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

篇1

关键词:依法治国;基成;执法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

一、依法治国背景下执法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前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加强依法治国教育背景下的执法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一是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导下,对执法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执法工作者是国家权利的执行者,但工作中违法犯罪案件也比较多。这就说明注重对执法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二是有利于基层管理方式。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进行执法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善基层的管理方式,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基层执法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警示高我们应该积极创管理手段与形式

三是有利于克服基层管理中倾向。在基层执法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引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能够有效规范基层的管理现状,可以使基层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平衡的现象进行合理规范。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执法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对策

依法治国背景下开展执法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法治意识培育,对国家、社会和执法工作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执法工作者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层应当高度重视,并通过合理开展执法工作者法治意识培训活动,积极拓展执法工作者法治意识培育途径,加强执法工作者自我教育与学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执法工作者政治觉悟等方法,切实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坚持德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

德才兼备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执法工作者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中,一方面不应该对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有所忽略,另一方面也不应借助法制的作用来代替思想道德教育。当前,有人认为针对一些违纪的干部,借助严管、重罚的形式,就属于法制教育。事实并非如此,管理者理应以教育为主,以惩诫为辅,把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所以,应该将德育与法制相互结合起来,并且在执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身边的执法活动,使德育与法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强化执法实践,加强执法工作者自我教育与学习

实践出真知。在基层执法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论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一定的社会实践不但能使执法者获得自我教育,而且能培养执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执法实践出发,合理开展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工作单位可以从实际出发,组织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领导人故居等等,积极感悟历史。通过这种体验式活动的开展,使执法者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了解我国法治发展进程。通过积极开展司法实践调研的形式,促进执法者思想觉悟的提升。执法者能够了解司法过程,认识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流程。例如,到人民法院旁听案件的审理,使执法者真切感悟到法律精神,体悟到法治力量。借助参观反腐倡廉教育图片,以及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提升执法者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推进网络新媒体建设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保持同步,目标明确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提高执法者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探寻最适合执法者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各种方式共同推进法治建设,必定事半功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更便捷、更迅速地获取信息,不可替代地成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深刻地影响着执法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认同和价值判断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大力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数字化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政治价值导向正确、影响广泛的网络名师,打造示范性法治教育资源网站、法律主题网站和网络互动讨论组,推进执法工作人员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篇2

高等教育行政执法是指国家高等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的活动。高等教育行政执法的运作即是一种执法权力的行使,有权力必有制约,只有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才能确保权力在规定的范围内和预定的轨道上运行,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越轨。[1]高等教育行政监督是指有关行政机关对高教行政主体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是否依法行政进行监督的活动。它就是对高等教育行政执法的一种法律制约机制。为防止有关行政主体及其执法人员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滥用执法权力,促使其合法、高效地实施执法活动,必须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这既是保证行政执法在高等教育中真正落实的关键,也是完善的高等教育行政执法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高等教育行政执法监督的制度

从我国法律制度和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实状况来看,作为高校行政执法监督的制度主要包括:

1.高等教育执政执法责任制度。高教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是高等教育行政执法主体为了履行法定职能、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中规定的任务,通过对法律职责的层层分解,将这些任务落实到相关工作部门和个人,从而制定出来的内部管理制度。它是在实行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转换的情况下,提高行政执法力度的强有力措施。它为推进高教行政管理法制化进程、依法促进和保障高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

2.高等教育申诉制度。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的、专门性的、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教育申诉制度是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个体及教育行政相对人,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政府申诉理由,请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2]。高教申诉制度包括高校教师申诉制度和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它是保护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合法权益的基本制度,同时也是一种行政救济制度。

3.高等教育行政复议制度。高教行政复议是指高教行政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提出申请,请求复议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制度。它的性质是一种行政救济机制,是为相对人提出的一种为保障其合法权益免受非法、违法或不当行为侵犯的救济制度。[3]

4.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制度。高教行政诉讼制度是指高教行政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教育行政执法主体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依法向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对被诉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以保证教育行政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高等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缺陷

为了保障高等教育法律的实施,必须加强对高等教育法律实施的监督。我国目前的法律实施监督体制包括: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以及党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体制严密,但运作起来往往有差距。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监察法》配套法律、法规的缺位,使高教行政执法监督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新修改的《行政监察法》虽然填补了对行政权力监督方面的空白,进一步促进了行政机关提高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水平,但是配套的实施条例、细则尚未修改,对高教行政执法的监督更是缺乏针对性。高等教育执法监督总体上讲,起步较慢,有的监督实施问题目前尚在研究、探索和试验过程中,因而,高教执法监督立法是整个高教法制中的薄弱环节。迄今,全国和地方性完整单项的高等教育执法监督的程序法仍是空白,而执法监督的内容大多数分散在以实体法为主的教育法规之中。执法监督的程序法规不构成体系,这就削弱了教育执法监督的力度,影响改善和强化对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的有效检查。

2.一些高教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地位低,权威性差。例如,从目前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内部职能划分看,教育督导应当是担负教育执法监督职能的。在高等教育中,教育督导也应有同样的监督职能。但由于对教育督导职能规定模糊且是部门规章,年限又早,缺少必要的约束力、影响力,所以,我们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督导实际上并没有定位于教育执法监督上,或者着力点并没有放在这上面。由于教育督导定位和开展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职能过于分散,工作的随意性很大,在实际工作中也就难免混同于一般的行政工作。

3.高教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尚未切实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系统内部已经形成了教师、学生申诉制度、行政复议制度、行政监察制度、行政审计制度等一整套完整的内部监督体系,但各项制度的监督主体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和具体等问题,他们彼此间又缺乏联系和沟通。

4.社会监督的力度不够。社会监督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非国家机关往往对教育执法的执行没有过多的关注,并没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致使社会监督落实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

四、健全执法监督体制,强化高教行政执法监督的对策

为了保证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能够依法治教,保证《宪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能真正地得到贯彻和执行,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运作监督保障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和完善人大的监督。各级人大是我国的监督机关,但人大要实施有效监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形式的运用是否恰当、充分。以往地方人大监督常常显得软弱无力。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更好地行使监督权,都在努力追求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深度与力度,探求更加有效的监督形式。如评议监督,这给监督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民主渠道得到了拓宽,监督职能也得到了强化。因此,要强化人大的监督权,树立国家权力监督的权威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大的监督机制。

