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大学十篇

时间:2023-04-04 04:50:01

全国重点大学

全国重点大学篇1

全国重点大学是一个历史上的称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并被国家重点支援的大学。在90年代全国高校体制改革后,这一名称不再被官方所使用。

山西大学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重点共建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中西部十四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成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全国九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成员,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拥有研究生院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教授评审资格。

(来源:文章屋网 )

全国重点大学篇2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由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

3、清华大学

诞生于1911年,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

4、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

5、南开大学

全国重点大学篇3

2、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和终身名誉校长。2015年12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三方发文共同建设首都医科大学。

3、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东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广东省“211工程”院校,省属重点大学,由广东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共同建设。南方医科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

4、天津医科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政务院批准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一所研究教学型医科重点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国家批准试办八年制的医学院校,也是试办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

5、中国药科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高校之一,是“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6、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111计划”入选高校,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共同建设。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

7、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于1926年,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11月20日,获批“部委省”共建大学;“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院校。

8、南京医科大学,简称南医大,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六年制医药院校。

9、中国医科大学简称中国医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全国重点大学篇4

2、目前,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4家筹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9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3991人,研究生22232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陆港澳台生),学历留学生294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139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1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18人,国家各类重要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301人次。

3、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40位,复旦大学位列国内高校第3位。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复旦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19个,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名(并列),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1‰。在QS世界学科排名中,复旦有29个学科位列世界前100,总量在国内排名第三;五大学科门类均位居全球前100位,在中国大陆地区仅二所高校跻身此列。U.S.News世界学科排名中,有4个学科跻身世界前50,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学科排名中,1个学科大类跻身世界前50。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获评A+,参评的学科中60%以上获评A类学科。此外有14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

4、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数学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5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1个;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中国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

5、近年来,复旦大学同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所大学和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师生每年出国约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来访人员约5000人次,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约100场。

全国重点大学篇5

[关键词]国家重点学科 回顾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21-02

重点学科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和积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的主要载体,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综合平台。重点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龙头,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历史回顾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于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其源于1938年西迁的北洋大学等高校的采矿冶金系。1957年在全国最早设立了矿山通风与安全、机电安全本科专业,1979年开始矿山通风安全方向的研究生培养。1984年设立矿井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1985年开始研究生培养,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批陕西省重点学科,2000年本学科所在的一级学科获得西部第一个矿业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本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具有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机构资质和安全评价机构资质。

本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以国家西部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矿山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为显著特色,一直是国家西部地区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基地。由安全工程系、矿山应用技术研究所、采动损害与荒漠化研究所、矿山机电安全研究所和“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成。长期以煤矿为主战场,针对西部矿藏地质条件复杂、安全技术相对落后、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开展了大量高水平、多层次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形成了安全工程理论与计算机方法、矿井火灾及爆炸事故防治理论与技术、围岩灾害安全监测及控制工程、矿山设备安全运行理论及方法等4个相对稳定且特色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同时,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具有较强的团队协助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获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研发了一批实用性强、矿山急需的安全生产装备并在国内外广泛推广使用,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新建了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技术西安研究中心、“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业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重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煤炭自燃火灾防治实验室、矿井瓦斯治理实验室、围岩灾变控制实验室、安全管理人机工程实验室,形成了一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培养了一批支撑国家矿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圆满完成了建设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

二、目前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底子薄,环境差,历史欠账多,发展包袱重。同时,作为非“211”的省属院校,又难以从中央和省级财政中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发展的足够经费支持。重点学科投入不足,缺少大师级人才,在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仍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还需进一步努力。

三、对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确保重点学科学科建设顺利发展的首要条件,在于制订一个切合学校发展实际、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规划重点学科建设,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前瞻性。规划重点学科建设时要充分预见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应用问题。要敢于创新,高起点的构建规划。二是克服盲目性。在制订重点学科规划时,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充分体现自己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三是强化科学性。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先论证,后决策”的原则,坚决杜绝“边投资,边论证”、“先决策,后论证”等行为。四是注重可行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不仅是一个战略性的纲领,还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具体方面紧密相连,因此也需针对这些方面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注重具体可行性。

(二)重视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整体水平

学科的研究水平实质就是学科水平的标志,因此,科学研究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带动学科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主要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实现。学科建设经费中应该划出专门部分用于策划、组织和培植重大项目。通过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重点学科团队积极承担科研项目。要通过明确科研目标、落实科研计划、强化科研支撑,使重点学科不断丰富学科内涵,冲刺学科前沿,拓展学科方向,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全国重点大学篇6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和党委“1136”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着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学习内容

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市委五届十四次全会、区委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央、省、市和区委、区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等内容。全年安排七个学习专题:

一是深入学习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学习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重点学习篇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年版。

二是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全社会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

学习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献,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内涵。

重点学习篇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年版。

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重点学习篇目:《邓小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四、五部分。

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做到认识到位、态度坚决,政策配套、措施有力,抓住重点、全面推进,坚决抓好结构调整。

重点学习篇目:、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省、市、区经济工作会领导重要讲话。

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党的宗旨和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抓紧抓好。

重点学习篇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六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全省“两会”精神,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未来5年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切实增强全局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为推进城乡大建设,实现城乡环境大提升,促进产业大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重点学习篇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相关文件,全国和全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七是深入学习重大会议、文件、业务知识及其它综合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习贯彻年度内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学习业务知识,学习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民富民提供保障。

三、学习形式

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全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2天。集中学习可以扩大到中层干部。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及实际情况采取报告会、专题读书会、研讨交流与学习考察等形式。

四、学习要求

1、加强领导。成立中心组学习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为中心组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理论学习负总责、亲自抓。

全国重点大学篇7

2、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

3、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目前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4、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995年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而成,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六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加强与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内涵建设,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日益提升。2020年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高校500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34-50名。

全国重点大学篇8

1、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2、西南交通大学:简称西南交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由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3、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

4、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

全国重点大学篇9

1、重庆大学:简称重大,坐落于中央直辖市重庆,是中共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建设,重大早在民国时期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国立大学之一,现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2、西南大学:简称西大,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位列国家“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部与重庆市共建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

3、西南政法大学:简称西政,位于中国直辖市重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政法类高等学府,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地,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来源:文章屋网 )

全国重点大学篇10

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下放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

近年来,云南大学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按照“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的总体要求,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实施综合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合作共建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着力推进“树木树人计划”、“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云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艺术等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学校民族学排名第2,生态学排名第6,政治学排名第10。微生物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学校下设个26个学院、9个研究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682人,研究生13537人。有本科专业92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项,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部级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9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部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部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部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1个“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结对学术机构,1个省级研究中心,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4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2899人,专任教师1691人,其中院士4人(含双聘、特聘院士),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入选者3人,青年“”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部级教学名师奖4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5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3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1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云岭学者”10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4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4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103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0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20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5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20个。部级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教学团队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12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5个。

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8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部级大奖。有10篇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十一种期刊之一。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修建“中缅油气管道”报告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成果为水资源问题和国际河流问题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污染河流治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控制”等研究成果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