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10:05:13

全国教育论文

全国教育论文篇1

(一)安全教育的形式单调

“安全重如泰山”,在很多的中学都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但就目前的安全教育来讲,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规范性不足,系统性不够,还缺乏合适的评价机制,校内的学生安全意识浅薄等等,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形式也很单调,大多都是以罚代教的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逆反情绪,安全教育的效果就更是无从谈起。另外在现在中学中还有很多学校存在的安全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主要是影视和录像片、安全知识学生读本、宣传画或是关怀、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安全教育教育读本、安全法规及制度汇编等等。

(二)还存在一些教师对安全教育漠不关心

在中学当中,安全教育需要所有人的努力,才能形成合力,让中学的安全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但是在目前,还有一些教师有着别样的想法,他们认为: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只需要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而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安全事故是学校领导的责任,即使是发生了,也自然有领导对这些安全事故负责。

(三)家庭教育不到位

学校的教育是需要家庭配合的,家庭有着自己特别的影响力。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安全事故不是在学校发生的,尽管学校加强了教育,但是因为家长的疏忽,一些学生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比如溺水、烧烫伤、触电等。学生对自身的安全问题大多意识并不强烈,缺乏“安全预见”和“安全知识”。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他们就养成了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安全才是重要的,对于身边的人的安全一点也不关心,只有当别人身上出现的安全事故牵连到自己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四)应急体系构建不完善

近年来,学校突发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给学生、家庭和学校都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对社会上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但是我国很多的中学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危机管理却缺乏了科学的研究。从已发生的突发安全试过来看,有很多都是群体性的事件,这些事件造成了很多的人员伤害以及财产损失。但因为中学的管理者对突发的安全事故管理的预计不够,突发安全事故的预案没有做到位,再加上有些学校的经费吃紧,资源有限,就导致了突发安全事故应急体系的构建不完善。

(五)网络安全管理缺失

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对人们生活不断产生影响。而这一代的青少年就是在网络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了网络的主体。而伴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现在家庭中很多都配备了电脑,在中学生中,懂电脑的已经很多,特别对于网络游戏,更是有很多的中学生涉入其中。国家近几年也制定了一些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在道德方面有一部《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他的就是地方上和学校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的实行很多还停留在纸面上。就学校的安全管理而言,现在很多中小的在校生都还是沿着过去的教育方法和体制。只是在课余时间告知学生禁止上网,根本没有告知学生什么是网络道德、网络安全,学生更不知道网络方面的法律。2007年出现的“熊猫病毒”,其制造者就是一名中专毕业生。

(六)缺少心理安全教育

心理安全可以说是一种状态,是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面对任何事情存在一种不受威胁,追求平稳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基本上没有戒备心理,也不会为别人给自己的批评和指责担忧,一直有一种安全感。在出现事情时,如果形成的是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其在外显露的行为就会显得和谐而友善,反之就很容易产生安全事故。从安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对学校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一种内在的安全隐患,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受害人自身内在的一些问题。然而在心理安全问题上,管理还很稀少。

(七)学校周边环境复杂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但现在很多中学周边的环境都很复杂,这样复杂的环境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一是很多以学生为主要营业对象的商店、音像经营网点密布在学校周边,这些商店和经营网点很多都存在一些违规经营的行为,如书店里面的不健康书籍,音像店的不健康的音像制品,日杂用品店的各种管制刀具。二是在社会上游历社会青年到学校闹事,盗窃学校财务,对学生进行敲诈勒索,破坏学校设备。三是流动的无牌摊点,这些摊点毫无卫生保障,还影响着交通秩序。

(八)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中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还偏小,身体和大脑都还在成长发育阶段,自制力弱,思想还不成熟安全意识薄弱,对不安全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比如有一项调查,有95.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或是基本能够遵守交通规则,但在“上学快迟到了,却遇到了红灯怎么办?”这个问题上,却只有53.8%的学生会等到绿灯。其实在中学的安全教育上,很多学生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的能力管理弱,这样的安全意识,往往会让学生做事不加思考、急于求成,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如何做好中学的安全教育

(一)提高教师安全教育水平

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教的主体始终是教师,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提高教师的安全素质,特别要注重安全专职教师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要对教师的安全知识的结构进行完善,以保证他们的安全教育有着持续性和有效性。在目前,一般的中学教师对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还普遍缺乏。比如在学生心理健康,还有学生上网成瘾,突发安全事故的应对等等。这种情况,让教师来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肯定就显得不那么恰当。

(二)丰富安全教育内容

在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时,教师不但要考虑到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是要注意到学科体系之间的突破,安全教育可以和其他的学科想结合来进行实现。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然后结合社会学、卫生学、心理学、环境等等,把安全教育和多门学科进行渗透和融合。特别是要提倡从现实出发,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知识来进行和学生联系紧密的安全问题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学科的背景下,利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或者是在安全问题发生之前得到预防。比如在物理课中的惯性这一知识,在进行惯性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交通方面的事故来举例,然后让同学们来讨论。这样即深化了惯性知识的讲解,又进行了学生安全出行的教育。同时还可以用安全作为主题进行一系列活动,比如在期中考试以后对学生举办心理安全的讲座,围绕确定的安全教育主题,开展全校性的安全教育报告会等等。

(二)构建社会安全管理模式

要想做好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光是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多种社会机构的联合才能做好。这些部门包括了社区、妇联还有派出所等等。学校要联合这些机构,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为中学生举行安全知识的讲座、竞赛等等。为他们普及安全知识,增加在面对安全事故是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要做好宣传,让学生家长也积极响应安全教育的开展,为家长进行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教育水平,把家庭、学校还有社会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为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出贡献。

(三)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来自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到达了1.37亿,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这其中,学生占据了网民的很大的比例。但是网络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大网络监管的水平,比如说抢占网络阵地,建立内容丰富的校园网,把教师的工作延伸到互联网上,在网络中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引导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有不健康的信息侵入到校园网中时,要进行及时的处理。还要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责任感,让中学生能够拥有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他们建立一道老郭的思想防线。还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和安全知识的普及,比如说防火防盗、逃生自救等。

