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人的影响十篇

时间:2023-03-21 00:37:51

环境对人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篇1

关键词:校园;学校;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绿色环境

2012年,笔者的家乡,一个晋北小城,在进行国家卫生城市改造与建设的同时,母校也进行了一番校园的建设与整修。经过细致、合理、科学的研究论证和严格审批,全面统筹制定出校园绿化方案,然后实施。记得大约一年的时间,经过如火如荼的一系列整修、维善、重建,母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今天犹如花园般的省级示范高中。走进母校的校园,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将军的塑像。雕塑坐落在一块大理石上,神态庄严刚毅。二十米左右是学校的办公大楼,大楼前面,分别种植着两排槐树,四周百花竞相开放,草坪绿草茵茵……徜徉其间,使人心旷神怡,学校命名其为将军广场。绕过办公楼向北走,两个醒目的亭子东西耸立着,师生们课间可以在这里休息,交流。四周种植着粉色的樱花,人间四月天,满树樱花竞相开放,灿烂妖娆。四周大面积草坪,红绿相间,美不胜收,学校美其名为双亭广场。绕过中间的高三教学大楼,来到学校最大最新的梧桐广场。顾名思义,广场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郁郁葱葱,迎风摇曳。在梧桐广场最北边的正中,高高地飘扬着五星红旗。每逢周一,全校师生要在此举行升国旗仪式。走过梧桐广场,进入大操场,这是一个崭新的塑胶操场,占地大约五十亩,是同学们尽情挥洒青春活力的地方。通过绿化的校园,笔直的校道从校门延伸至生活区,两旁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花带、绿化带交错有序,整齐规范。长廊、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环境建设是经济基础,文化建设是上层建筑。母校的育人体系中,不仅有“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服务,“环境育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课堂,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之一。其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1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大脑发育,语言进化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在优美的环境中,人们越发能产生运动的渴望与冲动。这种冲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使各种运动更加有效直接,产生更好的健身效果。人在绿色环境中能使皮肤温度降低,脉搏跳动次数减少,呼吸均匀,血流减缓。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工作很疲劳时看看窗外的绿荫会顿感赏心悦目。而且绿化茂密地带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对学生在血压、心脏、神经等方面的慢性疾病都有间接治疗作用。

2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与学生求知欲的影响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能激发人的求知欲,使师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的同时,促使师生积极进取,努力探求。母校在校园总体规划上,特别注重建筑布局和美化布局的相互映衬,使其达到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其成为熏陶、教育、塑造学生的辅助课堂,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在生活中得以提升,让他们的精神领域和知识水平同步优化,真正成为思想上与时俱进,精神上丰富多彩,知识上超凡脱俗的名副其实的当代学生。

3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道德、心灵的影响

当你步入母校的大门,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那座庄严肃穆,威严挺立的将军雕塑,时刻警醒母校的莘莘学子要勤奋好学、力求上进,报效祖国;草坪上那个低头看书的女生,认真钻研,忘我投入,洋溢着对学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情怀;那飞奔向前的金马腾空而起,象征着学业路上要有英勇拼搏的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用不锈钢制作的宇宙飞船在宇宙中探索飞行的雕塑,象征科学事业的伟大,告诉学生崇尚科学、现在要扎实打好文化基础,将来去努力探索科学的奥秘。古色古香的六角亭,色彩搭配和谐,造型精巧,给人一种独具韵味的古典美,使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与感染。雕塑、假山、花池,草坪造型别致,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山琼阁,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几十米文化长廊内容丰富多彩,告诉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友善待人。“学校发展史”与“远景规划”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展望美好未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将军纪念堂”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激发热爱祖国的激情。“五星红旗”让学生们了解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了解祖国光荣历史,激发热爱祖国的激情。“校史长廊”与“校友长廊”一样,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长廊内文化氛围浓厚,一幅幅照片告诉母校学生学校的发展史,学校建设的艰辛,它的风雨历程以及辉煌历史。

4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影响

校园里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自然风景和优雅的人文化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教育和启迪。臵身于校园中,每个人会感受到物质载体文化迸发出的启迪能量像磁石一样催人奋进。而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给人以美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儿彰显了它最为准确的寓意。

5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校园绿化、美化,创建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是提升办学品位,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校园人文韵味的植物造景不仅为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使师生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疏松心理。同时,校园的绿化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就学,不断扩大了我校教学规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钟灵毓秀。母校校园,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绿化美化校园物质环境,优化文明校园人文环境,为学生营造美丽、高雅、和谐的育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绿化、美化,创建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作为提升办学品位,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首当其冲,必不可少的,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

作者:郭琛依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邬琦姝.谈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发展[J].宁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

环境对人的影响篇2

关键词老年医学;环境重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代人对疾病的认识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应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泗塘新村占地面积2.44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的户籍人口数为53250人,流动人口1.7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3.9%。因此,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密集的“老龄化社区”,也是上海癌症和心血管高发地区,恶性肿瘤的患病率为3%;此外,据2006年底统计显示本社区精神病患者就多达424人,失业、吸毒和犯罪率均在上海高居前列。2005年初,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街道利用有限的空间分别将两块废用已久的空地改建成虎林园和泗塘篮球公园两个免费开放的大型主题公园。针对泗塘社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现状,课题组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查研究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种种环境问题,以及与其他同类社区比较本社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比较环境整改前后,尤其是绿化区域及活动场所的增加前后人群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状况的变化;并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调查研究环境整改前后居民的健康状况的改变。研究表明,项目在降低环境问题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率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有其特殊和重大的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泗塘社区虎林和八村居委会每周坚持三次以上晨炼,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60岁及以上200名老人为研究对象,这两个居委的总人口数为5590,此为总体数。样本数约占总体数的3.58%。

1.2调查方法

设计前测与后测调查问卷,目标人群为本社区泗塘社区虎林和八村居委会200名每周晨练3次以上的60岁及以上老人。前测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生活垃圾收集、邻里安静程度、住区绿化状况、街头绿化、周围地区绿化、空气质量、社区交往空间、街景美化环境、以及上述条件对生理、心理健康(包括精神和情绪等方面)以及交往能力的影响,由课题组成员经过培训后现场调查。后测调查问卷由原课题组成员根据地址和电话进行上门及电话随访,内容则在前测问卷的基础上增加包括居民对环境重构的知晓率以及对生活垃圾收集、邻里安静程度、住区绿化状况、街头绿化、周围地区绿化、空气质量、社区交往空间、街景美化环境在环境重构以后的满意度和环境重构对生理、心理健康(包括精神和情绪等方面)以及交往能力的影响。前后测问卷间隔一年半时间,数据录入电脑,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1.1人口构成

本次调查男性87人(43.5%),女性113人(56.5%)。

2.1.2年龄构成

200名60岁~69岁的老人88人(44%),70岁~79岁的老人71人(35.5%),80岁及80岁以上的老人41(20.5%)。

2.1.3文化程度

文盲49人(24.5%),小学53人(26.5%),初中67人(33.5%),高中或中专24人(12%),大学或以上7人(3.5%),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2.1.4居民年平均收入

居民年平均收入情况见表1。若以2005年上海市居民年平均收入18645元①为均线,则大多数人均在均线以下,可见,经济状况并不理想。

2.2居住情况

被调查人群200人中竟有71人住在一室户中,住房空间相对狭小,人均面积小于10m2亦达10%左右。

2.3重构前后环境调查

调查显示,重构环境前后人们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环境重构前比较,*p

2.4环境重构前后社区交往空间的变化

原先交流很少的有145人,这些人在有了象绿地这样的交往空间以后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认为自己比以前开朗和交朋友很多的有113人。表11表明通过环境的重建,交流的平台增加了。

经卡方检验X2=252.61, P

2.5环境重构对生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交流平台的增加对健康的影响也很大,200人中85人身体状况较差,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癌症、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而且高血压和骨关节疾病的发病率相当之高。在环境重构以后,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并通过各种方式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经过在绿化带的活动以后原先85名被多种疾病困扰的居民身体健康状况有明显好转的39人,较前有好转的39人,有8人无明显改善,但他们仍坚持在锻炼身体。

