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14 06:39:51

国外教育

国外教育篇1

户外教育在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成熟、完善,然而对我国来说,户外教育尚属于新生事物,特别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户外教育理念、户外运动开展、户外运动规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惑,与国外发达国家学校户外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研究国外学校户外教育对推动我国学校教育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有利于户外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开展,有利于今后中国特色户外教育的开展,从而改善我国传统学校教育“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体育素质,更好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集查阅国外、国内户外运动、户外教育相关文献资料,搜索国外学校网站相关信息,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案例。

2.2访谈法

对户外运动、户外教育领域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听取他们所了解的国外户外教育开展情况,以及参与欧美国家户外运动的体验与感受。

2.3实地考察法

课题组曾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对学校户外运动、户外教育等项目内容、场地设施进行过考察。在澳、新期间,实地考察了悉尼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以及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等学校,通过听介绍、参观、交流等形式,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学校户外教育、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3户外教育的界定

户外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众多,从不同角度下看待就会出现不同的侧重点,因此给出的户外教育的界定也会不同。关于户外教育的概念,流传较为普遍的是:OutdoorEducationiseduca-tionin,about,andfortheoutdoors,即“户外教育就是在户外进行,专注户外知识、技能,为了户外的教育,它阐释了教育发生的地点、内容与目标。户外教育也被认为是课程延伸、获取直接经验的方法和手段,其最广泛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专注于户外的教育,发展人类生存、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培养人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学者SimonPriest认为户外教育是一种发生在户外的学习体验,这种学习体验需要感知觉、心理和肌肉活动的有效结合,它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是人与社会、自然的互动过程。户外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将教育中许多抽象的内容变的实实在在,使学生在轻松的户外氛围中接触自然、社会,学到实用的知识,使师生在一个积极互动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户外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通常被认为等同于生态教育、环保教育、探险教育、挑战教育、体验教育等教育类型,但实际上不是完全等同的,户外教育与以上几种教育形式紧密结合,不可割离,户外教育的开展通常是运用了以上的相关领域的相关元素,或着重于某一方面,它的特征就是它专注于这种教育的“户外”,这是因为教育目的和导向不同所导致的。研究发现,国外学校教育所开展的户外教育在实践中多是以户外运动为主要载体来进行的,或是直接把户外运动教育称之为户外教育。因此,本文研究中所指户外教育侧重的是与户外运动密切关联的教育。

4国外学校户外教育概况

户外教育成为国外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及其他欧洲国家学校组织的户外旅行和露营活动。户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还得益于体验式教育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户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国有着悠久的户外传统,户外教育发达,为世界户外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二战后到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许多地方教育机构都设有户外教育中心,受到政府资助,还有相当一部分私人提供户外教育,这些机构提供给青少年独特的户外体验,促进了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这种情况随着英国学校教育改革而改变,1992年起,随着学校自的增多和英国政府大部分的教育资金投入,正规学校户外教育的开展逐步繁荣,导致很多地方性户外教育中心关闭。2005年,由于学校户外教育活动质量和数量的下降,英国议会教育委员会专门出台课外教育的报告,呼吁英国政府应采取措施,保护和推动户外教育的发展,随后政府承诺“户外教育宣言”,从而提升学校户外教育的开展。自然体验的户外活动在美国被当作生存、教育的重要手段。美国人的意识中露营、登山等户外运动应该是青少年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内容,美国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十分重视自然体验活动,他们认为大自然是人类学习生存、生活本领的最佳场所。在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下,这些内容已渗透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户外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等呈现多样化,学生在快乐与挑战中接受教育,在户外教育基础课程中有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更多的户外运动(如划船、定向越野、游泳、远足、水上运动等)中认识和体会户外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发展自身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学会运用概念和原理来学习和发展运动技能,为形成积极参与运动的生活方式奠定良好基础。环境教育和冒险教育渗透入户外教育,这种课程理念融入到了加拿大各级学校户外教育中。加拿大地貌丰富,地理环境优美,非常适合户外活动的开展。户外教育在各个领域以多种形式进行着,学校(中小学,专科学校、大学)是主要户外教育机构,除此之外还有青年夏令营、社区、社会户外教育机构等。加拿大人更喜欢远程旅行、露营等户外教育活动。冬天是加拿大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到加拿大文化中,冬季户外生存与旅游体验是学校户外教育的重要内容。加拿大学校普遍重视户外教育,有些学校甚至每年会组织户外运动会,如莱克菲尔德专业学校每年会组织泛舟比赛,除了课程外,学校户外俱乐部也提供课外户外体验,有些是私人资金资助的。新西兰有着得天独厚的开展户外运动的条件,也有着悠久的户外运动传统,新西兰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了户外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西兰教育部有专门的户外教育课程规定。新西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规定: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和条例,选择、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提供户外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发展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学生社会技能,要确保户外教育活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新西兰的户外教育通常包括户外冒险活动和户外专业活动两个部分。户外冒险活动让学生通过设置目标、语言和行为的交流、体验合作,树立责任感,建立信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发展领导力和决策能力;户外专业活动如定向、攀岩、远足、自行车、扬帆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形成一些运动技能与生存能力。

5国外学校户外教育的特点

5.1重视户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户外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得到重视,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户外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顺利开展,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指导和保障。英国政府和社会关注户外教育的开展,户外教育是英国青少年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社会将户外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基础学校教育中重视户外教育,并且美国开设有专门户外教育专业的高校较多。加拿大的户外教育贯穿各级各类学校,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户外教育都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户外俱乐部的形式出现,青少年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也经常有户外夏令营以及户外教育内容出现。从1866年开始,户外教育就出现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中,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户外教育一直是学校正规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西兰户外教育作为健康与体育课程出现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凸显新西兰官方对户外教育的重视,1999年新西兰教育部出台的教育文件中对户外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做出了明确说明,并一直沿用。综上所述,国外在学校教育中重视户外教育的开展,充分说明了户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也充分证明了户外教育是一种很好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2学校户外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之所以重视户外教育的开展,是因为户外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功效显著。主要体现在:

(1)户外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户外运动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未来的终身体育和社会休闲打下良好基础。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国的地域地貌特征是开展户外运动的绝佳场所,各国社会户外运动开展非常活跃,户外运动是大众最为喜爱、开展最为广泛的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学生在学校通过户外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掌握从事户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为以后进入社会后的健身休闲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各国大众户外运动广泛开展的重要因素。

