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十篇

时间:2024-03-27 11:10:50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篇1

第一条  为规范特种金融债券的交易,控制特种金融债券交易风险,加强特种金融债券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特种金融债券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的,专门用于清偿证券回购债务的有价证券。

第三条  特种金融债券发行结束后统一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托管结算。

第四条  参与特种金融债券回购的机构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五条  特种金融债券回购交易只能在上述机构之间进行。

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个人不得参与特种金融债券回购业务。

特种金融债券不得用作银行间债券回购。

第二章  特种金融债券的托管和交易

第六条  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特种金融债券回购,其交易结算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统一办理。

持有特种金融债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进入回购市场,要先将其持有的特种金融债券交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托管,开立特种金融债券托管帐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要向对方出具“特种金融债券托管证明”。

持有特种金融债券的非金融机构可委托金融机构将其持有的特种金融债券用于回购。

第七条  全国统一的特种金融债券回购市场采用询价谈判、逐笔成交的方式进行。即交易双方经过协商,签订统一格式的“特种金融债券回购协议”,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办理特种金融债券及资金的结算手续。

第八条  发行特种金融债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向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交以下资料:

(一)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该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特种金融债券的批文;

(二)《金融机构法人营业执照》;

(三)《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

(四)发债机构或担保单位的资产抵押证明。资产抵押证明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认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用于抵押的资产不得小于所发行的特种金融债券金额。发债机构要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资产抵押合同,规定所抵押的资产只能用于防范特种金融债券到期兑付风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抵押物登记等手续。

非发债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参与特种金融债券回购的,须提供以上(二)、(三)项资料。

第九条  特种金融债券回购期限分为五档:7天,20天,30天,60天,90天。

回购利率由买卖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自行确定,对回购逾期要加罚息,罚息率根据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特种金融债券的交易风险控制

第十条  特种金融债券的回购实行超额质押制度。由回购交易双方根据发债机构或发债机构担保人的资产价值状况平等协商确定特种金融债券与融入资金的质押比例。

第十一条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特种金融债券回购业务中不得进行租券或借券等融券行为。

有关中介机构不得向回购交易者提供透支、融券。

第十二条  发债机构必须交纳偿债基金。偿债基金根据该发债机构特种金融债券发行量的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基金必须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指定的银行专户存储,专门用于防范特种金融债券偿还时的资金交割风险。提取比例可根据特种金融债券距兑付日期的远近进行调整,具体规定为:

(一)距兑付期一年(含一年)以上,偿债基金的提取比例为5%;

(二)距兑付期一年以下180天以上(含180天),偿债基金的提取比例为10%;

(三)距兑付期180天以下90天以上(含90天),偿债基金的提取比例为15%;

(四)距兑付期90天以下30天以上(含30天),偿债基金的提取比例为20%;

(五)距兑付期30天以下,偿债基金的提取比例为25%。

偿债基金按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计息。

第四章  发债机构的信息披露

第十三条  发债机构所有重要信息均须报中国人民银行并提交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报刊上公布。

第十四条  发债机构应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指定的报刊上于每个会计年度公布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第十五条  发债机构或发债机构担保人每半年须向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提交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抵押资产评估报告,并向社会公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发债机构的抵押资产价值变化情况,可要求发债机构对其所抵押的资产进行调整。

第五章  特种金融债券的兑付

第十六条  距特种金融债券兑付期前91天,发债机构要公告其债务偿还计划书,选择以下方式保证特种金融债券的按期兑付:以其持有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融资券对其发行的特种金融债券进行置换;分期赎回特种金融债券;在债券到期前30天将债券本息一次性划至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所抵押的资产抵债。

第十七条  发债机构要求以其持有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融资券置换特种金融债券的,必须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置换办法、置换比例和置换期限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于实施前91天向社会公告,按自愿原则向特种金融债券债权人办理置换,并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办理有关手续。特种金融债券债权人如不同意置换,发债机构应按其他偿付办法还本付息。置换期间,该特种金融债券不得再用于回购交易。

若被置换的特种金融债券超过该种债券回购交易流通部分的75%,应予以公告。已签署的剩余部分特种金融债券的回购协议继续有效,回购双方的债权债务到期交付回购协议利差后,由发债机构负责债券的到期兑付。

第十八条  发债机构要求分期赎回特种金融债券的,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提前91天向社会公告。发债机构要与债券持有人签订“特种金融债券赎回协议”,自公告之日起,停止新的特种金融债券回购业务。第一期赎回的特种金融债券不得少于该债券在回购市场上按面值计算的总额的20%,至特种金融债券到期前30天,赎回的特种金融债券不得少于该债券在回购市场上按面值计算的总额的75%。赎回的特种金融债券达到该债券在回购市场上按面值计算的总额的75%时,该特种金融债券应停止回购交易。已签署的剩余部分特种金融债券的回购协议继续有效,回购双方的债权债务到期交付回购协议利差后,由发债机构负责债券的到期兑付。

每一次赎回都必须公告。

第十九条  没有提出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融资券置换特种金融债券和提前赎回特种金融债券申请,或者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融资券置换特种金融债券金额与提前赎回金额之和不足以偿还全部到期债务的,发债机构必须在特种金融债券期满前30天,将尚未兑付的债券本息划至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该笔款项必须入偿债基金专户存储,偿债基金按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计息。特种金融债券到期前7天(不含7天),特种金融债券在回购市场停止交易,在停止交易期间到期的特种金融债券回购协议仍然有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代为进行资金清算,兑付到期债券本息。

第二十条  既没有提出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融资券置换特种金融债券申请和提前赎回债券申请,也没有在规定日期前将债券本息划至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或者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融资券置换金额、提前赎回金额、划至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债券本息之和不足以偿还全部到期债务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可先用其缴存的偿债基金对债务进行清偿,以偿债基金清理债务后的不足部分,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可根据与发债机构签订的资产抵押合同,以发债机构或发债机构的担保人所抵押的资产抵债。如发债机构和其担保人的抵押资产不足抵偿发债机构债务,其剩余债务偿还责任仍由发债机构和其担保人承担。

特种金融债券兑付完毕后,发债机构必须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指定的报纸上公告。

第六章  罚  则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者,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改正,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本办法者,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和修改。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篇2

关键词 可转换公司债券 赎回性 回售性 利息补偿金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它避免了增配股融资手段所带来的股价下跌、稀释股权等问题,又不象发行一般的债券筹资会导致高资金成本和到期偿还的资金压力,从而越来越受到资金需求者的青睐。而新会计准则后对可转债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了较大的调整,对于该债券的发行者来说,也就必然关注如何在新准则指导下,对可转债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本文拟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特点和相关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介绍。

一、所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发行公司依法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其期限最短为一年,最长为六年,每张面值一百元。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债权和股权双重属性,发行时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定期发放利息;但它还赋予债权人在未来一定期间可依合约上的转换价格,将其持有的公司债券转换成发行公司普通股的权利。《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之日起六个月后方可转换为公司股票,转股期限由公司根据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存续期限及公司财务状况确定,所谓转换期是指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股份的起始日至结束日的期间。债券持有人对转换股票或者不转换股票有选择权,并于转股的次日成为发行公司的股东。[3]

2、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一般比不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低,因而发行企业可以用较低的利率筹措资金。例如海马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16日发行的5年期"海马转债",第一至五年的利率分别为1.5%、1.8%、2.2%、2.5%、2.7%,是当时银行同期利率的36%~43%,可见,可转债的发行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3、发行人赎回性和投资人回售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 募集说明书可以约定赎回条款和回售条款,[3]所谓的赎回是指公司股票价格在一段时期内连续高于转股价格达到某一幅度时,公司按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回未转股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而回售则是指公司股票价格在一段时期内连续低于转股价格达到某一幅度时,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将所持债券卖给发行人。为了保障债券持有人的权益,债券发行人有可能在回售日或赎回日承担一定的利息补偿金。由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一般比不可转换债券要低得多。如果发行公司的股价不能如预期上涨,使得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换价值低于公司债券面额时,则持有人必定不会执行转换权利,只能得到较低的利息。为此,多数可转换公司债券附有回售权,允许债券持有者可于持有该债券满一定期间后,要求发行公司以面额加计利息补偿金的价格买回该债券。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上述几方面的特点,如何核算才能将其经济实质更好的反映出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嵌入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作了规定,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并进行初始确认时,要将其包含的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分拆时,应该对负债成份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为负债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再按发行价格总额扣除负债成份初始确认金额后的价值为权益成份初始确认金额。可转公司债券的发行费用应该在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之间按照各自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例1:某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发行面值为40 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价格为41 000万元。该债券期限为4年,票面年利率为4%,利息按年支付;债券持有者可在债券发行1年后转换股份,转换条件为每100元面值的债券转换40股该公司普通股。该公司发行该债券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但没有转股权的债券的市场利率为6%。债券已发行完毕,发行费用为15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款项均已收入银行。

会计处理如下:

负债成份应确认的金额=40000X4%XP/A(i=6%,n=4)+40000XP/F(i=6%,n=4)

=37228.16(万元)

权益成份应确认的金额=41000-37228.16

=3771.84(万元)

负债应分配的发行费用=15/(37228.16+3771.84)X37228.16

=13.62(万元)

权益应分配的发行费用=15-13.62

=1.38(万元)

借:银行存款 40985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2785.46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40000

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3770.46

2、在转股前,可转公司债券负债成份应按照一般公司债券进行相同的会计处理,即根据债券摊余成本乘上实际利率确定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或相关资产账户,根据债券面值乘上票面利率确定实际应支付的利息计入“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或者“应付利息”账户,二者之间的差额作为利息调整进行摊销,计入“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账户。

同例1:2007年12月31日应对负债成份计提一年的债券利息。

会计处理如下:

应付利息=40000X4%=1600(万元)

财务费用=(40000-2785.46)X6%=2232.87(万元)

利息调整=2232.87-1600=632.87(万元)

借:财务费用2232.87

贷:应付利息16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632.87

3、投资人到期行使债券的转换权,债权发行方应按合同约定的条件计算转换的股份数,确定股本的金额,计入“股本”账户,同时结转债券账面价值,二者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此外,还要把可转换公司债券初始核算分拆确认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金额一同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

