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4:27:39

能源动力

能源动力范文篇1

航站区作为机场建设的核心部分,其规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是整个机场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对于改扩建机场,其规划设计的影响和限制因素较多,并且航站区的总体规划设计不可能全部新建,要考虑与现有机场航站区进行衔接,充分考虑利用现有航站区的设施设备。

2航站区总体规划设计

航站区功能分区及流线设计与控制性单体建筑位置的确定是机场改扩建工程航站区总体规划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规划设计时需同步考虑、同步设计。现以某改扩建机场为例简要说明上述问题。2.1航站区功能分区及流线设计想。航站区主要功能分区有:机场工作区、办公生活区、能源动力区、车库区、油库区等。各功能分区包含单体建筑主要有:机场工作区包含航站楼、航管楼、货运库、机务场务用房、消防救援站、机场办公楼等;办公生活区包含职工公寓、餐厅、文化活动中心等;能源动力区包含中心变电站、锅炉房、供水泵站、水池等;车库区包含特种车库区、普通车库区;油库区包含油车库、油泵棚、加油站。规划设计时,首先,应明确各功能分区的主、次相关关系[1]。其中主相关关系的功能分区有机场工作区—办公生活区、机场工作区—能源动力区、机场工作区—车库区,且关系最为紧密,应作为紧密关系进行规划设计;其他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作为次要相关关系规划设计,各功能分区关系如图1所示。其次,应注意航站区的几种重要流线应充分考虑,尽量减少流线之间的相互干扰。几种重要流线有旅客→机场工作区(航站楼)→飞机;工作人员→机场工作区(航管楼、机务场务、货运、消防救援站)→站坪;工作人员→能源动力区→车库区→站坪。通过对上述功能分区及流线的总体分析,应大致对航站区进行功能分区的布置和相关流线的布置,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性单体建筑位置的确定(见图2)。2.2控制性单体建筑位置确定。2.2.1新建航站楼新建航站楼作为航站区内最主要的建筑单体,它的位置应首先确定。首先,根据规划的站坪位置规划新建航站楼;其次,新建航站楼的位置应位于新建航站区的一边、一角或一侧,规划时应尽量利用新建航站楼的一边或一侧规划其他新建建筑,这样有利于航站楼的远期规划和发展。若无法做到,应充分预留远期航站楼的发展空间。对于改扩建机场,新建航站楼的位置还要考虑如何与现有航站楼相联系的问题。首先,要确定现有航站楼的功能:经过一定的改造后继续作为航站楼使用,还是经过一定改造作为其他功能使用。由于原有老旧航站楼在设计时层高较高,为了合理、充分地利旧,可以将其改造为机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或车库、货运等功能使用,其原有的设施设备也可作为新建航站楼的设施设备的一部分进行利用。2.2.2新建航管楼新建航管楼位置的确定,主要应考虑下列因素:(1)新建航管楼与新建航站楼合建还是单独建设航管小区;(2)考虑能否完全满足遮蔽要求以及这2个条件是否能够同时满足;(3)现有航管楼与新建航管楼如何联系以及现有航管楼内的各设施设备的利用问题。这3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新建航管楼的位置。2.2.3新建中心变电站、锅炉房、水泵房新建中心变电站、锅炉房、水泵房作为能源动力区的主要建筑单体,要结合能源动力功能分区位置及主要供电、供水、供热、供冷负荷位置进行规划,要位于主要负荷中心,以缩短各类管线长度,减少能源损耗。其中,锅炉房应位于主要建筑群体的下风方向。中心变电站、锅炉房等建筑还要考虑与油库区的安全间距等问题。这些因素决定了能源动力区各单体的位置。2.2.4新建机场办公楼、职工宿舍公寓新建机场办公楼、职工宿舍公寓为机场办公生活区的主要建筑单体,应紧邻机场工作区布置,以缩短步行距离,提高工作效率。在确定了上述控制性单体的位置后,可以确定其他相关建筑单体位置,整个航站区的各建筑单体位置就可以初步的确定了。整个改扩建机场航站区规划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相互妥协的过程,直到最后出现一个或多个相对合理、可行的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对比和优化,推荐一个相对最优的方案进行建设。

3结语

本文认为改扩建机场航站区规划应从航站区功能分区及流线设计与控制性单体建筑位置确定这2个最主要的问题入手,同时充分考虑利用现有设施设备,为改扩建机场航站区规划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做法,以提高规划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能源动力范文篇2

原主材料成本一般占据产品成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达到八十以上。原主材料成本核算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产品成本的准确性。一般加工制造企业原主材料供货价格按协议锁定,暂估价格按合同约定计算即可。但有部分钢铁企业及相关行业,事先签订的采购合同价格为挂牌价格,最终产品结算价格按照当月产品市场价格指数确定,一般该价格都在发货月25日以后通知。一般企业成本核算会按照合同价格或计划价作为原料暂估价格,但合同价格或计划价与产品最终结算价格会有较大差距,部分月份超过300元/吨,造成原主材料成本核算不准确。财务人员可以积极与采购负责人沟通,及时获得当月采购原主材料的后结算价格,更新到相关的成本核算系统当中,按此价格进行原主材料的暂估入账,使当月的原主材料成本核算更加准确。

二、准确核算能源动力成本

1.能源动力消耗期间要与产量统计期间要一致。能源动力成本是除去原主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第二大的变动成本项目。正常来说,排除大型的企业集团,一般中小规模企业所需的能源电、水、蒸汽等都是从外部采购,每月能源结算的抄表日期不统一,而产品产量按月统计,可能出现30天的产品产量对应28天或32天期间的能源消耗,造成了能源统计期间与产量统计期间不一致,致使产品的变动成本中能源动力成本不实。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自行记录能源的月末表数,将能源按照存货管理,本月消耗但未开票的部分进行暂估。以电为例,具体做法是,上月抄表结算数A,上月月末表数为B,当月抄表结算数C,当月月末表数为D,结算开票数(C-A),上月暂估数(B-A),当月暂估数(D-C),当月处里就是结算电量加上本月暂估减去上月暂估,即(C-A)+(D-C)-(B-A)=(D-B),就是本月实际消耗的电量。2.理顺自产能源项目核算顺序,保证自产能源单位成本准确。很多企业因生产需求,需要消耗氢气、氮气、压缩空气等特殊的能源介质,这些介质外部难以采购,需要自产,生产这些介质时需要消耗相关的能源产品,所以为了准确核算自产能源介质成本,需要理顺自产能源项目核算顺序。以笔者所在冷轧板生产企业为例,外部购入的电是220千伏的高压电,需要通过自己电站降压才能使用,生产净化水需要用外购原水、自产电,脱盐水需要净化水作原料,并消耗自产电。所以公司成本核算首先是合算自产降压电的成本,再核算净化水,然后再核算脱盐水,这样保证了自产能源介质单位成本的准确。

三、提高辅助材料领耗数据准确性

多数企业对辅助材料的管理是已领代耗,但是部分辅材项目因一次性领用较多,月末结余量大,造成当月指标的消耗不实。针对此项情况,企业可以选择对成本额度影响较大的辅材项目,月末已领未耗部分要求进行退库处里,这样就实现了成本报表辅财数据真实性。

四、完善副产品的回收模式,促进企业管理提升

1.副产品按照收发存明细管理,回收、销售均进行过磅,月末进行盘点。部分企业对副产品疏于管理,回收时只是集中存放,未及时过磅统计,而是按照当月销售过磅量视同为当月回收量,如此虽然简化了一道过磅程序,但会造成副产品帐面月末数量与实物不一致,同时副产品如发生丢失毁损难以及时发现,对钢铁企业而言,还会造成当月金属投入量与产出量不平衡。回收、销售均进行过磅,月末进行盘点,做到帐实相符的同时,如出现帐面数大于实际数量,及时查找原因,发现问题。2.合理制定副产品的计划价格。一般副产品的核算是年初设定一个计划价格乘以回收量作为其成本,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其销售收入记入其他业务收入。按照计划价格与回收数量的乘积冲减主要产品的成本。副产品计划价格制定的合理与否,关系着主要产品成本真实性,因为有些副产品全年的价格波动较大,计划价格按季度依据市场价格进行调整,这样主要产品的成本贴近真实水平。五、因企适宜核定变动成本范围,准确计算产品的边际利润产品的边际利润是产品价格减去产品的变动成本,值为正的话,公司就可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值为负,公司就需要研究提价降本策略,促使产品的边际利润为正。正常来说,产品的价格比较容易确定,保证边际利润准确,主要是准确计算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是指成本的发生额在相关的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耗用的燃动成本是主要的变动成本项目,但部分企业为了使产品满足长途物流运输需要,产品的包装费、运输费也是与产品量呈线性相关,这部分费用虽然记到销售费用当中,但亦属于变动成本范畴,计算变动成本一定要涵盖进去,否则计算的边际利润就难以准确了。

六、准确核算同一产线下不同规格的产品成本,指导企业优化

产品结构,实现利润最大化大型企业资金雄厚,管理专业化强而集中,大部分上线的ERP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模块与成本核算模块的接连,通过设定不同规格各成本项目的系数,直接进行成本分配还原,系统能够计算出各规格产品成本。但中小规模的加工制造业企业,受资金及成本限制,没有先进的成本核算程序,仅能够实现产线上的平均成本核算,得不到各规格产品的边际利润数据,难以指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根据中小规模企业生产产品规格比较稳定的特点,企业财务人员可以组织相关部门,以生产稳定时段的数据为准,测算一段时间内连续生产规格产品产量、原料投入量、风水电气及其它包装费、物流费,测算该规格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同理测算出各规格的变动成本,连续测算4至6个月,取得规格成本平均数。在公司设备、产品工艺及研发未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各规格成本不会有太大变化,可以作为公司优化产品结构的数据基础,使得公司有意识的增加高利润规格产品的订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七、满足来料加工业务需求,增加来料加工成本核算体系

能源动力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实践;软件;仿真;能源与动力工程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工科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工程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工科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在“新工科”时代背景下,需要强化工程背景,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对工科教师和工科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1]。众多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建设工作,大批创新实践课程被列入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为了有效发挥创新实践课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课题组以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实践课进行了教学研究。

一、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工科大类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新工科”建设时期,培养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本专业的建设明确了具体任务[2]。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能源利用与转换、动力机械与测试、电气设备及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构建“能源—机械—电力”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传统课程设置包括公共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近几年新增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强化培养本专业学生顺应时展的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创新创业类课程涵盖了专业创新基础、专业创新思维训练、专业创新精神与实践等课程。课题组结合教学实例,研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以下内容。(一)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记录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贯穿了师生互动环节,通过相对频繁的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提问效果因学生个体差异而不同,对于部分相对被动的学生,课堂提问对其激励作用并不显著。于是,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3],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设立课堂汇报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拓展专业知识视野、掌握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在讲台进行授课体验等方式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汇报内容也为教师教学补充了素材,经过师生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营造集体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我们在探索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发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全面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势在必行。(二)教学内容。专业创新课程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创新公共基础课程为依托,内容包括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创新方法和创新实例,教学内容覆盖社会生产和国民生活的多方面,引导学生从科学常识学习专业知识,避免课程与专业脱节的常见问题[4]。在此列举一个教学实例:在众多创新方法中,仿生创新是一种向大自然的生物学习从而发明创造并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以仿狼群学习为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领域是如何学习狼群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危机处理能力,从而优化管理模式的,另一方面,为本专业学生介绍一种基于狼群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狼群算法[5],该算法在水电站优化调度和泵站经济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创新实践课堂中,介绍本专业常用的商业软件MATLAB,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计算机语言进行算法演练,深入理解优化算法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工程意义,强化训练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实例,构建专业创新课程与创新公共基础课程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本专业数学软件、设计软件、仿真软件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三)教学成果。考核创新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借助课程考试来评定,而是需要通过创新与实践成果来展现。参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可见,实践成果不应止步于抽象的思路或概念,而应拓展至具体的物件或实用的方法。考虑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大量与流体动力相关的科学问题依赖于实验测试与现象分析,但是实验设备少、测试周期长等因素往往制约了学生开展实验探索的亲身体验,相比实验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技术成为更可行的研究工具[6]。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需要运用多款计算机软件,其中制图、造型、仿真等软件的应用是能源动力类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软件学习通常不被列入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自学又抓不到重点,需要较长的周期,实际掌握效果并不理想。借助创新实践课堂,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专业软件为工具,进行专业创新探索,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与实践,为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工作储备技术力量。

