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培训考核十篇

时间:2024-04-08 17:11:49

急救培训考核

急救培训考核篇1

1.1对象

50名在职护士长,均为女性,护龄6~33年。学历:中专39人,大专5人,本科5人,研究生1人;任职时间:5年以下25人,5年(含5年)以上25人;科室:急救科室(ICU、CCU、NCU、急诊)10人,非急救科室40人。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培训模式,导师分段播放多媒体课件,穿插讲授有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方法,学员一边观看视频一边使用模拟人练习。培训时间4.5h,包括视频教学100min,成人、婴儿模拟人练习各55min,理论、技能考核各30min;课程内容包括成人BLS急救和婴儿BLS急救;采取全员脱产形式组织实施。

1.2.2考核方法考核分理论与技能两部分,考核标准、考核内容依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复苏指南。技能考核模拟医院各科室场景,将考试人员作为第一目击者,要求其完成从检查患者反应到做完2个周期的按压、通气单人心肺复苏及双人心肺复苏操作为止,各项操作完全正确为通过。理论考核采取闭卷考核形式,合格成绩为84分,76~83分可以参加补考,75分以下需重新学习。只有理论和技能考核均合格才可以获得结业证书。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受训人员中,一次性通过考核的40人,补考6人,重新学习4人。低学历者与高学历者相比,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任职时间大于5年(含)与小于5年的相比考核成绩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科室与非急救科室相比考核成绩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学历对考核成绩的影响

对大专(含)以上及以下学历参训护士长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进行统计学,发现学历不是影响考核成绩的因素。分析原因:一是AHA-BLS课程所讲授的是心血管急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是医护人员工作中经常提及、应用的技能,对该技能的掌握和使用,不会因学历的高低而产生明显的差别;二是AHA-BLS培训课程具有较强的普及性,不受学历层次限制,面向广大基层医护人员推广。

3.2任职时间对考核成绩的影响

任职时间大于5年(含5年)的与小于5年的相比,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均偏低。分析原因:一是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直接参与临床抢救减少。首先护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科室管理,占用了护士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了护士长单独值班与参与危重患者急救的机会。其次,在危重患者急救过程中,年资老的护士长多扮演组织协调角色,直接动手参与抢救的逐渐减少。二是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掌握的急救知识陈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心血管急救由最初的“ABC”模式发展到现在的“CAB”模式,理论和技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在其学历教育期间所学急救知识大多已经过时或者淘汰,亟待更新。三是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参加急救技能培训少。在医院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大部分高职称、年资长的护士长未被列为培训对象,致使该群体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难以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强化,同时亦无法紧跟急救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

3.3工作科室对考核成绩的影响

急救科室护士长与非急救科室护士长理论、技能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显著。分析原因:一是急救科室急救技能使用频率高。急救科室频繁接触危、急、重症患者,心血管意外患者的抢救概率明显高于非急救科室,对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强。二是急救科室急救知识更新快。对于急救科室医护人员来说,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是基本功、必修课,必须积极主动跟踪急救知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急救技术。

3.4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参训人员对导师的授课情况、培训方式以及课程内容的满意度较高,达到94%~100%,该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得到普遍认可。相比较,培训设备、培训时间的满意度则低于90%,主要原因集中在模拟人设施简单和培训时间短两个方面。

4对策与措施

4.1区分培训对象

研究结果显示,任职时间和所在科室对培训结果影响较大,学历因素对培训结果影响较小。据此对参训人员进行分组施训,收效更佳。考虑到急救科室人员工作中应用急救技术频繁,不同年资护士长在急救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方面水平相当;而非急救科室任职时间大于5年(含5年)的与任职时间少于5年的相比,在急救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差异较大。可作以下分组:一是将急救科室人员分为一组,重点强化急救知识和技术培训;二是将非急救科室任职5年以上的分为一组,重点加强模拟人实操练习;三是将非急救科室任职5年以下的分为一组,重点加强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判断力和应变力培训。

4.2改进培训方法

根据参训人员的特点,对培训方法进行适宜的改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对于低学历、急救知识老旧的人员,可以比规定时间提前向其发放教材,让其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和熟悉课程内容。

(2)对于参加急救培训少、任职时间长的人员,应与低资历人员实施同一标准培训。注重规范示教、延长模拟人练习时间,让学员反复跟随视频进行同步练习。采用“操作为主、同步提问”的训练方法,激发学习主动性。

(3)对于任职时间短、缺乏临床经验的人员,设置不同心血管意外模拟场景,从多个角度培训其对心血管意外突发事件的判断力和应对力。有研究指出,场景模拟培训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考核是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有力保障[5]。

