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1:09:17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范文篇1

但是有关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仍不会消失。能源安全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自100多年以前工业社会兴起,这一问题就已经反复出现。在一战前夕,温斯顿·丘吉尔作为皇家海军上将,开始用石油替代煤炭作为皇家海军的动力源,于是便出现了能源安全问题。结果,皇家海军的动力来源从威尔士的煤炭转向了伊朗的石油。面对新的风险,丘吉尔所诠释的能源安全原则是:“石油的安全与确定性存在于品种多样性”,至今这一结论仍未过时。

近百年中,能源安全不断地被列为首要问题。在二次大战中这一问题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层面。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先后爆发了5次中东危机,它们或是造成世界石油供应中断或是险些造成中断,而现在则是第6次。

上一次的危机发生在10年以前,即1990-1991年的海湾危机。当时,世界石油生产中心——波斯湾受到严重威胁,萨达姆·侯赛因即将控制该地区,并使其政权将石油转化为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甚至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伊拉克的石油不再进入世界石油市场。回首往昔,十分清楚的看出,冷战以及海湾危机解决后,我们显然在过去的10年里对安全问题过分自信。其中包括能源安全。

今天的听证会,我的主要目的是回答委员会提出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给委员会提供一个清晰的全国能源形势框架;

第二,辨析并确定我们考虑有关能源安全所需的主要理论;

第三,讲述各地区,包括俄罗斯和西非与未来石油供应形势相关的国际关系,并试图回答有关“海湾石油在全球的重要性”的问题。

能源安全十分突出,其原因很明显:

伊拉克战争——中东的骚动与危机。这一问题包括了从伊拉克到恐怖主义、基地组织、人口压力、巴以冲突以及族代变迁问题。

美国石油进口量提高。25年前,即1973年石油危机的时候,美国的原油进口占国内石油消费的比例是36%,而现在则超过了50%。

市场压力。“新经济”时代,能源安全从人们意识当中流失。2000年至2003年,即后“新经济”世界的今天,能源价格上涨提醒着人们能源的重要性。

脆弱性。除此之外,即关注传统的石油流向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关注点,即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这是美国“本土安全”的一部分。

一、美国能源形势

美国10.5万亿美元的经济得到能源的支持。其中93%来自于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核能,其中石油约为2000万桶/日,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0%,天然气占22%,其它的2.6%来自水电,3.5%来自生物能源。尽管风能处于上升趋势,但它和太阳能所占比率仍不超过千分之一,相当于7.5万桶油当量/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消耗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世界石油,而美国的GDP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

美国石油进口占石油总消费量的50%多。美国石油消费的70%来自于西半球,包括美国本土的生产和西半球其它国家的进口(见表1)。其它的20%则来自于西非和北海。美国石油进口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这些年的石油需求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其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

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美国对石油进口增长的前景格外关注。二战时期,盟军所使用的石油当中,7桶有6桶是美国提供的。之后的30年中,“能源独立”的呼声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然而,这些年里,美国已经从各个方面更加深入地整合到全球经济当中,从而显现出了更高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率。这一观点是5月15日即将出版的太平洋盆地调查研究报告系列《占领至高点:为世界经济而战》的主题之一。其中一些数据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量增长了一倍,现在相当于GDP的25%,而20年前只是10%。1980年美国国际电话拨打数量为2亿次,到了90年代末这一数据超过了50亿次。此外,7个美国制造业工人当中就有1个受雇于非美国公司。

然而,石油成了战略经济。问题不是美国是否应该进口,而是如何避免进口所造成的脆弱性。除非制订一些严格的管制措施或者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现实的问题不是如何减少进口,而是如何使之稳定。但是该怎么做呢?这里没有一个惟一的答案或者公式。

节能的地位很重要。美国在节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今天,美国单位GDP消耗的石油量仅为70年代的一半。

石油稳产(或增产)同样重要。在一个强大的环保架构内,技术意味着石油在生产能力和效率方面可以取得非凡的进步。墨西哥湾深水区域是美国石油生产增长的主要地区,它抵补其它地区产量的下降。但是那里的石油产量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政策因素,即石油公司如何获得资源。这一点极其重要。

一个重大的技术革命今天正在展现,这就是我们所称的"DOFF"("digitaloilfieldofthefuture"),即未来数字化油田。这一技术集丰富的信息、控制技术、遥感装置、“智能钻井”,以及高精确测量仪器于一身,勘探和生产将更为准确集中。其结果是最终石油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过去成本昂贵而且很难得到的石油资源供应变得经济可行。DOFF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在未来5~10年内,数字化油田将使世界石油储量增加1250亿桶,大大超过了目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

新技术,特别是交通部门的技术,将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美国的交通工具不能快速更换,这方面技术的优势只能在未来逐渐得到显现。虽然我们大量讨论过燃料电池,但是它还不能在运输领域快速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而中期影响力巨大的技术将是混合燃料汽车,部分为内燃机驱动,同时可以使用电池驱动。

二、能源安全原则

美国是一个石油进口大国,而且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在考虑到能源安全问题上有哪些主要原则呢?基于过去30多年中美国所累积的经验,我提出以下常识性的观点:

1.应充分认识世界上只有一个石油市场。美国是全球石油市场的一部分。这个市场是一

个超大的物流系统,每天运转着全世界7700万桶的石油。美国的安全依存于这一整体市场的稳定。

2.丘吉尔90年前的格言至今仍然适用:多样化的供应是安全保证的关键,这已经成为美国70年代以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委内瑞拉、伊拉克的石油生产突然中断,以及尼日利亚生产的锐减,都证实了这一点。

3.紧急库存,例如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防止供应中断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它们的价值不应被低估和削弱,不应将其变成一种调控市场的工具,如作为应对因季节性因素或市场分割所造成的临时性市场混乱的手段。同时,主要石油生产国保持剩余产能是防止供应中断的主要防卫手段,1990年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4.现在的石油市场远比过去几十年更加灵活。干涉和控制只能适得其反,从而阻碍市场系统的自我调整。尽管很艰难,抵御对市场进行微观调控的诱惑则是对公共政策的最大贡献,也就是所谓的“小的无为即是大的有为”。美国在70年代管制的结果是,严重妨碍了汽油从不需要的地区流入需要的地区。

5.积极寻求与其它进口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无论一些贫穷国家,还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石油进口增长最快的“全球大国”。这种合作可以在双边或是多边基础上进行,多边合作的楷模是国际能源机构。

6.政府可以通过准确的信息建立比较自信的预测,同时促进业内信息的有效交换以获得市场的快速调节,从而减轻市场恐慌。

7.多数的石油出口国都认识到利益的相互性,并且都对“需求安全”感兴趣。它们乐意与消费者保持稳定的商业关系,消费国的购买常常是这些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美国需要与出口国保持对话和持久的合作。

8.一个健康的、有科技推动的国内能源工业是能源安全的一部分。因此,大范围的研发和创新并考虑到目前和未来的环境需求是目前应该承担的义务。

三、今天的石油供应——明天的石油供应

表2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石油生产和石油储量地区分布的基本概况。显而易见的是,中东地区是最大的石油产地。但是同样值得关注的一个特点是自70年代以来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从而,海湾地区的生产份额从40%下降到了30%以下。最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的石油产量在过去25年里下降了35%,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在1990-2000年下降了20%。

石油储量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世界石油储量大部分在海湾地区,人们一直以为其储量占世界的66%。但是这一数据已经过时,目前海湾地区只占世界的56%。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石油供应不是一个确定不变的数。相反,它是动态的、变化的。石油剩余储量也是动态的。如果“新”的伊拉克处理好各种安排并重新融入世界经济,这种画面还会改变。这是因为在伊拉克可能出现新的勘探开发机会,并将大大提高其石油储量,再次将海湾地区在世界石油储量的份额提高。

