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太阳十篇

时间:2023-04-05 13:24:10

四个太阳

四个太阳篇1

《四个太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单元的课 文均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主题来编排,《四个太阳》这篇教材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朗朗上口,适合背诵。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非常熟悉太阳及一年四季的特点,对太阳与四季的联系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由多媒体课件创设出情景去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在读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新课程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新增了许多善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课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读“挂、街”等13个生字,学写“园、因”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体会作者想象之美,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象,用口语表达自己喜欢的太阳。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就题质疑

1.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有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起个早,按时来上工。”猜出来了吗?(太阳)

2.(课件演示)游戏:帮太阳穿衣服。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这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帮太阳穿衣服。在这些五颜六色的衣服里,藏着生字宝宝和包含生字宝宝的句子,只要大家读准了生字,读通了句子,太阳就能穿上漂亮的衣服了!老师指哪一个,大家就读哪一个好吗?

(师小结略)

3.孩子们,你知道天上有几个太阳吗?

可是我们的课文中却出现了四个太阳,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四个太阳,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问)(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都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它们有什么作用?)

过渡:想解开这一个一个的小问号,就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2.文中出现了几个太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四个)

3.谁来说说这是四个什么颜色的太阳?

4.你喜欢哪一种颜色的太阳呢?把他所在的段落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吧,注意在头脑里浮现画面。

三、品读课文,感受想象之美

1.汇报交流: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

2.分段品读,积累语言,感受想象之美。

(1)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了绿绿的太阳?(第1自然段)读一读。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太阳的颜色。

(2)我把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什么季节的天空?(夏天)用双横线标出来。

3.小结释疑:

(1)(课件)小画家为什么要画四个太阳呢?(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希望带给人们凉爽、丰收、温暖、美丽。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

(2)他真是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充满了爱心的小朋友!让我们也带上自己的爱心,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吧。

四、拓展升华

1.课件播放《种太阳》。

读完了课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音乐。静静地听听这首歌,说说看唱了什么?

2.谁知道歌名是什么?其实每位同学都有种太阳的愿望,就请你把心中的太阳播种到卡纸上,将你心中的话以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吧!

3.出示句式:我画了个()太阳,送给(),让他()。

4.展示汇报。

5.再读课题:四个太阳。

这四个太阳其实就是小男孩的金子般的爱心!我们也像小男孩一样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的心中也有一颗美丽灿烂的太阳,让我们心中的太阳去照亮、去温暖更多的人吧!

【板书设计】

生1:我想画个绿绿的太阳送给小河,河水就变得干净了。

生2:我想画个粉红色的太阳,送给老师,让老师更加年轻、漂亮。

生3:我想画个明亮的太阳,送给眼睛看不见东西的人,他就能看见明亮的世界。

生4:我想画个紫色的太阳,送给喇叭花,喇叭花就更鲜艳了。

四个太阳篇2

东关小学 胡小卫

教学目标:

1. 认识“送、道”8个生字,并会写“太、阳”2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到处、清凉、邀请”等词语,能从文中找出明显的信息,感受金色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并会写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明显的信息。

教学难点:

理解“到处、邀请”等词语,感受金色的秋天就是丰收的秋天。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谜语导入:一位老公公,全身红彤彤。早上从东升,晚上从西落。一天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区分“大、太”,认识“阳”。

2.引入课题:世界万物离不开太阳,而我们只有一个太阳,有个小朋友的愿望是却是要画四个太阳。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课文,学习《四个太阳》,板书课题。

3.置疑课题: 预设1.为什么画四个太阳呢? 2.这四个太阳有什么作用呢?

二、初读课文,找出信息

1.师范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听老师范读,并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

3.从文中找出小作者画了四个怎样的太阳?分别送给了哪个季节?用横线画出来。(板书)

4.学习“送”字,多次出现的形式认识。

三、深入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提取信息:文中的“我”为什么画绿色的太阳送给夏天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3>联系生活,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夏天看到的太阳是什么样的。

<4>创设情境:夏天,想象你就是小狗、小花、小树叶等,太阳晒在身上,是怎样的感受?

让学生想象,“绿太阳”给我们带来“清凉”。(板书:清凉)

<5>出示第二句话,齐读。并字理识字,认识“道”,出示:人行道、赛道图片。

<6>借助语段的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到处”。

绿绿的太阳照着高山,高山-------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田野,田野-------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街道,街道-------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校园,校园-------一片清凉

<7>除了高山、田野、街道、校园,还有哪些地方也会一片清凉?

预设:草原、公园、森林

小结:绿绿的太阳,把清凉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写出了这个意思,那就是----“到处”。

<8>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次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夏天走了,秋天悄悄地来了。小作者为什么画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呢?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

<2>联系生活,请学生说说秋天为什么是金黄的呢?

<3>创设情景:出示PPT,到了秋天,金黄的落叶洒满大地,田地里金黄的玉米丰收了,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大地处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板书:丰收)

<4>除了田野里,还有哪些丰收了呢?

预设:苹果、梨、香蕉.......

<5>在这瓜果飘香的秋天,金黄的落叶要做什么呢?出示第三句话,进行朗读。

<6>字理识字“忙”,图片识字“甜”,对比识字“尝和常”。

<6>借助语句练习说话: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 )品尝( )的香甜。然后练习用“邀请”自由说话。

<7>出示第二自然段,再次朗读。

3.集中检查识字。

<1>指名识字。

<2>开火车识字。

四、指导书写“太、阳”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

“阳”双耳旁的横撇弯钩要短小,在横中线上方收笔,一竖要稍长。

2.教师示范,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书写,点评。

四个太阳篇3

关键词:冬至夏至;南北回归线;太阳;阴阳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110-06

两点,即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两线,即内衡与外衡,实际上是南北两条回归线。两点,是太阳与地球对应的两个时间点;两线,是太阳与地球对应的两条空间线。正是这两点两线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正是这两点两线之间间距的一步步细分构筑起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不认识两点两线,根本无法认识中华文化。认识了两点两线,可以顺利地跨入中华文化的大门。认识了两点两线之间的一步步细分,可以系统地认识中华文化源头的一系列千古之谜,可以真正认识中华文化的永恒性与长青性。

一、两点两线的确定

确定两点两线,在远古、中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在经典与历史传说中,均有关于两点两线确定的记载。分述如下:

1.经典记载的两点

中原华夏的经典中,几乎部部都有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的记载。

(1)《尚书》的记载。《尧典》在《尚书》中位列第一,《尧典》中出现了冬至夏至。观象授时,是尧的一大功绩。尧确定了“四仲”——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时令点。仲春仲秋,春分秋分也。仲夏仲冬,夏至冬至也。四仲,是尧制定政令的依据。

(2)《周髀算经》的记载。立杆测影,确定二十四节气,是由《周髀算经·天体测量》记载的。立杆测影发现,日影规律性地变化在长短两极——长极而短,短极而长。日影最长点,中华先贤确定为冬至;日影最短点,中华先贤确定为为夏至。日影长短两极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冬至,是太阳回归年的起点,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节;夏至,是太阳回归年的转折点,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节。从古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就出于《周髀算经》。

(3)《周礼》的记载。《周礼·地官》:“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土圭之法,即立竿测影之法。所谓“测土深”,就是通过土圭之法测量日影的长短。所谓“地中”,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理想之中心点也。实际上,地中具有空间与时间上的双重意义:时间上是夏至点,空间中是太阳与北回归线的相交点。“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日至,夏至也。1尺5寸,夏至日影长度也(《周髀算经》中为1尺6寸)。夏至这一天的日影,是日影一年之中的最短点。日影最短点,是太阳回归点。用今天的观点看,北回归线并不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地中点。《周礼》中的地中点,是寒暑转换点,是风雨交会点。现实证明,夏至点是台风暴雨的起始点。

(4)《逸周书》的记载。二十节气,《逸周书》中也有记载。《逸周书·周月解》中二十节气,包括冬至夏至。《逸周书·周月解》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春夏秋冬四时即是“不易之道”。以四时论道,经典中唯有《逸周书》。

(5)《易传》的记载。《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太阳决定着寒暑,一寒一暑即是一岁。寒暑可以论岁,《易传》做出了如此解释。

(6)《黄帝内经》的记载。“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气至”,冬至夏至也。“气分”,春分秋分也。冬至点是阴气的极点,夏至点是阳气的极点,“两至”点是同一种气的极点,如此即“至则气同”。春分秋分点上同时存在着平分的阴阳两种气,如此即“分则气异”。无限循环的四个时令,被《黄帝内经》解释为“天地之正纪”。“天地之正纪”者,天道也。

(7)《春秋左传》的记载。《春秋左传·昭公17年》出现了“分至启闭”的记载。分即春分秋分两分,至即冬至夏至两至;启即立春立夏,闭即立秋立冬。“分至启闭”,实际上就是时令中的八节。值得记住的是,《春秋左传·昭公17年》中的郯子告诉鲁昭公,黄帝、炎帝、太昊、少昊、共工时代专门设置了主管“分至启闭”的官员。

(8)先秦诸子及汉代文献的记载。在先秦文献中,《礼记·月令》、《管子·五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均记载有冬至夏至。《尸子》中记载伏羲氏时代的八节,八节中还有冬至夏至。《尸子》告诉后人,八节的功能是用来教化天下的。《礼记》、《管子》、《吕氏春秋》共同告诉后人,天文历法是君王行政的依据,而冬至夏至则是天文历法中的两个重要的时令点。《史记》》、《淮南子》、《汉书》、《后汉书》均记载有冬至夏至。

2.兄弟民族记载的两点

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这是彝族、苗族两个民族的共同习俗。以冬至夏至为大小两个年节,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其一,对太阳的崇拜;其二,对太阳法则的敬畏;其三,对太阳法则的自觉遵循;其四,彝苗两族的先贤共同认识到了太阳的重要性;其五,彝苗两族的先贤共同认识到了太阳法则的重要性。

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告诉后人,冬至夏至是在鲁素(洛书)时代出现的。

苗族没有文字,但是有代代相传的古歌。苗族古歌告诉后人,开天地,其中包括开始制历。

3.经典记载的两线

两线,只有《周髀算经》中有明确而清晰的记载。《周髀算经·七衡六间》篇出现了七个圆,这就是“七衡”。七个圆平面上的排列方式是内小外大,依次增大,依次排列。最里最小的圆,称之为内衡。最外最大的圆,称之为外衡。七衡,是中华先贤所认识、所解释的太阳运动的轨道。内衡,是冬至时节太阳运行的轨道。外衡,是夏至时节太阳运行的轨道。内衡与外衡,放在今天的天文学中看,内衡实际上是南回归线,外衡则是北回归线。内外衡之间,中华先贤确定了中衡。中衡,实际上是赤道线。

以地球公转而论,两条回归线实际是地球公转中反复倾斜的两个极限。内外两衡即两条回归线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南回归线位于南纬23°26′,北回归线位于北纬23°26′。

二、两点两线下的天文历法

两点两线下,产生了一个严密的天文历法体系。所谓严密,就是天文历法的数据具有永恒性,能经得起千年万年的检验。两点两线,是天文历法体系的基础,之后的四时五行、八节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细分。

(1)寒暑。太阳在两点两线之间的一来一往,即寒暑两截。冬至曰寒,夏至曰暑,《周髀算经·天文历法》中有如此区分,彝族、苗族的天文历法中同样有如此区分。一寒一暑,一年一循环,千古不易,万古不变。

(2)四时。南北回归线,两线也。两线加赤道,三线也。两线确定出了两点,三线确定出了四个时令点: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太阳南来相交于赤道,春分;太阳北往相交于赤道,秋分。三条空间的天文线,决定出了历法中的四个时令点,三线四点在此成立。中华大地上的几十个民族,有哪个民族不讲四时之序?!春夏秋冬,一年一循环,千古不易,万古不变。