二、应用三维造型软件的专业创新实践教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涉及多种流体机械的研究,各类流体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等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图形、图像直观展现,学生通过学习制图技术,积累能够应用于能源动力工程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的能力。画法几何、机械制图、机械设计课程为本专业学生奠定了手工制图的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提高了制图的效率,灵活运用CAD技术也成为众多工科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7]。AutoCAD软件是由Autodesk公司开发且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制图工具,应用该软件熟悉绘制、编辑图形的技术,已成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掌握二维制图和基本的三维设计方法。三维建模是在二维制图基础上,将绘图目标立体化和形象化,有助于直观认识各类流体机械。三维造型技术已从最初的三维CAD发展到目前专用的基于特征造型的三维软件,常用软件有UG/NX、Solid⁃Works、CATIA、Pro/E等。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阶段,围绕流体机械的结构设计、流动仿真等工作都离不开三维造型软件的使用,学生零基础自学三维造型软件常面临周期长、抓不到重点的问题,严重时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任务主次关系。因此,应利用本科新生的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将三维造型软件的应用列入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尽早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的专业技能。教学改革的具体环节如下。(一)课程指导。各类三维造型软件因内置模块和标准件库的差异,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略有不同,但基本操作和制图原理是相通的,本次教学实践选择UG(UnigraphicsNX)软件作为教学工具。首先,介绍UG软件中的草图界面,在草图单一平面上绘制图线、编辑图形、约束尺寸,相关操作与学生已掌握的AutoCAD二维制图类似,引导学生熟悉UG软件的操作方法。其次,介绍在草图中创建不同平面的方法,建立空间图形的区域轮廓,为三维造型奠定基础。最后,围绕三维造型的常用操作,演示调用图库元素和根据草图构建曲面或实体的制图方法。课程指导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在课堂同步操作,同时录制了相应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后进行针对性学习,并加强课后练习,夯实对软件基本操作的认识。(二)造型训练。离心泵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力方向的研究对象,在泵站工程中广泛使用,并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离心泵的叶轮是一种典型的旋转部件,其叶片建模涉及空间曲面的造型,泵体外壳的非对称性增加了三维造型的复杂程度,以离心泵流道的三维造型作为训练题目,有助于掌握流体机械三维造型的相关基本操作。图1展示了学生对离心泵三维造型的完成情况。从绘制二维木模图到生成三维流道及叶片,学生掌握了利用UG软件进行草图绘制和实体构建的技能。通过了解离心泵的设计和制造流程,学生认识了离心泵的旋转叶轮结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1离心泵造型展示(三)创新实践。创新类课程鼓励学生创造、更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课程学习过程中。于是,在学生掌握了离心泵的三维造型技能之后,提供姓名设计和动漫造型两个素材,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推动学生进一步熟悉UG软件的造型功能。教学实践表明,姓名设计环节突破了学生对软件自身添加文字功能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草图绘制方法的应用。图2是部分学生的姓名设计作品,悉心融入了个人的创造特色。(a)学生作品一(b)学生作品二图2利用UG软件的姓名符号造型(a)学生作品一(b)学生作品二图3利用UG软件的动漫造型动漫造型的想法源于网络热议的“小猪佩奇”形象,在“佩奇”成为各行业创新优选素材的同时,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利用UG进行了“佩奇”的三维造型。这个看似玩闹的行为却体现了对专业软件的灵活应用,同时为本课程的创新训练提供了思路。图3是学生自选动漫形象的造型作品,自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对零件拼接、结构布局、颜色渲染等造型技能的掌握。(四)经验交流。实践环节中充满了探索与尝试,其中不乏成功与挫败的经历,创新实践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经验交流的平台。通过展示个性创造成果,分享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汇报过程中,学生自主设计演示文稿,融入个人特色和创新元素,进一步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得到培养。经验交流环节促进了师生间的共同讨论与相互帮助,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思路,学生作品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明确了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要点。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活跃了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践表明: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用三维造型软件进行创新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熟悉并掌握本专业的学习工具,加强了对本专业“能源—机械—电力”知识系统中的科学问题的认知,拓展了学生的专业领域视野,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以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实践类课程为研究对象,总结专业创新实践课的教学现状,对比分析了传统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利用专业软件和专业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强化了成果创造和展示的考核机制。基于三维造型软件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重要应用,将软件教学列入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指导、造型训练、创新实践和经验交流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三维造型软件,经历从陌生到了解、从能用到会用的积累过程,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造力训练贯穿教学始终,最终,学生的作品诠释了对共性和个性的理解,也体现了对专业软件的熟练应用。创新是不断发展和创造更新的过程,以上教学改革方案也会随教学实践的过程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国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价值取向研究:基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政策文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5(1):39-42.

[2]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19.

[3]刘根梅.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9,35(8):159-160+166.

[4]古翠凤,梁韦娟.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3-96+118.

[5]李励,赖喜德,陈小明.基于改进狼群算法的水电站厂内优化运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9,37(6):164-168.

[6]郭嫱,黄先北,仇宝云,等.能源动力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9(7):65-67.

能源动力范文篇4

关键词:储能技术;学科建设;跨界融合;产教协同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和电动汽车飞速发展.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关系到能源、电力、交通等多个重要行业的发展,储能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储能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呈井喷式增长[1-3].为加快我国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以下简称“三部委”)于2020年1月联合制定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4](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之后,国内高校纷纷布局储能技术专业建设[5-6].例如,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整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六大理工类优势学科,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率先于2020年获批我国第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21年,华北电力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州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25所高校依托各自优势学科也获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又新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14所.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如同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虽然目前没有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但也开展了储能学科相关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上述高校虽然为储能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由于储能技术专业尚处初建阶段,尚无成熟经验可循.各高校如何根据储能行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结合各自学科优势,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等还有待思考和凝练.三峡大学立足储能产业特点和需求,依托学校电气工程学科特色与优势,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储能技术方向.本文对在电气专业下增设储能技术方向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其他高校储能技术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1储能技术方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双碳”目标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三峡大学是一所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其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是该校具有鲜明电力特色和明显行业优势的学院,也是湖北省首批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为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也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学院围绕新能源微电网储能技术已开展了电池储能系统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在新能源微电网电池储能等领域突破了一些技术瓶颈.学校于2012年创办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在储能材料与电池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也为储能技术方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适应国家能源革命战略需求,该校积极响应三部委号召,于2020年9月专门召开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研讨会,决定借鉴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功建设输电线路工程方向和新能源方向的经验,依托学校电气工程学科特色与优势,通过集中和整合电气、材料、物理、化学和能源动力等五个优势学科力量,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储能技术方向.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助力我国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市场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传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和继续深造的方向.

2储能技术方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人才培养模式确立

储能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领域众多,关系到能源、电力、交通等多个重要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材料、电池、制造等企业的产品/技术支持,需要加快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4,7].三峡大学根据储能技术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导准则,确立了储能技术方向“跨界融合、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依托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特色与优势,融合电气、材料、物理、化学和能源动力等五个优势学科力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校企协同育人;以资源成果共享为动力,校企协同攻克难题.该校通过融合储能技术相关学科优势力量,与储能产业相关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与攻关,既满足了储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解决学校教育与产业实际现场脱节的问题;既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应用型储能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也有利于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使高校人才的供给更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2.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制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1世纪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教育必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根据当前储能产业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储能技术方向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扎实的电力和储能技术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电力储能产业相关工作岗位;具备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毕业5年后,能适应电力储能产业的发展趋势,独立从事电力储能产业相关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研究开发、试验测试及项目管理等工作,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

2.3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和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培养标准的落实.为培养与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产业发展相适应的“IIP”型工程技术人才[8-9],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储能技术方向构建了由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五部分构成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该方向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程根据储能技术专业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跨界融合,即在保留电气专业常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课程学时,增设融合电气、材料、物理、化学和能源动力等多个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储能技术专业课程.如,新增“电气学科及储能技术方向导论”课程,使学生既可以了解电气专业储能技术方向内涵特点、储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关系以及储能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又可以了解专业方向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等知识;增设“储能物理”、“储能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和“先进测试分析技术”等课程,让学生具备更完整的电池储能材料与器件基础知识;新增“储能系统开发与应用”、“储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储能市场与储能经济”等专业拓展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储能工程的规划设计、储能系统运行维护与研究开发及储能项目管理等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储能技术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该方向通过开设学院特色工程师课堂[8-9]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如增设“储能器件设计”、“光储一体电站运维”和“储能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聘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将工程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教学环节是新工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跨界融合和产教协同,该专业方向以工程实践问题、案例或成果为导向,构建了涵盖综合作业、实训实习和学科竞赛等在内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新增“储能材料综合作业”和“储能系统综合作业”等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储能材料、器件与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也为相关学科竞赛奠定基础;此外,还利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先进自动化联合示范实训中心开展“‘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以培养学生对工业自动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储能技术方向课程体系既可使学生掌握电气学科、储能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还可让学生接触工程实践,参与到创新项目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2.4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实施离不开配套的实践教学平台.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具备完整的理论基础,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该专业方向根据“跨界融合、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储能产业特点,构建了涵盖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训实习基地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如图3所示).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新能源微电网研究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创客中心)、储能新材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等作为储能技术方向实验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在原有科研平台—新型能源材料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建成储能电池实验室和超级电容器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具备完善的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材料制备、极片制作、电池组装、小型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全套专业设备.此外,还与湖北睿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湖北省高能锂电池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与湖北宇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高比能锂离子电池联合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协同技术创新和难题攻关.图3储能技术方向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环境.学校不仅邀请储能产业和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程师课堂教学、综合作业及科技创新活动指导,还在已有电气工程相关实训实习基地基础上,与有着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储能相关企业建立新的实训实习基地,如:湖北睿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欧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宜昌科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等.2021年年底,宁德时代、华友钴业、广州天赐等储能相关龙头企业陆续在宜昌投资建厂,也为该专业方向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储备.学生深入企业,由企业导师直接指导,让学生在企业生产、技术研发等实际项目中学习,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并熟悉未来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实训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该专业方向综合作业、实训实习和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训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为该校“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快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奠定了基础.

2.5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为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该校一方面通过集中和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力量,进行跨专业、跨学科教师的内部调动.如,从材料科学系、电力电子系等教师队伍中抽调一批在储能材料与器件、储能系统等方向具有丰富教学与研究经验的骨干教师充实该方向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从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引进从事储能技术相关方面研究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此外,该校还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储能技术相关领域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工程师课堂教学队伍,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结合,实现学校与产业在课堂教学上的融合.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与产业的融合,该校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到储能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一方面可以了解生产一线和项目建设全过程,提高工程实践经验,以便将企业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还可了解企业对工程技术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便开展针对性课题研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提升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鼓励其到企业兼职,将自己的研发产品和技术应用于企业,为企业带来效益,进一步促进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

3结语

能源动力范文篇5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电池;绿色转型;商贸流通

一、“双碳”背景

2020年,我国提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控制CO2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对《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的主动履约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更是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对绿色低碳方式的重要选择。随着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环保标准化建设,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光伏发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建筑、工业等领域节能环保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环境监测,逐步替代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在提高民生福祉的同时,推动碳排放全球化治理进程。

二、行业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电池材料层面。新能源电池材料由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主导,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前景一片向好。国内动力电池产量主要由需求决定,为适配适量生产。2021年以前,三元锂电池在政府补贴的成本和市场优势下,产业迅速发展并领军动力电池市场。2021年起,政策红利不断退去,由于磷酸铁锂电池更突出安全性和成本优势,在产量、装车量方面不断超过三元锂电池,获得市场主导地位。据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有关数据,2021年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74.3GWh,占总装车量48.1%,同比累计增长91.3%;磷酸铁锂累计电池装车量79.8GWh,占总装车量51.7%,同比累计增长227.4%。2022年磷酸铁锂电池同样保持稳定高速增长。

(二)新能源电池企业层面。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整体呈现出集中度高,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局面。宁德时代同时发展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产业,并布局交通运输、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2017~2021年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五年排名全球第一,2021年动力电池国内装机量达到80.51GWh,约占总业务量的90%,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占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2.6%,同比提升8%。技术方面,宁德时代一方面研究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无钴化技术;另一方面布局钠离子电池,开辟新能源电池新路径。资源方面,宁德时资印度尼西亚镍铁生产项目,保障三元锂电池镍资源原材料供应。比亚迪主要发展磷酸铁锂电池产业,其装机量和总装机量排名国内第二位,2021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7%,排名第四位。比亚迪于2022年4月宣布旗下燃油车停产,专注于EV纯电动和DM插电混动汽车业务。

