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对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6:48:33

调整对策

调整对策范文篇1

提要: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节节攀升。本文在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基础上,重点剖析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外贸更是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与此相对应,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增长。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几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开始超过50%,2006年达到最高点67%,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跌至45%。2001~2009年的9年中,有6年依存度超过50%。

(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有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中的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世界各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数据测算,2000年即我国“入世”前一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但在“入世”后的2005~2007年间,我国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大幅提升,大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的对外依赖性增强,贸易摩擦增加。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进出口市场仅集中于少数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进出口对美、日、欧盟的依存度很高,若在与他们的贸易中出现问题,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如果他国或地区的经济发生波动,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由于影响到别国从而对我国产生间接影响。

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高度依赖也成为近来贸易摩擦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根本原因。从1978年8月到2010年6月,近32年间,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案件共157起,其中反倾销案152起,反补贴案1起,保障措施3起,特保1起。而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38起,其中欧盟对我国发起了7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反倾销5起,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各1起。“数量多、频率高、影响大、花样多”,业内专家用12个字为近来频繁的贸易摩擦做了定性判断。

(二)对重要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入世”后,我国进口依存度高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两大类: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据赵瑾2005年对我国各种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测算,2003年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进口依存度分别是35%、36%、47%。2007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额达到337.88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596%;原油进口额达到797.73亿美元,增长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如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等进口额增长均超过1倍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如,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是100%。

对于能源、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易使一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出口商对资源进行控制或出口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对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则会给我国带来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这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一旦大量进口,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也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三)加工贸易层次低,不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我国的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出口依存度高,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要素。这种竞争力格局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恶化了贸易条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使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着其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竞争局面。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高速增长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创汇。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运用了价格、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等手段调整进出口结构,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就上升到世界第3位,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这一点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二)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贸易比重高。加工贸易主要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客供辅料和不作价设备四种形式,是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大量外商将中国作为加工基地,开展对外贸易。从1978年8月广东省珠海县香洲毛纺厂与港商签订了全国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开始,我国的加工贸易不断发展,呈现出年均30%的高速增长态势,30年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形成的经济环境对加工贸易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将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扩大了外商开展加工贸易的领域;同时,其他国家市场也对中国开放,使中国的加工贸易产品拥有更加广阔的销售空间,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三)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小。GDP包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但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所以其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

四、调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对策

(一)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首先,近几年,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但这三者的发展明显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需求拉动;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贸易摩擦加剧。改变这种失衡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其次,扩大内需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国际经贸摩擦。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屡创新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引来了诸多的贸易摩擦,引发贸易国不满,各种反倾销诉讼也加大了国内经济和财政风险。目前,国际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我国,这使得我国连续10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可见,要从源头上减少和缓解对外矛盾和争端,提高解决对外摩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方针,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出口的产品以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产品必然伴随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样的增长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对资源投入的过度依赖,提高利用率,优化人才结构,积极开展节能和资源替代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要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不断引进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积极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作用,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同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的资源信息产业。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而且其中的信息、通讯和金融等专业部门的发展更能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和货物贸易的显著增长。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瑾.精算实际外贸依存度—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的风险分析与主要对策[J].国际贸易,2005.1.

[2]裴长洪,彭磊.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2006.4.

调整对策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产融合;产业结构

1乡村振兴战略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是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攻坚期,也是宜宾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加速期,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七大战略之一的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延伸农村产业链与价值链,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宜宾市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缺乏特色优势农业,种植业结构单一。2015年,宜宾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25.9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16.35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2%。由表1与表2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宜宾市农林牧渔产值实现总体缓慢上升,林、牧、渔业增长较快,2015年农林牧副渔增加值达到374亿元,粮食与蔬菜种植占据了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大半部分,品种比较单一,侧重点不明显,缺乏优势特色农业。2.2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当前,宜宾农村产业呈现一种“各自为政”的态势,现代农业的推广程度低,依然采用传统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农业的生产受制于天、受制于水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宜宾市仅有399座水库,其中包括4座中型水库和395座小型水库,尤其是近年来旱涝灾害频发,对农民的收入造成了很大影响。农业机械使用较少,具体情况见表3。2.3劳动力分配不合理。2015年,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8.6%,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下降了5.4个百分点。由表4可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宜宾的农业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宜宾劳动力的分布也由主要分布于第一产业转变为主要分布于第二、三产业,具体情况如表4。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若干对策与建议

3.1加大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业农村发展应重视“质”的提升,适量减少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增加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科技农业和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尤其要善于利用宜宾的先天自然优势,加大力度发展水产养殖业,实施科技下乡,提倡科学养殖。3.2科技下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双创的总体思路,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走科技下乡、人才强乡的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利设施建设,以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为重点,推广科学技术,实施主体培训,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加大农用机械的拥有数量和使用率,发展绿色循环农业。3.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好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产品的经济价值,用先进的工业理念指导农业发展,以工促农,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完成以原材料产品结构为主导向以加工产品为主导的过度,促进宜宾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势产业聚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鼓励技术参与,集中人才、资金等要素,带动宜宾农村产业整体水平提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强大的主导力量。3.4协调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配,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协调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扶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一是依托宜宾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川南特色的名镇名村。例如宜宾县油樟特色小镇、兴文苗药材特色村等特色村镇。二是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中医药健康旅游、体验农业、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肉类、蔬菜、粮油、果品及林木五大加工业。

参考文献

[1]唐安来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改革——基于江西的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

[2]翁呜.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与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7(1).

调整对策范文篇3

(一)社会融资结构不平衡与产业结构调整新需求不匹配

虽然广东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在不断拓宽,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尚未建成,资本市场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社会融资结构仍然不平衡。2014年,广东银行业表内外融资额占社会融资总额的73.4%,而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仅占13.2%和6.1%,直接融资的比重过小、证券行业发展较为缓慢,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新需求,不利于风险较大、投资回收期限较长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制约了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大影响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近年来,虽然广东通过不断优化金融产业的布局,增强了区域金融发展的协调性,但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依然较大。金融资源过于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使珠三角地区配备了齐全的金融组织,产生了强有力的金融举措,带来了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而促进产业结调整步伐;而粤东西北地区主要的特点是:金融资源相对贫乏、金融组织结构相对单一、金融举措相对薄弱、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金融服务业不足、金融对粤东西北地区实体经济的支持规模与力度相对不足等,凸显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影响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三)深层次金融创新不足减慢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金融创新是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最有力的因素,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依靠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最大限度地动员储蓄、优化投资,提高产业资本的流动性,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带动实体经济的优化重组和生产力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目前广东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多数是围绕担保、还款、贷款额度方式等展开的要素创新,深层次的金融创新,例如制度创新仍未显现,仍然不足以促使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创新措施也比较零散,整体金融创新规划有待完善。

二、广东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立法理念滞后于市场经济要求

金融立法理念应该体现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例如自愿契约原则、产权保护原则和公平效率原则等,但是,我们的金融立法思想往往受制于计划经济下的思维定式,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一是行政权力至上,任何法规都给各级政府留下量度较大的自由空间;二是对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法律适用原则不统一;三是没有从法律能改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运行成本的视角去完善法律程序,提高法律效率。这使得债务人利用法律漏洞侵害债权人权益,产生金融债权落空的现象。

(二)金融产权制度和法律体系还不完善

在金融主体方面,法律制度的欠缺阻碍了金融主体健康成长。一是在金融产权制度方面,缺乏股东自由行使权利的制度保障,造成所有者缺位、错位现象,使得金融机构一旦爆发风险,最后都由政府“买单”。二是在市场准人方面,法律设置的高门槛使非公有制金融主体处在不公平的环境中,严重影响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和生命力。三是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面,虽然经济法类的《商业银行法》、商法类的《证券法》和《保险法》已经规定接管金融机构或终止金融业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也在相关方面明文作出约束,但这些法律法规依然难以保证其实施正常的财务纪律和相关约束,因此金融机构仍然难以按市场化要求,顺利进行市场退出。