例2:如例1,2008年6月30日,债券持有者将面值为40 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转换股份,并于当日办妥相关手续。假定转换部分债券未支付的应付利息不再支付。相关手续已于当日办妥。

则2008年6月30日转换股份时会计处理如下:

1、计提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

应付利息=40000X4%X6/12 =800(万元)

财务费用=(40000-2785.46+632.87)X6%X6/12=1135.42(万元)

利息调整=1135.42-800=335.42(万元)

借:财务费用1135.42

贷:应付利息8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335.42

2、编制转股分录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40000

应付利息 8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1817.17

股本16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22982.83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770.46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3770.46

4、如果企业发行附有赎回选择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其在赎回日可能支付的利息补偿金,应当在债券发行日至债券约定赎回届满日期间计提应付利息,计提的应付利息,分别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4]根据这一规定,对于附有回售或回购条件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做如下的账务处理:(1)在债券发行日至债券约定赎回或回售日期间按包含利息补偿金的利率进行利息的计提,计提的利息计如“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2)在发行企业回购或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回售时,发行企业再作如下会计处理:一是计提尚未计提的利息,并将未摊销的利息调整一次性摊销完毕。二是按约定价格赎回时,结转“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并按支付的款项贷计“银行存款”科目。

例3:其他资料如例1,合同中补充规定利息补偿金为3%,2008年6月30日,债券持有者将面值为40 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转换股份,并于当日办妥相关手续。假定转换部分债券未支付的应付利息不再支付。相关手续已于当日办妥。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2007年12月31日应按包括利息补偿金的利率计提一年的债券利息。

借:财务费用2332.87

贷:应付利息16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632.87

――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补偿金) 100

2008年6月30日转换股份时的账务处理

1、计提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利息

借:财务费用1185.42

贷:应付利息8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335.42

――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补偿金)50

2、编制转股分录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40000

应付利息 8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1817.17

――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补偿金) 50

股本 16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22932.83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770.46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3770.46

新会计准则下,可转换公司债券进行债权和股权的拆分处理,使得该业务的会计核算更能体现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经济实质,但对于其中部分内容的规定还需作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利息补偿金的核算:(1)在各期利息费用的计提中应该按包含利息补偿金的利率来考虑,那么在初始确认时,是否应该按这一利率来进行债券和股权的拆分;(2)如果没有实现转股,计提的利息补偿金,在债券到期时又该如何处理。如果新会计准则能对相关问题作更细致的规定,将更有助于提高新准则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罗美娟.新准则下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J].湖北省:财

会通讯,2007,(4):53-54.

[2] 全国注册套计师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会计[Z].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8.

[3]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Z],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篇3

加拿大国债种类类似于美国,种类很多,名目繁多,大约近80多种。绝大 部分 可以上市交易,从证券市场量看,政府债券交易占国内市场交易总量的69%,形成了以国债为主体的发行,流通转让市场。加拿大 金融 业十分发达,且国际化程度较高,国内市场投资极为广泛,国内债券与不同国别的政府债券错综复杂,难以区别内债与外债,但就销售对象划分,可分为“公开发行”和“特别发行”两大类。公开发行的债券,可以出售给任何私人投资者以及各金融机构投资人。“特别发行”的债券,则只出售给政府机构,信托和抵押公司,信贷联盟及大众仓库等。以便联邦政府运用其资金,弥补财政开支。

(一)国债种类的划分

加拿大国债种类繁多,既在国内市场发行,又在外国市场发行,即使是在境内发行,投资者也很难划分境内与境外,根据加拿大 经济 结构状况,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划分标准:

1、按发行主体划分。可分为联邦政府国债,地方政府公共债券和政府机构债券。联邦政府国债是财政部发行的以国家财政收入为担保的债券,称为国家债券;地方政府公共债券是由地方财政部门为了筹集本地区的建设资本而发行的债券,又称为市政债券;政府机构债券是由政府所属机构或公共团体发行,由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券,以上三种类型的债券在加拿大统称为政府债券。

2、按偿还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政府债券。加拿大把期限1年以内的债券称为短期;期限1-10年的债券称为中期;期限10年以上的债券称为长期、短期政府债券是政府部门为调整当年国库收入季节性波动而发行的,主要以每周91天国库券拍买筹集资金,以弥补财政暂时性资金不足;而中、长期政府债券是为了解决较长期的财政收支不平衡而发行的,主要有定期发行的财政库券和储蓄债券两种。

3、按可否上市划分,又可分为上市债券,不上市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三种。其中可上市债券占绝大多数。在加拿大证券交易市场上流通的政府债券主要有短期国库券,库券和市政债券,一般说来,发行期限长,利率档次高,期限短,利率水平低。上述可上市的债券,经政府推销出去以后,随时可由持有人在公开市场上自由买卖,价格也随市场利率变动,成为资本市场中投资人投机、牟取暴利的工具。不上市的债券主要有两种,即储蓄债券和外币债券。这两种债券虽不能上市流通转让,只是 如果持券人急需要兑换现金,也可以按政府的规定,扣掉一部分利息而领取现款。还有一种属可转换的债券,原则上不能自由买卖,但它可以兑换成其他可上市的债券,从而进入市场买卖,所以它又类似于可上市的债券。

4、按发行地域划分,可分为内债与外债。加拿大在国内发行的本国货币为内债,在境外市场上发行的政府债券为外债,在外债部额中又划分为外国货币公债,加元公债和“欧洲货币单位”债券。由于加拿大国内居民多数为欧洲移民,加之外国在加设立 企业 和投资占比较大,故此加拿大国债认购十分广泛,债券逐步趋向国际化,严格区别内债与外债相当困难。以1990年的统计,国债未偿还部分总额达3514亿加元,其中外债达2300-2400亿加元之间,这中间相隔1000亿元,是内债还是外债无法估计。

加拿大国债所以采取多种形式,目的是为了适合投资者的各种需要,以便更多地吸引 社会 上的闲置资本,弥补不断扩大的财政需求。战后的变化趋势是长期国债占比下降,短期国债占比上升。这是因为过去发行的长期国债陆续到期,而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增大,无力偿还,只有采取借新债来归还旧债;同时又因为通货膨胀,物价上升, 影响 市场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投资者为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不愿认购长期债券,政府只得大量发行短期债券,缓解财政困难,使得市场上国债的平均到期年限越来越短,发行国债与偿还到期旧债本息更为频繁,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

加拿大国债的发行

加拿大国债是联邦政府作为债务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或弥补财政赤字而向公众发行的债券,是一种以国家信用原则为基础的举债行为,表明发行主体(财政部)与承购者(机构与个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加拿大财政决定权在国会,年度财政预算由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提出,经国会审查通过后,授权财政部组织实施。 法律 规定:财政出现赤字是财政政策上的 问题 ,与银行无关,必须用发行债来弥补,不能向银行透支。由此可见,发行国债是法律允许的。加拿大财政,银行相互独立,但在制定国债政策,组织政府债券的发行过程中又相互配合,加拿大中央银行积极为联邦财政服务,负责筹划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办理政府债券的发售和还本事宜,以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互助协调,进而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一)国债发行的具体方式

加拿大发行国债 历史 较长,发行方式经过多次改革,已由传统的银团包销方式演变为以拍卖方式发行为主。新的发行方式更加市场化,其价格和收益率是购销双方根据市场情况在拍卖过程中决定的,很受投资者的欢迎,使国债的发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极为优势的地位,成为证券发行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流通转让带动了金融市场的 发展 。

1、国债拍卖发行。加拿大每周发行国债,主要采取拍卖方式发行,全部拍卖按三个规范化程序进行。具体活动过程是:

(1) 分析 市场状况,提出拍卖意向。政府制定发行意向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繁荣程度制约,要使制定的发行意向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对市场状况,包括财政需求,社会资金供求变化以及市场利率水平等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此,加拿大财政和银行都设有专门的经济 研究 部,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有关通货膨胀,政府债券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每周财政部长和银行行长都要碰头一次,互通情况,共同商议对策性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拍卖发行报价意向,报价的具体 内容 包括国债的种类、新发行的数额、拍卖时间和发行期,并在政府的公开刊物上消息,以示公众。

(2)机构投资者应标及应标申请的送达。应标人在新闻公报后,将政府提出的发行条件与市场状况作出比较,根据借款期限和市场利率变化,分析政府债券的优惠程度和获利的风险损失及可以接受的条件,决定应标某种债券的数额和价格,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联邦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提供应标申请。联邦银行证券部在汇总各地非竞争应标和不同收益率竞争应标总额向财政部报告的同时,还要向财政部提供外国和国际金融机构认购的到期国债,系统公开市场帐户认购的情况以及外国和国际金融机构认购新发行国债券的情况等,以便财政部准备拍卖日活动的进行。

(3)公布拍卖结果,办理清算交割。财政部在接受全部应标送达资料以后,即可进行正式拍卖。全部非竞争应标按平

均收益率接受,平均收益率为应标竞争收益的加权平均数确定。竞争性拍卖首先满足最低应标收益率,然后依次满足较高收益率的应标者,直到全部拍卖数额完成为止。公开拍卖活动结束后,财政部即在政府报纸上公布本次拍卖结果,并通知每个应标人已经认可的数量,联邦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凭财政部的通知办理款项的划拨和债券移交事项。

加拿大拍卖发行整个活动在一周内完成,具有较短的时间内,筹集巨额资金的特点。其所以能够采取拍卖发行,主要是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存在一个庞大的初级交易商 网络 。初级交易商作为主要竞买人,在拍卖国债时积极参加国债竞买活动,然后再次竞买数额转卖给其他投资人,并在结算日当天或以后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加拿大政府对银行认风国债没有限制,政府发行国债,中央银行往往大量认购,并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买卖政府债券活动,借以调节市场利率和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从而达到实现金融宏观控制目标。