供应环节刚刚发生的重大事变不容忽视。去年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储量增长最大的一年。世界剩余石油储量比20年前超过50%。新的储量增长约为1750亿桶(合250亿吨),相当于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储量的50%以上,沙特的三分之二。然而最大新增石油储量不在中东,而在加拿大。在艾尔伯塔省运用先进技术处理油沙沉积层,削减了将近一半的成本,使得这一巨大的潜在供应列入经济可用的“已探明”石油储量之列。海湾地区的石油是世界上开采成本最低的,其对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作用毋庸置疑,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至关重要。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强。

但是与此同时,这些资源同时存在于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全球石油生产和供应网络当中。看不到这一点就等于看不到整体关系。当前一些说法让人们相信,伊拉克对世界石油供应特别重要。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伊拉克的石油供应还不到世界石油总供应量的3%;而技术正在创造许多新的供应,只是多数人目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另一点,人们总是说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已探明石油储量国家(尽管伊拉克勘探程度如此之低而且没有深入,然而关于伊拉克“已探明”这个词还是有疑问)。但是现在伊拉克已经不再位居第二了,而是排在了加拿大之后位居第三。伊拉克的石油储备与其邻国科威特、伊朗和阿联酋相差不很明显。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预测了未来10年世界石油供应的增长情况,根据产能增长幅度情况来看,一些值得关注的增长来自欧亚大陆(俄罗斯和里海地区)、西非、拉丁美洲以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区域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从增长的绝对量来看,中东的增长应该是最大的。据估计,中东的产能将增长700万桶/日,高于其它地区的增长势头。但是俄罗斯和里海也十分接近这一水平。

世界总体石油生产能力的增长必须满足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主导的需求增长。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已经增长了一倍,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而且正在逼近甚至超过日本的石油消费。

但是未来石油供应前景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由经济、政治、公共政策以及技术等因素来决定。无论评判世界哪个石油产区,一个首要因素必须是投资框架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以及外资的开放程度。第二点则是需要计算时间结构。当涉及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项目时,“长期法则”将不可避免地居于主导地位。这些油气项目可能会持续5年、10年甚至15年。在每一个阶段,投资者都将面临管理风险。这将在一段时间内促进投资环境的完善,进而满足政府和国际公司双方的要求。

当讨论伊拉克石油工业恢复和扩展的时间表时,以

上几点应该牢记在心。

未来这些主要地区将如何发展?首先,加拿大将成为令人瞩目的生产国——由于艾尔伯塔省的油砂以及加拿大东部海域的开发,其石油日产量将从2003年的300万桶增至2010年的450万桶。

1.俄罗斯和里海地区

俄罗斯和里海地区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而在过去的10年里,有关前苏联国家潜在石油资源的乐观或悲观的论调一直交替笼罩着世界石油市场。一种说法就是,预计里海地区将成为一个新的“金矿”或者一个新的波斯湾。另一种说法则是,俄罗斯联邦的产量将会逐年递减。

在过去的10年里,有关里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描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10年前人们认为,里海的碳氢化合物储量主要以石油为主,聚于盆地南部三分之一的地区。而现在,在经过了大量的勘探后,大部分的石油储量则聚集在盆地北部三分之一地区,而南部的三分之一地区的碳氢化合物主要以天然气为主。

这种变化给我们展示出了开发里海的商业风险和地缘政治关系方面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里海北部的石油资源靠近俄罗斯的运输管线系统从而使俄罗斯成为里海石油出口通道的首选。而对于里海南部的天然气资源,其主要市场是俄罗斯或是土耳其还不清楚;里海天然气资源的比例到底有多大还不明确。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认为以下几项因素有助于加强我们对这一地区潜在资源增长的信心。

俄罗斯石油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正经历着现代化的洗礼,其石油工业过去是受前苏联油气工业部的计划管制,现在则由各独立的石油公司按照世界标准进行运作。新技术、新组织以及新观念将完全改变其石油产量的前景。观察者认为工业前景的转变重点在于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尽管运输瓶颈问题目前仍很严重,但已经逐步改善。从去年和今年的产量锐增及评估储量的巨大增加来看,该地区的前景令人期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4年半时间里,俄罗斯大部分石油产量的增长主要归功于俄罗斯石油公司自己。除了库页岛海上石油开发比较突出之外,俄罗斯的大部分石油生产增长则主要来自于西西伯利亚这个前苏联传统的石油工业基地。截至目前西方主要的投资者只是一些技术服务公司。

1998年8月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给西方投资者以重创。然而,之后几年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并一直坚持市场改革。这些都增强了西方投资者的信心,并创造了更为坚固的经济政治合作基础。经过了多年的挫折与失望后,俄罗斯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公司资源多元化投资的首选地区。预计世界资本市场将会比现在更看中俄罗斯的石油储量的价值。

目前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战略伙伴关系。这对增进能源关系提供了一个背景。实际上,能源关系在众多关系当中是举足轻重的。目前评定由伊拉克战争造成的美俄两国间的能源关系紧张的意义和影响还为时过早。但是俄罗斯政府已经在反对美国对伊政策和支持美国作为经济伙伴之间清楚地划分出一条界限。

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突破运输瓶颈的新管线的开发。今年5月初俄罗斯可能最终决定远东石油运输管线的路径问题,或是通向俄罗斯远东港口或是通向中国的接收终端(大庆)。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修建一条通向不冻的摩尔曼斯克的北部管线,该港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于运输美国租借法案的货物。这样一个系统将使得俄罗斯成为美国重要的石油出口国。摩尔曼斯克到美国东海岸的距离要小于从波斯湾出发到达美国的距离。

同样,运输瓶颈问题也随着里海地区石油外输新管线的修建而得到逐步解决,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产油国石油产量的增长。

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俄罗斯和里海石油产量增长趋势强劲,该地区年石油产量将从2000年的780万桶/日增至2010年的1420万桶/日——增长几乎达到60%。此外,俄罗斯作为“天然气的沙特”一直向西欧国家供应大量的天然气,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未来几年内,俄罗斯将向东亚经济发展中国家甚至美国供应液化天然气(LNG)。

当然,也有进一步使俄罗斯或者里海脱轨的可能和意外。但是确定的一点就是,这一地区的发展基础已经比过去更加牢固。俄罗斯和里海地区石油供应的增长将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做出新的重要贡献,尤其在其它非欧佩克国家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这一点更加突出。美国有很多的理由继续加强和扩展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关系。通过进一步发展这些关系,与俄罗斯政府进行合作促进能源开发,美国政府将对全球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2.西非:处在门槛上

西非的上游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正处在门槛之上。在经过了几年稳定但意想不到的石油产量增长之后,西非逐步成为全球石油生产增长的主力。西非的潜力在于近几年在安哥拉、尼日利亚以及赤道几内亚等国的深水海域的油气大发现。大部分新开发的油田都在海上,但是也不尽然。一旦乍得-喀麦隆石油管线完工,乍得南部蕴量10亿桶至今尚未开采的石油将出口到世界石油市场。美国许多石油公司希望参与西非的开发。

西非的潜力有多重要?西非的产能将从2002年的460万桶/日增至2010年的780万桶/日——增长率将近70%。根据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预计,2002-2010年间全球石油产能增长的五分之一将来自于西非。这些增长将加强美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从而提高美国的能源安全。对于西非石油来说,美国是一个天然的市场。