(三)产业需求与资本运作不对等

时下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缺少投资机会,同时经济缺乏热点以及产能过剩,这就导致需求不足。经济正在“空挡滑行”,没有引擎助力,解决的途径之一就是要为民营企业松绑。新的增长点不是新兴产业而是民营经济,因为民营经济才是权责对称的,而且企业家天然有追逐利润、规避风险的动机。然而目前珠三角的大部分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一方面,转型中的企业往往技术较为前卫,技术、市场、收益和经营的风险较大,在传统金融格局下很难获得融资;另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由于找不到可靠的投资渠道而产生“闲置”。

(四)支持产业发展的信用担保制度存在缺陷

泡沫经济后,由于受到之前不良资产的影响,对新项目审批及融资审批设立了严格的审查制度,要求提供足够的贷款担保。因此,银行更倾向于投资在原来有保障、有固定资金回流的领域中,对于新项目、新产业的发展比较消极。所以,包括广东资金供求呈现出一种怪像:一方面,银行里的储蓄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许多亟待结构调整的产业却得不到发展所急需要的资金。而且这种供求怪象的会长期持续,这对这些产业的结构调整带来极坏的影响,可能直接导致他们因得不到及时的资金回笼而破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连锁负效应。

三、加快广东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按照市场经济理念完善金融立法

明晰产权与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形成稳定的规则与预期,以较低交易费用来促进交易成功运作,被视作现代法律法规的宗旨。因此,市场经济的理念归根到底是要保护产权的实现,保障各产权主体的地位平等,保证各主体间的交易公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了重要战略部署,强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就是法制现代化,在法治运作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依法治国。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要以法治思维看实现全面改革和依法治国总目标。要确保产权主体利益合法合理合情实现,以市场经济的若干理念为原则,从促进市场交易出发,制定和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

(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充分盘活资本要素

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盘活资本要素,增加金融供给。根据科斯定理,产权制度通过资源配置能够影响效率。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就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进而盘活资本要素,增加金融供给。例如,通过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价值化或资本化的权利,能够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本积累和农民参与经济活动能力,充分盘活资本要素,从而有利于增加金融供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这种政策主张,但要过度到法律层面的认可,还需要通过试点的方式逐步推行。其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三)探索多层次互联网金融模式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金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其快捷、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多元化的直接融资体系相契合,这可以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多样化的直接的方式,有利于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有利于打破银行类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长期垄断的无效率局面,有利于刺激储蓄转化为投资,让社会注入更多闲散资金。广东应抓住历史机遇,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网络金融,探索新金融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及时探索对新金融模式监管机制的创新,借助即将可能在广东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博览会,挖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金融模式的巨大发展潜力,推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金融模式的健康稳定发展,对拉动直接融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四)建立健全担保资金供给机制

信用担保机构在组织资金来源时,应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担保资金。可以通过扩大社会保障基金、邮政储蓄、保险基金等的融资范围来获取资金,有条件的商业性担保机构甚至可以直接上市融资。此外,政府可以考虑定期提取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一定比例,作为担保补充资金,或者向其征得的税收总额的一定比例,用于担保资金补偿。最后,担保机构可从每年担保费和利息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风险补偿资金。同时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通过私募和上市募集资本金的方式来实现担保资金的外部补偿。

(五)通过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调整对策范文篇4

我们将渔业产业划分为渔业第一产业、渔业第二产业、渔业第三产业。渔业第一产业是狭义的渔业,主要包括捕捞和养殖;渔业第二产业是指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包括与鱼产品有关的精深加工与销售、渔港鱼货贸易、加工生产、鲜活运输等;渔业第三产业是指渔业流通和服务业,包括水产流通和运输,渔村的旅游,渔家乐、游钓业、休闲渔业等等。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到“十一五”末,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捕比例由“十五”末的67:33发展为71:29;渔用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8%,水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工能力提高了30%。

(一)基于“三轴图”法的渔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在统计口径中,缺少单独对海洋渔业三次产业产值的统计,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渔业产值对我国整个渔业的产业结构演进来进行分析,即包括海洋渔业部分,也包括淡水渔业部分。运用三轴图法,分析我国渔业产业1986~2012年间的结构演进情况。三轴图法,即在平面上建立一个X1、X2、X3轴的三轴空间坐标,三轴成两两相交成的120°夹角射线。用某一年度的海洋渔业三次产业产值占产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作为这三个轴的刻度,在各自相对应的轴上得到A、B、C三点,连接这三点得到一个年度的结构三角形,不同年度分别对应一个年度三角形,这样可以形象地通过三角形的变化来考察三次产业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求出每个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将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在仿射坐标系中描绘出来,根据重心在坐标区间的位置来判断该年度产业结构的比重情况,其变化轨迹即为这一时期内三次产业比重关系的动态反映,进而展示了产业结构演进和变化的过程。仿射坐标轴以及120°轴角的平分线将该平面坐标体系平分为6个区间,不同区间表示不同的产业结构状况。

(二)海洋渔业产量变化分析

海洋渔业水产品的产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海洋渔业三次产业的变化。这里选取1986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明显分为1986年-1996年和1996年-2012年两个阶段,与渔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相符。

(三)中国渔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一般过程为第一产业发展在先、继而第二产业、最后发展第三产业的顺序。由表2的渔业内部三次产业比重关系变化数据,以及图3中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可以看出,渔业内部产业的发展和演进,是以第一产业主导,第二、三产业稳步发展,最终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一三二”发展顺序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呈现出了左旋式的演进模式,即年度结构三角形的重心由1区进入6区,最终经5区进入4区,达到X1<X2<X3,进入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从中国渔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及发展现状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渔业第一产业仍将占主导地位,渔业产量和产值仍会以捕捞和养殖为主。但随着近岸渔业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的养殖业的萎缩,目前结构下中国渔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动力不足、后继无力的现象。要实现渔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渔业旅游观光、渔业服务业等渔业第三产业,依靠技术革新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渔业第二产业。

二、渔业产业结构特点

2012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17321.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5倍,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907.68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1648.35万吨,年均增长4.17%;渔民人均纯收入8963元,比2002年增加4960.65元,年均增加496.06元,平均增速9.82%。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休闲渔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有效地推动了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快于第二产业,日益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经过多年来的调整,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限制捕捞业发展

自2002年始,沿海各省市稳步推进渔民转产转业,累计淘汰报废老旧捕捞渔船3万余艘。严格实施海洋捕捞休渔制度,利用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证发放等手段有效地控制捕捞渔船盲目增长,降低渔船数量,改善渔船装备。对捕捞方式进行严格管理,拖网、帆张网等对资源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不断减少,加大捕捞执法监督力度,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非法造船、清理整顿“三无”船舶等执法行动,维护了捕捞生产和渔船渔港管理秩序。

(二)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促进了水产养殖的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大幅增加,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均达到了70%。

(三)远洋渔业逐步壮大

我国远洋渔业经历了从无到有,正逐渐壮大,作业方式从拖网到拖网、延绳钓、围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转变,捕捞渔船也逐渐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捕捞船队,积极开发引进金枪鱼围网等先进渔船,渔船种类和类型日趋齐全。在公海不断拓展作业海域,大洋性渔业和过洋性渔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业海域在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南极海域均有分布。捕捞对象和渔业种类不断增多。

(四)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正向综合化、多元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逐步迈进,产品类型从单一食用向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和工艺品等方向发展。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尤其是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依靠引进生产线和技术,造就了一批集生产、加工、运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产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了水产加工能力,增强了渔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为主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五)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

