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十篇

时间:2023-03-31 01:15:36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水能资源;开发

一、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观是我国经济以及各方面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发展纲要在1972年提出,经济增长要建立在立足长远发展,坚持循环再生发展模式,即在基本满足现代人生活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后代生存发展为必要前提条件,这就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具体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项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长远生存发展是人类实现生存居住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在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健康合理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发展。地球只有一个,绿色的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一切条件,我们要维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做到长治久安。

2、和谐性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我们要达到的良性环境状态,和谐代表了一种互惠互生、相互扶持的状态,人可以积极的对自然进行良性改造,如水利建设,人也可以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掠夺,如大肆开采煤炭、石油资源,这就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治久安的状态,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颠覆性的破坏,因此,和谐应该成为我们生存发展的一项必要的指导原则性。

3、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4、高效性原则

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我们的一项发展原则,高效性原则可以提高生产率,减少资源的损耗,以最小的破坏获得最大的效果,这就体现了人类智慧的优势,也直接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与素质的提高。

二、确保谁能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五项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原则。没有进行流域水能资源(水电)规划的水电站项目不能申请开发权,水能资源(水电)规划未经审查批准的水电站项目不批准开发权,水能资源(水电)规划必须经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一方面避免了开发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通过规划的审批确立了政府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了水能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

二是有偿使用原则。出台了《水电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和《水电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实施细则》,推行水电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在做好资源招商引资的同时,严格水电开发准入,统一开发权审批,避免了水电开发无序混乱局面的出现,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欢迎各方投资商进入开化开发水电资源,另一方面严格水电开发准入,使有实力和有丰富的水电开发经验的投资业主进入开化,为水电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抓好重点原则。经常为重点项目做协调工作,把做好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解决重点项目存在的问题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是执行程序原则。为了使水电站建设合理有序进行,项目审批(核准)部门严格按国家和省有关水电站建设审批(核准)管理程序要求,审批(核准)水电站建设项目;出台《关于加强小水电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落实了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工程验收等建设程序,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施工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监督制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水电事业健康发展。

五是生态环保原则。在工程建设别注意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把对生态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的原则,要求项目业主建设生态环保型电站,对遭到破坏的植被,有条件恢复的,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其恢复。坚持速度服从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对项目业主的指导和管理。

三、我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今后的主要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水能资源管理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今后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日渐突出,开发水能也存在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切实加强对水能资源管理工作的领导,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

2.依法审批,严格监督规划的实施

按照专项规划服从综合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流域规划的原则,统筹协调各地区、各行业对水资源的综合需求,妥善解决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依法审批,严格监督规划的实施。依法治水、管水、用水,在开发和利用保护水能资源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进行协调、指导、管理和控制,有效地遏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期行为,促进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突出以人为本,建立移民发展长效机制

水电建设往往带来上游土地的淹没和移民的搬迁,处理不好,会造成移民上访,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应建立当地失地农民在建设水电中受益的长效机制,不仅仅是经济上给予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还应体现在改善移民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移民的用水、用电、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应体现在提高移民自我发展能力,扶持移民发展生产。

参考文献:

[1] 陆佑楣. 应重视水能资源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J]. 中国科技奖励, 2010, (07)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能源 可持续发展

1、我国主要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1 煤炭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煤炭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煤炭资源的利用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煤炭开发对矿区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突出表现在:(1)煤炭开采中排放的甲烷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2)由于开采煤田引起地表坍塌、破坏及排土场、煤矸石等占地已达3200000ha,每年还以22000ha递增;(3)煤矿积存的矸石达16亿t多,每年以1亿t递增;(4)煤矿年排出矿井水17.5亿t,均为高矿化度、酸性、高悬浮物甚至含有放射元素的污水。二是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污染。我国由于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及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量分别约占85%和70%。适当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由于煤炭所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今后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利用煤层气。煤层气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但是以往在我国对于煤层气基本没有进行采收和利用,而是由采矿作业面直接排入大气。

(2)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所谓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如循环流化床技术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FBC-CC以及IGCC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1.2 石油

根据我国油气资源评估的结果来看,全国石油的总资源量940亿t,可采资源量是160亿t。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石油资源贫乏。1984年以来,原油产量年均增长为1.7%,但同期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为4.9%,供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石油短缺将是我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长期问题。

(1)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我国石油地质特点是以多构造层系叠合盆地为主,这就决定了中国石油勘探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通过加强勘探,合理地开发利用国内资源,使我国今后10~20年中石油产量稳中有升,保证一定的自给率。

(2)拓宽石油进口渠道。以往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中东地区,这一地区的局势较为动荡,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将会对我国的石油供给乃至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进行石油战略储备。目前发达国家基本都有相当于90天的石油进口量储备。战略石油储备不仅具有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国家在国际政治局势变化中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因此我国应逐步加强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

1.3 天然气

目前我国的天然气资源累积探明储量已达大约2万亿m3,占世界天然气总探明量的0.9%。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利用效率较高的能源,在能源的供应系统中,以天然气部分替代煤炭和石油,对改善环境、优化能源结构,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1)国内和国外资源开发利用并重。今后在加强国内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境外资源。从中亚、俄罗斯等地区通过管道引进天然气是较为合理的方案。

(2)合理使用天然气资源。按我国目前能源消费量,如果我们仿效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盲目扩大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势必对天然气工业乃至整个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对天然气的使用应该从我国的能源现状出发合理使用。

2、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状

(1)水利能。我国的水能资源蕴藏总量达676亿kw,技术开发量为3785324万kw,年发电量可达1923300亿kw·h。我国西部能源在能源资源中占了43.7%,水电更是占了77.7%,因此国家规划中,西部大开发首先开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工程之一“西电东送”,就是把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送到东部去。

(2)生物质能。我国生物质能的应用技术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政府和科技人员的重视。特别在高效直接燃烧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生物质气化和发电、能源植物的开发、生物质的液化技术等几个方面。

(3)风能。我国风能总资源量达到16亿kw,近期可供开发的约有10%,全国可开发利用的容量约为253亿kw。

(4)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绿色能源,我国约有960多万km2的国土,太阳能总辐射量超过60万J/cm2,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对于地处边远,远离电网,用电负荷小而且分散的县城和村镇、散居牧户,以及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发展太阳能是一种合理可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地热能。地热资源尚待继续勘探,我国目前已探明的地热储量约为11686×1012MJ,现已利用的比例很低。合理的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局部地区的能源问题,也将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

(6)潮汐能。我国海洋能源资源亦十分丰富,其中可开发的潮汐能就有2000×104kw以上。海洋能开发利用方面,目前已建有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5930kw,年发电量1021×104kw·h;波浪发电试验电站也在建设之中。在不久的将来,潮汐能也将在我国能源领域占有重要一席。

4、对未来的展望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能源形势非常严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解决的方法有三点,(1)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和积极发展节能技术将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方面。(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积极合理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关键。(3)探索新能源。有目的的探索新能源将会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倪守强,李兴华.我国能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7):30~33.

