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7:24:43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范文篇1

1.从资讯的不对称性,改为资讯的民主化;

2.从替精英分子制造商品,改为替每个人制造商品;

3.从先产后销,转变为“先感应后回应”;

4.从本土经济转变为全球经济;

5.从报酬速减的经济,转变为报酬速增的经济;

6.从拥有资产转为有渠道取得即可;

7.从公司治理转变为由市场掌控一切;

8.从大众市场转变为专属个人的市场;

9.从“及时生产”转变为“即时生产”;

从资讯的不对称性,转变为资讯的民主化

经济学家主张,加入资讯是完整且具对称性,同时,各资讯媒体的市场力量和流动性也不分高低的话,那么市场便是分配资源的最佳机制。然而在真实的世界中,这些假设并不存在。基本上,销售者取得的资讯要比消费者为多,相比之下,顾客所取得的资讯较少,这不仅是因为资讯是由营销人员所掌握,也因为交易是由营销人员所发起的。结果便造成所谓的“独占式竞争———在此情况下,便是由销售者制定交易的条件,而消费者只能依赖品牌认知度、公司声誉和目不暇接的广告等因素来做判断。

数字科技大幅改变了这种资讯和力量的失衡状态。

由于进入网络并不难,所以会有愈来愈多的销售者投入网络的市场空间中;同时也会有愈来愈多的顾客,得以摘取任何产品、服务或公司的资讯。资讯可说是无所不在,而且取得的成本很低。

企业和消费者都可自这场资讯革命中获利。企业若运用电子采购系统,便能够比较供应商的价格,并降低采购成本。

企业若装设与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外部网络,便可以降低订货、交易和付款的成本。此外,这些也能够让企业比以往更容易评估需求和供应的情况。企业还可以实用动态的演算法,以调整价格和产出,并使资源管理更有效率。

从替精英分子制造商品,改为替每个人制造商品

在旧经济中,各企业都发现,要针对自己确实想掌握的个别顾客来从事营销,成本恐怕很高。顾客则面对了商品难以取舍的困境———一边是价格相对较低、却只是还好的商品;一边则是商品价格偏高、感觉却对了的商品。只有富有的顾客才能获得较为量身打造的商品和服务。

而在新经济中,有愈来愈多的人能取得量身打造的商品和服务。数字式科技已降低了同一批次的制造成本。我们可从各网站上看到此种证据,例如戴尔电脑。幕后的推手是创造出全球化和标准化沟通基本架构的网络以及网络浏览器。华德?汉森教授认为“为顾客量身打造”可带来“商品的民主作风”。

从先产后销,转变为“先感应后回应”

长期以来,“先产后销”已成为商场中行之有效的典范。“先产后销”的企业借此估计市场需求、规划生产与建立库存来从事竞争,以符合供需的要求。它们主要是依赖达到规模经济、加速员工的学习曲线并执行已经界定的程序,以与拟定的企业计划并行不悖。

今天,许多企业是在“先感应后回应”的典范之下进行竞争。“先感应后回应”的企业,会邀请顾客界定出他们的广义需求,甚至让顾客参与选择他们渴望的到底是哪些特质;它们会应对顾客所下的订单。“先感应后回应”的企业之所以优于“先产后销”的企业,乃是基于以下的原因:

1.它们可以刺激出更具原创性的产品发展;

2.它们能更迅速地制造出技术更优异的产品;

3.它们能更加以顾客为中心并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它们能带来更高的获利。

从本土经济转变为全球经济

网络能够让企业在扩张地理范围时,以指数成长的方式在进行。在新经济中,即使企业的规模不够大,也可以成为全球性企业。这是小企业第一次可以接触到存在世界各地角落的潜在顾客,他们可以位居任何地方。相反的,在各地有多处据点的大型企业,可能必须重新思考自己到底需要多少个据点。依照罗伯?柏达克的说法:

在纺织等产业中,直接推销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在光碟等多媒体的辅助之下,欧洲和美国的成衣业买主,可以和在印度以及远东地区的工厂直接沟通,于是在许多情况下,买方在这些地方可以不必设立商。在纽约的设计师可以用电子邮件等方式,传递最新的设计图样给位于亚洲的工厂,然后工厂再根据订单大量裁剪缝纫,这些订单都是从世界各地集合在一起,然后再通过网络传送到工厂处。惟一需要实体运送的部分,只有成衣本身而已。

企业必须从网络的角度来思索国际营销的重要性,因为网络同时代表了优势和劣势。关键的推动性平台,向来都和是否具有售后服务(例如联邦快递的服务)和财务机构(例如信用卡公司)这两项条件有关。如果能够具备这两项条件,从事国际性交易就会像是在当地交易一样的简单。

加入可从国外的低价厂商手中购得相同的商品,顾客就不必再像冤大头般向本国的高价厂商购买。此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各国政府立法限制民众利用网络从国外订购商品。

从报酬速减的经济转变为报酬速增的经济

在工业时代,企业的成长会受限于报酬速减法则的效用。企业略具规模之后,紧接着便会出现官僚气息、回应时间缓慢以及更加厌恶风险的情况。市场领导厂商会试图去掌控供应的来源、获利专利,并对违犯的新厂商采取法律行动,以权利保护自己的地盘。举例而言,宝洁公司便发展出新产品和产品延伸的做法,以控制货架空间;而家庭货仓也通过更低的价格,来提供更多种类的商品,而大举攻占当地的五金行。

在新经济时代中,资讯已然呈现爆炸的状态。我们可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复制、储存、转移、结构以及重组资料。在网络上,货架空间没有任何限制。购物的网友可进入任何一个网站。即使是资源有限的企业,也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新经济时代中的成长,乃是受到自我强化的周期所左右。让我们来看看麦特卡夫法则:网络的成本会随着网络的规模呈直线型扩张;但网络的价值,却是呈指数型增加。许多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需要相当多的网络会员人数;而且会员的利益将随着会员人数的逐渐增多呈非线性的增加。

早在1998年便开幕的“电子准备公司”,从公司名称上完全看不出该公司提供的是何种产品或服务。该公司的所有权人,打算让网友自行找出主页背后所代表的事物。该公司只提供一件事:每位网友在登录之后,便可免费得到十股该公司的股票。结果在短短的数周内,在该公司网站上登录的人数,便突破300万人以上。在短短的数月之中,“电子准备公司”便从这些经常造访该公司网站的客户身上,建立起一个虚拟的购物网络。

在市场空间中,企业必须毫不犹豫地做大手笔的投资,以创造出产品服务,并建立起网络,但随后的变动成本便会相对的合宜。有些产品和服务(例如资讯和音乐软件),能以数字化的方式加以复制,并可以说是边际成本为零的电子化方式传送。企业所能发挥的空间愈来愈大,再加上网络无远近差异的特性,此种微不足道的成本,更刺激了需求的快速成长。因此,新经济会随着规模扩大而报酬迅增。

在新经济中,企业必须涉及各式各样的策略,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在某一产业类别中,达到广大客户的第一家网络公司,由于其知名度和口碑已经打开,所以就可以用低了许多的成本,来吸引额外的用户。艾尔?黎斯和罗拉?黎斯所提倡的“突出定律”,主要的内容是,若某家网络厂商已经在该产业类别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他家公司便只能毫无希望地尾随其后。

从拥有资产转变为有渠道取得即可

在新经济的体系中,许多厂商正重新评估它们是否该拥有某些资产,还是可以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通过预订、加入会员、租赁、保留等方式来取得它们。孟山都的执行长官鲍伯?夏皮洛,以极具煽动性的问题,来强调此议题:“搞不懂为何人千方百计想要拥有所有东西?”事实是:当今,有许多企业在与人一决雌雄时,已是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取得资产,而非是否拥有资产。事实上,拥有实体的资产,已经变成一种负债。所以,全球各地的企业已通过分散资本的方式,来转型成“精简型”组织———将活动外包出去、出售实体资产、出租设备并缩减流动资本。今日,许多企业宁愿拥有一个品牌,而不愿拥有一座工厂。

消费者所扮演的角色也正在改变———从产品的拥有者转变为产品的租用者,例如租用汽车而非拥有汽车,而且可以从软件到火炉等无所不租。让我们来看看雷诺今日提供给潜在汽车买主哪些东西:

雷诺汽车所提供的套装服务,已经包含在一开始的租金当中。它有效地把汽车出租给顾客,让他们免于在购车合约上讨价还价,并且负责出租期间的保养和维修服务(顾客惟一要做的事,只有买汽油而已)。雷诺相信,通过此种方式,顾客

不仅能在车辆的使用年限上得到更多价值,而且必须支出的费用较少;雷诺还计划运用此种方式,在顾客全部的开车生涯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以获取利润。从公司治理转变为由市场掌控一切

只要企业是由外部来取得产品或服务,而不是由内部自行生产,便会招来所谓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了搜寻成本———消耗在找出最佳供应商和最划算交易上的时间、金钱和资源。企业能够借此运用中介来提供产品资讯,以降低此种搜寻成本(但无法完全消除)。而当交易需要一种独特、或是一种延伸的价格协议与合约时,便会产生所谓的签约成本。最后,还有协调资源和过程的成本。

依照柯尔斯的说法,“一家厂商会持续地扩张,直到在厂商内部进行下一笔交易的成本,与在公开市场中执行同一交易的成本相当时为止。”企业会在内部执行具有成本优势的活动,并将其他活动外包出去。

资讯革命已让企业更能协调复杂的活动,并做出决策。资讯愈来愈容易取得,也已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愈来愈多的交易,正从企业现有的内部层级式协调,转变为在市场上进行协调。有更多的交易将会通过电子的方式加以执行。随着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的下降,电子市场和电子中介将会变得日益重要。