(2)户外教育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治疗心理疾病。户外教育在国外被广泛的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中,这是因为在大自然中以亲历体验的方式进行活动,再施加特殊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使参与者与客观世界形成互动,可以让参与者有较为愉悦的情感反应,更容易使他们敞开心扉,有助于他们的心理调节,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3)户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学生自然知识的掌握。当今世界面临着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世界各国都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户外教育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更容易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喜怒哀乐”,深刻体会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容易唤醒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愿望,促进他们生态、环境、地理及天文等知识的掌握。自然知识的掌握不仅是他们保护自然的武器,也是他们在面对恶劣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时保护自我的武器。

(4)户外教育中渗透公民责任教育。户外教育多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每位成员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各不相同,学生可以充分体验责任和民主意识,教育过程中渗透公民责任教育,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让每一位成员都深刻的感受到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5)户外教育开发个人潜能,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户外教育所提供的众多冒险和挑战类课程,可以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获得成就感,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在团队中找到自我归属感,锻炼学生领导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外户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充分验证户外教育在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处事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与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得以提高。

5.3学校户外教育注重与社会户外教育机构的合作

从国外户外教育的发展来看,完善的学校户外教育体系伴随着发达的社会户外教育,并且社会户外教育的发展领先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户外教育,社会户外教育的发展推动着学校户外教育的发展。学校户外教育的开展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师资、场地设施、学分置换、等级认证等各方面与社会户外教育机构展开合作。学校聘请社会户外领域的专家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利用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实践活动。在英国,类似于苏格兰户外教育中心、爱尔兰户外教育中心这样的机构遍及各个城市,它们与学校户外教育相辅相成,相互合作,形成了英国完善的户外教育体系。美国户外教育学校(NOLS)是全美最具规模、最专业的社会户外教育机构,它与美国许多学校展开合作,进行学分认证,许多学校学生在NOLS所学课程可以置换学生所在学校学分,在美国还有很多类似于NOLS这样与学校展开合作的户外教育机构。通过社会户外运动协会认证学生户外运动项目等级同样也是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的内容之一,学校通常不具备等级认证的权利,需要通过社会户外机构才能够取得相应的资质,如登山领队认证、野外急救认证、户外运动项目教练认证等。

5.4学校户外教育结合本国文化开展

国外学校户外教育的开展充分结合本国、本地区的文化,充分利用各地方不同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即体现了户外教育的共性,也展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美国素有“民族熔炉”之称,开放性、包容性强,各个地区学校户外教育结合不同民族传统、不同信仰,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地区差异,但无不体现出美国人独立、喜欢挑战、冒险特点。与美国人更喜欢高空绳索挑战课程不同,加拿大人更热衷远足旅行、野外露营,加拿大人充分利用加拿大丰富的地理地貌,结合各地区传统文化开展户外教育,冬季利用冰雪条件开展户外教育是加拿大的特色之一。新西兰、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学校户外教育也因各国文化、风俗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纵观国外学校户外教育的开展,户外教育有共同倡导的户外理念、内容和形式,也有体现各国不同传统文化、不同的项目特色,以及不同地域特点的户外教育。

6结语

国外教育篇2

全国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几家欢喜几家忧。不少考生费尽心思想出路,有人选择复读,但也有极个别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有多么重要。事实上,挫折教育也是国外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很多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培养孩子坦然“接受失败”。

英国:失败周

英国家长们常常把“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这句话挂在嘴边。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家长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让他学会避免失败的方法。

同时,学校教育也十分重视“接受失败”的学习。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所顶级中学推出了一套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考试试题,校方坦言这份试题的难度远超过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声称考生“不可能拿满分”。据称,此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摆脱完美主义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另外,英国牛津中学是国内顶级的私立女子中学。这所学校设计了一套数学测试题,难度循序渐进,直到超过中学生的能力极限。校方负责人表示,该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很优秀,校方担心因为自身完美而产生的优越感会让她们今后经不起挫折、或裹足不前。学校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挫折教育法让这些“完美小姐”从小认识到“完美是求知的敌人”。

今年年初,英国另一所顶级女子学校——伦敦温布尔登中学推出了“失败周”活动,邀请了很多成功人士出席。活动中,这些特邀嘉宾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人生当中的失败经历,告诉学生们“偶尔失败完全可以接受”,关键是如何正确面对失败。

德国:死亡课

有人说教育孩子应该尽可能地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国的家长与老师们却另辟蹊径,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

据报道,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竟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该校老师称,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像这样的挫折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国的学校中十分常见。

国外教育篇3

为了使我国在国际发展潮流中居于主动地位,就必须培养大量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发展态势,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外语作为我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对于我国引进国外优秀文化、先进技术和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外语教育应与国际接轨,向其他国家的外语教学学习,更好地展现我国外语教育的价值。

美国是应用语言学的诞生地,TES的研究也处于前沿地位。在美国外语教育中由于各种原因,例如教学方法不恰当、外语课开始时间少,外语教育的质量不是很好,存在“哑巴(外语)”的现象。随着世界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美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国民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美国开展了外语教育改革。

1美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效果

1.1美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内容

(1)美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标准》首先明确提出:语言与交际是人类活动的灵魂。美国必须培养出能在国内外多元化的社区中从语言上和文化上都能成功交际的学生。因此,21世纪的美国学生至少应掌握一门外语。

(2)教育改革中提出 “5C”教育目标:美国为外语教育制定的目标:运用外语交际(communication);获得知识,体验多元文化(cultures);贯连其它学科,获得信息(connections);比较、洞察语言与文化特征(comparison);参加国内外多元社区(communities)。

这五个教育目标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3)课堂教学内容:《标准》对课堂教学内容做了六方面的规定,包括:语言系统既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还包括社会语言学知识;学生必须了解所学外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技能;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且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外语学习策略;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各种策略。

1.2改革成效

美国通过对外语教育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和兴趣,提升了美国学生的外语素养,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从而为美国培养了一批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使美国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扩大了美国对世界的影响。

2美国外语教育改革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我国对外语教育十分重视,在义务教育阶段低年级就开设了外语课程,但是我国外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外语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当前外语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的“哑巴(外语)”。美国的外语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标准》被誉为美国21世纪外语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提供的宝贵的借鉴经验,对我国的外语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1)在外语教育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外语教育中应灌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类型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外语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外语教育中应加强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的灌输,加强外语文化的宣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外语教育中要有完整的体系,逐步提升学生的外语素养和外语能力。在我国外语教育中应按小、中、大学外语教学“一条龙”来统一规划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发展、评估方式以及教学管理机制的衔接与持续发展,系统、连贯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