2.强化内部监督。教育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否自觉依法办事和严格执法,不仅仅取决于教育执法人员的思想觉悟,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教育执法部门内部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教育机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执法人员增强工作责任感,树立良好的执法职业道德,增强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自觉性。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教育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错案追究制”,使不严格执行教育法律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加强监察、审计监督。监察、审计部门同属政府行政机构序列。在建立高等教育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机制中,要充分发挥监察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再次,尤其要强调高校内部对管理工作者工作的监督,确保一线教师地位的提高,保护学生权利的救济途径畅通。

3.加强群众监督。高等教育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是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因此,高等教育行政执法部门要各司其职,采取多种形式将负责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在实践中切实适用,以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加积极地宣传高校的良好形象。接受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群体的监督,是我们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催化剂,也是减少高校教育纠纷,避免被司法审查的良好手段之一。

篇3

一、指导思想和组织领导

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要求,结合司法行政实际,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司法行政核心价值理念,确保“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服务为民,始终做到公正廉洁执法、依法诚信执业,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行政队伍,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领导方面,根据司法行政三支队伍不同特点,实行局党委统一领导、分层分类负责组织实施。市局党委负责全系统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领导,市局政治部负责具体实施。上张圩农场党委负责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教育实践活动,局机关直属党委负责局机关、局属事业单位教育实践活动,市律协党委负责全市律师教育实践活动,市司法鉴定人协会负责市司法鉴定人教育实践活动,各县(市)区司法局负责本系统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二、主要目标

(一)进一步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全市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始终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自觉抵制西方错误观点的不良影响,主动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责任感和政治鉴别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进一步筑牢为民的宗旨信念。全市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切实从思想深处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思想上更加尊重群众、感情上更加贴近群众、工作上更加依靠群众、生活上更加关心群众,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三)进一步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全市司法行政干警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监狱劳教人民警察和社会矫正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执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办理收监、收容(治)、接收、(加)减刑(期)、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所外执行、准假、释放(解教)、解除矫正,确保罪犯、劳教和社区矫正人员依法得到惩罚、教育和改造,保障罪犯、劳教(戒毒)人员合法权益,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参与刑事辩护、担任诉讼、出具公证文书、提供司法鉴定意见等执业活动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诚信执业,维护司法公正,执业能力和执业公信力进一步提高。

(四)进一步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规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促进政风警风行风进一步好转,确保司法行政队伍的纯洁性。

三、基本原则

(一)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参加集中培训、带头参加巡回宣讲、带头参加实践,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执法一线等重点执法执业岗位和关键环节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的学习教育,通过“抓两头、促中间”,实现教育实践活动全覆盖。

(二)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忠于法律、公正廉洁、服务为民、创新争先”的司法行政核心价值理念,是司法行政队伍共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共同行为准则,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在司法行政系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要把大力培育和践行司法行政核心价值理念,有机融合到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切实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司法行政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群体意识和行动指南,不断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文明素质。

(三)正面引导,分类施教。坚持正面阐述树立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切实增强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对司法行政队伍和司法行政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根据司法行政机关公务员、监狱劳教人民警察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三支队伍不同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依靠群众,开门教育。注重“开门纳谏”,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主动深入群众、深入到服务对象中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自觉接受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和执法执业活动的监督。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教育实践活动和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标准,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司法行政系统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五)注重实践,务求实效。紧密联系执法执业工作实践,教育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从身边人、手头事,从生动、具体的案例中理解领会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以积极推进工作实践,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

四、主要内容

(一)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认真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大学习、大讨论”,组织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原原本本地学习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研读《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部署,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准确把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通过举办专题学习讲座、观看《选择》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片、“人民的好儿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电视系列片等形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增强建设、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坚定性;组织学习监狱劳教人民警察和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规范,对照查找不足,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大学习、大讨论”,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特别要抓好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新进青年干警和新执业法律服务人员、一线执法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集中学习教育。

1.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着力抓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新任领导干部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切实增强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廉政意识。组织我市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分批参加省司法厅、市委政法委举办的专题培训班。结合年初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教育培训计划(合司通〔2012〕2号),安排2011年以来新任县(市)区司法局班子成员参加市局组织的“六五“普法骨干培训班、司法所长培训班、依法行政培训班等业务培训(具体安排以市局各个业务处室培训通知为准)。义城监狱、市劳教所要采取适当形式,对新提拔的科级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培训。

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带头宣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各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全年要开展不少于两次有关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党课讲座。

2.新进青年干警和新执业法律服务人员。着力抓好新进青年干警和新执业法律服务人员集中教育培训,引导新进青年干警、新执业法律服务人员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政治观点、法学观点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感情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各单位要结合警衔晋升培训、任职和业务培训,对2009年以来新进司法行政机关、监狱劳教单位的青年干警集中开展一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各行业协会要结合各自业务工作实际,针对新执业法律服务工作者要集中组织一至两次有关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培训活动。

3.一线执法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着力抓好一线执法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引导一线执法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充分认清西方的政治观点、法学观点在执法执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坚决抵制和有效防止其在执法执业思想和实际工作中的渗透和影响,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群众观念,牢固树立执法执业为民思想,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组织一线执法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联系执法执业个案和实践,以撰写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讨论学习问题等形式,促进学习讨论活动不断深入。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利用党组织或司法行政业务学习、轮值轮训、干部在线网络学习等专门教育时间,集中组织全体一线执法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参加不少于15个半天的学习讨论活动。

(二)开展司法行政机关党建、文化系列活动。要按照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的要求,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为契机,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检查指导,进一步提升局系统党建工作水平。要在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树立文明新风”活动,不断增强司法行政队伍的文明素质。要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继续在全市律师行业开展“大排查、大组建、大提升”活动。

要通过组织集中收听、收看十开闭幕式,开展专项维稳行动,举办专题学习、学习征文等形式喜迎党的十召开。各单位要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党的先进性为内容,以迎接党的十、贯彻十精神为主题,积极参加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文艺节目评选和专场文艺演出活动,自行组织各类文艺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文学创作、诗歌朗诵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全面展示我市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成果。