2、承销发行方式。加拿大中、长期国债仍保留着传统的银团承购包销发行方式,其规范化程序为:国债发行主体(财政部)提出债券发行数量、期限、利率,供参加认购国债的证券商进行投资。投资者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对未来市场利率变动的趋势预测,提出可以接受的价格。经过双方协商,筹资者和投资者都能找到满意的发行条件,其投标价格可能低于债券面值,也可能高于债券面值,称为折价和落价发行。在此基础上签订承销合约,并按合同规定的各项条款,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加拿大财政库券,市政债券多采取承销法,具体方式分为全额承销和余额承销,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到期必须按规定划款。实行这种方式,发行主体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发行费用,但在短期内可以筹措大额的长期资金。包销证券商虽然可以赚取手续费和承购与包销之间的差价,但也要承担市场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性损失。

3、直接发行方式。加拿大不可转让债券,如储蓄债券,投资性公债和对外发行债券采用直接发行方式。这种方式不需借助证券发行的中介机构代为推销,而是直接向特定的投资者销售国债券。一般采取个别与发行者关系密切的机构投资者为发行对象,不公开对其他投资者出售,也不进入市场流通。如储蓄债券通过官方发行机构以及一些金融机构的柜台直接销售,每年从11月1日到6日发行一次,规定数量,售完为止。 目前 加拿大销售机构十分广泛,购买者极为方便。在这些机构有储蓄帐户的,还可以通过通讯的方式购买债券。储蓄债券分为实物券和无实物券两种。无实物券购买者可在免费提供的帐户服务系统中保有储蓄债券帐户。实物券为记名债券,购买者丢失或损毁债券,可以重新补发,不损失利息收入,储蓄债券可以随时兑付。又如投资性债券,主要是吸引公共机构见效,发行的对象由政府管理的各种信托基金组织认购,任务直接分配,到期偿还本息。

(二)国债发行条件的选择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筹资成果是国债发行的最终目的。鉴于国债发行涉及诸多问题,因此国债发行条件的选择尤为重要。研究加拿大国债发行的全过程,其条件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行数额的确定。国债发行数额一般说来是发行者根据对资金的需求情况而提出的。加拿大国债发行数额主要由三个方面的需要组成:一是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情况对资金的需要量;二是偿还到期国债本息与财政的支付差额;三是经济发展速度对国家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但国债的需求量又受市场可以提供的资金和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因此,加拿大确定发行数量要分析发行时的市场资金供求,市场利率水平以及财政负债的承受能力等,既保证确定的债券数量能如期发行,又不要因为过高的国债价格影响市场利率的波动,加重国家和企业的负担。

2、国债利率的确定。利率水平是筹资者与投资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从筹资者来讲,降低利率可以减少筹资成本;从投资者来讲,提高利率可以增加投资收益率。如何统一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加拿大国债利率的选择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1)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原则上国债票面利率按金融市场的利率决定,利率定得过低,在市场上难以发行,如果订得过高,则增加国家负担,而且还可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

(2)与其他债券利率比较。国债是国家发行的,以国家财政收入担保,具有安全、无风险的特点,加拿大决定国债利率一般是高于同期储蓄低于公司债券。

(3)社会资金提供的程度。加拿大金融体系发达,国际投资广泛,市场资金充裕,国债利率水平一般较低,而变动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国家资金需求量的变化。

3、国债价格的确定。加拿大国债发行通常先决定年限和票面利率,然后根据发行时的市场利率水平进行微调,最后决定实际的发行价格。由此导致国债发行多采取折价发行和落价发行。

在债券的名义利率高于实际利率的情况下,潜在投资者乐于购买,因为这时的发行者必然会以高于债券面值的价格出售,发行价格超过债券面值的部分可冲抵按高于实际利率支付利息的部分损失。在债券的名义利率低利实际利率的情况下,潜在的投资者必不愿认购,这时的债券发行者只能以低于债券面值的价格出售,发行价格低于债券面值的部分补偿投资者可能遭受的损失。加拿大发行价格按照两种 方法 定价,目的在于平衡票面利率与债券认购者收购率之间的差距。但采取浮动利率的债券均不使用上述发行方法,而是按票面价格发行,称其为平价发行。

(三)发达的国债发行市场

从联邦政府机构内部到居民个人,从国内证券市场到国际市场,筹措债券款项的来源和渠道十分广泛,目前销售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类:

1、加拿大联邦政府机构和信托基金帐户历来是国债的重要销售对象。利用政府支出过程中暂时形成的存留资金购买短期国债,政府管理的信托基金组织,拥有大量预算内专项基金,多年来均有结余,因而需要在联邦政府债券上进行投资。上述两种对象构成了短期国库券和投资性债券的来源。

2、联邦中央银行既财政部发行国债和支付利息,又直接承购国债,并运用手中持有的国债经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买卖活动。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国债具有通货膨胀性质,但加拿大中央银行购买国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公开市场的业务操作起到金金融调控的作用。当它在市场上收购国债时,意味着对市场的货币投放,相反若在市场上抛售国债时,则意味着货币的回笼。联邦中央银行利用国债买卖调节货币政策,手中必须持有大量的政府债券。因此,加拿大中央银行也是国债券的的销售对象。

3、私人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和非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历来是国债的最大买主,它们持有的国债约占政府债券的30%左右。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证券无风险,可以增加盈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债向中央银行取得贴现。一般说,在经济发展时期,商业银行持有国债下降,在经济衰退时期,国债持有比例上升。非商业银行来源包括个人、保险公司、信托和抵押公司、信贷联盟、大众仓库、其他公司、州和地方政府,国外和国际投资者等均是国债的买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销售网络,使国债易于销售。

总之,加拿大庞大的金融市场,为国债的发行提供了极大方便,既为投资人的资本投资开辟了出路,又为借款人提供了筹资来源,并随着经济、金融国际化的迅速发展,筹资的渠道更为广泛。可以说国债发行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达的资本市场又为国债的发行创造了良好的发行环境。

加拿大国债的流通转让

加拿大国债发行的市场化,为国债顺利进入二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政府在长期的发行过程中,认识到国债的生命力在于流通,只有流通领域的发展,才能促进发行市场的繁荣。因此,加拿大政府十分注意对流通市场的培育,一是在制定发行条件时,明确规定证券发行结束后,即可上市流通,适应投资者资本投入和资本退出的需要;二是政府加大不同品种证券的上市量,为流通市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融资工具;三是从调节经济的职能出发,制定证券法规,强化对证券交易行为的管理。以便充分发挥流通市场的功能,推动经济朝着持续、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受美国和英国经济发展模工的影响,加拿大政府证券流通市场形成较早,国债流通转让形成的直接动因是加国债的市场性,国债的大量发行需要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资本多余和资本短缺也需要有市场相互融通,因此,政府证券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国债发行的过程中,加拿大早就具备了形成政府证券市场的三大要素。其一是加拿大金融市场形成较早,市场上资金借贷活动十分活路,为政府证券的自由让度提供了活动的天地;其二是加拿大发行国债的历史较长,政府证券品种齐全,期限结构多样,巨额的国债存量为投资者选择投资提供了充足的债券;其三是国债的发行中造就了一批专门从事经营国债业务的证券商。以上便是政府证券形成的客观因素。

加拿大国债流通市场从形成到 发展 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早期的交易市场出现于30年代,直到直次大战后才得到迅速发展。50年代初期,市场的参入者只有注册银行和中央银行,并且交易对象也只有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库券。1953年,在加拿大银行的倡导下,各注册银行和大型证券投资机构开始通力合作,建立了一个 现代 化的证券市场。首先,政府大大增加了国库券和短期债券的发行量。其次,加拿大银行和少数几个专门经营政府短期债券的证券投资商,以“回购协议”方式提供最终贷款,鼓励持有大量国库券和各种政府债券的机构扩大市场交易量。同时各注册银行也于1954年开始为证券投资商提供贷款,鼓励它们买卖政府证券。50年代末期,大多数非银行 金融 机构纷纷加入,进一步扩大了证券市场的业务领域,并在证券市场上与注册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到70年代,随着大批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加拿大银行业,它们在加拿大证券市场上发行短期金融债券,经营 企业 信贷,到80年代初也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从上述发展过程看,加拿大国债流通市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逐步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债流通转让市场。

(二)政府证券的交易制度

加拿大政府证券流通市场,是指已发行的并被投资者认购,进行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市场。与美国相比,加拿大的二级市场是由交易所控制的,但证券交易所本身不买卖证券,只是为投资人买卖证券提供一个集中交易的场所。

加拿大证券交易所实行公司制,由银行、证券公司、投资信托机构及各类公(民)营公司等投资入股建成,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法人团体,其职责根据行政授权,负责交易所的自我管理和组织日常交易活动。从加拿大六个证券交易所的情况看,政府证券交易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内容 :

1、证券交易所的空间设置。

加拿大证券交易均设立固定的交易所,其空间设置主要取决于上市证券的种类,数量和交易量。以加拿大最大的“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为例,建有3万平方英尺的交易厅,交易厅按债券、股票和交易方式分设9个交易站,每个交易站又分成若干交易台。为方便交易,各证券交易所对交易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股票和股票期权的交易时间为9:30至16:00,政府债券和国库券期货为9:00至15:15,35种股票指数期货为9:15至16:15,300种股票指数期货为9:30到16:15,35种股票指数期权为9:30至16:15,美元期货为8:30至16:00,每天第一笔交易称开盘,最后一笔交易为收盘。

2、交易程序。

(1)联系证券经纪人。由于投资人不能直接进入证券交易所买卖证券,因此投资者进行交易的第一步是寻找一个信用可靠并能提供有效服务的证券经纪人。经纪人的职责是以最有利的成交价格为客户买卖证券,并为客户提供有关服务。

(2)开立资金与证券帐户。选择好经纪人后,证券投资买卖人即向经纪人办理名册登记,并在经纪人处开立资金专户和证券专户。名册登记分个人名册登记和法人名册登记:个人名册登记应载明登记日期,姓名,证件号码,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等,并留存印鉴。法人名册登记应提供法人证明,并注明法人代表人及证券交易执行人的姓名,性别,留有法人代表授权证券交易执行人的书面授权书。