(3)创设更多的外语应用情境,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以便改变“哑巴”式外语现象。在我国外语教育中应创设相应的外语应用情境,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和交际能力。

(4)在外语教育中给学生传授更多的学习策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要求我们在外语学习中传授更多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学习策略更好地学习外语。

(5)在外语教育中加强外语文化内涵的讲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只有了解相应的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外语,所以在外语教育中应加强外语文化的内涵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外语语法,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外语。

国外教育篇4

作者:金泽 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战后成长时期(1946—1957)[3]这一时期随着战争的结束,数百万在国外战斗的男女战士返回国内。电影和其它视听媒介在快速大规模的职业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团体对利用新技术的狂热则更加高涨。除了提高学习质量的旧提法之外,他们提出了高效完成任务的新提法。他们在职业与学会中的出现,为加速变革步伐提供了巨大能量。DVI有了固定工作人员,学会的名称改为视听教学部(DepartmentofAudio-VisualInstruction缩写为DAVI),建立了学会的工作制度及组织架构,重申了学会的宗旨:更好,更高效地学习。1946年,EdgarDale出版了《视听教学方法》(Audio-VisualMethodsinTeaching),他的“锥形物体验”(ConeofExperience)不仅提供了对各种方法与媒介分类的框架,而且也提供了对媒介如何适合教育事业的一个理论解释。1952年,DAVI会议中加入了商业展览项目,参展商数字逐年增加,成为学会主要收入流。这期间学会注重领导团队的建设,专门组织会议商定未来的领袖,并为他们提供开发领导力技能的场所(TheOkobojiConference)。1953年,DAVI出版刊物的梦想变成现实,出版了创刊号《视听传播评论》(Audio-VisualCommunicationReview缩写为AVCR),主编及顾问都是这一领域很有成就的杰出人物。他们中的每个人的文章都是原创且对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些内容在90年代被大量引用。随着新的现代学校带来的现代技术,新的硬件与材料的使用,现代教室前后安装了电出口、固定的投影屏幕及百叶窗,对技术与教学法支持的问题出现了,正是这种职业的增长为DAVI新会员提供了新鲜血液。至50年后期,变革的步伐加快,电视快速成长代替了无线电,成为主要的室内娱乐媒体。至1956年,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家庭至少有一台电视,三个全国网络(CBS、NBC和ABC)以彩色图像播出。然而,DAVI在电视方面的作用变成了“消费者”。联邦帮助繁荣时期(1958—1970)[4]这一时期美国加强了教育技术推广使用的立法工作。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案(NDEA)规定,提供设备、材料、研究及大学奖学金等资金,以改善国家在数学、科学和现代外语方面的竞争力。法案中许多部分具体提到了无线电、电视、电影和视听媒体。1965年约翰逊总统(LyndonJohnson)的初级与中级教育法案,规定联邦资金大量输入公立教育,迎来了视听领域及DAVI快速发展的岁月。随着学校与大学购买了更多的AV设备与材料,他们需要专门的专业人员管理并推广其使用。为此,诞生了成千上万个工作,许多工作人员加入了DAVI协会。这一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技术研究工作。1954年,B.F.Skinner展示了他的第一个基于操作条件原理的教学机。1968年,B.F.Skinner描述了他的项目教学的观点———学习技术的应用,这样“教学技术”才广为人知。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技术开发项目(TDP),该项目由美国教育办公室以NDEA第七款的名义提供经费。JamesD.Finn是主要研究者,在南加州大学进行,其它工作人员在NEA华盛顿总部工作,这一宏大项目主要是探索新技术的影响。开展了教学媒体学习工作(JIMS),由C.JamesWallington领导的办公室实施。研究人员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人员,他们都能客观地在不同责任层面定义与工作有关的任务与职责。这些数据于1971年出版(FinalReport,JobsinInstructionalMediaStudy),对于后来努力建立专业标准与定义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学会的名称确定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另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即AnnaL.Hyer。1958年AnnaL.Hyer被任命为新的执行秘书,她拥有印弟安大学(IndianUniversity)视听教育博士学位。她是第一个指出教育媒体真正价值的人之一,她认为:教育媒介具有在系统层面改革组织结构的能力,教育技术的未来是建立在学校管理者领域基础上的,而不是教师。独立与分散时期(1971—1982)[5]这一时期,AECT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一个“雨伞”型组织,包含一些半自治的部门及自治的全国附属机构。

新的盒式磁带技术的出现,对AV中心制作室构成了挑战,电影资料馆的衰落,教育电影的销售也下降,威胁了一些制作与销售教育电影资料的公司的生存。学校AV管理工作岗位数下降,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设备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便于携带,越来越可靠。运送与支起设备不需要多少体力与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济因素,60年代联邦对教育媒体的大力支持之后,70年代初期全国大萧条导致联邦与州教育资金的强制削减。这些预算的减少迫使学校管理者做出艰难抉择,许多学校与学区AV岗位减掉了,削弱了协会的基础。1988年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激发了对专业标准的修订,接触信息成为关键概念,但学校图书管理员的作用再次扩展为包括三方面:信息专家,教师,教学顾问。这些作用的变化,尽管也许不可减免,但是合为一个岗位类别,即学校AV主任,它构成了AECT的核心组成。这一时期也对学会的期刊进行了改造,1980年,令人尊敬的《视听教学》(AudiovisualInstruction)被重新改为《教学创新者》(InstructionalInnovator),它尽力反映教学技术运动的较大事件,这对潜在预订者的广大市场具有吸引力。为了吸引会员、不动产的保值增值与合理避税,筹集资金,1972年董事会建立了ECT基金。这一时期学会的最重要工作是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进行了修订,用1972年定义代替1963年的定义,1977年又提出了新的教育技术定义,使得人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不断加深。计算机影响及缩小时期(1983—1999)[6]这一时期,在IMB及苹果个人计算机大量引入市场所掀起的个人计算机革命浪潮冲击下,教育技术界出现了一种趋势,即数字化所有的视听设备。1983年,新奥尔良大会决定与NAVA(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Indus-triesAssociation,Inc.缩写为ICIA)合作,参加NAVA的行业展INFOCOMM。LynGubser作为常务董事与TechNet公司合作,改革刊物《教学创新者》(InstructionInnovator),打算刊登对政策决定者有兴趣的文章,让人们知道这是官方对技术问题的声音;改革出版项目,放弃过时的术语,试验新的工作内容;开展录像带生产与分销项目;恢复早些年扔掉的政府相关项目;改进与会员的交流,包括时事通讯ACCESS。在新主席KylePeck的领导下,重新定位与思考了总部办公室工作,决定搬出高租金的、从成立以来就是AECT的家———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D.C.),继续出版《技术趋势》(TechTrend)。至20世纪末,AECT发生重大变化,唯一保持不变的是其宗旨,即通过使用当时最好的技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学习。

