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年十篇

时间:2023-04-08 20:50:04

世界和平年

世界和平年篇1

我希望世界和平作文1

从古至今,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引发战争?资源、领土、财产成为发动战争最主要的原因。

在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其实原因很简单,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而且处于太平洋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震、火山、海啸使日本人民感到恐惧和不安。用一句话来形容,很多人挤在一只超载的船里随时就有沉没的危险。所以日本要扩大疆土,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在二次世界结束后,日本是战败国,迫使日本签署《和平宪法》,不允许日本拥有自己的军队,只能有防卫的武器,所以日本部队为——自卫队。

在中日和平交往中,两国经济突飞猛进,在日本地震后,核泄漏后,日本经济几乎崩溃,还是中国把日本经济从泥潭中捞了出来。和平发展对各个国家都有好处,可是,在2012年4月,日本东京都石原慎太郎在美国发表言论时,突然抛开了日本政府要购买钓鱼岛的话题。其实石原慎太郎把购买钓鱼岛的事都是为了他的儿子石原伸广能在民主党竞选。我很厌恶他,因为我认为石原慎太郎太自私,为了他的儿子,把这个话题,强硬的推到日本政府的头上。

石原还把从日本民众募捐的钱给政府,把福田佳彦逼的没办法。政府只好表态,要不没法再国民面前交差。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使中日双方开始走向零度,如果中国真的开始用经济手段,其实,虽然日本损失很严重,中国的损失也很大的!

不错,中国国力上升了,可是在和平的条件下,中国发展才如此得快。假如中日大战,中国只有50%的几率获胜。虽然日本只是自卫队,但军事力量远远大于中国。

所以,我热爱和平,我还要呼吁其它人民热爱和平。我们都希望和平。所以希望日本回到和平谈判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亚洲才会和平,国与国之间才能友好!

我希望世界和平作文2

前几天,老师教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我看了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主人公雷利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和维护和平的行动之中壮烈牺牲了,他呼吁全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故事。

最近几年,世界战争连续不断,如美国与阿富汗。伊斯兰。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战争等等。几国人民几乎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见,战争对人类的危害还是很大的。一颗颗炸弹落在了繁华的街道上,城市立刻变成了一堆废墟。

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但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在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在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在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隔海相望的陆地,都伸出友谊之手,相视一笑,泯灭旧日的怨愁。我希望,明天的家园没有掠夺者的咆哮,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到处充满着和平。阳光。鲜花和爱。

我希望世界和平作文3

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地区,但我知道世界并不和平,有的地方还在战争,许多小朋友还在深受战争的苦难。每当我从电视上看见战争时鲜血溅满整个大地染红清澈的小河的情景、当我看到小朋友在战争时四处奔走无家可归的情景……我就看不下去了。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希望世界能够和平啊!为什么那些侵略者就不能放弃贪婪的欲望呢?为什么他们就不能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而制止战争呢?无情的战争掠走了他们的家园,掠走了他们的亲人,也掠走了他们的未来。

世界和平年篇2

论文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针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先后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应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等国际战略思想。三者思想虽表述不同,但具有本质的共性和逻辑上的有机关系。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前提,和谐世界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统一。和谐世界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然选择,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当时世界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高瞻远瞩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进而制定了以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为宗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00年针对世纪之交的世界局势,倡导世界各国应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共同应对人类面l临的挑战。2005年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提出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三者思想表述虽不同,但是具有本质的共性和逻辑上的联系,共同构成应对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和体现中国和平发展的中国国际战略指导思想。

一、与时俱进的中国国际战略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和组合,世界开始进入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日益密切的新时期。邓小平在冷静观察国际局势变化,并对当时世界政治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和世界主要矛盾作出深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对全球性和重大战略性问题形成了清晰认识。1984年5月29日他在会见巴西总统时,提出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众多问题中的两大突出问题,之后邓小平又多次强调了这两个问题是当前世界的主要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和1997年党的十五大先后将和平与发展确认为当今世界主题和当今时代主题。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的思想,纠正了我们过去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片面认识以及实践中带来的失误和负面效应,使我们对世界发展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为我们党制定以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求和平、盼稳定、促发展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世界各种力量纷纷进行新的组合,各国政府也在探索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根据国际关系的新变化,认为,冷战虽已结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当今世界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他于2000年10月在《中非携手合作,共迎新的世纪》讲话中,首次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他指出:“应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商解决国际问题,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此后,他又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提及和阐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并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这一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和发展我国的对外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这一战略思想与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本质共性和逻辑联系,与反霸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因而它是中国国际战略思想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其次,这一战略思想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相适应。只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才能凝聚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再次,这一战略思想和冷战后大国之间调整相互关系、建立以伙伴合作关系为代表的新型大国关系相一致。第四,倡导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我国面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提高国际地位。

当世界进入21世纪以后,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局部战争和冲突连续不断,南北差距仍在拉大,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突出。在这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关键时期,于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世界各国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倡议。此后,又在2006年新年贺词中,再度向世界各国人民呼吁“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构建和谐世界思想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理念和新的战略目标。

二、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前提。和谐世界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统一

的和谐世界的思想与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思想具有辩正的逻辑继承关系。或者说,的和谐世界思想是呼吁世界各国顺应当今时代潮流,通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设理想世界的思想。在关于和谐世界的讲话中,明确阐明了和谐世界的基本特征:第一,各国之间和平共处,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分歧。第二,各国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世界各种文明和各国的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并在发展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促进各国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第四,各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以国际关系民主化为本质特征的国际大家庭,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述四个特征清晰地告诉我们:各国和平共处,实现共同发展依然是和谐世界最为本质的特征。

那么为何要在肯定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呢?主要原因是:

首先,这进一步反映当前世界人民求和平、盼发展、谋合作的愿望,顺应了当前时代潮流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言,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仍没有完全解决,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恒久的愿望。这一愿望一方面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自我认识和普遍认同,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历史中以追逐霸权、占有财富为目标的暴力与战争和剥削掠夺,严重阻碍着人类这一愿望的实现。当前世界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各国在各领域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因此,不仅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已成为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而且构建具有上述四个特征的和谐世界也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其次是概括和揭示了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发展的方向和它的理想目标。在肯定了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时展的主题的同时,也强调指出在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进程中仍然有着许多障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仍需要世界各国紧密团结,共同努力,“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问。上述话语明确一表明,和谐世界既是各国和平相处的世界,也是各国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理想国际社会。构建和谐世界,既是当今时代的需求,也是世界进步的体现,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该携手合作,排除障碍,共同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潮流汇合的统一,是和平与发展有机统一后的理性与实践的升华。它不仅是世界和平的实现和各国在和平环境中的发展,而且还意味着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世界和平大环境中的友好相处,互利合作和共同繁荣,乃至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人类文明的协调与和谐发展。再次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是必然的目标选择。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和平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在2006年元旦讲话中精辟地揭示了中国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中国人民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并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就意味着,第一,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在国内就是通过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国际上就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构建和谐世界。第二,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和谐的国际环境,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中国将和世界人民一起携手建设一个和谐世界。第三,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也同样有利于增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因此,倡导和构建和谐世界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在继续肯定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前提下,针对国际社会中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提出的中国国际战略新理念。和谐世界的思想与和平与发展的理论在当今世界中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是辩征有机的统一。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发展潮流,和谐世界是国际社会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发展而应努力构建的理想信念与实践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则需要世界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和平、谋求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促进各国共同的繁荣发展。因此和谐世界思想是和平与发展理论在新的世界条件下的延伸,是中国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中对国际战略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和谐世界思想的同时,还对如何构建和谐世界阐述了四点主张: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本人认为,上述四点主张的实质精神就是积极倡导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在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时,曾对此作过明确的解释,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对这一诠释作学理上分析,可以这样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对国际关系本质的一种认定。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有不同的本质。国际关系民主化具有下列要素和内容:(1)任何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国际事务由各国共同协商解决,反对少数大国操纵和垄断国际事务。(2)尊重各国和领土完整,各国的事务由各国自己解决,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对于国际争端应采用和平协商方式解决,不得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3)尊重世界各国的多样性,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文明的国家和平共处。(4)各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互利合作,和谐竞争,共同发展。(5)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重大国际争端问题。