(三)“双碳”目标政策层面。“双碳”背景下,2020年国务院确认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2021年国务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近年来,政府积极推出财政补贴政策;实行“双积分制”政策;北京、上海、海南等地的地方试点禁售燃油车政策等加速了国内汽车市场格局从传统燃油车向以新能源车主导局面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对新能源车载电池积极布局、产业技术创新及市场接受度的不断提高。但国家补贴主要作用于保障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和新能源车市场推广,随着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企业格局基本稳定,市场逐渐由政府强制调控转向供需主动调控,对于新能源车产业的直接政策扶持不断退却。财政部提出2022年的补贴标准将较上年降低30%,并于2023年彻底取消补贴,新能源电池市场环境短期内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行业预测模型

据高禾投资的行业研究报告数据,通过对全球动力电池头部企业2020年与2021年装机量与全球市场占有率进行整理计算,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显示,全球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均来自于中国、韩国、日本,有6家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上榜,宁德时代位居榜首。全球总装机量2021年相较2020年提升155.1GWh,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净增长60.5GWh。2021年度市场排名中,中航锂电、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净排名均较前一年上升1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6家我国动力电池企业2021年全球市场占有率均呈现正增长,而其余来自韩国、日本的5家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均为负增长。除中航锂电外,2021年我国其余5家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均较2020年增加1.5倍以上。宁德时代为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三大新能源汽车品牌独家动力电池供应厂商,并为全球新能源龙头车企特斯拉战略供应商,同时拥有宝马、大众奥迪、戴姆勒奔驰等大批量欧洲海外订单;宁德时代与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动力电池品牌共同服务于国内北汽、广汽、吉利、东风、长安等众多一线汽车生产制造商。比亚迪同时作为新能源车企与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企业,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将其生产的动力电池装载于旗下秦、唐、宋、元等多款纯电车型、混电车型中,并给予相应购车补贴价的形式不断提高市占率。(表1)表2为宁德时代盈利预测,显示动力电池系统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80%左右,其在2021年的基础上呈现倍速增长,年平均增长额约为400亿元,锂电池材料与储能系统营业收入增速同样不凡,宁德时代企业总体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额约为500亿元,2024年总营业收入约能实现2020年总营业收入的5倍。公司毛利率稳定在27%左右,符合电气设备生产制造企业毛利率期望。

四、现存问题

(一)矿产原材料供应问题显著。新能源动力电池核心部件有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及电池隔膜。其中,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使用到碳酸锂、磷酸锂等锂盐原材料。我国是全球锂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虽然国内锂资源储量大,但限于开采提纯工艺,锂资源大多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65%。澳大利亚作为全球锂资源开采的头部国家和中国锂资源主要来源地,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澳关系处于僵局,锂资源供应安全受到威胁,我国政府已将邻域相关资源划入国家战略储备。三元锂电池正极用到的镍、钴资源供应同样备受行业关注,两种矿产资源在国内的储量稀有,主要来源于进口,外贸依存度高达85%以上。镍资源供应分散,主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国内企业也在逐步掌握镍矿开采权;尽管国内企业主要以合资方式获得全球85%的钴矿开采权,但全球疫情背景下,运输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矿产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锂、镍、钴等矿产资源供应成本具有高度不可控性。2021~2022年间,新能源动力电池核心部件材料价格受到锂、镍、钴、磷等化工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巨大。据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数据及工信部数据显示: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锂镍钴正极)平均价格上涨108.9%;三元锂电池电解液平均价格上涨146.2%;电解镍、电解钴现货均价同比上涨25.6%、40.1%;碳酸锂、氢氧化锂现货均价同比上涨177%、117%;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平均上涨182.5%,磷酸铁锂电池电解液平均上涨190.2%。

(三)动力电池技术问题待攻坚。新能源车长期存在的销售痛点之一是续航里程数,动力电池的成本和能量密度是新能源车厂商长期衡量的两个要素,中低端车型续航里程可达320km以上,高端车型续航里程可达600km以上,二者装载的动力电池区别在于电池能量密度不同,但后者成本是前者成本的2倍,保时捷、特斯拉、沃尔沃等高端新能源整车售价为中低端新能源车型售价2倍以上,市场份额有限。目前动力电池产业还难以满足消费者既要续航里程高又要价格实惠的要求,中低端动力电池技术仍应当持续攻关,性能有待逐步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有关动力电池自燃的安全事故频发,2020年工信部对动力电池安全性能做出要求,特别提出了“电池发生热安全事故后,需保证5分钟逃生时间”的相关要求。

五、发展对策

(一)动力电池回收,生命周期闭环。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容量衰减到额定容量的80%以下,即对该动力电池宣布报废。废旧动力目前主要通过“梯次回收”和“再生利用”实现综合循环利用,兼具环保和经济价值,如可提取电池内部的钴、镍、锰等金属材料,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及能源最大化利用,减少废旧电池直接销毁造成的环境污染。2021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提出,加强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上下游企业间检测数据、剩余价值评估等信息共享。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新能源电池头部生产企业纷纷开始与国内多家新能源车企一同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链,重视打造动力电池全产业链。

(二)替代品研发,降本增效落地。固态锂电池与钠离子电池成为动力电池行业发展新趋势。固态锂电池使用固态电解液亦可充当电池隔膜,具有更好放电性能及更高安全性,实现量产可有效增加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从地壳丰度看,全球钠资源储量远高于锂资源储量,且分布广泛更易获取,单价仅为2元/kg。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主要为NaxMO2(M为铝、钒、钛、铁等金属合金材料),将不在依赖铜箔材料,材料成本可降低1/3。目前,宁德时代正在研制具有高能量密度、超快充、高集成、低温性能、高安全的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从而实现动力电池企业降本增效。

(三)STP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升级。2021年,互联网巨头与传统车企组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阿里巴巴牵手上汽、腾讯牵手广汽、京东牵手北汽,通过投资建厂,推动芯片技术研发及批量生产。随着绿贝、摩捷、T3出行等租车平台、打车平台的兴起,新能源汽车需求激增,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电池互为互补品,拓宽新能源电池的销路。五菱mini、蔚来、威马、小鹏等车企通过入驻购物中心大卖场,设置城市展厅,众多城市推行绿牌车辆无需限号限行,推进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桩新建布局,推动动力电池及其下游市场发展。动力电池STP市场细分战略,通过多元化品牌定位、极致性价比满足市场不同档次消费群体差异化目标需求。

(四)ESG共治理念,社会环境治理。新能源电池助力绿色转型需落实贯彻ESG理念,突出环境治理、社会治理、公司治理共同作用力。随着碳捕捉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能进一步实现减碳、脱碳。新能源电池企业全产业链应当进一步推行清洁能源及低碳工艺流程,通过AI人工智能对产碳量更多的供应链、价值链上游碳排放当量进行实时追踪监测,做好环境治理。联合支付宝蚂蚁森林推出每周停驶一天燃油车的低碳行为,提高个人减排量,构建绿色碳足迹,实现社会人居环境共创。新能源电池企业可采用OKR绩效管理将碳治理作为部门KPI考核绩效包拆解到各部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低碳意识,保障公司实现技术路线改进。如,宁德时代四川宜宾基地通过产线改造、绿色物流等方式,2021年实现了碳中和,成为电池行业首家零碳工厂。综上,“双碳”目标背景给我国新能源电池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从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政策等层面,结合现阶段市场发展状况,发现在新能源电池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上游原材料供应不足导致价格激增、技术硬件需求提升等挑战,提出废旧电池冶炼回收、钠离子电池研制、STP市场营销策略、ESG环境社会治理等解决措施,助力新能源电池行业绿色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仁厚,丁明磊,王书华.国际净零排放路线及其对中国双碳战略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22(01).

[2]郝皓,陶世鹏.绿色低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22(05).

[3]李政,张东杰,潘玲颖,李天枭,高俊伟.“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及建议[J].动力工程学报,2021(11).

[4]叶颖津,林诗媛,韩雅儒,朱雅芳.“双碳”目标下标准化战略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考[A]//第十八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中国标准化协会,2021.

[5]赵春艳.新能源汽车行业独角兽企业的风险管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21.

[6]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

[7]王灿,张雅欣.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J].中国环境管理,2020(06).

能源动力范文篇6

[1]长期以来,不同功能系统多是相互独立的。常规热能动力系统的核心为热力循环,侧重于热与功的转换利用,局限于物理能范畴,受制于卡诺理论框架。而传统化工生产则侧重于化工工艺,想方设法把原料中的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转化为产品。它们追求单一功能目标的思路无法破解能耗高、化学能损失大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难题。因此,系统整合思想受到重视,多能源互补和多产品联产已成为当今世界能源动力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征。多联产是指通过系统集成把化工过程和热能动力系统整合,在完成发电、供热等热工功能的同时生产化工产品,实现多领域的多功能综合,其本质特征是系统集成,更合理的物质与能量综合梯级转换利用。图1为某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示意图。根据图1,化工生产过程为原料的加工和转换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与热能动力系统发生诸多联系,包括由热能动力系统供给反应所需的蒸汽和动力装置所需的电力等,而化工过程副产的部分蒸汽可进入热能动力系统中,进行全厂的平衡。现代化工生产在探求分产能效提高的同时,越来越趋向于追求总体效能的提高。例如,通过对某煤制烯烃项目的验收,发现全厂热能动力系统约占总耗能的28%,工艺装置能耗占总耗能的72%。工艺系统的能源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但是热电的炉机配置和供电模式对全厂综合能效影响较大,进行系统优化后可较大程度提高全厂综合能效水平。图2为煤气化热能动力多联产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图2所示项目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组分为基础,向化工生产装置(如,醋酸、醋酐装置)提供CO气体,向化工生产装置(如,合成氨装置)提供H2,同时充分利用合成气中的CO2生产尿素等,从源头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进行酸性气体的处理,实现脱硫;部分合成气经过处理后进入燃气轮机,燃机排气进入余热锅炉,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部分直接用于供热,其余进入汽轮发电机组,从而实现热能、动力多联产。传统煤化工产业存在能耗高、污染重、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等局限,其发展正面临着原料供应、环保、新兴产业冲击等三个方面的挑战,而燃煤电厂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能源利用效率没有实质性突破和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困境。煤化工和发电两个系统单独运行时,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并不是最充分的。如果把发电和煤化工结合起来,可以使得温度、压力、物质的梯级利用达到最佳,实现效率最高、排放最小,两者相互结合和促进。煤气化热能动力多联产是将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经过处理后,用于联合循环发电和用于化工产品的生产,其比例可以调节,并且生产化工产品的弛放气可以进入燃气轮机发电。它是煤气化、气体处理、气体分离、化工品的合成与精制和联合循环发电五部分有机耦合的一种技术。通过整体优化,相对于独立分产系统,其总能利用率提高,污染物排放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势必成为未来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目前,煤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系统集成和设计优化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优化方法、评价准则等基础问题亟待突破。对多联产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如把多联产看作是相应的化工与动力的简单联合,各自保持与分产时的相同流程;把多联产简单地理解为多产品系统等。煤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系统中,化工动力侧多是希望运行在设计工况,而通常把热力系统的运行工况分为设计工况和变工况。设计工况是在给定的设计参数与要求下的基准工况,随着环境大气条件、外界负荷或系统本身等变动,热力系统总是处于非设计工况运行。为了避免变工况给系统分析带来的困难,本文中采用全年运行工况,突破设计工况点的旧框架,全面考虑全部可能运行区域的特性,以及相应的评价准则与设计优化方法等。分析化工热能动力系统的所有可能运行工作状况(稳定工况和过渡态工况)的总和,科学地描述与评估总能系统的性能特性,对煤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项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传统热力性能评价准则