渔业的文化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地发挥。休闲垂钓、旅游餐饮促进了城乡交融。积极鼓励并逐步发展了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这些休闲渔业日益显示其高效益、低污染等特点,为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渔业第三产业逐渐呈现休闲渔业、渔业服务业、观光渔业、渔业文化等多元化发展局面。

三、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宏观调控、市场需求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海洋环境保护、科技支撑等诸多方面。

(一)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与环境保护

海洋渔业发展的根本是对渔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加强海洋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与海洋环境的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要素。

1、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生物资源。①要继续坚决贯彻、严格执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控制捕捞强度,遏制捕捞能力过量、过快增长,淘汰老旧渔船。完善休渔制度,将渔业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常态化,开展人工鱼礁放置等各项渔业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提高海洋渔业劳动力素质,引导捕捞劳动力分流,开展海洋渔业剩余劳动力转产转业工作,缓解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实现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②对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完善和推广捕捞配额制度,对渔业生物资源的经营者试行征收资源消耗补偿费和资源税,将资源的利用开发价值与资源所有者和开发者的经济效益相联接,实现渔业资源的资产化管理。③积极协商渔业资源的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各方面的合作。渔业生物资源具有流动性和洄游性等特点,一些渔业生物资源成为几个国家的共有资源,要积极探寻和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开放渔业的方法,在签订各类渔业协定的基础上,进行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密切合作。在开放利用近海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展远洋和深海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修复海洋渔业生态环境。①在认真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等法规法律的基础上,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公民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②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和海洋渔业环境状况。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手段,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在实时监测海洋渔业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海洋环境污染预警等,指导海洋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作业等,通过对海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系统内各项活动的监测,防止污染事故发生。同时通过预警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灾害对海洋渔业的损失。③加大海水养殖科技水平研究投入,积极采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广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促进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产业化。④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污染补偿制度。⑤建立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标准体系,推行健康渔业、生态渔业,减少海洋渔业自身的污染。建立水产品可追溯制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推进海洋渔业制度创新

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重新配置进而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是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而先进、合理的制度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保证,因此,要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调整,就必须推进制度创新,为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与扩张提供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保障。

1、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良性的市场机制具有资源配置调节功能,要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就必须逐步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健全和高效的价格机制,保证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性。因此,完善的市场运作平台,也是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须的,应积极培育和营造包含商品、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水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和造就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水产品流通体系,培育和完善多层次、高效率的市场交易体系。

2、合理利用政府政策调控海洋渔业产业结构。①完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加强对渔业市场体系的管理,推进海洋渔业市场体系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保证市场合理正常运转,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②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功能,建立和完善海洋渔业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准确地为海洋渔业产业经营者和从业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消除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为水产品的流通贸易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督促和引导海洋渔业从业者及时主动调整海洋渔业生产机构,进而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包括交通、信息、通讯、科技、仓储、物资等方面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建设,提高渔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增强渔业发展后劲,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金融支持。④国家和地区政府要在海洋渔业产业支持政策、价格政策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上对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给予有力支持。如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加大渔民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维护渔村社会稳定等。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和科技是海洋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力量薄弱,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缺乏,对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能力较差。一方面加强高新技术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科技术平。另一方面要为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激励他们为海洋渔业发展多做贡献,使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成为依靠科技改造传统渔业推进渔业产业化升级的过程。其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发展后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夯实渔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抗灾体系;二是加强海洋渔业原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原良种的覆盖率;三是加强渔村道路、供电供水等生活设施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新渔村;四是加强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渔业信息化工程,做好渔业信息、技术、流通,服务工作,创造渔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扶持龙头企业

调整对策范文篇5

一、七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情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市农产品供求逐渐进入买方市场,结束了长期以来供不应求的局面,粮食、生猪、柑桔等传统和有地方特色的大宗农产品开始出现普遍的过剩,特别是年下半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首次出现下跌,与此同时,优质绿色农产品缺口很大,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年以来,我市贯彻实施《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提出了种植业生产以经济作物和商品粮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科技设施型栽培,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形成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格局的思路,相继制订了《市年种植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市特产产业化发展规划(年)》、《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年)》三大规划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年)》,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确定了整体发展方向。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出台了《扶农四十条》、委号《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具有具体扶持内容的文件和政策。于年进行了二轮承包,年开始调减了粮食种植和粮食定购任务,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农民有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以实在、优惠的政策促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农业政策牵动农民的心,也直接体现农民的切身利益。一系列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和落实,我市农业生产完全体现了政策效应和宏观调控目标,我市农业生产内部结构得到了较大的调整。年末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农民有了更大生产自主权的同时,早稻等一些效益比较低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至年我市早稻播种面积仅万亩,比年下降了,种植业产值比重也一度下降到。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以后,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涨,效益农业发展与粮食生产得到“双提升”。粮食生产成为今年农业生产的新亮点,粮食种植面积也得到了恢复性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万亩,比上年增加了万亩,增长了;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增长了,扭转了我市连续年来粮食面积下降的趋势。其中早稻播种面积为万亩,比上年增加了万亩,增幅达,居各县市区之首。种植业产值比重也从年提高到。

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七年来,我市农业生产总量在下降,农林牧渔四业结构变化也不大,据统计,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其占的比重为,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见表一)。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比年提高个百分点,林业比重提高了个百分点,但总量很小,畜牧业和渔业仅分别下降和个百分点。(见表二)但从增长方式上和工作效率上,我市农业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以下特点:

生猪和家禽是我市畜牧业生产的主体,其产值占牧业的左右。在生猪、家禽饲养加快发展的同时,近年来我市草食型动物饲养快速发展。年与年相比,全市奶牛存栏数增长了近倍,羊存栏增长了,兔存栏增长了,牛存栏头,增长了。

(三)在增长方式上体现规模效应。

年,种粮规模经营扩大,据统计,全市早稻种植面积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共有户,面积达万亩,占全市早稻播种面积的。

今年新发展马蹄笋、杨梅、茶叶等林特产基地万亩,其中新发展马蹄笋亩、杨梅亩、茶叶亩,竹笋干(主要以马蹄笋为主)产量吨,同比增长了。

我市农村散养的畜牧数量大幅度萎缩,规模饲养户大幅度增加,畜牧饲养逐渐朝着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年,全市年出栏在头以上的生猪规模饲养户(包括企业和农户)数量为户,存栏生猪中规模户占,出栏生猪中规模户饲养的比重则达到;家禽存栏中规模饲养户饲养的比重已占到,出栏家禽中规模户饲养占。

(四)农业增长方式向纵深发展。

渔业在增长方式的转变则体现在海水养殖上。长期以来,我市渔业生产以海洋捕捞为主,但由于环境污染,海洋资源衰退明显,经济鱼种很难得到繁育;与此同时,水产养殖特别是海水养殖得到快速发展,渔业生产转向捕捞养殖并重。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吨,比年增长了。其中海水养殖和淡水产品产量分别比年增长了和,而海洋捕捞产量为吨,与年基本持。今年海水养殖面积公顷,比年增了近一倍。海水养殖中鱼类、虾蟹类产量成倍增长,但养殖数量最多的仍是贝类;淡水养殖仍以鱼类为主,虾蟹类和特种养殖发展很快。

食品加工曾经是我市的传统优势工业,随着百好乳品厂的衰弱,我市的食品加工优势已不再存在,但近几年来水产品、饼干加工业重新崛起,并在加工程度上进一步加深。特别是水产品加工,华盛水产品加工厂不仅完成了对水产品的粗加工到深加工,其产品扩大到对白银豆、马蹄笋和杨梅的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寿命,这对瑞安农业来讲是一个质的进步。

