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6:08:22

大学教师论文

大学教师论文篇1

(一)审视大学教学:学生、教师、学校之三维视角

1.大学教学:学生心智成长的“孵化器”。大学不仅以探索高深学问为目标,更追求以高深学问“训练”与“装备”人为永恒宗旨,它是青年学子心智成长的场所。而大学教学则是实现此宗旨的基本途径。处于18—23岁的青年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深奥的专业知识,而且课内外有机会与众多学者讨论、交流,在教师们的引导与带领下认识自身、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学识、智力、理解力等各种素质得到了极大的训练与拓展,这就是真正的心智培养。正如怀特海(WhiteheadAN)所说:“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2]

2.大学教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职能。高深知识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基本要素。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对应着知识的生产(发现与创造)、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应用过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与社会服务可视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三大职能。作为三大职能之一,教学是大学教师最为传统的职能,这一历史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大学就是教师传授高级学术知识的场所。同时,大学教学亦有助于教师其他职能的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学教师准备教学的过程就是其对教学内容(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思考、钻研的过程。此外,在大学里,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方面常常走在教师的前面,师生互动的一个积极结果就是教师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新东西,这对教师而言,不啻为一种科研资源。由此而言,大学教学是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职能。

3.大学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对其教育质量的期待。随着现代大学职能、类型与层次的拓展,大学教育质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再到直接为社会服务。同时,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日趋多样。然而,追根溯源,培养人才仍是大学最为基本的职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而大学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此,大学教学投入的多少、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大学教学质量的好坏能够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进而反映出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从这个意义来看,大学教学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简言之,大学教学之于学生、教师乃至学校均有重要意义。而从教学过程与影响因素考虑,大学教学水平与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当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革新是关键。

(二)大学教师教学观辨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呼声的日益高涨,有关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渐兴起。这当中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教师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的可能影响。1993年,澳大利亚的3位学者基恩•特里格维尔(TrigwellK)、迈克尔•普洛瑟(ProsserM)和菲利普•泰勒(TaylorF)对24名教授大学一年级物理与化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探索教师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意图之间的联系。他们发现了5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意在向学生传递知识;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意在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教师/学生互动的策略,意在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学生发展自身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学生改变自身的观念[3]。1997年,香港大学的学者基姆伯(KemberD)基于既往有关大学教师教学观研究的回溯与总结,认为既往的研究在术语称谓上虽有所差异,然而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合并成5种教学观: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教学作为结构知识的传递,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应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应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与心智的发展。进而,他又将这5类教学观作为子类别分别归于教师中心/内容导向、学生中心/学习导向两大类中,每个大类各含两小类,而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子类教学观作为两大类教学观之间的过渡。最后,他将这5类教学观具象为一个起点为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内容导向的大类教学观,终点为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导向的连续体之间的5点[4]。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也发现大学教师似乎兼有“理想”的教学观与“现实”的教学观。1992年,两位澳大利亚的学者莫威思(Sam-uelowicz)和贝恩(Bain)通过对来自于两所不同类型大学(开放式大学与传统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科学与社会科学)的13名大学教师访谈调查得出结论:至少对于某些大学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观是情境性的;大学教师可能兼有“理想”的与“现实”的教学观。这似乎意味着,教师教学目标的表达与“理想”的教学观相一致,而他们的教学实践包括教学评价,体现了“现实”的教学观[5]。

针对于此,2005年,4位英国学者通过对4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638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之后,认为大学教师“理想”的教学观与“现实”的教学观具有深层次的一致性,但也有差异:教师“现实”的教学观是“理想”教学观与学术以及社会情境的折中[6]。国内研究者于此也有相关的研究与阐述。喻平认为,教师的认识信念系统是一个涉及知识信念、认知信念、文化信念、学习信念以及对信念的自我调节等因素的复杂结构,它的形成受到个体的学习活动经验、科学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它会对自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会通过教学过程将自己的认识信念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间接影响[7]。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8]。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者陆根书与韦娜通过对本校2003级504名本科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他们感知教师教学观的基本情况调查,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可以用关心激励、学科知识、问题解决、多媒体、传授知识5个维度加以度量。对这5个维度进行的二阶因素分析表明,教师的教学观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类型,即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和促进学习的教学观[9]。2011年,厦门大学吴薇通过对中国与荷兰研究型大学教师们对自己教学经历的回顾以及他们对影响其教学观念的相关因素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外部环境以及个人背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外部影响因素涵盖班级环境、教学工作环境、高等教育体系政策环境以及国家社会文化环境等四大层次[10]。综上,大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师有关教学的基本信念与看法,它既是大学教师逐渐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过程的基本判断与价值追求,又受到自身所处学术与教学情境的塑造与影响,并指导着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大学教师教学观可细分为不同层面:教学理想层与教学情境感知层。大学教师的教学理想是其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知识乃至大学本质等问题的基本思考与判断,它不受具体教学情境的羁绊,它是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内核。而教学情境感知则更“具体”,更“现实”,它是大学教师对其所处学术与教学情境的感知,既基于教学理念,又受到教师所在机构的属性、大学教师的学术背景、学科特性乃至大学教师的个人背景特征等学术与教学情境等因素影响。因此,大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另外,从类型上来看,大学教师教学观可大致划分为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与学生中心(学习中心)两大类。

二、反求诸己: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必由之路

何谓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可视为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更新,其过程就是大学教师教学观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大学教师由教学新手到教学专家的成长过程。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教学理想是基本,因此,教学观的建构应当从直面深层次的教学理想开始。

(一)教中学

大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面临着“如何对待不参加讨论的学生,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积极思维,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教学……”等诸多新问题。当这些问题的处理与应对让教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会尝试学习新的观念与方式来解决处理,而学习的途径可以有阅读相关文献、同事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观摩体验等,这时,通过学习,他既有的教学观念就会开始发生转变。值得指出的是,同事之间不同教学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勇于实践

一旦教师学习了新的理念、教学策略与技能,就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积极地运用、熟悉、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大学教师应避免“教条化”,即应避免不辨情境,生搬硬套教科书或教师培训中所宣扬的教学原则与技巧。

(三)不断反思

大学教学是目标指向性活动,教学目标预设于教学行为、反馈之间的统一体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经常反思教学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例如,针对教育目标的教学行为,反馈意义何在;对于根据前一次教学反馈而得以安排的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又体现在哪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将会更好地理解与进行教学。反思不应局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学习与实践,还蕴涵着教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判断。进而言之,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来看,反思是一有效途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观与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观与其他教学观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反思自身精心选择的教学个案,将有效地促进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国外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他们比较了获得卓越教学奖的“专家”教师与“新手”大学教师之间在教学观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别之后,得出结论:相较于“新手”教师的单一教学观,“专家”们的教学观更为复杂与灵活[1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有:“专家”教师有强烈的意愿从其他人,尤其是学生那里获得关于他们教学与课程方面的反馈信息,而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系统的、正式的流程收集此类反馈信息,他们会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11]。