长期以来,热力学第一定律被广泛应用。对于单一能源输入和单一供能输出(如单纯供热或纯发电等)的能源动力系统来说,热效率能够比较好地描述系统能量转换利用的有效性与优劣,也比较简单易懂。但对于功、热并供与化工、动力联产等复杂的系统,由于没有区分功与热、化工与电力等品位差异及其在价值上的不等价性,就不适用了。最初,功、热并供系统常采用两个指标(热效率和功热比)来综合评估。若对比的某个系统的两个性能指标都好,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如果出现“一好一差”的情况,就很难评说哪一个系统更好了。有关研究相继拓展到冷-热-电联产系统和热、电分摊理论问题。尽管许多研究有了重要进展,但至今没有解决问题,且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系统集成优化比热-电联产系统还要复杂得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单纯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角度,无法合理评价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系统的优劣。后来,有些学者采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火用表示一定参数工质在基准环境下所能做功的最大可能性,将“质”与“量”结合起来去评价能量的价值,改变了人们对能的性质、能的损失和能的转换效率等问题的传统看法,开拓了一个新的热工分析理念。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简称热效率,又称总能利用效率)是联产系统各种形式的能量输出的总量Qout(包括化工产品、发电量、制冷量与供热量)与输入能源总能量Qin(所消耗的一次能源总量)的比值。该值越高,表明系统的热力性能越好。热效率把化工产品与热工产品(功、制冷量供热量)等不同品质与品位的能量等同看待,直接相加。因此,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系统热力性能评价准则,只是反映系统能量转换利用的数量关系。既没有对不同有效输出的品质与品位加以区分,又没有合理反映产生有效输出所消耗能量的分摊情况[4]。虽然热效率应用得最早,而且至今还得到应用,但它通常只适用于单一功能系统,而对于化工-动力联产系统等多功能系统来说,则是不科学与不合理的。[5]在联产系统和参照的分产系统输出相同的产品(化工产品种类和量与热工产品种类和量)条件下,两者总能耗之差的相对比值即联产系统相对节能率Esr(或Est),Esr=Qd-QcogQd(1)式(1)中:Qd———参照的分产系统总能耗;Qcog———联产系统总能耗。相对节能率体现的是联产系统与参照的分产系统的对比。关注联产系统与参照分产系统相比时能源消耗的节约情况。鉴于联产系统与分产系统中化工原料、产品与热动原料、产品的类型和数量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需要界定边界条件。例如,相同的能源输入量或相同的产品输出量等。此外,联产系统和与其比较的参照分产系统生产的化工产品和热工产品的类型和量以及它们之间比例(如化/动比等)应该有个合理的界定。不同的化/动比,计算出来的节能率并不相同,有时也会出现“化/动比越大,节能率就越高”的结论。有的学者通过建立多联产系统化、电分摊理论模型,分析化工生产过程和热-功转换过程的性能特性、能耗分摊情况,使得计算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应用相对节能率作为联产系统评价准则时,正确选择相应的参照分产系统性能基准(简称参照基准)非常重要。通常采用定折合性能基准法和当量折比系数法等。定折合性能基准法是假定参照的分产系统中相关的性能均为一个定值时计算出的性能基准,如某焦炉煤气联合循环效率为52%,某焦炉煤气制甲醇能耗44.9MJ/kg等。当量折比系数法是通过规定不同燃料之间热值比值的一个当量折比系数来计算联产系统的参照基准。如假定1kg焦炭的热值与0.9714kg标准煤相当,表达不同能源之间关系。采用不同参照性能基准进行分析时,在数量变化率上有较大的差异,但总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事实上,相对节能率与热效率一样,都把不同的有效输出等同对待,没有区分它们在品质与品位上的不等价性,仍局限于热力学第一定律概念;且应用范围较窄,特别是多能源输入时,出现太多的参照分产系统(如双能源输入和双产品输出的系统就需4个),不但使得性能指标量的计算变得复杂,而且使系统性能定性比较模糊不清。许多学者尝试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处理不同能量在品质与品位上的不等价性问题,它以各种能量的火用(最大理论做功能力)来进行统一评价,并由此推出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火用效率。火用效率是将功与热合并到一个合理的综合指标中来统一评价的准则,定义为能源动力系统输出的总火用(Eout)与输入的总火用(Ein)之比值,即所产功及输出热量中最大转化功与输入总火用之比值:ηex=Eout/Ein=(P+BQ)/Ein。(2)式(2)中,B为折扣系数,它指代由热转化为功的最大可能性,由卡诺循环效率确定,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定量评价。火用效率比热效率更合理之处在于: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评价只考虑了化工产品与热工产品的热性能,且忽略热工产品中电、冷、热之间的差别;火用效率对它们的品位或价值有不同的评价。可见,火用效率的确在热力学上更加正确地看待不同能量的差异,注意到了不同输出在热力学方面的不等价性。但是,火用的概念是从热转功的最大可能性出发,并不适合于用来描述化工生产过程和制冷过程等能量转换利用问题。另外,化工产品的火用与热工产品的火用以及冷火用与热火用等都难以选择同一的基准环境。为此,作为评价准则同样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功-热联产系统来说,火用效率在热力学上把能量的量与质相结合起来,将功与热合并到一个综合指标中来统一评价的准则。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功能够全化为热,而热是不能全化为功的。两者虽然可用同一量纲表达,但存在明显的品位差别,功的品位比热高得多,且功与热在经济上的价格也不是等价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对经典的火用概念多限于理论上理解,与实践应用相距甚远,因此,至今未能得到普遍使用。如果从其它角度来定量评定不同能量的价值,就可以得出另一种不同能量价值比和定义出另一种评价准则,或者称之为广义的火用效率。经济火用效率ηEC提出另一种规定价值比B的方法,即系统供热与供电(功)的售价之比:B=CR/CW。(3)式(3)中,价值比B联系实际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更实际地反映功、热并供装置的性能,从而反映出热力系统的能量转换利用的优劣。经济火用效率只考虑了热与电(功)的售价比,没有考虑不同燃料的价格不同。这在比较使用不同燃料(其价格可能差别很大,如汽油与原煤)的装置时就不够全面。为了改进这一点,可在经济火用效率的基础上再加上燃料价格的考虑,从而提出经济火用系数XEC,XEC=ηEC×Cw/Cf。(4)式(4)中,Cw/Cf是单位能量电(功)与燃料的价格比,反映了燃料投入所获得的经济增值比例(未考虑初投资等成本)。当然,经济火用效率和经济火用系数是否合理,与热/电(功)售价比、电(功)与燃料的价格比等定得正确与否有关。实际上,影响热、电(功)售价的因素很多,经济火用效率和经济火用系数用来进行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系统的设计优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能量综合梯级利用率

[6]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吴仲华先生提出各种不同品质的能源要合理分配、对口供应,做到各得其所,并从能量转化的基本定律出发,阐述了热能综合梯级利用与品位概念,倡导按照“温度对口、梯级利用”能源高效利用的原则。近期,相关研究从物理能(热能)的梯级利用扩展到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提出冷-热-电联产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率与化工热能动力联产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率等新准则。在能源动力系统中,物质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实现其能量转化。因此,物质能的转化势必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的做功能力(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和物理能的最大做功能力(物理火用)紧密相关。对于一个化学反应的微分过程,存在如下关系:dE=dG+TdSηc。(5)式(5)中,dE———过程物质能的最大做功能力变化;dG———吉布斯自由能变化;TdS———过程中以热形式出现的能量;T———反应温度,K;dS———过程熵变化;ηc———卡诺循环效率,ηc=1-T0/T;T0———环境温度,K。上式描述物质火用、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和物理火用的普遍关系。从而揭示如何分别通过化学反应过程和物理过程实现物质dE的逐级有效转化与利用。在此基础上,定义表征联产系统化学能梯级利用特征的化学能梯级利用收益率,如式(6):Rgain=ΔEthnetEs-(Ep+Ethnet)。(6)式(6)中,Rgain———联产系统化学能梯级利用收益率;ΔEthnet———联产系统热转功循环所得热火用相对于分产系统的增长量;Es-(Ep+Ethnet)———从分产系统看,进入系统的化学火用(Es)除部分转移到产品中(Ep)、部分转化为热转功循环的有效净热火用(Ethnet),其余均消耗或损失于系统内部。这部分化学火用损失即为联产系统化学火用梯级利用的最大潜力。因此,Rgain代表了多联产系统化学能梯级利用的收益占分产系统的化学火用损失(化学火用利用潜力)的比例,即联产系统通过集成整合成的化学能梯级利用收益率。它是量化描述联产系统中化学能品位梯级利用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若在化工动力联产系统集成时,以化学能收益率Rgain作为优化目标,把化学能梯级利用水平与系统集成特征变量和独立设计变量以及联产系统性能特性等关联起来,就可构建基于化学能梯级利用准则的多联产系统设计优化方法。

4基于能源-环境-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

基于火用的概念,系统输出热的火用值要低于本身热值,把它与功相比时要打一个折扣,常借助卡诺循环效率所表达的热转化为功的理论限度来给有效热输出打个折扣,以区分热与功的不等价性。但是,化工产品的火用值与热工能量的火用值则难以比较。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而诞生的能源、环境、经济等综合的评价准则受到重视。专家们试图从多目标综合层面来评估多联产系统。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经济(Economy)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学者都深刻地认识到能源、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影响,开始将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能源问题,探求综合平衡与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了3E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并取得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7]。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的学者选择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得到的结论也有所差别。然而,他们的研究都在更多地使用数量经济学、系统工程以及运筹学的方法对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部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国内外基于能源-环境-经济对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进行评价研究不足,本文探索建立评价体系,利用多项指标进行测算,多角度全面刻画出系统的特性。从而为项目的前期决策,为地区能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宏观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能源、环境、经济(3E)分析一般采用协调度评价,应用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虽不尽相同,均力图通过量化概念反映出来,但这个量化的数值没有办法直接表明其所处的状态性质。本文将能源、环境、经济分析用于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系统,分成一级要素和二级要素,并确定权重,根据设定的评分依据分5个等级,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就使得原来复杂的协调度概念变得更加简单,同时也更加实用[5]。评价指标选取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并采用专家评分法对指标进行调整,使得评价具有可操作性[8]。基于能源-环境-经济(3E)对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的思路及其相应步骤如下:合理选定一级及二级要素,并分别确定其权重;进行评价要素分析,根据技术发展水平等确定最优标准;计算对应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项目的分值,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如下。建立评价体系分析模型,选定环境保护、资(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一级要素;SO2排放强度、NOx排放强度、中水回用率、一般固废综合利用率、CO2减排潜力、能源转化效率、能耗指标、水耗指标、内部收益率、区域经济带动等为二级要素。根据环保优先、合理和节约利用资源、效益良好和区域经济带动等原则,合理确定各级要素的权重,再根据业内专家调整,得到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项目评价体系权重。根据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的项目的不同,相关二级要素会有所调整,对应评价体系权重也会根据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路线、公用工程配置等诸多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进行评价要素分析,根据技术发展水平等确定最优标准。4.1.2.1环境保护要素特征污染物指的是能够反映某种行业所排放污染物中有代表的部分。不同的化工生产对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并不相同。但从化工及热能动力系统的行业特点出发,SO2、NOx为最基本的特征污染物。中水回用,一方面为供水开辟了第二水源,大幅度降低新鲜水的消耗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污废水对水源的污染。目前,世界上无论是水资源丰富还是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都将中水回用作为节约用水、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项目一般耗水量较大,务必提高中水回用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率。一般固废综合利用率指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百分率。《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资源综合利用被明确为除节能和环保之外重点支持的产业。提高一般固废综合利用率可以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近年来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使我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国CO2气体减排的任务很重。化工和电力行业CO2的排放较大,有效实施化工能源动力多联产,也是降低CO2排放的举措。特别是煤化工项目,应采用有效控制CO2排放的能源利用技术路线。环境保护要素取值参照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政策文件及同等项目国内外先进水平确定,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评价。化工行业整体能源、资源消耗量大,选定能源转化效率、能耗、水耗等要素,总体上可以体现其资(能)源利用水平。参照国内外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评价。能源转化率采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能耗指标按照吨产品的资(能)源消耗确定,水耗指标为加工和转换单位资(能)源消耗的水资源。技术经济评价要素一方面评价项目自身的财务效益,同时也关注项目建设对区域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包括: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及区域经济带动指标等。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参照行业内的先进制进行评定,区域经济带动综合考虑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9]根据上述评价系统确定的权重和评分依据,将分值分成5个等级,进行综合评价。随着我国能源战略多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烯烃工业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原料多元化,适度减少石化工业发展对原油资源的依赖,进一步提升煤制烯烃产业的发展水平。下面针对三个烯烃项目,应用能源-经济-环保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评价体系分析模型,合理确定各级要素及权重,如表1所示。根据煤制烯烃的先进指标,结合GB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政策文件及同等项目国内外先进水平确定(表2)。煤制烯烃产业为高耗能、耗水产业,资(能)源利用效率要素从能源转化效率、能耗、水耗三方面评价(表3)。含财务内部收益率和区域经济带动两项,见表4。根据上述评价系统确定的权重和评分依据,整理确定最终的评价标准,如表5所示。针对三个煤制烯烃项目,参照以上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如表6所示。根据表6并结合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价法,做出如下解释。(1)通过该综合评价法,能够针对不同项目或同一项目的不同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例如,表6中项目一(方案一)虽然环保要素和资(能)源利用效率要素优异,但相对技术经济指标较低,通过综合考虑,总体评价分值仍较高,而项目三(方案三)以降低环保和资(能)源利用效率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总体评价较低。(2)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价中,根据项目不同,选取的权重及分值标准等会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同类别的项目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3)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价适用于不同方案及不同项目的分析对比,选出在能源-环境-经济等方面更优的方案及项目。(4)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价体系融合了能源-环境-经济等因素,综合协调了进行方案或项目分析时节能不环保、节能不经济、环保不节能、环保不经济等能源、经济和环保之间的矛盾,平衡了相关各方的利益,力图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5)本文中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价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实现权重和分值的划定更科学,计算能源-环保-经济的协调度,并用于指导方案和项目的优化,推动技术进步。

能源动力范文篇7

人类,这个字。对2000年的银河系应该有新的意义。这新的意义就是东方''''龙的传人''''的使命!否则,就是命运的安排!

