目在节能减排中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截至2011年末,上海19家主要中资银行绿色低碳行业表内授信余额为330.21亿元,比年初增加20.56亿元,增长6.64%;表外业务余额278.26亿元,比年初增加52.67亿元,增长23.35%。其中,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行业贷款在绿色低碳行业贷款占比最高,达16.33%;电池制造业贷款占绿色低碳行业贷款的9.31%,比年初增加4.26个百分点,增长最快,较好地支持了新能源行业和电车行业的增长。

信贷产品为“绿色项目”铺路

为了更好地服务“绿色”项目,适应企业、项目的特殊性,不少银行设计了“专属”产品,其中,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就颇受欢迎。

立净公司(化名)是一家大型回收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可算是节能减排行业余热回收领域的领先企业,近几年来承接了多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过,因为采购工程设备及原材料时需要全额支付货款,投入很大,占用了公司大量资金,而已完成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收益回收期较长,由此出现了资金缺口。由于公司的核心资源为高新技术,无法提供传统的厂房、办公楼等抵押物,融资实属不易。

就在企业几乎失去信心时, 浦发银行 新闻伸出援手。“我们发现,尽管这家中小科技企业尚处初创期,固定资产又少,不过作为我国节能减排行业的领先企业,多项产品已获得国际认证,市场前景颇为广阔。”浦发银行工作人员介绍,立净公司恰属浦发银行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也正因为如此,在进过深入沟通后,为公司量身定做了合同能源管理专项产品授信方案,给予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授信额度840万元,以解企业燃眉之急。

据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是浦发银行以“未来实现的收益”作为质押,向企业提供的专项贷款。即按照该项目未来收益的一定比例,提前将该项目未来的收益一次或分次发放给企业。贷款期限视项目的收款期限而定,以项目的未来收益作为贷款的还款来源,无须提供不动产抵押,无须担保公司担保,尤其适合无大量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的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

无独有偶,北京银行 “节能贷”产品亦能以未来收益权作为质押提供贷款。据了解,“节能贷”是专门为以节能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或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产品销售的生产商所设计的。凭借其合同能源项目项下的收益权作为质押,同时结合灵活化的担保方式,向银行申请获得贷款。

作为一家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一直是北京银行努力打造的三大名片之一。2007年,北京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能效融资合作协议,成为全国首家与国际金融公司共同推出节能减排融资项目贷款的城市商业银行。上海分行也于2010年发放了首笔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走出了支持上海绿色低碳、节能减排行业的第一步。2011年,北京银行上海分行更加强了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了徐汇区政府《徐汇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工作试点方案》的制定,并顺利成为四家节能减排试点银行之一。目前,上海分行已经与多家节能减排公司开展了合作,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储备总量接近2亿元人民币。

不久前,上海中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化名)就在北京银行上海分行“节能贷”的帮助下获得了3年期8000万元的长期项目贷款,用于公司对东乡正大焦电余热发电项目的建设。

自从2008年10月招商银行总行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以来,招行致力于积极开展全行绿色金融业务。至今,已经陆续推出了法国开发署(AFD)绿色转贷款、绿色设备买方信贷、节能收益抵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产品。

创鼎公司(化名)是受益者之一。创鼎是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公司备案的合同能源管理企业,今年年初,企业承接了上海某大酒店冷热源节能改造项目,总投入1200万元。就在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及股东借款等筹集了一期资金后,后续资金紧张成为项目实施的一个瓶颈。“这个项目对企业来说投资规模大、回收期相对较长,所以急需银行融资支持。但由于公司刚成立,尚没有收入和效益体现,且轻资产、无担保,在银行四处碰壁。”好在与招行上海分行沟通后,创鼎看到了希望。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篇5

关键词:绿色金融;区块链技术;优势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80-04

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世界范围的文件便是这种全球共识下的产物。我国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应运而生,而且其在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求不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领导者。绿色金融作为广义金融家族的一员,区块链技术对其发展必然能够提供创新变革的动力。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又面临着很多独特的难题,比如信息不对称、覆盖规模要求高、评价更困难、监管挑战性更大等,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方面区块链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瞻方面,尤其是在传统金融、数字货币等领域。而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前景,国内外尚没有相关研究。本文将以区块链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为基础,探究如何更好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为核心,创造性地分析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景。本文一方面能够为日后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对我国推动区块链技术进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目标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G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俞岚(2015)认为绿色金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绿色增长和绿色治理水平,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投入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绿色金融是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下的,以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为核心,围绕相关“绿色”项目开展的金融活动以及创造的金融形态的总称。

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是指将信贷准入门槛和执行标准建立在国家产业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企业的环保实践决定贷款发放。绿色信贷特点在于将商业银行贷款政策与社会责任紧密融合,构建惩罚-激励机制。绿色保险是为分散企业投资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而设立的保险类型,因此也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造成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的损害应承担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绿色证券是指核查上市公司环保政策并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据此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股票融资时设立环保门槛,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此外,绿色金融还存在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基金等金融形态。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却比较迅速。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飞跃发展,目前有接近十万亿元被列为绿色贷款,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领域中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5%。2016年9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征程。“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预计将达到8.5-9.0万亿元。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又存在诸多瓶颈,比如信贷体制机制不健全、标准不完善,监管商业银行及企业绿色项目难度大,环保项目投资额高、利润率低,缺乏绿色金融发展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若要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持续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变革创新势在必行,而区块链技术将极有可能成为推动这种变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基本优势以及应用现状能够为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影响奠定良好基础。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及应用现状