(四)投身教育科研

相较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更为复杂。事实上,许多大学教师并不认为自己仅仅是“教师”,他们更视自己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分子。因此,探究知识与学术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的使命,而这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价值与传统。毋庸置疑,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离不开教师对自身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大学教师不断探索研究。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还需要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教学也是一种学术,也需要不断探索。综上所述,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是大学教师自我学习、实践、研究与反思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与主动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诉求。因此,这是一个“反求诸己”的过程。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重要因素

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固然以教师“反求诸已”为必由之径,然而良好适宜的教学氛围,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乃是其所处的学术、教学情境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它的进一步分析,教师、学生、大学机构无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3个方面。文章拟就此讨论其中若干具体因素,并针对当前大学的教学实际提出初步建议。

(一)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2006年,南京大学龚放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大学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73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特别是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对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期望值很高,但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对教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也不满意,对教授教学的态度尤其不满,对已经开设的课程的满意度也较低。……大多数教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不少教师缺乏教学经验”[12]。这个结果令人深省,在某种程度上,它揭示了我国大学教学的现状。与之相应的是,目前,我国大学教师普遍缺乏职前、职中、职后的教育专业训练。过去的一些较好做法,如“助教进修班”、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等已不复存在。因此,如何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问题浮出了水面。而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上,大学可为教师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正式培训或类似教师发展工作坊。在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培训的具体形式如何,培训内容与环节应精心设计,培训重心应立足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革新,如此方能切实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对教师采取多元评价

教学、科研以及直接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大学教学是其基本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职能的侧重点以及对大学教学的目标追求本应有所不同,各安其位。然而目前,大学出现了漂移现象,科研导向愈演愈烈,大学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减少了投在教学改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对本科教学力量的投入相对而言是比较薄弱的”[10]。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影响着大学教师对于学术与教学情境的认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就在于实现对大学、大学教师评价多元化,平衡教学与科研。

(三)适度控制班级规模

大学教师论文篇2

(一)澳大利亚大学双轨制时期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变革

自1850年第一所大学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稳定。到1956年,全国共有9所大学。在随后的20年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到了1976年已经拥有19所大学。20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马丁委员会)的倡议下,创建了一批高等教育学院,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一批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这种传统综合性大学和新增高等教育学院并存的双轨制一直持续到1988年。因此,这段时期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史上被称为澳大利亚大学的双轨制时期。

1.改革背景与动因

在双轨制时期,在惠特拉姆工党政府的改革下,联邦政府承担了将近所有高等教育资金拨款的责任,从而对大学的控制也开始加强。1977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TertiaryEducationCommission),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的管理和控制,对大学的财政拨款也愈加仔细和慎重。1981年,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各大学分布在高级职称类别的人数过多,如高级讲师系列从1975年的23.9%增长到1980年的29.2%。大学管理层也意识到教师成本是大学最大的支出,教师晋升人数的增多和速度的加快都意味着更多人力资本的支出,当时教师的人工费用占到大学开支的80%。因此,政府和大学对教师职称的晋升和聘任进行了相关改革。

2.改革内容

首先,政府对教师的聘任和晋升政策开始进行干预。例如,大学教师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改革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在休假时间长度和条件方面更加严格。各大学在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方面做出的改革主要有两项内容:第一,在讲师和高级讲师系列增设晋升条件。各大学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行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结果与晋升评审过程相关联。第二,对各个职称类别(特别是高级讲师和副教授系列)设置定额政策。因此,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的特点是:60-70年代,教师人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增加;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大学控制的加强和拨款的日趋严格,教师职称晋升的竞争更加激烈,教师的流动性也减弱,很多教师认为高级讲师系列已经是职业生涯的最顶端。

(二)道金斯改革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变革

1988年,在时任就业、教育与培训部长约翰•道金斯的倡议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结束了20年的双轨制。澳大利亚综合性大学与高等教育学院合并,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这就是澳大利亚教育史上著名的道金斯改革。自1988年道金斯改革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在职称晋升政策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1.改革背景与动因

自澳大利亚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后,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计划,向国内学生和海外学生进行收费。同时,联邦政府从财政到教学全面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如在政府拨款模式方面实行竞争型拨款模式,鼓励大学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因此,各大学为获得更多竞争性拨款、吸引生源,开始关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并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商业化、企业化和管理主义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词汇。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大学企业化运行模式,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

2.改革内容

首先,随着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各大学的五级职称体系正式确立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高校合并,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十年前增长了64%,大学规模的日益扩张导致对教师的数量需求也在增长。在此情形下,各大学在各个职称类型的聘用形式方面,除了终身制教师外,开始聘用合同制教师,并模仿美国大学的聘任体系,即讲师和高级讲师在经过3到5年的合同试用期后,有机会转入终身体系。在教师晋升标准方面,与大部分西方国家相同,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绩与绩效。一般传统的权重是:教学和科研分别占40%,社会服务占20%。但在实践中,科研成果往往占更大的比重。教师们也纷纷抱怨,在职称晋升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成果的重视,过于关注科研的数量。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学市场化机制的运行和对科研商业化的强调,各大学更加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争取更多的企业资金。在职称晋升评审过程中,科研绩效的优势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随着澳大利亚大学企业化模式的运行,各大学也和企业一样,在劳资关系方面有着更大的自,实施企业协议(EnterpriseAgreements)的方式。企业协议通常由高等教育机构与教师工会代表协商后制定,由教职工投票表决,获得大多数人同意后方能生效。企业协议也必须遵循国家及州的相关劳动法案。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工会(NationalTertiaryEducationUnion,NTEU)在协议修订和捍卫教师权利与福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各大学的企业协议规定了教师聘任、职称晋升政策和教师工资待遇等条款。企业协议一般三年修订一次。各大学如有关于职称晋升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也会在新一轮的企业协议中进行修订。从以上改革内容来看,道金斯改革后的20世纪90年代是澳大利亚大学职称晋升政策变化较大的阶段。一方面,大学职称晋升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奠定了五级职称体系和职称晋升的权重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变化,大学开始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在新管理主义思潮和市场化的驱动下,“效率”和“责任”逐渐成为各大学的核心追求。大学在职称聘任和晋升政策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与教师和工会进行三方协商,进而通过企业协议来规定教师的聘任和晋升条件。另外,这一时期的大学为节省开支、降低工资成本,打破了教师终身制,开始聘任越来越多的合同制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和竞争性得到加强。

二、21世纪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改革

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师职称晋升政策也发生了重要变革。教师岗位设置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科研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外,各大学出现了更多教学型岗位教师。这一变化也引发了职称晋升政策方面的改革:澳大利亚各大学调整了相关职称晋升标准,给予教学型优秀教师更多职称晋升的机会。