现在,企业愈来愈把重心放在顾客和核心能力之上,并将其他活动外包出去。想要在今日的市场中获得成功,便需与顾客、供应商和企业伙伴发展出密切的关系。在打造和管理顾客关系上的技巧,是一种愈来愈重要的能力。

从大众市场转变为专属个人的市场

在新经济中,营销基本上已完全转向,从“替产品寻找顾客”转变为“替顾客寻找产品”。数位科技使企业得以追踪每一名顾客,把传统“一对多营销”转变为“一对一营销”。依照玛莎?罗杰斯和唐?派柏斯的看法,采行“一对一营销”的公司,乃是收集个人的资讯,并与他们直接沟通,以形成持续、融洽的商业关系。

所有即时的推动要素———速度、价值链整合、新的中介———使企业能够执行一对一营销,而不必以资本密集、或以规模为基础的方式来营运。体质最棒的小企业最能够与其他顾客维持不错的一对一关系。想想看,你家附近书店的做法:“玛莉,真高兴见到你!你喜欢我上次推广给你阅读的《汤姆?杰佛逊自传》吗?真好!接下来你可能会欣赏这本有关邱吉尔的新书,我已经先帮你保留起来了。”这种关注个人兴趣的做法,会让每位消费者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从“及时生产”转变为“即时生产”

随着资讯愈来愈易取得以及资讯传播速度愈来愈快,企业所获得的需求反应,将可说是即时的(real-time)、尚未受到扭曲的需求。同时,企业也能够迅速地做出回应,并且与市场做紧密的联结,让供应量能配合需求量。资讯已经取代实体库存、使供应链进行重大的重组。让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

●沃尔玛商场掌握了库存和数千种存货商品每日销售量的资讯、让大型的供应商(例如宝洁公司)随时可查询,并让宝洁公司自行盘算每天应运送多少箱的纸尿布、洗洁精和牙膏等产品至沃尔玛商场各分店。

●戴尔电脑公司是在收到订单后,才开始组装电脑。1999年,此策略大幅降低了戴尔电脑的库存期间———从商业界平均的60至70天,下降到只有6天而已。戴尔电脑的库存周转率也增加到每年58到60次。相比之下,康柏电脑是每年13.5次,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则是9.8次。

数字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

引言:近年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经济的衡量测度、发展路径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1,2]。从经济形态出发,政治经济学认为数字经济具有可持续性[3]。数字经济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长尾效应等对企业生产效率、产业结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显著影响[4]。从微观企业层面出发,学者们分别从经典企业管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关系嵌入视角出发,探究数字经济对企业管理、企业价值、企业生产率、企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5]。例如,何帆和刘红霞(2019)[5]通过对国内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增强创新、降低成本等方式实现数字化变革,最终发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从宏观经济层面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两端极化”需求格局[6];同时,数字经济可能增加开放型经济复杂性,引起世界市场同质化及逆向全球化等负面效应[7]。从博弈论角度出发,许恒等(2020)[8]提出数字经济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冲击效应,借此构建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非对称竞争博弈模型,认为“竞合发展”政策有利于创新和社会利益均衡。从实体产业角度出发,数字经济为制造业转型提供强劲动力,以制造业数字化为起点,以数据、创新、需求和供给为路径,逐步实现实体经济数字化、产业结构高级化[9]。石涌江(2021)[10]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出发,认为数字经济发挥协同效应、成本节约效应、价值创造效应,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单门槛效应。肖远飞和周萍萍(2021)[11]认为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产业升级,并以此为中介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区域经济层面而言,部分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存在区域异质性[12]。然而,亦有部分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例如:姚志毅和张扬(2021)[13]发现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是周期性波动的,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为负,已产生“挤出效应”;姜松和孙玉鑫(2020)[14]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根据现有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等可能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积极影响;与之相反,数字经济的自我膨胀性和挤出效应可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那么,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到底是发挥协同渗透效应还是挤出效应?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为何?厘清以上问题有利于对数字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合理规划,有利于提升落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均衡发展。本文提出数字经济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模型,通过对2016—2019年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1研究假设

1.1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

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其网络特性,自身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特征,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社会资源等;同时,研发创新还需要一定的周期实现收益。因此,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其对该区域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会不断通过高额投资和技术创新获得市场优势,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逐步得到体现。数字经济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研发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数字经济边际收益不断提高,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直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溢出效应逐步向相关产业和传统产业传导,对区域内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起到促进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边际收益递增导致“强者恒强”的现象普遍存在[15]。因此,当数字经济经过萌芽期和高速发展期,发展速度和规模逐渐趋于稳定时,容易出现寡头或者垄断现象,数字经济的自我膨胀性得到更多体现,广大企业对头部企业高度关注并快速模仿跟进,头部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取的实际收益可能低于其研发创新的成本。因此,可能导致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降低,则其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减弱。据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呈“倒U”型曲线关系,相比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适中的地区,若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过高或过低,则区域技术创新水平较低。

1.2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

在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时期,企业受生产、库存、管理、交易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以追求长期平均成本最低值为目标来确定最优生产规模,帕累托提出的二八定律得到普遍认可[16]。对数字经济而言,根据梅特卡夫法则,随着网络规模扩大,网络价值不断增大,相比于传统工业经济而言,数字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显著[17]。同时,长尾理论认为众多小市场的集合具有与主流市场相同的能量,当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时,会引起研发、服务、财务、市场等方面成本降低,实现范围经济效应[18]。由此可见,数字经济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协同渗透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数字经济创造的价值相比于其投入而言是十分有限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随着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传统的实体线下市场可能受到极大冲击,导致用户向数字经济网络进行转移,也使得高度依赖于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企业和行业面临巨大威胁。同时,传统的工业经济也可能受到数字经济的巨大冲击,数字经济企业不断占有市场,通过不断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来减少来自中小企业的竞争,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降低。据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相比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适中的地区,若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过高或过低,则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低。

1.3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随着自然资源不断消耗,人类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碳中和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供给角度出发,第一,技术创新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材料利用率等方式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第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个人或企业更加容易通过网络获取先进知识和技术,技术溢出效应发挥更加显著,从而引起产业结构高级化并对传统产业起到提升和带动作用。从需求角度出发,技术创新能够通过提高底层人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来拉动内需,实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9],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并形成累积效应[20]。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过低或过高时,企业关注点更多在于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由此可知,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数字经济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3: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倒U”型曲线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呈“倒U”型曲线关系,并进一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形成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倒U”型曲线关系。

2研究设计

2.1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对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进行研究。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来自历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17年首次),故面板数据期间为2016—2019年。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为避免极端异常值造成的回归曲线扭曲问题,更加准确地反映变量间实际关系,参考文献[21],对全部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缩尾处理,分别替换为百分位数1%和99%对应的数值。

2.2变量定义和测度

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增长(REG),采用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解释变量:数字经济(DE),采用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衡量。中介变量:技术创新(TI),采用研发强度进行衡量。控制变量:为准确评估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控制以下可能影响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因素,选取人口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教学科研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占比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人口增长率(POPGR)采用各省份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地方财政支出(PUB)采用各省份当年一般财政支出的对数值衡量;教学科研财政支出(DESC)采用各省份当年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财政支出的对数值衡量;固定资产投资(FIX)采用各省份当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对数值衡量;第三产业占比(THIRD)采用各省份当年第三产业产值占该地区GDP的比重衡量。

2.3模型设定

根据研究假设,需要验证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Baron和Kenny(1986)[22]所提出的传统的三步法无法准确揭示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因此,本文借鉴Edwards和Lambert(2007)[23]提出的一般分析框架中的调节路径分析方法进行假设检验,构建如下回归模型:Y=α1+α2X+α3ME+α4MO+α5X´MO+α6ME´MO+ε(1)ME=β1+β2X+β3MO+β4X´MO+φ(2)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增长),X为解释变量(数字经济),ME为中介变量(技术创新),MO为调节变量,且在本文中,MO与X为同一变量(数字经济),X´MO为解释变量(数字经济)的二次项,ME´MO为中介变量(技术创新)和调节变量(数字经济)的交互项,ε和φ为残差。

3实证结果与讨论

3.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04和80.40,均值为30.87,标准差为15.49。由此可见,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3.2回归结果与讨论

为确保模型可靠,避免伪回归,采用HT检验进行短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其中,REG、POPGR、PUB、DESC通过检验,全部变量的一阶差分值通过检验由于上述一阶单整变量的存在,采用Kao进行协整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对于模型(1)和模型(2),ADF检验结果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此外,为确保无重要变量遗漏,对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Q统计量的P值均大于0.05,结合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设定合理。模型(1)用以检验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以及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模型(1)可以检验调节变量数字经济与解释变量数字经济交互项、调节变量数字经济、中介变量技术创新以及调节变量数字经济与中介变量技术创新的交互项间的总效应,即检验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回归结果见下页表5。列(1)至列(3)以技术创新为被解释变量。列(1)中只包含可能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加入解释变量数字经济,得到基本线性回归模型列(2),表明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1241)。在列(2)的基础上加入数字经济的平方项,得到非线性回归模型列(3),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平方项与技术创新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1038)。据此,可以看出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呈“倒U”型曲线关系,支持假设1,即当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过低或者过高时,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非常有限。当数字经济发展到适当水平时,对技术创新具有较强促进作用。数字经济的发展本身即蕴含着大量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萌芽时期,网络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因此,对相关行业和传统工业行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对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网络规模倍增,用户数不断增加,数字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向传统工业经济不断渗透,实现产业数字化,发挥新技术、新业态的积极影响,以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强相关产业和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提高社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市场份额,形成寡头甚至垄断市场,产生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此时,广大中小企业和传统工业行业都无法从市场中获取利润,难以维持高额的研发投入,数字经济的自我膨胀性和挤出效应则会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普遍受到抑制。列(5)至列(6)以区域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在列(4)的基础上加入解释变量数字经济,得到基本线性回归模型列(5),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2514)。在列(5)的基础上加入数字经济的平方项,得到非线性回归模型列(6),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平方项与区域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1301)。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支持假设2,即当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过低或者过高时,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数字经济的适当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当数字经济处于萌芽期,实际效益尚未得到充分显现,且受认可程度较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有限。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新的技术和经济范式,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并实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结构被改变,新技术、新业态都对传统行业造成一定的威胁和负面影响,可能对传统行业和实体工业经济形成挤出效应,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消费者福利受损,引起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在列(6)的基础上加入中介变量技术创新,得到列(7),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2674),数字经济的平方项与区域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1473),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再次验证。在列(7)的基础上加入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得到列(8),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表明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具有权变影响。综上可以看出,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其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支持假设3。数字经济不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网络资源实时掌握用户需求、优化产品,改变传统经营模式,提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提高数字经济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并通过渗透效应向周边行业和传统行业进行逐步传导,从而提高各个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然而,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过高,且远超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时,传统工业经济实体企业处于显著劣势地位,二者之间差距过大使得数字经济的自我膨胀性和挤出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不利影响。