(四)校园应急演练制度化

中学校园应该要进行应急演练的制度化,监督应急演练的实践。就湘乡育才中学踩踏事件来看,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学校只安排了一名安全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和安全巡查;二是学生的安全意识欠缺,在楼梯间拥挤严重;三是因为下雨,大部门的学生都想离宿舍较近的一号楼梯返回宿舍;四是学校没有开展过类似的应急演练,也没有在楼梯间进行应急灯和警示标志的安装。从这个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应急演练的重要性。还有在日本,尽管经常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地震,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有什么重大的伤亡事件的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应急演练,锻炼学生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拥有良好的逃生能力。而湘乡育才中学三千多的学生却从未开展过应急演练,这个问题就值得教育界所有人士的思考。而如果把应急演练制度化,规定每隔多少时间进行应急演练,或许这件事情就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了。

(五)严格实施安全管理和评估检查机制

首先要做好日常检查工作。教师要在做好日常的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各种安全事故的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的安全状况,及时制止和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和向相关部门进行情况的汇报。其次进行不定期检查。这些检查需要学校的领导做好组织工作,带领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对教室和寝室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从中了解到学校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还有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的执行情况,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态度。还有就是要进行季节性的检查。这种检查要有着强烈的针对性,根据学校的情况,针对各个季节的特点,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比如在春季,要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在夏季要做好防雷、防洪等工作。而冬季要做好防火、放煤气中毒的情况的工作。每一次在检查中找出的问题,都要对这些问题认真做出分析,找出产生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耐心为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的讲解,不厌其烦。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具体落实到人。和其他的管理工作相同,整改和检查在安全管理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全国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科技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1科技全球化与教育全球化:相互促进的潮流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影响超越国界,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大科学、大技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冷战的结束,科技全球化更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迅猛发展,席卷全球。科技全球化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研究问题的全球化。随着跨国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日益增加,不同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在探索自然界奥秘方面所关心的问题不断趋同。在当代,人口、资源、污染、生态、核扩散等所谓“全球问题”的提出,正是全球化的反映。

(2)科技研究资源的全球化。科技研究资源的全球化是科技全球化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描述。首先,在研究者的层次上,不同国家科技工作者进行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明、论文由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完成。其次,在企业层次上,跨国公司已经在大力推进R&D全球化的进程,在许多高科技领域中,各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不同R&D的机构,争夺信息,争夺人才,多方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最后,在国家层次上,各国政府之间以双边或多边形式进行的科技合作也日益增强。

(3)科技活动规范的全球化。与科技活动全球化相关的是科技活动规范的全球化。这是科学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结果。这种制度安排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规则,其中既包含科技活动的学术规范和行为标准,也包括市场规律在科技活动范畴应用的基本准则。

(4)科技活动影响的全球化。科技活动影响的全球化,也就是科技活动及其产出的影响远远超出国界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应用周期的缩短及其在全球应用范围的扩大,科技产出对不同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普遍趋势,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此熟视无睹罢了。学者吴华认为,“教育全球化”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壮大的留学生潮是其典型表现;第二种形态是全球性的教育现象,比如义务教育制度;第三种形态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得独立的跨国教育体系成为可能。“教育全球化”的第一、第三种形态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中的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自然人的流动相契合,第二种“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基本观念全球传播和普遍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现象。

教育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是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两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潮流。首先,科技全球化促进了教育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中科技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必然带动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促进全球性教育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发展。其次,教育全球化又促进了科技全球化。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全球性流动,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各种科技主体的相互依赖性,从而促使各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性科技活动,参与各种全球性科技制度安排与规则制定。

2科技全球化与教育理念的发展

教育一向被认为是需要保持本国特色也必须保持本国特色的国内活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这些所谓的特色正在逐渐减少,而在各国教育活动中相似和相同的方面却越来越多。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理念。世界各国虽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关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却越来越趋于一致。比如教育宗旨,正在形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共识;在其他方面,由生理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分支以及自然科学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正在构筑起关于教育活动的核心观念: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产业理论等等。而在理念层面的融合与趋同为制度层面的仿效和教育技术的扩散提供了基础。

科技全球化对教育理念的变革产生重大的辐射,能否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教育全球化的一个关键是教育主体与客体都必须转换“范式”,即作为主体的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视野拓展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之后,必须自觉完成从“教书匠”到“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置换,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以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而作为客体的学生也应该转变以往的追求目标,不仅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更应该让自己做一个完全的人、健康的人、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

究其原因,“范式”的转换与科技全球化是息息相关的。科技全球化提供的环境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激烈的争夺,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实施灵活机动的策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在情境,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反过来,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提升,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要将这种教育理念物化为现实,应做到:①转变教育思想,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在各层次教育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战略措施;②按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按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等,一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③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践能力培养。

3科技全球化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活动的全球化亦日趋明显,这与科技全球化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天然联系相关。结合学者郭扶庚、吴岩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教育活动从宏观到微观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1)教育全球观的树立。根据我们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我国教育将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发展必须树立全球观,应特别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公民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树立世界公民意识。

(2)教育的重新界定。根据我国入世有关教育服务承诺的条款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教育并不产生根本性影响。学界一般认为,对外资开放教育市场不需要设置禁入领域,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一切教育服务领域都可以允许外资进入,但应该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设置不同的市场准入规则,以控制市场风险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3)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对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应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备优良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型专门人才以及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这必将促使中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新的变革。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必将逐步规范,竞争和人才流动也必将加剧,由于规则透明,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个人待遇有所上升,来华投资、就业的外国人及归国的留学生会越来越多。他们带来的资金、信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

(4)课程教材逻辑体系的创新。人才流动全球化、人才标准国际化将要求作为教育核心领域的课程教材改革走上高速公路。教育国际化要求确立全球化课程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引进、合编、改编、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增加国际竞争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全面改革以应试、升学为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己任的课程体系,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力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5)教育发展空间的延伸。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之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升级。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潜在价值及发展空间早已被发达国家看好,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市场价值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企业已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只要善用这种资源,我们就能面向世界办学,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国内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在国外教育资源走进来的同时,中国的教育也会积极地走出去。向外国人提供教育服务所需的教育资源,可以来之于国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也完全可以是国外教育机构和学校;教育服务的实施地点,可以是中国境内,也可以在中国境外,当然,我们更愿意在中国境内向外国人提供教育服务,不但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可以增加国内就业,也更有利于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播目标。应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教育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如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外向型教育产业”取之不尽的特种教育资源,再如遍及中国各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旅游资源,也是教育资源,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教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实现教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等等。