[2]范维唐.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山西能源与节能,2004(3).

[3]史立山.中国能源现状分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2004.5.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3

2004年10月27日的早晨,北京又一次笼罩在大气污染的阴霾之中,报纸上和电视、收音机里依旧传来关于煤电油运出现紧张的信息……

这一天,从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飞来了近400名能源专家汇集到北京友谊宾馆,探讨采用一种正在全世界兴起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分布式能源”技术能否帮助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座飞起的大山

许多年前,现任的北京市长王岐山曾经有一个经典的比喻,与中国相比四小龙是几块石头,石头飞过来虽然可怕,但一座山慢慢滚过来将会使你从心底震撼。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滚动的大山,而是一座飞起来的大山,而且是一座比石头飞的更快的大山。

中国的崛起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全世界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座飞起来的大山将按照什么轨迹,最终将飞向何方?正是因为某种担忧,能源专家们才从世界的四面八方聚集到北京。中国的资源能不能支撑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实实在在已经成为全世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国民和政府都未能树立资源危机的意识。然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水平极低,几乎所有人均资源都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矿产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石油、煤炭、铜、铁、锰、铬储量持续下降,缺口及短缺进一步加大,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保证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种,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资源瓶颈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和平崛起”是我们对全世界的承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确定无误的既定方针,但是,似乎全世界并不关注我们的目标和承诺,正像这次来北京参加《世界分布式能源联盟年会》的外国专家所言:关键是过程,你们将采用什么办法来实现你们的目标?

熵的世界观--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传统的世界观是建筑在19世纪中叶,主要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三个机械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基本的观念是“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运动着物质的永远循环是宇宙的最终结论”,认为世界总的方向是从无序向有序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人类大同世界,地球上的资源和能量将随着技术的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850年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总结并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加入的热量/绝对温度=熵),他认为:热可以自发地从高温传向低温,而低温不会自发的传向高温。简单地说,一杯热水可以自己变冷,确不会自动变热,除非借助外部更多的能量。能量虽然守恒,但质量却发生了变化,一桶温水可能比一小锅开水所含的热量要多,但它永远煮不熟一个鸡蛋。熵会自发的越来越增加,而不会自动减少。热向何处去了?向更低的温度散去,直到绝对温度-273℃,一旦散去将难以重新聚积,一旦能量散尽,温差将消失,宇宙将热寂,能量实际上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

转贴于

进入20世纪,科学突飞猛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科学家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而并非是导师批判的“形而上学”。特别是俄罗斯出生的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对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了广泛的延伸,并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不仅能源科学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资源专家也相信尽管物质不灭,但资源的品位将逐渐失去,最终将无法再利用。宇宙天文学家肯定地认为:对于太阳和地球,熵定律是一切自然定律中的最高定律,因为对于宇宙和天体的研究,越来越证实这一定律的正确。物理学家也发现时间是不可逆的,如同熵增加的过程也不可逆转一样,时间和能量起源于一点,时间最终指向熵增加。生物学家发现生命的过程也在熵定律的涵盖之下,生命就是一个能量的过程,生命的能量过程就是整个宇宙的能量过程中的一部分,生命逝去的过程恰恰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而环境学家也认为熵增正是地球环境面临的规律性问题,甚至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在沿用着这一定律来分析、认识和解释问题。

熵定律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它为人类规范了一种行为界线,我们无法逆转熵的方向,就像无法逆转时间一样,但是可以减缓熵增加的速度和过程,通过我们对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和约束,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观念进步,来减缓有效资源和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20世纪70年代,先后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使人们更加坚信不移,世界的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支持人类的高速发展和肆无忌惮的消费,“物质极大丰富”仅仅是一个梦想,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序性是由更多的无序作为代价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等等观念开始成为人类文明的主题,影响人类的发展进程。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

在熵的世界观的感召下,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变,一些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效为核心的“行动浪潮”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涌起,相应发展出“能源需求侧管理(DSM)”、“合同能源管理(EMC)”、“综合资源规划(IRP)”、“资源环境交易”、“温室气体减排机制”、“能源服务公司(ESCo)体系”等等,这些立足于需求侧的能源优化和以节能环保为盈利空间的市场化运作手段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同时也提出了在需求侧和一些小规模资源综合利用现场直接建立相关的能源利用设施的必要性。从此,分布式能源(DE)得到了发展。

何谓“分布式能源”

所谓“分布式能源”是指:在用户附近的或小规模资源综合利用现场建立的能源系统,它包括:能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设施,以及蓄能系统。在需求或资源现场根据用户对各种能源的不同需求,按照“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供能方式,尽力扩大资源和温度利用空间,将输送环节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能与效率的最大化。

形象地说,如果有一个医院需要各种能源,例如:电力、消毒蒸汽、采暖、制冷、空调的除湿和加湿、生活热水、烘干热气,甚至花棚里的气体肥料等。传统的方式是从电网架设电线,保障供电,再安装一台小型应急发电机来保障万一断电时的电力供应;从热力公司铺设热力管道,建设换热站保障冬季供暖;从天然气公司铺设燃气管道,并安装蒸汽和热水锅炉,以及热风机,解决消毒和炊事蒸汽、卫生热水和洗衣房烘干,以及冬季空调加湿的需要;使用电力制冷机组在夏季制冷。而在发达国家最新的解决模式是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他们在医院里安装一台或几台小型或微型模块化发电机组,利用天然气和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沼气发电,将发电之后的废热通过余热锅炉转换成为蒸汽,同时利用医院垃圾焚烧进行补充热量,用蒸汽解决消毒、炊事、采暖和加湿的需要,夏季采用蒸汽吸收式机组制冷,并利用更低温度的锅炉废热和制冷机组冷却水中的余热来供应卫生热水,再利用较低温度的余热锅炉排烟作为空调除湿、洗衣房烘干,最后将烟气注入花卉大棚利用其中的二氧化碳作为气体肥料,以及废热和烟气中的合成水。将天然气中的能量“吃光用尽”,把污染变为资源,以这种方式来控制资源的“耗散”和保护环境。使用传统方式,能源利用效率只要30~40%,而使用分布式能源可以将能源的利用效率越高到80~90%,甚至更高。