不管你是伟绩卓著的成功者、还是垂头丧气的失败者,我们应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来对待我们的生命,因为我们人类有那么多的民族、那么多的肤色和那么多的思维方式。对此,谁又敢称王称霸呢?不过,你肯定会承认你是懂得思考的,是最棒的!能够辨别事物的真伪!由其是在你的内心深处。因为,所有这些生命特征都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所以,此文稿的含义一定会在大众爱心的努力和推理下,把古老的不是事实的故事去伪存真;使其成为事实。转化成''''人与自然''''共享的常识--生命的能源。

在过去恐龙曾一度漫步过这个绿色的星球,地球。然而,一块巨石撞击了它,于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圣经上描述的劫难场面,被称为''''世界末日,一切事物的终结''''。在星球的历史中这样的撞击从前发生过,将来还会发生,只是个时间问题。今天在这个绿色的星球上,我们人类的思想对我们人类创建的科技提出了好多疑问?我们的科技是否能够对此做出回答?我们的能源动力系统能否阻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探索。所以,我们人类在过去、现在、将来所要做的每一事件的背后就都涵盖着一个故事存在。那个故事就是我们人类的历史。决不存在嘲弄人的成分。

我们人类信奉太阳,都知道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可我们人类能说清太阳是为何从东方升起的吗?中国人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那么,在''''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背后涵盖的又是什么呢?它要定义一个什么样的事态?你说,难道我们永远要做一名''''只知蛋好吃、不知下蛋者是谁''''的人吗?到底是谁在嘲弄我们:是自己、是自然、是文化、是科技、还是其它……?难道说这就是''''天机''''吗?

生命是什么?这是所有人都感觉是一个很模糊的和很难回答清楚的一个简单的、扼要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为某种利益来创造一个类生命体,就像是谁创造了我们人类一样来问。试着从中解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上帝创造我们人类的目的是什么等?那么,对人类的行为和眼前的利益而言,这个类生命体就是一个洁净、持久,能够摆脱对自然能源依赖的、有生命力的能源动力系统。它是谁?它从哪里来?它就是--太极。

注:此文稿在今天是属于创意文化或者说是对文化的考古。如各位''''老少边穷''''们能从中导出真实、导出人与自然都认知的机理。那么,明天此创意就会在智慧的面前变成一个现实。同时,请不要抱有任何一方的政治目的和任何封建迷信等思想来看待此创意,因它涵盖的是:''''忘我''''的中哲理论,偏袒任何一方将失去''''太极''''的意义。

东方的"太极"即将科学的解答生命和能源或古老而现实的故事《太阳必定从东方升起》

目录

1.关于"太极"的来源与作用

2.关于人类创建的东西方科学文化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3.关于人类需用的能源问题

4.关于"西游记"这部书与东方文化里的"第五大发明"的关系

5.关于孙悟空

6.猪八戒与沙和尚

7.关于"筷子"与"十字架"对人的关系与作用

8.关于人类与数字"5"和"0"的关系

9.分析人类科技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与状态

10.人与自然如何归"零"

1."太极"的来源与作用

【太极】的来源?无源考究。

【太极图】是宋学开山祖周敦颐对宇宙生成过程所作的图意归纳,并且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谓之"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共计二百四十九字。它的全文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就是这么简单而有系统的一图一说,曾经在中国学术史上引起了空前的反响(载自梁绍辉着:太极图说通书义解。)。那么"太极"它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事物呢?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它为什么能够那么自然的、牢固的留传于人与人类的文化当中?至今纷纷不已,难成定论。所谓"书不尽言""图不尽意",可见"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由于它本身的过于简约,一则难懂,二则难与把握。难懂使人视为畏途,不敢轻意涉足;难于把握则见仁见智,易是是而非非。对它的解释从来就是见仁见智,自言其是的一桩公案。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把"太极"看成是里面包含着一个可以说大、又可以说小的一个"说"。想成仙成佛的人把它看成是里面包含着一个无所不能、法力无边的一个"法"。不管是"说"还是"法"人们都能从中理弄出个道理来。不过,都难成定论。总之,"说与法"给我们带来的质觉就是:它们都不是很实在的事情。我们应该选用何种思维方式去看待"太极图与说"才算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说:想要"说"的人幼稚;那么,想要"法"的人就别有用心。如果我们说:"说"与"法"都想要的人是实在的;那么"说"与"法"都不想要的人就是聪明。问世间真的存在什么都不想要的聪明人吗?我们既然做不来这种聪明人,那我们到不如做个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不想要的"实在的聪明的人"(这是在就事论事,有得罪的地方,敬请多多原谅)。那么,这个''''太极''''究竟是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呢?"太极"它究竟代表的是什么呢?难道''''太极''''仅仅是在天文、地文、人文方面有一个"说与法"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的把''''太极''''看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呢?

我取《太极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和《中庸哲学》《古典、现代物理学》以及宗教神学之道,试图把''''太极''''转换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太极''''。谨以此东拼西凑之文,献给那些头脑清醒并认识东方文字和了解东方科学文化的所有人。献给那些已知道自己是对人与自然有着肩负重责使命的和具备东方的神、佛与西方的上帝和救世主资格条件的人们。本人真诚的敬请广大热爱人与自然的人和讲科学、爱科学的哲学、人文科学、能源物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的指导和批评。

在今天,我们人类创建的人文、科学技术从陆地到海洋到航天,我们的科学与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可能只限于能源问题的解决。这样说对吧?过去的事物我们人类已经经历过了,我们人类的未来应该怎样、应该如何?这些就是代表和拥有东方科文的中国人必须了解的和必须知道的一件事情。原因是"太极"落户在东方的中国或是上帝的安排。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人类创建的科学与技术需要一个庞大的''''能源动力系统''''的支持。仅靠地球上及其有限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用的。这一点不难想象,地球上的资源一旦被我们耗尽,我们创建的科学与技术面对的只有崩溃。如果,''''太极''''能够引导我们创建一个新的"能源动力系统"的话。"太极"可不可以说是东方文化里的"另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实实在在的东西呢?

大家都记得西方有一位名叫:阿基米德的科学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两千多年以前,阿基米德的命题不仅揭示了一个物理定理,更表现出人类探求未知,开创文明的坚定信念。那么今天如果说:给''''太极''''一个换能器,''''太极''''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把整个宇宙加热。人们会如何理解''''太极''''对天、地、人的真实作用呢?如果我们从人类社会的需要开始去设计''''太极''''。〖太极〗这个图形它就能够代表我们人类创建的科学所能探究到的最大的物质生命世界和最小的物质生命世界。它所代表的就是循环运动的生命物质。它永远的在变化与运动中存在。古代的智者运用太极原理去探索宇宙的真谛、去探索生命的奥妙!那么,我们今天的人类是否可以运用太极原理去研究或开发新能源。探究我们人类自定论的已证和未证的人文科学或更多、更广的人与自然的科学信息呢?太极原理的确是一种可供我们运用的方法或方式(类似于辨证唯□论),它所代表的方法或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摆脱我们今天的科学为我们自己设立的误区与假象,如果我们学会运用两个以上的时空观去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可能会更容易理解生命与能源、能量和时间、空间的连带关系。"愚公移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东方的远古有个"愚公"立志要把门前的一坐大山搬走,并立下誓言:子孙后代挖走大山的故事。故事情节大概就是这样的吧。我们如把这个故事定为A时空,这个故事在A时空中所表达的方式就是挖走大山,而且是用子孙后代几代人的生命历程来挖走这坐大山的。如我们把这个故事搬到B时空里去表达,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设:A时空中的愚公及子孙后代的生命历程是B时空里的愚公及子孙后代的生命历程中的一秒,A时空里的愚公及子孙后代他们是在B时空里挖山吗?我们应该怎样来讲A时空里愚公及子孙后代在B时空里的挖山故事呢?我们应当如何去理解生命与能源、能量和时间、速度、空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对待我们自己的眼睛看出的与我们自己的智慧所想象到的问题的真与伪?我们的感觉器官真的是完美的吗?就说我们的视觉器官眼睛,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自然世界,我们想看更深层的世界只能求助于机器,我们创造的机器真的能替代我们的思考吗?如果我们人人的眼睛都能看到X光以外或更深层的空间。那么满街走的都是一些什么呢(骷髅架)?大家说今天我们穿戴的多彩服饰有何作用呢?关键所在是我们从中能导出多少个机理出来?太极是什么?我们是谁、从那里来的?如果说:这些都是自然虚构出来的,它们根本就不存在,包括自然在内。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的…。我们会怎样去认知这个自然世界?在今天我们还是在自认为优于其它生物,我们的科技忙碌于短暂、无目标的自我认知上。如果两个时空里的人能够对话,情况会怎样,能否是这样的,B会对A说:人类大半是好人,能安分过日子。大多数的人类毫无概念,他们也不想知道…只是满足于所认知的……。A会问B:何必隐瞒?人类能面对它。B会对A说:一个人聪明,一群人既笨且容易惊慌失措。一千五百年前人类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五百年前人类认为地球是平的;15分钟前你说地球只有人类…;真不知明天…你怎么想。值得我们这样去想吗?(我说值得!若够坚强的话!!!)请选择A或B或AB。

我们的科技可以用来造福人类;我们的科技是否也可以用来造福自然呢?我们的科技是人与自然共享的科技吗?这类问题需要我们人类正面回答!简单的办法就是:解剖''''太极''''。就我们人类而言:"太极"里面包含着人类今天使用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看它,它包含着人类明天要创建的新能源动力系统。''''太极''''的作用可说是包罗万象的。从中能理解出多学科、多方面的理论基础。如:观察天、地、人。另外东方的中医学理论依据。以及一些封建迷信活动等等。差不多都是启源于"太极"。不过,太极并不是我们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的事端。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开启它。

"太极"就是生命物质的智能之本源。是智能类生物的至宝,它完美无缺。是人与自然的''''第五元素''''。

"太极"能够帮助人类自身解决和修正"人类在认识自然科学时所产生的缺陷和谬误"的最有效的科学工具。能够帮助我们人类导出一个"人与自然"都认可的"自然的、科学的、人类的物理学"。

"太极图"就是东方科学文化里的被隐含起来的"第五大发明"。也是支持"四大发明"的能源动力系统的最原始的图纸。

"太极"能够帮助我们人类导出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最理想的、最洁净的、最安全的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造独立的、可以生存在任意一个宇宙空间的、有生命力的能源动力系统的最原始图纸。能够帮助人摆脱人类对自然能源的依赖。

"太极"它只要能够继续的流传下去(在今天,"太极,图,说"是由中华民族保管着)。谁得到它(包括今天的、明天的人类或是未来的另一种主宰这个星球的智能型生物),谁就能得到一个能够帮助它摆脱自然能源约束的能源动力系统的原始图纸。其实,"太极"所表达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离我们今天的人类并不很远?问题就出在我们今天只顾自我感受我们自封的伟绩上。只顾自我享受着自然为我们付出的资源。很少有人过问自然为我们付出后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等我们人类的生命力在这个星球上消失后!"太极"这个符号就会落户在明天的人类或是未来的另一种主宰这个星球的智能型生物的思想中。智能类生物能理解并继承认知"太极"是生命智能的本源。抛弃以"我"为本源这个概论的时刻。就是这个高等智能类生物实现"太极文化"的时代!这就是高等智能类生物要实现"太极"最基本的条件!只有这一个时刻才能够满足于"太极"它自身的逻辑结构(无极而太极)。这也是人类要实现"太极"唯一的条件。那么,从过去到今天,我们人类没有实现与得到真实的"太极"的另一原因。就是东方的"太极"与西方的"麦克斯韦"之间的时间跨度太大的原因。如果"太极"与"麦克斯韦"在同一时间、同一时空并同时出现,有生命力的能源对我们人类来说就不算是问题了。