春夏秋冬四时之前,中华先贤确定并且使用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天文历法,即五行十月历。五行与四时,名字不同而实质相同,表达的都是太阳历的季节。四时一时三个月,五行一行两个月;四时历十二个月为一年,五行历十个月为一年。五行即五个运行的季节,没有任何神秘,也没有丝毫玄虚。后来,先贤们发现这种历与农业种植不适合,所以有了历法改革。历法改革,一是改五行为四时即改五季为四时;二是改十个月为十二个月;三是加进了月亮太阴历。“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这两个神话故事,隐喻的是历法改革。遗憾的是,后人记住了神话,忘记了神话背后的实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从五行历到四时历,是一种改革,一种完善。五行历被改革之后,五行的结构仍然保留在了四时历之中。

(3)八节。两点两线,确定出的是冬至夏至。三线四点,确定出的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点每两点之间都有一个中间点,四个中间点界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令。“四立”与“两分两至”,即太阳历中的八节。八节,一年一循环,千古不易,万古不变。

(4)十二月。两点两线之间的间距一分为十二,即是太阳历中的十二个月。两点两线,是自然法则决定的,具体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对应关系决定的,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而十个月、十二个月的界定,则是先贤认识的一步步精确,力图使生产生活的次序更精密、更准确地地符合太阳法则。

(5)二十四节气。《周髀算经》中的日影最长点的长度为1丈3尺5寸,日影最短点的长度为1尺6寸。长极而短,短极而长。日影最长点,冬至;日影最短点,夏至。《周髀算经》告诉后人,增为益,减为损。日影每损益9寸9分,即是一气。日影往来于长短两极,按其损益的间距距离分为二十四份,即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准确地指导农业耕种,一直沿用至今。

(6)太阳回归年。太阳规律性的回归,中华先贤是这样发现的:一是发现在日影下,二是发现于日出日落方位上。日影由长而短,由短而长,日影长短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日出方位循环在东南东北两个方位上,日落方位循环在西南西北两个方位上,太阳出没的方位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描述太阳回归,描述寒暑循环、四时循环,中华文化中出现了“终而复始”、“原始反终”、“反本复始”、“否极泰来”的成语。

三、两点两线下的数理体系

太阳法则具有严格的规定性,这里诞生了中华大地上的数理体系。

(1)太阳周期之数。1461天,是太阳周期之数,彝族、苗族的太阳历中都有这一数据。华夏经典中,这一数据是在《周髀算经》中出现的。《周髀算经·天文历法》:“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实测日影,四年之中日影的天数,规律性地变化在365、365、365、366四个数据之中。365×3+366=1461(天),1461天,是太阳回归的大周期之数。

(2)回归年的平均数。《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古六历”。“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頊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历都是四分历。所谓四分历,即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均为365.25天。0.25,是一的四分之一。0.25这一数据从何而来?从太阳周期之数来!1461÷4=365.25(天)。

(3)太阳历数据的演化。若从太阳历演化历程上看,中华先贤已经具有了非常高超的求证能力。请看太阳历数据的四步演化:

第一步,《尧典》中的数据。366天,这是《尚书·尧典》中的太阳回归年数据。《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中也是这个数据。这是华夏文化中太阳回归年第一步的数据。

第二步,《周髀算经》中的数据。365.25天,这是《周髀算经·天文历法》中的太阳回归年数据。这一数据,彝族文化解释在“鲁素”之中。鲁素即华夏的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四年之中三个平年一个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四年的平均数为365.25天。这是华夏文化中,太阳回归年第二步的数据。

第三步,元郭守敬实测的数据。元代郭守敬观测日影,将回归年长度由365.25精确为365.2425。1281年,在《授时历》中公布这一数据。301年后的1582年,教皇格利高里修改儒略历,将回归年长度由365.25精确度为365.2425。这是太阳回归年第三步的数据。

第四步,当代的数据。测定太阳回归年,当代取得的数据是365.2422天。太阳回归年第四步的数据。

366,365.25,365.2425,365.2422,上下几千年,太阳回归年数据的四步变化,只是极其有限范围内的精确。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中华先贤的思路是正确的;中华先贤的方法是正确的;中华先贤的求证能力是高超的。

(4)彝族太阳历中的数理体系。彝族文化采取一个非常简易的方法来解释太阳历中的数理体系。这个方法是:取360为整数,将回归年的尾数5—6天用于过年节。平年的大年过3天,小年过2天,闰年中的大小年节均过3天。四年之中,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对于360这个整数,彝族文化是这样解释的:一分为二的一寒一暑各占180天,一分为四的春夏秋冬四时各占90天,一分为五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各占72天,一分为八的八节各占45天,一分为十二的十二个月各占30天,一分为二十四的二十四节气各占15天。

(5)彝族文化解释一天中的规定性。一天分昼夜,昼夜分十二时辰,十二时辰用十二属相来表达。时序与生活之序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彝族文化的描述是:夜半鼠时圆满,鸡鸣在牛时,虎时天明起床,兔时日出洗漱,龙时早餐,蛇时下地,马时中餐,羊时太阳始偏,猴时太阳西斜,鸡时太阳落山收工回家,狗时晚餐,猪时就寝人静。

(6)一切都可以归结于数。两点两线本身可以归结于数,所以两点两线之间细分的所有成果均归结于数。春夏秋冬可以归结于数,风霜雨雪同样可以归结于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是正常之天气。正常是天气,异常是天灾。如果继续向前追问:异常天灾可以归结于数吗?仪器认识问题,认识的是精细与具体;以太阳法则认识问题,认识的是规律与永恒。如果沿着“以太阳法则论之”的思路与方法,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解答“天灾有没有规律性”这一当代难题。

太阳历,一个完美而严肃的数理体系。

四、两点两线下的哲学体系

追问与解答“宇宙与人生”这两大基础问题的学问,即为哲学。

《圣经》以一个万能的神,中华文化以一个自然之道解答了这两大基础问题。道为生生之源,一有《道德经·第42章》中的“道生一生二生三”之论,二有《庄子·大宗师》中的“道生天生地”之论。道为立人之本,有《礼记·礼运》中的“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之论。自然之道演化出了天地与人,做人必须讲天理讲地理最终必须讲道理。“宇宙与人生”这两大基础问题,中华文化作出了如此解答。

诞生天地之后,道在何处?道在日月中,首先在太阳里。

日月联合可以论道,《周易·系辞上》有明确的答案。太阳本身可以论道,《管子》中有明确的答案。《管子·枢言》:“道之在天,日也。”这一论断告诉后人,太阳本身可以论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周易·系辞上》对“道”的界定。太阳本身可以论阴阳吗?可以!请看以下三个例证:

例证一,《苗族古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

例证二,彝族十月太阳历将太阳回归年分为两截:前一截为阳,后一截为阴。

例证三,《周髀算经·天文历法》:“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故曰暑。”

太阳在两线上的交点决定着冬至夏至,两至决定着寒暑,寒暑可以论阴阳——寒阴而暑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寒暑完成了论道的基本条件。

两点两线,构筑起了永恒而长青的哲学体系。

道,是太阳回归年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个过程的轨迹。太阳与地球对应关系所形成的自然之道,是可道之道,是循环之道,是可以实证之道,是可以测量、可以定量之道。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天一度,在历一天;在天365度,历中365天;在天366度,历中366天。度与天的对应,将空间与时间融合在了一起。地球公转一周,万物经历生长收藏一个过程,时空与生命形成了间不容发的密切关系。道,孕育出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一切从时空中来,所以时空可以论一切。知道了这一点,就会明白道为什么会成为先秦诸子论证问题的依据,例如道家以道论德,儒家以道论礼,兵家以道论兵,《黄帝内经》以道论医……

在自然之道的哲学体系中,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其基本要素。所有这些,百年来的文化批判者均斥之为玄学。如果放在两点两线下来认识,所谓的玄学全部属于太阳法则。

(1)阴阳。由太阳与南北两条回归线的对应关系所决定。以地球公转论,公转中有一个远日点(北半球的冬至),有一个近日点(北半球的夏至)。这两个点,即苗族先贤界定出的阴旦阳旦点。这两个点,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枯荣点。太阳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一来一往,亦即地球公转轨迹的一分为二,这里是彝族先贤界定出的阴阳两截。阴旦阳旦即阴阳法则,其决定着万物的生死。道,孕育出了阴阳法则。

(2)四时。由太阳与三线四点的对应关系所决定。以地球公转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一分为四,即春夏秋冬四时。春夏秋冬四时,决定着万物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决定着风霜雨雪四种气候。道,孕育出了四时法则。

(3)五行。太阳回归年时间长度去掉尾数一分为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365-5)÷5=72,(366-6)÷5=72。

以地球公转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去尾数一分为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对应着东西南北中五方。太阳与地球的五种对应关系,演化出了角徵宫商羽五音。《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尽善尽美的音乐是从五音开始的。五行历不能精确地指导农耕,所以被改革被四时历所取代,但五行的时空观是正确的。

(4)天干。十天干,是在十月太阳历中出现的。彝族典籍《土鲁窦吉》解释说,十天干是纪月的。十月太阳历分十个月,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历法改革后,在四时十二月历中十天干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纪月的功能改为纪日。纪月纪日,表达的是时间。十天干分五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可以表达五行,可以表达五方。五行属于时间,五方属于空间。时间空间,可以统一在十天干之中。

(5)地支。十二地支,是在十月太阳历中出现的。彝族典籍《土鲁窦吉》解释说,十二地支是纪日的。十月太阳历每月分36天,36天分三旬,每序12天,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历法改革后,在四时十二月历中十二地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纪日的功能改为纪月。子午,本来是表达时间的两支,在地图上化为表达空间的子午线。离开了子午线,能航空航海吗?!

知道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与太阳法则的关系,才能理解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何会在部部经典中无处不在,才能理解诸子百家为何会以阴阳五行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五、两点两线构筑起了自然百科的基础

(1)奇偶。奇数一与九,与两点两线相关。彝族典籍《土鲁窦吉》解释鲁素(华族称洛书),解释出了十月太阳历。洛书中的上九下一,表达的是夏至冬至。洛书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九个奇偶之数所组成。奇偶之数表达的是时间,表达的是空间。时间是节令中的五季,空间是东西南北中五方。阳奇阴偶,阴阳与奇偶,名异而质同。阴阳解释的时间与空间,奇偶均可以解释。中华先贤用奇偶之数表达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而奇偶之数的一与九,正是出于两点两线。

(2)音律。《周髀算经·陈子模型》:“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黄钟大吕之声,确定于冬至夏至。明朝朱载堉著《历律融通》一书,其中《律率》一章将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律一一进行了对应:黄钟,冬至;大吕,大寒;太蔟,雨水;夹钟,春分;姑洗,谷雨;仲吕,小满;蕤宾,夏至;林钟,大暑;夷则,处暑;南吕,秋分;无射,霜降;应钟,小雪。十二律对应的是太阳历中的十二节气。今天全世界所采用的十二平均律,出于朱载堉。朱载堉整理的十二平均律出于太阳历。

太阳在两点两线之间往来的时间长度一分为十二即十二个月。以十二月为坐标,中华先贤解释了十二律、十二经络。关于十二律、十二经络与十二月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有这样的介绍:“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六律分阴阳,经络亦分阴阳;阳六律阴六律一共十二律,阳六经阴六经一共十二经。音律与经络,都是以合于十二月解释的。《楚辞·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天道十二分,分日影下。十二分的基点,在两点两线。以时间中的十二月为坐标,中华先贤解答了一系列基础性问题。

(3)化学。人类历史上的化合物,最早是在中华大地上合成的。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化合反应、互化反应,最早是在中华大地上完成的。所有这些,由《周易参同契》所记载。写世界化学史,起点在《周易参同契》。而解释化学反应,《周易参同契》是用阴阳日月解释的。乾坤坎离四卦,是《周易参同契》论证问题的基础。