当然,分布式能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每年有数以千计矿工因为瓦斯爆炸而失去生命,如果允许采用分布式能源在矿区抽放瓦斯发电,而且给予比较优惠的电价收购,使投资抽放瓦斯发电比挖煤更赚钱,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煤炭消耗;而且可以减少瓦斯中甲烷排空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因为甲烷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24.5倍;更重要的是可以挽救成千上万矿工的宝贵生命。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国,每年估计有2亿吨优质煤炭用于生产焦炭。根据炼焦炉型和煤质不同的条件,每吨原煤转化为焦炭时可以产生300~400立方米热值当量1,500~4,500大卡/立方米的焦化煤气,全国每年在炼焦中伴生600-800亿立方米的焦化煤气,粗略估算折合约250-3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超过西气东输工程的热值总量,相当3,000~4,000万吨标准煤。目前这些资源不是通过火炬头燃烧,就是直接放散,能够利用的非常有限,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也严重污染环境。如果能将这些分散的焦化厂所产生的焦化煤气就近发电并实现热电联产,可以形成1500~20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同时满足5亿平米建筑的采暖。

信息时代的能源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能源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启迪,那些分布在千家万户的微型计算机在与网络连接之后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它不仅代替了超级电脑,而且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将全世界的人脑连接起来,掀起了一场知识进步的“人民战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场“分布式”的革命正在悄然而致,直接挑战后工业时代的“规模效益”的经济理念。

在人类信息整合能力不足时,只有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实现“大工业、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大消耗”。当信息技术发展之后,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生产销售和最终使用的全部过程,人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规模未必能够带来效益,反而增加更多的资源耗散和环境代价--熵增加。

电力工业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传统上我们认为“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这是在转换端来判断问题,而且在“电”这一单产品一条件下的分析结果,如果在需求一侧进行综合资源对比分析,可能结论未必如此,大电厂与小电厂比较当然发电效率是高的,但是由于燃料、排放的限制,大电厂只能远离城市,首先发电之后的余热无法利用,其次输变电和配电又要增加电网和线路的损失,到了终端用户的实际资源利用效率必然大打折扣。此外,建设输电走廊和变电站需要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发电之后的灰渣因为远离城市无法制成建筑材料再加以利用。此外,城市不仅需要电力,同时还会需要热力,为解决需求不得不再建设热力厂,将宝贵的资源转换成为低品位的采暖能量进行利用,增加了各种资源的耗散和浪费。因此,在需求侧建立能源梯级利用设施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1978年,美国为此修改的《公共事业法》允许这一类能效水平更高的用户热电联产设施并网发电。随之,欧洲、日本都相继效法修改法律,使他们的法律体系和政府的管理机制能够顺应这一时代的发展趋势。

此后,由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天然气的能源设施并非越大越有效,首先因为天然气比煤更加昂贵,中间环节的浪费变的不可忍受,同时它被利用之后的环境代价更小。此外,对于天然气的利用技术非常灵活,人们可以根据用户对于热电冷多种能源的综合需求,按照综合效益最大化来确定规模,并向搭积木一样组合系统,实现了以效益定规模的理想化的飞跃。

为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源来有效降低资源的耗散速度,人们开始积极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并对各种资源实现综合利用,由于资源量,能流密度和需求量的限制,社会需要一种更加便捷合理的系统来构筑我们的能源体系。例如,垃圾壜癯『臀鬯沓У恼悠捎汀⒘队椭械陌樯缶咚购兔翰闫こШ透殖У目扇挤掀约肮こХ先取⒀共畹鹊龋换褂刑裟埽厝饶埽⌒退埽缒埽镏誓艿瓤稍偕茉吹取I缁嵋笳匦虢⒁恢旨饶芄睦蠹一褂谜庑试矗帜鼙U鲜褂谜叩睦娴哪茉丛诵泄芾砘啤U庋桓龌剖紫仍谂分薜玫酵晟疲迸饭彝ü那恐聘稍ず徒⒒肪衬茉此笆栈频龋行Ф糁屏死醋约鹊美婕诺淖枇Γ拐庵窒冉哪茉蠢梅绞?-分布式能源成为一种时尚和荣耀。此后,日本和美国也在积极地进行社会观念上的转变。

在需求侧建设能源设施并非新鲜事,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的电厂--爱迪生在纽约珍珠街建立的人类第一个发电厂就是一个需求侧电源。但是,今天的分布式能源已经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因为它融入信息技术的成果,将追求一个更新的目标。首先,分布式能源系统都拥有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并将多个系统或者各个子系统进行数据链接,其中包括发电设施、制冷换热设施、储能设施等等。这种链接一边与用户需求进行实时信息交互,实行互动优化运行;另一边,与相关的电网、燃气管网、甚至环境排放监控系统,以及周边的分布式能源设施进行链接,实现多元协同优化,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使用户的系统更加经济有效,也使整个能源环境系统随时可以得到优化。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从你的口袋里掏出你的手机看看,就会知道这并不遥远,就信息技术而言,这根本算不了一会事,关键是我们是否决心朝着之一目标去努力。其实,无论我们是否选择分布式能源,它都将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因为资源快速耗散的现实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信息时代的关键是每一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和PC机直接参与其中,而分布式能源也是可以调动每一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的积极性,让民众直接参与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节污染的减排行动之中,分布式能源是一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人民战争”。

分布式能源同时还依赖于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的建立,由于它跨越了我们传统的工业化社会分工,将暖通空调、发电、供热制冷、燃气、配电等不同的学科进行横向整合,而每一个分布式能源项目又都很小,所以需要专业公司的支持,在国外这一产业被称之为“能源服务公司(ESCo)”。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或者直接投资用户的能源设施并管理它们,用专家来解决用户的能源利用问题,通过信息和服务网络来运营用户的系统。将节能作为一个盈利市场加以经营,再靠竞争来优胜劣汰,实现节能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分布式能源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钥匙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和科学家们不断向中国政府建议:应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技术,来解决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温家宝总理非常重视,先后两次批示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将意见告知他本人。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就此问题认真研究后,向温总理报告中指出:

分布式能源是近年来兴起的利用小型设备向用户提供能源供应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相比,分布式能源接近负荷,不需要建设大电网进行远距离高压或超高压输电,可大大减少线损,节省输配电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由于兼具发电、供热等多种能源服务功能,分布式源可以有效地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更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布式能源设备起停方便,负荷调节灵活,各系统相互独立,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此外,分布式能源多采取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为燃料。较之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更加环保。热电联产是目前典型的分布式能源利用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利用。例如丹麦在八十年代前主要依靠几座大型电站供电,目前,丹麦电力的40%转由风电和分散的小型热电联产电厂供应,能源利用效率高达80%以上。