(三)广泛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正确导向,培养和树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以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生动、深刻地阐述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进一步凝聚司法行政队伍精气神、树立司法行政机关新形象。要积极参加“身边的感动——司法行政典型人物事迹展播”等活动,引领广大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结合司法行政系统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监狱劳教所要深入开展“监所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要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创先争优年”活动,基层司法行政机构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法制宣传部门、法律服务部门要深入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活动,等等。

(四)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在学习先进典型、坚持正面引导的基础上,各单位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教育等工作,认真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依法诚信执业。要利用因执法不公正、不廉洁和执业不诚信引发的典型案件,引导广大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对照反面典型,联系自身工作和思想实际,举一反三,深入剖析原因,深刻吸取教训,按照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公正廉洁执法、依法诚信执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广泛开展廉政建设专项活动,推动警示教育不断深入,及时纠正执法执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刑罚执行、劳教执行等关键岗位的监督,列为“监所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的重要内容,教育监狱劳教干警保持道德品行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组织开展以“规范执业、诚信服务”为主题的“律师行风提升年”活动,深入推进律师执业道德、执业纪律建设;坚持公证质量“零容忍”,完善公证质量管理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司法鉴定“质量建设年”活动,健全司法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估制度。

(五)开展开门评议和整改活动。要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对照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自查、互查,面向社会开门查,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组织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城乡社区、深入群众开展调查走访,倾听群众呼声,查找自身差距,撰写心得体会,制定改进措施,切实提高运用群众语言、掌握群众工作方法、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本领。要认真落实党务公开、政(狱、所)务公开,深入开展“开门评议”活动,大力加强诚信建设,认真开展案件评查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广泛征集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和司法行政队伍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整改并向社会公布。

(六)探索建立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各单位在总结执法执业规范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执业突出问题,健全相关工作制度,逐步建立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基层单位要编写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执法办案手册,全面加强执法执业责任体系建设、质量效率考评体系建设和监督体系建设,把执法为民的原则要求转化为执法执业的具体措施。根据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建立群众工作联系点制度,规范基层单位和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结合基层工作特点和规律,推行每月“学习日”制度,确定每月不少于4个半天作为学习教育时间,实现包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结合工作特点和岗位性质,出台便民、利民措施,逐步将教育活动成果转化为长效工作机制。

五、阶段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3月。市局制定出台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各单位人员参加省厅教育实践活动动员视频会议。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计划),以适当形式开展动员部署。各单位实施方案(计划)以及成立活动组织机构等情况请于4月10日前报市局政治部。

(二)学习教育阶段:2012年4月至6月。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大学习、大讨论”,对新任领导干部、新进青年干警、新执业法律服务人员等重点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中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部署,准确把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本质要求。

(三)对照整改阶段。2012年7月至10月。组织先进典型宣讲公正廉洁、执法为民的感人事迹。采取播放反腐倡廉教育片,开展反腐倡廉专题讲座等形式扎实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并对照先进典型,认真审视、查找和整改存在的不足。

(四)总结测评阶段。2012年11月至12月。对照活动方案,通过实地检查抽查、群众评议等形式,检查活动内容落实情况,确保活动各项要求落实到位。逐步健全完善执法为民、服务为民的制度规定,努力把活动成果转化为长效工作机制。各单位要在2012年12月下旬向市局报送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六、加强领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教育实践活动摆在今年工作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计划),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成立领导和办事机构,明确专人分管、专人负责,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各单位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情况、工作措施和取得成效,请及时报市局政治部。

(二)建立联系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要建立活动联系点,经常深系点了解活动进展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工作,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市局将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督促检查,通过召开座谈会、推进会、派检查组、督察组等多种形式,对活动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单位领导同志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盼,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4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能够符合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加大。因此,贯彻素质教育政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变得尤为紧迫。但现实却是,我国素质教育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失真现象。本文从当前素质教育执行的现状出发,分析素质教育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从而提出相应的矫正对策,以期能够真正将素质教育政策落实到位。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政策执行 失真 对策

一、教育政策失真的概念

教育政策失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离政策目标、与政策内容不符以及违背政策精神的所有现象。例如,在教育政策执行前方案失真,执行中方式、行为、目标失真,执行后评估失真等。狭义的教育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政策目标和与政策内容不相符的现象[1]。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失真现象,而不包括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失真现象。

二、素质教育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

1.完全照搬式的政策执行方式

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结合地方教育实际情况,将党和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政策完全照搬到地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

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往往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制定的高等级的宏观政策,只能制定总体目标和原则,因此,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贯彻实施之初就应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但实际情况却是,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为避免出错或受地区环境限制照抄照搬政策,从而造成政策无法有效落实,缺乏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可操作性。

2.象征式的政策执行方式

象征式的政策执行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虽然能够根据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政策法规、实施措施等,但却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政策、规定全部成为了摆设。例如,虽然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基础教育减负措施,以期切实减轻中小学的课业负担[2]。但在实际学校教育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所谓的升学率,学校和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远远超出规定的作业量,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使得政策执行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二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空喊口号,而无实际行动。地方政府或学校在执行政策时,无法摆脱形式主义和的作风,仅仅将政策视为文件上的文字,而没有将政策转化成实际措施加以实施。

3.截留式的政策执行方式

截留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是指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政策采取截留的执行方式,具体表现为不向下级组织或政策实施对象传达和部署政策或措施。这种截留的执行方式会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不仅使得下级组织和政策实施对象无法及时了解教育政策,而且会从根本上动摇党和国家的权威性,从而无法贯彻落实政策。

4.选择式的政策执行方式

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地方利益,往往会对国家政策进行有选择的执行,这会破坏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和最终执行效果。素质教育政策要求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但学校、教育工作者为了政绩,一味追求升学率,选择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即考试成绩,从而造成学生发展不全面,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改善地方办学条件、减轻财政负担,国家鼓励地方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经济利益,枉顾社会力量办学的相关政策,通过将乱收费合法化、索取高额学费等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5.对策式的政策执行方式

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政策过程中,为了地方利益,往往会出台一些与党和国家相悖的政策,以抵消国家政策的影响。这样最终会导致政策的目标无法达成,并且会破坏国家制定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例如,部分中小学校为了升学率和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往往制定两种教学课时计划。一种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这类计划会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来制定;另一种是减少技能课程而加大语数外的课时量,供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执行,这根本无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矫正对策