将和谐世界思想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的各自内涵特征作一对照和分析,可以认为,和谐世界的内涵与外延显然要大于国际关系民主化,但是就国际关系层面来说,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的内涵特征,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关系。首先,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与构建和谐世界就国际关系层面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进程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注重和突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来达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的;后者则是通过强调和确立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来引导和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最终建立具有国际关系民主化本质特征的和谐世界。其次,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当今人类的许多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几个国家单独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更多国家,甚至是国际社会通过平等协商、互利合作来加以解决的。这一认知的形成和行为规则的建立,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氛围。因此,当前适时提出构建和谐世界这一目标,将有力地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再次,构建和谐世界思想仅是一个战略理念和世界进步的目标,而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则需要通过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来加以实现。在这一进程中必然会有各种复杂的矛盾和艰难曲折的斗争,必须依靠世界各国的长期共同努力。

世界和平年篇3

关键词:森林资源 覆盖率 人工林

中国辽阔的地域范围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结构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目前,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5%,活林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具体来看,与世界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相比,中国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与世界森林发展总趋势相左,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世界森林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0.77亿公顷下降至2000年的39.89亿公顷,再进一步降至2005年39.52亿公顷,其中1990-2000年间的年均下降量8.87亿公顷,年均降速0.22%,虽然2000-2005年期间的降速有所缓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别达到7.32亿公顷和0.18%。从各洲森林资源发展情况看,非洲森林面积退化最为严重,1990-2005年间年均降速高达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间,大洋洲森林面积也持续收缩,但收缩步伐较为缓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间。与此相反,欧洲和亚洲森林面积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亚洲森林面积扩大步伐显著高于欧洲,前者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国别来看,在2000-2005年间,有79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在减少,年均减少总面积1307.7万公顷,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年均减少量最大,分别达到268.1和187.2万公顷。森林面积在增加的国家有59个,年均增加总面积达到421.4万公顷,其中,中国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积最多,达到198.6万公顷,年均增速2.2%,显著高于亚洲平均增速。

2、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欧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两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之和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森林面积的比重仅有14.46%。具体到国家层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国(7.67%)和中国(4.99%)等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从人均森林占有量来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积6.29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欧洲的森林面积分别为1.58和1.38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积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0.80和0.73公顷。由于亚洲人口高度稠密,该洲的人均森林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顷。从单个国家角度看,在所关注的213个国家中,有73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个国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4公顷,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顷。

3、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

从各大洲来看,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森林面积的分布位次不尽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5和111立方米/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82和36立方米/公顷,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位。进一步看各国情况,有63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顷,其中,瑞士、法属圭亚那地区和奥地利更是分别高达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顷。虽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处于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06和100立方米/公顷。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顷,属于世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列。

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

《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全球34.1%的森林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其中生产林比重超过50%的国家43个,阿

曼、黎巴嫩和法国的生产林比重超过95%,中国生产林比重58.0%,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有18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其中肯尼亚、巴林和科威特等国将其拥有的森林完全用于缓解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国用于预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比重31.3%,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9.3%。全球11.2%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其中有9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新加坡的投入比重最高,达到100%。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尚待完善,仅将2.7%的森林用于维持和保护生物的正常活动。全球指定用于休闲、旅游和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的森林比重3.7%,其中中国只有1.2%。总而言之,中国森林更多地扮演了生产性和防护的角色。

5、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球人工林占森林总面积3.54%,其中生产性人工林2.77%,防护性人工林0.77%,1/2以上的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中国(22.44%)、美国(12.21%)、俄罗斯(12.14%)和日本(7.38%),中国人工林面积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林占森林面积6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其中阿联酋、科威特、埃及、阿曼、佛得角和利比亚等六国森林全为人工林。从人工林发展速度看,1990-2000年世界人工林年均增加226.80万公顷,2000-2005年,世界人工造林步伐加快,年均增量升至278.90万公顷。中国人工造林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林面积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在1990-2000年间,年均增量为54.58万公顷,略低于美国的59.69万公顷,位列世界第二位,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净增加148.90万公顷,跃居世界第一位,约为俄罗斯的4倍,美国的10倍。

参考文献:

[1] 曹玉昆,朱江梅.林产品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8,(03).

[2] 陈盛伟,薛兴利.林业标准化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02).

[3] 陈燕.山西省林业标准化问题及发展对策[j].大众标准化,2009,(05).

世界和平年篇4

 

关键词:森林资源 覆盖率 人工林

中国辽阔的地域范围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结构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目前,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5%,活林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具体来看,与世界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相比,中国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与世界森林发展总趋势相左,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世界森林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0.77亿公顷下降至2000年的39.89亿公顷,再进一步降至2005年39.52亿公顷,其中1990-2000年间的年均下降量8.87亿公顷,年均降速0.22%,虽然2000-2005年期间的降速有所缓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别达到7.32亿公顷和0.18%。从各洲森林资源发展情况看,非洲森林面积退化最为严重,1990-2005年间年均降速高达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间,大洋洲森林面积也持续收缩,但收缩步伐较为缓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间。与此相反,欧洲和亚洲森林面积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亚洲森林面积扩大步伐显著高于欧洲,前者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国别来看,在2000-2005年间,有79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在减少,年均减少总面积1307.7万公顷,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年均减少量最大,分别达到268.1和187.2万公顷。森林面积在增加的国家有59个,年均增加总面积达到421.4万公顷,其中,中国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积最多,达到198.6万公顷,年均增速2.2%,显著高于亚洲平均增速。 

2、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欧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两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之和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森林面积的比重仅有14.46%。具体到国家层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国(7.67%)和中国(4.99%)等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从人均森林占有量来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积6.29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欧洲的森林面积分别为1.58和1.38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积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0.80和0.73公顷。由于亚洲人口高度稠密,该洲的人均森林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顷。从单个国家角度看,在所关注的213个国家中,有73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个国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4公顷,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顷。 

3、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 

从各大洲来看,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森林面积的分布位次不尽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5和111立方米/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82和36立方米/公顷,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位。进一步看各国情况,有63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顷,其中,瑞士、法属圭亚那地区和奥地利更是分别高达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顷。虽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处于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06和100立方米/公顷。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顷,属于世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列。