(一)改革的必要性与动因分析

1.全球化背景下“教学学术观”理论对大学教学质量关注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教学质量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滑迹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大学普遍出现。在此背景下,199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多元学术观”理论。博耶认为大学里的学术不应仅仅指科学研究,还应包含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博耶的学术观点特别是教学学术的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西方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对教学的重视,促使其认可和奖励教师的优秀教学。这场关于教学学术研究的运动也给澳大利亚带来持续的影响。澳大利亚各大学相继成立教学学术中心,重新思考学术职业的内涵,在教学和教师评价及激励制度方面进行相关改革。政府层面也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奖励优秀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1世纪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AustralianLearningandTeachingCouncil,ALTC)的设立则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史上关注教学质量的分水岭。该机构每年投资2700万,用于支持和提高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质量。2011年,时任首相吉拉德取消了教学委员会,在澳大利亚政府部门———教育、就业和劳动关系部成立了教学办公室(OfficeofTeachingandLearning,OLT),并计划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拨款5千万澳元资助和奖励澳大利亚大学的优秀教学。

2.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教育体系后,真正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到2011年,高校学生的入学人数比20年前翻了一倍,从1991年的53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122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国际学生。如今,澳大利亚政府正在积极出台一些改革措施,以响应布莱德利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审核报告》中提出的建议。高校将继续大力招收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计划到2025年,25岁-40岁年龄段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占这个年龄段总人口数的40%。学生人数的增加和生源的多元化给大学教学带来一系列挑战。学生作为消费者与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对大学的问责也不断加强,从而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使得大学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学的重要性,亟须采取措施来倡导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文化。

3.澳大利亚政府对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视

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重视大学教学质量,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为此,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设立质量保障相关机构。首先,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模式改革,对各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设立“教学绩效基金项目”(LearningandTeachingPerformanceFund),专门用于奖励教学质量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该项目通过“课程体验问卷”(CourseExperienceQuestionnaire)和“毕业生去向调查”(GraduateDestinationSurvey)等评教工具,设立一套全国性的教学绩效指标,检测大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决定各大学的拨款金额。2012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按照学生人数和办学绩效进行拨款,这使得大学之间为争取生源和拨款经费的市场化竞争更加激烈,问责制得到加强,从而对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2011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rtiaryEducationQualityandStandardsAgency,简称TEQSA),替代原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AUQA),负责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和管理。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规定,大学注册的条件之一是必须遵循有关教学质量的一些规定,如证明其教师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参加教学培训的经历。同时,联邦政府还实施了多样化的教学质量测评工具,以保证和强调大学的教学质量。2012年,澳大利亚设立了“我的大学”(MyUniversity)网站,公布各大学、各专业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让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知晓大学的教学质量及专业设置情况,为未来学生选择大学提供相关信息依据。这些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也更加督促大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学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为提高竞争性、吸引生源、获得与教学质量相关联的政府绩效拨款,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已是大势所趋。而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认可和激励教学优秀的教师,逆转“科研就是一切”的大学文化,需要在教师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制度方面进行改革,重新思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得具有教学学术能力以及教学优秀的教师能在职业发展路径上有向上发展的空间。

(二)改革内容

1.设置教学型岗位教师

在教师岗位分类方面,澳大利亚各大学在已有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两类岗位外,设置了教学型教师岗位。自2009年起,在终身制教师和合同制教师中教学型教师的数量快速增长。尽管各大学教学型岗位教师的数量并不相同,但在39所大学中,已有14所大学的教学型岗位教师数量超过了10%。

2.制定教学型岗位教师职称晋升政策

随着教学型岗位教师的增多,各大学开始在职称政策方面进行变革,鼓励和认可教学型教师,并和其他两个类型的教师一样,设立了从讲师到教授各个职称类别的晋升标准。如前所述,传统的职称晋升的权重是教学和科研分别占40%,社会服务占20%。但在一些大学新的职称晋升政策中,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比例进行了调整。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为例,各个岗位类型的权重总的比例是100%,但每一项都必须达到最小比例。对于教学型教师而言,教学占更大的权重,尽管科研的权重至少须达到5%。随着职称级别的提高,相应的科研权重应有所提高。例如,如果申报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申报者必须在教学学术研究方面在国内或国际上做出创新和贡献,科研的权重要占到20%~30%。下文以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成员之一的昆士兰大学为例,探讨其在教学型岗位职称方面的改革。昆士兰大学作为各项指标均居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与其他澳大利亚大学相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优秀的教学质量———该校曾多次获得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颁发的教学优秀奖。2006年,昆士兰大学设立由校长、教学副校长、人力资源部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委员会,讨论教学型教师是否已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激励机制,并考虑在职称上设立教学型岗位,进行相关职称晋升政策改革。工作委员会的报告建议:教学型教师与教学科研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在晋升程序方面应该相同;在晋升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岗位类型和职称级别,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权重也应不同;各类岗位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意愿与绩效考核申请转岗,如从教学岗转到教学科研岗或者科研岗。在昆士兰大学的教学型教师职称晋升改革中,根据博耶的多元学术观理论,特别强调“教学学术”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领域的领导能力。在教学型岗位教师职责中,将教学学术、教学实践和教学领导力与传统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称晋升标准相对应。教学实践指的是课堂教学及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对荣誉学位学生的指导;教学学术包括相关学科领域教学法的创新、教学大纲的创新与设计,以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领导力则是指教学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随着职称级别的晋升,对申请人在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领导力方面的准则与要求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昆士兰大学的案例体现了澳大利亚大学在职称晋升方面的原则:每一职称级别都有对应的责任与绩效要求,晋升的职称级别越高,责任与绩效要求也会相应增加。例如,在服务(领导力)权重方面,在讲师级别,教师的责任是负责本课程的教学;到了高级讲师级别,教师的责任除了课程教学,还需要协调所教年级的课程教学;到了副教授级别,教师的责任扩展到新课程项目的开发和教学大纲的设计。绩效考评方面,随着职称申请级别的提高,要求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高级讲师级别的绩效考评结果是要求有“较高的成就”;到了教授级别,必须证明在教学学术研究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改革述评

大学教师论文篇3

(一)教师与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力军作用从人数力量上来说,学生是大学建设的主力军,人数众多,力量强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通过教师教育改革而进入新的发展时刻,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变革大学文化的新鲜血液,对建设大学文化起着主要作用,提升整个大学文化的软实力是大学教师与学生的神圣历史使命。考虑到精英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优秀大学生,精英理论认为,培养出卓越的教师与大学生,众多国外名校因培养出卓越人才而提升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提高了大学文化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短板效应的存在,文化基础及素质相对薄弱的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整体平均素质的提高,只有学生主体的平衡发展方能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保护者教师与大学生在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起着保护作用。在对大学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大学教师与大学生是大学生活主体,对大学文化建设缺陷认识深刻,提出物质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更新大学文化建设,同时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物质文化中硬件设施的使用者,同时就是此种物质的保护人。在大学行为文化的保护上,教师与大学生维护着教风、校风,学习生活教育秩序,同时将大学内部文化履行到日常的行为中,并对大学范围内管理起着监督作用。