(一)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2000年起,互联网上构筑了庞大的应用系统,但是这些应用均基于庞大的单一中心结构,从而导致了信任缺乏以及中心维护成本高、抗毁性差等问题。而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依靠密码学和巧妙的分布式算法,用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依靠第三方中心的协调,使参与者达成共识,保证交易记录的存在性、合约的有效性以及身份的不可抵赖性。这也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能够实F应用层面的多中心化、去中介化,其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能够保证近乎零成本,而“互联网+区块链”则可以将传统互联网改造成为价值互联网、可信互联网。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为:记录安全(可追踪历史,防止篡改,不可撤销);多方共识(共识算法建立信任,不依赖人和机构信用,多中心民主机制);算法开放(开源算法,可扩展)。

区块链被认为是互联网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因为它可以解决任何两个人之间信任与价值的低成本可靠传递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看,区块链的意义在于大大增加了物理及虚拟世界的流动性,其去中介化的本质导致了交易和运营成本的大大降低。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区块链底层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可信任流程能够防止各种记录、交易处理、清算结算环节的欺诈与人为操控,区块链本身的时间有序可追溯性可帮助监管层鉴别发现违规操作。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信任和与价值低成本传递的最好方案,是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是互联网的必然演进,并且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引起一鲂碌募际醺镄潞筒业变革。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引起了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中国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蚂蚁金服在以公益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场景中利用区块链解决信任缺失的问题,中信银行组织举办区块链与金融创新研讨会推动区块链与金融融合创新。

目前区块链技术业已全面进入以智能合约、虚拟机、去中心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区块链起初进入公众视野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随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单一的数字货币应用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除了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正在被应用于物联网、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社会公益等领域。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智能合约、DAPP为代表的区块链2.0,将不再仅仅只是支撑各种典型行业应用的架构体系,而是在组织、公司、社会等各种形态的运转背后,可能都能看到区块链的这种分布式协作模式的影子。区块链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协调,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人类社会可能进入区块链时代,即区块链3.0。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特征和优势,为分析其为绿色金融带来变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区块链技术在部分领域的现有探索,则为探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

金融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并真正发挥作用的第一个领域。由于其所具有的高可靠性、简化流程、交易可追踪、节约成本、记录安全、多方共识等特点,区块链具备重构金融领域基础框架的潜力。而对于绿色金融来讲,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像对传统金融那样重构其基础框架,而且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很多天然优势恰恰能够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和独有的行业痛点。从长远来看,将区块链技术引进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光明前景,将有可能真正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创新性变革,从而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绿色金融领域相比传统金融而言,项目投资额度更大,投资回收期更长,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新兴绿色产业不确定性更大。这些造成绿色金融领域信用风险更大,比如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要远高于普通信贷项目,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获取的企业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成本以及债项信用等级等存放于区块链上,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环境信息和信用评级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同时,供应链金融普遍被认为是弱化绿色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而对供应链的监管,区块链技术具有天然优势和极好效果。任何企业包括绿色企业都处在一个供应链体系中,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关注某个绿色企业的信用情况转向关注整条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的整体信用上来,从而决定是否对相关绿色企业提供绿色贷款等金融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完整且畅通的信息流,确保交易能够在各方之间公开透明,并保证每次交易数据实现可追溯。同时,区块链能够将分散独立的各自单中心,提升为多方参与的统一多中心,提高信任传递效率,促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良性生态建设,为通过供应链金融来降低绿色金融风险创造更大可能。

(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

首先绿色金融领域相关业务开展审批等流程仍比较繁琐,中间环节比较多,导致融资及交易成本仍比较高,同时效率低下。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授信审批流程的优化,提高绿色资金流通效率,杜绝中间环节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活动的成本。其次,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实现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申请绿色贷款,或者在不同证券平台发行绿色证券时,不需要进行重复评估和认证,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效率。再次,绿色项目相比传统项目覆盖规模要求更高,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则可以用极低的边际成本覆盖更多的点、面。

(三)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形态,是国家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特点之外,还兼有公益性、政策性以服务性。因此必须防止“伪绿”等现象出现,确保筹集到的绿色资金能够用于绿色项目,实现“阳光下的绿色”,而这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监管。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可以用来构筑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包含众多手段的监管工具箱,以利于实施精准、及时和更多维度的监管,可以及时准确鉴别绿色企业的违规操作。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多方共识的特点,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绿色项目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利益相关者反馈均可存放于区块链上进行公开公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作为区块链系统的节点,以联盟的形式运转,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助力绿色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比如,作为绿色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债券与传统债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发行前的认证和发行后的跟踪评估、监督,确保绿色债券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而这都要靠第三方机构实现,但跟踪监督过程成本非常高,上述信息共享、公开平台以及时间可追溯性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对于地处偏远的绿色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加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妥善监管。

(四)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

绿色企业信用体系不完整、未建立历史数据信息链,使得政府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完整有效信息,导致一些企业无法享受绿色金融服务便利。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够简化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利用分布式账本,记录跨地域、跨领域的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信息,方便及时追踪绿色企业在从事绿色经营过程中正面及负面记录,建立绿色企业的公开信用体系,构建良性的、多方参与的绿色金融信用生态。在此基础上对有良好绿色经营记录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奖励政策,从而保证绿色企业能够公平享受绿色金融带来的便利,进而鼓励这些企业往“深绿”方向发展,实现绿色金融发展价值最大化。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虽迎来最佳机遇期,但束缚其发展的一些问题和困境仍未完全解决,高度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引导的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加快绿色金融领域发展的变革创新势在必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方面有极大潜力,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种关键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以及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等实现。

随着区块链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关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绿色金融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将呈增加之势。日后研究还会着眼于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技术和理念路径,助力区块链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作用真正发挥。在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辅以国家政策引导,绿色金融体系一定会日趋完善,最终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Cowan E. Topical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Finance[Z]. Research Paper Was Commissioned by theAsia Branch of th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CIDA), 1999,(1):1-20.