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 

《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全球34.1%的森林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其中生产林比重超过50%的国家43个,阿曼、

[1] [2] 

黎巴嫩和法国的生产林比重超过%,中国生产林比重.%,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个百分点。有个国家将%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其中肯尼亚、巴林和科威特等国将其拥有的森林完全用于缓解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国用于预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比重.%,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全球.%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其中有个国家将%以上的森林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新加坡的投入比重最高,达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尚待完善,仅将.%的森林用于维持和保护生物的正常活动。全球指定用于休闲、旅游和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的森林比重.%,其中中国只有.%。总而言之,中国森林更多地扮演了生产性和防护性功能的角色。 

、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球人工林占森林总面积.%,其中生产性人工林.%,防护性人工林.%,/以上的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中国人工林面积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林占森林面积%以上的国家有个,其中阿联酋、科威特、埃及、阿曼、佛得角和利比亚等六国森林全为人工林。从人工林发展速度看,-年世界人工林年均增加.万公顷,-年,世界人工造林步伐加快,年均增量升至.万公顷。中国人工造林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林面积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在-年间,年均增量为.万公顷,略低于美国的.万公顷,位列世界第二位,进入世纪后,中国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净增加.万公顷,跃居世界第一位,约为俄罗斯的倍,美国的倍。 

世界和平年篇5

动态把握

论文摘要:面对2O世纪90年代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重温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思想具有深远意义。认为应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主要问题”的基本内涵来辩证理解和动态把握,并分析了这种辩证理解的现实根据。

“和平与发展”用来概括时代主题,国内外思想界到政治家都对它有普遍认同。但究竟在何种确定的意义上来理解和把握它,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和平与发展为主导的潮流,这可叫做“主流论”;一种认为世界出现和平与发展的趋势,这叫“大势论”;一种甚至认为冷战后我们进入了一个和平和发展的新时代,这可称为“时代论”;一种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课题,这叫“课题论”;一种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两大主题,叫“主题论”;一种认为和平与发展只不过是人们的浪漫理想和善良愿望,这叫“愿望”论。透过上述各种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在深层实质性问题上,问题聚焦于:究竟在何种基本的意义上来理解和平与发展问题,当代世界是否真正出现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问题本身表明:人们对这一重大问题仍在继续关注和深人探讨。

一、邓小平.‘和平与发展”主题思想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作出正确分析,做出科学判断,从而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只要我们冷静地面对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爆发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就十分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和平与发展主题思想,并继续跟踪研究以便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它。

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问题先后有四次较为集中的论述。1,1984年5月29日:“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I102,1984年10月31日:“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l2]3,1988年12月21日:“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人们都在讲南北问题很突出,我看这个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4 ,1992年2月:“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从上引邓小平前后相隔8年4次对和平与发展问题所讲的观点看出,邓小平的基本倾向是把和平与发展看作是世界面临的两大突出的主要的问题来论述的,思想一贯,观点明确。他讲和平问题总是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联系在一起,讲发展问题总是与南北矛盾、贫富差距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从十三大以来充分地肯定邓小平“和平与发展”主题的分析判断,并把“和平与发展主题”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主要内容。根据邓小平理论关于“和平与发展主题”的一贯论述,综观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复杂深刻的变化,我认为应把“和平与发展主题”明确定义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主要问题”的基本内涵。

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证实了邓小平的深邃预见

进人20世纪80年代,人们原以为人类终于从大战、冷战的阴影下走了出来,却不料90年代以来又是很不太平的时期。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开头,中经海湾战争、波黑战争、车臣战争、索马里内战,巴以长期冲突,印巴边界冲突,到科索沃战争,世界如此度过了20世纪的最后岁月;2001年是新世纪伊始的一年,拉登发动的9.11袭击美国的恐怖主义事件和由此引发美国对阿富汗塔里班的战争,紧接着,美国在年末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引起世人的严重关注和强烈反应。2002年印巴边界冲突升级,巴以局势紧张。2003年美英联军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把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推翻后也没有找到任何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核武器及其计划的证据、,以及由此引起伊拉克及海湾和中东局势动荡不安。联合国安南秘书长于2001)年就说,武装冲突从欧洲到非洲,拉美,再到太平洋岛国和东南亚,出现了全球化趋势。世界正增加着新的领土争夺和动荡不安的严重因素,这个世界仍很不安宁。

特别是中美关系上,由于我们曾一度对国际形势的缓和估计过于乐观,于90年代中期中国与美国建立了所谓“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后不到两年,在科索沃战争期间,1999年5月8日,美国对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发射了5枚导弹,造成了中国馆毁人亡的惨剧,2001年4月,美国又在中国东南沿海领空邻界对中国制造了机毁人亡的事件,而两个重大事件的发生,是中美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鉴于9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发生一连串重大事件,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事实上,冷战结束后,世界并没有完全摆脱冷战局面和冷战思维,世界唯一超级巨霸美国的霸权主义,恶性膨胀,时有新的表现。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国的军事干涉达40多起,可以说,当今世界发生的很多冲突都有美国背景。世界范围里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族纠纷,恐怖主义等事端时有发生;局部热战的频率要高于冷战时期,全球武装冲突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冷战后500万人死于局部战争,死亡人数并不亚于冷战时期。冷战后,虽然曾出现过一段世界各国都裁减军费的时期,但从1999年开始,世界各国的军费又出现争相增长的情势。因此,有人称为后冷战时期。

经济全球化也是当代人类和平与发展问题所反映的一个时代焦点,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特别是那些处于经济全球化边缘的国家和人民,“全球化”带来的则是挑战大于机遇,困难多于希望。

总之,从冷战后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看,现在国际局势中随时可能发生变故的不确定因素的可能性增大了,国际形势并未见得比冷战时期出现更持久缓和稳定的变化,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这些充分证实着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问题所做的分析判断,具有长久的政治预见性。同时,也严重表明,我们对“和平与发展主题”继续跟踪研究,动态把握,具有迫切的现实性。

三、动态地把握主题内涵的深远意义

首先,这样动态的把握“和平与发展主题”,能客观而辩证地观察当前国际形势及其长远走势。

把对客观的分析和主观的估量较好地统一起来,使对这一主题的认识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形势变化的挑战。一方面,世界经历了20世纪热战的浩劫和冷战的磨难,世界开始转向朝着和平与发展趋势的新变化,表明世界进程的客观趋势,也反映出目前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和美好追求,也是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实际问题的现实写照;另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困难的、甚至严重斗争,曲折前进的过程,它是需要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艰苦的不懈奋斗才能逐步实现的,而不是某种自然出现的结果或一成不变的状态。像以往在一个时期内一些人们所肤浅地理解的那样:“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流”,甚至断言已经“进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唱太平歌,侈谈和平调,于我们的事业并没有什么好处。冷战后,苏联解体,两极不存,多极远未形成。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昔日美苏对峙维持平衡的结构消解后,大国关系失去平衡。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如果没有几个大国相对接近的力量对比构成平衡,国际局势的常态就有可能被打破;由一个超级巨霸主宰世界,它就有可能横行天下。这样,世界是不可能出现持久和平稳定的,更谈不上共同发展。