结合科技全球化看中国教育发展是全球化时代必须具备的战略思维能力。一种不设上限的教育发展新观念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确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新基点。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应延伸思维半径,以全球主义的精神进行教育观念和制度上的创新。过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必须加以重新审视,对不适应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辩证地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林慧岳,易显飞.科技全球化对R&D的影响及对策[R].课题研究报告,2003

2吴华.“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N].中国教育先锋在线,2004-01-30

3李如密,孙元涛.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1

全国教育论文篇3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4257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孙绵涛 王刚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15500字

19824258 教育民生论的发生与解读 李金奇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13100字

19824259 试论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 万由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6第期 7000字

19824260 复杂适应系统视野中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 杨近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1期 10100字

19824261 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本质论、价值论与方法论重建 刘振天 《大学教育科学》 2013年第6期 12100字

19824262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框架 肖凤翔 薛栋 《江苏高教》 2013年第6期 5800字

19824263 我国职业教育的国家质量框架制度创新研究 卢小平 童遵龙 张文丽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3期 7900字

1982426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教校企合作政策的回顾与思考 徐涵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1期 12100字

19824265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董存田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1期 8200字

19824266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付卫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1期 10500字

19824267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透视与展望——基于2010-2012年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文章分析 徐宏伟 庞学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1期 8800字

19824268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1-2012年的数据 韩永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3期 8200字

19824269 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内容研究 陈寿根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9400字

19824270 论高职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模式的新选择 皮江红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1期 9900字

19824271 试论我国教育督导合理发展的走向问题 赵岚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 8400字

19824272 闽台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莫玉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3期 7900字

19824273 贵州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路径研究 章建新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6100字

19824274 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惠霞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7700字

19824275 三峡库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 彭茂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1期 9800字

19824276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的价值取向 孙华峰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3期 8200字

19824277 基于“微课件”的高职生项目化学习模式设计 王寿斌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6第期 7100字

19824278 实施项目管理 提升高职院校管理质量 宗美娟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21期 5100字

19824279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路径选择 蔡忠兵 罗三桂 郭碧乃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10期 5200字

19824280 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路径初探 宋朝霞 《高教探索》 2013年第6期 9200字

19824281 试论完满职业人的三种面相与高职教育 林小星 《江苏高教》 2013年第6期 7700字

19824282 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的治理结构分析 王志伟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2期 7900字

19824283 “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建构 林海亮 李雪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2期 7900字

19824284 职业教育产教依存发展:内涵与测量 胡丽霞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21期 7600字

19824285 对我国民间学徒制规范的思考——基于大职业教育观视角 付晓培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1期 8100字

19824286 珠三角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成长状况调查分析 陈建环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3期 9800字

19824287 基于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培养体系研究 谢莉花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1期 10600字

19824288 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探索 张良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2期 6800字

19824289 文化资本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契合性 高俊民 赵硕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3期 6000字

19824290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角色重塑论析 韩奇生 《高教探索》 2013年第6期 5800字

19824291 高职二维式“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实践 王晓娟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9900字

1982429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发展 招晓菊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2期 6800字

19824293 论形成性评价在高职高专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丁国声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2期 5400字

19824294 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探析 杨春平 罗小秋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21期 5200字

19824295 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筛选机制——以美国五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例 由由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第4期 11800字

19824296 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系统化设计研究 郭雪利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1期 12100字

19824297 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陈海滨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7100字

19824298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建设的回顾、分析与展望 宫雪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3期 11400字

19824299 论中职教师教学方法意识的贫困与唤醒 张国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1期 8800字

19824300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梁代军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2期 5200字

19824301 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建议 李华玲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1期 10100字

1982430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胡莉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1期 6500字

19824303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分析——以2012年为观测点 张祺午 荣国丞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1期 8700字

19824304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分析 魏勇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21期 5100字

19824305 朗格朗与捷尔比终身教育思想体系比较研究 雷经国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22期 5600字

19824306 社会流动视野下成人学习研究 花月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1期 6600字

19824307 我国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研究 王纾 赖立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13800字

19824308 社区教育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丁红玲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1期 6100字

19824309 远程学习者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郑勤华 曹莉 陈丽 吴云峰 《开放教育研究》 2013年第6期 15300字

19824310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杨钋 郭建如 金轶男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21期 17000字

19824311 读普高还是读职高——来自初中毕业生升学与就业愿望的调查 何文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1期 10500字

19824312 论高职教育专业文化 张新科 邓虹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21期 8600字

19824313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逻辑的分析 王琦 邢运凯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1期 10200字

19824314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研究综述 王伟华 陈丽君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6100字

19824315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罗先进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9900字

19824316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效与反思 颜炳乾 陈衍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3期 6100字

19824317 美日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型与普通高等教育改革 蔡 《复旦教育论坛》 2013年第6期 9400字

19824318 德国职业教育外部质量评价及其对我国职教评价体系的启示 王玄培 王梅 王英利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2期 7900字

19824319 在线、混合和远程学习新常态:梅西大学经验 马克·布朗 肖俊洪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11期 16500字

19824320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改革新动向 吴雪萍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1期 9700字

1982432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 姜大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3期 16100字

19824322 美、德职教教师教育专业设置及启示 师慧丽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1期 10300字

19824323 喀麦隆的全民教育:行动、进展与挑战 郑崧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8400字

19824324 荷兰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政策与实践 谢晓宇 《外国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11300字

全国教育论文篇4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3640 建设联盟 创立职技高师人才培养培训新模式 王建华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3、4期 7300字

19823641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 曹晔 《职教论坛》2013年第4期 10100字

19823642 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被误解的合理性 刘向辉 《教育导刊》 2013年第2期 6200字

19823643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侯宁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5期 6600字

19823644 作为一种“实践”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 李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4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优化策略研究 马宽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46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逻辑研究 包水梅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6700字

19823647 欠发达地区高职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原则 陆广地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48 省域统筹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丁晓昌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0200字