2.6环境重构对精神状况以及情绪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精神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有67人因为经济拮据或疾病造成心理压力大或精神差,有了绿地后,他们感觉自己的精神和心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下表所示:

经卡方检验X2=154.24, P

2.7环境重构的知晓率

2.7.1环境重构知晓率

对于两处的绿地区域和活动场所的改建,社区居民的知晓率高达99.5%,这项调查结果比较令人满意的。

2.7.2绿化区域活动锻炼频度

经过调查发现,仅有8人从不外出锻炼身体,163人几乎每天都到绿化区域进行活动锻炼,结果也在项目组的意料之中。

3讨论

环境改造后对人们社会交往空间的影响巨大,对健康和精神心理的影响也很大。

调查显示,环境对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从而间接地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环境的重新构建与医疗费用的支出有着反比关系。

目前国内外密切相关的文献[2][3][4][5]与本课题的不同之处在于:调查研究在人口密集和老龄化程度相当高的社区中利用有限的空地进行公园化绿地改造后,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印证社区空间结构改变的重要性。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在其他与本社区人口密集、老龄化程度高特点相类似的社区推广这种通过外部环境结构的重建增加社区居民的交流平台,达到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并创建一个温馨美好的适用于“老龄化”社区的家园的最终目的。

参 考 文 献

[1]《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2] 许凤莲.我国生活居室的空气污染.《环境与健康杂志》.1991.2(2).

[3] 杨芸等.建设生态社区的若干思考.《重庆环境科学》.1999.10.

环境对人的影响篇3

【关键词】 环境变化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原缺氧对正常人体内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测定75人进入高原36h及适应60天后ATP酶活性的变化。用定磷法测定红细胞中的ATP酶活性。结果 进入高原60天后比进入高原36h的ATP酶活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高原缺氧环境对人体内的ATP酶活性有影响,并给机体适应高原带来负面效应。

关键词 ATP酶 高原 适应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human body’s ATPase .

【Abstract】 Objective Our aims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anoxicplateau environment on ATPase activity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healthy human body.Methods We measured the ATPase activity samples of75healthy persons twice at ainterval of60days.The first measurementwas taken in the first36hours right after the samˉples entered into 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and the second measurement was taken60days later when the samˉples had adapted 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Then we contrasted the variations of ATPase activity which the two measurements revealed.The ATPase activity in erythrocytes was measured with AmmoniumMolybdate method.Results In the first36hours,ATPase activity of the samples was almost at the same level as those healthy people who live in the plain regionenvironment where there is enough oxygen.But after60days when the samples had adapted 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the level of ATPase activity of the samples was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at in the first36hours.(P<0.01).Conclusion Theenvironment can influence ATPase activity of human body.Especially,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ATPase activity and the adaptabilityof human body.

Key words ATPase Plateau Adapt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的第一要素就是缺氧,机体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存,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供需及细胞呼吸都会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尤其是进入这种环境的初期 [1,2] ,实验研究还发现急进高原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较明显的影响 [3] 。为进一步研究、了解这种高原环境条件对人体红细胞中的几种ATP酶(ATPase)的影响,实验选择75例健康成人,在他们进入高原及一段时间后采集同一批人的血液标本,来研究进入这种环境初期的一段时间内人体RBC中ATPase活性的变化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与处理 选择江苏、河南两省健康体检合格,18~22周岁的男性应征入伍青年75人,在他们进入高原环境(海拔2300m)36h内采集一次血液标本,等他们在该地区生活工作60天后,再次采集同一批人员的血液标本进行实验研究,以观察体内RBC中ATPase的变化情况。

1.2 检测项目与方法 测定RBC中钠-钾-ATP酶(Na + -K + -ATPase),钙-ATP酶(Ca 2+ -ATPase),钙-镁-ATP酶(Ca 2+ -Mg 2+ -ATPase)和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前3个酶测定选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试剂盒(酶的单位定义:每小时每10 7 个红细胞中的ATPase分解ATP产生1.0μmol无机磷的酶为1个ATPase活力单位,即μmol Pi・10 7 RBC -1 ・h -1 ),CK选用北京柏定生物工程公司的试剂盒(速率法),实验测定过程中,均按说明书要求操作测定,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ˉx±s)。

1.3 仪器设备 雷杜RT-1904C型生化仪,Symxe F-800血细胞分析仪。

2 结果

对75人进入高原36h,生活适应60天后的4项测定结果显示,环境条件的改变和高原缺氧对这4种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见表1。

3 讨论

ATPase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细胞膜上的酶,它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及渗透压平衡、跨膜电化学和细胞的能量代谢。由于该酶耗能产热量占细胞总热能的50%,故ATPase活性的降低,将会导致细胞内能量代谢、离子转运和信号转导障碍,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有资料表明生物体内ATPase活性还随年龄变化酶活性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ATPase属于细胞膜酶,因此,生物细胞膜及细胞器膜脂的性状,会直接影响膜脂双层中磷脂分子的运动状态、膜蛋白功能和膜蛋白分子的运动。随膜脂分子运动性状的改变,膜上的ATPase水解活性会降低。膜的性状还与膜上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体内抗氧

表175人进入高原不同时段4种酶活性变化

注: ˇ μmol Pi・10 7 RBC -1 ・h -1化作用有关,因为膜脂质过氧化反应能使膜上的磷脂发生交联,使膜脂质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及分子运动发生改变,引发膜的流动性下降,同时质膜中的ATPase活性受到影响,最终造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失衡,细胞的正常功能受损,能量代谢失调而引发疾病及组织损伤。Na + -K + -ATPase是多种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酶中的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其生物活性在不同的组织细胞有较大差异。如具有兴奋性和分泌功能组织细胞中的Na + -K + -ATPase活性就很强,在一般非兴奋性和非分泌性细胞中的Na + -K + -ATPase活性就会弱一些。Na + -K + -ATPase利用水解一个分子ATP的能量,可将3个Na + 排出到细胞外,同时从胞外将2个K + 泵入细胞内,所以Na + -K + -ATPase的数质量是转运并维持细胞跨膜Na+ 、K + 浓度的基础。在体内各种ATPase发挥泵功能时,都是靠ATPase分子的构型在胞膜的两侧具有不同的构型变化来完成离子转运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ATP提供能量,所以ATPase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用于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及膜电位平衡。如实验测得75人进入高原36h与60天后的Na + -K + -ATPase活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人体在缺氧情况下生存。对ATPase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结果与我们以前的其它实验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1,2] 。RBC虽不具有兴奋性及分泌功能,但在胞膜上同时具有Na + -K + -ATPase、Ca 2+ -ATPase和Ca 2+ -Mg 2+ -ATPase,它们主要是维持RBC内外的钾、钠、钙、镁等的平衡。当然RBC膜上的Ca 2+ -ATPase、Ca 2+ -Mg 2+ -ATPase的功能活性还受钙调素(CaM)的调节。人体中的RBC是悬浮于血液中的无核成熟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及肌质网等细胞器,在RBC膜上也没有Na + -Ca 2+ 交换系统(模式),主要靠Ca 2+ -Mg 2+ -ATPase来完成RBC内外的Ca 2+ 平衡,它在RBC中主要起稳定细胞膜及细胞形态的作用。邱仞之等在研究环境高温时发现,RBC内的CaM与Ca 2+ -Mg 2+ -ATPase在热应激时活性都有有明显下降,长期从事高温作业人员血中口形RBC、靶形RBC增多 [4] 。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60天后的3种ATPase活性比刚进入36h都有明显降低(P<0.05),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测定的CK活性显示,进入60天后比刚进入36h有明显增加,表明缺氧对人体的骨骼肌、心肌等有一定的影响。分析原因,主要还是缺氧致机体内的有氧氧化不足,无氧酵解增加及ATPase活性下降等许多综合因素造成肌肉组织的能量供应及代谢障碍造成CK活性升高。同时,从测定的RBC中的3种ATPase活性的改变情况分析,肌肉组织及其它脏器组织中的一些细胞膜上的ATPase活性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会给人体适应高原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改变在适应的前期会更明显一些,只有经过更长时间的适应、调节和再平衡后才能基本适应这种环境。但可能有少数人员,从他一进入高原到终身都不能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他进入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及病理生理改变而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或高原疾病。我们在另一项实验研究中发现,成人在进入高原2个月后,体内RBC的平均体积比36h有增加 [5] ,通过ATPase的测定分析,证明RBC体积的变化与ATPase活性下降、胞膜内外离子浓度改变有关。RBC膜内外的正常离子平衡被打破,经过2个月的适应需要新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但RBC内外其它的相关离子浓度增加而引细胞膜和细胞形态的改变,同时缺氧造成ATP供应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兵柱,张成友,谭家勋,等.高原适应初期对人体部分代谢的影响.高原医学杂志,2002,12(3):12-14.