(4)物理。中华大地上没有产生现代物理学,但是现代一流的物理学家均崇敬阴阳。这里仅举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例一,玻尔。193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访问中国,一见到太极图,玻尔即下出结论:太极图就是并协原理的象征。

例二,惠勒。1981年10月,美国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惠勒教授,应邀到北京、合肥、上海等地讲学,演讲集为《物理学和质朴性》一书,太极图赫然出现在书的第一页。

例三,卡普拉。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普拉,著《物理学之道》一书,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悉数出现。

现代物理学起于牛顿力学,牛顿力学三定律的理论基础是开普勒天文三定律。知道了天文学与现代物理学起点的关系,再知道了阴阳与太阳的关系,一流物理学家崇敬阴阳的奥秘即刻迎刃而解。开普勒天文三定律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无法与太阳历比肩,这就是西方一流学者崇敬阴阳的奥秘。

(5)医学。一与九,是针经《灵枢》之纲纪。两分两至,是《素问》之正纪。一与九,洛书中的冬至夏至;两分两至,其中包括冬至夏至。“纲纪”与“正纪”,均出于两点两线。太阳历,《黄帝内经》的第一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全部出于十月太阳历,不认识十月太阳历无法打开中医文化的大门。认识了天文历法,认识了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以及三历合一的阴阳合历,才能真正认识永恒而长青的中医文化。

(6)成语。《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日影的损益,是从冬至夏至开始的。知道了日影的变化,才能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哲理之源。认识了日影在竿子下的长短循环,才能正确解读中华文化中的一系列成语与哲理。

六、简要述评

在很早很早以前的远古时代,中华先贤就认识到了太阳的重要性。山中的岩画上有太阳,仰韶文化的陶罐上有太阳,出土的玉器、金器上有太阳。中华文明发展的前后链条中,可以看到太阳的连贯性。认识太阳、观测太阳,产生了太阳历。中华大地上第一部书——彝族的鲁素,华族的洛书,就是表达太阳历的。天文历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太阳历。彝族文化解释,河图、太极、八卦中都含有太阳历。

与太阳历相关的两线具有永恒性,与太阳历相关的两点具有长青性。两线的永恒线、两点的长青性决定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永恒性与长青性。太阳法则里蕴含有无穷无尽的宝藏,中华先贤以两点两线为基础创造出了令世界悦服的中华文明。继承了先贤的思路与方法,后人能否创造出新的中华文明呢?

参考文献

[1]十三经[M].张善文等译注.广州:广东、广西、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

[2][西汉]张苍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逸周书全译[M].张闻玉译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4]中医经典名著精译丛书[M].黄志杰等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中国彝族通史(第一卷)[M].王天玺等主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6]百子全书[M].彭文辑.湖南:岳麓书社,1993.

[7]土鲁窦吉[M].王子国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8]吴心源.苗族古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9][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

[10][东汉]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1][南朝]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四个太阳篇4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

a textual research on zhou dun-yi's original tai ji diagram

abstract: taking the two words of “dong yang” (moving yang) in zhou dun-yi’s tai ji diagram illustrated by zhu zhe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comparing it with yang jia's liu jing diagram, diagrams of zhouyi illustrated in dao zang (library of works concerning daoism), and that transformed by zhu xi, as well as with reference to certain narrations in zhou dun?yi’s tai ji tu yi shuo and yi tong, 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state of zhou’s tai ji diagram. the author holds that, to discriminate zhou’s tai ji diagram, we should take approach to it from its evolutions, and then further restore it to its original state, and finally search for its origi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zhou dun-yi regards tai ji as a qi and asserts tai ji can produce yin and yang through motionlessness and moving, while zhu xi considers tai ji as an idea and “idea could not be able to move or keep still by itself”, and moving and stillness are caused by yin-yang itself.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idea, zhu xi intentionally transformed zhou' tai ji diagram illustrated by yang jia. and thus through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views on tai ji, we could discrimin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ransformed diagrams, to respectively analyze the thoughts of idea.

key words: zhou dun-yi; tai ji diagram; tai ji tu shuo

本文所用《周氏太极图》一名,是就北宋周敦实(后为避英宗讳改名曰敦颐)所著《太极图易说》中的《太极图》而言。因周敦颐历来被称为“理学开山”,所以当今多数学者皆谓《周氏太极图》的源流问题,是当前宋明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所谓“源流”问题应该分作“来源”与“流变”两个问题。就《周氏太极图》的流变而言,有朱熹改造之图;有见于《正统道藏·周易图》之图;有见于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之图;有见于朱震《汉上易传卦图》之图。究竟《周氏太极图》的原貌是何等样子?这是我们应该结合周敦颐《太极图易说》与《易通》二书中的文字予以考证明白的问题。显然,只有把《周氏太极图》的原图考辨明白,方能进入考证其“来源”及分辨其属性等课题。

? 在我国历史上,虽北宋与南宋皆是赵家的天下,然于儒道门户之争的程度却有所不同。唐代帝王奉老子李聃为祖宗,并以考《老子》取仕。延续至北宋时期的儒者们似乎并不讳言《老子》、《庄子》等道教典籍中的概念和命题。即便是北宋五子也是如此:如邵雍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无极之前阴含阳,有象之后阳分阴。”“《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观物外篇》)周敦颐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本无极”、“无极之真。”(《太极图易说》)二程曰:“庄生形容道体之语,尽有好处。老氏谷神不死一章,最佳。”“《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者也。”“老子曰无为,又曰无为而无不为,当有为而以无为为之。”“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 (《二程遗书》)然而,时至南宋偏安一隅道教空前发展之际,儒道间的门户则进一步趋向分明。以“鹅湖之辩”陆九渊执“无极”概念出于老庄而批评朱熹为例,则知此时儒道间的门户之见已深。正因为如此,朱熹为建立其理学系统的需要,就必然要对有着道家思想渊源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和《太极图》等进行改造。以《周氏太极图》为例,如果我们把经过朱熹改造后的图当作周敦颐原图而去考证其渊源,就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把周敦颐《太极图》的原貌弄清楚。下面就试为考辨之。

一、《周氏太极图》的流变?

二程虽曾受业于周敦颐,并得《周氏太极图》之传,然而他们却不轻易把《周氏太极图》公诸于世。直到南宋初期,朱震向朝廷进献其易学著作时,方在其《周易图》(后人更名曰《汉上易传卦图》)中列有《周氏太极图》(见图一)。(略,请参见原文)

? 《通志堂经解》本与《四库全书本》所列《周氏太极图》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二图第二层图式下方皆是“动阳”二字(自右向左读,与“万物化生”同),只是前图“动阳”二字之外加一椭圆形圈。又二图皆为四层图式,上一为“易有太极”(“自无极而为太极”),二层黑白相间图式为“是生两仪”(“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三层五行“分土王四季”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图式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四层“万物化生”图式为“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相错为六十四卦,“二气交感,化生万物”)。通观此《太极图易说》中之插图,是为解释《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之义而画。观其图之四层模式,是遵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而来(正如同邵雍“老子,知易之体者也”之见)。上一为“道生一”,二层为“一生二”,三层为“二生三”,四层为“三生万物”。“动阳”二字标于二层图下之“子”位(即邵雍所谓之“天根”处),是遵循古人“阳生于子”之说,“阳”之生不是“阳”本身之动(所谓“阳动”),而是《太极图易说》中所谓“太极动而生阳”,所以“动阳”二字就是“太极动而生阳”的缩写。上方“阴静”二字却与古人“阴生于午”之说有所不合,亦与《太极图易说》中所谓“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说不合,这就是我们要于下面讨论明白的问题。

? 《道藏·周易图》中所列《周氏太极图》(见图二)(略,请参见原文),则是采自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

这一图式有所流变地方是:外加椭圆型圈的“动阳”二字变作“阳动”,并且加画到三层图式“火”与“水”连线的中央位置。其模式仍然是四层,体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

朱熹改造的《周子太极图》,今见于明代曹端《太极图说述解》一书(见图三)(略,请参见原文)。

这一图式有所流变的地方是:把“阳动”二字去掉外面的椭圆型圈,从“子”位移至图左,“阴静”二字从“午”位移至图右,以弧型线把三层图式之“火”连至二层图之黑半圈,以弧型线把三层图式之“水”连至二层图之白半圈;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图式与“五行”(四象)图式断开;把“五行”图式中的“水”过中“土”与“木”相连,改变作“水”绕过中“土”直接与“木”相连,与“五行”相生“水生木”之义有合。观其图式虽然仍有四层,但而却是“两仪”与“四象”为一体。显然,此图演变之本是依据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中所列的《周氏太极图》。

二 、《周氏太极图》的内涵

通观北宋时期的易学著作,一般皆遵循汉儒之说,把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当作四象,而且多数人视“太极”为一气。无人以“黑白之位”替代卦爻的原本符号而作易图,更无人以阴阳爻画的组合为“四象”。至于以黑白图画表示“阴阳”,本朱熹说则有杨时(龟山先生,二程弟子)“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朱子语类》),而《周氏太极图》第二层图式中的黑白弧型半圈,就是以之表示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的本意,表示太极“是生两仪”(还没有到“四象生八卦”的地步,所以不能看作是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周敦颐《太极图易说》是为了解释《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之义而作,其解释文字当然要围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段文字而展开。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也是以“太极”为一气之有。周敦颐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也是以“太极”为一气之有。有动有静之“太极”当然不是一理(理不会自动静),必然是一气。既然“太极”有动静,因动静而生阴生阳,则“动静”就不是指阴阳的动静而言。《易通》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所生阴阳亦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太极图》第二层图式就是表达这一层意思。如果把“太极动而生阳”、“静极而生阴”的意思表达在图中,“太极动而生阳”就可缩略为“动阳”;太极“静极而生阴”就可缩略为“静阴”,这就与周子《太极图易说》文字有合。把“动阳”二字标于图下“子”位,“静阴”二字标于图上“午”位,方与汉儒“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之说有合,亦与周子“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说有合。既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意,如此方与《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几者动之微”、“知几其神乎”之义有合,亦既是周子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之意。邵雍“无极之前”与“有象之后”说亦是强调太极动之微生阳似有而未有之际,此所谓之“几”(动之微)即在“子位”,“太极动而生阳”,似动而未动之间,则生“微阳”,如此则知其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亦是指“太极”之动态而言,并非指“阳”之“微动”。阴阳为形而下者,是“太极”所生之两仪(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以物言之则为天地。其动静是“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的物态,与“太极”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神态截然不同。

?既然《周氏太极图》第二层图式是用来表达“是生两仪”之义,也就是要用以表达太极生两仪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之义。标以“动阳”与“静阴”就是用来表达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神”态,绝非用“阳动”与“阴静”的“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之义去表达太极生两仪的“物”态。这里的根本区别是:所谓的“动静”究竟是谁在“动静”?周子的本意毫无疑问的是在说“太极”本身的“动静”。既言“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则阴阳为太极动静之产物,就勿须用“阳动”与“阴静”之赘言。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四象为“阳变阴和”的产物(独阳不生,寡阴不成),合之为“一阴阳”,并非“阳动阴静”的产物,合之为“一阴一阳”。分阴分阳为两仪,合之为“一太极”,并非“阳动阴静”为两仪,合之为无动静之“一理”。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五行象五气,木为春气,火为夏气,金为秋气,水为冬气,土为中和之气。周子所言“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即是表达汉儒所言“分土王四季”或“播五行于四时”之意。“无极之真”指“太极”一气言,“二五之精”指火二与木三为一五、水一与金四为一五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乾坤各三索而生六子,即指“四象生八卦”而言。四象与八卦是“二生三”之结果(与邵雍视八卦为“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之意同)。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四象与八卦皆是二气交感的产物,八卦相错而得六十四卦以象万物。此既是“三生万物”之结果。