19823649 改革开放30年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回顾 张立明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6期 10500字

19823650 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 李雯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6期 10500字

19823651 关于构建新疆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思考 沈蕾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5期 7900字

19823652 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瞿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53 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 杨善江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54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转型研究 周永平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12100字

19823655 “示范高职”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效果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金鑫 王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3期 10300字

19823656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有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蒋庆哲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3、4期 7000字

19823657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 周建松 唐林伟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2100字

19823658 “职业性”、“高等性”融合发展趋势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模式 孙毅颖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2期 6500字

19823659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 张建春 等 《现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2期 10100字

19823660 论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发展战略 李东航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6期 8000字

19823661 学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次专业硕士招生综述 杨旭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8800字

19823662 职教集团可持续发展探析 刘伟洋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10500字

19823663 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基本内涵与特征 赵昕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64 生成性课程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设计 董昊悦 张建鲲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7300字

19823665 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 孙爱武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5900字

19823666 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何与何为 庄西真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12100字

19823667 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宣传定位 张宇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68 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徐国庆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2000字

19823669 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研究 胡清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70 学校的课程统整: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吴国平 等 《全球教育展望》 2013年第2期 15100字

19823671 我国“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吴炳岳 赵文平 《教育导刊》 2013年第2期 7700字

19823672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度”境界:名师的素质表征 李源田 《课程·教材·教法》 2013年第2期 10600字

19823673 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机制探析——基于勒温场动力理论的视角 李森 等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4期 8300字

19823674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金东海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5期 10500字

19823675 基于“知识+技能”的高职教学模式建构 吴曙光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5300字

19823676 “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索 许建平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77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探讨 潘建华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8100字

19823678 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三农”的问题与对策 白朴 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3期 8600字

19823679 地方农民学院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王柱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6600字

19823680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梁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10500字

19823681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三农”人才服务策略研究 丰玮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6700字

19823682 浙江省农民生产技能培训调查与分析 房风文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83 非洲成人扫盲培训成效分析——以乌干达成人功能性读写能力培训项目为例 戈君宇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4期 7600字

19823684 破解新生代农民工高培训意愿与低培训率的困局——从人力资本特征与企业培训角度分析 和震 李晨 《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0600字

19823685 河北省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闫志利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9800字

19823686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朱远胜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6700字

19823687 新生代劳动力移民培训中职业技能框架的构建——基于职业技能分类的视角 曹洁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8100字

19823688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工作场所学习及其对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的启示 唐林伟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89 论构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史仁民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4期 4200字

19823690 我国民办教育改革的合理路径探析 王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3期 10300字

19823691 独立学院法人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黄勇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2500字

19823692 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朱兆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6600字

19823693 我国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体制研究:一个比较的视角 王勇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3期 6000字

19823694 国内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理论的缺陷研究 周安敏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3期 7600字

19823695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张赵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8200字

19823696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双证书制度的思考 李红卫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97 论德育的过程本质 杜时忠 管贝贝 《教育科学研究》 2013年第2期 7700字

19823698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 刘长虹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99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善” 宋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10500字

19823700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和专业承诺发展水平调查分析 曹金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701 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变迁 王雁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10500字

19823702 美国社区学院中的转学教育对我国专升本之启示 万瑶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0100字

19823703 韩国农村教育政策及发展新趋势 董博清 等 《外国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0700字

19823704 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探究 吴雪萍 等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400字

19823705 印度中等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管窥 屈书杰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200字

19823706 发展技能促进农村转型——国家、国际和比较的视角 维纳·契纳巴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3期 7600字

19823707 世界银行教育投资项目——以阿根廷《终身学习项目》为例 关文静 等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3期 9100字

全国教育论文篇5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3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3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刘明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3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登录《幼儿教育》杂志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根据网站指示注册并上传参评论文的电子文档。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3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全国教育论文篇6

为客观公正开展评选活动,首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组评选。现将评选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研究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李 琳(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李季湄)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胡丽园(华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郑福明)父母数学教育观念及其与儿童数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

张 燕(西南大学,指导教师:刘云艳)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对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

李 春 父母对3~7岁儿童的期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 华 故事讲述与扮演的结合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

廖 莎 父母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研究

西南大学

魏 燕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研究

赵丽君 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刘智成 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件的个案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公办幼儿园为例

王志成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三所幼儿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吕 晓 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A幼儿园为例

本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左慧慧(中华女子学院)熟手――新手型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语言使用的比较研究

张 怡(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行为研究

王微丹(首都师范大学)幼儿园教师对专家型教师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

韩佳伶(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

王剑琳(上海师范大学)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何海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研究

熙(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基于现场的观察研究

李 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的现状及思考――以宁波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博聪幼儿园为例

江扬帆(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省幼儿园网站栏目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黄 俊(杭州师范大学)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菊芳(杭州师范大学)4~6岁学前儿童心理压力源的访谈研究

许大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市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张 娣 5~6岁幼儿面积守恒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

向亚玲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史秀芳 对幼儿园节日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王迎双 国内外幼儿插图比较研究

许倩倩 高教育背景父母指导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

王 楠 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

徐仲卿 上海0~3岁社区婴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俞洁静 幼儿园小班支持性游戏环境的初探

仇 芸 基于0~3岁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任 蕾 “抒情型”童话与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朱丹丽 对三套幼儿园教材(中班)艺术活动目标的比较研究

俞 洒 受欢迎幼儿的个案研究

王子 师幼互动中幼儿对教师影响的初步研究杭州师范大学

毛美君 幼儿美术教育中范画价值的初步研究

吴奶儿 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调查研究

严倩颖 短期训练对小班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西南大学

唐 赢 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述评西北师范大学

路 娟 关于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教育现存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鼓励奖:

王海霞 吴爱梅 刘丽娜(中华女子学院)

沈笑英 杨欣琳(陕西师范大学)

张 俊 姜 飞 白 云 陈 佳(首都师范大学)

张 颖 陈 夏 金爱萍(杭州师范大学)

陈 琳 张洁琼 陶 涛 邱莹莹 胡巧红 吴海燕

郁 蕾 谢巧玲 高乐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 卓(湖南师范大学) 刘 冉(西南大学)

吴丽玲(华南师范大学) 陈竹君 钱舒琴(上海师范大学)