有西方舆论认为现在大国关系失衡,力量对比差距太大,所以世界形成一个超级大国主导下的和平,这显然是美国霸权主义逻辑的反映。国内也有人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固定思维出发,认为美国的扩充军备,膨胀霸权,“是服从于它要领导世界的这个野心,而并不是在准备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是组成一个新的战争同盟”,这里有许多问题是需要具体分析的。美国在消除了苏联这个对手后,为什么还要那样不遗余力变本加厉地扩充军备?因为它要达到称霸世界一统天下的终极目标。又因为它已经意识到,它的霸权扩张行径的加剧,必然会招致被压迫力量的反抗,最终的结果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为了应付由于自己霸权的扩张而出现的变故及不利于它的事态,所以,它不满足于已有的霸权和优势,而要极力发展和扩大自己的霸权。9.11事件发生前,何伟业博士就指出:“假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不断对中东伊斯兰国家施加制裁和轰炸,那么类似拉登的极端反西方立场和恐怖主义将会持续下去。”U在新世纪伊始,接二连三的恐怖事件的发生和局部冲突,给人类进人新世纪降下不祥之兆。至于说“美国不是组成一个新的战争同盟”,就不太符合实际。美国主导的“北约新战略”的出台,美日安保条约,TMD(战区导弹防御体系)的部署,增扩对台军售,这些至少说明美国一天也没有停止着这种或那种的政治军事同盟的行动。

其次,这样动态地把握“和平与发展主题”,有利于增强对国际形势的客观反映,又继续地保留了这一命题的主体价值倾向。

这样的辩证思维能够避免,当着整个世界的各种矛盾和基本格局没有根本变化的时候,而轻率乐观地断言世界已经进人了和平和发展的新时代。这里还应指出的是“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与“和平与发展新时代”不是相应的和同一的,所以,不能把“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作为衡量“和平与发展新时代”的尺度和标志,更何况我们还没有绝对可靠的根据证明“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现在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主要问题”的意义上来理解和把握,就既包含着世界在朝着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又更指出了和平与发展并不等于就是现实。它更多的是唤起世界人民高度地认识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通过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去争取和平,促进发展;同时,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采取行动的一种价值取向。按照这种辩证动态而审慎的思维来深刻把握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有利于人们居安思危,见微知著,能够防止低估维护人类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艰巨性和曲折性,避免因忽视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而致使人们产生对和平与发展的盲目乐观情绪,最终使自己陷人被动;又能防止产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前景的过于悲观情绪由此判定准备打世界大战那样的错误政策和策略,而远离我们争取和平促进发展的目标。

世界和平年篇6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改变。当代世界的主题并非说世界和平已经到来,发展问题也非解决,而是讲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和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长期任务。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关系到世界全局的整个世界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的主要问题,它反映出一定时间内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和基本趋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形势出现缓和。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科学地分析了形势和多种力量的消长及相互关系,仔细地研究了世界诸多重要问题及对世界的影响,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其依据是什么呢?从政治上看,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大于战争的力量;从军事上看,美苏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力量使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从经济上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都面临发展问题。的确,冷战结束后,美苏对峙引发世界大战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然而,面对伊拉克,特别是南联盟被侵略和我驻南使馆遭袭击,人们难免要问世界的主题变了吗?我们认为,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十分猖撅,世界和平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没有改变。

第一,国际形势继续趋于缓和。冷战、对抗没有给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什么好处。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从军事领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都专注国内问题的解决,重视发展和社会问题。虽然霸权主义为自身独霸世界的战略利益发动战争,但当达到目的后就立即停战,免得陷得太深,拖垮经济。这些客观上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

事实上,苏联解体,华约消失,附属于两大阵营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不复存在,成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的有利因素。尽管俄美对抗没有也不会消失,但双方有对抗,有妥协,又有合作。双方在科索沃问题上严重对抗,剑拔妈弩张,但最终还是坐下来谈判,达成了某种妥协。一些地区和国家因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等问题不断发生冲突,但经国际社会的调停和各自出于缓和的考虑,谈判或试图谈判解决分歧和问题,大都有所缓和,如以巴、叙以和谈,埃厄和谈等。朝鲜和韩国在自主统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使热点降温。因此,从总体上讲,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将是今后世界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而缓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具有世界上最庞大军备,特别是核军备的两个大国的军事势力客观上对世界战争起着制约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力量,尤其是战略核力量仍可以同美国一比高低,但经济不景气,国力衰落,难以承受大的战争。美国虽在常规武器上超过俄罗斯,而且综合国力较强,但它不能不顾及俄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因此,在车臣问题上,美国和欧盟只能要求维护车臣的“人权”,或进行制裁,即不能采取实质性的步骤。另外,从现代战争的威力看,强者之间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投有的,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同时毁灭,尤其是核战争。所以,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威胁及大国之间的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有望获得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三,和平是当代世界人民面临的头等大事,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世界的根本问题。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因此人民是坚决反对战争的,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科索沃战争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俄罗斯两国及其人民强烈反对北约的侵略,美国及其意大利等盟国的人民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对南联盟的野蛮空袭。目前世界人民更加关心和注意维护世界的和平。此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可以说,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维护和平的各种因素的增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第四,目前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一个发展问题,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首先,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迫切需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过去大多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条件差,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造成了这些国家严重的贫困和落后。独立后,这种状况基本上没有变。特别是由于不合理、不等价交换等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十分困难,贫穷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发达国家在经过经济上的“黄金时期”和后来的低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和“再发展”成了其面临的共同难题或最大的问题。其次,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南方经济的制约。若南方经济进一步恶化,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北方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降低到了零点,和平已经到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因此,在认识世界的主题时,无视或试图否认战争危险性的存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实际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邓小平在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判断时,并没否认战争,相反,多次强调并提醒人们注意战争危险性的存在。他首次提出世界两个突出的问题是在1984年5月,而在同年的国庆讲话及会见外宾时,两次提到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到了1990年底,他认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很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两霸争夺时复杂得多,乱得多。显而易见,邓小平经常反复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天下太平无事,而要时刻警惕战争危险性的存在,要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不意味着世界已获得了共同发展的机会。首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很严重。这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如在发达国家,前几年欧美经济增长缓慢,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美国经济则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世界经济不平衡表现最突出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达4万多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为100美元。其次,南方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1993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6万亿美元,西方七个发达国家占62.5%,其人口却只有世界总数的12%,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74%,却只拥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因此,从世界局势看,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间题更加严重。