1.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效果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群体就是政策执行人员,因此,我们要根据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对其专业执行能力的要求,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不断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其执行能力,以满足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需要。

(1)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是政策执行者最为重要的思想堡垒,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就无法坚持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很有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选择式政策执行方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能为了一时的政绩而追求应试教育的短期效果,而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教育责任,认识到只有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作为最基层的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者,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自身就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在现阶段,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所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3)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执行和管理水平

在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虽然政策执行者会严格按照政策的规定执行,但仍会出现执行失真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政策执行者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政策执行者知识理论有限,不能正确把握政策精神,不能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就很难保证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管理水平不够高,在调动地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方面缺乏经验,不能将各方资源有效利用,从而影响贯彻和执行素质教育政策的效果。

2.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对政策的认同感

一方面,通过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宣传,政策执行者可以更好解读和把握政策精神,明确政策执行目标,避免对内容领会偏差的情况出现,从而减少政策执行失真的可能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既可以提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让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反过来会更加配合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工作。因此,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是需要整个教育界各方面力量共同协调、配合完成的。

另一方面,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学校的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宣传,给予适当的通报表扬或批评。以此形成正确舆论导向,便于大家学习先进经验和吸取教训,最大限度地激发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评价体系

预防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首先就要保证政策本身要制定得科学合理,这是杜绝政策执行失真的根本措施。

(1)明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虽然很多地方政府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都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往往目标规定不够细致。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发展情况,按照各年龄段具体制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便于教育工作者在政策执行中,能够有具体的量化目标遵循。

(2)结合地方客观现实制定素质教育政策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差异较大,尤其是各地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不能够一概而论,搞“一刀切”,而是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地方经济、教育教学发展状况、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等情况,为各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执行目标和标准,以确保各地方能够顺利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政策。

(3)改善教育评价体系

一方面,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不仅包括文化考试,也要包括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试,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和职称评价制度。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从今年开始已经在各省实施,改革后的考试内容有所增加,难度加大,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都要参加考试,这样不仅能保证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也能激发教师主动提高自身能力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素质教育政策有效执行[4]。

4.加强监督力度,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执行不力,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监督力度,确保政策执行到位,避免政策执行失真。

(1)保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革现行的监督机制,改变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兼任教育监督机构主要领导的现状,使得监督机构的人员、工资、财政支出、管理等能够独立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才能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独立的、不受外界干扰影响的监督机制,从而有效的监督保障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

(2)全程监督政策执行过程

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改变以往只重视政策执行结果的现状,将政策执行前目标制定、执行中整个过程、执行后的结果评价纳入到整个监督体系中,便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进行监督以及调控。

(3)确保监督主体多元化

政策执行的监督机构不仅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也包括下级对上级以及平级之间的监督,因此,要加强不同政策执行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互相监督体制。同时要将各类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便于社会大众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

5.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法治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但依然还是存在监督不力的问题,因此,当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就要适当加强惩罚力度,启用责任追究机制,有效遏制政策执行失真问题。

(1)规范素质教育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是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必须以法律作为唯一标准。要想保障素质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就要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对政策执行过程、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能够在出现违规违法现象时及时进行监督和处理。另一方面,法律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对违法者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使得政策执行者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贯彻执行。

(2)确立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果评估标准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对政策执行评估的科学研究,不断加强政策执行评估机制的建设,以便能够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为政策执行者提供明确的执行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在出现政策执行失真时及时明确责任,找出执行失真原因,避免评估停留在单纯定性阶段。除了在政策执行部门建立评估机制外,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从而保证评估结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3)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政策执行者由于工作失误造成执行失真,就要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纪律处罚;对于有意造成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行为,还要对执行人员追究其经济和法律责任,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保证对政策执行监督的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素质教育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和落实。

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对我国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政策,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茹阳.试论我国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及其矫正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2).

[2] 陈学军,邬志辉.教育政策执行: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3] 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篇5

一、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学法用法意识

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对“五五”普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在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上,组织系统教育行政领导干部重点学习《宪法》、《教育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广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逐步养成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保证了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了学校的办学方向,促进了教育公平。建立了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中习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等制度。二是加强公务员学法工作。组织系统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了《宪法》、《教育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及其他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大多数公务人员进一步树立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自觉做到了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积极推进法律进机关活动。利用法制讲座、法制报告会等形式,认真组织机关公务员开展“学法用法、依法行政”活动,促使学法用法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全市广大教师的学法、用法教育。认真学习了《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教师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基本的教育法学理论,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依法执教、以德育人,做学生的好榜样。

二是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优化教师队伍,保证师资到位,配备具有法律知识的教师从事青少年法制教育,做到了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层次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知识结构,用以案说法,以例释法等形式,深入浅出的阐释法律基本知识,形象生动的上好每一节课,使学生学习后能牢记在心,受用终生。

三是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旁听案件的审理,让他们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开辟校园普法专栏,定期举行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参观法制图片展览,努力营造一浓厚的法律教育氛围。还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不仅仅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用行动去感受法律,让学生明白法律与我们生活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主动养成守法、用法的习惯。

二、不断加大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工作力度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依法管理教育行政事务。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公务人员,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切实转变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的行政管理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依法进行管理,切实维护学校的办学自。依法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二是认真落实办事公开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规范办学行为。做到办事程序、办事规则、办事纪律、办事结果和办事信息公开,监督方式和途径公开。在招生政策、中小学收费、干部任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都实行公开,增加办事的透明度。三是加强行政执法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对全市教育行政执法人员有计划分期分批进行法制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育工作者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水平。四是认真执行部门执法责任制,推行执法公示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强化监督机制,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在教育“热点”工作中,如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招生执法监察等向社会公示,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严格执法、规范管理,并通过聘请义务监督员和设立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五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派、群众团体、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如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政协委员提出的提案及时给予答复,对群众反映和新闻单位披露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查处。特别是在减轻学生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方面,健全组织,完善措施,加大力度,依法查处违纪案件,充分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六是运用法制手段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履行保护青少年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职责,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七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加强对各种违纪舞弊案件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并用有关制度进行约束,以保证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真正做到依法治教。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首先,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依法治校工作,把推进依法治教作为促进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依法治教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职能机构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中的作用,保证职能机构自觉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履行对学校的管理职责,规范管理行为。各学校转变管理理念,明确依法治校的基本原则,制定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规划和目标;明确校内各工作岗位的职责与任务,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方位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不断发展。