专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张婷婷(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关于2~3岁幼儿早期阅读倾向的调查

胡 静(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在数学活动中建构有效互动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邹 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体态动作在中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覃小秋(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幸福

吴锦婵(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赖慧珍(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中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关系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杨 媛 浅谈角色游戏与幼儿生活

许丽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失败

蒙小华 幼儿散文的教学与研究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谢莉莉 中班幼儿快乐感、同情心的研究

王爱萍 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研究

吴霞花 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庄碧云 大拇指翘起的度――附属幼儿园家庭赏识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忠明 关于合肥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张 芸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创设与利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唐翔燕 关于幼儿园开设兴趣班情况的调查

宣杨杨 幼儿园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之现状调查

卢 静 关于小学生感恩心理的现状调查

鼓励奖:

马丹荔 王 茹 王燕茹 马 静 王亚楠 汪 霞

余琼瑶 杨 蕾(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 群 周 卉 容 秋 李梅花 蓝 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吴桂婷 主子吟 肖 雅 林 玲 林李为(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为更好地将这项社会公益性学术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切实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全面客观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更有效地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在充分总结首届评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主办单位决定。第二届(2008年)评选活动将提前至2007年12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08年4月30日。从第二届评选活动开始,评选过程将采用严格的“双盲”评审方法。第二届评选结果将及时于2008年5月31目前揭晓。

全国教育论文篇7

陆 丹 浙江慈溪 设计教育,叩开潜能的钥匙

边文田 陕西神木 用数学理念区分at,in和on

胡转益 湖南隆回 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先服务好学生教学笔

周官定 贵州盘县 深入探讨初中英语趣味教学

陈小琴 江西寻乌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张顺军 江苏仪征 浅谈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吴雪芳 福建三明 浅析现代书法的发展

卢 丹 江苏靖江 读《名师的人格教育力》有感

苏其兰 云南临沧 在细节中演绎一片蓝天

乔莎莎 河北峰峰 峰峰矿区高中管理研究

一等奖

谢伟强 广东江门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

张仲昆 广东东莞 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陈世才 甘肃永靖 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比例

的简单确定

罗继敏 广西凤山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教学生"玩"手机

谭德武 湖北巴东 初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研究与实践

颜美娟 江苏常熟 艺术类职业学校语文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方

法举隅

牛宏志 西省阳城 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于洪哲 辽宁营口 合理训练:语文教学的生命本色

张燕艳 河北怀来 用爱心浇灌智慧之花

余祖孝 湖北宜昌 高考历史复习如何运用新史观

卢禹锡 陕西商洛 浅析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性

蓝春玉 福建上杭 情绪异常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李福林 陕西南郑 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札记二则

李梅兰 山东庆云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黄作林 广东深圳 初探农村“留守一族”的教育问题

尹小建 湖北武汉 浅析实训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重要性

石春霞 内蒙淖尔 如何拓展物理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黄 洁 广东连山 让德育教育在英语课堂上开花结果 民族

地区强化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初

二等奖

吕伏帅 江苏洪泽 在教育改革大潮下再谈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莫汝芬 广东佛冈 独具特色的管理

蒋玲玲 江苏洪泽 浅谈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周慧玲 甘肃灵台 克服“厌学”情绪,开启兴趣之门

温洪芳 河北沧州 浅谈如何疏导幼儿攻击

尚书丽 河北邢台 教学因简单、朴实的点缀而精彩

杨兆昆 贵州盘县 浅谈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

高喜有 吉林长岭 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王社霞 甘肃市宁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方法探究

张连娜 吉林前郭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的作用

张顺军 江苏仪征 一题多问,一战到底

张建萍 青藏格尔木 1234,开展好大班幼儿的学军活动

李茂发 湖南城步 应把家庭教育摆在教育的高度

陈素娟 安徽泗县 谈“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杨新芳 山东庆云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卢 丹 江苏靖江 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潘顺贤 广西南丹 试谈农村九年级化学探究式教学的现状与

对策

程福印 河南夏邑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程教学

温国文 广东梅县 以生为本,授之以渔

艾 瑛 四川资中 校讯通,架起了家校教育的立交桥

郭其安 山东莱芜 运用思维技巧 感受原味乐趣

熊素文 福建泉州 唤取一枝深雪开

龚文化 湖南双牌 步步精心,全力打造体艺强班

郭 臻 宁夏银川 关注女生教育,促进班级、学校和谐发展

程向军 河南安阳 校长如何确立自己在学校中的威信

三等奖

倪国平 江苏金坛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思考

吴秀华 贵州黎平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之我见

肖 文 广西贺州 献给1112班的歌

李锦玲 福建泉州 有效写话进行时

肖修平 重庆开县 班主任工作的“三心”和“三变”

曾永春 四川泸县 让心理健康之花在残疾学生心里永远绽放

张 燕 四川泸县 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对策

张小云 山西阳城 立足课堂大舞台 实现学校新跨越

罗春霞 河北高阳 农村幼儿教师你将何时起飞

翁小梅 四川南江 做一名幸福快乐的老师

王秀华 黑龙江 浅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几种特殊业务的涉税

计算及会计处理

王玉华 吉林前郭 如何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刘雪涛 四川米易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卢禹锡 陕西商洛 高中政治趣味联想记忆初探

余训锋 四川德阳 “校协联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

张建萍 青藏格尔木 浅谈教师在幼儿电脑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杨秀蕊 福建屏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胡艳丽 山东庆云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张文桃 河北平山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教师

李 丹 江苏靖江 幼儿园桌面游戏的指导策略之中班篇

卢 丹 江苏靖江 浅谈科学活动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

王冬梅 河南新乡 聋生少年期的正确引导

黄作林 广东深圳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周宗文 云南临沧 对学生营养餐的思考

曾利琼 广东兴宁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探究与转化策略

张我宇 广东连山 浅谈中职学校第二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陈小辉 广东兴宁 快乐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全国教育论文篇8

19825220 打造特色专业集群 助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崔勇 《中国高等教育》 2015年第6期 5000字

19825221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 于海燕 祁占勇 《教育与职业》 2015年第7期 13200字

19825222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方略 韩永强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7期 10500字