(3)委托及委托的执行。开立帐户后,投资人通过电话,电报,传真,信函或当面委托发出委托指令,通知委托买卖证券的名称,交易的种类,买卖数量,出价方式及价格幅度等,证券商受理委托后,立即通知驻场交易员,在委托有效期限内,按客户委托的要求,买入和卖出证券,并将委托执行的结果由证券商通知委托人。

(4)证券买卖的交割及过户。证券交易结束后,即办理买卖协议的交割。加拿大的交割时间规定在成交后五日内进行,即买入证券付出现金取得证券,卖出证券收入现金交出证券。证券交割后,对记名证券还应到发行公司办理过户手续,因为只有办理完过户手续,证券的新持有者才能取得享受股东,红利,债券本息的权利,至此,整个交易活动全部结束。

3、交易方式。

加拿大证券交易方式多样,主要有现货交易。信用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四种,期货合约与期权交易是70年展起来的新型交易方式。从国债交易情况看,主要是采取现货交易和期货合约两种交易方式。

(1)现货交易方式。现货交易又称现金现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成交后即办理交割手续的交易,从 理论 上说,现货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券,钱货两清。但在实际中由于交易数额大等技术上的原因,具体交割往往有一个过程,各国的交割时间不尽相同,加拿大规定五日内交割完毕。

(2)期货合约交易方式。加拿大国债期货市场分为国库券期货,中、长期财政部债券期货,地方市政债券期货和政府机构债券期化。此种交易方式是协约双方同意在约定的期限内,按商定的买卖条件(包括在价格,交割地点和交割方式)买入或卖出国债的一种流通转让方式。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合约的交易单位,交割日期,交割地点均在协议上明确规定。交易双方须具体协商的是交易时的价格,并将商定的买卖价格列入合约的各项条款内,双方不得违约。

交易双方不直接接触,而是各自跟专门的清算公司结算。清算公司是所有期货买者的卖者和所有卖者的买者,因此交易双方无须担心对方毁约。

期货方式的买者或卖者可在交割日之前采取对冲交易,只清算差额,而无须每笔单过进行交割,既省事又比较灵活,故此很受投资者欢迎。

期货合约交易具有收益性和风险性,投资者凭借自己对业务的自信和正确判断,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但也要承担风险带来的 经济 损失,因此这种交易本身就存在投机性与风险。

(三)政府证券交易的管理

加拿大联邦政府与省政府之间实行分权制,关于证券管理的立法分属各省制订。加拿大第一部“现代”法典是安大略省1966年的《证券法》,以后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各省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证券方面的法典和惯例。鉴于交易中大量欺诈行为的涌现,人们对原定的《证券法》进行了系统的修改,从而产生了1978年的新法,并于1979年9月15日生效。根据新的《证券法》规定,各省证券交易管理由行政机构,证券委员会负责一般性规定,财政部负责国债交易方面的规定,中央银行负责初级交易商的资格审查,管理公开市场业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协会根据政府授权进行证券交易活动的自律性管理,整个管理制度的判定与实施由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构成了加拿大完整的国债交易管理体系。

1、政府专门机构的一般性管理。其管理程度,以安大略省证券委员会及其主任的权力和职责为例,主要有制定并调整有关金融市场活动的管理政策、制度和办法;授理与审批证券商及证券交易所的注册登记,履行对发行和上市证券的披露和持续披露的控制权;管理全省范围内的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查处各种不法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实现其管理职能。

2、财政部与中央银行的协同管理。加拿大国债交易规则由财政部制定,但具体交易的操作由中央银行进行。财政部既是发行者,又在市场上收购国债,同时参预流通市场的管理。中央银行作为国债发行的组织者,本身也参预认购,并通过公开市场国债的交易实现货币政策,间接参预管理。所以形成财政与银行的协同管理,是加拿大财政与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能决定的,虽然财政与银行相互独立,但管理经济、发展融资市场相互是一致的。

3、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协会的自律管理。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协会是公司性质,分别由各股东成员和经纪人组成,其自律管理根据政府授权,负责日常的交易活动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从总体上看,加拿大证券交易市场管理比较严格,整个活动处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其管理与自我管理按 法律 的条款进行。

加拿大国债的还本付息

国家发行的债券,到期是要偿还的。加拿大国债偿还作为一种制度,通常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即按预先规定的偿还条件,包括偿还期限,利息率,计息 方法 和偿还方式,办理债务的清偿。加拿大国债偿还政策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使国债在长期的发行中保持了较高的信誉,为政府的筹资和投资者选择投资渠道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进而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

(一)国债偿还政策

国债偿还政策是国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执行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债的信誉,而且关系到今后的长期发行。正如此,加拿大采取强制性政策偿还到期国债,即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也不采取违约推迟偿还的作法。这一政策的连续性,使国债在投资者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形象。既促进了国债的长期发行,又为投资者选择无风险的债券投资扩宽了渠道。从加拿大多年的偿还政策情况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的偿债能力,确定发债的规模。发行国债可以弥补财政赤字,增加国家对经济的投入,进而达到控制通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债发行越多越好。因为国债不同行税收,到期是要归还的,而且还要加付利息。过重的债务负担也会使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加拿大国债发行规模由总统行政预算局提出,但要报经国会批准,预算一经通过,政府不得随意突破,而且根据财政法规定,国家预算和政府发债上限都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每年的增减变化都要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的收入增长相适应,以避免过重的债务支出带来财政偿债压力。

2、合理配置不同期限结构的债券,使国债平均偿还年限保持相对的稳定。加拿大国债偿还期限的确定,服从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当经济处在发展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多发行中长期债券,以配合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压缩财政赤字,减少通货膨胀压力;当经济处于萧条,总需求不足时,则发行短期国债,增加资本的流动性,以配合财政实施扩张政策,促进 社会 投资满足有效需求。但不论经济情况如何,期限的确定都要注意合理配置,使国债的平均到期年限保持相对的稳定,避免债券集中到期出现的偿债压力。

3、建立偿债基金制度,直接偿还债务。加拿大财政预算每年拨出专款,专门用于偿还国债,爱过直接购买和兑付的方式,减少政府的债务,直到全部债务清偿为止。建立偿债制度,是政府落实强制性偿还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是政府因为债务积累过多,怕到期无力偿还而 影响 政府信誉而设立的。它的设立还有助于促进发行,减少筹资成本的作用。因此,政府预算每年都编制债务支出计划。

(二)国债的偿还方式

加拿大政府依约偿还到期债务,根据发行时的不同条件,采取不同方式,主要分为期满偿还和期中偿还两种类型,期满偿还是指债券所规定的到期日偿还;期中偿还是指在债券未到期前的偿还。期中偿还按具体方式划分,又可分为定期偿还,选择偿还和买入注销三种,其主要偿还方式如下:

1、市场买销法。加拿大买入注销是财政部或政府发行机构从市场上赎回所发行债券的全部或一部分,以注销其债务。这种方式一般是发行者利用手中剩余资金,在市场价格低于或等于国债票面价格时采用,当然也不排除在特殊条件下用高于国债票面价格购买。加拿大实行这种方法 历史 较长,至今仍然是一种主要方式,其原因是这种形式比较灵活,有利于减少筹资成本,稳定国债的市场价格,保护投资者的收益和国债信誉。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篇4

一、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的核算

1.企业设立或增资产生的资本溢价

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2.企业发行权益性证券产生的资本溢价

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等的手续费、佣金等与权益性证券发行直接相关的费用,应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减少“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股东捐赠产生的资本溢价

(1)接受控股股东捐赠

企业接受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的捐赠和债务豁免,从经济实质上判断属于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作为权益性交易,相关利得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2)接受非控股股东捐赠

企业接受非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经济实质表明属于非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当将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企业发生破产重整,其非控股股东因执行人民法院批准的破产重整计划,通过让渡所持有的该企业部分股份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企业应将非控股股东所让渡股份按照其在让渡之日的公允价值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4.因债务重组产生的资本溢价

在债务重组中,对债务人而言,将债务转为资本,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或者股权份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或者股权)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股本溢价(或者资本溢价)计入资本公积。

5.资本溢价的减少

(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减少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2)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

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按所注销的库存股的账面余额与股票面值总额的差额减少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按所注销的库存股的账面余额与股票面值总额的差额增加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6.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资本溢价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对于合并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发行股份面值总额、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对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自合并方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并方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结转的,以合并方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贷方余额为限进行结转。

因合并方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余额不足,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全额恢复的,合并方应当在附注中对这一情况进行说明。

7.反向购买产生的资本公积

非上市公司以所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等资产为对价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构成反向购买的,若果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资产负债或仅持有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不构成业务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性交易的原则进行处理,合并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8.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拥有对子公司的股权产生的资本溢价

企业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拥有对子公司的股权,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购买少数股权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9.可转换公司债券产生的资本溢价

企业发行的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持有人到期没有行权的,应当在到期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二、资本公积—其他的核算

1.搬迁补偿款

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2.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在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中,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下同)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3.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

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投资期间,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相应调整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其他因素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应分担的份额 ,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丧失子公司控制权

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为当期投资收益。

5.股权激励

(1)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股权激励的,在等待期内如果取消了授予的权益工具,企业应当对取消所授予的权益性工具作为加速行权处理,将剩余等待期内应确认的金额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同时确认资本公积。

(2)企业集团(由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构成)内发生的股份支付交易,结算企业是接受服务企业的投资者的,应当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或应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接受服务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同时确认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负债。

6.可转换公司债券

企业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其认股权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有关权益工具定义的,应当按照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价格,减去不附认股权且其他条件相同的公司债券公允价值后的差额,确认一项权益工具(资本公积)。

7.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应当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待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理时,因转换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应转入当期损益。

8.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损失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且可供出售金融资资产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的,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应在该项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在资产负债表日,按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摊销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对于没有固定到期日的,应在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时,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9.套期保值产生利得或损失

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属于有效套期的,应按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被套期项目产生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10.递延所得税涉及的资本公积

(1)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2)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3)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中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三、对下列内容做一探讨

1.国有资产无偿划拨的核算

(1)国有控股企业接受国资委无偿划拨的国有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房屋、土地等,通常是按照资本性投入,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核算依据不明确,比如,无偿划拨的长期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若按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准则核算,会与关联方披露准则矛盾,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关系。