4.3调整培训周期

培训质量和培训频率是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要提高医护人员CPR技术的熟练程度就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与复训,其中复训以6~12个月为最佳[6]。培训周期,应根据参训学员所在科室、任职时间长短作适当调整。对任职时间长、非急救专科的学员,不但要加大培训力度、延长培训时间,而且要缩短培训周期,以6个月为宜;对任职时间短、急救科室学员则可以适当减小培训力度,并适当延长培训周期,以12个月为宜。

4.4完善设备条件

急救培训考核篇2

[关键词]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101-02

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及流动等使各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而临床一线的低年资护士在独立面对紧急情况时显得忙乱无序,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迅速正确地判断和处理,有资料显示如何独立面对工作中的紧急情况,已成为低年资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1],低年资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亟待提高。因此,我院护理部把提高低年资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作为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于2006年6月~2009年6月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了系统化的应急能力培训,提高了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工作5年以下的护理人员100名,年龄(22.5±3.5)岁。工作年限6个月~5年,平均(2.5±1.4)年。学历中专63名,大专33名,本科4名;均为护士职称。

1.2培训方法

1.2.1实施分层次培训实行护理部―护理应急技能指导组―科室应急培训小组3级培训模式。护理应急技能指导组由3名护理部成员分管,承担具体培训带教工作,负责培训计划和培训评价标准的制订;科室应急培训小组由科室护师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2~3名组成,护士长任组长,小组成员要协助护士长参与护士的培训和指导。

1.2.2培训形式①集中理论培训:每半年1次,时间安排在下午,同样内容培训2次,确保人人有机会参加。②场景模拟培训:结合临床实际设置意外及突发事件模拟救护现场,进行急救护理流程及抢救技能的重复性练习。每半年1次。③强化培训:培训内容列为新上岗护士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科室应急培训小组强化培训技能,达到人人过关。

1.2.3培训内容①护理急救知识与技能。重点培训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术。如:心肺复苏、心电监护、除颤仪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技术、全自动洗胃机的使用、创伤的急救技术、复合伤的抢救配合以及意外伤害等急救技能。②急救流程。包括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大批量创伤、集体食物中毒、大型公共突发事件等急救流程,科室布局及急救用物的定位,急救演练等[2]。③反应能力。重点培训病情观察能力(主动巡视、耐心倾听、观察要点掌握、观察方法正确、病情评估准确、发现问题及时请示报告及处理、记录及时准确)抢救的配合能力(急救物品准备齐全、操作规范迅速、急救药品剂量用法准确、急救过程中情绪稳定、沉着应对、抢救程序化、配合主动迅速、口头医嘱复核后执行)等。

1.2.4考核采取情景模拟考核,由护理部护理应急技能指导组负责考核。由抽签决定考核模拟场景,主要考核护士的应变能力、流程的掌握程度和急救配合能力等。护理部和科室分别进行考核,以全面掌握护士的培训效果。考核分值大于90分以上为合格,考核不达标者,由科室应急培训小组加强培训进行补考。考试成绩与个人效益工资挂钩,并作为科室护理质量的得分项目之一。

2结果

通过培训,低年资护士对应急流程的执行合格率较培训前提高了18.8%、急救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的考核合格率较培训前提高了25.9%,急救流程实施的平均时间较培训前缩短19.8%。

3讨论

低年资护士由于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不熟悉、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差、临床经验少等原因,易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抢救患者的程序紊乱、病情观察不到位、护理记录缺乏重点而不准确等情况[3],所以,应急技能的培训是提高低年资护士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统和多形式的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对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强化培训,低年资护士对应急流程的执行合格率明显提高。护理部将急救程序进行流程化和具体化,使护士容易掌握和记忆,可操作性强,减少面对突发事件时因紧张出现的忙乱,做到稳、准、快,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通过系统培训,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加强护士的系统化应急能力培训是促进护理人员成长的有力措施之一,系统化的应急培训可以满足组织发展和个人专业成长的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医院在发展需求上要有成熟的护理人力及有经验的护理人员[4];另一方面是护理人员需要个人能力的成长及护理能力的肯定[5]。培训后低年资护士对抢救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

培训后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明显提高,对急救流程的执行时间,包括护士接待患者、对患者的病情判断、通知医生、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执行抢救医嘱及配合抢救的时间明显缩短,反映了护士整体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在实际抢救中与医生的配合更加默契,配合及协调能力都有所提高,使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6]。

应急能力的培训与考核是提高低年资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将应对突发事件相关能力的考核纳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强化培训效果的关键,通过及时评价,了解低年资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存在问题,以不断规范流程和评价方法,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性,确保护理应急流程的高效可行。通过3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减少了护理纠纷,保障了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连荣.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规范[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

[2]林小玲,韩方,冯桂莹.全科护士急救技能的培训[J].华夏医学,2007,3(20):607-608.