19825223 积极职业教育构想及其主要内容与实施途径 姜飞月 《职教论坛》 2015年第8期 9800字

19825224 职业价值观教育论纲――基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视角 张艳芳 《职教通讯》 2015年第7期 7100字

19825225 产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职业院校的职业能力测评案例 赵志群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9期 13100字

19825226 辽宁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赵迪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第3期 8600字

19825227 各地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践探索 徐静茹 马树超 《职教论坛》 2015年第7期 12100字

19825228 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全国585所地市高职院校的调查 金雁 吴建设 《中国高教研究》 2015年第3期 15200字

19825229 高职院校教学规划编制的逻辑考量 王晓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年第2期 8700字

19825230 职业教育与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张原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7期 15800字

1982523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价值感知驱动因素研究 郑爱翔 《教育发展研究》 2015年第5期 12100字

19825232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 杜启平 熊霞 《高教探索》 2015年第3期 7400字

19825233 关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的理性思考 杨振军 《江苏高教》 2015年第2期 7800字

19825234 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研究 孙晓峰 王似保 《中国高教研究》 2015年第3期 10100字

19825235 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蔡玉俊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7期 8800字

19825236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实践探索 步雅芸 金雁 《高等教育研究》 2015年第3期 7600字

19825237 农村职业教育概念辨析 翟洪江 等 《教育与职业》 2015年第8期 10500字

19825238 我国农民教育发展的动力与向度――基于人口学的视角 杨智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7期 8800字

19825239 我国成人教育体系的体制现状分析与改革构想 李春美 《江苏高教》 2015年第2期 6000字

19825240 农村新型社区成人学习策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 侯龙真 《职教通讯》 2015年第7期 7100字

19825241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全程化设计 谢良材 张维佳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8期 8800字

19825242 高职毕业生毕业一年期内离职次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冉云芳 《教育发展研究》 2015年第5期 8600字

19825243 1906~1917年美国职业教育运动学术史 张斌贤 高玲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第2期 20200字

19825244 美国、欧盟职业教育评估的取向与特征评析――以评估体制与指标为基础 王永林 《高等教育研究》 2015年第3期 17500字

19825245 近三十年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喻忠恩 《职教论坛》 2015年第9期 12100字

19825246 国内外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对京津冀的启示 闫志利 王伟哲 《教育与职业》 2015年第8期 10200字

19825247 美国社区学院学生参与度调查方法与启示 吴智泉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7期 10500字

19825248 从美国就业指导模式看我国高校职业教育发展 姚三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 6700字

19825249 本位化:马来西亚终身学习战略推展研究 欧阳忠明 雷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9期 10800字

全国教育论文篇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17―04

“教育安全”作为一个舶来品,区别于我们一般所讲的“安全教育”问题。“安全教育”主要指向于保障生命安全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食品卫生教育,学生校内活动安全教育,防触电、防溺水教育,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劳动及日常生活安全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而“教育安全”概念倾向于某一国家、民族、地域或文化的教育自身发展,受到外部或内部挑战、侵蚀而带来的涉及国家民族安全的各类教育问题或教育危机。我国的“教育安全”研究的意义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从现实的角度两个方面来认识。就历史的角度而言,我国幅员辽阔,边境接壤的国家数量众多且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同时,我国从近代开始频繁借鉴、学习国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对我国本土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首先,教育安全是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国家综合能力的竞争,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同时突显出这些核心要素的安全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教育作为文化下属的概念,由此可见教育安全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安全的研究轨迹

围绕“教育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等三个关键词进行资料搜集,涉及的文献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学术著作,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的学术论文,网络上相关政策文件、讲话报告以及新闻信息等。到目前为止,正式出版的仅程方平的《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一书中有涉及教育安全问题;就刊发的期刊文献而言,输人“教育安全”搜索CNKI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查询到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表的学术论文计62篇,刊发教育安全研究论文的主要刊物是教育类刊物,且大多数发表在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上。

“教育安全”源于1957年美国针对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事件出台的《国防教育法》,该法案第一次把教育正式地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此后“教育安全”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鉴于“教育安全”并非本土概念,我国的教育安全研究势必经历从引进到本土化的过程。在我国,“教育安全”由程方平在2001年的《论西部开发中的教育安全问题》中首次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并引发了国内学者对“教育安全”的关注。在教育安全研究中,文献法在研究方法中占了绝对优势,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世界各国中包含“教育安全”的法案和报告进行翻译和解读;此后基于对国外“教育安全”解读,我国的教育安全研究开始深入到本土化的研究,即因地制宜地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上去构建概念,并通过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的教育安全现状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研究学者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教育学、国家安全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领域,丰富了教育安全研究的内涵。相对于思辨色彩较重的文献研究法而言,使用实证研究的学者对我国当前教育安全问题何以存在、何以可能、何以实践等问题展开论证并有大量研究成果涌现,且使得“教育安全”研究在深度、广度和理论创新程度有了一定的突破。

二、教育安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教育安全的内容研究在我国呈现出梭型,即两头尖中间宽。最初学者的研究重点聚焦在教育主权研究上,此后随着国外研究的深入,我国研究重心由教育主权延伸到文化安全,扩充了教育安全研究的内涵,但也出现了研究无重点、泛泛而谈的局面。此后,程方平、王北生这两位学者从教育的安全功能以及西部开发中的若干教育安全问题将国内研究由狭隘的教育主权问题探究过渡到深层次、广内涵的教育安全问题研究。教育安全研究又重点聚集在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概念本土化以及我国教育安全现实问题研究上。但对教育安全内涵研究的不清晰、不透彻也阻碍了我国教育安全的后续研究。

由于“教育安全”是一个舶来的概念,我国学者最初的研究处于引进概念阶段,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主要落脚在“安全”、“国家安全”和“教育的安全功能”等概念的理解变化上。就研究内容来看,在教育安全研究文献中涉及次数最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国外教育安全的研究介绍、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和国家安全视野中的教育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等三大方面。