3.3稳健性检验

由于我国各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故对东部地区省份样本和中西部地区省份样本分别进行检验。其中,东部地区包含11个省份,共有样本44个。中西部地区包含20个省份,共有样本80个。通过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子样本分别进行检验,来验证上述结果是否稳健。中西部地区样本回归结果见下页表6。列(2)中,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1024),列(5)中,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亦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1948)。分别加入数字经济的平方项得到列(3)和列(6),结果显示数字经济的平方项与技术创新不相关,与区域经济增长不相关;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仍保持显著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1149和0.2127)。在列(6)的基础上先后纳入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的交互项,得到列(7)和列(8),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均显著正相关,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与区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1034)。上述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得到更好地体现,表现为“倒U”型曲线的上升部分。下页表7是东部地区样本的回归结果。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1381),数字经济的平方项与技术创新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1402)。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2114),数字经济的平方项与区域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对于东部地区样本组而言,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再次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4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验证了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从理论上看,本文明晰了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根据创新经济学理论和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从实践上看,本文为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区域数字经济的合理化发展、坚持以创新为本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得到结论如下:第一,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当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过低或者过高时,该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均较低。表明数字经济存在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个区间,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超出该区间时,数字经济的自我膨胀性和挤出效应则会凸显,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降低。第二,技术创新发挥中介作用。随着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数字经济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得到提升,并逐步向其他行业实现技术渗透和外溢,从而有效提升全社会技术创新水平,并以技术创新为媒介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业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该地区其他产业发展水平时,数字经济的垄断特征加剧了产业间的鸿沟,技术创新的渗透效应受到阻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抑制。第三,在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发挥显著促进作用,即为“倒U”型曲线上升部分,且技术创新发挥正向调节作用,随着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得到更好地体现。而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均呈显著“倒U”型曲线关系,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4.2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地方政府应加快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之间共享数据、平台等各种网络资源,实现共享经济;加速实现产业数字化发展,通过在研发创新、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为传统产业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地方政府应通过数字经济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融合,实现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政府应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引导,提高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以此带动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对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应增强对技术创新的激励,避免企业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实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二,制定并落实财税优惠和人才引进政策。首先,地方政府应积极为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提供工商管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发展初期面临的财税负担;其次,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创新性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财政支出向研发创新和教学科研的倾斜,助力高校培育人才;最后,地方政府应加快制定并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从落户、创业补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多方面为高端技术型人才扫清后顾之忧,实现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从根本上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第三,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头部企业的监督引导。由于数字经济存在自我膨胀性,数字经济产业极有可能出现一家或少数几家头部企业形成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发展态势,对中小企业形成打压,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地方政府应从法律角度和行政监管角度出发,加强对头部企业的监督,防止形成头部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应引导政策,促使头部企业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和相关周边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张路娜,胡贝贝,王胜光.数字经济演进机理及特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1,39(3).

[3]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9,(2).

[4]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界,2020,36(6).

[5]何帆,刘红霞.数字经济视角下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业绩提升效应评估[J].改革,2019,(4).

[6]阎世平,武可栋,韦庄禹.数字经济发展与中国劳动力结构演化[J].经济纵横,2020,(10).

[7]龚晓莺,王海飞.当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其效应研究[J].电子政务,2019,(8).

[8]许恒,张一林,曹雨佳.数字经济、技术溢出与动态竞合政策[J].管理世界,2020,36(11).

[10]石涌江.产业化、生态化和数字化:三化融合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21,39(6).

[11]肖远飞,周萍萍.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基于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效应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3).

[13]姚志毅,张扬.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性的动态分析[J].经济经纬,2021,38(1).

[14]姜松,孙玉鑫.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20,41(5).

[19]湛泳,徐乐,王恬.包容性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基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1).

[20]李四维,傅强,刘珂.创新驱动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收敛:基于空间计量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20,34(6).

数字经济范文篇3

关键词:数字经济;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数字经济在中国迅猛发展,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变革,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零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的企业创新转型。长三角地区具备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这种外部环境会倒逼零售企业去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而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

1长三角数字经济环境现状分析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据世界银行分析,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0.62%。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我国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6.2%。2018年我国江苏、浙江数字经济规模均突破2万亿元,在规模、占比、增速方面均引领全国发展。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备忘录提出将建设世界领先的人货场一体化新零售网络,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在零售业运用的趋势。数字经济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这其中,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处于领先位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等多家联合的《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出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GDP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具备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人才推动长三角数字经济规模发展和增长速度领先全国。美国商务部编写的研究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最早提出了数字经济的出现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严峻挑战,反映出信息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数字经济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而我国长三角地区在数字经济增长速度和数字经济规模上居全国最高水平,属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引领区域的长三角地区,需要重视跨区域人才战略的整体规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其他实体行业深度融合,推进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更快速度的一体化发展。我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一定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2长三角零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长三角的零售业是古老的行业之一,从以物易物的个体交换到专门从事零售的商人,从个体的小商铺到超级商场、连锁商店……零售业不断在发展,也不断创造新概念,这是一个勇于接受新事物的行业。零售业发展至今,离不开互联网的参与,而网络也给零售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文件的颁布,提出了要在长三角地区“加快布局世界级新零售网络”。现在看来,长三角地区零售业成绩斐然,目前长三角地区新零售新业态分布最密集,截至2018年10月15日,新零售智慧门店上海地区已经超过了1.2万家。2018年天猫的双11销售情况显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成交额总计达到596亿,占近3成的全国总成交额,可见长三角新消费同样是领先全国。长三角地区零售业已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天猫新零售门店在长三角地区分布最多,盒马鲜生同样是在长三角星棋密布,实体店数量高达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见新零售也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生力军。阿里巴巴建立的商业操作系统以数字化赋能长三角地区的零售业,同时多家信息化企业也在长三角落地布局,共同建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促进长三角地区形成商贸发达、高效快捷的一体化商业大市场。长三角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当前消费升级背景下长三角新兴消费亮点纷呈,从2019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统计数据可知,长三角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较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能挣也能花”类型,而且也是新零售消费最活跃的区域,长三角地区本是传统的包邮区,目前已升级为新零售消费区。杭州市、上海市率先建成新零售示范城市,促进实体零售业的新零售转型,这使长三角城市的新零售发展驶入更快的车道。

3长三角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分析

长三角地区的大数据、AI技术深刻改变整个零售产业的上下游,从采购、销售到决策、供应链、用户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全面使用数字技术,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改造,零售业转型升级加快,随着新零售对各大核心消费场景进行系统性改造,零售业迈入“新零售+”时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抢先把握住新消费时代的先机,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是零售业的普遍共识。3.1打造零售智慧门店。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零售业借助于商业智能与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便利店、超市、大卖场、百货、购物中心等多种零售业的业态转型升级,打造零售智慧门店,逐步实现了大数据与现场智能设备的无缝对接。通过大数据分析超前预测各类顾客需求,通过“智能化”贯穿消费过程量身定制满足各式个性化需求,以客流热点分析、人脸识别及大数据分析后台,精确锁定目标顾客,准确、标准、快捷地服务顾客。给顾客带来极致舒适感受的同时,成功塑造行业核心竞争力。零售智慧门店升级转型要在原有零售店的基础上进行店铺动线设计及区域布局调整、柜台升级、增设人脸识别系统、增设探针系统、增设智能看货盘及智能盘点系统、货品标签增加RFID标签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改建,实现从“进店”到“出店”完整的智能交易过程。在智慧门店入口处可进行人脸识别身份确认,并与有效帐号自动连接。在购物期间,跟踪用户在店内浏览、取放、购买等行为。顾客在商店选购商品时,会告知最近的折扣商品,并根据顾客的偏好推送定制广告。在商品识别区自动识别用户所购买的商品,并在顾客绑定的账号中扣除相应的费用。智慧门店还包括使用电子价签,大批量上线自助结账设备,传统纸质宣传册改为智能营销大屏等新场景。零售智慧门店的核心优势是数字化,比如:人脸识别、智能大屏营销、扫码购等。通过人脸识别为商品配置类似于身份证的ID,通过智能大屏进行商品介绍、推荐搭配等等。借助数字技术,提升零售整体运营效率,减少流通损耗的关键点,也成为门店客流量的来源之一。而且数字化的运营管理,避免手工操作的疏忽而造成的错误,提高门店效率,有效组织运营。零售智慧门店通过对会员的数据分析,可以根据用户画像和推荐算法向会员推荐优惠券和商品,实现对到店顾客精准推送个性化营销信息。3.2开设线上零售网店。零售业开线上网店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开网店,可以在淘宝网、京东商城、拍拍网、敦煌网、易趣等交易平台上开设网店,可以运用平台上建网店流程进行自己开设,也可以选择网店优质服务提供商进行注册后交易。目前,这些平台对供货商设置了资金门槛、授权资质,同时对经营品种也有规定,一般需要缴纳平台使用费或者保证金。二是自建网站式网店,宣传和销售自己零售的商品。比如一些大型零售企业的官网内会开设网店,具有网上交易功能。不过自建网店投入较大,还需要有专人进行网站制作和维护。3.3融合线上线下零售业态。零售业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将线上、线下、物流的数据融合,达成以顾客为中心的消费、服务等数据的全面共享,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层次融合。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的高效协同配合,开展“以顾客体验为中心”的全渠道营销已经成为未来新零售的发展趋势,顾客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体验虚拟服务,还可以通过线下实体智慧门店来提高顾客的购物体验,同时顾客在线上线下留下的信息能够加速店铺对于顾客的信息采集,从而给顾客带来个性化的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的无缝切换来唤醒顾客的消费欲望。零售业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打造一个线上店和线下店无缝对接的数据系统,线上网店与线下门店能够共享后台数据信息。如对线上店与线下店进行信息收集、分类、整理,分析顾客的购物倾向,实现对顾客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精准营销。零售智慧门店使用“人脸分析仪+智能导购屏”模式来针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精准推荐商品,而线上网店也可以利用线下的数据为顾客提供精准的商品信息,让顾客利用碎片化时间购物。同理,就可以针对线上顾客浏览商品的次数与频率为顾客智能推送线下店商品以及发送宣传广告,提高零售业竞争力。