安哥拉和尼日利亚拥有这一地区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2002年约占80%。但是其它生产小国可能在2010年实现重要的产量突破。赤道几内亚,直到90年代中期还没有任何石油产量,但是2010年该国的石油产量预计将从2002年的22万桶/日增至40万桶/日。在未来几年内,乍得的石油产量将从零一下子增至25万桶/日。尼日尔目前也已经发现了石油,但是缺乏出口管线是导致该国石油开发无法实现的因素之一。尽管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水域还没有发现石油,但是由于该国准备发放勘探许可证,从而引起石油公司的极大兴趣。

西非的潜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政治和市场因素可能致使实际上能够实现的潜能很少。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我们已经看到,骚乱对石油生产的影响。尼日尔三角洲,即尼日利亚主要的石油产区的暴力事件导致3月份市场石油产量突然减少了80万桶/日。目前关闭的产量约为尼日利亚石油产能的30%。尼日尔三角洲地区频繁发生产量中断事件,但是此次中断的数量是非比寻常的,是尼日利亚政治混乱状况的写照。

可以确定的是,西非石油上游业具有巨大的增长前景。如果西非想要实现潜在的产量增长,有三个风险必须克服:

欧佩克配额限制和政府政策。对于众多西非产油国来说,政府政策,例如国内的产量控制,都将导致比预期更为缓慢的石油产量增长。

天然气的销售。伴生天然气缺乏市场出路是否会导致新油田开发的推延?如果石油开发当中碰到伴生天然气,而天然气无法回注地下或找到销路,这将威胁到新油田的开发。天然气的销路,抑或是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在国内和地区市场销售,还是生产气变油(GTL),对于西非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天然气甚至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一体化。一条从尼日利亚到加纳的天然气管线已经被讨论多次,如果该管线可以建成,将成为这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

政治环境。政治不稳定,包括不可预见的政府变革或者国内动荡甚至是战争,都可以导致石油勘探与开发形势复杂化,这里可能不是推迟项目进度,就是放大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而且,缺乏政治稳定将导致内部的混乱冲突、无法控制石油收入,从而无法利用这些收入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及提高生活水平。

美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可以与西非政府和石油公司合作,减少一些能够导致西非潜在石油产能增长受挫的风险。政策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帮助加强国家制度。西非柔弱的政府机构常常导致石油收入无法用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的催化剂。

增强与西非各国的政治关系。美国与西非各国政府保持坚固的关系可以帮助石油公司扩展投资。这种关系也将有助于其它方面的努力,如安全合作。

开发国内和地区天然气市场。西非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尼日利亚的天然气储量与其石油储量相当。天然气可以作为扩展这一地区适度发展工业的基础。丰富的天然气储量也可以为快速发展电力提供可能。发展地区天然气市场,例如上述尼日利亚-加纳的天然气管线,将导致邻国之间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工业基础的增长以及电力供应提高将为西非各石油生产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更大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四、结论:一个最终的公理

能源安全范文篇2

欧盟与亚太、北美一起并列为世界三大能源消费地区,根据2004年和2005年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3年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例为15.4%;2004年5月欧盟实现第五次扩大后,欧盟25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能源市场,2004年欧盟25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例为16.8%。从1951年《欧洲煤钢一体化条约》和1957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虽然欧盟各成员国已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能源生产、运输、分配和科研等一整套体系,特别是核能工业技术和生产居世界领先地位,基本保证了其能源安全供给,但是其能源安全仍受到众多因素的威胁。具体表现为:

(一)能源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大。1999~2000年欧盟能源自给率约60%,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三个最主要的能源资源自给率分别只有15%、60%和65%。近年来,特别是欧盟吸纳中东欧10国后,欧盟的能源自给率下降到50%左右。欧盟能源署认为,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欧盟能源对外依存度将从现在的50%上升到2020年的70%甚至更多。

(二)环境保护对能源生产的严格限制。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国际会议后,各国政府、国际机构都已积极行动,支持大会的决议,纷纷制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为建设一个无公害的、清洁的世界而共同奋斗。欧盟承担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于1993年制定了欧盟《可持续发展规划》。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能源生产又不能破坏和污染环境。在这种新形势下,欧盟将面临重新调整能源工业结构、加大科研与技术力度、寻求新的能源开发途径的考验。

(三)能源市场加速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市场国际化增强。其表现不仅在通讯、运输和技术等重要领域,而且也逐步发展到能源市场。1993年欧盟统一市场的开通,1994年东、西欧能源宪章的签定,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皆反映了世界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的深刻变化。面对能源市场的国际化及其激烈竞争的机制,采取什么样的有效对策也是欧盟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四)协调机制的挑战。欧盟各成员国的能源机构千差万别,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悬殊很大,经济实力穷富不均,因此能源政策也有较大分歧。例如在可再生资源开发问题上,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基础较好,而英国却不愿为此投入大笔资金,法国也不想被强制性目标捆住手脚,更愿意充分利用核能。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一个能源发展总政策,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指导和协调欧盟能源工业发展确实势在必行。

为了及时制定政策、法规和指令性文件以指导各成员国的能源安全措施,从2000年《欧盟能源供应安全绿皮书》开始,欧盟逐年发表能源政策绿皮书。2006年3月,欧盟委员会对外正式公布了“获得可持续发展,有竞争力和安全能源的欧洲战略”的能源政策绿皮书,为未来的欧盟共同能源政策设立了3个核心目标,即确保欧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欧盟能源产业的竞争力、确保欧盟能源的供应安全。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的连续出台,标志着欧盟对能源安全和整体能源政策的重视。2006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曾指出,如果欧盟不统一行动,可能会面临能源供应中断的风险。欧盟希望拥有一个中长期的能源政策,这个能源政策具有竞争力,同时又有利于环保;为此,25个成员国的能源政策需要保持一致,有必要实行一个共同的能源战略。总体看来,欧盟的能源安全战略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关于能源需求的对内能源战略以及关于能源供给的对外能源战略。

二、欧盟的对内能源战略

(一)完善欧洲能源内部市场和统一内部标准。这是欧盟对内能源战略的核心。在石油供应危机的压力下,欧盟各成员国认识到,寻求高度的石油供应安全,必须保持内部团结,实行统一的内部市场规则和竞争规则。欧盟建立并不断修订有关石油和天然气储备的欧盟法律,建立欧洲能源供应观察站,提供欧盟能源供应安全的透明度。欧盟制订统计规则,要求各成员国每月底向欧盟提供储量数据,并就原油储备安全指令,而各成员国则保持控制和使用原油储备的权力。欧盟成员国之间还有“非歧视性储备协议”,可以及时向最急需的地区调拨原油。

自2001年起,欧盟委员会每年出版一份关于天然气和电力的内部市场标准化报告,用于计量欧盟内部市场整合的程度和效率。2003年发生欧洲大规模停电事件后,欧盟开始建立统一的欧洲输电网络,包括统一的欧洲电网标准、调节机制和欧洲能源网络中心,并建立正式的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小组,增加输电系统运营商之间的协作。推动互相连接。2006年底,欧盟启动“电力”和“天然气”二号指令,完成对电力和天然气内部市场竞争机制的研究与规划。

(二)开发替代能源及利用可再生能源。欧盟强调开发自己有竞争力的多样化的能源,其目标是到2030年将能源对外依存度保持在7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达到12%,同时力争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环保标准。目前,核能为欧盟提供的电力超过1/3。