那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撷科学概括了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两极格局的终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尽管世界并不安宁,天下并不太平,但世界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将带着20世纪末的和平发与发展的主旋律进人崭新的21世纪。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必将成为新世纪时代的主流。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共同的要。面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世界人民痛定思痛,真正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发展的必要,强烈渴望和维护和,反对战争;殷切地企盼和促进发展,反对贫穷。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前进,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正是全世界人民这种共同要求和愿望的反映。再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战略目标,是世界人民长期而神圣的共同任务。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远远没有实现,而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满着重重阻力,破坏和平与发展的行为愈演愈烈。因此,邓小平始终把和平与发展看成是世界诸多问题中需努力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由于它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世界人民需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完成这个任务,以造福子孙万代,造福于全人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安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为谋求世界霸权,继续充当世界“警察”,无视世界潮流和世界人民的呼声,动辄武力威胁别国,甚至搞扩张侵略。其一,它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定,不断加强军事同盟。其二,加强了海外的军事存在,将其作为干涉和侵略别国的前哨基地。其三,不断进行针对别国的单方或多方军事演习,显耀武力,威胁别人。其四,不断进行核武器的换代升级,保存了大量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其五,构造国家和地区导弹防御系统,打破国际军事战略平衡,谋求战略优势。其六,利用“人权”和所谓的“人道主义灾难”大肆施压,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绕开联合国,公然对国家进行裸的侵略和占领。所有这些,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因此一国之内战,两国边界冲突、甚至战争,充其量在一国之内或两、三国之间发生,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十多个国家,对弱小的国家进行侵略,则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严重对抗的六七十年代也未曾发生过。而这种情况若不加以有效制止的话,这对于世界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其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本来就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加艰难,同时也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从海湾危机到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耗资达1133亿美元,而这些大都由科威特和其盟国分摊,而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重建需5000亿美元。对南联盟的侵略造成直接损失达1000亿美元。这不仅给受害国的经济带来了灾难,也给邻国经济带来了损失。同时战争导致大量资源、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其损失难以估量。此外,大量研制和装备新式武器,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势必引发世界军备竞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

总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目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重障碍,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在世界人民渴望和维护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仍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违背了时代潮流,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严重的威胁。

第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这是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战略决策。他始终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看成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历史上,中国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以后又受到霸权主义的欺负。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是反对霸权和侵略的。同时,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不仅有利于人类进步事业和世界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中国人民。正是由于这样的理由,邓小平把反霸权和维护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

第二,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第二条,并提出应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可见,这是他的一贯思想,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点,同时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贡献。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由少数大国主宰世界,严重损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冷战结束后,本应立即改变,但霸权主义者仍顽固坚持并大肆推行“新干涉主义”,又一次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新的严重威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取而代之以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各国的、独立和国家利益,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及武装人侵和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新的国际秩序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发展为目的,建立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因此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给予极大的促进。超级秘书网

第三,大力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的多极化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在减弱,想独霸世界已力不从心。俄罗斯军事势力不容忽视,经济潜力较大,是重要的一极。欧盟、日本也分别是重要的一极。总之,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世界和平年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世界和平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实现世界和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坚持和不懈追求的理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超越前人,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思考什么是世界和平以及怎样实现世界和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观。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平观,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时展趋势和世界格局特点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理论、新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和平理论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观是对传统和平观的超越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曾出现两种关于世界和平的思想,分别是以康德、卢梭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世界和平观和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世界和平观。首先,启蒙思想家的世界和平观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形成的。康德在他的《永久和评论》一书中,将其世界和平的思想限定在了国与国之间的永久和平状态。但是,这种永久和平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国家基础之上的一种和平机制,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和平统治世界服务的。卢梭以理性为出发点,想要通过建立欧洲联邦的方式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但是,这“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①因此,一方面,以康德、卢梭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拿起了“理性”的武器,对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现实世界进行批判,既表达了一种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夙愿,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世界和平观,其实质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对世界统治的目标服务的。他们主张的世界和平是资产阶级需要的和平,是以资产阶级通过“和平”的方式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统治和掠夺世界被压迫民族为前提条件的“世界和平”。因为这种世界和平观的性质依然是压迫性的、奴役性的,以牺牲无产阶级利益为代价换取本阶级利益的历史倒退行为,是“虚伪的”世界和平观。其次,空想社会主义世界和平观。空想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的西欧。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站在人类解放的理想高度,反对阶级压迫,对无产阶级有无限同情。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大缺陷就是没有找到实现世界和平的力量及途径。这种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是唯心的,即英雄主义唯心史观。他们虽然同情无产阶级,但又不相信无产阶级的独立性,更看不到无产阶级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创造新社会的根本力量,完全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真正力量。相反,却总是把希望单纯地寄托于天才或少数人身上。圣西门认为,理性―特别是天才人物的思想和观念―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些天才人物(社会精英)在一个进步的社会里就应该被视为最值得尊敬的人群。在圣西门提出的实业制度中,主张由最有才能的学者组成最高科学委员会,主管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由最优秀的实业家组成最高行政委员会,主管行政、生产、财务工作等等。因此,这种不相信人民群众、而把实现世界和平单纯寄托于天才人物的空想社会主义世界和平观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一种“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世界和平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和平理论进入了马克思主义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著作中,包含着许多世界和平思想。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关注国际关系的复杂演进。每当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际,他们都会运用唯物史观并站在国际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分析形势的发展,指出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关系的战争阴谋和争霸本质,提出工人阶级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和使命,倡导以工人阶级的国际努力争取和维护国际和平,要求工人阶级争得民主后的“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②,实现了世界和平理论的重大突破。其次,在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政党和制定工人阶级行动纲领的过程中阐述实现世界和平的战略策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该联合体中,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冲突终将消失,影响世界和平并经常存在的战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将被彻底清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和平才能够到来。再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系统阐述了其世界和平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揭示了军国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指出随着工人阶级斗争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结束,“君主的军队将转变为人民的军队”,“军国主义将由于自身发展的辩证法而灭亡”,③从而世界和平将会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超越前人,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思考什么是世界和平以及怎样实现世界和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世界和平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世界和平观的实质,揭示了资产阶级所谓的世界和平无非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压迫无产阶级,以达到资产阶级统治世界的目的。资产阶级打着和平的旗号干着对外侵略、发动战争、践踏和平的行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的。一方面,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这对矛盾不仅引起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个别企业生产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与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的矛盾,而且在世界市场的影响下引起上述两个问题在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大国间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国际格局的转折和世界和平稳定局面的破坏,进而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是资产阶级的本性。为了夺取更多超额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在全面剥削本国工人阶级并建立起对全世界的经济与政治统治之后,必然把夺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点转向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资产阶级政府就充当了战争发动者的角色。这种阶级特性表明,资产阶级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是以自身私利为前提的,一旦私利受到阻碍和平就被战争所代替。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和平。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工人阶级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的阶级诉求,提出了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径。唯物史观强调和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开篇就强调“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共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历史”。④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⑤由于工人阶级实现人类解放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最高目标,与彻底消灭战争、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的理想状态在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因此,工人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选择与实现世界和平的路径选择也是一致的。通过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束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实现了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战争的根源才能彻底根除。

第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和平理论基础之上,列宁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可以通过和平相处的方式实现世界和平。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采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敌对态势和封锁政策。面对着险恶的国际环境和当时国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国内形势,列宁意识到,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的关键,在于必须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通过争取和平的环境加快提升综合国力,否则苏维埃政权会因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而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因此,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和平相处的思想。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俄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开展国际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外部和平环境的争取以及在和平环境中自身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为巩固和发展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也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制约大规模战争爆发、巩固世界和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和平的探索与认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把世界和平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实现工人阶级解放基础上的世界和平相统一,力求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肩负救亡图存使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停止。牺牲虽大,时间虽长,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经鲜明地摆在我们的前面。我们从事战争的信念,便建立在这个争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国和新世界的上面”。⑥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目的与世界和平问题辩证地统一起来,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阐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和平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另一方面,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决定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越强大,世界和平就会得到越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同时,十分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世界整体态势向着和平的方向发展持积极的态度,但是,他也明确指出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我们希望和平。但是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我们也只好横下一条心,打了仗再建设”。⑦希望世界和平,热爱世界和平,同时不惧怕战争,重拳打击侵略者,是的一贯思想和主张。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任务。