数字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数字经济;“宅经济”;新业态

1“宅经济”加速数字化进程

随着中国在21世纪初开始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经营模式与数字化正呈现密切联合的新趋势,数字经济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其占GDP的比重连年攀升,从2005年到2020年的16年内,占比从14.2%升至38.6%,涨幅达到24.4%。由此可见,数字经济已是势不可挡的潮流,也是企业未来经营战略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数字经济的规模效应也促成新经济产业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崛起和转型。近年来,年轻人的宅生活理念的兴起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催生了以互联网和现代物流为基础,涉及娱乐、在线教育、线上金融、在线医疗、云办公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发展的“宅经济”新业态。受疫情的影响,传统商业模式的单体构架让许多企业陷入困境,迫使企业认识到单一商业模式的局限性,迅速建立数字化的云生态进行自救。居民受到的影响,不得不采用居家的隔离措施,催生了消费者的“更新换代”。消费者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上,这二者的巨变让他们逐渐培养或更依赖新的线下线上消费习惯,为“宅经济”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无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都为“宅经济”开启数字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宅经济”的驱动因素

2.1宅文化的共鸣效应

宅文化是强调个人隐私空间、专注精神追寻,不拘泥于生活以何种形式呈现的文化。它不仅是超越了血缘关系、地理空间等传统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也是个人价值创造、实现自我的一种象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交流变得更为便捷,为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提供了机遇,给予人们新的思想风暴,通过“宅”宣扬自我独处和另类个性化的诉求。例如,自媒体UP主“宅”在家线上提供艺术作品,创业者不需要租赁办公经营场地就可“宅”在家经营网店或者公司,人们选择通过手机APP订购外卖等,减少因出门采购或在家做饭带来的时间损失,将时间花在享受自己的乐趣上,实现自我价值创造。

2.2信息基础设施完善

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体现在网民数量的增加。根据CNNIC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接入超过4.5亿户,尤其为满足家庭内部多人使用需求的高速家庭带宽、主动要求升速的用户激增,截至2020年3月的统计数据,网民数量达到9.04亿人,占中国人口的64.28%,为“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受到网络的普及与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变强,更渴求在家通过线上提供的服务解决生活的绝大部分问题,可以观察到的是APP软件如外卖、网购、在线教育等,用户数量绝大多数呈增长势态,反映在线上教育用户上,根据CNNIC的数据显示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2.32亿,在2020年6月已达到3.81亿,同比增长64.2%,大大缓解了因疫情无法展开线下教育的压力,使得用户通过“宅”在家也能获得同质量的教育教学。

2.3信息技术突破

信息技术的突破催生“云学习”“云办公”等,全新的产品与服务也随之诞生。从生产供给端到消费需求终端的升级改造,使得人们的生活、社交、娱乐等事务逐渐“云端化”,对物理空间的需求逐渐变弱,更试图找到虚拟与实体的结合,依赖“宅”解决生活、工作等事务难题。首先,互联网技术使“万物联网”,购物平台将线下实体店的商品如蔬菜水果、米面粮油、家居家电等融入线上平台,打破物理空间界限,网络购买、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要求等服务完全可以“宅”在家完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使他们得到真正的体力解放;其次,借助VR等传感技术人们可以“宅”在家联网与好友一起网游、追剧等,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再次,借助APP可以线上打卡考勤、参与视频会议等,满足工作需求,支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运转;最后,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宅”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从生活到工作的服务链。

3“宅经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3.1教育布局新生态模式

受就业竞争、市场环境、科技发展和职业晋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成年人基于兴趣和工作的需要带动了成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需求的逐年上升,为教育布局的新业态指明了方向。高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真正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让教育走向“云时代”,使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成为可能,使更多人可以接触到他们想要的学习内容来培养爱好兴趣、职业能力等。疫情防控期间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影响,学生和成年人的“宅生活”催生了线上教育OMO的新业态,传统教学模式迅速开始转战线上教学。线上教育OMO作为“宅经济”催生的新业态,通过建立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机制共享教育资源,下沉到三四线市场,帮助用户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提升客户的学习的效率,满足客户对教育活动和资讯的需求。同时,这也为教育机构拓展经营渠道,提升经营效率和市场份额。根据多家咨询公司的中国在线教育的调研报告显示,教育在线用户的数量、教育市场的产值和融资金额在2016-2020年逐年上升,尤其在“宅经济”的刺激下,在线教育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相比2016年增幅达到354%,融资的金额增速也达到了845%(见表1)。可见线上教育的新业态已经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资本市场对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持积极的态度。教育OMO的新模式不仅是疫情期间教育形式的变革,而且是将师资、教学、平台的搭建和使用、运营等环节围绕市场需求培育的新业态体系。

3.2生鲜冷链服务数字化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增长,GDP一直呈增长的势态,在全球的排名也是位列前茅,只是人均GDP还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2019年突破了1万美元的壁垒,2020年达到10500美元,同比增长了2%,这也标志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增加,消费升级的需求越来越高,也渐从“数量”向“质量”延伸,消费的升级让人们更注重因购买商品或服务而带来的良好体验。反映在生鲜产品上,即消费者更关注食品的新鲜、营养及附加的配送服务和售后等。根据艾瑞咨询的关于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调查报告显示,生鲜电商的行业规模在疫情期间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在2020年已达到4584.9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64%,可见人们对生鲜产品的喜爱。过去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配送环节信息化程度低,缺乏规范,依靠人工进行信息传递,降低了配送的时效性及产品的新鲜度,使得更多人倾向于外出前往集市购买。为突破“最后一公里”让人们“宅”在家就可获取新鲜营养的生鲜产品,数字化提供了契机。数字化体现在4个方面,包括运输、仓储、分拣、消费者分析过程上。在运输过程中,利用物流信息实时监控运输车的去向以及车内设置的温度系统可以直接联网上传终端,可被产品生产者或配送终端的消费者用手机APP调阅,可以避免因为温度而产生的产品损耗。在仓储过程中,利用设备对生鲜产品录入录出,确保能准确了解生鲜产品从装卸到出入库的贮存温控达到标准。在分拣过程中,利用智能摄像头和智能分拣流水线,让终端可以了解产品的新鲜状态。在对消费者的特征分析过程中,通过产品标签核算产品类别的销售量等,分析消费者偏好可以及时更新货源。例如,国内的智慧物流平台“运荔枝”,用户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的服务进行下单,直接利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手段进行线上支付,线上平台接收到支付信息后,将线下客户下的订单信息传递给物流站点或货仓进行取货,提供个性化服务,全程利用电子监控与物流更新监督运输状况,为客户提供24h可视化在线管控。人们对产品的新鲜、营养水平有信心,正因为有如此严格的、精细化的监控监管,才让人们可以安心地选择产品配送到自己家中,免去了客户自己挑选、搬运、储存产品的时间成本。

3.3医疗平台赋能云服务

上亿人受疫情的影响采用居家隔离的手段进行防疫,无法外出的生活使更多人对“宅”在家就能获得医疗资源的诉求越来越高,从而保障自己的健康安全。这样的“宅经济”对医疗平台的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为优化服务弥补了短板。医疗平台通过互联网提供远程医疗,病患通过互联网进行挂号问诊填写自己的病症,医生在线上进行远程影像诊断、病理诊断、血压与血糖监测等,通过病理分析配药将用药情况发送至线下药店或药企,通过物流将药物送至病患家中以及给予健康管理建议,委派家庭医生至病患家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追踪与复诊或康复训练,与此同时,患者可以在线上用医保支付治疗费无需窗口排队。宅生活为实现医疗平台的数字化提供了可能,为实现“宅经济”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能,这样的线上服务也同时缓解了医疗资源配置的压力,如远程医疗解决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问题和帮助缓解临床医生短缺问题,让医生进入“聊天室”分析病患病因。例如,腾讯医典在疫情发展最为危急时与众多医疗专家形成战略联盟,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加强人们的防疫措施,减少因疫情带来的伤害。平台又按照预防指南、检查诊断、治疗紧张等不同阶段分类呈现知识体系,通过图文或视频对不科学的防疫措施进行辟谣指正,同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国各地医疗平台的信息系统共联,实现在同一信息系统下的医疗机构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有效配置资源,让真正需要医疗资源的用户享受到全国各地的医疗服务。