二、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探索大学文化建设

(一)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大学行为文化发展行为文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以动态形式显示大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外显内隐于教育科研、教育组织管理、课内外大学文化活动和后勤服务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时,直接促成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在科研活动中折射出的创新,严谨求真的科学进取精神,锻炼塑造着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精神、创造潜力[2]。因此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大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加强师生交流,可通过多样的师生娱乐性节目,注重传统节目诸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的组织,让教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严谨规范的大学组织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行为文化提升。可通过建立通讯补助、年终补贴等相应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投身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及文化娱乐活动中,给予对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奖励,以此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最终提升大学行为文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我国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曾提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到五大类目标: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育能力是大学应当不断提高的永恒社会责任,文化育人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教育力最重要来源于大学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和以学生群体为主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在教育学生上,要树立培养德识兼备的人文理念和关注全球的人生目标,通过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深刻认识个人思想与潜能、人生目标与方向,将服务社会和关心全人类的意识深入到他们行动中。面对多变与复杂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要以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改革,敢于打破知识间的界限,更加注重大学生通识教育与基本能力训练,使其获得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提高执行力,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是大学办学理念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制度的强制力、约束力、又有规范性、激励性、教化性、导向性[3]。要想真正提高大学制度文化,就必须将师生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与具体制度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强制约束力,起到激励导向效用。要致力于建设教师学生自觉执行的制度。制度文化是联结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纽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培育和建设大学制度文化,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大学的认知和感受来参与制度设计。又要着眼于促进教学系统、科研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的互动互补,提高各部门制度执行力,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此外大学要不断审视各类人事制度、评价评估制度、奖励政策、组织管理制度等隐含的价值取向,通过制度的创新给予大学应有学术殿堂的神圣与高贵品位。

大学教师论文篇4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构成,而专职教师队伍偏年轻化,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均无法做到熟练掌握,形成无效课堂教学情况居多。教师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不用谈科研水平的提升了。与此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强的挫败感,无法找到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提升与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联点,整体通过率偏低,这些都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总体质量构成致命的威胁。随着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数不断扩大,作为独立学院,我院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及评价方法要创新,教学质量更要快速提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教师在大学英语改革中的作用。

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英语素质,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较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熟知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组织语言教学,并能自觉参与本专业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就成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课例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刘波(2006)在对课例研究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时,认为课例研究(Lessonstudy)是由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基于对有效教学理念的追求,以真实课堂教学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行动研究。其基本操作过程为:①定义教学内容。②备课目标放在如何使授课促进学生学习。③授课小组观摩教学并录像。④个人课前课后反思和集体评课。⑤修改教案。⑥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个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

2.课例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结合举措。

我院自2010年起选用外研社出版发行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2013年伊始,公共英语教研室在每周一次例会上,开展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研究措施。第一轮研究选定第一册第五单元文化阅读部分教学作为操作点(ReadingacrossCultures———LoveMakestheWorldGoRound),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公共英语教研室在开学初,第五单元授课前数周,布置任课教师完成课前反思写作,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就已阅课例研究理论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结合即将讲授的这一单元模块,独立完成一节课教案设计(全程授课50分钟,其中40分钟用于讲授,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教案务必涵盖词汇和国内外文化对比讲授内容。②课件制作与课堂讲授。选定3~4位教师作为研究与观摩的主体,研讨课件制作及其在课堂运用所占的比例并集体制定统一的随堂测试题。这几位教师逐一授课并将授课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其余教师可随堂观摩也可课后通过观看视频录像进行评课,重点评议是否完成了原定的授课计划。③课后反思与视频转写。教师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教学反思写作及其视频课程转写工作。课后教学反思要求其对原定教学计划完成情况,重、难点把握以及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详细描述;视频转写要求教师务必真实、完整再现课堂上的话语,以便教师集体对每一授课环节处理得当与否、成效好坏等做相关分析研究。④随堂测试成绩分析与新一轮教案设计。授课班级随堂测试题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统一批阅,记录学生成绩,作为分析研究新一轮文化模块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以及力求达到高效课堂的依据。

3.在课例研究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发现了诸多问题。

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前反思写作时,发现自己虽然知晓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导师),但是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将教师的导学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结合?如何在教案设计时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学习有困难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呢?教师普遍发现,只有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发挥师生合作的原则,才可以有互动良好的有效课堂。这一单元的文化模块主题是关于爱情的,其中穿插有关于中外婚俗的文化对比,教师可以在教案设计时,先提出两个导入这一主题的问题,例如:(1)Whenitcomesto“LOVE”,Whatcanyouthinkof?(2)Howdopeopleshowthattheyareinlovewithsomeone?随后利用10分钟左右疏通拓展词汇,给学生5~8分钟随堂阅读篇章,找寻6个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紧接着利用10分钟逐一提问学生,核对答案;再将各个自然段的含义与学生一起梳理,辅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再次理解篇章,着重讲解学生答案有误的地方;再利用10分钟,利用PPT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中外婚俗进行对比,板书与此有关的拓展词汇,在寓教于乐的情境中结束课程讲授;剩余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篇章理解问答题和相关词汇汉英互译),测试结果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下一单元文化阅读篇章教案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科学的依据。②课堂讲授环节。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观摩教学的教师都能发现,原本以生为本的教案设计,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受学生已有英语水平和学生参与课堂意识的制约,有的班级师生互动良好,教师能顺利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多元化高效课堂;有的班级互动欠缺,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难以按照既定计划展开教学,在反复鼓励未果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授课,最终只能形成以知识为本的低效课堂。究竟该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授并且使得学生吸收最大量的知识,成了教师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③课后反思、视频转写及随堂测试结果。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反思和视频转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原本自己毫无意识、不断重复的课堂用语,口误也时有发生,还存在表扬学生用语过于单一,提问学生的面过窄,或者过多相信集体反馈的阅读理解水平,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学生,尤其是阅读能力较差且沉闷内向的学生。随堂测试的结果分析显示,有的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案设计时重、难点把握不够合理,这也为今后教师提高教与学的契合度、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三、课例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某个环节相结合,既有教师个人的课前课后反思,又有集体研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还有课堂观摩教学以及课后随堂测试的批阅和成绩记录分析,研究和教学的一体化可以在教师发展中起到如下三个作用。