[2]Salazar J. 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World[Z]. 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 1998,(1):2-18.

[3]蔡玉平,张元鹏.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及解决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9):66-70。

[4]孙建钢.区块链技术发展前瞻[J].中国金融,2016,(8):23-24。

[5]王硕.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创新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16,(2):26-29。

[6]杨帆,邵超峰,鞠美庭.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5,(11):85-87。

[7]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1):78-81。

The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on China’s

Gr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LIU Hongbin

(Business School,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篇6

关键词:绿色气候基金;特别提款权;融资构想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3)01-0048-05

一、绿色气候基金融资承诺及争议问题

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并经2010年墨西哥坎昆会议谈判,到2011年末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启动此基金的运作,已经有3年时间。虽然绿色气候基金已经宣布启动,但由于其操作细节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其中融资问题是绿色气候基金的核心问题,也是以上3次世界气候大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以上3次气候大会协议和商谈内容,发达国家应当兑现绿色气候基金融资方面的共同承诺,即在2010-2012年期间,每年提供300亿美元作为基金的快速启动资金,2013-2020年期间,每年需要提供1000亿美元的长期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由于2012年之前的快速启动资金的融资期限马上截止,而300亿美元的融资承诺却没有兑现,因而对快速启动资金兑现的讨论,由于时间限制,目前来看意义不大。然而,2013-2020年期间每年1000亿美元的长期资金从哪里来,应当选择或者采取怎样的融资机制,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而绿色气候基金长期融资问题,不仅是2012年之后气候大会进一步商谈的重要内容,也会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绿色气候基金融资问题存在3个争议较大的问题:(1)融资承诺中“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是否只能是来自发达国家政府的公共财政资金?在这一点上,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绿色气候基金,应该属于来自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的“新的和额外的”资金,但发达国家提出要将“海外发展援助金”、金融交易税、国际海运航运税以及私人部门碳关税等统统纳入气候基金。(2)哪些国家应当出资,各个国家出资的负担分摊比例如何确定?(3)是否可以由世界银行统一管理基金?为了确保绿色气候基金的持续融资能力和快速支付效率,坎昆协议委托世界银行将监管基金3年,但受到不少反世界银行人士的抗议,他们认为世界银行只是一个以华盛顿为中心的放债机构。透过这3个争议的问题,可以看出绿色气候基金融资至少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绿色气候基金如何实现融资承诺或者融资目标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对所争议的问题作出合理回答的问题。前一个是融资机制和技术问题,后一个则是合法性或者正当性问题。

由于绿色气候基金要求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所需的巨额资金,发展中国家显然不具备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而发达国家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也担负了巨额债务,给许多国家带来了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在这种现实状况下,需要创造性思维以创新的方式获得资金来源。其实,绿色气候基金的融资问题,早在哥本哈根大会(COPl5)之后,就有个人和组织提出一些设计构想,其中最具创新性的方案是基于特别提款权提出的融资构想,而这一融资构想同样需要对其所面临的技术可行性和正当性问题的质疑作出回应。

二、绿色气候基金基于特别提款权融资构想的阐释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简称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69年创造的一种用于补充成员国官方储备的国际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的价值根据由4种主要国际货币(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构成的篮子确定,可以用特别提款权交换,可自由使用的货币。特别提款权不是货币,也不是对基金组织的债权,而是对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可自由使用的货币的潜在求偿权。特别提款权的持有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以其持有的特别提款权换取这些货币:一是通过成员国之间的自愿交换安排,二是基金组织指定对外状况强健的成员国,以可自由使用的货币从对外状况薄弱的成员国购买特别提款权。在2009年8月28日生效的特别提款权普遍分配和2009年9月9日生效的特别分配后,特别提款权的数额从214亿特别提款权增加到2040亿特别提款权(按2010年8月31日汇率折算约相当于3080亿美元)。

(一)三种基于特别提款权的融资构想

迄今为止,基于特别提款权构想的绿色气候基金融资机制主要有3种:(1)2009年乔治索罗斯(美国投资家)建议发达国家从2009年分配到的SDR份额中拿出价值1000亿美元的SDR作为绿色气候基金的资本金,直接支付给发展中国家。(2)行动援助组织(ActionAid)建议发达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授权之下,将2009年分配到的SDR转换为货币现金转让给绿色气候基金,基金再基于创建治理规则将资金赠予发展中国家@。这两种融资构想都是将SDR直接或者变现后支付给发展中国家,因而不易实现绿色气候基金长期稳定的大规模融资的需要,可行性不足以令人信赖,因而下文不再展开阐述。(3)2010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员报告(下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IMF"指代)建议利用由发达国家注入的以储备资本(主要是SDR)的形式作为绿色气候基金的初始资本,并以这些初始资本为基础在全球资本市场发行低成本的“绿色证券”,吸引私人资本和官方投资者投资于这些“绿色证券’’,以起到大规模融资的“杠杆效应”。由于国际货币基金职员报告中提出的绿色气候基金融资机制构想考虑到了长期融资的规划设计,其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因而下文重点围绕此融资构想进行阐述和检讨。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于特别提款权融资构想的设计路径