2 范兰芳,张成友,刘兵柱,等.急进高原对血脂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中华临床荟萃杂志,2002,13(8):1218-1219.

3 张成友,刘兵柱,刘瑞雪,等.急进高原人群sIL-2R及体液免疫的变化.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2):96-97.

环境对人的影响篇4

关键词 人居环境;山地城市空间布局;山地城市建筑;山地城市景观

1.重庆都市地理环境

重庆市处于四川盆地东部,是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脉连绵,河谷纵横。重庆被长江、嘉陵江分割成3个部分:半岛片区、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重庆主城区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三面环水,嘉陵江由北向南汇人长江,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横过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故重庆既以“山城”著称,又以“江城”扬名。

2.山地地理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2.1 重庆都市空间布局

山城的自然格局深刻的影响了重庆都市的空间布局。重庆都市地势起伏、地貌复杂,用地受到限制、建设成本高、路网密度差和生态环境较脆弱,在这样的城市建设条件限制下,城市空间布局更应顺应自然地理,平衡“自然、城市、人”之间的关系,为创造这一良好的人居环境,重庆人善用地形、因山随势,结合自然地形地貌,造就了分台聚居和垂直分布的山地城市空间特色,城市由于自然山水对地形的分割,城市向嘉陵江北和长江南岸发展,形成了以半岛为中心城,江北、南岸三足鼎立的分散式布局、有机疏散、分区平衡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已趋于完善,为在山地地理的基础上更好的组织城市的生产、生活,重庆市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用地按其地理位置和结构形态的不同分为主城和组团。主城的用地结构分为三片区,十二组团。嘉陵江以北为北部片区,含三个组团;长江以东为南部片区,含三个组团;嘉陵江以南、长江以西为西部片区,含六个组团。十二个组团继续保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十二组团共同组成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机整体。组团十一个,这十一个组团构成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廷伸和发展。山地地理的特定用地条件决定了重庆市的空间布局为“多中心、组团式”布局。

2.2“多中心,组团式”布局于山城人居环境的意义

“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使山地城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山城的人居环境建设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是一种适合重庆市山地城市形态的理想城市布局形态。各组团内混合布置着商业、居住、工业、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用地,既有劳动岗位,又有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生产生活就地平衡,减少了乘车上下班的客流,有利于有序地组织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和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强化组团中心,疏解城市中心压力,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

3.山地地理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3.1 古建筑

重庆有名的古建筑之一是吊脚楼。因城市内山地起伏,要依山势建造房子并解决山地防潮,勤劳的古代重庆人利用他们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创造了这种独特的山地建筑。吊脚楼多依附山体而建,以木结构为主,高度多为2-3层,吊脚楼底下一层以木架架空,居住从第二层开始。在江边,因江边地貌多台地,地势起伏也比较大,古代居民便沿江建造吊脚楼,并将吊脚楼一层层叠加到半山腰。

3.2 现代建筑

重庆的建筑都是建在山上,因自然地形破碎,为避免山坡的限制,重庆的建筑大多巧妙的应用“ 台、挑、吊、拖、坡、 梭” 的处理手法,建造出层层迭迭、别具一格的建筑和建筑组群,极好的顺应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的地形,建筑大多都可以直接从楼层的中间进入,有的建筑楼顶、楼中、楼底各有出口与道路连接,具有浓郁的山地地域特色。

4.山地地理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重庆都市依附自然地形,城廓依山傍水,建筑物层层叠叠,具有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城市总体形象表现为借山为景、山水入城的山水城市总体景观风貌。重庆市道路系统呈自由式结构,道路弯多、坡陡、路窄,同时桥梁、隧道多,为了解决山城垂直交通, 交通呈立体发展模式,运用了缆车、轻轨、垂直电梯等公共交通形式。

4.1 山城的步道

山城的步道是重庆最重要的历史符号,重庆的坡坎又斗又多,即使在市中心,悬崖深壑也无处不在,市民出行几乎都避免不了爬坡上坎,它是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步道联系着高差不同的台地,因山就势所形成的梯道景观及高台、下沉广场,丰富了街道空间,并在竖向上提供了欣赏山城美景的丰富的景观视点。

4.1 山城的夜景

山城的夜景是重庆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是重庆的名片。重庆市倚山筑城,道路盘旋而上,高耸的建筑层层叠叠。当夜幕降临,都市便被星星点点的灯光照亮,构成了一幅以繁华区灯饰群为点,平行布置于干道、桥梁和两江上的灯带为线,群山之间的万家居民灯火为面的灯的海洋图。这一高低错落、远近互衬、交相辉映的夜景,给山城的夜增添了无限生机。

5.小结

重庆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它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依山而建的城市建筑、层次丰富的城市景观风貌,甚至市民“粗旷,市井,热辣,英雄,阳刚,坚忍”的性格等方面,都是山地地理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这些独特的山城人居环境特征体现着山城城市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工出版社.2001年

[2]蔡云楠.重庆山城传统景观研究.华中建筑.2000年

环境对人的影响篇5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cases, some key issue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in real estate artificial lake planning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lake water source selection, soil requirement of artificial lak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lake on microclimate, seepage control and lake water management.

关键词: 人工湖;环境保护;小气候;湖水防渗;湖水治理

Key words: artificial lake;environment protection;microclimate;seepage control of lake water;lake wat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079-03

0 引言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里,非常强调环境对于居住的影响。风水,古称堪舆术,为相地之术,其宗旨就是通过实地考察环境与居住关系,对环境进行利用和改造,从而使两者达到和谐的境界。

1 人工湖基址对土壤及水源的要求

自然湖泊,在科学上定义为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该综合体参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简单的说,就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蓄水体系。

人工湖泊,则是依地势就低挖掘而成的人工水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水库”,在水利工程上属于“蓄水”设施。本文探讨的人工湖泊造景,是指房地产项目中的人工水域,属于水景工程。

2 在人工湖设计中,土壤和水源条件尤为关键

粘土和壤土是最适合挖湖的土壤类型,另外,以砾石为主且粘土夹层结构密实的土壤,也适宜挖湖,而砂土、卵石等因容易渗漏造成水量损失的土壤类型,则不宜挖湖造景。

A项目位于沈阳浑南新区,其地层岩性以砂壤土和壤土为主,从土壤上来看,符合挖湖的土壤类型。

人工湖的水源一般是两种,一种为自然水源,比如雨水、地下水、自然江、河、湖泊的水源等,另一种为自来水,但成本极高。

A项目地块位于沈阳浑河以南,三环路以内,但因相距浑河较远,无法从浑河取水。项目地块及周边也无可利用的河流小溪等自然水源,唯一可以考虑的自然水源只有雨水和地下水。

雨水及中水是廉价的再生资源,国家体育馆和国家游泳中心均采用了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来解决水景需水量问题。

沈阳浑南新区属于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仅为700多毫米(杭州的年平均降水量近1500毫米),6至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而且一年约有3至4个月的结冰期。年平均降水量偏低,全年的不均衡降水,以及加上北方的结冰期,单独利用雨水作为A项目人工湖的水源显然是不具备条件的。

由于浑南新区自来水配套没有完全跟上,很多小区都抽提地下水使用,当地行政部门对于新增的地下水开采进行严格控制,对于A项目应用地下水作为人工湖水源,审批上的难度相当大。

综上所述,A项目人工湖的水源方案,最终取决于项目整体供水的解决方案——若采用自来水供水,则以自来水作为人工湖的主要水源,反之,若采用地下水供水,则以地下水为主水源,雨水仅可作为后备水源。