(五)农业产品向绿色发展。

年,我市全面推进了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全省首批个县(市)之一),并已取得显著成效。“清明早”牌茶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为我市农产品赢得首个“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厨工”牌陈醋、“大三元”牌香脆鳗片和虾皮等个产品通过了绿色认证,我市“绿色食品”总数达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个,使总数达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个(其中畜禽个)、面积亩,使总数达个、面积万亩,今年实现产值亿元;制定辣椒酱、红心地瓜干等个“绿色食品”标准,修订完善马蹄笋、杨梅等个农业标准技术规程,目前,我市已制定的农业标准技术规程的农产品达只、“绿色食品”标准只,并对已制定的农业标准技术规程进行修订完善。新建“市荆谷白银豆合作社”、“市昌隆蔬菜配送中心”等个农产品快速检测点,使总数达个,一年来,共抽取样品检测个,合格率达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对检测不合格都及时通报生产、经营单位,要求立即整改;筹建和完善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预计明年初投入运行,届时我市检测体系将初具规模,列全省各县(市)之首。

我市几年来切实推进了生态公益林、城乡绿化一体化、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等为重点的绿色生态工程建设。七年来共造林万亩,其中防护林亩、用材林亩、经济林亩,飞播造林亩,迹地更新亩,封山育林万亩,四旁植树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创建了个绿色小城镇、个绿色文明村、条绿色景观线、个绿色农田示范区;实施了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森林火灾受害率均严格控制在‰之内;完成了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划定生态公益林万亩,其中部级万亩、省级万亩、县级万亩。切实达到了农业生产和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的同时,质量仍需不断提高

农业结构调整后,广大农户努力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使我市农产品的供给特别是有效供给增加,市场供应更加丰富。同时因为效益良好,农民有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后劲。我市在发展效益农业的进程中注重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产品的质量仍需不断提高,总体上仍未达到消费者放心的程度。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市场供应中数量不多,价格太贵,对普通居民来说承受能力有限。

(二)农业效益仍然偏低

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从收入上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远不及城镇居民收入,据统计,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年的元增长了,年均增长仅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年增长了,年均增长了,远高于农村人均收入的增幅。从回报上看,农业效益与非农业比明显偏低,同时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各业也存在比较效益上的差别,种植业的比较效益是最低的,同时还在不断下降。从这个角度讲,农民增收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农业基础建设薄弱,抗灾能力仍然较弱

农业是弱质产业,是受气候环境影响特别大的产业。虽然我市每年加强基础建设,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也相当可观,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求,这些方面可从农业损失中可以看出。去年我市遭受强台风的影响,当时正值晚稻成熟收割期,据统计当年灾害毁耕地面积亩,晚稻每亩担产比去年下降了公斤,根据晚稻种植面积计算当年共减少吨晚稻。另外年初受北方频繁的强冷空气影响,我市持续出现冰冻天气,冬种作物受灾严重尤其是冬种蔬菜,就飞云镇阁巷街道办事处的几个专业蔬菜生产村就受灾面积达上千亩,直接经济损失多万元。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据年报我市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万人,占;小学文化程度为万人,占;初中文化程度万人,占;高中文化程度仅万人,占。从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岁的占,—岁的占,岁以上的占,其中岁以上就占。近几年来,这种文化素质低下、年龄结构老化的农业劳动力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品种更新和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由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移。对此问题,劳动者素质食最大的障碍。

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是长期的任务。在考虑效益农业发展的思路时,要从统筹城乡的全局出发,考虑质量和产量的统一、速度和结构的均衡,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产业化经营,建设品牌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在新形势下,我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以下一些方面也是应该引起重视与关注。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效益农业的发展中,我市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有了一些发展。但农民在交易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流失,农民组织还需进一步壮大。要以贯彻《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条例》为契机,在农民自己自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农村各类专业大户和经纪人,牵头组建专业合社,或成立一些行业组织、专业协会等,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要建立扶持资金予以支持,并对不符合条件的进行重新培育、组建。

(三)、要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起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目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与基地或农户的利益联结还比较松散,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所以,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是重点,对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农业龙头企业要一视同仁的予以扶持,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还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选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予以扶持。

(四)、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根据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资金,进行分类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绿证培训)为载体,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加大投入,进一步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扎实推进专业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五)、抓好风险补偿机制政策出台和落实。重点农产品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促进重点农产品健康发展,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等问题,我市已完成《市重点农产品风险补偿实施办法》的草稿制定,争取明年出台实施,主要将针对优质水稻、花菜、榨菜、大棚番茄、杨梅、马蹄笋、奶牛、生猪、家禽等种重点农产品实施风险补偿。

(六)、做好服务大文章。

一要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目前我市对市场上的农产品供求状况和将来的发展态势研究很少或研究不够深入,在研究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的有效性就非常值得怀疑,因此农技、种子、科研、信息部门等各个部门要加强协作,科学分析市场给广大的农民的农业生产以及时有效的专业指导和相关服务。要更好的把握市场导向,解决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难题,做好粮食、蔬菜、林特产和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繁育和推广,引进更多、更优良、更有效益的农产品种子,进行培育生产。继续引进和发展一批新的农业专业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调整对策范文篇6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市场不完备,只能选择经济转轨较容易的地区对外开放,并指定一定的税收政策以补偿市场不完备对投资者带来的不便。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享有很多独有的和先发的优势。加入WTO后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投资环境而言,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我们将对所有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实行一致的无差别的优惠、特权和豁免等政策。随着部分对外资限制措施的取消和国民待遇原则的落实,将使外商投资企业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2003年3月2日起,外资进入进出口领域的限制得以放宽。外商可以设立合资公司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地区由原来仅有的上海浦东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的两地6家试点扩展至全国。由此可见深圳不可能再享有特殊优惠政策。进入21世纪之后,新一轮创业浪潮前所未有,年轻的深圳正进入不同于以往的发展阶段,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国改革的总体推进,深圳享有的政策优势将不复存在。全国的改革呈现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景象,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空间广阔,具有很大的后发优势,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这些都是深圳利用外资形势所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变化。深圳已经被历史的浪潮推上了一个新的、较高的起点上,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深圳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有懈怠,就会落后。

二、加入WTO后外商投资趋势方面的一些变化

以往多年,外商主要将中国作为其低技术含量的加工组装基地,近几年来,外商在华投资行为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将全面进入包括研究、开发、管理、营运在内的各个领域;过去,外商投资往往以国际市场为目标,把深圳作为低成本的加工制造点,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投资者将以国内市场为目标。新形势下,深圳面临诸多挑战。

1.国际资本加大了对华投资的力度,并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增强企业竞争力。一些跨国投资公司将地区总部或全球制造基地迁至中国,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或营运中心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一种“时尚”。由于深圳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中战略地位不断提高,著名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首先锁定深圳。近年来世界500强进军深圳的步伐明显加快,朗讯科技、达能、康柏电脑、汉莎航空、伊斯曼柯达、翠丰、吉之岛等前来“加盟”,2003年又有12家世界500强公司到深圳投资或增资,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8家。深圳已不再是简单的加工制造基地。富士康、以色列RIT公司、奥林巴斯等一批跨国企业相继在深组建起了“脑库”;沃尔玛、家乐福、吉之岛等跨国商业零售巨头走进了深圳人的生活;宜家、欧倍德、塔吉特、汤姆逊等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去年也来深投资。