首先,需要确定绿色气候基金的储备资本。为了吸引私人资金进入全球资本市场,绿色气候基金需要对它的投资者提供安全保证。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发达国家的公共资金以储备资本的方式注入而实现资本化,作为交换,捐助国将获得基金中的股权。绿色气候基金的储备资本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1)2009年发达国家所接受的总额相当于176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的配额;(2)发达国家捐助国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资源。

将2009年发达国家所接受的总额相当于176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的配额作为这一目的的储备资本,基于这种选择方式,捐助国能够在绿色气候基金中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出资配额扩大其股权,IMF出资配额因此成为在绿色气候基金中捐助国之间援助资金负担分摊的钥匙。如果绿色气候基金股权能够被构造而具有储备资本属性的话,大多数捐助国会发现这个方案很容易接受,因为这个交易纯粹就是储备资本的交换。这一交易对捐助国来说,不需要额外付出预算成本。

另外,绿色气候基金的关键作用在于它能够很快地调动资源,为基金的长期来源提供桥梁。由于绿色气候基金需要的很多资金最终由发达国家提供,并作为向发展中国家拨付的授予资金或者高度优惠贷款资金,因此,绿色气候基金也需要调动各捐助国的补贴资源,这就要求捐助国政府获得和转移新的财政来源。但是,捐助国可能发现制定预算转移以提供所需的补贴资源(公共资金)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为此目的,应当允许捐助国来自碳税和扩大的碳交易方案获得这些新的财政来源,其中因碳交易获得的财政收入是通过政府公开拍卖预留的部分碳排放权配额获得的。这部分的财政补贴资源每年大约600亿美元@。

其次,一旦资本基础得以建立,绿色气候基金就可以发行高评级的(因此是低成本的)绿色证券,这种绿色证券可以卖给私人投资者,也可以卖给官方持有人(例如财富基金)。作为此种行动的效果,绿色气候基金可以调动多倍于所捐助的公共资本。当基金处于稳定状态后,绿色气候基金将把证券发行进程与补贴资源结合起来,利用证券和补贴资源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活动提供授予资金和为减缓气候活动提供优惠贷款。为了更细致的技术操作,应当决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年所需的最小资本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计算,认为股权捐助大约每年需要1000亿美元。为此目标,绿色气候基金每年将发行400亿美元的绿色证券,这部分资金将作为优惠贷款资源拨付给进行减缓气候活动的发展中国家;基金每年将财政补贴资源600亿美元,作为授予资金拨付给需要适应气候变化活动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达到坎昆协议中构想规模的资金,基金需要在30年内发行大约1万亿美元的绿色证券,而基金股权也需要同样的捐助数量,以保证绿色证券持有人权利的安全。

再次,绿色气候基金将把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需求通过世界银行呈交给SDR基金,为了确保可动用资金拨付的公平性,世界银行将对气候变化的资金请求进行详细统计,然后上传给基金管理委员会以形成决议予以拨付。这将有助于确保基金的拨付,既根据实际需要又符合缔约方大会建立的国际社会原则。这些评估程序将被公开以提升基金本身运作的透明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基于银行自身作出的资金请求的统计和其他可获得的相关信息作出最终决议。随着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批准,资金将通过世界银行执行单位予以拨付,世界银行执行单位也会对基金进行监督和评估。为了使基金的获取与对基金的监督尽量合理,世界银行将与IMF建立一个共同执行单位或者特别工作小组,以监督SDR拨付的公平、合理和透明。以IMF的建议,在国际融资市场发行绿色证券,世界银行的介入可能使得高评级的融资工具对私人投资人更具吸引力。实践证明,世界银行在调动私人资源的能力方面的确有相当大的优势。这意味着,世界银行对基于SDR的融资运作具有许多协同增效效应。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融资构想方案的优势.

第一,通过将发达国家捐助的SDR作为基金股权架构为储备资本,依此为基础每年有计划地发行绿色证券,并与发达国家的财政补贴资源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会较快地获得大规模的资金来源,并使得融资机制更为可靠,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必担心资金因为一个特别项目而枯竭,这会促进发展中国家更可能将捐助资金投资在长期的适应和减缓项目上。

第二,这种融资构想较易区分出哪些捐助属于“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来源。由发达国家捐助资金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难以判断资金来源是否“新的和额外的”。由于没有一个国际气候资金登记工具跟踪全部承诺的资金捐助,因此很难评价哪些是新的和额外的,但是,利用SDR将会从一开始就会界定资金的来源属性。

第三,这种融资构想能够确定哪些国家应当出资以及各个国家出资的负担分摊比例。如前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是以现存的IMF配额分配SDR,IMF出资配额因此成为绿色气候基金中各捐助国之间援助资金负担分摊的钥匙。按照这种标准,各工业化国家都负有出资的义务,例如,IMF将要求美国支付近18%的绿色气候资金,法国、英国、德国各4%-5%的负担分摊份额。

第四,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员报告的融资构想,世界银行只是在证券发行、资金拨付、资金请求的统计和其他可获得的相关信息的搜集方面参与工作,并不能替代缔约国大会之下的绿色气候基金管理委员会作出决议。相反,世界银行对信息的提供和评估程序的参与,是为了基金管理委员会形成公平、合理和透明的决议提供帮助。也就是说,绿色气候基金管理委员会,将基于世界银行作出的资金请求的统计和其他可获得的相关信息作出最终决议,随着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批准,资金将通过世界银行执行单位予以拨付。