3.4智能办公“云”落地

近年来,全球的自由职业者的数量逐步增加并成为社会就业的新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咨询公司预计未来自由职业者群体的规模仍将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未来会出现规模扩大化的趋势。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远程办公平台的搭建,自由职业者的办公需求得到满足。同时,2020年全球受疫情爆发的影响,人们因为居家隔离的防疫措施不能抵达工作场所,故而爆发了企业对线上办公的强烈需求。突如其来的危机也让企业意识到了工作场地不能过分依赖物理空间去实现,而是需要利用高新技术、利用数字平台等方法打造云端化办公场景抵御外来风险。据艾媒咨询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远程办公人员超过3亿人,云办公企业规模超过1800万家。由此可见,在疫情的催化和自由职业者“宅生产”模式的盛行下,办公环境的弹性化和办公地点的移动化,加速了企业云台化的发展。企业数字化平台的构建,通过将企业数据嫁接云计算系统,实现整个过程的移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的上云过程,最终达到整个办公生态体系的协同管理。“宅消费”和“宅生产”模式促进智能化办公迈向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云办公平台在未来也将成为“宅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4结论

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信息技术的突破加上宅文化的盛行使得“宅经济”的规模得到扩大,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也因“宅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步伐。本文涉及的几个行业如教育、生鲜供应链、医疗平台、办公是几个典型案例,事实上宅文化涉及的行业众多,包括零售、餐饮、旅游、金融等,篇幅较小无法一一描述。“宅经济”的模式改变了企业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渠道,转变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产品服务,为企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一些传统企业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如何走向数字化贴合“宅经济”是个难题,行业压力剧增,新的经营模式重塑提上了日程,企业要做好用户体验,让消费者“宅”在家享受到优质服务,让学员“宅”在家就能上到好课学到知识,等等。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宅经济”背后的危机,数字化虽然更能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及消费习惯,但相关部门要及时防范如客户数据垄断、客户隐私泄露的问题,从而合理规范数字资产的价值评估标准、资产交易与收益分配等,防范数字资产的滥用。

【参考文献】

【1】欧阳帆.后疫情时代“宅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3):29-30.

【2】王莉莉.“宅经济”激活在线新消费[J].中国对外贸易,2021(2):58-59.

【3】聂凤粤.特殊时期的网络“宅经济”及发展趋势探究[J].今日财富,2021(4):87-90.

【4】乔文祯.“宅经济”视角下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储运,2020(12):115-117.

【5】姜婷.“宅经济”促进电商消费升级[J].人民论坛,2020(29):84-85.

【6】谢镇劭.疫情下的网络“宅经济”及发展趋势探究[J].中国市场,2020(26):10-11.

【7】沈国梁.2020宅经济提速,企业如何挖掘“宅+”新势能[J].中国广告,2020(9):104-106.

【8】张传洲.“宅经济”的缘起、演化及其发展困境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31(4):79-82.

【9】李元.疫情下“宅经济”对商贸零售业的影响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4):24-27.

数字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创新模式

一、引言

近几年,数字经济在我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数字经济具体是指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及知识作为某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网络作为其发展的载体,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历了高速发展,代表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引发一场重要的结构性经济变革。联合国的《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中明确说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截止到2018年底,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1.3万亿元,并且其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5%①。从已有的数据可以看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速的新引擎。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逐渐成熟,所需要的技术条件也愈发成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农村网络用户的数量在2018年底达到了2.22亿,占比6.2%,年增长率为22.57%。2020年,农村农业部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指出,在未来几年中发展数字农业农村经济将会成为农村建设的发展蓝图。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周期性以及季节性等,并且从弹性的角度来看,其弹性较小。虽然,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劳动力和土地这两种生产要素,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缺少企业家才能以及资本、数字技术等作为支持,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落后于城市经济。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经济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金融排斥等现象,金融资源与需求缺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数字经济具有非竞争性、普惠性、非排他性等优势,可以通过与农村经济进行融合发挥其优势,帮助其对缺失的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增效,产生1+1>2的效果,帮助农村地区解决当前的困境。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可以使用的模式。例如,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发展的精准农业模式、通过提高技术进而降低交易成本的“三农”金融服务模式、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等。通过实践证明,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可以极大的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规模效应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然而,我国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在数字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数据建设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方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目前,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客观条件是根据数字经济作为生产要素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等问题,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进一步探索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的发展模式,找出两者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数字经济是我国近几年来需要大力发展的新兴产物,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目前,关于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也在学术界引起大量研究,在我国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少有学者涉及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因此,本文将数字经济与“三农”领域进行结合,研究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理清两者之间的现实障碍,从而提出解决的策略,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应有的帮助。

二、实践模式

国际上关于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研究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我国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为我国特有的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2017年,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促进数字经济快速成长”的书面报告,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为我国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因此,随着这些文件的颁布,我国对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最主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数字经济服务“三农”的创新模式

从我国的发展历史来看,“三农”的发展一直受到农村金融供给的限制,我国金融体系是由银行作为主导,这也是银行率先进入农村融资市场的原因,但是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会受到成本方面的制约,并且农村对金融的需求较为分散,导致银行很难在农村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加之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都会增加银行的成本与风险。因此,银行为主导的传统金融机构需要与数字经济进行融合,通过信息以及数据解决成本的问题,进而降低提供金融服务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得农村地区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还能使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技术进行融合,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能够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这种融合的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大批量、自动化的授信形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体系。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保障的农业保险决策创新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加速信息的传递,并且可以利用可视化的技术让数据充分得到利用,进而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保险具有诚信、利益最大化、补偿损失等原则,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实现农产品保险价格的制定,为农产品的补偿等机制保驾护航,能够更好的获得最大化收益。一直以来,农产品到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并且传统的农业保险具有较高的人力成本,影响保险公司对农业的发展,导致农业增收和增效发展缓慢。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核心的保险决策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能够形成科学合理透明的新型农业保险模式,提高农民在农业保险方面的意识,降低两者之间的道德风险;其次,建立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能够让农民直接获取相关收益,提高农民的满足感;最后,这种现代化的保险模式能够让农民充分了解理赔的信息,精确了解理赔的金额,保证了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利于保障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因此,这种创新的保险决策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农业保险的发展,节约人力,降低农户的损失。

(三)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农业产业链模式

当前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节点,对于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建设来说是一个大的机遇,政府在农业农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的降低了企业在此方面的运营成本以及投入成本,营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为接下来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多位一体智慧农业创新模式

在原始农业生产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需求逐渐提高,使得大规模生产遇到了一系列限制。数字经济的出现使得农村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能够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获得利益,更好的进行规模生产。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多位一体的智慧农业创新模式应运而生。智慧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结合信息技术进行高级生产,以云计算为依托进行生产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云计算能够更好的建设多位一体的智慧农业创新模式,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和传递,将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步的变化为优质生产的农业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目标,保证农业多元化发展。综上所述,我国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已经充分证明,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控制风险发生的成本。两者融合发展可以相互渗透,发展各自优势的地方,提高生产要素的配合使用效率,满足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在摸索、学习中进行发展。

三、现实障碍

虽然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两者融合发展的模式已经得到了实践,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与障碍。

(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覆盖还未实现全覆盖

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的基础设施作为依托,将信息及数据进行获取和传递,这对农村地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现实的发展来看,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从我国当前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只达到了38%左右,这就说明了我国农村地区对于数字化基础设施缺乏严重,很多行政村还没有银行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这给我国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但是在支付结算体系方面还存在滞后,制约着两者融合发展。

(二)高效的数据共享体系尚未建立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数据和信息将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帮助农村经济进一步改革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对于农村农业数据的收集还不全面,仅仅局限于一部分地区,并且当地政府在进行数据采集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收集到信息也没有一致性,没有形成高效的数据共享体系,无法进行整合,使用率不高。并且,农村地区一直以来对于金融的需求呈现碎片化,数据的收集也较为困难,各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且也导致数据利用率不高,这种情况亟需进行解决。

(三)农村地区缺少数字化专业人才

将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良好的融合发展需要由数字化素养的专业型人才,才能够提高两者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地区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建设尚未完善。截止到2018年底,在我国农村地区50多万个行政村中建立了20.4万个“益农信息社”②,累计培训人员超过80万,但是这也仅仅占据农村人口的0.08%。再者,很多农村地区的干部也缺乏相应的数字素养,在外求学的大学毕业生很少回农村服务,导致农村数字化人才缺乏。专业性人才的缺乏就会导致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面临很多困难。

(四)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

数字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数据,我国当前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法律来规范数字经济的发展,但是数字经济的规范以及市场运作依然存在需要加强和提升的地方,关于数字经济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使用还缺少法律法规的,并且数据的采集及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泄露的风险,造成严重影响。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进一步影响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突破路径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更加广泛和迅速,有利于加强数据分析和共享,从而使得资源达到最大化利用。通过数字经济能够去中心化的优势,可以提高规模效应,帮助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建立完善的新型农业化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互利共赢。为了更好的实现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进一步落实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在农村地区应该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战略规划进行落实,根据每个地区的优势进行试验,宣传推广其特色,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需要根据数据采集,制定相应的标准,提高数据信息的透明度。二是提高数据共享的能力,鼓励各农村地区进行信息共享、数据互换,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三是积极推进数字经济与当地特色农业进行融合,进行创新,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尊重农村地区的创新精神。四是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科学路径,提高理论水平,能够更好的指导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融合。

(二)加快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保证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快速的融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需要在农村地区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在农村各地区数据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数字经济生态圈。首先,在农村地区需要继续提升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覆盖,将信息技术推广到农村偏远地区,能够让偏远的地区享受到数字红利,打破地理位置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使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其次,加快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使用,提高农村地区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并且积极推进大型互联网企业加入到普及农村普惠金融的队伍中,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最后,建立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村数字经济服务到位,建立安全有效的支付和清算体系,保障农村地区金融获取的时效性与安全性。另外,应在农村地区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其覆盖面,将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及充分利用。

(三)加快农村地区数字化人才的建设

在农村地区加快培育一批熟悉数字经济技术以及对农村经济的人才至关重要,有利于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一是需要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普及,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让农村地区的中青年能够获得专项培训,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二是加强在农村地区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力度,数字化人才不仅包括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也包括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跨界人才,在依靠大数据、区块链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培养一批愿意扎根基层工作的数字化人才,指导农村地区的生产,建立一个社会网络,积极进行引导。

(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农村地区应加快完善数字经济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在农村地区需要进行网络空间的安全治理,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建立农村地区数据获取的统一性,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共享。并且,需要在农村地区原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关于数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优化两者之间的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

[1]傅秋子,黄益平.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68-84.