发展再生能源是欧盟能源政策的一个中心目标。2006年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强调应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低碳能源和载体,特别是替代运输燃料。再生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还可以增加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改善能源供应的安全状况,减少欧盟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欧盟利用强大的科技能力开发风力、光热、地热发电和现代化生物质能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目前欧盟绿色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容量约占全球市场的35%左右,其中的风力、光热、地热发电等超过总量的45%。2007年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新能源政策提案,提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欧盟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20%,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目标。

(三)强化管理措施。提高能效。欧盟为实现能源安全战略而采取的管理措施不计其数,像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再生能源,启动前沿性研究,制定能源安全标准,这些措施都必须是政府行为。为了长远的能源安全战略,欧盟在推动再生能源及诸如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的开发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除了投资以外,欧盟还实行奖励措施,启动公共和私营的合作项目,设立了31种奖项,奖励了700多个项目、127项合作。欧洲理事会曾拨款4.8亿欧元,用于欧洲原子能框架计划,并考察如何更好地保障欧盟内部核能的高度安全以及核裂变、核废料处理等技术性问题。2003年欧盟还启动了“欧洲智能能源”项目,支持欧盟各项能源政策的落实,比如在建筑和工业领域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新的可再生能源与当地环境和能源系统的整合,支持交通能源的多样化,促进生物燃油的使用,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再生能源的开发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对这些措施作出承诺。有很多管理措施是强制性的。在此方面欧盟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节约能源20%。提高能效,包括建筑能效,利用金融手段和机制,鼓励投资,加强交通节能,在欧洲范围内启动“白色证书”系统,提供更多的能源性能信息,制定最低标准。

三、欧盟对外能源战略

欧盟对外能源的战略目标,是在世界上寻找价格最稳定、运输最便宜、供应量稳定增长的能源,同时尽量使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目前,欧盟进口石油中大约40%来自中东海湾地区,而48%的进口石油和96%的进口天然气则来自前苏联地区和北非。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中东局势的持续不稳定,很自然地,欧盟在要求重新审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的同时,将发展与临近能源出口国(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视为其能源外交的重心。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说得很直白,“问题并非能源与政治是否挂钩,而是如何挂钩”。

俄罗斯是欧盟天然气出口第一大国和石油出口第二大国。欧俄能源对话始于2000年10月,双方通过对话确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建立北欧天然气管道,在莫斯科建立能源技术中心等。2001年10月,欧俄首脑会议探讨了欧俄之间电网同步联接的可能性。2004年1月,俄罗斯与扩大后的欧盟之间又启动了核材料贸易谈判,并就完善海上石油运输安全标准开展合作。俄乌在2008年年初的天然气纠纷,暴露出欧盟能源供应途径单一的隐患,使欧盟确保成员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成为首要议题。对此,2006年能源绿皮书建议成立“欧洲能源供应观察机构”来监控欧洲的能源市场,并强调:俄罗斯是欧盟重要的能源供应国,与俄罗斯建立更加紧密的双边关系被定义为“一个巨大的飞跃”;其中首要是建立欧盟和俄罗斯的能源条款,同时争取能与俄罗斯达成能源特许条款和运输条约。

中亚环里海地区也是欧盟建造跨国能源大市场的战略重心之一。中亚被称为“冷战时代封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据能源专家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的石油储量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石油储存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中亚原油的净出口能力分别可达4340~5450万吨及7580~7810万吨。欧盟把该地区看作是欧洲安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欧盟的各种研究报告和文件中都多次提到“中部欧亚”(CentralEurasia)这个概念,在欧盟能源安全的远景战略规划中,环里海5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南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及伊朗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欧盟的能源安全战略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面临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欧盟的能源危机意识非常强烈,对能源的管理措施和法令日益系统化;第二,欧盟对内非常重视能源市场的整合,重视发展能源工业、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采取“开发与节能并重”的思路;第三,欧盟对外关注对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尤其致力于实现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

能源安全范文篇3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占全球一半。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据预测,要实现“十七大”制定的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需达到4.1%~5.0%(全球同期平均增长率约为2.1%),除煤炭经挖潜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石油消费和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进口来源单一。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5年的42.9%。2002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1—9月我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超过1.5亿吨,其中进口原油12407万吨,同比增长13.6%,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到70%。石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石油资源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东地区是我国石油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地,其中50%来自中东,这些石油全部通过海上运输运抵我国,其中有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通道受到国际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猖獗及美日制海权的多重制约,因此,石油来源和运输通道都极易受制于人。

(三)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低,污染严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占69.9%,石油占25%,天然气占2.8%,煤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世界22.5%的平均水平,而天然气、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由于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煤炭使用技术水平低,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使环境日益恶化。

(四)可再生能源没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有较为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居世界首位,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资源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一)多途径、多元化控制石油资源。在世界石油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石油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中,中东地区就占到57.4%,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也集中在中东。美国通过两次海湾战争已基本掌握了对中东石油的控制权;日本也在利用资金优势积极加强同海湾国家的合作;俄罗斯也正力图重返中东,显示昔日超级大国的影响。

目前,我国50%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而中东政局风云常变幻,全部依靠油轮通过海路运输,线路漫长、国际局势动荡和中国海军的实力均无法保障运输线路的安全,输送通道已成为我国石油安全的一个瓶颈。无论从地缘位置还是从供应和运输的安全上看,与中东、非洲相比,中亚无疑是中国理想的石油供应源。这些地区因为与我国接壤,且可提供相对稳定的资源,应成为我国投资和获取海外能源的首选战略要地。“中亚能源战略”可减少我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能源安全系数;同时,能源纽带可加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互信,保证国家西部边境的安全。目前,已建成的中哈输油管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不经过第三国与市场直接相连的国际原油长距离输油管道,按照协议,管道运营初期年输油1000万吨,2010年升至2000万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将各提供50%的输油量。据介绍,此条中国西部的石油运输大动脉还要往西一直修到里海边,届时长度将是目前线路的三倍。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将为我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能源供应来源。

2006年8月,中国与委内瑞拉签署了能源合作等一揽子协议。目前,中委之间加强能源合作对我国摆脱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石油进口战略无疑大有帮助。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支持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尽快“走出去”,参与国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和供给基地。积极拓展国际能源的多边合作机制,谋求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这样,我国就可以逐步分散目前主要依赖中亚、中东等地的石油进口格局,实质性缓解地缘政治而引发的能源进口风险。

(二)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由于屡屡受到石油危机的打击和世界错综复杂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组织实施石油储备计划。美国花了近10年时间打造石油储备体系,其中包括颁布《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等,目前美国的石油储备量已达120天的使用量。日本99.7%的石油是从国外进口,其中80%以上来自中东。自从上世纪70年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就开始重视石油储备量。目前,日本的石油储备量已相当于160天的使用量。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也建立了大量的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库存,欧盟也建议欧盟成员国增加石油储备,将储备量从目前的可供使用90天提高到120天,并希望欧盟成员国尽快建立天然气储备。

目前,我国石油储备计划已启动,2004年6月,石油储备基地开始建设。至2008年底,首批选定的四个石油储备基地——镇海、舟山、大连、黄岛将全部完成注油。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也已基本完成,甘肃兰州、新疆鄯善因可利用便利的中哈原油管道注油料将进入第二批名单。同时,第三批石油储备基地亦在规划中。兰州、鄯善进入第二批名单意味着国家有关部门已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范围从沿海扩大到内地,特别是将油气资源丰富的西部纳入其中,这将明显降低储备风险,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10年中国石油储备目标是超过30天的使用量。我国石油储备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应是进一步完善石油储备制度,合理石油储备布局,丰富石油储备方式,降低石油储备成本,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体系。