三、IMF基于特别提款权融资构想面临的质疑及正当性评述

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员报告提出基于特别提款权的融资构想后,有支持者也有质疑者,质疑者既有发达国家成员也有发展中国家成员。质疑主要不是来自对该融资构想的技术可行性方面,而是主要来自该融资构想是否具有政治和合法的正当性方面。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质疑一:利用SDR(或者其他储备资本)作为基金发行绿色证券的方式,则私人资金流将作为全球气候资金承诺的~部分,那么重要的问题是,这些资金流是否被计入“新的和额外的”的资金。有人认为,如果包含着私人资金流的话,则会冲淡由发达国家提供公共资金的承诺,因为大多数的公共资金会通过“杠杆效应”使私人投资多倍于最初的公共资金的数额。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新的和额外的”资金,应当如何界定?通过“杠杆效应”获得的私人投资,是否可计入一个国家的气候资金捐助?简而言之,这一质疑包含的问题是:以特别提款权为储备资本发行绿色证券获得的资金,能否算作“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捐助?如果不能算作“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捐助,则该融资构想的正当性何在?

此质疑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引发此质疑的原因在于按照《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规定,发达国家的供资义务属于公约法律约束,因而发展中国家坚持由发达国家缔约方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可预期的、可持续的公共资金支持绿色气候基金,以保障公约全面、有效、持续的实施。发出此质疑的发展中国家认为,绿色气候基金应当全部由发达国家拨付的公共财政资金构成才具有正当性,也就是说,绿色气候基金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应当全部由公共财政捐助构成。然而,这种质疑在笔者看来有失偏颇,也就是说,此种质疑对基于特别提款权的融资构想的正当性存在不全面的理解。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理解该融资构想的正当性问题:

(1)应当将绿色气候基金融资的正当性问题与发达缔约方供资义务的正当性分别对待,二者不宜等同。根据《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规定,发达缔约方提供“新的和额外的”公共资金是公约义务,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是不能就此认为绿色气候基金的资金构成全部来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共资金。由于坎昆协议是哥本哈根协议的继续,二者在内容上具有承启性,因而考察哥本哈根协议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坎昆协议的规定。哥本哈根协议第8条说明,长期融资任务要求发达国家承诺至2020年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需要,这笔资金的来源可以包括政府出资、民间集资、双边和多边筹措以及可替代的其他融资来源。从这些表达中可以看出,全新的绿色气候基金并非是单一的公共政府财政拨付,可以包括各种资源或者其他融资来源。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国际社会已经一致认识到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时间紧迫性和规模空前的融资任务的艰巨性。要求发达国家提供纯粹的公共财政预算将是不现实的,否则绿色气候基金的创建也将会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基于特别提款权融资构想中,绿色气候基金的资金构成并非单纯地来自基于特别提款权发行的绿色证券,还包括来自碳税和碳交易方面的公共财政资金。就单纯基于特别提款权发行的绿色证券的资金性质来看,发达国家向绿色气候基金捐助的特别提款权本身并非来自发达国家的公共资金,这是确定无疑的,它只是作为发行绿色证券的储备资本,以保证投资者的投资安全,在因绿色证券的运作损害投资者利益时,绿色气候基金保留以特别提款权向捐助国求偿“篮子货币”的权利(货币求偿权),以发挥特别提款权的固有功能,具有间接的公共资金的性质。但是,即使如此,发达国家特别提款权的捐助并非直接的公共财政资金的捐助,因而就不宜定性为“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捐助。然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来源于绿色证券的资金只有400亿美元/每年,而来源于碳税和碳交易的公共资金却占600亿美元/每年,这一部分是属于“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捐助。

(3)从坎昆协议的阐述来看,没有对“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捐助作出细节描述,但鼓励多种融资方式和渠道的开拓,以实现快速融资和大规模长期融资的目标。坎昆协议中的融资承诺在于要求发达国家每年“筹集”巨额资金,笔者认为,对“筹集”含义的理解首先需要抛开政治立场的争议。“筹集”应当是为了基金本身的资金需要,其本质在于强调“筹集”的资金最终应当归基金本身拥有并支配,而可以采取多种筹集的手段。从SDR融资架构来看,SDR归基金拥有而作为储备资本,并将发行的绿色证券所得也归基金支配。发达国家虽获得了股权但并不能支配基金,因为基金的投票权并不以股权的多少设定。因而这种架构既有利于基金发展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筹集资金以实现融资承诺。正如坎昆协议中阐明的,绿色气候基金的架构应当确保有效调动各种资源,以满足长期大规模资金的筹集需要,并使这笔钱的利用获得最大回报@。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哥本哈根协议,笔者主张,绿色气候基金中必须具有直接来自发达国家的较大比重的公共财政的“新的和额外的”资金作为支撑,这是绿色气候基金融资具备正当性的基础。但是,这不能成为绿色气候基金不能吸收私人资本加入的理由,当占一定比例的私人资本流入绿色气候基金后,这些资本在权利构架上应当完全归属绿色气候基金本身拥有和支配,此时“筹集”的私人资本作为绿色气候基金的融资也就具有了正当性。以此为标准,对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基于特别提款权的融资构想,应当是具备正当性的。

质疑二:将SDR注入绿色气候基金中作为储备资本发行证券而换得基金股权,发展中国家担心会导致“一美元对应一个投票权”的决策结构的情况出现。实际上,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在坎昆协议中,基金管理委员会由相同数量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组成,每个组成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投票权,委员会成员资格的取得和投票权并不以股权标准分配,这已经是各缔约国的共识。有的发达国家认为这个方案不透明,它造成对捐助国不公平的责任。其实,为了保证对捐助国的公平责任,这种融资构想较为全面地考虑了捐助国在基金中的资产负担分摊方式和责任分配,其清晰的治理架构和所有权架构以及合适的保护设计,都是为了这个基金资源的有效运行。因而,绿色气候基金所创设的责任不透明的理由是不存在的。