2.投资领域拓宽,对服务业的投资将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中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资本能够自由流动,企业能够上市筹集资金,以适应现代金融经济的需要和企业规模发展的需要。在融资国际化和证券化背景下,外资更趋向利用中国的资本市场、股市来投资和发展,而不仅仅是自身已有的利润。原因在于竞争趋向激烈的时候,利润更低,投资企业需要社会来共同承担投资的责任和风险。而金融市场趋向开放以后,外资更趋向以金融资本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实业资本。而服务业的开放及其高额利润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将引导外资更多趋向投入服务业等新领域。

按照加入世贸承诺,我国将逐步开放过去属于限制类和禁止类的服务行业,扩大服务市场准入。原来开放程度较低的我国服务业将成为外资进入的重点领域。美、英等外国金融保险机构已与深圳地方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了合资经营协议。深圳正积极拓宽外商的投资领域,将依照中国加入世贸协议的条文率先向外资开放金融、商贸、基建投资、中介服务等4大领域。

三、加入WTO后深圳利用外资对策的调整

1.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建设。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已越来越重视软环境而不是政策优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地区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投资发展环境成为一个城市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因素,决定着资金和人才的流向。深圳如何继续保持和开拓深圳新优势,除了要在体制上继续创新、在产业结构上继续优化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续全面地优化深圳的投资发展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软环境不好,就会限制硬环境的发展。软环境中政务环境的改善带动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的改善。所以深圳市政府应加快行政提速,提高服务意识,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审批,压缩行政收费,降低营商成本。把对利用外资的管理从行政性审批为主,向依法规范、引导、监督转变。从国内外经验来看,良好软环境要通过法制化来保障,上海先后出台了110多个涉外经济法规。深圳也应根据WTO规则废止、修订与WTO相冲突的法规,制订符合WTO要求的涉外法规,做到有法可依,符合国际惯例。并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为了进一步发展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国内大多数地区相比,深圳市政府在政府职能转换上领先一步,但重“管理”轻“服务”情况依然存在,社会环境的国际性不够。为了让海外的投资者有比较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市政府应多建一些双语教学的国际学校及港台子女学校,以及高档次的医院,还应兴建咖啡、酒吧一条街等生活配套设施,更好地吸引国外高层次的跨国财团进入深圳投资办企业。

2.采用多种利用外资方式,实行跨国并购。无论是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还是从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的角度,深圳都应把跨国并购作为重要的引资方式来考虑。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以股权转让等形式为主的跨国并购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新一轮浪潮,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较之以前的投资方式相比,很显然,外商在投资方式中更愿意用购股的形式来投资。对跨国企业而言,最直接的好处可能就是能缩短建设周期,加快投资周转速度。

外资并购目前正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一个持续的热门话题。外资进入一改合资、合作、独资等惯常手法,趋于多元化。深圳市提出要在2年的时间内,打造2条国际资本进入深圳的资本高速公路。与修建普通的高速公路不同的是,深圳市政府把建设国际资本高速公路的任务交给了专门负责产权交易的深圳市产权交易中心。深圳市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潘新平介绍:“我们提出建立两条国际高速公路,实际上是建立两条管道,把国际资本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这是第一个管道;第二个就是服务市场,这是第二条管道。你只要把服务做好了,把要购并的市场很多的亮点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进行交易,国际资本有利润可赚,他就肯定要到这个市场上来。”通过产权市场并购企业,可以大幅缩短国际资本进行投资的周期。

3.在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放宽投资领域。以往深圳得益于有利的区位优势,制造业特别是外向型制造业发展很快,是深圳吸引外资的重点产业。今后深圳的制造业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深圳应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跟随产品的上、下游供货商来深落户,加盟深圳的产业链。在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放宽投资领域,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优化外资投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针对服务业已成外商投资的新热点,应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现代化理念、先进管理经营经验、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以改善服务业的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水平。深圳在投资环境方面有较大的潜力可挖,第三产业在香港占85%强,而深圳第三产业只有40%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深圳大有可为。因此深圳应在服务领域先行先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充分利用深圳离香港近,成本低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深港合作,引入跨国企业的物流、采购等业务。

调整对策范文篇7

论文摘要: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越全球化或者中国经济越全球化,都会使我国承接全球经济失衡的数额增大,即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我国应采取调节外贸失衡的新思路,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缩减沿海发达省市加工贸易规模,通过与世界多个国家共同政策协调来减少全球经济失衡。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并且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分工不平等(不平衡)越突出,全球经济失衡越严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这是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

对于中美和中欧的贸易失衡,以往主要依靠两种调节方法:第一种为汇率调整,第二种为大宗采购。但以上两种方法作用有限,国内学者提出了其他方法:一是自动限制我国的出口。于铁流和李秉祥(2004)认为,解决中美双边贸易摩擦,应当在充分了解美国政治、经济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我国采取更加有效的诸如自动限制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等对策。二是促使美国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沈国兵认为,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化解离不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改革。三是从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着手。娄圣睿认为,美国应该改变低储蓄率的现状,减少财政赤字;而我国应该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深化投融资渠道改革来刺激消费。

但是这些学者的方法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对平衡中国贸易收支起到根本作用。那么,面对中美和中欧贸易失衡和贸易磨擦,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在此,基于我国外贸失衡形成原因分析,找出减少中美和中欧贸易失衡的办法。

一、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现有多数研究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来源于国内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或外部因素,但至于是何种实际因素却存在较大争议,具体如下:

一是国民储蓄超过国内投资。李稻葵、李丹宁认为,中美的贸易顺差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美国储蓄率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何帆、张明认为,国内总储蓄超过国内总投资是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原因,若政府对当前的高储蓄高投资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未来贸易顺差会继续上升,若政府采取积极的调整政策,未来贸易收支趋于平衡。

二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国内投资过度扩张。佟家栋认为,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长期存在,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以及吸引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我国贸易收支顺差的原因。卢万青认为,本国供给相对上升,本国需求相对下降,本国供给相对于本国需求过剩,是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是中国式的财政分权。许煜、徐翱、尚长风采用Johnsen协整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中国式的财政分权是贸易收支顺差的制度性根源,它对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人民币升值不但不能减轻贸易收支顺差,反而加剧了贸易收支顺差。

四是人口年龄结构。王仁言认为,人民币汇率与贸易差额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人口年龄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出现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人口赡养率下降引起的国民储蓄增加、消费需求不振、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造成了持续的贸易顺差,并且未来15年内顺差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五是中国实际资本存量高速增长而居民实际财富缓慢爬升。赵文军、于津平(2008)运用跨时最优消费理论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实际资本存量高速增长而居民实际财富缓慢爬升是贸易顺差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短期内,实际资本存量与居民实际财富的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甚至会出现长期关系相反的现象。

以上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没有从全球经济的视角研究我国外贸不平衡问题;第二,只研究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未研究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外贸失衡和外贸失衡加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往的研究未加以严格区分。这里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外贸失衡问题,并提出调节外贸失衡的新思路。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涵义

IMF的Rato(2005)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是指美国经常账户持续恶化,对外债务不断积累,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一些石油输出国则持续顺差。Obstfeld和Rogoff(2005)、Yu(2008)、李扬和余维彬(2006)等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持相同看法,这里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定义与此相同。

全球经济失衡状况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一方面,北美洲和欧洲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大,北美洲贸易收支恶化趋势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亚洲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见图一)。

(二)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一,国际分工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亚洲制造业的比重从1970年的15.39%升至2008年的39.60%.出现工业化趋势:欧洲和北美洲制造业在世界的比重从1970年的47.03%和30.28%分别降至2008年的31.42%和19.39%,出现去工业化趋势;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制造业在世界的比重不足10%,几乎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见图二,下页)。

第二,国际分工的不平等性。国际分工不平等,一是指地位不平等,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占据主导和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和附庸地位。国际分工不平等,二是指分配不平等,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支配地位,攫取了大部分利润;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图一:各洲历年货物净出口总额