本人认为,虽然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关系。”,但实际工作中,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仍然是按照关联方关系进行的会计处理。

(2)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被国资委无偿划转,如:长期股权投资、债权等,通常也是按照资本性减少,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依据一般是国资委下发无偿划转资产文件时明 确规定,其核算依据与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规定矛盾,企业会计准则指南规定:捐赠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本人认为,国资委作为代国家出资以股东身份行使出资权力,会计核算应同其他企业共同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2.可转换公司债券中认股权持有人到期没有行权的处理

可转换公司债券分为普通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第十项规定,“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的规定,对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中的认股权,单独确认了一项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企业发行的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持有人到期没有行权的,应当在到期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篇5

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累积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企业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应考虑未来信用损失。

实际利率摊销的目的在于调整各个期间的收入,该方法的关键是计算摊余成本。从投资者角度,摊余成本是该债券实际价值多少:从发行债券者角度,摊余成本是实际承担了多少债务。债务人用实际利率计算的应付利息是应确认的财务费用,投资者用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是得到的收益。在债券市场上,该投资收益会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即债券需反映投资者应得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投资者用票面利率计算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对于债券即其公允价值下降,该下降反映了投资者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地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因此,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

[例]A公司2001年1月1日支付价款1000元从交易市场上购入B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万元,票面年利率4.72%,每年末支付利息,到期一次偿还本金。A公司将该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购买时未发生交易费用,且不考虑相关税费、减值损失等因素。双方约定,B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将债券购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购回而支付额外款项。A公司在购买时预计债券不会被提前购回。

(1)实际利率r的计算:

59×(1+r)-1+59×(1+r)-2+59×(1+r)-3+59×(1+r)-4+(59+1250)×(1+r)-5=1000

经计算得:r=10%

(2)摊余成本的计算:

方法一: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一累积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摊销额=本期实际利息-本期应计利息;累计摊销额=∑本期摊销额。

计算得出表1、表2中结果:

2003年初,A公司预计该债券本金的一半(625元)将会在本年末收回,剩余的本金将在2005年末收回。在此情况下A公司应调整2003年初的摊余成本,计人当期损益,调整时采用最初确定的实际利率。

2003年期初摊余成本=684×(1+10%)-1+30×(1+10%)-2+655×(1+10%)-3=1138(元)

2003年实际利息=1138×10%=114(元)

2004年应计利息=625×4,72%=30(元)

2003年累计摊销额=86+55+52=193(元)

由于从准则规定中总结出来的摊余成本计算公式在实际计算中很繁琐,稍有不慎就会出错,从而导致一连串的错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个综合性的简化计算公式,现介绍如下: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一已收回本金±利息调整(或溢折价)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已收回本金+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篇6

[论文摘要]本文在探讨发展广西债券市场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广西债券市场的基本思路,即以改革债券发行审批制度为基础、以引进机构投资者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企业债券担保制度和债务偿还机制为核心、以建立多样化的交易和结算机制为依托、以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为保证。最后提出了发展广西债券市场的对策措施。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并给予北部湾经济区五大政策支持。在金融方面。国家明确提出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这是广西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广西的债券市场发展非常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抓住机遇。花大力气加快发展。

一、发展广西债券市场的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广西债券市场的发展必须以市场化为原则。1、发行主体市场化。主要是指放松对发债主体的过分严格的管制,特别要放松对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限制,对发行规模的限制也应当有所放宽或取消;应当考虑重新发展地方企业债券市场,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融资渠道;建议取消对发债企业的所有制歧视,只要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都能够得到发行机会;逐步取消利率限制。根据企业的基本素质、信用评级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状况确定利率水平,从而使利率能够反映风险和收益对等原则。2投资主体市场化。建议放宽对企业债券投资主体的限制,扩大投资者队伍。债券市场的投资人应当有银行、个人投资人、机构投资人、各种投资基金和各类企业,发展债券市场投资主体的重点应当是发展机构投资者。当前。除了一般的机构投资者外,企业债券基金和企业债券委托理财是两个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二)坚持适度规模与平稳发展的原则

债券市场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而不能大起大落。债券的发行规模总的来说要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宜过小,但也不能过大。如果数量过大,企业不能到期还本付息。会降低发债公司的信誉度,增加发债企业的负债规模。

(三)坚持信用至上和法制的原则

发行者必须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必须是经政府机构授权的有相当资质的企业,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要进行严格、规范的债券信用评级,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信息。

(四)坚持局部与全局协调发展的原则

广西债券市场是局部的、区域性的市场,其发展既不能脱离广西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不能离开全国债券市场而孤立地发展,必须融合到全国的债券市场中,与全国的债券市场协调发展。

二、发展广西债券市场的基本思路

(一)以改革债券市场的发行审批制度为基础,建立市场化的发行机制

以修改《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为契机,在企业债券管理法律的规定方面力争取得较大突破。丰富债券发行主体,逐步实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发行核准制。引入保荐人制度和发审委制度,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化发行。力争早日实现凡是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公司,均可自愿申请发行债券,发债主体由保荐人自主推荐。债券发行利率、期限、担保、品种设计由发债主体自主选择。改进发债资金用途审核办法,扩大发债主体资金使用自。

(二)以引进机构投资者为重点。企业债券主要面向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除部分优质企业债券可对公众投资者发行外,投资群体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主。可将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专业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群体,并适当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同时,积极发展债券型投资基金。鼓励公众投资者通过证券中介机构间接投资公司债市场。强化投资者对发行主体的约束手段和自我保护手段。引入境外债券市场普遍实行的债券受托管理制度和债权人会议制度。

(三)以建立健全企业债券担保制度和债务偿还机制为核心

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债券担保制度。强化企业债券担保制度,开展资产抵押、不可撤销或负连带责任等多种担保形式。但是。担保只能是企业行为,不可以为了企业债券顺利发行,动用国家信誉进行担保。可以考虑建立附担保企业债券信托制度。这种制度既能够为企业债券提供担保。又能够避免银行担保模式的各种弊端,也不会给行使抵押权的人造成财务负担。在债务偿还机制方面。可以考虑设立债券偿还准备金或债券偿还基金,可以从发债企业的每次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也可以从发债企业的银行存款中定期划出一定金额。转存到偿债准备金或偿债基金账户中去。这样既能保证到期还本付息,又不会给发债企业带来太大的偿债压力。

(四)以建立多样化的交易和结算机制为依托

可依托银行间债券市场推进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相互联通。以场外市场(OTC)模式为主完善债券流通机制。首先打通两大市场交易主体。让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市场,允许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市场参与交易,条件成熟时可允许部分公司债券进入银行间市场挂牌;让证券公司更多地进入银行间市场;顺畅地进行市场间的转托管;建议考虑建立专门为机构投资者服务的债券电子交易平台,提供做市商制度等多种交易方式;整合交易品种,实现相互挂牌。倘若实现对广西债券市场的整合,则可解决债券市场规模不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实现两大债券市场的双向互动和统一互联。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所有债券产品、所有机构投资者的互联互通,从而大大提高债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五)以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为保证

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地位、竞争优势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增加对债券发行人的财务分析、偿债计划安排等内容的要求,并考虑建立对发债主体进行资信评级和债券项目评级的“双评级体系”。

三、发展广西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与规模,满足更多投融者的需求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扩大债券的发行规模,而且应该实行市场化的审批制度,改审批制为核准制,改多头审批为一家核准。改原有的一次发行为监管机构一次核准后,发行人视其需要和市场情况多次发行。在发行额度的结构控制上。一方面应继续保持一些国有重点企业的发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一部分额度给予一些经营业绩优良而资金短缺的其他企业。鉴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建议政府扩大广西经济建设债券的发行,募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和人才引进支出,加大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助和奖励力度等等。在对发债主体的行业要求方面,要放宽审批那些竞争性较强的行业的资金需求。

(二)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如果审核程序非常复杂,包含审核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内的实际融资成本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会高于银行贷款,发行人就不会考虑采用企业债券进行融资。因此,审核程序应该简单、迅速,抓住关键因素。例如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情况等。目前,我国债券的审批程序过于复杂,广西的行政办事效率又远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广西债券的融资成本较高。不利于广西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要采取得力措施简化债券发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广西债券市场的发展。

(三)实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与企业信用级别挂钩,丰富企业债券的期限、品种

一个自由浮动的债券市场利率是整个债券市场顺利、高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到债券利率,应根据不同发债主体的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等。由发行人、承销商根据市场情况,确定适当的利率,并自主设置各种各样的还本付息方式,如附息债券、浮动利率、附可选择权利率等等。目前的发展方向是:扩大利率市场化的范围。改善决定利率的方式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债券的创新能力,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信用级别及偿债能力制定相应的利率,将企业债券的利率水平与风险挂钩,或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相对自主地确定发行利率。同时,发债企业可根据自身对于资金期限的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还债期限。在品种设计上,针对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债券品种;在期限上做到短期、中期、长期兼顾;在付息方式上做到一次付息、贴息与按年、半年、季度付息等品种齐全。便于投资者按自身的需求选择持有。

(四)鼓励进行债券创新

创新是金融市场的灵魂。在国外,企业债券是金融创新最多、最灵活的一种金融工具,但这种创新和灵活性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广西在这个方面更加落后,这也是制约广西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广西应当对债券创新给予高度重视,抓住机遇,采取得力措施推动债券市场的创新。尤其是在利率形式、债券形式、付息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鼓励债券衍生交易品种等的开发和引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打包方式联合发行企业债。

(五)提升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流通性是债券市场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广西要通过健全交易规则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具体可做好以下工作:积极建立做市商制度,引入同业经纪人;统一托管和清算;加快发展债券基金;构建多层次的交易平台;严厉打击债券市场上的各种违法行为等等。