[3]殷磊.专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77-779.

[4]陈桂芝.论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发展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9):124.

[5]李红,王小芳.建立临床和专业成长需要的系统化护理在职培训体系[J].中华护理教育,2007,4(3):65-66.

急救培训考核篇3

【关键词】 急救知识与技能;专业培训;监狱医务人员

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已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1]。为更好地服务于监狱服刑人员,满足临床急救技能的需要。省监狱管理局在2012年委托我中心对属下的监狱医院部分医务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加培训人员均为监狱医务人员,其中医生142人,护士24人,共计166人。年龄24~53岁,平均36岁;大学本科学历125人,专科41人。分三期培训,每期培训4 d,每次约54~56人。培训前、后的理论或操作考核只要有一项未参加者,不纳入研究对象。

1.2 培训内容 主要内容为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包括:成人高级生命支持术(双人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等)、急诊心电图的学习。

1.3 培训方法

1.3.1 积极做好培训准备工作。为保证培训质量,培训之前均经过集体备课,操作演示等过程。确定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制订培训流程和考核评分标准等[2]。授课老师均为主任医生,急救技能操作老师由取得美国心脏协会AHA导师资格证和具有丰富急救培训经验的急救医生担任。

1.3.2 授课方式 急救理论老师通过多媒体形式讲授。急救操作请主讲老师在旁进行口述分解,带教老师操作示范演示,最后再进行分组练习,为保证每名学员都能得到更多实际练习机会,每6人一组,每组配备1套模拟人,由1名带教老师指导。

1.3.3 培训前测试 每名学员培训前填写“急救培训前调查卷”,了解他们的急救理论水平及急救技能掌握状况,以便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调查卷满分为100分,75分以上为合格。

1.4 考核方法与标准 采用理论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总分为100分。操作技能为二人一组,考核内容为2010 cPRBLS和气管插管(各100分),操作成绩取二项技能的平均分。得分75~85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1 培训效果评估 参加培训前、后急救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的有166人。培训前监狱医务人员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成人气管插管术和急救理论考核均为不合格。经过四天培训,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气管插管术平均达到优秀水平,理论知识考核为合格(见表1)。经过对学员所填的“培训后调查问卷”统计表明,培训满意度为98%,学员认为培训组织严密、教学管理到位、教学方法得当、教学内容实用,但其中2%的学员认为教学内容应多元化,如安排到三甲医院急诊科参观见习。

3.1 监狱医院虽是基层医院但是有其特殊性,医务人员同样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公安干警又是医护人员,平时对外交流进修学习机会少。所以在基层医院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次培训调查显示,有学员在培训前已了解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但存在不正规的操作和一些模糊概念,这与他们医学知识和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受过标准化培训有关[3]。部分医生存在知识老化、缺乏长期临床经验、现场急救能力(包括急救知识和急救指挥能力)有待提高,而这些因素可直接影响现场急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因此,有必要对监狱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现场急救能力和急救技能的强化培训,把突如其来的急救变成熟练的操作流程[4]。

3.2 本次培训提示,对监狱医务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后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规范的操作训练,以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这同现场的急救质量有着直接关系,而现场操作时可能出现的措手不及、手忙脚乱,甚至遗忘操作程序等,也必须通过充分的前期训练来克服[5]。有资料显示,对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受训后6~9个月内对其进行复试,结果只有14%的受训者能够实施标准正确的心肺复苏。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复训系统或计划[6],帮助已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急救技能,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从而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3.3 本次培训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法,这样既可提高培训效率,又能保证培训效果。在培训中,充分利用120急救中心人才、技术、设备、教具及车辆的优势,本着科学、规范的原则指导培训工作。

总之通过对监狱医务人员的急救培训,既提高了急救水平,也推动了基层医院急诊急救的发展[7],稳定急诊医学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8],通过加强急救培训是提高监狱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有效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玉俊,王秀玲.青岛市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化培训效果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10,30(7):662664.

[2] 张振新,林长春,徐科,等.无锡市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10):893894.

[3] 张雁,温新华.对特殊岗位职工开展以心肺复苏技术为主的急救普及培训的探讨.中国全科医学,2006,9(22):18811882.

[4] 王运平,陈晓光,王国良,等.院内护士急救培训效果与意义的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3):290291.

[5] 张涛,陈昌贵,施小燕,等.对全科医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的效果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88189.