注: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图二和图四同。由于进出口统计口径不同,世界进出口总额不相等。

第三,国际分工的精细化。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更加专业化,导致国际分工从最终产品的分工进一步向价值链中不同活动之间的分工发展,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各分支机构分别从事其中一项或几项活动。

(三)国际分工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分工产生交换,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不平等(不平衡)国际分工导致世界贸易失衡:第一,不平衡的国际分工引起全球经济失衡。根据弗农(Vem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新产品阶段,技术创新国(美国)首先发明了一种新型工业产品,更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在成熟产品阶段,技术定型、生产和消费规模扩大,其他发达国家(欧洲国家)开始仿制这种新型工业产品(可能技术转让授权、技术侵权仿冒、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国的垄断优势逐渐减弱,生产的主体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在标准化产品阶段,技术完全定型和标准化,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丧失,该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成本价格优势,这时候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理想的低成本生产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或跨国投资把新产品生产区位配置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见图三)。随着亚洲工业化趋势和欧美去工业化趋势不断推进(见图二),亚洲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必定不断增大,全球经济失衡越来越严重。

第二,不平等的国际分工,造成世界各洲的消费与生产严重不对称,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1970-2008年亚洲制造业在世界的份额不断上升,北美洲和欧洲的份额不断下降,2008年亚洲达到40%,北美洲和欧洲降至50%。虽然亚洲制造业的份额世界最大,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和附属地位,在国际分中获得的收入分配份额低,消费需求不足;虽然欧美国家制造业在世界的份额不断下降,但是依靠其在国际分工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在国际分工中获得的收入分配份额高,消费需求大。采用贸易品增加值在世界的比重来衡量生产比重,用最终消费在世界的比重来表示消费比重,1970~2008年亚洲生产比重与消费比重之差大于零,并处于上升趋势,北美洲和欧洲生产比重与消费比重之差小于零,并处于下降趋势(见图四)。因此,亚洲对北美洲和欧洲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并且顺差不断增加。

第三,国际分工的精细化,强化了国际分工的不平等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在最终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主要生产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虽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规模普遍并不大,但仍具有或多或少的产品定价权。在产品内分工中,跨国公司只是把劳动密集型环节(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依然掌控着技术研发、销售渠道、生产网络和品牌经营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环节,因此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发展中国家完全丧失了定价权。由此可见,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程度大于最终产品之间国际分工。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信息交流成本的下降和生产模式的改进,国际分工愈来愈精细化,根据Athukorala和Yamashita(2005)的测算,世界零部件贸易从1992年的400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000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贸易的比重从1992年的17%增加到2003年的23%,产品内分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分工形式,国际分工的不平等程度也会越来越严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网站。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命题1: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分工就越深入,那么全球经济失衡就越严重。如图五所示,世界经济开放程度(以世界进出口总额与世界GDP之比来表示)越高,世界经济失衡程度(以世界各洲净出口绝对值之和与世界GDP之比表示)越大,也就是说,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越大。因此可得结论:

命题2: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原因。

三、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

下面,对我国外贸失衡及其加剧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国际分工(即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是导致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

从比较优势来看,劳动力仍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制造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加工组装环节)的生产上。与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对应,我国参与的国际分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垂直型产业间分工。中国大陆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二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即垂直型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品价值链按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为劳动密集环节、资本密集环节和技术密集环节三种,我国承担劳动密集环节(即加工组装环节),发达国家承担资本密集环节和技术密集环节(即产品研发环节、零部件生产环节和产品销售环节)。

我国处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劳动密集型价值链环节(即加工组装环节),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我国由此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国际分工是我国产生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对欧美地区保持大量的顺差,对亚洲地区(包括日、韩、东盟和中国台湾,不包括中国香港)保持大量的逆差。我国加工贸易对欧美(包括中国香港)出口的比重为64.5%,进口的比重仅为12.8%:对日、韩、台和东盟出口的比重为22.3%,进口的比重高达62.7%。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由上游部分(研发和零部件生产)、中游部分(加工组装)和下游部分(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组成,根据表1,我国从亚洲地区(不包括中国香港)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经加工组装后销往欧美市场,我国处于从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加工组装环节,从而成为亚洲对欧美贸易失衡(即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承接者。作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角色,2000~2009年,我国有大量的加工贸易顺差,并且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见表2)。因此,可得结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官方网站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

命题3: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所以说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是我国外贸失衡的主要原因。

命题4:只要我国提升自身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我国外贸失衡程度就会下降。

(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具体包括:

第一,全球经济失衡程度不断上升(见图五),在我国是全球经济失衡承担者的情况下,我国承接全球经济失衡的数额相应增加,外贸失衡就随之增加。

第二,由于我国经济全球化速度快于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我国承接全球经济失衡的份额加大,外贸失衡便会加剧。分不同贸易方式来分析,如表3所示,1990~2007年,我国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占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净出口占亚洲净出口的比重小,甚至在某些年份为负数;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样逐步上升,加工贸易净出口占亚洲货物净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从1990年的21.55%飚升至2007年的76.30%。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速度快于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表现为我国进出口在亚洲进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大幅上升,而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顺差却较小甚至某些年份为逆差。在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中,我国不会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唯有加工贸易方式,我国才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由此可见,当我国经济全球化快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时,由于承担了全球经济失衡,并且承担的份额不断上升,才会导致我国外贸顺差不断增加。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2009年中国统计公报》。

表3:我国不同贸易方式进出口和净出口占亚洲的比重(%)年份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

注:进出口(或净出口)的比重指中国进出口(或净出口)占亚洲进出口(或净出口)的比重。1996年亚洲净出口为-89亿美元,因此未列出1996年净出口比重。

数据来源:《国际贸易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

综上所述,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越严重,我国外贸失衡越大;我国经济越全球化,我国所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份额越大,我国外贸失衡越大。由此可得结论:

命题5:在我国是全球经济失衡承担者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越严重,我国外贸失衡越严重,即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

命题6: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越全球化,我国所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份额越大,我国外贸失衡越严重,即我国经济快速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

四、失衡加剧原因的实证检验

(一)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检验

实证研究采用样本期为1978~2008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司网站和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1.变量说明。CHNEX为中国净出口与中国GDP之比,表示中国外贸失衡程度,WNEX为世界各洲净出口绝对值之和与世界GDP总额之比,表示全球经济失衡程度.CHOPEN为中国进出口总额与中国GDP之比,作为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指标,WOPEN为世界进出口总额与世界GDP之比,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2.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在协整检验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见表4。

3.协整检验。由于这里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可以采用EG两步法:第一步,用OLS方法回归得到全球经济失衡和我国外贸失衡的方程式,见表5。

第二步,对以上三个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方程(1)残差的ADF值-3.9359,回归方程(2)和(3)残差的ADF值分别为-4.3914和-3.5941,采用的检验形式是无截距无斜率和滞后1期,滞后期①失衡形成原因(即命题l和3)不适合实证研究证明,并且根据以上的逻辑分析已得到充分证明。这部分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来验证失衡加剧的原因(即命题2、5和6)。根据AIC和SC最小的准则确定,根据Mackinnon(1991)通过模拟试验得到的临界值表,5%显著水平下三个变量的临界值为-3.56,这三个回归方程残差的ADF检验值都小于临界值,表明这三个方程都是协整方程。

注:检验形式C、T、L分别表示ADF检验方程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N表示不包括时间趋势项。由AIC值和SC值达到最小的原则来确定ADF检验的滞后阶数。**表示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1%的水平上显著。