其次,建立《章程》,规范学校管理。学校章程是一个学校总的校规,好像一个国家的宪法。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在学校章程的框架下制定的,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按照章程实施的。所以各中小学校结合本学校的实际,依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要求,制定并完善学校章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按照章程实施办学活动。并在学校章程的框架下,依法建立并健全了教育教学、财务、教师、学生、后勤、安全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篇6

摘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相关政策的出台给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来自自身和现实条件的困境。厘清相关政策的演变历程,找出政策的困境之所在并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当下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作出贡献。

关键字:教育政策 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 政策困境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已不再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在数量上激增,并呈现出举家迁徙的特征。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加之《义务教育法》中也并未提及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因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大量随父母进城的适龄学童无法正常入学,失学状况非常严重。由此,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开始进入教育政策的视域范围。

一、政策的演变历程

政策形成期。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在北京、上海等省市进行试点。这一办法的出台,标志着第一个关于规范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国家政策出台,说明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开始关注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由于该政策只是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因而政策的影响范围有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政策发展期。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出台,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户籍所在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具体管理职责。”“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该办法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提供了国家层面上的政策依据,相比1996年的试行办法,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而且强调了流入地政府的责任。但由于政策对流入地政府的责任并没有明确,入学程序复杂和学校收取高额借读费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入学门槛被无形中抬高,政策还无法保障民工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政策成熟期。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该决定首次正式提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为基本途径。至此,“两为主”政策首次被明确为国家政策,这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具有很大的政策导向性意义。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程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形成了以“两为主”为基本原则,以“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全面接受义务教育保证制度和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而且政策规定“农民工子女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政策稳定期。2006年6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该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一条款的出台,首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必须承担起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责任,标志着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稳定下来。但法律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只规定具体办法由各省、市、自治区规定,因而各地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进程、方式、效果也必定有所不同。

从上述政策的演变历程来看,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政策的出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现实中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政策在执行中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二、政策执行中的困境

当我们反思一个政策为何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时候,不外乎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政策内容本身的完善性问题,一是政策内容外的现实性条件。对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困境分析,我想大抵也是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一)政策自身的困境

1.政策内容太宏观,缺乏实际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纵观历年来颁布的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几乎每一个政策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2003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保障机制,但政策文本中只有这样两点规定:“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有心的人一定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较多”是多少?补助的形式和数量又是多少?“一部分”到底是多大比例呢?

诸如此类问题,都无从找到明确的答案。假如你是政策执行者,那么你知道怎样去执行这一政策吗?这给各地的政策执行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虽然我并不反对政策在执行中可以灵活地运用,但我们要看到过大的自由空间,会让“钻政策空子”成为无可避免的事实,自然政策的执行效果当然也会大打折扣。

2.流入地政府的职责与权益不对等

在我国现行的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中,“两为主”已成为最基本的原则,2006年修订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更是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在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中的管理责任。但目前的问题在于,政策在赋予流入地政府主要管理职责的同时却没有赋予流入地政府同等的权益,这就使得流入地政府也就是政策的执行者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上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二)政策所面对的现实困境

1.流入地教育资源不足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需要有充足的资源来保障。倘若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流入地政府自身没有较为充足的教育资源,那么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也就显得愈发困难了。

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不足主要指经费和人力方面的不足。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以地方为主,在这一背景下,流入地辖区内的学生越多,当地的财政压力就越大。倘若要彻底解决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那么当地的财政压力将会剧增。人力资源不足也是教育资源不足的重要体现之一,师资缺乏从一定意义上也制约了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已经无法在城市的中心城区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大多数农民工家庭集聚在城乡结合地带。城市的非中心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地带,本身原有的教育资源相比市中心就要落后很多。这样一来,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从而也就无法保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

2.城乡户籍壁垒

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人为地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但时至今日,如此僵化、不合时代要求的户籍制度却依然存在,不能不说,僵硬的户籍制度也是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所面临的困境 之一。

有学者认为,城乡二元分裂的户籍结构,使出身不同区域的人们在身份上有了“天然”的差异,从而导致城乡人口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所享有的社会权利不尽相同。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只有现行的户籍制度问题解决了,民工子女才有可能与城市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在当前全国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大背景下,户籍壁垒的影响表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和民工子女升学两个方面。在资源配置方面,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统一预算在总体上解决了全国适龄儿童的经费来源问题,但目前这笔经费的具体分配依据仍然是按照户籍适龄人口进行资源配比。由此,民工子女既不能享受户籍所在地的免费政策,也无法享受流入地的免费政策,农民工子女只因户籍问题便被边缘化了。在升学方面,按照现行的中高考升学体制,即使民工子女能够在流入地公立中小学就读,他们在升学时还是会遇到户籍限制,这里由于已经超出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研究的范畴,故不再详细叙述。

三、就政策困境而提出的对策

(一)就政策自身的困境而言

1.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增强政策自身的可操作性

在政策的规定上做出必要的量化指标,缩小政策执行者自由裁量的幅度,避免让政策有空子可钻。比如,规定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校每接收一名民工子女,该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就要给予多少补贴。这样以来,政策本身对执行者而言就不再是一堆抽象的文字,而是有具体要求的实施规范。

2.明确权责划分,增强对流入地政府的权益保障

保障流入地政府的权益,是提高流入地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流入地政府积极地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我们才能看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希望。

(二)就政策所面对的现实困境而言

1.加大教育投入,充实城市民工集聚地教育资源

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资源。在当前形势下,流入地政府可以考虑通过转移支付的途径来减少财政收入相对较少的基层政府负担。另一方面,要充实城市城乡结合地带的师资力量,保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师资资源。当前,应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的队伍中去。

2.实行“义务教育券”制度

由于我国当前实行的户籍制度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革除,因而我们不能完全将希望寄托于户籍改革上。美国学者费里德曼最早提出了“教育券”理论,教育券制度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值相等的现金流入。这样学校可凭教育券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我觉得,在我国户籍制度彻底改革还遥遥无期的情况下,“义务教育券”不失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一种有效路径,政府不妨可以考虑以向农民工子女发放“义务教育券”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以户籍为主要依据的资源分配方式,从而保障农民工子女均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陈恒:完善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9。