[6]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护理杂志,2009,26(7B).

急救培训考核篇4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急救培训考核篇5

【关键词】应急能力;培训;外科护士

在外科治疗中,除了医生的治疗能力以外,护士的护理能力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急救工作中,外科护士必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才能确保急救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危急病人的急救成功率。护士的应急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能够积极观察病人的病情以及病情状况,并应用自身的护理知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合理的配合抢救。在抢救过程中,护士的应急能力和医生的急救能力一样,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国许多医院都存在着护士应急能力低下的现象。因此,当务之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外科护士应急能力的重要性

在实践工作中,病人心脏骤停发生时,如能早期准确判断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国外有文献报道,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若能在心脏骤停的4min 内进行 BLS (basic life Support),8min 内进行心脏除颤,则存活率可达 40%,越早抢救,复苏成功率越高。如果护士的应急能力强,抢救病人时,能沉着有效并迅速地执行医嘱,并简明扼要又清晰地对家属做好解释,相对可以减少医疗纠纷。对于危重症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配合医生解决问题,才能挽回病人的生命。

2外科护士应急能力培训方法

2.1讲授相关急救知识

为了培训外科护士的应急能力,首先应当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专家开展急救知识讲座,讲解的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急救器材,如何准备急救药品以及常用药品的用法和用量,讲解的过程中,应当突出急救工作的重点,并且采用通俗的语言将这些内容讲授给外科护士,讲解的内容也应当简明扼要。此外,还应当培训外科护士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医院内的资深人士应当根据自身的经验向护士们传授如何面对突发事件以及如何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护士的沟通技巧,并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提高其心理素质。

2.2分项培训急救技能

对于一些实用性强,并且经常会在急救中需要的急救技能,比如吸痰法、心肺复苏等,应当针对每一项技能,安排一段时间专门培训这一项技能。培训的方式可以是采用现学现用的方法,现场由护理专家对这些技能进行示范讲授,学员在看到专家的演示后,根据专家的使用方法,现场练习各种培训技能。同时,在培训完某一项技能后,还要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采用严格的考核方式,对学员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核,才能继续学习下一项技能。

2.3综合模拟演练

在外科护士学习完急救相关知识,并且通过所有急救技能的考核后,这时学员已经有了关于急救的基本知识,这时可以采用综合模拟演练的方式培训学员们的急救技能。在这种模拟演练中,现场将会模拟真实的抢救现场,并且营造出真实抢救中的紧张气氛,在这种培训演练中,不仅能够锻炼学员们的急救技能,还能训练学员们的心理素质。具体的演练方式是教授提前出好演练题目,学员们随机抽取这些题目,抽到题目后,独立完成演练过程。

2.4回顾和分析真实病例

在经过了前面三个阶段的急救技能培训后,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应急能力,但是这些能力都是基础理论,没有实战经验。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回顾以往的真实病例,根据病人的情况,分析和判断病人的状况,让学员们评价急救的优劣,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外科护士应急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外科护士应急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3.1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导致我国当前护理学生的教育模式不够完善,对于急救内容的教授相对较少,在学校里无法对护士进行系统地培训,导致外科护士的应急能力低下。

3.2培训内容与临床脱节,在当前的护士培训中,培训内容与临产实践脱离,在培训中,过分注重理论培训,而忽略了操作技能的培训,导致护士无法得到应急技能的培训。

3.3护士的心理承受力差,许多护士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不能冷静应对,导致无法正确配合急救,导致急救效果差。

4提高外科护士应急能力的对策

4.1改变观念和意识

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觉悟,提高护理人员对应急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将应急能力考试纳入年总考核,使护理人员能够自觉地进行应急能力的学习。

4.2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

实行流程化、阶段化培训,每阶段培训后由护理部统一组织考试,考试通过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四步综合应急能力培训法。

4.3建立合理的应急考核体系

测评体系的建立和培训考核机制的健全为应急能力培训提供了考核标准和具体依据,同时使护士的应急能力培训更具有可操作性。

5结论

总而言之,外科护士的应急能力是护士应当具备的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医院的领导必须重视外科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建立合理完善的培训机制,从而提高外科护士的应急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钟丽,游雪梅. 浅谈外科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S2)

[2] 王薇,刘梅玲. 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涉及的法律问题[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21)

[3] 曹英,杨小雨. 外科护士职业耗竭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J]. 护理研究. 2009(26)

急救培训考核篇6

关键词:院内急救复苏技能;模拟训练;心肺复苏;构建

研究发现,经过系统专业的急救复苏技能培训的医护人员还不到所有人员的一半,其中绝大部分人员有主动学习急救复苏技能的意愿,而过去旧有的医学教育往往是以灌输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对急救技能的培训,这样通常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相分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完善相关制度