3 人工湖对小气候的影响

在人工湖造景的技术沟通过程中,建筑设计院的德国咨询专家非常审慎地提出要实施长达两个月的环境

测评——通过充分收集气象及地质数据,调研挖湖蓄水对周边小气候所产生的影响,并强调该项测评是德国行业的标准流程。德国咨询专家提出,在相对贫水的沈阳浑南新区进行人工湖泊造景,对于项目地块小气候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人工湖通过水体蒸发把水汽向湖边扩散,在造成水量损失的同时,也改变了湖边的空气湿度,其影响范围在百米内。

人工湖造景也会降低湖边的环境温度,有研究显示,其影响范围大约在三百米内,离湖心越近小气候效应越明显。湖面吸收太阳能后获得热量,然后通过水面蒸发、水面散射以及水面与大气的对流失去热量。湖水作用可使周边环境日平均气温降低1-2度,地面温度降低2-3度,当气温超过30摄氏度时,其效果更为显著。湖面越大,湖水越深,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越明显。

人工湖泊造景,一方面可以降低周边环境温度,同时增加空气湿度,使得人体舒适度增加,改善周边环境的小气候;另一方面,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各种负反馈效应,降低此类效应,是人工湖设计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4 人工湖渗漏对环境的影响

人工湖的水量损失,一是通过蒸发,二是通过渗漏,前者无法避免,后者则需通过制定相应的技术手段来解决。

有些人工湖试图通过铺设防渗膜解决湖水渗漏问题,圆明园防渗工程就是著名一例。在该专项整治工程实施后,弊端凸显,防渗膜阻碍了湖水的自然下渗过程,防渗膜上的底泥中出现富营养物质,由此加大了水质恶化的风险。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人工湖水系、外部自然水系(雨水、自然河流等)和地下水系的互相贯通,是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一个缺少水体交换的人工湖水系,会导致整体水环境的急剧恶化,甚至产生大量甲烷类有毒气体,这将导致摧毁由水生微生物、动植物和岸上植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

当前的人工湖设计基本考虑了水体上部与外部自然水系的贯通,而对于人工湖的湖底,却往往采取了诸如HDPE土工膜、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膨润土防水毯和复合土工膜等彻底阻隔下渗的防水层构造。技术上简单并机械地直接沿用了防水工程的一些做法,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以及湖底淤泥堆积等问题。由此,一些房地产项目的人工湖,与当初设计理念相背,反而成了居住环境的重大污染源。

笔者以为,人工湖的自然渗漏对于生态平衡是有利的。试想一下,人工湖无法从地下水得到补给,人工湖也不能下渗到地下水系,地下水和湖水无法互动,那么是否可称作“死水一潭”?一味以堵和防为主,忽略了生态因素,这种观念上的偏差造成了环境的失衡。

在A项目人工湖设计方案的进一步探讨中,业主和建筑设计院双方就人工湖的防渗举证了多种方法,最后集中在国际上普遍使用,但国内使用不多的粘土防渗屏障技术上。

粘土的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自然渗漏,却不完全阻隔自然渗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双向调节得到了保证。除此以外,粘土还具有较强的过滤净化能力,对水体中的无机磷化物进行吸附。粘土的这两个特性,使得自然粘土防渗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得到普遍应用,比如,一些山区农村的水井就是靠粘土层保持水分。

粘土防渗屏障技术之于上述的自然粘土防渗,是后者的现代升级版。简单说来,就是将多元素亲土壤性能的化学物质直接注入土壤深层,从而形成纵向或者横向的有效防渗屏障。该技术可以人为制定土壤渗漏率,更有效地控制水量损失,对于生态平衡极为有利。

抗疏力系统(CONSOLID SYSTEM)是粘土防渗屏障技术中比较突出的一项,该系统采用了三种固化剂的两种组合来达到减少水体渗漏的目的。固化剂CONSOLID 444(C444)和固化剂SOLIDRY(SD)为一组合,固化剂C444和固化剂CONSERVEX(CX)为另一组合。

液态的C444是一种化学物质,它能阻断附着的水膜,充分减低水对土壤的渗透性,使得土壤对水的敏感度大为降低,由水引起的土壤膨胀和收缩现象也大为减少。处理后土壤的湿含量下降,土壤密度升高。

粉末状的SD是一种干燥的化学有机物质,它能保护C444处理后的土壤,并增加土壤的粘性。

CX是一种含沥青且溶于水的溶液,它的胶体部分阻断了土壤的毛细渗漏,使得C444处理后的土壤减少了被水饱和的程度。

抗疏力系统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加速粘性土壤的石化过程,来达到有效防渗的目的。

德国Heilbronn-B?觟ckingen的Ziegeleipark公园的人工湖采用了抗疏力系统进行重建,改变了以往因湖水的自然渗漏速度远大于外部溪水的流入速度而造成的快速水体损失。重建后,湖水能基本通过溪水流入补充并保持水体平衡,人工湖的生态环境也由此得到改善,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保护,这表明该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

5 人工湖的湖水治理

人工湖的湖水和自然湖的湖水一样,会面临各种类型的污染。

因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多而导致的水质富营养化污染,在人工湖污染类型中的发生率是最高的。通过保证人工湖和外部自然水系的水体交换,可以减免该类污染的发生。

因各种污染物的排入、流入或渗入而导致的湖水污染,在自然湖泊环境中常见,但人工湖发生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因居民卫生习惯而导致的湖中固体异物过多的污染,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素质以及加强物业管理来解决。

以上几种典型的污染都会导致人工湖的水质恶化和周边景观的破坏,须采取对症下药式的治理措施,才能修复人工湖的水质。

通过自来水来更换水体是简单且有效的湖水治理方法,但因人工湖的水量极大,治理成本高,一般不单独使用。

随着现代水处理技术的进步,湖水治理从简单的水泵循环、增氧曝气、跌水、沙缸过滤、化学药剂投撒等,慢慢过渡到气浮技术、重力式水处理设备过滤、生物制剂投撒等技术。

气浮技术通过向收集到水处理机房的湖水通入空气,形成微小气泡,并以其作为载体,吸附水中的浮油、悬浮颗粒等污染物质,然后上浮到水表面,形成泡沫或浮渣。通过收集泡沫或浮渣达到分离杂质、净化湖水的目的。

重力式水处理设备过滤则是通过设置在水处理机房的水力曝气精滤机,模拟自然界的瀑布水流方式,在跌水过程中增大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水流在空气中充分曝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可以与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从而通过氧化还原作用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曝气使水体产生大量泡沫,如同气浮技术一样,泡沫把水中的杂质带到水表面,最后通过多层复合天然滤料将其析出。该设备还能通过氯液,有效地抑制水中病菌以及藻类的繁衍增长。

气浮技术和重力式水处理设备过滤都先从湖中抽出部分水体,通过水处理机房净化处理后,再回注到湖中。在一般的房地产项目中,因水处理机房的水量处理限制,整个人工湖水处理的时间会较长,大一些的人工湖会达到三、四天以上。

为了突破上述技术的水量处理限制,近来出现动植物水质综合调控技术和景观水直接净化技术。

动植物水质综合调控技术通过对水生动植物(鱼类、水草等)的筛选和调控,再辅以生物制剂的应用,促成人工湖的生物循环,优化人工湖的水质。该技术的调控过程非常复杂,比如,需要缓慢注水以适应水草的光照要求,该项作业内容就耗时多个月。

景观水直接净化技术则以土著微生物为种源,用生物载体促使其大量繁殖。这些微生物在充足的溶解氧环境下,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好氧分解,从而实现了湖水净化。

动植物水质综合调控技术和景观水直接净化技术无土建施工,无机房管网,是纯生物的景观水体治理方法。

6 结语

经过上述的一系列分析,比照了A项目的实际情况,最后双方均放弃了采用人工湖泊造景的设计方案。

人工湖最适合建造在沿江、沿湖、沿河等可以引水的地域,或者雨水相对丰富的区域,这样既提高了水质,又降低了建造成本。江南一带较之北方,因其雨水丰富及水系发达,更适宜于开发水景住宅。

较之业主是因水源解决方案成本超过预计而放弃,建筑设计院则因业主不愿以较高代价进行两个月的环境测评,主动了该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院的德国咨询专家是该项方案提出者,但在方案的逐步可行性论证中,德国咨询专家均以保证人工湖建成后的生态平衡为目标,若因减少投入而无法达到该项要求,宁可放弃设计方案。笔者曾在德国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数年,环保意识在当地深入人心,对比国际社会,当今中国社会的环保意识非常缺乏。每一个项目管理者都应在项目策划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作系统及深入的思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挺.某花园人工湖水处理工程技术应用分析[J].工程质量,2007(13).