[2]1998年国家教委、公安部联合下发《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3]杨润勇: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4]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篇7

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制体系基本形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个国家法律规范本身的创制水平和法律体系的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教育立法成为国家法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的教育立法从几近空白到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已经成为除经济法以外的立法最多的领域,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国务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教育行政法规,在加强国家教育立法的同时,地方教育立法也取得了较大进展,逐步形成了以《教育法》为核心的教育法律体系,标志着我国教育开始进入以法治教的新的阶段,对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育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教育执法是一种国家公权行为,是教育法律实施和实现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教育实践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法制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为规范教育行政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明确和规范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近年来,在依法行政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在两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推进了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的步伐,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队伍得到了加强,提高了依靠法律手段进行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教育行政执法工作从探索到逐步规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管理和运行的转变。

3.教育法制监督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近年来,教育法制的实施和监督工作日益受到各级人大、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重视,通过努力,我国教育法制监督已经基本形成了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的格局。国家建立了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教育监察制度和教育审计制度,全国性的统一督导、评估机制逐步形成。

4.教育司法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教育行政复议、学生申诉的程序和要求已经明确,教师申述程序也在日见规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护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司法机关近年涉及的教育案件逐年增加,为了更公正、更有效地处理一些教育案件,各地人民法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创造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国家审计机构加强了对国家、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活动以及学校的帐目进行审计和监督工作。

二、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立法方面,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仍不完备

我国教育立法无论是从法律规范本身的构建水平,还是从法律体系的建设水平来看,与西方国家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制约着我国教育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速度和水平。首先,我国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尽管我国现行法规从数量上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一些教育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没有法律规范调整,如《教育投入保障法》、《教育行政组织法》、《成人教育法》等,教育立法仍然滞后于教育实践的需要,这势必影响教育法制建设的进程。其次,从已经颁布的教育法规来看,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再次,从立法制度角度来看,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用语比较空泛,原则性表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

2.教育执法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教育行政执法要求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正确适用法律法规,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在许多教育执法者眼中,教育执法是一种软执法活动,在执法活动中不作为现象经常发生,也存在着许多不严格按照法律平等、公正原则实施执法活动,执法过程中人情交易现象长期得不到缓解,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有法不执、执法不公、越权执法、公权私用等行为。

3.教育法制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当前的教育执法监督力度,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行政监督,各级人大对同级政府的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三个系统。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问题是监督力度不够,某些关系不够顺畅,执法监督的权威性差。分析其原因,有些是由于法律监督内容过于抽象,原则性较多,难以操作;有些是由于法律监督规定实体性规范较多,而程序性规范较少;有社会监督缺乏系统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的原因,也有权力监督和行政监督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的原因。

4.教育司法制度十分薄弱

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缺乏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行政司法仲裁权,我国没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制度,对包括教育行政在内的行政违法行为不设独立的行政仲裁机构,在加上我国民事司法制度尚欠发达,造成与我国司法制度的总体状况相比,教育司法制度还相当落后。

三、对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和法定的立法权限,进一步推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快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如制度《教育投入保障法》、《教育行政组织法》等。依据教育法制法规的规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制定有关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依照全国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建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和制度。进一步提高教育立法质量,增强立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加强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作好拟制定的法律、法规草案及规章的可行性论证,实现教育立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教育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备案制度。在加快和完善教育立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地方的教育立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要在现有地方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教育立法规划,加快地方教育立法速度,提高立法的质量。

2.健全严肃、公正、科学的教育执法体制

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和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关键。各级行政部门要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已经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求的观念、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律引导和保障教育的改革和和发展,尊重、落实和维护学校的自。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本部门及各职能机构行使行政权利的权限与程序,保证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与原则,逐步实行政务公开,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务的办事规则、程序及监督途径向社会公布。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各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管理学校。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自觉履行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健全以行政领导责任制为主的执法责任制,明确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处理、纠正教育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与政府有关部门相配合,依法整治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明确行政执法职能,理顺执法体制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各项执法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执法的主动性、公开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效率,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行政执法软弱和执法行为与管理行为脱节的现状。

3.进一步完善教育执法监督制度

针对我国教育执法监督力度不够,某些关系尚欠顺畅的状况,我们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所负的法律监督的职能,加强各级人大对教育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强化对执法主体所负责任的监督检查。为此,应当授予各级人大独立的监督执法的权力。推行评议考核制,建立行政执法错案赔偿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明确本部门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机构与程序,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切实做到有错必纠。依法加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力度。各级教育监察部门要依法强化对行政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保证其负责、正确地履行职责。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人大、政府工作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执法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的制度。

4.努力加强教育司法制度

在教育司法建设方面,特别应当重视行政诉讼工作。自1990年10月颁布《行政诉讼法》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均设立了行政审判庭,专门受理行政诉讼案件。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自己的所有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必须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严格遵守行政诉讼法,不得以手中握有的行政权力干扰和妨害行政诉讼。在处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权益纠纷时,也应随着我国民事司法制度的健全,逐步建立畅通有效的调节机制和司法途径。

篇8

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自治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关于在各族公民中开展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区工作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新党发[20__]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地区司法行政系统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目标及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重要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治国方略,紧紧围绕我地区构建“平安___”、“和谐___”的基本要求,努力适应司法行政法律保障、法制宣传、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等职能需要,紧紧结合我地区司法行政系统实际,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文秘站网践相结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开创我地区司法行政事业的新局面。

(2)工作目标。适应我地区工作大局,适应司法行政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司法行政系统机关公务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我地区司法行政队伍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司法行政系统机关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及法律服务工作者诚信执业的能力和水平。

(3)工作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我地区“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安排和落实本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各项任务,服务于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服务于社会和谐进步,服务于司法行政工作的不断深化。

以人为本,有的放失。始终坚持从司法行政系统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着力解决我地区司法行政系统机关公务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宣传内容要与司法行政系统机关公务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宣传形式为干部群众喜闻乐见。

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我地区构建“和谐___”“平安___”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司法行政系统对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需求,探索工作的内在规律,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形式。