1、建立目标

医院的相关部门应该严格制定培训计划,尤其加大对培训目标的重视,一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促进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升;2)加强对医疗安全的保证;3)将医患纠纷减少到最少;4)配合并且协助人事管理。

2、完善制度

在目标的引导下,培训应该及时制度化,就培训主体而言,应该选择常年奋战在最前线的主治医生、住院医生、护理人员等;就培训时间而言,应该保持每年最少两次,每次培训7天左右的频率;就成绩考核而言,应该将上岗资格认定的内容包含培训成绩这一项,并将此作为个人年终考核、评定职称、人事关系调动等的部分依据。这些措施不仅可以规范培训考核的严肃性,而且还能监督并保证相关人员对急救复苏技能的掌握。

二、建立合理原则

1、建立原则的依据

急救复苏技能培训必须按照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即必须先明确从理论知识积累到临床实践各细节的目标,其次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培训中心的培训条件来设计具体的架构。由于培训考核的本质是在于促进相关医护人员的急救复苏技能,因此其考核的原则是增强培训效率及效果。另外,根据医护人员临床工作的特征,必须首先要保证不能影响其正常工作,其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和考核,一般包括开放式与集中式相结合、计算机考试与模拟操作相结合等方式。

2、合理设计培训课程

总体而言,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模块:1)依靠理论授课来积累急救复苏技能的基本常识;2)依靠单项技能练习来增强急救技能;3)依靠虚拟训练系统和模拟人病例的培训开展综合急救演练。在这三大模块的具体实施中,应该根据医护人员的自身特征、工作特征、工作需求、医院水平等不同情况开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对于培训对象的不同工作需求,在授课内容、模拟培训项目等方面应该及时调整,并在充分考虑培训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灵活掌握开展方法。

对于住院医生而言,其培训课程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方面:由于其经常在最前线直接接触患者,可以最为直观迅速地判断出或者的病情,并及时作出相关处理,因此对于这一类人员的培训应该以诊断病情、单项急救技能操作、简单病例模拟演练等为重点,加大对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在授课方式上,理论课一般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持续4课时;在授课内容上,应该强调技能操作中的新知识和新进展掌握,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住院总医生而言,其培训课程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方面:作为促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人员,住院总医生对于加快每一位医师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相应的,对其急救复苏技能的要求就必须比最前线的医生更严格。由于急救复苏技能有其自身的通科性质,所以为了患者的最根本利益,并且通过医生的综合素质,所有的住院总医生应该全面掌握急救复苏技能。在培训主体方面,所有的住院总医师为此次培训的对象,在培训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SimMam模拟人、复苏安妮模拟人、单项急救支能,这些内容一般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为小组考核与个人必考相结合进行;二是我院Microsin软件系统与各种学习资源,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进行,考核方式为个人必考。

三、模拟训练体系的选择与预期后果

1、心肺复苏模拟练习

通常急救复苏技能训练会采用配备电子显示器和电脑报告仪的全身心肺复苏-D复苏安妮,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考核的客观性和规范性,以有效保障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促进模拟训练效率的提高。

2、Microsin自学系统

我院与某公司和协会联合出品的Microsin自学系统是通过一定的学习目标来培训相关人员的急救医学知识,在此系统内可以提供最接近临床实际的诊治环境、功能模块、众多病例、检查治疗方法、药物等选择,可以很好的满足不同水平的知识需求。这一系统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每个模拟病例演练完后,有一份评估报告会自动生成,该报告不仅会评价相关人员的知识掌握水平和评估分数,而且还会给出欠缺之处、提出建议等,这样除了会增强客观性外,还会督促相关人员的自我学习,增强自律性。

3、模拟人病例练习

复苏安妮模拟人通常应用于简单的病例练习,一般会选用临床常见的病例来考核,其除了会发声、有独立自主的呼吸外,还具有真实的呼吸声音、心音、动脉脉搏等,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遥控器远程控制模拟人的生理反应,增强了演练的逼真性。SimMan模拟人是为模拟病例情境教学时麻醉而设计的,其比复苏安妮模拟人有更多的生命参数可编辑,而且能够模拟正常的生命体征和各种异常生命体征,甚至是较为复杂的临床案例。这些模拟人训练不仅可以促进相关人员综合急救技能的提高,发散其思维,而且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规范其职业行为。

四、结语

由于模拟培训也有一系列局限性,所以在临床技能教育中,只能将其作为一个环节进行,医护人员更多的是在临床工作的一线积极主动的汲取各种实践经验,以充实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急救复苏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石少梅.浅谈正确指导和组织进行急救复苏时临床麻醉中的重大技术问题[J].中国医学创新,2012(27).