(三)科学合理地配置能源结构。第一,依靠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0%以上,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洁净煤技术已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煤炭气化技术。从近期看,利用现有煤炭气化技术使煤炭转变为合成气,可为电力提供清洁的燃料,并促进煤化工的发展。从长期看,可利用煤炭大量生产氢气,这样不仅会大幅度减轻煤炭燃烧产生的各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也会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应采用先进的燃烧发电技术,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以电代煤,这样就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目前,全球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比重更大。而中国仅占1.8%以上。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核燃料循环工业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目前,在工程设计方面,我国已具备30万、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能力,部分掌握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能力。在设备制造方面,可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成套设备。2008年11月,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开工,以此为标志,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第三,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天然气是石油的最佳替代品也是化石燃料中是对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和城市气化,技术措施是:合理规划“西气东输”管线的布局,加强油气资源的开发能力。第四,大力发展风力发电。2007年,我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605万千瓦,在建的420万千瓦,风电规模居世界第五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风电定价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电网配套建设滞后于风电场建设,国内大型风电机组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下一步的措施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理顺风电价格;加快百万千瓦风电厂的建设,带动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每年1000万千瓦的自主装备能力。同时,要科学规划,重点建设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三个1000万千瓦级的大风场,打造“风电三峡工程”。按此发展速度,2008年风力发电装机可达1000万千瓦,2010年有望达2000万千瓦,中国将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

(四)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不小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经验证明,靠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支撑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此,要把节能作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在此项工作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要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力量,确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按此要求能耗将成为我国政府核准项目的强制性门槛。同时,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强制淘汰高耗低效的落后的产品;要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把节能变成全民的自觉行为。

能源安全范文篇4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能源开发的历史,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每一重大进步都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每一次飞跃,都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能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驱动力。然而,人类文明成果的迅速积累在带给人们生活享受的同时,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打破了能源本身固有的更新周期和自然物质生产的自我修复周期,使不可再生能源日渐枯竭;而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大量的废弃物质的排放则远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类本身的可控范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失衡。面对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严峻态势,人类反思工业文明,催生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生态文明是人类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准则,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同、持续发展为宗旨,通过认识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来表现的科学的、自觉的文明形态,其本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能源安全先行来保障。能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源资源,能够持续稳定地供应和高效地使用,以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又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造成威胁,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包括能源的供应、需求、价格、运输、使用等方面的安全,概括起来就是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的有机统一。能源安全是事关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战略性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能源安全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国是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可谓是“地大物博”。但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能源又相对较少,而且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能源消耗来实现的,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能源的角色逐渐从经济发展的引擎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导致能源资源约束加剧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的敞口式能源消费,导致我国能源需求增速过快,能源供求矛盾不断加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源约束问题更加凸显,能源供应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3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980年的6亿吨标准煤急剧增长到2012年的36亿吨标准煤,2013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接近22.8%,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能源消费大国。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迅猛增加,能源供给压力持续加大,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此外,2011年我国汽车生产量达1827万辆,平均年增长200万辆,2011年民用汽车拥有量达9356万辆,平均年增长1032万辆。这对能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能源的需求量将会达到28.88~38.80亿吨标准煤,届时原煤缺口约为3.21~11.74亿吨。巨大的能源缺口或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罪魁祸首”。

(二)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上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我国的能源短缺并不是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化石能源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动力,但化石能源的储量有限。根据开采量与探明储量的比较,按1950年的开采量,我国煤炭可供开采3816年;按2000年的开采量,可供开采88年;按2011年的开采量,我国33年后将无煤可挖。从2009年起,我国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2012年进口2.7亿吨,2013年进口3.3亿吨。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6年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11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其中石油短缺最为严重。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2.39亿吨,出口303万吨,国内产量2.03亿吨,对外依赖度为53.8%。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已超过50%这一警戒线。由于石油具有战略性地位,可以说,能源问题就是石油问题,能源安全就是石油安全。而且,我国超过60%的进口原油来自政治局势动荡不定的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国家,使我国石油资源供给的安全性面临挑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能效低下、污染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使用比例最高的能源消费大国,这与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密不可分。长期以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的70%,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改变。加之能源利用技术相对落后,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屏障遭破坏等严重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全国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当年GNP的1%~2%,其潜在损失有可能在4%以上。据统计,从2007年开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首位。201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85亿吨,占全球总量的26.9%,人均排放达6.5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占世界的70%。近两年雾霾天气肆虐我国中东部地区,其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污染之重堪称历史和世界之最。PM2.5“爆表”引起人们的担忧,这样的生存环境已经超过了人们可以容忍的极限。雾霾天气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却可以理解为能源安全问题。

(四)法律的缺位导致能源与环境的矛盾难以协调

能源的无序开发与使用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法律与制度规制是国际上解决能源问题的惯例。我国目前调整能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由《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共同构成。由于能源基本法的缺位,使单行法缺乏统筹协调指导,弱化了法律体系的整体效果。而且,有些单行法中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脱离现实,致使无法有效地制裁和打击在能源开发、使用、执法以及监管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如《煤炭法》对各种违法行为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致使一些人铤而走险违法违规开采小煤矿,不仅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塌方、瓦斯爆炸等安全事件频发,矿工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三、破解能源安全问题,实现生态文明

破解能源安全问题,就是要确保经济运行所需要的合理的、持续的能源供应和高效使用,且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会造成威胁,探索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可持续的能源开发利用道路,实现经济与能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实现能源节约

节约能源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明。倡导文明的能源消费方式,就是要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面、多角度,形成低碳节能、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和自觉行动。其中,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社会组织应发挥推进作用,公民则应广泛参与。政府引领,即以低碳消费文化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带头节能减排,为其他部门树立榜样。企业主导,即企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要把低碳消费作为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同时作为社会生产及提供消费品的主体,企业要将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内化、贯彻于生产过程及其所生产的产品上,尽最大可能实现生产过程及产品的低碳化,努力使消费者在市场上能够方便地购买到低碳消费品,为全社会的低碳消费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组织推进,即社会组织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消费宣传教育活动,并加以实践、推广。公民广泛参与,即鼓励和引导广大公民抛弃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尽量选择环保节能产品,使低碳、环保、节能消费成为新时代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

(二)创新能源科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与能源的可持续性密切相关。能源使用效率与能源生产和利用的技术水平密不可分,创新能源科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之所在。创新能源科技,对已开发的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改造,既可以高效使用能源,又可以减少污染。以煤炭为例,通过气化、净化、多联产等途径,产生电、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用于发电、工业锅炉和煤化工三个领域,其能源使用效率将会大幅提高。即在火力发电方面,通过推广诸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等高效燃煤技术;在工业锅炉燃料方面,通过建造诸如煤粉工业锅炉、水煤浆锅炉等高效燃煤锅炉;在煤化工方面,通过采用诸如煤气化技术、煤液化技术、煤基多联产技术等先进技术,其效率比直接燃烧和单独生产提高10%左右,达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三)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优化能源结构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在对传统能源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大对生物质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开发与利用的扶持力度,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与利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研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拓宽能源渠道,逐步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量,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以开发生物质能为例。生物质能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固体有机垃圾等,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具有可再生、低碳清洁和替代优势。如果我国生物质能利用量达到5亿吨标准煤,就可解决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量的20%以上,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中的碳量近3.5亿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减排量近2500万吨,将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因此,从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方面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包括厌氧发酵过程微生物调控、沼气工业化利用、秸秆类资源高效生物降解、高值化转化为液体燃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年国家能源局的《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要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国家从政策上给予支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这将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完善法治体系,解决能源与环境的矛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因此,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法治体系,建立覆盖全部能源的全局性、综合性的能源基本法,将我国能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确保能源安全的各项法规中,使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方面都能有所遵循。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评体系,把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中,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严肃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注重能源法与刑法、行政许可法等其他法律的衔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打击力度。有必要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法,突出环境保护,将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的协调性贯彻在法律中,合理界定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五)扩大能源国际合作,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范文篇5