环境对人的影响篇6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危害;控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热衷于对室内室内装修,从而使自己居住的更加的舒适,但在创建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装修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最近这几年,相关部门及居民对空气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关注,但由于室内装修所带来的有害物质,如苯、氨、甲醛、放射性物质和氡气等,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都存在不同的伤害,这些有害物质大多数都存在于装修材料的表面,所以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从源头上对室内的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人们身体的健康。

1 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

1.1 室内装修材料及家具污染

目前在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污染源进行分析中表明,室内装修装饰材料及家具是最大的污染源,如涂料、胶合板、密度板、油漆、壁纸等材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甲醛、苯,甲苯、乙苯、氯仿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经研究表明,都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对人体的损害很大,轻者可以引起慢性中毒,重者则会影响到人体的造血、呼吸、神经和免疫等功能,严重时则会导致呼吸系统各器官癌变的可能、白血病等,致人死亡。

1.2 建筑物自身的污染

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为了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所以需要在施工的一些材料中渗入防冻剂、减水剂等一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释放出有害气体氨,对人身造成伤害;同时在基础施工中的土壤及建筑物所使用的石料、地砖、瓷砖等可以产生放射性物质氡,这种放射性物质是目前导致肺癌的第二大杀手。

1.3 室外污染物

目前由于城市中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及工厂废气等所导致的大气污染严重,使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这在无形中也加剧了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

2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工程设计中使用的装修材料用量和通风设计不合理,特别是一些装修程度较高的办公楼、旅馆酒店和文化娱乐场所,装修材料用量相对较多,极易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超标。

2.2 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选择缺乏对室内环境污染的考虑,操作不符合标准要求。

2.3 室内环境污染物检测超标后,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理措施,这就使得首先对样板间进行检测非常重要,但现实操作中首先对样板间进行检测的非常之少。

2.4 有些工程为赶工期,准备验收资料,少于标准要求7天以上的挥发时间就要求进行检测;有些工程虽然有满足标准要求的挥发时间,但施工结束至检测开始前房间一直密闭,没有与外部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还有的工程虽然尚未检测验收,但已开始投入使用或放置新购家具等,这些都干扰了对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状况的准确评判。

2.5 对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不重视,只要求有合格的检测报告通过验收,对检测过程是否符合规范敷衍了事。对检测超标率较高的建筑工程进行分析,这些超标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所以只要严格按相关规范执行,精装修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指标同样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3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控制的措施

3.1 抓源头、控制材料、增强“绿色建材”意识

现在在建材市场内,还没有成熟的治理室内空气污染的措施,所以目前也只能在材料上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尽量减少污染物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因此,需要各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加大对材料的质量控制力度,加大生产把关力度,保证材料的“绿色”,促使各材料生产厂家加大环保的意识,从而使民用室内环境的污染问题得以根本解决。

3.2 控制过程、严格把关

建设单位必须在工程设计前进行土壤中氡浓度的检测,将检测结果提供给设计单位,以便设计单位设计出有效的防氡措施;工程设计单位必须依据建筑物类型,选择使用环保性能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并控制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总量;通风设计方面应符合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选择合理的通风措施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创新设计理念、调整设计思路,设计出布局合理、通风换气措施优越的作品;针对材料进场,施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检查其环保性能的检测报告,对规范要求必须进行工程复检的材料及检测项目不全或检测结果有疑问的材料,必须送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复检,经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施工单位在施工工程中,应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施工行为;检测单位在实施检测时,必须按照标准要求实施检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

3.3 当遇精装修工程,多次重复使用同一设计方案时,宜先装修出一部分样板间,并对样板间的室内环境污染物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后,再对其他房间的装修按符合标准的设计进行施工。

3.4 对交工验收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民用建筑工程,开始使用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需要保证在装修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都具有绿色标签,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材料的环保性,同时在装修过程中加大与室外的通风措施,这样使室内保持通畅的通风系统,可以保证室内的空气时刻处于新鲜状态,空气质量会有所提高。

第二,对于新装修好的工程,需要晾晒一段时间后才可入住,因为现在市面上所出售的装修材料大多数都具有化学性质,这些化学建材具有很多的有害物质,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会全部释放出来,特别是装修完的前段处于大量释放阶段,所以装修完后要保持室内进行良好的通风情况下进行大概半年以上时间的晾置后,使室内达到居住的标准要求后再行入住,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对人身健康的损害。

第三,采用净化器或净化剂。对于室内污染的情况,我们也应该想办法对污染进行适当的控制。比如,可以采用室内空气治理产品进行减污、清污处理。一方面可以利用空气净化器将室内空气予以净化处理,市场上可以方便的购买到一些诸如竹炭、活性炭等一些常见的对污染物有吸附作用的物品,能够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净化效果,可以到一些商店里购买专业的空气净化器;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一些空气净化剂,通过与污染物的化学反应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空气净化剂的净化作用相对较为明显,但长久使用对人的身体同样具有副作用。在室内摆放一些绿色植物,诸如兰花草、常春藤等,既有装饰效果,又能起到一些净化作用,而且对人几乎没有副作用。

第四,确保室内温度与通风。室内温度和通风情况同样对室内环境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室内环境情况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增高,污染物的活性相应地会增加,进而造成室内污染物浓度增高;在室内污染物的量一定的情况下,通风效果越好,污染物的浓度稀释的会越快。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门窗都要适当地打开,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同时应该注意调节室内温度,不要保持过高的温度。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人们更加注重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所以我们应从各个环节上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从而从源头上保证材料的优质,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从而有效的提高民用建筑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从而为人们能在健康的室内环境下居住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显辉,李长玉.浅谈室内环境污染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

环境对人的影响篇7

关键词:拟态环境;网络游戏;未成年人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71-02

一、引言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迅速普及,网民数量日增,而且人们对媒体的依赖逐渐从传统媒体倾斜到网络媒体上来,网络正迸发出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强度。构造“拟态环境”不再仅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介,网络也参与其中。而在网络所营造的这个“拟态环境”中,出了新闻、影视以外,网络游戏占着相当大的比例。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很少有多余的时间走亲串友,亲朋聚会,工作空闲电脑游戏成了不少人的消遣,大到经典网游,小到网页上的种菜偷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电脑游戏构建的“拟态环境”中的一员,这种虚拟的环境对于一个成年人影响不会太大。而对于正处于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没有完全确立的未成年人来说那就十分危险,如今的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血腥甚至色情,这些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会产生诸多恶劣的影响。所以,如何引导孩子远离网络游戏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二、网络游戏中“拟态环境”的复杂性

网络游戏多种多样,从而形成的“拟态环境”也纷繁复杂,仅从中国大陆市场上运营的网络游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武侠类: 这类游戏是以中国武侠为背景,具有代表性的:《天下二》、《天龙八部》、《刀剑》等。

2.奇幻类: 这类游戏以奇幻世界为背景,具有代表性的是:《魔兽世界》等。

3.龙与地下城类: 这类游戏参照西方奇幻小说《龙与地下城》设定游戏背景,具有代表性的是:《地下城与勇士》、《无尽的任务》、《奇迹MU》等。

4.卡通类:这类游戏中的人物和怪物都是以Q版的卡通造型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有:《梦幻西游》等。