急救培训考核篇7

1.1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要将社会需求理念与其有效融合

信息系统建设不同于其他的硬件建设,信息系统建设有着灵活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等诸多特点,因此将社会需求与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有效融合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社会需求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前期的调研活动得出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能够切实可行,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系统与社会需求的完美融合。信息系统因为也有着可定期升级和更新的科技优势,因此对于社会需求由于软硬件问题暂时融合不了的个案,急救中心不应忽视或搁置,应及时对软硬件问题进行解决,对于软硬件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应作出实施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对软硬件问题进行解决,然后将社会需求真正的融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1.2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后,应做好社会意见的反馈搜集工作

由于急救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急救中心的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信息系统建设完工后,有必要对建设情况进行公示,公示可以从电视、报纸、招贴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号召社会大众对此发表宝贵意见,公示期一般为一周左右,从而真实的得到社会上的意见反馈。每日应由专人对社会的意见反馈进行整理,并且提交上级进行分析,若发现意见反馈中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不需要立即整改的,可详细记录,在下次进行信息系统更新时加入;一旦发现信息系统中存在重大疏漏,应首先对问题发现人进行奖励,并且及时与信息系统的施工部门进行联系,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解决。对于公示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应进行二次公示,能够起到安定社会情绪的重要作用。

2确保急救中心管理系统的正确使用

要做好操作人员的日常培训与考核。急救中心管理系统具有着技术层面较高的特点,而作为急救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对操作人员进行内部的培训与考核,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更新变化能够及时掌握并学以致用。

2.1培训应采用全员培训的形式

急救中心应聘请专业的技术讲师向操作人员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全员短期培训,在培训中可结合实例向操作人员进行具体讲解,对于操作人员提出的问题耐心进行解答;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对培训的整个过程进行组织,合理安排讲师和操作人员的课程及休息时间,并制定培训期间的各项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学员,应进行处理。

2.2考核

培训结束后,应对操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以本次培训的实际内容为主,以通用知识为辅。为保证单位各操作人员对考核的重视,当期的考核成绩应列入员工绩效,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对于考核成绩特别差,无法胜任本岗位工作的操作人员进行调离或劝退。

2.3培训与考核工作的意义

培训与考核工作是急救中心管理系统操作人员管理的关键内容,只有做好操作人员的内部培训与考核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急救中心的管理系统在不出现人为地疏漏,从而切实的保证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

3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做好急救中心管理系统的维护,对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可持续的、正常的、有效的持续运营至关重要,只有将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好,才能将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切实落实,急救中心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做好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首先要做好硬件设备的定期检测工作。急救中心的信息系统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急救中心的信息系统容错率较低,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于信息系统中的硬件,要进行定期检测,保证硬件系统的运行正常。在进行定期检测时,最好能够联系信息系统的施工方进行定期检测,在施工前的合同中,应明文规定施工方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终身维护和定期检测工作;若因具体情况施工方无法承诺终身服务时,也可酌情采用有偿支付的方式;若确实因为具体情况无法联系施工方进行定期检测时,如施工单位已倒闭等情况时,必须寻找行业内信誉度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部门进行定期检测活动,对于定期检测负责单位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资质文件复印件,应仔细存档备查。

4结语

急救培训考核篇8

关键词:情景教学;现场急救;技能培训

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多样化等因素使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加上预料不到的自然灾害,要求全民有必要参与急救体系的建设。普及急救知识、开展现场救护是减轻意外伤害、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手段。如何使基层特殊人群尽快掌握急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我国院前急救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基层特殊人群急救知识的需求分析和对国内外有关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研究,提出了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公众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保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将武警荆门市支队教导大队武警战士、湖北省司法局沙洋劳教所和沙洋县实验初中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武警战士78人、管教干警32人和教师43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为在岗人员;②躯体健康、意识清楚,能够独立完成问卷填写;③告知后同意配合本研究;④参加培训的对象必须全程参加本研究的各项培训与考核。

1.2方法

1.2.1培训方案 在KAP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包括培训师资、培训内容与培训模式等。培训对象按单位进行分组,即武警荆门市支队教导大队武警战士78人(甲组)、湖北省司法局沙洋劳教所管教干警32人(乙组)和沙洋县实验初中教师43人(丙组)。