1.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从课例研究相关理论的研读,到课前反思、教案设计,一直到课堂讲授与观摩教学、课后反思及随堂测试结果分析评估,每个环节都有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参与,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观摩评价者,能深切感知自己教学经验不断增强,也能了解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水平上的不足之处。

2.提供大学英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有利平台。

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参与,促进了教师间有关教学经验的交流,综合知识以及诸如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技能的分享,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全程被录像保存,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在观摩学习中完成快速从教学生手到熟手的转变。

3.促使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研究的新视角。

大学教师论文篇5

(一)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水平不高

在我国的一些大专师范院校当中,音乐教师所占据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小,并且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并不高,在大专师范院校当中,普遍的存在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并且一些对于有益的教学活动、研究以及讲座等开展的非常之少。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到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开展。

(二)大专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及教材内容落后

在大专师范院校当中,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在,同时也是学生知识的源泉。音乐教材的好与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能够符合时展的教材。但是,目前在大专师范院校当中多数的教材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陈旧,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严重的影响到了音乐教学的需要。由于音乐教学以及教材内容的陈旧进而导致教师教学的内容也相对落后,并且也没有办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得到提高。

(三)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模式存在着不合理

在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的方式主要是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并且是教师作为主体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的方式仅仅只是停留在对音乐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同时也没有办法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进而导致音乐教学的课堂出现教学沉闷的现象,最终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高。

(四)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评价单一

在大专师范院校当中,音乐教学的老师主要是将学习的成绩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没有与实际情况的结合,来对其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并且评价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这并不利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二、关于提高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师资力量及建设教师队伍

在大专师范院校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教学的关键内容就是教师,在大专师范院校中,应该对教师的队伍进行不断的建设,并且要将一些素质比较高以及专业能力比较强的人员吸引进来,以此来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另外的一个方面要对教师的吸收标准进行严格的把关,要将一些专业能力高的人员引进来,以此来保证高校音乐教师的质量。同时学校应该要定期开展一些专业方面的活动,并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而使其专业的知识能够得到提高。在此之外,每个高校之间要增加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搭建平台定期做好交流工作,以此来做到资源以及信息能够共享,共同为大专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要对课程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并且音乐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和学生素质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对音乐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将一些必修的理论课程进行设置,同时还应该开设一些技巧类的课程,以及适当开展一些实践的课程。在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方面,大专师范院校要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要对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以此来培训学生音乐理论与实践更符合时代的需要。

(三)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

在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学的评价进行不断的完善,并且在对教学评价的原则方面要根据指导性以及激励性的原则为主,从而使教学的评价能够更好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使教学评价更好的发挥出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能力方面进行重视,并且要多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而查看学生是否出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同时还要查看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得到了提高。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要体现出评价机制的开放性以及多样性的原则。在评价的方法上面应该要采取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且要根据行成性的评价为主。总而言之,必须要对评价的内容进行转变,将其真正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教学的评价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结语

大学教师论文篇6

“行为”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是用来描述对象的运动、变化和活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正确地考察了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行为本质,认为人的行为是在改造周围环境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的活动。它不仅不同于自然物体的盲目运动,而且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受到人的社会需要的目的和意志的支配。在阶级或阶级斗争尚存的社会里,它受到一定阶级关系的制约,并表现出一定阶级利益的倾向性。所谓思想道德素质行为,就是在一定思想道德素质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于或有损于他人的和社会的行为。它是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的表现。就是说,思想道德素质行为又包括善的行为和恶的行为。在高校,一个行为素质良好的大学党员教师,是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培养学生与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走成才道路的。

1.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责任性

大学是“高等学府”,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而且一般都是大学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教师的责任性在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做人。党员教师责任更大。一是大学党员教师要教好书,上好课。以对祖国和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要热爱和安心教育事业,潜心钻研学问,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堂课,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真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合格的专业人才。二是以德为本,身正为范,敢于管理,关心和严格要求学生。大学党员教师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关心和爱护学生,真诚地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对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违反教学规章制度的行为以及不良学风的苗头、表现,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有的还要严肃执行纪律。因为,教师的责任性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优劣和事业兴衰。大学党员教师的责任性,较之一般教师承担着更大的道德责任。三是还要明确大学党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行为的责任。大学党员教师,只有意识到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承担道德责任,才能促使大学党员教师养成高度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才能在其道德实践中,使自己道德行为的选择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大学党员教师只应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承担自己行为选择的道德责任。具体来说,其一,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已为大学党员教师提供了符合客观必然性的行为道德责任的条件,其二,是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和学校已明确向大学党员教师提出选择职业行为的一系列道德责任要求,其三,是大学党员教师经过一定的培养,已具有选择符合社会要求和教育规律职业行为的道德责任能力。只有在这些条件具备时,大学党员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选择承担道德责任。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党员教师选择职业行为的范围和“自由度”日益扩大,他们对自己行为应负的道德责任也不断增加。因此,大学党员教师要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行为选择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教育事业的需要。

2.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持征

与大学一般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相比,它的基本特征为:一是认识的自觉性。这表现在,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总是在一定师德意识、师德规范支配下的行为,不是盲目自发的行为,它是基于大学党员教师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的行为。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总是要遇到和处理教师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形成对这些利益关系的认识,并进一步形成一定的目的、愿望和意志,并把它贯彻于教育行动中。尽管这种认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都是一种自觉认识。二是选择的主动性。这表现在,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是大学党员教师自己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大学党员教师在特定条件下根据自己意志所做出的抉择。从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环节的安排,到教学方法上的采用,都是由大学党员教师主动选择的结果。三是道德素质的表率性。道德素质的表率性,既是师德别重要的内容,也是大学党员教师育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要求大学党员教师不仅要教好书、上好课,还要在言行举止方面加强修养,注意约束自己,做到“美其言,慎其行”。大学党员教师自身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也对大学党员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党员教师道德素质表率性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特别强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大学党员教师道德素质行为选择的价值观分析

大学党员教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承载者,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中坚力量。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对大学党员教师道德素质行为选择的价值观进行分析。“价值”的基本含义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他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的某种合适、接近或满足。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他们所追求的价值就不同。或者说,所追求的利益和所期望得到的效果就不同,为实现其价值所选择的行为也就不同。大学党员教师道德素质行为涉及大学教师与他人、教育事业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或者有利于他人、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利益,或者有损于他人、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利益,因此,大学党员教师的行为选择不同,实现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大学党员教师能否选择善的行为,实现有利于他人、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利益的价值,是与他是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选择直接相关的,在先进文化指导下,大学党员教师就能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地选择善的道德素质行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