?我国古代的宇宙论是自组织运动论(非他组织运动论),其说之“生生”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阴阳“加一倍法”的量变过程。道生天地(太极生两仪),天地生万物(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错生六十四卦),是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一阴一阳“加一倍”的组合,那就是终究不离抽象的阴阳概念,不会有从神态到物态的突变。当然更不会是“太极一理”的“理一分殊”。一理分为二理,二理分为四理,四理分为八理,无论如何分,终究是“理”而已。既然北宋的儒者以太极为一气,天地为两仪,五行之水火木金为四象(象四季),则其说就不是仅有数量变化的阴阳“加一倍法”。即便是周子也不例外,其《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周氏太极图”应指周子所画本图而言,既然有《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则这些文字就必然是为解释《太极图》而写。《周氏太极图》的内涵应该与周子《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契合,这就是我们要考证其原图真貌的理由。明了周子建图立说的内涵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周氏太极图》原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这一问题了。

三、《周氏太极图》的原貌

“证有易而证无难”这句话,是被多数学者认同的一句名言。我们以周子《太极图易说》与《易通》中的文字来考证《周氏太极图》的本来面目,这是一个“证有”的问题。然而,是否证得“容易”,则需要用结果来说明问题。

毫无疑问,朱熹改造之《周子太极图》是“流变”最大的图式,而杨甲《六经图》所列《周氏太极图》,虽图说与朱震《周易图》所说同,然其图式又与朱震所列有所不同,是自朱震所列图与图说中演变而出。依其顺序,朱震所列周子《太极图》当为最接近周子《太极图》本来面目之图。然而,我们从朱震所列周子《太极图》中又看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子位的“动阳”与午位的“阴静”相互矛盾。既有矛盾,就说明周子《太极图》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演变。那么周子《太极图》的原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上述的意见中试着画出来(见图四)(略,请参见原文)。

? 此图上一象“易有太极”,无论说“自无极而为太极”或说“无极而生太极”、“无极而太极”,皆体现汉儒“夫有形生于无形”(《易纬·乾凿度》)之说。

? 此图“动阳”二字标于子位,周子“太极动而生阳”、“静无而动有”、“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动而无动”、“非不动”诸说,皆因此而得通解;此图“静阴”二字标于午位,周子太极“静极而生阴”、“静无而动有”、“静动而无静”、“非不静”诸说,皆因此而得通解。如此标注甚合于汉儒“建子阳生,建午阴生”(《京氏易传》)之说。

? 此图五行图式中以中土分别与火、木、水、金相连,则体现“分土王四季”、“播五行于四时”之义,并非体现五行相生。火二与木三为一五,水一与金四为一五,连至下一,体现“二五之精”为“阴阳一太极”之义,并非体现“三五”。?

此图“四象”(两仪生四象)与“八卦”(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为一层图式,则体现“二生三”之义。周敦颐既然使用出于《老子》中的“无极”概念,则其《太极图》图式就很可能本当时的通说,以《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为“《易》之体”,而其所画图的模式,就遵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以四层图式表达之。当然,万物皆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象,其四层图式皆为“一太极”,所以其四层图式当“会四于一”而看。“易有太极”一节所言是“生生之谓易”,是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正是反映了这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讳言老庄概念和命题的周子,采用这一模式建图,自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据此而言周敦颐此图有道家渊源,似要展开讨论。这一问题涉要及《易传》的文字是否有道家色彩的问题,还须进一步讨论《系辞》“易有太极”一节是否为“《易》之体”、其模式是否为自量变而质变的问题。如果不能全面否定《易传》的道家色彩,那么言周敦颐此图模式有道家渊源,也是对的。如果坚持“一分为二”的量变模式,无论以太极为一气或一理,皆与“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说相悖。“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易纬·乾凿度》),对此,古人笃信这是孔圣人之言并引以为说。?

四、结 语

四个太阳篇5

提及四川和重庆,很多人立即想到了旅游、美食和美女,当然还少不了四川麻将。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科技大省、文化大省、经济大省,是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四川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由于受到地理纬度和盆地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降水、气温和光照等气候条件因为地区的不同差别较大。很多人印象中,四川省并不十分适合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和使用。

2012第七届中国(成都)太阳能经贸洽谈博览会组委会负责人程钰雄表示,自己作为四川人,对该市场有切身感受。四川广大农村地区冬天无法洗澡,洗衣服都是在冰冷的小溪河流中去洗,每洗一次衣服,母亲的手都要冻僵一次,严重的还长冻疮和皲裂。农村地区没有燃气,电力只能满足基本照明,不能使用大功率电热水器和家电,而太阳能热水器放在自家楼顶就可以用上热水,是最经济、最方便的解决方案。所以,四川广大农村消费者对生活热水要求不像城市消费者那样——每天都要洗热水澡,只要有热水洗着不冰手就很满足了。因此,四川省太阳能热水器市场需求很大。

因此,自2009年家电下乡以来,四川市场成为了众多太阳能厂家的必争之地,投标企业数量排全国前三名。近年来,四川省无论是从家电下乡政策太阳能产品的销量和增长率来看,都具全国前列。于是,许多太阳能厂家都看好西南市场,把成都作为开拓西南市场的“司令部”,如:皇明、桑夏、桑乐、太阳雨、光芒、高得乐等知名品牌纷纷在此设立办事处或者总。与此同时,四川和重庆的本地品牌如长虹、兴事发、超迪、创热、顶集、奥宁、天煌、航大星光、欧凯等,借道家电下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川将迎来新机遇

去年9月,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山东、河南、四川、青岛家电下乡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年11月30日,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的家电下乡政策“如期结束”。而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表示家电下乡结束并没有影响其销量。四季沐歌总裁李骏对记者表示,“家电下乡结束未尝不是好事。在四川、山东等家电下乡政策结束的区域,四季沐歌太阳能销量不降反升。”无独有偶,四川创热太阳能公司总经理高国安也表示,四川省家电下乡结束并没有影响其销量。

对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四川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的普及率依然很低,约10%左右。不过由于四川地区人口稠密,城镇密布,随着各大品牌的陆续进驻,消费者对于太阳能产品的接受程度也正在提高,发展空间依然很大。随着太阳能热水器将纳入国家节能家电补贴政策,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除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外,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地位和藏民地区扶持政策,对太阳能热水器在西南地区长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先,四川是西部大开发和内陆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四川位于国家确定的西部三大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区、长江上游经济带之间,发挥承南接北、通东达西、带动整个西部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四川是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四川是中国西部大开发中最重要的省份,经济规模不仅位居西部第一位,包括生产总值等主要的经济指标,均占西部12个省(市、区)总和的四分之一。

笔者注意到,四川在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教育系统寄宿制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支持政策。这里仅列举2012年以来的政策如下:

1、 四川省财政厅下达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资金8.09亿元;

2、 四川省财政厅下达2012年整村推进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亿;

3、 绵阳市六年投资五百亿改善民生;

4、 国家安排四川省2012年退耕还林财政资金31亿元;

5、 四川下达7.6亿元彝家新寨建设专项扶贫资金;

……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四川省不仅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同时还有诸多政策支持。广达太阳能企业应紧抓机遇,进一步扩大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市场推广力度。

有“蓉”乃大

成都,简称“蓉”、“成”,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的省会,享有“中国第四城市”、“西部之心”美誉。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的枢纽。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地理位置特殊,是川内及面向西南市场的交通要道,是打开西南巨大市场运营空间的敲门砖、金钥匙,是企业争夺西南市场的必争之地。同时,笔者注意到,成都与太阳能热水器早有不解之缘,该城市的形象标识—太阳神鸟。但到目前为止,四川省一直没有成功举办过太阳能热水器展会,这里的市场需要进一步普及推广。而展会的必选之地非成都莫属。作为行业第一权威媒体《中国太阳能产业资讯》和《中国太阳能工程》以提升行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使命,经研究决定在成都举办2012第七届中国(成都)太阳能经贸洽谈博览会,旨在推动中西部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扶持,加大西南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四个太阳篇6

[关键词]物理学 中华元文化 阴阳 河图 洛书 八卦

[中图分类号]B2;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 0)02―0028―08

一、问题的提出

1981年10月,美国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副主席惠勒教授,应邀到北京、合肥、上海等地讲学,其系列演讲被集为《物理学和质朴性》一书。书中汜载了惠勒教授对现代物理学的两点看法与结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根本不可能协调”:“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两处与惠勒相同的论断。“量子力学”条:关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有两种对立的见解,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这是最后的、基本的,因此力求取得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更详细的知识;而爱因斯坦所代表的反哥本哈根学派,则认为这是目前知识不完备的结果,将来会有新的发现,修改现在的理论而恢复严格的规定性。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将是物理学一场新的革命。“爱因斯坦”条:爱因斯坦承认量子力学的光辉硕果,但不接受N・玻尔等人的互协原理(惠勒称之为“并协原理”――引者注),并坚持他的广义相对论是未来科学发现的更合适的理论基础,他有一句名言“上帝是难以捉摸的,但他决无恶意。”对此,他和N・玻尔等人展开过长期的激烈争论,并与人多数理论物理学家分道扬镳。

惠勒与爱因斯坦的这些主张明确告诉人们这样两个问题:第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种学说、两种学派之间的确存在着无法统一的问题;第二,物理学领域中会有一场新的革命。可见,物理学并没有解答终极问题,物理学领域内的任务还远没有结束。

二、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根本缺陷

现代物理学存在着两大根本缺陷:一是自身无法统一;二是不能完整地解释宇宙。阐释经典力学,牛顿运用的是绝对时空。何谓绝对时空?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定义,附注》中给出的解释是: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失,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绝对空间的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可见牛顿所谓的绝对时空,乃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时空,但这种绝对时空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爱因斯坦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做出了如下改进:一是在狭义相对论中,允许坐标系作匀速直线运动;二是在广义相对论中,推广了加速度运动;三是把三维空间推广到了四维空间。《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爱因斯坦”条对此的介绍是:“他的关于时间、空间都要随运动状态变化的论文,冲破了牛顿时代以来形成的时间、空间绝对不变的旧观念,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与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所谓“冲破”,首先是否定,其次是超越。“冲破”二字告诉人们,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之间存在着无法统一的矛盾。现代物理学的根本缺陷之二,就是不能完整地解释宇宙。现代物理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尚有几大任务远没有完成:有无转化问题,即先天与后天两个世界的演化问题: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问题;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问题;原动力与恒动力的统一问题;时间、空间与万物运动的统一问题;质量、能量、结构的统一问题;一物与宇宙的统一问题;人体与宇宙的统一问题;物生、物死的合理演化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物理学没能解释的这些重大问题,在中华元文化中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中华元文化在现代物理学的重建中能否有所贡献。

三、中华元文化能指导现代之事吗

1 《周易》与《帛书周易》中的两个论断。《周易・系辞上》:“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八卦是一个浓缩的天体,卦理即天理、自然哲理。这一论断告诉后人,如果能在八卦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加以触类旁通,就会把“天下之能事”办好。 能事者,器、技、术之事也。在《周易・系辞下》的记载中,出于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手下的一件件史无前例的生产工具与生活器具,均是在卦象与卦理的启示下发明的。自然哲理常青,昨天可以指导发明创造,今天与今后同样可以指导发明创造。

2 《周髀算经》中的一个论断。《周髀算经》:“问一类而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这里的“一类”与“万事”之间有两重关系:一是对应关系,二是源流关系。“一类”之理即道理,问清了道理,即可以把万般事情办好。

3 老子的一个论断。《道德经・第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认为,古今之间、有无之间、本末之间、源流之间、道事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认识了本源之道,完全可以解答当今之难题。