[2]何广文,刘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创业的金融支持研究[J].改革,2019(09):73-82.

[3]邓小东.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的成因及破解研究[D].西南大学,2020.

[4]莫媛,周月书,张雪萍.县域银行网点布局的空间效应——理解农村金融资源不平衡的一个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9(05):123-136.

[5]粟芳,方蕾.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供给不足还是需求不足?——银行、保险和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16(09):70-83.

[6]温涛,朱炯,王小华.中国农贷的“精英俘获”机制: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分层比较[J].经济研究,2016,51(02):111-125.

[7]周鸿卫,田璐.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技术的选择与优化——基于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9(05):58-64.

[8]王小兵,康春鹏,董春岩.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再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18(10):33-37.

[9]洪正,王万峰,周轶海.道德风险、监督结构与农村融资机制设计——兼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J].金融研究,2010(06):189-206.

数字经济范文篇6

数字经济,主要是指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当前和今后,数字经济的理念和生产方式应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这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产业是经济的核心,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必须落脚在产业的深度融合上,把重点放在提升产业层面的经济功能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产业由原来的上下游、产供销的线性关系向立体的、多维的网络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实体经济“融”出新动能。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量。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融合,以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制造业,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和实体制造业融合的方式,缔造中国全新的发展模式,优化中国经济的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增长。3.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提速,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数字化浪潮正在带动新业态经济蓬勃发展。以网络购物、新零售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也推动了国内消费恢复,促进经济企稳回升。4.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助企纾困、提振信心,注入发展新动能。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相继《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激发企业新动能,力促经济向好发展。5.提高生产效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本质功能在于通过实体经济数字化变革带来全社会、全产业、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价值创造模式的改进,以实现经济整体效能的放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产业生态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路径,平台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要不断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从竞争转变为相互连接、相互赋能,放大经济效能。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政府要认真履行和转变职能。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需要将以政策和制度为核心的宏观谋划指导作为发力点。各地政府细化和认真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制度,抓紧推进相关配套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完善。3.政府应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网络覆盖率的提升为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也使得乡镇治理和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与上级政务系统的融合对接。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乡村治理,推“智治”促振兴。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协同推进、融合发展,新型业态蓬勃兴起,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数字文化产业成为优化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为先,以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充分发掘文化资源,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品质内涵,把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高融合性、高渗透性和低资源消耗的产业价值属性充分挖掘出来,通过技术手段将多元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品牌和文化价值符号等要素进行创造性叠加,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促进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抓好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嫁接的“手术刀”,将二者的碰撞变为融合。让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让数字技术为创新驱动提供强大动力,让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加速器,带动和催生产业形态转型升级。

【巩固提升】

1.迎接数字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旨在()①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②促成数据成为生产要素③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④确保中国经济领跑全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回顾肺炎疫情期间,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抗击疫情中形成了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这表明()①数字文化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②数字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③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④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创新,就是要注重数字赋能,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注重数字赋能的认识论依据是()①人们对数字经济的认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我们的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2000年10月以来,福建加快推进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贸易、数字消费,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等方面率先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当前,福建建成5G基站2.3万个,实现县级以上区域(含重点乡镇)全覆盖;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已覆盖全省所有地市;将电子政务作为数字福建的引领工程,着力打造政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5G“智慧港口”平台,为码头、船公司、船舶、客户、堆场、物流公司等提供更便捷、更及时的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021年4月22日,福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报告,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达74.58,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产值都超过千亿元,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45%,其规模和水平继续处于全国前列。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数字经济对福建经济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数字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和相关数字化的知识作为重要的生产角色,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因特网作为发展的基石,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重新注入活力。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更是重中之重,农业经济是农业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但是发展过程中缺少信息支持和相关人才支持,所以要通过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融合来改变现状。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可以解决相关信息不对称,使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状况,建设新型城镇。然而,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数据信息的基础建设方面,数字经济的科普、人才的储备、工薪待遇、相关法律规定的制定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目前,按我国发展趋势来看,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2020年农业农村部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指出,在未来几年数字农业农村经济将为现代化农村的建设提供蓝图。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问题和阻碍,总结相关经验,进一步为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为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的理论和经验。

一、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背景

目前,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融合发展是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化已悄然融入各个领域和行业,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9.89亿,手机网民9.86亿,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基本上实现了人人有网,农村网民更是占据30%左右,且网民数量还在继续增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于农村农民来说可以从农产品销售、教育、医疗等各种方面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好处,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下的新产物,农村电商,直播+卖货等网络交易新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手机成为新型“农具”,做电商直播卖货也成为农民的新职业。这种形式就是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发展模式中的新兴产物,更是一成功举措。另外,数字化技术在农村医疗保险、养老服务、农村农业环境治理保护、新农村教育等方面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全民朝着数字化时代转型将会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都为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是数字化时代在农业经济方面相应产生的新模式,是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关于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下的实践

在新型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化发展理念已经走向农业,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更好的利用大数据信息来发展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农业的方式、实现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发展是一种必然。两者融合发展应该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注重新型产业经济的试点,总结相关经验和不足,再进行全面改革。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融合,更好地推动农村农业数字化,各地政府也颁布了相关政策来支持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都有相关有力的政策来支持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经济,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始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精准灌溉,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在缺水判断上和灌溉所需要的水量,更好的节省水资源和实现精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形式。在当前疫情面前,无法正常进行线下农业产品的销售和加工,所以电商农业在防疫期间爆红。“直播带货”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也解决了部分农产品积压滞销的情况,更好地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型,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也为中国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现代农业转型的新引擎。除此之外,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仅能带来新效益,还可以通过新型数据计算,进行更合理的规模生产,提高农村农业的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优质方案。通过大数据的匹配计算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农业发展新模式,实时实现农业信息的沟通和共享,逐渐改变传统模式下的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据上述事例说明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已经得到了实施,并且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收益。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能够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形成了全新的产业销售链,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也激活了农村闲置的生产资源,推动新型农家乐,乡村旅游体验生活,打造集生态、生产、创造、销售为一体的乡村创新型产业,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也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使传统的农村合作社走向线上,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技术相融合,更好地完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体系。创新农村农业保险的新形式,利用数字技术大数据信息,更好地公开相关数据,形成透明健康的保险体系。在微信公众号传播相关农业农村保险知识,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全新的保险形式可以减少农民的损失,促进农村保险的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自身利益。

三、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果,但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说还有许多的问题和阻碍。

(一)数字化技术尚未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全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仍未达到全面普及的程度。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网络来作为桥梁进行传播发展。农村地区的信号站,5G网络的建设等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设施较为缺乏,这些都为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挑战。虽然近些年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有许多改善,但是对于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传播仍是较大问题。对相关知识的缺乏,是目前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推行的最大问题。

(二)乡村地区缺少数字化人才和优惠待遇

专业型的数字化人才是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农村滞留劳动力学历低下,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大学生人才少,各种教育、医疗、卫生、居住、交通等设施不够完善,留不住相关人才。在乡村基层干部也缺乏数字化知识,没有相关待遇和奖励吸引数字化技术人才驻守农村来发展农村经济,农村数字化技术人才的短缺会导致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无法正常运行。近日,相关政策的调整,大学生村官,下乡干部人才的涌入,稍稍缓解了农村专业型人才缺失的问题,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

(三)无相关的信息共享和奖励制度

有效的信息共享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农村地区尚无对农业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共享,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整合也各不相同,信息的滞后与缺失,导致没有高效的信息共享制度,对农业经济的利用率不高,所以急需对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制度。其次,缺乏奖励制度,缺少对相关农村企业的吸引和金融资产的投资,没有良好的数字化氛围激励,也减少了农民对数字经济的积极性和认知,农民对数字化农业建设的意愿不足,对参与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意愿不太强烈。

(四)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的政策法规仍不完善

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政策法规的支持,目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仍存在数据保护的法规的问题。数据是数字经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个人数据容易被盗取,电信诈骗、网络诈骗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数据保护的法规不够完善,相关数据无法做到公正透明,难以实现其价值,在面对数据纠纷时仍存在着法律空缺,所以急需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关于如何使用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也缺少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在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市场经营也需要加强和规范,急需一个良好规范的发展环境。缺乏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利于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四、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大力普及数字化等相关技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前文提到,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仍未达到全面普及的程度,在农村地区的基站等建设还十分落后,这就需要我国三大运营商,投入部分人力物力财力,按照需求分工分时去完成,就像21世纪初的国家电网公司,下定决心,力争做到每家每户有电用。在基站建设技术的层面来讲,其技术含量,复杂程度,是远低于电网建设的,而有些偏远地区到目前仍有基站缺乏的问题原因,这需要三大运营商不要太注重眼前利益,要把目光放长远。有些地区虽然已经有了基站,但是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未进村进户。不远的将来,当人们熟悉数字化技术知识就跟熟悉用电安全知识一样,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将会完美融合。