1.大学党员教师的道德素质行为价值观的主观因素

大学党员教师的道德素质行为价值观,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客观因素起基础作用,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由于大学党员教师的道德素质行为是受主观意志支配的行为,因此,这里着重论述大学党员教师素质行为价值取向的主观因素。一是大学党员教师素质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决定于大学党员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大学党员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他的价值观及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也就不同。如果一个党员教师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他的教育素质行为的价值取向就必然以社会利益为基础。一切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因为指导他的价值观是: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存在和发展的的必要条件,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积极为社会、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党员教师虽然涉及个人利益,但他强调个人利益要以社会利益为基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的、群众的利益。如果一个大学党员教师受到剥削阶级世界观和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的侵蚀和影响,他的道德素质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就要以个人利益为基础,一切行为选择以是否有利于个人为转移。因为他觉得只有取得了个人利益,才能得到价值,或者说,才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如果个人利益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受到某种因素的抑制,就感到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因此感到没意思,没价值。这种选择,有时虽然也提出甚至强调个人利益要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群众利益的结合,要“客观为别人”,但根本立足点是“主观为自己”。对于一个大学党员教师来说,究竟如何决定自己职业行为的价值取向,虽然与选择行为时所处的具体条件有关,但主要取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价值观,有由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其一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其二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正是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大学党员教师职业素质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的不同。虽然对于某个党员教师来说,其价值观及其行为价值取向并非那么典型,集中,但两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分野及其对大学党员教师的素质行为选择的决定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二是大学党员教师教育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受自己思维方式的影响。是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作指导还是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支配,对大学党员教师素质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有重要影响。有的党员教师在进行行为选择时,主观愿望是从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出发,但选择的客观结果往往偏离这一愿望。究其原因,在于他思考问题的片面性。譬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强调学生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党员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硬本领上,这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但是,只强调对智育的培养,忽视、轻视甚至把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则又是不可取的,不正确的。又如,在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传授专业知识和传授基础知识的关系时,都存在着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问题。如果不以辩证的思维方式作指导,而是片面强调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专业知识的价值,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传授,则不能真正实现有利于社会的根本价值,因而也是不可取的。三是大学党员教师教育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受到大学党员教师道德素质水平的直接影响。一个大学党员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高,即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行为选择不仅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这种价值取向是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如果一个大学党员教师道德素质水平较低,即尚未形成优良的道德习惯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不正确的,或者是摇摆不定、表里不一的。当然,大学党员教师的教育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还会受到大学党员教师的教育经验、教育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是要作全面的、具体的分析的。

2.大学党员教师的道德素质行为的价值取向要求

既然大学党员教师行为的价值选择取向受到以上诸因素的影响,那么,大学党员教师在选择行为时就应遵循以下道德价值取向要求:一是大学党员教师的价值取向,要把无产阶级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社会利益、教育事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当这些利益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冲突时,要在客观许可的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选择符合最高的道德价值要求。既要考虑到教师正当的个人利益,又要反对利己主义的价值选择。二是大学党员教师的价值取向,要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价值,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价值。同时,还要注意将长远的利益和当前的利益结合起来,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当这些利益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冲突时,要做到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而不应该作出相反的价值选择。三是大学党员教师价值取向,应该保持其正确价值取向的稳定性和一贯性。这就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己道德素质修养,高标准,严要求,尽职尽责,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大学教师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教师;知识分子;文化引领;文化批判;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衍生于传统的精英文化,往往被界定为消费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市场文化。随着大众文化市场的拓展,精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但是,大众文化是大众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文化选择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自觉的意义,是文化发展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大众文化发生根基的多元性特征,造成大众文化在被外界理解和接受的同时产生了歧义,文化引领主体缺失。作为学院派精英文化拥趸的大学教师,以其文化责任在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过程中扮演了承担公共责任的知识分子角色。作为一个学院派知识分子,在承载学院知识人的知识传承和创新责任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共领域,在型塑于专业知识能力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原则的规约下进行文化批判,对于引导大众文化发展,彰显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培育和创新大众文化,推进时展中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大众文化的演进

大众文化的产生是文化主体的变化和文化知识结构变迁的结果,是在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由于文化变迁而形成的异于传统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新的文化结构形式。诚然,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文化平民主义化的必然结果。从大众文化的发生过程来看,大众文化由备受指责到逐渐为人所接受是研究者视角转换的结果,但更大意义在于大众文化具有了独立的文化性格并不断追寻身份认同,成为具有独立性格特征的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产生初期的备受指责是由于其与政治的天然联系相关。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认为,它是这样一种文化,仿佛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似的,是流行于艺术的当代形式[2],但是,大众文化已经脱离了艺术的基本形式成为“文化工业”的制成品,诚如马丁?杰所说“大众文化整体上是一种综合性的混合物,这种杂烩是从上面被玩世不恭的强加给大众的,当前的形式是牢固的管辖与控制,而不是文化的混合或无政府状态”[3]。大众文化的文化主体隐匿于文化的背后,以大众的形式展示出来,但是其政治目的却成为大众文化产生初期为研究者诟病的根源。但是,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获得身份认同,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代替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大众文化的这些特征使得大众文化自其产生起就处于备受歧视的地位,大众文化成为大众文化场域在资本的操纵下,为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势必表现出强制性[4]的牺牲品。

但是,大众文化的发展适应了社会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否认其政治强制性存在的前提下大众文化形成了具有自身性格特征的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了“民众必须有一种他们自己的文化,一种反映他们作为大众的状况与趣味的文化——大众文化几乎就像工业化和都市化一样,要打破社群和道德的传统”[5]。由于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消费主义的特征,以及其产生是大众需求和精英文化低层次的结合,而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外界对大众文化进行文化批判、培育并创新,避免由于自身缺陷而引起潜在的道德恐慌的发生。而这里所指的文化批判是要对文化存在的缺陷及其负面影响进行反对与拒斥,但不是用政治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依据道德的规范去对大众文化进行判断,而是依据文化学理论与规范对文化进行价值上的评判。无疑文化批判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和维度展开[6],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谁来承担大众文化批判的责任?”