4 庄子与文子的两个论断。《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文子・九守》:“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两句话话语不同而道理一致。明白了道理就可以办好万事,明白了道理就可以无一不知。庄子与文子,在道与事、一与万之间的关系上,立场完全一致。

5 管子与荀子的两个论断。《管子・心术下》:“持一而不失,能君万物。”《荀子・非相》:“以一知万……以道论尽。”管子为法家,荀子为儒家,两家所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但论证问题的基础却是一致的。皆以道为立论基础,去论证自己的学说。

6 《黄帝内经》中的一个论断。《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言一而知百病之害。”现代西方医学论病,一需要精密之仪器,二需要先进之实验室。在几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没有精密之仪器,二没有先进之实验室,可是,贤能聪慧的中华先贤既可以论一病又可以论百病。奥秘何在?奥秘在于“言一”。一即是道,由道出发既可以认识与解释一病之害,又可以认识与解释百病之害。

“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扬权》)一即是道,道即是一。道理即自然之理,道理即宇宙法则。明白了道理,明白了一,就可以把千般事情办好,就可以把万般事情办好。以一论之亦或以道论之,论出了一件件史无前例的器具,论出了一部部史无前例的经典,论出了一项项史无前例的技术,论出了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实证是一条路,“以道论之”同样是一条路,而且是更高明的一条路。两条路均可以解答问题,但方法截然不同。

中华元文化领先解答了其他文化没有解答的问题,孕育出了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那么,中华元文化可以解答现代问题吗?再请看现代几位大家的论断。

1 严复以《易》理比较西方学术。严复在《天演论・译序》里写道:“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 迈古初。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极”应为“几”――引者注)不可复摇。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此非傅会扬己之言。……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是已。而吾《易》则名、数以为经,质、力以为纬,而合而名之曰《易》。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凡力皆乾也,凡质皆坤也。”紧接这句话之后,严复连续以三个例子证明我们祖先的确“往往先之”。他将欧洲学术归结为“名、数、质、力”四大基石,而这四块基石中华元文化在阴阳乾坤这里已得到了解答。

2 白晋评价阴阳。白晋,法国传教士。是他把卦图寄给了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并告诉莱布尼茨,他所研究的自然规律,物质(matter)和推动力(force)的存在,与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动、静(物质和运动)相同。白晋认为,中国古老哲学体现在《易》图之中,它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

3 李约瑟评价阴阳与卦象。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著《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其中第六章为“中国科学之基本观念”。在这一章里,李约瑟重点介绍的是三大理论:五行理论、阴阳理论、卦象符号。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就产生在五行、阴阳、卦象这三大理论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科学不是产生在仪器之下,不是产生在实验室之中,而是产生在阴阳、五行与卦象这种哲理模式之中。这条道路是实证之外的道路,这种方法是实证之外的方法。

4 玻尔祟尚太极图。与爱因斯坦发生争论的,同样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之后,淡了两点感受:一是“中国的治学传统使他产生了灵感”:二是“中国古今伟大思想家的真知灼见令人倾倒。”玻尔把太极图设计进了家族的族徽。太极位于中华元文化源头,并协原理位于西方科学前沿,在玻尔眼里,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相通性。

5 惠勒评价阴阳。惠勒通过对玻尔观点的陈述,对阴阳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在西方,并协观念似乎是革命性的。然而,玻尔高兴地发现,在东方,并协观念乃是一种自然的思想方法。为了采用象征性的方法表述并协性,玻尔选择中文的‘阴阳’以及拉丁谚语‘相反相成’。”据《物理学和质朴性》的编者介绍,“惠勒在每次演讲中,都要提到1937年春玻尔对中国的访问,那次访问使玻尔发现他那时所倡导的并协性原理,竟然早在中国的古文明中就有它的先河,他认为‘阴阳’图是并协原理的一个最好标志。”惠勒完全同意玻尔对太极图的看法,因为它代表着“一种自然的思想方法”。

实际上,西方前沿物理学家很多人都明确赞扬过太极图与阴阳理论。例如。美国学者萨瑟兰(诺贝尔奖获得者),就以阴阳说解释了他的发现――环磷腺苷与环磷酸鸟苷。

古今论断清晰地告诉人们,中华元文化能够解答当代难题。

四、中华元文化能带领物理学突破困境吗

明白了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关系,这一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开普勒三定律一牛顿力学一相对论一量子力学,这是现代物理学的演化顺序。这一顺序直接告诉人们,开普勒三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顺序间接告诉人们,天文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此处,有必要对开普勒三定律加以回顾。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行星轨道是一个椭A,太阳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行星运动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A轨道的长半轴的3次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开普勒三定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与中华元文化相比,开普勒三定律解答的只是局部问题,而根本性、全局性、系统性、规律性问题开普勒三定律远没有涉及。如果说,开普勒所认识的天文学,能够演化出现代物理学,那么,中华元文化中的天文学,应该会演化出更高明的物理学。

中华元文化中有天文学吗?请看《周易,贲,彖传》中的一个论断:“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论断清晰地告诉后人,天文与人文之间,一是对应关系,二是源流关系。再请看下面一个顺序:群经以《周易》为首,《周易》以六十四卦为首,六十四卦源于八卦,八卦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后的成果。这一顺序清楚地指出,中华元文化的源头在天文在地理,首先是在天文。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历法是人类第一法,这是东西方的共识。创立第一学,创建第一法,中华先贤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天文历法,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于文字之前。文字之前,天文历法是用太极、图书、八卦、九宫表达的。天文历法是中华元文化的基础。中华元文化中的天文学解答的是全局性、根本性、规律性的问题,解答的是永恒法则,所以,中华元文化完全可以带领物理学突破困境。

五、中华元文化的基本内容

1 太极。在三个地方可以看到太极的基本内容:地下文物、经典文字、历法。

在曲家岭、大河村、马家窑出土的史前地下文物中,可以看到多种形式的、用旋涡纹表达的太极图。这些太极图基本特征是完全一致的,即一个中心,黑白(阴阳)两分,状若圆环,循环无端。地下文物中的太极图,所表达的是史前先贤对宇宙、对天文、对气候的一种基本看法。

经典中的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所描述的太极,是一个生生之源。生生之源的生产方式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分裂而变。分裂而变,变出了时间,变出了空间。这里的太极,所表达的是史后先贤对宇宙发生与演化的基本看法。

历法中的阴阳,图文中的太极。周日之阴阳为昼夜,周岁之阴阳为寒暑。周日之阴阳,以日往月来做判断。周岁之阴阳,以立杆测影下的日影长短变化来判断。周日之阴阳可以两分,阳一半为昼,阴一半为夜。周岁之阴阳同样可以两分,阳一半为暑,阴一半为寒。在彝族十月太阳历中,仍然保存有“一年分两截,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的说法。藏族、拉祜族的历法中,仍然保留着一年分冷、热两季的分类。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以夏至为阴旦。冬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夏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视运动的往返,决定了气候中的阴阳变化即寒暑变化。寒暑变化在测影之杆的表现是一长一短的规律性变化。寒暑变化在人文中的记载则是历法中的阴阳两分――冬至到夏至这半年为暑为阳,夏至到冬至这半年为寒为阴。寒暑变化,在万物中的体现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变化。历法中的阴阳,形成了图文的太极。太极是对天文变化最精致的归纳,是对气候变化最精致的归纳,是对万物变化最精致的归纳。

2 图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流行本《周易》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都有这一论断,但是,图书从何而来,表达的是什么,两部《周易》均没有解答。以至于汉代至宋,宋至新文化运动,图书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问题。

所庆幸的是,彝族文化同样有图书,而且还有图书内容的详细介绍。彝族先贤留下了《土鲁窦吉》(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一书。此书告诉世人,彝族文化中的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 的是十二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五季可以用金木水火土来表达。这里的五行,是表达五个季节的。

十月太阳历。一季两个月。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这里的阴阳,是表达奇偶月序的。

十月太阳历,一年10个月。10个月可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十天干在这里是表达10个月之顺序的。

十月太阳历,每月36天,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12天可以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达。十二地支,这里是表达1旬之日序的。

十月太阳历,]8天为一个节气,一月36天两个节气,一年20个节气。

十月太阳历,一年平均365.25天。4年之中3个平年,平年365天。4年之中一个闰年,闰年366天。4年平均,每年365,25天。

十月太阳历,冬至、夏至过大小两个年。平年的大年节日3天,小年节日2天,闰年大小年的节日均为3天。

十二月历的基本结构与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结构完全一样,同样是分季、分月、分日、分节气。一年的时间长度同样是365.25天。所不同的是,变五季为四季,变一季72天为90天,变10月为12月,变20个节气变为24节气。

洛书还以奇偶之数解答空间方位问题――奇数分布在东西南北四方与中央,偶数分布在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

3 八卦,在三个地方可以看到八卦的基本内容:地下文物、汉族经典、彝族经典。

四川巫山大溪、山东泰安大汶口、浙江余杭良渚、甘肃,临洮马家窑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均有“八角”图案。 “八角”图案形态各异,但基本特征是中心为正方形的“四面”,外延是指向八方的八角。良渚文化里的“八角”中心的正方形正中,还出现了一个圆。如果没有普遍意义,“八角”图案不会在如此广大的空间中出现。考古与天文学界有几点共识:八角表达的是四时八节――四时即春夏秋冬,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角表达的是四面八方――四面即东西南北,八方即东西南北四维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八角是八卦的雏形。

汉族文化中的八卦。《周易・说卦》中出现了先天后天两个八卦。《尸子》解释先天八卦,体现在历法上。《尸子》指出,卦中有历,四时八节最初是用八卦表达的――“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 《周易・说卦》解释后天八卦,同样体现在历法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也是把八卦解释在历法上。《帛书周易,要》:“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四时还不足以穷尽万物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八卦。八卦表八节,八节表万物变化。

彝族文化中的八卦。地下文物与彝族经典文字中,都出现了彝族八卦。彝族八卦又名八角,八角表达的是宇宙八方与时令八节。

综上所述,四时八节与四面八方是八卦所表达的第一内容。而四时八节与四面八方的确定,是以天文――太阳、北斗星与二十八宿――为坐标的。

4 九宫。关于九宫的完整而明确的汜载是在《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中出现的。儿宫实际上是一个被“方框框”围起来的“井”字型。中宫是太一即北斗星的位置,四周八宫是四时八节中的八节――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起于冬至,终于冬至,终而复始。

以太一(北斗星)的指向论八节,这是阴历的特征。以冬至为起点,以冬至为终点,这是太阳历的特征,中宫之外的八宫,两宫45天,六宫46天,一共366天,这是太阳历一岁的时间长度。以此而论,九宫应该是阳历与阴历的融合。

5 占盘。占盘,又称式盘。占,天文观测也;式,自然法则也。《文心雕龙・书记》:“占者,觇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又:“式者,则也。阴阳盈虚,五行消息,变虽不常,而稽之有则也。”按照《文心雕龙》的解释,占盘(式盘)的内容表现应该是天文模型与宇宙自然法则。

1977年,安徽阜阳县在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了一个“太乙九宫占盘”。盘的正面画有八卦,八卦的位置中含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小圆盘过圆心画出四条等分线,四条等分线的两段有相对应的内容:一对应九,二对应八,三对应七,四对应六。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八相对,四六呼应,这与流传的洛书的布局是完全一致的。

盘还分天盘与地盘。天盘以圆为标志,北斗星居圆中心,圆周边环列着天干地支、十二月、二十八宿。盘中的九个数字完全合于洛书之数,其摆布方式也完全合于下列歌词: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天盘解答的核心问题是空间中的四面八方。地盘以方为标志,从内到外依次分三层排列,具体顺序为: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正方形中间用“井”字可以区分出九个方块,九宫就此成立。四时八节、五行、五位、五音、八卦、九宫均可以巧妙地融合在“井”字形周围与中间。地盘解答的核心问题是时间中的四时八节。