总体来看,国际分布式能源系统主要以天然气资源为主,由于天然气管网的发展和天然气燃料的良好环保性能,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发展很快,是目前分布式能源的主要内容。同时,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也是分布式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十分迅猛,在能源系统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正在给能源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户用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家庭已不再单纯是能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成为能源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有专家预计,正如个人微型计算机进入家庭,并逐渐取代巨型计算机的统治地位一样,在不远的将来,分布式能源有可能取代集中式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转贴于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林业能源;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1林业能源有巨大潜力

不只是我国,矿物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发能够替代矿物能源的可再生、污染少的新能源,以此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志指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是尽快开发可再生能源。并且提出要发展生物质能,即经过光合作用的植物将太阳能转化并储存于生物物质中的能量。地球上每年消耗的生物质能大部分都取自于森林之中,因此林业能源也是主要的生物质能。人们众所周知的能源需求量非常大的是石油、煤炭与天然气,但是目前薪柴被公认为能耗大的第四大能源。所以如果想有效的解决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办法便是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与合理利用,积极的开展林业能源产业,使林业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

2缺柴地区应培育薪炭林

我国传统使用的能源林便是薪炭林,它是我国绝大多数人口所依赖的生活能源。由于我国很多地区都是林少人多,所以大约有8000万户农民没有足够的薪柴,他们的生活得不到改善与发展,最终只能去乱砍滥伐林木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提出在薪柴燃料极度匮乏的地区,应该大力种植薪炭林,并且指出农村能源问题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问题。为了响应国家的指示,我国的原林业部曾开展了100个薪炭林试点县,总共有500万hm2的薪炭林。自从有了薪炭林,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还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而使农民的收入也大大提高,这样一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改观。薪炭林也就成了广大农民的“温饱林”、“脱贫林”。目前我国的森林分为两类,分别是公益林与商品林两种。这两种林业资源都有很大的发展,因为国家大力的投资,商品林也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薪炭林却有着不同的对待,不仅很少再造新的薪炭林,连原本的薪炭林都在不断减少。在第六次对全国森林资源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全国薪炭林总面积又在不断的减少,已经降低至428万hm2。据了解,我国每年需要的薪炭林高达几亿立方米,但我国实际的薪炭林数量却少之又少,所以人们应该提高警惕,来积极解决薪炭林缺口大的问题。我国的一些地区采取封山育林的政策,将一些林区划分为天然林保护区之后,原本已经解决水土保持和烧柴问题的农户,却被禁止上山砍柴,很多农民都在抱怨:“即使守着青山也没有用,我们还是没有柴烧”。我国的不少地区的农民为了解决烧柴的问题,都在迫切要求政府种植薪炭林。而目前我国农村消耗的能源结构是:可以依靠薪柴、秸秆、煤炭、电和太阳能等生活能源,其中最主要的生活能源便是薪柴与秸秆,但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秸秆没有很大的可利用空间。其次是煤炭,但是它的生产已经被国家限制,因为它主要由缺乏安全保障的小煤窑生产。再次是电力,它主要用于机器和生产。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薪炭林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才是以后的发展方向,我国不断的新造薪炭林,能够给农民增加收入提供生活能源,同样也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生产更加富足,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我国林业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薪炭林。为了适应我国发展新能源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依照传统的老方法,对薪柴直接燃烧,而是应该更高效更合理的处理薪炭林,例如应该对薪柴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高热效的燃料。

3积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

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很早就开始被开发利用,有的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南方的煤炭与石油资源从古至今都依赖于国外或者北方的提供,资源储存量十分稀少,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甚至达到了货源断缺的状态。但是南方有丰富的亚热带林木和木本油料,所以可以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来代替化石原料。例如,驱动汽车便用木炭燃料等。与此同时,大力开发林木生物质燃料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出现,并且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战时能源供应的方面。梁希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中央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林产制造化学的学科创始人,他的主要工作研究如何利用林产,并且使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研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通过自己的设备提炼出了木煤气、木炭与燃油。近几年来,我国对林业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阶段性的进步,这主要归功于我国的科研、教学单位在研究的过程中,积极进行资源调查与能源林培育。

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能源建设

目前我国对于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建设方面还是缺乏一定的经验,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进行规划并且突出重点。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所做的事情必须从农民本身出发,从需要发展的地方入手。针对不同的地区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例如我国的三北等山区沙区应该是重点发展造林的地区,因为那是少林缺柴的地区,因此烧柴问题是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我国的南方亚热带山区,应该重点发展林业生物柴油产业,因为那有丰富的木本油料资源与林木资源。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使产业更加的规模化与基地化,这样的产业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目前我国选出的能源树种质量仍然有好有坏,没有进行高效的经营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对新研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存在无法投入到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组织科技与生产试验,来推进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这就需要涉及到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为林业能源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马来西亚的一些行为破坏了全球的生态环境,因为其随意砍伐天然林来种植油棕林,从而使热带雨林遭到毁坏。所以应该吸取教训,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生态效益为主。同时,有关部门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能源林的发展。

5结语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方面积极努力,对我国林业能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建设。

作者:苏菊新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5

近年来,全球能源资源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主要供需方均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6月11日,以“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洲能源资源合作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这是博鳌亚洲论坛首次在马来西亚办会,也是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的第三届海外会议。

为期一天的会议设置了三场分论坛:能源资源大宗商品的市场前景、“一带一路”建设与能源资源合作的机遇、东盟在“一带一路”中的机遇与角色。来自亚洲和世界各地的300多位政府官员、企业领袖、专家学者将汇聚一堂,分析亚洲能源、资源供需的形势与新格局,并就亚洲能源、资源合作探索新的思路。

2015年6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在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欢迎晚宴上宣布,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成立。

周文重表示,博鳌亚洲论坛将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合作视为亚洲国家可以进行有效合作的两大重点领域。为此,博鳌亚洲论坛准备成立两个智库,以应对在这两个领域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的第一个专家委员会,旨在加强在能源领域的智力支持,其主要使命是:分析行业大势,发现问题和挑战,提出既具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的倡议和解决方案,并通过论坛年会、专题会议、专题报告等形式,凝聚各方共识,最终化为政策和行动。

专家委员会目前主要由中国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吴新雄、福特斯克金属集团董事长安德鲁・弗里斯特等11名成员组成。

倡议亚洲各国建立“能源资源伙伴关系”