欧盟与亚太、北美一起并列为世界三大能源消费地区,根据2004年和2005年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3年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例为15.4%;2004年5月欧盟实现第五次扩大后,欧盟25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能源市场,2004年欧盟25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例为16.8%。从1951年《欧洲煤钢一体化条约》和1957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虽然欧盟各成员国已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能源生产、运输、分配和科研等一整套体系,特别是核能工业技术和生产居世界领先地位,基本保证了其能源安全供给,但是其能源安全仍受到众多因素的威胁。具体表现为:

(一)能源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大。1999~2000年欧盟能源自给率约60%,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三个最主要的能源资源自给率分别只有15%、60%和65%。近年来,特别是欧盟吸纳中东欧10国后,欧盟的能源自给率下降到50%左右。欧盟能源署认为,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欧盟能源对外依存度将从现在的50%上升到2020年的70%甚至更多。

(二)环境保护对能源生产的严格限制。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国际会议后,各国政府、国际机构都已积极行动,支持大会的决议,纷纷制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为建设一个无公害的、清洁的世界而共同奋斗。欧盟承担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于1993年制定了欧盟《可持续发展规划》。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能源生产又不能破坏和污染环境。在这种新形势下,欧盟将面临重新调整能源工业结构、加大科研与技术力度、寻求新的能源开发途径的考验。

(三)能源市场加速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市场国际化增强。其表现不仅在通讯、运输和技术等重要领域,而且也逐步发展到能源市场。1993年欧盟统一市场的开通,1994年东、西欧能源宪章的签定,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皆反映了世界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的深刻变化。面对能源市场的国际化及其激烈竞争的机制,采取什么样的有效对策也是欧盟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四)协调机制的挑战。欧盟各成员国的能源机构千差万别,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悬殊很大,经济实力穷富不均,因此能源政策也有较大分歧。例如在可再生资源开发问题上,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基础较好,而英国却不愿为此投入大笔资金,法国也不想被强制性目标捆住手脚,更愿意充分利用核能。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一个能源发展总政策,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指导和协调欧盟能源工业发展确实势在必行。

为了及时制定政策、法规和指令性文件以指导各成员国的能源安全措施,从2000年《欧盟能源供应安全绿皮书》开始,欧盟逐年发表能源政策绿皮书。2006年3月,欧盟委员会对外正式公布了“获得可持续发展,有竞争力和安全能源的欧洲战略”的能源政策绿皮书,为未来的欧盟共同能源政策设立了3个核心目标,即确保欧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欧盟能源产业的竞争力、确保欧盟能源的供应安全。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的连续出台,标志着欧盟对能源安全和整体能源政策的重视。2006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曾指出,如果欧盟不统一行动,可能会面临能源供应中断的风险。欧盟希望拥有一个中长期的能源政策,这个能源政策具有竞争力,同时又有利于环保;为此,25个成员国的能源政策需要保持一致,有必要实行一个共同的能源战略。总体看来,欧盟的能源安全战略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关于能源需求的对内能源战略以及关于能源供给的对外能源战略。

二、欧盟的对内能源战略

(一)完善欧洲能源内部市场和统一内部标准。这是欧盟对内能源战略的核心。在石油供应危机的压力下,欧盟各成员国认识到,寻求高度的石油供应安全,必须保持内部团结,实行统一的内部市场规则和竞争规则。欧盟建立并不断修订有关石油和天然气储备的欧盟法律,建立欧洲能源供应观察站,提供欧盟能源供应安全的透明度。欧盟制订统计规则,要求各成员国每月底向欧盟提供储量数据,并就原油储备安全指令,而各成员国则保持控制和使用原油储备的权力。欧盟成员国之间还有“非歧视性储备协议”,可以及时向最急需的地区调拨原油。

自2001年起,欧盟委员会每年出版一份关于天然气和电力的内部市场标准化报告,用于计量欧盟内部市场整合的程度和效率。2003年发生欧洲大规模停电事件后,欧盟开始建立统一的欧洲输电网络,包括统一的欧洲电网标准、调节机制和欧洲能源网络中心,并建立正式的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小组,增加输电系统运营商之间的协作。推动互相连接。2006年底,欧盟启动“电力”和“天然气”二号指令,完成对电力和天然气内部市场竞争机制的研究与规划。

(二)开发替代能源及利用可再生能源。欧盟强调开发自己有竞争力的多样化的能源,其目标是到2030年将能源对外依存度保持在7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达到12%,同时力争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环保标准。目前,核能为欧盟提供的电力超过1/3。

发展再生能源是欧盟能源政策的一个中心目标。2006年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强调应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低碳能源和载体,特别是替代运输燃料。再生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还可以增加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改善能源供应的安全状况,减少欧盟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欧盟利用强大的科技能力开发风力、光热、地热发电和现代化生物质能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目前欧盟绿色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容量约占全球市场的35%左右,其中的风力、光热、地热发电等超过总量的45%。2007年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新能源政策提案,提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欧盟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20%,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目标。

(三)强化管理措施。提高能效。欧盟为实现能源安全战略而采取的管理措施不计其数,像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再生能源,启动前沿性研究,制定能源安全标准,这些措施都必须是政府行为。为了长远的能源安全战略,欧盟在推动再生能源及诸如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的开发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除了投资以外,欧盟还实行奖励措施,启动公共和私营的合作项目,设立了31种奖项,奖励了700多个项目、127项合作。欧洲理事会曾拨款4.8亿欧元,用于欧洲原子能框架计划,并考察如何更好地保障欧盟内部核能的高度安全以及核裂变、核废料处理等技术性问题。2003年欧盟还启动了“欧洲智能能源”项目,支持欧盟各项能源政策的落实,比如在建筑和工业领域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新的可再生能源与当地环境和能源系统的整合,支持交通能源的多样化,促进生物燃油的使用,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再生能源的开发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对这些措施作出承诺。有很多管理措施是强制性的。在此方面欧盟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节约能源20%。提高能效,包括建筑能效,利用金融手段和机制,鼓励投资,加强交通节能,在欧洲范围内启动“白色证书”系统,提供更多的能源性能信息,制定最低标准。

三、欧盟对外能源战略

欧盟对外能源的战略目标,是在世界上寻找价格最稳定、运输最便宜、供应量稳定增长的能源,同时尽量使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目前,欧盟进口石油中大约40%来自中东海湾地区,而48%的进口石油和96%的进口天然气则来自前苏联地区和北非。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中东局势的持续不稳定,很自然地,欧盟在要求重新审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的同时,将发展与临近能源出口国(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视为其能源外交的重心。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说得很直白,“问题并非能源与政治是否挂钩,而是如何挂钩”。

俄罗斯是欧盟天然气出口第一大国和石油出口第二大国。欧俄能源对话始于2000年10月,双方通过对话确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建立北欧天然气管道,在莫斯科建立能源技术中心等。2001年10月,欧俄首脑会议探讨了欧俄之间电网同步联接的可能性。2004年1月,俄罗斯与扩大后的欧盟之间又启动了核材料贸易谈判,并就完善海上石油运输安全标准开展合作。俄乌在2008年年初的天然气纠纷,暴露出欧盟能源供应途径单一的隐患,使欧盟确保成员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成为首要议题。对此,2006年能源绿皮书建议成立“欧洲能源供应观察机构”来监控欧洲的能源市场,并强调:俄罗斯是欧盟重要的能源供应国,与俄罗斯建立更加紧密的双边关系被定义为“一个巨大的飞跃”;其中首要是建立欧盟和俄罗斯的能源条款,同时争取能与俄罗斯达成能源特许条款和运输条约。