(六)推进债券市场的整合和深化

债券市场的分割,比如当前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之间的分离影响了债券市场的运行效率,提高了参与者成本,降低了市场流动性,阻碍了统一价格的形成,不少券种在两个市场上存在明显的差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债券市场的整合必然需要一个市场深化的过程。这主要包括市场交易种类的多元化。重点是推进债券品种的多元化。应通过双向准入等方式,促进市场整合,推动债券市场的深入发展。从操作层面看,要注重推进结算后台的整合。随着债券市场参与者和产品的进一步统一和互联,应当着手结算后台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必要时应予合并。

(七)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篇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计划放权、财政让利”这一创新体制(吕炜2002,p.102)的推行实施,各级地方政府获得了较大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自,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渐进式改革中所积累和新生的各类矛盾与风险,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益显化,并呈加速态势。在诸多矛盾和风险中,地方政府因推进经济发展、防范与解决金融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形成的现实债务压力和潜在财政风险,及其与社会经济稳定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地方债务压力首先源于日益固化的财政缺口。改革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一直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补贴国企亏损的责任,加之庞大的具有刚性特征的办公和人头经费支出,地方财政支出负担沉重。而财政增收相对滞后,财政收支缺口较大。同时,为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推进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或直接或间接地借入内外债务,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债务责任和还本付息压力,财政压力因此逐渐加大。

地方金融风险的财政化转移模式加剧了地方债务压力。1996年来,各地在化解日益积聚和暴露的地方金融风险,如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信托投资公司与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所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以及解决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巨额债务兑付困难时,基本上采取了财政化的风险转移模式。这一模式与波兰等经济转型国家在化解金融风险中的成功举措(海尔,1999)不谋而合,有利于有效转移金融风险,维持地方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但其“转嫁”性质,却使地方政府在短期内面临集中的债务承接压力。

此外,近年来各地逐渐进入外债还本付息的高峰期,而外债偿还基金等准备又严重不足,各地外债偿还压力较大。庞大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更加大地方债务压力。所有这些因素形成的债务压力,如不能有效缓解,将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

减缓地方债务压力的措施,除继续保持经济增长、扩大税基、开辟税源并厉行节支外,在中期内还需寻找替代性的稳定缓和机制。依托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债务债券化,建立地方财政债务资金的流转机制,不失为一种值得探讨和推行的举措之一。

二、现状的剖析:地方政府债务债券化的可行性

地方政府债券,又称地方债、市政债券,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债务管理方式,它具有双重创新特性:既是财政管理与债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的创新。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完善债务管理方法和债务流转机制,形成宽口径的地方财政债务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运作地方政府债务,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内在的结构缺陷是资本市场相对发达,而货币市场不发达;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发展迅猛,而债券市场相对滞后。在发达国家作为重要金融工具的地方债,在国内尚属空白。因此,地方债务的债券化,是地方政府完善对地方经济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趋势。目前在中国进行地方债的发行与流通试点,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首先,地方政府发债动机强烈,债券的内在品质较高,这是地方债发行的有利条件。地方政府供给地方债的动因主要有二,一是缓解迫在眉睫的债务压力。通过发行地方债实现行债务“掉期”,不失为一种现实明智的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地方债偿还的长期性(最长可达20—40年)和灵活的提前赎回能力(FrankJ.Fabozzi等1998,p.351),能充分缓解地方债务压力,有利于地方财政灵活安排与调度财力分配。二是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较之其他债务压力缓解方式,地方债务债券化的显性与隐性成本较低。以地方金融风险的财政化转移模式(即向中央银行借款)为例,中央银行再贷款年利率为3.24%(2002年2月21日调整后),而同期进出口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仅为2.11%,中长期国债利率也不到3%。地方债因风险高于国债,其发行利率可能略高于国债,但仍低于再贷款利率。因此,地方债发行成本低于中央银行借款的资金成本。地方债较高的内在品质,主要源于趋于成熟的税收担保条件。

其次,中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条件正逐渐具备。日趋市场化的多样化的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发行制度,以及日渐规范完善的债券交易流通市场,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基础。经过20余年的培育和初步发展,中国债券发行渠道不断拓宽,品种日益增多,除柜台和交易所发行外,银行间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债券发行的主战场;债券现货、回购等交易日益活跃,流动性增强。同时,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实力雄厚、资信良好的债券发行中介机构也迅速崛起。现有债券发行和流通市场的规范拓展,为地方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成功“先例”和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第三,地方债的市场需求巨大。这种市场需求主要来自金融机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资金充沛,证券投资需求稳步上升。据统计,到2001年底,各商业银行的存差高达两万余亿;证券类资产(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已由1997年的不到4%,上升至2001年的18%。保险公司在投资渠道偏窄和存款利率降低的不利格局下,也急于为高达2000亿元的保险基金寻找证券投资途径。由于法规限制,也基于稳健经营的需要,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谋求稳定的高收益证券投资组合中,对债券与基金情有独钟。但现有的债券、基金品种和发行规模,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其他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也迫切需要新的债券品种,以解决债券投资面狭窄的现状。

三、方案的设计:尝试性的分析

国内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设计,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相关经验。地方政府债券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入债券两大类型。前者以税收权与税收收入为担保,而后者则主要依靠债务资金项目的收益来支付债务本息,以市政公司债券(也称“岁入债券”)为典型代表(FrankJ.Fabozzi等1998,pp.348—349)。本文的探究,以一般责任债券为主。

(一)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

1.发债主体、方式与中介。结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国内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主体应该限定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政府。省级财政部门制定地方债的发行计划和预算方案,管理债券资金的周转和分配,掌握还本付息的总体状况;省级以下的各级政府不作为发债主体,其债务资金纳入省级财政预算进行统一管理。地方债应采取公募发行方式,以体现透明度原则,接受纳税人群体的公开监督。为方便于批量交易和托管,地方债应以记账式债券为主,以培育机构投资主体,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行面向个人的凭证式债券。

地方债的发行中介,可由人行各地大区分行组织承销团,承销团成员可以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但以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为主比较合适,并由发债主体确定最终承销商。对发行规模较小的地方债,则可在经人民银行和证管机关许可后,由地方政府选择区域性金融中介如地方证券公司、城市商业银行等承购包销。

2.发债审批与评级。国内地方债的发行审批工作应由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三个部门共同管理:证监会制定全国统一的地方债管理办法,授权各地证管办进行具体的监督管理;财政部负责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各地的指标分配,监督各地财政部门对债务资金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则负责地方债的发行组织工作。鉴于地方政府债券可采用区域化发行,人总行可授权各大区分行进行发行的操作,对于竞价发行的地方债,人民银行还需组织招投标工作,负责招标的全程管理与监督。

同其他债券一样,地方债也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因而存在信用等级差异以及信用风险。国内地方债的评级,可以参照国际成功经验,从地方政府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和结构、地方财政管理和行政效率、地方财政负债水平等五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与定性界定;由证监会依照评级结果,给予审核,批准符合信用等级的地方债发行。

(二)地方债的流通与市场监管

发达、活跃的流通市场是债券发行市场的有利条件之一。要实现地方债有序的流通交易,就必须建立严格的债券登记结算管理制度。根据现在的制度规范和已有的市场条件,可以将该类债券纳入中央债券统一登记结算管理系统,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管理。同时,建立、完善地方债的二级托管制度,由信用度高,经营管理规范,债券交易与管理经验丰富的商业银行担当二级托管人,提供地方债的托管服务和债券清算业务,为债券流通提供基础条件。地方债的流通,可以借助于多种形式的交易方式。目前可以商业银行的柜台交易为主,面向个人与机构,发展柜台市场。对资质好、信用等级高的记账式地方债,应允许其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也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现券与回购交易。

西方国家对地方债的市场监管,主要从地方债的信息披露制度、市场参与主体行为等方面进行。未来中国地方债的潜在风险,可能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地方政府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以及地方性债券市场的管理缺陷。后者属于技术性问题,通过完善信息技术条件、规范发行秩序、增强监管经验和手段等途径,比较容易克服;而前者则会在债券发行与清偿、债务资金预决算与执行等环节削弱风险自控能力。因此,需要建立财政部对债券资金预决算的管理制度,证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对其发行和偿付行为的监督制度,以及面向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在地方政府的债券资金预决算管理上,可供考虑的思路如下:首先由地方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年度内偿债资金,然后由中央财政等部门核定各地债券存量的上限,供地方政府确定年度内债券存量余额水平,以确定年度内债券规模和债务收入的增量;在财政年度决算时,总结、调整当期债券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在年度财政收支节余较多时,可将上一年度的财政节余资金,适当地进入下一年度的债务偿还预算。

参考文献:

1.吕炜:《经济转轨的过程与效率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汉斯耶尔格·海尔:《转型国家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可能性》,《当代财经》1999年第11期

3.FrankJ.Fabozzi等:《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篇8

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应符合以下条件:普通证券账户开户满1 8个月,证券账户资产总值在50万元以上,开户手续规范齐备;金融总资产在100万元以上;普通账户最近6个月内交易5笔以上;机构投资者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具有一定的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力,无重大违约记录。在参与过程中需注意几点细节。

融资融券标的细挑选

可供融资买入或融券卖出的证券品种,称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规定,它可以是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基金、债券及其他证券。沪深证券交易所将按照规定确定其标的证券名单,证券公司可在交易所公布的标的证券范围内进一步选择,并随交易所名单变动而相应调整,投资者仅可在此范围内参与。需注意证券公司与投资者约定的融资融券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具体名单见表1。

证券充当保证金要打折

融资融券前,证券公司会先向投资者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证券充抵)。证券股价经常波动,因此不可能与现金等同使用,若要充当保证金,将被折价。试点初期,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包括在上交所、深交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挂牌上市的A股股票、基金以及债券等,具体范围及其折算率见表2。也就是说,如果用1万元市值的不同证券,将按照不同的折算率充当保证金。

两大比例细品味

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与维持担保比例非常重要,是投资者灵活操作的关键。

保证金比例50% 沪深交易所规定,融资和融券保证金比例均不得低于50%。其中,融资保证金比例是指,投资者融资买入时交付的保证金与融资交易金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融资保证金比例=保证金/(融资买入证券数量×买入价格)×100%。融券保证金比例是指,投资者融券卖出时交付的保证金与融券交易金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融券保证金比例=保证金/(融券卖出证券数量×卖出价格)×100%。