表5:全球经济失衡和我国外贸易失衡的回归方程式被解释变量截距项WOPENCHOPENR2Adu-R2F-statD-W

(1)WNEX-1.78830.0803

0.71710.707373.50680.5506

(-4.3255)***(8.5736)***

(2)CHNEX-10.64590.2757

0.73750.728581.49311.1588

(-7.8971)***(0.0305)***

(3)CHNEX-3.05080.1278

0.51940.502831.34010.7312

(-3.5624)***(5.5982)***

注:小括号内的数值为t检验值,***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4.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WNEX与WOPEN之间、CHNEX与WOPEN之间、CHNEX与CHOPEN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对这三组变量进行两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1)检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否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格兰杰原因。如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滞后期为2期时WOPEN是WNEX的格兰杰原因,在最优滞后期为2期时WNEX不是WOPEN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题2得证。

(2)检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否是中国外贸不平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如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滞后期为3期时WOPEN是CHNEX的格兰杰原因,在最优滞后期为4期时CHNEX不是WOPEN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我国外贸失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题5得证。

(3)检验中国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否是中国外贸失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如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滞后期为1期时CHOPEN是CHNEX的格兰杰原因,在最优滞后期为1期时CHNEX不是CHOPEN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中国经济全球化加深是我国外贸失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题6得证。

(二)横截面数据的实证检验

根据横截面数据可知,一般而言,东部省份开放度大,外贸顺差大;中西部省市开放度小,外贸顺差小甚至为逆差。下面用横截面数据回归检验开放度是否是造成外贸失衡的原因,即验证命题6。

使用的是2008年的我国各省份的横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所涉及变量有:NEX为我国各省份的净出口(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的货物净出口),单位为亿美元;OPEN为我国各省份的开放度,为各省份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

注:上下两个组成的一组数字,上面数字表示F-统计值,下面用小括号括住的数字表示其相伴概率。***表示1%的水平上显著,料表示5%的水平上显著。最优滞后期数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方程的AIC准则和SC准则最小的原则来确定。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NEX对OPEN回归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以OLS回归残差绝对值的倒数作为权数。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结果为①:

NEX=-20.1097+531.29750PEN(1)

(一8.0151)***(18.8057)***

R2=0.9803Adjusted-R2=0.9796F-stat=353.6533D-Wstat=1.9478

(小括号里面的数值为t统计值,***表示1%水平上显著,**表示5%水平上显著)

(1)式回归方程表明,当某省市的开放度越大,代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则该地区贸易顺差额越大,命题6得证。

五、调整我国贸易失衡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我国由于位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担者,这是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分工越深入,全球经济失衡和我国外贸失衡便会加剧。一言蔽之,无论是对于世界经济还是对于中国外贸收支,国际分工导致失衡,经济全球化深化导致失衡加剧。

在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以往调节外贸失衡的政策(包括人民币升值和大宗采购)没有收到预期效果,需要采取新措施来调节外贸失衡,具体包括:

(一)沿海发达地区应适度削减加工贸易规模

由于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来源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并且加工贸易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我国应适当压缩加工贸易规模。如表7所示,沿海经济最发达6个省市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4.2%,除天津之外其他5个省市的加工贸易净出口占了我国加工贸易净出口总额的80.8%。并且,与一般贸易相比,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对当地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较小,适度缩减加工贸易规模对沿海发达地区的影响较小。

可以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来适度缩减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规模。从存量来看,沿海地区可以通过提高一线工人工资或福利等方法来减少加工贸易。从增量来看,由于加工贸易多属于低端产能,沿海发达地区在新引入的外资中应逐步降低从事加工贸易外资的比重,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为8906.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4.5%。

(二)沿海发达地区应当使提升产业结构与淘汰加工贸易产能两者步调一致

沿海发达地区淘汰加工贸易低端产能应与发展中高端产业相结合,并且两者步调保持一致。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中高端产业,一方面可以减少甚至抵消淘汰部分加工贸易产能对当地经济造成的不利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沿海发达地区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位置,减少我国外贸失衡(根据命题4)。沿海发达地区淘汰加工贸易产能的速度应与发展中高端产业的速度相协调,如果淘汰过快对当地经济造成过大冲击,沟汰过慢不利于我国贸易失衡调节。另外,加工贸易企业的调节应采取区域差别对待策略,对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加工贸易规模小,经济相对落后,因此无须限制其加工贸易的发展。

注:占比指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之和在全国的比重,但(①的统计不包括天津。数据来源: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调整对策范文篇8

1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投入

基地建立科普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供免费的培训和宣传资料。除对园区的工人进行培训之外,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项科技宣传讲座,让周边的农户可以自觉自愿参与进来,学习花卉种植技术。针对园区的基础建设,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在引进科技仪器保障园区鲜切花品质的同时,和高校进行合作、科技交流和科技咨询,并与高校结合就新品种的选育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严格把控。

2以服务为宗旨,多方面为群众服务

通过邀请技术人员举办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及时向群众传播实用技术、信息和知识,引进、推广新品种,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增加生产效益。以“培育新型农民工程”为平台,邀请专家、教授就新品种和新理论进行现场授课,抓帮带,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以“支部+协会+农户”的形式积极发展致富能手成为党员。实行结构调整制度,帮助农民掌握新技能,引领群众增产增收。

3突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

公司把良种良法技术的引进、创新、推广、应用作为基地发展的核心。针对鲜切花的快繁和复壮,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发展,研发出一套自给自足的技术,同时改良品种。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实用、灵活、直观、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传授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信息和知识,让他们及时掌握好农作物行情,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他们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通过农业科技的示范,突出了良种良法技术的创新。在方法上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使得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注重基地科普网络组织建设、科普阵地建设、科普经费投入和科普活动的开展。由此形成了当地干部群众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才队伍的成长。

4树立现代生产理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公司紧紧围绕科技兴农的宗旨,提高农村农业生产自主创新能力和农民应用“五新”生产技术,深入到群众中,广泛听取群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科学知识的普及率得到提升,农民科普意识得到提高。通过聘请学院专业教师、镇农业科技人员等专业人员,形成以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以科普示范户为主体的科普体系。每年投入部分固定资金,辐射带动周边各村农业发展,积极引进、转化或开发新品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名优新特品种,采取施有机肥等先进农业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快农业增收的步伐。

5开展科技培训,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调整对策范文篇9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财务战略

实施营改增规定之后,在企业财务监管领域形成新的规定,这对企业运作产生一定的机会与威胁。因此,企业要深度研究营改增的有关规定,持续改进与调整企业财务监管形式,尽可能的规定营改增的规定产生的消极作用。所有企业要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建立全面的财务健全机制,推动企业长远运作。

一、投资战略调整方面

(一)适时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提升硬件竞争力。“营改增”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在一定程度发挥了促进作用,企业“营改增”之前,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一些固定资产,不能抵扣包括购入的机器设备、交通工具的的进项税额;实施营改增以后,企业能够抵消购买固定资本相关的进项税额,为此,企业应抓住机会,将运营线适当扩大,投资固定资产,通过大额进项税抵扣的金额,将企业税收负担减轻,因此,应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会,将固定资产的投资延后[1]。再者,企业还应对购入固定资产的时间正确地选择,特别是企业,季节会对其经营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销售额存在周期性变动,对固定资产的购入,也应选择销售额的周期。若是企业具有较高的营业收入、则可相应的减少应缴纳的增值税,最终实现节税的目的。总之,企业“营改增”形势下,在投资战略方面,需要将固定资产的投资适当的增加,由此既可以实现降税,又可以不断更新固定资产新,促进硬件设施竞争力的提高[2]。(二)适当增加投资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若是企业有意向投资开立子企业,则可对相近于行业的相关联的行业进行选择,因为企业内部各投资子企业之间发生关联交易,在“营改增”实施之后,对于营业税不必再重复缴纳,同时还可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开立,由此将企业税负降低,并可使联运业务进一步扩大,促进联运成本的增加,实现最小化的成本,将税收负担进一步减轻,最终实现节税的目的[3]。