新世纪、新时期,国情和世情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大旗,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及中国与世界共同和平发展的角度出发,继续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进一步将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和平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

第一,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期世界和平问题认识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梦也是世界和平梦。2013年3月25日,在坦桑尼亚首都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梦要与非洲梦联合起来一起实现,并为实现世界梦作出新贡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国发展壮大,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世界和平”既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既致力于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积极地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因此,作为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载体的“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为全世界的和平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第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让世界和平的成果更多惠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文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孔子说:“君子义为上也”;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中国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加快自身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纪之交,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为中国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中国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在尽己所能地帮助世界上诸多落后国家加快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造福了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其成果也必将惠及世界各国人民。最终,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享世界和平果实。

第三,发挥国际社会作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国际社会国际间各行为主体、各种关系连接而成的有机整体。其主要成员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另一类是国际组织(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全球性最大的政治性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60年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进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国际社会各主体应切实担当自身使命,履行自身义务,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第四,中国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实现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中国既坚决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也坚决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既坚决维护国家、反对干涉国家内政,也主张国际社会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对个别国家在特殊时期采取维和、适当干预措施;既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国际反恐行动等维护国际安全的措施,也维护国际经济的正常秩序、反对任何国家假借“反恐”为名推行强权政治。近些年,中国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巴以冲突等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劝和促谈,为缓和紧张局势、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及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在促进世界和平的进程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证明,中国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有保障。

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推进世界和平事业不断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争取和实现世界和平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的众多观点和立场表明:世界和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和平进程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观,对和谐世界的构建以及世界和平进程的有利推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理论原则。

第一,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筑牢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物质基础,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既是世界和平的积极倡导者,又是世界和平的坚实推动者、维护者、实践者。历史证明,中国越发展,世界和平(下转57页)(上接25页)越有保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由“大而不强”到“既大又强”可谓任重道远,这是摆在中国面前最大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中国的新的考验。为实现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中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物质基础。

第二,要坚定世界持久和平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看待战争问题也不例外,不能只是孤立地看到战争爆发的现象,而忽视与战争爆发紧密联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因素的变化。只有对引发或抑制战争所涉及到的诸多因素有全面系统的把握,才能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有准确的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普遍加深,国际社会诸多方面的关系和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使避免战争成为了一种可能。1982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指出:“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⑧“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国家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许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些都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维护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的积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对世界实现长久和平树立起足够坚定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第三,结束冷战思维是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条件。西方国家的冷战思维定式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构成巨大威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一些西方国家在“强国必霸”的固有思维习惯下,担心崛起的中国会对其发展构成威胁,所以,他们通过不断的抹黑中国,达到干扰和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西方国家大肆渲染“中国”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果实,不仅要惠及全体中国人民,更要惠及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和平发展的成果。因此,只有抛开冷战思维,国与国之间彼此真诚相待,求同化异,世界和平才会更加有保障,世界人民才会共享和平成果。

第四,积极推动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的发展壮大。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存在着“三强三弱”态势的悬殊对比。从国家主体来看,西方国家总体力量强,东方国家总体力量弱;从社会制度来看,资本主义国家整体实力强,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实力弱;从不同主体行为能力来看,发达国家对外干预能力强,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力能力弱。这种“三强三弱”相差悬殊的国际力量态势对比,为我国乃至世界和平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也对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就整体情况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技术装备、科学水平、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不少产业部门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如果差距继续扩大,发展中国家也许将面临着被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世界甩得越来越远的危险。因此,广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当前整体上趋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抓住一切有利自身发展的机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才能够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真正形成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强有力因素,打破旧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为维护世界长久和平贡献力量。

【注释】

①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6页,第6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4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 页。

⑥《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⑦《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97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6页。

世界和平年篇8

关 键 词:胡锦涛;和谐世界;和谐社会

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讲话,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 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胡锦涛在国际舞台首 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作为中俄两国间 的共识,被正式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 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对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引起国际社会的 高度关注。今年2月7日,胡锦涛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再次提出推动建设和谐 世界的主张。此外,这一时期,胡锦涛还提出建设和谐周边以及和谐地区等主张。和谐世 界思想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和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 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当前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一、 “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 “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上的延伸和拓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两个和谐”思想建立在对时代特征、世界发展态 势和中国国情科学判断基础之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关系,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理论创新的质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两个和谐”思想的形成,不仅是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 也是实践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妥善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 的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 是社会各个子系统和各种要素间和睦相处、和谐共存的社会,就是人人都能自由、平等地发 展,人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的社会。内政与外交是统一的,外交是内政的延续。随着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深化,我国同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 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内政外交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统一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与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统一起来,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思想,是我们党执政 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和拓展[1] 。 另外,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安全稳定团结和睦的国际环境为保障。把自身的发展与人 类共同进步联系起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既有利于用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 又有利于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仅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而且也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和必要保障。

2. “和谐社会”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一个 拥有13亿人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参与和努力 必然会对构建和谐世界及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在国际社 会中大力倡导和弘扬和平、安全、发展的外交理念,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发展和谐共处 的外交关系,为构建和谐世界积极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 迈向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立足点。要建设 和谐世界首先必须要实现中国社会层面的和谐,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必将 为人类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增添新的内容和动力。反之,如果我们自身都不能实现社会和 谐,当然也就难以影响和推动其他国家和我们一起共同构建和谐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 ,注重解决中国国内的现实矛盾,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应 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一个民族化的进程,同时也 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中国是在与全球化紧密联系的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因此说,对于当 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必须要用一种国际的、全局的、战略的视角来思考和推动,中国只 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逐渐影响和改变世界,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本身就是对构建和谐世界 的最大贡献。

二、 “和谐世界”思想的基本蕴涵

1. 以国家平等为前提,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维护并体现全人类的共同愿望[H T]

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国际法的首要原则,也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必要前提。国家平等是 指国际上的各个成员国,不论大国小国、人口多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制度如何,都是 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国家主权地位一律平等,各国人民都有权力决定和处理各国的内部事 务,都有平等参与和决策国际事务的权力。在全球化趋势下,要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维 护国家和世界安全,推动国际社会的共同进步,必须要以国家平等为前提,实现和平共处。 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国家平等与和平共处原则是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国际 社会公认的发展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纵观世界形势,在威胁世界安全与和 平的诸多因素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以单纯确立符合自己国家利益要求的“世界新秩序 ”和所谓的“民主计划”为目的,而实行的各种霸权主义行径,践踏了弱小国家的利益,违 背了和平共处的原则,严重威胁到国际关系的民主进程。和平是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要 求,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和谐世界理念强调以国家平等为前提,以 和平共处为基础,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追求和平与发 展的普遍愿望和理想价值,同时也符合全世界的根本利益和发展要求。