内容相似,材质不同(木、玉、铜质)的占盘,在甘肃、山西,乃至朝鲜的汉墓中均有发现。

在《礼记・月令》、《管子・玄宫》、《吕氏春秋・十二纪》、《大戴礼记・夏小正》的文字里,记载着与占盘相似的内容。

占盘,是中华元文化浓缩之精品,这里的特点有:天文与人文的统一;天文与地理的统一;天文与天气的统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视运动与北斗星的圆周运动的统一;太极、图书、八卦的统一;时间与空间即四时八节与四面八方的统一;宇宙的数字化即物理与数理的统一;庞大而繁杂的现实世界的微型化。

从太极开始,经图书八卦、九宫,到占盘的形成,中华先贤完成了对天文以及宇宙法则的基本把握――阴阳的分裂而变形成宇宙,宇宙可以一分为二细化为天地,可以一分为四细化为四时四方,可以一分为八细化为八面八节,可以一分为十二细化为十二辰十二方位……天文在周而复始地变化,宇宙在周而复始地变化,万物在周而复始地变化。所有这些内容,容纳在小小占盘(式盘)之中。图书的基本框架构成了占盘的基本框架,太极、八卦的基本内容构成了占盘的基本内容。占盘,完全地表达了中华先贤对天文与宇宙法则的基本看法。

六、图书智慧与图书所解答的问题

以简洁的方法,认识与解答了宇宙间的根本性、全局性、系统性、规律性问题,这就是图书智慧。

创造图书的中华先贤,以立杆测影这一简洁的方法认识了下列问题。

其一,认识了天道运行即太阳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是往返周期性。测影之杆下的日影长度变化,有着极其严格的周期性,由长变短,由短变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曰影变化的周期性,体现了太阳视运动的周期性与规律性。二是时间周期性。太阳视运动的周期性,在时间上有着严格规定性。周期性数据,《周髀算经》给出的是365.25天(元代郭守敬精确为365.2425天)。三是时空对应性。太阳周天1度,历中1天;太阳周天365,25度,历中365.25天。度属空间,天属时间。时间与空间,统一在太阳视运动这里。

其二,认识了太阳视运动(北斗星圆周运动)与天气寒暑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太阳视运动一个周 期分两截――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回到南回归线。南而北为来,北而南为往。来则暑,往则寒。太阳视运动的往来与寒暑往来,具有间不容发的对应性。太阳视运动的一往一来以及相对应的一寒一暑的变化,可以对应于《周易,系辞上》所言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寒暑细分,可以细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四季细分,可以细分为八节;八节可以细分为24节气,24节气可以细分为72候。节令是气候变化的标志。《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天文与天气,在此得到了统一。

其三,认识了天体运动与万物生长收藏之间的对应关系。太阳视运动决定着寒暑变化。寒暑即阴阳。寒暑阴阳变化决定着万物成长、成熟与收藏。实际上,一花一草、一鱼一虾的变化,均与天体运动息息相关。天体与人体、宇宙与生命,在此得到了统一。

其四,认识了物极必反的圆周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轨迹是一个365.25的椭圆。沿着这个椭圆,太阳视运动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如《周易・蛊・彖传》所言:“终则有始,天行也。”如《周易・系辞上》所言:“一阉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宇宙间物体的运动都是圆周运动。直线运动是局部的。

其五,认识了原动力与恒动力。天体运动,不推而动,不引而来。奥秘何在?奥秘在于原动力与恒动力与生俱来。《周易・系辞上》:“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系辞下》:“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阴阳也,有形无形也。相推者,相互推动也。刚柔之间,阴阳之间,有形无形之间,你推我,我亦推你。力,与生俱来,始终存在。

其六,认识了“几”点。 《周易・系辞上》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周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 “几”点,应该是日月星的对应点。 《春秋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 “几”点,是曰月星在空间直线上的对应点,是日月星在时间中会面的瞬间点。 “几”之处,天文发生变化,随之而宋的是气候发生变化与万物发生奇妙的变化。

图书智慧解答了一系列具有基础性与永恒性的问题。

其一,确定了天文三线与时令四点。立杆测影,影长之极点即冬至点,此点的垂线即南回归线;影短之极点即夏至点,此点的垂线即北回归线。影子一分为二的中间点即春分、秋分点,两点之间的连线即赤道线。冬至点是太阳视运动的起始点与终止点。夏至点是太阳视运动的转折点。春分、秋分点是太阳视运动一来一往的经过点与中间点。太阳视运动在三线四点之间完成了一个周期。二线上的四点,《周髀算经》与《黄帝内经》告诉后人,这里往往是天气变化的转折点。发生在圣诞节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在西方一直是个谜。但是,站在图书的立场去看,答案即刻而出――这里是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的冬至点,厄尔尼诺现象是冬至点的点效应,是同样相交于南回归线的线效应。经验告诉人们,夏至点与秋分点的两线之间与夏至、秋分点前后,是台风发生的时间点。天文与天灾,在此得到了统一。

其二,制订了太阳历、太阴历与阴阳合历。制定太阳历的依据,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视运动,其时间长度为365.25天。制定太阴历的依据,以月亮圆缺十二次为依据,其时间长度为354天。将太阳、太阴二历合一,即阴阳合历。阳历论岁,阴历论年。365.25-354=11.25(天)。年与岁之间相差11.25天。图书的创造者们,以“闰”的方法――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来调配两者之间的时间差。 《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周易・系辞上》:“五岁再闰。”阴阳合历的时间长度,以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视运动周期为基准;以闰月的形式融进了月亮因素;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确定元月,这又融进了北斗星的因素。阴阳合历的优秀之处就是将曰月星(太阳、月亮、北斗星)三者的作用融在了一起。历,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是根本大法。立政、养生、礼仪与生产生活,必须合于时合于历。

其三,奇偶之数。 《周易》与《土鲁窦吉》指出,天地之数一共有十个,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奇数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彝族典籍指出,正是这十个数组成了河图洛书。《周易,系辞上》:“阳卦奇,阴卦偶。”彝汉两族文化共同指出,奇偶之数,始于阴阳。

其四,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在西方是古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贡献,毕氏的直角三角形是在平面上画出来的。而在中华大地上,直角三角形是立杆测影时在空间发现的。观天文立竿测影,竿长为股。影长为勾,竿、影两端端点相连为弦――直角三角形由此产生。纸上的直角三角形画一个是一个,动态的日影每时每刻都会自动产生出新的直角三角形。毕氏的直角三角形与圆无关,测影竿下的直角三角形产生的同时,圆自然伴随而生――影杆下的日影轨迹本身就是一个椭圆的半圆,

其五,确定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中华先贤是在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循环往复的视运动中发现的,是在北斗星斗柄的圆周循环运动中发现的。是在日往月来的交替中发现的。日月星在空间循序运行,历中的时、曰、月、岁相应递增,地上万物生长收藏的状态在相应变化,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确立在天文历法中。 《周髀算经》:“故月与日合,为一月。曰复曰,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没有天上的日月星的运行,就没有历中的月、日、岁的确定。绝对时间,在中华元文化里根本不存在。

其六,绘出了数字化的宇宙简图。 “一切都是数。”这是毕达哥拉斯的著名格言。毕氏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最后都可归结为数的关系。说到了,认识到了,并没有做到,毕达哥拉斯终生也没有绘出数字化的宇宙简图。中华先贤在河图洛书这里,绘出了数字化的宇宙简图。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这是数字组成的洛书之歌。 “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十数五方”,这是数字组成的河图之歌。河图洛书里的奇偶之数,可以表达时间,可以表达空间;可以表达天体,可以表达人体;可以表达天气变化,可以表达万物变化;可以表达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可以表达一分为三、合三为一。这里的数字,可以表达一切。

七、统领一切的阴阳学说

图书的诞生,中华先贤完成了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化。人文是以两分而一体的阴阳学说为基础的。利用阴阳学说,中华元文化解释了一切问题。

1 有生于无,阴阳学说首先解释了从无到有即先天向后天世界的转化问题。

2 形神两分而一体,阴阳学说解释了“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即大小两个世界的统一问题。

3 天体亦阴阳,人体亦阴阳,阴阳学说解释了天体与人体的统一问题。

4 日月相推,寒暑相推,刚柔相推,阴阳学说解释了原动力与恒动力、相互吸引力与相互排斥力的统一问题。

5 阳论时间,阴论空间,阴阳论男女论万物,阴阳学说解释了时间、空间与万物运动的统一问题。

6 阴论质量,阳论能量,阴阳的永不重合、永不分离可以论两分结构,阴阳解释了质量、能量、结构的统一问题。

7 阴阳可以论小花小草,可以论宇宙,阴阳学说解释了一物与宇宙的统一问题。阴阳可以论男女,可以论气血,阴阳学说解释了人体与天体的统一问题。

8 阴阳可以论天文变化,可以论天气变化。阴阳学说解释了天文、天气、天灾的统一问题。

9 太阳视运动的一来一往,“离离原上草”会有“一岁一枯荣”的变化,阴阳学说解释了天体运动与物生物死的演化问题。

10 圆周轨迹中,局部是直线,整体是曲线,阴阳学说解释了局部直线与整体曲线的统一问题。

阴阳学说无处不在:《周易》以阴阳论时空――阳六时阴六虚;《周礼》以阴阳论音律――阴六吕阳六律;《周髀算经》以阴阳论日月,以阴阳论阴历论阳历;《黄帝内经》以阴阳论医理论病理,以阴阳论气血论经络;《道德经》以阴阳论物理――“万物负阴而抱阳”;《礼记》以阴阳论人礼;《管子》以阴阳论政理;《周易》与《黄帝内经》以阴阳论奇偶;《孙子》以阴阳论兵法;《周易参同契》以阴阳论分解与化合;阴阳可以论诗词中的平仄;阴阳可以论围棋中的黑白……

四个太阳篇7

 

中医诊断学是这样定义的,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与方法以识别病证、推断病情、给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1].

 

但在辨证、如何对症状及脉象和舌象进行从舍,对于学医时间不久的我们,看医案有时很让人费解,我们的辨证和医家的辨证完全不同,那么该抓住哪些症状予以辨证,如何辩?