社会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发展水平及当时意识形态状况。经济环境好,政府可以拿出更好的资金投入公共教育,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引入教育。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当时的可以用于教育的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意识形态决定了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成立时起就履行“更好、更高效地学习”的使命,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社会需求增大,政府投入增加,它就发展加快。反之,则迫使它改革组织结构、削减工作人员、控制财政支出。另外,它的领导机构董事会的管理理念也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每当协会遇到危机时,董事会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使协会渡过难关。国家立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958年,美国在前苏联发射卫星的刺激下,提出了国防教育法案(NDEA),法案规定国家要提供设备、材料、研究及大学奖学金等资金,以改善国家在数学、科学和现代外语方面的竞争力。法案中许多部分具体提到了无线电、电视、电影和视听媒体。政府以法案的形式向公立教育投入大量资金,有力地推动了DAVI工作的发展。另一个法案是1965年约翰逊(LyndonJohnson)总统的初级与中级教育法案。这个法案尽管没有以教育媒体为重点,但却要求联邦在州教育部与地方学校层面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公立教育。随着这些联邦法律的实施,视听领域及DAVI得以快速发展。定义与标准的确定对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意义重大定义与标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成立时起非常重视这一工作。1946年EdgarDale撰写并出版了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有重要影响的书《视听教学方法》(Audio-VisualMethodsinTeaching)。1963年,协会确认“视听传播”(AudiovisualCommunication)的定义为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定义为“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设计与使用”。编辑出版了教学技术术语标准辞典。1972年,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DonaldP.Ely主持下,公布了一个新定义,取代了1963年定义。1975年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出了一本169页的书,《教育技术定义(1977)》,对教育技术又重新作了定义。ACTE的功能发挥充分一是为会员服务。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成立时起就着眼于会员服务,通过会议、创办刊物等学术交流活动,凝聚会员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会员进入这一领域,并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与其它协会合作或单独与展商合作,宣传先进技术并实现协会收入平衡。重视会员领导力培养,为协会领导机构培养后辈力量。二是开展学术研究。刊物是会员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53年出版创刊号《视听传播评论》(Audio-VisualCommunicationReview)。1956年,出版了另一本刊物《视听教学》(Audio-VisualInstruction),这个名字用到了1980。从1980年开始,协会出版了至少两个刊物,一本是学术性季刊,另一本是基于实践的月刊。1971年出版了《最后的报告,教学媒体研究工作》(FinalReport,JobsinInstructionalMediaStudy)。1978年,协会开始创办一本新刊物《教学开发学报》(JournalofInstructionDevelopment缩写为JID)。1980年《视听教学》被重新改为《教学创新者》(InstructionInnovator),以尽可能反映教学技术活动中的重大事件。

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在发生不断的变化1923年,大发明家ThomasEdison重申一个早期的预言,电影(motionpicture)会代替书籍成为主要的教学媒介,这一转变需要20年。可是他的预言没有实现。人们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同时人们发现教学必须借助于生动的经验及丰富的图像展示,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学校历来是新技术的追随者,对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始终给予极大的热情。30年代DVI的工作重点是使用媒体进行教师培训,帮助他们整合课程中的资料。这项工作的发展演变成这一领域专业人员的出现,这些专业人员反过来成为DVI的主要支持者。新技术的出现有力地推动教学技术的改进,同时也淘汰了落后企业。1954年,开始关注如何利用电视进行教学,此前,关注较多的是无线电。尽管电视发展很快,而DAVI对电视的影响却停留在“消费者”的层面。1958年AnnaL.Hyer首次指出:“教育媒体具有在系统层面改革组织结构的能力,教育技术的未来是建立在学校管理者层面之上,而不是教师”。另外,技术进步也导致协会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1923年成立至1973年,协会的组成中初等教育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至1999年晚些时候,教授与研究生的组成为60%,而学校媒体专家(建筑、学区及区域)组成约为30%。以上事实再一次诠释了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实践证明,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及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次大战后,大批将士从国外战场返回美国,他们需要接受培训,以谋求新的职业。教育技术在大规模培训方面大显身手,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DVI的发展奠定了很好基础。

国外教育篇5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合作与和平,原则是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国际理解教育是指基于上述目的与原则的终身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显然,国际理解教育不只是上好英语课,外教本身只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一部分。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它有两个基本着眼点:共存与共生。即:在全球化背景下,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通过积极的合作,对关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强调的是养成人们共存和共生的意识。

国际理解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际教育课程即一套国际理解教育的教科书(国际文化);二是国际教育理念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各学科中的有关知识,也就是从国际理解教育课中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到各门相关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该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

当然反过来,在其他学科中也可以渗透国际理解的理念,让每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观念,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包容,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合作意识。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倡导和平文化,养成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养成“全球公民”的意识与国际素质;2.让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人们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精神;3.让学生养成自尊自重、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和正确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4.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内容。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意识到国际理解教育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加强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交流、了解及相互理解和支持,而教育作为造福人类、弘扬文明、推动世界进步的各国共同关心的事业,则是增进和深化这种交流、了解与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之一。

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思维国际化

《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北京大学教授闵维方曾指出,中国高校毕业生在数量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从质量上看比发达国家的毕业生有着相当的差距。他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很努力,都非常辛苦,他们是中考、高考、考研一路考下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趋同的而不是求异的。”

闵维方教授虽然着眼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但也同时指出了基础教育的弱项,即不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培养。现在,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再应该是读书识字、一路考试,而应该是培养学生基础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好学乐活的健全人格。从更高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基础教育,汲取国际上先进的基础教育理念和手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周满生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首先,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在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或者说是“世界公民”理念的突破,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

其次,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开展应该是区域范围内的,由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如成都武侯区认为,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一个学校的力量太小,无法产生大的影响力,不具备辐射区域的效应,但是如果以省、市为主体推进教育国际化,范围又太大,无法落在实处,必须以区域为主体推动教育国际化。

再次,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是要创造一个鼓励创新、开放热情的大环境,二是要细化质量评估的各项标准,三是要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改革课程内容。比如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师生共同参与,以此提高师生能力。