2. 以国际合作为契机,以广泛交流为媒介,寻求和拓展全世界的共同利益[H T]

建设和谐世界,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与兼顾世界利益、坚持独立自主与加强国际合作之间的 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 对外政策的基准和依据。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需要有效捍卫本国的国家利 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国家间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共同利益与人类的整体利益日益凸显。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发 展目标的一致性成为国际合作的基础,也为构建和谐世界创造了契机。世界本来就是多样性 的统一。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以及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性,但这些差异并不能完全构成国际间在各领域广泛交流与合作的障碍。构建和谐世界,必 须要在取得国际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拓展各国间的共同利益,以广泛交流为媒介,以 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为纽带,通过各国政治领域的主权平等与和谐相处、经济领域的互利共赢 与共同发展、安全领域的加深互信与相互合作、文化领域的相互尊重与取长补短、环境领域 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应对[2],实现各国间的互惠互利与和谐发展。

3. 以互利共赢为宗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促进并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和普遍 繁荣

对于人类来说,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国家经济,要把其基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 通过采取符合国情的各项管理和改革措施,来发展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同时,还要按照互 利共赢的外交宗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优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 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 争,推动国家经济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冷战结束 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正在向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 代的两大主题。2005年底,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表了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人类安全报告》。 报告显示,世界武装冲突的数量在连续增加了50年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世界范 围内大幅度减少,且持续至今。与1992年相比,2003年的武装冲突数量减少了40%,种族灭 绝等大规模屠杀平民的事件减少了80%。全球唯一有所增加的暴力活动是恐怖袭击。但它对 人类安全的威胁与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2006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 难民状况报告指出,近25年来,由于国家之间的冲突日益减少,国际难民的人数降到了历史 上的最低点,为920万人左右。1992年,这一数字是1?800万[3]。可见,在各国人民 的共 同努力下,世界正在朝着一个比较乐观的方向发展,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的目标是可 以实现的。和谐世界应该是各国家、各民族普遍协调和持续发展的世界,让人人都能充 分享受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成果。当前,造成国际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就是各国间发 展不平衡、发展不迅速、发展不和谐的问题。建设和谐世界必须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核 心问题,实现和促进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当然,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各民族、各 国家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建立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基础上的各国家的和谐发展, 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发展,它应该是在提倡保留民族文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 前提下,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 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体现发展多样化的统一。

三、 “和谐世界”思想的基本特征

1. 现实针对性

从国际的角度来说,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下,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人类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 严峻挑战。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地区热点冲突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贫 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全球化所衍生出来的不同文 明间的隔阂与对立一时还难以消除,此外,能源、安全、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也都在 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有上述问题都需要各国家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 发展,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4]。从国内来看,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 会 转型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步入了“矛盾凸显期” ,这些矛盾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的实现。立足于对中国国情实际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分析,把全人类的普遍诉求和中国人民 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针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胡锦涛继构建 和谐社会理念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 向作出的客观估计和科学展望,它符合时展潮流和外交工作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 现实针对性。

2. 文化包容性

文化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 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各个国家的和谐共处,首先 必须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尊重并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谐世界思想在尊重各民族、 国家和地区文明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主张以平等开放的心态,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 发展模式多样化,推动和实现多种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理解、融合,鼓励吸收和借鉴世界 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寻求共同发展,协力构建各种文 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是新时期外交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 美结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明中“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及文 明的包容心态和尊重精神,它对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多元化的共同发展和引领 国际关系的新潮流具有重要作用。

3. 思想创新性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它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突 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实现与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打破外交僵局,中国提出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 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国内 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在这一形势下,中国的对外政策也进行了重大 调整。在国际问题的处理上,中国实施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强调不以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发展,主张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同各种类型 国家的外交关系,使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从而也使我国的对外活动进入 了建国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历史时期,取得了突出的外交成就。这一时期,小平 同志提出的在国际交往中既要着眼自身的长远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的主张,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以及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5]。当前 ,在 对中国以往对外思想进行深入总结的基础上,胡锦涛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外交工作的 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和谐世界思想的核心是和谐共处, 它体现了和平共处的意愿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与我国在外交上所一 贯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这一思想又突出强调了国际合作和协 调发展的重要性,主张实现国际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繁荣,在层次和内涵上较和平共处思想 又有较大发展,具有思想创新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金灿荣. 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N]. 人民日报, 2005-09-23(7 ).

[2]陈向阳. 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考. [2006-12-12]. ht 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155671.html.

[3]周盛平. 人类正步入建设和谐世界的机遇期[J]. 决策与信息, 2006 (10):5.

世界和平年篇9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理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是指世界上的所有民族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影响,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发展的历史,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打破了各个民族的狭隘界限,形成共同发展的历史,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各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世界历史具有不同的涵义。世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在总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世界历史”则要早得多,其中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出现了,但这时的“世界历史”与本文所论述的世界历史不是同一范畴。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世界历史理论开始,马克思出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需要,一直不断地对世界历史理论加以完善。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认为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真正获得实现,因此,马克思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中是一直包含着世界历史研究的,特别是他在晚年的理论研究中更是注意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发展。在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包含着和谐世界的理念,因为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获得实现,共产主义的世界必定是和谐的世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世界历史理论,并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而后来的《资本论》则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进行阐述的又一部公开发表的着作。以后发表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说明马克思在晚年更是对世界历史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尽管他后来的这些笔记只是供自己以后写作而准备的资料,但从这些笔记中可以看出他晚年的世界历史理论更加完善,只是由于马克思的过早去世,没能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成系统的理论着作,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现代人们在讲全球化时所提到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基本上都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进行引证的,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片面的解读。

马克思并不是只注意了经济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而是全面的世界历史发展,它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方面,而且也包括精神文化方面以及与人们生活相关联的一切方面,是以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为载体的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世界历史。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世界市场不断被开拓出来,“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P88)人们的思想观念等精神生产是同物质生活直接相联系的,是物质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因此随着经济活动和交往方式的全球化,人们的精神文化的生产也同世界的其它地方联系起来,“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P89)“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各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1](P276)世界各民族和民族国家越来越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在相互联系的意义上发展起来,以往的那种互不影响的发展状态被相互联系的发展所代替,整个世界的发展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而这种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人类获得普遍的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初级阶段,世界必定是一个逐渐走向和谐世界的过程,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才能真正获得完全的解放,只有和谐的世界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二、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和平是世界革命与和平的一部分以及和平共处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一个是关于中国革命的世界历史发展理论,一个是中国社会建设与世界其它国家关系的世界历史发展理论。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是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来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并进行理论阐述的,在中国社会建设和国与国的关系上,他坚持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和平相处与交往,阐述了世界和平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不同国家的关系。