1.2.2培训模式 根据KAP调查结果结合国内文献资料,我们选择了"专家讲授+操作示范+操作训练+考核"(丙组)、"多媒体播放+专家讲授+示范+操作训练+考核"(甲组)和"多媒体播放+专家讲授+示范+操作训练+情景互动(演练)+考核"(乙组)3种模式,各组培训模式的确定以抽签的方式进行。

1.2.3情景演练教案 结合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模拟教案。情景教学除心肺复苏用安妮模型外,其他均由学员担任。先由学员演练,再由老师进行点评。

1.2.4测评工具 分为两部分。①理论测评,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卷面分为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判断题和多选题各10题,每题3分共30分,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100分。记录其实际考试成绩。②技能操作考核。测评工具由课题组根据国内文献结合本课题实际自行设计。技能操作考核共五项,其中徒手心肺复苏为必考项目,创伤四项中随机抽取其中的一项进行考核。两项的权重按50%进行分配,每项的考核结果记为合格或不合格。由考评者根据测评工具进行评分,以3人考评的平均分达60分(含60分)以上为合格;两项中任一项不合格者,其综合考核判为不合格。

1.3统计学方法 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编码,进行校对核实后输入Excel软件,经SPSSl7.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不同时期的理论测试结果 各组的理论考试结果见表1。

2.2不同时期的操作考核结果 各组的操作考核结果见表2。

3 讨论

国内研究显示,公众的急救培训效果受到地域差异、群体差异,受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1,2]。因此,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培训应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选择适宜的培训模式。国外研究认为利于普及的模式有传媒与网络培训模式、滚雪球式(peer training)培训模式[3]等,而重复培训模式、简化培训模式、带有计算机辅助语音反馈系统模拟人自助CPR培训模式被认为是有利于CPR知识与技能长期保持的培训模式。这些模式也各有其缺陷,如传媒培训的质量、重复培训人力物力的消耗、自助模式的高要求等,目前尚难以在我国农村地区采用。而国内采用老师传统教学加操作示范与训练的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研究前期调查的结果与此相一致。因此,我们以此为基础设计了3种培训模式。

情景教学是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模拟情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习特定专业场景中所需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4-5]。这种方法在国外公众院前急救中培训和我国医疗行业对医学专业人员的急救培训中已普遍的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我国公众的培训中还鲜有报道。本研究显示,情景教学对培训即刻和培训后3个月的理论测试成绩存在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人员在各个时间点的各项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

参考文献:

[1]张艳,张振香,路丽娜. 中国内地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状况进展[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557-559.

[2]彭迎春,梁万年,王亚东,等. 北京市特殊人群的急救知识及能力要求的定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79-480.

[3]张雁,温新华,林长敏.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20:1668-1669.

[4]顾汉杰,黄璐.基于角色扮演的安全急救知识教育游戏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59-62.

[5]李艳,李银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162-163.

急救培训考核篇9

[关键词]心脏专科医院;护士抢救能力;培训;管理

我院是一所心脏病专科医院,心脏病患者病情重,变化快,一旦发病往往会危及生命。准确、快速而有效地给患者实施急救技术,是提高救治率,减少死亡的关键环节[1],这就需要护士具备较高的抢救能力。在紧急情况下护士能否快速、准确的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取决于平时良好地训练和积累[2,3]。我院自1999年建院开始就有计划的对全院护士进行抢救能力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抢救能力的培训抢救能力是心脏科护士必备的素质。

抢救操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动手工作,抢救的时效性使成功与失败取决于瞬间[4]。因此抢救能力的培训首先要重视基本功的培训,同时要进行抢救配合训练。

1.1重视基本功的培训急救仪器的使用,抢救车内药品、物品的熟练掌握,徒手CPR熟练应用是抢救能力的基本功,是抢救成功的必备条件。基本功的培训贯穿于新护士的岗前培训、老护士的在职培训之中。

1.1.1岗前培训是基础每位新上岗护士都要进行除颤仪、监护仪等仪器的培训考核;吸痰、徒手CPR等操作的培训考核,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以上项目同时也是转正考核的指标。

1.1.2在职培训是重点对在职护士而言抢救基本功是常抓不懈的培训项目,主要采取随机考核的方式。通过随机考核促进护士的主动复习,加强记忆。除颤仪、监护仪等急救仪器要求人人过关,以便在抢救中能熟练使用;抢救车内的药品要求达到“盲取”的地步,以便在抢救中能迅速快捷的应用。在护士长夜查房、区域内护士长的巡楼检查、护理品质管理委员会的检查中均将抢救基本功的考核作为重点项目,与科室护理管理及护士绩效考核、晋升挂钩。