把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放在关键地位

教育国际化对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包括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探究的能力、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合作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国际化”绝非“双语教学”那么简单,它要求教师首先打破头脑中的趋同意识,去除唯上、唯书、唯我的陈旧观念,调整“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努力使之符合创新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

基础教育国际化形势下教师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

第一,要具有基础教育国际化理念和国际视野。在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念更新和制度借鉴,把学校、学科和个人的发展放到国际参照系中进行比较和检验,用国际性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和决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大胆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的基础教育理论、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国际教育惯例,使基础教育与国际政治和全球经济相互合作,彼此协调进而共同发展。

第二,要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民族性保持清醒地认识。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追求国际化而抛弃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而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以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加速基础教育的国际融合,对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采取双向交流、互补互利的原则,对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认真学习和推广,同时又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氛围中。

第三,要具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双语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师还应具备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开设双语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是西方发达国家为培养具有国际理解胸怀和能进行国际沟通、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了我国许多学校的课程改革中。

国外教育篇6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最终能否成为一座具有价值的雕像则需要六位雕刻家的通力合作: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家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它是一个人自呱呱坠地以来首先接触到的社会化单位,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不管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如何完美和优秀,他们始终都无法取代家庭教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在孩子漫长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比接受其他任何教育的时间要长,所以说家长是孩子终身的导师,家庭是孩子终身的学校。一个人的性情、精神风貌以及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方法都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总之,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又影响着孩子面对外界刺激时所作出的行为和反应。因此家庭教育对个人习惯的形成以及心理和生理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制与溺爱并存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家庭大都认为“听话”是好孩子的首要标准。这种迷信家长权威的看法导致许多父母和孩子之间都隔着一道无形的墙,即所谓的代沟。孩子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事物鲜有选择权和发言权,事无巨细都必须遵守父母的意愿。孩子在家长面前也不允许有任何隐私:书包被定时搜查、日记被偷看、行动也被跟踪,只有这样,家长才觉得自己尽了自己的责任。很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更是简单粗暴,孩子们一犯错,他们就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他们认为打骂就是一种爱。于是成长在上述家庭教育环境里的孩子大多在性格上唯唯诺诺,处事上犹豫不决,缺少勇气和自信心。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也总存在一层隔膜,无法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此外,我们的社会也涌现了大量溺爱孩子的父母。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外加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很多父母盲目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丝毫不考虑其合理性,不自觉地把对孩子的关爱变成了溺爱。他们对孩子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造成了严重的“亲情过剩”,最终孩子也成为溺爱中的牺牲品。因为家长的过分宠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人格,遇事只想自己,不会换位思考。在这种成长环境中,他们容易形成索取、享受、挥霍的人生观。一旦家庭或者社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或会焦虑、愤怒,并抱怨家庭和社会。这种情绪和行为很容易给孩子和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代替孩子成长,抹杀童真亲情之爱是一种纯洁、高尚的情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份爱常常没有受到父母的正确对待而被狭隘化了。为了子女,父母可以不惜一切,努力成为他们的守护神。父母爱的无私与执著是值得敬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内容就是绝对正确的,其中的许多不当的成分应当引起父母的警觉。许多父母为了子女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渴望孩子能早日拥有成年人的成熟与精明。也可能是出于对自己年轻时所犯错误的懊悔,或对子女不谙世事的担心,父母天真地试图把他们所有的经验都传授给儿女。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因为并非所有的经验都有传授的价值。况且,任何人都必须自主经历生活的每个阶段,没有一种说辞能够恰到好处地把上一代人的经验教给孩子。思想与年龄必须同时演化,有些德行和智慧是与肉体的衰老关联的。当孩子身上出现了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与精明时,他们的心理成长已然受到了影响,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

3.教育与生活脱节,知行不一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条船倾于风浪之中,在船上卖弄的哲学家、诗人和数学家都丧命于此,只有不懂文史哲和数学的船夫顺利上岸。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弊端:在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几乎隐匿了自己的职能,将其蜕变成学校教育的延伸。这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弊端比西方社会的弊端更大。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经济条件、儿童人数、传统和现实的因素限制致使我们的学校通常只能对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智力上的培训和开发。面对这一现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各司其职,在儿童的成长与教育上应与学校配合,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立足生活。然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仍扎根于“智”。也许家长们都有自己的苦心,想让孩子们从考试中脱颖而出,但这让孩子们变得高分低能,如不会剥鸡蛋的神童;上海6•27大火中,留美归来身住二楼却不知道逃生而被活活烧死的女孩。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他们的家长一定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去亲历每一个生活历程,体验每一个成长环节。然而更为悲剧的是很多父母即便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却仍然视而不见。这些家长活生生的将孩子们的“学”与“行”剥离开来,提升了孩子的智力却萎缩了孩子的灵魂。这一家庭教育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解决,最终会演变成整个社会的悲剧。

三、杜威的实行教育思想与家庭教育

1.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完整而又严密地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首先,杜威提倡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的改造,这一思想说明教育是为了眼前的生活而展开的,要注重当下的过程。这极大地解放了儿童的身心,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置于成人的经验、责任与权力之前。接下来,在以生活和孩子的现实经验为基础的教育上杜威进一步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从做中学的育人方式。这种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身心压迫。在该理论下孩子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家长应随时根据孩子的品性和个性去引导孩子依靠自身的力量生长,绽放出各自生命的姿态。

2.杜威的实行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威的实用教育理论思想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完善,最后又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贴近生活的教育理论,这正是家庭教育所需要的。而且这种生活教育理论是用浅显直白的语言阐述的,这赋予了该理论的大众性的特点,使它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又非常注重民主和平等,在他的理论中,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教授孩子时首先得尊重孩子,这使孩子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认可并缩小和父母间的距离,有助于孩子和家长在教育中实现互动。由上可知,杜威的教育理念不仅可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借鉴,也可以被家长用以教育小孩,提升自我,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杜威提到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着什么样的生活。那么,要想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就必须为子女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文明有爱的个体。父母在家庭生活和教育中遵循在做中学,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成为手脑并用、身心协调、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此外,杜威的教育理论强调人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教育,这实际上指明了教育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因为生活是无止境的,那么学习也是无止境的,所以杜威的教育思想为构建学习型的家庭也提供了指导,为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无限的空间。因此,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看,杜威的教育理论都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