联系实际,分类指导。根据司法行政系统具体情况研究确定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请记住我站域名/高工作的针对性,确保工作实效。

二、主要任务

(4)坚持深入学习宣传党的民主法制理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学习宣传《律师法》、《公证法》、《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与机关公务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

(5)坚持围绕我地区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针对___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斗争的实际,在司法行政系统机关公务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法律宣传教育;针对___信教群众多的实际,大力开展与宗教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针对我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展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宣传教育;针对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开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宣传教育,特别是结合我地区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结合行政、执法、执业中的典型案件、案例,认真学习与司法行政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6)坚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促进我地区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的大局。既要立足当前,贴近实际,注重法制宣传教育的实现效果;又要面向未来,放眼长远,注重对法制宣传教育长期的目标规划,努力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宽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不断增强法制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为

我地区司法行政事业的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7)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努力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要妥善处理学法与用法的关系,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以依法行政、公正执法、诚信执业为重点,以提高我地区司法行政系统机关公务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和法治化管理水平为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全系统要从实际出发,确定重点治理的主要问题,选准突破口,把握结合点,集中时间和力量,开展专项治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规范执法、执业环境,巩固并扩大依法治理成果,不断提高依法治理的质量和社会效果。

(8)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全系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9)坚持把普法工作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确保普法工作取得实效。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及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建立健全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考核制度,将学法用法的结果作为考核、任职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者专业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执业纪律监督和惩戒机制;要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健全法制宣传长效机制,确保法治工作成效。

三、对象和要求

(10)全地区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11)加强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大力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12)加强执法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公正执法的能力。培养执法人员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执法人员要带头学法用法,着力提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公共权利的能力,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加强廉政法制教育,促进我地区司法行政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四、步骤和方法

(13)步骤。

“五五”普法规划从20__年开始实施,到20__年结束。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20__年,为宣传启动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拟制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各县市司法局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制定出实施方案。二是进行思想发动。大力宣传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对我地区构建“平安___”“和谐___”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五五”普法工作。

第二阶段:20__年至20__年,为重点实施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认真抓好具体组织实施。对实施方案进行分解,制定出年度计划,提出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认真抓好教材征订发放。全地区司法行政系统统一使用由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教材,各县市要做好普法教材的组织征订和发放工作。三是认真抓好队伍建设工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本部门、本单位法制宣传专业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法制宣传骨干队伍的培训,确保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四是要抓好普法和依法治理试点工作。各县市要确定本地普法和依法治理试点单位,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认真抓好法制宣传重点活动。各县市司法局要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以及重大法律出台的有利时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要抓好主体宣传的统筹策划、组织实施和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增强宣传效果,扩大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六是认真抓好指导督促工作

。各县市司法局要切实加强分类指导和检查督促,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推动工作的开展,确保规划的落实。

第三阶段:20__年,为总结验收阶段。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层层进行自查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总结验收,重点突出绩效考核。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县市司法局及负责人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市、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14)方法。

积极探索创新。要在法制宣传教育的机制和方法、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使普法和依法治理紧密结合,整体推进。要注重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全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格局。

抓好专项治理。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和诚信执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年度进行专项整治,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促进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注重调查研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推出先进典型,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推动全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开展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主题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制图片展览,举办法制系列讲座等,使广大普法对象受到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积极而又扎实地开展法制单位创建活动。

拓宽工作载体。充分发挥法制新闻、法制摄影和法制文艺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有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___信息港等传统媒体的同时。不断拓展互联网络等新型载体,积极举办网上论坛、在线咨询、演讲、文艺演出等活动,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群众性,努力在全系统形成浓厚的法制文化氛围。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15)进一步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司法行政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提高队伍素质、推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保障性作用、服务性作用,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结合我地区实际,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工作,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实效。(16)

进一步强化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各县市司法局要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构的建设,努力形成配置合理、责权明确、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做到有部署、有检查。

篇9

关键词 教育政策 政策实施 目标偏离

中图分类号: G520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Deviation from the Policy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LIU Qingwen[1], LIN Han[2]

([1]Institute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2]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4)

Abstract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ducation policy, it often causes the phenomenon of deviation which is deviated from the expected policy goal due to various kinds of factors. This article gives advice on how to control these variables and reduce the risk of deviation from the expected goal.

Key wordseducation policy; policy implementation; goal deviation

教育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的实现往往需历经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会牵涉到各种变量,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如若控制不好将会出现预期政策目标偏离的现象,直接导致实施效果差强人意,教育政策仅成为“一纸空谈”。因此,如何确保它的成功有效实施不仅成为了我们关心的一大热点问题,也成为了当下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重要课题。正如我们所知:教育政策必须是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归于实践的。所以,我们不能仅停留于表面形式,将其看成是一次简单的文本内容实施,还需更多的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不能仅满足于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问题一次性地发现并解决,还需更多的反复思考,深刻剖析问题本质,重新审视那些经实践检验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足之处,认真地加以完善,从而使得教育政策更趋于科学合理化,减少预期政策目标偏离的风险。

1 教育政策偏离预期目标的形式表现

教育政策预期目标的偏离是指教育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政策脱离原有政策目标,偏离既定的政策内容,从而达不到预期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政策目标偏离现象所造成的后果无疑将会是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加以认识和区别,从源头上有效地进行避免,做到防范于未然。然而问题的形式往往是不拘于模式化的,而是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1)教育政策停滞于表面化。教育政策停滞于表面是指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脱离原有政策的精神实质,仅停留于表面形式。它一般表现为实施主体对教育政策的敷衍了事,而不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操作,使得教育政策预期目标落空。荷兰学者布雷塞斯和霍尼赫对此作过阐述,称之为政策执行的“象征性合作”,是指“地方政府假装合作,而实际上并未合作。在实际执行中,这种情况包括口头上支持中央政策,或以书面形式表态,但没有按照中央政府的期望做任何事情。”①如今,在我国教育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常有教育行政部门下级敷衍上级文件指示,仍旧“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发生。

(2)教育政策被扩大化执行。教育政策被扩大化执行也称为教育政策的附加性执行。顾名思义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不合理内容。而这种条款的增加往往是政策实施者从利己主义出发,打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旗号在实施过程中私自添加的。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现阶段许多中小学无视国家收费标准,巧用名目多收费,捞取实惠的现象,从而使得原有教育政策被无形地夸大化,无故地增加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许多负担。