1.2制定抢救预案,定期组织抢救配合训练

1.2.1制定科学合理的抢救预案抢救预案对护士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讲究分工与协作;预案中加强了对细节的关注,例如:抢救时如何呼叫二线医生、护士长参与;如何打电话通知麻醉科插管。从细节入手指导护士怎样正确地进行,可以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预案虽是纸上谈兵,但却意义重大。

1.2.2重视抢救配合训练好的预案有很强的指导性,但在应用时必须非常熟悉并配合默契才能充分体现意义及价值所在[4]。基本功的训练只是针对了单项操作,忽视了操作中人与人的合作,因此强调进行抢救配合训练。通过急救场景的设计,组织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进行模拟抢救配合训练。注重抢救操作的衔接和人员之间的定位配合;培养护士在遇到复杂多变的抢救情况时,依然能思路清晰、沉着应对;同时加强团队协作,提高抢救成功率。每年利用淡季时进行合楼培训,以巩固并提高不同年资人员的抢救配合能力。同时每年一次全院大规模的达标考核,以检验护士抢救配合能力,不足之处加强训练。

2心脏专科理论

培训作为心脏专科医院护士,必须掌握心脏病的相关知识。心脏病突发事件多与心律失常有关,在监护中识别异常心电图,可以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挽救生命。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加强了对心电图知识的培训。以理论知识培训为基础,同时到心电图室轮训,进行实践培训。

3抢救意识的培养

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第一时间发现和到达现场的往往是护士。护士准确的判断、及时地处理会为抢救赢得时间,也是衡量护士是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娴熟的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2]。抢救意识是抢救成功的根本保证。

3.1加强教育,培养责任心要求护士每小时巡视病房,要注重患者主诉,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严密监测病情。

3.2迅速实施救治措施抢救中在医生到来之前护士视病情主动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备好抢救药品,为医嘱的实施和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3.3建立抢救总结制度每次抢救后,参加抢救的护士书写抢救心得,由护士长组织护士进行安全医疗讨论,及时总结抢救中的优缺点。典型案例由护理中心或培训中心组织全院护士进行讨论,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体会

心脏病患者以病情危重、变化快、突发事件多为特点,要提高抢救质量,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护士队伍。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黄金时间是4min,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众多复杂的抢救措施,仅靠医生是不够的,必须有护士的参与,而有较高抢救能力的护士则更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因此心脏专科医院应重视护士抢救能力的培训,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是必需的。针对心脏病的特点,进行规范化的培训与管理,护士的抢救能力得到了提高。我院心脏病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保持在84%以上,这与笔者重视心脏专科护士的抢救能力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付淑余,万焕云.急救护理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

2赵莹.心血管内科护士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初探.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6(4):63-64.

3张宏.临床护士急救技能规范化管理与培训.社区医学杂志,2005,3(1):63-64.

急救培训考核篇10

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几年,全国各地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校园踩踏、暴力、交通事故、火灾等屡见报道。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安全问题处理能力已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国国民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急救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统计数据显示,面对突发性灾害,中国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5%,与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30%)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救互救本领十分必要[1]。

2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3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主要阐述各种安全事故的种类、原因、危害程度、防范措施及重要性,着眼于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安全事故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使学生从容应对各种安全事件,采取及时、科学的自救、互救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我校开展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我校利用自身卫生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对全校学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其应急救护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分学期、分学年向学生进行在校期间专项安全教育,增强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应急救护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制订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4.1培养思路

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检索课题相关内容,建立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次遵循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干预实验,在干预因素实施前后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再次在充分考虑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三大因素及统计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进行应用研究。

4.2实施方案

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根据我校学制三年(每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实习一年)的实际情况,按每届学生在校两年,分年级、分学期、分阶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意见》(红总字[2010]101号),依托我校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实行全员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在新生未进行我校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前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进行第一次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应急救护知识和能力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火灾、地震、溺水、踩踏、触电、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防范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二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再次加强对学生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火灾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在学生入校的第三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地震、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的能力。安全教育后,给学生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进行第二次安全知识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四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与考核。以华夏急救联盟发行的《急救手册》教材为蓝本,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应急救护》校本教材。由教务处制订《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将学生的应急救护课程安排到正常教学课表中,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并选派我校通过国家、省红十字会培训和考核的优秀教师作为应急救护培训教师。学生经过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后,按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化考核。低于90分的学生重新考核,直至达到考核标准。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护能力比赛,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组织专项安全事故疏散逃生演练,疏散后,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不同“伤者”进行应急救护演练。最后,发放《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应急救护能力调查,分析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后,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相较于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

5结语

本研究是一项应用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提升我校医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本研究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校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对创建安全有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也是当今局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