(一)国外教育安全的研究介绍

1957年,美国针对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事件出台了《国防教育法》,第一次把教育正式地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教育安全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日本为了应对日趋常态化的国际交流,在《日本发展报告2000―2001》中指出:“教育安全意味着本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回归,强调保持日本国民身份的重要性,呼吁传统文化的传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2013年5月,美国“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独立工作组提交20t2年《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报告。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不足从四个方面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1)关系国家安全的学科领域人力资源不足;(2)在美国许多年轻人不具备足够的能力面对日益高技能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3)公民缺乏全球意识,教育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未来人才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公民的全球意识上;(4)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影响国家凝聚力、自信心以及美国领导全球的能力和意愿。报告还对如何通过教育改革保障国家安全提出了三大政策性建议:(1)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提高教育目标,加强教育评估;(2)推动教育结构性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3)建立“国家安全准备审核”,使学校和决策者为教育的结果负责,并引起公众关注,建议美国教育部建立激励机制,促使各州共同建立年度教育审核。

(二)教育安全内涵的研究

就当前国内学者针对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而言,可谓“百家之言,各执一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教育安全”的内涵。程方平提出教育安全是指涉及与国家安全、民族兴衰、社会安定正负相关的各级各类的教育问题。程方平指出:“在诸多‘安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人的问题,包括人的各种需求、思想观念、智能才干、民族特点、宗教习俗等等,及其相互间的差异与矛盾。这类问题本文称之为教育安全问题。”其其格从要素涉及的广度上丰富了教育安全的内涵,她指出“教育安全”不是在描述某一专门领域的问题,而是属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比较教育和教育发展等研究领域以及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人力资源理论等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涉及与国家民族安全成正负相关的各类教育问题。姚淑君认为,教育安全的内涵应该涵盖了教育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她试图通过“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促进人们全面宏观的把握教育发展。也有学者对教育安全的定义相对简单,例如,殷杰兰认为教育安全的基本内涵是指作为国家主权组成部分的教育主权和教育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个性化的教育传统和教育选择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尊重。金孝柏认为,国家教育安全是国家为维护本国的教育主权,保护教育制度不受外来干涉和侵蚀,有权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教育利益的制度总和。何伟强指出,国家教育安全指某一特定国家行为体在对本国和别国教育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所判定的其教育领域“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学者们都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去探讨和尝试阐述教育安全的内涵。例如:有些学者从政治立场来解释教育安全,把教育安全与教育主权、国家主权联系在一起;有些学者则从学科角度去阐释,试图用相关学科涉及的教育安全的问题来诠释教育安全的内涵。虽然学者们对教育安全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完整的准确的定义,但可以看出给教育安全做界定的着眼点主要落在来自国家内部和外部对本国教育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冲击与威胁上。王露茜和王凌认为,教育安全指某一国家、民族、地域或文化的教育自身发展,受到外部或内部挑战、侵蚀而带来的涉及国家民族安全的各类教育问题或教育危机。

综上所述,目前对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主要是从影响教育安全的要素进行演绎。首先,从整个内涵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安全”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政策文件中的,是政府基于对社会现状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考虑的政策规划,是从实践中提升的复合概念。其次,值得我们注意并需要强调和澄清的问题是单从影响教育安全的要素对其内涵进行诠释是非常片面及单薄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对“教育安全”中“安全”的标准进行科学、具体的界定,明确作为对立概念“非安全”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讨论影响教育安全的要素。再次,当讨论“教育安全”内涵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这两个维度进行讨论,即必须考虑“教育安全”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每个时间点受到当时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下发生的内涵变化。这势必要求我们必须将“教育安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进行思考,故在界定其内涵时势必要谨慎筛选影响因素,务必体现出一般性和普适性。但需要表明的是,当运用到实际的情况中时应找出一个恰当的时间跳点来阐述其表现的独特性。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的论述:“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

(三)国家安全视野中的教育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讨论国家安全视域中的教育安全研究时,需要从教育本身安全、国家内部影响和国家外部影响等三个维度来进行表现及对策研究。通过对“教育安全”的内涵分析可以明确“教育安全”应做以下解读:教育自身发展的安全问题,即从纯理论层次宏观的分析教育在价值取向、目标、内容选择、功能上出现的偏差及问题;教育在我国内部实际发展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三大要素的影响,在地域问题上触发的安全问题;教育基于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受到国家外部施加的影响产生的安全问题。国家外部的影响主要突出表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视野的开阔使人民意识到自身教育发展的相对落后以及外来未经筛选的文化冲击下引发的教育安全问题这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意识的侵蚀以及人才的流失上。这样的解读同样坚持了前面提到的以开放、动态的视角去看待“教育安全”。由于收集到的文献里面还未涉及教育本身安全的研究,就不在此进行讨论了,但这也说明了国内教育安全研究在这方面的欠缺。

1.国家内部影响下的教育安全。当下,地域因素成为国家内部教育安全的重要触发点,边境地区的教育安全问题尤为严峻,即内源性教育安全问题多发于西部及边境地区。从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显示,受国家内部影响的教育安全是基于地域这个基本面上,叠加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形成的叠加性的复合教育安全问题。程方平和何跃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对的代表性,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论述了地域性的教育安全问题。程方平论述了由于边境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及政策扶持的相对滞后导致的教育安全问题。他首先论述了学校教育安全本身的问题,即边境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落后制约下的教育贫困,并以此为结点致力于研究学生学习环境的安全措施、政策等预防保障措施及建立公平的教育秩序和环境。以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将“人的安全”为研究契合点把整个边境教育安全现状提升为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他描述了西部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个教育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及教育财政投入短缺,具体表现为教育的普及率、巩固率和合格率低下,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以及没有因地制宜地发挥教育优势。与程方平的宏观视野不同,何跃将教育安全研究聚焦在“国门教育”这个对于国家教育安全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问题上,同时具备地缘文化关系和国家边境地区教育的软实力这两个显著的表现力。何跃就此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的教育地图。他指出,在边境口岸的全面开放的政策影响下促进了境内外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多民族杂居的多元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国门教育(跨境民族教育)的多元化。他指出,当前呈现出我国边境人口向边境国家流动教育的问题,直接导致我国跨境民族在本国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上的模糊,引发边境教育危机,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跨省民族的教育缺失和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揭露了我国国门基础教育脆弱的根本原因。