二、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角色与文化批判的责任

大学教师扮演着知识分子的角色,由于它服务于体制内的知识传播、文化培育和创新以及体制外的公共关怀,它不同于传统的经典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进驻公共领域,他们的内心相信自己掌握并代表了更高的理性:人类的理性。但是,大学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的日益专业化,专业文化壁垒形成了知识的条块分割,大学教师的专业权威只能依附于知识所属的专业领域而实现。大学教师所扮演的知识分子角色代表的是专业认知基础之上的理性体认,其公共领域的价值判断建立在“有限的”专业权威基础之上。公共批判和公共关怀是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在公共领域的拓延,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性的代表背道而驰,扮演着公共领域的批判者,关怀者和引导者而非裁断者和主宰着的角色。这也是大学教师与传统知识分子之间在文化人格上存在着的内在的矛盾的根源所在[9]。当下,大学教师具有了作为知识分子角色的特征。但是,大学教师所扮演的知识分子角色理应是一个角色丛。每一角色会在特定的情境中出现,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他扮演的任何一个角色,他们所负的责任、所享有的权力、所遇到的阻碍,甚至所遭受的打压是完全不同的[8]。

大学教师论文篇8

在浙江省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苏教版这两套中学语文教材中,《庄子故事两则》之《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人教版九年级下),《秋水》(苏教版必修三),《逍遥游》(苏教版必修五、人教版必修五),庄子以四篇作品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配套《语文读本》中还选有《山木》《运斤成风》《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等文,与庄子有关的现代散文有《庄周买水》《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如此大量地入选语文教材正说明了庄子及其作品的内在魅力。庄子作品中闪耀着的思想性、人文性值得我们审视。

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庄子作品时,常常把重点难点放在字词疏通、文采赏析上。的确,这也是庄子作品的一大特色,“汪洋自恣以适己”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庄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这七个字巧妙地概括出其文结构之巧、词藻之美、气派之大、寓意之深的笔法华彩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恣意的想象、博大的气势、巧妙的寓言,如此文章读来不禁令人折服。加上《庄子》里丰富的成语典故,如庄周梦蝶、涸辙之鱼、游刃有余、望洋兴叹等更是令人为之津津乐道,在教学中常常作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庄子的生命哲学折射在其作品上所散发出的思想性、人文性更应成为教学的重难点。庄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其作品充满了自由、平等、独立、自然、和谐、豁达的生命智慧的光辉,教师应引导学生与之直接对话,让这光芒照亮人生、指引前路。

一、顺应自然,尊重生命

为庄子乐道赞咏的“逍遥游”是庄子生命哲学的最高境界,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不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并非毫无拘束、无法无天,而是要遵从规律,顺应自然。比如《逍遥游》中展翅高飞的大鹏,“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也,“正”,规律也,其背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鹏要想游于无穷而无所待就必须顺应天地间的规律。此外,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的养生之法“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即顺应天地之理,顺应自然规律。

如今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浮躁功利氛围浓厚,教育领域中毒害至深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理论,各种兴趣班、培训班遍地开花,学校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尺,实行灌输式教学,题海战术,对学生的所谓“培养兴趣”,“受教育”成为了读好大学,找好工作,结好婚嫁好人的敲门砖、铺路石。这一切的一切使孩子们的天性被压抑,生命被扭曲。因此庄子提出的“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使天下无失其朴”的主张显得多么可贵。“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在《秋水》、《骈拇》中向人们呼吁顺应自然,反朴归真,发挥人的自然本性,不要为了追名逐利而牺牲了为人最宝贵的自由。在教学中应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使学生乐在学中,人格回归本真天性。

其次,庄子作品中的人文性有一个聚焦点是对人的肯定,对生命的尊重。庄子身处乱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动荡时局之下所谓仁义之道不可能真正实行,庄子提出:“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骈拇》),坚定了他追求自由的思想。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到了人的生命境界的几个不同的层次,从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鴳这些微小的朝夕不保的生命境界,到鲲、鹏、冥灵、大椿、彭祖这些巨大的长久的生命境界,直至最终的人、神人、圣人的理想化的生命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束缚,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即庄子心中的“逍遥游”。

“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庄子认为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外物的束缚,人应不受外物的拘滞,最终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于身外之物,做到清静无为,不为物所累。“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由人,偃仰随我,抛却声名与舆论的干扰。“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绝对自由的途径和最高境界,人们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却世间的毁誉得失,超越短暂无常的生死界限,便能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境界。

庄子的生命哲学主张不断提升人们的生命境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生命,关怀生命,让生命获得自由,回归本真,把个体的人格价值扩大到无限的宇宙中,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出生命的追求,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的宽度、厚度,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内涵蕴含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生命的净土。

二、独立自由,自尊自强

独立自由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只有自尊自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要想成长为健全人格的人必须做到独立自由,自尊自强。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描述的摆脱一切束缚,绝对自由的生命状态令人艳羡,这是身处社会黑暗,战乱频繁的庄子对自由子规泣血般的呼唤。“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庄子视功名利禄为粪土,不愿为名所累,不愿在金丝牢笼里过着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他宁愿选择“曳尾于涂中”,宁愿做一只“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在野外艰难求食的泽雉,也要守住自己的那份独立、那份自由、那份尊严。庄子可谓人世间拥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风骨人物的鼻祖。

庄子视个人的独立、自由、尊严为人生的至高价值尺度。庄子不与世俗妥协,不为权贵折腰,不听从命运的摆布,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精神自由,人格高洁。“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式的这份坚持与洒脱,正可为语文教学所用,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笔笔宝贵财富。

三、真诚守信,宽和豁达

真诚守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标杆。尤其是在现如今呼唤诚信的年代里,培养年轻人的这种品质很重要。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以贵真也。”(《渔父》)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做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会怎样为人处事。真诚守信是人众多美好品德的基础之一。

庄子用一则寓言故事给我们举了一个反面例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这个见笑于大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贵自知的道理,劝戒人们应该正视自身的不足,不骄傲自满,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做一个真性诚实之人。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提到:“衡量现代人的标志是头脑的开放,能尊重并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1]。作为现代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应培养学生宽和的品质、豁达的胸怀,这一点也可以从庄子作品中获得助力。

“与己同则应,异于己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寓言》)庄子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人应该清楚自身的局限性,不要妄自尊大。人们不应“自贵而相践”(《秋水》),而应“常容于物,不削于人”(《天下》),以“兼怀万物”(《天下》),以宽和豁达的襟怀对待他人他物,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天下》),世人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不同而已,不可刚愎自用,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自信的同时也要懂得尊重他人。所以学生要具有苏格拉底式“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愿意以死捍卫你表达的自由”这样与人相处的胸怀。毕竟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中的个体是多样的,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人生路上收获更多。

四、个性彰显,勇于批判

个性混沌没有棱角,不懂创新为何物,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声音,这是历久以来应试教育对年轻学生个性思想压抑、扼杀的结果,这也是现代教育极力在批判的一种教育现实。那该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张扬起来,让他们敢于批判传统、批判主流,善于独立思考,能够提出个性化的独到见解呢?让我们来看看庄子是怎么说的吧!

“任其性命之情”(《骈拇》)率性任情的庄子曾对至今仍占社会意识主流的儒家大道有过这样的批判,“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在宥》)敢于喊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的庄子其尖锐的批判力道一点都不输于后世的鲁迅先生。

当然,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异端或捐狂之士,只是希望他们能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在“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语文世界中,我们需要学生们拥有不同的声音。让我们的学生敢说会说,让我们的年轻人具有个性观点、创新精神,也许我们就可以寄希望于不久的将来能找回民族的灵魂,能挖掘出国家兴旺昌盛的不竭动力。

因此,我们特聘庄子作为语文课堂上的人文讲师,庄子的生命哲学在语文教学中能有大作为。在教学庄子作品时,我们要注意去粗取精,联系实际,取舍有度。让庄子作品在最大程度上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发挥出更多的积极作用。

正如鲍鹏山先生在《庄子: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所慨叹的:“庄子是一颗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相映成趣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2]看守心灵的孤树,庄子这轮清冷的明月,为我们指引了生命的方向。

注释:

[1]英克尔斯(美).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香港:中华书局,2007.