曾培炎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全球能源消费重心也向东倾斜,亚洲内部资源能源供给国和需求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当前,在能源资源价格回归和世界能源资源配置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有必要适逢其时地在亚洲探索一种合作的新模式,推动能源资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亚洲各国本着“供需合作、互利发展”的宗旨,建立能源资源伙伴关系,为此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构筑亚洲能源资源交易大市场;二是商谈能源资源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准则;三是加强大宗商品金融化监管合作;四是推动相关国企业间深度合作;五是建立供应国和消费国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能源合作是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纽带

巴达维 马来西亚前总理

能源是国家间、政府间、私营企业间建立相互依赖的一种方式。海上丝绸之路指出了马来西亚、东盟与中国之间在能源研究方面的战略协作潜力。本地区相关国家应抓住机遇,共同探讨合作开发再生能源的可行性,探讨立法和监管制度框架,探讨亚太国家间的能力建设。中国所倡议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促进亚洲与欧洲、非洲以及相邻海域的互联互通,将惠及相关65个国家的约44亿人口。

“一带一路”将刺激能源需求

季约翰 泰拉能源总裁

“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需求增速为4.6%,远高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经济潜力的释放,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初步估算,到2050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电力需求将达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多。因此,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此外,技术进步和国际合作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博鳌亚洲论坛在悉尼举行“亚洲经济合作新愿景”会议

2015年7月30日上午,由博鳌亚洲论坛与澳大利亚南新威尔士州政府共同举办的“亚洲经济合作新愿景”会议在悉尼四季酒店开幕。为期两天的会议设置了区域治理架构、互联互通与基础设施、审慎监管、粮食安全、风险管理、如何促进增长、技术与创新、专业服务的新趋势、大数据等分论坛话题。

放弃党派成见,力促自贸协定通过

阿博特 澳大利亚前总理

贸易是澳大利亚经济繁荣的关键。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对澳大利亚经济的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澳长期繁荣的重要性不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澳元自由浮动和银行业放松管制。对中国有利,对澳大利亚有利,对整个亚洲有利,对澳大利亚未来几代人的就业有利。中澳自贸协定的原则是互惠、公平。协定中规定的争端解决条款,将为澳大利亚在华投资提供投资保护;同样,澳大利亚也有义务为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提供保护。该协定对澳大利亚、对经济、对下一代都十分重要,不应成为排外、短视的政治牺牲品。

中国需注重投资者教育问题

蔡鄂生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

目前市场的参与各方,特别是投资者和最终消费者都还不是完全合格的投资者。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P2P、众筹等金融创新产品,以及影子银行等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市场规则的不完善,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来说,增加了判断和识别风险的难度,由于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投资者们很难在这一系列产品中判断好风险,尽管监管层不断强调要提高透明度。对中国监管层来说,需充分重视包括银行、机构等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者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依据国情做好风险控制和维护体系稳定是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届博鳌亚洲发展论坛(澳门)会议举行

2015年5月18日,首届博鳌亚洲发展论坛(澳门)在澳门金沙城中心举行,会期一天。本次论坛是博鳌亚洲论坛与澳门青年联合会、澳门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面向年轻人的论坛。来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色列、英国、中国内地、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政府机构、学界、文化、旅游、商界代表云集一堂。

博鳌亚洲论坛活动登陆圣彼得堡

由博鳌亚洲论坛和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联合主办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对亚洲增长和全球需求的影响”会议,在第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以下简称圣彼得堡论坛)2015年会框架下举行。这是博鳌亚洲论坛首次与圣彼得堡论坛合作举办会议,也是本届圣彼得堡论坛上唯一一场以中国经济为中心议题的专题分会。

博鳌亚洲论坛将在伦敦举行金融合作会议

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合作会议将于2015年11月8日至11日在英国伦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亚欧合作:金融互联的新蓝图”。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合作会议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金融合作会议。据悉,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等将参加此次会议。

第五届博鳌亚洲青年论坛(香港)成功举办

2015年5月20日至21日,由博鳌亚洲论坛和香港菁英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博鳌亚洲青年论坛(香港),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结构变革中的亚洲:青年的前瞻与角色”为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探讨。

曾培炎副理事长会见苏西洛理事

2015年6月27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曾培炎在北京会见来京出席第四届世界和平大会的印尼前总统、博鳌亚洲论坛理事苏西洛。双方就世界与亚洲经济形势,亚洲区域合作与一体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亚洲互联互通以及论坛下一步发展等问题交换看法。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和印尼驻华大使苏更等参加会见。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广智会见周文重秘书长

2015年8月12日下午,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广智在贵阳会见正在贵阳出席博鳌观察杂志社董事会会议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

张广智欢迎周文重访问贵州并表示,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博鳌观察》杂志,《博鳌观察》既是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与博鳌亚洲论坛合作的结晶,又是贵州为数不多的中英双语载体,是件好事,不仅要坚持办下去,更要办好。

周文重表示,国内许多省市近年纷纷利用博鳌论坛尤其是年会这个平台进行推介。2013年,湖北、安徽、江西和湖南四省在论坛年会期间举办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午餐会。2014年,四川在论坛年会期间举办了“夜话”活动。2015年,江苏省在论坛年会期间举办了午餐会。论坛欢迎贵州在明年论坛年会期间举办类似活动,利用论坛的窗口优势,宣传、推介贵州。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拜会周文重秘书长

2015年7月2日,新任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大使到论坛秘书处拜会周文重秘书长,并介绍中心目前运作情况。周祝贺杨履新并介绍博鳌亚洲论坛近年来发展情况。双方还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换意见。

周文重秘书长访问新西兰

2015年7月31日至8月2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应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邀请赴奥克兰访问。其间,周应约会见该委员会主席、新前副总理兼外长麦金农爵士,并与英派特首席执行官等委员会成员进行座谈。周向新方介绍了博鳌亚洲论坛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就当前亚太经济形势、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等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座谈会后,双方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博鳌观察杂志社举行第四次董事会会议

2015年8月11日上午,博鳌观察杂志社在贵阳召开第四次董事会会议。会议由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博鳌观察杂志社董事长周文重主持。

周文重积极评价博鳌观察杂志社一年来的不懈努力,鼓励杂志社拓展思路,充分利用其独特属性,结合杂志社全球约稿中心优势,全方位宣介论坛、宣介贵州。周文重指出,自上一次董事会以来,杂志社所设想的杂志、新媒体、智库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媒体进一步融合打下深厚基础。希望杂志社通过“博鳌沙龙”活动,广聚人脉、积累资源,将沙龙活动培育为杂志社对外工作的新亮点。杂志社未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主、以其他经济领域为辅的工作思路很好,希望杂志社将互联网金融研究扎实做好,多出拳头产品,着力将自身打造成该领域的一面旗帜,努力使《博鳌观察》成为亚洲地区讨论互联网金融的顶级平台。