5.射击类:这类游戏模拟现实当中真枪实弹的射击。具有代表性的是:《CF穿越火线》等。

6.休闲娱乐类: 这类游戏主要是供玩家在闲暇时休闲娱乐的小游戏,具有代表性的是:开心网、人人网的种菜小游戏。

对于未成年人,也许是时间和金钱上的限制,往往更热衷于射击类,但无论是那一种,对于一个未成年人都是利大于弊的,也许有人认为适当游戏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开发。但是此游戏非彼游戏,网络游戏耗时耗钱,曾经有报道四名未成年人混入天津港偷盗钢槽,后被天津港巡查的民警抓获,经审问其中最大的十七岁,其他三人均为十三岁,都属未成年人,而他们盗窃的理由竟然是因为上网没钱。这个案例值得人们深思,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不仅仅要从衣食起居方面无微不至,更要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网络游戏有利有弊,未成年人要在家长的看护下有选择的涉猎。

三、如何帮助未成年人认清网络游戏中的“拟态环境”

在传统的“拟态环境”中,记者、编辑、主编等可以作为“把关人”,他们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并加以机构化,从而给受众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在这个“拟态环境”中不会客观的偏离。而在新兴的网络游戏这个“虚拟环境”中,由于自由的扩大。真实性往往会因此受到影响。那么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家长就是孩子义不容辞的“把关人”。

1、学习是关键,让孩子明白电脑的作用。

现在家庭大多都有电脑,而有些家长往往不注意孩子使用电脑的习惯,也从不过问。这样就养成孩子一开机就玩游戏的不良习惯,作为家长要教导孩子电脑是用来学习的,可以搜集许多学习的素材,而游戏只是它的一个小的用处。必要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将电脑里的游戏删除。但这只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自己养成适当游戏的好习惯。

2、远离网吧。

虽然现在国家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管理很严,但也不排除个别地区个别网吧以营利为目的接纳未成年人。有报道称50%以上的网吧曾接纳过未成年人,目前未成年人沉迷网吧的现象非常严重,网吧里环境非常混乱,多数网络上充满暴力、诈骗、色情等内容,这些负面文化对孩子成长影响很大。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例逐年上升,由网吧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70%。如何杜绝未成年年人泡网吧的现象,这需要管理者、经营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遏制未成年人上网迫在眉睫,关心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期待适合儿童的网络游戏“拟态环境”。

一味的限制也许不是最有效的办法,那么我们不妨把问题反过来考虑,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希望众多的网络游戏运营公司能够开发出一款既适合青少年成长又深受他们喜爱的网络游戏,创造一个良好的“拟态环境”,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游戏着、快乐着、成长着。这是我们大家的责任。是从社会角度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比较有效的方式。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结语:网络游戏中的“拟态环境”对于未成年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社会的控制与家长的监督下,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这种现象是否能够改观?未来有一天也会有属于未成年人的一个“拟态环境”?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张佳.网络时代的“拟态环境[D]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

[2]姜筱舟.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的分析与批判[J].当代经理人, 2006,(09).

[3]崔砚冬.媒介拟态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 2009,(08).

环境对人的影响篇8

环境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环境养生就是利用环境中有利于健康的因素,消除其不利因素,以保障人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方法。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其地势高低、气候冷热、山林湖泊、物产资源及居室明暗与燥湿、宁静或嘈杂、通风好坏等方面因素对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而且是持久的影响。所以,在西藏高原主动地选择居住场所,调摄自身生活起居,对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脏腑功能正常,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著名藏学学者丹珠昂奔在《民族研究》上撰文指出:未来藏学研究的走向,应包括对高海拔地区所独特的藏医;对生命科学——气功(藏密气功)等的实践成果;藏民族丰富的高海拔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验;藏民族所居住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的研究①。故基于这一观点,本文结合藏医学以及有关藏学文献拟就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利弊,以及高原气候环境下的养生健身作一探讨。

一、藏医学对气候环境与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

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对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西藏的古人很早就对这一现象有了认识,藏医最早的文献《月王药诊》中就有气候环境对人体影响的描述,认为在过冷的地方容易患“隆”病。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也认为“严寒凌烈为朗域,炎热干燥赤巴域,润腴潮湿培根域”。这就是说,地理气候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易导致的病症也会不同。在龙树著的《佛说养生经》中,对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长寿论述认为:“自然界的土、水、气等元素,也都甘淳美味,其所形成的食物,涵养人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宇宙间的一切,都会在人体上反映出来。因此,宇宙天地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影响人体,而人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都会影响和作用于其周围的环境。”②还认为,凡多风的处所,则富于隆的因素,热地则富于赤巴;而温地多培根。为了身体健康和人体内食物精微、血液、脂肪、骨骼、骨髓和精七要素,以及粪、尿、汗三种秽物的平衡,就要注意饮食、环境、居住环境及生活制度等。比如,在选择居住环境上,就必须考虑是否合适于自己的体质。凡隆体质的人,就不宜居住于多风的地区,免于加重隆的因素而患病,凡赤巴型的人则忌住热带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培根型体质的人,不宜居住在潮湿之地。而有混合型体质的人当然更要注意选择居所的各种条件了。另外,对一般居住条件则要求不潮湿,居处应通风,最好用地毯防湿。③《佛说养生经》中还认为,由于高原气候特殊,特别要注重因时间、季节之差异而调整饮食,以讲求养生之道。例如,春季由于培根占优势,处在支配地位,因而应多吃麦食、青稞、炙肉、蜂蜜,即性轻、油少、味涩的食物,饮料以蜂蜜、酒、葡萄酒、姜水、红糖水为宜。此季忌食过多酥油油脂。在盛夏季节,宜食大米、酥油及肉,少食麦芽糖,可少饮酒、酪酱、井水、凉奶加糖等,忌食咸味、酸食,更不宜吃胡椒等。④

从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来说,藏医学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现象的认识,贯串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大系统思想,即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规律与人类的关系中去考察和认识健康现象,从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反应方式上去认识人体健康与否,从而就把人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在健身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二、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利弊

西藏高原气候的特点是气压、气温低,空气稀薄,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必然产生影响。在古代,人们就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有了认识,祖国医学《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西北之气,散而寒之”等语。说明西北高寒,对人体的影响。⑤藏医最早的医学文献《月王药诊》中也有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的论述,强调认为在过于寒冷的地方容易患“龙”病(由于气候所致的病)。⑥《卫藏通志》中对西藏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有了更详细的说明:当时把受到高原低氧的影响的病症等称之为“瘴、瘴气、瘴历、烟瘴、葛仓(即头痛之意)”。清乾隆56年派大臣福康安进藏时,向当地居民询问过唐古拉山的情况,答曰:“该处山高,阴寒凝结,即成瘴历,雪后瘴气更甚”。认为高原低氧、气候寒冷会加重高山反应。1792年廓尔喀兵犯后藏,被福康安派兵击退,后廓尔喀的降文中记述“去年抢扎什伦布寺,……回来时雪山上染瘴气死者二、三千人”,这就把高原低氧气候加上疲劳造成对人体的影响直到死亡说得很清楚了。⑦日人安辉著的《西藏通览》一书中记载有“隆吐海拔3876米,空气稀薄,人马有登者,数步一休”,生动记述了高海拔地区对人马的影响程度。