(3)教育政策被片面化执行。它指教育政策实施的不完整性,实施主体往往断章取义,对原有政策“选择性”地执行,而取舍的标准则是以其自身的利益为根本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重局部轻整体的恶果,具有严重的片面性。农村教育政策的实施不到位正是这方面的最好体现。在农村,某些地方政府只是单纯地管制学校,却遗失了资金下放等关键环节,从而使得教育政策的实施举步维艰。

(4)教育政策被替换性执行。它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原有的教育政策被貌合神离地替换,是一种脱离原有政策实质的做法。如《教育部采取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中已明文规定“不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或集中补课”,却仍有不少学校打着各色旗号将补课继续延续下去,从而使得这一政策在无形中被替换掉了。

(5)教育政策执行的模式化。不少地方政府和学校在执行教育政策文本时,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或搬照他人成功模式,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缺少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得教育政策的实施最终走向呆板,僵化,难以跳出固定模式。我国就有不少西部落后地区在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文本时,选择直接套用东部办学模式,而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难以逃脱教育政策在制定,执行等环节的模式化。

2 教育政策实施偏离预期目标的原因分析

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无疑是复杂多变的,想要达成预期目标,保证实效效果,避免偏离现象的发生,无疑这还需我们下大功夫。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那些会造成偏离的因素,它们不仅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之所在,还能为我们在制定解决措施时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建立正确的认识基础。

(1)教育政策自身的因素。政策本无完整之说。“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理性,教育政策本身就是政策制定者的一种认识成果以及政策制定机构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博弈结果。”②所以,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多方因素权衡的最终有机结合。一项良好的教育政策不仅能分析出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问题之所在,还应落实好具体的解决方针,为人们指明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然而,在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现阶段,均未能做好以上几点。更无论在实施教育政策后,依据反馈信息所进行的政策修改和调整。

(2)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制度因素。“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必须得益于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政策执行的制度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任何政策的执行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③由此可见,为确保我国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现阶段我国仍处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体制尚不健全。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我国教育政策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主要体现为: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监督和评价体制。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能否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能否完备出一套能与评价体制相匹配的奖惩措施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3)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人为因素。教育政策实施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必须予以重视。这里的人为因素不仅指教育政策的实施者,还包括政策的受动者。二者皆能对教育政策预期目标的达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教育政策的实施者作为政策贯彻实施的直接主体,其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否对原有教育政策“全面性”地执行或能否充分理解教育政策文本内容,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教育政策的受动者“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④教育政策的实施必须以一定的目标群体为依托,争取广泛的群众支持,从而才能确保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否则将无从谈起。由此可见,他们将产生间接的影响作用。

3 提高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相关对策

(1)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制定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它必须不断地更新时代步伐,才能永保科学合理性。因此,我们在制定新的教育政策时,就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还需处理好与原有政策的衔接关系,使之形成合理的科学体系。而对,于那些已用于实施了的教育政策,更需注意其相关信息的反馈,以便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政策调整。我国现阶段,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限制,各地的实际情况与可用资源也是不相一致的。因此,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多加权衡考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中西部落后地区以及广大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利益。同时,还要协调不同阶段的政策目标,使他们在整体上保持一致,能够均衡前进。

(2)完善教育政策的实施保障制度。教育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实施保障制度之上,否则将会成为“一纸空文”,无从谈起。如何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首先,应完善已有的监督体制,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通过政策的监督和检查也可以发现政策自身的缺陷和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政策。因此,要保证和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给政策监督检查系统相对的独立性,并保证监督检查的经常性和及时性;要做到上级监督下级,同级部门之间相互进行信息沟通和互相监督,同时上级也要合理采纳下级的建议并主动接受下级的监督,从而保证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⑤其次,应建立起明确的考核制度,完善与之相应的奖惩措施。最后,引入综合评价模式,积极动员多方力量参与评价。确保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

(3)协调好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矛盾。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实施者和受动者对教育政策的实施所照成的影响。能否处理好这些人为因素之间的矛盾将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状况起直接制约作用。对教育政策实施者来说,必须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在充分理解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摆脱利己主义,严格按照要求办事,将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受动者的利益,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为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要扩宽信息收集的渠道,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政策,努力改进。从而使行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教育政策对于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的实施需历经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好信心,建立正确的认识基础,透过种种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降低预期目标偏离的风险。

注释

①布雷塞斯,霍尼赫.政策效果解释的比较方法[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7(5):127.

②王丽秋.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现象的阐释[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8).

③杨稚厦.影响我国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因及其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4(4).

篇10

自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以来,我局在市林业局和区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狠抓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在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以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着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现将学习动员、自我分析阶段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区林业局党委对这次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工作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局长×××同志任组长,局党委书记×××同志、局纪委书记×××同志、局总工程师×××同志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局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各项日常工作。制订了《××区林业局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就该项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内容、组织领导、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进行了具体规划和部署,做到方案落实。局党委明确要求活动要从局领导班子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加强监督和检查,明确责任,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做到责任落实。

二、动员教育,营造氛围

为了扎扎实实地搞好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工作,6月2日召开了全局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对全局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局长×××同志就如何抓好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作了重要讲话。随后,各单位、各科室迅速召开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林业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学习市林业局《关于印发%26lt;市林业局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26gt;的通知》等,开展以“为什么要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为主题的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举措等。通过层层动员、学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查找问题,切中要宣

在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自我分析阶段,我局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查找问题。一是由局主要领导带头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查执法理念、比执法作风、看执法行为”的讨论与交流活动。我们采取自己查、群众评的方法,分析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由林政公安科牵头组织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查找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监督制》执法“四制”的工作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执法工作制度,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把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二是要求每名执法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撰写一份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自我分析材料,在各自单位进行评议后上墙公示。三是召开行政相对人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6月12日,我局邀请了20位行政相对人召开了如何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的座谈会,对我局执法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还发放征求意见表60余份,就执法语言、执法效率、执法程度、执法形象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收集整理,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在于:个别执法人员执法理念存在偏差;个别执法文书不严谨;部分执法人员在自由裁量权适用上存在一定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