毛泽东在1926年3月18日《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一文中将一国的革命与世界革命联系起来,他说“我们可以说:巴黎公社是开的光明的花,俄国革命是结的幸福的果———俄国革命是巴黎公社的继承者。”[2](P33)毛泽东多次强调日本侵略者不仅是威胁中国,也是世界和平的威胁,把世界上一国的革命与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着重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他一再强调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的革命离不开世界的革命,世界其它国家的革命也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他认为中国的抗战也就是世界人民的抗战,是反对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他强调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抗战如果没有世界人民的援助,那么要想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并认为不仅中国的革命是这样,而且整个世界上其它国家的革命也是这样,只有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与援助才能最终获得胜利,革命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相互援助的事业。他提出了“中国、日本、世界各种反法西斯的势力是互相影响的,互相帮助的。世界和平不能分割,世界是一个整体,这是现在世界政治的特点”,[3](P133)“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3](P145)“中国革命是带有世界性质的”等等论断。毛泽东强调革命是这样,同样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建设也需要世界友好国家的援助才能顺利进行。在国与国交往方面,毛泽东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立场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对于中国处理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上,毛泽东与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其它国家交往。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就写进了中国的外交原则,这就是“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问题。”[4](P1085)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初,毛泽东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要联合世界上一切能够平等对待中国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联合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人不要战争。所有这一些都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双方应该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本着求和平与发展的原则。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应该求同存异,对于一些一时不能解决的纠纷,应该临时搁置,放一放,待以后时机成熟时再处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边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他认为在世界上,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只要愿意和平相处,是完全可以和平相处、相互合作、共同保卫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在对待其它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成果上,毛泽东认为:“一个民族多少世纪以来不仅保存了而且发展了,一定有它的长处,否则不能理解。”[5](P410)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它民族学习的地方,这里不仅是经济与政治,而且也包含了精神与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有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6](P41)他强调在学习其它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成果时,只能学习而不能迷信,要将别国的东西放到自己国家的实际来加以改造使用,而不能一味地模仿。这些论述包含着一切国家和民族在对待其它的国家和民族时都是如此的理念。

毛泽东强调在国际交往中要有利于双方的利益,做到互利合作,他说:“合作不能对任何一方有害,否则就不能持久,一定会破裂。”[5](P371)在同任何一个国家交往时,要本着不是对哪一方有害,而应该对双方都有利,是互利的交往。不但在经济上的交往是这样,而且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都是这样,要在不同的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在对外交往中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只顾一国利益而不管其它国家利益与损失的国际交往,特别是大国与小国的交往上更是这样,他认为在国际交往中不管国家大小应该是一律平等,坚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一国对另一国以任何形式进行剥削和压迫。历史的经验是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强弱大小,只要侵略就总有一天是会被打回来的,因此不管中国将来发展的多么强大,都不会侵略其它的国家与民族。中国需要别国的帮助,同样中国也准备随时帮助其它需要帮助的国家。除以上这些,毛泽东还提出了非常着名的两个中间地带的理论,以及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在这里就不再论述,所有这些都是留给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三、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理论和联合与互利合作思想

邓小平是中国的第二代中央领导的主要成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设计者与缔造者。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以他宽大的胸怀,着眼于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放眼世界,结合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世界历史发展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放在世界历史中进行审视,以此制定对内对外政策,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和平崛起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理论。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在对世界局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对世界上的和平力量和反对霸权主义力量与战争力量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在分析世界矛盾的基础上,打破对世界形势的传统思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理论。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7](P105)

世界人民要和平、要发展,但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爱好和平的人民与力量逐渐增大,而世界战争的力量正在逐渐减小,但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仍然存在,不安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的发展仍然是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和平相处的思想。中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同任何一个愿意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国家和平相处。邓小平在继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自始至终地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维护和平的力量就越大,世界的和平就越是有保障。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8](P415)

邓小平指出,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有生命力的原则,世界上解决问题的“唯一的出路,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和平共处,相互合作,而不是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别国内乱。”[7](P61)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将中国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方式运用到解决一些国际上的矛盾与争端的思想,使世界获得和平与稳定的环境。联合与合作思想。邓小平认为世界要和平就要发展,创造性提出要把发展问题放到全人类利益的高度来认识,使人们认识到发展问题不只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事情,而且也是发达国家的一种责任,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要发展就要加强合作,合作不只是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因此是全面的合作。否则,世界就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就是发达国家也不会获得很好的发展。他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说:“我们欢迎同我们合作,也欢迎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合作,这后一种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政府提出,所有发展中国家应该改善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7](P282)强调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开放。

四、江泽民的和谐世界思想

江泽民反复强调世界的共同发展。在继承邓小平有关世界发展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世界的共同发展,把世界上的各种不同制度、不同身份、不同民族的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看待发展问题。世界要发展,就得有和平,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任何国家都难以获得很好的发展。“各国都是独立自主的,各国有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9](P108)整个国际社会都应该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只从弱国的发展获得好处。提出和而不同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学习。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对于世界不同民族与文明的观点,指出任何民族、任何文明发展到现在都对世界的文明与发展做出过贡献,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生命力。“不同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优劣之别。文明的差异不是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是世界交流的起点。”[9](P521)不同的社会制度是各个国家的人民的共同选择,各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与国家制度的权利,任何其它国家都没有进行干涉的权力和理由。江泽民强调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之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制度应该能够长期共存,相互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交往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在相互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世界的活力在于它的多样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历史观不能否认的事实。世界只能是多样的,世界也只能在多样性中求得共同发展。因此,“应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9](P110)

大力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江泽民反复强调国家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国际上任何国家之间都应“彻底抛弃冷战思维,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9](P108)在新的国家安全观下,应该建立和实现有效的军备控制和裁军机制,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原则”来处理国际军事事务。国际上的一切争端和冲突都应该以和平方式来寻求解决,而不能诉诸武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在国际上的身份和地位应该一律平等。世界上的所有涉及共同利益的事务都应该平等协商来解决,照顾共同的利益。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有自己的一票,联合国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强调建立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公平、公正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新秩序。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全球发展和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以往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是在发达国家的主导下所建立的秩序,在这种旧秩序中不发达国家处于极端的不利地位,必须改变这样的政治经济格局,使发展中国家获得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发达国家应该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自身发展能力和造血能力。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与国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是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进行交往,应该逐渐改变以往那些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的国际游戏规则。

五、胡锦涛明确提出“和谐世界”概念,并对其进行了阐述

世界和平年篇10

第二次世界的大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和平景象,人们从战争的苦难中进入了和平时期,深感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各国人民都深切希望今后再也不要有战争出现,因此1949年4月20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第一次大会于194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

1949年4月20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第二次在战后,冷战兴起,威胁居民的和平生活。一些国际组织和着名人士发起召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反对侵略和战争政策,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第一次大会于194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72个国家的2千多名代表。大会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10多项文件,并选出常设委员会。

1952年12月,为祝贺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法国名画家毕加索又献出了一幅新的作品--一只和平鸽。它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象征,表示出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斗争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是毕加索所画的第三幅和平鸽。第一幅是在一九四九年四月,当第一届拥护世界和平大会召开的时候,他画了一只恬静的鸽子,表示出爱好和平人民的纯朴的尊严的意志。第二幅是在一九五年九月,他又画了一只鸽子献给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就是飞翔在世界各地的和平鸽,它已经不是恬静地停在那里,而是展翅飞翔的了。当1952年12月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再次召开的时候,毕加索又献出了第三幅和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