二、筹资战略调整方面

实施营改增之后,这对中国众多企业的运作产生较好的发展机会。要想更好的体现营改增的价值,让企业税负不断被削弱,借助政策调整之机,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所以企业要紧抓发展机会,全面体现企业积极性,全方位借助税负规划,提高与改进企业财务监管机制,让企业的经济收益获得较大程度的体现。(一)采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于资金的获取和筹集,可采用多种方式,而不单单是靠内部积累。比如企业获取生产或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可通过企业债券发放、股票发行、企业之间对资金的相互拆借以及银行借款来实现。但不用的筹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税负效应。基于此,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可对与自身发展相适合的筹资战略进行制定,为了实现最小化的税负,筹资方式一定要合理[4]。(二)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的比率。企业“营改增”之后,可以资产负债的比率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将负债“税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以此促进财务杠杆的效用的增强,实现合理减税的目标。长期债务所发挥的“税盾”作用,可由增值税税负与筹资战略中长期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的结论获取。但是大型企业“营改增”之后,资金的筹集,可通过发售可转债的方式实现,通过利息的支付,而将应纳税所得额降低。若是企业计划购入固定资产,则为了促进自身硬件竞争力的提高,可选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筹集资金,以对长期债务资金进行获取,这样还可实现企业的合理避税[5]。

三、日常资本运营调整方面

(一)细化收入类别,区分不同业务类型模块的会计核算。首先,加强纳税筹划。就小规模纳税者来说,营改增的变革形式,可以降低税率。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要和本身纳税主体的真实状况一致,对于各项规定中的优势给予科学运用,借助形成最佳税负规划,加大顾客资源,完成企业纳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借助针对顾客的全面开发,可以进行税负的迁移。所有流通流程,皆为增值税的征收范畴。出于降低企业新增加的税收的税率,能够借助转移税负的形式给予达成,从而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核力。出于有效增加顾客资源,针对税收规定内的特殊要求,企业要借助全面运用有关政策要求,逐渐开拓税收优惠的范围,降低税负数额[6]。其次,调整账务处理内容。企业要仔细研究营改增的有关规定,从而及时的完善账务操作有关环节。科学核算与申请纳税状况,运用存在较好适应性的税务规划,较好的保护企业收益。在变革的最初阶段,出于达成针对各个区域构建分企业的企业的税负帮扶,能够借助业务让渡的形式,借助持续健全税负规定,科学避免税务不公正的情况。企业应强化增值税的相关核算内容,确定增值税核算形式、周期、专用发票的获得形式。(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下,适当增加业务的外包。对于自身不擅长的非核心业务,为了实现对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的获取,企业可将其给富有丰富的专业经验的外包企业运作,由此将时间节省下来。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对核心领域集中发展,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将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在“营改增”之前,企业无法抵扣营业税,“营改增”之后,则可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特别是只有通过外包形式,才可以实现对人力成本支出部分的进项税的抵扣,抵扣后能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以此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降低企业的税金。既可以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还能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效率的同时,真正实现扬长避短。

四、结论

实施营改增的规定之后,这在企业财务监管领域形成新的规定,对企业运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企业要深度掌握营改增的相关规定,持续改进与调整企业财务监管形式,尽可能的规避营改增规定产生的效益作用。所有企业要紧抓发展机会,面对不利环境,建立健全的财务监管机制,推动企业的长远运作。

参考文献

[1]弓庆华.全面营改增对仓储物流企业的影响及纳税筹划[J].现代商业,2016(12):159-160.

[2]胡怡建.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三大意义[J].中国税务,2016(4):15-16.

[3]胡怡建.如何发挥好“营改增”的功能效应[J].国际税收,2012.

[4]胡怡建.全面实施营改增的企业税负变动影响分析[J].新会计,2016(7):6-7.

调整对策范文篇10

一、加强行业研究和市场监控,高度重视结构调整的规划与执行

我们首先要认真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宏观调控政策对行业、客户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对行业的分析,准确把握行业和客户风险。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增强贷款营销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根据上级行信贷业务结构调整政策,对所有存量信贷客户进行梳理,确定支持类、维持类、限制类和退出类客户名单,针对不同客户分别制定不同的信贷措施,努力推动全行实现有质量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当跟进客户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做好投资银行业务等新产品的规划发展工作。

二、细分信贷业务客户,明确重点差别对待

从我行的现有客户情况来看,一方面交通、电信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对以特大型国有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的我行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部分中等客户受行业限额和信贷规模限制无法顺利获得信贷资金,给银企合作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另外还有部分客户的信贷业务风险与给我行带来的收益不匹配。对于我行现状,需要在了解客户、把握市场、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对我行客户所涉及行业的信贷投向政策、未来发展趋势、行业的成熟度和成长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类似性细分贷款市场,确定目标客户以及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因此我行认为,信贷业务转型的重点是筛选客户,然后为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1、首先,严格按照上级行有关信贷准入条件,在信贷投放中加大对我行熟悉和具备优势的交通、电信、贵金属等传统优势行业客户的营销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信状况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盈利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高速公路、能源等优质客户的业务。深化融洽银政、银企关系,加大AA级以上优质客户的比重,努力提高AA级以上信贷余额占比,进一步提升总、省行级重点客户、AA级以上客户的市场份额和贡献度,从而达到信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加大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强化有效项目储备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退出方案,把握节奏和时机加大退出力度。坚决按照总行的战略部署和要求,逐步退出非我行优势的、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信用等级A级以下的行业客户,以及双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在准确判断风险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保留一些市场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客户。另外,在实施信贷退出政策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对一些不良率较高、平均利润率较低的行业客户进行选择性信贷调整和退出。不搞一刀切,以免因退出过快造成新的风险,防止信贷资产质量出现结构性下滑。

3、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是提高我行信贷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鉴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单独统计和管理,不受行业结构调整限制,因此应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营销。具体工作中,要注重风险控制和政策把握,应当针对性地发展有成长性、具有一定行业地位、信誉度高、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的优秀中小企业客户,并对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小企业虽然抗风险能力差,但具有经营灵活、把握市场准、资金周转快等优点。我行可以利用中小企业“成长之路”和“速贷通”的业务审批权限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另外,在营销过程中,我行应当注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落实有效的资产抵质押手续等。

三、创新业务品种,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

在货币政策紧缩、信贷规模从紧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当依托有限的信贷资产促进战略性业务、表外业务等非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加快金融创新,及时提供新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重点拓展国际结算和融资产品、信托理财、上市、企业年金托管、公司债券、工程造价咨询等中间业务。同时考虑到传统的公司业务仍是我行的重要效益支柱和立业之本,因此我行应当在做好传统公司业务的同时加大战略性业务的发展,优化收入结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和币种结构,促进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1、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资产负债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中间业务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我行的经营模式、利润来源将发生深刻的转变。我行员工必须转变“中间业务只是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派生业务”的观念,引导所有部门、网点和员工树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经营理念,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真正实现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促进银行整体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2、加大金融创新,针对各类中间业务的特点制定好业务发展规划,提高市场竞争力。我行应根据客户和产品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做好区域分析和客户群体分析,采取差别客户营销策略和提供差别化服务,及时为重要客户量身定制全套服务方案,与客户建立长期互动的关系。同时通过市场的反馈情况,不断丰富和改进产品内容,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提高产品市场份额。比如:在目前我行贷款压缩和客户退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针对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抵押类贷款可以采用存量贷款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产品创新,这样既可以在稳定银企合作关系的前提下达到压缩贷款、调控信贷规模的目的,又可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增加我行中间业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