近现代随着高山探险的广泛开展,人们对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专家、学者认为,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病情。尤其属于世界第三级的青藏高原气候独特,变化无常,这种高原性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西藏高原许多疾病的发生确实与高原低氧气候有直接联系,如天气突变,空气稀薄,寒冷可以引起关节痛加剧,久致关节僵直、变形、活动受限。寒冷的气候,由于日光少,人容易情绪低落,注意力难易集中,食欲和睡眠均出现一些障碍。突然出现的严寒会使人体发生一系列心理、病理变化。寒冷刺激一方面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末稍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会引起血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为血管栓塞创造了条件,寒冷还可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据医学实验,如吸入-23°C的冷空气,心电图便出现类似心绞痛改变。在雨雪增多,湿度增大,气候下降的条件下,常使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的患者感到胸闷、头胀、两眼发肿及全身不适。就1995年度、1996年度,甘南地区发生雪灾,造成人畜共亡的现象,更进一步说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候也可以按垂直高度来划分,即使在西藏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气温、湿度、光照气候要素也不同,对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就有所不同,如长期生活在藏南较低海拔的林芝、察隅、亚东、樟木等地的藏民,对水土湿润的环境能适应;生长在藏北高原的牧民,则对寒冷、干燥的气候更能适应,这说明了人体有随着环境的转换而能自行调节的机能。现代气候与保健学研究也表明,西藏高原2000~3000米左右的地区,大多为林区、山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小,冷暖适中;云雨多,利于避暑;植被较好,空气清新;气压也较低,可增强人的呼吸功能;尤其是山区又多瀑布、喷泉、温泉、湖泊、雷雨和闪电,所以空气中含有数量很多的负离子,而负离子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强健神经系统,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是一种“长寿素”。另外,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好,没有什么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大气洁净度高,也少有噪音,有的是鸟语花香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藏民族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要求,正如佛经中观测风水时所云:“房地田地地皆宜,宅水渠水水皆津,近牧远牧草尽美,房木薪木木均佳,筑石矿石石堪夸。”计种如意合相,清楚告诉人们藏族修建每一座房,饮每一口水,牧每一口草,烧每一薪,筑每一石都十分讲究。在西藏的山区、林区的人文气候也非常美妙,具有独特的雪域特色的民风、民情、民俗。藏族民众人情纯朴,勤于并善于劳作,而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都与宗教息息相关。人们为了农牧和狩猎的丰收,为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时时处处都要求得到神佛的帮助和保佑。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人们,长时间为繁重的劳务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所困扰,渴望着有良好的机会和场合,显示自己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和嘹亮的歌喉,寻找情人、结交朋友,或在节日里,总是将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人们借助神祗,手舞足蹈以表达感情,排解困境,治疗疾病,驱赶邪魔。不但鼓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且对增进健康也确有益处在拉萨街头,大昭寺八廓街,手摇转经筒转“林廓”的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者。另一方面,在西藏的山区、林区暴力犯罪事件较少,人与人的关系也比较和谐,加上这些地区水质清新,动植物性食品丰富,人们常年食用的都是没有污染的牛奶、牛羊肉等高蛋白食品。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西藏高原这一特殊的环境中也生活着不少长寿老人。以1984年西藏第三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在调查的100多万人口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9792人,90岁以上寿星729人,100岁以上的也有72人,8据统计,这个比例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高于平原省份2~3倍。这些长寿老人大多生活在人口最为集中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包括尼洋河、拉萨河、年楚河、多雄藏布等大支流的中下游谷地,这个谷地是西藏高原的一个“低槽”,沿干流谷地从西到东,海拔较为平坦,耕地连片,水草肥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属于湿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这里气候由于日温差大,而年温差相对我国北方地区要小得多,所以夏不炎热,冬不酷寒,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长寿。另据1998年对拉萨地区人口的调查统计,西藏的人均寿命达到67岁。可见与全国、乃至全世界比较,西藏人民的人均寿命与之相近。长寿的原因,不仅取决于自然环境,还与藏族人民适应了低氧气候环境有关。这种适应包括生理性和遗传性两方面,机体产生的反应是生理性的,而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则取决于遗传特性。藏族人民适应低氧环境,从生物学特点来说,是在高原长期居住后获得的。昌都卡若遗址发现说明,在5000年前藏族先民就生活繁衍在西藏高原上,几千年来藏族世代历经高原环境生活使他们的体格发生了某些解剖或生化上的调整,所以说世居藏族的体格大部分是他们种族起源的自然适应,很大程度上决定某些解剖上的特征,如圆形、丰满的胸廓,称之为“桶状胸”。这种特征能使整个胸腔容积增加,通过换气过度的代偿性使双肺充气增加,肺容量和肺内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气体弥散,因而摄氧能力较强。总之,由于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但使世居藏族适应和顺应了长期的高原缺氧的气候环境,使他们很好地生活在西藏高原。尤其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藏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藏族人民的体质更健壮了,抵御疾病的能力更强了,使藏族人民的长寿更加有了保证。

三、高原气候环境下的养生健身

养生又称摄生、养性、保生等。藏族先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一些养生健身的方法,逐渐认识到在高原气候环境下人自身生命活动的规律。尤其在吐蕃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养生健身的方法。从古至今,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养生是在藏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如在《四部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中,就有不少章节分别叙述了日常的起居行为、季节性的起居行为、临时性的起居行为、合理与适量的饮食、食物禁忌、防老和补养等内容。还强调人人要做到“三点两会”,即生活起居点、维命饮食点、调养方法点和养老延年会、滋补强壮会等。具体方法有:顺四时,节阴阳,调精神,适环境,节起居、饮食,艾炙、按摩(擦身)、气功、药补、运动、音乐等,这些均贯穿于衣食住行各方面。尤其提出要“勤竞行走搓身祛培根”。即要勤于“运动”,可使“皮肤光泽四肢硬”。将体育运动和养生保健结合在一起,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益年延寿,在运动锻炼时,不仅要注意适度不过量且要持之以恒,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达到健身之效。

环境对人的影响篇9

[关键词]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旅游政策;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051 ― 02

一、简介

本文将主要研究和探讨旅游地人文和自然环境对当地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的影响。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时,会例举不同国家的不同旅游类型的案例。在论述过程中,本文会查找不同资料进而进行合理化分析。同时,本文也将用一小部分的内容来谈论旅游本身的性质和如何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达成一致。在本文的最后,将给出明确的结论。

二、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旅游政策与规划是旅游发展的两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所以我们在开始研究之前必须要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旅游政策或公共政策是指:一般政策可以被定义为政府和公共机构制定的,用于解决公共问题、热点和机会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决定和行为。此外,学者Getz还定义了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一个过程,是确保人类能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获得利益的过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使旅游的潜在贡献达到最大化〔1〕。毫无疑问,旅游政策与旅游规划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当高层制定出一种政策时,下面的相关部门就将马上采取行动来执行这个政策,然而,这个执行的过程当中就包含了规划,而规划也恰恰是政策执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政策和规划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简言之,规划通常是用来应对一个特定个体的问题,并且总是更加着眼于未来;但是政策则是更加着眼于整体并且已经实施了的措施或者是办法。当政府制定了一种旅游政策以后,一些相关部门或机构就应当采取一些行动(比如旅游规划)去落实这个政策,而旅游政策和规划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个过程就是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一种条件或状态,它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社会经济转型和现代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显然,旅游业不仅可以看做是经济结构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而且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经济的发展。即使把旅游业当做是一种社会的发展也毫不为过,因为旅游发展可以影响一个旅游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人文环境对旅游政策和规划的影响

虽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影响旅游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反,旅游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也能影响旅游政策、规划与开发。我们知道当政府在制定旅游政策和规划的时候,总是希望能针对本地特点,并且尽量满足当地人和游客的共同需求。制定旅游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使旅游发展在各个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等。这也意味着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旅游政策和规划以及旅游业发展同样具有重大影响。

在中国有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对于研究旅游地人文环境对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案例。旅游政策的制定通常会受到许多人文因素方面的影响,比如政治,尤其是在中国。通过历史文献不难看出,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直是紧紧围绕着“政治”这个重要因素而推进的。从最开始只具备外交辅助职能到现在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和政策的制定都不开政治因素。红色旅游对于中国来说,不仅能向大家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全中国人民的贡献,而且有利于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巩固党的统治,还能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旅游方式,它可以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和光荣传统。这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最后,红色旅游还能促进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就业率、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为革命老区的再次腾飞贡献力量〔2〕。

由于红色旅游在中国的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发展红色旅游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在旅游政策方面,在2005年4月份成立的全国红色旅游协调执行小组,直接管理和组织所有在中国和红色旅游相关的事务。政府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旅游政策,旨在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其中,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政策。还有其他一些政策,比如增加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减少相关旅游税收等等。有些相关学者提出,规划的目的是提供一个途径,用以确定目标,或是确定需要实现这些目标和发展的行为或行动。红色旅游在中国确确实实有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规划,比如在201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在这个总体规划当中提出了全国红色旅游在未来五年内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是指导现阶段这个五年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红色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然而,尽管政策和规划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在现阶段仍然有一些问题制约着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国红色旅游的功能类型大多是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大多数的纪念馆、博物馆和遗址,一直是由国家金融机构或政府支持着,缺乏竞争力;管理者事实上也都缺乏从事旅游开发和运营的经验。旅行社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所以更加没有宣传的欲望。因此如何整合多方利益是政府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成功的旅游经营模式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行社,旅游公司,交通部门,酒店,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努力的整体〔3〕。如果整个红色旅游发展都是由政府占据绝对控制地位,而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存在,这不是一个明智的方式。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整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使各种利益相关者得到收益。在这样的前提下,制定正确的政策和规划,中国红色旅游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四、自然环境对旅游政策和规划的影响