太极文化水平就是:简单地说就是使自身所创立的最最古老的和最最现代的科学文化合二为一时所产生的那个新的文化。这个新的文化就是"双质能的、交互式的太极文化"。所以说:它并不改动今天的人类自身所创立的分支的自然科学文化体系,太极只不过是把它们合成为一个里面有人与自然的文化,并使这个合成文化有了生命主义。

"太极图"从表面上看是由四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如果我们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其实它是有一个隐含起来的第五个组成部分存在,就像我们今天只能看得到东方出产的四大发明,而看不到第五个发明是等同的。古代智者当时画不出来这第五部分,我现在也画不出来。因为这第五部分它的位置是在球体的中心。就好比我们只能够看到你这个人的形态而看不见你的思想灵魂一样。隐含起来的这个第五部分又是十分灵活的、重要的。因为它包含所有的生命物质的智能与人与自然等等的无形的关联因素在里面。所以,这第五部分只能靠自己去意会、去理解并回答这个部分(里面包含人)。如果想唤醒或激活"太极",就必须考虑这第五部分的存在。并且使自己加入到里面去。因为这第五部分是"太极"的内核。这第五部分也是支持或更新四大发明的平台。它与其它四个部分有着非常复杂的联系。如果我们不考虑隐含起来的这个第五部分的话。那么我们人将失去大自然。这是因为大自然是由那个数字"5"组成的。或者说大自然组成了这个数字"5"。这个"5"就是支持四大发明的能源供应系统。这就是造成"太极图"为什么不是一个完整图形的原因。它另一特别之处,就是任何一种生命物质都不可以运用单一的或专业的科学文化去开发它。这一点从太极图的表面上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否则、谁都不会成功!如果你用东方科学文化去开发它,它将你引导到神学中的占卜、算卦等封建迷信领域里。或把你引导到观察天地风水以及强身壮体等功能上来。而西方科学文化又没有经过东方科学文化的引导,不知道"太极图"的真正含义,对它而言"太极图"就是一个神秘的、对称的、无可比拟的几何图形而已。不过,不管你从任何角度去看待"太极图",它都会给予你一个有生命力(变化)的回答。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它在宗教、神学里面的作用。所以,今天的"太极"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或是休眠的太极。对我们人类的未来来说毫无意义可言。不过,只要''''人''''肯去接纳它们,不管人采纳那种方式。人就会知道它们的作用都是无穷大的,它们是可以渗透与作用于各个空间的物质生命世界之中。想想看,我们今天的科技是不是只求能源问题的解决。能源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我们人类是不是可以渗透与作用于各个空间的物质生命世界之中呢?所以,"太极"就是你和我与他、她、它们的合成,只要你和代表你的那个群体转化为"太极"。你和代表你的那个群体就构成那个物质生命世界之中的神、佛与上帝和造物主或恶魔等伟大的虚构人物。

2.关于人类创建的东西方科学文化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文化大体上,主要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大类。在今天,东方文化正处于沉默或是处于人为的保护阶段的状态。在现代的人类社会里可以说它的光彩尽失,基本上是以文物古迹的形式存在,由其是在科技领域里它显得有些老土。可称为是人类创立的最古老的科学文化了。

那么,在今天独领风骚的要数西方文化了。由其是在应用科学领域里,它显现的是那么的完美与规范。可称为是人类创立的最现代的科学文化了。西方文化更为重要的表现就在于它可使全人类都能够很容易的接受它。从这一点来看东方文化是无可比拟的。

东西方文化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们之间属性与性别的不同所决定的。东方文化是启源于大自然。东方文化在处理问题属性的方面视野博大精深,由其是对感观以外的事态处理与西方文化存有根本上的不同。对探寻过去和将来的自然科学,东方科学文化的解释,要比西方科学文化有说效力。它善于发现问题的始终,但思维方式简捷古老不规范。甚至还代有一点神秘。对事物的概念定位不够精确。这可能就是多年来不被接受的原因。可比喻成二进制文化或大自然的文化或可称为是"双质能文化的基础"(无极)。而西方文化则是起源于实验室或是由古典文化引导而来的产物,其特点是视野精细绝伦,它非常善于处理和解决现实中的实在问题、以及把现实中的问题归类与分级分类。由其是在化学和微观世界里的科学,东方文化又远远的不及西方文化的说效力。西方文化的表达思维能力的方法极为丰富。且联想功能十分强大。对问题概念的定位非常精确。可比喻成多进制文化或实验室文化或可称为是"单质能的应用文化"(太极)。如把东西方文化分开运用的话,它们都不是最好的文化。它们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或是寡妇文化与光棍汉文化(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属性与人一样,物质的品格也会有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方面)。今天由西方文化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大都是构建在人类感观所能感知的事实材料和由事实材料的启示而提出的基本公理(或假设)上面。这就形成该理论体系的逻辑思维的前提和解释的起点,被认为是''''决对正确''''的东西。而一个理论体系的缺陷,常在于基本假设的谬误。可能这就是人类认识的缺陷导致现代科学缺陷的主要因素。

东方文化的视野太过于宽大,而且思想守旧。它可将人的思维能力的范围扩大。能扩大到博大精深以至使人迷惑不解或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就是它思考问题不系统,且时常伴随着两极的状态出现。它总是对、错参半。(与西方文化对比)可能这就是东方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神秘色彩的主要因素。而西方文化的视野又太过于窄小,思考问题又太过于求真和单一。但它的思想十分先进、可又太过于执着的喜新厌旧。但是,它的交互接受的能力非常好。但它能将人的思维能力的范围缩小。能缩小到使人去钻牛角尖与对某种现实问题去穷追不舍的程度。耗能量非常大,但是全人类都能够非常容易的接受它。(与东方文化对比)从中不难发现,东西方科学文化的理论体系结构虽然不同。但是,在它们之间存有一生命形式,那就是"两性关系"的属性(创造生命的方式。大众共认的就是"两性交合创造生命"的属性)。这个属性是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互补和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的。如果它们能够相互间的取长补短、合二为一的话,它们是可以弥补个自的不足,并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它们就会转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科学文化。这个生机勃勃的科学文化叫什么…大家来定。我称它为"太极文化"。

总之,我们应该认真的对待我们的文化,如果,人类缺少一种文化,那么,人类就等于缺少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化的消亡与物种的消亡同等的重要。因为我们人类以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发明创造。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们人类对此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清晰的。同时,我们对"科技与文化"的依赖会越来越强烈的。这就好比东方科学文化只能发明算盘,而西方科学文化则能在算盘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变态的发明计算机一样。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缺少它们谁都不行。

如果,我们用计算机的语言来形容"东西方科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更好的理解它们之间的"伴侣或伙伴的关系"。我们把东方科学文化比喻成是"计算机中的DOS---操作系统",把西方科学文化比喻成"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我们知道不管应用程序多么的完美无缺,在没有启动DOS---操作系统之前,应用程序是无法运行的。DOS一旦完成系统的引导任务之后,它就没事可做了。因为剩下来的工作由应用程序来做。同理,东方科学文化的四大发明这个DOS---操作系统引导了西方科学文化这个应用程序,西方科学文化这个应用程序才能够运行的这么好。但是,目前来看东方科学文化发明的"四大发明这个DOS---操作系统"有点老了,所以,东方科学文化发明的"四大发明"这个DOS---操作系统必须要升级,以满足西方科学文化发明的种类繁多的应用程序。否则的话,西方科学文化的发明会把地球搞秃的。这是因为西方科学文化在能源领域里面,基本上已到无计可施的阶段了。因为目前西方科学文化正在向毫微技术进军。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今天的西方科学家正在试图在分子状态下,组装物体。这一点我们是不难想象的。它一旦成功。就意味着未来的人类会每个人手中握着一颗原子弹的!我们人类社会就会向传说中的"大西国"一样,终有一天会在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并且我们人类会毫无痛苦的、安详的度过这一时刻。宇宙中即便是没有了人类这种生物,宇宙间用不着再过多久,生命就又会从那片焦土上生长出来美丽的生命。但那以不再是我们人了。因为大地是永远不会被毁灭的(相对人类而言),就跟生命一样。在它们眼前又出现了一片美丽的远景,一片青绿。因为大地是万物生命的本源。无土不生,无水不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根本上的转变。如果说: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这个文化与学科是唯物的。那么它一旦发展到它自身的极限时,由其是面对它难以解答的问题时。它就试图改变自身属性或转化为唯心的文化与学科。因为它为了它的自身利益,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它一定要来解答这个问题。否则,它能否存在下去就成问题了。从中不难看出,所有这些都是由我们人的智能思想活动所决定的。显然,西方科学文化这个应用程序,如果没有一个好的DOS---操作系统支持帮助的话,它就是一只"潘多拉的盒子"或是一头发了狂的野兽。同理,东方文化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应用程序接纳它的话,它就是一位永远待嫁的美女。无人娶她,她只能成为一种摆设,这就是今天的东方文化呈现于人的面孔。假定野兽取得美女,由于美女善良的感化,野兽的兽性将得到收敛、性情变得温顺。美女嫁给了野兽、她们都得到了生命的延续。从此她们的世界将变得美丽,她们的世界将变得安静。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无极而太极。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本无极也。"的正面的表达方式。(在今天的时间里:静表示东方文化。动表示西方文化。)所以,东西方文化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够得以生命或互为其根、双双得以生存。否则,它们都将走向终极。我们清楚的知道终极必反的道理。西方文化发挥到极点时将转化为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发挥到极点时,不甘寂寞,它就要吸收外来文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化。东方文化最终将转化为西方文化。如此往复循环、无始无终、谁都不会成功。

这就是说,好多事情并不是偶然存在的。它们之间是存有不谋而合的"必然性"或"无极而太极"的关系。今天我们比喻东方科学文化是美女。西方科学文化是野兽。希望明天或将来美女能够改变野兽的面貌与习性。同时也希望野兽接纳了美女,唤起善良之心。在她们双重的作用下,把地球处处都变成"香格里拉"。这就是今天、明天或将来的人要努力去做的事情。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拉近,因为东西方科学文化的关系是"美女与野兽"的关系。这可能就是人类自己创建的科学文化与人类自己所玩的游戏或者说是开的玩笑吧。或确切的说是天意吧!所以,不管东方科学文化中有多少个发明创造,最终都将成为西方科学文化手中的玩物。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最能够代表东方科学文化的"四大发明"。在过去它曾经光彩照人,在现代可以说它的光彩尽失。目前,人们只能在历史博物馆里和历史课本中或某某个历史纪念活动日里看到它们的存在。这就是拥有五千年历史历程的东方科学文化呈现给人类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好象只局限于中国。它在全人类的科技舞台上是不是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待考证。是呀,有西方科学文化创造出来的汽车坐,谁还会愿意坐东方科学文化出产的铜马车呢。从历史上来看,在此处不难看出西方科学文化的进步是由东方科学文化的引导而来。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太奢侈了。否则,人类就不会创建西方科学文化了,东方科学文化出产的"四大发明"也就不会成为西方科学文化手中的玩物。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作用不同但关系密切。如果人类单独的运用东方文化或是西方文化,都躲不过停滞不前或自我毁灭的局面(它们之间刚好构成两个极端与无极而太极非常吻合。)!