 

《黄帝内经》说: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根本,而笔者认为太极是高于阴阳的,诊病需从太极出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是一个哲学元素,它强调一个物质处于一个高度统一状态,此时阴阳混元如一,没有任何阴阳属性或形态此时表达出来。太极说,同源太极一气,将精力完全用于对立演化,演化出一对对阴阳偶对[2].太极说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仪,阳仪; 四象即阴象( 冬秋) ,阳象( 夏舂) ; 八卦即阴卦( 坤震坎艮) ,阳卦( 乾巽离兑 ) .西医的众多疾病,中医通过四诊收集资料,得到的众多症状即是围绕中医的证( 太极) 而演化来的。阳型症状对应阳象、阳仪、阳卦,阴型症状对应阴象、阴仪、阴卦。

 

1 人体太极。

 

人身以太极也。静而生阴,则为五脏; 动而生阳,则为五腑。一动一静互为其根[3].吴奇,美籍华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着名中医师,美洲中医学院教授,他提出天地太极、人体太极、天人太极合一,用针灸天人太极合一治疗老年难治性疾病,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他说人体的脊柱呈 S 型,遗传物质DNA 也呈 S 型双螺旋,4 个碱基,64 组遗传密码,与《周易》中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对应。人体脉学的四季模式与太阳光直射点在一年四季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摆动所形成的 S 曲线是一致的。脉诊的脏腑定位结构---左寸心、左关肝、左尺肾、右寸肺、右关脾、右尺肾,与天地太极的两仪四象阴阳定位也是一致的[4].其实人体不仅充满太极 S 型,而且在中医上,脏腑的功能在维持生理功能时也充满着太极思维。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体现了中焦气机平衡的太极思想[5]. 此外,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心火上炎,肺出气肾纳气,肺的宣发肃降等理论都体现着太极思维。

 

2 疾病太极。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和《庄子·大宗师》。太极是宇宙---生命阴阳未分的终极状态,太极学说用来阐明宇宙---生命从无极到太极到万物的生成过程、演变规律。孙一奎在论述肾与命门的关系时,认为人身的“太极”是两肾间的命门原气,即动气,原气为太极之体,动气为太极之用,两肾是产生原气的根本,认为人之所以生存,乃“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化矣”( 《赤水玄珠》)[5].肾为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的水谷精微以补充先天之精,五脏在肾阴肾阳( 太极原气) 的推动下发挥各自的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从呱呱坠地到生病去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的人因为意外或是疾病活到四五十岁,而有的人则寿终正寝。人生活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与天地自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近些年来的大气污染,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等等问题的出现,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致病因素与人在赛跑。人刚出生身体的各个器官完好无损,阴阳平和,随着年龄的增加及与社会的接触,在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受到影响,肾精会被耗竭,出现阴阳差别,这种差别是以气血为载体而体现出来的。

 

太极浑然如一,没有阴阳差别。当人体阴阳差别达到质变时,疾病便产生了,有些人会同时被查出许多西医所定义的疾病,而在中医领域,病人或许会描述很多症状,而且不是用一个病名就能解释的。此时,可以从中医的证出发,追求疾病的根本( 太极阴阳 ) ,以证为太极。模型中医学认为,宇宙任何物质系演化的总模型具有显然的一般系统同构律: 任何相对独立的物质系( 对应无极) ,以唯一的中心或中轴( 对应太极) ,以相互关联对待的模型向两个极端而演化( 对应阴阳) .太极是无极演化之源演化出的后演物质系中的唯一的演化坐标中心或中轴。围绕中医的证( 太极) ,向着阴阳两个方向演化出众多症状,即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诊断为阳虚证、阴虚证、气虚证或血虚证,治疗时方能对证( 太极) 治疗。

 

吴奇教授的天人太极合一是一种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复杂的模式,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面对诊疗仪器的高端化,疾病谱的多样化,在中医疾病诊断方面,需要以中医四诊为基础收集资料,从证( 太极) 出发辨病诊病,这会使中医诊病简单明了,不至于治疗时见一个症状添加几味药,开出的处方都是大处方,给病人增加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邓铁涛,陈群,郭振球。 中医诊断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13.

 

[2] 王全年,李秀梅。 模型中医学[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381-407.

 

[3] 周德生,陈新宇。 三指禅释义[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51-306.

 

[4] 吴奇。 难治性老年病与中医天人太极合一共振扶正[J]. 天津中医2002,19( 5) : 63-66.

四个太阳篇8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尚有诸多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使到达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两个焦点中的一个焦点上。

因此,日地距离时刻在变化。每年1月2日至5日经过近日点,7月3日至4日经过远日点。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弱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它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太阳高度角大,则太阳辐射强。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被赤道低压带控制,多对流雨,而副热带地区被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要弱于副热带地区。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白昼长度指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长度。

四个太阳篇9

关键词:阴阳鱼太极图;天象图;玉器;三星堆地区;四川广汉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5000106

前不久,在成都一位收藏三星堆玉器的收藏者家中,我们看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玉器,玉器的材料是用透闪石玉即通常所说的“龙溪玉”雕凿而成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件玉器的发现,将彻底改变学界对“阴阳鱼太极图”起源的看法。此前,在广汉三星堆曾发现周文王后八卦与太极图的组合玉(石)器,此次我们报导的是“阴阳鱼太极图”与“天象图”的组合玉器。后一种组合,在中国历代的出土文物中也是从未报导过的,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还有待易学专家与天文学专家去解读。三星堆地区发现的阴阳鱼太极图、天象图、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等,再次证明了三星堆地区蕴含有大量中国史前时期的远古信息,应当引起中国考古界、历史界的重视。然而事与愿违,当人们不去研究新出现的事物时,往往会出现以无知或过时的成见为基础、以自大独尊为动力的唯心主义的态度去对新生事物进行错误否定,从而把真理当成谬误来对待,并坚持那种固有的错误观点。当一件正确的东西(事物)尚未被人们认识时,有时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颠倒关系,这是正常的。历史上的哥白尼事件就是一个例子。然而,某些学者还有一种心态:明明知道客观出现的事物是真理,又恐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新事物所否定而不敢面对现实,这是十分错误的。某些学者采取的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驼鸟政策,这种态度对国家、对个人及学术界都是有害的。

一、关于“阴阳鱼太极图”

“阴阳鱼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人概括了阴阳易理来反映客观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图式,至今形成了一种 “太极文化”。

关于“太极图”的来源有各种观点[1]:①“伏羲说”,②“纹饰说”,③“周易说”,④“绘画说”。据文献上记载,“世传太极图是出自宋代一位道士陈抟之手,也称“先天图”。另有文献[2]报导:现今为学者所引用的“阴阳鱼太极图”,是明朝一位学者赵为谦在他所写的《六书本义》中第一次公布的,当时它的名字又叫做“天地自然河图”。赵为谦在书中说:“此阴阳鱼太极图是在伏羲时代,龙龟从荥阳附近的黄河里出来,背负的就是此图”;又说:“此图就是人们传说的蔡元定(宋朝朱熹的学生)从四川一位隐士手中得到的图”。还有学者认为“太极图”是陈抟所绘。清朝初年,一位名叫胡渭的学者认为,陈抟将此图传给了种放,种放又传给了邵雍(宋朝人),邵雍的先天之学就是经过对此图的仔细研究之后演化而来的,等等。

“太极图”的来源众说纷纭,其实这些可能都是误传,真正“阴阳鱼太极图”是出自广汉三星堆,它与伏羲八卦关系密切。从图形学原理来看,此图两边黑白互相纠集的白为阳、黑为阴,表示阴、阳相互交替。这种“阴阳鱼太极图”包含着事物循环观念,有阴生阳、阳复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循环往复之意。整个太极图外层是一个大圆,中间的反S是太极线,从几何学上讲就是两个相等的内切园的左右反相连接,阴阳鱼好像是永无休止在运动,欲上欲下,欲左欲右,寓意着在循环运动中是没有起点和终点,事物的发展是曲线前进的。

总之,“阴阳鱼太极图”有着深刻哲学寓意,是对宇宙万物的高度归纳。

二、太极、八卦、易经

在《太极图说解》中说:“者,无极而太极也”。此处的圆圈,代表“全体”。“全体”才是真理,对事物的认识必须把握全体,太极即是全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从全局出发来认识,才能圆满、全面。太极图中“S”曲线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是曲线式的,不是直线型,直线中有曲线,曲线中有直线。

文献[3]中提到,“古时伏羲仰观天象发现了宇宙中的两个密码,即是阴和阳”。我们认为,所谓太极生两仪,即地球自转出现了白天和黑夜(阳和阴)。当地球绕太阳运动(公转)时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由于自然界存在四季(四象),进而出现可以用八个元素来总结、归纳起来的自然现象,即天、地、水、火、风、雷(雨)、山(川)、泽(沼泽、湖泊、河流、大洋),等等,这就是所谓八卦(八种要素)。当我们观察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时(自转与公转),宇宙是无限大的,无边无际(数学上的无穷大),故而产生了无极(无穷大)的概念。无极即太极(大的不可想象),我们可以用一个圆的形状来概括它。白天和黑夜(阴与阳,即二仪),春、夏、秋、冬(四季,即四象),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必然结果,如此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地运行。从天文学知识可知,在我们银河系之外,还存在着河外星系,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成员,地球又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太阳距银河系中心为2.4万光年,而1光年约为9.46万亿km,可见宇宙之大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古代先人提出的太极概念对此做了高度概括,从而提出了八卦的理念。

由于有八卦的提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易经》,它是中国先人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一种解说,《易经》是从八卦引伸而来的。八卦中的乾卦即指天,坤卦即指地,离卦即指火(日),坎卦为水,震卦为雷,巽卦为风,艮卦为山(山脉、山川),兑卦为泽(河流、湖泊、大洋等)。任何人(中国的、外国的)无不生活在八卦之中。因此,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八卦。换言之,也就是可以用《易经》来解释世界上事物的发生、发展直至灭亡的一切规律。故而我们可以说,“太极”-“八卦”-“易经”是一脉相承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整套完整理论体系,这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先人总结归纳起来的,是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思维方法的高度总结。不管世界事物现象怎么纷繁复杂,只要纳入“八卦-易经”的体系中去,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时至今日,中国任何考古遗址中都不曾出土有太极-八卦实物,唯独只在广汉三星堆有,这件事的本身含义就值得深思,人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它呢?其实从我们所掌握的史料来讲,“阴阳鱼太极图”肯定不是陈抟首先绘制出来的,但是陈抟是四川人,他在中国道教史、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四川成都、峨眉、邛崃都停留过,对《周易》很有研究。自陈抟后,周敦颐,程氏兄弟(程颐,程颢)也对“周易”有研究,程氏兄弟乃周敦颐的学生。史载,二程父亲在汉州(即今广汉)当过官,二程随父入汉州。“一日游成都,见一老者在用竹片箍桶,且身旁放了一本《周易》,二人想看看并想与老人讨论,老者问二程是否想学此书(即《周易》)……”。据《宋史》记载,这位老者是蜀之隐居士(即隐士),此人到底来自何方不得而知。陈抟生于唐末宋初时代,而“阴阳鱼太极图”出现在远古时代的广汉三星堆古蜀国,两者在时间上是不吻合的。因此,“阴阳太极图”不可能是陈抟所绘,历史上的传说应当纠正。

在宋代,四川从事易学研究有69人,其易学著作约92部专著之多,但绝大多数已经散失。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有如此多的人来研究易学,更没有大量的专著出现,故此人们常说“易学在蜀”。当我们再深入讨论,三星堆发现的周文王后天八卦,伏羲先天八卦和“阴阳鱼太极图”,并非偶然人为的事件。这为“易学在蜀”打下了物证基础。考古界不认可的原因是:“不是考古出土的,是民间收藏的”,故而不去重视它。此种发现对于改写易学研究的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易蜀”是有充足根据的,因为有实物为证。

三、阴阳鱼太极图与天象图的组合实物描述 上述二种图同时雕刻在一块八边形的玉版上,其规格是50cm×50cm,其中长边44.5cm,短边3cm,厚度3cm,“阴阳鱼太极图”直径44cm,鱼眼直径5cm,方形玉板边宽3cm,边部雕刻有回形纹,太极图与长边相切,在短边处阴刻了四个人头像(图1,图2)。二位古蜀国人席地而座,好像是在“下棋”,其实可能是在推演天象,方形玉板反面刻有一圆形(直径18cm)的深槽,玉板就放在上为30cm、下为40cm的圆柱体形之上(图3)。为了更好地突出“阴阳鱼太极图”,我们特意将它从玉板上的“天象图”临摹出来(图4)。从临摹出来的阴阳鱼太极图可以看出,鱼的“眼睛”也正好是“天象图”的某一个位置。眼睛与眼睛之间的中心距离是22cm。

图1 古蜀人在“棋盘”上对奕,棋盘八边形,规格是50×50cm,长边44.5cm,短边3cm,太极图直径44cm,鱼眼直径5cm。“下棋”的蜀人在身神凝聚地“操盘”,神采奕奕,而“棋子”并不是“车”、“马”、“炮”等,而是一些“鸟”、“牛头”、“龙”等,“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