(二)重点培养相关人才,鼓励其上山下乡

发展离不开人才,而既懂数字经济、又熟悉农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如今所缺少的,我国应大力培养此类人才,如,大学设立相关专业,相关单位组织人员定期参加培训。目前我国鼓励大学生上山下乡,但是对其专业没有过多分类,应将其进行分类培训后,合理安排。农村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也不够完善,很难通过自身努力吸引到年轻人,此时就需要政府或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来吸引人才流入农村。再通过此类人才,培训村民,一步一步地进行工作,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三)优化农村地区的信息共享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想要互利共赢,就需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信息共享,才能赢得更大的成功。但是目前的农村地区,一些专业信息,如农业数据信息、经济数据信息等相对闭塞,信息获取并不完善,因此信息利用率也大幅降低,减少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信息整合平台,因此,建立信息整合平台至关重要。信息由相同地区不同部门分别上传至平台,然后平台对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剔除无用信息,保留有效信息,整合得出结论后再推送至平台,村镇地区的官员、村民可以自行上网查看。

(四)设立相关鼓励政策,增加招商引资机会

推动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开端需要现代技术的加入,后续的发展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全凭政府财政拨款和农民自身很难做到,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不仅可以使农民自身获益,还可以使企业获益,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还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工作岗位等。

(五)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相关政策依旧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就比如个人信息的保护方面,个人信息泄露甚至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而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后,必定会串联起各家各户,这就涉及到具体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并且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因某些原因所导致的信息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的情况,这样就会人为的造成损失。因此,要想各类数据不被泄漏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就必须要法律的介入,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使得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模式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五、启示

农业经济与数字化经济相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外或国内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在享受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事实证明,二者相结合如果方式得当,政策支持,农民和企业积极性高,则所带来的将会是百利而无一害,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页成本,也是有着突出的贡献。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也有积极作用,加速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加速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应顺应时展,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日,就应该积极主动向高科技方向靠拢,才能使第一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杨宝珍,吴旻倩.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困境与进路[J].农业经济.2021(07).

[2]寇爽.技术引领下我国农村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的有效融合研究[J].农业经济.2021(06).

[3]赵金中.数字经济视角下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与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0(11).

数字经济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引言:数字经济是依托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数据信息,用以引导和实现资源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诞生无疑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在农业生产领域,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将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相融合,可以解决许多传统农业中存在的发展问题,突破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然而现阶段部分农村地区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仍面临许多的现实障碍,如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未彻底落实、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基层数字化人才稀缺等。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兴起赋予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有关部门必须牢牢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脉络,扫清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的现实阻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优势,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

1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推动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国早在2017年便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开始着手规划和落实数字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我国重新部署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点,确立了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地位,将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相结合,希望借助数字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完成转型升级。因此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然举措,应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渗透社会各个领域,推动许许多多的产业走向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而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借着信息技术这阵东风,我国极力推进农业朝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通过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时俱进,可以有效挖掘农业领域中数字经济的价值,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重构农业生产链,驱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

2.1数字经济服务“三农”

在过去,受传统农村金融供给限制,我国“三农”发展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供给。在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相对分散,且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等现象和道德风险问题,以银行为主导的传统金融机构需要背负成倍的金融供给成本和风险,这导致农村融资市场较为萎靡。随着数字经济的诞生,通过对数字金融的深度发展和全新的授信形式,传统金融机构完成了金融服务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扩大了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形式,有效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成本,也减少了信息不对等和道德问题带来的风险。

2.2信息化农业保险决策模式

信息化农业保险决策模式是指利用大数据、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充分利用,为农产品保险价格和补偿机制的制定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依据,为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保驾护航,从而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产品生产经营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业工作者在进行从业生产中,需背负较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或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工作人员很可能会亏本。而传统的农业保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难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为此,信息化农业保险决策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建立科学、合理、透明的保险机制,实现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促进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平等,这可以有效降低农户的心理负担,增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减少农户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促进农业增收和增效。

2.3“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模式

依托于“互联网+”构建新型农业产业链,是我国农业产业链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在农产品生产和营销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相关涉农企业可以用更小的生产和运营投入成本,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间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后续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2.4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近年来农业领域较为火热的词汇。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各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元素变得愈发突出,多位一体的智慧农业模式由此诞生。智慧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形态,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种植牢牢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农业信息实时交流和管理指令的实时传递,促使农业管理朝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

3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存在的现实障碍

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前景无疑是美好的,但实现过程却并不容易。受限于各方面主观、客观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遭遇了壁垒。其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不完善。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许多偏远地区的村落甚至没有实现网络全覆盖。而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以较为完善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如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那么数字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其二,标准化数据共享体系尚未建立。数据信息是农村经济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命脉。数字化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农业数据信息的充分利用。许多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标准化的数据共享体系,而且,不同企业、不同农业主体对于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标准不统一,从而导致数据信息难以被高效整合利用。其三,数字化人才稀缺。优秀的数字化人才大多集中于城市。数字化人才的稀缺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导致数字经济在农村地区发展缓慢。

4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4.1落实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落实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必要举措。有关部门应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农村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实践模式,创设示范村,以点带面,逐步建设现代化农村。其一,为了全面推广数据经济与农村经济相融合,有关部门应推进标准化数据共享体系的建立,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标准,要求相关的各类农村经济主体使用统一的标准收集、整合、存储数据信息,为后续的各农村地区数据信息共享打下基础。其二,有关部门应鼓励各农村地区、各涉农主体之间进行数据信息共享,以先进带落后,以点带面,借由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高度融合地区的先发优势帮助落后农村地区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其三,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相融合要求数字经济渗入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并与当地农村的产品相结合。有关部门应加强数字经济相关宣传活动,帮助涉农企业建立全新的信息化生产经营体系,促成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融合,使每一个农村产业都能享受到数字经济带来的福利。其四,政府部门是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的指挥棒。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能否顺利融合取决于政府部门是否拥有科学有效的理论知识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政府部门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发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了解和探索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相融合的相关路径和发展可能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积极引导各地走向数字经济和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道路。

4.2完善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

完善的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一,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数字经济形态推广至农村偏远地区,实现农村网络全覆盖,使得各地区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其二,有关部门还应积极引导先进互联网企业入驻农村,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将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推广到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带来丰富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从而带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其三,有关政府部门可以建立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开通官方数字经济宣传和信息服务渠道,帮助农村居民和企业解决数字经济相关问题,为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4.3加强农村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人才是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驱动力。无论是发展农村经济,还是发展数字经济,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信息教育建设,挖掘本土人才,使每一名有志于投身家乡发展的中青年都能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并通过专项培训帮助有志青年快速成长为推动农村经济和数字经济相融合的基层人才,从而解决农村基层人才稀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采取全面数字化人才队伍引进策略,鼓励数字化人才返乡就业,通过丰厚的政策福利吸引外来的数字化人才前往农村地区就业,吸纳一批又一批愿意扎根基层工作的“懂农业”“懂信息技术”双料人才,亲自打造一支专业化、数字化基层人才队伍,为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5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于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应具备敏锐的嗅觉,明晰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重视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融合的现实意义,树立现代化、信息化的农业农村发展理念,结合农村发展现状和已有条件,大力推行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农业保险决策模式等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融合的新型实践模式,同时落实好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为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一路开绿灯,完善农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搭建良好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大规模培养和引入优质的数字化人才,壮大基层服务人才团队,践行人才强县战略,从而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有机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钱明辉,潘菲,齐悦.后新冠疫情下我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问题,趋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1):10.

[2]温涛,陈一明.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7):12.

[3]宋晓云,洪业应,翟亮亮.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机理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论坛,2021(7):104-112.

[4]刘俊彪.农业综合产业化与农村经济产业化融合发展关系探析[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0(2):65.

[5]彭成圆,赵建伟,蒋和平,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创业的典型模式研究———以江苏省创业实践为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6):14-23.

[6]周冬,叶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政府的支持———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9(2):110-116.

[7]黄红光,白彩全,易行.金融排斥、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18,34(9):67-78.