那么,东方科学文化到目前为止应该有几项发明呢?"四大发明"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西方科学文化手中以快没的玩的了。因为目前,我们人类所使用的能源、动力工作系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人类还很难冲出太阳系!更不用说人类要从这个宇宙迁移到另一个宇宙了。如何启用东方科学文化里的"第五大发明"呢?先人当时为何没有教导人类使用"第五大发明"呢?可能在那个时代里,我们人类的科学知识结构正处于启蒙或是发掘的阶段。还不具备开发与制造"太极"的条件。所以,先人当时只教会我们人类使用:"火"。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人类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工作系统。有那一个工作系统不是出自"火文化"呢?看看今天的人与自然的状态,不难看出就是由"火文化"领导人类创建的人本能源动力系统造成的。是否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的人类科学文化在自然文化面前,算不算是一种无知的科学文化,一种不理智的科学文化,一种含有集体自杀因素的可悲的科学文化呢?正如一个小故事说的那样:包心菜里面有个菜虫。这个菜虫认为这棵包心菜就是整个世界!这就是愚笨的人本主义、人本、何时人不以''''我''''为本!先人早就知道我们人类使用"火文化"终有一天会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烧光的。所以,我们的先人或是上一个主宰这个星球的智者们……留给我们后来人一个"太极"。含意之深,我们都可以去思想!因为你说"太极"它是啥、那它就是啥,如果你说它啥也不是、那它就是啥也不是。因为它只有两个状态。不是生、就是死。它从不理睬人会如何的去说它、去看它。如从需求的角度去看太极,太极它就是我们人类需求的"独立的能源动力系统"。往大了说,它就是一个人要去观察探索的"宇宙模型"和物质生命世界中的智慧。有谁敢启动它的话。它就敢把谁引向光明或引向黑暗。(因为这些都是人为的)这也是附和"无极而太极"这一说法的。就看我们人类怎么样去理解与利用它"巨大的能量"了。因人而异太极!这就是"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的具体体现。关键的就在于人类该如何的去认识它与使唤它。

3.关于人类需用的能源问题

我们说:昨天,人类已经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今天,我们人类以步入21世纪。我们这些自称为跨世纪的人会怎么说呢?我们会说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会更发达,人类生活会更美好,生活水平会更高。很显然,能量的消耗会更大,人类会更依赖于能源,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约束力将会以几何状越来越大的来制约我们。究其原因就是自然资源的再生与我们人类资源的使用以失去平衡。而且我们人类使用资源的范围日以扩大。在今天,我们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就连安静的大石头我们都不放过。

从今以后,化石能源日趋枯竭,而且空气污染严重,酸雨与油散落,核风险与全球温室效应等总是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求人类给予回答?我们人类以意识到大自然及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制约。能源问题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这一课题上来了。即便是太阳它也有生命结束的一天……。目前,我们人类所使用的能源动力系统,都是不能够持久运行的工作系统,对自然能源的依赖性太强,如,汽车没有燃油、它就寸步难行等。即使是今天我们人类所发明创造的复合动力车也好、包括当今代表我们人类最高科技水平的核能、燃料电池等。都是不能够持久运行的能源动力系统。它们都没有做到彻底的摆脱对自然能源的依赖。它们只能算是一种节能的方法而已。有些工作系统还存在着某些能够危害人类自身的因素。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人类是否可以创造出一个能够摆脱自然能源的制约,又可以独立生存在任意空间,而且只受控于人类的独立的能源动力系统呢?

因为人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相反人类的观念跟物质世界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所以,现代的物理学并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逻辑体系,相反,它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巨大混乱,有些观念像民间史诗那样,从往昔英雄时代流传下来;而另一些则像空想小说那样,从我们对于将来会有伟大的综合理论的想往中产生出来,它有两种有效的组织方法:一是物理学史,另一是遵守他自己的对物理定律的最终逻辑结构的最佳准则。这两种方法都是有价值的;要紧的是不要将物理学误为历史,也不要把历史误为物理学、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解决了许多难题,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相反,谜团与难题则顽固的据守在人类前进的要道上,等待着人类的回答。人类和谜团与难题正持久的玩着争服与反争服的游戏。这个游戏将持久地进行下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昨天不可能做到的事,今天却司空见惯;今天无法理解的事,明天却可能成为常识。载自一部物理教科书的前言。

如果说"需要"是发明之母的话,我们人类发明各种各样的工作系统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人类需要它们。人类如想摆脱困境,就必须启用人类科学文化里的"第五大发明太极图"。这也是人类最后的一项发明了。因人类所发明的科学技术的周边技术以相当的成熟了。只局限于能源问题的解决。能源问题一旦得以解决。人类科学技术这个舞台,今后可能就属于那些材料学家的舞台了。

"太极"具有如此功能,可能有人会说:难于实现,或者说这不就是西方科学文化定义的永动机吗!等等。坦白地说:它并不是难于实现,而正相反,它太过于简单了。我们今天的科学技术完全可以解答它。我们今天使用的生产资料完全可以把"太极"代表的能源系统给东拼西凑出来的。它决不是向西方科学文化定义的第一类永动机(效率大于100%);更不是第二类永动机(效率等于100%)。或许称它为是第三类有生命的永动机还可以。因各种各样的损耗永久的在伴随着它(目前,在地球这个巨大的重力和引力场所组成的物质世界中,我们人类还不能制造出其效率大于或等于100%的换能部件......但是我们都清楚的知道能量的基本损耗并不影响能量的基本转换过程。)。这个能量转换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会有人认为''''太极''''所代表的''''能量转换过程''''超越了今天的物理学,如果说:唯物的物理学是从唯心的物理学中引导而来。大家是否相信。这与今天的西方科学家试图想承认"上帝存在"的人择原理是等同的。因为,物质(包含科学和智能与思想)一旦运动,就产生某些变化与影响。这也就形成了该物质的生命与能源。由其是在该物质运动到极限时,它们的生命力就都将发生''''物极必反''''的现象。所以说它并不超越物理学,正相反,它遵循着物理学的公理!或者说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物理学正是在不知不觉的遵循着''''太极''''的准则而建立起来的呢?它同任何一种有成就的哲学一样,现代科学也有若干仅凭人们的信仰而成立的公理。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而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所以说:它对我们人类并不默生。一点都不新鲜。正相反,是很早以前就有的,它自己的逻辑结构是完全符合今天人类所发现的自然科学准则的。它是人类的祖先或是上一个主宰过这个星球的智者以自然科学准则为基础,所创造产生出来的人造生命系统。或者说:"太极"就是生命物质中的智能!这就是东方科学能够看到的大自然世界和大自然的力量。而且,这还是向小的方向去设想。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事物的本身是不会以单一孤独的方式存在。否则,就不存在事物与生命了。

关键在于我们何时能够抛弃"我为№.1"这个基准形式。因为这个"我"代表不了大自然。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人类目前以太注重于这个"形式"与追随于这个"形式"了。以至于今天的人类科学技术会发展到如此专业的地步。所以,我们不可过分的追随"形式"。因为,"形式"它有一种"固定"的作用。它会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某一个时间区域状态或某一个什么、什么的固定的模式之中。西方科学所犯下的错误也就是说:让我们(人类)用自己创造的机器来替代我们(人类)去思考。这也正是导致人类消耗自然资源加速的原因。如此状态继续加速的话,我们人类必将会把地球上的一整条生物链给耗尽的。这就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机器替代我们去思考所产出的结果。

4.关于"西游记"这部书与东方文化里的"第五大发明"的关系

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东方文化里面的"四大发明"。那么,何时又出产一个"第五大发明"呢?那么"第五大发明"为何又被隐含起来了呢?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太极图"这张图算不算是东方文化里的一个发明呢?如果算,当初发明这张图的意义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治病救人和搞点封建迷信的活动吗?如果从历史纪录去思考,太极图可能比"四大发明"还要早好多年呢。"太极图"的表面是由四个实体部分构成。有可能四大发明还是从"太极图"中演变出来的!或者说"四大发明"能够组成"太极"。

太极图并没有明确的显示出"第五部分"来。这与东方文化只显示出的"四大发明"而并没有明确的显示出第五大发明也是相吻合的。千百年来"太极图"并没有引起我们地球人的科技上的重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一看代表古老的东方文化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能告诉或许能启发我们一些什么?翻开"西游记"您会见到如下一首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个问题可不可以算是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中国人思考的问题呢?

我们是否可理解为:自然在教导人类看待世界时,应该从无序到有序。要我们看出''''无序''''中的真实,找出''''有序''''中的虚设。理解混沌(模糊科学)开天的真谛。正确对待''''以证科学、未证科学''''所发明的万物,最终皆成善?这是不是构成人与自然都认同的理想境界(共产主义)?

"西游记"这部书的主题:简单的说就是唐三藏经过重重磨难去西天取经。最后终于取经回东土,五圣成真(构成太极)。实现普渡众生的计划。民生得到一个升平乐的生活环境的故事。这个故事能暗示我们一些什么?拿今天的话来说:唐三藏去西方吸取的是西方科学文化,并把它带回东土并与东方科学文化相交溶,实现一个可普渡众生的一个新的科学文化。既而民生得到一个升平乐的生活环境。这是不是于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行为不谋而合,或许我们在不知不觉的、自然而然的摹仿着历史!所以,自古就有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决。和尚说:这部书是神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载自胡适着的西游记考证)。现代的秀才说:"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古代滑稽小说,神话小说。是否正确,大家来判定。不过"西游记"的开篇是从"太极"中演绎而来的。作者为什么引用"太极"作为"西游记"的开篇?暂不去深究。但"太极"在此书的开篇中主要体现了天、地、人之间这个生物链的关系的存在与生命类七情六欲的内涵。和茫茫宇宙中的一个适合于类同我们生命的生物生存环境的一个样板星球。这可能就是第一回的主题。其二是此书中的主人公是师徒五人。其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人形。并且他们在此书中出尽了风头。(是否预意为"四大发明"化身)而白龙马不是人类它是一条龙或许是一台拼凑起来的机器。(是否是隐含为由太极图创建的那个"第五部分或第五大发明"的化身)但是它并没有起到龙或神的作用。反而人为的把他隐含起来变成马作为脚力或机器来(能源)使用(隐含为第五大发明"太极能源"这也可能就是"太极"为何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表现的真正含义)。这样一来是否构成了五个发明呢?这也可能是一个巧合!(关于隐含第五的巧合,在我们身边太多了。)大家都知道中国流传已久的"龙"。实际上,世上根本就没有"龙"这种生物存在。它是由几件不同种动物的肢体拼凑而成。就是这样我们才称呼我们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是什么含义呢?为什么"龙"千百万年来能够留驻在中华民族而不衰呢?这个"龙"到底是要定义一个什么样子的问题呢?"龙的传人"的使命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些是值得我们龙的传人去尝试、去思考、去注意的问题。去揭开"东方龙"千百万年神秘的面纱。还她一个真实的面孔。

如果说:''''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是寓意着人类继续主宰这个星球的一个希望的话!!!这个希望可能就是:人类社会只能希望在东方人不懈的努力下,使东方科学日益完善。(请大家不要忘掉西边还有一只凤要取,东龙陪西凤才构成生命的机理)并溶合西方科学,创建一个新的全人类都认可并接受的人与自然的科学文化。带领全人类走向光明。步入下世纪。摆脱"火文化"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困境,回归大自然。这是不是"龙的传人"所肩负的责任?我们一旦实现这一目标。是不是可以说:由太极所产生的那个科学技术来领导四大发明的子孙后代,才能使人与自然变得和谐与美好。

这个故事是巧合吗?千百年来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人类的能源问题一旦由这个故事给予解决,大家还认为是巧合吗?我们人类创建的东方科学能够解答这个问题,但缺少制造它们的工具与材料。我们人类创建的西方科学能够制造它们、但缺少解答这类问题的资料。东方科学里有"太极",可东方科学里没有"麦克斯韦"西方科学里有"麦克斯韦"可没有"太极"。只有它们合成为一时,那就是我们理解"筷子与十字架"的真意时候。可能这就是"太极"显现的简约,一则难懂,二则难与把握。难懂使人视为畏途,不敢轻意涉足;难于把握则见仁见智,易是是而非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机理吧?你可运用你自己的智慧来操操纵它,生命与能源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就取用你的操作。

5.关于孙悟空

人类如何摆脱"火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困境呢?我们来看一看书中的师徒五人各自都能够代表或寓意着一些什么…?