[3]于丹.《庄子》心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4]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D].复旦大学,1993.

[5]史秋红.庄子散文教学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

[6]沈振奇.《孟子》与《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5.

大学教师论文篇9

一、体育互动教学意义和要求

1.师生互动是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高校体育课堂体育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行为是体育活动和教学过程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只要教学行为存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行为就会产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感知学生基础和学习现状,很好地反馈学生信息,进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学生的及时反馈,对教师的教学成绩也是一种很好地肯定,从而很好的激发教师教学的潜力。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能够很好地向教师展现自己的基础、不足和需求,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自己;同时,自己的学成绩和体育基础能力的提升能够得到老师的及时关注和肯定,教师的表扬和激励能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努力,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迈进,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所以,教学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很好中介,能够很好地协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师生互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是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互动过程中,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判断一节课的重要标准,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才有效果。师生互动能够很好地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更高效地学习,在互动教学中合理的引导、及时的激励、科学的评价对学生都是很好地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特征,在互动教学中扬长避短,很好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锻炼习惯,让学生尽可能的喜欢上体育课,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发掘学生的潜质,推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3.互动教学实施的条件

互动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要想真正实现教学互动,教师应首先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轻松的环境学生才能愿意跟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才能很好地实现互动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高校体育老师在学生眼里是最为严厉的,每个学生都对体育老师有一种素来的敬畏心理,尤其是女生,都比较害怕体育老师,因此,大学体育老师首先应给学生展现自己温和、平易近人的一面,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敬而远之的习惯,拉近和学生的心灵距离;同时,更多发扬民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会和老师进行很好地互动,更好地喜欢上体育老师、喜欢上体育课,提高学习成绩。

二、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策略研究

(一)言语互动

一直以来,教师教学的主要的凭借都是语言,尽管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但是语言教学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教育中师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言语互动需要教师引导。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训练什么并引导学生合理练习,而教学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如何更好地借助语言进行引导。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学生都会有一种受动心理,他们都很少体现出自己的意愿,一般都不敢和教师主动接触,不敢和老师主动交往,更多地是根据教师安排被动接受理论,技能训练。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尽可能地利用语言优势,从语言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用语言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来更好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语言温暖学生,用语言传递感情,用语言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锻炼,和学生形成情感共鸣。

2.语言互动需要体现师生的双向互动。

体育互动教学应是双向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更好地传递感情,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也应很好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教学。而学生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及时的向老师反馈信息,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生动轻松的双向语言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大胆的表达个人观点,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合理要求,教师应具有很好地应变能力,学生的即时反馈能够增强语言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3.言语互动要增强感情投入

教学不仅是在教授知识,提升能力,也是在传统感情,进行情感交流,互动教学中,语言教学应突出情感性,没有情感的语言就是生硬的信息符号,而教师语言是情感和信息的符合体。要想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应改变刻板的说教,用更富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表达意愿,反馈信息,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非语言互动

体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学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非语言教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接受的外界信息有将近80%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因此,非语言教学在大学体育教育中非常重要,在师生互动教学中非语言教学互动甚至比语言互动更为重要,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眼神就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学生一个表情就能很好地传递出自己对体育专项的好恶和理解程度,还有跟多的面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以及各种距离语言等等,都是师生互动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的。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涉及讲解提问、评价、观察,都会附有较为丰富的非语言信息,学生也会在听课和训练中很自然地流露出诸如紧张、自信、害怕、心不在焉等信息,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非语言反映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学生紧张时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可以很好地活跃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单纯的语言教学相比,非语言互动教学更为丰富有效,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更爱体育,学好体育。

大学教师论文篇10

(一)独立学院生师比普遍较大

教育部对于教师指导人数仅提出指导性意见:“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但在很多独立学院在热门专业中,招生数量大,即使临时聘请大量兼职外聘教师,每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也会突破10名学生,很难保证论文质量。

(二)论文指导教师两级化明显

独立学院的专任教师来源一般为高校退休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上两极化非常明显。年龄大的教授指导经验丰富,要求严格,但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少;年龄偏轻的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少,但是与学生沟通无障碍。

(三)大量的兼职外聘教师

由于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少,独立学院不得不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选择外聘指导教师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有距离感,很难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外聘指导教师又对关于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不熟悉或者在执行上力度不够,造成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粗放,毕业论文质量较差。

(四)毕业论文管理

工作流于形式很多独立院校都设立关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管理规定,但是在执行中仅仅注重形式而达不到设定效果。比如论文题目审核,应该由相关专家进行严格审核,在执行中,相关专家对于提出意见极为保守;教师指导记录表,为了应付检查,指导教师会授意学生根据学校的最低要求酌情填写。

二、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控制

(一)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为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指明方向母校培养目标为研究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在学院发展的总体部署下,突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在这培养目标下,毕业论文的工作注重应用研究、社会实践等方向。

(二)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落实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根据学院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详细规定关于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同时,规定在第七学期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和以系主任为组长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在第十周前各专业学院提交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三)及时召开毕业论文

动员大会和指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严肃纪律和要求毕业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落实后,各系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向学生阐述开展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流程、毕业论文的管理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召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主要向指导教师阐明关于毕业论文管理规定的具体要求、毕业论文的流程、指导教师如何在系统中录入题目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等重要问题。通过“学生-指导教师”两条线在分别明确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责任和要求,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相关规定上达成一致。

(四)查阅资料,充分论证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选题开题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后,选题工作正式开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会计系选题近些年来一直采用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指导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选择指导教师。指导关系确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题目,题目可以教师提出,也可以学生提出教师审核。院系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题目审核把关,题目确定后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填写开题报告。

(五)指导过程做好指导记录

确保指导工作留有痕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最少“三稿三审”,按月填写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情况,并保留至少3份有批改痕迹的毕业论文初稿备查。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开展院系两级中期检查,对于指导不负责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督促和批评,确保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为了杜绝学生抄袭情况,要求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报告。

(六)发挥评阅环节的监督检查作用

充分准备进行答辩在评阅环节增设教师评阅反馈意见表,如果评阅老师确实认为学生论文质量较差,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的或者不能达到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要求的,填写评阅反馈意见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在进行评阅分组和答辩分组的环节,均是在保证完全回避原则的前提下,把一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同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避免某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标准过严或者过松的情况。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