维持担保比例130%投资者必须提供的保证金,以及融资买入的证券和融券卖出所得的价款,都要交给券商,作为对融资融券的担保物。券商会逐日计算投资者交存的担保物的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当该比例低于最低维持担保比例时,会通知投资者在一定的期限内补交差额。维持担保比例=(现金+信用证券账户内证券市值)/(融资买入金额+融券卖出证券数量×市价+利息及费用)。按照交易所的规定,最低维持担保比例为130%。当低于此值时,投资者必须在两个交易日内追加担保物。如果不能及时追加担保物,或者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券商将按照约定强制平仓。

两大比例的实际操作(以融券为例):

王先生有50万元现金作为保证金,他选定证券A进行融券卖出,融券保证金比例为50%。在不考虑佣金和其他交易费用的情况下,王先生可融券卖出的最大金额为100万元(50万元÷50%=100万元)。证券A的最近成交价为10元/股,以此价格发出融券交易委托,可融券卖出的最大数量为1 0万股(1 0077元÷10元/股=10万股)。

上述委托成交后,王先生账户内保证金已全部占用,不能再进行新的融资或融券交易。当日结算时证券公司垫付1 0万股证券A以完成交收,所得资金1 00万元划入王先生信用资金账户,该笔资金被冻结,除买券还券外不得他用。至此王先生与证券公司建立7债权债务关系,其融券负债将以数量记载,负债金额以每日收盘价逐日计算。若该证券当日的收盘价为1 0元/股,维持担保比例为1 50%(资产1 50万元÷负债100万元=1 50%)。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篇9

“收”道之难

一难,个人债权和机构债权难以甄别。一方面有个人以机构名义对金融机构形成的债权,如私款公存、住房基金、社保基金、扶贫基金和在一些券商的误导下,部分个人投资者为委托理财和投资国债方便,将个人资金用机构客户名义开户,据悉仅南方、汉唐、大鹏三家券商这类敏感类债务就达20.1亿元,涉及人数逾万人。另一方面又有机构以个人名义对金融机构形成的债权,如公款私存和大型机构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委托理财,还有国家资产个人形式进入等。有些机构投资者或者不具备委托理财资格,或者为了规避监管,将机构资金以个人名义投入股市和国债市场,这部分债权的规模较大,如果确认失实,会引起其他机构的不满,引发道德风险。

二难,机构债权转为个人债权以骗取收购资金难以防范。主要手段有:一是将机构持有的金融机构发行的可流通转让的债权凭证转为个人持有,采取个人从机构打折收购的方式将机构债权转化为个人债权,获得全额清偿,骗取收购资金。二是通过债权收购转让或司法程序将机构债权转化为个人债权。最为典型的是:个人以低价收购某机构债权人对被处置机构的债权;或提供虚假的债权转让契约,个人受让取得机构债权;或个人采取向法院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方式,合法将机构债权让渡到个人名下。三是内外勾结将机构债权转为个人债权。典型的表现是机构债权人编造虚假归还个人欠款的协议,在被处置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的配合下,伪造现金取款同时又存款的事实,将机构债权转为个人债权,利用个人债权优先偿付的政策变相地使机构债权获得清偿。

三难,个人以机构名义形成的债权一律不予收购的政策难以顺利执行。该政策在实践中受到司法机关的严峻挑战。如南方证券天津市机构债权人问题,机构债权人向法院诉讼,请求法院确认为个人债权人。经法院确认,南方证券在天津的营业部部分机构债权被确认为个人债权,分归173位个人债权人所有,涉及金额达6640万元。类似该案的司法干预一旦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势必会对目前的个人债权收购带来重大影响。

四难,债权确认数额的定量之难。一是高息的扣除问题。如个人债权收购时,个人储蓄存款以金融机构公告处置日的账面余额扣除高息后的余额作为确认金额。但有的存款自开户以来已经多次更名,其间还发生多次取款。此时在计算扣除高息时,是从初始开户时计算高息,还是从变更为实际债权申报人时计算高息? 《收购意见》和《实施办法》对此不明确。二是账面本金确定问题。例如,只收购本金的其他债权以公告处置日的账面本金为准,如果一笔债权发生后,从未支取,则可以将投资者投入的本金作为账面本金;若中途发生过取款,则取走部份是确定为利息还是本金。上述问题因无明确规定,在操作中做法难以统一。

五难,甄别确认小组到位难。甄别确认小组作为临时性的联合组织,缺乏合法的法律主体资格,法律地位难确立。其组成人员从监管机构、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等十几家单位抽调,有的仍在原单位负责具体工作,甄别确认工作难以在时间和精力上得到充分保障。经费落实也难,申请其办公设备、办公经费的程序多、耗时长,难有有效及时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公效率。

六难,地方政府筹集收购资金难。《收购意见》规定,收购其他个人债权的资金由中央政府负责90%,其余10%由金融机构总部、分支机构、营业网点所在地省级政府分别负责筹集。目前正是地方政府承担的10%资金出现了很多互相推诿的现象。部分地方政府由寸:地方财力所限,无力负担动辄数以亿计的资金负担。尽管《收购意见》有规定,地方财力确有困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解决,如地方政府不能按期如数偿还借款,由中央财政从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或税收返还中扣回欠款。在某些地方,地方财政确实难以承担,地方政府也并不想向央行借款,加之现行借款审批程序复杂,费事费力,导致部分地方收购资金难以及时到位。

七难,收购资金管理之难。一是承贷主体管理收购资金的问题。《收购意见》规定,在存款保险制度未建立之前,收购资金由人民银行再贷款垫付,承贷主体由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协商确定。通常是指定一家商业银行,托管机构或清算组作为承贷主体。个人债权收购资金体现为承贷主体对中央银行的负债,但实质上是用再贷款置换被处置金融机构的个人债权,将被处置金融机构对个人的债务转换为对中央银行的负债。这种方式存在明显不足:承贷主体法律上不承担归还贷款责任;托管业务与自身的经营无关,在管理上缺乏主动性;虚增承贷主体的资金来源,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借贷关系。二是债权的受让权问题。依《收购意见》,人民银行垫付再贷款后由监管部门行使该债权的受让权,实现债权赖于被处置金融机构的清算财产,不足部分由将来建立的存款保险基金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偿还。由于监管部门既不是收购资金提供者,也不是承贷人,由其作为债权受让人在法律上和再贷款合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八难,中央银行再贷款发放与个人债权甄别确认难以衔接。被处置金融机构法人和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应负责成立相应的个人债权甄别确认小组,甄别确认小组是在各地政府领导下,包括地方纪检、检察、公安、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和机构的人员。实践中,确认小组往往与托管组、清算组而不是被处置机构管理层直接接触,一些甄别确认的数据,往往要经过好几个环节。加之各地机构自身情况有所差别,导致甄别进程很不一致。央行方面,在工作程序上不希望甄别一次发放一笔再贷款,希望一家机构(含法人和分支机构)能一次性解决,由此造成二者在衔接上出现很多问题。如近期德龙旗下德恒、恒信、中富三券商个人债权偿付方案难产,其中央行再贷款没有按期到位是一重要因素。

破解难题

回顾我国个人债权收购制度,在历史上,我国在处置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时实行单方无条件埋单政策,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近十年来,为金融体制改革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仅央行再贷款就高达人民币一万亿元。与以往相比,应该说,打折收购这种新的风险处理和分担机制无疑具有先进性,其中融合了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市场化处置理念、处置手段和处置经验。但为什么在我国有点“水土不服”,会在收购处置实践中出现诸多的难题呢?

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个人债权收购的诸多难题源于我国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存在明显的任意性,本身规范化程度远远不够,收购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加上相关配套法律有待完善,造成投资者利益保护还缺乏有效的长期的规范体系。我国对问题券商和城市信用社风险处置的实践,沿用了过去金融行业主管部门以政策为导向的危机处理机制,市场退出的方案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导向,应急性、随意性强,权威性、稳定性弱,多属于权宜之计。如为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采用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区别对待的“分类处置”的原则,个人债权优先受偿,国家对于机构债权则一般不予处理。但依民法原理,无论是机构债权还是个人债权,债权本身是没有优劣区别的,这是债权平等原则的应然之义。况且,严格区分机构债权和个人债权可能会违反政策设计者的良好的初衷,引发道德风险,造成在个人债权收购上问题丛生。法律因素方面,我国尚未建立与风险处置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相关的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缺乏像《托管法》、《存款保险法》、《资产证券化法》、《金融机构接管条例》、《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等重要的民商事法律,现行有关规定还缺乏可操作性。即便是《收购意见》,还缺乏相关实施细则,其政策指向功能明显强于法律指导功能,还有待法律化的提升和重铸。因此,要破除“收”道之难的难题,药方须从根本人手,两手抓,两手硬:一手促成个人债权收购政策全方位的法律化;一手建立并完善长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应赋予《收购意见》必要的法律效力并加以完善。在2004年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过程中,有部分投资者和法律界人士对《收购意见》的法律效力提出质疑。如前所述,当前个人债权收购是以政策为导向的危机处理暂行机制。《收购意见》在具备政策效力的同时,是否具备法律效力,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法律界部分人士认为,《收购意见》不具备法律效力,原因在于其不满足我国《立法法》关于法律创设的规定,仅仅具备政策效力,而政策效力是不能作为司法审判依据的。为避免无谓的法律效力之争,可将其上升为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即以国务院令或国务院部门首长令的立法形式予以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收购意见》和《实施办法》,如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统一规范个人债权甄别、确认程序,包括申报、调查取证(含查阅有关账户、向债权人问讯等)、甄别确认小组的审查程序等;对于敏感类债权,可采取“单独登记,区别对待,酌情解决”的办法;保持收购政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等。