会议期间,还通过了董事会成员调整决议:同意免去孙波博鳌观察杂志社联席社长职务,改任博鳌观察杂志社顾问;同意任命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戴建伟为博鳌观察杂志社联席社长;同意免去陈海博鳌观察杂志社董事职务;同意任命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洪斌为博鳌观察杂志社董事。

曾培炎副理事长会见吴作栋理事

2015年6月29日晚,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曾培炎、中方首席代表在北京会见并宴请来华出席世界信用评级论坛的博鳌亚洲论坛理事、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前总理吴作栋。双方就亚洲信用评级体系、亚洲经济形势和贸易体制安排以及将亚洲命运共同体作为论坛未来发展方向等深入交换看法。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新加坡财政和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杨莉明以及新加坡驻华大使罗家良等在座。

“博鳌・尼尔森指数”进入论证阶段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兼并重组 永锦能源 经济效应 社会效应 可持续发展

一、兼并重组使企业在安全设施、财力物力、技术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全面支撑,步入了安全高效发展的快车道

2006年7月11日河南永锦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公司成立初期,煤炭产业拥有吕沟煤矿、云盖山一矿、云盖山二矿3对矿井。产量不足100万吨、产值2.5亿元。公司成立后,永锦能源依托永煤集团管理、人才、资金、技术、文化、品牌等优势,狠抓安全生产,强化管理工作,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推进文化理念整合,投资建设优势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安全生产和平稳过度,不断提升矿井装备和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公司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经济质量持续优化。到2011年底,煤炭年产量达273万吨,实现利润8.11亿元,资产总额 达26 亿元。成为许昌地区同行业效益最好、利税最高、发展最快的朝阳企业,先后荣获“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中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河南省大中型企业综合效益百佳企业”、“河南省行业利税20强企业”、“河南省利税先进单位”、“河南省煤炭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管理示范企业”、“河南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兼并重组让企业做大做强,优势彰显,安全效应、文化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日益提高

企业兼并重组后,依托永煤控股的品牌效应和强力支持,永锦能源先后取得兴业银行、中国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银行2.3亿元的支持资金,构建了稳健的企业资金链,有效盘活和拉动了企业资金顺畅周转,加大了安全投入资金,逐渐由被动的“输血”向自我“造血”开始质变。公司紧紧咬定本质安全目标,先后投入4000万元淘汰了国家明令禁止和无煤安标志的设备;投入技改资金1.1亿元强力推进云盖山二矿技术改造;投资5000万元启动了云盖山一矿的技术改造;投入3867万元完成了云盖山一矿、二矿双回路供电和通风系统、瓦斯监控抽放、防火防尘防治水、机电安全防护等一系列矿井安全生产系统;完成了云盖山二矿以综采放顶煤开采装备为主要标志之一的技改工程;使该矿由核定能力18万吨/年提升到设计45万吨/年,成为禹州地区轻放设备配套最好、经济效益最优的综采工作面;被树为河南质量标准化标杆矿井;吕沟矿建矿井50年来长期存在的单电源供电和东西两翼通风机农用线路供电的重大隐患得到彻底根治,制约安全生产几十年的瓶颈得到根本解决;云盖山一矿通过技改项目,实现了采煤机械化,使矿井产能由设计45万吨/年达到80万吨/年,比兼并重组前翻一番。在加大安全投入的同时,公司又按照吨煤15元的标准足额提取入安全费用,累计投入安全费用 1201万元,使公司所属矿井全部淘汰落后安全设备。仅2006年7月到2008年底两年半时间内完成的安全投入、比兼并重组前几十年的安全技改投入总和还要多,极大地改善了矿井作业环境条件,减轻了一线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生产能力,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让永锦能源向本质安全型现代化矿井迈进了一大步。

在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永锦能源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过硬,一是坚持抓“硬实力”发展;二是坚持抓企业文化的“软实力”着陆,“软”“硬”结合,相辅相成,抓“软着陆”让重组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作风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根本性转变,摒弃了“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小农意识,走出了小天地,融入了大集团,真正解决了“深度融合”问题。“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转变天地宽”,这是原禹州中锋集团职工的共同感受;抓“硬实力”发展使企业蓄势勃发,成效卓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效益连年大幅度提升,成为禹州土地上鲜艳盛开的一朵奇葩,创造了良好的安全效应、文化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

三、当前形势下对矿井兼并重组工作认识要高度、兼并要大度,重组要力度、整改要强度,易留则留,易关则关,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政策;管理

可持续发展观是着眼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当下利益与长远发展关系的科学发展观,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努力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便利的同时,注重生态环保、能源节约,从而实现城市的长久发展。传统的城市发展规划政策与城市建设管理过于偏重于当下的建设水平提高和经济增长,已经对城市生态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

1城市可持续发展概述

环境、资源、经济、社会是城市发展的四个要素,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由此而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的城市系统。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在整个城市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主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又可以理解为处理好人与自然、能源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因此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言,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的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只有促进四个要素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1]。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制定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对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作出定性、定量的指示。目前还未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指标,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确立也应紧紧围绕城市体系的四个要素,分别制定子指标系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作出详细、全面的指导。在具体的指标建立过程中,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客观性等原则。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使之可以真正应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与规划工作之中。比如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指定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标、环境噪声指标、工业废水排放指标等,在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建立人均耕地面积指标、年均降水量指标等[2]。

2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政策管理的关系

2.1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念,也是进行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反过来看,城市规划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因此,城市规划应服从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需要,制定具体的城市规划政策和内容。换而言之,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各项要求和目标,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进行城市规划,而不是为了规划而规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落实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城市规划活动的具体开展,包括规划编制的制定和政策法规的制定。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制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加以分解和落实,使其能够得以实现[3]。

2.2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主要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否则就可能因追求当下建设水平的提高影响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生态环境透支、资源能源透支,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政策手段和舆论手段对城市建设加以管理和控制,用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建设作出正确引导。从时间上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同时关注过去、现在与将来的连贯式发展,现在发展与将来发展的主要矛盾产生于过分突出现在建设,忽略了将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因此,只有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以城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消除现在与将来的城市建设矛盾,实现城市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4]。

3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政策与管理分析

3.1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思路

从上述分析可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必须平衡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能源节约之间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即能够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又能满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因此,应将自然环境保护与能源的合理开采、利用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提高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其能够得到长远发展。应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政策和建设方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全面落实[5]。3.2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引导基于城市可持续房展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将城市系统看一个生态体系,在城市规划政策的改革过程中,融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生态保护思想,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现阶段的城市生态环境和资源负荷能力进行充分了解,在制定城市建设目标时,将生态环境指标与资源负荷能力作为前提。必须保证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并将环境评价工作与城市规划与建设同时进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在规划设计中,客观预测城市规划或城市建设可能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由环境专家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规划人员和建设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6]。