中亚环里海地区也是欧盟建造跨国能源大市场的战略重心之一。中亚被称为“冷战时代封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据能源专家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的石油储量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石油储存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中亚原油的净出口能力分别可达4340~5450万吨及7580~7810万吨。欧盟把该地区看作是欧洲安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欧盟的各种研究报告和文件中都多次提到“中部欧亚”(CentralEurasia)这个概念,在欧盟能源安全的远景战略规划中,环里海5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南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及伊朗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欧盟的能源安全战略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面临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欧盟的能源危机意识非常强烈,对能源的管理措施和法令日益系统化;第二,欧盟对内非常重视能源市场的整合,重视发展能源工业、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采取“开发与节能并重”的思路;第三,欧盟对外关注对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尤其致力于实现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

能源安全范文篇6

*年,我县农村能源建设正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农村沼气建设,推广数量不断增加,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为确保农村能源建设质量和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现就做好*年农村能源安全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乡镇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要将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抓到底。要落实安全工作首长责任制,领导挂帅,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要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必须及时报告和处理。要克服麻痹思想,要高度重视,下大决心抓好安全工作。

二、加强宣传,普及安全知识

各乡镇要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科技赶场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安全宣传,普及农村能源安全知识,增强群众的安全防护意识。对沼气用户要发放沼气安全使用常识宣传资料和有关技术资料,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三、加强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各乡镇在春节前后,要对已建和在建的农村沼气池、大中型沼气工程、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设施质量和安全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对存在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的设施,必须及时停止使用、限期维修整改。同时,对已报废的农村沼气池,要认真清理,及时填埋,消除安全隐患。

四、加强沼气建后管理服务,确保用气安全

各乡镇要采取措施,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由经过上岗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对建池农户开展出进料、维护和维修等服务工作,严禁农户违规私自下池维护维修,确保农户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安全进出料。严禁携带明火进入沼气池和在产气的沼气池上点火、放鞭炮、堆火等。

能源安全范文篇7

关键词:能源安全;战略;法律;保障

一、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与能源立法概述

能源安全的定义,一般认为,能源安全是指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能源保障的一种状态,它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能源安全是能源供应安全与能源使用安全的有机统一。我们认为:能源安全就是要实现能源供应、使用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与平衡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能源安全立法已经取得很大成绩,相继出台《矿产资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以及相关的管理办法,还有系列国际条约;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为止《能源法》等重要法律的缺失导致了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法律保障体系的缺陷。2015年,赴法国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发言中提到“将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转化为各国经济转型升级、保障能源安全、降低气候风险的内在动力”,这也为新时期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立法趋势做了指引。

二、能源安全战略法律保障的必要性探究

通过立法手段实现能源安全战略的法律层面的构建,进而确保构建起完善的能源制度体系,是实现能源治理法制化必须要走的道路。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以《能源法》为主干的能源法律框架是彰显国家能源安全理念和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在制度层面的首重任务。可以说,能源法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而《能源法》的制定则是能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基石。具体而言,能源安全战略法律保障的必要性应有以下几点:

1.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要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人均占有量低且资源分布不均,能源消耗总量大,石油进口量与日俱增;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这对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稳步实施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势背景下,如何有效规制能源市场,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具备法定强制力和普遍的约束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能源乃至国家整体的安全,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和法治的力量,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立法手段将能源安全与战略方针进行“固化”;借助法律的稳定性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这一问题抬升到制度层面,进而为理清能源市场关系、可持续利用能源资源扫清制度障碍。

2.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能源发展应作为新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和长远战略,成为贯穿能源法的基本原则。如上所述,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因此不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采与使用便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中操作层面上必须筹谋的问题,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良趋利性必然导致大量的无序开采与能源市场行为,加剧我国能源紧张局势甚至威胁能源安全战略;因此,有效规制能源市场,惩治不法行为,就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稳固保驾护航。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对能源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法律作为串联两种调控手段的桥梁,将实现对能源市场的持续性、稳定性监管:有效规避市场的不良趋利,同时压缩政府的自由裁量空间。3.是实现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该是涵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国家经济重要命脉之一的能源经济,更不可缺少《能源法》。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电力法》等多部能源单行法和《环境保护法》等几十余部相关法,但是作为能源法律体系基础大法的《能源法》依然缺位,这不符合依法治国理念,也不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能源安全立法的问题简析

近年相继出台的能源相关法为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与制度支撑,但在法律体系的构建、法律适用性、针对性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能源安全战略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经过一段时间的立法积累,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的法律保障体系已经初步搭建起来,但是由于《能源法》等一些核心法律迟迟未能出台,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法律保障体系总体上还是不完备的,核心法的缺失不仅直接影响能源安全战略法律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发展,还可能使下位法之间存在冲突和重叠,给法的实施带来的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原有的一些能源法律规范较为明显的存在着层级低、有效性与正当性不足以及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2.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我国绝大多数能源立法重号召,轻实施。如《可再生能源法》,法条中不乏对可再生能源的规定,但更多的内容可以划归为号召性和原则性的规定,并不能有具体实施;具有类似情况的还有《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此外,这些法律不仅在具体实施细则上缺失,也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基本上是一种“空中楼阁”的设计。

3.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度不高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即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必须注意环境保护,减轻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压力,走‘低碳发展’、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之路。尽管诸多法律做了诸多呼吁,但是这些类似的规定并未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又使其变成“口号”似的缺乏法律强制力的原则性、号召性规定,即这种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依然主要存在于纸面上。

四、对完善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法律保障的几点建议

1.加快制定能源基本法,强化“能源安全”的首要原则地位11年前,我国《能源法》立法工作步入正轨,两年后,第一步草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去年,《能源法》立法工作进入人大常委会立法议程;这进一步标志着我国的能源问题将进一步实现法制化。在征求意见稿的第四条中,规定了保障能源安全原则,而保障能源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甚至军事问题,而正是能源安全背后涉及到重大经济、政治和军事问题,也使得能源安全原则理应成为未来《能源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能源安全原则还应成为诸多基本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原因有二:(1)能源安全是一个国家对能源的最基本战略需求能源安全是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国家政治、外交和军事稳步推进的重要抓手;如无法保障能源安全,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便缺少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将停滞不前。因此,能源安全应该是《能源法》立法工作首要考虑的问题,也必应成为《能源法》的首要原则。(2)能源安全原则是《能源法》其他原则的统一节能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及能源的国际合作,对于《能源法》基本原则的分类和看法,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这些分类出的基本原则其实都是为了保障和实现能源安全,它们也是能源安全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故而,能源安全原则“首当其冲”。

2.进一步细化能源安全战略法律保障的具体制度《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等法律中有诸多原则性规定,对于此类规定,应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法律责任;并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将法律落到实处。此外,还应优化其他法域的配套措施,如税法领域对于新能源适用的减免税政策、行政法领域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等。在对法律条文的整理和规范上,要贴合国家大的政策背景和能源安全战略需求,减少法律滞后性的弊端,如在节约能源与能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与利用、能源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能源风险管控以及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几个模块应着重细化。

3.强化能源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第109条中提出建设开放型能源体系、完善内外联动和互利共赢。当然,强化能源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能源安全保障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应具备国际视野,恰当利用国际条约、双边以及多边协定,积极参与国际能源领域的合作。”目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诸多领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能源安全领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还是缺少有力的话语权。国际间的能源合作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法律保障层面,应率先破除发展阻力,为能源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扫清政策障碍;而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将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部署的重要议题。结语能源安全是国家政治经济命脉的起搏器,是国家核心利益的重中之重;制定恰当合理的能源安全战略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块拼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能源安全领域的法制化道路不应也不会缺位,能源安全战略的法律保障也正是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基石。

作者:迟翔宇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166.