数字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保护水平认定;大数据企业

1.“一带一路”策略带动我国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

2015年3月,中国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距今已有6年的时间,当初“一带一路”所描绘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10.8%,达92690亿元,其中,出口增长13.2%,进口增长7.9%。欧盟统计局日前数据称,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欧盟与美国之间贸易萎缩,欧盟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0%,进口同比下降11.4%。另外,数据显示,中国商品在英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上升到13.4%,达110亿英镑,首次超过了从其他任何国家的进口。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边进出口总额的不断增长,使得“一带一路”以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在世界经济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欧盟、美国、中国数据跨境保护水平合作框架契机

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策的倡议下抓住了和世界经济互动的绝佳机遇,而以美国政府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此并不是抱着喜闻乐见的态度,相反,近来出海的中国企业频繁被以美国政府为首的国家——以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对其造成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隐私安全”等方面的威胁为由,对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各个渠道的打压。从立法的角度,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和欧盟之间,和美国之间,确实存在隐私保护和数据跨境保护水平政策的缺失。如图1所示,欧盟和美国,以及除美国外的12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GDPR充分性认定来解决隐私保护和数据跨境的保护水平互通;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地区,分别有USMCA和CBPR协议实现数据跨境转移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而中国并没有参与或加入同欧盟、美国所代表的经济体之间,任何国家层面的保护水平沟通。甚至中国和响应了“一带一路”倡议的65国之间,也未有明确的数据跨境保护水平合作框架。

2.1中国和欧盟之间

各个国家对于数据保护立法的背景大相径庭,欧盟法起源于人权保护,美国法着眼于市场调整和贸易利益扩张,中国法则更加关注国家安全下市场和公民利益的平衡,那么欧盟、美国和中国在此前提下制定的法律一定会存在分歧。针对数据跨境和隐私保护,中国企业所使用的《隐私政策》中所包含的例外条款:“中国法律认可的,因国家安全的需要,国家机关可以依法律程序,可以不经个人许可即可访问他人隐私数据。”对于美国、欧盟和其他国家来说,这不亚于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再加上双方在政治体制上的缺乏互信,这种反映中国数据立法要求的《隐私政策》,让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国家,保持着十分谨慎甚至抵触的态度。然而,这不应该成为中国和欧盟之间数据跨境流动保护水平“充分性认定”的绝对性障碍,因为即使是欧盟和美国的保护水平认定——“隐私盾”,也存在着欧盟不能完全信任的条款,容许“美国政府的情报部门批量收集公司和公民数据,并任意分析、使用收集来的数据”等内容。虽然,“隐私盾”在今年被欧洲法院裁定无法满足欧盟数据保护法的要求。仍然看到“隐私盾”——这一分歧之下的折衷协定,为美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体过去二十年间实现数据跨境流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所带来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影响力,也看到“一带一路”给中国和中国企业所带来的契机——推动欧盟和中国之间进行数据跨境保护水平合作框架的磋商。如果中国能同拥有最严格立法的欧盟之间,实现数据保护水平“充分性认定”,那么这将对中国的数据跨境保护水平将是极大的认可,对于中国大数据企业出海将会提供更多互信基础。

2.2中国和美国之间

从法理上来看,中国要求企业尊重当地法律,不得强制要求某国企业将境外产生、获取的数据存储在本国境内;要求他国和企业尊重其业务所涉国家的主权、司法管辖权和对数据的管理权,不得直接向企业或个人调取位于他国的数据;除非通过司法协助等渠道解决执法跨境数据调取需求。显而易见,这一点同美国的“长臂管辖”政策是相冲突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8年3月签署的《澄清境外数据合法使用法案》(又称《云法案》),通过“控制者原则”这一概念,允许美国执法机关调取不在美国境内的电信或远程计算机数据,由此扩大了美国执法机关调取海外数据的权力,但其他国家若要调取存储在美国境内的数据,则必须通过美国的审查,满足美国所设定的人权、法治和数据自由流动标准。

2.3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数据流动合作框架

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中提倡选择能提供数据本地化服务的战略合作伙伴。例如,我国大数据企业在欧洲拓展业务的模式,腾讯云选择SAP作为其战略合作伙伴,阿里云选择沃达丰作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在欧洲,仅提供技术或服务,不涉及当地用户信息。推动数字平台和数据加密的普及化。“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大数据企业要共同建立起隐私保护的意识和共识,推动跨数字平台的端到端加密普及,降低数据流动的合规风险。例如,苹果手机引入的硬件加密机制,使得苹果自己也无法解密其硬件端的数据;而苹果云端上的所有数据也进行了加密,据称暴力破解苹果的加密技术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会比宇宙的历史还要漫长。借鉴欧盟“充分性认定”的国家间对等协议模式,以及美国商务部建立的“白名单”制度,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数据流通的协议和标准。

3.结语

数字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也使得全球生产力发展方式和全球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数字经济国际化最直观和最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数字贸易,它是数字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数字贸易也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因素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具有深远意义。

一、数字贸易的概念及特征

数字贸易是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型贸易形式,其对于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目前为止,还未有具有公信力的国际组织明确地对数字贸易的概念及内涵进行定义。因此大部分国家采用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来规范数字贸易市场秩序(数字贸易产品归类于商品时适用GATT,数字贸易产品归类于服务时适用GATS)。2013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首次提出数字贸易的定义,即数字贸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输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商务和国际贸易活动。具体又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数字化内容,如电子书籍、网络游戏、音乐视频等;二是社会媒介,如社交网站、购物网站等;三是搜索引擎;四是其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如软件服务、通过云计算提供的数据服务。中国目前对数字贸易的概念还尚未进行过官方定义,但在2016年举办的G20峰会中明确了数字经济的概念,即“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1]数字贸易虽然没有明确的权威定义,但是它是一种依托互联网产生的,通过数字交换进行的贸易方式。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相比,数字贸易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征:一是贸易方式数字化。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减少了贸易中间环节,使数字贸易成本低于传统贸易,极大地提高了贸易效率;二是贸易产品数字化。数字贸易交易的产品多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数字产品和服务,具有高新科技、高创新、高专利化的特点。

二、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进程使数字贸易发展蓬勃兴起,数字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日趋加重,国际市场上数字化产品和数字服务种类更加多元化。2020年7月中国信通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指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占GDP比重由14.2%提升至36.2%,2019年占比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数字贸易是数字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经济国际化的最直观和最主要表现形式”。[2]虽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差距,但是中国拥有前景广阔的数字市场,数字贸易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2020年举办的第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报告显示,“至2019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人,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规模的32.17%;网络支付交易额高达249.88万亿元。这些互联网用户为我国未来数字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

三、中国发展数字贸易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数字贸易使全球价值链重构且为其扩张带来新动力

价值链上各环节增值程度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还取决于增值环节发生的地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提高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增值,依据各生产环节的要素密集度,分割价值链并将生产分散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断降低各环节生产成本。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贸易的进步,从而降低了现有产品的全球价值链组织协调成本,还提供了新贸易品及其相应的全球价值链”。[4]数字贸易的发展,可以带来现有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重构,复杂价值链日益收缩,生产贸易过程中冗余环节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全球贸易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从而,使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更多企业带来增值空间。

(二)数字贸易的发展能够带来消费者福利

“数字贸易可以直接或间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数量和种类的消费品,更高效、更便捷的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和服务详细信息,从而提升国内消费者福利”。[5]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也产生了变化,电子产品和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数字贸易为国内消费者带来更多新型的电子产品,如影像资料,社交网络游戏娱乐,在线教育等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5G技术,网上支付,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和服务为生活出行等带来便利,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福利。从而随着消费的不断增加带动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增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数字贸易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对服务贸易规模继续扩大、贸易效率持续提高、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发展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许多传统贸易模式下无法提供的服务都变得可贸易化,服务贸易所提供的产品种类更加多元化;除此之外,越来越多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将低成本、专业化的服务产品传输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国服务贸易的规模。数字贸易能够使贸易双方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减少贸易环节和成本,加快贸易进程以及在贸易后期及时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售后服务。跨境电商推动了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发展,物流服务集中,运输障碍减少,促进技术服务贸易和知识服务贸易发展,优化了服务贸易结构。

(四)数字贸易为国内经济“双循环”提供动力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环境和新的条件和变化提出来的,增强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决策”。[6]中国位居全球数字消费首位,也是除美国外最大的数字经济体,网络用户数量,电商交易量,移动支付、在线教育等分支领域均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近年来数字贸易量的增加,世界贸易和竞争更多的集中在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中,它带来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变革是未来企业是否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

四、推进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及数字化教育

中国已具备数字贸易发展的基础环境,包括技术、政策和人才,中国数字贸易有望在未来繁荣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但是中国数字贸易发展起步晚,相关规则制度不完善,数字贸易发展仍然存在阻碍。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数字贸易蓬勃发展也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数字贸易治理中应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聚焦中西部偏远地区,避免出现新的基础设施阻碍;重视数字贸易网络平台建设,如在线支付、数字银行等,为中小规模企业数字贸易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数字化教育,重视计算机、法学、外语专业学科建设,不断为数字贸易提供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人才,利用人才建设提升中国数字贸易国际领域话语权。

(二)将数字贸易政策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国际贸易领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这些都得益于数字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数字化趋势不可避免。数字贸易已经被许多国家纳入发展战略中,并且这些国家对内积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数字贸易发展的政策规则和法律法规;对外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协定数字贸易规则磋商。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和英国相继推出数字贸易发展战略,越来越多国家更加重视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为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中国经济,中国也应该明确数字贸易战略定位,根据本国现有国情制定出合适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心,掌握发展主动权;参考发达国家数字贸易战略,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联合研究中国国内数字贸易现状,进一步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此外,政府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数字贸易发展战略实施效率。

(三)提升数字贸易国际话语权

由于没有统一官方制定的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现有状况下数字贸易规则是随数字贸易的发展更新完善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通过TPP、CPTPP等多边区域协定参与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且取得了一定的主导权。中国对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参与程度不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未来数字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发挥竞争力优势。因此,中国政府应深入研究、学习、借鉴TPP、TISA、CPTPP等多边区域协定中有关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的宝贵经验,积极推动完善WTO框架下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提升本国在数字贸易规则领域的话语权。协调各方利益分歧,减少贸易摩擦,在满足各方合理诉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维护本国利益,为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把中国提倡的数字贸易规则引入到本国参与的贸易谈判和协定中,促进全球数字贸易便利化和提升国际数字贸易合作水平。

结论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全球化的世界,数字贸易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加深。数字贸易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中国也应该在顺应信息全球化的潮流中积极开展数字贸易,努力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占据主动地位。虽然中国数字贸易的发展还面临竞争力不足,发展水平低,国际话语权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数字贸易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贸易市场。数字贸易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在发展数字贸易的过程中应加强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贸易发展能力;提升数字贸易政策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鼓励数字贸易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在未来数字贸易中获得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R].2016:1-10.

[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R].2020:7-12.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5-12.

[4]刘洪槐.数字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与推进方略[J].改革,2020(3):42-44.

[5]朱贤强,何朋,胡豫龙.跨境电商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和应对[J].经济纵横,2020(6):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