先说一说"孙悟空"这一个似人非人而且又神通广大的怪物。

书中是这样写的:"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这个石猴的生命并不是使用伦理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以非常清楚。但很重要!另一个就是这块创造这个石猴生命的仙石与我们今天人类生活的地球十分相似。也就是说:在茫茫的山中(宇宙),凡是满足上述条件的仙石(星球)。就是适合人类和生命物质共生存的仙石(星球)。关键的是后来在这个石猴的身上集合着两种文化:一是道教文化,二是佛教文化。如果我们变态的把道教文化比喻成东方文化。(道教文化是属于东方的本土文化)把佛教文化比喻成西方文化。(在东方佛教文化属于外来文化)那么,"孙悟空"就是把东西方文化集合于一身的我们未来的人类!那么只有"孙悟空"这种人,才满足开发"太极"的条件。

这点在第七回中描述的很清楚。"太上老君既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作者为什么不说四壶、六壶呢?偏说五壶丹呢?意味着什么呢?)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是否意味着"孙悟空"此时以不单单的身集东西方文化,它以身集好多种甚至于其它星体的高等智能于一身。生的熟的文化都被他吃在肚里并且都被他消化吸收了。所以他才能做到刀砍斧剁、枪刺剑刳、放火煨烧、雷屑钉打不能损伤一毫。最后把"孙悟空"装进八卦炉(太极)中练就一身新的文化(太极文化)。但是西方如来佛祖(代表西方文化)不接受新的文化(代表太极文化)。最后把它压在五行山下。一直压到今天还没有释放出来。因为个别的所谓受到高级教育人物(有些中国人也在内)把东方文化看成是低档位文化或低层次的科学方法。这可能就是由个别人(包括中国科学界)的这种思想导致我们人类为什么只能看到"四大发明"而看不见"第五大发明"的原因吧(此处描述可能过激,我们在就事论事,实实在在的谈论太极)。

我们都记得1997年2月23日,一条来自英国的新闻报道。石破天惊般,立刻在人类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这就是"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这就是人类在本世纪末发明创造出来的最大的科技成果。西方科技界称之为"CLONE---克隆技术"。如果你翻开"西游记",你就会发现一个神通广大的似人非人的"孙悟空"。他早在几千年前不但可以从自己的毛发中提取生物体细胞来"克隆"自己,而且还能够非常高明的"克隆"出自己的七十二个异变种来。并且它们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难道说这是作者的想象力丰富?还是这一故事与现代人类的发明创造不谋而合?或者是古代智者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许是老天早有安排吧!

我们可以环顾一下世界和全人类,看看那些人满足"孙悟空"这个人的条件。第一肯定不是西方的欧美国家的人了。因为等到他们完全明白东方文化的时候。他们的年纪以很老很老了……。那么最能够代表东方文化的国家有印度、中国、柬埔寨(日本)朝鲜等。在这些国家当中目前来看只有中国是最佳人选。因为太极、四大发明、西游记、筷子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了。可以说东方文化基本上算是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这么说有点自私)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上这些年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放宽,使中国人能够更多更方便的吸收与消化西方文化。从目前来看中国人正在逐渐的接近"孙悟空"的形象。但还相差甚远。由其是在科技领域里。所以说从中国在吸收西方科学文化方面上来看,中国还没有完全的包装好。西化的还不够。值得注意的是:西化归西化,不要中毒太深。端正观念。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拥有的文化。那么我们才能转变为"孙悟空"。"太极"这棵"东方明珠"才能从我们的手中升起。如果你想承担起拯救人类的责任的话,你总有一天会要站出来!去引导西方科学文化,使东西方科学文化相互交融。付于生命力于西方科学文化。人类将得到升华!顺其自然,人类才会更上一层楼。否则,你就等同于西方人与西方文化,没什么两样。人类最终还是会走向自我消亡的。当然了,这一时刻离今天的人类还是很遥远的,不过,你是不是应该想想你给后来人留有什么的问题?如果,在人类历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某某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出生的人!请问你有何感想?

能源动力范文篇8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的开发。能源是自然中能够进行能量传递,同时转换为人们需要的能量。自然中的能源,能为人类社会带来基础物质。动力工程中研究的问题,就是将能源进行最大限度转化和利用的问题,使有限的能源在利用过程中,能够提升其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自然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主要是针对传统能源进行利用,对新能源进行开发的过程。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提升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第二,开发风能、核能等新型能源。这两方面都涉及到我国科技领域中的节能技术。

2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1)在传统能源工程中的应用。节能技术在传统能源工程的应用中,主要针对的是煤炭资源。我国的煤炭资源产量丰富,煤炭中也含有十分高的能量。但是,煤炭的燃烧会产生许多对人类有害的碳化物和硫化物,同时,煤炭资源内部含有的硫元素排放到空中容易形成酸雨,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节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对煤炭资源进行改造。改造中要求对开采出的煤炭资源进行脱硫处理。处理后的煤炭不仅可以减少对空气与环境的污染,还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节能技术中要求,使用煤炭资源的企业,需要设立气体收集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及时的对排放气体进行检测,收集对大气有害的气体,提升节能减排的效果。(2)在石油能源中的应用。石油能源的使用历史虽然没有煤炭资源的使用历史悠久。但是,石油能源在现代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具有超乎想象的能源功效。然而不得不肯定的是,石油资源同样属于一次能源。石油资源会随着人类社会需求量的增多而不断减少,最后导致石油能源枯竭。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石油能源的同时,对石油能源进行保护,具有节能意识。与煤炭能源不同,石油能源属于清洁能源,其燃烧后的产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实质性的影响。针对此类能源,可以寻找其能源的替代品。比如甲醇和乙醇等。替代物是可以通过人为来生产的,符合节能技术中的持续发展思想。(3)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能源的开发,可以有效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当今已经开发出的能源种类很多,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每种能源的使用,需要符合当地生产情况进行有效率的使用。同时,节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需要动力工程技术能够将其矿产资源和新能源,转化为人们需要的热能、核能等,再通过相应的技术,将其转换为动能。

3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的几年来,牺牲的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为了尽快扭转这一局势,致力于减少环境的污染,提升能源的利用率等工作刻不容缓。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当今人们的基本要求。面对此种形势,我国必须加大对节能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另外,还要大力开发新能源,环节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改变能源短缺的现状,将我国的科技与经济齐头并进。如今,我国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理,对能源的开发与使用进行了研究。许多新型能源的开发也得到了国内各大企业的支持,新能源将慢慢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能源与动力工程节能技术,将大程度的改变环境污染,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的提升。

4结论

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极大节约各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效率,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针对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是从能源与动力工程概述入手,对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包括在传统能源工程中的应用、在石油能源中的应用、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等重要内容。最后,本文对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展开了论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节能技术应用水平提供一份借鉴,使节能技术能够在我国大力发展。

作者:周林元 单位:新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利平.知名的化学工程、燃料电池专家我国燃料电池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十一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家组成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燃料电池工程中心总工程师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J].功能材料信息,2010(04):3-6+2.

[2]唐易达,唐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5(28):19-20.

能源动力范文篇9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

2、重症支气管扩张、哮喘,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毒症。

3、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

4、重症或难治性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6、结核病除下列情况外可以不予录取。

(1)原发性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已硬结稳定;结核性胸膜炎已治愈或治愈后遗有胸膜肥厚者;

(2)一切肺外结核(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等等)、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治愈后一年以上未复发,经二级以上医院(或结核病防治所)专科检查无变化着;

(3)淋巴腺结核已临床治愈无症状者。

二、患有以下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

1、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以颜色波长作为严格技术标准的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地质学类各专业,医学类各专业;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态学、侦察学、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考古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轮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林产化工、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林学、园林、蚕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各专业。

2、色觉异常Ⅱ度(俗称色盲)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外,还包括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摄影、动画、博物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应用气象学、材料物理、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探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

3、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兰、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Ⅱ度两类列出专业外,还包括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各专业。不能准确在显示器上识别红、黄、绿、兰、紫各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数码、字母者不能录取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4、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察。专科专业:海洋船舶驾驶及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

5、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4.8者,不能录取的专业:轮机工程、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科专业: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等。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录取的专业:学前教育、航海技术、飞行技术等。专科专业:面点工艺、西餐工艺、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7、公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身体条件

男性考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70米,体重不低于50公斤;女性考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60米,体重不低于45公斤;身体匀称;

左右眼单眼裸视力,理科类专业应在4.9(0.8)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4.8(0.6)以上。无色盲、色弱;

两耳无重听;

无口吃;

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各种疤麻等),嗅觉不迟钝、无鸡胸、无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八字步、罗圈腿,无重度平跖足(平脚板),无纹身、少白头、驼背,无各种残疾,直系血亲无精神病史。

无传染病,肝功化验指标必须在正常范围内,无甲肝、乙肝、澳抗阳性。

三、患有下列疾病不宜就读的专业

1、主要脏器:肺、肝、肾、脾、胃肠等动过较大手术,功能恢复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已治愈一年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能源动力类、公安学类、体育学类、海洋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水产类、测绘类、海洋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武器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科学类、环境生态类、旅游管理类、草业科学类各专业,及土木工程、消防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学、法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不宜就读烹饪工艺、西餐工艺、面点工艺、烹饪与营养、表演、舞蹈学、雕塑、考古学、地质学、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铁道与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公路与桥梁工程、铁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

2、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3、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4、屈光不正(近视眼或远视眼,下同)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5、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类、武器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医学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6、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各专业及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

7、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另一耳全聋的,不宜就读法学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新闻学、侦察学、学前教育、音乐学、录音艺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医学各专业。

8、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不宜就读教育学类、公安学类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法学、新闻学、音乐表演、表演各专业。

9、斜视、嗅觉迟钝、口吃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

此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

四、其他

1、未列入专业目录或经教育部批准有权自定新的学科专业,学校招生时可根据专业性质、特点,提出学习本专业对身体素质、生理条件的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刊登,做好咨询解释工作。

公安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按公政治[2000]137号文件执行。

能源动力范文篇10

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燃料汽车而言的,通常新能源汽车又被称为代用燃料汽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能源在逐渐的减少,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就我国的石油资源为例,石油资源并不丰富,据调查,在整个石油资源总消耗中,交通能源消耗占有巨大的比例,石油资源即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能源问题。在石油资源使用的过程中,交通能源消耗将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并使全球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于这样严峻的能源形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车技术势在必行,从而使我国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转型。

1.1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评价

经过对现有能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其中能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替代能源主要有:气体燃料、生物质基液燃料氢、电能、核能等。人们常说的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指不是单纯利用一种能量转换器提供驱动汽车,这样的汽车被称为混合型电动汽车。在通常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联式动力汽车。混合式动力汽车的出现与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有直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混合电动汽车又分为两种,即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但两种的关键技术都是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的优势:其同样可以到加油站加油,没有改变汽车的使用习惯;政府和企业推广这种产品也无须投资新建充电装置或加气站;其燃油的经济性能较高,并且其拥有优越的行驶性,在起步和加速时,可以在电动马达的辅助,这样将会大大降低油耗,最终实现"零"排放;另外,其采用电动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械噪音。混合动力汽车的劣势:其在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相关产品的定价较高,电动机和内燃机两套动力系统的造价远比一套动力系统的成本高;如果长时间高速或匀速行驶不省油。

1.2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评价

纯电动汽车主要将车载电源作为主要的动力,在纯电动汽车中,没有燃机发动装置。纯电动汽车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没污染、噪音小、效能高,一旦纯电动汽车发生故障时,其维修较为方便简单。

1.3其他类型汽车的技术评价

天然气汽车主要是将天然气作为燃料,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就大大促进了天然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氢发动机汽车主要是在现有的引擎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氢发动机汽车没有任何污染。其排放量较少,同时,对氢的要求较低,最主要的优点是内燃机技术比较成熟;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正在处于瓶颈期,其在技术专利、配套设施等发面需要逐渐的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专业部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深入的研究。

2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2.1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新能源汽车主要将较为规范的燃料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其对能源的要求较高,包括:高密度的能源能量、污染较小的能源,要注重能源制造及使用成本的经济性,尽最大努力使其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在这样条件下,才能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回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的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长远的经济利益。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较高的清洁性,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性能。在进行新能源技术研究中,不断的强调各个组件的使用性和使用寿命。

2.2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评价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而言,其拥有两种驱动方式,即燃油式和电力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项,即价格、排量、节油率、销量五部分,这五项技术指标体系能够对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性能及其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其中销量主要可以反映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状况,如果销量较好,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大,市场需求水平较高;如果销量较低,显然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较少,市场需求水平很低。节油率主要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与普通车型比较的基础之上,混合动力汽车所节约的燃油比率,节油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力驱动技术,具有较强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率较高。

3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

对于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的指标体系中,不允许出现明显的包含关系。新能源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具有严格要求,要从当前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其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当前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势,并符合时展的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注重总结评价对象的共性特征,要使所选取的指标符合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要重点考虑量化评价是否可行、及指标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汽车节能问题,而且还要注意新能源技术及产品的选择原则问题。针对目前各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有利于环保和安全,就各国实际能源情况及环保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技术是重要的发展战略。其具有标准的产业化基础,对节约能源具有显著的效果,新能源汽车技术具有可行性,在全球中市场广阔。

4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并确定当前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机遇期,最终实施研发、产业化、品牌等方面的发展战略。

4.1实施新能源汽车研发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研发模式。在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的基础之上,专注于主要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工作,政府大力提倡自主研发,适当增加研发的资金投入,并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的实现引进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培育专业的新能源研发人员,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

4.2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增加新能源市场需求,不断的加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配套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发展配套产业。

4.3实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策略

注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不断延伸,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品牌。可以通过跨国汽车企业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样也可以利于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宣传推广,进而形成人们比较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