3.3对未来城市建设的规划导向

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对我来城市建设的预测,通过行为对未来进行改变或适应,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每个阶段性目标。因此,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建设的导向,具体表现为规划是以目标为趋向、规划内容和实现过程是以目标为方向,对未来规划的行为进行引导,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目标。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指出了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城市规划的具体任务就是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制定每个阶段应实现的具体目标,促使城市建设最终目标的实现。具体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具体城市的地区资源水平、环境承载能力而定,综合考虑城市更方面的利益,促进城市系统基本元素的协调发展。

4结束语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8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其明确定义,然后从四个理论方面介绍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和创新,希望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传统 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中第一次出现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只有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该报告首次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到90年代初成为全球范围的共识,中国学者也在这一时期引进和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地引进吸收、创新与本土化、再引进吸收、再创新与本土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志文、史文山(2002)提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之辩”就是一场关于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争。孙文学(2001)提出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说,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营养。高中华、李颖(2003)提出中和思想,作为中国古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可持续发展有共同的哲学根据,与可持续发展所揭示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不谋而合。王圣云、张瑞芳(2005)分析了《周易》中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周易》的环境观、以“生生不息变易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核、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思想精华。冯华(2002)论述了中国古代社会从采集和狩猎的生产方式向农耕和畜牧转化的先秦时期,人类第一次遇到了人口、资源和生产、消费的矛盾冲突,因此,产生了保护生物资源以便持续利用的思想,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相协调、与生产相适应的思想,以及生财和节用并重的生产和消费思想,虽然还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但它可以说是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思想。王芳(2006)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的阐释分析,挖掘出中华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继承性的相关内容,从而在传统文化的角度为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原则和精神。占毅(2004)认为我国古代先哲们提出的朴素系统思想,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现代系统论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来的,二者的契合点就是系统的整体观、协同观。陈秋南等(2003)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所在,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资源,掌握适度发展的原则,使得人类与整个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彭飞(2001)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动力、方式、调控四个方面,分析“天人合一”观巨大的道德指导价值,并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出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马志生(2000)分析和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天人价值观,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叶文虎等(1999)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必要的伦理学基础,并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论观点,这对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研究

刘培哲(1994)定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国家计委、国家科委1994年关于进一步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意见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路子愚(1995)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伴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加,人类资源利用持续圈要不断扩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类持续圈总能维持在比资源利用持续圈小的程度。同时,在当今需求圈增长的过程中,要为未来的持续圈的增长留出余地。比如保护生物物种,以便使未来持续圈能够扩大。”叶文虎和栾胜基(1996)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贾华强(1996)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人类社会的运行中,无论现今还是未来,都能够保持社会进步、体制优化、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这种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王军(1997)在博士论文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手段,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刘思华(1997)从经济学角度作了分析,指出可持续发展经济必须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郑易生和钱薏红(1998)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关注长期承载力。尹继佐(1998)指出,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求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黄顺基、吕永龙(1999)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系统内部的持续能力和环境的持续能力。系统内部的持续能力,是指建构一个既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又有利于整个社会公平的分享经济增长好处的体制;环境的持续发展,是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能力,要求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不仅要从当代人和未来人的需要出发,更要从环境资源的供给能力出发,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容许的范围内合理利用。滕藤(2001)定义总结如下:“可持续发展是为使全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永久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自觉形成的以人为主体,以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全体参与和科技进步为保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实现代际之间和同代人之间相公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一种发展道路”。冯华(2004)给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可持续发展是为使全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永久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自觉形成的以人为主体,以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保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实现代际之间和同代人之间相公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类发展道路和模式。”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依据和测度的标准。叶文虎、唐剑武(1995)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两大部分组成:描述性指标与评估性指标。描述性指标是分别 表示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四大系统的发展状况的指标;评估性指标是评估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四大系统相互联系与协调度的指标。“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1997)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两部分:第一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以基础性指标为主,按照一定的体系汇集了以往各项统计指标中能为之所用的各项指标。第二评价性指标,以相对指标为主,主要是对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姜晓秋、马廷玉(1997)采用3个层次、6个系统、70个左右指标构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陈迎(1997)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社会、资源三大子系统。目前在国内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科学院的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方向,在世界上独立地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依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相协调的基本原理,对有关要素进行了外部关联及内部自治的逻辑分析,并针对中国的发展特点和评判需要,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发展模式。梁言顺(1999)提出了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他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两循环标准和三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两循环标准:一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二是实现生态环境的循环净化。可持续发展的三增长模式即经济低代价增长;人口适度零增长;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扩大增长。张孝德、钱书法等(2001)主张建立成本内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中国建立“成本内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整个经济系统要素前提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在人与自然制衡统一生态观的指导之下,以技术和知识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产业结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为内容,将原工业经济系统运行中形成的外部成本予以“内化”,使生产力在一个更加经济的模式中持续发展。楮大建(2000)、王金南(2002)、解振华(2003)等人主张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复旦大学焦必方(2001)主张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实施中要选择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志文,史文山.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思想形成的漫长历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

2.孙文学.论《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高中华,李颖.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和谐观[J].伦理学研究,2003(4)

4.王圣云,张瑞芳.《周易》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引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冯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思想渊源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6.王芳.试论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6 (5)

7.占毅.从我国古代系统思想看现代可持续发展观[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 (4)

8.陈秋南,何跃,张永兴,任泊帜.浅谈“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观[J].高等建筑教育,2003 (1)

9.彭飞.儒家“天人合一”观:构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源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3)

10.马志生.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可续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1)

11.叶文虎,陈剑澜,邓文碧.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3)

12.邓楠.可持续发展:人类关怀未来[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贾华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M].知识出版社,1996

14.王军.可持续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15. 郑易生、钱薏红.深度忧患[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16. 尹继佐.可持续发展战略普及读本[J].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9

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系统的全部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这一流域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地理环境虽是一个整体,但因各个地区位置的不同,受内、外力作用不均一等影响,又存在着地域分异。最后,还应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任一区域内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区域演变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的开发、利用应当是综合的,相关区域的发展也是彼此影响的。

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之后,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对抗”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加速改变着各地区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与此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愈益强烈,导致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国土、经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当今社会人地关系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人地关系成为联系高中地理教材各章的主线索,也就理所当然了。可是,解决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呢?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人地关系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三大灵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均不可偏废,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途径