质疑三:绿色气候基金以发行绿色证券的方式引发融资的杠杆效应,假设由于绿色证券的高评级和低成本,吸引了私人投资和财富基金的官方投资者,那么,这种大规模的气候融资需求会不会进一步使已经脆弱的全球融资市场恶化或者引发进一步的通货膨胀?出于对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顾虑,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员报告的构想设计,基金每年发行的绿色证券是400亿美元,而世界GDP大约是60万亿美元,注入绿色证券的资金每年还不到世界GDP的千分之一,因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四、我国政府的立场与该融资构想的未来

2011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发展中国家提交的《关于绿色气候基金建立操作细节》报告中,对绿色气候基金的融资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观点:(1)绿色气候基金在资金来源运作模式上,财政捐助应主要是以赠款的形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的优惠贷款,只有此赠款以及优惠贷款才可以被计算为新的和额外的资金;(2)发达国家中的私营部门可以鼓励作出补充性的捐款和捐赠;(3)这种捐款不得包括在碳交易中公司支付的碳抵消。

以上三个基本观点,表达了中国政府对待绿色气候基金融资的基本立场:一方面,只有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资金的捐助才能算作“新的和额外的”的资金;另一方面,并不排斥发达国家私营资金捐助绿色气候基金,但是这种私营资金的捐助不得包括碳交易中私营公司支付的碳抵消,而且私营资金的捐助只能在绿色气候基金的资金捐助中占较小的比例,因而应是补充性的。不过,绿色气候基金的资金无论是来自公共财政资金还是私营资金,都应是捐助的资金,这实质上排除了私营资金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进入绿色气候基金的可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基于特别提款权的融资构想,与以上中国政府在绿色气候基金融资方面的立场或基本观点并不一致。基于特别提款权的融资构想,除了包含来自发达国家碳税或碳交易的财政收益之外,还包含着将发达国家捐助的特别提款权,作为储备资本向私营部门发行的绿色证券而获得的资金。私营资金通过购买绿色证券而进入绿色气候基金应属于市场运作的方式,尽管发行绿色证券是以特别提款权作为储备资本为基础。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发展中国家在《关于绿色气候基金建立操作细节》报告中,虽然支持私营公司以碳交易收入捐助基金,但是这种捐助不得包括在碳交易中公司支付的碳抵消,只能是通过实际出售自有剩余碳排放权配额而获得的收入,这些收入只能无偿地捐助于绿色气候基金,体现的是私营公司的社会责任,并为所在的发达国家为实现对绿色气候基金的融资承诺提供帮助。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重视社会责任的私营公司的确存在,但是如果没有政府赋予其他优惠政策的话,这种资金捐助的行为是不可预期的。即便如此,这些无偿的捐助也只能是补充性的,不能占主要部分,也不属于发达国家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捐助。发展中国家此主张的目的在于遏制发达国家借助私营公司的捐助,逃避国家应当负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资金义务。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如果固守公约规则,不但会与绿色气候基金创建的目的有悖,而且无疑会阻碍绿色气候基金的实际运作和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篇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响应联合国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绿色金融的概念也由此被提出,开创性地将环保因素引入金融活动过程中,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来保护环境,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在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绿色金融对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提出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并完善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完善绿色金融机构的内部建设等措施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一、绿色金融内涵概述

绿色金融也叫可持续金融,是指企业在开展金融活动时要增强环保意识,注重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从而保证经济增长与环保产业的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响应联合国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绿色金融的概念也由此被提出,开创性地将环保因素引入金融活动过程中,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来保护环境,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8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要处理好经济、生态和自然资源等的基本关系,确保可持续性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发展绿色经济的风潮。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提出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确定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文明,推行绿色消费,明确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危害性,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1994年7月,国务院《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我国第一个部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呼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绿色经济。世界银行在2001年11月《做出可持续的承诺一世界银行环境战略》,该战略提出要将减少贫困、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经济和减少贫困的战略路径。2003年6月,国际金融公司与花旗集团、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与西德意志银行等私人银行采用世界银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针,联合制定了“赤道原则(EPs)”,该原则第一次把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和社会标准明确化、具体化,使整个银行业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得到了基本统一,也使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并通过发挥金融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正式对外,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会上,报告编写领导小组副组长、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杜鹰介绍了该报告总体情况。

综合来看,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绿色金融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和要求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一)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的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很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环保意识不够强烈,各种污染事故的预防机制和善后机制不够健全,严重影响了产业的优化升级。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使这些企业陷入贷款困境,通过控制他们的资金来源减少了环境污染,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绿色金融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发展经济的前提保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危害十分巨大。绿色证券制度的实施将环保审查纳入拟上市公司的审查要求里,以此来引导其发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也通过影响公众的投资行为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金得到有效配置,减少了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金的浪费,促进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最后,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为绿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健康的增长方式。

(二)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金融机构提升经营绩效。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经济和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为金融业务活动提供了绿色商机,也为金融机构提高业绩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环境。其次,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的关键拐点,绿色证券制度、绿色信贷制度和绿色保险制度等的实施有效控制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保证了其日常运营的健康和平稳,有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有利于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虽然发展绿色金融增加了政府的监管成本和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发展绿色金融符合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也顺应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提高了企业和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使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