[2]叶荣泗.我国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A].中国发展观察[J].2008,(01):4-6.

[3]莫神星.低碳经济理念下能源法的基本原则[J].中外能源,2009,(05):20-24.

[4]张勇,黄晓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法律选择[J].河北法学,2008,(08):103-107.

能源安全范文篇8

一、及时传达会议精神部署相关工作

在安全生产会上,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传达了省、州、县安全生产会议精神,同时下发相关文件。会议强调,各能源经营部门要严格按照省、州关于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落实责任、整合力量、上下联动、密切配合、采取强有力措施,全力抓好本行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同时在会上安排开展安全生产暗查暗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围绕降低事故总量,减少伤亡人数,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总体目标,县发改局主要领导就如何抓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由局副局长牵头,局能源办、粮食股、国网县公司、粮油公司组成工作组深入各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开展暗查暗访工作。

二、整治工作具体开展情况

电网线路运行方面重点整治情况。一是整治了停电安全校核分析不深入,电网风险评估不准确、预警不规范、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整治了重点线路巡视不到位、相关巡视记录不规范,重点线路隐患排查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对35千伏甘绒线线路下违章建房进行排查,发出整改通知书。

电气设备管理方面重点整治情况。一是整治了重过载变压器、套管、分接开关等重点设备运维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整治了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学习落实不到位,防止变电站全停、防覆冰、防误动、防污闪、防山火等季节性反措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设备检修施工方面重点整治情况。一是重点整治了《安规》、两票三制、“十不干”、配网“三十条”安全措施及“十八项禁令”等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的问题;二是整治了施工机具、安全工器具出入库、使用记录不完整,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三是整治了施工风险管控不规范,高风险作业管控不到位,冬季施工防冻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方面重点整治情况。重点整治了外网u盘连接内网电脑,安全意识不到位的问题。

消防安全方面整点整治情况。一是对所有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器材进行了检查;二是查看了安全逃生通道是否存在堵塞、封闭情况,安全逃生指示牌、应急照明装置是否正常;三是要求对光伏电站院内的杂草进行清理,严防发生火灾。

特种设备方面重点整治情况。一是整治了特种设备使用记录不清晰,特种作业人员台账和安全技术档案不完善的问题;二是整治了非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使用特种设备的问题。

应急管理方面重点整治情况。一是整治了应急物品管理不规范,使用记录不清晰、不完善的问题;二是整治了应急演练不到位,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

在粮食安全生产方面。对粮食收储仓库的安全用电、用火和粮食防潮、防腐进行了检查,查看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情况。要求粮油公司要加强24小时值班值守,开展粮食收储仓库的巡查。

能源安全范文篇9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基本制约条件,是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在经济安全和环境这三大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逐年增加。据2001年资料统计,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石油占38.5%,天然气占24.7%。因此,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应始终处于一种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和数量连续不断地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态,一国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的程度越高,其安全问题就越突出。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不断增长,加剧了我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突显出我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

二、我国石油进口存在的潜在问题

(一)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太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进口的原油中56%来自中东地区,2002年中国原油进口前十中有四个是中东国家分别为(沙特、伊朗、阿曼、也门),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原油来源进口国。2003年仍有50.8%来自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军事局势中,很不稳定,在战争状态下石油的补给,特别是通过海路的补给会受严重影响,这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形成隐患。

(二)石油战略储备偏低

能源储备主要是指一次性能源的储备,以及能源资源的储备。石油储备分为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石油战略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用,国家只有在石油供应中断等紧急时刻才会动用这一储备。日本、美国等石油消费大国经历了几次石油危机打击之后,经过20年代努力,都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我国石油储备才刚刚开始,尚未真正完善。我国现有石油储备现状难以应对政治、军事等的对抗以及其他重大危机的出现,一旦这些不确定因素发生,我国的石油供给将受到大面积冲击,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三、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

(一)积极发展节能技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中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价钱平均高40%左右。我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产值能耗即单位能耗创产值低,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5倍,法国是中国的9倍,世界的平均产值是中国的4.3倍,从单位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来看,中国有着巨大的节能潜能。在能源节约中,石油节约应列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2020年这个可持续能源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相比非强化节能情景可减少10%-25%。因此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降低相关领域的石油消耗,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将对保障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发挥巨大作用。

(二)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提高油气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为提高能源自给能力以保障石油安全,我国需着力加强油气资源的战略勘查,以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如果不能通过有效地加强勘探开发来维持必要的国内供应,势必进一步加大石油进口幅度,这将大大增加油气资源供应风险。我国石油资源量大于102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我国陆上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为28%,天然气平均探明程度只有6%左右,远低于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率。

(三)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国外石油资源以及实现进口多元化

为解决我国日益加剧的国内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手段多元化进口石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到国外投资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石油基地,以增加国内石油供应。中国周边国家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资源的分布有利于中国石油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战略应包含多元化买油和多元化采油两个层次。

(四)调整能源结构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0%,天然气与煤炭消费的比例相差不大,其他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比例都较高,而我国以煤炭消费为主,天然气消费以及核电的消费明显偏低。因此,为了巩固国家的能源安全,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洁净煤技术,实现煤电一体化和能源领域多联产系统。

中国是以煤炭能源为主的国家,电力和煤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电力和煤炭提供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60%-70%,中国的资源特征决定了我国能源发展以煤为主和电力工业以燃煤火电为主的格局。煤炭是电力发展的基础,电力是煤炭的最大用户,将煤炭转换成电力,是煤炭的各种利用取向中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最好的。

2.大力发展核电。

核电是当今世界上与煤炭、石油并驾齐驱的支柱能源之一,具有清洁、安全、高效的特性。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是降低燃煤发电带来的污染以及石油消耗以优化电力结构的重要举措。

能源安全范文篇10

一、未雨绸缪,全力保障能源安全

一是敦促各发电企业、供电部门、天然气供应单位、油气管道企业、加强储气等能源储备,优先保障医疗防疫、应急抢险、重点行业的用电用气需求,为全县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二是要求各镇街(园区)切实重视辖区内电力、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的供需情况监测,密切跟踪、提前研判,动态监测“电荒”“气荒”等苗头信号。三是指导各镇街(园区)、单位抓好能源安全防范工作,严格落实能源应急保障措施和安全生产制度,时刻保持警惕,做好能源应急预案和应对准备。

二、建立应急机制,快速响应保障能源供应

一是迅速与燃气公司、电网等能源企业建立应急联络机制,组织企业每天报送当天能源保障、安全生产等信息情况,及时掌握企业能源供应存库、应急响应落实情况。二是第一时间协调我县电网企业、燃气公司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下属输电所、变电所同步启动电网、管道抢维修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保供电、保供气突击队,全力保障电网、燃气管道安全和电力、燃气供应,截至目前全县电网运行和电力、燃气供应未出现异常。

三、确定保供范围,确保重点单位能源供应

一是会同卫健局,将口罩、消毒液等重要物资生产企业、县医院、中医院等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纳入保供电范围,对保供电单位涉及电网区域采用24小时监控和抢维修响应机制,确保电力供应得到有效保障。二是按照“保民生、保重点、保急需”原则,督促县内电力公司和燃气公司落实对民生、公共服务、重点和急需的机构的能源保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