四、实行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1.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还孩子自我与创造民主和平等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核心,也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孩子在尊重家长的同时,也应该获得家长相应的尊重。家长应把孩子看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当然孩子作为心理和生理上不成熟的个体,父母为了帮助其健康成长也应为孩子设立合理的行为目标,并巧妙地引导孩子达到目标。在这一过程里,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他们的健康身心。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不仅自信、自尊,同时也能平等地看待其他的社会个体,能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以,为人父母既应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权力,也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给予孩子适当及必要的指引和帮助。在平等民主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在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中要尊重孩子自身的个性,给予他们适当的自并学会听取孩子们的心声和意见。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而不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家长发现了孩子们的特殊才能时就要给予孩子们恰当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在自身的兴趣爱好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2.在生活中教育,给孩子个性成长的空间杜威认为人们经常无视孩子的个性,认为它们应受压制、或者无论如何应顺从外部标准。由于把顺从看作目的,所以孩子的个性被忽视,或被看做调皮捣蛋或不守纪律的根源。人的个性就在这种观点中被摧残。其实,人的个性是客观的,不论家长是否愿意承认它、正视它。对个性的关注体现了对人存在的各种真实特性予以肯定。强迫孩子发展实质上是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对孩子个性的无视。这会导致个性的浪费和个人价值的贬值。期待和欣赏对父母而言是一份平和的心态,但对孩子则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在无关大碍的个性问题上家长要抛开曾经的急迫、漠视甚至诋毁,学会包容、等待:等待各种角色的来临、等待张力的平衡、等待孩子心灵的顿悟。因为教育的效果显示于人的成长之中,而人的成长又具有隐蔽性,必须经过较长时间才会显示出稳定的素质。孩子有追求自我完美的欲望,横加指责、粗涉都是不明智的做法。也许孩子没按照父母的设想行事,也许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些许蹒跚,但父母要克制住纠正、帮助的冲动。此刻的忍耐就是期待。最茁壮的成长不是外力的施予,而是对自身经历的深切体悟。正所谓在“做中学”,在亲身的体验中,孩子的成长才是由心灵开始、独具个性的,也才会渗透进他的灵魂。有效的教育是触及人灵魂的教育,行为结果的对与错有时并不重要。当父母们收获了孩子智慧和心灵的成长时,他们自然会庆幸当初的“袖手旁观”。

国外教育篇7

[关键词]外国 罪犯 矫正教育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犯罪的不断增长中认识到,重视对罪犯进行教育矫正,使其改过迁善以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预防犯罪的功效。随着矫正教育实践的发展,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使矫正教育的内容、体制和组织工作更加具体和完善。对罪犯进行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宗教教诲和心理矫治是当前国外矫正教育普遍使用的形式。

对罪犯的文化教育

犯罪学家认为,文化水平低、社会知识浅薄是犯罪原因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罪犯接受其他教育,重新回归社会的障碍。由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各国针对此项矫正教育方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基础设施,成为许多国家监狱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根据美国最高法院决定,每个监狱都必须有法律图书馆,罪犯可以利用法律图书馆学习与研究法律。对教师素质同样也有严格的要求,在监狱中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大都是取得教师资格的教育部雇员。

文化教育从内容看主要是向罪犯传授科学和文化知识,根据罪犯原有的文化基础,进行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课程的教育。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方案具有一定差异,但基础教育课程通常包括:基本的阅读、写作和算术技能。各国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实施,如阿根廷的《监所法》规定:“在所有的监所,都要对文盲和没有接受过初等教育的被监禁者进行义务教育。”同时规定:“不努力摆脱文盲状态的被监禁者不能完全享受劳动收益和优待。”各国监狱机关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还鼓励有能力的罪犯参加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法国的法律明确规定,罪犯可以参加国家教育系统举办的函授学习。对一些无法在监狱内学习的课程,如果对罪犯的矫正或再社会化确有必要,监狱长可特别批准该罪犯施行半自由制度,使其可以到监狱外参加这种学习。当然,对于这类外出学习的罪犯,也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一旦罪犯违反这些条件,监狱可以撤消对罪犯外出学习的许可。

对罪犯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紧随文化宗教教诲之后的教育活动,1559年成立的、被称为“首先实现现代自由刑思想”阿姆斯特丹监狱,在强调“以劳动疗法使罪犯回归社会时”,就开始了职业训练,后来受其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些监狱,甚至就起名为“习艺所”。因此,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在西方监狱中相当传统的一项教育活动。发展到今天,职业教育的内容已颇为广泛。一般来说,罪犯参加这种职业培训是自愿的,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选择具体内容。监狱方面只是根据年龄、知识水平和个人才能考核一下其是否适合接受这种教育。但在日本,接受培训的人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根据日本《服刑人员职业训练规则》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者方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年龄未满40岁;职业训练开始时,服刑时间必须达到1年以上;行为状况良好,意志坚强;检查结果表明具有进行职业培训的素质;希望能从职业培训中习得技能作为释放后谋生的手段。

对罪犯进行职业教育的组织活动在各国矫正实践中也不尽相同。在德国,罪犯的职业教育是在生产车间进行的,由监狱资深职业培训教员负责,期限一般为1~3年,特殊的课程可缩短至6个月,培训结束后需要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在法国并非所有的监狱都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对于那些在没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监狱内服刑的罪犯来说,经过个人申请,如果从年龄、知识水平和个人才能等方面考虑适合接受这种教育,经司法部门批准也可通过自学、参加函授学习的方式,从事技术知识的学习。

对罪犯的宗教教诲和心理矫治

宗教教诲是西方许多国家监狱中最早实施的一种教育。宗教教诲在传导道德规范、改善罪犯与监狱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疏通罪犯情感危机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许多国家的监狱法和行刑都对监狱内的宗教活动、罪犯参与宗教活动的权利以及宗教神职人员在狱内活动的权利予以明确的规定。英国监狱法规定:“监狱牧师由国务大臣任命。”“牧师必须每天布道一次,每逢礼拜日、耶稣受难日及圣诞节得布道两次,每天到医务室布道,并探望那些受到惩罚的犯人。”罪犯在监狱内参加宗教活动是自愿的。由于是自愿参与,加之宗教在西方影响力的衰退,导致罪犯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并不高。大多数罪犯就像对被判刑一样对宗教报有一贯的敌视态度,但是也有一些罪犯感到信仰有助于他们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国外教育篇8