2.国际影响下的教育安全问题。由于中东部及沿海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和政策扶持的优先性,整个中东部的人民比较开放,且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持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上的频繁。外源性的教育安全问题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中东部及沿海地区。蔡宝来在《现代教育与国家安全》中论证了在新国家安全观下,现代教育作为一项国家安全事业,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有强大功能。在国际竞争关系下的教育安全研究把教育视为人才生产产业,主要讨论在全球化市场开放的教育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在市场化的教育背景下,张进清、米晓东等学者论证了在全球化教育多元交流掩盖下的霸权主义文化的侵入和扩张对当前高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意识形态方面表现为对“普遍的价值观”的否认,通过以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为借口输出“民主”“人权”等冠冕堂皇的意识概念以摧残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人才资源方面,通过“优惠高校政策”及“托福”考试等收割我国优秀人才资源。此外,余睿论证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以及交流的扩大,更日益突显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低、师资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国内教育公平、教育公益性等问题激化,引发教育安全问题。

就国际影响引发的教育安全问题,大多数学者在对策方面的提议基本从政府的政策监管、学校本身的自我调节出发,出发点主要落实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三、教育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一)对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教育安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刊发的研究论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纵观刊发的论文便不难发现,至今我国学术界对“教育安全”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这也导致“教育安全”在我国表现出“广”的发展而不是“深”的发展,整个研究处于散乱的状态。在2004年之前,学者的研究重点基本落在将概念引入我国的应用,但在概念还没有清晰界定内涵的前提条件下,有学者陆续着手研究我国教育安全的问题、现状、基础和对策等相关问题,研究范围也扩展到地域性、经济性的问题。同时,也正是由于概念的不清晰导致我国的安全教育研究出现断片的现状(即在这方面我国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很少),且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遭遇“瓶颈”现象(由于概念不清晰的局限而陷入泛泛而谈的局面,无法深入研究发展),这也正是2012年有学者陆续回归研究教育安全概念的原因。因此,当前教育安全研究的当务之急应是明确教育安全的内涵,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育安全研究地域性研究欠缺且比较视野不足

1.教育安全地域性研究欠缺。虽然有学者对云南边境的教育安全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但我国幅员辽阔,中东西部的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保存着本民族的文化。在这种多文化的复杂情况下,引发教育安全的因素交叉,难以找到切人点进行深度研究。也正因为如此,应加大地域性的研究,比较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地区或地域的教育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当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目前,中东部较突出的教育安全问题属于外源性,主要是受国外的文化冲击引发的。而西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地复杂的多民族性、地缘性及经济落后重叠引发的问题。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对东中西部进行研究。

2.缺少比较视野。一方面,表现在国内东西中部的比较研究,即民族单一区对多民族杂居区、单一文化对多元文化、经济发达区对经济落后区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表现在缺乏国内与国外间的比较研究。我国对国外的研究多局限于解读、引进,缺乏对国外与我国之间的研究比较。

(三)开阔研究视角,促进研究多元发展

如上所述,已有的教育安全研究视角以教育学为主,国家安全学、市场经济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偶有所见。换而言之,教育安全的问题研究仅在教育学领域收到较高的关注,在其他学科领域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教育作为一门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每个社会人员息息相关的学科,教育安全作为学科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但从教育功能出发就应被视为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如果研究视角能更加多样化,加大相关学科领域对教育安全的重视和研究,那么,更容易发现教育安全的深层次问题。以跨境教育安全问题为例,与一般性的教育安全问题具有一定区别性。一般性的模式是由于外强内弱,发达国家的社会高速发展及教育跃进给相对发展缓慢的国内社会施加的影响;而在我国边境跨境教育安全问题上,我国在经济、教育及社会意识整体发展上是相对处于优势状态,但在边境教育不重视、教育投入紧缺的情况下发生的教育安全问题。可以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效,也可以从法理的角度探讨教育安全问题。

(四)拓展研究方法,从“单一”到综合

全国教育论文篇10

大家上午好!

本年度颇有价值和影响的艺术教育盛会――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今天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

我代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感谢各位的热情参与。

今天,到会的有来自全国艺术教育领域的大家和多位专家、校长、院长及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辛勤耕耘者,还有来自海外的学者。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坛得到广大业界同仁的支持和参与,体现了大家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彰显了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前不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肯定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召开本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艺术教育杂志的领导部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并注资,于2009年11月组建的一家由文化部领导的着力发展传媒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大型国有中央文化传媒集团,是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我们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非常重视这个论坛,从上一届论坛结束之后,就进入了本届论坛的筹备。为确保本届论坛的顺利召开,艺术教育杂志和云南艺术学院,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让我们向他们尤其是云南艺术学院的领导和全体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前5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在艺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届论坛2005年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论坛聚焦于“艺考热”问题;第二届论坛2006年的“瑶湖谈艺”,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高等艺术教育中如何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第三届论坛于2007年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十一五’期间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第四届论坛200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科学发展观统领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第五届论坛2010年在大连举办,主题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讨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

历届高峰论坛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较深入地分析了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而且在相互交流中探讨了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发挥了引领艺术教育走向的作用,已经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学科的一个品牌论坛。

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是在总结前五届论坛的基础上根据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而举办的。这次论坛的主旨是,明晰艺术学科专业定位,继往开来,更好地建设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在当前学术界出现种种异端问题的背景下,为弘扬学术正气,规范学术行为,建立道德约束标尺;为促进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出谋划策,同时以艺术教育杂志为媒介,搭建院校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和交流全国各类艺术院校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多年来,《艺术教育》杂志全体工作人员秉持严谨的工作作风,面向全国艺术教育系统,为各大院校艺术专业师生和热爱艺术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我们力求所刊登文章的学术性、原创性和思想前沿性,使《艺术教育》这本综合性艺术类期刊,既承担专业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信息传播作用,又成为普及艺术教育的大众读本。然而,我们更希望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能够通过《艺术教育》得以面世。本届论坛的论文征集活动,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优秀的学术成果有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也希望通过各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使我们的《艺术教育》杂志能够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关注,得到更多专家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最后,希望各位专家,各位院、校长在论坛中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对当前艺术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尤其希望通过对一些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对艺术教育如何实施战略调整、人才培养、学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等进行交流、研讨,促进艺术教育的领导者拓展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和领导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