其次,积极推动问题金融机构个人债权的市场化法律化收购。个人债权收购法律化的核心是法律化的收购和市场化的收购,即收购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合法合理,按市场规律进行处理。如个人债权甄别可以更透明,而透明的环境可以极大地杜绝金融腐败的滋生,防止机构债权人的寻租行为。又如,机构债权和个人债权实行“一刀切”引发社会矛盾的问题,可否充分考虑债权收购的实际情况,从债权的本质和资金的来源去实现认定上的突破。对于因大额委托理财形成的机构债权,由于资金是由个人共同集资而成的,资金量大且涉及人员多。若“一刀切”,对个人投资者不太公平,亦不利于当地的社会稳定。倘若有充分证据证明以机构名义开户的资金属于个人,可否变通给予个人债权收购对待。对于个人债权,反之亦然。这样认定也并不违反《收购意见》的原旨――只要能判断真实性,就能较有效地避免道德风险,还可较好地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另外,在再贷款收购资金的管理和回收方面,承贷主体用人民银行再贷款资金支付个人债权收购款,在法律上实际上是一种受托关系,理应由人民银行行使该债权的受让权,不应是监管部门。承贷主体支付收购款后,将个人债权收购确认函交付人民银行,并相应调减再贷款金额。人民银行收到个人债权收购确认函后,冲减对承贷主体的再贷款金额,同时向被处置金融机构主张债权,参与清算财产的分配。

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篇10

由于存在资金投入多、经营风险高、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大、现金流收入不稳定、行业信誉度低等问题,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融资成本比较高,而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为职业足球俱乐部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方式选择。所谓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ABS融资),是把一个公司内部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收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1]。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兼有风险转移、提高流动性和信用创造、创新功能,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在《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一书中指出:“金融机构和企业对资产证券化有巨大的需求,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资产证券化的特点主要有: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是一种资产信用的融资方式;是一种收入导向型融资方式。理论上,凡是能够产生预期现金流的资产都可以进行证券化。实践操作中用于证券化的资产一般应符合如下条件:能够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现金流;具有较长时期稳定的低违约率和低损失率;本息偿还应均匀地分布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资产的原持有者已持有该资产一定时间且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现金流入的时间和条件易于把握。

职业足球俱乐部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介入资产证券化融资领域,到目前为止,欧洲足坛一共出现过15例职业足球俱乐部资产证券化融资。职业足球俱乐部资产证券化融资可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1997―2003年),职业足球俱乐部纷纷参与到资产证券化融资浪潮中,15例职业足球俱乐部资产证券化融资中有14例出现在该阶段;第2个阶段(2003―2006年),随着利兹联等一系列俱乐部深陷经济危机,资产证券化融资浪潮退去,在该阶段没有出现新的融资案例;第3阶段(2006年8月至今),阿森纳足球俱乐部以未来门票收入为抵押,运用资产证券化技术融资2.6亿英镑,重新开启了资产证券化融资进程。

目前,对体育产业、职业体育俱乐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阐述与宏观框架设计,缺乏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探讨,特别是对融资交易结构细节的深入解析。在此背景下,对阿森纳足球俱乐部的融资案例进行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融资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1.1 竞技成绩的稳定性

阿森纳足球俱乐部在竞技场上的表现虽然与曼联、皇马等超级足球俱乐部有一定差距,但是,其竞技成绩的稳定性比较强,排名一直处于英超联赛的前列,如图1所示。

1.2 球迷基础的广泛性

球迷是俱乐部现实的和潜在的主要消费群体,在俱乐部品牌的创建、开发和传播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足球俱乐部的核心产品是高水平的赛事表演,对俱乐部具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球迷群体不仅是赛事表演的买单者,同时也是俱乐部关联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球迷基础牢靠与否,不仅影响俱乐部的经营业绩,还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俱乐部的文化传承。联赛是俱乐部的主战场,联赛中现场观众人数最能体现俱乐部的球迷基础,阿森纳足球俱乐部比赛场地由海布里转入酋长球场后,球场容量一跃成为英超第二,而球场的上座率为英超第一,上座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3],如图2所示。阿森纳足球俱乐部比赛门票非常抢手,虽然球场进行了大规模扩容,但还是难以满足众多会员球迷的需求,见表1。

1.3 俱乐部收入的稳步增长和收入来源分布的合理性

比赛门票收入、电视转播收入和商品商务开发收入是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如图3所示。其中电视转播收入在职业足球俱乐部全部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大,Deloitte 2009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在营业收入前20名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中,有13家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电视转播收入,有2家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于门票收入,有5家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商品商务开发收入。门票收入占比重最大的是阿森纳(45%),其次为曼联(39%),在营业收入排行榜上曼联排在第2位,阿森纳排在第6位[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阿森纳足球俱乐部的收入来源分布具有独特性,球场扩容后火爆的球市不仅增加了俱乐部的收入,同时也悄然改变了其收入来源的比例结构,如图4所示。

2 融资交易结构

2.1 融资交易结构模型

阿森纳俱乐部资产证券化融资说明[3],如图5所示。

2.2 信用?级手段

竞技成绩风险是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主要信用风险,由于职业足球俱乐部不倾向于对短期的、静态的、明确的预期资产收入进行证券化;因此,在预期现金流与成绩风险的剥离上存在困难,门票收入与俱乐部竞技成绩有密切联系,这更加大了其信用风险水平。阿森纳俱乐部资产证券化融资计划设置了内部信用?级机制和外部信用?级机制的双重保障,内部信用增级的方式为对证券化资产的现金流进行优先级和次级分层,次级受益凭证作为对优先级受益凭证的保障,在优先级受益凭证全部本金和收益偿付完毕后才能进行分配。外部信用?级的方式为保险公司(Ambac Assurance UK Ltd)对按期无条件还本付息的担保,以及巴克莱银行2 000万英镑的流动性资金支持。由担保公司、流动资金银行、开证行三方担保的交易结构充分保障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确保了融资计划的顺利进行。

2.3 限制性措施

该融资计划根据足球俱乐部的特殊行业属性采取了多项限制性措施。其中主要包括:运营资本测试;债务偿还储备账户;债务偿还能力限制;俱乐部支出费用和现金流的限制;股份安全限制。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则属俱乐部违约:当前年度没有通过运营资本测试;债务偿还能力比率低于1.1;阿森纳酋长球场管理有限公司不偿还本息;担保方和发行方股权变更。

球员转会支出的限制:未来3年的净转会开支不超过每年1 200万英镑。如果到时阿森纳只能排名中游,随后2年的转会费净支出不超过每年500万英镑,该交易结构设定的限制性条款能够有效地规避俱乐部盲目投资的冲动。

3 融资计划实施的影响效益

3.1 明确俱乐部经营理念

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实施明确了俱乐部的经济实体地位,规范了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行为。俱乐部必须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才能顺利地参与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由于资产证券化对资产池的预期收入要求非常高,而且期限比较长,客观上要求俱乐部经营稳定,避免短期行为[6]。阿森足球纳俱乐部将融取的大量资金用于硬件设施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同时在购买球员以及支付球员工资方面保持了理性,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兼顾了球迷对于球队战绩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如图6所示。

3.2 完善了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

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是对俱乐部进行协调管理和整体控制的规则体系,它不仅规定了俱乐部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力,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所应遵循的准则与程序,其实质是如何处理俱乐部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协调利益相关方利益的一种机制。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良好的委托关系,其目标是降低由委托关系所产生的成本,使所有者在不干预俱乐部日常经营的情况下,保证管理层能以俱乐部整体利益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管理目标[7]。目前,阿森纳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为:股东―股东大会―董事―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员工。全体股东组成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关,决定公司的经营战略和投资计划,以及公司章程规定的重大事项;股东大会选出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执行机构,向股东大会负责,制定公司的制度规则,决定机构设置,实行集体领导,并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作出决策;董事会任命总经理、部门经理等公司管理人员。总经理、部门经理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决策的具体实施者,领导员工进行日常工作。在本融资案例中,交易契约对俱乐部股权变更有限制性条款,能够有效约束投资方,完善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

3.3 有效控制支出,优化财务结构

随着足球运动全球化、商业化、产业化的不断深入,高水平职业足球运动员成为稀缺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引起资本的非理性集聚,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球员的转会费和工资水平节节攀升,俱乐部的资金压力倍增,而某些具有特殊背景的俱乐部大肆烧钱抢人的行为,破坏了竞争平衡环境,大大提高了所有俱乐部获得资源和保有资源的成本。

开源还需节流,阿森纳足球俱乐部在积极创收的同时,非常重视对支出的控制。根据标准普尔的研究报告,阿森纳足球俱乐部的营业额一直稳步增长,但税前利润起伏较大,主要原因就是俱乐部在球员转会和球员工资的支出上超出预算,在2006―2007赛季,阿森纳足球俱乐部为了节约支出和平衡俱乐部的工资结构,出售了球队主力前锋亨利,于是在2008年税前利润上升了85%。在引进球员和球员工资问题上,阿森纳足球俱乐部有其固有的传统和理念,例如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强大的球探系统、促进球队结构年轻化、球员合同的差别化管理及“工资帽”制度的坚决执行等。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俱乐部的支出。

3.4 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

资产证券化有2个关键因素:“真实出售”和“风险隔离”。阿森纳俱乐部的资产证券化融资不是以阿森纳俱乐部的整体资产为支撑,而是将其中适于证券化的某部分资产(门票收入)“剥离”出来,并将其真实销售给特殊目的投资机构(SPV)来进行证券化,这部分资产与阿森纳俱乐部的其他资产是风险隔离的。通过资产证券化,阿森纳俱乐部实现了风险转移,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

投资者的风险防范主要是通过交易结构中对债务偿还能力的限制来实现的。债务偿还能力限制主要通过控制债务偿还能力比率来实现。该比率一般应为2~3,不得低于1,满意值应大于4。阿森纳俱乐部的债务偿还能力比率每半年测试一次。计算方式为:阿森纳球场管理有限公司门票收入减去场馆运营费用后的净利润除去到期应付本息。2007年9月1日测试结果为:门票收入为9 059万9 175英镑,场馆运营费用为1 302 万1 372英镑,利润为7 757万7 803英镑,到期应偿还债务本息为2 025万7 398英镑,债务偿还能力比率为3.83。惠誉

国际在2008年1月的年度报告中称“阿森纳俱乐部门票收入稳定,有强大的球迷基础支撑,交易结构设置完善,债务偿还能力较强,有充足的运营资本,信用风险可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