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政府为了治理这些破坏和污染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污染过多、资金有限,不少环保项目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发展绿色金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绿色金融为环保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各种绿色政策的激励机制使社会资金流向环保产业和注重环保的企业,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从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等原因的影响,政府虽然了不少环保政策,但金融机构的实际实施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2007年,国家加大了环境整顿力度,并颁布绿色信贷政策,我国的绿色金融才快速发展起来。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政府相继了多项通知和公告。2007年以后的重要意见和通知有:《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节能减排授信丁,作指导意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环保指南》、《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里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上作的意见》、《“十二五”能减排综合性下作方案》、《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绿色信贷指引》等。

为了发展绿色金融,政府相关部门在出台各项政策法规的同时,我国各大金融机构也积极签署各项协议、意见和声明,为发展绿色金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例如:国家开发银行的《开放性金融合作协议》和《太阳能发电开发评审制定意见》,进出口银行的“中国节能融资项目”,兴业银行签署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招商银行颁布的《可再生能源行业营销指引》和《绿色金融信贷政策》,中国建设银行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国建设银行减排授信管理工作的方案》,浦发银行的《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和《建设低碳银行倡议书》等。

四、发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建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本文针对发展我国绿色金融,提出建议: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完善绿色金融机构的内部建设。具体叙述如下: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保障

政策法规的支持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应积极完善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并确保这些政策的顺利实施,通过法律的手段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将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发展绿色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将绿色GDP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标准,通过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中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应不断发展和健全绿色信贷制度、绿色保险制度和绿色证券制度等,引导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管作用。

(二)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倡导节能环保的政策号召,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在企业内部宣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强调环境保护对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每个员工的环保意识。同时,企业应该处理好追求利润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利润的增长,将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经营目标,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抓住发展绿色金融的契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从长远来看,发展绿色金融符合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也顺应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发展绿色金融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篇8

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同时也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理事单位,中央结算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坚持精耕细作,在绿色债券市场做出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的工作:

一是为绿色债券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作为债券市场运行平台,公司为绿色债券提供包括发行、登记托管、交易结算、付息兑付、估值、担保品管理、信息披露等在内的一体化服务。截至今年8月末,公司登记的金融资产超过80万亿元,其中债券41.4万亿元。有近1000亿元已被第三方认证的“贴标”绿色债券在公司托管,其中包括新开发银行在中国首次发行的绿色金融债。

二是绿色系列债券指数。作为金融市场基准定价平台,公司打造了“六位一体”的中债价格指标体系,包括收益率曲线、估值、指数、风险价值计量(VAR)、隐含评级以及“我的统计”。2016年4月,指数系列新添一员。我们与另一家绿金委成员单位――中节能咨询公司合作,编制了国内首批绿色系列债券指数,包括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和中债―中国绿色债券精选指数,填补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一项空白,引起了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市场反响良好。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与中节能咨询公司及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深化合作,于9月2日试了全球首只气候相关债券指数,这是在打造符合国际标准、具备可投资性、向国际投资者靠拢的绿色债券指数领域的新突破,也是我们在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的新尝试。指数以来,运行情况良好。截至8月末,该指数的市值约1.33万亿元,样本券210只,发行人共81家。

三是首创“绿色”债券识别归类理念,探索对存量金融债券的绿色识别工作。除了将“贴标”绿债直接纳入绿色债券指数样本券外,我们还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依据公开可获得信息自主对“实质绿”的存量债券进行判断与识别,这种重实质轻形式的理念,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是对多年来从事绿色事业的广大企业的认可和尊重,有利于鼓励和引导绿色投资。从实施效果来看,该方法得到了多家国内外专业机构的认可,基于该口径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潜在规模的描述被广泛采用。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我们对于金融债券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除专项用于绿色项目的绿色金融债券之外,还有一部分未冠名绿色但筹集资金实际用于发放绿色贷款的金融债,采用创新方法识别此类债券的工作已有了阶段性成果。9月1日,符合绿色债券指数规则的三只政策性银行债已被纳入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

四是积极推动业内专家交流。2016年4月,我们作为理事单位加入绿金委,研讨推动相关制度和行业规范建设。此外,我们积极为绿色金融领域专家打造高层次的交流平台。6月30日,公司举办了“金融街十号论坛――绿色债券全链条解析”,来自行业内的众多专家分享了绿色债券认定、发行及后续管理等相关经验,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篇9

关键词:金融 改革 举措

纵观各国的经济发展,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金融体系,才能保证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如今,尽管广东还是全国经济增长前列的省份,但这一无法掩盖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已经推行的金融改革起到了一定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还是需要加强金融改革的力度和效率。本文主要通过对具体的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案例研究分析广东新时期金融改革的新思路和措施。

一、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一)研究的意义

经济改革与转型并非一个简单地政策推行,而是需要一个不断根据经济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的复杂过程。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的改革与转型是广东省新时期发展的重要途径,所有研究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金融改革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当前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主要问题体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以及粗放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明显,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使得金融系统需要进行合理化的调整。

二、以温州金融改革为案例分析

温州市近年比较频繁地出现在各大版面的头条之上,温州“炒房团”的背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温州金融改革创新的贫乏造成的。由于温州的金融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比较多的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而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又缺乏相应的投资渠道,使得金融资本环境比较恶化,其经济实体也就相对比较孱弱。

为此温州市金融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旨在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使得民间资本实现规范化的发展,保证金融环境的稳定性。为了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改革与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而截至目前,温州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金融改革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使得温州的经济转型逐步的走上正轨,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不久的未来,温州的金融改革必然会收到巨大的回报。