2.1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

由于高中地理上册教材编排体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层构造体系编排的,每个圈层又都顺理成章地由内部结构、特点、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转换、现象与规律、形成与发展,成为一个个“小而全”的完整系统。每一圈层又包容了相关学科的大量基础知识,反客为主地排斥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内容。这些特点,使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可以根据“各层圈”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物质与能量在系统内的持续运动与转换的过程,首先树立学生的“持续”意识,为后期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1教师在讲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之后可适当小结:

以张家港市为例,从12月22日次年1月6月22日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球公转速度的渐变情况。

然后再明确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运动过程。可进一步指明这种持续变化具有同时性。例2在讲授第二章第二节中“气温的日变化”的内容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曲线图结合下表进行讲授:

通过分析讲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地面获热地面储热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大气获热大气储热大气温度的变化。学生很容易明了这也是一个持续变化过程。例3在讲授“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时有关大陆上等温线弯曲特点,通过图文分析,可以得出:一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七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

可用“南南北北”四个字来概括这一特征。进一步分析后可小结为:

上述三例的综合,不仅可使内在联系的知识活化,还强化了“持续”意识的培养。事实上,整个高中地理上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气环流的时空变化、海平面气压形势的消长、降水的形成过程、水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内外力作用过程、地壳运动、地热的积累与释放、地壳的演化过程、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单向流动、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自然带内一个要素的变化对其它各要素的影响等等。这些例子,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深入浅出地讲解,都能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持续”意识。

整个高中地理下册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阵地。下面依教材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分章论述。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选择合理的方式,顾及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社会和经济的效益。不能“竭泽而渔”,损害自然资源的发展基础。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要研究利用新的替代品;要研究这些资源利用的闭合循环系统;要有利于使其向持续利用方式的方向转变。对于可再生资源,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确保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各种可再生资源能够循环再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材中提到的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退耕还牧、南方丘陵山地的林业发展,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森林法的制订实施;牧区的划区管理、定期轮牧、轮流打草制度、规定载畜量、建人工草场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是有利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润物无声。

通过第六章的教学,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第七章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与能源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一些问题可供学生讨论:

1.哪些能源的利用会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哪些能源的利用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2.世界能源的产、供、销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能源的产、供、销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世界上相当一些国家,可再生能源尚未成为常规能源,而非可再生能源又面临贫化甚至枯竭的危险,为了维持本国

  

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是

什么?

5.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6.能源消费构成与可持续发展。

7.“能源危机”与区域经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美、日等国是耗能大国,美国年能耗达7亿多吨;而世界上的一些贫困国家对环境的需求、消耗也很多,对资源的开采是掠夺式的。为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日等国对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应持何种态度?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会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会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要突出讲授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途径,例如要遵循生物再生产的自然规律;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对农业的持续要重视气候条件中的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此外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还与科技投入和社会制度有关,与农业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有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影响更大,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两个原则:“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应结合本乡本土,看到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成就,师生共同探讨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工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宜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合理布局的意义、科学技术的水平、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工业的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轻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等方面层层展开。例如结合教材可提出:如何根据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的空间转移,邻近地区怎样才能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从我国国情着手,着重探讨农业生产、交通建设、能源建设、工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科教兴国战略、体制转变等方面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容,宜分三步讲授:第一步,讲清工业“三废”的排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步,消除工业“三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举例讲解“消除工业三废”,区域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人口构成、数量、素质、增长、分布、迁移、流动,同“可持续发展”都有关联。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教学过程中,除了说理之外,还可举例讲解,例如:移民是世界性难题。为了兴建三峡工程而进行的移民方式,不仅对移民进行了经济补偿,而且保证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如在三峡大坝附近兴办水泥厂,既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也考虑了三峡工程的需要,并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工程投资。三峡工程的开发性移民(1985年—2008年,移民总数为113.2万人),无疑是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可以引用张家港市“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过程的成功经验。

全书的最后一章,对前面各章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带有总结和提高的双重意义。教学过程中,宜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着手,通过前面各章学过的知识,和已渗透的有关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资源利用方式、“三废”排放、人口增长、规划不当和自然原因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加以总结,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只有在经济增长中保护好环境,发展才能健康,才有后劲,才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可联系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例。驾轻就熟地归纳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2.2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

第一,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第二,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三,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收视有关持续发展的电视、广播(如姜昆、李文华的宣传环保相声《严重警告》等)。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篇10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发展不以伤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前提,保障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念。经济可续发展要解决好当代的发展与后代的发展的之间关系,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优化社会总资源的配置;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与减少污染,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国可持续发展内容包含了生态可出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部分。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处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地位并为其他两种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和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以满足当代经济的发展,危害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又不能放弃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而是要把保护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当代经济的可续发展。经济可续发展的实现,要充分利用资源的修复技术,保障资源的再生能力,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要采用可再生的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控制对环境的破坏情况,走生态可续发展。经济可持续的发展要注重发展的方式,经济的增长不能是以追求最大利益而进行资源掠夺的方式进行。经济可续发展是以低度消耗资源的方式运行的,强调资源的再生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可续发展必须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要求世界同代人能够适当的利用资源进行公平的发展。不能以危害后代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发展。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人及后代人公平的资源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只用做到公平与效率高度统一,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

二、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计划经济通过政府直接引导实施对环境的保护的方针政策。但是,仍然存在部分企业进行利润核算时不纳入社会成本,增大了污染产品的供给,对社会资源配置造成损失。计划经济过程中存在着宏观经济决策失误现象,影响着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在我国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的模式进行发展。造成了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资源配置模式。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质量的方式进行经济生产,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及我国的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损害了自然资源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3.经济结构的失衡。我国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产业结构出现偏差,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具有一定影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那些资源消耗大户带动,无疑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对环保产业的保护比较滞后,因此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也存在地区结构不合理现象,资源开发型经济导致东西部经济产生较大差距。东部经济的发展明显比西部经济发展迅速。

4.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弊端。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不合理,导致存在自然资源滥用的现象。也缺乏具体的自然资源产权主体代表。为了个人利益争夺自然资源开发利不顾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象发生。我国自然资源产权配置效益低下导致自然资源产权流转制度的严重缺陷。

三、我国走可续发展的途径

1.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稀缺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小化废物产量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我们必将改变传统工业化模式,必将改变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追求可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三大产业。一是改造和提升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改造和提升传统第二产业,加速我国工业化的现代化进程。三是大力扶植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3.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是通过模仿自然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通过资源的多层次的利用,物质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绿色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好当代的发展与后代的发展的之间关系。经济可续发展要解决好当代的发展与后代的发展的之间关系,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优化社会总资源的配置;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与减少污染,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