特别是发达国家多种教育形式之一, 在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成为发达国家教育布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研究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使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少走弯路、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一、国外成人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切实地转变观念,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势, 才能推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11 按照终身教育理念举办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倡导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把终身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和教育政策。如日本早在1988 年文部省就设立了终身学习局。1990 年, 日本内阁通过了由文部省提出的“终身学习振兴法案”, 同年, 国会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瑞典的成人教育相当普及, 政府规定, 凡是愿意接受成人教育的人都可以获得政府给予的一份额外的工资补偿。瑞典政府认为, 一个人多学点知识总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 并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瑞典于1969 年开始实施回归教育制度, 对于参加回归教育的学习者, 实施三种社会补助制度, 即劳动市场训练津贴、学习资金和成人学习津贴。21 注重实际, 注重能力, 注重服务于社会需求。美国成人高等教育针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 既提供学位课程和职业培训, 为处境不利者开设补偿课程, 又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以及闲暇娱乐、社区发展问题的讨论和解决等方面的服务。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就业率高的成人院校投入较多的经费, 这就促使成人学院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 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贴近社会需求。英国目前正在兴起一种新的培训项目, 即业本学习。该培训项目旨在鼓励青年人在实践工作环境中接受学习, 掌握从事某项工作所需要的实际技能, 以满足经济生产部门对不同规格劳动者的需要。韩国设有两个职称序列: 一是大学或技术院校毕业后从事科研或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的职称序列, 另一个是通过在职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后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工人的职称序列。这两个职称序列又各自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但两个序列中的最高职称的薪金和福利待遇相同, 这一举措激励了广大在职职工, 从而培训出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 推动了韩国企业结构由体力、劳动密集型, 向智力、技术密集型的转化。31 注重社会生活教育,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成人提供服务, 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 使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好的体现,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成人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 而主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1999 年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调查统计表明, 在总共六种成人教育活动中, 人们参加与工作有关的课程占成人总数的2311% , 参加个人发展课程的占成人总数的2218% , 参加中等教育后学历文凭计划的只占914%。可见, 21 世纪如何引导个体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满足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 使成人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和有意义, 已成为成人教育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二、国外成人教育管理模式

11 经费的筹集。美国的成人大学统称社区学院, 成人教育学生所支付的学费仅仅只占社区学院经费的一半, 余下的部分由州政府的税收统筹。各个州的立法都规定了社区学院的学员资格必须是在本州居住5 至7 年以上, 并交纳了税收的合法居民。此外, 当地企业和慈善机构也对社区学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英国工党于1963 年7 月17 日了《成人教育提案》, 打出的口号是: “让每一个英国国民上得起大学。”因此, 收费低廉也就成为现代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增加教育经费, 1970 年, 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税法》, 规定自1971 年起每年向纳税者征收其税额10% 的教育特别税。1990 年, 韩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 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26 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9 位。韩国政府还多次大规模地引进外资, 鼓励民间和私人投资解决教育经费问题。21 课程设置。在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国家, 课程设置是通过协商合作完成的, 政府制定指导章程,行业协会建立执业标准, 从而对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施加影响。地区的认证机构也通过制定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影响。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教育机构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 增加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 学生掌握着一定的学习主动权和学校的所有权, 学生凭借其职业经验和对就业的关注, 提出对教学的评估及课程设置的建议。在新西兰、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大学里都存在模块式课程组合体系。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都先后通过了地方立法, 强制性地要求地方企业和学校提供实习场地, 实现资源共享, 并且将这类事务认定为企业和单位的义务。而且这类技术性课程都有实况录像, 录像光盘可以供学员自由借阅。这些措施不仅大大方便了成人学员的学习,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31 办学模式。由于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 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成人教育模式。德国强调办教育的效率, 以实用为目标。因此, 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双元制培训体系而闻名于世, 即企业(通常是私营的) 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 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的模式。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 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日本的成人教育以提高员工技能为主, 企业多自办的教育, 并且形式多样。日本企业内办教育非常发达, 并且成为其企业成功的法宝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为了适应全球的快速变革和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日本政府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除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灵活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外, 自1995 年开始, 对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修学校授予专门课程的结业者“专门士”学位, 从而使日本的学位更加趋于配套。美国成人教育和正规教育的界限也趋于模糊。现代社会充满竞争, 人们为了生存, 就必须不断学习, 终身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学习社会正在形成。鉴于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美国一些大型企业自办高等教育, 它们重视员工的培训, 重视工人转岗必需的培训, 这种办学方式也得到了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

国外教育篇9

关键词:比较教育 国外外语教学 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8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社会对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外语人才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正处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对高职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而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深入推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高潮,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一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高职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纵观国外推行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改革与发展,我们看到外语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必须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本文拟从分析国外外语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总结这些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经验与教训,以此解读外语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探讨既切合我国当前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又符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改革方略。

2 国外外语教育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本国的语言政策包括外语教育政策都非常重视,都在加强外语教育改革,以增进对他国的了解,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为了满足新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跟上时展的需要,都把外语教育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有了重大调整,在教育政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等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原则, 突出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外语教育的多学科渗透性。下面笔者将以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例,阐述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变更及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外语被当作教学语言来使用;而在许多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如德国、芬兰等,英语则早已被用作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语言。这些国家所采取的都是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方式,政策制定者及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外语是参与国际竞争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学习外语不仅要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更要从中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确立为“紧急课题”, 政府从制度方面采取措施加强英语教育。改革以往的重笔试和知识性测试等做法,注重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强调教学目标从“学习英语”向“用英语学习”的转变, 力求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外语交际能力。

在我国的香港地区,外语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他们一般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师生围坐成一圈,整个课堂在平等、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教师在开学第一节课就会介绍整个课程的概貌和要求,并发下自编讲义。讲义包含本学期每次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事先预习的阅读配套材料。这样既使教学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又极富个人特色。

从以上各国及地区的外语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出,他们从重视语言要素的评价转向重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价,从强调书面转向强调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重视个性。这些都是我们国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可以借鉴和改进之处。

3 国内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3.1 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内涵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与某种特定专业和目的相关联的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它是融商务知识、商务沟通技巧及英语语言能力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使得商务英语的教学既不是单纯教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商务知识,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其过程和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商务英语技能和水平。然而,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商务背景知识和商务交际技能对学生从事商务活动的重要性,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要想能够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出真正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高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并得以长远发展,就需要改变授课指导方式,而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也应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适合高职学生的商务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3.2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综合化、整体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职课程开发的理论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结构基本按语言和商务两条线进行简单的组合,不少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设置的课程甚至是本科英语专业课程的压缩,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职业性不够明显,课程制定的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需要的技能与标准相脱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语言类课程与商务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不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商务技能的训练与现实职业岗位结合不紧。同时在教学环节上缺少实践活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导致了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一般,商务知识、商务技能薄弱,因此需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并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创设“工学结合”的仿真商务实训情境,增加学生独立实践环节和专业综合实训环节,使课程紧跟产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紧密结合。