图2 这是太极图与天象图重合在一起的图,太极图的鱼眼,也是天象图中的某一个“结点”位置,她扮演着天象图中某种含义的内容图3 雕刻有“阴阳鱼太极图”和“天象图”的玉板就放在此空心的圆柱体上

图4 这是随机拍摄的太极图与天象图组合在一起的局部照片。此图中的下方“鱼眼”与图2中右下方的玉板上“鱼眼”位置是一致的。“棋子”上的图形有的是动物头像(如鸟),有的像葫芦的切面形状,有的像太极图中鱼眼的形状,“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

两个“鱼眼”用双线条连接着不同形状的动物头像,如虎、鸟、狗、龙、鸡、羊以及星星、大刀,等等。“鱼眼”与它们之间的距离不等,所以线条有长有短。而且,动物头像之间的距离也不相同。这些线条的长短是否意味着在某一时期的天象位置,而且此位置说明日、月、星、辰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其中原因在于,我们见到在一批大的玉壁(直径80cm~110cm不等)上所见到天象的位置也不同(待发表)。

古蜀人在推演天象时所用的“棋子”目前收集到的共15枚,每枚直径4.5cm,厚度1.8cm,正面是动物的头像。例如,牛、鸟、龙、鱼、鸡、狗以及“眼”、“水滴”、“葫芦”,等等(图4,5,6),反面则全部是太极图(图7)。

图5 这是“棋子”上另外一些浮雕的动物头像与其他不知名物体的图像,“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

图6 这是“棋子”上牛头和鸡头等的浮雕图像,“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图7 这是每一个“棋子”反面的“太极图”,“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四、关于阴阳太极图与天象图的意义考究

关于“阴阳鱼太极图”,历史书中有不同的说法。如文献[2]中说,明朝初年,图8 古蜀人在聚精会神地“下棋”,“棋子”是我们随意放的一个名叫赵为谦的学者在他的《六书本义》中第一次公布了“阴阳鱼太极图”,当时又称之为“天地自然河图”。又有文献说,宋朝一位名叫陈抟的道士(音团tuán)首次公布了“阴阳鱼太极图”和“河图”,等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中国历史上,被历史学家讹传编造的故事还少吗?例如,“指南针”是在春秋战国出现的,音乐、舞蹈是在商王朝出现,铁器也是在战国出现的,妇好墓发现了新疆和田玉(是不是来自和田值得怀疑)做的玉器。因此商王朝要不惜代价,长途跋涉派兵去远征当时的和田部落取得(占有)和田玉;三星堆出现的大量金器,有人说是从西亚传来的,一位“专家”还确切地论证在西亚某地发现了金器,向东传到甘肃礼县,再向东传到了三星堆,这不是十分荒唐吗?北京某著名大学的一位考古专家说,三星堆的巨大青铜立人(双手弯曲)手中拿的是象牙,因为象牙的弯曲度正好与手的姿式一致,这不是明显在编故事吗?另有一位“著名”学者说,三星堆古蜀国人是西亚闪族人的后代,又说商朝的文化有埃及的色彩,北京某著名大学的一位研究宗教的教授看了三星堆玉(石)器之后,大言不讳地说:“三星堆文化是古印度的雅利安吠陀文明克隆来的”,等等,这些都是受“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影响。

图9 古蜀人盘腿席地而座在凝思如何下下一步“棋”,其穿载衣服花纹清晰可见

图10 坐地“下棋”的古蜀人的背后图

当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地时,是因为之前已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证据,才敢于和旧的思想进行较量,但总有一些眼光短浅的人出来说三道四。因为这些说三道四的人手中没有实物(或者看的太少),有的学者根本未到过三星堆更谈不上去研究三星堆的文化,而大肆发表“论文”和“专著”。他们生怕自己以往所学习到的知识被新发现的事物所否定,故而到处设立“防火墙”。但是新生事物终将会冲破旧有的顽固势力被具有开拓思想的学者所接受,这就是规律。“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什么叫创新?正如已故科学家钱学森所说:“所谓创新,就是敢于研究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东西……”,在现今中国的考古界,把“黄河文明”的“旗帜”死扛着不放,死抱着“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观点不放,这是十分错误的,历史将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三星堆文化是向外传播的[4]。阴阳鱼太极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目前所知,阴阳鱼太极图标志不但在中国(佛教界)而且在国外也有传播。例如,“玻尔勋章”图案、美国的ENIA商标图案、安哥拉空军机徽图案、韩国国旗图案(包含有四个卦位)、蒙古国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图案、墨西哥传统医学会的会徽图案,等等,都有太极图的标志。在玛雅文化的历法中,有一种叫做“卓金历”(或译为泽尔科金历)中所使用的符号与我们的阴阳鱼太极图非常相似[5]。这充分说明太极思想的影响已遍及全球。

太极图现象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原子内部结构(电子云旋转)无处不在。这个图已经深入世界人民的心目之中,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中国文化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呢?我们应当大力宣传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抵制西方的颓废消极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年青人树立起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使本民族的文化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

阴阳鱼太极图在四川的发现,再次证明在四川的阆中(那是伏羲氏的母亲华胥氏的家乡,华胥怀孕伏羲于此)――广汉三星堆(该地区玉器中发现有大量伏羲氏风姓标志)――盐亭(黄帝的原配夫人嫘祖的家乡,黄帝与她成婚在盐亭)蕴藏着大量远古信息,这里应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值得史学界、考古界探究。阴阳鱼太极图与天象图组合在一起,给人们提出一个重大谜题,是谁把天象图的知识传授给当时的古蜀国人?又是谁把太极图与天象图有机地组合起来?为什么太极图中的“S”形曲线与圆的切线交角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自转轨道平面的交角(23°27′)如此接近?难道真的有更智慧的“神仙”在指点古蜀国人吗?这些疑问有待后续逐渐揭开。文中不妥之处,还请国内外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明赐东.太极图揭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金良年.中国神秘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3]杨复峻.大昊伏羲 中国远古文明(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四个太阳篇10

关键词:云南省太阳能资源;光伏电站;多晶硅;太阳能热利用

中图分类号:TK5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和气候、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已成为全球实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重要举措。而光伏发电具有资源普遍且丰富的特点,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很重要的能源。经过多年发展,光伏发电技术已渐成熟,并逐步由独立的补充电源向大规模并网系统发展,但是,光伏电站也存在着影响环境、电网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何种情况下适宜建设光伏电站的建设建设同时,相比之下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也许是更好的发展方向。

2 云南省太阳能资源

2.1 资源总述

云南省地处低纬高原,北回归线贯穿于省内南部,各地海拔相对较高,加之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全年可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比较充裕,全年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不大,冬夏半年太阳可照时数差别较小,一年中太阳辐射能量差异不大,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四季温暖,年气温差较小。

云南全省国土均位于北纬30°以南的区域,许多地区海拔都在2000m左右,分属热带山原或低纬高原。境内大部分地区地势较高,山地、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地表上空大气层厚度较薄,空气密度小而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获取量比平原地区多。云南的太阳能资源仅次于、青海等省区,是中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云南北部的金沙江河谷地区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是全省太阳总辐射量最多的地区。

太阳能资源总储量是指不考虑地形影响、工程成本、技术效率等因素,只考虑水平面上所接收到太阳能总辐射量。

经研究计算,云南省太阳能资源总储量为2.14251×1015MJ/a,相当于每年获得标准煤731亿t/a。

2.2 云南省太阳能区域分类

在综合考虑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将云南省太阳能资源开发区划分为四类区域:最佳开发区、较佳开发区、可开发区、一般区。

2.2.1 最佳开发区

此区域内年太阳总辐射在6000 MJ/m2.a以上,年日照时数在2300hr以上,年日照百分率在61%~53%之间。

2.2.2 较佳开发区

此区域内年太阳总辐射在5500~6000MJ/m2.a之间,年日照时数在2100~2300hr之间,年日照百分率不低于50%。

2.2.3 可开发区

此区域内年太阳总辐射在5000~5500MJ/m2.a之间,年日照时数在2100hr左右,年日照百分率在45%~50%间。

2.2.4 一般区

在此区域内年太阳总辐射在5000 MJ/m2.a以下,年日照时数在2100hr以下,年日照百分率不到40%。占全省总面积的18.69%。

3 太阳能光伏电站分类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基本可分为两类,即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

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是靠光电转换来发电,需要有蓄电池做储能装置,它主要由太阳能电池阵列、蓄电池组、充电控制器和逆变控制器等组成。由于必须配置蓄电池储能装置,所以整个系统造价较高。

在有公共电网的地区,光伏发电一般与电网连接,即并网运行方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是将许多独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电力通过并网逆变装置并入常规电网,把常规电网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载体,与常规电网实现高品质电能的双向传输。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起关键作用,它具有同电网连接功能。

4 云南建设并网光伏电站存在的问题

并网光伏电站由于其装机、占地规模很大,因此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建设并网光伏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4.1 环境方面

目前太阳能电池的行业是以能量来制造能量。现阶段太阳能电池发电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多晶硅电池组件,单晶硅电池组件, 硅带以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转换效率的差异,如今的主流是多晶硅以及单晶硅电池组件。

多晶硅生产过程能耗大,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多,环境污染严重。

生产多晶硅是一个提纯过程,非金属硅转化成三氯氢硅,再用氢气进行一次性还原,这个过程中约有25%的三氯氢硅转化为多晶硅,其余大量进入尾气,同时形成副产品――四氯化硅,每生产一吨多晶硅,就产生4吨以上的四氯化硅废液。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回收工艺不成熟,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氯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极有可能外溢,存在重大的安全和污染隐患。但据调查,大部分的厂家的技术是达不到闭环式要求的。

另外一方面,由于规模庞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遮盖了其下所有的土地,这些土地将由于终年不见阳光而导致寸草不生,一座装机仅10MW的并网光伏电站占地达450亩,而云南省并网用的光伏电站装机都在50MW以上,即每座光伏电站将至少占地2250亩,这些失去阳光的土地带来的环境损失是无法衡量的。

4.2 电网方面

光伏电站的出力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间隙性,随机变化可能导致电网潮流大小和方向的改变,给电网调度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云南省电网比较薄弱的地区,其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大大受制于光伏电站的运行情况。

同时,光伏发电系统大量运用电力电子器件,有可能增加系统的谐波污染,对电网电能质量有一定影响;另外,光伏发电的接人使传统辐射状电网变为多电源式网络结构,传统的继电保护原理也必然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研究适应于多电源网络的保护原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太阳能热利用优点

相比太阳能光伏电站,看似简单的太阳能热利用,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最先进的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也就在20%左右,而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轻松达到90%。太阳能热利用不仅仅提供建筑所需的热水,太阳能热发电是除光伏发电技术以外的另一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它是将太阳能聚集起来产生高温热能,加热工作介质来驱动发电机发电。除了高温热能的产生来自太阳之外,其他组成部分与常规发电设备类似。其发电成本是目前唯一可以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竞争的太阳能技术,而其所特有的储能技术可以在无阳光的夜间或阴雨天仍能发电,使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5 建议及结论

5.1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总储量为2.14251×1015MJ/a,相当于每年获得标准煤731亿t/a,应该选择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高的利用效率的利用方式。

5.2 由于太阳能光伏电站存在着造价高、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生产过程中所付环境代价较大、太阳能光伏板阵列占地面积巨大、光利用效率偏低等缺点,因此,建议在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源的思路上,可更偏重于发展建筑物屋顶太阳能,而非集中式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

5.3 云南太阳能光伏电站适用于无电网的边远地区及人口分散地区。在地处偏僻、以生活用电为主的村寨中建设装机规模较小的光伏电站,直接接入当地农网,不但满足了当地生活、生产中的用电,同时也节省了从主网中延伸电网的长距离线路建设费用。

5.4 本着提高太阳能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宗旨,在云南省利用太阳能方向上,建议积极发展和运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以替代太阳能光伏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