关于自然环境对旅游政策和规划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马尔代夫,这个国家的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完全是由其自然环境来决定的。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一个群岛国家,由26个珊瑚环礁,1200多个小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国家。马尔代夫吸引游客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独特的自然环境:位于热带雨林带,无四季之分,气候温暖的阳光,美丽的风景和各种海岛海洋休闲娱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是马尔代夫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马尔代夫的旅游发展政策和规划,都着重强调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马尔代夫主要的旅游政策是利用旅游业促进马尔代夫社会经济的发展,确保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4〕在其旅游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马尔代夫政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政策,而且也根据自然环境提出了一些严格的管制和惩罚政策。

例如,政府已经制定的政策,包括:所有度假村的发展首先都要符合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鼓励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使其能满足当前环境质量标准等。一些严格的控制政策包括:砍伐树木的控制政策,海洋生态系统的控制政策和废物处理和美化环境政策等。这些政策都是针对马尔代夫特有的自然环境所指定的。同时,马尔代夫也为旅游发展制定了一些规划。在马尔代夫,政策和规划是为了满足旅游需求的同时,把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整合,避免资源的浪费,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马尔代夫十年旅游总体规划指出,根据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今后的发展规划,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仍然是最重要的部分。另外总体规划对于如何增加旅游收入以及进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出了一些指导。〔5〕

马尔代夫旅游发展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正确的政策和规划,而且还因为政府在处理与利益相关者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方式。马尔代夫政府与私营部门始终保持强有力的伙伴关系:与开发商为土地使用权租金签定长期合同,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政府一直关注在无人居住的岛屿发展旅游业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政府希望减少对本国居民生活的影响;在雇佣员工方面,总是以本地居民优先。而且政府还努力开展公共教育,加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积极发展旅游员工培训。马尔代夫一直被视为岛屿旅游开发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这是因为它的旅游政策和规划与他们的自然环境特征相一致,而政府也能在各方面都起到良好的领导和协调职能。

五、结语

人文和自然环境对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的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它们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问题也是旅游政策、规划和旅游发展的目标。然而,仍有必要重视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的负面影响,比如过度的控制和限制等。因此,政府应该履行好职责,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意见。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制定旅游政策和规划,才是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 考 文 献〕

〔1〕Getz D.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traditions, models and futures 〔J〕. Australian Travel Research, 1987,(05):16.

〔2〕Airey D. and Chong K. Tourism in China: policy and development since 1949 〔M〕. Oxford:,Routledge. 2011:66.

〔3〕周玲.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4,(06).

〔4〕陈康康. 生态旅游发展的若干误区分析〔J〕.大众科技,2006,(05) .

〔5〕Brian G. and Gossling S. (2007). New Frontiers in Marine Tourism 〔M〕. Elsevier, 2007,(03):17.

环境对人的影响篇10

关键词: 地理因素 产销体系 社会成效 区位经济

内官营镇位于定西市安定区西南部,距定西市区25公里,全镇辖35个村,275个社,1.35万户,6.2万人。近年来,全镇上下依托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甘蓝、芹菜、大白菜、娃娃菜等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通过组建经销协会,打造绿色品牌,建设恒温菜库,开辟销售通道等措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2011年全镇人均收入达到3282元,较2006年增加141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一)气候条件。内官镇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平均海拔2035米,地处35.5°N,104.62°E附近,以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全年无霜期达140天,年平均气温6°C,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雨热同期,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为发展地膜蔬菜、日光温室蔬菜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二)水文条件。该镇地形以第四纪断陷盆地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定西城区自来水的水源地,也是全区主要的井灌区,总流域面积308平方公里,有耕地20多万亩。其中内官、锦屏、先锋、万崖、乌龙、清溪、永丰、永安等村地势较为平坦,加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大多以川地水浇田为主,形成了一条蔬菜种植长廊。其中乌龙、清溪、内官等地水质香甜,适宜种植甘蓝。万崖村水质咸苦,适宜种植芹菜。

(三)土壤条件。该地地处黄土高原,土壤富含钾元素。同时作为全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畜草产业可以为蔬菜的种植提供大量的农家肥,种出来的甘蓝个小、色鲜、味甜、质优、保鲜期长、耐贮藏。本地生产的大白菜、辣椒、菜花、芹菜等9个蔬菜品种已获得“绿色A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交通条件。该镇自古以来就是安定区西南部的商贸重镇,是周边临洮、渭源、榆中“四县(区)八乡(镇)”近20万人口的物流集散地,素有陇中“旱码头”之称,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显著。一是受内官镇蔬菜产业的辐射带动,周边香泉、符川、凤翔等乡镇的蔬菜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内官镇已发展成为安定区西部的蔬菜种植、集散和销售中心,销售高峰时可达日6400吨的吞吐量。二是随着兰临、平定、天定等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该镇蔬菜运往西安、广州、汕头、厦门、杭州、温州、上海等地的时间平均可缩短12~24小时,在价格的调节上具有比较优势,可以有效防范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

二、趋于完善的产销体系

经过内官镇党委、镇政府的常抓不懈、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蔬菜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一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以建设“生态良好镇、经济繁荣镇、清洁文明镇、绿色环保镇、平安和谐镇”为目标,教育和引导群众立足市场需求,由种植小麦、扁豆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逐步向马铃薯、蔬菜等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蔬菜产业发展。同时坚持“绿色、诚信、品牌”的发展理念,精、粗、细菜搭配,早、中、晚熟搭配,调整蔬菜种植结构,缓解蔬菜集中上市压力,规避市场价格风险。经过2008年初的示范引领、2009-2010年的集中连片,截止2013年,全镇蔬菜面积由2008年的4万亩增加到了2012年的8万亩,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通过建立蔬菜、马铃薯等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品牌,蔬菜、马铃薯、畜草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强镇富民的新路子。

二是全面组建蔬菜经销协会。镇政府积极引导蔬菜种植,经销大户组建内官营镇蔬菜协会,各村相应组建了分会,会员人数达166人。蔬菜协会按照“分散经营、集中管理、联合对外、统一营销”的原则,在农产品种植、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踪服务,减少了以往菜农在蔬菜种植上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降低了蔬菜种植成本。70多名会员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在广州、汕头、厦门、杭州、温州、上海等20多个终端市场建立了直销窗口,积极开拓沙特、阿联酋、新加坡等国际市场,拓宽了蔬菜营销渠道。

三是出资建设恒温保鲜库。一处恒温保鲜库,就是一个收购市场,内官营镇的菜农再也不会舍近求远,到榆中销售蔬菜,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运费,恒温保鲜库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内官营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本,全力打造安定区西南部农产品物流中心。为发展蔬菜、马铃薯产业,内官镇相继投入资金3400万元,建成了以锦屏、兴盛、南川、恒安、忠信等6处84间蔬菜恒温库为主体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拉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降低了销售成本。

三、日益显著的社会成效

一是实现了产业富民。自2008年以来,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在2006年左右,全镇人民人均纯收入在1800元左右,到2012年则达3600元,这部分收入中,贡献最大的当属蔬菜产业。以2013年的甘蓝为例,现内官镇川区平均每家种植15亩甘蓝,年产18万斤,每斤最高价可达1.3元,最低0.25元,按每斤平均0.5元计,总收入可达90000元,抛去每亩800元成本,净收入达78000元,对以前外出打工的农民来说,这可谓天价。

二是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资供应、餐饮服务、农机修理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内官镇的经济发展。另外,该镇农民以残菜残叶养羊又带动了全镇畜草产业的发展,而畜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种菜—养羊—肥田—种菜”的绿色经济循环模式。