三、结合广东省中山市的发展实际情况,阐述广东省新时期金融改革的新思路和措施

以广东省中山市的金融转型过程中作为案例分析,目前广东省中山市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产品加工、科技制造为主,而且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相对比较大。广东省绝大多数的制造加工企业都属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其对于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相对比较差,使得我们必须对这一类企业进行一定的金融保护,确保企业的资金周转的合理性和企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随着广东省中山市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得民间的资本积累实现进一步的资产优化,也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再加上政府对于资本的宏观监控和引导,这一成功的金融经济转型,保证了中山市的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如何通过金融改革解决广东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的融资难

因此,我们必须推行有效的金融改革措施解决中山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其主要的思路和措施有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规范化市场的金融环境,多方位的对民间资产的合理管理和应用,使得小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通过不断地依据经济变化,合理的规范和调整融资体系,多方位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营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使得企业发展环境更加有利。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是对于民间资本的合理化的管理和使用,完善民间资本金融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小额贷款公司体系,使得民间的资本积累可以有效的保证金融市场中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需求,还可以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促进民间资本的规范化发展,加强金融发展的稳定性。

(二)如何通过金融改革解决粗放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由于广东省在改革初期,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忽略了给环境造成的诸多影响,使得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是粗放化的,使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问题严重,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比较多。而如何通过金融改革解决这一弊端呢?这就需要我们引入一个新的金融名称――绿色信贷。这一理念主要是通过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循环使用,尽可能的规避破坏环境的风险,使得其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助力。这一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通过结合实际的经济运营状况,建立完善的绿色信贷体系,对企业的金融管理升级为全程的监控,使得环保的标准不断地提升,经济的发展日益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另一方面,不断地加强绿色信贷的创新,更有效的满足市场经济变化下企业的金融新需求。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各项的金融约束机制,多方位的建立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引导经济发展的科学性、绿色低碳性以及可持续性,为广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的保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金融的改革会直接改变现有的金融系统以及其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是必然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广东省现今的金融发展模式以及存在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然后结合具体的地方经济转型的案例,提出了关于如何通过金融改革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思路方向,详细的阐述了这些措施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现状、原因及对策――从浙江温州金融风波看中小企业融资[J].特别关注,2012,(1)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篇10

当前南平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五中全会精神,践行“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先行先试,探索山区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快南平生态价值的实现和转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积极作用,建设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结合参加南平市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绿色金融专题研修班学习,谈谈几点体会。

一、扎实推进绿色金融基础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础性研究

一是研究界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概念内涵,理清自然资源、生态产品、生态价值等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二是借鉴对比分析国内外主流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研制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核算原则、技术框架、关键指标选择和标准等;三是以南平模式为基础,构建基于自然资源领域的生态产品目录和清单,规范定义、分类标准、实现路径、配套措施等政策体系。

(二)利用自然资源资产政策,助推建立生态功能提升机制

一是综合运用自然资源基础调查、登记确权、评估核算、动态监测、考核评价以及空间用途管制等手段,把自然生态环境转化为可消费交换的商品,让价值规律在生态功能提升过程发挥内生驱动作用;二是探索在国土空间分区和布局、生态产业用地、权益交易、产权流转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研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助推生态功能提升的标准和指南,可复制、可推广。

二、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金融体系

一是深入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绿色金融模式,总结形成模式化创新成果;二是立足南平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条件,以绿色产业链设计为规划、以“绿色大数据”为优势,探索绿色金融系统政策,改革创新绿色大数据与金融“双驱动”发展体系;三是差异化定位和新结构升级。创新绿色金融有关政策,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金融产品,引导国内外银行、券商资管、民间资本等加大投资力度,吸引私募股权基金、风投、创投、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等投资机构入驻,加快绿色要素交易平台、绿色标准评级和担保体系建设。

(二)推进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

一是结合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建设,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编制闽江跨区域的生态治理和保护规划,谋划实施全流域生态修复重大项目,明晰不同区域政府间生态共建的权责利,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共治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的长效机制;二是国家加大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选择闽江流域作为生态补偿试点,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可量化可计算的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和标准。

三、探索推动制度集成创新的持续性

(一)创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依托“生态银行”试点,积极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工作。自然资源部近期拟批复一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力争自然资源部将南平列入其中,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类南平”地区加大探索实践力度。构建“资源+评估+信贷”市场化运行机制,打通自然资源向产业资本转化路径,实现了资源到资产、资产到资本的“三资”转化,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南平样板”。 鼓励建立生态资源、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可参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探索建立区域间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制度。2020年4月、10月自然资源部将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和光泽“水生态银行”列为第一批、第二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下一步,积极争取武夷山五夫田园综合体列入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

(二)探索多元化市场机制实现

创新投融资和项目运营机制,加快实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和供水设施、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环境治理短板。支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环境综合治理服务托管等新业态加快发展。探索政府由购买单一的环境治理方案向购买整体治理方案转变,促进环境问题的一体化解决。深入建设全省绿色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把武夷新区建设成为福建省绿色金融集聚区,打造区域绿色金融中心,形成搭平台集聚、大数据支撑、大联动服务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四、健全绿色发展考核评价制度的保障性

(一)完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深入实施绿色发展考核评价,进一步优化指标设置,增加反映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群众生活质量、重大任务落实等指标考核权重。改进和创新考核方式,推进分类别、精准化、差异化考核,建立分级分类考核评价制度,综合运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等多种方法,实行差别化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推动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高质量考核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为全国全省其他地区建立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