3.3 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也越来越多,而师资结构与“双师”素质问题却日益凸显。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与应用性,要求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特征。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单纯语言教学的教师转型而来,缺乏具体的商务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深入、透彻地讲授商务专业知识,造成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商务英语知识。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宽、专业知识量大,因此教师要在授课前做大量的功课。现在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任教师一般都担负两三门专业课,压力较大。总体而言,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英语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牢固、从业经验丰富的商务英语教师严重匮乏。

4 对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4.1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

职业导向性是高职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从商务领域的相关岗位群或职业分析入手,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据此设计所需的教学内容。各高职院校也要结合本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行业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认真研究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合理调整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同时也应向国外学习,强调办学的市场导向、课程设置和社会接轨,充分体现商务英语的应用和沟通特色。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应强调“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可以借鉴英国BTCE(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学习,教师则充当课程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外语学习的兴趣,进而挖掘潜力,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

4.2 突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外语教育的目标也必须进行调整, 应着眼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协调发展,体现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性。在外语教育中,要借鉴国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创造仿真的跨文化交际环境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大量较为逼真、现实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习得外国文化,达到外语教育的目的。

4.3 重视外语教师的教育

高水平教学群体是保持优质外语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 都有赖于现代化、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外语教师的教育和发展, 视外语教师的素质为教育创新、实现现代外语教育理念的关键, 并从政策法规、发展资金、教育渠道、教育内容等方面给予保证。相比之下,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中“一次教育定终身”的现象极为严重,而高职院校多数商务英语专任教师原所学的语言文学专业已难以适应当前教学改革需要。因此,树立教师终身教育的观念,是搞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关键,外语教师的教育也应该由“工具性”标准向“专业发展”标准逐步演进。我国应鼓励多样化的机构参与外语教师教育,包括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外语教师协会等。并且教师教育内容也应从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巧的训练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教学能力的习得。课程内容应包括教育理论、语言技能、相关学科、教学法和信息通讯技术,教师除了进修本专业的课程,更要拓宽知识面,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习,这样才能符合时展的需要,真正提高外语教师的全面素质,实现外语教育改革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采取一些国际化的措施,如增加外籍教师的聘用,增派出国进修人员,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图书资料的共享。只有在国际化的教育下,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

5 总结

要使我国高职商务英语教学适应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交际跨文化化、人才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在教学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手段、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体现商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转变教学理念,深化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我国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国外高校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只有逐步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的全新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体系,才能推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杜予景,胡敏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刍议――香港高校英语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18-120.

[3]梁中贤.美国外语教育的改革[J].外语界,2002,(2):61-64.

[4]吕良环.语言与内容相结合――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1,(8):52-56.

[5]马永红.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21-23.

国外教育篇10

一、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学制

(一)6年一贯制的德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或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6年,实现以大学为基础,学科为中心,理论教学、实验室训练和临床实践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大多数欧洲国家实行这一学制[1],如芬兰、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

(二)6年一贯制的俄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3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3年进行专业教育,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独联体国家如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妇、乌克兰等实行这种学制[1-2]。

(三)4+4年制的美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的文理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前4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4年为医学院教育,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核心课程为主干的自由选课制度。学生完成课程,修完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授医学博士学位。美国、加拿大、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实行这一学制[1-2]。

(四)5+3年制的英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4年为理论教育,最后1年为临床实习,毕业授医学学士学位,英联邦国家实行这一学制,如英国、新加坡、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获得学士学位以后经过考试和推荐就读医学硕士学位,时间是1-3年。在实行多学制的世界各国中,学制为6年制的国家或地区最多,为90个国家,占56.6%;居于第二位的是7年制,为53个国家,占33.3%;排在第三位的是8年制,为15个国家,各占9.4%;排在最后的是9年制,为1个国家,占0.7%。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模式[2](附表)

三、国外的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一)美国。美国研究生教育通常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一般来说,申请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只要具备了大学毕业资格,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经推荐人推荐,即可入学攻读学位。但在美国博士研究生毕业,却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绩。因此,博士研究生经常需要攻读4至6年才能毕业[3]。此外,美国约有一半以上大学要求研究生入学时有GRE成绩。美国研究生招生一般不限名额,由导师的科研能力、科研经费、实验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决定每位导师当年招收学生数量。在培养模式上,美国博士生培养通常实行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硕士研究生主要采用专业式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以及兼顾协作式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高校更加强调文理渗透和选修课的重要性,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为2∶3。

(二)日本。日本的医学院校本科生学制为六年,大学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医学博士。博士课程学制为四年(日本医学院校很少设有医学硕士,一般是硕博连读四年)。中国的研究生指的是硕士学位,而日本的研究生和研修生是没有学位的,只是进入大学的一个学前班。日本大学的招生录取,导师有一定的决定录取权。对于博士生的评价,主要以毕业前发表SCI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值的高低来衡量。日本医科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前最少应发表2篇以上的SCI论文[4]。研究生在读书期间每周召开一次科研汇报会,主要汇报自己的研究内容、国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内容、最新的科研动态及讨论本周的疑难病症等。目前日本学位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士学位又分为课程博士、论文博士、学术博士三种类型。

(三)俄罗斯。目前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本科6年毕业授予硕士学位,具有行医资格。本科4年毕业后,只能当医疗助手,经过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以后,可以申请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时间为3-4年,经过课程学习,撰写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授予“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4]。具有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的人员方可申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并具有资格在高等医学院校讲授课程或成为医学副教授。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如果在工作中有创新性的医学研究成果或发表了极具创新性的论文,经过课题研究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此学位获得者才有资格申报教授职称。俄罗斯的医学科学博士学位不属于医学高等教育的范畴,取得这一学位者必须在工作中卓有成绩,并通过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由国家最高学位委员会决定授予,学校无授予权。

(四)德国。在德国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只设有博士学位,德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学位制分为三级:文凭学位,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即可获得;博士学位,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惟一学位:讲授资格学位,这种学位是获取在高等学校任教资格的依据之一。在德国高等院校里,没有专门的研究生院机构,博士研究生都在指导教授所领导的研究所里进行培养。博士生的录取也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虽然没有必修课,也没有学分要求,但却要求在做博士论文前先要担任二年教学或科研助手,并采取一定的淘汰制度。

四、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并注重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形成硕、博士研究生的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2,4]。

(二)加强教学体制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试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体系应在主导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扩展,培养研究型人才和使用性人才相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